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附录 《杜甫诗选注》批注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风雨所拔叹》

    [东南飘风动地至] 《尔雅·释天》:“回风为飘。”注:“旋风也。”

    6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忍能对面为盗贼。注5:“能字这里作‘这样’讲。”] 黄山谷《思贤》诗:“忍能持禄保卒岁?归去求田问四邻。”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唐律疏议》卷廿:“诸盗公取、窃取皆为盗。”疏议曰:“公取,谓行盗之人公然而取。”

    [唇焦口燥呼不得。注7:“呼不得,喝不住。”] 皮日休《钓侣》:“趁眠无事避风涛,一斗霜鳞换浊醪(吴中卖鱼论斗)。惊怪儿童呼不得,尽冲烟雨漉车螯。”

    [床头屋漏无干处] 床头,应作床床。曾几《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化用杜诗。《柳南续笔》卷一“床床非雨声”条:“杜诗‘床床屋漏无干处’,床床二字,自来无注,而后人用者多作雨声。余意床床句,自是跟上文两句说,言床上布衾,儿玩踏裂,而屋内所设之床,无不漏湿,岂能安眠到晓乎?作为此解,六句方一串。床床犹言村曰‘村村’,家曰‘家家’,不作雨声。后见曾茶山《七月大雨三日》诗颔联云:‘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声(当作深)。’以岸岸对床床,且下一湿字,此亦足以征吾之说矣。”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注17:“突兀,高耸的样子,这里形容广厦。”] 辛弃疾《满江红》:“老子平生,原自有、金盘华屋。还又要方间寒士,眼前突兀。”(影响)《光明》1983年10月18日据新华社:苏联国家室内合唱团在一个音乐会上演唱了为我国伟大诗人杜甫的诗篇谱写的一组歌曲,包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梦李白》等九首杜诗。

    64.《不见》

    [题解:“这是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一首诗。”] 皮日休《皮子文薮》卷九:“呜呼,才望显于时者,殆哉!一君子爱之,百小人妬之,一爱固不胜于百妬,其为进也,难。”

    65.《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注8:“差科,指一切徭役赋税。”] 《陔馀丛考》卷四十三:“官府遣役辄曰差。……今云差科亦此意。遣人曰差,盖亦谓拣择其人可应役者耳。“《唐代民歌考释》41页。(乾按:杨公骥《唐代民歌考释及变文考释》四一页“早死无差科”条:“所谓差科,也就是‘差遣劳役法规’。唐时通常所谓的差科,乃是指劳役和劳役代金(附加税)而言。当时人将差役称作差科。”)

    [须知风化首。注12:“风化首,是说为政的首要任务在于爱民。”] 《颜氏家训·治家篇》:“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

    [仍嗔问升斗] 问升斗,当指酒言。喝了一天的酒,照例是会谈到酒数的。唐人及杜诗中多有以升或斗指酒数者。白居易《招东邻》:“小榼二升酒,新簟六尺床。能来夜话否,池畔欲秋凉。”又,杜诗多以斗言酒,如“李白一斗诗百篇”,“速来相共饮一斗”,“斗酒新诗终自疏”等。

    6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明王维桢《杜律颇解》:“篇内忽、却、漫、须、好、即从、便下九字,能挑出喜意。白首忘年,放歌纵酒,喜之极也。非公不能自道。”非骈非散,亦骈亦散,律诗而兼散文美。化意。白居易诗:“近海饶风春足雨,白须太守闷时多。”权德舆《览镜见白发数茎光鲜特异》:“一曲酣歌还自乐,儿孙嬉笑挽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明刊虞集《杜律七言注解》:“‘却看’作‘ 即看’解云:故随看己妻子,已无前日之愁,且有可归之机。”即“回头却向秦云哭”之却。《语文教学》1979年第3期《关于“却”字的注释》:“情态副词,作‘再’、‘还’讲。”却形容看,漫形容卷,皆副词。《语文教学》1980年第3期商育英文:“欲是‘想要’,下文放歌、纵酒正是欲狂的具体行动。”过去妻离子散,而今妻子无恙,故有却看句,然妻子无愁亦自在其中,不如此作解,与下句不能作对了。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当是兼含妻子作伴来,作伴归。明李献吉诗:“卧病一春违报主,啼莺千里伴还乡。”上句言坐牢,下句言人情寥落,但造句、用字亦本杜。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7:“按《太平御览》卷六五引《三巴记》云:‘阆、白二水合流……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杜诗巴峡,盖指此。若长江中巴东三峡之巴峡,乃在巫峡之东,杜时在梓州,不得云‘从巴峡穿巫峡’,注解多误。”] 王勃《春思赋》:“长卿未达终须达,曲逆长贫岂剩贫?”此句式所自。杜甫《更题》:“只应踏初雪,骑马发荆州。”当系由江陵陆行至襄阳耳。

    《四库全书》无《三巴记》,但《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曾引及此书。待查。袁文引《三巴记》:“阆、白二水,南流曲折三面,如巴字,故名。”系据《清一统志》。杜《南池》诗,杜田补遗:“《三巴记》:‘阆自(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入涪陵,曲通三曲有如巴字,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唐诗:‘杜宇呼名叫,巴江学字流。江水连巴字,钟声出汉川。’”乐天《送萧处士游黔南》云:“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即用《三巴记》语。又《对酒示行简》:“今春自巴峡,万里平安归。”诗作于忠州,在三峡之西,杜诗之巴峡,正与此类也。又《霓裳羽衣歌》:“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唯闻杜鹃哭。”

    “何路出巴山”(乾按:杜甫《九日奉寄严大夫》诗),此以巴代蜀也,巴蜀相连,而此字须用平声,故以巴代蜀也。看诗不可泥。“巴峡”字亦可以此为例,盖指巴地之峡,类名。“日见巴东峡,黄鱼出浪新”(乾按:杜诗《黄鱼》),诗作于夔州,是夔州亦可称为巴峡也。①沈佺期《过蜀龙门》:“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工。西南出巴峡,不与众山同。”此龙门在巴县(重庆),此巴峡即泛指巴州一带之峡。②王维有《晓行巴峡》诗。③刘长卿《寄万州崔使君令饮》:“摇落秋江暮,怜君巴峡深。”④戎昱《云安阻雨》:“日长巴峡雨濛濛,又说归舟路未通。”此以渝州以下之峡为巴峡之证。盖泛称,与巫峡专指不同。⑤熊孺登《蜀江水》:“若论巴峡愁人处,猿比滩声是好音。”此巴峡亦泛指巴中之峡耳,非专指巫峡下之巴峡也。⑥白居易《桐花》诗:“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以忠州之峡为巴峡。又《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又诗题有《木莲树生巴峡山谷间,巴民亦呼为黄心树》,此巴峡乃泛指。又忠州所作《巴水》诗云:“城下巴江水,春来似曲尘。”重庆以东至奉节,长江亦称巴江。又《南宾郡斋即事寄杨万州》:“山上巴子国,山下巴江水。”此巴江即长江,以在巴地万县一带,故亦得称巴江。

    李绅《闻猿》:“见说三声巴峡深,此时行者尽沾襟。”此巴峡则指巴东三峡。唐人用巴峡字颇灵活,有时泛指,有时专指。

    67.《有感五首》(录一)

    [题解:“这一首是反对迁都洛阳之议的。”] 边连宝:“顾、仇二家相合,实一说;朱、浦、王道俊博议又一说,有同冰炭。然以王说求诗,稳顺贯串,似属可从。盖此诗欲代宗暂幸而东都,号召诸侯以图恢复,为周宣故事,非如程元振劝帝长迁洛下,以避蕃寇,为黍离、扬水之续也。(?)正所谓同床异梦,不得以同元振为异汾阳为公疑也。”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勿谓洛阳狭隘,无金汤可守,乘此时而赫然东巡,号令天下则宇宙长新矣。

    68.《岁暮》

    [济时敢爱死] 谓不惜一死也。正言之,即不畏死。《晋书·张华传》:“华曰:‘臣先帝老臣,中心如丹,臣不爱死,惧王室之难,祸不可测也。’遂害之于前殿马道南,夷三族。”

    69.《题桃树》

    [天下车书正一家。注4:“这时安史之乱初定,严武再来镇蜀,太平可望,故杜甫有此想法。但说‘正一家’,而不说‘已一家’下语还是很有分寸的。”] 岑参《入剑门》诗:“四海今一家,徒然剑门石。”

    70.《绝句四首》(录一)

    北大研究生有《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文(《文史知识》1981年第5期),同意杨伦寓意下峡之说和浦江清注。按此乃漫兴、口号之类,不仅是喜悦心情,上两句表现喜悦,下两句因春色触动乡愁,内心惆怅。不能简单化。

    71.《宿府》

    [注2:“是上五下二句法,应在悲字和好字读断。”] 唐元竑:“‘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句法绝异。如五言‘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皆集中少见,偶一为之耳,盖五言第三字断、七言第五字断也。后人惯用好谁字,沿袭不已,不知此二字何曾相联哉?五言第三字断,古诗自有此句法,《十九首》‘出郭门直视’,曹子建‘太仓令有罪’是也。”

    [注2:”自语,指角声。南朝乐府《神弦歌》:‘破纸窗间自语。’”] 又《道君曲》:“中庭有树自语。”苏轼《大风留金山两日》诗:“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陈后山《雪》诗:“木鸣端自语,鸟起不成飞。”

    72.《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

    [开缄风涛涌,中有掉尾鲸。……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 皮日休《夜会问答》诗:“锦鲸荐(贲问日休),碧香红腻承君宴。几度闲眠却觉来,彩鳞飞出云涛面。”知此物唐时颇流行在上层社会间。

    [注14:“‘茹藜羹’与前‘终宴荣’相应。”] 《义门》(乾按:指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愧客茹句从终宴荣句来。”

    [注14:“关于此诗的写作目的,钱谦益笺注有所阐明:‘……特借以讽谕,朋友责善之道也。……’吴祥农则认为:‘借此以戒大臣豪侈纵欲者,不第武也。’其说皆可信。”] 《义门读书记》:“此诗复归草堂时作。诗极谨严,命意则微觉太过,为后来合闹诗篇之祖。‘叹息当路子’五韵,似可省,岂以蜀中奢僭自扰,不复识上下之分,故因事以讽晓之耶。”

    73.《丹青引》

    [先帝御马玉花骢] 任注黄诗(卷九)引作“先帝天马玉花骢”,云“一本作‘五花骢’。”(乾按“任注黄诗”即任渊《山谷内集诗注》)

    [榻上庭前屹相向] 榻上当指坐榻后面的屏扆。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注25:“这两句都是从旁观者的态度上来写画马的神似的。”] 从《陌上桑》来。高适《同鲜于洛阳于毕员外宅观画马》。

    74.《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解题:“上,犹赴也。”] 颜真卿《郭子仪家庙碑》:“迁扶州刺史,未上,除左卫威左郎将监牧南使。”

    [挥泪临大江,高天意悽恻] 唐元竑:“‘挥泪……恻’,公衣食不自谋,万方嗷嗷,疮痍反侧,官务剥削,蝥赋未去,此何与隐人事?而惓惓若此,真所谓‘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者。后来词人动言国事,大都借为诗料耳。”

    75.《忆昔二首》

    其一

    [张后不乐上为忙] 何焯《义门读书记》:“此句前人多议其径率。”

