关灯
护眼
字体:

前集卷十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则衔矢反射人。

    【注释】

    [1]鹳(tuán):传说中的一种鸟。《尔雅·释鸟》:“鹳,,如鹊,短尾,射之,衔矢射人。”邢昺疏:“郭云:‘……一名羿。’案:《字书》云:‘,古以为懈惰字。羿,古之善射者,此言鸟捷劲,虽羿之善射,亦懈惰不敢射也,故以名云。’”

    [2](duò):同“惰”。

    【译文】

    鹳 又名羿。外形似鹊。人射它,它一口咬住飞来的箭,反过来射人。

    16.29鹲雕[1] 喙大而句[2],长一尺,赤黄色,受二升,南人以为酒杯也。

    【注释】

    [1]鹲(méng)雕:一种水鸟,又名“越王鸟”。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越王鸟,如乌而颈足长,头有黄冠如杯,用贮水,互相饮食众鸟雏。取其冠,坚致可为酒杯。”

    [2]喙(huì):鸟嘴。句(gōu):勾曲。

    【译文】

    鹲雕 喙大,而且勾曲,有一尺长,红黄色,可容两升,南方人用来作酒杯。

    16.30菘节鸟 四脚,尾似鼠,形如雀,终南深谷中有之[1]。

    【注释】

    [1]终南:终南山。

    【译文】

    菘节鸟 四只脚,尾巴像老鼠,体形像雀,终南山深谷里有这种鸟。

    16.31老[1] 秦中山谷间[2],有鸟如枭[3],色青黄,肉翅,好食烟,见人辄惊落,隐首草穴中,常露身。其声如婴儿啼,名老。

    【注释】

    [1]老:许逸民《酉阳杂俎校笺》:“疑即鼯鼠。”

    [2]秦中:即关中,今陕西关中平原。因其古为秦地,故名。

    [3]枭(xiāo):猛禽名。猫头鹰。

    【译文】

    老 关中一带山谷中,有一种像猫头鹰的鸟,颜色青黄,翅膀多肉,喜欢吸食烟气,见到人就受惊而掉落在地,把头隐藏在草丛中,而身子常常露在外面。它的叫声如同婴儿啼哭,名为老。

    16.32柴蒿 京之近山有柴蒿鸟,头有冠。如戴胜[1],大若野鸡。

    【注释】

    [1]戴胜:鸟名。头顶有凤冠状羽冠,嘴形细长。胜,妇女首饰。

    【译文】

    柴蒿 京城近郊山里有柴蒿鸟,头顶有冠。像戴胜鸟一样,大小类似野鸡。

    16.33兜兜鸟 其声自号。正月以后作声,至五月节[1],不知所在。其形似鸲鹆。

    【注释】

    [1]五月节:即端午节。

    【译文】

    兜兜鸟 名字本自它的叫声。正月以后开始鸣叫,到端午节,就不知飞到何处去了。它的样子像鸲鹆。

    16.34虾蟆护 南山下有鸟[1],名虾蟆护。多在田中,头有冠,色苍,足赤,形似鹭。

    【注释】

    [1]南山:终南山。

    【译文】

    虾蟆护 南山下有一种鸟,名叫虾蟆护。经常在田地里活动,头顶有冠,颜色灰白,脚爪红色,样子像鹭。

    16.35夜行游女[1] 一曰天帝女,一名钓星。夜飞昼隐,如鬼神。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无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饴小儿[2],不可露处,小儿衣亦不可露晒。毛落衣中,当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3]。或言产死者所化[4]。

    【注释】

    [1]夜行游女:鸟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五:“(阳新县)地多女鸟,《玄中记》曰:阳新男子于水次得之,遂与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言是鸟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故亦谓之夜飞游女矣。”

    [2]饴:喂养。

    [3]以血点其衣为志: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搥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按《玄中记》云:‘此鸟名姑获,一名天地女,一名隐飞鸟,一名夜行游女,好取人女子养子,有小儿之家,即以血点其衣以为志,故世人名为鬼鸟。’”

    [4]或言产死者所化: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九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姑获能收人魂魄,今人一云乳母鸟,言产妇死,变化作之。能取人之子以为己子,胸前有两乳。”

    【译文】

    夜行游女 一名天帝女,一名钓星。夜间飞行,白昼隐伏,有如鬼神。这种鸟身披羽毛就是飞鸟,脱下羽毛就成了女子。没有子雏,喜欢窃取人的婴儿。胸前有乳房。人们在哺育婴儿的时候,不能在露天里,婴儿的衣服也不能露天晾晒。这种鸟的羽毛落在婴儿衣服上,就会变成鸟祟作怪,有时将血滴在婴儿衣服上作为标记。有人说这种鸟是难产而死的孕妇变成的。

    16.36鬼车鸟[1] 相传此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为犬所噬。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2],或言是水鸡过也[3]。《白泽图》谓之苍[4],《帝喾书》谓之逆[5],夫子、子夏所见[6]。宝历中,国子四门助教史迥语成式[7],常见裴瑜所注《尔雅》[8],言“,糜鸹”是九头鸟也[9]。

    【注释】

    [1]鬼车鸟: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十首,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即有凶咎。故闻其声则击犬,使鸣吠,以厌之也。”

    [2]力车: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力车’不知为何物,而‘刀车’乃当时武备之一,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刀车:以两轮车,自后出刃密布之,凡为敌攻坏城门,则以车塞之。’……疑作‘刀车’是。”

    [3]水鸡:唐杜甫《阆水歌》:“水鸡衔鱼来去飞。”朱注:“尝闻一蜀士云:水鸡,其状如雄鸡而短尾,好宿水田中,今川人呼为水鸡翁。”

    [4]《白泽图》:古五行书,今佚。,音yú。

    [5]《帝喾(kù)书》:托名帝喾之书,其余不详。帝喾,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6]夫子:孔子。子夏(前507——前400):春秋时期卫人,孔门贤弟子,长于文学。清马骕《绎史》卷八六引《冲波传》:“有鸟九尾,孔子与子夏见之。人以问,孔子曰:‘鸧也。’子夏曰:‘何以知之?’孔子曰:‘河上之歌云:“鸧兮鸧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

