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人绝句启蒙 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在商品陈列所做点义务工作,天天听一个老古董商人一面饮酒,一面朗诵这首诗。我想他最欣赏的恐怕是第一句,我那时大概因为厌恶内战,倒最欣赏末句。

    崔国辅 (生卒年代不详)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说吴(今苏州)人。开元十四年(726)中进士。他的诗清新有民歌风味。

    采莲曲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着采莲舟。

    溆,池塘岸边,用“玉”字形容,可见整洁;花争发,岸上百花怒放。以“金”形容塘是同“玉”相对,是说阳光照耀,闪烁如金;水乱流,是采莲青年男女的船在水上行驶的结果。这两句将环境写得美极了。三四两句写活了青年男女相依相爱的情况,他们的纯洁心灵,活泼情态,跃然纸上。

    小长干曲

    月暗送潮风,相寻路不通。

    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上首“采莲曲”和“小长干曲”,都是旧乐府歌曲名。小长干遗址在南京的南边长江岸上。月暗,月光朦朦胧胧;湖上微风吹拂。相寻是一个青年去寻找心爱的情人,但是路走不通。不过采菱的歌声不停,他闻声就知道情人在池塘中采菱。在这类抒情小诗中,主要内容是写青年劳动者间自然健康的爱情。这类诗可以培养人们有纯洁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人生态度。

    古意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这首诗的作者说法不同,不必考证,这类情形常有。把台阶上洁白如雪的霜扫尽之后,回到屋里放下帘子,避免见到月光,加重相思的苦恼,却弹起了一种类似竖琴的乐器解闷。古人写这类诗常标题为“古意”,现在看来似乎有些迂腐了。

    王维 (701——761)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又被称为王右丞。晚年半隐居蓝田辋川。前期虽然也写过边塞诗,但主要作品为山水诗,有不少佳作。他兼通音乐书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是重阳佳节,是日登高避难是古老风俗,以后就是玩赏的佳节了。王维的家在父代迁移到蒲(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以东,因此称山东,他当时离家在长安,所以成为异乡的独客。他写这首诗时才十七岁,想家思念兄弟是人之常情,遇到佳节自然也就加重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就不是偶然的了。

    茱萸是一种香味很浓烈的植物,登高时插在头上,据说可以祛恶避祸。从自己的孤独思家的感情,写到远处兄弟发现少一人而怀念他,就把两处兄弟的深厚情意融成一片,成为朴实而真诚的好诗了。不用空泛的词句,而用和佳节相适应的一件具体事情表达真情实感,是高明的诗的艺术。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是《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皇甫岳是王维的好友。头二句极写山中寂静,没有外面事物干扰,内心宁静,所以连桂花落下也可以察觉。寂静的夜晚,不易看清周围的东西,所以山显得空,更显得静。月亮突然出来,静中容易被月光所惊,山鸟从山涧中时时鸣叫一声,读者更容易体会春涧幽静的意境了。“鸟鸣山更幽”,用在这里就更为适当了。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柴(即砦、寨)音寨,意为栅栏。诗中未写鹿,大概已无鹿,只是一个风景点了。第一句写不见人影的空山,当然十分幽静,应该是万籁无声,才算空静了。第二句却写到人语声,似乎有些矛盾,其实这正是诗写得微妙的地方。第三句的“深林”给“不见人”作了委婉的解释,因为他们被林遮蔽住了。人语声一衬,不仅破坏不了幽静,却加深了幽静的气氛。这使我想到王籍的诗句:“鸟鸣山更幽。”

    深林总是不见阳光,十分幽暗的,这同首句所写的气氛十分和谐。地面长满青苔,也给人一种凄凉之感。但是落日余晖照到青苔上,色彩就会起魔术般的变化,使人感觉明快。诗人引我们进入微妙变化的诗境,享受生活妙趣。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取诗人生活的片段成诗的。王维是诗人、画家、音乐家,他的这首诗把我们引入诗画音乐融为一体的境界。苏轼说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很适当的评语。我们可以补充一句:他的诗平淡自然,韵味近似天籁。

    篁是竹,下面的林也指竹,这是又幽静,又密植的竹林,不是零散几棵。诗人独坐在竹林中,天空有明月照耀,一时弹琴,一时长啸(即吹口哨),自然吹的是心爱的歌曲。这不是充满画意,又富有音乐美的情景吗?这诗也是诗人的纯净心灵和崇高人格的化身!

