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部分 印度信仰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过静观自我,才能在自我之中得到满足。

    21.于此方觉到无幸福,此福不为知根触。唯由心灵所领受,既入其中不复出。

    22.若认为既得之物最好,再无他获价值更高。对此信念坚定不移,那就不为痛苦所扰。

    23.须知,与苦羁之脱离,其名就被称做联系。修持瑜伽应有决心,而决不要颓丧萎靡。

    24.产生想象之欲望,尽被舍弃无剩余。用心克制诸知根,不与各方相联系。

    25.凭借着坚定毅力,渐渐地获得平息。将心神都凝聚于我,切勿产生任何杂虑。

    26.动荡不定的心识,四处漂游无静止。多方约束勿使狂奔,将其纳入自我控制。

    27.瑜伽者的情感已经平复,他纯洁无瑕又与梵合一。无上幸福来到他的身旁,其心境已现恬适安谧。

    28.涤除罪恶的瑜伽者,只要与我常结合,涤除掉罪恶,他便容易尝到幸福的甘味,那是与梵接触的最大欢乐。

    29.如果自我达到了瑜伽态,处处等观而无丝毫差别,他便会在一切中见到自我,也会在自我中见到一切。

    30.他在我中能见万有,也能在万有中见到我。我既不能失去他,他也不能失去我。

    31.我遍居于众生之内,瑜伽者对我十分崇敬。同一的观念他信守不渝,任其所为仍居于我中。

    32.阿周那哟!谁能把一切比成自我,处处等视苦和乐,谁就可以被认作最高的瑜伽者。

    阿周那说:

    33.摩涂苏陀那(克里希纳)哟!你说瑜伽具有等同性,我却看不见它的坚实基础,因为我烦躁不安心神不宁。

    34.克里希纳哟!心识强大且有力,躁动狂奔而无息。故把心识比作风,想要制伏它颇不易。

    薄伽梵说:

    35.大力士哟!心识诚然难以控制,它躁动不安游荡飘忽。然而,恭底耶哟!通过反复修习,离却欲望即能把它调服。

    36.我认为:不克制自我瑜伽状态确实难达,善于克己奋发努力者才能够获得瑜伽。

    阿周那说:

    37.克里希纳哟!有信仰却不能克制自我,心别瑜伽而四处漂移。修习瑜伽不能成功,还有什么地方可去?

    38.大力士(克里希纳)哟!若在通向梵的途中,迷茫动摇而踟蹰不前,两失之人岂不像残云而随风飘散!

    39.克里希纳哟!您应该彻底消除我的疑问,因为能消除我这疑问的,除了你而无别人。

    薄伽梵说:

    40.帕尔特哟!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他都不会殄消,因为任何一个行善者都不会踏上灾难之道。

    41.他可以到达贤人的境域,在那里长久地居住。而后,这个失掉瑜伽的人,便降生到纯洁的豪门富户。

    42.或者他投身于明智的修习瑜伽者的家室。要得到这样的投生,在世上可是一件难事。

    43.在那里,他又悟到了前生所形成的智慧印象。于是乎,俱卢难陀那哟!为成功他又重新奋发向上。

    44.这是因为他不由自主地为前生修习所强制的结果。所以,即使向往瑜伽,也会胜过吟诵吠陀80。

    45.奋发努力的瑜伽修习者,经努力才能涤除自己的罪孽。这成功并非一生一世,历多生方达此最高境界。

    46.瑜伽者优于苦行者,甚至比智者还要出色,瑜伽者还胜于祭仪执行人。因此,阿周那哟!你要成为瑜伽者。

    47.在瑜伽修持者中,唯怀虔信者能凌瑜伽之顶。他们以皈依我的赤诚,一心一意地将我崇敬。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六章,名曰“自我克制瑜伽”或“沉思冥想之道”。

    第七章

    薄伽梵说:

    1.请听啊,帕尔特哟!你已经把我当做了庇护者,你修习瑜伽将我冥想,无疑你能够完全懂得我。

    2.我要把智慧和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你懂得了它,在此界,再无其他所要知道的东西。

    3.努力追求成功的人,千人之中只有一个。在努力且成功者中,仅有一人真正知我。

    4.地、水、火、风、空,心、智慧和我慢,是我那原质的八个不同方面。

    5.这还是比较低级的原质。须知,大力士!我还有高级的原质。这种高级原质化成了生命,整个世界皆由它所载持。

    6.它孕育了世间万有,这一点你应当了解。我既是全世界的起源,又是全世界的毁灭。

    7.檀南遮耶(阿周那)哟!高于我的,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宇宙万物均系于我,犹如一线将群珠穿起。

    8.恭底耶!我是水的滋味,我是太阳和月亮的光芒。我是吠陀的“唵”音81,我是人的英气和空中的声响。

    9.我是大地的清香,我是火中的光焰。我是众生的生命,我是苦行者的苦行。

    10.帕尔特哟!你要知道,我是万有的永恒之种,我是智者的智慧,我是光荣者的光荣。

    11.婆罗多的英雄!对于众生,对于强而有力的人们,我是舍弃欲望和情感的力量。我是不违达摩(精神责任)的欲望。

    12.要知道,属于萨埵(善的本质)、罗阇(情感)和答磨(无明、惰性)的万有都来源于我。它们均含于我内,而我却不为它们所包括。

    13.迷惑全世界的万有,皆由三德所演生。受惑的世界,并不知我高于万有且亘古常恒。

    14.我的摩耶也由三德所成,它神圣奥妙难以克服。唯有皈依我的人,才能将这摩耶超度。

    15.受惑作恶的卑贱者,却不肯皈依于我。其智慧已被摩耶掳走,其本性则属于阿修罗。

    16.阿周那————婆罗多俊杰哟!有四种善行者将我敬慕。他们是疾苦者和求知者和贪财好利之徒和贤哲。

    17.其中最优良的是贤哲,因其常修瑜伽信仰专一。他们为我所至爱,我为他们所至喜。

    18.上述均为尊贵者,唯贤哲被认做我自己。因其心与我相应的哲人,对我笃信,以我为终的。

    19.贤哲经历多生,最终却要归于我。万有皆为婆苏天,这个大我很难得。

    20.智被诸欲掳走的人,便皈依于其他诸神。他们为其原质所强制,只得将各自的礼仪遵循(以期获得享乐和权力等)。

    21.心怀虔诚的信仰者,无论想崇拜什么形象,我都会让他们坚守各自的信仰。

    22.有的人怀着那种信仰,对那种形象敬仰尊崇。他从中满足了欲望,这欲望也都是由我所规定。

    23.那些智力浅薄者,得到的是短暂之果。敬仰神者归于神,虔信我者归于我。

    24.那些没有头脑的蠢材,认为无形之我有形象。其实,他们并不明白,我的最高存在永恒至上。

    25.我受瑜伽摩耶82的掩蔽,对万有均不出露显现。这一受到迷惑的世界,并不知道我不生不变。

    26.往昔和现在的万有,阿周那哟!我全都知晓,我也知道将来的万有。然而,对我却无人明了。

    27.愿望和仇恨产生于双昧,敌人的惩罚者,婆罗多哟!创造物世界的众生都因双昧陷入了迷惑。

    28.有些人根绝了罪恶,在有为中积聚了功德。他们坚守誓言始终不渝,脱离了双昧且敬仰我。

    29.努力奋发求我佑,为从老死获解脱。他们全知梵和业,亦能全知纯自我。

    30.我含超神、超万有,也将那超祭祀囊括。心我相应的瑜伽士,即使在寿终也知我。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七章,名曰“智和识瑜伽”或“智和识之道”。

    第八章

    阿周那说:

    1.人中的俊杰(克里希纳)哟!何为纯自我?何为梵?何为超万有?何为超神?何为业?

    2.摩涂苏陀那哟!在人体中,何为超祭祀?克制自我的人在临终时,又该怎样将你认识?

    薄伽梵说:

    3.最高的不灭则是梵,所谓纯自我即自性,创造则被称做业,业能使万物诞生。

    4.人中的俊杰(阿周那)哟!变灭性则为超万有(有形世界),超神亦即布鲁舍(普遍精神),体中的超祭祀(寓居的祭祀庙)就是我。

    5.寿终之时思念我,捐弃躯体而别离,他会溶入我的状态。此真真切切而毋庸置疑。

    6.恭底耶哟!在寿终时,无论对何物思慕,脱体后必归其所思,此因对所思常念之故。

    7.因此,你就参加战斗吧!无论何时都要把我回忆。将心神和智慧都用于我,您将归于我而毋庸置疑。

    8.反复修习瑜伽使心识平静,约束它,不让它四处漂移,使其专念无上的布鲁舍,方能将神圣的布鲁舍皈依。

    9.他应该沉思先知和古人,思念万有的浮载和君王,浮载小于极微亦不可名状,它胜过黑暗而色如灿阳。

    10.一个人在临死之前,心神宁静坚守信仰。他凭瑜伽之力准确地把生息凝于双眉中央,这样方能将那神圣无上的布鲁舍归往。

    11.有一境,知吠陀者称之为不灭,离却情感的苦行者83方能进入其中,过梵行生活84的人都渴望把它得到,我这就简要地把它讲给你听。

    12.他把诸窍全都封闭,而将思虑禁锢于心底,置生息于自己的头顶(双眉中央),执着瑜伽而坚定不移。

    13.称梵为神秘的“唵”音,专心致志地将我思忆。这样一个舍身而去者,方能达到最高目的。

    14.凝思自我经常不断,心无杂虑始终如一。帕尔特哟!此瑜伽者常修不懈,得到我就十分容易。

    15.高尚的人已获圆成,归我之后亦不再生。再生则为痛苦之源,它易消失且无常恒。

    16.阿周那哟!梵界之下,尽是充满轮回的世界。恭底耶哟!一旦归我之后,便不会再生。

    17.历千世为梵一夜,越千载为梵一日。明了此种情况者,方为懂得昼夜之士。

    18.当白昼来临时,万物由晦而现;夜晚来临又复逝,此时称为不明显。85

    19.帕尔特哟!再三出露的万物必然覆没于夜晚。当白昼来临,万物又会再现。

    20.超越冥有,另有冥性永存。万物尽皆消逝,唯有冥性不泯。

    21.所谓永恒不灭的冥性,被称之为最高的终点。这正是我的无上住所,达到之后便不再复返。

    22.帕尔特哟!至高无上的布鲁舍,唯靠虔诚的信仰才能获得。万有均寓于他内,一切均由他遍充囊括。

    23.婆罗多族的俊杰哟!瑜伽者何时逝而再生,何时逝世而不再返,我将告诉你那个时间。

    24.火、光、白昼、白半月(月满),太阳北归的那半年,通晓梵者此时逝,便会趋向于梵。

    25.有烟、夜晚、黑半月(月缺),太阳南去的那半年,此时若至月光界,瑜伽之士仍复还。

    26.两条宇宙的永恒之道,被认为是一明一暗(智慧之道和无明之道)。循前者不再投生(自由),循后者仍旧复返。

    27.帕尔特哟!瑜伽者搞懂了这两条道路,他就不再受迷惑。因此,阿周那哟!你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修习瑜伽。

    28.瑜伽者弄通了上述道理,便能超越吠陀中讲到的祭祀、苦行和布施的功德果,也才能达到太古无上的住所。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八章,名曰“不灭梵瑜伽”或“不灭梵之道”。

    第九章

    薄伽梵说:

    1.因为你是不爱挑剔的人,所以我要把那最高机密对你解说。如果你懂得了这种智和识,就会从罪恶的深渊中得到解脱。

    2.它是学问之王,机密之首,它很神圣且又无上至极。它明白易懂合乎达摩,永恒不逝而且行之也易。

    3.般达婆(阿周那)哟!不信这种达摩(纯我之学)的人,就不能归于我,而会重蹈那伴有死亡的轮回覆辙。

    4.全宇宙尽我所充,而茫茫不显我形。那万有均涵于我内,我却不涵于万有之中。

    5.万有却又非含于我内,请看我的瑜伽多神圣!我的自我为万有之源,维持万有而不为万有所容。

    6.犹如大气弥漫各处,而且常居太空。要知道,那万有同样寓于我中。

    7.恭底耶哟!劫末万物都归入我那原质。到劫初,我又将万有创始。

    8.我用自己的原质,再三把群有创生。群有皆不由自主,是因受原质所控。

    9.檀南遮耶(阿周那)哟!任何业(创生和终止)都不能束缚我,因为我处之泰然,又不将诸业执着。

    10.恭底耶哟!在我的监督之下,原质产生了动静之物。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宇宙才会周而往复。

