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见因,而无彼显现,如何有具彼?

    若谓如以橄榄比知味淡,有处错误故一切正因皆不可靠者。破曰:顺世派非彼立者,以彼仅见邪因故,妄执正因与彼相同,而正因之系属实无错乱故。问:如何不错乱?曰:由何因在某时、於某处,如成立知有彼火之烟,若无自因之火,汝义必不能有,以汝定从火生故。又如所作性,若无自体性之无常,汝必不能有,以定是彼无常性故。除烟与所作性外,所有果法与自性因,亦皆是於自所立法有不错乱相,以於自所立法见有系属之自性故。问:於能立因可不错乱,於能破因如何不错乱耶?曰:如瓶清净地方(即无瓶处),如何能有具足彼瓶?定应非有。以可见瓶自体性有能见余因,而瓶不显现故。又如夜间海上,亦无具足彼烟,以可见烟自因之火,有能见余因,而火无显现故。

    壬四、若无比量则太过失

    总觉若非量,应无,如他世。若谓由诸根,余时能知者。

    非尔,根、能等,根觉非有故。若知为无者,觉生应无因。

    由无分别性,於自相为现。非无别,缘总。故彼是比量。

    现在不现见之地方等应成为无,以总觉比知非是量故,如他世事。若谓不同,现在不现见之地方等,由诸根现量余时能了知,故可有,而他世根现量终不能见,故无也。破曰:由根现量终不能见,故谓他世无者,不应尔,如眼根及彼生眼识之功能等,能量之根觉终不转故。若谓了知彼等为无者,破曰:眼觉发生应成无因,无眼根故。若问:汝由何知有眼根?曰:由因新知有眼根之觉,即是比量,非无分别量度境故。是缘总之量故。此因决定,以於自相若是现见,则定是无分别故。

    庚二、破计数多 分二:辛一、难,二、答。今初:

    若所量决定,不知色无常。彼觉成余量,无因而有故。

    见差别,不知。与因系属故,彼亦是余量。所量众多故。诸量亦众多,

    於一多转故,一三数不遣。喻如见差别。境无决定故,有余所量故。

    外曰:若所量自共二相决定者,则不应了知显色无常。如是决定,则了知显色无常之觉,应是余量故。以缘总故非是现量,以无因而有,非比量故。又了知差别之觉,亦是余量,以见差别故是量,以缘总故非现量,以不了知烟因与前火之系属,非比量故。又诸量应成多,以所量除自共二相外,有多故。即於一境亦有多量转故。喻如先在屋内见火已,後由烟因,亦能见火差别。又一量与三量之数亦应不能除遣,以现比二量,境各别无定故。以自共二相外,有余所量故。

    辛二、答 分三:壬一、破依因之觉为余量,二、破後生之觉为余量,三、破知差别为余量。初又分三:癸一、标,二、释,三、结。今初:

    不犯此过失,配於色总故。

    若谓了知显色无常之觉是余量者,为说由所作性因新了知显色无常之觉?抑说见显色临断绝时现量後所生了知显色无常之觉耶?若如初者,由所作性因,新了知显色无常之觉,不犯此成第三种量之过,以是於显色总配无常总之量故。

    癸二、释 分二:子一、略标诤答,二、广说无欺之理。今初:

    非无事体性,彼由如是成,是则成立故。由余不成余,非尔,成彼故。

    外曰:无常应是无事,是总法故。曰:彼无常应非无事体性,由如是成立彼显色无常,是则成立故。若谓前所说之觉,非成立余显色无常,是将余显色无常之总义作为所现境故。曰:非以彼为所现境,便不能成立显色无常。虽以彼为所现境,由与显色无常相系属,即能成立彼显色无常故。

    子二、广说无欺之理 分二:丑一、依能立因之比量无欺,二、依能破因之比量无欺。今初:

    若事如何成?如是因心因,由彼如是事,彼生有因觉。

    此因与因觉,间接系事故,似彼现而空,然非欺诳性。

    彼性空,彼等.着为彼性故,彼事虽不欺,然立为错误。

    故於所达事,能遍体或因,是所遍心因,彼复是觉因。

    外曰:比量岂非从因生,如何於所趣境不欺诳耶?曰:若声事,如何成无常?如是能立彼所作性,是自果缘因心之因,以是彼之能生故。其缘声无常如是事有因之觉(即了知声无常之比量智),是由彼成立声无常之缘因心所生起(缘因心是引起比量智的亲因),是从起故。如是能立彼(声无常)之因及有因觉,现似彼所取义虽空(即现似所取义而非所取义),然於自相非是欺诳,以间接系属於彼事故。其系属彼事之名言,亦是合理名言故。外曰:应无错误,於自相无欺诳故。曰:於自相事虽无欺诳,然安立为错误,以彼自相体性虽空,然以彼等为所现境,执着为彼自相之体性故。如於所了达声无常事,以能遍无常之体性所遍所作性列为因时,其所作性是自果缘因心之因由,是彼之能生故。又能立彼(声无常)之缘因心,复是能立彼(声无常)有因觉之因,以是彼之能生故。(此说由因生缘因心,由彼心生有因之觉。此觉即比量智。)又如诸火是烟之因,能生烟故。其烟即是缘因心之因,是彼心之能生故。

    丑二、依能破因之比量无欺 分四:寅一、真能破因,二、似能破因,三、相违可得之差别,四、无欺诳之原因。今初:

    能破性一切,由不可得成。诸说量成者,由义相反成。

    遮彼或彼因,见说相违事,彼亦能引出,无有彼能量,

    余说一事有,何知余为无?若谓相违故,彼复由何成?

    若不共处故,彼复由何许?若现无见故,彼应非能量。

    故以自声说,彼亦无能立。说彼非量者,破遍非所诠。

    故说彼相违。义果,即引说。皆是结构异,於义无别异。

    问:依能破因之比量,如何无欺耶?曰:能破性是於一切由所破不可得而成立。诸说量所成立则决定为有,由彼义之相反,可现而不可得,则许决定为无故。若谓不须由遮能缘所破之量而成立其破,以有能缘相违品之因故。曰:如於某处为遮寒触及寒果毛竪,说见有与彼寒触或寒果毛竪之因相违法,彼亦能引出无彼能缘寒触之量,余若不能引者,则说有一火事,如何能知余寒触为无?应不知故。若谓能知,以寒热相违故。彼等相违由何成立?若谓寒热不共处故。彼不共处复因何许?若谓寒触相续不断而有,由近火力则不见寒触显现故。破曰:彼不见寒触可现者,应非遮寒触之量,以不须由遮能缘所破之量成立能破故。即以相违可得因自声诠说,亦引伸彼可现而不可得即无之能立,由遮能缘所破之量,而成立能破故。若何派说可现不可得非是无之能立量者,则能破应一切种非是所诠,以无能立量故。若将与彼寒触相违义之果烟说为因者,亦说引出无能缘所破之量,以一切相违可得因皆显示无能缘所破之量故。又一切相违可得因,於成立破义全无差异,其系属不可得与相违可得,只是结构之差异故。

    寅二、似能破因

    相违及方便,若无立与破,说破是量者,非正理随行。

    如以言说等,成立无遍智,及无他世等。与超根诸义,

    相违无成故。若说者是明,何能所害体?如是不得故。

    说彼为能立。已说不可得,非如是能定。故於极不现,非能定有无。

    若未成立所破法之相违品,与未破除彼所破法及其方便,而说成立其破是量者,彼非随正理行。如以言语等说无遍智,及说无他世等。或问:彼如何非正因耶?曰:言说非成立他人不是遍智之正因,以不能成立与超诸根义之遍智等互相违故。若许同一事既是说者又是遍明(即一切智),都无能害所害之体性故。若谓因不成,有言说者则无遍智,以如是遍智不可得故。破曰:於遍智不可得,应说是成立他人非是遍智之真能立,以是成立他人非遍智与言说随一之正因,而非成立言说之正因故。然不能许尔,以不可得,非能如是决定,前已说故。又顺世派,汝以现量非能决定有无遍智,以彼遍智於汝是极不现见故。