    [老儒不用尚书郎] 岑参《韦员外家花树歌》:“君家兄弟不可当,列卿御史尚书郎。”则唐时固甚重郎官也。

    76.《去蜀》

    [题解:“永泰元年(七六五)四月杜甫的朋友剑南节度使严武死了,他失去依靠,便于五月离开成都,乘舟东下,故以《去蜀》为题。按浦注谓此诗作于武死之前,诗中‘大臣’,乃指严武,待考。”]洪仲《杜诗评律》卷六:《哭严仆射归榇》,“死后有所赠遗曰遗后。”“长即远”。“此严公归榇至三峡,公作此诗哭之也。盖公在严公幕,为其幕下所短,故未久即辞幕府先下峡。集有《赤霄行》、《莫相疑行》等诗可考。世俗尽云在蜀依严武,及武薨,公方下峡者,谬”。按此甚有见,但未能明其底细,何故先下峡?总缘不敢相信严、杜交谊深厚,严不至有欲杀杜之事。又杜当武死时,如仍在成都,必有诗哭之。不哭其遗体,而哭其归榇,此不可理解,不通人情。杜闻高亡而有诗哭之,岂有亲见武死而反无诗哭之?杜自正月归溪上,至武死,历时约三个月,在此期间,竟无接触,并诗歌唱和亦无之,此何故也?值得深思追究,加以注意。若似往昔,一无隔阂,不宜有此种冷漠现象。此亦足证二人之间,必有某种不愉快之事。陆游诗:“熟视严武名挺之。”《十驾斋养新录》卷一八有“居官避家讳”条(见甫不使后面)。参施鸿保书215页。

    又卷三评《去蜀》云:“此公去严武将下瞿塘之作也。……且再至成都亦因武,一年居梓州以送武,故将前面蹉跎六年句,于起处分析言之,公之意亦自可见也。后半勉强自宽之词,然正反言见意法。泪长流,自比贾生流涕也。安危自有大臣在,身系安危之大臣焉在?”为何去武下瞿塘,亦未能予以说明。

    《杜律通解》卷一。又金圣叹语。“笔记”引《溪诗话》卷四。周春以此诗为伪(二三二)。

    [安危大臣在] 《唐书·郭子仪传》:“代宗不名,呼为大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杜在夔有《送韦之晋》诗云:“苍生倚大臣”,大臣即指韦。此诗大臣,亦即指严。

    77.《三绝句》

    其一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唐诗纪事》卷四十引《梦溪笔谈》:“沈存中云:唐人以诗主人物,故虽小诗,莫不烻蹂极工而后已。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小说:护《题城南》诗,其始曰……人面不知何处去……后以其意未全,语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只今何处去’,至今所传有此两本。惟《本事诗》作‘只今何处在’。唐人作诗,大率如此,虽有两今字,不恤也。取语意为主耳。后人以其有两今字,故多行前篇。”杜甫此诗连接两史字,尤足为证也。

    [注一:“这两次杀刺史,史书没有记载。”] 分门集注本、王状元集百家注本皆引“师曰”,以实其事,无据。邵注仍其谬。蔡笺亦引“师古曰”,以与鲍说比,谓未知孰是。仇氏辨之甚详,谓“师古妄人”,捏造人名。(乾按:仇注:“……渝、开之事,史不及书,而杜诗载之,师古妄人,用杜诗而曲为之说,并吴璘等姓名,皆师古伪撰以欺人耳。”)九家注只引鲍说,不引师古说,甚审慎。则宋人已知其非。

    其二

    [唯残一人出骆谷] 《降魔变文》(丁卷):“一切儿总去尽,唯残钝瞿昙恩。”知“唯残”乃唐人口语。

    《义门读书记》:“《三绝句》第三首,杀人,明不贼也。殿前兵马,忍为盗贼,投鼠忌器,故于末章始见之。”

    78.《八阵图》

    刘禹锡有《观八阵图》诗:“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波涛无动势,鳞介避馀威。”清冯景《解春集诗抄》有《观八阵图,有感老杜“遗恨失吞吴”之句》诗(见《丛书集成》)。周篆有说,见353后(乾按:指后衬上的批注,录文见504页补遗6〔1〕周篆)。《明文在》下册512页有杨慎文。

    [遗恨失吞吴。注3:“关于‘失吞吴’,历来解说不一,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把‘失’解作丧失,也就是说以未得吞吴为恨;一派把‘失’解过失……诸葛亮的联吴,其实是一种吞吴的手段,并不是他的目的。”] 假如当时刘备一举把吴吞了,诸葛会不会有遗恨?由此亦可见当以前说为长。杜诗:“干戈未定失壮士”,“西南失大将”,“及见秘书失心疾”,“一失不足伤”,“失道非关出襄野”,“晚来江门失大木”,“未济失利涉”,“枣木传刻肥失真”,“嗜酒不失真”,“鄠杜秋天失雕鹗”,“自失论文友”,“青天失万艘”,“但恐失桃花”,“将老失知音”,“穷猿失木悲”,“梦尽失欢娱”,“指挥若定失萧曹”,“结根失所埋风霜”,“暂蹶霜蹄未为失”,“默思失业徒”。

    79.《负薪行》

    [更遭丧乱嫁不售] 售,用也。不售,即不用。有社会原因。售与雠通,匹配。《汉书·地理志下》:“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取无所雠。”

    [至老双鬟只垂颈] 顾嫁不售。

    [野花山叶银钗并。注6:“因穷,故野花山叶与银钗并插。”] 只好用荆钗,并是比义。刘诗。(乾按:所谓“刘诗”,今不得知。《全唐诗》卷一四八有刘去卿《别李氏女子》诗:“俯首戴荆钗,欲拜凄且颦。本来儒家子,莫耻梁鸿贫。”又卷五四五载刘得仁《长门怨》诗:“早知雨露翻相识,只插荆钗嫁匹夫。”可参。)

    [兼盐井。注:“负薪之外,不负盐。”] 未负水。

    80.《最能行》

    [撇漩捎无险阻] 周篆:“撇,拂而过之。捎,拨而去之。漩,旋回之水;,涌起之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漩)回泉小”下说:“杜诗(最能行):‘撇漩捎无险阻。’漩,夔州土人读去声,谓峡中回流大者,其深不测,舟遇之,则旋转而入,(郭璞)《江赋》所谓‘盘涡谷转’也。,土人读如瀵,谓峡中回流渐平,则突涌如山,《江赋》所谓‘渨瀑’也。斯二者必撇之、捎之而行,不可正犯。杜用峡中语言入诗。”

    [误竞南风疏北客] 周篆:“竞,强也。以南风自夸而欺北人也。”

    81.《古柏行》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何焯:“霜皮一连(联)材大,云来一联,材大虽夸饰语,然巫峡句是东川,雪山句是西川,不拉杂下语也。”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牗空] 何云:“二句言徒有古柏,不见古人也。”

    [冥冥孤高多烈风。……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周篆:“或以冥冥三句为仍指夔州庙柏,非。大厦以下言夔州庙柏既不受伤,复不能用,所以能成其大,万牛一重,万牛其运,重若丘山,但回首而已,不能举也。文章谓其内文理。未辞剪伐,言剪伐之害亦所不辞。送,送往梁栋之地。”

    [苦心岂免容蝼蚁] 何云:“句谓为不知者所陵藉也。”原作“通蝼蚁”。史注黄诗(卷十六)《岁寒知松柏》“或容蝼蚁穴”句引杜《古柏行》:“苦心岂免通蝼蚁。”按杜诗如为“容蝼蚁”,则史正应引以注黄诗。可知史所见杜诗原作“通”,不作“容。(乾按:“史注黄诗”即“史容《山谷外集诗注》”)

    [古来材大难为用] 何云:“落句公自慰云。”

    82.《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城中云出门,一作城头云若屯。翻盆,蜀人方言。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李嘉祐《南浦渡口》:“寡妇共(供)租税,渔人逐鼓鼙。”李与杜同时。边:“何处村,言痛哭者,不止一村也。”

    83.《诸将五首》

    其一

    [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注4:“二句写吐蕃的不断入寇。殷,赤色。唐人多以‘殷’作‘红’字用。这句是说吐番势盛,闪动朱旗而北斗亦为之赤。”] 汗马,汗血马的省文,用对朱旗。杜甫《季秋江村》:“素琴将暇日,白首望霜天。”素对白,犹汗马对朱旗。汗即朱汗、赤汗,血赤者汗,作颜色岂非名词也。暇谐作夏,以对霜,亦系借对法。逼字有分寸,未入长安也。又杜甫《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火旗还锦缆,白马出江城。”火旗,朱旗也,创语,即军旗。高适《塞下曲》:“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旗为红色,故云火生风。樊衡(玄宗时)为幽州长史所作露布,有“铁甲霜野,朱旗火天”之语。《诗人玉屑》卷四引唐人诗句:“箭飞琼羽合,旗动火云张。”元好问《赤壁图》:“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帜北卷天为红。”北斗,指北斗城,即京师长安,如《秋兴》诸诗,不代替天。杜于不便直言处,多借星象影映,可参《伤春》诗。

    《广雅·释诂四》:“磤,声也。”又为煙,或为蔫。《左氏·成·二》:“左轮朱殷。”注:“今人呼赤黑为殷色。”按注为杜预所作,是西晋时已以殷为红色。杜《白丝行》“象床玉手乱殷红”,《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歌》“内府殷红马脑盘”,殷、红二字连文即本之乃祖注。卢仝《观放鱼歌》:“刺史密会山客意,复念网罗婴无辜。忽脱身上殷绯袍,尽负罟获尽有无。”殷绯连文,即殷红色。岑参《暮春虢州东亭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柳亸莺娇花复殷,红亭绿酒送君还。”殷即作红字用。

    《学术月刊》1979年第7期程千帆《杜诗“曾闪朱旗北斗殷”解》:“闲”字实际上是后人改的。《杜臆》说,非。又引钱、张溍说。朱旗不指敌人旗帜或象征敌人力量。“见”字当包括763年、765年两度被攻史实。下句用意以汉喻唐,回忆过去军容的强大,以一今一昔,一衰一盛,一敌强我弱,一敌弱我强的形势,作强烈对比,发抒对安危深切关怀。与“胡来”一联是一样方式,与“越裳”二句正对,和“正忆”二句流水对不同,而是反对。唐代诗人乐于以汉事写唐事。又云:红色是汉朝人认为最尊贵的颜色。班固《封燕山铭》:“朱旗绛天。”又《汉书·叙传》:“朱旗乃举。”张衡《东京赋》:“仗朱旗而建大号。”《蜀志·后主传》注引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朱旗未举。”可见朱旗是一褒词,含有政治内容的庄严的名词,只能代表自己国家正面力量,决不能用来代表敌人的反面的力量(这含义一直沿用至今,如红旗)。杜精《文选》,我们怎能轻率地断定是用朱旗代表他当时所认为的敌人呢?诗人对现在的衰微,想先朝的强盛,作出对比强烈的诗句,很自然。弄清词的历史意义,对正确理解作品很必要。————涤按:关于此诗,《午亭文编》卷四十九《杜律诗话》说之甚详确,宜引证。郭曾炘《读杜劄记》299页引诸家说尤备,并有按语,可参。

    殷字作闲,远不是孙觌本一本,且始于赵次公,赵次公本作“北斗闲”,云蔡伯世改作“殷”,师民瞻本改作“”,皆缘以为杜不应直斥父名,其实不然。按赵盖据传世最早之宋王洙本,王本并无“一作某”字样。仇兆鳌作“殷”,下注云:“音烟,诸本作,《正异》作‘殷’。”《正异》即蔡伯世本,与赵注合。赵谓蔡改,殆可信。按清人注,几无一不作“殷”字,惟《杜臆》从赵说作“闲”,但究难通。朱鹤龄注云:“诸本多同《正异》定作‘殷’。”(不云“改”)“此诗‘北斗殷’,当以旗言之,次公注谓:‘闪朱旗于北斗城中,暇自若。’文义难通。用修已经驳正。”又云:“此诗前四句追言禄山破潼关……援往事以戒之也。下遂言禄山之祸未已,吐蕃又屡告警急,曾不思朱旗闪斗,军容何盛,而任其深入内地,泾渭戒严,尔诸将独不忧及陵墓耶?”则朱主朱旗指唐军,并指当时之军容。此亦有问题,一是“逼”字与吐蕃占领京师不切合,太轻,意思不贯;二是不合事实,祸在眉睫,此时何暇回思过去,夸说过去。况且,在京师而云“朱旗绛天”,又何值得夸耀,在此时此地夸说,亦毫无意义作用,但以作“闲”者为非则是。

