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前集卷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境异

    【题解】

    境异者,四境之异。本篇共计三十二条,记载四境诸部族和外国之异人异事、奇风异俗,是研究古代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异人如人死而心不朽百年化为人的无啟民,岭南溪洞中的飞头獠子,南方的解形之民;异俗如牂牁獠死则竖棺埋葬,武陵蛮安葬时以笄向天“刺北斗”,等等,奇之又奇,古所盛传。本篇各条多本自《山海经》、西汉刘安《淮南子》、晋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王子年《拾遗记》,以及《魏书·獠传》、《隋书·地理志》等典籍,具有鲜明的地理博物志怪的特征。

    4.1东方之人鼻大,窍通于目[1],筋力属焉。南方之人口大,窍通于耳。西方之人面大,窍通于鼻。北方之人,窍通于阴,短颈。中央之人,窍通于口。

    【注释】

    [1]窍:身体眼、耳、口、鼻诸器官的孔洞。

    【译文】

    东方的人鼻子大,体窍都与眼睛相通,筋力强健。南方的人嘴巴大,体窍都与耳朵相通。西方的人脸大,体窍都与鼻子相通。北方的人,体窍都和阴部相通,脖子短。中央地区的人,体窍和嘴巴相通。

    4.2无啟民[1],居穴食土。其人死,其心不朽,埋之,百年化为人。录民,膝不朽[2],埋之,百二十年化为人。细民,肝不朽,埋之,八年化为人。

    【注释】

    [1]无啟民:《山海经·海外北经》:“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无?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袁珂注:“当从《广雅》作无啟,无啟,无继也,正高诱注《淮南子》所谓‘其人盖无嗣也’之义。无嗣而有国,当因其人能如郭(按,郭璞)注所云‘死百廿岁乃复更生’,实不死也。”按,本条所载,见于晋张华《博物志》卷二:“无啟民,居穴食土,无男女。死埋之,其心不朽,百年还化为人。细民国,其肝不朽,百年而化为人。皆穴居处,二国同类也。”

    [2]录民,膝不朽:《太平御览》卷七九七引《外国图》:“录民,穴居食土,无夫妇,死则埋之,肺不朽,百二十年复生,去玉门万一千里。”据此,“膝”字应作“肺”字。

    【译文】

    无啟国人,住在洞穴里,吃土。人死以后,心脏不腐烂,埋葬之后,经过百年又变成人。录人,死后肺不腐烂,埋葬之后,经过一百二十年又变成人。细国人,死后肝不腐烂,埋葬之后,经过八年又变成人。

    4.3息土人美[1],耗土人丑[2]。

    【注释】

    [1]息土:肥沃的土地。

    [2]耗土:贫瘠的土地。《大戴礼记·易本命》:“坚土之人肥,虚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丑。”

    【译文】

    肥沃的土地,人长得美丽;贫瘠的土地,人长得丑陋。

    4.4帝女子泽[1],性妒,有从婢,散逐四山,无所依托。东偶狐狸,生子曰殃。南交猴,有子曰溪。北通玃猳[2],所育为伧。

    【注释】

    [1]帝:许逸民《酉阳杂俎校笺》:“‘帝’疑即高辛氏,以下叙事或即盘瓠之衍变。”盘瓠之事,详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参4.26条注[5]。

    [2]玃猳(jué jiā):野兽名。玃,类似猕猴的野兽。猳,公猪。

    【译文】

    帝君的女儿名叫子泽,生性爱嫉妒,把随嫁的婢女都赶到遥远的四方山川,她们无法生存。到了东面的婢女做了狐狸的妻子,生下儿子名叫殃。南面的和猴子交配,有个儿子名叫溪。北面的和玃猳交配,生育的孩子叫伧。