    [7]国子四门助教:学官名。《唐六典》卷二一:“国子祭酒、司业之职,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有六学焉:一曰国子,二曰太学,三曰四门,四曰律学,五曰书学,六曰算学。……四门博士三人,正七品上;助教三人,从八品上。”

    [8]裴瑜所注《尔雅》:《宋史·艺文志一》:“裴瑜《尔雅注》五卷。”

    [9]鸹:音guā。

    【译文】

    鬼车鸟 相传这种鸟最早有十个头,能够收摄人的魂魄,其中一个头被狗吞掉了。关中地区天阴的时候,有时会听见这种鸟的叫声,那声音就像是刀车鸣响,也有人说那是水鸡飞过的声音。《白泽图》称作苍,《帝喾书》称作逆,夫子和子夏都曾见过。宝历年间,国子四门助教史迥告诉我,他曾读过裴瑜所注的《尔雅》,上面说“,糜鸹”是九头鸟。

    16.37细鸟[1] 汉武时,勒毕国献细鸟,以方尺玉为笼,数百头,状如蝇,声如鸿鹄。此国以候日,因名候日虫。集宫人衣,辄蒙爱幸。

    【注释】

    [1]细鸟:东汉郭宪《洞冥记》卷二:“元封五年,勒毕国贡细鸟,以方尺之玉笼,盛数百头。形如大蝇,状似鹦鹉,声闻数里之间,如黄鹄之音也。国人常以此鸟候时,亦名曰候日虫。……宫内嫔妃皆悦之,有鸟集其衣者,辄蒙爱幸。至武帝末,稍稍自死。人犹爱其皮,服其皮者,多为丈夫所媚。”

    【译文】

    细鸟 汉武帝时,勒毕国进献细鸟,装在一尺见方的玉做的笼子里,有几百只,形状大小像苍蝇,叫声像鸿鹄。勒毕国以这种鸟推算时节,所以又名候日虫。这种鸟聚集在哪个宫女的衣服上,那个宫女就会受到宠幸。

    16.38嗽金鸟[1] 出昆明国[2]。形如雀,色黄,常翱翔于海上。魏明帝时[3],其国来献此鸟。饴以真珠及龟脑,常吐金屑如粟,铸之,乃为器服。宫人争以鸟所吐金为钗珥,谓之辟寒金,以鸟不畏寒也[4]。宫人相嘲弄曰:“不服辟寒金,那得帝王心。不服辟寒钿[5],那得帝王怜[6]。”

    【注释】

    [1]嗽金鸟:传说中一种口吐金屑的鸟。晋王嘉《拾遗记》卷七:“时昆明国贡嗽金鸟。国人云:‘其地去燃洲九千里,出此鸟,形如雀而色黄,毛羽柔密,常翱翔于海上,罗者得之,以为至祥。闻大魏之德,被于荒远,故越山航海,来献大国。’(魏明)帝得此鸟,畜于灵禽之园,饴以真珠,饮以龟脑。鸟常吐金屑如粟,铸之可以为器。昔汉武帝时,有人献神雀,盖此类也。此鸟畏霜雪,乃起小屋以处之,名曰‘辟寒台’,皆用水晶为户牗,使内外通光。宫人争以鸟吐之金用饰钗珮,谓之‘辟寒金’。故宫人相嘲曰:‘不服辟寒金,那得帝王心?’”

    [2]昆明国:古国名。其地在今云南。

    [3]魏明帝:即为曹睿(205——239)。魏文帝曹丕长子。黄初七年(226),立为太子,旋即帝位。

    [4]以鸟不畏寒:段成式所记有误。据注[1],此鸟“畏霜雪”,故起辟寒台以畜之。

    [5]钿(diàn):用金银镶制成的花形首饰。

    [6]怜:怜爱。

    【译文】

    嗽金鸟 产自昆明国。这种鸟样子像雀,黄色,经常在海上翱翔。魏明帝时,昆明国进献这种鸟。用真珠和龟脑喂养它,经常口吐粟米样的金屑,用这种金屑可以铸成各种器服。宫女争相用这种鸟所吐金屑制作宝钗金镮,称之为避寒金,因为这种鸟畏寒怕冷。宫女互相嘲弄说:“不服避寒金,那得帝王心。不服避寒钿,那得帝王怜。”

    16.39背明鸟[1] 吴时,越巂之南献背明鸟[2]。形如鹤,止不向明,巢必对北,其声百变。

    【注释】

    [1]背明鸟:晋王嘉《拾遗记》卷八:“黄龙元年,(吴)始都武昌。时越巂之南,献背明鸟。形如鹤,止不向明,巢常对北,多肉少毛。声音百变,闻钟磬笙竽之声,则奋翅摇头。”

    [2]越巂(xī):在今四川西昌东南一带。

    【译文】

    背明鸟 孙吴时,越巂以南进献背明鸟。这种鸟样子像鹤,栖息时背着光亮,做窝一定是朝向北方,鸣叫声百变不穷。

    16.40岢岚鸟 出河西赤坞镇[1]。状似乌而大,飞翔于阵上,多不利。

    【注释】

    [1]河西赤坞镇:今甘肃武威。

    【译文】

    岢岚鸟 产自河西赤坞镇。长得像乌鸦而体形稍大,如果在阵地上飞翔,预兆战事不利。

    16.41鹔鹴[1] 状如燕,稍大,足短,趾似鼠。未尝见下地,常止林中。偶失势控地[2],不能自振,及举,上凌青霄。出凉州也。

    【注释】

    [1]鹔鹴(sù shuāng):雁的一种。

    [2]控:投。

    【译文】

    鹔鹴 样子像燕而体形稍大,短脚,趾爪像老鼠。未曾见它下过地,常在林中栖息。偶然站不稳掉落地上,很难自己振翅飞起,一旦飞起,直冲云霄。这种鸟出自凉州。

    16.42雏乌[1] 武周县合火山[2],山上有雏乌。形类雅乌,觜赤如丹[3],一名赤觜乌,亦曰阿雏乌。

    【注释】

    [1]雏(chú)乌:今名红嘴蓝鹊,鸦科,体形似鹊而稍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湿水》:“……北流经武周县故城西……又东历故亭北,右合火山西溪水。水导源火山,西北流。……其山出雏乌,形类雅乌,纯黑而姣好,音与之同,缋彩绀发,嘴若丹砂,性驯良而易附,丱童幼子,捕而执之,曰赤嘴乌,亦曰阿雏乌。”

