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章 训练和课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拉卜楞寺院在教育方面是个大学。喇嘛大学和现在大学的唯一区别,乃是喇嘛大学从幼儿教育开始。

    学院之间的关系,说明注重自由教育是显教学院,其他密宗学院只讲技术。所以由显教学院转入密宗学院比较容易,反过来则几乎不可能,因为从密宗学院进入显宗学院是受限制的,一般的情况是:

    或者先入显教学院,然后进入密宗学院;

    或者到任何密宗学院,而放弃进入显教学院的可能;

    或者径入显教学院。

    我们已在第十章中谈到所有学院的院长,是由显教学院的学者中选入的,显教学院也是最大的,所有密宗学院只有三级,而显教学院则有十三级。

    因为一个寺院的教育性质常被其宗教活动所掩盖,至少在外界看来是如此,所以本章中探讨拉卜楞的训练及课程,就要较为细致一些。将喇嘛制度作为教育制度来看待,是十分必要的。

    (一)训练

    说到训练,我们可以讨论如下的机制:

    入学;学术活动;考试与学位;纪律;教师进一步研究的机会。

    入学。学生入学有三种条件。第一,个人申请,他必须不是未经父母同意,由家中逃出来的;他必须不是加入了寺院后又还了俗的;他必须不是被另一寺院中开除的人;他必须不是犯过强奸、偷盗、饮醉、说谎等罪的人;他必须不是异教徒;在正确方面,假定有个师傅的话,他的师傅必须在道德上完好无缺,他自己必须勤奋好学,对于佛教有敬意,他必须满八岁,而且必须决心留在寺院。

    第二,他必须具备下列各种物件:

    披单;背心;裙子(因为不穿裤子);用鹅黄色布做的道袍(?ur-smrig或Kāsāya);毯子;帽子,这些必须是一般的,既不太坏,以免有损于僧道,也不太好,以防夸耀虚伪之嫌;水瓶;笔盒;不太奢华的自然颜色的念珠;白色或红色的桦木碗,不是那种富人或贵人常用的镶以珠宝的碗;装糌粑的皮口袋;寺院常用的靴子,靴底上不要有钉子;不能穿汉人、牧民和农民那样的靴子,也不许携带任何武器。注72

    第三,入学必须具备的手续。首先必须找一个师傅,他既有学问,又有道德。在显教佛学院中,最低程度的师傅也要在十一级以上,在各种密宗学院,相当于第三级,即最高级。这位老师将带着他去见教务长,求得入学证,然后向训导长和学院总监(Dge-kos)作报告。不管在任何条件之下,必须首先学会藏文字母的各种形式(印刷体和书写体)。在显教佛学院中,旁的寺院的合格学生可入相等的班级,最低的条件是必须经过经堂(Chos-grwa)考试及格,再加上献茶给大经堂的僧众,或放一次布施。在考试时,除了例外,学员由初级到十三级都要通过辩论的形式进行考试,及格后才可进入相应的班级。

    校内活动。寺院以内有两种活动。

    第一种是个人教导。这不仅给学生以特殊的关心,指导他进步,而且与班级制度联在一起,达到标准化,使学生得到全面训练,在师生关系上达到其他教育制度达不到的结果。这一特点就是,学生既不缴学费,教师也不拿工资。在这种意义上,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同一学校的同学,两者的供给,一部分来自布施,一部分来自家庭。来自家庭的供给,跟现代常规学校家庭与学生的关系一样,可是藏族的喇嘛不同于一般的和尚,出了家的汉族和尚是与家庭断了关系的,藏族的喇嘛则与家庭保持着关系。献与寺院的布施,既给师傅,也给徒弟。布施都是在宗教典礼中由群众捐献的。我们在第九章曾谈到各部落轮流捐献布施的情况,下面我们还要谈到布施是如何分配的。注73另一方面,年长的受人尊敬的喇嘛,可直接由俗家得到收入,这是他们给俗家举行宗教仪式的馈赠,他们不在学生中索取任何东西,老师与学生双方都站在同一地位上,再加上学生的成绩并不是由老师给分数,那么老师与学生就纯粹是精神上的关系了。考试是由学院或寺院公开用口头方式举行的,而不由教师个人举行,事实上,假定学生成绩太差,不能及格,教师是会受到处分的。

    第二是集体的,或属于宗教的,或属于纯理智的。除了正规的节日,如正月初一到初三,二月、三月、五月的二十五、二十六两日,六月的初十和十一、二十五和二十六,十二月三十等日外,所有宗教和理智的集体活动,都有一定之规。

    每日宗教活动,在大经堂进行三次。第一次是早礼拜会(Çog-tshogs),第二次是午礼拜会(Dgo?-tshigs-tshogs),第三次是晚礼拜会(Dgo?-ja-tshogs)。