    4.5突厥之先曰射摩[1]。舍利海有神,在阿史德窟西[2]。射摩有神异,海神女每日暮,以白鹿迎射摩入海,至明送出,经数十年。后部落将大猎,至夜中,海神女谓射摩曰:“明日猎时,尔上代所生之窟,当有金角白鹿出,尔若射中此鹿,毕形与吾来往[3],或射不中,即缘绝矣。”至明入围,果所生窟中有白鹿金角起,射摩遣其左右固其围,将跳出围,遂煞之[4]。射摩怒,遂手斩呵首领[5],仍誓之曰:“自煞此之后,须以人祭天,即取阿部落子孙斩之以祭也。”至今突厥以人祭纛[6],常取阿部落用之。射摩既斩阿,至暮还,海神女报射摩曰:“尔手斩人,血气腥秽,因缘绝矣。”

    【注释】

    [1]突厥:古代阿尔泰山一带的游牧民族。北魏拓跋焘灭沮渠氏,有阿史那以五百家奔投柔然,居于金山(阿尔泰),其山形似兜鍪,方言称兜鍪为突厥,因此其部名为突厥。隋唐之际,突厥占有漠北之地,东西万里,分为东西二部,后为回纥所灭。按,关于本条,可参孟慧英《鹿神与鹿神信仰》(《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在史籍中,就目前所见最早的关于鹿神的记载出现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四《境异》上……这个故事揭示了萨满文化的三个线索,一是水和鹿神相融一体的关系。萨满神话中重要的一类宇宙神是产生于宇宙海中的,就像满族神话中由宇宙海中的泡泡凝化而成第一宇宙生命天神阿布卡赫赫一样,许多民族的天神都源出于水而生养在水中(如水鸟、洗浴的仙女等),水作为宇宙生力总源,成了与神灵相伴的必要背景。当然这一信仰也同样应用到祖先神灵和一般神灵身上。这是一个较完整的水中鹿神话,保持了萨满教‘信水’的自然宗教色彩。二是英雄与神女的圣婚,鹿妻的故事普遍流传于萨满文化区域之内,它是萨满领神观念的遗留,它还与射杀鹿体来领鹿神灵魂的巫术有关。三是祭祀鹿与祭天有关,事实上直到当代在某些部落群体中仍然把鹿看作天神,祭天是以祭鹿为象征的。”

    [2]阿史德:突厥如善可汗之后裔,别号阿史德,因以为氏。

    [3]毕形:毕生,终生。

    [4]煞:杀死。

    [5]呵(shì):后文又作“阿”,突厥部落名。

    [6]纛(dào):军中的大旗。

    【译文】

    突厥的祖先名叫射摩。舍利海有海神,在阿史德窟西边。射摩有神异的能力,海神的女儿每到黄昏,骑着白鹿迎接射摩进入海中,天亮又送他出海,这样一直过了几十年。后来部落将要进行大规模狩猎,半夜时分,海神女儿对射摩说:“明天打猎的时候,你的祖先出生的洞窟会有一头金角白鹿跑出来,你如果射中这头鹿,就可以终生和我来往,要是射不中,我们的缘分就断绝了。”到天亮开始围猎,果然祖先出生的洞窟有一只白鹿的金色鹿角露出来,射摩派遣手下加强包围,白鹿将要跃出包围圈,手下就杀死了它。射摩大怒,于是亲手斩杀了阿部落首领,并且立誓说:“从杀了这头白鹿起,必须用人祭天,就把阿部落的子孙杀死来祭祀。”到现在突厥以人祭旗,还常用阿部落的人。射摩斩杀阿部落首领之后,到黄昏回来,海神女儿对他说:“你的手杀了人,血气腥秽,我们的缘分就此断绝了。”

    4.6突厥事祆神[1],无祠庙,刻毡为形,盛于皮袋。行动之处,以脂酥涂之,或系之竿上,四时祀之。

    【注释】

    [1]祆(xiān):拜火教之神名。其教源于古波斯,传为琐罗亚斯德创立。

    【译文】

    突厥奉祀祆神,没有祠庙,用毛毡制成祆神形象,装在皮袋里。每到迁徙之处,就用奶脂酥油涂抹,或者把神像系在竿上,一年四季都进行祭祀。

    4.7坚昆部落[1],非狼种,其先所生之窟,在曲漫山北,自谓上代有神与牸牛交于此窟[2]。其人发黄,目绿,赤髭须[3]。其髭髯俱黑者,汉将李陵及其兵众之胤也[4]。