    [2]武周县:今山西左云。合火山:应为“火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四“云州云中县”:“火山,在县西五里。山有火井,深不见底,以草投之,则烟腾火发。有火井祠。”

    [3]觜:同“嘴”。

    【译文】

    雏乌 武周县有座山名叫火山,山上有一种鸟叫雏乌。长得像雅乌,嘴红有如朱砂,又名赤嘴乌,也叫阿雏乌。

    16.43训胡[1] 恶鸟也,鸣则后窍应之。

    【注释】

    [1]训胡:也作“鸺鹠”、“训狐”、“薰胡”。猫头鹰。

    【译文】

    训胡 一种恶鸟,鸣叫时肛门也发声相应。

    16.44百劳[1] 博劳也。相传伯奇所化[2]。取其所踏枝鞭小儿,能令速语。南人继(母有娠乳儿,儿病如疟)[3],唯毛治之[4]。

    【注释】

    [1]百劳:通常作“伯劳”,古书上又作“”、“”。此鸟种类较多。成语“劳燕分飞”,“劳”即指伯劳。

    [2]相传伯奇所化:三国魏曹植《贪恶鸟论》:“昔尹吉甫信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吉甫后悟,追伤伯奇,出游于田,见异鸟鸣于桑,其声噭然。吉甫心动,曰:‘无乃伯奇乎?’鸟乃拊翼,其声尤切。吉甫曰:‘果吾子也。’乃顾曰:‘伯奇,劳乎?是吾子,栖吾舆;非吾子,飞勿居。’言未卒,鸟寻声而栖其盖。”

    [3]继: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这里的‘继’乃病名,医书多有记载。……因会传染故称‘继’。”

    [4](jú):即伯劳。

    【译文】

    伯劳 即博劳。相传是伯奇死后所化。取伯劳踏过的枝条鞭打幼儿,能让其尽早学会说话。南方小儿生了继病(继病指的是母亲有孕在身,同时又哺乳幼儿,幼儿就会生病如同疟疾),只有伯劳羽毛才能治好。

    毛篇

    【题解】

    毛篇三十条,所记兽类有狮子、象、虎、马、牛、鹿、犀、骆驼、天铁熊、狼、貊泽、狤、黄腰、香狸、、猳、狒狒、在子、羊,均着重记其奇异,其中有些是关于域外的记载。

    16.45师子[1] 释氏书言:“师子筋为弦,鼓之,众弦皆绝[2]。”

    西域有黑师子、捧师子[3]。集贤校理张希复言:“旧有师子尾拂[4],夏月蝇蚋不敢集其上[5]。”

    旧说,苏合香[6],师子粪也。

    【注释】

    [1]师子:即狮子。

    [2]“师子筋为弦”三句:《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九“入法界品”:“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以为琴弦,音声既奏,余弦断绝。”

    [3]黑师子: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三:“(法显)将至天竺,去王舍城三十余里,有一寺,逼冥过之。显明旦,欲诣耆阇崛山,寺僧谏曰:‘路甚艰阻,且多黑师子。亟经啖人,何由可至。’显曰:‘远涉数万,誓到灵鹫。……’至夜,有三黑师子来蹲显前,舔唇摇尾,显诵经不辍,一心念佛。师子乃低头下尾,伏显足前,显以手摩之,咒曰:‘若欲相害,待我诵竟,若见试者,可便退矣。’师子良久乃去。”

    [4]拂:掸拭灰尘的用具。

    [5]蚋(ruì):蚊类昆虫,吸人畜血液。

    [6]苏合香:一种香名。(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本):“在唐代以前很久,苏合香就已经从拂林和安息传入了中国,中国古代的这种苏合香是紫赤色的,有人说苏合香就是狮子粪————一种很厉害的药物。……苏合香是一种西域的树脂,它的地位与没药相当,但又有所不同,因为没药是外来树脂中最鲜为人知的一种。而到了唐代,那些以苏合香为名流通的香料实际上只是一种用来制作香膏的马来的枞胶。”

    【译文】

    狮子 佛经上说:“用狮子筋制作琴弦,弹奏时,其他琴弦都会断。”

    西域有黑狮子、捧狮子。集贤校理张希复说:“以前有狮子尾拂,夏天的时候苍蝇蚊蚋不敢叮在上面。”

    以前的说法,苏合香是狮子粪。

    16.46象 旧说象性久识,见其子皮必泣[1]。一枚重千斤。释氏书言:“象七支拄地[2],六牙[3]。牙生花,必因雷声[4]。”

    【注释】

    [1]见其子皮必泣: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一:“蕃船上多以象皮鞔鼓,鼓长而头尖,状如枣核,谓之槟榔鼓。《广志》云:‘象性久别,见其子皮必泣。’一枚重千斤。”

    [2]七支拄地:《正法念处经》卷二:“得转轮王第四象宝出于世间,彼见闻知,或天眼见。此转轮王修行法人,随顺法行,得调顺象。第一调顺,能胜他城。七支柱地,所谓四足,尾根、牙等,如是七分,皆悉柱地。”

    [3]六牙:《摩诃止观》卷二:“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萨无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负,无漏无染称之为白。”

    [4]牙生花,必因雷声:《大般涅槃经》卷八:“譬如虚空震雷起云,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无雷震,花则不生,亦无名字,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译文】