    11.我依附于人的形体,愚昧者却将我轻侮。他们不识我的无上性,不知它是万有的大自在主。

    12.有些人行事徒劳愿望虚空,智慧贫乏而心地愚蒙,他们所具有的是罗刹86(不洁净、情欲强烈、邪恶的动物)和阿修罗(愚暗、无明的动物)的迷惑之性。

    13.恭底耶哟!那些高尚者所具有的却是神的属性,他们知我是不灭的万有之源,而且诚心实意地将我崇敬。

    14.他们经常将我礼赞,坚守誓言努力奋争,常修瑜伽向我行礼,对我敬仰心怀虔诚。

    15.有人以智为祭品向我奉献,将我视为一体而对我尊崇,或者将我分别视为多类敬仰我,我却为遍宇之容。

    16.我是火87,我是神圣的赞词88,我是祭品89,我是药草,我是酥油之清90,我是祭祖的供品,我是祭祀,我是祭祀的举动。

    17.我是这个宇宙的父母,也是宇宙的浮载者和先祖,我是《梨俱》《夜柔》和《娑摩》91,我是“唵”音和可知之物。

    18.我是终的、朋友、主人和见证,我是庇护所、住所和载承,我是起源、毁灭和存在,我是贮藏所和不朽之种。

    19.阿周那哟!我放射着光和热,我操纵泼洒着雨水。我为永生又为死灭,我亦是亦非(显现和不显现)。

    20.有人懂得三吠陀92,罪恶净尽饮苏摩93。他们欲求升天路,借以祭祀敬慕我。帝释净界既达到,在天享受天神果。

    21.广阔天宇任享受,功德耗尽入死域。众生如此蹈三规,贪图享乐获来去。

    22.谁敬仰我,专心思念我,而没有一丝一毫邪念,谁坚持修习瑜伽,我就将给谁以幸福财产。

    23.恭底耶哟!即使有些信仰者,虔诚地将它神崇敬,这也等于崇敬我,纵使其方式不合规定。

    24.我为诸祭之主,又为诸祭的享受者。有人之所以失足,是因没有真正知我。

    25.虔信神者归于神,虔信魔者归于魔,虔信先祖归先祖,虔信我者归于我。

    26.有人献我以花叶,又献水果表虔诚。我受虔诚之供物,是因奉者心纯净。

    27.恭底耶哟!把你的所为和所食,把你的苦行和施舍,把你的祭献和供物,都当做祭品献给我。

    28.您将解脱业的束缚,也将脱离善恶之果。自我修习舍弃瑜伽,解脱之后则能归我。

    29.我对万有一律等观,既无所爱也无所憎。虔敬我者寓于我内,我也寓于他们之中。

    30.即使罪恶多端品格低劣,只要他专诚敬仰我一个,那他也当被认为是善者,因为他已做出正确抉择。

    31.只要他趋于永久的平静,便能速成达摩的化身。你应该懂得,恭底耶哟!虔信我的人永不凋殒。

    32.即使是出身卑贱者————妇女,犬舍(商贾阶层)、首陀罗(侍仆阶层),只要求我庇护,帕尔特哟!也能达到无上目的。

    33.更何况有功德的婆罗门,以及虔诚的诸王和仙人!94这样一个痛苦无常的世界,你既已进入,就要对我笃信。

    34.专心于我吧,要向我献祭!虔信于我吧,要向我敬礼!您要把我作为最高归宿,您完成了瑜伽就将与我合一。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九章,名曰“王学王秘瑜伽”。

    第十章

    薄伽梵说:

    1.大力士哟!你既然高兴,就请听我的金玉良言。我把它讲给你,是出于良好的意愿。

    2.不论是群神还是大仙,均不知我的始初。而我却是天神的起源,又是大仙们的始祖。

    3.谁知我是诸界的大自在,是非生而且没有始初,谁就是人中不受迷惑者,谁就能把所有罪过消除。

    4.智、识、无惑、宽恕、真理、克制、平静、快乐、痛苦、生死、畏惧与无畏。

    5.戒杀、平等、满足、苦行、施舍、荣辱,凡此众生的不同气质皆由我生出。

    6.七位大仙、以前的四位95。还有摩奴,皆为我的思想产物,带着我的天性。在此界,世人皆出自此。

    7.谁真正弄懂了我这表现,真正弄懂了我这瑜伽,谁就能达到永恒的瑜伽之境。我说的真切而无一点虚假。

    8.我是万有的起源,万有皆由我产生。如此认识我的智者,敬仰我而心怀至诚。

    9.如果时常思念我、谈论我,把毕生都奉献给我,且能互相鼓励劝勉,那就会知足而常乐。

    10.对于那些常持瑜伽,且又虔心敬我的人,我便授之以智慧瑜伽,依靠它方能向我趋近。

    11.我寓于每个人的内心,我用明亮的智慧之灯,照亮他们心中的愚暗,是出于对他们的同情。

    阿周那说:

    12-13.您是无上梵和最高住所,您是神主和最高的净化者,您不是所生而遍满一切,您是永恒和神圣的布鲁舍。仙人和天仙:那罗陀、阿悉多、提婆罗和毗耶娑,他们都曾讲到过您,说您是永恒光辉者,是原初神灵,天生而遍满一切。而今天您却亲自向我述说。

    14.凯舍婆(克里希纳)哟!您对我说的这番话,我全都信以为真。的确谁都不知您的表现,无论是鬼还是神。

    15.唯有您亲知您的自我,万有之源啊!神中之神!至高无上的布鲁舍!万有之主哟!世界之君!

    16.您的自我显现很神圣,您借以将那诸界充盈。您存身赖以这弥漫之态,请仔细地把它讲给我听!

    17.世尊(克里希纳)哟!我总在考虑您,可我不知道如何将您认识。现在,我当从哪些方面思考您?啊,瑜伽师!

    18.瞻纳陀那(克里希纳)哟!请再将您那表现向我细说,请再把您那瑜伽对我详谈。此因为,听者不满足于您那甘露之言。

    薄伽梵说:

    19.好吧!俱卢族的英雄啊!我这就给你概要地讲讲我那神圣表现,我广远辽阔无垠无边。

    20.古塔给舍(阿周那)哟!我为众生之始,我为众生之中、末,我为众生心中之自我。

    21.在阿提帖中,我是毗湿奴。在光明中,我是太阳。在风神中,我是摩利支。在群星中,我是月亮。

    22.在吠陀中,我是娑摩吠陀。在诸神中,我是伐裟婆(因陀罗)。在知根中,我是心。在众生中,我是知觉。

    23.在婆苏中,我是帕伐羯。在夜叉罗刹中,我是维帖奢。在群山中,我是迷卢山。在楼陀罗中,我是商羯罗。

    24.要知道,帕尔特哟!我是家庭祭司之主:蒲厉贺斯帕底。在众多将领中,我是塞建陀。在所有湖泊中,我是浩瀚之海。

    25.在大仙中,我是步厉古。在语言中,我是单一的“唵”声。

    在祭祀中,我是默祷祭。96在群山中,我是喜马拉雅之峰。

    26.在树木中,我是阿湿婆陀。在天仙中,我是那罗陀。在干达婆中,我是吉多罗罗他。97在成就仙中,我是仙人迦毗罗。98

    27.在马群中,我是长耳马,须知它生于甘露之浆。在佳象中,我是蔼罗婆特。在人群中,我就是君王。

    28.在兵器中,我是金刚杵。在母牛中,我是如意牛。在生殖者中,我是矜达婆。在群蛇中,我是伐苏启。

    29.在水族中,我是伐楼拿。在龙群中,我是阿难多。在先祖中,我是阿利耶曼。在执法者中,我是焰摩。

    30.在鬼怪中,我是蒲罗贺拉陀。在计度中,我是时刻。在飞禽中,我是金翅鸟。在兽群中,我是狮子。

    31.在净化者中,我是风。在勇士中,我是罗摩。在鱼类中,我是鲨鱼。在河流中,我是恒河。

    32.阿周那哟!我是一切创造物的始、末、中。论学说,我是纯我之学。对于雄辩者,我则是论证。99

    33.我是字母中的“阿”字母,我是离合释的相违释,100我是无尽无休的时间,我是形貌遍宇的载持。

    34.我既是吞灭一切的死,又是将要诞生者的生,阴性名词中我是声望、兴旺、语言、记忆、才智、坚定、宽恕。

    35.在赞词中,我是普利诃娑摩。在韵律中,我是伽耶特利之韵101。在月份中,我是摩伽湿利舍。在季节中,我是烟花之春。

    36.我是发光者的光辉,我是有力者的勇猛,我是胜利,我是坚持,我是高尚者的美德。

    37.我是诗人中的乌商那,我是仙人中的毗耶婆,我是般度后裔中的檀南遮耶,我是雅度族的婆苏提婆。

    38.我是惩罚者的棍杖,我是求胜者的良策,我是严守秘密的沉默,我是智者的智慧。

    39.凡万有之种,阿周那哟!那都是我。假如没有我的存在,也就没有动者和静者。

    40.敌人的惩罚者哟!我那神圣的表现,无尽无休。这种表现的辽阔邈远,已由我概要地向您述说。

    41.任何存在,不论它力量超人,还是威严壮丽、灿烂辉煌,它的产生,您要知道,都是出于我的一份光芒。

    42.好了,阿周那!对您说来,知道得那么多又有何用?我只需要用我的一部分即可将那全宇宙充盈。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章,名曰“表现瑜伽”或“神圣表现之道”。

    第十一章

    阿周那说:

    1.您出于对我的宠爱,才对我倾诉了金玉良言,称为纯自我的最高秘密驱散了我的疑团。

    2.莲花眼(克里希纳)啊!关于万有的生和灭,我从你那听了个仔细。我还详尽地听了你那常存不灭的威严和壮丽。

    3.至高无上的自在天啊!您已经如实地把自我讲了讲。至高无上的布鲁舍哟!我还想看看您那神奇的形象。

    4.神主啊!如果你认为,你的形象可以给我看看,瑜伽之主啊!那就请您将不灭的自我显现。

    薄伽梵说:

    5.帕尔特哟!请看!我的形象变化万千,种类殊多,奇妙动人,形态不一,五彩斑斓。

    6.啊,婆罗多!请看阿提帖、楼陀罗、婆苏、双马童、摩录多!102请看那未曾见过的诸多奇景!

    7.古塔给舍(阿周那)哟!整个宇宙成为一个整体,动静之物均由它所包容,现在就请您仔细观看!想见之物都在我的形体之中。

    8.然而,靠你的肉眼,却不能将我观察。我赠您一对神奇的眼睛,来观看我的神奇瑜伽。

    桑遮耶说:

    9.这位伟大的瑜伽主刚把上面的话讲完,便把无上的神奇容貌呈现在帕尔特面前。

    10.面目不一,众多奇观;天上神饰,杂沓纷繁;武器高擎,种类殊多;兵刃不同,神妙非凡。

    11.身着天衣饰花绣,肤擦香膏神圣油。尽是奇辉映异彩,诸方神貌多无休。

    12.若论大我光辉,唯有千日同升,齐照耀于太空,方可与之类同。

    13.整个宇宙归于一体,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般度之子在此所见,均在神上神的体中。

    14.檀南遮耶见到这种形象,毛骨悚然,大为惊异。躬身合十向神敬礼,平身之后,便开口言语。

    阿周那说:

    15.神啊!在您身上见到了诸神,见到了神龙和诸位仙人,见到了梵主坐于莲座,还有那万有荟萃于汝身。

    16.见您有无数臂、腹、口、目,您的形貌繁多无尽无穷,形貌遍宇哟,宇宙之主!于各方均不见您的始、末、中。

    17.我见你头戴王冠,手执钉锤,神轮托在掌上,你身躯高大无法测度,光芒四射灿烂辉煌。从各方都难以正视,您的光焰恰似那炽火灿阳。

    18.您是可知的不灭终极,您是常恒不逝的布鲁舍,您是宇宙的最高归宿,您是永恒达摩的不朽卫护者。我知道,您是古老的存在。

    19.我见您没有始、中和尽头。您威力无穷、生有无数双手。您以日月为目,面如炽火,以自己的光辉普照宇宙。

    20.天地之间唯为您所漫布,四面八方唯为您所渗透。看到您那奇异可怕之形,三界都被吓得发抖。

    21.神群络绎不绝地进入你的躯体,那些惶惧者双手合十对你称颂,大仙和悉檀仙众同声祝愿“您好”!并以最美的赞词将你歌咏。

    22.楼陀罗、阿提帖、婆苏、萨睇耶,毗湿婆、双马童、摩录多、乌湿摩波、干达婆、夜叉、阿修罗和悉檀诸仙,他们都凝望着您而惶恐惊愕。

    23.巨臂之神啊!你那硕大的躯体有无数面、目、腹、股和胳臂,因为口生獠牙而令人生畏,诸界见到你和我一样恐怖战栗。

    24.毗湿奴哟!你高耸云霄,光辉灿烂,大口如盆,巨目闪闪。见到您,我的心瑟缩颤抖,我不能宁定泰安。

    25.神主啊!你的口犹如劫末之火,颗颗巨齿而令人恐怖,见到它我失魂落魄。平息吧!宇宙之归宿!

    26.持国的儿子们,和那些护世之王,还有毗湿摩、德罗纳、苏多之子和我方的良将。

    27.瞬息之间都被吸进您的口,您嘴里的巨齿让人畏惧。见到已经化为齏粉的头颅,还挂在您那牙齿的缝隙。

    28.宛如条条川溪江河向着大海汹涌奔流,人世诸雄也纷纷进入您那喷焰吐火之口。

    29.好似习蛾迅速扑向炽烈的火焰而毁灭,众人也迅速冲进您的许多大口而终绝。

    30.毗湿奴哟!您用喷焰吐火之口向四周吞噬舔吮着众人,您以光辉充满宇宙,又用可怕的烈焰将它烤焚。

    31.平息吧,无上神!向您敬礼,请告诉我形象可怕的您是谁?我想了解您这位太初之神,因为我不知道您有何种作为。

    薄伽梵说:

    32.我是永恒的毁世之时,我的责任就是毁灭众人。那敌方的勇士,即使没有您,也都会荡然无存。

    33.请您站起来吧!克敌之后,您将拥有富国,取得美名。那些人早已被我杀死,您只是充当工具,左臂子弓(阿周那)哟103!

    34.德罗纳、毗湿摩、遮耶达罗他、迦尔那以及其他善战的英雄,他们已经被我杀灭,请诛戮吧!不要畏惧,战斗吧!您将无敌于阵中。

    桑遮耶说:

    35.着冕者(阿周那)听了凯舍婆(克里希纳)这番话,如鲠在喉嗫嚅不能成声,哆嗦着双手合十再次弯腰行礼,开口讲话而心里却极度惶恐。

    阿周那说:

    36.正因为您的威名,赫里史给舍(克里希纳)!全世界都为之欢欣鼓舞拍手称颂。诸成就仙群都会向您弯腰行礼,所有的罗刹也都被吓得四散逃命。

    37.崇高之神啊!无限者啊!神主哟!宇宙的寓所啊!您为创始者且比凡高,您怎能不令仙群竞折腰!您为非变异,又为是亦非是,或高于二者。

    38.宇宙之归!无尽无了!您是原神,您是原人,您是宇宙的最终归宿。您是知者、被知者和至上终极,貌无穷哟!宇宙皆由您遍布。

    39.您是风神、死神、火神、水神,您是月神、生主和人类的祖宗。向您行礼、行礼、千次行礼!向您致敬、致敬、再次致敬!

