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期 漂泊西南时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伶俜,困苦貌。见得自大乱以来,已忍受了十年的苦难。

    [393] 强,读上声,勉强的意思。杜甫不愿作节度参谋,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和彼此友谊,所谓“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遣闷奉呈严公》)。故曰“强移”。《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394] 二句句法本《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这首诗并不是写给张舍人的,所以称“客”而不称“君”。不直说从长安来,而说从西北来,是不想把话说得太露骨。织成,可作名词用,《后汉书》卷四十《舆服志》:“衣裳玉佩备章彩,乘舆、刺史、公、侯、九卿以下皆织成,陈留襄邑献之云。”又《宋书》卷十八《礼志》:“诸织成衣帽、锦帐、纯金银器、云母从广一寸以上物者,皆为禁物。”

    [395] 四句描写褥上的织纹。胡夏客云:“刘禹锡诗(《历阳书事七十韵》)‘华茵织斗鲸’。知唐时锦样多织鲸也。”不足名,不足数。

    [396] 四句转述张舍人赠送褥段的话。充,供也。承,奉也。醉后高眠,鬼怪见而惊走,形神交泰,岂非宝物?

    [397] 自领客以下至末是杜甫说明不能接受的道理。客意诚可感,但我愧非公卿,留而不用,既怕惹祸;用嘛,又和我这田舍人家不相称。混,混乱,混淆。

    [398] 万古程,不变的法度。

    [399] 裋,音竖,僮竖所著布衣。褐,贱者所服。更无营,是说裋褐之外,更无所营求。

    [400] 珠宫,犹龙宫。这个褥段一定是宫廷中御用的禁物,故曰珠宫物。封建时代,僭用禁物,是有罪的,所以说“寝处祸所婴”。《说文》:“婴,绕也。”以上说明于自己身份不合,是不能接受的第一个理由。

    [401] 当路子,当权的人。阮籍诗:“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

    [402] 掌握,犹言手中。《论语》:“乘肥马,衣轻裘。”自字含蓄。是说只要有权,便自然而然的一切都有了。

    [403] 李鼎之死,史无明文。按《唐书》卷十《肃宗纪》:“上元元年十二月以羽林军大将军李鼎为凤翔尹,兴、凤、陇等州节度使。……二年二月,党项寇宝鸡,入散关,陷凤州,杀刺史萧,凤翔李鼎邀击之。……六月,以凤翔尹李鼎为鄯州刺史,陇右节度、营田等使。”则李鼎盖有军功,其死,必缘恃功骄贵。岐阳,即凤翔。

    [404] 《唐书》卷一百十四《来瑱传》载:瑱慷慨有大志,上元三年(即宝应元年————七六二年)充山南东道节度,裴茙表瑱崛强难制,代宗潜令裴茙图之,瑱擒茙于申口,入朝谢罪。宝应二年(即广德元年————七六三年)正月贬播州县尉。翌日,赐死于鄠县。籍没其家。赐自尽,即赐死。

    [405] 悔吝,犹悔恨。

    [406] 他们尚且如此,我一个田舍翁,怎敢领此盛情?以上用眼前事实,说明奢侈适足以杀身,是不能接受的第二个理由。

    [407] 末四句总结。“卷还”与前“开缄”相应,“茹藜羹”与前“终宴荣”相应。茹,食也。藜羹,犹菜汤。对这位太子舍人的厚贶,杜甫是反而白白地赔上了一顿酒饭(杜甫常常赊酒待客,藜羹不过是谦言菜不好而已)。————关于此诗的写作目的,钱谦益笺注有所阐明:“史称严武累年在蜀,肆志逞欲,恣行猛政,穷极奢靡,赏赐无度(按见《唐书·严武传》),公在武幕下,此诗特借以讽谕,朋友责善之道也。不然,辞一织成之遗,而侈谈杀身自尽之祸,不疾而呻,岂诗人之意乎?”吴祥农则认为:“借此以戒大臣豪侈纵欲者,不第武也。”其说皆可信。

    [408] 魏武,魏武帝曹操。

    [409] 为庶,为庶人,即布衣。清门,寒门。

    [410] 是说曹操割据中原的霸业虽成过去。

    [411] 是说曹操的文采风流却未绝传。曹操能诗,而霸工于书画,书画也是文艺的一部分,所以可以说“文采尚存”。

    [412] 卫夫人,晋时人,名铄,字茂猗,李矩之妻,王羲之尝师之。

    [413] 王右军,即王羲之。羲之书为古今之冠,官右军将军。无过,没能超过。

    [414] 这两句是说霸热爱自己的艺术,用心专一,至于忘老,忘富贵。词句则是化用《论语》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都是孔丘说他自己的。————这以上八句为第一段。从曹霸的家世渊源说到他的艺术,并用学书作陪衬。

    [415] 开元,玄宗年号。引见,被召见。

    [416] 南熏殿在南内兴庆宫中。

    [417]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六四三)二月命阎立本图画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并自作赞文。阁在西内三清殿侧。少颜色,指旧画颜色黯淡。

    [418] 开生面,指重画新像,面目如生。

    [419] 这两句概写所画二十四个功臣,上句文官,下句武将。文官只写进贤冠,武将只写大羽箭,则是一种特征的写法。进贤冠,文官戴的帽。唐太宗好用四羽大干长箭。

    [420] 褒公,褒国公段志玄(第十人)。鄂公,鄂国公尉迟敬德(第七人)。二人皆猛将。

    [421] 飒爽,所谓威风凛凛。来酣战,就活像要和谁厮杀个痛快似的。酣,如酣饮、酣睡之酣。二十四人中只写此二人,大概这二人画得最突出、最生动。————以上八句为第二段,追叙曹霸的奉诏画功臣。对画马来说,则仍是陪衬,逐步深入。

