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人绝句启蒙 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王绩 (585——644)[1]

    隋灭后,唐王朝于公元618年建立。王绩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或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在隋和唐都做过职位不高的官。不过他主要的生涯是在隐居中度过的。他敬仰晋代诗人陶潜,躬耕并好饮酒,诗文也很受陶的影响。在唐开国后几十年中,齐梁的华靡浮艳的诗风还盛行,王绩所写的诗朴素自然,自成一种艺术风格。

    秋夜喜遇王处士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这首诗可以略见他的生活和诗风的一斑。

    处士是对不任官职而隐居的人的客气称呼,不知王处士是什么人,从诗可知是王绩的好友,因此见到他感到欢喜。北场指屋北的田地,东皋指屋东的高地,芸与耘通,芸藿是锄豆,刈黍是割谷子,都是农活。这两句写诗人从事农业劳动的闲适态度,很有田园风味。在满月光辉下有萤火虫飞来飞去,已经很够赏心悦目,在这样幽美环境中又遇到友人,喜悦的心情就含蓄而又自然地表达出来了。

    * * *

    [1]. 即公元585年至644年,省去“公元”和“年”字,以下仿此。————编者注

    卢照邻 (637?——689?)

    幽州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县一带)人,曾经做过不大的官。因病辞官住到太白山中,迷信,妄服丹药中毒,手脚都残了。疾病折磨得他苦痛不堪,投水自杀了。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他们的最重要贡献是在五言律诗方面,不过也写过较好的五言绝句。

    曲池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曲池大概是指池形说,非方非圆;曲岸,即弯弯曲曲的池岸。浮香指荷花的香味,借香指花;圆影指荷叶。从三四句看来,似借荷花以自喻。结合诗人的不幸生活看,有自叹过早飘零之感。

    骆宾王 (640?——684)

    骆宾王这个名字,你们是知道的了,因为你们读过他七岁时作过的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他是义乌(在今浙江义乌县境)人,因为讽谏武则天被下狱。后遇赦任临海县丞,终于弃官而去,可见很有气节。当徐敬业举兵反对武则天时,骆宾王为他写了一篇《讨武曌檄》,虽然武则天也称赞他有才华,可是若被捉住,也要砍头的。在徐失败后,一说他自杀了,一说他隐名藏起来了,一说他被人杀了。他的一生是很不幸的。他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出河北省易县境。战国时燕太子丹在这里送荆轲去刺杀秦王,所以诗的头两句写到这段史事。荆轲去秦,是要迫使秦王退还六国领土,失败被杀,所以他临别时所唱的两句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成了预言。“冲冠”,就是“怒发冲冠”的意思,表示当时大家激昂慷慨的情况。后二句写荆轲虽死,今天易水仍寒,英气还永存人间。诗是送别,但既未说明所送何人,也未写离愁别恨,为赠别诗别创一格。不过借史咏怀,既可见诗人的风格,也可见他对友人的情谊。

    李峤 (644——713)

    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二十岁前就中了进士,对当时的文人说,可以早做官,是一大可喜的事。他还算官运亨通,不过之后也遭到贬谪。他与初唐四杰的另外二人王勃和杨炯早期有交往。

    中秋月 (二首录一)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魄指月光,圆魄就是圆月。一般认为满月可以普照四海,其实相离不远的地方,天气就可以很不一样,更不必说千里以外。诗的意思当然不仅指明这一天文常识,而是蕴含着“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意思。

    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原是看不见的,这几句形象化的描写,却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形象化是诗的主要艺术手法,据说形象思维可以使右脑发挥潜力。照此说来,那古典诗歌不仅可以美化情操,对于发展智力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了。

    杜审言 (645?——708?)

    原籍襄阳,从祖父起迁居巩县。他于咸亨元年(670)中进士,颇以文学自负,青年时期就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人称为“文章四友”。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所以杜甫有诗句“诗是吾家事”。至于说“吾祖诗冠古”,这个评价就未免太高了。

    赠苏绾书记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苏绾生平不明。书记是幕府中掌管文牍的人。翩翩是长得漂亮。为许,是“为什么”。从戎赴朔边,到塞北边疆从军。红粉指妇女,这里指的是友人的妻子。燕支山在今甘肃山丹县南,产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因又名胭脂山。三四句写友人妻会度日如年,计算他何日归来,不要经年不归。末句似乎还有微妙的弦外之音。

