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前集卷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烤炙。

    [16]御宿青粲 瓜州红菱:王粲《七释》:“乃有西旅游梁,御宿青粲,瓜州红,参糅相半。”御宿,其地在今陕西西安。

    [17]粱:粟的优良品种。张衡《七辩》:“会稽之菰,冀野之粱,珍羞杂遝,灼烁芳香,此滋味之丽也。”

    [18]菰(gū):嫩茎称茭白,果实称菰米、雕胡米。稗(bài):稗草,如稻,亦有米可食。曹植《七启》:“芳菰精稗,霜蓄露葵。”

    [19]会(kuài)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

    [20]不周:即不周山,传说中的山。按,以下至“昆仑之井”,皆见于《吕氏春秋》卷十四“本味”:“菜之美者:昆仑之,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余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摇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

    [21]穄(jì):一年生草本植物,也称“糜子”。

    [22]秬(jù):黑黍。

    [23]寿木:树名。传说在昆仑山上。华:同“花”。

    [24]玄木:树名。据说其叶可食,食而成仙。

    [25]梦泽:云梦湖,在今江汉平原一带,古时此湖范围极广。

    [26]具区:湖泽名。在吴越之间。

    [27]阳朴:地名。在蜀地。

    [28]越骆:国名。

    [29]长泽:大泽名。在西方。

    [30]三危:山名。据《水经注》卷四十,此山在敦煌南。

    [31]昆仑之井:《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面有九井,以玉为槛。”

    [32]黄颔臛(huò) 醒酒鲭(zhēng):《南齐书·虞悰传》:“悰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豫章王嶷盛馔享宾,谓悰曰:‘今日肴羞,宁有所遗不?’悰曰:‘恨无黄颔臛,何曾《食疏》所载也。’……上就悰求诸饮食方,悰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悰乃献醒酒鲭鲊一方而已。”黄颔,蛇名。臛,肉羹

    [33](tí hú):即下文的“饼”。

    [34](zhāng huáng):馓子之类的面食品。

    [35]粔籹(jù nǚ):油炸食品,类似今天的麻花。

    [36]寒具:馓子。

    [37]蛳:螺蛳。

    [38]蚬(xiǎn):软体动物,似蛤而小。

    [39](cí):同“糍”,糍粑。

    [40]子:不详何物。或以为“”为“蚶”字之误。蚶(hān),一种软体动物,有厚介壳,肉可食,亦称“瓦楞子”。

    [41](xiè):不详。

    [42]细飘:一作“鱼鳔”,即鱼泡。

    [43](yǎn):酒。

    [44]鲎(hòu):动物名。其形如龟,雌负雄而行。

    [45]榐(zhèn):木名。汁可做酒。

    [46]?(qiū):同“鳅”。

    [47]菘(sōng):大白菜。

    [48]椑(bēi):杮子。

    [49](liú)子(jū):鱼名。

    [50]紫(gé):植物名。即紫葛。

    [51]莼(chún):莼菜。《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52]鲙曰万丈、蚊足、红(cuì):这里是说鲙的别称。万丈,语本吴均《食移》。蚊足,用来描绘鲙之细。,彩色相杂。梁萧纲《七励》:“四膳八珍,五肉七菜,累似縠杂,切均鲜绘。色若紫兰,纷如红。”

    [53]精细曰万凿、百炼、蝇首、如:汉崔骃《七依》:“玄山之粱,不周之稻,万凿百陶,精细如蚁。”蝇首,极言精细。,同“蚳(chí)”,蚁卵。

    [54]张掖:地名。今属甘肃。

    [55]一丈三节蔗 一岁二花梨:南朝梁吴均《食移》:“江皋绿箷之笋,洞庭紫鬣之鱼,昆山龙胎之脯,玄圃凤足之菹,千里莼羹,万丈名脍,气馨若兰,色美如艾。扶南甘蔗,一丈三节,白日炙便销,清风吹即折。安定之梨,皮薄味厚,一岁三花,一枚二升。”花,开花。

    [56]丈松: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文献未见‘丈松’表食物者,疑乃‘大菘’之误,梁萧统有《谢勅赉大菘启》一文。”

    [57]缹(fǒu):煮。

    [58]蚶:见注[40]。

    [59]苏膏:紫苏膏。

    [60](jìn):蛤类。

    [61]乌(zéi):即乌贼。

    [62]缥酿法:酿酒之法。晋湛方生《七欢》:“酿缥醪于九秋,蕴二日于三阳。”

