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前集卷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物异

    【题解】

    本篇记载天下四方的奇异事物,多为三言两语,零篇碎语。初唐以后之事一般为新出,此前之事则以取资古书者为多,征引的前代文献有郭宪《洞冥记》、王充《论衡》、葛洪《西京杂记》、盛弘之《荆州记》、梁元帝《金楼子》、陶弘景《真诰》、《南齐书·祥瑞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以及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等等。四境之内物异,以引自《水经注》者为多。西域奇事异物有近二十条,多本自《洛阳伽蓝记》和《大唐西域记》。从内容性质看,和前集卷四“境异”篇大体相同。

    10.1秦镜 儛溪古岸石窟有方镜[1],径尺余,照人五脏,秦皇世号为照骨宝[2]。在无劳县境山[3]。

    【注释】

    [1]儛:音wǔ。

    [2]秦皇世号为照骨宝: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高祖悉封闭以待项羽,羽并将以东,后不知所在。”

    [3]无劳县:疑即西晋所置县,治所在今越南广平省布泽附近。

    【译文】

    秦镜 儛溪古岸石窟中有一面镜子,直径有一尺多,可以照见人的五脏,秦始皇时称作照骨宝。在无劳县境山。

    10.2风声木 东方朔西那汗国回[1],得风声木枝,帝以赐大臣。人有疾则枝汗,将死则折。里语曰:“生年未半,枝不汗。”

    【注释】

    [1]东方朔:生卒年不确,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人。西汉辞赋家。汉武帝初年举贤良方正。以诙谐滑稽为后世知闻。西那汗国:西域古国名。按,本条所载,见于东汉郭宪《洞冥记》卷二:“太初二年,东方朔从西那汗国归,得声风木十枝,献帝。长九尺,大如指。……风吹枝如玉声,因以为名。帝以枝遍赐群臣,臣有凶者枝则汗,臣有死者枝则折。昔老聃在于周世,年七百岁,枝竟未汗。偓佺生于尧时,年三千岁,枝竟未一折。帝乃以枝问朔,朔曰:‘臣已见此枝三过枯死而复生,岂汗折而已哉!里语曰:“年未半,枝不汗。”此木五千年一汗,万岁不枯。’”

    【译文】

    风声木 东方朔从西那汗国出使归来,带回风声木枝,武帝拿它赐给大臣。人若有病,木枝就会出汗;人若将死,木枝就会折断。俗语说:“年寿不过半,木枝不会汗。”

    10.3汉高祖入咸阳宫[1],宝中尤异者,有青玉灯,檠高七尺五寸[2]。下作蟠螭[3],以口衔灯。灯燃则鳞甲皆动,炳焕若列星。

    【注释】

    [1]汉高祖:即为刘邦。西汉开国皇帝。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高祖初入咸阳宫)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

    [2]檠(qíng):灯架。

    [3]蟠螭(pán chī):盘曲的龙。

    【译文】

    汉高祖初入咸阳宫,所见宝物中尤为奇异的,有青玉灯,灯架高七尺五寸。下面有一条盘曲的龙,张口衔灯。灯点燃时龙的鳞甲都会动起来,华光闪烁有如星辰。

    10.4珊瑚 汉积草池中珊瑚[1],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条。是南越王赵佗所献[2],号为烽火树,夜有光影,常似欲燃。

    【注释】

    [1]积草池:西汉上林苑十池之一。《三辅黄图》卷四:“十池:上林苑有初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西陂池、当路池、犬台池、郎池。……积草池中有珊瑚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条,南越王赵佗所献,号为烽火树,至夜光,景常焕然。”

    [2]赵佗(?——前137):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秦时为南海尉,秦亡遂自立南越国。汉初,立赵佗为南越王,与之剖符通使。景帝时,附汉称臣。