    [422] 先帝,指玄宗,玄宗死于七六二年。玄宗所乘马有玉花骢、照夜白。“御马”一作“天马”。

    [423] 画工如山,是说许多画师。貌,作动词用。貌不同,画不像。

    [424] 赤墀,也叫丹墀,殿廷中的台阶。

    [425] 迥立,昂头卓立。阊阖,天子宫门。生长风;写马飞动神骏的气势。

    [426] 是说玄宗叫曹霸在绢上画马。用一“拂”字下得轻妙,显出曹霸的本领和玄宗的信任。

    [427] 意匠,犹构思。惨淡经营,犹苦心计划。写曹霸在未画之前,先有个通盘打算,不是看一眼,画一笔。这句和“更觉良工心独苦”同意。

    [428] 斯须,一作须臾,都是不久的意思,见得画得很快。九重,指皇宫,因为天子有九重门。马画得逼真,所以说“真龙出”。马高八尺曰龙,此即指玉花骢。

    [429] 是说空前未有的杰作。一洗,犹一扫。————这以上八句为第三段。追叙曹霸奉诏画马,是正面文章。

    [430] 这句和“堂上不合生松树”同是画中见真的手法。不合在而在,故曰却在。

    [431] 庭前,指赤墀下的真马。画马与真马难分,故云“屹相向”。屹,屹然如山。

    [432] 圉人,养马的人。太仆,掌马的官。这两句都是从旁观者的态度上来写画马的神似的。惆怅,更深于含笑,是感到无法赞美因而付之叹息。黄生云:“非惆怅二字,不能尽马官踌蹰审顾之状。”

    [433] 凡得先生嫡传的叫做“入室弟子”。《论语》:“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历代名画记》:“韩幹,大梁人。善写貌人物,尤工鞍马。初师曹霸,后自独擅,遂为古今独步。”穷殊相,曲尽变态。

    [434] 韩幹画马肥大,所以说“画肉”。多肉则丧气。————这以上八句为第四段。承上段再极赞曹霸画马之妙。以上三段写昔日之盛。

    [435] 二句束上起下。必字见得不肯随便。亦字对画马说。

    [436] 即今句,与第一段于今为庶照应。漂泊干戈,指避安史之乱。寻常行路人,即杜甫所痛恨的“俗物”。为了口,不得不画画他们的尊容。

    [437] 白眼,是不用正眼看人的一种瞧不起对方的表示。晋诗人阮籍能作青、白眼。

    [438] 末两句说向大处来,是宽慰也是愤激的话,有同病相怜之意。盛名,犹大名。坎壈,即困穷意。————这最后八句为第五段。由过去回到现在,极写今日之衰,直与第一段“为庶为清门”照应。

    [439] 国步,犹国运。《诗经·小雅·白华》:“天步艰难。”又《大雅·桑柔》:“国步斯频。”

    [440] 自天宝十四载(七五五)禄山造反至广德二年(七六四)为十载。嗷嗷,哀鸣声。

    [441] 庶官,指一般下级官吏。他们缺乏远见,不知剥削过甚,百姓反侧不安,就要引起大乱。

    [442] 诛求多门,苛捐杂税五花八门。

    [443] 二句赞美韦讽。富春秋,谓年少。《汉书·高五王传》:“皇帝富春秋。”颜师古注:“言年幼也。比之于财力,未匮竭,故谓之富。”洞彻,犹通达。

    [444] 《白帖》:“录事参军,谓之纲纪掾。”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操持纲纪,纠弹贪污,正须正直的人,故曰喜见。

    [445] 豪夺,犹强夺。无颜色,犹没脸面。意谓使污吏害怕,不敢恣意侵渔百姓。

    [446] 必若,如果一定要。二句可谓一针见血。疮痍,谓人民。蝥贼,比豪夺吏。《诗经》:“去其螟螣,及其蝥贼。”注:“食根曰蝥,食节曰贼。”黄生云:“军国事繁,征求固所不免,尤苦贪墨之吏,从中更朘削耳。有司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必若二语,亦无奈何中作此痛哭流涕之论耳。”

    [447] 二句写送别。杜甫关切人民痛苦,对韦存在着很大希望,故既告之以理,又动之以情。这挥泪,不只是为私人交谊。

    [448] 行行句,是希望韦讽此去不断的为人民做点好事。末句也是利用友谊来勉励对方的。反过来说:“如果你此去不能树立佳政,那就对不起我这老头了。”

    [449] 先皇巡朔方,指肃宗在灵武、凤翔时期。

    [450] 入咸阳,即入长安。至德二载九月收复长安,十月肃宗还京。

    [451] 阴山骄子,指回纥。大宛国有汗血马。东胡,指安庆绪。肃宗借兵回纥,收复两京,安庆绪奔河北,所以说胡走藏。

    [452] 邺城反覆,指史思明既降又叛,救安庆绪于邺城,复陷东京事。思明被迫投降,反复无常,乃意料中事,故云不足怪。

    [453] 关中小儿,指李辅国。《唐书·宦官传》:“辅国,闲厩马家小儿,为仆,事高力士。”《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胡注:“时监牧、五坊、禁苑之卒,率谓之小儿。”表面上骂辅国,其实是讽刺肃宗的信任,所谓“以心腹委之”。

