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二 人生之阴阳面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婴孩初生,于外无所知,所知唯内在之一己。最先乃为一己之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饥欲食,寒欲衣,衣食则为自然人生之首要条件,故欲即性。喜怒哀乐爱恶,则对人文深于对自然。婴孩最先乃知爱其父母兄姊一家人之日相亲接者,对物则唯知乳水、襁褓、摇篮等三数事,然绝非亲爱此等物亦如父母家人。生渐长,外面接触愈多,对己有引诱,有拘束,有破坏,于是欲渐多,并有恶有哀有怒。中国人于哀主节,于恶与怒则多戒慎。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弟爱亲当求信,其他则求谨,人生主要在此情,情之表现为行,人生主要即在此。学文乃其余事,纵不识一字,不读一书,亦当求为一完人。

    西方人心理学有知、情、意三分法。其实知即知此情,意即情之所向,是人心亦唯情为主。乃其哲学戒言情感,仅重思想。中国人言饥思食,渴思饮,俗语饿了想吃,冷了想穿,则所谓思想,亦心之所欲,亦即心之意,乃一种不出声之语言,不书写之文字。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曰:“再斯可矣。”只教人多想一想。又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犹言:“我欲仁,斯仁至。求仁而得仁。”重在其心之想要与不想要。故中国人乃只言学问,不言思想,亦无如西方之哲学。西方人生主向外,知识从思想来,科学即其证。中国人生主向内,老斫轮行年七十,得于心,应于手,父不能以传其子,此则为艺术,非科学,故重修养,不重思想。

    己,人所共有。人其共相,己其别相。有其同始为人,有其别始有己。人各有一己,乃人文之本源。己各为一人,为君子,为大人,乃见人文之大同。即大群之道一而风同。然而人之得为一人,非由己,育焉养焉者乃他人。己属阴面,他人属阳面。及其老,记忆渐衰渐忘。己死而不自知,记忆之者乃他人,非其己。孔子为中国两千五百年一至圣先师,一大圣,记忆之者亦两千五百年来之中国人,而孔子不自知。则孔子之不朽长存亦其阳面,而孔子之己则其阴面。

    人之生,阴为主,阳为辅。一阴一阳之谓道,人道如此,天道亦然。孟子曰:“莫之为而为者,谓之天。”天生宇宙万物,是则宇宙万物为之阳,而天则居阴。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推以言之,未知宇宙万物,又何知天。故知在阳面,所知在阴面。使无此所知,又何得有知,此亦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亦一存在。此一存在乃一行,有其时间过程,乃属所知,非属知。中国人重道,故重行更过于重知。西方人先重知而行随之,故西方人求变求进。中国人则重成重守。此乃中西文化一大相异。

    庄子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人生己之外有父母妻子,有家有乡,有邦国天下,大小广狭皆其环。今人谓之环境,或称生活圈。己即其中心。几何学言圆之中心为点,但此点无长无广无厚,则有等于无。故曰:“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老子亦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庄子之环中,即老子之所谓无。车与器与室,皆指其外环,用则在其无处。人生同然,最大用处在其己,亦在无处,无可觅。

    老子之所谓用,实即孔子之所谓道。故又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有耳目,犹室之有户牖。耳目以辨外面之声色,然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自然心,即赤子心。有人文心,即成人之心,以至大人心。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自然心之成为大人人文心则待养而成。西方心理学指人身之脑为心。然非有耳目,脑亦无闻无见。有脑有耳有目,无血气相通,仍将无闻无见。中国人言心肺,乃指气血之所由流通言。血可见其有,气不可见,但不得谓之无。中国医学尤重气。气绝则血流停,即为死。中国人言人心,乃心气之心,非心肺之心。其心乃通于一身,并及于家国天下,乃至宇宙万物。亦在无处,不在有处。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宇宙万物,不论有生无生,中国人皆谓之乃气。冲有两义,一曰空,一曰动。车与器与室,其空无处,乃其用所在,而车器室皆在其外。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名之曰车曰器曰室,则指其有,不兼其无。故曰:“名可名,非常名。”人生亦然。名之谓己,己不可得,即一空。实即是一存在,是为静。己有生,则为动,故人生必兼静与动。故曰冲气以为和。一空一有,一动一静,成为己之生,即是一和。有处动处可见可知,空处静处不可见不可知。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实即是一气。