    寅三、相违可得之差别

    相违彼法异,或不异结构,如火立无雪,於生有违害。

    问:若能破因结构有二种差异,其相违可得因结构有几种耶?曰:相违可得因有二种,有与所破法物体各异或物体不异之二种因故。譬喻如次:如成立某处无雪,立火为因;如说芽於种子时非有,从种生故。於生立能害为因。

    寅四、无欺诳之原因

    如成立事性,许诸事能立。如是遮事性,即能遮诸事。

    由此即除遣,分别所计法,宗及同品中,任随何法等,

    随一可有故。彼复能遍法,能了遮所遍。若有自遮者,

    则於决断时,若於无彼事,无彼量为因,是为最愚者,牧女共知故。

    不可得唯尔,决定无为果,此复许可现,其因或自性,皆无可现见。

    如成立火事性,许诸烟事为能立。如是遮火事性,即能遮诸烟事。以烟系属於火故。此说正因必从异品遮遣。此即除遣分别所计法,於宗与同品中任随何法等,为成立声常之正因,以彼同品中任随一法,於异品亦可有故。问:若尔,由烟遮故,火亦应遮,火烟系属成就故。曰:由火遮故,说烟遮者,彼亦是许能遍法火遮,为所遍法烟遮之能了。若火烟自遮之系属於决断时,则成为能了故。(非一切有系属者一方遮遣则余方亦遮。要是因或能遍遮,其果或所遍方遮也。)以无树成立无桦树,亦当了知。或问:能破因唯尔许耶?曰:如於某处成立无瓶,以「无缘瓶为境之量」说为因者,彼是为最愚蒙之敌者而说。於瓶可见而不可得处,决定无瓶,是乃至牧女所共知故。问:若尔,为何唯说三种不可得因耶?系属不可得因唯此三种,以决定成立无为果。说彼三种有所为义,是为显示,若有则可见之因,或能遍,或自性,皆无可见,是能了因故。

    癸三、结

    比缘无常等,此理中所许。

    由所作性因,新缘显色无常等之觉,非第三聚量,是此比量理中所许故。

    壬二、破後生之觉为余量 分三:癸一、自宗成立无常之理,二、他派了知无常之理,三、断诤。初又分二:子一、以现量成立之理,二、以比量成立之理。今初:

    余取已取故,不许为量性。离於有事外,无有余无常。彼由根先成。

    多事非所诠,分别所生法,乃是其所诠。总所依若成,彼总即成立。

    除比量通达显色无常外,余缘显色临断绝时之现量後所生决定显色无常之决知,非许为量性,以缘自因前量已取境故。成立其因者,缘显色临断绝时之根现量,彼色无常,亦由汝於决知前已成立,以离显色事外无余无常,既见显色无常,无错乱因误显色常故。问:若显色与无常非异物者,言显色之无常则不应理。曰:言显色无常之声,非以显色与无常众多事物为其所诠,唯以分别所生法显色与无常现似各异为所诠故。要先成立总之所依显色,次乃能成立总无常,以了知显色无常之顺缘具足,而无违缘故。