    [454] 《唐书·后妃传》:“张后宠遇专房,与辅国持权禁中,干预政事,帝颇不悦,无如之何。”上,指肃宗。“为忙”二字写肃宗诚惶诚恐多方讨好之状,很幽默,也很辛辣。

    [455] 至令,一作至今。今上,当今皇上,此指代宗。

    [456] 我昔,指为拾遗时。在皇帝左右,故曰近侍。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故曰叨奉引。叨,忝也,自谦之词。

    [457] 指代宗当时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

    [458] 猛士,指郭子仪。宝应元年(七六二)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言,夺子仪兵柄,使居留长安。未央,汉宫名,在长安。这句翻用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459] 这以下三句写夺子仪兵柄所引起的恶果。岐雍,唐凤翔关内地。边兵入卫,岐雍一带,兵力单薄,遂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

    [460] 广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入侵,代宗逃到陕州,长安第二次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

    [461] 跣足,打赤足。写逃跑时的狼狈,鞋子都来不及穿。讽刺也就在其中。

    [462] 傅介子,西汉时北地人,曾斩楼兰王头,悬之北阙。杜甫意在湔雪国耻,故愿见能有这种人物。

    [463] 老儒,杜甫自谓。意思是说只要国家能灭寇中兴,我个人做不做官倒没关系,故云“不用尚书郎”。杜甫在写这两首诗的前一年曾辞京兆功曹,不赴召;而在写此诗时,已授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句套用《木兰诗》:“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464] 这句写全盛时人口的繁殖。说小邑,则大邑可知。

    [465] 这两句写全盛时农业生产的繁荣。藏谷的曰仓,藏米的曰廪。

    [466] 这两句写全盛时社会秩序的安定,不必选好日子出门。豺虎喻寇盗。按《光禄坂行》云:“安得更似开元中,道路即今多拥隔。”又《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开元二十八年,海内富安,行者万里,不持寸兵。”

    [467] 这句写全盛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商贾络绎,不绝于道。班班,众车声。

    [468] 桑作动词用,是说妇女养蚕织布。因无战争,故夫妇相守不失。

    [469] 唐人称天子为“圣人”。云门,乐名。《周礼》:“大司乐舞《云门》以祀天神。”是说这时统治者也能作乐以敬天祭祖,与下文“宗庙狐兔”作反照。

    [470] 胶漆,古人以喻爱情或友谊。《古诗十九首》:“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因生活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较密切。

    [471] 唐自开国————六一八年至开元末————七四一年凡百馀年。

    [472] 西汉初年,叔孙通制礼仪,萧何作律九章。这是以汉的盛世来比开元的。

    [473] 岂闻二字陡转,写安史乱后情况,句句和上文作尖锐对比。一绢万钱,和齐纨鲁缟相反。

    [474] 有田流血,和稻米流脂相反。

    [475] 宫殿烧焚,宗庙狐兔,和奏云门、无豺虎相反。这次吐蕃入长安,盘踞了十五天,代宗于十二月复还长安。诗作于代宗还京不久之后,所以说“新除”。

    [476] 这两句极概括。耆旧都经历过开元盛世和天宝之乱,怕他们又从禄山陷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故“不忍问”。

    [477] 小臣,杜甫自谓。识,音志。记识一作记忆。蒙禄秩,指授检校工部员外郎。

    [478] 洒血,极言自己盼望中兴之切迫。这是作诗的主旨。————浦注:“前章戒词,此章祝词,述开元之民风国势,津津不容于口,全为后幅想望中兴样子也。前说开元,岂闻四句,直说目下,中间隔一大段时光,故用伤心二句搭连之。意以其间乱离之事,不忍再提,但远追盛事,以冀今之克还其旧耳。”

    [479] 阻修,指道路。《诗经》:“道阻且修。”曾何,犹“则何”,亦即“那么为什么”,是诘责的话。

    [480] 虿,读钗去声,蝎类。这句正写有害。

    [481] 弥,满也。生满道边,比恶人之多而当权。

    [482] 是说自然风景也不能解愁。

    [483] 高秋,指九月。意思是说除恶贵速,不能听其自生自死。

    [484] 意思是说到了高秋,香草也得凋枯,若对恶草不加以斩除,善恶同尽,又有何区别呢?

    [485] “先”就是带头。讨求,即寻找。但用讨字便兼表憎恨的感情。

    [486] 转致句,是说由岸上送到水里去。岂无双钓舟,正是说有船转致。

    [487] 这两句说明为什么要转致水中央的缘故,所谓“除恶务尽”。

    [488] 芟,音山;芟夷,即锄去。末句点破本意,由除草说到为政。杜甫辞幕府,大概也有小人从中作祟。

    [489] 蜀郡,即成都。杜甫在成都,前后合计约五年。

    [490] 关山险阻,遍地干戈,本不应作远游,所以说“转作”。转,反也。但不得已的苦衷也就不待多言。金圣叹云:“如何关塞一转,不觉失声怪叫。看他游字,下得愤极!今日岂得游之日?我岂得游之人?然此行不谓之游,又谓之何?”潇、湘,二水名,在湖南。

    [491] 万事,一作世事,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他回思过去,万事无成,今人已老大,尚复何望?故不胜慨叹。黄发,谓老年,人老发白转黄。