    40.万有啊!在前后向您行礼!从四面八方向您致敬!因为您力量无限,遍充万有,威力无穷!所以,您是万有。

    41.认为您是朋友,才冒昧地喊:“嗨,克里希纳!”“嗨,雅达婆!”“嗨,朋友!”我未觉察到您的伟大,是因对您至亲或因疏忽之过。

    42.我单独与您相处或在他人面前,出于玩笑,于食、睡、坐和游戏诸方面,对您皆有失敬。为此,恳请您宽恕,阿逸多!您宽宏大量浩渺无边。

    43.你是动静两界之父,你是先知而令人敬慕。既然三界已无物与你匹比,哪还有比您更高的它物?

    44.因此,我向您弯腰行礼五体投地,受人称颂的神主,请求您开恩!就如父亲对其子、朋友对朋友、亲者对其所亲那样宽恕我!大神!

    45.我高兴地见到了从未见到的奇观,然而,恐惧仍使我瑟缩抖动。神主哟!请平息,宇宙之归宿!神啊!请为我现出您那本来面容。

    46.我想看到您以前那副模样;执钉锤、托神轮、王冠戴在头上。啊!千臂者!遍宇貌哟!请再现出您那四只手的形象(毗湿奴的形象)。

    薄伽梵说:

    47.阿周那!由于我对您宠爱,我才靠自我瑜伽现出了最高形象。除您之外,从来没人见过,它遍及一切,太始无穷,灿烂辉煌。

    48.啊,俱卢之雄!无论靠吠陀、祭祀、布施、习诵,还是靠礼仪和严酷的修行,在人界,除您之外,再也没人见过我这形象。

    49.您看了我这可怕的形象,不要受惑也不要惶恐。待您惊魂已定,心情转喜时,再来看看我那另外一副面容。

    桑遮耶说:

    50.婆苏天(克里希纳)对阿周那说毕,他自己的形象即刻复现。崇高之神恢复了温柔模样,便对恐惧者进行慰勉。

    阿周那说:

    51.瞻纳陀那哟!我看到了您那凡人般的温柔面容,我的心方始宁定,有了知觉,又恢复了我那本来性情。

    薄伽梵说:

    52.您已经见到了我这难以见到的形象。观看我这形貌,连众神也一定渴望。

    53.无论靠布施、祭祀,还是靠苦行、吠陀,谁都不能像你那样见到这副形象之我。

    54.只有靠虔诚的信仰,才能真正看到我、理解我,也才能归于我。阿周那啊!敌人的惩罚者!

    55.啊,般达婆!无迷恋而为我操持他的事业,以我为最高目的且虔信我,对所有存在之物均无敌意,这样的人才归于我。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一章,名曰“呈现遍宇形貌瑜伽”或“呈现遍宇形貌”。

    第十二章

    阿周那说:

    1.有些人经常修习瑜伽,敬仰您而且十分虔诚;有些人敬仰冥有和非变异,他们中谁对瑜伽最为精通?

    薄伽梵说:

    2.常修瑜伽对我专诚,怀以至高信仰对我崇敬。这样的人在我看来,才配享有最高瑜伽者之称。

    3.他们所敬仰的是永恒不灭、不可名状、非显非现、遍及一切、不可想象、固定不动、常存不灭。

    4.善于控制诸知根,处处坚持等同观念,并且乐于济助众生,定能与我化为一同。

    5.凡凝思于冥有者,均有无穷无尽的烦恼。因为无形的冥有之态,有形者很难体验到。

    6.有人以我为最终目的,唯借瑜伽把我冥想,将诸业全都奉献给我,并且虔诚地将我敬仰。

    7.啊,帕尔特!将心神专注于我之人,我便迅即成为他们的拯救者,救他们脱出生死轮回之海。

    8.全神贯注于我吧!把您的智慧奉献给我!而后,您将常寓我内,这丝毫不必疑惑。

    9.檀南遮耶哟!如果不能全神贯注于我,您就反复地修习瑜伽。通过瑜伽的反复修习,就有希望得到我。

    10.假如您无力进行修习,那就专做有利于我的事情。为我做了许多事情之后,您就会获得圆满成功。

    11.如果您仍然做不到,那就依赖我的神奇之力,对自我严加控制,把诸业之果全都舍弃。

    12.因为智慧比修习优胜,禅定却比智慧更高,舍弃业果胜禅定一筹,而平静比舍弃更好。

    13.对待万有,友好、怜悯而无仇怨,等视苦乐宽厚忍让,既无我所,亦无我慢。

    14.对我虔信,坚定不移,而将心、智对我奉献,自我克制,总觉满足,此瑜伽者方如我愿。

    15.人若不厌恶他人,亦不为他人所厌,他能超脱喜怒怯勇,这才为我所喜欢。

    16.无所盼望,纯洁伶俐,没有烦恼,冷漠无牵,对我虔信,从不创新,这才为我所喜欢。

    17.谁能做到不计福祸,不悲不喜,无欲无恨,且怀有虔敬笃诚之心,谁就是我所喜欢的人。

    18.谁能等视敌友,等同看待荣辱,等视严寒酷暑,谁能驱除迷恋。

    19.谁能等视毁誉,沉默无言,事事满意,居无定处,思想坚定,对我虔信,谁就是我所喜欢的人。

    20.谁把我看做最高终的,怀有信仰并有虔敬之心,遵从上述合理的不朽教诲,谁就是我最喜欢的人。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二章,名曰“虔信瑜伽”或“虔信之道”。

    第十三章

    (阿周那说:“我想了解什么是田和知田,凯舍婆!什么是原质,我想了解什么是布鲁舍,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可知。”)

    薄伽梵说:

    1.恭底耶哟!这身体称为“田”,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们把知身者称为“知田”。

    2.你要知道,婆罗多!在诸田中,我也是知田,有关田和知田的智慧,被认为属于我。

    3.什么是田,有什么性质,它来自何物,变化如何;知田是谁,有何性能,听我概要地把它们叙说。

    4.此为不同仙圣以各种不同韵律所歌颂,亦以富于推理的梵经格言所吟咏。

    5.五大(地、水、火、风、空)、我慢、觉、非显(本性)、十根(诸根和有为)、一心和五根境和;

    6.欲、嗔、苦、乐、和合、觉、坚毅,凡此合称则为田,共寓之性为变异。

    7.谦卑、诚实、戒杀、宽恕,以及正直、尊敬师长和纯洁,还有刚直与克己;

    8.不贪根境,亦无我慢,生、老、病、苦、死,悉皆被洞穿;

    9.不恋妻、子,不牵家庭,一切顺逆,视作等同;

    10.专修瑜伽,对我忠贞,结庐僻静,不与人群;

    11.对纯我论坚信不疑,对诸谛学的洞察穷原竟委,以上所述称为“智慧”,与之不同的只能称为“愚昧”。

    12.我将把那可知讲述,领悟了它便得到了永恒;它就是无始的最高之梵,“非有非无”则是它的称呼。

    13.它到处都有手和足,到处都有口和目,到处都有首和耳,它将全世界充漫周布。

    14.它不具备各种知根,却似有诸知根的性能。无牵连却维系着万有,无三德却享有着德行。

    15.它在万有之外亦在其中,它既是静物又是动物,它极近却又相距辽远,它不可知乃微妙之故。

    16.它既独立完整不可分割,却又分别居于万有之中。它是毁灭者又是创生者,它被称为万有之载承。

    17.它被称做超越黑暗者,是诸种光线中的光明,是智慧、可知、凭智可悟,它却存在于万有的心中。

    18.以上便是我所描述的田、智慧和可知的梗概。我的信奉者懂得了它,便能达到我的性态。

    19.须知原质和神我,二者皆无始初。转变与三德,皆由原质生出。

    20.因果相衔,原质为因;感受苦乐,神我为因。

    21.寓于原质之神我,享有原质之三德。投生于好坏之胎,是因对三德执着。

    22.寓于体中的最高神我,被称为见证者和允诺者,也称为载乘和大自在,或曰享受者和无上我。

    23.如此懂得了神我,懂得了原质和三德,此人便不会再生,无论其行为若何!

    24.亲证自身之我,有人靠僧佉瑜伽,有人靠禅定,有人靠有为瑜伽。

    25.另有人不明这种道理,听了他人之言才敬仰我。即使他们依赖于所闻,也不能将那死亡超脱。

    26.婆罗多的俊杰哟!无论生者何物,动者静者,知晓它是原质与神我的结合。

    27.有人见到无上自在均匀地寓于万物,万物有逝而他永存,此人所见确切无误。

    28.因其见到自在天均匀地漫布于天际,故自我不伤自我,此人便能达到无上终的。

    29.有人如若发现唯有原质从事诸业,自我却是无为者,其看法才算确切。

    30.谁将万有的多样性,看做统归于一,并由一扩大之时,谁就算达到了梵的境地。

    31.恭底耶哟!永不泯灭的无上我,既无诸德又无始初。虽宿体内亦无所为,且不被那有为(业果)玷污。

    32.犹如遍及一切的空气,因其微妙而不受染。同样,无所不在之我,虽寓体内而不被玷。

    33.婆罗多哟!宛如一轮红日将整个世界普照,有田者,同样把诸田照耀。

    34.谁以慧眼看到了田与知田的区别,见到万有离却原质的解脱,谁就能臻于无上境界。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三章,名曰“田和知田的区别瑜伽”或“身体和灵魂的区别之道”。

    第十四章

    薄伽梵说:

    1.还有诸学中的无上学,我也要把它讲给您听。诸位仙人懂得了它,便获得了无上圆成。

    2.有些人凭惜这种学问归于我,与我化为一同,这样便在毁劫104时无恐惧,在创世105时也不再投生。

    3.婆罗多哟!我的胎藏为大梵,我将胎儿置其中,那万有皆由它萌发诞生。

    4.恭底耶哟!于各种胎藏中,萌发各种有形之物。梵是有形之物的孕育之器,我为播种者亦为其父。

    5.萨埵、罗闍、答摩,106这三德皆由原质生出。体中的宿主永不泯灭,而三德却能束缚宿主。

    6.其中,萨埵因其纯洁,而完美无瑕光辉璀璨,它行束缚,安那客!是以对幸福和智慧的迷恋。

    7.恭底耶哟!要知道罗闍的本质是贪欲,它是欲望和迷恋的根源,它束缚形体的宿主,是依赖对有为的迷恋。

    8.婆罗多(阿周那)哟!答摩生于愚昧,您知道它会使宿主迷乱,它行束缚依赖嬉忽,还依赖那懒惰和沉眠。

    9.婆罗多哟!罗阇使人迷恋于有为,萨埵使人迷恋于幸福,答摩蔽其明智,使人迷恋于嬉忽。

    10.婆罗多哟!克服了罗阇、答摩,就会出现萨埵;克服了萨埵、答摩,就会出现罗阇,克服了萨埵、罗阇,就会出现答摩。

    11.当智慧之辉于身内诸窍闪烁光芒,此时,便会得知萨埵已经增长。

    12.婆罗多的英雄啊!随着罗阇的增长,便会创诸业、有贪婪、生躁动不安和奢望。

    13.俱卢难陀那哟!一旦答摩居于优胜,昏暗、懒惰、嬉忽、迷惑便随之产生。

    14.时值萨埵增盛,恰有生命终绝,它便趋向净土————知真谛者之世界。

    15.在罗阇优胜时死亡,他便在迷业者中投生;在答摩优胜时死亡,他便投生于愚者胎中。

    16.据说善业之果纯洁,其性属于萨埵,罗阇之果痛苦,答摩之果愚拙。

    17.智慧出于萨埵;贪婪出于罗阇;嬉忽、愚昧和无知悉皆来源于答摩。

    18.萨埵性者上升,罗阇性者居中;那些品行卑劣者,性属答摩而趋向下层。

    19.当卓识者发现动因————唯三德而非其他存在,且知高于三德者,他便趋向我的性态。

    20.有身超脱了三德,三德皆由身体生出。那脱离生死老苦之魂,则会尝到不死的甘露。

    阿周那说:

    21.神主啊!超越三德者其行若何?有何标志?他怎样将这三德超脱?