    周濂溪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濂溪言太极,即犹庄子言环中。究而言之,实一无,故曰无极而太极。所谓无,乃指其有无动静之可分而不可分,则无实乃是一和。俗言空气,又言一团和气,盈天地则唯此一空一和而止。和是一空,仅求之外面之有,则难和。又是一中。偏有偏无,偏动偏静,皆非中,亦非和。得中得和,始有万物人生,此谓之天道,亦即人道。中庸言: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非中和,则无所位,亦无所育矣。

    濂溪又曰:“主静立人极。”人生无事不变,无时不变,而己则不可变亦不当变。所谓主静,实即立己。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即立其己。直至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仍是此己。孔子最恶乡愿,“生斯世,为斯世也善,斯可矣”。唯知从其乡,一乡谓之善人,但无其己。唯知从其世,一世谓之善人,但仍无其己。则何善之有。颜渊曰,“如有所立卓尔”,此即指孔子。庄子言,“得其环中”,得之者即在己。人生大环转动,唯中心一己不动,故曰静。但濂溪又曰:“无欲为静。”乡愿之求为一世善即其欲。孔子则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欲在内不在外,在己不在人。大学言:“欲明明德于天下”,明德即己之德,亦在内不在外,在己不在人。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所欲寡者指在外之物欲,非指欲于己之欲。欲于己者,后世则专谓之性,不谓之欲。实则性中自有欲。如欲立欲达。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前六者皆从后一欲字来。故情欲并言,欲即是情。欲于外而忘其内,欲于人而忘其己,此为物欲,亦曰人欲。蔽于己,昧于性。濂溪言无欲,乃指此。佛学东来,乃以欲与性对立言,略与庄老相近似。孔子己欲立己欲达之欲字,乃不再言。此当细辨。

    濂溪太极图说,在易通书中。其言太极,即本易义。易言阴阳,六十四卦乾坤为首,乾动坤静。乾之初九曰:“潜龙勿用。”九二曰:“见龙在田。”九五曰:“飞龙在天。”上九曰:“亢龙有悔。”就人之一生言,方其未冠笄,未成年,则当为潜龙之勿用。及其志于学而立,则为见龙在田。四十五十,由立而达,则为飞龙之在天。七十八十,老耄近死,则亢龙矣。故人之老而衰,乃天之善使人之勿亢而悔也。故自然则有存必有亡,有终仍有始,而不能纯乾无坤,纯坤无乾,中和乃自然之象。就德性修养言,则浴沂风雩,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为潜龙。内圣外王,山峙水流,既仁且智,亦寿亦乐,为飞龙。而名位富贵之逞心得意为亢龙。虽为龙,而终有悔。此则乾必转为坤,纯乾无坤,此亦不当不引以为戒。

    倘以乾言自然,坤指人文。则人道亦不能有坤无乾,有乾无坤。龙象乾,马象坤,人之为人当象马不象龙。坤之上六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人文演进而回归自然,则有龙战之象。人自为天不为人,为龙不为马。战血玄黄,天地并伤。今世乃其例。科学发达,水空污染,争富争强,必有终极。非无极,亦非太极。濂溪主静立人极,义旨深长,良堪慎思。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乃知己之所立实乃天之所命,知此则天人合。故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其乾之动而健,如龙之潜而飞。不逾矩则其坤之无不静而顺,安分守己,而大群合。此之谓合内外。故学为人,则必以孔子为标准。