    [492] 这句感叹将来。过去是万事无成,现在是一头黄发,今后是仍将像白鸥一样飘飘无所定。但杜甫从不把悲哀停留在个人身上,所以下面又说到国家的安危。

    [493] 这两句也是反说,要从反面看。表面好像恭维大臣,其实是讽刺大臣;好像是宽慰自己,其实是放心不下。口说“不必泪长流”,其实正在泪长流。金圣叹云:“有大臣在,关塞何至又阻?正暗用《左传》‘肉食者谋之’语。而彼自以为大臣,我亦因而称之为大臣耳。”

    [494] 首二句先点清地点、时间和个人处境,是下文的张本。危,高貌。樯,桅竿。

    [495] 这两句写景阔大雄壮,其中包含着杜甫的感情和性格。因平野阔,故见星点遥挂如垂;因大江流,故见月光下照如涌。

    [496] 这是不服气的话。一般人都认为我献赋蒙赏,以文章著名,哪知我的志愿并不在文章呢。

    [497] 这是反话。因为杜甫明明是由疏救房琯、议论时政为统治者所排斥而罢官的,并不是由于老病。罢官和漂泊有直接联系,所以想到这件事。

    [498] 沙鸥,即景自况。不是悲伤而是愤慨。黄生云:“一沙鸥,何其渺!天地,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作者吞声,读者失笑。”金圣叹云:“夫天地大矣,一沙鸥何所当于其间,乃言一沙鸥而必带言天地者?天地自不以沙鸥为意,沙鸥自无日不以天地为意。”此论亦能阐明杜之精神。

    [499] 渝州,重庆。开州,四川开县。渝州和开州,唐时均属“山南西道”。这两次杀刺史,史书没有记载。

    [500] 前年杀,今年又杀,所以说相随。剧,甚也、过也。是说比虎狼还狠毒。

    [501] 浦注:“更肯,岂更肯也。指群盗言。仇谓指虎狼,非。”

    [502] 这首写民间生离死别之惨。大概是逃难入蜀的。

    [503] 残,残馀,即剩下。骆谷,在陕西盩厔县西南。

    [504] 啮,音臬,咬也。啮臂,是说啮臂而别。一般表示决心,这里有狠心和不忍意。恐父女不两全,故只得抛弃。

    [505] 来自秦中,故向秦云而哭。浦注:“回头句,乃状此人说时情景,非述二女哭也。此句添毫。”

    [506] 这首写官军的抢掠奸淫,婉而多讽,是另一手法。殿前兵马,指禁军。先捧上一句,下句再骂,就显得更有力。

    [507] 羌,吐蕃、党项之属。浑,吐谷浑。

    [508] 官军,即殿前兵马。这两句抬出事实,证明第二句的论断,见得不是“无的放矢”。

    [509] 白帝山尖峭,城在其上,故曰城尖。旌旆,军旗。旌旆无知之物,说旌旆愁,一来见得地势高危,二来见得时尚用兵。旌旆尚愁,则人可知。杜甫《送韦评事》诗:“吹角向月窟,苍山旌旆愁。”都是加倍的渲染法。

    [510] 缥缈,高远不明之貌。楼高势若飞,故曰飞楼。

    [511] 二句写登楼所见近景,是实景。上句写山,下句写水。龙虎,形容山峡突兀盘踞之状,峡静,故曰睡。鼋鼍,形容江流湍急闪烁之状,水动,故曰游。日抱,日照江面如环抱。都是摹写登高临深时所见的一种迷离恍惚之景的。

    [512] 二句写所见远景,是虚景。扶桑,神木,传说为日出处。断石,指峡。弱水,《山海经》:“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注:“其水不胜鸿毛。”长流,指江。朱长孺云:“峡之高,可望扶桑西向,江之远,可接弱水东来。”吴见思云:“二句远景,言举天地之大,尽在目前。”极力刻画“最高”二字。

    [513] 叹世,见得不是为了个人而叹。谁子,是“谁氏之子”的省文,即“哪一个”。

    [514] 迸,散也、洒也。身在高楼,泪散空中,所以说“迸空”。回白头,是说摇头叹气。

    [515] 二句对起。三国之中,曹操和孙权都有所凭藉,惟诸葛亮佐刘备,差不多是从无到有的,所以说他功盖三分国。

    [516] 刘禹锡《嘉话录》:“夔州西市,俯临江沙,下有诸葛亮八阵图,聚石分布,宛然犹存,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涌滉漾,大木十围,枯槎百丈,随波而下,及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迨今不动。”即“石不转”的事实。此句也翻用了《诗经》的“我心匪石,不可转也”。下句申明为什么不转的缘故。

    [517] 遗恨二字即承上“石不转”来。石实无所谓恨不恨,诗人往往无中生有,这也是诗的妙用。关于“失吞吴”,历来解说不一,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把“失”解作丧失,也就是说以未得吞吴为恨;一派把“失”解作过失,也就是说以失策于吞吴为恨。第一派的说法较直截了当。浦注:“说是诗者,言人人殊,大率皆以吞吴失计之恨,与武侯失于谏止(刘备征吴)之恨,坐杀武侯心上著解,抛却石不转三字,致全诗走作。岂知遗恨从石不转生出耶?盖阵图正当控扼东吴之口,故假石以寄其惋惜。云此石不为江水所转,天若欲为千载留遗此恨迹耳。如此才是咏阵图之诗,彼纷纷推测者,皆不免脱母(脱离主题)。”此说最通达。诸葛亮的联吴,其实是一种吞吴的手段,并不是他的目的。