    【译文】

    珊瑚 汉代上林苑积草池中珊瑚,高一丈二尺,一条主干分出三个枝丫,上面有四百六十二条小枝。这是南越王赵佗进献的,起名为烽火树,夜晚发出光亮,仿佛一团火焰在燃烧。

    10.5石墨[1] 无劳县山出石墨,爨之[2],弥年不消。

    【注释】

    [1]石墨:煤。

    [2]爨(cuàn):烧火做饭。

    【译文】

    石墨 无劳县的山里出产石墨,用来烧火做饭,燃烧持久,一年也燃不尽。

    10.6异字 境山西有石壁[1],壁间千余字,色黄,不似镌刻,状如科斗[2],莫有识者。

    【注释】

    [1]境山:应即10.1条之“无劳县境山”。

    [2]科斗:即蝌蚪。

    【译文】

    异字 境山西边有石壁,石壁上有一千多个字,颜色为黄色,不像是镌刻上去的,形状像是蝌蚪,没有人能够辨识。

    10.7田公泉 华阳雷平山有田公泉[1],饮之,除肠中三虫[2]。用以浣衣,胜灰汁[3]。

    【注释】

    [1]华阳:此指茅山。在今江苏句容。

    [2]三虫:这里泛指各种体内寄生虫。

    [3]灰:燃烧的柴草灰,含碱性,古代用来洗衣。

    【译文】

    田公泉 华阳雷平山有处田公泉,喝了它,可以除去肠道中的寄生虫。用来洗衣服,胜过灰汁。

    10.8萤火芝 良常山有萤火芝[1],其叶似草,实大如豆,紫花,夜视有光。食一枚,心中一孔明。食至七,心七窍洞彻,可以夜书。

    【注释】

    [1]良常山:即茅山北陲。南朝陶弘景《真诰》卷一三:“良常山有萤火芝,此物在地如萤火状,其实似草而非也,大如豆形,紫华,夜视有光。得食一枚,心中一孔明,食七枚,七孔明,可夜书。计得食四十七枚,寿万年。”

    【译文】

    萤火芝 良常山有萤火芝,它的叶子像是草,果实大如豆粒,开紫色花,晚上看会发光。吃一枚,心中一窍通明。吃七枚,七窍光明透彻,可以在黑夜写字。

    10.9石人 寻阳山上有石人[1],高丈余。虎至此,辄倒石人前。

    【注释】

    [1]寻阳:又作“浔阳”。今江西九江。

    【译文】

    石人 寻阳山上有石人,高一丈多。老虎到了这里,就会倒在石人跟前。

    10.10冬瓜 晋高衡为魏郡太守[1],戍石头[2]。其孙雅之在厩中,有神来降,自称白头公,所拄杖光照一室。又有一物如冬瓜,眼遍其上也。

    【注释】

    [1]高衡:乐安(今山东博兴)人。魏郡:在今河北临漳西。太守:汉代州郡长官称太守。唐代的正式官名为刺史。

    [2]石头:石头城,在今江苏南京西清凉山。

    【译文】

    冬瓜 晋代的高衡任魏郡太守,戍守石头城。他的孙子雅之在马厩中,忽然有神仙降临,自称白头公,拄的拐杖闪闪发光,照亮一室。又有一件东西像冬瓜,上面遍布眼孔。

    10.11豫章船 昆明池,汉时有豫章船,一艘载一千人。

    【译文】

    豫章船 汉代长安昆明池中,有豫章船,一艘船能载一千人。

    10.12铜驼 汉元帝竟宁元年[1],长陵铜驼生毛[2],毛端开花。

    【注释】

    [1]汉元帝:即为刘奭(前74——前33)。汉宣帝长子。黄龙元年(前49)即位,竟宁元年崩。

    [2]长陵:汉高祖刘邦陵墓。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译文】

    铜驼 汉元帝竟宁元年,长陵的铜驼身上长出毛,毛的末梢开花。

    10.13篊[1] 晋时,钱塘有人作篊[2],年收鱼亿计,号万匠篊。

    【注释】

    [1]篊(hóng):用竹篾编制成的捕鱼器具。

    [2]钱塘:今浙江杭州。

    【译文】

    篊 晋朝时,钱塘有人制作捕鱼的篊,一年捕鱼数以亿计,号称万匠篊。

    10.14碑龟[1] 临邑县北有华公墓[2],碑寻失,唯趺龟存焉。石赵世[3],此龟夜常负碑入水,至晓方出,其上常有萍藻。有伺之者,果见龟将入水,因呼叫,龟乃走,坠折碑焉。