    “见愁”二句流水对。“曾闪朱旗”者即上句之西戎。是今昔串联,下句补足上句,方与下二句关联,并引起结联。浦起龙云:“北斗殷,见贼帜之盛。”“下句申上句。是。此北斗乃专指长安城而言,吐蕃曾占领长安,今又逼之,如此危险,岂可不吸取教训仍蹈覆辙?故云。当与《冬狩行》“得不哀痛尘再蒙”合观。《唐会要》卷九十七:“仪凤三年(675年),上(高宗)以李敬元初败,吐蕃为患转甚,召侍臣曰:‘吐蕃小丑,屡犯边境,置之则疆场日骇,图之则未闻上策,宜论其得失,各书所怀。’……中书舍人刘祎之曰:‘臣观自古圣主明君,皆有夷狄为梗。今吐蕃凭陵,未足为耻,愿暂戢万乘之威,以宽百姓之役。’”当时吐蕃不过犯边,远离京师,尚以为耻,杜写此诗时,吐蕃已占领过长安,岂能不引为奇耻大辱,岂得放过,避重就轻,舍占领而不言,而只轻轻以一“逼”字含胡了之?如谓包含在“逼”字中,则说不通,时间不合。逼者逼迫,尚未入也。故知下句所指正是吐蕃入长安事。

    杜对吐入侵,占领长安,代宗仓皇逃往陕州一事,十分愤慨,“怒发冲冠”,诗中屡屡道及,如云:“大戎直来坐御床”(《忆昔》),“犬戎也复临咸京”(《释闷》),“犬羊曾烂熳,宫阙尚萧条”(《寄董卿嘉荣》),“吐蕃凭陵气颇粗”(《入奏行》),“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冠盗莫相侵”(《登楼》),“扬镳惊主辱”(《夔府书怀》),“所忧盗贼多,重见衣冠走。中原消息断,黄屋今安否?”(《将适吴楚》)。这正是“曾闪”句的具体内容,如说包括在上句“逼”字中,能包括得了吗?这一点,从句首“曾”字即可见出。日人津阪孝绰《杜律详解》说:“曾,言往事,指广德元年之乱。”可谓有见。《通鉴·唐纪一》卷一八五:“高祖武德元年(618)五月,隋恭帝禅位于唐……唐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大赦,改元。罢郡,置州,以太守为刺史。推五运为土德,色尚黄。”可见汉唐不同,汉以火德,因而尚赤,尊重朱色,唐则不然。《禄山事迹》:“黄旗军数百队。”《旧唐书·舆服志》卷四五:“武德初,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总章元年(668),始一切不许着黄。肃宗不敢服黄袍迎玄宗(因自立为帝),必待玄宗亲为服黄袍,故杜诗云:“少海旌旗黄。”黄为唐天子专用之色,以别贵贱。此皆唐色尚黄之明证。(乾按:《旧唐书·舆服志》:“文明元年(684)七月甲寅,诏旗帜皆从金色,饰之以紫,画以杂文。”此亦唐色尚黄之明证。唐尚黄、尊黄旗,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苏颋《芙蓉园应制》:“御道红旗出,芳园翠辇游。”又《扈从鄠杜间奉呈刑部尚书舅崔黄门马常侍》诗:“翠辇红旗出帝京,长杨鄠杜昔知名。”可知唐皇出游时亦用红旗,不尽是黄旗。有时用朱旗,与红旗无异,不含褒义。(乾按:《旧唐书·舆服志》:“天宝十载五月,改诸卫旗幡队仗,先用绯色,并用赤黄色,以符土德。”)

    《通鉴·秦纪》卷二始皇帝廿六年:“初,齐威、宣之时,邹衍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始皇并天下,齐人奏之。始皇采用其说,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乾按:唐高祖又曾以白旗为号。《新唐书·高祖纪》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七月壬子:“高祖杖白旗誓众于野,有兵三万。”戎昱《出军》诗:“龙绕旌竿兽满旗,翻营乍似雪山移。中军一队三千骑,尽是并州游侠儿。”以雪为喻,显是白旗。)

    “朱旗”即红旗,亦即军旗,汉时亦称“赤帜”,在唐人心目中往往毫无褒义或贬义的区别。前人由于未能参透这一关,故对这句的解释,多闪烁其词,如钱(谦益)等人,浦(起龙)斥为“贼帜”,直捷了当,很有胆识,但对朱旗可以指吐蕃,未加解说论证。《通典·兵二》卷一四九叙述操练布阵时情况:“白旗点,鼓音动,则左右厢齐合;朱旗点,角声动,则左右厢齐离。合之与离,皆不离中央之地。……白旗掉,鼓音动,左右各云蒸鸟散,弥川络野,然而不失部队之疏密;朱旗掉,角音动,左右各复本初。前后左右,无差尺寸。”这里,朱旗与白旗分担不同的指挥作用,是平等的,无任何褒义、贬义之可言。这是很明显的。朱旗在唐无特殊地位。先看唐人诗中的“朱旗”,诸如:“绛节朱旗分白羽,丹心白刃酬明主。”(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猎猎朱旗映彩霞,纷纷白刃入陈家。”(汪遵《破阵》)再看杜诗:“金甲雪犹冻,朱旗尘不翻。”(杜甫《览柏中丞兼子姪数人除官制词》)“白日照舟师,朱旗散广川。”(杜甫《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即红色军旗耳,何褒之有?如谓“曾闪朱旗”为褒义词,则杜《冬狩行》:“飘然时危一老翁,十年厌见旌旗红”,又将作何解释?这里的“旌旗红”,还不就是“朱旗”吗?“厌见旌旗红”即“厌见旌旗朱”,为押韵而改朱为红,即如齐己《折杨柳词》“多谢将军绕营种,翠中闲卓战旗红”一样,并无尊重之意。未必用朱旗时就表示褒义,用红旗时就表示贬义,那是说不通的。要知朱旗并非唐之国旗,乃红色军旗,因战事不息,故云厌见也。杜诗“朱旗”并不存在什么象征意义,正是不合朱旗的历史意义。历史是变动的,词的含义也是变动的,此一时彼一时。

    问题在于吐蕃军旗是否红色。朱旗用之军中,非汉所特有之物,胡人惟回纥用白旗,故史书特著之以为异。杜甫《往在》:“前者厌羯胡,后来遭犬戎。”又“京都(柏)不再火,泾渭开愁容。”杜对吐蕃入占京师非常愤恨,屡见于诗。每引以为戒。“曾闪朱旗北斗殷”,亦当指此事而言。朱旗即红色军旗耳,唐军用之,吐蕃亦用之,不含华夷之歧义。(乾按:《新唐书·吐蕃传》:“部人处小拂庐,多老寿至百馀岁者,衣率毡韦,以赭塗面……〔文成〕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旧唐书》本传同〕又,“河之西南地如砥,原野秀沃,夹河多檉柳,山多柏,坡皆丘墓旁作屋,涂之,绘白虎,皆虏贵人有战功者,生衣其皮,死以旌勇。”是吐蕃习俗亦尚赤。“汉尚赤,用赤帜”,则吐蕃军旗烂熳红,用朱旗,应无疑。(乾按:以上“涤按”,据先父各书批注和所录资料手迹整理,倘有语意重复、语气不接处,系辑录所致。)

    [将军且莫破愁颜] 李义山《赠歌伎》:“水精如意玉连环,下蔡城危莫破颜。”

    其三

    [注18:“广德二年(七六四)拜同平章事。”] 广德二年(七六四)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

    其四

    明王维桢《杜律颇解》:“‘越裳’比交趾,应‘铜柱’字,‘南海’应‘扶桑’字。‘大司马’与‘侍中’皆诸将当时加官之号。‘炎风’仍指安南,‘朔雪’指蓟北,‘忠良’以勉诸将。”此解颇简当。杜岂能以‘忠良’望之于宦官之于为将者乎?

    [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注22:“大司马,即太尉。”注23:“这句泛指一般将帅及节度使而带‘侍中’之衔的。” 注25:“钱谦益谓此诗乃戒朝廷不当使中官为将,故以殊锡为指李辅国,未免歪曲事实。”](乾按:范祖禹《唐鉴》卷一:“太尉掌武,盖古者大司马之职也;司徒主民;司空主土;皆六卿之任,非三公之官也。萧先去眉批:“杜诗‘殊赐曾为大司马’,拙注以为指太尉而非兵部尚书。观此尤信。”今移录于此。)《午亭文编》论大司马不得指兵部尚书,甚确。宜参。又,参《钱注杜诗补》。《隋书·五行志下》:“臣每患官卑,彼(指隋军)若度来,臣为太尉矣。”何焯:“第四首注家谓以杨思勖、吕太一为用李辅国、鱼朝恩之前鉴,真善据也。‘殊锡’一联,‘大司马’句谓李(光弼)、郭(子仪)皆元勋,不相统也,并为大司马,详《汉书》中。‘侍中貂’句,但指朝恩。”————涤按杜甫《有感》之一:“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之五:“登坛名绝假,报主尔何迟。”诸诗作于《诸将》之前,皆意主责备诸将者,与宦官领兵无涉。盖宦官领兵毕竟是少数,如以五、六二句为讽宦官,则末语“忠良”二字无着落矣,岂得目宦官为忠良而寄以恢复“天王地”之希望乎?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良翊圣朝] 何(焯):“炎风二句,用忠臣则炎风朔雪尽入版图,任小人则两京庙社皆不保。何谓忠臣?不求明珠翡翠以蛊君焚身者而已。末句言当忧根本也。五岭不臣,事同癣疥;内任忠臣,先取巨憝,则闻风清荡矣。”

    84.《秋兴八首》

    其一

    周篆:“前四句是天地之秋,后四句是少陵之秋,合而言之,则为《秋兴八首》之秋。夔界五溪有关隘之义,故亦称塞上。波浪兼天、风云接地,言高塞天地无非萧森气象也。他日,前日也,与‘他日嘉陵泪’之他日同义。”巫峡、瞿塘峡,(郭沫若)《东风集》183、184页。

    [丛菊两开他日泪。注3:“此诗他日泪,亦犹前日泪,见得不始于今秋,乃是流了多年的老泪。] “丛菊”二句参《柳南随笔》卷五(九七页)。欧阳詹《观送葬》:“他时不见此山路,死者还曾哭送人?”他时即他日,因平仄关系改用时字。他时亦即往时意。他日,有作前之日,或后之日两解。见清王文湉《冷庐杂识》卷一。

    其二

    [每依北斗望京华。注5:“京华即长安。长安城上直北斗,号北斗城。长安不可得而望见,所可得而望见者,只有上直长安之北斗星,故每依北斗为标准以望长安。北斗一作南斗,大谬。”] 周篆:“依斗望京华者,盖京华不可见,以北斗准之,则约略在望,所谓‘秦城北斗边’者也。”杜审言《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沈佺期《初达州》:“搔首向南方,拭泪看北斗。”北斗下临长安城也。唐明皇《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地入南山近,城分北斗馀。”贾至《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共说京华旧游处,回看北斗欲潸然。”为何回看北斗且欲出涕?正以京华长安在北斗下也。此尤足证当作北斗。又,唐崔镇有《北斗城赋》“城侔北斗,御星汉而曾披”之语。虞注:“不知南斗乃江湖之分,不直夔城,况长安之上直北斗,作北字无疑矣。”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注7:“槎,木筏。杜甫以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朝官身份作严武的参谋,故得云‘奉使’。”] 仇以奉使为指严武为节度使,欠确切。听猿者杜也,奉使者亦杜也。骆宾王《海曲书情》:“薄游倦千里,劳生负百年。未能槎上汉,讵肯剑游燕!”槎上汉,喻置身朝廷。剑游燕,谓从军幕府。李邕《谢入朝表》:“臣邕言:伏奉七月十五日恩勅,许臣会计京师者,止水一盃,忽闻朝海;枯查八月,更得浮天。臣某中谢。”此唐人以浮槎至天河比喻入朝之证。