    【注释】

    [1]坚昆:又称“鬲昆”、“结骨”,古部落名。唐时称黠戛斯,其地在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

    [2]牸(zì):雌性牲畜。

    [3]髭(zī):上嘴唇的胡子。

    [4]李陵(?——前74):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名将李广之孙。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败于匈奴,遂降之。单于把女儿嫁给他,立为右校王。死于匈奴。胤(yìn):后代。

    【译文】

    坚昆部落并非狼的后裔,其部落祖先出生的洞窟,在曲漫山以北,他们自称上代有神和母牛在这个洞窟中交配繁衍。坚昆人头发是黄色的,眼睛是绿色的,胡须是红色的。那些胡须全黑的人,则是汉代大将李陵和他的士兵的后代。

    4.8西屠[1],俗染齿令黑。

    【注释】

    [1]西屠:南方古国名。其地在今越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六:“郁水又南自寿泠县注于海。昔马文渊积石为塘,达于象浦,建金标为南极之界……《林邑记》曰:建武十九年,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汉之南疆也。”

    【译文】

    西屠国的风俗,把牙齿染黑。

    4.9獠在牂牁[1]。其妇人七月生子[2]。死则竖棺埋之[3]。

    【注释】

    [1]獠(liáo):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牂牁(zāng kē):汉代郡名。其地在今贵州、云南一带。

    [2]七月生子:晋张华《博物志》卷二:“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獠子,妇人妊娠七月而产。临水生儿,便置水中,浮则取养之,沉便弃之,然千百多浮。”

    [3]死则竖棺埋之:《魏书·獠传》:“獠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死者竖棺而埋之。”

    【译文】

    獠族居住在牂牁。那里的妇女怀胎七月就生孩子。人死了用竖棺埋葬。

    4.10木耳夷[1],旧牢西[2],以鹿角为器。其死则屈而烧之,埋其骨。

    【注释】

    [1]木耳夷:古代西南族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六:“温水又西经昆泽县南,又经味县,县,故滇国都也。诸葛亮讨平南中,刘禅建兴三年,分益州郡置建宁郡于此。水侧皆是高山,山水之间,悉是木耳夷居,语言不同,嗜欲亦异。”张增淇《试释西南古代民族的几种特殊习俗》(见《中国西南民族考古》):“……按木耳即木耳环,晋宁石寨山青铜器上的纳贡人物图像中即有佩戴此耳环者。其耳环甚大,多下垂至肩,原为木制,故名木耳。”

    [2]旧牢:废牢州。《旧唐书·地理志三》:“义泉 隋旧。于县置牢州。贞观十七年,废牢州,以义泉属夷州。”唐代夷州,治所在今贵州遵义绥阳。

    【译文】

    木耳夷,居住在废牢州西部,用鹿角制作器具。人死了,先把尸体蜷曲起来火化,然后埋葬骨头。

    4.11木耳夷人,黑如漆,小寒则掊沙自处[1],但出其面。

    【注释】

    [1]掊(póu):用手扒土。

    【译文】

    木耳夷人,皮肤黑得像漆一样,天气稍冷,就扒拉沙土把自己捂起来,只露出脸部。

    4.12木饮州[1],珠崖一州,其地无泉,民不作井,皆仰树汁为用。

    【注释】

    [1]木饮州: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九:“(文昌县废旧崖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平吕嘉,开南海,置珠崖、儋耳二部。崖岸之边出真珠,故云珠崖。……贞观元年置都督府,督崖、儋、振三州……其俗以土为金,器用瓠瓢,无水,人饮木汁,谓之木饮。州无马与虎,有牛、羊、鸡、犬。”