    [518] 半华,斑白。见得是老处女。四十五十,是说有的四十岁,有的五十岁。

    [519] 嫁不售,即嫁不出去。

    [520] 土风,当地风俗习惯。重男轻女,故男坐女立。此以下四句是统说一般妇女们,不专指未嫁的老处女。

    [521] “应”一作“男”,“应当门户”一作“应门当户”。下即写妇女出入操劳的事情。

    [522] 十犹八九,即十有八九,见得极普遍。应供给,供给一家生活及缴纳苛捐杂税。

    [523] 此以下四句,复承前处女而言。因未嫁,故犹结双鬟(这是处女的标志)。因穷,故野花山叶与银钗并插。

    [524] 登危,是说登高山去打柴。集市门,入市卖柴。

    [525] 死生射利,不顾死生的去挣点钱。负薪之外,又负盐,所以说兼盐井。杜甫在云安诗:“负盐出井此溪女。”(《十二月一日》)

    [526] 这两句是同情的话。石根,犹山根。

    [527] 这两句是代抱不平的话。是说她们的丑,乃由于生活的折磨,并非由于什么地理环境,故抬出昭君作证。王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嫁匈奴。归州(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有昭君村。归州与夔州接壤。

    [528] 公门,即衙门,句意是说不重读书,多习驾船。

    [529] 大船曰舸。

    [530] 艓,音叶,小船。穷人则驾小船谋生。

    [531] 《论语》,书名。孔丘弟子所辑,是封建社会的教科书之一。

    [532] 随商旅,即指驾船。小儿、大儿都指驾大舸的富豪的儿子。

    [533] 这两句插写操舟的技巧。漩,是漩涡;,是涌。《蜀谚》:“起如屋,漩下如井。”驾船的遇漩则撇开,遇则捎过。无险阻,如履平地。

    [534] 《水经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有时朝发白帝(夔州),暮到江陵(宜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又李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535] 目击,亲眼看见。征,征验。

    [536] 瞿塘,峡名。虎须,滩名。

    [537] 《宋景文笔记》:“蜀人谓舵师为长年三老。”舵师,即艄公。行最能,谓通瞿塘、虎须很容易。“行”一作“与”。

    [538] 《左传》:“南风不竞。”浦注:“竞南疏北者,竞为南中轻生逐利之风,而疏于北方文物冠裳之客也。解者以为恃强慢客,谬甚。”

    [539] 杜甫认为气量狭窄,并非由地理环境决定,而是因为缺乏教育,故以屈原为证。秭归县北有屈原故宅。“士”一作“土”。

    [540] 东汉末年刘璋所分三巴,有东巴、西巴和中巴。夔州属巴东郡,在中巴之东。巴东山,即三峡。

    [541] 是说从天地开辟以来,江水即流于巴东群山之间。如“开辟多天险”、“岸疏开辟水”、“鱼龙开辟有”,都是指开辟之时说的。

    [542] 白帝,白帝城。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两岸连山,七百馀里。城扼瞿塘峡口,足资镇压,故曰高为三峡镇。

    [543] 百牢关在汉中,两壁山相对,六十里不断,汉水流其间,因与夔州的瞿塘相似,故以为比。

    [544] 赤甲、白盐,二山名。俱刺天,都很高。

    [545] 是说从山脚到山顶都有人家。缭绕,盘旋。

    [546] 枫叶丹,橘叶青,又两山相对,所以说丹青合。

    [547] 复道,楼阁通行之道,因上下有道故谓之复道。闾阎缭绕,远望有似复道重楼。锦绣,形容景物之美观。

    [548] “不可忘”三字,领起以下三句。

    [549] 成都的武侯祠附在先主庙中,夔州的孔明庙则和先主庙分开,这是夔州的孔明庙。

    [550] 这句写柏之古老。柯,枝柯。

    [551] 二句写柏之高大,是夸大的写法。霜皮,一作苍皮,形容皮色的苍白。溜雨,形容皮的光滑。四十围,四十人合抱。

    [552] 这两句是插叙。张上若云:“补出孔明生前德业一层,方有原委。”按意谓由于刘备和孔明君臣二人有功德在民,人民不加剪伐,故柏树才长得这般高大;柏树的高大,正说明孔明的遗爱。际会,犹遇合。

    [553] 这两句再承三四句极力形容咏叹柏树之高大。赵次公云:“巫峡在夔之下(按当言东),巫峡之云来而柏之气与接;雪山在夔之西,雪山之月出而柏之寒与通,皆言其高大也。”宋人刘须溪认为云来二句当在君臣二句前,君臣二句当在云来二句后(仇兆鳌把这四句倒置,就是依据刘说的),实太主观大胆。因为这样一来,似乎是通顺些,但文章却显得平庸没有气势,所以黄生斥为“小儿之见”。————这是第一段,是咏古柏的正文。

    [554] 此下四句宕开,以成都古柏作陪。杜甫是去年才离开成都的,所以说忆昨。杜甫成都草堂紧靠锦江(《杜鹃》诗:“结庐锦水边。”),草堂中有亭(《寄题江外草堂》诗:“台亭随高下,敞豁当清川。”),所以说锦亭(严武有《寄题杜二锦江野亭》诗)。武侯祠在亭东,所以说路绕锦亭东。亭,一作城,非。

    [555] 宫,即祠庙。

    [556] 仇注:“郊原古,有古致也。户牖空,虚无人也。”窈窕,深邃貌。

    [557] 此下四句收归夔州古柏。是说夔州庙柏生在高山,苦于烈风,不如成都庙柏之生于平原。落落,出群貌。因生在孔明庙前,有人爱惜,故曰得地。但树高招风,又在高山上,就更要经常为烈风所撼。冥冥,高空的颜色。