    [63]二月二日法酒:《齐民要术》卷七:“柯柂酒法:二月二日取水,三月三日煎之,先搅麹中水,一宿,乃炊秫米饭,日中曝之,酒成也。”法酒,应为“酒法”。

    [64]绿酃(líng):美酒名。左思《吴都赋》:“飞轻轩而酌绿酃,方双辔而赋珍羞。”

    [65]貊(mò):兽名。

    [66]梼(táo):兽名。

    [67]笼上牢丸:蒸饼,一说为包子。

    [68]汤中牢丸:汤饼。

    [69](duī):饼类。

    [70]蝎(xiē)饼:截饼。《释名·释饮食》:“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

    [71]阿韩特饼: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阿韩特饼,他书未见载录,《北堂书钞》卷一百四十七引束皙《饼赋》云:‘安乾特,粔籹之伦。’引卢谌《祭法》云:‘四时祠皆用安乾特。’此‘安乾特’或即阿韩特。”

    [72]悬熟:《北堂书钞》卷一四五引《食经》:“作悬熟,以猪肉和米三升,豉五升,调味而蒸之。”

    [73]饧(xíng):用麦芽之类熬制的糖稀。

    [74]羌煮(zhǔ):《齐民要术》卷八记载此法。

    [75]饼谓之托,或谓之馄(zhāng hún):本句见于扬雄《方言》卷一三。托,早先制饼,工具未备,皆以手掌托而烹之,故名。

    [76]饴:糖稀。

    [77](yuàn):吃饱。

    [78]餥(fēi)、(zuò)、(nián)、茹、叽:这是关于吃的不同说法。按,自此直至本条末尾,皆本自《广雅·释器》。

    [79](dàn)、膎(xié)、(liǎng)、脤(shèn)、膰(fán):这是关于肉的不同说法。

    [80]?(xì)、?(ruò):都是肉膜。

    [81]膜:肉膜。

    [82]臇(juǎn):汁少的羹。(fèn):肉羹。(sǔn):把切了的熟肉放在血中拌成肉羹。

    [83]糈:音xǔ。粰:音fú。:音líu。

    [84]馓(sǎn):和面扭成环形长条的油炸食品,今之馓子形如栅状。

    [85]:音yì。:音cí。:音yuán。

    [86]饵:糕饼。

    [87]:音chěn。:音yàn。酮:音tóng。:音xuè。

    [88]酨:音zài。?(liáng):冷粥。

    [89]?(xiào):煎盐。(còu):南方名盐。:音huái。(biàn):蜀人对盐的叫法。

    [90]?:音mì。:音jì。?:音tú。(chuài):南方人对酱的叫法。:音mú。

    7.12折粟米法[1]:取简胜粟一石[2],加粟奴五斗舂之[3]。粟奴能令馨香。

    乳煮羊胯利法[4]:槟榔詹阔一寸,长一寸半。胡饭皮[5]。

    鲤鲋鲊法:次第以竹枝赍头[6],置日中,书复为记[7]。

    【注释】

    [1]折粟米法:即淘米法。折,耗折,去粗留精。

    [2]简胜粟:或即脱壳之粟米。

    [3]粟奴:粟苗成穗时生有黑霉者。舂(chōng):将谷类等物放在石臼里捣去皮壳。

    [4]羊胯利:即1.18条之“羊窟利”,羊肉干。

    [5]“槟榔詹阔一寸”三句:按,文意不明,疑有脱漏。

    [6]赍(jī):带。这里是串起的意思。

    [7]复:通“腹”。

    【译文】

    折粟米法:取去壳的粟米一石,加进粟奴五斗一起舂。粟奴能让米有香味。

    乳煮羊肉干法:槟榔一寸,长一寸半。胡饭皮。

    鲤鲫鲊法:腌好以后,依次用竹条串起鱼头,挂在太阳底下,并在鱼腹做上记号。

    7.13赍字五色饼法:刻木莲花,藉禽兽形,按成之。合中累积五色[1],坚作道[2],名为斗钉[3]。色作一合者,皆糖蜜副。起叛法、汤胘法、沙棋法、甘口法[4]。

    【注释】

    [1]合:盒子。

    [2]坚:或作“竖”。

    [3]斗钉:饾饤。盘碟中堆垒的食品。

    [4]胘(xián):牛胃。

    【译文】

    带字五色饼法:刻成木莲花图形,或用鸟兽图形,按压而成。盒子里累积五种颜色的糖片,竖放作为格子,名叫饾饤。颜料累积在一个盒子里,都用蜜糖调拌。起叛法、汤胘法、沙棋法、甘口法。