    三次会都以锣声为号令。僧人们不管是在宿舍,还是在旁处,只要听到锣响,必须戴上僧帽,穿上斗篷,迈着稳健的步子,走向大经堂。到了经堂的正门后,先坐在门外边的台阶上,年长的靠近门,年幼的离门远一点。僧众到齐了以后,便成行地进入经堂。在中间行列中,经头(Bka?-grwa-pa)在靠近供桌的地方;在旁的行列中,年长的在里边,年轻的在靠门处,这样有次序地坐下,而且要保持安静。当唪经开始时,由经头带头,僧众必须直坐,不准左顾右盼,前俯后仰。有鼻涕的时候,拿毛手帕蒙上脸。当三四年级的僧人给大家献茶时,不许任何人出声音。很长的开会时间,不准困乏瞌睡,也不准玩弄手指或无故捂上嘴,聚会或散会时,更不允许不必要的谈话,或开玩笑,或者侮辱人,或者跳来跳去,或者作怪样子引人发笑。

    茶、钱或酥油等布施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寺院的固定资金,一种是直接来自个别施主,而与寺院当局商议这样做的。准备这些东西一般是由教务长的代表和学院分管监护的人负责。至于茶有剩余,与其给了旁人,毋宁倒在地板上,以免养成盗用或偏袒某人的习惯。除施主、熬茶人和散茶人外,任何旁人不准进入厨房。严格遵守规矩,是学院的监护人的职责。熬茶的师傅只对茶负责,不管是预备得好,还是不好。

    当布施的钱财在大经堂散发的时候。分配比例如下;嘉样佛七份;教务长七份;教务长的侍从共三份;训导长和监督每人二份;经头一份;学院监督每人一份;训导长的助理一份;会计和管世俗事务的僧官,每人三份;大经堂的守护者、持水瓶者、大厨师,每人一份;厨师和厨师助理共八份。

    以上的人不管在大经堂与否,都得应得的份数,但一般的僧众则必须出席,才能得到应得的份数。因病或因静修引退(即在黑洞或另一室闭门退休时),必须事先请示教务长并得到许可证,才可不出席而保留他应得的份数。至于给旁人念经的人,或者照顾朋友的人,则需向监督请假,才能在分散布施以后即离开,而不必等着散会以后。

    纯理智的集体活动,是叫作曲札(Cbos-grwa)的集会,那是在进行演讲、辩论或考试的三个露天院落之一进行。

    曲札在一年九个时期的集中演讲时(叫曲托),一日举行三次。九个时期是:在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四个三十天;三月和九月两个二十天;四月、七月、十月三个十五天。

    在此时期,教务长每天出席一次会议。这样的集会,不但使各班标准化,而且使各班相互促进,班与班,以及不同班级的学生,都有比较。按照常规,许多群众都来参观,最高的学术权威和各种僧众都以学生资格在广场上参加学术活动,教师这时没有教学任务,在本节“教师的进修机会”段中还要阐述。

    在拉卜楞每天三次的曲札是这样的:第一,早曲札叫作乔曲札(Çog-chos-grwa),在早宗教仪式之后举行。第二,午间宗教仪式之后举行的叫作公剌曲札(Dgo?-tshigs-chos-grwa)。第三,晚间宗教仪式后的叫作卡札(Bka?-grawa)。一切学院,都有曲札,而下面的例子,来自显教学院,因为它是最全的,我们的用意是在说明制度的作用,而不管一个曲札有多少班,它的题目是什么。

    在早曲札,学院监督站在大经堂门口,外边广场就是聚会的地方,僧徒们对着门口以半月形坐着,而经头坐在当中,四周是十三级和十二级徒众。在他们后面,依次坐着十一级、十级、九级、八级、七级(依此类推)徒众,由经头带头,齐声诵读课文。念完以后,两人一对,一个人提问,另一个人回答。假定有一个人没有对手,则须向监督报告。

    午间曲札时,座位变了样子,年轻的班级坐在中心,先由一人尖声喊一声“吉————伊————”,群众接着一齐喊“吉————伊————”。然后每人在高级班中找对手,以求指导。例如,由一班到四班的人可找十三班的人。求指导的人则将袈裟放在高年级的人面前,后者拍手表示欢迎时,前者便穿上袈裟,蹲在面前,等候提问。在这一过程中,年长的给年幼的以“智慧”,年幼的则借以“增长智慧”,名为打姆夹(Dam-bca?),也就是佛教徒的辩论实战。当进行“给智慧”和“增长智慧”时,监督则在注视着教务长是否应该出现了。