    子二、以比量成立之理

    若不成如是,为成故比量。有余相同故,有时不能知,

    误故,如卵异。不见其异故。如是即无因,乃至愚夫类,

    见无後生起,灯等则熄灭,亦能自决断。能虽事自性,

    然非无间生,不见其果故。愚,无明定故。为遮彼愚蒙,

    而宣说比量。大慧由见性,能定一切相。由从一切遮,

    无异於彼义,遮为因相觉,及如假名声,如异所依转。

    若无错乱因,由彼性能生,与自随顺觉。

    外曰:若现量能成立显色无常,则了达显色无常之比量应成无用?曰:了达显色无常之比量,亦有用义,以若现量虽见,而不能成立彼显色无常时,为成立彼显色如是无常故。问:现量由何因缘错误为常耶?曰:於显色相续生时,有不了知显色无常之因缘,谓前後显色不见有异,误为一故。以前後显色有余相同者出生故。如卵相各异(盛宝疏谓「如幻术师所变卵相各异」)。有余相同者生,是误以为常之原因。谓不待因,下至愚夫,於无自类後起相连之灯等熄灭,即由现见能决断故。问:虽现见而不决定,有何喻耶?曰:如生芽之功能,属种子事之自性,虽是现量所见,但於种子有生芽之功能容有愚蒙,以於种子生芽,容无明显决定故。以芽从种子非无间生,故容不见从种子亲生芽果故。又了达声无常之比量,有所为义,是为遮止彼愚蒙声常而说故。大慧圣者,对汝不须成立声无常,以汝由见声即能决定无常等一切行相故。问:若声所作、无常,非异物者,如何有异声转耶?曰:於彼声虽无异物,然由遮遣为因缘之觉,及如假名之声,皆如各异所依而转,以从非所作及常住等一切中遮遣故。即由彼声,若无错乱因缘,本性能生与自相随顺之觉,是有事故。

    癸二、他派了知无常之理

    又此不得因,成立为坏灭,先有事变无,说名为无常。

    除以现量了知显色无常之外,又有部派,说於此显色临断绝时,由先有不可得因,以比量成立显色坏灭。以有部派说先有事後变为无,名无常故(先有後无为无常者,是粗无常)。

    癸三、断诤 分三:子一、诤,二、答,三、略明自宗。今初:

    有说断二边,有或相系法,是无常声者。

    正理派说:非唯有事即是无常,虚空应无常故。已灭亦非无常,言有事之无常,第六啭声,不可用故。有正理派说:断除二边之有,或与有相系属为性之有事,乃是无常声之义。

    子二、答

    说何为彼边?若谓前後无,彼何非无常?六等不可故。

    於边彼如何?有性与相系,以是常住故,非边所简别,

    若因果是边,能别应成无,无系故。由彼,不许事先无。

    於彼彼差别,彼说亦不成。有性与自因,相系故名因。有性与彼系,

    若常,此果何?若彼无能作,先无事非具,不许相系故。故此整应常。

    试问彼敌宗,说何为彼边耶?若谓前後所无为是边。再问:彼前後所无,因何非无常耶?若谓前後所无,非是无常,以言有事之无常,第六啭声等不可用故。破曰:若尔,彼应非边,如言有事之边,第六啭声如何能用?不可用故。是无事故。(敌人计前无者谓未生,後无者谓已灭。故以未生与已灭二者中间安住之有事,或於彼有事和合系属者计为无常。)又彼有性与彼系属,应非前後所无之边所简别之事,是常住故(敌人计有性等是常法故)。若谓前後所无非是边,因果是边者(彼计因即前边,果即後边)。破曰:汝说彼有事,有彼因果所简别者,应亦不成,其能别因果应成无故。以无先无新生之关系故。此因彼许,以正理派不许有事先无故。若谓根本因不定,果非由因新生,是果先有,後由和合使与自因连系故。和合是因,连系是果。破曰:若尔,彼有性与彼连系,云何是此因之果?应非是果,是常住故。又此整个有事,应成为常,以非果故。若谓彼果先无,後由因造者,於汝宗中彼不应理,以非具足彼先无有事故。以不许先无新生之连系故。

    子三、略明自宗

    无义由增益,所诠各异觉,许无异义者,亦以遮为依。

    同时所无之义,增益为有异物因果系所诠之觉(执为因果异体连系之觉),及许为无异物同体系义之觉与声,亦非以实成就连系为境,是依各异所遮故。(这说缘因果系为异体之分别心,及计同体系无异物之分别心,并说无异体之声,皆非以实事连系为所取境,皆观待所遮而说故。)

    壬三、破了知差别为余量

    刹那各异故,了知差别非,执与见同故,亦非别有境。

    若彼是喻故,而非总执者。是喻故已成,余量何所作?