    其三

    [清秋燕子故飞飞。注12:“故,即故意。”] 张窈窕《春思》:“双燕不知肠欲断,衔泥故故傍人飞。”

    其四

    [征西车马羽书驰。注17:“羽书,是插羽于书,取其迅速。”] 沈佺期《送卢管记仙客北伐》:“羽檄西北飞,交城日夜围。”又《塞北》:“五原烽火急,六郡羽书催。”羽书驰,犹羽书催也。

    其五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张莒(盛唐时人)《元日望含元殿御扇开合》:“冕旒开处见,钟磬合时闻。”盖扇开始能见皇帝,故前人谓五、六二句为不用虚字之流水对,信然。张诗形容御扇“影动承朝日,花攒似庆云”。元稹《酬翰林白学士》诗:“日轮光照耀,龙服瑞葳蕤。”

    [注22:“圣颜,天子之颜,指玄宗。对于玄宗,杜甫还是有一种文章知己之感的。有同志认为此诗前六句皆言官拾遗之事,‘圣颜’指肃宗。”] 《通鉴》卷二一一:“上(玄宗)素友爱,近世帝王莫能及,初即位,为长枕大被与兄弟同寢……”《唐会要》卷二十五“文武百官朝谒班序”条载:“其诸卫及率府中郎将,皆不及升殿。”故诗云“识圣颜”,当系为率府胄曹参军时,若拾遗则在上左右,“天颜有喜近臣知”。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注23:“点,传点。或解作点辱,不确。”] 沧谐苍,以对青,借对。吕温有《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诗。周篆引楼钥曰:“点与玷通,古诗多用之,束皙《讣亡》诗:“鲜侔晨葩,莫之点辱”。陆厥《答内兄》诗:‘复点铜龙门。’点朝班,正承用此也。”点字意似可兼含点辱意。唐人麻察文:“滓秽流品,点辱衣冠。”

    其六

    羊士谔《乱后曲江》:“忆昔曾游曲水滨,春来长有探春人。游春人静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羊登贞元元年即785年进士第)

    [锦缆牙樯起白鸥] 杜诗:“春鸥懒避船。”薛能《清河泛舟》:“旗里惊飞尽白鸥。”

    其七

    庾信、江总、元行恭、薛道衡均有咏昆明池诗。1980年《考古与文物》创刊号胡谦盈《汉昆明池及其有关遗存踏察记》。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唐童汉卿《省试昆明池织女石》:“有脸莲同笑,无心鸟不惊。”应参考。今织女石不知下落。朱庆馀《晦日同志昆明池泛舟》:“戏鸟随兰棹,空波荡石鲸。”周弘正有《咏石鲸应诏》诗。石鲸今犹存陕西省博物馆,鳍尾已残缺,石作淡黄色,非玉石也。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周(篆):“菰米沉云里,不过言其多;莲房坠粉红,不过言其晚。苟如诸家所云,岂太平之菰米不沉,至乱离而始沉;太平之荷花‘不坠’,至乱离而始坠耶?”周:“(沉云黑)如云之多而黑也。房莲实,粉红莲瓣也。凡此皆昆明池昔日清秋极盛景象,至今犹可想见也。”“中四句乃极言昆明气象之异,为‘鸟道’‘渔翁’作势而已。”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虞注:“自长安入蜀皆鸟道。”王维《道人入蜀》诗亦云“鸟道一千里”。周:“江湖句言沦落江湖无往不为渔翁也。”

    其八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注33:“盖举鹦鹉凤凰以形容二物之美,非实事也。”] 从陈子昂《春日登金华观》:“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变化而来,其实无鹤无虹。唐时宫中多植梧,庾肩吾《奉和太子纳凉梧下应令》诗:“桐横棲凤条。”又杜诗“西掖梧桐树”等皆可证。杜尝出入并寓值省中,想必甚爱此梧桐也。《文学研究动态》1982年总第81期《英美研究古汉诗音象的几种方法》:“措置词语,使两种或数种语法关系在诗句中同时存在,出现‘歧义’(ambiguity),如杜名句‘香稻啄馀鹦鹉粒’。”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周:“佳人仙侣,亦指士女之游渼陂者耳。或作公与岑参辈,尤非。翠,翠羽也。《洛神赋》‘或拾翠羽’,问赠也,言以翠羽相赠答也。仙侣谓流连之际无异神仙也。”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注35:“末二句收归自身作结,并总结八首。”] 周:“彩笔句作献赋解者亦非。气象谓渼陂景物。吟望,且吟且望也,与前‘有所思’相应。此一句是一首之结,亦是八首之结。”

    85.《咏怀古迹五首》(录三)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元稹《寄薛涛》诗:“锦江滑腻峨眉秀,生出文君与薛涛。”用意与杜亦同,而风神格调顿异。元有私心杂念,人品不高。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注10“朱瀚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杜《舍弟观赴蓝田》:“鸿雁影来连峡内,鹡鸰飞急到沙头。”又《春望》:“烽火连三月。”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注11:“省字,或解作约略,或以为是‘岂省’的省文,按省识,犹觉识或解识。《西京杂记》:‘乃使画工图形。’”] 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王绩《看釀酒》:“六月调神麹,正朝汲美泉。从来作春酒,未省不经年。”杜荀鹤《伤病马》:“骑来未省将鞭触,病后长教觅药医。”吴:“元帝仅于画之中一识春风之面,今日即有环佩之响……”按《汉书·叙传》:“时乘舆幄坐张画屏风,画纣醉踞妲己,作长夜之乐。上(成帝)以(班)伯新起,数日礼之,因顾指画而问伯:‘纣为无道,至于是乎?’伯对曰:‘书云乃用妇人之言,何有踞肆于朝。所谓众恶归之,不如是之甚者也。’”则汉时固已有此种画也。《西京杂记》所载,事或有之。李山甫《代崇徽公主意》诗:“金钗坠地鬓堆云,自别昭阳帝岂闻。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李义山(?)《昭君》:“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乾按:(?)表示萧先生对此诗作者有疑问。经查此实为晚唐汪遵诗,见《全唐诗》卷六○二)

    86.《壮游》

    [嫉恶怀刚肠] 《通鉴》卷二一一,玄宗敕书慰李杰曰:“……卿宜以刚肠疾恶,勿以凶人介意。”(开元四年事)疑杜兼用敕书语。(原见《绝交书》)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注12:“写谒太伯庙。杜甫感太伯之能让,故抚事泪流。”] 《通鉴》卷二百四:“狄仁杰以吴楚多淫祀,奏焚其一千七百馀所,独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陆龟蒙《太伯庙》:“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奠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春歌丛台上。注12:“丛台,六国时赵王故台,在河北邯郸县。”] 即在邯郸市,现辟为公园。1981年4月20日《文汇报》有丛台照片及简介。

    [射飞曾纵鞚。注22:“射飞,射飞鸟。”] 唐李嶷《少年行》:“侍猎长杨下,承恩更射飞。”刘商《胡笳十八拍》:“髯胡少年能走马,弯弓射飞无远近。”

    [少海旌旗黄。注37:“骆宾王《自叙状》:‘沐少海之波澜,照重光之丽景。’……皆唐人称太子为‘少海’之证。”] 骆宾王……照重光之丽景。(当中宗为太子时,骆为东宫属僚)……姚珽《上节愍太子书》:“傥得遥山益峻,少海增深,碎首糜躯,其甘如荠。”李乂《节愍太子哀册文》:“阅少海而不留。”常衮《代宗让皇太子表》:“观象于天,应前星之环极;取法于地,视少海之朝宗。”卢照邻《歌储宫》:“波澄少海,景丽前星。”(前星,太子的别称)

    [荣华敌勋业。注52:“即前‘朱门务倾夺’意。”] 杜《秋野》:“吾老甘贫病,荣华有是非。”

    87.《遣怀》

    [存殁再呜呼!注15:“呜呼,恸哭也。”] 贯休《送人之岭外》:“三闾遗庙在,为我一呜呼。”谓哭吊也。

    88.《宿江边阁》

    藏云山房《杜律详解》:首句是说沿山径而入,水面之鹳鹤追飞寂静,山中之豺狼出窟,闻其得食争喧,盖因军旅不兴,盗贼得志,故即景以含情。黄鹤谓鹳鹤喻军士,豺狼喻盗贼,所见不差也。末联申明上意。又解宿为人宿歇,恐非。

    89.《历历》

    [无端盗贼起。注2:“盗贼,指安史之乱。仇兆鳌以为是‘讳言’,其实是一种幽默的讽刺,天下宁有无端而起之事故?”] 边(乾按:清人边连宝《杜律启蒙》):“开元遗事,历历在眼,何其盛也,乃无端盗贼忽起,积时累世,至今不休,何耶?嗟嗟木不腐则出已生,若果以开元之治而致盗贼,则盗贼之起诚为无端,而岂其然哉?公于此,盖几费惨淡经营矣。惜无有窥其苦心者。”

    90.《解闷十二首》(录五)

    其五

    [侧生野岸及江浦] 浦,赵次公作蒲,谓“戎僰间,以亩为蒲,官私契约皆然。因以押韵。师民瞻本作江浦,非是。”(乾按:见林继中《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1107页)

    91.《阁夜》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 《(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卷七十二“陈侍中、王叔斋籁纪”:“野哭条:野哭者,死丧离别激于中而发也。”陈羽《犍为城下夜泊闻夷歌》:“犍为城下牱路,空冢滩西贾客舟。此夜可怜江上月,夷歌铜鼓不胜愁。”

    92.《缚鸡行》

    唐元竑:“《缚鸡行》前七句俚甚,末句不深不浅,恰在正中,千古脍炙,苏、黄有意效之,转入义路,所谓学而后知其难。”《朱雪鸿批杜诗》(乾按:清人朱颢英撰)有可取。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注2:“这两句是作诗的本旨。因为作者既未明言,我们得进行臆测。”] 《文艺研究》1981年第6期吴战垒《窥探“心灵之窗”————艺术欣赏随笔》:“这首诗的结句是从鸡虫不能两全这件生活琐事中,引起深沉的感触,但又不直截点破,只是含蓄地画出诗人倚阁望远之状,却使人感到忘怀得失之意已在言外。这是把哲理寓于形象之中的点睛之笔。供一说……结句之妙,非他人所能跂及也。”王渔洋《瀼西谒少陵先生祠五首》:“飘零逐猿鸟,得失感鸡虫。”鲁迅《哀诗三首》:“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有“附记”说明,可列入“备考”。又“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杜诗:“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乾按:鲁迅诗后附记云:“随手写之,而将鸡虫做入,真是奇绝妙绝。”周作人解释说,原来“鸡虫”恰是“何几仲”之名的谐音,此人虽曰同事,却专门排挤范爱农,令人生厌。不意入诗,一语双关,故绝。参张向天《鲁迅旧诗笺注》。“备考”指萧先生主编《杜甫全集校注》之一体例。杜句出自《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

    93.《愁》

    [题解:“杜甫自注:‘强戏为吴体。’吴体,即拗体。”] 《杜臆》:“吴体即拗律也。胸有抑郁不平之气,借拗律发之。公之拗体诗,大都如此。黄生曰:‘戏者,明其非正律也。’”

    94.《麂》

    唐元竑:“《麂》诗于诸咏物中,可谓拔乎其萃,不意淋漓满志如此。”(乾按:见所著《杜诗捃》。)

    [无才逐仙隐,不敢恨庖厨。乱世轻全物,微声及祸枢。] 《通鉴》6470页徐有功语。(乾按《通鉴》卷二百四:“有功伏地流涕固辞曰:‘臣闻鹿走山林而命悬庖厨,势使之然也。陛下以臣为法官,臣不敢枉陛下法,必死是官矣。’”)《汉书·匈奴传》卷九十四:“今圣德广被,天覆匈奴,匈奴得蒙全活之恩。”《论衡·祸虚篇》:“若此言之,颜渊不当早夭,盗跖不当‘全活’也。”唐人多全活连文,张说《姚崇神道碑》:“公持法无颇,全活者众。”

    95.《复愁十二首》(录五)

    [注5:“《晋书》卷五十六《江统传》:“昔汉光武皇帝时,有献千里与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 此语又见《旧唐书·魏徵传》“徵谏曰”云云。杜盖与此同意。

    [注8:“见得欲求国家安全,应加强边防。”] 《唐音癸签》232页有说。(乾按:《唐音癸签》卷二十六:“杜诗云:‘任转……凤凰城。’最晓天下大计矣。人主守在四夷,区区添兵京城,足救缓急乎?”)