    象 以前的说法,象生性擅长记忆,看见幼象的皮就能认出而悲伤流泪。一面象鼓重达一千斤。佛经上说:“大象以七肢拄地,有六枚象牙。象牙上开花,必定是因为雷震。”

    16.47又言,龙象[1],六十岁骨方足[2]。今荆地象,色黑[3],两牙,江猪也[4]。

    【注释】

    [1]龙象:佛经称象之大者为龙象。又因龙为水中力大者,象为陆上力大者,故又用“龙象”指称修行勇猛且具有大力的人。

    [2]六十岁骨方足:《中阿含经》卷三二:“犹龙象王年满六十,而以?傲摩诃能加牙足体具,筋力炽盛,力士将去以水洗髀、洗脊、洗肋、洗腹、洗牙、洗头及水中戏。”

    [3]色黑:唐刘恂《岭表录异》:“楚、越之间,象皆青黑,唯西方拂林、大食国多白象。”

    [4]江猪:江豚。

    【译文】

    又说,龙象,六十岁骨头才生长完足。现在荆地所谓的象,黑色,两牙,其实是江豚。

    16.48咸亨二年[1],周澄国遣使上表言[2]:“诃伽国有白象,首垂四牙,身运五足,象之所在,其土必丰,以水洗牙,饮之愈疾。请发兵迎取。”

    【注释】

    [1]咸亨:唐高宗李治年号(670——674)。

    [2]周澄国:与下文的“诃伽国”同为国名。具体不详。

    【译文】

    咸亨二年,周澄国派遣使者上表说:“诃伽国有白象,头部长有四根牙,全身有五条腿,白象在哪里,哪里的田地就会丰收,洗白象牙的水,喝了可以治好病。请派兵去迎取。”

    16.49象胆随四时在四腿[1]:春在前左,夏在前右,如龟无定体也[2]。鼻端有爪,可拾针。肉有十二般,唯鼻是其本肉[3]。

    【注释】

    [1]象胆随四时在四腿:《太平御览》卷八九〇:“《岭表录异》曰:广之属郡潮、循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争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或云,象肉有十二种,象胆不附肝,随月转在诸肉。”

    [2]龟无定体:汉刘向《说苑》卷一八:“灵龟文五色,似金似玉,背阴向阳。上隆象天,下平法地,槃衍象山。四趾转运应四时,文著象二十八宿。蛇头龙翅,左精象日,右精象月。千岁之化,下气上通。能知存亡吉凶之变。”

    [3]本肉: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六:“(象)身有百兽肉,皆自有分段,惟鼻是其本肉,余并杂肉。”

    【译文】

    象胆随四季变化,分别位于四条腿部:春季在左前腿,夏季在右前腿,犹如龟四趾转运并不固定一样。象的鼻尖有爪子,可以拾起针。象肉有十二种,只有鼻子是它的本肉。

    16.50陶贞白言[1]:夏月合药,宜置象牙于药旁。南人言象妒,恶犬声。猎者裹粮登高树,构熊巢伺之。有群象过,则为犬声,悉举鼻吼叫,循守不复去。或经五六日,困倒其下,因潜杀之。耳后有穴,薄如鼓皮,一刺而毙。胸前小横骨,灰之,酒服,令人能浮水出没。食其肉,令人体重。

    【注释】

    [1]陶贞白:即为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有《真灵位业图》、《真诰》等道书。

    【译文】

    陶弘景说:夏季配药,最好在药旁边放置象牙。南方人说象生性嫉妒,厌恶狗叫声。猎人带着干粮爬上高树,建造一个类似熊巢的窝,躲在里面等着。有象群从下面经过的时候,就学狗叫,象群全都伸起鼻子吼叫,围绕着大树不肯离去。大约经过五六天,象群疲惫不堪,倒伏在地,于是趁机猎杀。象的耳朵后面有个穴位,像鼓皮一样薄,一刀刺下去,象就死了。象的胸前有块小横骨,烧成灰,和酒服下,人就能在水中出没自如。吃了象肉,会增加体重。

    16.51古训言:象孕五岁始生。

    【译文】

    古话说:象受孕五年后才生小象。

    16.52虎交而月晕[1]。仙人郑思远常骑虎[2],故人许隐齿痛求治。郑曰:“唯得虎须,及热插齿间,即愈。”郑为拔数茎与之,因知虎须治齿也。

    虎杀人,能令尸起自解衣,方食之。虎威如乙字[3],长一寸,在胁两旁皮内,尾端亦有之。佩之,临官佳,无官,人所媢嫉[4]。

    虎夜视,一目放光,一目看物。猎人候而射之,光坠入地,成白石。主小儿惊[5]。

    【注释】

    [1]月晕(yùn):月光被云层折射,在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

    [2]郑思远: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〇:“郑思远少为书生,善律历候纬。晚师葛孝先。……入庐江马迹山居,仁及鸟兽。所住山虎生二子,山下人格得虎母,虎父惊逸,虎子未能得食。思远见之,将还山舍养饲。虎父寻还,又依思远。后思远每出行,乘骑虎父,二虎子负经书衣药以从。……(许)隐患齿痛,从思远求虎须,欲及热插齿间得愈,思远为拔之,虎伏不动。”

    [3]虎威:老虎的威骨。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七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虎威令人有威,带之临官佳,无官,为人所憎。威有骨,如乙字,长一寸,在肋两傍,破肉取之。尾端亦有,不如肋者。服主小儿惊痫。……凡虎夜视,以一目放光,一目看物。猎人候而射之,弩箭才及目,光随堕地,得之者如白石是也。”

    [4]媢(mào):嫉妒。

    [5]主小儿惊:据注[3]引文,当是威骨主治小儿惊痫。

    【译文】

    老虎交配时有月晕出现。仙人郑思远经常骑虎,老朋友许隐牙痛找他治疗。郑思远说:“这要找到虎须,趁热插在牙齿缝里,就会好。”郑思远就拔了几根虎须给他,由此可知虎须可以治牙病。