    薄伽梵说:

    22.般度之子啊!光明(萨埵)、躁动(罗阇)、愚闇(答摩),当其消止无冀望,当其出现无怨憎。

    23.他坐而不为三德所扰,对任何事物都似乎冷漠无牵,悟到“世间只有三德运行”,他便宁定不动、处之泰然。

    24.他悠然自处,等观苦乐,把泥土、金、石看成一般。他坚定不移,等视好恶、等视对己之褒贬。

    25.等同看待荣与辱,等同看待敌和友,绝不创始诸新业,三德才算被超出。

    26.靠信仰瑜伽将我崇敬,目的专一且甚虔诚。此人既脱三德,即可归于梵境。

    27.因为我为不朽、不灭梵之归宿,亦为永恒达摩、终极幸福之础。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四章,名曰“三德的区别瑜伽”。

    第十五章

    薄伽梵说:

    1.据说有一种树,名曰阿湿婆陀,其根在上,其枝向下垂落,其叶为不朽的吠陀经文。谁懂了它,谁就算通晓了吠陀。

    2.以三德滋养的枝干,在人世间向上下伸展,它的嫩枝就是根境,根受业缚而向下蔓延。

    3.在尘世还没有人发现它的形貌,它的始末根基也不曾有人看见。砍倒这棵根深蒂固的阿湿婆陀,需要用那锋利的无迷恋之剑。

    4.而后便能达到向往之境,达此境者则不再还,我找到了原初的神我————太古活力的起源。

    5.若去傲慢愚痴,矫正迷恋之过,根绝诸神欲望,全神贯注纯我,离却苦乐双昧,其心不受迷惑,此人方能达到永恒不灭之所。

    6.我那至高无上的宿地,火的光焰不能把它染红,日月不能把它照得通明,进入此地者便不复再生。

    7.我那永恒的一分,在有生界化成了生命。它培育了心和五根,这六根均处于原质之中。

    8.自在潜入这身体,亦能弃舍此身躯。它携诸根而出走,如风挟芳香离芳寓。

    9.凭着触、味、嗅,亦靠视与听,另借其心根,感受诸物境。

    10.自在天的离与住,以及伴以三德之享用,受惑者难以觉察,唯慧眼者才能将其辨明。

    11.勤奋努力的瑜伽者,能见寓于自身的自在天。本性不堪造就的愚昧者,虽努力也不能将其明辨。

    12.太阳的光芒普照整个宇宙,要知道,阳光、月光、火光皆为我所有。

    13.我进入大地之后,用生机维持万物,我化为苏摩醇浆,把各种植物滋补。

    14.我化为生命之火,存在于众生之体,消化四种食物,107调顺上下之气。

    15.我遍居于众生心内,记忆、智慧皆由我生,失去的能力也来源于我。靠吠陀确能将我弄懂,我是吠檀多的作者,对吠陀也十分精通。

    16.世上有两种神我————易逝的和不灭的。易逝的化成了万物,万物的终极称为不灭者。

    17.另有最高的布鲁舍,三界都由他维持弥漫。他被称为无上我,也是不灭的自在天。

    18.因为我高于易逝者,甚至也高于不灭者,所以在世间和吠陀中,我被称做无上神我。

    19.啊,婆罗多!未受迷惑者把我当做无上神我,真心实意地将我崇敬,他是全知。

    20.完人啊!婆罗多!以上所述是最为深奥之论。懂了它,便能如愿以偿,亦算有才有智之人。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五章,名曰“无上布鲁舍瑜伽”。

    第十六章

    薄伽梵说:

    1.无所畏惧、品质纯洁,坚信智慧瑜伽、布施,自我克制,举行祭祀,诵读经文、禁欲、正直。

    2.戒杀、真诚、无嗔怒,不中伤、平静、舍弃,怜悯众生、不贪婪,温和、谦虚、稳重。

    3.英气、宽恕、坚忍,纯洁,无怨、不骄,婆罗多哟!这些均属于生来就具有神资的人。

    4.帕尔特哟!虚伪、自负、嗔怒、妄言、无知、骄矜,这些均属于生来就有阿修罗资质的人。

    5.据说神的资质趋向解脱,阿修罗的资质趋向束缚。般达婆哟!您不要悲伤,您生来就具有神的天赋。

    6.在此界,被创造的众生分为两类,一类赋有神资,一类赋有阿修罗性。赋有神资的人我已详述,帕尔特!现在我就把阿修罗性的人讲给你听。

    7.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阿修罗性的人根本不懂。在他们那里没有纯洁,也没有善行和真诚。

    8.他们说:“世界并不真实,没有自在天,也没有基础,世界也并非相因而生,唯情欲是因,舍此别无他故。”

    9.持有此见者,智力浅薄没有灵魂,行为野蛮从事酷业,是导致世界毁灭的敌人。

    10.这些人欲壑难填、虚伪、狂妄、骄矜,因愚昧而持错误之见,他们行事而动机不纯。

    11.他们的忧虑没有穷止,直到死亡才告终结。满足欲望就是最终目的,肯定这就是他们的一切。

    12.他们沉湎于情欲和嗔怒,又被无形的奢望之索束缚。为了达到那享乐的目的,企图用卑劣手段积蓄财富。

    13.“今天,我已获得了这个,明天,还想获得所欲获;这份财物虽已为己所有,那份财物也当归属于我。”

    14.“我已经杀死了那个敌人,我还要将余者尽皆诛戮。我是主宰者、享受者、成功者,我有力量就应该享有幸福。”

    15.“我很富有、出身高贵,还有谁能够比得上我?我将祭祀、布施、寻欢。”因无知而发昏的人说。

    16.那些五花八门的思想,使他们头脑发昏、神志迷惘。他们沉醉于色情享受,终于堕入地狱这个肮脏的地方。

    17.他们自负、固执,恃财而骄矜狂妄,他们表面上举行祭祀,实则虚伪又违反规章。

    18.他们沉湎于我慢、权势,沉湎于骄矜、欲望、嗔怒,仇视居于自身和他身之我,而且还怀有妒忌之心。

    19.那些冷酷可憎的人、作恶者和人中的贱才,我不断把他们投入到轮回中的阿修罗108之胎。

    20.恭底耶哟!被投入到阿修罗之胎的人,生生世世都糊涂懵懂。他们得不到我,于是便堕入世界的底层。

    21.欲望、嗔怒、贪心————地狱之门三重,导致自我毁灭,故应弃绝莫从!

    22.恭底耶哟!这三道通向黑暗之门,如果谁能与之背离,并从事于利我之业,谁便能达到无上境地。

    23.一个人如果为所欲为,将经典的规定统统背弃,那他便得不到成功和幸福,也达不到至高无上的目的。

    24.因此,判断何事当为不当为,经典就是您所依据的准则。您既然明白了经典规定,就应该遵照这些规定去做。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六章,名曰“神资与阿修罗资质有别瑜伽”。

    第十七章

    阿周那说:

    1.克里希纳!一些人虽有信仰,也举行祭祀。但是,他们又背弃经典的规定,什么是他们的思想基础?萨埵、罗阇、答摩,究竟是哪一种?

    薄伽梵说:

    2.人的信仰有三种,悉皆生于其自性,分属萨埵、罗阇和答摩,我这就把三者讲给您听。

    3.婆罗多哟!每个人的信仰皆与其本质相应。虔信者信什么,他便由其所信而成。

    4.萨埵性者虔信诸神,罗阇性者将夜叉、罗刹崇敬,另外有一些答摩性者信奉的却是各种鬼怪和精灵。

    5.有些人沉溺于虚伪和我慢,又为那欲望和情欲束缚,经典里没有规定的苦行他们行使且十分严酷。

    6.蠢材们折磨的是一堆五大,此五大均含于人体之中。他们也折磨寓于体内之“我”,须知他们皆属于阿修罗性。

    7.即使是食物也因人而不同,那宝贵的食物也分三种。祭祀、苦行和布施自不特殊,我将分别讲述,请您倾听!

    8.甘美迷人、爽口惬心之食物为萨埵性者所喜爱,它能延寿益气壮力强身,亦能使人感到幸福愉快。

    9.有些食物苦、酸、咸、烫、辣,或者粗糙,或者焦,这些为罗阇性者所喜爱,它给人以忧愁、疾病和痛苦。

    10.答摩性者所喜爱的食物,有的已变坏,有的味不正,有些是残羹剩饭,有些不洁净或发霉腐败。

    11.那些合乎规定的祭祀由不求果报的人举行,他们只想应当祭祀,这种祭祀属于萨埵之性。

    12.婆罗多的俊杰哟!欲求果报举行祭祀,以图表面的虚荣,您要知道,此祭祀属于罗阇之性。

    13.违章行祭又不舍饭食,不给报酬也不诵赞词,祭祀者缺乏虔诚之心,此祭则称为答摩祭祀。

    14.敬神、敬智者、过梵行生活,纯洁、正直、对师长109敬重、戒杀以及对再生者110的尊崇,这些均称之为身体苦行。

    15.言不伤人、亲切、有益、真诚、经常吟诵吠陀,此皆言语苦行。

    16.意念平静、举止文雅、沉默无言、心地纯净、对自身严格加以约束,此则称为思想苦行。

    17.有人不期望果报,坚持苦修而心怀至诚,以上所述三种被称为萨埵苦行。

    18.修习苦行出于虚伪,没有定期且不能持之以恒,目的是沽名钓誉受人尊崇,此即所谓的罗阇苦行。

    19.伤害自身,或为使他人苦痛,此因执迷之故,故称答摩苦行。

    20.施者认为应该施予,行布施不期回报,且要适地、适人、适时,此称为萨埵布施。

    21.行布施为了回报,或指望得到好的果实,施者迫不得已而施舍,此即所谓的罗阇布施。

    22.布施不计时间地点,动机不良不被重视,施予不应施予之人,这是所谓的答摩布施。

    23.“唵、达多、萨多”(是的,那个,真者)————梵的标志三种。婆罗门、吠陀和祭祀,自古皆据此而创成。

    24.因此,每当讲解吠陀总是先将“唵”字吟诵,而后才遵照规定行祭祀、布施以及苦行活动。

    25.求解脱不求果报,首先将“达多”吟诵,而后才开始祭祀、布施和苦行活动。

    26.啊,帕尔特!用“萨多”表示真善,表示可赞颂的事业也要使用“萨多”。

    27.坚信祭祀、苦行和布施,被称之为“萨多”。为了此种目的之业,也被称之为“萨多”。

    28.帕尔特哟!无论向火中投放祭品,还是苦行和布施,无信仰则被称为“非萨多”,它无益于今生和来世。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七章,名曰“三种信仰有别瑜伽”。

    第十八章

    阿周那说:

    1.雄臂哟,赫里史给舍!凯湿尼苏陀那哟!何为摒弃?何为舍弃?我想了解二者的真义。

    薄伽梵说:

    2.智者认为“摒弃”即弃尽欲求之业;灼识者所谓的“舍弃”即对诸业之果的弃绝。

    3.有些博学的人说:舍弃业犹如舍掉罪恶。另有人说:祭祀、布施、苦行诸业不应舍弃。

    4.啊,婆罗多的俊杰!人虎啊!请听我对舍弃的断决,据说舍弃有三种。

    5.不应舍弃而当从事祭祀、布施、苦行诸业,唯有祭祀、布施和苦行才能使智者净化纯洁。

    6.帕尔特哟!舍尽了迷恋和果报,才当从事上述诸业,这就是我对舍弃的断决。

    7.舍弃规定之业,则是错误之举。因迷惑而舍此业,被称做答摩舍弃。

    8.视规定之业为苦,怕苦自身而将它舍弃,此属罗阇之性,虽弃也不会将舍弃之果收取。

    9.阿周那哟!从事规定之业被认为是正确之举,只舍弃迷恋和果报,被认为是萨埵舍弃。

    10.萨埵性的舍弃者没有疑虑、十分明智,不厌恶违愿之业,亦不迷恋惬意之事。

    11.凡有形之生命体绝不能把诸业舍弃,唯有舍弃业果者才有“舍弃者”的称誉。

    12.非舍弃者逝后的业果有三种:如愿、违愿或二者相杂,而此果决不生于舍弃者中。

    13.雄臂哟!请您倾听!数论讲五因,此为诸业成。

    14.活动场所、为者、工具诸种,用尽一切努力,第五则是天命。

    15.人创某种业,唯凭身、意、心。正确与错误,悉皆在五因。

    16.还有这样的情景:有人头脑很不清醒,只把自己当做为者,这种蠢材是非不明。

    17.人若无“我为”这种念头,其理智也就未被玷污。他纵使诛杀了众人,也等于没杀,亦不会受缚。

    18.识、所识和能识,此三者是有为的动因,工具、业和为者三种则是有为的组成成分。

    19.数论中说:识、业、为者均可细分为三种,此因其德行有别。现在就请您倾听!

    20.要知道,在万有中,能见不灭之共性、于不同中能见相同,此识属萨埵之性。

    21.因万有存在着不同而见各种差异之性,要知道,此识则属于罗阇之性。

    22.以一概全,狭隘无理,不见实质,此为答摩之识。

    23.所谓萨埵之业,为者不求业果,唯履行其职责,不因爱憎亦无执着。

    24.所谓罗阇之业,为者执于我慢,或为满足欲望,为而历尽艰难。

    25.所谓答摩之业,为者出于迷惑,不计损失,不论危害,不讲能力,亦不顾效果。

    26.满怀坚定热忱之心,没有迷恋不讲自我,绝不忧虑成功失败,其人称为萨埵为者。

    27.贪得无厌,伤害成性,污秽不洁,渴求业果,为喜忧和情欲所扰,其人称为罗阇为者。

    28.浮躁不安,粗野庸俗,阴险毒辣,伪诈懒惰,固执拖沓,颓废沮丧,其人称为答摩为者。

    29.檀南遮耶哟!请您倾听理智和坚定的区别。区别有三,均出于三德,我这就把它们详细讲解。

    30.帕尔特哟!萨埵理智,懂得当做不当做,知畏、无畏、行与止,还知束缚与解脱。

    31.帕尔特哟!罗阇理智,将其用来作鉴别,错断当为不当为,不分谬误与正确。

    32.帕尔特哟!答摩理智尽被答摩所遮覆,错把谬误当正确,颠倒看待诸事物。

    33.修习瑜伽不动摇,调息束心制根动,克己志坚。帕尔特哟!此即萨埵之坚定。

    34.耽于职责,迷于财利和享乐,贪婪渴求其果报,此即罗阇之坚定。

    35.帕尔特哟!愚者贪眠伤感多,萎靡不振且惶恐,傲慢之气犹凌人,此为答摩之坚定。

    36.婆罗多的俊杰哟!现在请听三幸福!反复修习得欢乐,从而痛苦即根除。

    37.起初犹如毒药,终末宛若甘露,生于亲证自我之乐,此即所谓萨埵之福。

    38.起初像是甘露,结果却如毒药,它生于根、境相吻,此所谓罗闍之福。

    39.另一种出于嗜睡,生于懒惰和玩忽,始终都是自我欺骗,此即称为答摩之福。

    40.无论是在大地,还是在天界诸神之中,都没有脱离三德的生灵,而三德则是由原质产生。

    41.敌人的惩罚者(阿周那)哟!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他们彼此职分的不同,取决于各自性产生的三德。

    42.婆罗门的天职:克制、苦行、纯洁、宽恕、正直、知识、智慧、虔诚,产生于他们的性。

    43.刹帝利的天职:勇武、雄壮、坚定、才能、不临阵脱逃、慷慨和威严,产生于他们的性。

    44.吠舍的天职:事农、从牧、经商,产生于他们的性。首陀罗的天职则为侍奉,产生于他们的性。

    45.安于各自的天职,才能获得成功。尽天职者如何成功,这就请您倾听:

    46.从生皆由它起源,万有皆由它遍充,以尽天职敬仰它,才能够臻于圆成。

    47.自己的达摩虽然有此缺陷,也比履行他人之达摩优胜。从事先天生定之业,则不会有罪孽滋生。

    48.恭底耶哟!先天生定之业虽有弊端,也不应当将其抛入九霄,因为任何事物均有瑕疵,此若火焰总有烟雾缭绕。

    49.人若无迷恋之心,无欲望亦能克制自己,他便能通过舍弃将至上的无为之功获取。

    50.恭底耶哟!我将简要地为您讲述,如何成功,如何趋向于梵————这种完美的智慧之境。

    51.凭借纯洁的理智,坚定克制自我,回避声乐诸根境,舍尽爱憎双情。

    52.专心于禅定瑜伽,节食、收心、制身、独居、克制言语,求淡泊而不执俗欲。

    53.舍弃我慢、暴力、骄矜,抛却欲望、嗔怒、贪婪,平静恬然而无我所,此人便能归之于梵。

    54.与梵合一心境舒畅,既无欲求亦无忧伤,对于众生等同看待,此为对我至诚敬仰。

    55.凭虔信方能真知我是谁,我有几多。一旦对我真实了知,便迅即归溶于我。

    56.虽常为诸业,但求我福祐,上至不灭境,仰仗我恩酬。

    57.心将诸业奉献我,视我为最高终的。要凭借智慧瑜伽,将我永铭于心底。

    58.心中念我、借我的恩施,渡过一切难关。若因我慢不听我的教诲,那您就会彻底完蛋。

    59.倘若您耽于我慢,心想“我不去参战”,您虽有决心亦无用,因原质将迫您去干。

    60.恭底耶哟!已业先天生定,由于受到已业的束缚,您虽因迷惑而不欲为,亦非为不可且不由自主。

    61.阿周那哟!自在天寓于众生之心田,他以摩耶之力,使登上转轮的众生旋转不止轮回不息。

    62.婆罗多哟!您真挚地去求福祐吧!由于他的恩施,您将得到无上平静————永恒不灭之所。

    63.此为我所讲述的机密而又机密的智慧。如若您对它已经全知,那您便可以随意而为。

    64.请听我再来讲一讲机密中的最高机密。此因您为我的心腹,故进此言让您受益。

    65.请您思念我!虔信我!礼拜我!做我的祭献者!您为我所喜爱,故我真诚许诺“您将归我”。

    66.当您超脱了所有达摩(正义和非正义的有为),就来祈求我的福祐。我将救您出罪恶之海,请不要悲伤不要忧愁。

    67.您要永远保守秘密,切勿对那种人讲。他们不修苦行亦无信仰,不听从教诲且将我毁伤。

    68.若把这最高机密告诉信仰我的人,且对我至诚虔信,他将归我而无疑问。

    69.于人类再也没有谁比他对我更加亲近,大地上更热爱我的将来也不会有他人。

    70.有人要学习我们俩这一合乎达摩的交谈。我认为我应受其敬仰,因其将智慧视为祭献。

    71.有信仰而无吹毛求疵之弊,若有幸得以听此言语,当从诸罪中获得解脱,便至善行者的美好境域。

    72.帕尔特哟!您是否留心听了我的肺腑之言?檀南遮耶哟!生于无知的迷惑,是否消散?

    阿周那说:

    73.多亏您的恩施,阿逸多!我才有了记忆、却除了迷惑,坚定了意志、驱散了疑虑。今后,我将照您的教诲去做。

    桑遮耶说:

    74.以上所述为婆苏提婆(克里希纳)和高尚的帕尔特的交谈。听完这奇异玄妙的话语,我惊恐万状毛骨悚然。

    75.幸有毗耶娑给予的恩惠,我才得以亲闻这瑜伽。这至高无上的秘密之论,是由瑜伽主克里希纳所阐发。

    76.国王啊!凯舍婆与阿周那的对话,是那样奇妙神圣。每当我回想起他俩的交谈,喜悦之情便油然而生。

    77.君王啊!每当我想起赫黎(神主)的奇异之形,我就感到愉快且又觉得惊恐。

    78.哪里有瑜伽主————克里希纳,哪里有神臂弓————帕尔特,我认为哪里就有吉祥、幸福,哪里就有胜利和永恒之美德。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八章,名曰“欲求解脱的舍弃瑜伽”,此为克里希纳和阿周那的对话,是《奥义书》的精华,大梵之学,瑜伽经书。

    和平!和平!愿所有人和平。

    钵颠阇利的瑜伽箴言

    序言

    印度神秘主义最令人好奇、最具特色,同时可能最广为人知的方面是瑜伽111哲学与修习。如果婆罗门教的要点被定义为人的真正自我与世界灵魂(梵、上帝等)的神秘结合,那么瑜伽则代表了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最系统阐述的方法。照此,它构成了一种宗教体验形式和一个宗教技法。瑜伽哲学的盛行及其对现代世界产生的独特魅力,其原因是双重的。瑜伽产生于一种养生体系和对人的灵魂的内在稳定和心理深度的神秘探索的结合,前者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关系,后者似乎蕴含现代生活的一个广阔而又深刻的潜流。C.G.荣格这样说:“对我而言,要找到当今精神问题的症结,是在心理生活施加在现代人身上的迷恋方面。”毋庸指出,正是现代心理分析本身激发了我们对下意识的兴趣,并且洞开了探索它的方式,通过改变我们对人的“思想”的整个概念,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巨大心理潜在世界里统治我们生活的原始本能、冲动和“欲望”的那种恶魔般的专横力量。最后,必须指出,瑜伽盛行是由于对超自然的能力的要求,是由于对各种神秘学112形式的普遍兴趣。

    瑜伽(意为“枷锁”)代表着一种个人约束的形式,其目的是把身体与灵魂结合起来,把个体灵魂与世界灵魂结合起来。从实际的方面来看,其目标是帮助培养情感的稳定性。它肇始于对无意识肌肉区进行的空前独特的探索,使之受到思想的控制,然后接着把思想从感觉印象、更深的积淀和重负中解放出来,这些不仅妨碍而且形成了弗洛伊德称之为“集体自我保存本能”(即生活原则)的下意识生活的结构,构成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最后,其目标是以破坏“思想”来解放“灵魂”(对此的解释不一)。在这一点上,它具有宗教的特点,超出了心理分析研究的领域和目标。

    在弗洛伊德和荣格之前,我们可能会轻易地对瑜伽哲学一笑了之,把它与争议很多的印度绳索戏法和飘浮相提并论。瑜伽的确声称具有飘浮能力。1942年7月的第一个星期,我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读到一篇真实报道,是一位负责可靠的印度瑜伽教授所述,他在公众检测的条件下给埋掉了。六个月之后,当着成千上万印度农民的面又复活了。正是这些轰动一时的报道才吸引了大众的好奇心。在进行过把病人冻在冰下之后的现代实验之后,这些功绩似乎不那么令人难以置信了,比起动物冬眠来也不显得更为莫名其妙了。但它们注定要把我们的注意力从获得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的更为平常和认真的问题中分散开来。

    幸运的是,现代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瑜伽的方法。吸气练习以及通过练习掌握普通无意识肌肉,这已不需要解释,需要解释的是更深刻的心灵问题。荣格曾为一部中国瑜伽书(《金花之秘》,1938年,不要跟佛教的《莲花福音》混淆了。尤见“欧洲人在试图理解东方时遇到的困难”和“现代心理学提供了理解的可能性”部分)撰写了一篇相当充分且极具启发性的序言。科夫沃·T.贝哈南在《瑜伽:科学评估》(麦克米兰,1937)的“瑜伽和心理分析”一章进行了有趣的类比。这部书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天生就是印度教徒的贝哈南身上,较之他天生印度教的血统和在加尔各答的早期训练,他在多伦多和耶鲁受到的科学训练似乎占了上风。我倒认为,他对待瑜伽的方法更加得到“大学的训练”,因而他比荣格这样的大陆派的思想方法更为琐细。

    阅读《薄伽梵歌》瑜伽部分的读者,一定会对其关注下意识生活中存在什么有着极深的印象。特别强调下意识以及瑜伽信徒对于师长(即精神老师)的依赖,是它与心理分析作法的相似之处。“只能通过与老师的直接接触,才可以安全地学到瑜伽。”斯瓦米·维韦科南达113这样警告说。至于思想本身的分析,只有现代心理学才使我们可以理解教义。只能靠心理术语才能弄明白毁坏思想(Chitta)来拯救灵魂(Purusha)的过程。带有诸根依恋外壳的思想只不过是心理学向我们展示的原始生活欲望的坟墓,瑜伽把前者说成是妨碍我们看到终极灵魂的东西。再生教义只不过是种系发生而获取的超个人或集体性种族遗传的个体生存。从表面上看,这些原始力量非个人化的集体性本质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本质并无区别。最后,获得释放和自由的欲望就是弗洛伊德消极地称为“死亡本能”的东西,即“生活本能”的对立面,但是恐怕在施虐狂和受虐狂方面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阐释。弗洛伊德在下意识方面说得很正确,“诸个本能冲动……独立地并肩存在,免除了心理矛盾……这个体系中没有否定,没有疑问,没有不同程度的确定性……其过程无始无终,无暂时性顺序,不为时间的流逝所改变,事实上跟时间毫无关系”。正是这些力量,还有身体,必须受到瑜伽修习的控制。

    也有必要指出,跟瑜伽理论一样,心理分析理论是思维性的,这些主观性阐释中只有部分经得起实验证据的检验。对于这些内在现象,我们甚至还没有词语来表达它们。心理分析开始探索心灵深处时,不得不发明一些本性上为准科学的临时代用词语,如生命欲望、本我、男性意向、女性意向、力比多(一种不能由优特衡量的能量发泄形式),以及那个叫做“性爱本能”的难以捉摸的精神实体。印度心理学,不管是佛教还是非佛教心理学,都有大量此类词语。据说,梵语和巴利语中的心理学词语要比所有“现代语言”中的心理学词语加起来都要多。(譬如,参见亨利·克拉克·沃伦的《儒教的翻译》,“八十九种意识表”。)

    荣格说:“我们还没有清楚理解这个事实:西方神智学是对东方的不甚熟练的模仿。我们只是又拿起了占星术,对东方人而言,那是他们每天都要吃的面包。我们对于性生活的研究起源于维也纳和英国,与印度教对这个话题的教义相匹配或者被它所超过。一千年前的东方文本向我们介绍了哲学相对论114,非决定论在西方刚刚开始讨论,而这构成了中国科学的基础。115理查德·威廉甚至向我表明,分析心理学发现的一些复杂过程,在中国古代文本里都有明显叙述116。与东方的古老艺术相比,心理分析本身及由其引起的思想线————肯定是明显的西方发展轨迹————只是开始者的尝试。”117

    我引用斯瓦米·维韦科南达关于瑜伽原则的性质和特点,是再好不过了。“几千年来,这一现象被人研究、调查、概括,人的整个宗教官能背景已被分析,实际的结果就是瑜伽学……它认为,每个人都只是远远超出人类知识和力量的无限海洋的一个渠道。根据其教义,人身上有欲望和需求,人身上也有供应的力量。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欲望,有需求,就有一个祈祷会实现。这种供应来自这个无限的富饶地区,而不是来自哪个超自然的存在。超自然存在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激起人身上的有为力量,但也会带来精神的堕落。它带来依赖,它带来恐惧,它带来迷信。它堕落成对人的天生弱点产生可怕的信任。瑜伽认为,不存在超自然的东西,而在大自然中有大显现和小显现。小显现为因,大显现是果。大显现可以很容易被诸根所发见,小显现则不易看到。修习瑜伽将会使人获取更为微小的感觉”。

    钵颠阇利的瑜伽箴言是瑜伽的经典和教科书,所有流派都认为它是这一话题的最高权威。J.H.伍兹教授认为,本书写于四五世纪。在这个不带评注的完整文本里,可以一窥瑜伽教义的内容。我采用了斯瓦米通晓易懂的意译本,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读他的评注(纽约罗摩克里希那——维韦科南达中心,1939)。《古典评论》《评论注解》和詹姆斯·霍顿·伍兹的学术译作《瑜伽————钵颠阇利体系》(哈佛东方系列,17卷)可能只有学者们才会去翻阅。伍兹教授似乎在学术方面出现了错误:他的“正确思想来源”被维韦科南达译为“正确知识”,他的“谓语性关系”只是后者的“分别知觉”,根据印度瑜伽师长,“记忆并非擅自附加在一个曾经经验的物体”,其意只是“记忆是未疑惑的感觉印象”。同样地,我认为,“不迷恋”要比英文“Passionlessness(无情欲)”译得要好,“本我”要比“feeling——of——personality(个性感觉)”要好。从词源学来看,“不加区分的意识”可能比“无知”在翻译梵语“avidyā”时更为确切。但重要的是,某个印度词语对印度人意味着什么,因为词源意义总是被用法获得的当前意义所改变。对于瑜伽神秘主义的简短但清晰的解释可能在S.N.达斯古朴他的《印度的神秘主义》里找到。总体而言,这是对印度思想的一个清晰简介,与同一作者的沉重学术著述《印度哲学史》相比。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我附上了标题。

    钵颠阇利的瑜伽箴言

    斯瓦米·维韦科南达英译

    抑制:瑜伽的精神用途

    抑制的目的

    1.现在解释抑制。

    2.瑜伽是对心(Chitta)的变化形式(Vrittis)的抑制。

    3.在抑制心的变化时,观者(Purusha)保持其本来面目。

    心的变化形式

    4.其他处(除了心的抑制)变化与观者有同一性。

    5.(心的)变化有五种,(有些是)痛苦的,(有些是)非痛苦的。

    6.(五种心的变化是:)正知、不正知、分别知、睡眠和记忆。

    7.现量、圣教量和比量是正知。

    8.不正知是(对事物的)虚假的认识,(它)具有不表明这事物特性的形式。

    9.分别知由言语表达的认识产生,(它)没有(相应的)实在性。

    10.睡眠是(心的)变化,它依赖于不存在的原因。

    11.记忆是未遗忘的感觉印象(通过印象再回到意识之中)。

    抑制的方法

    12.这(五种心的变化)通过修习和离欲被抑制。

    13.修习是保持安稳的不断努力。

    14.由于长期不间断的虔诚专心(达到目的),这(修习)是牢固的。

    15.离欲是摆脱了对可见和超验享乐追求的人的克制意识。

    16.由于认知了神我而对“德”漠不关心,这是较高级的离欲。118

    抑制的类型

    17.叫做正知的抑制伴随着推理、区别、欢喜和自我意识。

    18.以努力终止心变化意念为基础的三昧是另外一种三昧,即无想三昧119。在它之中,心仅保持着未显现的印象。

    获得无想三昧的不同方法

    19.对于无形的神和并入自性者来说,无想三昧不伴随离欲时,它是它们的因。

    20.对于其他者来说,无想三昧来自信、力、念、定、慧。

    21.克制意识强的人最接近三昧。

    22.由于克制意识的弱、中、强性质有差别,因而进入三昧的快慢也有差别。

    23.或者,通过敬自在天,也能达到三昧。

    “唵”