    96.《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

    唐元竑:“元诗两篇皆直赋时事,绝无比兴。公诗小序乃曰:‘不意复见此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何也?”按杜所谓比兴,着重内容美刺,已突破传统观点。

    [增诸卷轴,简知我者] 韩偓《录旧诗有感》:“缉缀小诗抄卷里,将思闲事到心头。自吟自泣无人会,肠断蓬山第一流。”张文昌诗:“诗成添旧卷,酒尽卧空瓶。”唐人皆自有诗卷。

    [叹时药力薄。注6:“因忧患重,故吃药不见效。黄生云:“盖身疾可医,心疾不可医耳。”] 周篆《杜工部诗集集解》:“叹时药力薄,言为感时所伤,药力不能疗疾。”

    97.《又呈吴郎》

    虞注(虞集《杜律虞注》)解此诗,与□□不谋而合,可取。唐元竑《杜诗捃》卷三:“详诗意乃是公移居东屯后,虚瀼西草堂以与吴司法,此枣树定在交界口(?),公在日,便乞与之。公去,而寡妇插篱为界(?),公恐吴有言,故代为周旋,‘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竹篱却甚真。’远客指吴。防者,寡妇防之。使者公使之(?)。(乾按:上列问号均表示不以为然,说法可疑。虞注,指虞集《杜律虞注》。)当知不必真公使之,须如是,吴使(便,应作始)嘿然耳。赈邻妇之乏,人或能之,业舍之他适矣,谁肯始终斡旋若此,且委曲入人,使吴意消而不觉?大用之,即宰相作略也。”按言杜使寡妇插篱,殊属臆测。诗明言“堂前”,何“界口”之云?

    98.《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勤耕牛,兼书触目》

    [冬菁饭之半,牛力晚来新。注2:“浦注:‘冬菁,芜菁、蔓菁之属,盖约举秋菜之名。饭之半,谓其功,半可敌饭。按冬菁饭之半,俭岁贫人之计也。如此则菜之功用亦重,所以须督牛耕种,以供采撷接春之需。’”] 邓有驳议,不知二句是两码事。饭之半,表明须种秋菜之故;牛力之新,当由于休息而然,观“晚来”字可见。牛须喂,自不在话下,种秋菜是为人食,非为牛饲料也。(乾按:邓《杜诗别解》中华书局1987年版215页:“我幼时在吴中常见水牛喜食蔓菁叶。但为什么诗中说是‘饭之半’呢?因牛同时须吃一些粮(如豆类)。”先父曾批注:“好阔气的牛。我未见过以豆饲牛,我亦南人,小时放过牛,不论水牛黄牛,一概是吃草和稻秆。这是夔州,一千多年前的夔州,且当乱世,当时正是‘黎民糠籺窄’,而牛却要一饭有一半是吃豆粮食。与题旨亦不合,题明言‘种秋菜’。”)

    [注2:“浦注:‘旧以饭之半,作饭半解,殊无理!’”] “作饭半解”应为“作饭牛解”。

    99.《登高》

    (乾按:本页夹有一信,节录如下)

    萧先生:您好!

    最近老师教《登高》,讲“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根据您的观点分析了这两句所包含的九层意思,事后我又查了您的《杜甫研究》,说实在的,在讲课之前,在看您的著作之前,谁也不曾这样深入地去理解。不过,老师讲这首诗的对仗时,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大家都认为此诗八句全对,从对仗的角度看,我觉得这两句似乎可说“八可悲”或“十可悲”,即把“多病”作一悲,或把“悲秋”分作两悲:重九佳节还在他乡,不能与家人团聚,可悲;又当这“风急天高猿啸哀”的萧瑟景象中作客,可悲。萧先生,不知我这样理解是否牵强?请指教。另外,不知您的《杜甫研究》是否还要再版?

    祝

    身体健康!

    学生 汪钰明草上10.14

    (乾按:可参《杜甫研究》齐鲁书社修订本96页“语言的精炼性”一节)

    100.《写怀二首》(录一)

    [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注4:“正因为社会有贵贱贫富的不同,所以也就有悲有喜有趋竞和羁束。”] 为追求富贵。《门类增广十注》:“‘无贵’二句,言贵贱贫富一委顺之而已,所谓乐天知命者。”又引赵次公云:“贱之所以悲者,以贵形之也,故无贵则贱者不悲;贫之所以不足者,以富形之也,故无富则贫者亦足。此义甚明,而旧注乱之。”贫困屈辱的生活实践,不可能产生那种自我麻醉、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的齐物说一类的唯心主义的想法。齐彭殇、等贵贱,那是吃饱了饭的人,没落的有闲阶级的高调。经常低颜下色的杜甫,单凭心中无富无贵能不悲吗?

    [曲直吾不知,负暄候樵牧。注13:“这也是说反话,如果以为杜甫真是一个不知曲直、不分是非的达观者流,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这是对那个黑暗社会恨到了家的话。”] 才说曲直,偏又说不知,知非真不非也。语妙。如真不知曲直,何必写诗?上二句就分了达士、小人,何故?杜《遣兴五首》:“北里富薰天,高楼夜吹笛。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绤。”又,“朝逢富家葬,前后皆辉光。……送者各有死,不须羡其强。”皆作愤恨语,无达观意。

    101.《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嚣行并序》

    [开元五(一作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注3:“剑器浑脱,是剑器与浑脱二舞的综合。”] (?)敦煌大曲《剑器》末遍云:“排备白旗舞,先自有由来。合为花焰秀,散若电光开。喊声天地裂,腾踏山岳摧。剑器呈多少,浑脱向前来。”“就是对《剑器》的持刀队舞的实际描写”。非公孙之舞。《文物》1980年2期关于浑脱。(乾按:“(?)”系卡片手迹,表示引者此处露疑,记忆可能不确处。敦煌大曲《剑器》木遍,即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集》下卷《剑器》第三,文字略有不同。)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 周篆:“玉貌锦衣,公自谓。盖开元五年,公止六岁,故曰。”大谬。玉貌锦衣,指当年还是妙龄女子的公孙大娘,但这个主语被省略了。这是杜甫“以诗为文”。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贴,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注9:“西河剑器,大概是剑器舞的一种,……‘实际出西胡’。……公孙之舞,乃能启发‘草圣’,那么她的舞也就可知了。”] 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歌》:“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幽雨。”《独异志》:“开元中,将军裴旻居母丧,诣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道子答曰:‘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励,获通幽冥。’旻于是脱去缞服,若常时装饰,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百人,无不惊慄。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壮观。道子平生所画,得意无出于此。”(《广记》卷二一二引)杜诗之妙,亦可谓得力于公孙之舞剑,与张旭之于草书正同。艺术有其共性。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注一一:“以上四句是对舞的本身作具体描写。此诗‘江海凝清光’,也应当是以水色喻剑光的。由此可见,剑器舞,必用剑,否则不可能有此境界。”] 《旧唐书·乐志》载《节愍太子庙乐》武舞:“剑光挥作电,旗影列成虹。”李白《司马将军歌》:“手中电击(一作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颜真卿《赠裴将军》(按当即裴旻):“将军临八荒,烜赫耀英材。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正所谓“如”、“罢如”所描写者。剑有光,不舞则光凝。李贺《走马引》:“朝嫌剑花净,暮嫌剑光冷。”凡言及剑者,例用“电”或“光”以形容之,与杜诗“罢如江海凝清光”正合。因舞罢收剑,故曰“凝清光”也。如无剑,不可能出现此种景象,《大食刀歌》:“凭轩拔刀天为高。”如非大刀也不可能产生这种意境。

    凡剑必有光,自古而然。梁陶宏景《刀剑录》:“殷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岁次甲子,铸一剑,长二尺,文曰定光,古文篆书。”“武丁……铸一剑,长一尺,铭曰照胆,古文篆书。”“后天禅延熙二年造一大剑,长一丈二尺,镇剑口山,往往人见光辉,后人求之不获。”“孙亮以从建兴二年铸一剑,文曰流光,小篆书。”“怀帝炽以永嘉元年造一剑,长五尺,铭曰步光。”“唐李君元《天子剑赋》:“独立而光连日月,横行而气压山川。”白行简《欧冶子铸剑赋》:“利可吹毛,光能莹雪。”李白《东海有勇妇》:“学剑越处子,超腾若流星。”韩愈《利剑》诗:“利剑光耿耿,佩之使我无邪心……我心如冰剑如雪。”总之剑与光分不开。唐周《羿射九日赋》有“四发而辉流星斗,五发六发而烨烨霞散,七发八发而离离电走”之喻,皆与剑光有关。空手固不可能有,即其它舞具,亦不可能有此境界也。

    102.《冬至》

    [路迷何处望三秦] “望”作“见”,一作“是”。

    103.《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眼中之人吾老矣。注9:“眼中之人,当指王郎,是呼而告之的口气,应略顿。”] 李白《寄远》其五:“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短。”又《自代内赠》:“曲度入紫云,啼无眼中人。”皆指情人、爱人言。

    104.《江汉》

    明邵傅《杜律集解》:首句“身在江汉,心则思归”。次句“虽自贬,而有自负意在”。“公自言江汉思归之客,于片云与天共远,于永夜与月同孤。乾坤虽一腐儒,然心壮病苏,尚堪一用。古人之于老病,但存其智,而不必其力,可思矣乎。”赵注云:“中四句以情景混合言之,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物也,景也;与天地共远、与月同孤,心视落日而犹壮,病遇秋风而欲苏者,我也,情也。若此虚实一贯,人能效之者鲜。”(乾按:此段为元明间人赵汸注。萧涤非先生主编《杜甫全集校注》第5576页,有赵汸《杜律五言赵注句解》。)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注3:“落日二字,不是实景,乃是比喻年老和环境的困难,所谓‘日薄西山’、‘日暮途穷’。所以‘落日’二字的涵义是很广阔很丰富的。”] “落日”可能有三种解释:1.落日与心情类比————心似落日,壮志未已;2.落日作人生途穷象征,用来反衬心情————壮志未已,不似落日;3.落日点明时间、环境————身临落日,壮志未已。因此孤立词语的获得即单纯意象的形成。

    105.《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

    [时危兵革黄尘里] 任注黄诗(任渊《山谷内集诗注》)卷十引作“时危兵甲黄尘里”。

    106.《暮归》

    [城上击柝复乌啼。注1:“击柝,即打更。”] 《集成·乐律典》卷七二:陈侍中王叔斋《籁纪》:“城柝者,逻卒之柝声也。”

    107.《晓发公安》

    [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 明王维桢《杜律颇解》:“邻鸡野哭,言鸡鸣之时人哭也。物色生态,言物象之著于目者有生意也。虞注作就句对格,非也。详野哭如昨日,时盖兵戈之役未已;物态能几时,言光景迅速易凋谢也,皆从首句‘复’字来。此二句感伤之词,以起后四句,言由是放迹江湖无系恋之情焉。”

    108.《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白居易有题岳阳楼诗。《光明日报》1979年12月21日《保护湖泊自然生态刻不容缓》:湖泊水体对环境有巨大的调节作用,关系到气温的升降,科学家提出洞庭湖水面要保护。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中宵》诗云:“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尚言少,此则无一字矣。徐仁甫《广释词》72页训“有”为“在”,大失诗意。言“有孤舟”,则此外一无所有,不言可知,训为“在”,则此意不明。在孤舟,不一定只有孤舟也。训诂往往失诗意。

    109.《岁晏行》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锡”作“铁”,不必改,一本作“锡”。《唐书·食货志》:“武后时,钱非穿穴,及铁锡铜液皆得用之……自是盗铸蜂起……先天之际,两京钱益滥,郴衡钱才有轮郭,铁锡五铢之属皆可用之,或镕锡模钱,须臾百十。”(乾按:此处引文,与《旧唐书·食货志》在文字上略有出入)

    110.《客从》

    鹤曰:按史大历四年三月,遣御史税商钱,此诗故托珠以讽征敛之及于商贾也。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赵曰:“至于化为血矣,犹虑公家之征敛(焉),而无以供应之,故哀(其征敛无以问之也)。”

    111.《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

    [使我昼立烦儿孙。注6:“儿孙二字,复词偏义,因为杜甫这时并没有孙子。”] 近人有《杜甫之死及其它》(《安大学报》1979年第4期),据此一诗句谓“杜此时还有孙子,《枉裴道州》诗:‘使我昼立烦儿孙。’想即嗣业。”误矣。(拘于字面)又谓“杜在世时已有嗣业,杜逝世后四十三年才归葬,嗣业应已五旬左右人,亦有子孙了。”盖由误解“昼立烦儿孙”句。嗣业为宗武所生,宗武此时不过十七岁左右,何得有子耶?