    【译文】

    木饮州是珠崖郡的一个州,那里没有泉水,当地人也不打井,都仰赖树汁作饮用水。

    4.13木濮[1],尾若龟,长数寸。居木上,食人。

    【注释】

    [1]木濮:古代西南族名。唐杜佑《通典》卷一八七:“尾濮,汉魏以后在兴古郡(今云南郡地)西南千五百里徼外。其人有尾,长三四寸,欲坐辄先穿地为穴,以安其尾,尾折便死。居木上,食人。……按,木濮即尾濮也。”按,关于本条,可参张增淇《试释西南古代民族的几种特殊习俗》(见《中国西南民族考古》):“古代所说的‘食人’、‘啖人’,大概是对一些后进民族‘猎头’习俗的误解。其实,猎头民族所取之头是用来祭祀的,并非食人。而且被猎之人,又是仇家村寨或过路行旅。……凡能猎得人头者,头人以酒祝贺。后将人头绑在一个木桩上,由巫师举行祭祀仪式。古代滇池区域的少数民族亦有猎头习俗,在青铜器上不止一处看到这类图像。”

    【译文】

    木濮人有尾巴,就像乌龟一样,有几寸长。他们住在树上,吃人。

    4.14阿萨部[1],多猎虫鹿[2],剖其肉,重叠之,以石压沥汁,税波斯、拂林等国米及草子[3],酿于肉汁之中,经数日,即变成酒,饮之可醉。

    【注释】

    [1]阿萨:即可萨,突厥部落名。《旧唐书·西戎传》:“波斯国,在京师西一万五千三百里,东与吐火罗、康国接,北邻突厥之可萨部。”

    [2]虫鹿:泛指动物。虫,古代对动物的通称。

    [3]税:征收。这里是购买的意思。拂林:罗马之讹音,西域古国名。汉代称大秦(即古罗马帝国),隋唐时称作拂林,在今西亚及地中海沿岸一带。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西北接拂懔国,境壤风俗,同波剌斯。形貌语言,稍有乖异,多珍宝,亦富饶也。”

    【译文】

    阿萨部人,猎获很多动物,割下肉重叠堆放在一起,用石头压榨肉汁,从波斯、拂林等国买来米和草籽,放进肉汁里发酵,过上几天,肉汁就变成酒了,喝了也会醉。

    4.15孝亿国界[1],周三千余里。在平川中,以木为栅,周十余里,栅内百姓二千余家。周国大栅五百余所。气候常暖,冬不凋落,宜羊马,无驼牛[2]。俗性质直,好客侣。躯貌长大,褰鼻黄发[3],绿眼赤髭,被发[4],面如血色。战具唯矟一色。宜五谷,出金铁。衣麻布。举俗事祆,不识佛法。有祆祠三百余所,马、步、甲兵一万。不尚商贩,自称孝亿人。丈夫、妇人俱佩带。每一日造食,一月食之,常吃宿食。

    【注释】

    [1]孝亿国:西域古国名。在今非洲北部地区。

    [2]驼牛:长颈鹿。《续博物志》卷十:“拨拔力国有异兽,名驼牛。皮似豹,蹄类牛,无峰,项长九尺,高一丈余。”

    [3]褰(qiān)鼻:鼻朝上。

    [4]被:“披”的古字。

    【译文】

    孝亿国的国境周长三千多里。在平原上,用木头做成栅栏,周长十多里,栅栏内居住两千多户人家。全国有这样的大栅栏五百多所。气候四季温暖,冬天草木也不凋零,适宜养羊和马,但没有长颈鹿。当地人生性质朴坦诚,热情好客。身材十分高大,鼻子朝上,黄色头发,绿色眼珠,红色髭须,披散头发,脸红如血。只有槊这一种武器。水土适宜五谷生长,出产金、铁矿。穿着麻布衣服。都信奉祆神而不知佛法。有祆神祠庙三百多所,马兵、步兵、甲兵一万人。不看重商贩,自称为孝亿人。男女都佩戴各种饰物。每做一天时间的饭,要吃一个月,经常吃陈饭。