    【注释】

    [1]碑龟:即趺龟,刻作龟形的碑台。

    [2]临邑:今属山东。

    [3]石赵:即后赵(319——352)。东晋太兴二年(319),羯族石勒自立赵国,即赵王位。史称“后赵”或“石赵”。

    【译文】

    碑龟 临邑县北有座华公墓,墓碑已经不见了,只有趺龟还在。后赵时期,这只趺龟经常在夜晚驮着墓碑下水,到天亮才出水,身上不时可以看见浮萍和藻类。有人悄悄地守候偷看,果然见到趺龟将要下水,于是大声叫喊,趺龟吓得跑将起来,背上的墓碑掉下来摔断了。

    10.15陆盐[1] 昆吾国陆盐,周十余里无水,自生末盐。月满则如积雪,味甘;月亏则如薄霜,味苦;月尽亦全尽。

    【注释】

    [1]按,本条所载,见于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四〇:“伊州伊吾县”:“陆盐池,在州南六十里。周回十余里,无鱼。水自生如海盐,月满则盐多而甘,月亏则盐少而苦。”

    【译文】

    陆盐 昆吾国陆盐,方圆十余里没有水,自然出产细盐。满月之时盐多如积雪,味甜;弦月之时盐少如薄霜,味苦;月初月末没有月亮的时候盐也就没了。

    10.16颍阳碑[1] 魏曹丕受禅处[2]。后六字生金,司马氏金行[3],明六世迁魏也[4]。

    【注释】

    [1]颍阳碑:当作“繁阳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二:“《魏书·国志》曰:‘文帝以汉献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坛受禅于是地,改元黄初。其年,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城内有三台,时人谓之繁昌台。坛前有二碑,昔魏文帝受禅于此。自坛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故其石铭曰:‘遂于繁昌筑灵坛也。’于后其碑六字生金,论者以为司马金行,故曹氏六世迁魏而事晋也。”

    [2]曹丕(187——226):字子桓。曹魏开国皇帝,曹操次子。操死袭位为魏王,后代汉称帝。曹丕喜好文学,著有《典论》及诗赋一百多篇。禅(shàn):禅让,将帝位让给贤者。《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延康元年)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乃为坛于繁阳,庚午,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反。改延康为黄初,大赦。”

    [3]司马氏:指晋朝。曹魏咸熙二年(265),司马炎(晋武帝)袭爵晋王,随后代魏建晋。金行:古代以五行相生相克之规律来附会王朝的兴衰更迭,有以五行相克为说的,也有以五行相生为说的。《吕氏春秋》卷十三“应同”:“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

    [4]六世:曹魏一朝,若自曹操(未称帝)算起,共历六世。

    【译文】

    繁阳碑 是魏文帝曹丕受禅即位的地方。后来碑文最后六个字变成了金色,司马氏政权五行属金,六字变金色,预兆曹魏六世后将被取代。

    10.17泉 允街县有泉[1]。泉眼中水交旋如盘龙,或试挠破之,寻平成龙状。驴马饮之,皆惊走。

    【注释】

    [1]允街县:西汉置,在今甘肃永登南。

    【译文】

    泉 允街县有一眼泉水。泉眼里的水回旋流动就像一条盘龙,有人试着用手去搅乱,很快又会恢复成龙的形状。驴马来这里饮水,都会被吓跑。

    10.18石漆[1] 高奴县石脂水[2],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注释】

    [1]石漆:石油。

    [2]高奴县:在今陕西延安东。《汉书·地理志下》:“(上郡)高奴,有洧水,可?。”?,古“然”字,燃烧。

    【译文】

    石漆 高奴县有条石脂水,水腻浮在水面上如同黑漆一般,可以采来润滑车轴,或者用来点灯,非常明亮。

    10.19麝?[1] 晋时,有徐景于宣阳门外,得一锦麝?。至家开视,有虫如蝉,五色,后两足各缀一五铢钱[2]。

    【注释】

    [1]麝?(dēng):麝香袋。?,毛带。

    [2]五铢钱:古代钱币,始铸于汉武帝时,重量五铢。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译文】