    王勃 (约650——675?)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是王绩的侄孙。年纪很轻时,因《滕王阁序》一文被人赏识,得做几任小官。后因诸王嗜斗鸡,戏为“檄鸡”一文得罪皇帝,被斥逐。往父亲谪地交趾省亲,船沉溺死海中。但在他现存文集中有死年以后的文章,有人因此又对溺死提出疑问。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首诗第一句只有五个字,就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可见读古诗有时有困难。我一向喜欢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办法,只求了解大意就可以了。不过听说你们在中小学考试时,一字一词与“标准答案”不同,虽说意思完全不错,也要扣分,我就不敢将我的办法传授给你们了。但又没有“标准答案”,这可真使人伤脑筋。好在现在虽然考试既严又多,也不一定就考到这首诗,你们也不会在猜题时想到这首诗,我们就一知半解,采取一个解释吧。

    这首诗另有一个题目“思归”,既又题“山中”,可以想象因江行不通,滞留山中,望长江而悲叹,所悲者是“滞”。为什么悲呢?“念”离乡万里,待归不能如愿。因悲而念,念而更悲,一二句就贯通一气了。高风黄叶是秋肃的形象描写,黄昏时分又增加了凄凉气氛,归心似箭而又不能成行的悲愁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杨炯 (650——695?)

    陕西华阴人。因为有点才气,颇为骄傲。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自称“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可见他是不大佩服王勃的。他留下《盈川集》三十卷,诗一卷,但只有一首绝句。

    夜送赵纵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杨炯这首诗涉及一个有趣的故事。战国时有秦国和赵国,赵国有块珍贵的和氏璧,秦王听说了,送信给赵王说,愿用十五座城换取此璧。赵王派蔺相如去献了璧,但秦王无意如约割城,蔺相如设计怀璧回到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杨炯的朋友姓赵,所以他用了这个典故,表示对朋友的器重。第三句的“旧府”指赵纵的故乡,也就是和氏璧的故乡。这种历史的联想表示他们友谊的亲切。

    这位蔺相如还为赵国立过不少功,因此很被尊重。同时赵国还有一位武将廉颇,很有军功,心里不服,多次侮辱蔺相如,但蔺宽宏大量,以国家为重,毫不报复。廉颇很受感动,袒胸负荆,亲自向蔺相如赔罪,两个人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韦承庆 (约651——706)

    唐朝初期的一个诗人,只留下七首诗。他曾被流放到现今的广东地区。

    南行别弟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澹澹”是水流动的意思,“悠悠”表示离别的忧思又深又长。这两句诗比喻离别的忧思像流动的长江一样。这样的比喻是诗中常见的。

    第三四两句却是诗人的妙想天开了,他觉得花也对他表示同情,默默无声地落到地下,兄弟离别的忧思就又美又活地传达给读者了。

    宋之问 (656?——712)

    虢州弘农(河南陕西商洛一带)或汾州人。因巴结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在朝廷做了官,张被杀后,宋也被贬官放逐到泷州,即现在广州地区。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他被贬到泷州后,逃回洛阳。这首诗大概就是这时所写的。汉江就是汉水,长江最长的支流。他在被放逐期间,从冬到春几个月接不到家信,思念不安的感情是不难想象的。在向家乡行近的时候,不明了家里的情况,既想知道,又不敢问,后两句诗把这种心理状态表现得真实深刻,很有感动人的力量。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逃出沦陷的北平,家人还滞留在那里,往往一两个月无信,我很不安,总想起这首诗来。一天收到来信,我还仿这首诗写了一首绝句:“烽火音书绝,经旬复历月。今朝锦书来,疑是天上雪!”

    郭震 (656——713)

    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县)人,十八岁中进士,为人重侠气,不拘小节。武则天很赏识他的《宝剑篇》,之后在几朝都任官职。

    米囊花

    开花空道胜于草,结实何曾济得民。

    却笑野田禾与黍,不闻弦管过青春。

    米囊花就是罂粟花,花朵极为艳丽,结籽如粟粒,可炼成鸦片。英国人过去贩卖鸦片,毒害中国人民,因禁烟引起鸦片战争,中国人民遭受到长期的灾难。这首诗我们读起来就更觉得有意义了。

    白白说米囊花开花比草好看,它结的果实哪能救济百姓。却笑田野里的粮食作物,听不到弦管乐声,虚度了青春。末句我只以意推测:讽刺达官贵人吸鸦片,享受奢华歌舞生活,米囊花也陪同享受了。不确知唐人是否已经有吸鸦片的习惯。

    子夜春歌

    青楼含日光,绿池起风色。

    赠子同心花,殷勤此何极。

    子夜秋歌

    邀欢空伫立,望美频回顾。

    何时复采菱,江中密相遇?