    若忘故无过,是故则非喻。若谓所见事,以量成立者,

    於余事增益,为此成颠倒,彼成非有量。现与余一故,

    一成二俱成。着余相结合,智者知为念。待因故非念。非尔错乱故。

    了知差别应非是量,如火刹那各异而执为一故。亦非差别之有境,以执彼後火与前所见火相同故。若谓非缘前火与後火之总,以彼前火是量後火之喻,喻与有喻无差异故。破曰:是则前火於量後火时,应已成立,以是量後火之同喻故。若许尔者,则何用余量更量度汝?应全无义。若谓量後火时,已忘记故无过失者。曰:是则应非彼喻,已忘记故。若谓前所见火,其事一分由後量成,无过失者。破曰:了知差别,汝所成立,应非有所依量。以彼後火与前火是余事,而是增益为彼前火之颠倒故。若谓因不成,以是一者。破曰;是则现量与余了知差别之境二火,应成立一,二俱成立,以是一故。问:若尔,彼觉是何种类?曰:了知差别,智者了知是忆念,以是将彼後火与余前火,结合为一之执着故。若谓观待因故,非忆念者。破曰:若观待因,便非忆念,应不能遍,以彼遍相有错乱故。

    戊二、於现量自体除邪分别 分二:己一、真现量,二、似现量。初又分二:庚一、现量之相,二、现量之差别。初又分二、辛一、以现量成立离分别,二、以比量成立离分别。今初:

    现量离分别。即由现量成。众分别依名,是各别自证。

    从一切摄心,内体不动住,眼见诸色时,彼觉是根生。

    仍少起分别,了我此分别。於前说分位,根知则无彼。

    问:若现比二量数决定者,现量相如何?曰:离分别不错乱之智。问:若尔,以何成立离分别耶?曰:未被宗派染害相续之智者,对汝不须用因成立现量为离分别,以汝即以现量,便能成立现量是离分别故。外曰:不定,即有分别,於现量亦不可现。曰:非尔,一切士夫之分别以名为所依者,皆是各别自证之所证故。若谓虽则如是,然无离可见分别之根识。曰:应非如是。以从一切外境摄心,又无内体心散动安住之时,亦有眼识现见诸色,彼觉即是离可见分别根所生识故。若谓住定时之根识,虽有分别然不能决定。曰:应非如是,以从定中仍少起分别,即了知吾起如此分别故。於前说分位之根知,是无分别,以可见分别不可得故。

    辛二、以比量成立离分别 分三:壬一、破计根识是合名分别,二、破计根识是合义分别,三、再破是合名分别。初又分三:癸一、自宗,二、误认现量分别为一之原因,三、破他派。今初:

    一所见差别,於余则不见,非离於彼别,有异体余总,

    各异觉无故。故从根生觉,皆差别有境。於诸差别事,

    非有诸声转。无随差别转。由无名转故。所有诸声境,

    即彼等相合。言彼名为此,连系所现义,若彼是连系,

    彼非根行境。尔时明了现,义相非有故。由识现别异。

    为诸义差别。眼虽现彼义,然他示谓此,彼由声相合,

    非是根行境。於无根用者,他语不现故。非未作连系,应自能知故。

    若谓根识是分别者,为是合名分别?抑是合义分别?破初计者,一切从根所生觉,皆是以差别自相为境,应非合名分别。以於立名一时所见之差别,则於余时所不能见,非离彼差别有余别异之总,自相於眼识明了显现故。中因成立,以异体之总於不错乱觉无可现故。解说彼义,谓诸差别如於现量所现,诸声非有如是转,以如现量所现,名无如是转故。以差别互相无随行故。前因决定,以即於彼诸声之境为诸名所结合故。问:若尔,何为立名之境?曰:如言此为彼义之名,於连系名之分别所现之义,若彼等是连系名者,彼非根现量之所行境,以彼连系名时,於分别心无有明显所现义故。此因决定,以由识所现别异,而使诸义差别各异故。若谓於眼识所见义安立名时,则於分别境明了现。曰:眼虽现彼义,若他指示谓此者,彼即以声使名相合,而非根现量所行境於分别心明了显现。若果尔者,则於无眼根作用之盲人,应唯由他语明了现见诸色,然无如是现故。若谓未连系名时,根识将名义合杂而取。破曰:根识非於未作名连系时,将名义合杂而取。若合取者,则於鼓腹器未立瓶名时,由於瓶声,应自能知为鼓腹器故。