    麝? 晋朝时,有个名叫徐景的人,在宣阳门外得到一个锦麝?。到家打开一看,里面有只像蝉一样的虫子,色彩斑斓,虫子的两条后腿分别系着一枚五铢钱。

    10.20玉龙 梁大同八年[1],戍主杨光欣[2],获玉龙一枚,长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镂精妙,不似人作。腹中容斗余,颈亦空曲。置水中,令水满,倒之,水从口出,水声如琴瑟[3]。水尽乃止。

    【注释】

    [1]大同:梁武帝萧衍年号(535——546)。

    [2]戍主:驻守边防要塞的长官。戍,边防营垒。

    [3]瑟:弦乐器,似琴。

    【译文】

    玉龙 梁大同八年,戍主杨光欣得到一枚玉龙,长一尺二寸,高五寸,雕刻精妙,不像是出自人手。肚腹容量有一斗多,颈部也是中空而弯曲的。把玉龙放在水里,让它灌满水,然后向外倾倒,水从龙口里流出来,声音有如琴瑟一般美妙。水流完乐声也就停止了。

    10.21木字 齐永明九年[1],秣陵安明寺有古树[2],伐以为薪,木理自然有“法大德”三字[3]。

    【注释】

    [1]永明:齐武帝萧赜年号(483——493)。

    [2]秣陵:在今江苏南京南。

    [3]木理:木纹。法:效法,取法。大德:佛教术语。本为称佛之名,也多指道德高尚而又精通佛法的高僧。

    【译文】

    木字 齐永明九年,秣陵安明寺有古树,砍伐用作薪木,木头纹理天然有“法大德”三个字。

    10.22木简[1] 齐建元初[2],延陵季子庙旧有涌井[3],井北忽有金石声,掘深二尺,得沸泉。泉中得木简,长一尺,广一寸二分,隐起字曰[4]:“庐山道士张陵再拜谒[5]。”木坚而白,字色黄。

    【注释】

    [1]简:用来写字的竹板或木板。

    [2]建元:齐高帝萧道成年号(479——482)。

    [3]延陵:春秋时吴国季札的封邑,其地在今江苏武进。季子:即为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吴王寿梦之季子,不受君位,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季子”,在当时以多闻著称。涌井:沸涌的井。

    [4]隐起:微微凸起。

    [5]张陵:即为张道陵,本名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天师道的创始者,汉顺帝时客居于蜀,学道鹤鸣山,作道书二十四篇,并以符水咒法治病,跟从学道的人出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

    【译文】

    木简 齐建元初年,延陵季子庙原有一口涌井,井的北边忽然发出金石之声,掘地两尺,发现一眼沸泉。在沸泉里发现一片木简,长一尺,宽一寸二分,木简上微微凸起字迹,写的是:“庐山道士张陵再拜谒。”木质坚硬,白色,字是黄色的。

    10.23赤木 宗庙地中生赤木[1],人君礼各得其宜也[2]。

    【注释】

    [1]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

    [2]人君:君主。礼:这里的意思是祭神以致福。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八引《稽命录》:“王者得礼之制,泽谷中生赤木,又宗庙生木。”

    【译文】

    红树 宗庙的地上长出红树,这说明君主祭祀列祖所用礼制都很合宜。

    10.24红沫 练丹砂为黄金,碎以染笔,书入石中,削去逾明,名曰红沫。

    【译文】

    红沫 炼制朱砂成黄金色,研成粉末用毛笔蘸着在石头上写字,颜色深深地浸入石头,用刀去刮,越刮字迹越清晰,这种颜料名为红沫。

    10.25镜石 济南郡有方山[1],相传有奂生得仙于此。山南有明镜崖,石方三丈,魑魅行伏[2],了了然在镜中[3]。南燕时[4],镜上遂使漆焉。俗言山神恶其照物,故漆之。