    到了时候,即派人前去找他,于是群众都以半月形面向大经堂门口落座,那是适才进行智慧辅导的地方。这时一面等着教务长,一面朗诵“智慧(Pāramitā)本质”。他到达以后,高级班向前坐,听他的演讲,然后一切班都有机会听他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因为季节不同,而有固定的安排。对一个班的演讲完毕以后,他们就回到原来的座位,围着班长(Skyor-dpon)坐下,背诵教务长演讲过的经典。高年级这样进行,有学院监督在各班巡回走动。低年级仍然倾听教务长的演讲,一班一班地向前移动,在前进和后退的时候,各班都向教务长鞠躬,以表示敬意和感谢。

    背诵完毕以后,一个班一个班的学生重新安排,两人一排的辩论(Rtsod-pa)。他们热烈欢呼、鼓掌,群情振奋,以致参加人自己和观众都为互相促进的气氛所感动。这个传统,也是由印度学来的。各种活动如听讲、背诵、彼此辩论,都在一个地方同时进行,形成统一中的不同类型,颇似现代小学中,一个课室内有不同的班级,同一教师进行复式教学的情况。但在寺院中,不同的活动和自由,范围更要大些。

    当每一个班级都听完教务长的演讲以后,教务长离开现场,此时监督脱帽,用手持帽由左至右一挥,第十三级即可离开,再用手一挥,第十二级、第十一级则可退席。最后,他执袈裟衣边抖动,则一切班级由第十级以下,都可离开,凡是进入会场、退出会场,都要戴帽成行。不准扰乱次序。

    在晚间卡札(Bka?-rrwa)初步辩论与午后公剌曲札(Dgo?-tshigs-chos-grwa)同。当僧众坐下唪经时,经典不同于午后。集体唪经以后,尖声叫“吉————伊————”,便开始认真的辩论。辩论者是不同的两班的两个人,当场由监督决定。至于辩论多长,则要看前边的活动占用了多少时间,当日还剩下多少时间。但正式辩论以后。常有个人愿意继续在广场上辩论,以至通夜。这个继续活动,叫作“最后的剪裁”(Rje-gcod-pa)。最后离开现场的,也喊“吉————伊————”。

    每日三个曲札,任何缺席者,必须向训导长报告;如须缺席三日者,必须向监督请假;缺席在三日以上者,必须向教务长请假。教务长和监督都作有关道德方面的演讲,每三十天期间各作两次,其他期间各作两次。当一个新的监督到任时,他要于到任后三天对僧众既在大经堂、也在曲札演讲。这些演讲的内容是寺院的规矩,叫作错达姆(Tshogs-gtam)或夹伊(Bca?-yig)。

    教师们经常劝导学生注意曲札演讲的内容,尽管学生因为各自禀赋不同,进步程度也不同,可是演讲的基本观念,是提倡言行合格和尊师爱道。至于旁的活动,不直接与曲札的要求相关的,如纯文学的学习、占卜和医药以至转经筒绕寺院等都是被劝阻的,甚至一般受到高度重视,作为个人进步的,被叫作擦姆(Mtahams)的宗教生活,即将个人关在静室内隐居,也得经过考查合格,才准假不参加曲札。时间的价值是受到最高重视的。就灵性方面,必须努力乞求众生的福利,时常祈祷,积累优点,以便发展善根,获得最后解脱。所以谄媚、讽刺、忌妒、结党营私等都不被允许,借巫术以求天是卑鄙的,这些都不是灵性和理智实践背后的动机。

    一般来说,教务长只给午后公剌曲札作演讲。在特殊情况下,他不能出席,则学习正确发言艺术和辩论练习交互进行。偶尔教务长要给乔曲札,即早曲札作演讲,即在僧众朗诵白伞女佛(Gdugs-dkar或Sitātapatrā)经时,把他请来。在八月和九月时,他可来到噶让(Bkah-rams),对十二级和十二级,讲两次;对十一级和十级,讲另外两次,给八级和五级,讲三次。学生都要背诵经他讲述的经典,背诵时为三月和七月曲札,在他面前进行。

    在举行各种曲札时,各种活动,可略述如下:

    二月,教务长听取十二级以下少数学生的辩论。参加者一定不要认为那是一种苦事。自然他们必须十分认真,预备好题目,以便充分阐述论点和流利无误地进行辩论。

    二月和七月,教务长讲述《菩提道次序》。

    三月,由八班至五班的学生互相竞赛演说能力。

    四月,九班至六班的学生进行六天的辩论。第一天,第八班的学生坐着被第九班问。第二天,次序倒转来。第三天,第八班被第七班提问。第四天,次序倒转来。第五天,第七班坐着被第六班提问。第六天,倒转来。每次都由一人阐述命题,旁人则寻求对方的错误,辩论双方都在经典中寻找论据,也在日常经验中寻找论据。往往闹得很凶,群情振奋,甚至旁观的目不识丁的群众,也被卷了进来,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就像电影爱好者品评电影明星那样。

