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春秋古經左氏説漢義補證凡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注 《史記》云:「七十子口受其傳,左氏惧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是左氏作傳特記事實,以定口受之真,非立異與二《傳》相反。舊來説三《傳》不務大同,專兢小異,弟兄鬩牆,久爲詬病,今於三《傳》大綱宏例以經爲歸,所有後師異説,歸入傳疑,務期同源共貫,以息入主出奴之弊。

    一、今立意合通三《傳》,或以爲破壞家法,非博士專門授受之意;按此乃專己守殘之故智,不深考其源者也。以二《傳》論,前後自有異同,每一經列數傳,且多不敢質言之説、博士各有傳本,今本特爲一家之傳,不足以蔽其學。如《穀梁》言夏田,《公羊》不言夏田,先師以爲異,而《董子》言夏田,《説苑》言夏不田,是本同也;「州不如國」數語,《穀梁》與《公羊》不同,而《董子》所引傳同《穀梁》;「獨天不生」數句,「人之於天也,以道受命」數句,《穀梁》有其文,《公羊》無之,而《董子》有其説;「天子不志葬」一傳,《穀梁》無此文,而《説苑》引傳則言之甚詳。且《公》、《穀》定元年傳同引沈子説即位,是同師也。意雖同而文則異,是不可因文字偶異,遂斥爲異説也。又《穀梁》「葬桓王」引傳曰「改葬也」,《大傳》文也,而《左氏》同,是《左》與《公》、《穀》同引傳説。門户之言,勢同水火,豈知同 注 源共貫,皆是江公所傳。必破除拘墟之見,然後見其會通;知二《傳》之會通,則無疑於《左氏》矣。或云二《傳》可會通、《左氏》不可合於二《傳》,此亦先入之言,未暇深考。凡傳中與二《傳》同者姑不具論,其不同者,莫如赴告、史文、同盟書名數例,然《公羊》云「卒赴而葬不告 注 」。且《檀弓》云「齊穀王姬之喪」,鄭誤「穀」爲「告」,是有赴告例矣。又云《未修春秋》「春秋之信史也」,《穀梁》云「從史文也」,是以立史説矣。而《穀梁》「宿男卒,未同盟 注 ,故男卒也」,則更爲同盟書名之師説。通考五十凡中,説經之條,直無與二《傳》相反者。且如諸侯卿經稱大夫,二《傳》無説,而《左》云「唯卿爲大夫」;二伯晉常在齊上、曹先莒邾、滕先薛杞,二《傳》無説,《左》則云「異姓爲後」;鄭稱伯二《傳》無説,《左》則云「入爲王朝卿士」;晉不記災、不見貴大夫,僖以下乃見經,二《傳》無説,而《左》則初稱叔父,後稱伯父,以見外之統夷狄伯,故略之也;華督不氏、華耦稱孫、華孫與仲孫同,魯三家稱孫亦此例,二《傳》無説,《左》則云督「名在諸侯之策」。二伯分統之義,見於晉「撫征 注 東夏」與「風馬牛」之言。閏皆在終,特明歸餘之善。凡在《左氏》,長義仆數難終,實爲口受真傳,二《傳》所佚而僅存者。又當據《左氏》以補二《傳》。三《傳》有相濟之功,無相反之迹。若片皇 注 小節,動求立異,則自生其荆棘矣。

    一、《藝文志》:「《春秋古經》十二篇。」服氏解傳不解經,以傳合經,始於杜氏,於傳文有割裂之嫌。叚本傳録經文,以爲《古經》十二篇;洪氏《春秋左傳詁》分經、傳爲二,是也。今用其本,與傳别行,以復《藝文志》之舊。

    一、班《五行志》於《左傳》後劉歆之前引「説曰」有二條,言凡説不書,爲解經明文。考諸經皆有大傳,後逐條章句皆晚師説;今《喪服大傳》子夏作,後師乃有《服問》,《服問》之後,乃有今《儀禮》中逐章解釋之本。今定《左氏》爲大傳,説爲後師引傳推例以解經文之書。今據此以解經之語爲説,爲先秦左氏弟子引傳解經之本;今將解經之文摘附經下,仍《五行志》舊目,曰《春秋古經説》。體例略同二《傳》,其有事與二《傳》不同者,附録説之。至傳記之文則三《傳》所同,不獨可以説《左氏》也。