    《子夜歌》相传是东晋时的女子子夜所创制,是乐府吴声歌曲。它的变调有《子夜四时歌》,多为恋歌,在民间极为流行。以后诗人多有拟作。

    青楼原指富贵人家女子的闺阁,含日光是被阳光照耀。二句是起了风,池塘有微波,因景生情,以表示爱意的同心结赠送情人。

    “欢”是女子对男子、“美”是男子对女子的爱称。站着相望而不能亲近,只好希望采菱时在江上密遇了。

    贺知章 (659——744)

    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于天册万岁元年(695)前去长安考进士,之后在那里做官。性放纵,自号“四明狂客”,天宝元年(742)回家乡学道。同李白、杜甫都是朋友,但他只写了几首好诗。

    回乡偶书 (二首录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写得十分浅显易懂,但是怀乡的深情和回乡的喜悦,表现得既自然,又深刻。我读这首诗觉得特别亲切,因为童年在私塾读过。我1926年夏回乡省母,离乡不过三年多,却问给我送茶的二弟是谁,引起哄堂大笑。若是我离开三十年回来,大概孙辈们也会“笑问客从何处来”吧。

    提到怀乡,我顺便讲个故事。晋代有一个张翰,原也在外面做官,秋风起时,突然想到家乡的“莼羹鲈脍”,便辞官回到故乡去了。这件事传为佳话,用为辞官回乡的典故。莼是一种水里生长的菜,它的味道很美,鲈据说是杭州附近产的一种鱼,可惜我还未品尝过。

    我还就《回乡偶书》,想讲点读古典诗的常识。汉字古代的读音,有些与现代不同,例如“衰”就读作“摧”,“来”读作“雷”。现在有人读古诗也这样读。不过我们按今音读也可以。诗中的字有的也不同,如:“离家”有的作“离乡”;“无改”有的作“难改”或“不改”。“笑”也作“借”或“却”,我们选一个自己认为好的就行了。

    采莲曲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稽山即会稽山,在绍兴境。雾消后显得高峻。镜湖水面原来很大,所以无风也有波浪。莫要说春天过去就没有花了,因为还有菱和荷花(莲)可采。三四两句表现了诗人乐观主义的精神。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是一个女子的名字,源出乐府吴声歌曲古辞,以后泛称年轻貌美的女子。诗第一句把柳树比作她,第二句从她的“妆”把柳丝比作“丝绦(丝带)”,柳便成为很美的形象了。下二句的想象从前二句生发,但很奇特:原来这丝带似的细叶是二月春风剪出来的。这里蕴含着对大自然的赞歌。

    张纮 (生卒年代不详)

    武则天时应试登第,曾官监察御史和左拾遗,后贬司户。存诗三首。

    怨诗

    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

    征客近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

    雁是候鸟,冬天飞往温暖地带,春天回归北方。萤火虫夏天才有。二句表明离别已有一年多时间了。征客指被征去作战的丈夫,那时要自备武器和衣裳,现在连必备的寒衣也无从寄了,怨情是很自然的。唐代征战频繁,服役时长,怨妇很多,不少诗人写诗代她们诉苦。这首诗通过一件日常的小事,表达了妇人关心丈夫艰苦安危的真挚感情,文字朴质,毫无雕饰。

    张说 (667——730)

    洛阳人。历任四朝官吏,曾两次入蜀。诗文力矫前代浮靡之风,讲究实用和风骨。

    蜀道后期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第一句说诗人心里想争取时间早回家,第二句说预先定好了往返的日期。料不到不能如期回到洛阳,秋风却比自己先到了。前二句的好处在用字极为精炼,却把旅客思归的心情写活了。三四句不直写误了归期,却委婉责怪秋风先到,诗思和艺术手法都很奇巧。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梁六是潭州(今长沙)刺史梁知微,诗人的朋友。洞庭山即君山,梁路过巴陵(今岳阳)入朝,诗人从巴陵附近的洞庭湖送别,写了这首诗。首句、二句写从巴陵见到洞庭秋色,并见到湖水中的孤峰即君山。这个山本来是很美的。有不少诗人吟咏,这里只称为“孤峰”,隐约暗示作者谪居巴陵的孤寂心情。第三句写到关于君山的神话传说:一说这是舜的二妃湘君居住的地方,一说水下有玉女居住的金屋几百间。这些传说飘缈恍惚,是诗人心情进一步的含蓄写照。末句写诗人孤苦的心,随着悠悠的湖水,送友人入朝,而自己仍然只能留在谪地,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张九龄 (673——740)