    7.14蔓菁菹法[1]:饱霜柄者,合眼掘取[2],作樗蒲形[3]。

    【注释】

    [1]蔓菁:菜名。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lài):艾蒿。菹(zū):腌菜。

    [2]合眼:疑为“合根”。

    [3]樗(chū)蒲:这里指骰子。

    【译文】

    蔓菁菹法:把经霜后的蔓菁,连柄带根挖起来,切成樗蒲形状。

    7.15蒸饼法:用大例面一升,练猪膏三合。

    梨漤法[1]。?肉法[2]。肉法[3]。瀹鲇法[4]。

    治犊头,去月骨,舌本近喉,有骨如月。

    木耳鲙。

    汉瓜菹,切用骨刀。

    豆牙菹。

    肺饼法。

    覆肝法,起起肝如起鱼菹。

    菹类并乙去汁[5]。

    【注释】

    [1]漤(lǎn):用盐浸。

    [2]?(ào):藏肉。

    [3](zǐ):腌肉。

    [4]瀹(yuè):煮。鲇(nián):鲇鱼。

    [5]乙去:压榨出。

    【译文】

    蒸饼法:用一升大例面,三盒炼猪油。

    梨漤法。?肉法。肉法。瀹鲇法。

    烹制牛犊头,要去掉月骨,舌根接近喉部,有根形状像月的骨头。

    木耳鲙。

    汉瓜菹,用骨刀切。

    豆牙菹。

    肺饼法。

    覆肝法,切削肝片就像切削鱼片一样。

    制作腌制类食物,都要把汁水压榨干净。

    7.16又鲙法:鲤一尺,鲫八寸,去排泥之羽[1]。鲫员天肉腮后鬐前[2]。用腹腴拭刀,亦用鱼脑,皆能令鲙缕不著刀。

    【注释】

    [1]羽:鱼鳞。

    [2]鲫员天肉:不详。鬐(qí):鱼脊鳍。

    【译文】

    鲙法:一尺长的鲤鱼,或八寸长的鲫鱼,刮去沾泥的鳞甲。鲫员天肉,在鳃的后面鳍的前面。用鱼腹肉擦拭刀具,也可用鱼脑,都能让鱼丝不粘在刀片上。

    7.17鱼肉冻法[1]:渌肉酸[2],用鲫鱼、白鲤、鲂、、鳜、[3],煮驴马肉用助底,郁驴肉。驴作鲈贮反[4]。

    炙肉,鱼第一[5],白其次[6]。已前日味[7]。

    【注释】

    [1](zhēng):煎煮鱼肉。

    [2]渌肉酸: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八“绿肉法”:“用猪、鸡、鸭肉,方寸准,熬之。与盐、豉汁煮之。葱、姜、橘、胡芹、小蒜,细切与之,下醋。切肉名曰绿肉,猪、鸡名曰酸。”

    [3]鲂(fáng):鱼名。类似扁鱼。(hóu):河豚。鳜(guì):鳜鱼,也作“桂鱼”。:鱼名。

    [4]反:反切。汉语传统注音法。用两个汉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音,前一字取声母,后一字取韵母及声调。

    [5](biān):同“鳊”,鳊鱼。

    [6]白:白鱼。

    [7]已:去除。

    【译文】

    鱼肉冻法:绿肉酸,使用鲫鱼、白鲤、鲂鱼、河豚、桂鱼、鱼,煮驴肉和马肉时用来垫底子,使肉的香气更浓郁。驴字的读音是鲈贮反。

    烤肉,第一选鳊鱼,第二选白鱼。都要去除先前的异味。

    7.18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1],可以瀹茗。庾家粽子,白莹如玉。韩约能作樱桃[2],其色不变;又能造冷胡突、鲙醴鱼臆、连蒸獐獐皮、索饼[3]。将军曲良翰能为驴鬃、驼峰炙[4]。