    癸二、误认现量分别为一之原因

    有无分别意,由其顿转故,或由速转故,愚执彼为一。

    若谓分别隔,所见应间断,余亦诸异类,分别时何非?

    若如见火轮,事品具力者。彼於余亦同。字亦应顿闻。

    此若有众义,顿集诸根者,五识虽间断,现如不断觉,

    诸名究竟智,刹那合杂故,现间断希有。故觉应顿转。

    所现无差别,云何间无间?即唯意分别,应不次第缘。

    於某有爱心,近义亦不取,由贪令生余,功能失坏故。

    二俱有此诤。火炭等速转,随逐损坏目,有误轮相生,非由结合见。

    问:若现量非分别者,误认彼为分别之原因为何?曰:有分别与无分别之意与根识,愚者有执彼等为一之原因,由於一境顿时而转故,或转速疾故。若谓见杂色绳之根识,於见自境应有间断,以於见自境中间,有分别间隔故。曰:於计根识为分别之他派中,除牛外,分别异类瓶时,其见牛之根识於见自境如何非间断?应亦间断。以於见自境中间,有分别间隔故。若谓分别过去之分别不能间断,以较彼具强力故。以有事品以速转之理而缘取故,如见旋火。曰:余见杂色绳之根识,於见自境中间,亦应分别不能间隔,以有事品以速转之理而缘取,彼与汝相同。又萨罗(海)与罗萨(味)字,亦应误为顿闻,以速转闻故。若谓许多觉不顿生此中,若有众义及顿集诸根者,则缘色根识应非不间断缘自境,以於缘自境中间有五转识相隔断故。虽有彼隔断,然如无间断显现。破曰:彼许如是觉(於间断现不间断之觉),又许缘名究竟萨罗与罗萨字之识,前刹那与後刹那虽合杂不间断而现似间断,甚为稀有,不应道理。自许相违故。又多觉应能顿生,以多觉不顿生,正理违害故。又根识如何有间断与无间断二种俱有?应非俱有,以自境无间断,显现无差别故。又单独意识分别,亦应不次第缘自境,以缘自境速疾转故。外问:若二觉顿生者,如何近声之士夫,有时不生缘声耳识耶?曰:有时由意於美色,有过於爱着之心,声义虽近,而不生缘声之耳识者亦有原因,是由意贪着美色而损坏发生缘声耳识之功能故。近声士夫如何有时不生缘声耳识?解除此诤,非唯许二觉顿生者之事,即许不许二觉顿生者,俱有此诤故。又见旋火之根识,应非由旋火之火炭前後相续结合而生,是由随逐旋火等速疾转动,损坏眼目,生起误为轮相之根识故。

    癸三、破他派

    有说根生故,如儿觉,无别。儿无分别因,是失坏名言。

    彼等无别故,儿应成现量。离名言因故,後亦应不知。

    若未习名言,有意,故许彼。根生亦应尔,如此是有余。

    成立儿童者,亦此中所说。根觉相同故。此说领受等。

    有主论师等有说:老人之根识是无分别,以是根生及领受行相转等故。喻如幼儿根觉。幼儿根觉是无分别之原因,说是由於失坏名言。破曰:在彼敌派,幼儿一切觉皆应成为现量明现境相,是无分别识故。又彼幼儿,後亦应不知名言,以离名言之因分别故。若谓未习名言者身中有意,以是後时能知名言。破曰:幼儿之根生(根识),如幼儿之意,亦应後时能知名言,以幼儿之意後时能知名言,与彼无分别相同故。又如此根生,亦应非成立老人根识为离分别之正因,是成立彼之有余因故。若谓幼儿根识是离分别,以与分别可分离故。破曰:其能成立幼儿根识为离分别者,谓与分别可分离,彼於此成立老人根识为离分别中,亦应是所说因,以是成立幼儿根识为离分别之因,而成立幼儿与老人之觉为离分别,难易相同故。言「如此是有余」因之理,此亦是说以领受行相转等,亦非正因故。