    老虎咬死人以后,能让尸体站起来自己脱光衣服,然后再吃掉。虎威像乙字,一寸长,在两胁旁皮下,尾巴上也有。佩戴威骨出任官职,很好,如果本无官位而佩戴,就会被人妒恨。主治小儿惊厥。

    夜晚时,老虎是一只眼睛发出光芒,另一只眼睛看东西。猎人遇到虎眼放光就放箭射杀,虎眼的光芒随之堕入地下,变成一块白色的石头。

    16.53马 虏中护兰马[1],五白马也,亦曰玉面;谙真马[2],十三岁马也,以十三岁已下,可以留种。旧种马:戎马八尺[3],田马七尺[4],驽马六尺[5]。

    瓜州饲马以草[6],沙州以茨萁[7],凉州以勃突浑[8],蜀以稗草。以萝卜根饲马,马肥。安北饲马以沙蓬根针[9]。

    大食国马解人语[10]。

    悉怛国、怛幹国出好马[11]。

    马四岁两齿,至二十岁,齿尽平[12]。

    体名有输鼠、外凫、乌头、龙翅、虎口[13]。

    猪槽饲马、石灰泥槽、汗而系门,三事落驹。

    回毛在颈[14],白马黑髦[15],鞍下腋下回毛,右胁白毛,左右后足白,白马四足黑,目下横毛,黄马白喙,旋毛在吻后,汗沟上通尾本,目赤、睫乱及反睫,白马黑目,目白却视:并不可骑。

    夜眼名附蝉[16],尸肝名悬熢[17],亦曰鸡舌。绿袟方言[18]:“以地黄、甘草啖,五十岁生三驹[19]。”

    【注释】

    [1]虏中:这里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2]谙真马:《旧唐书·王子颜传》:“吐蕃赞普王子郎支都有勇,乘谙真马,宝钿装鞍,出阵求斗,无敢与校者。”

    [3]戎马八尺:《周礼·冬官》“辀人”:“国马之辀,深四尺有七寸。”郑玄注:“国马谓种马、戎马、齐马、道马,高八尺。”

    [4]田马七尺:《周礼·冬官》“辀人”:“田马之辀,深四尺。”郑玄注:“田车轵崇三尺一寸半,并此辀深而七尺一寸半,今田马七尺,衡颈之间亦七寸,加轸与五寸半,则衡高七尺七寸。”

    [5]驽马六尺:《周礼·冬官》“辀人”:“驽马之辀,深三尺有三寸。”郑玄注:“……今驽马六尺,除马之高,则衡颈之间亦七寸。”

    [6]瓜州:今属甘肃。(pín):同“”。

    [7]沙州:在今甘肃敦煌西。茨萁:疑为骆驼刺。

    [8]凉州:今甘肃武威。勃突浑:不详。

    [9]安北:即唐代安北都护府,治所最初在大同镇(今内蒙古额尔济纳东北)。

    [10]大食:古国名。即穆罕默德所建立的阿拉伯帝国。我国史书据波斯语称为大食。

    [11]悉怛国、怛幹国:不详。张星烺《中西史料汇编》疑悉怛国为今苏丹,怛幹国为今撒哈拉沙漠中的达开尔沙岛。

    [12]“马四岁两齿”三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马)一岁,上下生乳齿各二。二岁,上下生齿各四。三岁,上下生齿各六。四岁,上下生成齿二。……二十岁,上下中央六齿平。”按,自此至下文“并不可骑”,皆本自《齐民要术》卷六。

    [13]输鼠:马股臀部肌肉。外凫:马蹄骨。乌头:马后腿突出的骨节。龙翅:部位不详。虎口:马两股之间。

    [14]回毛:即旋涡状毛。

    [15]髦:马鬃。

    [16]夜眼:马四肢皮肤角质块,可入药。古时认为马有此能夜行,故名“夜眼”。

    [17]尸肝:不详。

    [18]绿袟(zhì)方:道教药方。绿袟,泛指道书。这里指《抱朴子》。见下注。

    [19]以地黄、甘草啖(dàn),五十岁生三驹:《太平御览》卷八九七:“《抱朴子》曰:韩子治尝以地黄、甘草哺五十岁老马,以生三驹,又百三十岁乃死。”地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黄色,可入药。甘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状茎可入药,味甘,故称“甘草”。

    【译文】

    马 北方护兰马,是五白马,也叫玉面;谙真马,是十三岁的马,十三岁以下的马,可以留种。以前的种马:战马高八尺,田马高七尺,驽马高六尺。

    喂马,瓜州用草,沙州用茨萁,凉州用勃突浑,蜀地用稗草。用萝卜根喂马,马长得肥壮。安北用沙蓬根针喂马。

    大食国的马听得懂人说的话。

    悉怛国、怛幹国出好马。

    马四岁时,长出两枚成齿,到二十岁时,牙齿全都磨平了。

    马的身体部位名称有输鼠、外凫、乌头、龙翅、虎口。

    用猪槽喂马、用石灰涂抹马槽、马出汗而系在门边,这三件事会使怀孕的母马落驹。

    旋毛长在颈部,白马长黑色鬃毛,马鞍下和腋下长旋毛,右胁长白毛,两只后蹄是白色的,白马有四只黑蹄,眼睛下长横毛,黄马白嘴,旋毛在嘴后,汗沟向上一直到马尾根部,红眼睛、睫毛杂乱以及倒睫,白马黑睛,眼睛白色而目光游离不定:这些马都不能骑。

    马夜眼又名附蝉,尸肝又名悬熢,也叫鸡舌。《抱朴子》的药方说:“用地黄、甘草喂马,五十岁的马生了三只马驹。”

    16.54牛 北人牛瘦者,多以蛇灌鼻口,则为独肝[1]。水牛有独肝者杀人,逆贼李希烈食之而死[2]。

    相牛法:歧胡有寿[3]。膺庭欲广[4]。毫筋欲横(蹄后筋也)。常有声,有黄也[5]。角冷有病。旋毛在珠泉[6],无寿。睫乱,触人。衔乌角偏,妨主[7]。毛少骨多,有力。溺射前,良牛也。疏肋,难养。三岁二齿,四岁四齿,五岁六齿。六岁以后,每一年接脊骨一节。