    【注释】

    [1]漉(lù):过滤。

    [2](bì luó):又作“毕罗”。抓饭。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既非波波,亦非磨磨,或因毕国得名,乃是今日中亚、印度、新疆等处伊斯兰教民族中所盛行之抓饭耳。……盖纯然为译音也。唐代长安亦有之,且有专售此物之毕罗店,一在东市,一在长兴里。”

    [3]冷胡突:许逸民《酉阳杂俎校笺》:“疑即凉粉之类。”索饼:切面。

    [4]鬃(zōng):这里指驴鬃部位的肉。驼峰炙:杜甫《丽人行》:“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译文】

    当今士绅之家的美食有:萧家馄饨,把煮馄饨的汤过滤一遍,可以用来泡茶。庾家粽子,晶莹如玉。韩约家能做樱桃馅的点心,做好以后不变色;又能制作凉粉、鲙醴鱼臆、连蒸獐獐皮、切面。将军曲良翰家能做驴鬃肉、驼峰烤肉。

    7.19贞元中,有一将军家出饭食,每说物无不堪吃,唯在火候。善均五味,尝取败障泥、胡禄[1],修理食之[2],其味极佳。

    【注释】

    [1]障泥:马鞍的垫子,用来遮挡泥土。胡禄:盛装箭矢的器具,和弓一起带在右腰。

    [2]修理:清洗烹制。

    【译文】

    贞元年间,有一位将军家里烹饪饭菜,常说天下的东西没有不能吃的,关键在火候。善于调和五味,曾拿坏障泥、胡禄清洗干净,煮好食用,味道特别美。

    7.20道流陈景思说,敕使齐日昇养樱桃[1],至五月中,皮皱如鸿柿不落[2],其味数倍,人不测其法。

    【注释】

    [1]敕使:皇帝的使者。

    [2]鸿:大。

    【译文】

    道士陈景思说,敕使齐日昇种樱桃,到五月间,樱桃熟得起皱了,有大杮子那么大,挂在枝头也没掉落,味道比普通樱桃鲜美好几倍,人们都猜不出他究竟用了什么办法。

    医

    【题解】

    本篇五条,记载名医奇术及传闻,所记者有古时名医扁鹊、善用针的句骊客、知晓异药的术士那罗迩娑婆,以及擅长切脉的名医王彦伯和张方福。7.23条的“畔茶佉水”,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无机酸的记载。

    7.21卢城之东[1],有扁鹊冢。元魏时[2],针药之士以卮腊祷之[3]。所谓卢医也[4]。

    【注释】

    [1]卢城:在今山东长清西南。

    [2]元魏:北魏。

    [3]卮(zhī):酒杯。这里指酒。腊:干肉。

    [4]卢医:即扁鹊。后来也用卢医泛指良医。

    【译文】

    卢城的东面,有座扁鹊坟。元魏时期,行医者常准备酒肉祭祀他。扁鹊就是所说的卢医。

    7.22魏时,有句骊客善用针[1]。取寸发,斩为十余段,以针贯取之,言发中虚也。其妙如此。

    【注释】

    [1]句骊:即高句丽。

    【译文】

    魏时有个高句丽人善于用针。拿一寸长的头发,截成十多段,然后用针把这十多段串起来,说头发的中心是空的。他的绝技就是如此奇妙。

    7.23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罗那顺以诣阙[1],兼得术士那罗迩娑婆,言寿二百岁。太宗奇之,馆于金飚门内,造延年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2]。言婆罗门国有药名畔茶佉水[3],出大山中石臼内。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消草木金铁,人手入则消烂。若欲取水,以骆驼髑髅沉于石臼[4],取水转注瓠芦中[5]。每有此水,则有石柱似人形守之。若彼山人传道此水者则死。又有药名咀赖罗,在高山石崖下山腹中,有石孔,孔前有树,状如桑树,孔中有大毒蛇守之。取以大方箭射枝叶[6],叶下便有乌,乌衔之飞去,则众箭射乌而取其叶也。后死于长安。

    【注释】

    [1]中天竺:古印度分为五天竺国,此为其一。见3.55条注[1]。诣阙:到京城。《旧唐书·太宗纪下》:“(贞观二十二年)五月庚子,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以诣阙。使方士那罗迩娑婆于金飚门造延年之药。”

