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解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宏智禅师广录》有九卷,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所载的页码计,有一百二十一页(最后一页《如净禅师语录序》等内容占多半页)。这里主要就本书所选经典的要义力求做一客观公允的阐述,并结合现代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给以简要评说。

    (一)心田法地

    正觉承继了南宗禅的禅旨,对于佛教的偶像是大为不敬的。他说:“要将三世佛髑髅,穿作数珠子一穿,莫道明头暗头,真个日面月面,直饶尔斗满秤平,也轮我卖贵买贱。”(《宏智禅师广录》卷第四,以下只注卷次)反对从外面求佛,强调主体的自力、自信。他倡导的默照禅不需要背诵烦琐晦涩的佛教经籍,本于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意旨。“不要强名言。”“本圆本灵。亘旷古而有种,混太虚而无形。”(同上)佛性从来都是存在的,但是它没有相状。劫外的家风淡泊,壶中的田地太平。“唯默默自知,灵灵独耀,与圣无异,于凡不减。元只是旧家一段事。何曾有分外得底,唤作真实田地?恁么证底汉,便能应万机入诸境,妙用灵通,自然无碍矣。”(卷第六)

    默照禅的本意不是向外刻意追求什么,而是人们经由坐禅,自知独耀,能有发明,禅悟的正是原来自己本有的东西,没有特别的东西。“人人分上,具足圆满。”(卷第五)“离文字绝言语,清净妙明,是诸人本所游践处。”(卷第四)真禅不是文字、语言本身,文字、语言不过是借用的工具。清净妙明的境界,当是人们本来所留下游踪的地方。正觉指出:“佛佛说法,只成黄叶止啼;祖祖传宗,还是空拳相吓。到者里直须自休歇,自悟自明。佛是己躬做成,法非别人付得。”(卷第四)佛佛说法,祖祖传宗,只是做出假象,使人相信。必须自己参禅、自己顿悟,方能成佛得法。依靠外力,不靠自力,从外灌输是不能真正顿悟明性的。正觉是不主张刻意求佛的。“迷里忽然逢达磨,何曾特地作丛林?”(同上)

    正觉说:“唯心成万法,化佛现千华。”(同上)“一切诸法,皆是心地上妄想缘影。”(卷第五)世界上所存在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都是从心所产生的,它们是心的折现。万事万物都为空幻不实的,其衰灭也离不了心。现实世界是依存于心的,心就是佛。“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影含宗鉴,心生则种种法生;步入道场,心灭则种种法灭”。(卷第四)“出一切世间法,离个心字不得。”(卷第五)

    “施时也三乘教备,坐处也一切法空。”(卷第四)“万法是心光,诸缘唯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卷第五)谈到空,空的关键还根源于心空。心空是一切皆空的所本。人的成佛、解脱都要空心而成。“尔还曾空得心缘来么?还曾空得身相来么?尔若空得尽,不只是空。那时灵灵历历地,虚中明白。”(同上)“田地稳密密处,活计冷湫湫时,便见劫空。……虚极而光,净圜而耀。”(卷第六)人们之所以产生地狱、天堂种种认识,无非是有思虑,有见知,心的活动决定了人们所产生的妄念、妄想,产生了虚假,自己却又被蒙蔽,不能超脱。摒除了心念的活动,生死轮回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正觉看来,心田法地,是万象产生的根源。“种性不枯,花叶遍界。”“田地虚旷,是从来本所有者。当在净治,揩磨去诸妄缘幻习,自到清白圜明之处。空空无像,卓卓不倚。唯廓照本真,遗外境界。”(同上)正觉讲道:“清净无相,妙明绝缘。个一片田地子,古今移不得。一切法生也,自是诸法生,了不干它事;一切法灭也,自是诸法灭,了不干它事。从本以来底,元不曾借借。廓大周遍,无所不至。”(卷第五)这一片田地并不因一切法的生灭而移动,原原本本,不靠其他的事物。如果心地下,有一点犹豫遮蔽,内为筋骸所束缚,外为山河所迷惑,在迷途困跌,在辕下拘谨。没有分别的心思,没有差别的相状,“彻表彻里,尽中尽边,纯是汝本真所见”,“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尘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同上)过去心已经灭除,未来心没有到来,现在心达到空寂,就能够荡荡地绝除尘垢。由于外在事物及内在事物的纷扰,人们失却了本来的佛性。故而认识了空幻,就是一大进步。“以本际光洗长夜暗,以法界智破尘劫疑。生灭纷纷,而不至真净之家;夤缘扰扰,而不到圆明之境。任它外变,独我中虚。步入道环,体亡幻事。”(卷第四)