    【注释】

    [1]方山:在今济南长清。

    [2]魑魅(chī mèi):传说中山林里能害人的精怪。

    [3]了了:清清楚楚。

    [4]南燕(398——410):晋时十六国之一。鲜卑族慕容德据滑台(今河南滑县)称燕王,史称“南燕”。为东晋所灭。

    【译文】

    镜石 济南郡有座方山,相传有个奂生在这里成仙。山的南面有个明镜崖,崖石三丈见方,山妖树怪的行动潜藏,镜石里看得清清楚楚。南燕时,镜石就被涂上了漆。当地说是山神厌恶这面镜石能够照见东西,所以就涂了漆。

    10.26承受石 筑阳县水中[1],有孤石挺出,其下澄潭,时有见此石根,如竹根,色黄,见者多凶,俗号承受石。

    【注释】

    [1]筑阳县:在今湖北谷城北。

    【译文】

    承受石 筑阳县一处潭水中,有块独石挺立,石头下面潭水清澈可以见底,不时有人看见石头的根部,就像竹根一样,是黄色的,见到石根的人往往会遇到不吉利的事情,当地叫作承受石。

    10.27锥 中牟县魏任城王台下池中[1],有汉时铁锥,长六尺,入地三尺,头西南指,不可动。

    【注释】

    [1]中牟县:今属河南。魏任城王:即为曹彰(190——223)。曹操之子。黄初三年(222)封任城王,次年薨,子曹楷袭爵,徙封中牟,五年,改封任城县。据此,中牟任城王台应为曹楷所筑。

    【译文】

    锥 中牟县曹魏任城王台下的水池中,有汉代的铁锥,长六尺,插入地下三尺,锥头指向西南,移动不了。

    10.28釜石 夷道县有釜濑[1],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斗,形色乱真,唯实中耳。

    【注释】

    [1]夷道县:今湖北宜都。濑(lài):从沙石上流过的水。

    【译文】

    釜石 夷道县有处釜濑,那里的石头大的像锅,小的像斗,形状和颜色可以乱真,只是里面是实心的罢了。

    10.29鱼石[1] 衡阳湘乡县有石鱼山[2],山石色黑,理若生雌黄[3]。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鳍首尾有若画,长数寸,烧之作鱼腥。

    【注释】

    [1]鱼石:鱼类化石。

    [2]衡阳:唐代为衡州治所,今属湖南。湘乡县:今属湖南。

    [3]雌黄:矿物名。橙黄色晶体,可制颜料。(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本):“雌黄就是美丽、黄色的砷硫化物……在中国由于人们发现它与‘雄黄’有关,所以将它称做‘雌黄’。在炼丹术士玄妙的隐语中,雌黄被称为‘神女血’或‘黄龙血’。他们认为‘舶上来如噀血者上,湘南者次之’。雌黄又称‘金精’,正如石青被称做‘铜精’一样,称雌黄为‘金精’,是因为他们认为雌黄与矿物学上的黄金有关。”

    【译文】

    鱼石 衡阳湘乡县有座石鱼山,山上的石头是黑色的,纹理就像长了雌黄一样。凿开一层,可以看见鱼的形状,有鱼鳞,有鱼鳍,有头,有尾,就像刻画在上面一样,有几寸长,用火烧会散发出鱼腥味。