    朱子常连言理气。天地皆一气化成,万物尽生于气,同归于气。而物则相异而各不同。有界线,有条理。理则尽在气之中,不在气之外,故理气无先后。若必问其先后,朱子谓当言理先气后。何以故?气若是一有,而理则是一无。气若是一动,而理则是一静。有与动,必有变。无与静,则无变。宇宙大自然常在变,而必有一不变者。果无此不变者,又何来有变。如人之生,自婴孩迄于耄老,时时在变,而有一不变者,即其己。婴孩乃其体与气之始。己与人异,即其理。气之有与动,显见易知。然有与动必生于无与静,故朱子谓理必先于气。婴孩在变中,属人。己则不变,属天。人在外,天在内,实是一体。但必谓天生人,内生外,此皆朱子理先于气之旨。朱子以理字释濂溪之太极,亦可谓深得其义矣。

    中国古人好言礼。礼者,体也。如夫妇相处,和成一体。父子兄弟,一家亦和成一体。君臣朋友,亦各和成一体。则家齐国治而天下平,人生复何求。周公制礼作乐,善诵古诗三百首,亦可妙得其意矣。孔子善述周公之意以为教,故昌言仁道。墨翟、杨朱继起,群言竞兴而其道乱。庄周乃扩大孔子言道之体,由人文推之自然,提出气字。而气之内,又必有理。庄子曰:“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间即天理之无厚,亦即人之一己之神欲。易传与中庸,兼儒道而为言。朱子言格物穷理,亦曰:“物,事也。”本之人事,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皆人事,远自尧舜周孔以来,其理已见。因而益穷之,此即承文化大传统而益进。开创于前,守成于后。非守成,又何贵有开创。

    人生必有死。孔子之死,歌曰:“梁木其摧,泰山其颓。”梁木泰山,尚有摧颓,人身乌得不死。死则己何在?到头一场空,但己即道。道在己犹在。哲人其萎,而有其不萎。孔子死,有子曾子能传孔子之道,门弟子群尊之。论语首篇学而,第二章有子言,第四章曾子言。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本立而道生。”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孝弟忠信,孔子所传之道。居家孝弟,即见有己,已确然成为一潜龙。出门忠信,更见有己,已确然成为一见龙。何必飞龙在天,始见其为龙。父母兄长朋友,皆人生之环,非环又何以得中。非坤之顺,又何以见乾之健。非人生之显在面,又何以见人生之隐藏面。非有父母兄长朋友,己从何立。

    中国人言人生,必分两面。一外在,易见易知。一内在,不易知不易见。外在多异多变,内在则一如不变。天之所命,常由外以成内。故知必归于行,人性亦偏在行。由外知发为内行,斯则“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而人生之要在是矣。

    佛教偏求知,四大皆空,一无所得,遂求涅槃。但涅槃亦在己,空其外而务求之内,终无可得。佛法中国化,乃有天台宗之空假中一心三观。观由心,此乃中国之传统。禅宗与天台相近相通。慧可向达摩求心安,达摩语慧可:“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求心不得,遂悟。中国传统,心即合内外,无外则心不见。若以问孔子,则回俗为人,孝弟忠信,斯心安矣。故慧可之悟,与中国传统终隔一层。慧能偈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则告以金刚经“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则心空仍须生。此即老子冲气以为和之一冲字,则空中有动能生,亦即空假中之三矣。此皆多近道家义。华严言:“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则中国传统人文中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皆无碍,而佛学乃终转为宋明之理学。

    西方人向外求知,尤重物。认为知物乃知天,再回头领导人。但西方科学之知于天者终有限。抑且求之天转疏于人。今日人类已能登月球,但于人道之启示终不多。生物学追溯生命原始,达于数十亿年前。但与当身人道转益疏。哲学家探讨真理亦向外,与当身人道亦疏。西方人重知,必求之客观。无主何有观,无内又何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