    [舞剑霜雪吹青春。注17:“霜雪,形容剑光。”] “剑树刃山霜雪白”(482页)(乾按:“剑树”句,出自敦煌变文《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见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82页)。李白《赠友人》:“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玉匣闻霜雪,经燕复历秦。”直以“霜雪”代刀剑。

    112.《楼上》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二句倒装。

    113.《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杜诗捃》:“……高在时,公颇不满之,死后却追思流涕者,公既笃于友朋,不肯自居于薄,又题中‘老病怀旧’,追酬此诗,因寄王敬,盖晚景寥落,属望生者,故借高以引意,意实不在高也。”

    附:高适诗《人日寄杜二拾遗》

    [身在南蕃无所预(谓甫不预政事)] (?)《客居》诗:“儒生老无成,臣子忧四藩。箧中有旧笔,情至时复援。”岑参《潼关镇国军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诗:“何为廊庙器,至今居外蕃?”高诗南藩,即外藩,作自谓亦通。

    [一卧东山三十春(指杜甫),岂知书剑老风尘!]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壮年学书剑,他日委泥沙。”杜自谓。李华《咏老十一首》:“秦灭汉帝兴,南山有遗老。……高卧三十年,相看成四皓。”李白《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李白基本上没有作官,所以说“云卧”。高适自为封丘尉后,一直做官,愈做愈大,杜诗所谓“飞腾无奈故人何”,作此诗时又正为刺史,岂得云“老风尘”。

    114.《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觉见] 《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卷八二四引《云仙杂记》:“李龟年至岐王宅,闻琴声,曰:‘此秦声。’良久,又曰:‘此楚声。’主人入问之,则前弹者陇西沈妍也,后弹者扬州薛满。二妓大服,乃赠之破红绡蟾酥。龟年自负,强取妍秦音琵琶捍拨而去。”据此,可知龟年固常出入岐王之宅也。

    115.《逃难》

    [五十白头翁] 白居易《白鹭》:“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116.《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

    [麾下杀元戎,湖边有飞旐。注6:“二句即指臧玠杀崔瓘事。飞旐,指崔瓘灵柩所悬之素旌。”] 元结有有关崔瓘材料(《全唐文》第四册)。

    [礼过宰肥羊。注8:“感聂令致酒肉。古人以牛、羊、豕三者具备为太牢,无牛只有羊、豕则为少牢,聂令送的大概是牛肉,所以说‘礼过宰肥羊’。”] 韩愈《洞庭阻风赠张十一署》:“犬难断四听,粮绝谁与谋。……男女喧左右,饥啼但啾啾。”此可见舟行绝粮苦况,故杜对聂甚感激。《文苑英华》卷五四七《杀牛判》:“景(丙)告丁杀牛事,丁别款景铸钱,州断尽处极刑,使出从徙。对:……(2793页)下又有《为父杀牛判》:“韩孝随父行,牛惊觝人,恐损父,遂以刀杀牛,牛主论告,孝请价陪填事。对云:原始虽称犯罪,要未可论辜。”同卷《父病杀牛判》:“壬父病,杀牛祈祷,县以行孝,不之罪,州科违法。对:力施南亩,屠则干刑。……壬忧或满容,杀非无故,爱人以德,未闻易箦之言,获罪于天,遂抵椎肥之禁。”可见,唐时杀牛有禁。又《射牛判》有“误杀不禁”之文,则故杀有禁。诗题只云肉,未言何肉,《杂录》以诗中有“礼过宰肥羊”之句,遂以牛肉当之,无据,岂有县令而自杀牛者?史(容)注《山谷诗外集》卷十七引“老杜诗:‘礼遇宰肥羊,愁当置青醥。’”作“遇”,则宰者正羊耳。与下句当字合。可知所谓“牛肉”者,乃从“过”字望文生义而来,不能作为定论。又按韩翃《奉送王相公缙赴幽州巡边》:“位高汤左相,权总汉诸侯。”商汤以仲虺为左相,而王缙时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故云。句意盖谓位高如汤之左相,权大如汉之诸侯。非谓高于汤之左相。杜诗作“过”字,其意亦即指下“宰肥羊”而言,非有过于宰羊。

    117.《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

    [题解:“现在乱子既已平定,他自然要掉转船头北归了。(可参看集中《回棹》一诗。)”] 《草堂先生杜工部诗》于《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题下注云:“大历五年。”是编者不信新、旧《唐书》之说。白居易有《臼口阻风十日》诗,阻水亦往往如是。聂令馈酒肉,亦自有限,故掉转船头,回棹潭州,且可解决饥饿问题。

    [北归冲雨雪。注4:“暮秋从湖南出发,到秦中,已是冬季了,故曰冲雨雪。”] 气候多变化无常。“湖南冬不雪”,但当年即“北雪犯长沙”。又刘长卿有《奉酬辛大夫喜湖南腊月连日降雪见示之作》。

    118.《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杜诗捃》卷四:“《风疾舟中伏枕》诗‘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语意奇特。详其微旨,谚所谓‘好事不如无’也。诗瘦有年,重以衰老,据云‘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得非以此三十六韵故转添岑岑乎?‘述作异陈琳’,用事绝巧。……‘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谓较鹪鹩差过之耳,彼四知金那得近傍?彼苍回幹人得知?骥人得有?句法较然。梦弼注,误。‘春草封根’,封即闲意,谓方留滞他乡,未作故园想耳。(?)‘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此诗盖呈亲友者,冀其为老人作曹丘也。‘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首句言到处兢兢,次句言浪游非止一方也。‘葛洪’四句,真是风烛之虞。”

    [题解:“伏枕,即卧病,题云‘伏枕书怀’,亦可见是力疾写成的。”] 杜甫有好些诗,包括长篇排律都是在病中写成的。如《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据自注“时患疟疾”,便是在病中写的。与“寄高岑”作于同时之《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一诗中,更明言“多病加淹泊,长吟阻静便”。并足证。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注1:“这一个开头,相当离奇,但正是说的风疾。这里‘半死心’兼有自比之意。”] 前人谓“用意太深”。王绩诗:“竹生大夏溪,苍苍齐富质。裁为十二管,吹作雌雄律。刘希夷《有所思》:“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白居易《为薛台悼亡》:“半死梧桐老病身。”桐盖自比。虞世基《零落桐》:“零落三秋干,摧残百尺柯。空余半心在,生意渐无多。”

    [舟泊常依震。注3:“震,东方。”] 卢僎《上(玄宗)幸皇太子新院应制》:“佳气晓葱葱,乾行入震宫。”震宫,东宫,太子所居。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注5:“观此二句,知诗作于冬季。”] 杜有《瀼西寒望》诗,写于冬日。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注12:“二句指出‘羁旅’、‘淹留’的来由。”] 被目为房党。

    [微才谢所钦。注13:“谢,愧也。所钦,所钦敬的人,这里是反话,指朝贵。”] 张九龄诗中多用“所钦”一词,应补注。张九龄《别乡人南还》:“牵缀从浮事,迟回谢所钦。”杜句所本。又《和许给事中直夜简诸公》:“他日闻更直,中宵属所钦。”张九龄诗:”徘徊从所钦。”即指同游之二友人。(乾按:见《尝与大理丞袁公、太府丞田公,偶诣一所,林沼尤胜,因并坐其次,相得甚欢,遂赋诗焉,以咏其事》)杜诗有些词汇往往取之张九龄,其赞叹张诗“未缺一字警”,非偶然也。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 或云指在蜀承严武厚待。“吾安”句或云指与严反颜辞幕府,“汝贵”句指严爵封郑国公。

    [源花费独寻。注21:“‘源花’即‘桃花源’,陶潜有《桃花记》,相传即在湖南。杜甫到湖南想找个安身的处所,也是实情,但却找不到,所以说‘费独寻’。] 《春日江村》:“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盖当时亦实有寻觅桃源之傻人傻事,杜故漫言之。李白有《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知唐时实有这种傻人傻事。非泛言也。

    [转蓬忧悄悄。注22:“自伤流落,如蓬草之随风飘转。”] 李颀:“男儿在世无产业,行子出门如转蓬。”(乾按:见《欲之新乡答崔颢綦毋潜》诗)

    [畏人千里井。注32:“赵次公云:谚云:‘千里井,不泻剉(饲马的草料)。’或又云:‘千里井,不堪唾。’亦是古语。”] 李白《平虏将军妻》:“古人不唾井,莫忘昔缠绵。”念昔情意。

    [葛洪尸定解。注34:“尸解是道家术语,不想直说死,故用葛洪尸解自比。”] 《霍小玉传》:“先此一夕,玉(霍小玉)梦黄衫丈夫抱生来,至席,使玉脱鞋。惊寤而告母。因自解曰:……‘鞋’者,谐也。夫妇再合。‘脱’者,解也。既合而解,亦当永诀。”由此徵之,必遂相见,相见之后,当死矣。”按此事近迷信,然可知唐人以“解”为解脱,既指死。足证杜“葛洪尸定解”一语,正是自谓必死也。董老《挽沈衡山先生》:“先生尸解归南极,尊老人犹说寿星。”

    封页等处批注

    1.封面:

    ①《新唐·肃纪》:至德二载十二月,崔圆为中书令。

    ②《新(唐书)·郭(子仪)传》:乾元元年朝京师,进中书令(据《通鉴》,事在八月)。

    ③未立太子,何来鹤驾?尚在朝中,何云幕下?鹤驾不可随便用,杜甫尤其讲究,如少海句。

    ④元稹《缚戎人》:“缘边饱十万众,何不齐驱一发时。”

    2.封二:

    ①岑参《与独孤渐道别》:“奉使三年独未归,边头词客旧来稀。”

    ②何焯:“按《赤霄行》当别有谓,以牛况尹,不若是其易也。‘不争好恶莫相疑’,汝自好钱好官职,我自好声名功业文章,所谓不相争也。”又:“‘落日邀双鸟’一联,落日、归翼方拟迅飞,崖谷回碍,若邀留不遣也。(?)一作谷中易暗,日才落而鸟已棲,若邀之也。晴天无云,得养片云于谷中,则崖谷之深峻可知矣。山泽多藏蓄,山川出云,皆合养字之义,似新实稳。”(乾按:“不争”句出《莫相疑行》。“落日邀双鸟,晴天养片云”一联,出《秦州杂诗》十五。)

    ③秦观《泗州东城晚望》:“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远处山。”可以互证。“齐鲁青末了”之青,正是写远望所见泰山山色。

    3.前衬:

    ①王建《送吴谏议上饶州》:“鄱阳太守是真人,琴在床头箓在身。”

    ②太守诗:“羽骑绿沉弓”,又“荒裔一戎衣。”