    [2]崔敦礼(596——656):字安上,雍州咸阳人。贞观二十年(646)为兵部尚书。

    [3]婆罗门国:即古印度。婆罗门,梵语音译,为古印度四大种姓之最高等级。畔茶佉(qū)水:今天认为是一种无机酸。

    [4]髑(dú)髅:头骨,即骷髅。

    [5]瓠芦:葫芦。

    [6]大方:此谓箭头形状。

    【译文】

    王玄策俘虏中天竺国王阿罗那顺回到长安,同时还俘虏了术士那罗迩娑婆,据说有两百岁了。太宗很惊奇,就让那罗迩娑婆住在金飚门的客馆里,制造延年药,诏令兵部尚书崔敦礼主管这件事。那罗迩娑婆说婆罗门国有种药名叫畔茶佉水,出自大山之中的一个石臼里。这种药水有七种颜色,有时热有时冷,能够溶化草木和金属,人手伸进去就会腐烂。如果想要取这种水,就用骆驼头骨沉在石臼里,舀起水再倒进葫芦里。每当石臼里有了这种水,就有一尊像人形的石柱守护在那里。如果那山里的人散布说有这种水,就会死。又有一种药名为咀赖罗,出自高山石崖下面的山坳里,那里有石穴,石穴前有棵树,长得像桑树,石穴里有条大毒蛇守着这棵树。想要取,就用大方箭射树的枝叶,树叶下面就有乌鸦,乌鸦会衔着掉下的树叶飞走,这时就数箭齐发射中那只乌鸦取获树叶。那罗迩娑婆后来死在长安。

    7.24荆人道士王彦伯,天性善医,尤别脉,断人生死寿夭,百不差一。裴胄尚书子[1],忽暴中病,众医拱手[2]。或说彦伯,遽迎使视。脉之良久,曰:“都无疾。”乃煮散数味[3],入口而愈。裴问其状,彦伯曰:“中无腮鲤鱼毒也。”其子因鲙得病。裴初不信,乃脍鲤鱼无腮者,令左右食之,其候悉同[4],始大惊异焉。

    【注释】

    [1]裴胄(zhòu,729——803):字胤叔,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累官御史大夫、荆南节度使。

    [2]拱手:束手无策。

    [3]散:研成细末的药。

    [4]候:症状。

    【译文】

    荆州道士王彦伯,天生擅长医术,尤其善于诊脉,据此断定人的寿命生死,百言百中。裴胄尚书的儿子忽然得了暴病,请来的医生都束手无策。有人就推荐王彦伯,裴尚书让人赶紧去请来。王彦伯把脉好一会儿,说:“根本没病。”就熬了几味药末,病人喝下去立刻就好了。裴尚书问具体的情形,彦伯说:“只是中了无鳃鲤鱼的毒罢了。”裴的儿子的确是切了鱼肉以后得病的。裴胄起初不信,就煮了无鳃鲤鱼让仆从食用,症状完全相同,裴胄这才大为吃惊。

    7.25柳芳为郎中[1],子登疾重[2]。时名医张方福初除泗州[3],与芳故旧,芳贺之,且言:“子病,唯恃故人一顾也。”张诘旦候芳,芳遽引视登。遥见登顶,曰:“有此顶骨,何忧也。”因按脉五息[4],复曰:“不错,寿且逾八十。”乃留方数十字,谓登曰:“不服此亦得。”登后为庶子[5],年至九十而卒。

    【注释】

    [1]柳芳: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开元末及进士第,由永宁尉直史馆,撰《国史》及《唐历》。安史乱后为史馆修撰,改右司郎中。

    [2]登:即为柳登(?——822)。柳芳长子。元和初为大理少卿,再迁右庶子。

    [3]泗州:在今江苏宿迁南部。

    [4]按脉五息:中医切脉以呼吸为准则,故脉搏也称“脉息”。五息,此言切脉的时间。息,呼吸。

    [5]庶子:职官名。唐时有左、右庶子,掌东宫左、右春坊诸事。

    【译文】

    柳芳任右司郎中时,长子柳登病重。当时的名医张方福初任泗州刺史,和柳芳有旧交情,柳芳前往道贺,并对他说:“我的儿子病了,只有指望老朋友去看一下了。”次日一早,张方福就到了柳芳家,柳芳连忙带他去看柳登。张方福远远地看见柳登的头顶,就说:“有这样的顶骨,还怕什么。”于是切脉片刻,又说:“不错,寿命会超过八十岁。”然后留下一张几十字的药方,对柳登说:“不吃这服药也没关系。”柳登后来做了右庶子,活到九十岁才去世。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