    壬二、破计根识是合义分别 分三:癸一、成立遍相而立因,二、成立宗法,三、结义。今初:

    差别、所别事、连系,世间论,受已而总合。如是知,非余。

    如有杖。类等,未知差别故,非有具彼合。故此无分别。

    外曰:根识虽非合名分别,然由结合种类等实物而缘,故是合义分别。破曰:若差别与所别事,及彼二连系,若世间论派之名言,皆先各别受已,後将彼等总合。如是了知所别事中具能别法。除先各别受持外,余则非能了知所别事中具能别法。喻如有杖人。彼缘有杖人之觉,是合义分别,是於所别事结合能别法而缘取故。於此根识无结合种类实物之分别,以非有种类与具彼种类相结合故。以无了知种类等之差别故。

    癸二、成立宗法 分三:子一、破根识缘余物种类,二、破缘和合,三、破余物种类之能立。今初:

    彼有随行识,声及明了现,显形字相空,宣说为牛性。

    彼性虽相同,於眼境不见,无二现相故。异觉亦难得。

    彼有随行缘总之识,非以总为所取境,以现别法之声及显色形色等之行相明了现故。此因决定,以由显形、文字等所空,说为牛之总性故。若谓分别心所现之显形等,即别法所同之总性,故是眼识所现。破曰:分别心所现之显形等,於眼识境则无所见。以彼根识,境明不明之各异觉,亦难得故。以无境明不明之二种现相,唯有明了显现故。

    子二、破缘和合 分二:丑一、正破,二、破释难。今初:

    根不缘和合,不见连系住。

    根识不见和合之连系而住,以不缘和合故。

    丑二、破释难

    言此缕为衣,此声乃自作。世言牛有角,不言角有牛。

    谓牛余支分,不见间隔故。言彼缕之衣,谓缕织作已,

    说後起为果。任何非一时。有於因增益,或示声所依。

    简去一股缕,言缕於果转。或能益所益,或现无间隔,

    无错误而知,最初立名言,行境是实名。

    外曰:想此缕为衣之觉应有因,是觉故。彼因即是和合。破曰:言此缕为衣之声等,是正理派自己所作,不顺世间。言牛有角,是世间所共称。言角有牛,则非世间所共称故。外曰:言牛有角之名言,亦是由和合自相增上而立。破曰:应非尔,除角之外,尚有谓牛之诸余支分,无间隔可得,乃说牛有角故。(颂文为「不见间隔故」,解为见无间隔。其义一也。即见牛之诸余支分与牛角为一聚,故说牛有角。)外曰:缕衣若无和合自相,则说此是彼诸缕之衣,此名言不应道理。曰:言此是彼诸缕之衣,此声任何亦非由缕衣一时和合而有,是缕为缘经过织造,後起能防寒之整幅,说此果为衣故。外曰:若缕衣无和合自相者,或问何是先前之缕?答言此衣,则此名言不应道理。曰:此则应理。言先前之缕即是此衣,显示此声之所依,有人於衣增益为缕因,或简去一股缕而於果时之缕说缕声转故。外曰:若无和合自相者,则言牛声转,应成相违?曰:此无相违,以牛诸支分,互为能益所益,或於无间隔显现,言牛声转故。外曰:若无和合自相者,彼亦不应理。曰:於犎等聚,言牛之声,是汝之实名,以从牛声,无有错误了知是汝,又初立牛名所立境故。

    释量论略解 卷第五(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