    ③张九龄《酬周判官……》:“葵藿是倾心,豺狼何反噬。”又:“成蹊谢李径,卫足感葵阴。”(乾按:上例出《酬周判官巡至始兴,会改秘书少监见贻之作兼呈耿广州》,下例:《郡舍南有园畦杂树聊以咏日》)

    ④《南史》卷二十二《王昙首传》有有关避家讳事。(王慈)

    ⑤《通鉴·隋纪六》(5695页):“上谷贼帅王须拔,自称漫天王。”胡注:“漫,谟官翻。”“瞿塘漫天虎须怒。”(乾按:杜《最能行》)

    ⑥窦巩《寻道者所隐不遇》:“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

    ⑦恰恰————“黄四娘”。白居易《天津桥》,“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乾按:《江畔独步寻花》之六:“黄四娘家花满蹊,……自在娇莺恰恰啼。”)

    ⑧《东坡志林》:“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⑨《隋唐嘉话》:“褚遂良为太宗哀册文,自朝还,马误入人家而不觉也。”此事殆难信,褚时官品甚高,还家当有侍卫,岂得任马误入人家。但为文时,因用心而忘其所以,则诚有之,亦不独褚为然也。

    ⑩陈子昂曾上疏言八事(《答劄问事八条》),其一云:“有逆君意而利天下者,唯忠臣能逆意。”对忠君思想要具体分析。

    ⑾《不寐》:“瞿塘夜水黑。”此可用以解“飞星过水白”句(乾按:《中宵》诗),水为之白。

    4.扉页:

    ①父讳问题。

    ②《庄子·齐物论》:“大知闲闲,小知閒閒。”是两种不同境界,不能混而为一。闲闲,广阔;閒,精细。上古没有“间”字,间字原都写作“閒”(即音jiān和jiàn)。閒和閑一般不相通,只有空閒有时写作閑。因此閒字必须保留。

    ③杜决不是愚忠,有一定条件,所以他称隋末众多的农民起义领袖为群雄,称炀帝为独夫,所以当肃宗不信任他时,能拂衣而去,弃官客秦州。无论史言因“关辅饥”的话是否属实,即使属实,如果杜抱着愚忠思想,那也不会采取丢纱帽的行动,公然表示不合作。

    ④杜甫绝少梦游、梦天一类作品,他即使是做梦也不离“现实”。如《昼梦》、《梦李白》、《归梦》,“梦中吾见弟”。从这点也可说明李、杜二大诗人创作方法的差异。

    ⑤李峤《武三思挽歌》:“玉匣金为缕,银钩石作铭。”

    ⑥彭毅《钱牧斋笺注杜诗补》(“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可参阅。

    ⑦何焯《义门读书记·杜工部集》诗题或诗句下,即评点文字,当是谢世后,由他人搜集整理,传刻成书。

    5.书内夹纸:

    ①岑参《送张直公归南郑拜省》:“夫子思何速,世人皆叹奇。万言不加点,七步犹嫌迟。”

    ②岑参《虢中酬陕西甄判官见赠》:“阃外佐戎律,幕中吐兵奇。”又《武威送刘单判官》:“夫子佐戎幕,其锋利如霜。”又《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早年抱将略,累岁依幕中。”又有《江行夜宿龙吼滩,临眺思峨嵋隐者兼寄幕中诸公》诗。

    ③元稹《请安穷居》:“喧静不由居远近,大都车马就权门。”

    ④杨凝《别李协》:“明月峡添明月照,峨眉峰似两眉愁。”微瑕。可见不易构成。

    ⑤《地理大辞典》:明月峡,一在四川广元县北八十里。宋江所经,一名朝天峡。《水经注》:江水又左经明月峡之东至犁乡。李膺《益州记》:峡首西岸壁立高四十丈,其壁有圆孔,形若满月,因以为名。二在湖北宜昌县西二十里,一名扇子峡。陆游《入蜀记》:扇子峡重山相掩,正如屏风扇,疑以此得名。《舆地纪胜》:倚江而壁,石白如月。

    宋江即四川阆中县之东河。东河自陕西宁羌县流入四川广元县界,又南经苍溪县到阆中县东南入嘉陵江,即古东游水也,又名宋江。

    ⑥沈佺期《过蜀龙门》:“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工。西南出巴峡,不与众山同。”此龙门在巴县(重庆)大江水中。此巴峡即泛指巴州一带之峡。

    ⑦《大汉和辞典》:“巴峡,引《南史·梁纪》:‘元帝(承圣)元年,武陵王纪率巴蜀之众东下,遣护军将军陆法和屯巴峡以拒之。’”唐人所云巴峡,多指夔州以上之峡。唐诗人所云巴江,尤宽泛,重庆以下至夔州之长江亦称为巴江或巴峡。

    ⑧兴会:犹言兴致。如兴会淋漓。也指文章的情致。《宋书·谢灵运传论》:“灵运之兴会标举。”兴到的时候,一时高兴。《世说新语·赏誉》:“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悦之间,遂致疑隙。然每至兴会,故有相思时。”(乾按:见《辞海》)

    ⑨《文苑英华》卷五五一《税千亩竹判》:“乙家渭滨,有竹千亩,京兆府什一税之,辞云:非九谷。”对(李阳冰)云:“……至什一而取,井田遗制,九谷之外,均输未闻。苟修篁之可率,且丹桔其何赋?”

    ⑩严公弼《题汉州西湖》:“西湖创置自房公,心匠纵横造化同。见说凤池推独步,高名何事滞川中?”

    ⑾唐人对太宗昭陵特有感情。司空图《与都统参谋书有感》:“惊鸾迸鹭尽归林,弱羽低垂分烛(浊)沉。带病深山犹草檄,昭陵应识老臣心。”又杜牧诗。又“昭陵恸哭一生休”。(?)(乾按:“杜枚诗”,未详。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见《全唐诗》卷五三一。又,李洞残句:“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见《全唐诗》卷七二三)

    ⑿萧关,“尚入关”。司空图《河湟有感》:“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人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⒀唐高宗《临文不讳诏》:“孔宣设教,正名为首,戴圣贻苑,嫌名讳。比见钞写古典,至于朕名,或缺少点画,或随便改换,恐六经雅言,会意多爽,九流通义,指事全违,诚非立书之本意。自今以后,缮写旧典文字,并宜使成,不须随义改易。”实际上,唐人诗文中多讳“治”为“理”。从此诏可知避讳之法有二,一缺笔,一换字。(汉时已然,宋以后尤甚。)

    ⒁《文苑英华辨证》:“有避家讳者,如杜甫《宴王使君宅》诗:‘留欢上夜关。’世谓子美不避家讳,诗中两押闲字。麻沙传孙氏觌杜诗押韵作‘卜夜闲’‘北斗闲’,今《文苑》亦作‘卜夜闲’,其实皆非也。或改作‘卜夜阑’(乾按:《辨证》无‘卜’字),又不在韵。按卞氏集注杜诗及别本,自是‘留欢上夜关’,盖有投辖之意。上字误为卜字,字讹为闲字耳。此北斗闲者,乃《诸将》诗“曾闪朱旗北斗殷”。殷,于颜切,红色也。用班固《燕然铭》“朱旗绛天”之意。或者当国初时,宣祖(太祖父)讳殷正紧,音虽不同,字则一体,遂改为闲耶?(原注:《文苑》不载《诸将诗》因并及之。)”按赵注主闲。“讳殷正紧”,周必大亦言之。然杜诗“象床玉手乱殷红”、“乐动殷胶葛”,二殷字皆只缺末笔,而此处独改字,何耶?

    ⒂应引《辨证》原文,原文“宣宗”作“宣祖”,故云“由于彭叔夏将宣祖或宣帝写成了宣宗”,实误。不是彭写成宣宗!即本之《文苑·宴王侍御宅》夹注。又谓“宋朝人何以要避唐讳”,北宋末已能说了。

    ⒃关于“曾闪朱旗北斗殷”句:

    a.钱:“指胡虏焚宫之烟焰,故曰曾闪朱旗。”

    b.仇:“闪朱旗,谓焚宫烟焰。”

    c.浦指贼帜。

    d.杨引张溍“言闪朱旗而北斗皆赤,见胡氛蔽天意。”

    e.吴见思作“殷”,解云:“责诸将不能守长安也。方忧吐蕃逼处,当时曾直入长安。”按吴意以“曾闪朱旗”句为指吐蕃。但不明确。杜《将适吴楚》诗:“所忧盗贼多,重见衣冠去。中原消息断,黄屋今安否?”亦指广德元年吐蕃入长安、代宗逃陕州事。念念不忘。

    f.高(乾按:指高步灜)

    g.张(乾按:指张上若)

    h.郭(乾按:曾炘按:“此诗诸家所解与钱笺大略相同。……北斗殷,浦注谓见贼帜之盛,钱笺以焚宫烟焰释闪旗,仍混入初寇事。此则二说皆可通。”又“朱注所引《左传》、《汉书》皆中国故事,此句既指胡虏言,岂其旌旗亦有北斗之辰象耶?据公诗有‘秦城北斗边’句。张上若云:‘言闪朱旗而北斗皆赤,见胡氛蔽天意。’所解较是。”)

    i.《杜臆》卷六:“公他诗止云焚烧宫殿,观此诗则陵亦遭发掘,更惨矣。……北斗指京师,而宿卫之士,空闪朱旗,有名无实,故谓之闲。”(主唐军)(按清人注,几无一不作“殷”者,惟《杜臆》从赵说作“闲”,但究难通。)

    j.朱(鹤龄)注云:“《东观汉记》云:“段颎徵还京师,鼓吹曲盖,朱旗骑马,殷天蔽日。’周必大曰:《汉书》有‘朱旗绛天’,杜云‘曾闪朱旗北斗殷’,是因朱旗绛天闪,见斗亦赤也。本是殷字,于颜切,红色也。修书时,宣宗讳正紧,或改作。今既祧不讳,则是殷字何疑。按(朱按):《左传》:‘三辰旂旗。’疏云:‘画北斗七星。’《汉书》:‘招摇灵旗……’此诗北斗殷,当以旗言之。次公注谓:‘闪朱旗于北斗城中,闲暇自若。’文义难通,用修已经驳正。”朱注指为旗上斗星。又,朱注:“此诗前四句追言禄山破潼关……援往事以戒之也。下遂言禄山之祸未已,吐蕃又屡告警急,曾不思朱旗闪斗,军容何盛,而但任其深入内地,泾渭戒严,尔诸将独不忧及陵墓耶?(按朱以朱旗指唐军,并指当时之军容。)此亦有问题,不合事实。逼字与吐蕃占领京师不切合,太轻。但以作“闲”者为非。

    k.卢注云:“今日仆固怀恩复诱吐蕃入寇,便桥之度(按指玄宗入蜀)几几再见。诸将不见朱旗绛天,北斗为赤,岂乏军容,而使至是?”(语颇含胡,本朱说,卢当主指唐军。)

    主唐者:《杜臆》、朱、卢。

    主吐者:钱、吴、仇、浦、杨、高、张、郭。

    ⒄裴虬问题。杜《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江陵》:“火旗还锦缆,白马出江城。……留滞嗟衰疾,何时见息兵?”火旗即朱旗、红旗。唐时君臣皆可用。不含华夷之歧义。送裴虬道州诗:“朱旗散广川”,与此火旗皆出行时仪所用。杜不管有乱无乱,有机会就要说到“息兵”,尤其在晚年。

    ⒅《通鉴》:代宗广德元年(763)七月,“吐蕃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

    “冬,十月,吐蕃寇泾州,刺史高晖以城降之,遂为之乡导,引吐蕃深入,过邠州,上始闻之。辛未,寇奉天、武功,京师震骇。诏以雍王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以御之。”“上方治兵,而吐蕃已度便桥,仓猝不知所为。丙子,出幸陕州。官吏藏窜,六军逃散。郭子仪闻之,遽自咸阳归长安,比至,车驾已去。丁丑(第二天),车驾至华州,官吏奔散,无复供拟,扈从将士不免冻馁。戊寅(出走后第三天),吐蕃入长安。立承宏为帝,改元,置百官。吐蕃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辛巳,上至陕。庚寅,(吐蕃)悉众遁去(自戊寅至庚寅,吐在长安计十三日)。太常博士柳伉上疏以为‘犬戎犯阙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劫宫闱,焚陵寝,武士无一人力战者,此将帅叛陛下也。’”