    参禅成佛,无可厚非。然而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认识了本性。能够达到空心,就认清了自己的本性,认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今选佛心空去,自有丘园开觉华。”(同上)由于正觉认识到心具有虚空的特性,也就把空心当成是成佛修行的最高境界。“空空处含一切有,有有处合一段空。”(卷第六)“净尽无所依,通身不隔越。”(卷第四)“一切法到底,其性如虚空。正恁么时,却空它不得。虽空而妙,虽虚而灵,虽静而神,虽默而照。”(卷第五)空不是空,它空而不空。心绝不是不存在,心是存在的,心是非有非无,离言绝相。空心可以摒弃人们的各种杂念,而修习默照禅就是空心的最直接、最简便的途径。

    (二)默照坐禅

    当时有人对曹洞禅不甚了解,说它没有很多的言语,默默地就是,正觉不以为然。他看到了有人粗鲁轻率,不去认真深究曹洞禅的真正意旨,当然不知道虚而灵、空而妙的道理。只停在曹洞禅的表面形式上,自然不能得其要领。“默时一字一点无欠少,说时一言一句没分外。”(同上)

    正觉认为:“真实做处,唯静坐默究,深有所诣。外不被因缘流转,其心虚则容,其照妙则准;内无攀缘之思,廓然独存而不昏,灵然绝待而自得。得处不属情,须豁荡了无依倚,卓卓自神,始得不随垢相,个处歇得。净净而明,明而通,便能顺应,还来对事,事事无碍。”(卷第六)“卓卓不倚物,灵灵那涉缘?”(卷第五)“独照而神。”(卷第六)修习默照禅,使内、外都能有新的起步。外不被因缘流转,内没有攀缘的思考。至此心如虚空,心量广大,清澄妙灵,豁荡坦然,明通顺应,事事无碍。这样就除完了来自尘世的引诱、扰乱,没有了欲望,没有了要求,达至自己得到。“佛灵自照,妙彻根源”,“作屋里活计,始得稳坐”。(同上)

    正觉通过对尘世的否定,而肯定了彼岸世界的合理性存在。空心,不但排完外物的引诱、扰乱,而且更重要的是也把内心的引诱、扰乱排完。内外的引诱、扰乱都排完,方能真正空心。排外不排内或者排内不排外,都是欠缺的。“若是分晓汉,不从佛,不从祖,学禅学道,学佛学法,唯是自己。肯休肯歇,肯放肯落。是时一丝不沾缀,一糁不停留,放教与天地合虚空等。一切事消烁,一切心混融。浩浩荡荡,是一个真实人体。若是头角尽,踪迹绝,岐路断,心意忘,是个彻头无生无死底时节。不教尔退一步,亦不教尔进一步。三世诸佛,同此时证;六代祖师,同此时悟。要个时惺惺照得破,寂寂体得到。”(卷第五)心不被物欲诱扰,坐禅就有了成效,有了收获。这种坐禅体验、通悟,就是认识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世界的本来面目。自己的体证能到这里,方能发现佛性,把握实相。实际上静坐是一种精神上的悟道的程式训练,心被调理得无欲无念,才能保持心的独立性。“休歇余缘,坐空尘虑。默而昭净而照,虚而容廓而应。不与外尘作对,了了地独灵。到个田地,方识阿祖。”“元不借他一毫外法,的的是自家屋里事。”(卷第六)

    从默与照两个层面直接体证实相,发现佛性,以便能够成佛。“衲僧!自证自到,净而明虚而灵,默而神用而冲。在里不遗照,在外不涉缘。只个惺惺能照底,在者边不被诸法转,在那边不被寂灭拘。”“去来不以象,故无器而不形;动静不以心,故无感而不应。”(卷第五)不用象,不用心,实际上乃空象空心。

    正觉觉得,“默默照处,天宇澄秋。照无照功,光影斯断。个是全超真诣底时节”,“虽照无痕,虽用无迹。入三昧于诸尘,收万象于一印。绝渗漏无走作,唤作了事衲僧。又须记取还家路子”。(卷第六)虽然观照没有点痕,作用没有兆迹,但三昧可以进入,万象可以收取。明了事情的衲僧断绝渗漏没有走样,又应当记住回家的道路。“智虚也惺惺自照,神用也绵绵不勒。便能一切时,一切处,放大光明,作大佛事。”(卷第四)默照坐禅,能够彻底见到离微,体证出涅槃这一到达彼岸的境界。正觉认为,“清净本然,个时周遍法界皆是。真净妙明,个时建立”(卷第五)。在正觉看来,法身无相,应物而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默照是空心的默照,主观与客观在默照中皆寂灭了。正觉说:“照与照者,二俱寂灭。于寂灭中,能证寂灭者,是尔自己。若恁么桶底子脱去,地水火风,五蕴十八界,扫尽无余。作么生是尽不得底?”(同上)“一念照得破,则超出尘劫。光明清白。”(卷第六)桶底脱去,方能开悟,而不至于昏昏不觉。坐禅之人心无所住,不去思考,不留于执着,就能纳入空中。一切皆空,方归本源。默照禅泯灭了主客体的两极对立,使主客观界限消除,将欲念、感知、思维等人的心理、精神活动排完去净,人无所思亦无所欲,物我为一,直接体验到成佛之美妙佳境。“智照幽而不昏,道合体而无住。从无住处,应化机宜。恰恰不漏,的的不染。”(同上)