    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县)人。唐玄宗时曾任宰相,敢直言进谏,曾预料安禄山要造反,但玄宗不听,留了后患。后被李林甫排挤去位,诗风清淡,对王维、孟浩然有些影响。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诗的题目属于乐府杂曲歌辞,内容都写妇女思念外出的丈夫。这首诗的头两句写丈夫外出已久,妻子无心收拾织机织布了。三四句以满月夜夜减少光辉,渐成残月,来比喻妇女思夫,身心憔悴,既表现了她的美容日衰,也表现了她的心灵纯洁,爱情真挚。

    王之涣 (688——742)

    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及附近地带)人,解放后出土的墓志铭使我们略知他的生卒年和少数事实:他做过县尉小官,所写的诗多为乐工谱曲歌唱,流行一时。可惜诗只存下六首。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是唐代登临胜地,原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西南城上,后被水淹没。“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沈括《梦溪笔谈》)中条是中条山,大河是黄河。诗的前两句写太阳从远山后面落下去,黄河经过楼前一直流入东海,既写了可见实景,又想象到远景情况,将一幅美丽山河宏图缩绘到读者眼前了。后两句更深一层,写要再想扩展眼界,还必须更上一层楼才可以看到无穷美景,画面就更为广阔了。对大自然宏观描写,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人们常用这两句诗鼓舞人的雄心壮志,向更高的理想攀登是很自然的。

    凉州词 (二首录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是宫调曲,词是这个曲的唱词。这类诗总写边塞生活和风光。一片即一座。古代一仞为八尺,万仞极言山高。羌笛是从羌族引进的乐器。《杨柳》即《折杨柳》,古人常用笛吹奏这支曲子表示惜别,意含哀怨。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末句诗意含蓄而丰富,既怜戍边将士的艰苦,又刺封建王朝对他们的淡漠。

    这诗的首句头两字,有人主张应为“黄沙”,重写实手法,指当地漫天黄沙的实况。有人主张应为“黄河”,重浪漫主义写法,想象到千里外黄河源头,荒凉画面更为广阔。

    关于这首诗,还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皇家乐队歌女举行宴会,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也同去酒家喝酒。四个美丽姑娘歌唱入乐的绝句。三人打赌,听谁的诗被唱次数最多。唱的第一首是王昌龄的,第二首是高适的,第三首又唱的是王昌龄的诗。王之涣有点着急了,但指着最美的一位姑娘说:“听她唱,若不是我的诗,以后就不敢同你们比诗了。”她唱的恰恰是这首《凉州词》,三人鼓掌大笑。当她们知道这三位就是写绝句的三位诗人时,便行礼请他们参加了宴会。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这是一首在宴席上送别的诗。漫长的河堤旁绿色春水缓缓向前流动,田间的小沟(畎读犬)汇入漳河一道向前流去。这两句仿佛只是写景,实际上悠悠春水隐喻离愁,小沟能汇入漳河一道前流,而自己却只能看着友人远去,也就含蓄地表现了离愁。怀着这种心情,诗人劝慰自己不要去听送友人远去的棹声,因为离愁过重,桃溪水浅处就要使船载不动了。诗人用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把离情写得多么动人啊!末句使人联想到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孟浩然 (689——740)

    湖北襄阳人。官运不佳,隐居终老,但与李白、王维、王昌龄既有友谊,也互赠诗,王维并为他画过像,所以生活并不寂寞。他的诗淡泊隽永,有很美的意境。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浅显易懂,但像橄榄一样,细嚼才能尝到回味。读很多好诗,都要像细嚼橄榄一样,不能囫囵吞枣。从第一句我们体会到诗人的襟怀是开朗的,精神是乐观的,所以睡得又香又甜,一觉醒来,天已破晓,听到处处鸟啼,心里充满了喜悦的感情。但又记起曾经听到风雨的声音,便立刻关心喜爱的花,不知被风雨吹落了多少。但这只表现爱春情切,惜春意深,并无伤春的情调。诗人的感情像水面上的涟漪,文字像花香鸟语,自自然然地引读者进入美妙的诗的境界。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建德江指新安江经过建德的一段。烟渚,水中的小洲,被烟雾所笼罩。客愁新,新的愁思。三四两句写在船上所看到的景色:田野广阔,远远看去,树显得比天还高;江水澄清,照在水里的月亮离人很近。美景佳文,引人入胜。