    一、近儒據《史記》稱《左氏》爲《國語》,《漢書》言歆引傳解經,博士以《左氏》不傳《春秋》,詆《左傳》解經出於劉氏。劉氏甚尊《傳》,《五行志》引劉氏《左氏》説與杜氏所引者數十條,《傳》皆無其語,而解經明文,《史記》已多。《傳》本成於先秦,漢師始於司馬,范升、王充争辨《左氏》,皆以《史記》爲説是也。蓋漢儒習傳不習説,傳説藏在秘府,唯史公見之;後劉氏校書,乃得大顯。今以《傳》本成於先秦,司馬氏爲始師,東漢之説盡用之,故名《漢義》,晉以下不用。

    一、《公》、《穀》非一師所作,續有附益,故顔、嚴、五家各本互異,今本猶有「傳曰」、「或曰」、「一曰」、「一傳曰」明文,於本傳間有出入。《左氏》亦非一師,其言「且」者即多異説。舊撰《公羊通義》,以經爲斷,凡後師附傳有乖經義者,則引佚傳師説附訂於後。《左傳》亦同《公》、《穀》,説不一師;除「且」字例外,如《成傳》「《春秋》之稱」數語,「稱族」、「説族 注 」之傳,與以女叔爲「嘉之、不名」,君氏爲聲子之類是也。今於本經條下注明正説,所言舊説,仍推本傳例解之。

    一、二《傳》多以經例解經,所謂空言也,而亦間用事實。如「宿男卒」,《穀》云「未同盟 注 ,故男」;天子葬,《公》云「我有往則書」;書「尹氏卒」,爲魯主;書「王子虎卒」,爲「新使乎我」;書齊宋災,以「及我」之類;皆據事實,不空言立説。《藝文》云:「夫子 注 不以空言説經。」凡二《傳》筆削例,外事書不書,本傳皆以赴告言之,筆之,則傳以爲告;削之,則傳以爲不告,不拘事實。於内夫人大夫卒葬,則用儀注爲書法也。至於二《傳》加損例,本傳則多以「書曰」例當之。或以事實立説,或以經例立説,同於二《傳》,特二《傳》言事實多在釋例之後,以例爲主,以事實之,其説易明;本傳則言事實者多,不更言例,故易滋疑耳。諸侯三等:二伯、方伯、卒正,舊義賈、董以下治《春秋》者失其傳,本傳例具言其説,足見説出於先秦以上,與今《公》、《穀》傳本著録先後不遠,故能相同。今别爲《諸侯三等尊卑儀注》,取傳文及説以註之。

    一、劉、賈以下,古學也,治别經力求與博士異;至於《左傳》,則引據二《傳》爲説。非爲風習所移,誠以口受本於孔子,不能自異也。杜於漢師難通之條則駁之,《春秋》無達例,言正言變,杜氏膠刻常例,不知變通,凡於難者,皆以爲經仍史文,並無義例。史官人有文質 注 ,語有詳略,皆本舊史,且多闕略。按經本經,人何得更言舊史 注 ?且變例不明,正例亦難自立。今於諸例先明正變,既知爲變,則不復以正疑之矣。

    一、先師引傳解經,改分國爲編年,時有差誤。如僖公葬,傳在《僖公》篇,齊桓遷邢封衛,説在閔二年之類,惟爲舊文,故誤跳在此,使本編年,則當附經矣。杜以跳寫爲説,或乃就其誤處望文生義,非也。所言時日支干,鈔寫易誤,既非大旨所關,不足深計。