    这首诗使我联想到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一静一动,描画出两个不同的诗人形象。常听人说,好诗中要有人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又名木笔树,花近似芙蓉,所以又称芙蓉花。木末,树杪。辛夷既然近似荷花,自然也是观赏的芳葩,但无人观赏,自开自落,言外有寂寞之感。诗人虽然过着隐居的生活,似乎也并未完全忘却人世。

    杂 诗 (三首录一)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写过三首一组的杂诗,这是第二首。从这组诗整体看来,似乎有位住在孟津河岸的妇女托去江南的人带口信问候在外的丈夫(第一首),第二首是丈夫问他家里的情况,第三首是回答他的。

    绮窗是雕花的窗子,只问到绮窗前的梅花是诗人的简练写法,蕴含着许多诗意:问者的生活经验和窗内人的情况都意在言外。这从第三首的答话可以想象到。若问到许多烦琐事物,诗就索然无味了。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传说古代有一女子,丈夫在边地死亡,她哭死树下,化为红豆,因此红豆又被称为相思子。这是一首寄赠南方朋友的诗,首先问到南方生长的红豆春来(有的作“秋来”)发了几枝。三四句希望朋友多多采撷红豆,因为它最能体现相思的情谊,这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彼此珍惜友谊的意思。

    欹湖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这可能是一首描写妻子送丈夫的诗。欹同猗(读医),湖名。凌,渡过;浦,水渠;渡过水渠,进入大河。吹箫相送,意似潇洒,末句却写出了寂寞。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荆溪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到西安东北入灞水。天寒水浅,白石在水面可见,红叶虽然稀少了,人却并不感到萧索。清水、白石、红叶————几笔就描绘出一幅初冬的美丽画面。再顺着山路前进,虽然天并没有下雨,可是空气是湿润的,周身被青翠的山色包围,自然会有衣服湿了,身体也会有微凉的感觉。这是一种内心的快感,同眼观的美景是和谐一致的。

    书事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小雨停了,变为轻阴天气,虽在白天,也懒得把深院的门打开,表示诗人很喜欢深居简出的幽静生活。雨后苍苔绿得富有生机,仿佛有了跃跃欲动的情态,要扑到人的衣裳上来。这种奇妙的想法和写法,使这首小诗别有一种意境,使人有被大自然拥抱之感。

    田园乐 (七首录一)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田园乐》共有七首六言绝句,这是很少见的绝句体裁,这里选的是第六首,对仗工整,最有田园诗的特色。桃红已经够美,上面还有昨夜的如珠水滴。柳绿已够明媚,还有如纱的晨烟笼罩着。莺啼既未惊醒睡客,家童尚来不及扫去落花。王维能在美景中享受酣睡的清福,才用自己亲身感受写出这样的好诗来。我的年岁比他大多了,却天天被你们叽叽喳喳的背书声吵得迟睡早醒,写不出一首好诗,就不能怪我毫无才华了。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安西在今新疆库车县境内,是很僻远的地方。渭城在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在渭水北岸,是诗人送别处。浥是湿的意思,地上薄尘被雨淋湿了。雨后新绿柳色照映着驿站的房屋,景色十分清新;但后两句使我们感觉到,似乎这里笼罩着惜别的轻愁。阳关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在玉门关之南,安西还在阳关之外,友人前往,自然会时时感到孤独寂寞。“劝君更尽一杯酒”,不仅使前二句所隐含的离恨加深,却也希望友人在孤居独处时回忆起杯酒所含的深情,心头感到温暖。