    过融上人兰若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

    上人,具备德智善行的高僧。兰若,寺院的意思,原为梵语“阿兰若”的省语,是寂静而无苦恼的地方。翠微,轻淡青翠的山色。寺院无人,只看到水鸟飞翔。黄昏时下山,听到泉声,愈加贪恋地回顾青翠的山色。幽静的山中美境,诗人的形象和心情都生动地显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王昌龄 (698——755?)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安史乱起还乡,被刺史闾丘晓杀害。他与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诗人都有交情。他的边塞诗或写将士奋勇报国,或写军中生活艰苦及军人思乡,无不文字精炼,感情深厚,这些诗和写其他内容的七绝,可以同李白比美。

    从军行 (七首录三)

    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三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是乐府题名,内容写边塞军旅生活。王昌龄用此题写了七首七绝。这里选的第一首头二句写一兵士黄昏时独坐在烽火台旁的岗楼上,被青海湖吹来的风吹拂着。古时在敌人侵犯时,燃烽火报警。他一边吹羌笛奏乐府曲《关山月》,一边思念万里外的妻子正在为他发愁,无法排遣。“无那”,无可奈何。“金闺”,妇女居室,指妻。这首诗先写可见可听的有边塞特色的事物,也就是偏于写景叙事,最后一句抒情,怀念故土和亲人的深情又用对方的愁念表达出来,就更委婉动人了。

    第二首选诗也先写景,突出边塞特色;三四句写苦战和击败敌人的决心。青海即青海湖,雪山即大雪山,首句说湖上的云使人看不清雪山了。第二句诗的解释很不同,似乎连同第一句,看为一幅广阔画面较好,就是在雪山以西的荒漠中有一座孤城,同玉门关遥遥相对。这既显示出诗的雄伟气魄,也符合当时西北边陲的实际情况。第三四句说的百战之后,身上的金甲都破穿了,可见战争很艰苦。楼兰是汉代西域一个国名,这里泛指敌人。这首诗气势雄浑,文字精炼,语气豪迈,为边疆御敌战士增色,在防卫祖国的正义战争中是很有意义的。

    第三首的头二句写沙漠中狂风卷起沙尘,使太阳都黯然无光了,出征的兵士只好半卷起军旗从两辆战车相对竖立起来做成的门走出去作战。三四句写后面还有军队要去增援,可是前军报告已经渡过黄河上游支流洮河,夜晚在那里战斗时,活捉了吐谷浑(读土欲昏)。吐谷浑原为古代鲜卑族游牧部族,这里借指敌军首领。这首诗不直接写战争场面,只用最后一句点出辉煌战果,使读者大有想象的余地,这是绝句艺术的特色。

    出塞 (二首录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为防匈奴入侵,筑了长城,自然要设关。汉时匈奴时时侵犯,设关防守,也要修整长城。明月和关是从秦汉两朝说的。第一句从前代边患写起,引起许多联想,与当时的边患联系起来,就知道边患十分严重,边塞的战争不利,是十分艰苦的了。这样,第二句就来得很自然了。征夫战久思家,思妇引领盼归,意在言外,十分含蓄。久战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自然引起思慕以前名将的心情,希望能得到将才大振军威,使匈奴不敢度过阴山。有人主张“龙城飞将”应为“卢城飞将”,指汉名将李广,他曾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有人主张“龙城”不误,指汉名将卫青,他曾攻匈奴,直到龙城。“龙城飞将”乃二事合用,泛指立边功的名将。阴山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汉代匈奴常用为根据地入侵。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位少妇原来是无忧无虑的,春天来了,精心打扮一番,原想上楼去欣赏明媚景色,忽然看到陌头柳色青青,心理起了微妙的变化,尝到愁的滋味了。悔不该教丈夫外出过戎马生活,谋求官职。诗表现了少妇天真无邪而又多情善感的性格。

    长信秋词 (五首录一)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汉代班婕妤失宠居长信宫,相传她写了一篇《怨歌行》,以团扇自喻,恐秋凉被弃。王昌龄借用这个故事,写唐代宫廷妇女,她们也往往因色衰而被弃。诗的头两句写天将破晓,开开殿门,用扫帚打扫之后,百无聊赖,挥扇徘徊。下二句仍用班婕妤的故事,昭阳是得宠的赵飞燕姐妹所住的宫殿。这里用了一个极巧妙的比喻,说自己的容颜已经不如乌鸦,因为它还能从昭阳带来日影,即太阳的余晖,所比喻的自然是帝王旧时的恩宠。表达的方式委婉含蓄,新颖别致,增加了艺术的魅力。