    【注释】

    [1]则为独肝: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食治鸟兽第五》:“独肝牛肉食之杀人。牛食蛇者,独肝。”

    [2]李希烈(?——786):燕州辽西(今北京顺义西北)人。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三年(782)为乱,四年,据汴州,僭称楚帝,年号武成,贞元二年(786)败逃蔡州,死于亲将之手。

    [3]歧胡有寿: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牛,歧胡有寿。”缪启愉《校释》:“胡,指颔下垂皮。垂皮分叉的叫‘歧胡’。……歧胡可以表示食槽宽,颔凹深,咀嚼力强,有利于消化吸收,使牛健壮。”按,本条自“歧胡有寿”往下,主要本自《齐民要术》卷六。

    [4]膺庭欲广: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牛)膺庭欲得广(膺庭,胸也)。”

    [5]黄:牛黄。

    [6]旋毛在珠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旋毛在珠渊,无寿。(珠渊,当眼下也)。”珠泉,即珠渊,唐人避高祖讳而改。

    [7]衔乌角偏,妨主:不详何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上池有乱毛,妨主(上池,两角中,一曰戴麻也)。”

    【译文】

    牛 北方养的牛瘦的原因,多数是因为蛇钻进了鼻子或嘴里,这种牛只有一片肝叶。独肝水牛肉有毒,吃了会死人,逆贼李希烈吃了这种牛肉就死掉了。

    识别牛的优劣的办法:颔下垂皮分叉的牛寿命长。胸骨架要宽阔才好。毫筋要横着的(就是蹄后筋)。经常叫唤的牛,那是体内有牛黄。牛角发凉,说明有病。眼睛下面长旋毛的牛,寿命不长。睫毛杂乱的牛,喜欢用角抵触人。牛的两角中间有乱毛,这对主人不利。尾巴上的毛少而骨多,这种牛力气大。排尿时尿液向前直射的牛,是好牛。肋骨稀疏的牛,不好养。牛三岁长两齿,四岁长四齿,五岁长六齿。六岁以后,每一年长一节脊骨。

    16.55宁公所饭牛[1],阴虹属颈[2]。阴虹,双筋自尾属颈也。

    【注释】

    [1]宁公:即为宁戚,春秋时卫人。以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扣牛角而歌,桓公以其为非常之人,召拜上卿。相传著有《相牛经》。

    [2]阴虹属颈: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阴虹属颈,行千里(阴虹者,有双筋,自尾骨属颈,宁公所饭也)。”

    【译文】

    宁公喂养的牛,阴虹一直贯到脖颈。阴虹,就是有双筋从尾骨一直贯连到颈部。

    16.56北虏之先索国有泥师都[1],二妻,生四子,一子化为鸿。遂委三子,谓曰:“尔可从古旃。”古旃,牛也。三子因随牛,牛所粪,悉成肉酪。

    【注释】

    [1]索国有泥师都:《周书·突厥传》:“或云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步,兄弟十七人,其一曰伊质泥师都,狼所生也。……泥师都既别感异气,能征召风雨。娶二妻,云是夏神、冬神之女也。一孕而生四男,其一变为白鸿……”

    【译文】

    突厥的祖先索国有位泥师都,娶了两位妻子,生了四个儿子,其中一个变成了鸿。泥师都就委派另外三个儿子说:“你们跟随着古旃。”古旃,就是牛。三个儿子就跟着牛,牛排出的粪便,全都变成了肉和乳酪。

    16.57太原县北有银牛山[1]。汉建武三十一年[2],有人骑白牛,蹊人田[3]。田父诃诘之,乃曰:“吾北海使[4],将看天子登封[5]。”遂乘牛上山。田父寻至山上,唯见牛迹,遗粪皆为银也。明年,世祖封禅焉[6]。

    【注释】

    [1]太原县:今山西太原。

    [2]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年号(25——55)。

    [3]蹊(xī):踩踏。

    [4]北海:今贝加尔湖。

    [5]登封:登山封禅。

    [6]世祖:汉光武帝庙号。

    【译文】

    太原县北边有座银牛山。东汉建武三十一年,有个人骑着一头白牛从田里走过。田父责问他,他说:“我是北海使者,要去观看天子登泰山封禅。”于是就骑着牛上了山。田父一路追到山上,只看见牛的蹄印,地上的牛粪都变成了银子。第二年,世祖果然封禅泰山。

    16.58鹿 虞部郎中陆绍弟[1],为卢氏县尉[2]。常观猎人猎,忽遇鹿五六头临涧,见人不惊,毛斑如画。陆怪猎人不射,问之。猎者言:“此仙鹿也,射之不能伤,且复不利。”陆不信,强之。猎者不得已,一发矢,鹿带箭而去。及返,射者坠崖,折左足。

    【注释】

    [1]陆绍:此人已见本书前集5.9条、15.3条。

    [2]卢氏县:今属河南。

    【译文】

    鹿 虞部郎中陆绍的弟弟,是卢氏县县尉。有一次观看猎人打猎,忽然有五六头鹿来到涧边,见到人也不惊慌逃走,身上的花斑就像画一样漂亮。陆某很奇怪猎人不发箭,就问为什么。猎人说:“这是仙鹿,用箭射,不但不能伤它,而且还不吉利。”陆某不相信,迫使猎人放箭。猎人没办法,一箭射出去,鹿带着箭跑了。返回时,射鹿的猎人坠落山崖,折断了左脚。

    16.59《南康记》云:“合浦有鹿[1],额上戴科藤一枝[2],四条直上,各一丈。”

    【注释】

    [1]合浦:在今广西合浦东北。

    [2]科藤:植物名。也作“萪藤”。

    【译文】

    《南康记》上说:“合浦有一种鹿,额头上顶着一株萪藤,四根枝条笔直向上,各有一丈长。”