    这首诗也被人称作“渭城曲”,因为它后来被配上音乐作为送行的歌曲。又因为末句反复唱三次,被称为“阳关三叠”。诗的第三句中“更尽”,或作“更进”,这是诗中常有的情形。

    李白 (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隋末先人流寓碎叶,李白即在此地出世。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漫游许多地方。天宝初供奉翰林,一年多即被谗,“赐金还乡”。安史乱中,受李璘之累,流放夜郎,中途被赦东归。晚年漂泊困苦,在当涂逝世。诗风豪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属《相和歌·楚调曲》,写“宫怨”的乐曲。诗的头二句写女子伫立在有露水的台阶上,已入深夜,罗袜都被浸湿了。她的幽独寂寞,怨恨情绪之深,不言而喻。三四句写她忍受不了这种孤寂苦闷,进入房中,又解除不了这种苦恼,夜久不寐,还下帘望月,希望得到月的同情,聊以自慰了。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这首诗是闺怨性质。在封建社会中,女子容易受到委屈,特别是被遗弃。皱着眉毛流泪,恐怕是很普遍的抗争形式。诗人深表同情而无可奈何。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容易懂,但别小看它,它有李白诗的一大特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芙蓉就是荷花,去雕饰就是不加人工造作,显出天然的美。这首诗就是这样。

    杜甫有一句诗:“月是故乡明。”诗人总是很敏感的,月亮可以引起各种情绪,思念故乡是其中一种。诗说“床前”,可以想象是在蒙眬要入睡或初醒的状况中,因此“疑”月光是地上霜。举头一见明月,在低头的一瞬间就激发了乡思,平时的思乡感情之深就意在言外了。这种艺术手法平常称为“白描”,只有炉火纯青的大手笔才会运用自如。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洛城指洛阳。春风吹着不知什么人吹奏的玉笛声音飞遍全城,这表示已经夜阑人静。《折杨柳》是乐府古曲,抒写离愁别恨,一听此曲,怎能不引起乡思?这首诗表现了崇高的热爱故乡的感情,也表现了音乐激发崇高感情的魅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旧址在武昌长江岸上,有仙人乘鹤从此仙逝而去的传说,又有诗人崔颢作诗吟咏,所以是个有名的胜地。旧楼早已没有了,现已重建了新楼。孟浩然是李白的好友,李白在赠诗中说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就是不爱做官,而爱山林生活。之广陵就是去扬州。烟花三月就是风景艳丽的暮春。头两句将友人在什么时候从胜地到名城的情景简练地写清楚了。三四两句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图:一叶扁舟载着友人越走越远,渐渐在远远的碧空里不见了,诗人还在送别处怅望,见到的只是滚滚东流的长江。惜别的深情也就凭着这个图景表现出来了。这首深含友情、充满诗情画意的诗,使两位潇洒诗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有点小小的经验使我对这首诗感到特别亲切。前几年我游长沙,在橘子洲头看到一叶扁舟在湘江里缓驶,一直看着它在碧空消失,我便低吟李白这首诗,看着准备送别的朋友。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踏歌是手牵着手踏地而唱歌。桃花潭在安徽泾县西南百里,深不可测,李白曾游此地,受到汪伦深情款待。他来送行,使李白惊喜,信手拈来桃花潭,写汪伦的友谊比潭水还深。这个桃花潭选得自然而奇妙,“将”和“忽”两个字也十分传神。直用两人名字,更显得十分亲切。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原为吴王夫差游乐处,故址在今苏州。旧苑荒台是原来的楼台亭阁都荒废倒塌了;但杨柳依然年年发新叶,也还有清唱菱歌的采菱少女,新旧成为鲜明的对比。月亮是照旧存在的,但它曾经照过的吴王和宫女却早已不存在了。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宫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在春秋时代,吴越争霸成仇,吴王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他打败越王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备战,于晋出公二年(公元前473年)灭吴。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件史实。前三句都写越王胜后的气派,末句写过去的繁华已经烟消云散,目前在废墟上只能看到鹧鸪飞了。