    “十二月丁亥,车驾发陕州,颜真卿请上先谒陵庙,然后还宫。甲午,上至长安。(十二月)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诸州亦入于吐蕃矣。”

    “广德二年(764)七月,李光弼卒。八月,……仆固怀恩引回纥、吐蕃十万众将入寇,京师震骇。冬,十月,怀恩引回纥、吐蕃至邠州,进逼奉天,京师戒严。”

    ⒆杜对吐蕃一度占领长安之事,十分痛心,诗中屡屡言及。《伤春五首》:“胡虏登前殿,王公出御河。”“夺马悲公主,登车泣贵嫔。”“烟尘昏御道,耆旧把天衣。”“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

    ⒇“大辞典”朱旗条:曹植《责躬诗》:“朱旗所拂,九土披攘。”曹植诗注:《李陵与苏武书》:“雷鼓动天,朱旗翳日。”汉火德,操为汉臣,故建朱旗。有褒义。(乾按:《中文大辞典》)

    (21)《佩文韵府》

    a.朱旗:

    《汉书·叙传》:“皇矣汉祖,断蛇奋旅,神母告符,朱旗乃举。”《东京赋》:“高祖膺箓受图,仗朱旗而建大号。”《燕然山铭》:“玄甲耀日,朱旗绛天。”(漏引《九叹》)张说《乐章》:“黄钺诛群盗,朱旗扫多罪。”李端诗:“壶中开白日,雾里卷朱旗。”(按漏引杜诗及王维诗)

    b.赤旗:

    《淮南子》:“孟夏之月,天子服赤玉,建赤旗。”

    c.红旗:《韵府》引杜诗:“健儿簸红旗”,白居易诗:“绿杨风外红旗。”(在杜、白前者甚多)

    d.火旗:

    王载诗:“火旗焰焰烧天红。”

    e.赤帜(2465页):

    《史记·淮阴侯传》:“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史记·高祖纪》“旗帜皆赤”)

    f.汉帜:

    钱起诗:“汉帜远成霞,胡马来如蚁。”

    g.白旗:《淮南子》:“孟秋之月,天子服白玉,建白旗。”

    h.丹旗:曹植《七启》:“丹旗曜野,戈殳晧旰。”

    i.赤羽旗:引杜诗“宫殿晴熏赤羽旗”。

    (22)杜诗中的朱旗:

    a.《览柏中丞兼子姪数人除官制词》:“奉公举骨肉,诛叛经寒温。金甲雪犹冻,朱旗尘不翻。”

    b.《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白日照舟师,朱旗散广川。”

    c.《诸将》:“曾闪朱旗北斗殷。”

    (23)杜诗中的红旗:

    a.《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健儿簸红旗,此乐或难朽。”

    b.《冬狩行》:“飘然时危一老翁,十年厌见旌旗红。”(很反感)

    c.《扬旗》:“林归俯身尽,妙取略地平。虹霓就掌握,舒卷随人轻。”(红旗)

    (24)唐人诗中的红旗:

    苏颋《扈从鄠杜间奉呈刑部尚书舅崔黄门马常侍》:“翠辇红旗出帝京,长扬鄠杜昔知名。”又《芙蓉园应制》:“御道红旗出,芳园翠辇游。”(不说“朱旗”。可知皇帝出游时亦用红旗,不尽是黄旗。有时用朱旗,与红旗无异,不含褒义。)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岑参《白雪歌》:“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又,《虢州郡斋南池》:“行军在函谷,两度闻莺啼。相看红旗下,饮酒白日低。”(军旗)韩愈《赠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征入中台作侍郎。”

    红旌:宋之问《幸岳寺应制》:“泛流张翠幕,拂回挂红旌。”韦庄《赠戍兵》诗:“红旌不卷风长急,画角闲吟日又曛。”

    红旂(即红旗也):宗楚客《安乐公主山庄诗》:“玉楼银牓枕严城,翠盖红旂列楚营。”

    红旆(红旗):高适《部落曲》:“琱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乾按:《全唐诗》2225页先父批注:“一作马逢,诗见十一册8761页。”此诗“红旆”乃吐蕃军队用朱旗之一确证。)

    (25)简文《度关曲》:“锐气且横行,朱旗乱日精。”(乾按:简文,梁简文帝萧纲)

    张说《送赵彦昭北伐》:“日华光组练,风色焰旌旗。”(即红旗)

    (26)朱瀚:“汉氏诸陵无不发者,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殆尽。见《虞世南传》。”

    (27)台湾简明勇《杜甫七律研究与笺注》:“自得句,谓未若判官自得之句,如隋和之珠觉其夜亦光明也。”此解大误。按自,谓自从。得,谓得到。隋珠比郭诗。意谓自从得到郭赠诗之后,只觉得夜里都发出光明。隋侯珠即夜光珠也。(乾按:《全唐诗》卷二三三载《酬郭十五受判官》:“只同燕石能星陨,自得隋珠觉夜明。”)

    又解“北斗殷”云:“曾闪句,谓曾因躲闪盗寇,朱旗集于长安,长安城为之深红也。”喷饭。朱旗,吐蕃所建旗帜。《东京赋》云:“高祖仗朱旗而建大号。”释“闪”为躲闪,亦大误。不明字义。

    “远害朝看”二句,“谓不贪于赏识今夜金银之气也,谓远而妨害明朝观看麇鹿之游也。”不知所云矣。因不明句法结构。(乾按:《题张氏隐居二首》:“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腊日》“侵陵雪色”句,“谓雪色侵陵已过,大地还生萱草也。”又“漏”句,“谓春光漏之中,大地长有柳条也。”不知此乃倒装句法。(乾按:《腊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春光有柳条。”)

    该书几无可取之处。

    (28)七律对荀鹤影响,无事不可入。

    (29)扫骅骝,为君扫。(乾按:见本书《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戏拈秃笔扫骅骝。”)

    (30)李白:“吴江女道士,头戴莲花巾。”

    (31)独孤及有有关薛华材料。(《全唐文》四册)

    (32)天险不可升也。蜀坎。地险山川丘陵也。“险之时用大矣哉。”王弼注“不可得而升,故得保其威焉”。“国之卫,恃于险也。言自天地以下,莫不须险也。”(乾按:杜《怀锦水居止》:“天险究难立。”九家注:“剑门天设之险也,无德不可恃。赵云:忧吐蕃能犯蜀之险也。《易》曰:天险不可升。”)

    6.后衬:

    ①周篆:“三分割据行筹策,以孔明论之,乃云霄羽毛耳,不足为孔明重也。此诗以三分称其功,八阵称其名,无乃自相刺谬耶?要之孔明断不以三分、八阵见重于公,公断不以三分、八阵为孔明重,其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盖伤之也!伤其功名止于如是也。‘失吞吴’,谓不得削尽僭窃也。盖灭魏平吴,复汉一统,孔明心事于是乎始尽。孔明岂欲与吴为唇齿者哉?因犄角之援,与之通好,出于一时之不得已,非复汉之志也。魏灭则必从事于吴,以中原之甲横江而前,蜀中之兵建瓴而下,首尾并举,吴之为吴,在股掌间耳,所以置吴而伐魏者此也。不幸贼魏未亡,营星先殒。魏无恙而吴无恙,吴无恙而功止盖于三分,名止成于八阵。进不能使伊吕改容,退不能使萧曹失色,岂非千古遗恨?盖至于吞吴而阵图之事始毕。……以吞吴为词,非仅指吴也。且八阵图原为平天下而设,未尝用以吞吴,何得以吞吴之失恨之?况此诗咏八阵图,非论汉之与吴也。奈何言恨蜀有吞吴之志,故为晋所灭?奈何言孔明不能止征吴之举,致秭归之败,如诸家所言耶?总之,解者将上三句截住,以断章取义法解‘吞吴’一句,所以穿凿傅会如此。失乃遗失之失,非过失之失。为晋所灭,失在吞吴,其说之谬已有人辨。即以致秭归挫辱为孔明遗恨,亦于文义不顺,必如所解,则当改‘遗失恨吞吴’,不得云遗恨失吞吴也。”按此说甚有理。与予解亦合。

    ②《通鉴》卷二百八:“武三思尝言:‘我不知代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代间即世间也。

    ③刘长卿《春过裴虬郊园》诗(1508页)。

    ④刘长卿《负谪后登干越亭作》:“独醒翻(一作空)取笑,直道不容身。”杜诗:“取笑同学翁。”

    ⑤白乐天诗:“除醉无因破得愁。”(乾按:杜《诸将》:“将军且莫破愁颜。”)

    ⑥《北齐书》卷二四有避家讳事。

    ⑦《红拂传》:“问去者处士第几?居何处?”

    ⑧范辇云《岁寒堂读杜》:“凡杜诗有数首,一首一句未明,须连数首合看便解。此八首(指洛阳诸诗)是也。余看《春秋》亦用此法。”(按有时须全部合看方得确解)

    ⑨吴兴祚《杜诗论文》序:“独家齐贤诵其诗,能会心其所文,即以文章之法,次第疏导之,不强杜以从我,而举杜以还杜。但觉晦者如揭,塞者以开,血脉贯通,而神气盎溢,则不待易其衣冠,改其故步,而千载之活杜公出矣。其真公之知己也欤!余于是而叹古人之赖有后人也。一诗耳,善论之,则九原可作,千载犹有生气;不善论之,则其言虽存,将同人与骨而俱朽焉。”

    7.封三:

    ①李颀:“男儿在世无产业,行子出门如转蓬。”

    ②王建《行见月》:“不缘衣食相驱遣,此身谁愿长奔波?”

    ③元结《丐论》:“今之世有丐者,丐宗属于人,丐嫁娶于人,丐名位于人,丐颜色于人。甚者则丐权家奴,耻以售邪佞;丐权家婢,责以容媚……更有甚者,丐家族于仆圉,丐性命于臣妾,丐宗庙而不敢,丐妻子而无辞,有如此者,不可为羞邪?……”门阀观念。

    ④“天地西江远,星辰北斗深。”所谓“五云高太甲”也。

    ⑤唐人诗:“人间路止潼关险。”

    ⑥《通鉴·唐纪》卷二百八:“御史大夫李承嘉附武三思,诋尹思贞(时为大理卿)于朝,思贞曰:‘公附会奸臣,将图不轨,先除忠臣耶!’承嘉怒,劾奏思贞,出为青城刺史。或谓思贞曰:‘公平日讷于言,及廷折承嘉,何其敏耶?’思贞曰:‘物不能鸣者,激之则鸣。承嘉恃威权相凌,仆义不受屈,亦不知言之从何而至也。’”语甚可味。理通于诗。好诗未有不如此者。杜诗可证。

    8.封底:

    ①邢邵《永世乐》:“关门今可下,落珥不相嫌。”(乾按:参见《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297页)

    ②“句法是非诗的,因为诗歌不同于散文,……以缓慢的节奏将实在的事物源源不断地送入读者的眼帘。抛弃句法,便得到好诗。”高友工、梅祖麟《论唐诗中的句法、措词与意象》引英国美学家休姆(T.E.Hulme)说。

    ③“词的多元性。兼具活动与状态两种不可分的情况。江羽白————天地青————横北郭的横,即兼有动词和介词的特点。”

    ④“诗句无主语。“移舟泊烟渚”,用我(作主语),则限于一人的参与。不限于我则使诗情诗境普及化,既可由诗人参与,亦可由你与我参与。中国诗人不把自我观点硬加存在的现象之上,不站在物象与读者之间缕述和分析,暗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以待物、忘我而万物归怀。”

    ⑤李峤《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曲怨关山月,妆消道路尘。”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