    在其他月份,凡是有曲札的,都是一样。参加的人可以是不同班级来的,辩论的题材可以是不同的经典,可是辩论的类型是一样的。例如,二月份重视意义,夏季注意造句的形式。但在任何场合中,优点都被表扬,缺点都被处分,如被谴责,罚叩头、挨打或在颈上悬挂水筒,以示侮辱。

    考试和学位。升入任何高级班次之前,都须经过考试,一切学院都是如此。这里,我们只关心有关考试的另一种情况,即排除、降级、学位授予。

    排除的考试,在显教学院,是第五级于十月初举行的。假定此时考试不能及格,不能对《中观论》(Dbu-ma或Mādkyamika)和《现观庄严论》(M?on-par-rtogs-pa?i-rgyan或Abhisamayāla?kāra)的典籍背诵无误,则受自然排除,再不能停留于寺院。虽然两种典籍不过百张即二百页稍多一点,可是原文结构甚难,能够背诵及格,证明学生具有较高水平。

    下面所说的降级例子,也来自显教学院。第一,当学生在四年级时,证明他不能理解典籍的意义,但他念出的声调满好,则可留在大经堂当经头,再不能升入高的年级。第二,当学生已在第五级,白伞佛母和逻辑三身著作(法称,Dharmakirti,见下面学程)必须掌握,才能升入第六级。否则作为大经堂的看守三年,才有参加第二次考试的机会。同样,第六级至第八级各班,考试中不及格者,也被留在大经堂做看守三年。第三,对于不关心学术进步的人,则给予不同任务,以符合个人旨趣,如日历制作艺术便是其中之一种。对于聪明而富有的人,可被委任为寺院的会计,或做僧官管理百姓,贫穷的可以鼓励他们做印刷者,雕刻印板。

    另外,作为学术生活的通常特点是,许多考试及格的人,还要留下来重复学过的学程。为了深入学习,甚至可以重复数次,但这是自动留级的,与正式分班没有关系。

    我们已经谈过学位与学程,这里则详细说明学士或饶将巴(Rab-?byams-pa)待位生。他们要考逻辑和中论。一般来说这些考试一年举行两次,第一次由正月初三至十五,第二次由七月初一至十五。每一次待位生都被寺院所有的学者问难,由早晨九时口试至十一时,与普通曲札辩论相同。当待位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时,整个会场上的人都大声嘲笑。除了考试本身所要的条件外,待位生还须预备一百银元,以备给同班献茶。待位生的朋友们则给待位生以哈达(Kha-btags),即白丝巾,以表示祝贺。作为优待,成功的待位生,不再做大经堂每日宗教仪式中向与会者分送茶水那样的差事。

    硕士或多仁巴(Rdo-ram-pa)待位生是八级毕业的。八级即学习《俱舍论》(Abhidharma-ko?a)的,但硕士学位只一次给两个人。所以八级毕业生宁愿候上十来年,然后才提出参加考试。由于同时毕业的人数众多,而且考试题材包括整个五种典籍,即逻辑(因明)、中论、俱舍论和寺院法规,所以考试也是一年两次,第一次由正月十七至二十一;第二次由七月初九至三十。此时每一天都是晚上由六时至十时。提问在露天会场中,与上面同。待位生须有数百元银元,以便向高僧每日献茶,向全体与会者在大经堂分茶一次,成功的待位生可以不参加大经堂的任何聚会,除非他们乐于自动参加。

    神学博士或哲学博士在密宗学院叫作额仁巴(s?ags-ram-pa)待位生,是俱舍论毕业,再在神学院或喜金刚学院学过两三年的。他们是否得过硕士学位,都没有关系。这等考试,是由二月十七至二十一,在上午十点至十二点举行的,一年只授一个人的学位。同样学位,不能由医学院和时轮院两个学院获得。如果一个人直接入密宗学院,没有经过显教学院,同样学位只相当于神学学士,由任何密宗学院来的待位生,考试及格,都可得到。

    纪律。除上述各种规章之外,还应将纪律规章总述一下。首先,教务长必须严格和不知疲倦地执行规章,因为任何秩序和标准都在他手中,他必须出席一切需要他照管的集会————除了例外,他须在另一个地方。

    第二,一切是非曲直的形式,都在寺院的法律规章中有其基础。一切僧侣受戒进入各种程度的规定,必须不得违犯任何法律,注意保护法律,就像保护个人的眼睛一样。

    第三,遇到长者,或是在道德上和学问上受到尊重的人,等等,必须脱帽,重新整理袈裟,以便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