    10.30铜神 衡阳重安县东有略塘[1],塘有铜神,往往铜声激水,水为变绿,作铜腥,鱼尽死。

    【注释】

    [1]重安县:古县名。今属湖南。

    【译文】

    铜神 衡阳重安县东有个略塘,塘里有铜神,常常敲响铜声激荡塘水,塘水因而变为绿色,发出铜腥气味,塘中的鱼全部死光。

    10.31材 中宿县山下有神宇[1],溱水至此[2],沸腾鼓怒,槎木泛至此沦没[3],竟无出者,世人以为河伯下材。

    【注释】

    [1]中宿县:在今广东清远西北。

    [2]溱(zhēn)水:古河流名“溱”者有三。这里指的是源出湖南临武之溱水,其水北流会武溪水,遂通称武水,下流合北江再合珠江入海。

    [3]槎(chá)木:木筏。

    【译文】

    材 中宿县山下有座庙宇,溱水流到这里,恶浪滚滚,咆哮沸腾,木筏漂到这里都会沉没,再也不能浮起,世人都认为是河伯取用木材。

    10.32鼓杖 含洭县翁水口下东岸[1],有圣鼓杖[2],即阳山之鼓杖也[3]。横在川侧,冲波所激,未尝移动。众鸟飞鸣,莫有萃者。船人误以篙触,必患疟。

    【注释】

    [1]含洭县:古县名。在今广东英德西北。翁水:即今滃江,珠江支流。

    [2]圣鼓杖:唐徐坚等《初学记》卷一六引《始兴记》:“秦凿杨山,桂杨县阁下鼓便自奔逸,息于临武,遂之始兴、洛阳,遂名圣鼓。今临武有圣鼓城。”鼓杖,鼓槌。

    [3]阳山:今广东清远阳山。

    【译文】

    鼓槌 含洭县滃水口下东岸,有个圣鼓槌,就是阳山圣鼓的鼓槌。横在河流一侧,虽有水流冲激,也不曾移动过。鸟群在鼓槌上方飞翔鸣叫,但从来没有萃集在鼓槌上。船夫撑篙时如果误触鼓槌,必定会患疟疾。

    10.33井 石阳县有井[1],水半青半黄。黄者如灰汁,取作粥饮,悉作金色,气甚芬馥。

    【注释】

    [1]石阳县:在今江西吉水东北。

    【译文】

    井 石阳县有一口井,井水半是青色半是黄色。黄色的水如同灰汁,汲取用来煮粥,全部变成金色,气味非常芳香。

    10.34燃石 建城县出燃石[1],色黄,理疏。以水灌之则热,安鼎其上[2],可以炊也。

    【注释】

    [1]建城县:今江西高安。

    [2]鼎:这里泛指炊具。

    【译文】

    燃石 建城县出产燃石,黄色,纹理稀疏。拿水浇在上面就会发热,把锅放在上面,就可以做饭。

    10.35石鼓 冀县有天鼓山[1],山上有石如鼓。河鼓星摇动[2],则石鼓鸣,鸣则秦土有殃[3]。

    【注释】

    [1]冀县:在今甘肃甘谷东。

    [2]河鼓星:又名“黄姑”、“天鼓”,星名。或说河鼓星即牵牛星。

    [3]秦土:秦中。即关中地区。

    【译文】

    石鼓 冀县有座天鼓山,山上有石头就像大鼓。河鼓星动摇时,石鼓就会鸣响,石鼓一响,关中地区就会有灾祸发生。

    10.36半汤湖 句容县吴渎塘有半汤湖,湖水半冷半热,热可以瀹鸡[1]。皆有鱼,鱼交入辄死。

    【注释】

    [1]瀹(yuè):煮。这里是用热水烫的意思。

    【译文】

    半汤湖 句容县吴渎塘有个半汤湖,湖水一半凉一半热,热的那一半可以用来烫鸡。两边都有鱼,热水鱼游进冷水,或是冷水鱼游进热水,都会死。

    10.37盐 朐?县盐井[1],有盐方寸,中央隆起,如张伞,名曰伞子盐。

    【注释】

    [1]朐?(qú rěn)县:在今重庆云阳南。

    【译文】

    盐 朐?县的盐井,产的盐块一寸见方,中间隆起,就像撑伞一样,名叫伞子盐。

    10.38泉 玉门军有芦葭泉[1],周二丈,深一丈,驼马千头饮之不竭。

    【注释】

    [1]玉门军:在今甘肃玉门西北。

    【译文】

    泉 玉门军有一处芦葭泉,周长两丈,深一丈,让一千头骆驼和马匹来饮,也不枯竭。

    10.39伏苓 沈约谢始安王赐伏苓[1],一枚重十二斤八两,有表。

    【注释】

    [1]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朝。其人博通群籍,主张四声八病之说,与谢朓、王融等人所作诗皆重声律对仗,世称“永明体”。始安王:即为齐始安王萧宝览。