    4.16仍建国[1],无井及河涧,所有种植,待雨而生。以紫矿泥地[2],承雨水用之。穿井即若海水又咸。土俗俟海潮落之后,平地为池,收鱼以作食。

    【注释】

    [1]仍建国:北非古国名。

    [2]紫矿:一种树脂。参见18.44条。

    【译文】

    仍建国没有水井和河涧,所有种植的作物都靠天下雨而生长。用紫矿涂刷地面以防渗透,收集雨水以供饮用。挖井出水就像海水一样,也是咸的。当地风俗,等海水落潮之后,在平地上弄些水池,捕鱼当作食物。

    4.17婆弥烂国[1],去京师二万五千五百五十里。此国西有山,巉岩峻险[2],上多猿,猿形绝长大,常暴田种,每年有二三十万。国中起春以后,屯集甲兵,与猿战。虽岁杀数万,不能尽其巢穴。

    【注释】

    [1]婆弥烂:或作“波谜罗”,西域古国名。其地在今帕米尔。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商弥国)国境东北,逾山越谷,经危履险,行七百余里,至波谜罗川。”

    [2]巉(chán)岩:险峻的山岩。

    【译文】

    婆弥烂国,距离京城二万五千五百五十里。这个国家西部有山,非常险峻,山上有很多猿猴,体形极为高大,经常毁坏田间作物,每年多达二三十万只。该国每当开春以后,集中兵力和猿猴作战。虽然每年杀掉几万只,仍然不能赶尽杀绝。

    4.18拨拔力国[1],在西南海中,不食五谷,食肉而已。常针牛畜脉取血,和乳生食。无衣服,唯腰下用羊皮掩之。其妇人洁白端正,国人自掠,卖与外国商人,其价数倍。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2],波斯商人欲入此国,团集数千,赍?布[3],没老幼共刺血立誓,乃市其物。自古不属外国。战用象牙排、野牛角为矟、衣甲、弓矢之器,步兵二十万。大食频讨袭之[4]。

    【注释】

    [1]拨拔力:古国名。其地在今非洲索马里北岸的柏培拉。

    [2]阿末香:阿拉伯语音译,即龙涎香。抹香鲸病胃的一种分泌物,以得于海外,故称“龙涎”。(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有考证。

    [3]?布:(dié)布。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从文义看,此处当以‘’为是,指西国之布。”

    [4]大食:古国名。即穆罕默德所建立的阿拉伯帝国。我国史书据波斯语称为大食。

    【译文】

    拨拔力国地处西南海滨,不吃五谷,只吃肉食。习惯用针扎牛畜的血管采血,和着奶生喝。不穿衣服,只用羊皮遮住下身。那里的妇女皮肤白皙,五官端正,本国人就自己抢来卖给外国商人,价钱比国内要翻好几倍。当地出产只有象牙和阿末香,波斯国商人想要进入这个国家交易,聚集了几千人,带着布,不分男女老幼都刺血立誓,才买到该国的东西。自古以来不附属于他国。作战时用象牙排、野牛角制作长矛、弓矢、铠甲等器具,步兵有二十万人。大食国经常侵袭该国。

    4.19昆吾国[1],累墼为丘[2],象浮屠,有三层,尸干居上,尸湿居下。以近葬为至孝。集大毡屋,中悬衣服彩缯,哭祀之。

    【注释】

    [1]昆吾国:西域古国名。唐时为伊州,今新疆哈密。

    [2]墼(jī):土坯。

    【译文】

    昆吾国,堆砌土坯成小山丘,像佛塔,有三层,尸体干了就放在上层,尸体未干就放在下层。把近处埋葬先人看成是最孝的行为。人们聚集在大毡屋里,中间悬挂着衣服和彩色丝织品,哭着祭祀逝者。