    24.自在天是与一般神我不同的神我,他不为烦恼、业、果熟和欲望所触及。

    25.在自在天那里,全知的种子是至上的。

    26.这自在天还是古人的导师,并不受时间的制约。

    27.神圣的言语“唵”象征着这自在天。

    28.应重复这(神圣的言语),并思索它的意义,此为道。

    29.由此,心的主体可被证悟,障碍也不存在了。

    冥想和无想三昧的形式

    30.疾病、昏沉、疑惑、放逸、懈怠、欲念、妄见、不得地、不安定,这些引起精神涣散的状态是障碍。

    31.痛苦、忧愁、动摇和不规则的呼吸伴随着精神涣散。

    32.为了防止精神涣散,应把心集中于一个实在。

    33.通过对友、慈、喜和冷漠(习性)的修炼和对乐、苦、善、恶的舍弃,心变得纯净。

    34.通过调节呼吸使意安稳。

    35.(通过)较高级的感觉活动的出现,使意安稳。

    36.或者,通过无痛苦明晰状态的出现,使意安稳。

    37.或者,以离欲为冥想对象,使心进入安稳状态。

    38.或者,以睡眠的知识为冥想对象使心进入安稳状态。

    39.或者,通过对自己选择的对象静虑使心进入安稳状态。

    40.这瑜伽行者的力量可达到最小之物和最大之物。

    41.由于变得如同心变化停止时的清澈水晶球一样,心达到等至状态,并获得以任何呈现在它前面的对象的形态出现的力量,无论这种对象是认识者,还是被认识者,或是认识行为。

    42.掺杂着言语、意义、概念差别的等至是有寻等至。

    43.无寻等至是这样一种状态:记忆停止,心在其中仅作为客体照耀,就如同(它)没有自己的特性一样。

    44.由此,以细微之物为对象的有伺(等至)和无伺(等至)也得到描述。

    45.细微之物的领域达到事物的实相。

    46.这些抑制仅是有种三昧。

    47.无伺(等至)的纯粹心流产生主体的光辉。

    48.在(较高程度上的三昧或等至)那里的认识充满真理。

    49.从言语和推理而来的知识是涉及一般对象的知识。上述这种三昧或等至具有与言语的认识和推理的认识不同的对象,这更高级,能渗透到推理和言语不到的地方。

    50.从较高程度的三昧或等至那里出现的过去的行力,阻碍其他的行力。

    51.在对这种(行力)抑制时,由于抑制了所有的(行力)因而达到无种三昧(的状态)。

    抑制:瑜伽的修习

    烦恼

    1.苦行、诵读和敬神是当为瑜伽。

    2.(当为瑜伽的实行)是为了产生三昧和减少烦恼。

    3.烦恼是无明、我见、迷恋、嗔和现贪。

    4.无明是其他(烦恼)的基础,无论这些烦恼是暂时停止的,还是轻微的、交替出现的,或是正在发生的。

    5.无明是把无常、不净、苦和非我(分别)当做常、净、乐和我。

    6.我见是观者和观察力同一的表现。

    7.迷恋是愉快引起的。

    8.嗔是痛苦引起的。

    9.自己欲望的波动,甚至在智者那里也形成,这就是现贪。

    10.这五种烦恼120处于随意状态时,它们可被毁灭。

    11.这些烦恼的(大)变化被静虑所灭除。

    12.业的意乐121以烦恼为根源,并经历可见和不可见的生命。

    13.如果根源存在,这(业的意乐)就成熟为生命状态、生命时间和生命经历。

    14.根据善与恶,这些(生命的状态、时间和经历)以乐和苦为果。

    15.由于变化、忧虑和习惯的苦,还由于“德”的作用的对立,无论是结果,还是预料快乐的丧失,还是重新渴望快乐,差别的一切确实是苦的。

    16.还未到来的苦是可以避免的。

    灵魂作为观者的独存

    17.能观和所观的结合是可以避免(的苦)的因。

    18.所观具有光明、活动、懒惰的特性,它由元素及知觉、行动和思维功能构成,它的目的是享受和解脱。

    19.“德”的阶段是:确定的、非确定的、表明的以及无记号的。

    20.观者不过是观察的能力,尽管是纯粹的,但却是观念的观察。

    21.所观的存在仅是为了那个(能观)。

    22.尽管对于已达到目的能观来说,所观已消失,但由于所观对其他(能观)是共同的,因此它又是未消失的。

    23.结合是感知被拥有和拥有力的特性的因。

    24.无明是这(结合)的因。

    25.排除是由这(无明)消失(而出现的)结合的消失,那就是观照者的独存。

    26.排除(无明)的方式是(借助)未受干扰的辨别智。

    27.这(瑜伽行者)的辨别智有七重最终阶段。

    瑜伽八支

    28.当通过对瑜伽(八)支的持续修习而灭除不净时,智慧之光就进入辨别智。

    29.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静虑、等持是瑜伽的八支。

    一、五誓(禁制)

    30.在这之中,禁制是:不杀生、诚实、不偷盗、净行、不贪。

    31.禁制是伟大的誓言,是普遍的,不受生命的状态、空间、时间和场合的限制。

    二、五守(劝制)

    32.劝制是清净、满足、苦行、学习、敬自在天。

    33.当被罪恶思想所困扰时,培养与(罪恶思想)相反的思想。

    34.对瑜伽的阻碍是伤害虚假等等。这些罪恶被作,被引起作,被允许作;这些罪恶以贪、嗔、痴为基础;它们有弱、中、强的区分;它们的结果是无数的痛苦和愚昧。因而,应培养与(罪恶思想)相反的思想。

    35.当确立了不杀生(的思想)时,在(一切生物)出现时就放弃了敌意。

    36.当培养了诚实(的品质)时,行为和结果就有了依赖关系。

    37.当培养了不偷盗(的习惯)时,一切珍宝就接近了。

    38.当培养了净行(的习惯)时,就有了精力。

    39.当确立了内外部清净时,就当培养了不贪的品德时,就认识了生命的形态。

    40.厌恶自己的身体,并停止与他人接触。

    41.当萨陲122的纯净出现时,就产生了心的欢喜,心注一处,感官受到控制,并适合于自我的认识。

    42.由于满足,至上幸福被得到。

    43.通过苦行,去除了不净,因此,得到身体和感官的超自然力。

    44.通过学习123,与希求之神交流。

    45.通过敬自在天124,获得三昧。

    三、姿势(坐法)

    46.坐法要保持安稳自如。

    47.通过行为动作的放松和对无限(观念的)等至(坐法得到完善)。

    48.因而,两两相对之物的干扰就停止了。

    四、呼吸(调息)

    49.调息是这坐法完成时,呼吸运动的停顿。

    50.表现为外部的、内部的和完全抑制的调息,通过位置、时间和数量来调节。(它因而是)长时间的和细微的。

    51.第四个(调息步骤)涉及呼吸的外部和内部的范围。

    52.这样,对(心的)光辉的遮盖就被摧毁。

    53.而且,(调息也使)意适合执持。

    五、感官的控制(制感)

    54.制感可使感官不与它们的对象接触,产生与心的本性类似的状态。

    55.因而,感官被置于最高控制之下。

    力

    我们现在这一章描述瑜伽力。

    六、心注一处(执持)

    1.执持是心注一处。

    七、冥想(静虑)

    2.静虑是观念在那里的持续。

    八、超意识(等持)