    以上两首诗都写人世盛衰引起的感慨,不过侧重点不相同罢了。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楚江是长江经过楚地的一段,从两山对峙而形成的天门流过,诗说天门是楚江冲开的,就突出了江水的雄伟壮观。第二句写两山对江水的抗击,使江水转向北流,气势就更为雄浑了(“至此回”又作“直北回”或“至北回”)。第三句写两山的静态,就把孤舟顺流急驶,直向天门奔来的形态写得更活了。在这种惊心动魄的情况下,诗人的心情恐同“轻舟已过万重山”时一样畅快。

    清平调词 (三首)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兴庆池东观赏沉香亭前牡丹,诏命李白写了上面三首新乐词。第一首一句写杨妃衣裳似云,容貌如花,二句写春风吹拂,露水湿润,更显得美丽。三四句的群玉山和瑶台都是天堂西王母的居住处,这就是把杨妃比作仙女了。二首一句以色艳香浓的牡丹比喻杨妃,二句云雨巫山用楚襄王与神女在巫山相会的神话,意谓襄王白白断肠,不如面对如花美人。三四句用汉成帝和赵飞燕的故事,以飞燕比杨妃,但前者还靠新妆,后者全凭本色。三首一句名花指牡丹,倾国指美人杨妃,两美并列,相得益彰,二句写君王笑赏二美,三句写君王(春风代指)万恨俱消,末句点出赏花的地方。

    望庐山瀑布 (二首录一)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形如博山香炉,故名。生紫烟是山峰上的烟云被日光一晒,仿佛是紫色的云霞。头一句就把香炉峰描绘得十分美丽。接着写遥望,而不是近观,这就为四句的“疑”字提出了根据,使得“银河落九天”的浪漫主义奇想显得神秘而又自然了。山峰瀑布的美景活现在我们的眼前,飞流的乐音仿佛也传到我们的耳里了。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庐山瀑布》写动的物态,《独坐敬亭山》却从静处着笔。鸟都向高处飞去,连一片孤云也飞去了,山里多么幽静!若结合李白的遭遇来读这两句诗,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的孤寂心情。十年前被迫离开长安后,李白长期过着漂泊的生活,多次游宣州(今安徽宣城)。敬亭山在宣城北部,风景秀丽,李白常游。一个孤寂的人到了这么幽静的山区,自然容易陷入玄思冥想,浮想联翩,山幻化为有生命的山灵,变为心灵相通、相看两不厌的知己了。这是崇高的诗的境界,超俗而没有厌世嫉俗的气氛。

    山中问答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碧山一名白兆山,在湖北安陆县境内,李白在那里隐居。窅然即杳然,意思是又深又远。别人不解诗人何以住在碧山,诗人笑而不答,但心里悠然自得,不过答话也就隐含在诗的三四句中了。桃花流水自然引起读者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进一步联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李白仕途失意,但觉得悲愤,只是因为不能施展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并不是贪图禄位。他觉得这里别有天地,心闲意适,因为他的性格像他自己的诗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自遣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暝,天黑了。溪月,溪边月下。诗写生活片段,略可见诗人性格。

    秋浦歌 (十七首录四)

    一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二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三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四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产银和铜,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这里,写了十七首《秋浦歌》,写景物、劳动人民和内心悲愤等。

    第一首所写的白猿,我们现在是无福看到的了,要谢谢李白为我们留下一张写生画。白鹭在北京动物园还常见。第三首写的是冶炼工人(赧郎)的劳动场面,是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图。炉火红光照亮天地,火星迸射,和炉上烟雾混为一团,这一片红紫的景色十分令人神往。又是月光如水的良夜,冶炼工人高声歌唱,震动山河,读者为劳动者欢唱的心情而感染,觉得这首诗是火光月色中闪闪发亮的明珠。第四首第一句恐怕要引你们惊喜大叫:李白现在还在活着吧,不然头发怎么能那样长?!这种写法确是奇特的夸张,在别人的诗中很少见到。可以与之相比的还有他写的另一句诗:“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看第二句,原来因为“愁”,才长得这么长,可见这个“愁”不是一般,而是重如泰山的。第三、四句从长引申到色,白如“秋霜”,愁也就加了分量。愁什么呢?政治上一生潦倒,为民报国的雄心壮志是无法实现的了。