    16.60犀之通天者[1],必恶影,常饮浊水。当其溺时,人赶不复移足。角之理,形似百物。或云犀角通者,是其病。然其理有倒插、正插、腰鼓插,倒者一半已下通,正者一半已上通,腰鼓者中断不通。故波斯谓牙为“白暗”[2],犀为“黑暗”。成式门下医人吴士皋,常职于南海郡[3],见舶主说,本国取犀,先于山路多植木如狙杙[4],云犀前脚直,常倚木而息,木栏折,则不能起。犀角,一名奴角。有鸩处,必有犀也[5]。犀三毛一孔。刘孝标言[6]:“犀堕角埋之,人以假角易之[7]。”

    【注释】

    [1]犀之通天者:《后汉书·章帝纪》:“(元和元年春正月)日南徼外献生犀、白雉。”李贤注引《异物志》:“角中特有光耀,白理如线,自本达末则为通天犀。”

    [2]波斯:这里指马来亚波斯。(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马来亚波斯及其产物》(林筠因译本):“前面我曾指出《酉阳杂俎》(卷一六)里所引用的两个波斯字不可能是伊朗波斯字,而看得出它原是马来语。这书上说波斯人称象牙为‘白暗’,称犀牛角为‘黑暗’。……(语言学的材料)显示了与马来语的关系。……这些波斯人不是伊朗波斯人,而是马来亚人。”

    [3]南海郡:今广东广州。

    [4]狙杙(jū yì):《庄子·人间世》:“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狙,古书上说的一种猴子。杙,木桩。

    [5]有鸩处,必有犀也:宋罗愿《尔雅翼》卷一六:“凡鸩饮水处,百虫吸之皆死。或得犀牛蘸角其中,则水无毒,此鸟与犀相伏。今南方山川,有鸩处必有犀,盖天资之以育物。”

    [6]刘孝标(462——521):即为刘峻,字孝标,平原(今属山东)人。齐、梁间骈文家,诗人。梁天监年间,奉命抄撰《类苑》一百二十卷。又为《世说新语》作注,今存。

    [7]人以假角易之: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十七”:“(通天犀)岁一解角于山中石间,人或得之,则须刻木色理形状,令如其角以代之,犀不能觉,后年辄更解角著其处也。”

    【译文】

    通天犀极不喜欢看见自己的影子,所以常常饮用浑浊不清的水。当它尿溺时驱赶它,不会再移动脚步。通天犀的角,其纹理有百物之形。有人说犀角纹理贯通是通天犀的病症。犀角的纹理有倒插、正插、腰鼓插,倒插是指犀角的下半截纹理已通,正插是指纹理通了上半截,腰鼓插是指中间一段纹理不通。波斯把象牙叫“白暗”,把犀角叫“黑暗”。我门下的医生吴士皋,曾任职于南海郡,听波斯船主说,他们国内捕捉犀牛的方法,是先在山路上到处栽插木桩,就像狙杙,说犀牛的前脚不会弯曲,经常靠着木栏休息,木栏折断,犀牛跌倒就不能站起。犀角,又名奴角。有鸩的地方,必定会有犀。犀牛一个毛孔长三根毛。刘孝标说:“犀牛的角脱落之后,它就把角埋起来,人若要获取,就要刻一只假角去替换。”

    16.61驼 性羞。《木兰篇》[1]:“明驼千里脚[2]。”多误作“鸣”字。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

    【注释】

    [1]《木兰篇》:即《木兰诗》。

    [2]明驼千里脚:今本《乐府诗集》作:“愿驰千里足。”原注:“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愿借明驼千里足’。”

    【译文】

    骆驼 生性害羞。《木兰篇》:“明驼千里脚。”“明”字经常被误作“鸣”字。骆驼睡卧时跪曲腿脚,腹部不贴地,漏出光明,可以远行千里。

    16.62天铁熊[1] 高宗时[2],加毗叶国献天铁熊[3],擒白象、狮子。

    【注释】

    [1]天铁熊:即“舔铁熊”,亦即貘。也有人认为就是大熊猫。《尔雅·释兽》:“貘,白豹。”郭璞注:“貘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舔食铜铁及竹骨。”

    [2]高宗:即为唐高宗李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即位。

    [3]加毗叶国献天铁熊:《册府元龟》卷九七〇:“(贞观二十三年)九月,迦(加)毗叶国遣使献天铁熊,其力生擒白象、狮子。”

    【译文】

    天铁熊 高宗时,加毗叶国进献天铁熊,能擒获白象和狮子。

    16.63狼 大如狗,苍色,作声诸窍皆沸。?中筋大如鸭卵[1]。有犯盗者,薰之,当令手挛缩。或言狼筋如织络,小囊虫所作也。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绝短,每行常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

    临济县西有狼冢[2],近世曾有人独行于野,遇狼数十头,其人窘急,遂登草积上。有两狼,乃入穴中,负出一老狼。老狼至,以口拔数茎草,群狼遂竞拔之。积将崩,遇猎者救之而免。其人相率掘此冢,得狼百余头,杀之,疑老狼即狈也。

    【注释】

    [1]?:同“髀”。

    [2]临济县:在今山东章丘西北。

    【译文】

    狼 大小和狗差不多,灰白色,嚎叫时全身的孔窍仿佛都在沸腾。大腿的筋大如鸭蛋。遇有窃贼,就用狼筋熏,会使窃贼的手痉挛收缩。有人说狼满身是筋,就像编织的网络,这是小囊虫所作。狼粪燃烧时烟气直冲云霄,烽火报警就用它。

    有人说狼、狈是两种动物,狈的前脚极短,每次出行时就驾在两只狼身上,没有狼就不能行动。所以世人称事情不顺叫狼狈。

    临济县西边有处狼丘,近年曾有人在野外独行,遇见了几十头狼,那人见情势危急,急忙爬上草堆。有两头狼就钻进洞中,驮出一头老狼。老狼到草堆前,用嘴拔出几根草,狼群就仿效着竞相拔草。草堆很快就要崩塌了,幸好来了一位猎人,这人才得救。他带着人挖掘狼丘,捉住一百多头狼杀死,想来那头老狼就是狈了。