    [558] 不为烈风所拔,似有神灵呵护,故曰神明力。柏之正直,本出自然,故曰造化功。正因为正直,故得神明扶持,二句语虽对,而意实一贯。————这是第二段。由古柏之高大,进一步写出古柏之正直。

    [559] 这以下又宕开,借古柏之难载,以喻大才之难为世用。《文中子》:“大厦之倾,非一木所支。”古柏重如丘山,故万头牛也拖不动。

    [560] 二句中有着杜甫自己的影子。古柏不知自炫,故曰不露文章。古柏本可作栋梁,故曰未辞剪伐。这就杜甫为人来说,即不怕牺牲,与“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正是一副心肠。送,就木说,是移送;就人说,是保送或推荐。

    [561] 柏心味苦,故曰苦心。柏叶有香气,故曰香叶。这两句也含有身世之感。

    [562] 结二句吐出本意,但材大二字仍包括古柏在内。在封建社会,一个真正想为国家人民做点事的人,是并不为统治者所欢迎的。古来,是说不独今日如此,从古以来就如此。————这是第三段。黄生云:“大厦一段,口中说物,意中说人。结句人物双关,用笔省便。”杨伦云:“大厦以后,寄托遥深,极沉郁顿挫之致。”

    [563] 白帝城在山上,故云气从城门出。

    [564] 翻盆,犹倾盆,形容雨势猛暴。

    [565] 这和下句都是即景寓情,在这景物中便含有那个战乱时代的影子,不要单作景语看。江水暴涨,为峡所束,故声如雷霆之斗。

    [566] 乌云大雨,笼罩山林,故日色无光。日月二字,复词偏义。

    [567] 这以下四句,由大雨又说到人民生活。戎马,作战的马。归马,从事生产的马。《尚书·武成》篇:“归马于华山之阳。”逸,安逸,见得马亦厌战。

    [568] 是说人民死亡惨重,十分存一。有的死于征戍,有的死于剥削。

    [569] 连寡妇都剥削得精光,岂不重可哀痛,故曰哀哀。秋天是收获季节,秋尚恸哭,则春夏冬可知。何处村,是说村村皆哭,故不辨其究竟在哪一个村子里。

    [570] 郑公,郑虔。七六四年死于台州。长夜,谓死。人死了,画也成绝笔了,故曰随长夜。

    [571] 曹霸,详《丹青引》。

    [572] 这句承第一句,指郑虔。虔善画山水。虔死后,画山水的虽有人,但都不工,故曰何曾有。

    [573] 这句承第二句,指曹霸。霸善画马。不解重,是说世人不识货。杜甫在这里很有同慨,因为他的伟大的诗作,在当时也是不为人所重的,像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都没有选杜甫的诗。

    [574] 说汉朝,其实是指唐朝。朱瀚《杜诗详意》:“汉字作唐字看,千秋作当时看,便自了然。”皇帝的坟叫做陵,诸王以下的叫做墓。南山,即终南山。对南山,是说险固可守,又近在内地。

    [575] 胡虏,指吐蕃。这个关是萧关。汉朝陵墓被发掘,如今千年之后又发生这样的事,所以说“尚”。

    [576] 按广德元年,吐蕃入京师,劫宫阙,焚陵寝(《通鉴》卷二百二十三)。这两句便是实写陵墓被发掘之惨的。这是极可耻的事,故借用典故,意在激怒诸将的羞恶之心。汉楚王戊太子葬时,以玉鱼一双为殓(见九家注引《西京杂记》)。汉武帝的茂陵有玉碗,曾被人盗卖(见《太平御览·皇王部》十三引《汉武故事》)。《南史》卷六十九《沈炯传》:“炯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曰:‘甲帐珠帘,一朝零落,茂陵玉碗,遂出人间。’”诗本当说“玉碗出人间”才切合皇帝的陵墓。但和上句“玉鱼”犯重,故改用金碗。但也不是随便改用,因为金碗也是一个崔氏女子殓葬之物(见《搜神记》),故可通融。早时,今天早上,见得很快就被发掘,毫无保障。蒙,犹蔽也,是说蒙蔽于地下。

    [577] 二句写吐蕃的不断入寇。见同现。七六三年十月吐蕃入长安。七六五年八月吐蕃又寇奉天,都是眼前的事情,所以说见愁。殷,赤色。唐人多以“殷”作“红”字用,如李绅《红蕉花》诗:“叶满丛深殷似火”,又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诗:“晓日殷鲜血。”这句是说吐蕃势盛,闪动朱旗而北斗亦为之赤。(乾按:海川指出:据巴卧·祖拉陈瓦(1504——1566)撰藏文典籍名著《贤者喜宴:吐蕃史》所载,吐蕃军队多有红旗,如“红色吉祥旗、花边红旗、红色狮子旗”等。可以佐证,朱旗亦可指吐蕃一方。萧纲《度关山》:“锐气且横行,朱旗乱日精。”汪遵《破陈》诗:“猎猎朱旗映彩霞,纷纷白刃入陈家。”均指反方。所谓只指唐军或己方、正方之说,实误。另有详考。)

    [578] 这句忧边防兵力薄弱。材官,武技之臣。多少,实际是说没有多少。

    [579] 当时独孤及上疏说:“拥兵者,第馆亘街陌,奴婢厌酒肉。”(《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可见武官们的腐化,所以戒以“且莫破愁颜”。这一结,是用警戒的语气。