    越女词 (五首录二)

    一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二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耶溪即若耶溪,与镜湖都在绍兴境内。棹歌是摇船时唱的歌。两诗清丽,写水上采莲、采菱的少女。

    浣纱石上女

    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

    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

    这首诗像是一张水彩画。正虹、正霞,你们都喜欢画古装妇女像,照这首诗画一张水彩画我们看看,好吗?

    渌水曲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曲”是乐府琴曲歌辞的题名。白苹是水生植物,开白色小花。三四句写荷花颜色娇艳,仿佛是要说话的美人,荡舟人同她一比,很发愁比不上她。这也可以画一张水彩画,不过不能画成愁眉苦脸,只画出“美人……颦蛾眉”的神气就可以了。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你们自己读过了《李白传》,该还记得安禄山造反,唐玄宗逃走了;永王璘被疑为叛乱,牵连到李白,要流放他到夜郎,但他到达白帝城时,却又被赦,使他又惊又喜,赶紧从那里经三峡出川。

    白帝城在四川奉节县白帝山上,说它在彩云间,既写出它的美丽,也为诗的欢快情调增色。江陵是今湖北省江陵县,据《水经注》说,离白帝城有一千二百里,“王命急宣”(急于传达国王的命令),“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第二句和第四句互相呼应,诗的情调就更显得欢快了。两岸猿声和首句彩云使全诗有声有色、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声,诗人的欢快心情,也就不难心领神会了。

    以前不少学者认为,四类猿中只有在云南和海岛林区有,李白听到的不是猿,而是猴鸣。去年在四川发现一块长臂猿左侧下颌骨化石,证明四千年前,在长江三峡一带确实有过长臂猿的活动,李白所听到的是猿鸣。不过猿鸣也罢,猴鸣也罢,因为三峡久无林木,我们是无福听到了。李白的诗句仿佛为我们保留了一曲佚亡的古乐,这一点也就是很值得感谢的了。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录一)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刑部侍郎和中书舍人都是官职,唐时有用官衔称人的习惯,现代也未全改。李晔贬官到岭南,路过岳州(今岳阳),同李白相遇,贾至这时也谪居岳州,三人因此同游洞庭湖。洞庭又称南湖,因在岳州西南。首句写水上无烟,实际就是月光普照,这样可以同三句月色不重复。月色湖光引起诗人的异想:怎样能够顺流直到天上去呢?这自然是无法实现的。退一步设想也是很奇特的,洞庭有湘妃的传说,从天上转想到她们似乎也很自然,那就向她们“赊”月色吧。这个字同下句“买”字对照,很有幽默感,从白云边,也就是水连天处买酒,天上人间也就近在咫尺了。这就是诗引我们进入的境界。

    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征虏亭是在东晋时建,在金陵一座临江的山上。上元二年(761),李白从这里上船,到广陵(今扬州)去游玩,像诗的首句所说。月光照耀着征虏亭,可以看到有花饰的少女面颊一般的山,又可以看到江上渔火好像流萤。

    高适 (704?——765)