    【译文】

    伏苓 沈约感谢始安王赐伏苓,一枚重达十二斤八两,有谢表。

    10.40古镬 虢州陵县石城岗有古镬一口,树生其内,大数围[1]。

    【注释】

    [1]围:两臂合抱为一围。

    【译文】

    古锅 虢州陵县石城岗有一口很大的古锅,里面长了一棵树,树干有几围粗。

    10.41君王盐 白盐崖有盐如水精[1],名为君王盐。

    【注释】

    [1]白盐崖:夔州(今重庆奉节)瞿塘峡有白盐山,但不能确定是否即此。水精:水晶。

    【译文】

    君王盐 白盐崖有盐就像水晶一样,名叫君王盐。

    10.42手板[1] 宋山阳王休祐[2],屡以言语忤颜[3]。有庾道敏者,善相手板,休祐以己手板托言他人者,庾曰:“此板乃贵,然使人多忤。”休祐以褚渊详密[4],乃换其手板。别日,褚于帝前称“下官”,帝甚不悦。

    【注释】

    [1]手板:上朝用的笏。见1.20条注[7]。

    [2]休祐:即为刘休祐(435——482)。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三子。孝建三年(456)封山阳王。

    [3]忤颜:触忤皇帝。

    [4]褚渊(435——482):字彦回,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仕宋、齐两朝。其人美风姿,精音律,尤善弹琵琶,唯以背宋事齐,为时人所讥。

    【译文】

    手板 刘宋山阳王刘休祐,经常言语不慎触忤皇帝。有个叫庾道敏的人,善于占视手板,休祐把自己的手板拿给他看,假称是别人的,庾道敏说:“这个手板的主人身份尊贵,但它会让人经常触忤皇帝。”休祐想到禇渊审慎周详,就和他换了手板。后来有一天,褚渊在皇帝面前竟然自称“下官”,皇帝很不高兴。

    10.43鼠丸 王肃造逐鼠丸,以铜为之,昼夜自转。

    【译文】

    鼠丸 王肃制造驱鼠丸,用铜制成,不分日夜自转不停。

    10.44木囚 《论衡》言[1]:“李子长为政[2],欲知囚情,以梧桐为人,象囚之形,凿地为塪[3],以芦苇为郭藉,卧木囚于其中。囚当罪,木囚不动。囚或冤,木囚乃奋起。”

    【注释】

    [1]《论衡》:东汉王充(27——?)著,共三十卷。其书疾虚妄而求实证,抨击迷信谶纬之说,在文学方面也有卓见。按,本条出自《论衡》卷一六,王充本意是反驳其事,段成式此处为断章引用。

    [2]李子长:即为李寻,字子长,西汉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

    [3]塪(kǎn):亦作“埳”,坑。

    【译文】

    木囚 《论衡》说:“李子长为官,想要知晓案情,用梧桐木雕刻人形,就像囚犯的样子,在地上挖个深坑,四周和底部铺上芦苇,把木囚平放在坑里。如果囚犯有罪,木囚就一动不动。如果确有冤情,木囚就会一下子站起来。”

    10.45苏秦金[1] 魏时[2],洛阳令史高显掘得黄金百斤[3],铭曰“苏秦金”。

    【注释】

    [1]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为纵约之长。

    [2]魏:北魏。

    [3]令史:职官名。汉代设有兰台令史、尚书令史,掌文书,历代沿用,而品级不一,明朝废除。

    【译文】

    苏秦金 北魏时,洛阳令史高显发掘出一百斤黄金,上面的铭文是“苏秦金”。

    10.46梨 洛阳报德寺梨[1],重六斤。

    【注释】

    [1]洛阳报德寺: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报德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在开阳门外三里。”

    【译文】

    梨 洛阳报德寺的梨,一个重达六斤。

    10.47甑花[1] 滕景真在广州七层寺,元徽中罢职归家[2]。婢炊,釜中忽有声如雷,米上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