    一、傳有而經不書,則爲隱避例; 如交質、納子婦之類,經諱不書。 傳多而經少,則爲特筆例; 如晉、楚、邾遷不書,則書衛、蔡、許三國 注 遷爲特筆,皆各有所起,非常文也。二《傳》不言外,遷不書,據此可補。又,二《傳》言外事不書,無實據,本傳皆有明文也。 諸侯獨詳十九國,記十九國事又有詳略,今以此立筆削例。凡傳與經異者,分類表出,各爲細例,以補二《傳》所不足。

    一、《莊公》篇七年傳不及經事,十二公傳前後詳略迥殊,劉申綬據此以爲僞羼之證。按,解經果出劉氏,何以七年不立一説?蓋《左傳》本出於屋壁,不免殘佚,劉氏不敢補羼,正見謹嚴。今《晉語》一君一篇,可知原文甚備;《國語》、《史記》莊以上事詳於傳,可知《左氏》原本甚詳。考《五行志》引傳文與今傳本有詳略不同者,是劉氏後亦有脱佚,故《左氏》有逸文爲今本所無者。孫淵如《春秋集證》意在補傳事,今仿其例,凡傳文脱略,悉據《史記》補於各條下,如曹沫劫盟之類是也。事不關經者,則補於《國語》中。 初補於傳中,嫌文過繁;後注《國語》,乃移於《國語》,不敢變傳文之舊。

    一、《春秋》子夏所傳之傳,以《喪服》例之,當名《春秋大傳》;《公》、《穀》當名《問》。故《服問》、《喪服傳》引《大傳》之文稱「傳曰」,今《左氏説微》所引大例皆出《大傳》。三《傳》同祖一書,故多相同。本師間有由本傳推考而出之例,如以鐘、鼓分侵、伐,中國不獻捷之類 注 ,今略爲分别觀之。

    一、《公》、《穀》應對詞命多爲事實,《左氏》之文則不爲。經例即據禮説而撰,全與經例《禮經》相同。治他書,詞命應對皆在所輕,《左氏》則無一不本禮制,故於應對詞命皆本經例禮説以説之。尊卑同異,其大綱也。

    一、《五經異義》有引《左氏》説,《左氏》無其文、文見《國語》者二條;是漢師以《國語》、《左傳》爲一,合而不分。今合考其例,蓋傳本爲《國語》,所有異同,特秦以前異本耳。今凡《國語》中所有經例禮制事迹,悉引以證經焉。 如侵伐有無鐘鼓之例,即本《晉語》伐宋事而出,當仿其例類推其餘。經例爲重,禮説次之。

    一、杜氏説先儒膚引二《傳》,宜其不用二《傳》矣,乃於本傳無説之條直用二《傳》。治《左氏》與二《傳》立異始於杜氏,乃不能自堅,足見漢師引據二《傳》之不誤。今於本傳無文而杜氏引用二《傳》之條從漢師例,一律取入,更據此以爲《補例》篇之證。

    一、師説義例與二《傳》同者,皆本舊傳,以外多從傳文推考。傳爲舊文,禮例乃其新得。如莊三十一年齊侯獻捷,凡義例本成二年單襄公語;莊公二十五年日食,凡惟「正月之朔 注 ,慝未作」,本昭七年季平子語;隱元年「非公命,不書」、「公弗臨,故不書」,本莊二十四年「君舉必書」與王命「勿藉」之語 注 ;桓二年 注 送女禮本少姜「送從逆班 注 」與卑聘卑逆之語;「啓蟄而郊」之凡本孟獻子語之類,是也。故除《大傳》之外,皆從傳文推考而得者,非如俗説傳文全出左氏之手也。

    一、傳記事有二例:一緣經立説,一異經見義。凡傳有而經無者爲削例,傳詳而經略者爲略例,傳與經不同者爲加損例。杜氏於經、傳不同者多指爲闕誤,不知藉此可以考見制作之意。凡傳與經異者皆紀實事,如《未修春秋》之原文也。至於緣經立説之條,則聖作賢述,道一趣同,就經立説,不必求合。本事異者可以見經旨,同者可以明傳意,不可以一端求之也。

    一、三《傳》經例同出舊傳,《公》、《穀》先師引傳説經,乃成經本,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