    3.等持是仅反映其意义,放弃所有形式。

    对最后三支的描述

    4.这三支合在一起是“总制”。

    5.由于获得了这个总制,就形成了认识的广阔境界。

    6.这(总制)被用于(各)处。

    7.这三支(形成的)是比前(五支)更内在的部分。

    8.甚至这(三支)也是无种(三昧)的外在部分。

    9.当向外的行力和抑制的行力分别消失和出现时,心与抑制(作用)的刹那结合就抑制变化。

    10.由于(抑制的)行力,不受干扰的(心)流(产生)。

    11.心的三昧变化是精神涣散的消除和精神集中的出现。

    12.当停顿的认识(行为)和产生的(认识行为)类似时,心注一处的变化(出现)。

    13.由此,元素和感官中的法、相和位的变化得到描述。

    14.被刻画特性的对象与潜在的、产生的和未断定的本质特性密切相随。

    15.持续的差别是变化的差别的原因。

    心力变形

    16.通过对三重变化的总制,可获得过去和未来的知识。

    17.由于言语、对象、观念彼此一致,这三者表现为一体。通过对它们差别的总制,可获得一切生物的声音的知识。

    18.通过对行力的直观,(获得)前生的知识。

    19.通过对观念的总制,获得其他心的知识。

    20.不是其内容,那不是总制的对象。

    21.通过对身体形态的总制,感觉力被抑制,因而与(别人)眼光的接触就不存在。这时,瑜伽行者的身体就见不到了。

    22.由此,正在被讲的言语等的消失或隐藏也得以解释。

    23.羯磨125有两种,一种快有果,一种晚有果。对这些总制,或者有征兆的迹象,瑜伽行者知道与身体分离的精确时间。

    24.通过对友好怜悯等的总制,瑜伽行者获得友好等的力量。

    25.通过对大象的力量等的总制,获得大象的力量等。

    26.通过把高级感官活动的洞察力引向细微的、隐蔽的和遥远的对象,瑜伽行者获得这种对象的知识。

    27.通过对太阳的总制,获得世界的知识。

    28.通过对月亮的总制,获得星系的知识。

    29.通过对北极星的总制,获得它运动的知识。

    30.通过对肚脐丛的总制,获得身体系统的知识。

    31.通过对喉咙和胃的总制,可缓解饥渴。

    32.通过对龟形管的总制,获得身体的安稳。

    33.通过对头的光辉的总制,获得超人的视力。126

    34.或者,通过占卜127,获得一切知识。

    35.通过对心脏的总制,获得心的知识。

    36.实在和神我是彼此完全不同的,因为实在为其他物而存在,经验存在于二者无差别的观念中。通过对自身对象的总制,获得神我的知识。

    37.因而,出现了占卜以及较高(等级的)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

    38.这些占卜等对于三昧是障碍,对于向外活动的心是成就。

    超自然力量

    39.由于束缚原因的松弛和对心的通道的认知,心可以进入另一个身体。

    40.通过对向上的气息128的控制,瑜伽行者可不与水、泥、荆棘接触,并升天。

    41.通过对均匀分布的气息的控制,光辉产生。

    42.通过对听的力量和“空”129的关系的总制,可获得较高级的听力。

    43.通过对身体和“空”的关系的总制,以及通过获得轻如棉花的等至状态,瑜伽行者可在空中行走。

    44.意在身外的自然作用是“大的无身”。通过它,对光辉的遮盖被去除。

    45.通过对粗大之物、细微之物、联系和目的、三德130的继承、自体表现的总制,获得对元素的支配。

    46.因此,(瑜伽行者获得了)变小等表现力量,而且,(获得了)“身体的尽善尽美”,并不受这些(元素)特性的阻碍。

    47.“身体的尽善尽美”在于美丽、有魅力、有力量以及金刚石般的坚硬。

    48.通过对感觉的行为、身体表现、自我意识、联系和目的的总制,获得对它们的支配。

    49.因而,获得了象意的运行速度那样的快速,获得了离开身体感官的感觉,以及对第一因的控制。

    50.只有认识了实在与神我差别(的人),才获得对一切存在和无限知识的支配力。

    独立或完全的自由

    51.当罪恶的种子被甚至对这(差别的认识)的离欲所摧毁时,就产生了绝对的独存。131

    52.当上神邀请时,不应有依恋和满意的笑容,因为这有可能与不好(的东西)再次接触。

    53.通过对刹那及其连续的总制,获得从辨别中产生的知识。

    54.当不能分别通过种类、特性和空间位置来区分时,两个类似的东西就可以借此辨别智来区分。

    55.所谓辨别智是直觉的,它以一切事物作为(其作用)范围,以所有状态作为(其作用)范围,(它)没有连续。

    56.当实在的纯净和神我的纯净相等时,就出现了绝对的独存。

    独存

    心的欲望和对象

    1.神通力通过出生、药草、咒文、苦行、三昧获得。

    2.通过对创造因的满足而转变成另外的生命状态。

    3.创造因不为助因所驱动,但它们作为第一因素发展障碍的破者,它的动作像一个农民破除障碍一样。

    4.被创造的心仅来自自我意识。

    5.由于活动的差别,一个心是许多(心)的主导者。

    6.在这之中,通过静虑产生的心是没有意乐的。

    7.瑜伽行者的业是非白非黑的;其他(人的业则有)三种————黑、白和混杂色。

    8.因而,从三种业中仅表现出足以产生它们结果的熏习。

    9.由于记忆和行力在表现上是相同的,因此,即便有生命状态、位置和时间的差别,也存在着结果的不中断。

    10.对那(行力来说)是不存在开端的,因为求生的欲望是永恒的。

    11.由于(行力)被因、果、基础、对象合为一体,因此,当它们消失时,(行力也)消失。

    12.由于诸法的存在方式不同,(因此)过去和现在(的状态)在实际上是存在的。

    13.这些(法)是表现出来的,细微的,并且具有“德”的特性。132

    14.对象有同一性是由于(德有)变化的同一。

    15.由于当对象相同时,心的状态不同,因此,这对象在心中的存在方式不同。

    16.由于心需要着色,因此,对象是被认知的或未被认知的。

    17.对于这心的主宰者神我来说,心的变化总是被认知的,因为神我是不变的。

    18.由于心的可被认识性,因此,它不是自明独照的。

    19.而且,(自身特性和别的对象的特性)这二者不能同时被认知。

    20.当被另外的心认识时,(将有)许多认识意识的认识意识,而且将出现记忆的混淆。

    21.心识并不混杂,它通过转变其面貌来认识自己的认识意识。

    22.心被能观和所观着色是全部的事实。

    23.心为另一物(存在),因为它被无数熏习(赋予多种色彩),还因为它通过聚合而发生作用。

    完全的独立

    24.直观了(神我和实在)差别的人就灭除了我执。

    25.然后,心倾向于辨别智,并受绝对独存的吸引。

    26.在这(心倾向于辨别智)的空隙中,产生其他来自行力的意识。

    27.这些(行力的)消除,就如同无明、我慢等(的消除)一样。这已论述了。

    28.由于甚至在最高理智中也不残留兴趣,因此,从永久的辨别(智)中(就产生了)“法云三昧”。

    29.这样,业与烦恼就被消除。

    30.由于消除了一切混杂的不净,认识变得无限,因此认识的(对象)就变小了。

    31.由于德达到了目的,(德的)变化的连续就结束了。

    32.连续是刹那的未中断的序列,在演进变化终止时被认识到是有差别的。

    33.(当)没有神我的对象的德变成潜伏(状态时),或(当)意识的力量建立在自己的特性之中(时),绝对独存就达到了。

    《罗摩衍那》133

    序言

    我对印度的热爱和真正的敬意产生于我第一次读到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134的时候。那还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读的就是现在的译本。这两部杰作要比《奥义书》的百卷评述更让我们接近古印度的氛围、理想和风俗。通过这两首史诗,印度的理想,还有印度的男男女女,在我们面前变得活生生起来。印度想象中产生出来如此杰出的文学作品,其古老性、其描绘人类情感方面的美丽和力量,可以与《荷马史诗》相媲美,这是印度文明的价值和丰富性的最明确象征。

    如果说《摩诃婆罗多》和荷马的《伊利亚特》————要是一定得比较一下的话————相媲美的话,那么《罗摩衍那》必定得与《奥德赛》相比的话,这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拿《摩诃婆罗多》来说吧,史诗的主题是一样的,描述的是俱卢族和班度族之间的多年战争,就像荷马描述特洛伊战争一样。处理手法也是一样的:对武士性格的刻画,“虎腰熊背”的毗磨,“戴头盔”的阿周那,史诗的阿喀硫斯135,忠诚、有尊严的逾底尸特(暗示阿伽门农136)。阿周那对儿子之死的报复、敌我双方营地英雄之间的激烈斗争和轮番征战、战前荷马史诗般的演讲、战争会议以及天神地仙的存在,都再现了史诗般的印象。印度史诗更富有插曲和评述(比如逾底尸特和毗湿摩之间关于为政艺术的长对话),画面更为宽广,有对森林生活的描述,还有后来对精神真理问题探讨的插入语(比如《薄伽梵歌》,只是克里希纳和阿周那战前的对话,现在公认为是一部独立的书)。在长度上,《摩诃婆罗多》有十万颂,这是以轻松散文体连续增添的结果。《罗摩衍那》有两万四千颂,是一位作者的统一作品。就《罗摩衍那》中描写罗摩和妻子悉多137流落在荒岛的故事,可以说与《奥德赛》极为相似。除此以外,相似之处就没有了,因为尽管悉多的故事讲述的是对一位女子忠贞的考验,像珀涅罗珀138一样,但主题并不是尤利西斯139的历险,而是人的内心情感,包含有《李尔王》《麦克白》和《奥赛罗》中的悲剧因素。特别有必要注意的一点是悉多的悲剧性结局,而此处大团圆可能更容易些。

    用现代的话来讲,从史诗对人物的处理来看,《摩诃婆罗多》可以说是现实主义,而《罗摩衍那》则为理想主义。《罗摩衍那》中的悉多是一个女人所能而且应该是的那样,她的可爱和忠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摩诃婆罗多》中的德劳帕德可以是住在纽约某大街的一位泼辣的现代女子,心中满怀怒意和报复的念头,因而更富有人性。《摩诃婆罗多》中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更具“现实主义”的真实,在许多场景中,有更热烈的激情和更崇高的决心,更强烈的嫉妒心和更辛辣的责备以及更伟大的辉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罗摩衍那》中拥有更伟大的精神之美、更多的情感柔弱和温柔之情。《摩诃婆罗多》的主题是男人与战争;《罗摩衍那》的主题是女人与家园。如果我对人性的判断是正确的话,那么凭借父亲对女儿的偏爱和母亲对儿子的偏爱,那么必然出现的情形是,《摩诃婆罗多》是女人的史诗,而《罗摩衍那》则为男人的史诗。因为不可能把两部史诗都收录在本书之中,而且我特别渴望完整地重现其中的一部。因此,作为一名男士,我选择了《罗摩衍那》。

    诚然,正如译者所言,“这两部作品一起构成了古印度史诗文学的全部,这两部作品一起向我们呈现了古印度的文明和文化、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宗教和思想。”而且,“读印度史诗,可以更好地了解印度人民。”而且,还必须记住的是,这些并不是很久以前的死文学;几千年来,它们影响并塑造了印度人的生活,如今仍是印度人最深层意识的一个活生生的因素。最后,我相信,印度一定能赢得自由,不是靠战争,因为印度人不诉诸暴力;也不靠政治,因为英国人精通政治;而是要靠那些爱上悉多的英国人。无论英国股东是否阅读印度文学和诗歌,这一点令人起疑,但并不暗含着前景是光明的,因为英国人欣赏印度思想的伟大时代已经消退了。然而,谁要是热爱菲迪亚斯140,他不会愿意轰炸雅典卫城141。有理智的人谁也不会相信能产生如此伟大史诗的民族应该被其他民族所统治。这没什么意义。

    话已说得太多,我相信自己不可能对罗姆斯·达特在“后记”中写的那么棒的《罗摩衍那》序言再作修改。下面从“后记”中摘取的行文,把这一史诗的目录及其对印度人的意义彰显得异常清楚。这里全文再现的译文是原文的缩写。因而,我保留了不同篇章的独立序言,给出了史诗故事的内容概要。

    “原书似乎以第六篇结束,描写英雄回到他的国家以及他所热爱的臣民那里。第七篇叫做补篇或后篇,其中讲述了诗歌的一些特征,显然是在几个世纪以来致命的增添和插语之后。我们被告知,诗歌共有六篇和一个后篇,有五百个诗章,两万四千颂。我们还被告知,在补篇里,罗摩的后代和他的兄弟发现一些大城镇和国家。从其他出处,我们得知,公元前五四世纪的时候,这些地方就已经极其繁华。因此,史诗可能始于公元前1000年之后,在基督教时代之前的几个世纪已经呈现出差不多现在的样子。

    “《摩诃婆罗多》产生于俱卢和班度之间的一场伟大历史战争这一传说和传统;《罗摩衍那》产生于萨罗和弥提罗黄金时代的回忆。《摩诃婆罗多》中的人物有血有肉,带有历史界伟人的美德和罪过;《罗摩衍那》中的人物通常是人对真理的忠诚、女人的忠贞和家庭生活的爱这样的理想……作为英雄史诗,《摩诃婆罗多》位居更高的水平;作为刻画日常生活温柔情感的诗歌,《罗摩衍那》深深根植于数以百万计的印度人的心灵之中……虽然《罗摩衍那》无法与《摩诃婆罗多》的英雄般辉煌媲美,但它在刻画那些更温柔也许更深层情感方面无与伦比,正是这些情感进入到我们每天的生活当中,把世界凝结在一起。而且,虽然这些内容实质上是针对印度人生活的描述,但它们本质那么真实,因而适应于所有的种族和民族。

    “罗摩对臣民的热爱和人民对罗摩的忠诚的描绘,带有难以描述的感人和温情。这种忠诚是各个时代印度人性格的一部分。

    ‘他问到他们的儿子和祭火、

    他们的奴仆、徒弟和老婆,

    他按照次序一个一个地问,

    跟父亲问亲生儿子差不多。

    人民遭到了什么不幸,

    他就感到非常痛苦;

    你有罗摩,你应该感谢老天;

    谢天谢地,他具备为人子的品质。’

    “更深刻的是罗摩对父亲的职责以及父亲对罗摩的喜爱;史诗中写道,因为王后的诡计,王子最终从即将去世的父亲的心中和家中扯走,这一情节是印度文学中最有力量、最令人哀怜的篇章之一。小王后因王子的美德和善良而喜爱罗摩,视他的加冕为骄傲和快乐,然而她的老女仆却像蠕动的毒蛇一样爬进她的心窝,使她的心里怀有妒忌,唤醒了母亲的警觉,直到————

    ‘女仆的眼泪就像毒蛇慢慢蠕动,

    妻子的爱和母亲的恐惧同时在她心里翻腾。’

    “女仆的含沙射影对王后心灵产生了作用,直到最后王后变得不顾一切,要保持自己对国王的影响,看到自己的儿子登上王位。年轻王后的决心对软弱老国王的虚弱和优柔寡断产生了可怕的影响,罗摩最终被罢黜了。这一部分的结尾是:国王讲述他从前做过的错事,认为现在的遭罪正是对那一错行的报应,他在对流放的儿子的思念之中痛苦地死去。人的内心和动机的内在活动,诡计多端的女仆阴险计谋,被唤醒的妻子和母亲妒忌和警觉,一个女人和一位飞扬跋扈的王后的决心、一位慈爱父亲和丈夫的软弱、绝望和死亡,从来没有刻画得如此栩栩如生。

    “《罗摩衍那》以它对此类场景刻画的真实和力量,而不是以刻画武士和战争类事件而取胜。《罗摩衍那》对数以百万计的印度人心灵产生的魅力,在于它对家庭事件、家庭情感和家庭妒忌的刻画,这类内容王子和农夫都爱看。此外,罗摩的正直忠诚和悉多的忠贞不屈以及女人之爱,犹如两根丝线交织一起,构成了整部史诗的框架,使得作品在印度人眼中显得更为尊贵,更加神圣化。

    “悉多在印度妇女心目中的地位,世上没有其他国家的诗意想象创作能创造出来这样的地位。没有哪个印度女人最早、最温柔的回忆不是与悉多的遭罪和悉多的忠贞故事交织在一起的。这个故事还是她在襁褓中,家里人对她讲的,终生铭记,而且非常珍惜。悉多在荒凉的林地和满怀敌意的监牢中的历险以夸张的形式代表了女人一生的卑微考验;悉多的忍耐和忠实教会她在生活的一切考验和困境中忠于责任。因为,悉多说:

    ‘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

    用各种方式把我教诲。

    不能离开自己的丈夫,

    除非我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些开满繁花的荷花池,

    里面游着天鹅和迦兰陀鸟。

    不会想念家里和亲戚,

    因为在丈夫爱的怀抱里。’

    “在古希腊,生活的理想是喜悦、美丽和快乐;在古印度,生活的理想是虔诚、忍耐和忠诚。海伦的故事讲述的是女人的美丽和可爱,迷倒了西方世界;悉多的故事讲述的是女人的忠诚和恬淡自居,迷住了印度世界。反复的考验以更光明的欣慰把悉多性格中毫不动摇的真实带了出来;带着对丈夫同样的信任和忠诚,她第二次到林地流放。当她再次回来时,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真实地死去,正如她真诚地活过。印度创造性想象中没有构想出比悉多更崇高、更神圣的人物;世界文学中也没有产生一个更高的女人之爱、女人之真、女人之忠的理想。”

    《罗摩衍那》

    罗姆斯·达特英译

    第一篇 悉多的婚礼

    《罗摩衍那》讲述的是古代两大种族憍萨罗和弥提罗的传统,他们于公元前十二至公元前十世纪生活在印度北部。憍萨罗和弥提罗名称的单数形式指的是奥德和北比哈尔王国,复数形式意为居住在这两个国家的古代民族。

    根据史诗,憍萨罗的十车王有四个儿子,长子罗摩是史诗的主人公。弥提罗国王遮那竭有个女儿,名叫悉多,她奇迹般地从犁沟里生出来,是史诗的女主人公。

    遮那竭为女儿的婚姻规定了严峻的考验,使得许多王子和武士高兴而来,败兴而去。罗摩成功地拉断了神弓,迎娶了悉多。罗摩赢得他的新娘,他的三个兄弟与悉多妹妹和表妹结婚的故事,构成了本篇的主题。

    第二篇 流放

    本篇叙述的是在不到两天之内发生的事情。开头描写罗摩高贵的美德以及听到他要加冕的喜悦,与接下来的阴险诡计————最终他被残酷流放十四年————产生的戏剧性力量和效果构成对比。

    第三篇 国王薨逝

    本篇描述罗摩在森林中漫游的前六天。罗摩流放时,悉多和忠实的罗什曼那陪伴着他,忠诚的阿逾陀人民跟随遭流放的王子一直走到多摩娑河。在多摩娑河畔,他们度过了放逐的第一个夜晚。为了不让居民们再送他们,天刚破晓时,罗摩一行就悄悄起程了。他们接下来几天的漫游使他们得以一瞥僻静隐居的森林生活。从憍萨罗和弥提罗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三千年,但罗摩的每一个脚印至今仍为印度人所熟知,每年成千上万的虔诚朝圣者从此走过。在印度,过去并没有死亡,也没有被埋葬,它仍存活在数以百万计的忠诚男人和忠诚女人的心中,而且将会永远存活下来。