    4.20龟兹国,元日斗牛、马、驼为戏,七日观胜负,以占一年羊马减耗繁息也。

    【译文】

    龟兹国,正月初一举行斗牛、斗马、斗骆驼的活动,持续七天,观察胜负,以此来占卜一年中牲畜损耗或繁衍的情况。

    4.21婆罗遮[1],并服狗头、猴面,男女无昼夜歌舞。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为戏[2]。

    【注释】

    [1]婆罗遮:梵语音译,又称“飒麿遮”、“苏摩遮”、“苏幕遮”,本西域乞寒戏(一种面具舞),后来传入中原,唐时为教坊曲,盛行于两京地区。张说《苏摩遮》:“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须。闻道皇恩遍宇宙,来将歌舞助欢娱。”

    [2]行像:也称“行城”,用宝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大街的一种宗教仪式,多在佛诞日举行。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诸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宝,饰之锦绮,载诸辇舆,谓之行像。”透索:即今之跳绳。

    【译文】

    跳婆罗遮舞时,人们都戴上狗头猴脸面具,男女不分昼夜地唱歌跳舞。八月十五日,抬着佛像在大街上游行,玩跳绳为乐。

    4.22焉耆国[1],元日、二月八日,婆摩遮[2];三日野祀;四月十五日游林;五月五日弥勒下生[3];七月七日祀先祖;九月九日床撒[4];十月十日王为猒法[5],王领家出宫,首领代王焉,一日一夜,处分王事;十月十四日,每日作乐至岁穷。

    【注释】

    [1]焉耆国:又作“阿耆尼”,西域古国名。其地在今新疆焉耆。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四面据山,道险易守。”

    [2]婆摩遮:即上条中“婆罗遮”。

    [3]弥勒:菩萨名。“弥勒”本是其姓氏的音译,其名为阿逸多,意为无能胜。姓名合起来,意思是慈悲无人能胜过他。佛教预言,将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灭尽之后,经过极为久远的时期,弥勒菩萨将在这个世界上成佛说法。在汉族地区的佛寺中,弥勒塑像为笑容可掬的大肚和尚,这是因为五代时期有个名叫契此的和尚,经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相传为弥勒化身,所以就以他为原型塑造弥勒像来供奉,并在塑像两边悬挂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4]床撒:他本或作“麻撒”,又或以为当作“麻撤”,不详所指。

    [5]猒(yā)法:即厌胜法,巫术之法。猒,同“厌(yā)”。

    【译文】

    焉耆国,在正月初一、二月初八,举行婆摩遮舞会;三日野外祭扫;四月十五日游玩树林;五月五日弥勒菩萨生日;七月七日祭祀祖先;九月九日床撒;十月十日国王做厌胜法事,国王带着全家出宫,部落首领代替国王,为时一天一夜,负责处理国事;十月十四日起,每天都会奏乐,一直到年终。

    4.23拔汗那[1],十二月及元日,王及酋领分为两朋,各出一人著甲,众人执瓦石棒杖,东西互击,甲人先死即止,以占当年丰俭。

    【注释】

    [1]拔汗那:西域古国名。汉代称大宛,隋代称汗。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有“捍国”,即此国。其地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分属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译文】

    拔汗那国,十二月及正月初一,国王和部落首领分成两队,每队出一人,身穿铠甲,众人拿着瓦块、石头、棍棒,攻击对方穿铠甲的人,有一方铠甲人先被打死,活动就结束,用这种办法占卜当年是丰收还是歉收。

    4.24苏都识匿国[1],有夜叉城。城旧有野叉[2],其窟见在。人近窟住者五百余家。窟口作舍,设关籥[3]。一年再祭。人有逼窟口,烟气出,先触者死,因以尸掷窟口。其窟不知深浅。

    【注释】

    [1]苏都识匿国:又名“东曹国”,西域古国名。在今塔吉克斯坦西北部。《新唐书·西域传下》:“东曹,或曰率都沙那,苏对沙那,劫布呾那,苏都识匿,凡四名。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