    正觉指出:“学佛究宗家之妙,须清心、潜神、默游、内观。彻见法源,无芥蒂纤毫作障碍。廓然亡像,如水涵秋;皎然莹明,如月夺夜。正恁么也,昭昭不昏,湛湛无垢。本来如如,常寂常耀。其寂也非断灭所因,其耀也无影事所触。虚白圆净,旷劫不移不动不昧,能默能知,底处行步得稳。玉壶转侧,一拨机回,分身应世。世界处所,差别境像,俱是自所建立,与我四大同出。何所碍焉?既一切不碍,彼我无异相,自他无别名。声色丛中,飘飘超诣,历历相投。所以道,山河无隔越,光明处处透。当恁么体取。”(同上)坐禅需要观照,观照需要坐禅。“默中有味,照中有神。”(卷第四)默照的过程不是枯燥的,入静进境,有其坐禅观照的禅悦。密密的作用细细的行动,本智冲虚融合跟道理冥合。“历历妙存,灵灵独照。”“孤明独照,默味至游。智到环中,事隔关外。”(卷第六)要保持长灵、长照,当要虚,当要净。默照禅在正觉眼里,是正契禅理,不与佛法相违。

    在默照参证的内观中,有一个动静的问题。正觉并没有因为注重静坐而对动有忽视。他还是看到了动静的结合,并未把静绝对摆在动之上。他讲:“身心独脱,动静两忘”,“不可以动静拘,不可以地位著”。(卷第四)动静两者是相联系的。“虚谷行云,动静自若。顺入诸尘,常在三昧。”(卷第六)动静是相对而言,语默亦然。正觉那里,没有割裂动静、语默的关系,对之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正觉说:“唯自照深证,密密相应。本明破昏,真照鉴远。有无情量,一切超过。妙在体前,功转劫外。便乃随缘合觉,不碍诸尘。心心不触物,步步不在途,唤作能绍家业底。既然透彻,便好亲近去。”(同上)密密契合禅旨,就能够承续家业,悟得透彻,就容易跟禅旨禅法亲近,证明本心。体证禅理,是文字、语言所不能表达清楚的。澄清莹彻,通体妙悟。“唯默默而自照,故湛湛而纯清。”“默默而灵,妙不涉迹;绵绵而用,应不循根。”(卷第四)

    “默默相投时节,灯灯不断光明。其间着脚浑无地,望尽玉壶连底清。”(同上)默照禅的禅法传接下去,也如灯灯不断放出光明。正觉把自己门下的禅法特色与其他宗派的禅法特色做过比较。他指出:“云门优稳身心,自解随波逐浪;临济变通手段,它能影草探竿。且道,天童门下合作么生?开池不待月,池成月自来。”“寂默家风自照,真常境界独游。”(同上)强调一种自然、寂默的家风。正觉站在禅道的立场对家法、门庭发表一番感慨,他说道:“寂寂寥寥,清严家法;浩浩荡荡,光显门庭。守家法则失抚会应变之方,立门庭则失安稳宴闲之道。若也驱耕夫牛,夺饥人食,须有个般手段始得。只如衲僧家,合作么生行履?还会么?身里出门门里身,眼中之物物中眼。”(同上)持守家法,建立门庭,都是有所失去的。以不同的施设接引学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本末倒置是不对的。“家风鼻孔相摩触,不独观音大士知。”(同上)家风一般可在主体身上体现出来,自己在禅修中抓住关键所在,就能够摸索出奥妙,领会它的精神意旨。毕竟人人都可能承续家业,发扬家风,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三)修持自证

    正觉注重静坐,对佛教的修持也不光是只看表面形式,也注重精神内容。

    正觉说:“十方大地是我一个身,便能禁足;十方众生是我一个汉,方解护生。禁足也步步不妄行,护生也心心不妄动。所以道,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我禁足也,不碍诸人禁足;我护生也,不碍诸人护生。”(同上)十方大地不过是我一个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