    [580] 这首责诸将的无用,不能制止外患,反而借助外力。韩公,指张仁愿,张封韩国公。神龙三年(七〇七)曾于河北筑三受降城以拒突厥。

    [581] 这句即筑城本意,是说本打算制止外族的入侵。《汉书》:“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史记·淮阴侯传》:“驰入赵壁,拔赵旗,立汉赤帜。”此拔字所本。

    [582] 二句讽刺今日诸将的无耻无能,意在激励他们向张仁愿看齐。岂谓,犹岂料,见得事出意外。尽烦,犹多劳。郭子仪收京,败吐蕃,皆借助回纥,故曰尽烦。回纥马,即天骄。翻然,犹反而。朔方兵,郭子仪所统。

    [583] 胡来,指安禄山陷潼关及后来回纥和吐蕃为仆固怀恩所诱,连兵入寇等事。潼关非不险隘,然胡来不觉其隘,正是讥诮诸将无人。

    [584] 一行《并州起义堂颂》:“我高祖龙跃晋水,凤翔太原。”这句是以唐高祖的起兵晋阳来赞美广平王(即代宗)的收复京师的。钱笺引《册府元龟》:“高祖师次龙门县,代水清。”而至德二载七月,岚州合关河清三十里,九月广平王收西京,因事有相似,故以为比。犹闻,是过去听说,现在还听说。

    [585] 至尊,指代宗。末句责诸将只知坐享太平,不图报国。与“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同意。这一结,用反问的语气。

    [586] 这首责诸将不知屯田务农,以解决军食。化为烽,指洛阳宫殿焚于兵火。七五五年一毁于安禄山,七五九年再毁于史思明。

    [587] 宫殿都保不住,足见险不足凭,故曰休道(即不要夸口的意思)。百二,是说秦关(潼关)险固,二万人足抵当百万人。重,犹险也。

    [588] 二句紧接休道,言河北藩镇跋扈,国内并未完全统一。沧海,指淄青等处,蓟门,指卢龙等处。《禹贡》,原为《书经》的一篇,详述九州的山川、物产,这里的用法,和“尧封”一样,都是指版图说的。仇注:“周封尧后于蓟,故曰尧封。”

    [589] 衮职,指三公。当时武将及诸镇节度使,多兼中书令、平章事等衔,故曰多预。见得诸将恩宠已极。

    [590] 当时地方军阀,不知屯田积谷,但知加强赋敛和扣留朝廷粮饷,故曰不自供。

    [591] 王相国,王缙。广德二年(七六四)拜同平章事,迁河南副元帅。稍喜,亦不满之词。见得当时将帅,连王缙也不如。表扬王缙,所以深愧诸将。这一结,用鼓励的语气。

    [592] 这首责诸将徒享高爵厚禄,不知效忠国家。黄生云:“前三首皆道两京之事,此首则道南中之事,以回首二字发端,则前三首皆翘首北顾而言可知。他人诗皆从纸上写出,惟公诗从胸中流出,口中道出,而且道时之神情面目,俨然可想,所以千载犹有生气也。”扶桑,泛指南海一带。唐时岭南道有扶桑县,属禺州。铜柱,东汉马援所立,玄宗时,何履光以兵定南诏,曾复立马援铜柱(《新唐书·南蛮传》)。

    [593] 氛祲,即所谓“妖氛”。时南诏背唐与吐蕃连结。

    [594] 二句写南方朝贡断绝。正见氛祲未销。越裳,周代南方国名。唐时安南都护府有越裳县。翡,赤雀。翠,青雀。唐岭南道有南海县,属广州。其地出珠。

    [595] 殊锡,犹异宠。大司马,即太尉。唐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并正一品。当时中兴诸将中惟郭子仪、李光弼曾进位太尉,所以称为“殊锡”。

    [596] 这句泛指一般将帅及节度使而带“侍中”之衔的。没有例外,所以说“皆”。唐门下省有侍中二人,正二品,其冠以貂尾为饰,插在左边。这两句和“将帅蒙恩泽”(《有感》)、“高官皆武臣”(《送路使君》)同意。

    [597] 末二句勉励诸将,为国效命,恢复国家旧有的版图。炎风指南方之地,即前四句所说。朔雪,指北方之地。春秋称周天子为“天王”。天王地,即《诗经》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598] 翊,辅佐。这一结,用勉励的语气。————按《唐书·代宗纪》载:广德二年七月,太尉李光弼薨于徐州。九月,河东副元帅、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加太尉,子仪三表恳让太尉。《郭子仪传》曾载其词,略云:“臣位为上相,爵为真王,恩荣已极,功业已成,太尉职雄任重,窃忧非据。”可见太尉一职的崇高。钱谦益谓此诗乃戒朝廷不当使中官为将,故以殊锡为指李辅国,未免歪曲事实。

    [599] 这一首赞美严武,责镇蜀诸将的平庸。永泰元年(七六五)四月,严武卒,杜甫无所依,五月,携家离成都草堂,因时当春后,又被逼离去,有似被驱逐,故曰锦江春色逐人来。夔州地接巫峡,又时当秋季,心中复追念着知己的朋友,而这位朋友又是国家难得的良将,所以只觉得万壑生哀。