    16.64貊泽[1] 大如犬,其膏宣利[2],以手所承及铜铁瓦器中贮,悉透,以骨盛,则不漏。

    【注释】

    [1]貊:音mò。

    [2]宣利:渗透性强。

    【译文】

    貊泽 大小像狗,它的油脂极能渗透,用手捧或是用铜、铁、瓦器盛装,全都漏完,用骨器盛装就不渗漏。

    16.65狤[1] 徼外勃樊州[2],熏陆香所出也[3],如枫脂,狤好啖之。大者重十斤,状似獭,其头、身、四肢了无毛,唯从鼻上竟脊至尾有青毛,广一寸,长三四分。猎得者,斫刺不伤,积薪焚之不死,乃大杖击之,骨碎乃死。

    【注释】

    [1]狤(jié jué):兽名。

    [2]徼(jiào):边界。勃樊州:在今东南亚马来半岛。

    [3]熏陆香:又称“乳香”。一种树脂。见2.20条注。

    【译文】

    狤 境外勃樊州出产熏陆香,香的形状如同枫树脂,狤喜欢食用。狤大的重十斤,样子像獭,头部、身子、四肢一根毛也没有,而从鼻子沿着脊背一直到尾巴有一绺一寸宽的青毛,毛长三四分。捕获狤,刀砍枪刺都不能伤害它,堆起柴草烧也烧不死,用大棒击打,骨头被打碎了才死。

    16.66黄腰[1] 一名虔己。人见之,不祥。俗相传食虎。

    【注释】

    [1]黄腰:兽名。也作“黄要”。

    【译文】

    黄腰 又名虔己。人见到这种动物,不吉利。民间传说黄腰吃老虎。

    16.67香狸[1] 取其水道连囊[2],以酒浇,干之,其气如真麝。

    【注释】

    [1]香狸:兽名。也称“灵猫”、“灵狸”。体有香囊,分泌特殊香味,故称。

    [2]水道:尿道。

    【译文】

    香狸 把它的水道连同香囊一起割下来,用酒浇过然后阴干,那气味就像真的麝香一样。

    16.68耶希 有鹿两头,食毒草[1]。是其胎矢也[2]。夷谓鹿为耶,矢为希。

    【注释】

    [1]有鹿两头,食毒草: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南郡)本云山地,有熊仓山。上有神鹿,一身两头,食毒草。”

    [2]胎矢: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六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蔡苴机屎,主蛇虺毒,两头麋屎也,出永昌郡,取屎以傅疮。《博物志》云:蔡余义兽,似鹿,两头,其胎中矢,四时取之。”

    【译文】

    耶希 有种两头鹿,吃毒草。耶希是它的胎屎。夷人把鹿叫作耶,屎说成希。

    16.69[1] 似黄狗,圊有常处[2],若行远不及其家,则以草塞其尻[3]。

    【注释】

    [1]:兽名。

    [2]圊(qīng):厕所。

    [3]尻(kāo):屁股。

    【译文】

    像黄狗,有固定排便的地方,如果走得太远一时赶不回那个地方,就用草塞住肛门。

    16.70猳[1] 蜀西南高山上,有物如猴状,长七尺,名猳,一曰马化。好窃人妻,多时,形皆类之。尽姓杨,蜀中姓杨者往往玃爪[2]。

    【注释】

    [1]猳(jiā wò):兽名。一作“猳国”。

    [2]玃(jué):类似猕猴的一种野兽。

    【译文】

    猳 蜀地西南高山上,有种动物,样子像猴,身长七尺,名叫猳,又叫马化。猳喜欢偷走人的妻子,一起生活多年以后,这些妇女的样貌都跟猳很像。生育的后代都姓杨,蜀地很多姓杨的人双手形如猴爪。

    16.71狒狒[1] 饮其血,可以见鬼。力负千斤。笑辄上吻掩额,状如猕猴。作人言,如鸟声。能知生死。血可染绯,发可为髲[2]。旧说反踵[3],猎者言无膝,睡常倚物。宋孝建中[4],高城郡进雌雄二头[5]。

    【注释】

    [1]狒狒(fèi):兽名。属猿类。

    [2]髲(bì):假发。

    [3]反踵:脚跟反向。

    [4]孝建:刘宋孝武帝刘骏年号(454——456)。

    [5]高城郡:郡名。具体不详。

    【译文】

    狒狒 喝了它的血就可以看见鬼。狒狒力气很大,能负重千斤。笑的时候上嘴唇会掀起来遮住额头,样子像猕猴。会像人一样说话,听上去就像鸟叫。能够预知生死。狒狒的血可以用来印染绯袍,毛发可以制作假发。以前说狒狒的脚后跟是反方向的,猎人说它没有膝盖,睡觉时经常倚靠着物体。刘宋孝建年间,高城郡进献了雌雄一对。

    16.72在子者,鳖身人首,炙之以藿,则鸣曰“在子”。

    【译文】

    在子这种动物,鳖身人头,点燃藿香去烤它,就会发出“在子”的叫声。

    16.73大尾羊 康居出大尾羊[1],尾上旁广,重十斤。

    【注释】

    [1]康居:西域古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汗。

    【译文】

    大尾羊 康居国出产大尾羊,尾巴特别肥大,重达十斤。

    16.74又僧玄奘至西域[1],大雪山高岭下有一村养羊,大如驴。罽宾国出野青羊[2],尾如翠色,土人食之。

    【注释】

    [1]玄奘:唐代高僧。见3.43条注[3]。

    [2]罽(jì)宾国:西域古国名。其地在今克什米尔。

    【译文】

    玄奘法师到西域,大雪山高岭下,有一个村庄养的羊有驴那么大。罽宾国出产一种野青羊,尾巴颜色青翠,当地人以这种羊为食物。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