    沧州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他为哥舒翰掌书记,了解边塞生活,所写边塞诗与岑参齐名。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的头两句就写出了边塞生活的特色:雪后胡天明净,牧马归还,月夜戍楼(防御工事)吹起羌笛。羌笛所吹的是《梅花落》,诗人巧妙地活用了这个曲名,设问梅花落到何处,末句写梅花被一夜风吹,落遍关山。梅花是边塞所无的江南花卉,这里似乎含蓄地表达了征人的乡思。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名董庭兰,善弹琴知名。诗的头二句写的是边塞风光:黄云千里,把太阳遮蔽得昏昏暗暗,北风吹着雁群在纷纷飘落的大雪中飞翔。这种情景在离别时本来容易引起凄凉悲戚之感,诗人在写本诗时,叹息“今日相逢无酒钱”。彼此的生活都很潦倒,但他不发悲叹,而以到处可逢知己劝慰鼓舞友人,使此诗在赠别诗中别具一种风格。

    听张立本女吟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张立本事迹不详,一说他是唐代一个管草场的官员。危冠是高帽,广袖是宽大的袖,楚宫妆是腰部窄狭的南方女妆。这句写少女的服装雅素。二句写她在庭院独自散步乘凉,闲适孤寂。三四句写她对月吟诗,还用玉钗敲打台阶前的竹子作吟诗的拍节。全诗有声有色,使我们见到一位富有诗情画意的少女形象。

    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就是除夕,一年最后一晚,一般是家人团聚的时节。诗人在客店里独守寒灯,夜深不眠,有什么心事这样凄然呢?原来因为这时故乡亲人要思念千里以外的自己,而自己明天又要增加一岁了。从自己想家而想到家人也在思念自己,将两地的情怀都写得自然而真挚。

    崔颢 (704?——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他所写的诗只有四十多首,早年诗多写上层阶级生活,但也有讽刺。后有边塞生活经验,也写过边塞诗。他所写的《黄鹤楼》很被李白赞赏。《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是六朝时金陵(今南京)长干里一带流行的民歌体,清新淳朴。

    长干曲 (四首录三)

    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九江人,生小不相识。

    三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第一首的横塘是地名,在今南京西南,离长干里很近。这首诗写一女子问在长江中相遇的男子家住何处,并说自己家在横塘,与他或是同乡。爱慕之情意在言外,含蓄而情深。

    第二首的九江泛指长江水,不是现今江西的地名。这首诗是男子的答话,“生小不相识”,有相见恨晚的意味,也是很有感情内涵的。

    第三首写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的情谊。

    储光羲 (707——760)

    兖州(在今山东)人。安禄山陷长安时,曾任伪职,乱平以后,贬至岭南死。诗多写田园生活。

    江南曲 (四首录一)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

    在江南水乡,青年男女常在水上从事采莲、采菱、捕鱼等劳动,从相识到互相爱慕是常有的情形。这首诗写青年男女相爱而还未能畅吐情怀时的微妙复杂心理。第二句写相约到渡口会面同归。末二句以落花似有意逐轻舟来去来形容这种心理状态。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是值得注意的。

    刘长卿 (709——786?)

    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擅长山水诗,文字精炼,富有画意。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天色晚了,山路还很遥远,旅客要投宿的心情和路途的疲劳是读者可以想象的,略而不写,第二句便写到了贫苦人家的茅屋。十个字绘出一幅凄清的图景,人也就在图中隐约可见了。犬吠和主人在风雪中归来,不着一语,读者就可以想象到他的一天劳苦生活和诗人对他的情谊了。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戴夕阳,青山独归远。

    灵澈是中唐时期著名诗僧,俗名汤源澄,会稽人。他出家的地方是会稽云门寺,游方住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诗人送别他回寺写了这首诗。上人是对僧的尊敬称呼。

    苍苍形容寺的周围树木繁茂,在青山上,傍晚钟声可闻,表示环境极为幽静。夕阳下荷笠独归,诗人目送他渐渐远去,高僧的飘逸形象和送别诗人的心情容貌,同幽雅的环境组合成一幅和谐优美的画图。

    寻张逸人山居

    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

    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逸人,隐居的人。桃(花)源是想象中的世外乐土,因晋陶潜《桃花源记》一文而脍炙人口。这里看到涧水漂浮来的落花,而引起了桃源定在深而不远处的联想。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