    芙蓉楼送辛渐 (二首录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遗址在旧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王昌龄当时被贬谪后任江宁宰,在今南京。他既然在芙蓉楼宴别辛渐(生平不详),似乎他们是在下雨天沿江到吴国旧地润州了。他黎明送辛渐从那里渡江去洛阳,途中只见到孤耸的楚山。楚同吴一样,也指润州地带。王昌龄遭人谗言诽谤,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坦然处之,保持着一颗纯洁如冰的心,诗人特别请他的朋友把这一点告诉洛阳亲友,同他的生活经验有密切关系。雨夜孤山的环境气氛,渲染出诗人的内心抑郁和与好友离别的悲伤,临别不只向洛阳亲友泛泛问候,而以极美的比喻表白自己的洁白心灵和不畏谗言的气概,足见他们之间友谊的深厚。

    采莲曲 (二首录一)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少女的罗裙同荷叶一样是绿色,荷花紧紧靠着她们的面颊盛开,她们已经同荷花混为一体,在池塘中看不见了,直到听到她们唱歌的声音,才知道有人从荷丛中来了。这是人同大自然、诗画音乐融为一体的杰作。

    祖咏 (699——746?)

    洛阳人,开元十二年(724)中进士。他与王维是诗友,存诗三十六首,多为写景。

    望终南馀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山在西安南边约六十里,雪后初晴最容易看清楚。阴指山的北面,看来最为美丽,因为阳光照耀着积雪,仿佛浮在云端一样。而且阳光一照积雪,树顶上便闪射出彩霞般的颜色。我们常说“雪后寒”,末句将余雪给人的感觉也写到了。“秀”写得形象化,读者闭眼就可以看到那美景。“浮”“明”“增”用得极为生动。

    唐代文人要想做官,必须经过科举考试,试时要写十二句六韵的五言排律。可是祖咏接到此试题后,只写了这么四句就交卷了。主考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写完了。这个故事对为文作诗都很有启发:意思写完,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别怨

    送别到中流,秋船待渡头。

    相看尚不远,未可即回舟。

    诗很简单,但感情很自然真挚。

    张旭 (生卒年代不详)

    吴(今江苏苏州)人,草书名家,世称“张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把他写得栩栩如生:“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极尽其醉时豪放,得意挥毫,变化无穷的状态,认为他是能传汉张芝草圣的人。留有诗六首。

    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留客本来是一件日常的小事,但也需要一点生活的艺术;再写成一首好诗,就更要有点艺术才华了。客人喜爱山景,但微阴欲雨便想归去,诗人开头便把春光明媚的山景概括地写出来了,接着写到他欲归只是怕下雨湿衣。根据他这种心理,诗人进一步写即使天晴,到山的幽深处欣赏美景,云雾也会弄湿衣裳呀。除非友人毫无风趣,我们想他是会留下来同诗人共同欣赏山林美景的。

    清溪泛舟

    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

    笑揽清溪月,青辉不厌多。

    征棹,行动的船。薄暮,天傍晚。劳歌,劳动者所唱的歌。清溪月,澄清河水中的月影。青辉,明亮的月光。一边坐船缓行,一边高唱民歌,还笑着去捞水里的月亮,真是赏心乐事!我们到海河上去试一试好不好?

    王翰 (生卒年代不详)

    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景云元年(710)中进士。他性情豪放,喜游乐饮酒。杜甫诗句“王翰愿卜(一作“为”)邻”,是说同他做邻居是荣幸的。他的诗为时人所重,惜只存十三首。

    凉州词 (二首录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现今甘肃武威地区。夜光杯,据说周穆王时,西胡献精美白玉制成,夜间发光的酒杯,称为夜光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葡萄原自西域传入汉。诗的头二句就写出了边疆的特殊景色,因为琵琶是外来乐器,习惯在马上弹奏。头二句似为凯旋后大开宴席,奏乐催人饮酒的欢乐场面。乐极生悲,人之常情,在这种场合想到阵亡的战友也很自然。三句写为胜利而狂欢,末句写念死亡战友而伤悲,并没有什么矛盾。

    我1922年在安庆,在商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