    在流放的第三天,罗摩带着妻子以及兄弟过了恒河;第四天他们来到了位于阎牟拿与恒河交汇处的婆罗杜婆迦的净修林,即现在的阿拉哈巴德142;第五天,他们穿过阎牟拿河,当时河的南岸还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第六天,他们来到质多罗俱吒山,遇到了圣人蚁垤,就是传说中《罗摩衍那》的作者。《加尔各答评论》(二十二卷)的一位作者说,“我们常常仰望那座绿山:它是献身于毗瑟拏143的印度信仰流派最神圣的地方。附近整个地区都是罗摩的国家。每个陆岬都有一个传说,每个山洞都与他的名字相连,有些野果还叫悉多果,因他们流放时吃这种果食而闻名。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来拜访这个地方,这座小山周围升起了一条小道,那是朝圣者赤裸着双脚,在上面踩满了虔诚敬畏的脚印。”

    十车王衰老的心灵上,沉沉地压放着对放逐的罗摩的悲哀之情。年老体弱的老国王因悲伤而日渐憔悴,终于薨逝了。去世前,国王回想起并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误杀了一位盲苦行者的儿子,给他带来极大的悲伤,并促使他死去。史诗中没有哪节诗行能比即将离世的国王讲述的这个古老悲哀的故事而更令人感动的了。

    第四篇 罗摩和婆罗多会面

    本篇的场景在质多罗俱吒山。婆罗多从吉迦夜国回来,听到父亲去世和兄长流放的消息,拒绝为他预备的王位。婆罗多穿过森林和丛林来到质多罗俱吒山,哀求罗摩回到阿逾陀,继承父亲的王位。但罗摩已经发了誓,坚持要让父亲实现诺言。

    罗摩对婆罗多讲述国王职责的明智友好的建议,他坚决拒绝婆罗多恳求他坐上王位的深情请求,史诗中没有哪一节给人留下更深刻印象了。同样感人的描写是,看到悉多在森林中穿着隐居者服装时,憍萨厘雅王后发出的哀叹。

    然而,整个史诗中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怀疑论者迦婆离的话语,这些怀疑论者拒绝上天和来世。古印度跟古希腊一样,有不同的哲学流派,有些是正统派,有些则极端离经叛道,为自由思想留出了最大的回旋余地。通过对迦婆离的描写,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最宽广的自由思想家。他嘲弄责任和未来生活的思想,其推理力量就连希腊诡辩家和哲学家都难以超越。罗摩回答时带着热爱和平、敬畏神灵的正义者的热诚。

    所有的劝说都无用。最后,婆罗多把罗摩的一双鞋子带回阿逾陀,供在国王宝座上,作为罗摩的象征,在他自愿流放期间代他摄政。罗摩则离开了质多罗俱吒山,到了弹宅迦的密林深处。这样在他流放期间,他的亲戚朋友就找不到他了。罗摩拜访了圣人阿低利的净修林。在他们三人动身前往南部的大森林前夕,阿低利的妻子————柔弱衰老阿奴苏耶向年轻的悉多表示欢迎,为她穿上了光彩照人的衣服,佩戴上了闪亮的珠宝。

    第五篇 在瞿陀婆哩河岸上

    本篇讲述罗摩在弹宅迦漫游,会见仙人阿竭多,居住在瞿陀婆哩河岸。现在,读者离开了印度北部,这篇与接下来五篇的场景在弹宅迦和印度南部。阿竭多的名字与弹宅迦联系在一起,许多传说讲述的都是这位大仙人的故事,在他面前大山敬畏得弯下腰来,凭借他的力量南洋的水都干枯了。很有可能,在三千年前某个名叫阿竭多的宗教大师首先渗透到这个地区,在弹宅迦建立起第一个雅利安定居地。阿竭多是先驱,是发现者,是定居者,是印度的哥伦布,在印度南部打开了雅利安殖民地和雅利安宗教。

    在离开阿竭多净修林两由旬的般遮婆帝森林里,罗摩建起了林中住所,靠近瞿陀婆哩河的源头,相距现代城市孟买一百英里以内的距离。在那儿,他与妻子、兄弟祥和虔诚地生活在一起。本篇结尾是,印度一个冬天的早上,兄弟俩和悉多去瞿陀婆哩河沐浴,想起了他们在遥远的奥德的家。对流放中平静的森林生活的描述之后,紧接着发生了激动人心的事件,这是史诗故事发展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因此,我们现在处于诗人新的叙事转折点,他已经吟唱出了家庭的变故,已经平和的净修林,此后他要吟唱纠纷和战争。

    第六篇 悉多丢失

    本篇从描写罗摩在神圣净修林的平静生活,转而描述史诗中更为轰轰烈烈的事件。一个罗刹女爱上了罗摩和罗什曼那,但遭到兄弟俩的拒绝和嘲弄。因为遭到羞辱和惩罚,这个罗刹女十分痛苦,她煽动哥哥锡兰国王罗波那进行报复。史诗中描写的锡兰居民都是形状怪异的魔鬼,能千变万化。罗波那派摩哩遮变成一头美丽的金鹿,把罗摩和罗什曼那从茅舍引诱开,找机会把无人保护的悉多劫走。

    印度思想家认为,我们生活中遭受的厄运只是我们不良行为的结果;灾难是由我们的罪恶带来的。因此,在这部印度史诗中,我们看到,在那个笼罩她以后生活阴影的大灾难的晚上,对罗什曼那的一股阴恶肮脏的疑心进入悉多无瑕的心灵,不该说的侮辱之语从她那温柔的嘴唇流出。只有这一次,史诗中的这位理想女人心中怀有不正当的念头,讲出了愤怒的话语,接下来便是世上少见的妇女遭受的悲剧性命运。对于印度数以百万计的男女而言,直到今天,悉多仍是女性之爱和女性忠实的理想;她对罗什曼那的险恶怀疑出于她对丈夫过度的热爱;她的悲剧性命运和长久的考验证明了她那永恒之爱。

    第七篇 哩舍牟迦山

    本篇主题是罗摩在哩舍牟迦山游荡以及他与猴子国王须羯哩婆的结盟。诗人带着所有时代的文明征服者对土著居民的蔑视,把这些地区的居住者描绘成了猴子和狗熊。但现代读者可以看透这些带有侮辱性的古怪称谓。通过诗中描写的社会风俗和家庭生活方式、手工艺和工业、圣礼和仪式以及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读者将会发现,诗人甚至把雅利安的习俗放进了他对印度南部居民的描述之中。猴国人与罗摩结成联盟,为他而战,热烈庆祝他的胜利,帮助他从锡兰国王手里夺回了妻子。

    第八篇 悉多归来

    须羯哩婆派了很多将士倾城出动,为罗摩寻找悉多。哈奴曼在锡兰找到了悉多。锡兰与印度之间有一条宽宽的海峡相隔,哈奴曼一跃过海来到岛上。悉多怒斥罗波那的诡计,被关在无忧树园里,一群可怕的罗刹女看守着她。尽管关押在此,悉多对罗摩忠贞不渝。哈奴曼把罗摩的信物戒指交给了悉多,也把悉多的信物宝石带回来,表明她坚贞不屈的爱情和真诚。

    第九篇 战争会议

    哈奴曼的作为令罗波那惊恐万分,因为哈奴曼不仅潜入了他的岛屿,发现了囚禁悉多的地方,在离开之前,他还设法把一大部分城都烧掉了。罗波那召开战争会议,正如所料,所有人都提议交战。

    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罗波那的小兄弟维毗沙那,他谴责罗波那试图与正义、不可侵犯的罗摩交战的愚蠢和罪过,并劝告罗波那把悉多还给她丈夫,与罗摩和解。在众多激烈开战的呼声中,维毗沙那的声音隐而不显。

    值得注意的是,罗波那的二兄弟鸠槃羯叻拿也有勇气审视兄长的行为。但与维毗沙那不同的是,鸠槃羯叻拿决意为国王而战,不管他是对还是错。鸠槃羯叻拿对国王和国家的事业怀有一种盲目虔诚的忠实,这里面含有一丝崇高感。

    维毗沙那从王宫被驱逐出来,怀着愤慨之情,他投入了罗摩的大军,并提供了楞伽及其武士的许多很有价值的信息。

    第十篇 锡兰之战

    罗摩率领军队从印度穿洋过海来到锡兰。海峡四周有一连串的岛屿,印度诗人认为这是罗摩率众将士造桥过海遗留下来的大水道。

    锡兰的首府楞伽城被包围,接下来的战争是楞伽伟大的头领和王公们的突围。然而,几乎每次突围都被击退,每位将领都被杀死。最后,罗波那本人作了最后一次突围,也被杀死,战争结束。

    原书中描绘的无数战斗中,罗波那本人、他兄弟鸠槃羯叻拿和他儿子因陀罗耆的战斗是最重要的,最常被印度人吟唱和倾听,本书把这些内容都译成了英文。

    第一位而且最伟大的战士是罗摩;从来没有一位敌人公开打败过他,他也从来没有在光明正大的作战中被征服过。接下来仅次于罗摩的是楞伽国王罗波那,在战斗中他两次击败罗什曼那,只败在罗摩的手下。再接下来是他们的兄弟罗什曼那和鸠槃羯叻拿。很难说这两位谁最优秀,因为两人只交手一次,而且还打了个平局。第五位勇猛无畏的战士是罗波那的儿子因陀罗耆,但若说幻术的话,他称得上第一。他利用自己制造的迷雾,两次击败罗摩和罗什曼那,最后阵亡。在这五位战士之后,显赫的勇士还有猴国和罗刹的战士。

    战争以罗波那被杀和他的葬礼结束。

    第十一篇 罗摩回国,接受灌顶

    真正的史诗结尾是战争的结束,罗摩高兴地回到阿逾陀。悉多用火祭的考验证明自己无瑕的贞洁,乘坐着云车,与丈夫和罗什曼那一起回来。这架云车是罗波那从神那儿获取的,后来维毗沙那把它送给了罗摩。印度诗人从来都是不厌其烦地描写大自然,《罗摩衍那》的作者利用罗摩从锡兰返回的旅程,让读者一览无余俯瞰了整个印度大陆,同时还概述了整个史诗的主要事件。

    在阿逾陀的相聚,迎接罗摩以及他的灌顶,是整部史诗中最令人高兴的章节。本篇最后几颂描写罗摩统治时期人们享受的快乐,直到今天,这仍是印度信仰和活生生的传统。

    第十二篇 马祠

    真正史诗的结尾是罗摩高兴地回到阿逾陀,但又添加了一部《后篇》,描写悉多的命运,为史诗增添了悲哀的结局。

    浓浓的疑云仍然笼罩着关于悉多的谣言,阿逾陀人反思着自己国王的行为,因为他带回了一位曾经在罗波那王宫里住过的女人。于是罗摩向舆论让了步,他把可爱忠贞的悉多又送到了林中生活。

    悉多在蚁垤————史诗的著名作者————的净修林里找到了一个躲身处,生下了双子罗婆和俱舍。许多年过去了,两个孩子也长大了,过着隐修士的生活,成了蚁垤的弟子。

    许多年之后,罗摩举行马祠,邀请了邻国的国王和王子们前来参加盛大的宴会。蚁垤也来参加马祠,他的两位弟子罗婆和俱舍在那儿吟唱伟大史诗《罗摩衍那》,叙述罗摩的事迹。这一部分诗歌非常有趣,我们看到了诗歌是怎样在古印度通过记忆流传下来的。两个孩子把整部史诗铭记在心,每天吟唱诗歌的部分章节,直到背完整首史诗。我们知道,这首长诗有七部书,共有五百个诗章,两万四千颂。每天背诵二十个诗章,就这样把整部史诗全部背下来也要用二十五天。古印度的文学就是凭借这样惊人的记忆力和这样的吟诵才得以保存下来。

    罗摩认出了这两位吟游艺人就是自己的儿子,他的心再次渴望见到悉多,他那遭受放逐但却永远也忘不掉的妻子。他请求蚁垤仙人把妻子送回,并且希望悉多在大庭广众面前再次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样他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认可,把悉多带回王宫。

    悉多来了。然而,她的生活已经被不公平的疑心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乌云,她的心已经破碎,她祈求大地把她收回。生养悉多的大地裂开豁口,把它那受苦难的孩子拥抱在怀。

    在《梨俱吠陀》的古老颂诗中,悉多只是为人们生长植物的犁沟女神。我们看到,这一简单概念在《罗摩衍那》中是怎样掩盖起来的,史诗的主人公悉多仍然生于犁沟,在经历过所有的历险之后,她又回到了大地。然而,对于印度数以百万计的男男女女而言,悉多不是一种象征,她存活在这些人的心中,成为女人之爱、女人之贞和妻子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的榜样。

    大结局

    在《后篇》的结尾部分,把罗摩兄弟的后代说成是公元纪元前的四、五世纪,西印度繁荣兴旺的大城市和大王国的缔造者。

    婆罗有两个儿子————达克撒和普什卡拉。前者建立了达克撒西拉,在印度河之东。亚历山大和希腊人称其为达克西拉。后者建立了普什卡拉婆提,位居印度河之西,亚历山大和希腊人称其为匹剀劳底斯。因此,据说,公元前四世纪时,婆罗多的儿子建立的王国在印度河两岸非常繁荣。

    罗什曼那有两个儿子————阿咖答和禅德拉剀图。前者建立了喀鲁帕达王国,后者建立了马尔瓦国的禅德拉坎提市。

    设睹卢祗那有两个儿子————苏瓦胡和设睹卢哈底。前者成为马特胡拉国王,后者统治毗底沙。

    罗摩有两个儿子————罗婆与俱舍。前者统治斯拉瓦斯底,公元前五、六世纪的佛的时代是奥德的首府。后者在温迪亚山脚下建立了库娑婆底。

    罗摩兄弟之死符合印度人关于正义者之死的思想。罗什曼那的死有点儿奇怪,天使与罗摩秘密相见,罗摩让罗什曼那守在大门口,并下了严格的命令,谁要是打扰了会面,就会被杀头。

    大仙人杜哩婆裟总是在地上惹乱子,由于他来见罗摩,罗什曼那自己打扰了天使与罗摩的会面。遵守罗摩的命令,罗什曼那为了补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升上了天。

    在注定的时刻,罗摩和其他两位兄弟离开阿逾陀,穿过萨罗逾河,结束了凡间生活,三人升天。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