    [600] 严武死后,赠尚书左仆射(从二品)。天子私使叫做中使。望乡台,在成都之北。

    [601] 严武初为东川节度使,再为成都尹,最后又为剑南节度使,故曰三持节。节,符节,古之出使者,持以为信。魏晋以后,遂有持节的名称。

    [602] 军令分明,是说信赏必罚,令出如山。正因为这样,所以能“好整以暇”,常常饮酒赋诗(武与杜甫,有诗唱和)。

    [603] 赵次公云:“安危,安其危也。”按末二句亦即《奉待严大夫》诗所谓“重镇还须济世才”意。七六二年严武初镇蜀而罢,高适代之,即有徐知道之乱,及松、维、保三州之沦陷;七六五年武再镇蜀而死,郭英乂代之,不数月即有崔旰之乱,英乂反为旰所杀。末二句便是从这些事实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这一结,用提醒的语气。————郝楚望云:“此以诗当纪传,议论时事,非吟风弄月,登眺游览,可任兴漫作也。必有子美忧时之真心,又有其识学笔力,乃能斟酌裁补,合度如律,其各首纵横开合,宛然一章奏议。”(《杜诗本义》下卷引)

    [604] 首二句点出所在地点,开门见山。玉露,即白露。杜诗多用白露,这里不用,大概是因为白字属重唇开口呼,其音重浊,用在这里不合适,而玉字属牙音合口呼,其音轻徐,用作开篇第一字,读起来自有“其来于于”之妙。又下文有白帝城,为了避免重复,也最好不用。《水经注·江水注》:“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下十馀里有大巫山,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山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萧森,萧瑟阴森。

    [605] 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波浪蹴天,故曰兼天涌;风云匝地,故曰接地阴。二句极写景物萧森阴晦之状,自含勃郁不平之气。身世飘零,国家丧乱,一切无不包括其中,语长而意阔。

    [606] 二句落到自身,感叹身世之萧条。杜甫去年秋在云安,今年秋又在夔州,从离成都以后算起,所以说“两开”。开字双关,菊开泪亦随之而开,所谓“飒飒开啼眼”(《得舍弟观书》)。“他日”有两种相反的含义,一指过去,犹往日或前日;一指将来,犹来日或日后。《南史》卷六十二《徐陵传》:“初,(陈)后主为文示陵,云他日所作,陵嗤之曰:都不成词句。后主衔之。”所谓“他日所作”即前日所作。此诗他日泪,亦犹前日泪,见得不始于今秋,乃是流了多年的老泪。杜甫把回乡的希望都寄托在一条船上,然而这条船却总是停泊江边开不出去,所以说“孤舟一系故园心”。系字也是双关,王嗣奭云:“此一首便包括后七首,而故园心,乃画龙点睛处,至四章故国思,读者当另著眼,易家为国,其意甚远!后面四章,又包括于其中。”

    [607] 催刀尺,为裁新衣;急暮砧,为捣旧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言外便有客子无衣之感。

    [608] 徐而庵云:“前以暮字结,此以落日起。落日斜,装在孤城二字下,惨澹之极,又如亲见子美一身立于斜阳中也。”夜夜如此,所以说“每依”。京华,即长安。长安城上直北斗,号北斗城。长安不可得而望见,所可得而望见者,只有上直长安之北斗星,故每依北斗为标准以望长安。北斗一作南斗,大谬。按杜甫《中夜》诗:“中夜江山静,危楼望北辰。”又《太岁日》诗:“西江元下蜀,北斗故临秦。”又《月》诗:“故园当北斗,直想照西秦。”又《历历》诗:“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又《哭王彭州》诗:“巫峡长云雨,秦城近斗杓。”又《夜》诗:“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皆可为证。如谓杜甫身在南方,故依南斗,不仅不合情理,抑且意味索然。

    [609] 三、四二句,申上望京华,因想望京华,故听猿下泪。《水经注·江水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悽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昔闻其语,今身经其事,故下一“实”字。

    [610] 槎,木筏。《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赍粮乘槎而去,十馀日,至天河。又《荆楚岁时记》: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至天河。这句诗便是化用这两个故事的,而主意则在以张骞比严武,以至天河比还朝廷。杜甫以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朝官身份作严武的参谋,故得云“奉使”。《奉赠萧使君》诗:“昔在严公幕,俱为蜀使臣。”则已明言之。杜原拟随武还朝,《立秋雨院中有作》云:“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可证,但第二年四月,严武死在成都,还朝的打算落了空,所以说“虚随”。“八月槎”实即“博望槎”(张骞封博望侯),“八月”,只是字面的借用。因为用“八月槎”,才能显出是秋天,同时也才能和上句“三声泪”作对。前人于此,多纠缠不清。

    [611] 《汉官仪》:“尚书省中,皆以胡粉涂壁,青紫界之,画古贤人烈女。尚书郎更直,给女侍史二人,执香炉烧熏,从入护衣服。”是画省即尚书省,香炉乃省中供具。按宋之问《和李员外寓直》诗云:“起草徯仙阁,焚香卧直庐。”又岑参《和成员外秋夜寓直》诗云:“黄门持被覆,侍女捧香烧。”可知唐时直省,与汉略同。杜甫作过左拾遗(属门下省),有《春宿左省》诗,同时,他这时还是一个检校工部员外郎(从六品上),属尚书省。《唐书·职官志》:“凡尚书省官,每日一人宿直。”可见他此时仍有入“画省”的资格,故因望京华而想起这种生活。伏枕,犹卧病。杜诗:“伏枕云安县”,“伏枕因超忽”,“悠悠伏枕左书空”,都是说的卧病。违伏枕,是说因多病之故,而违去画省,不能还朝,即所谓“不去非无汉署香”。按杜甫罢官,乃由于肃宗的贬斥,和代宗的疏远,说“违伏枕”,是客气话,与“官应老病休”同一感慨。

    [612] 山楼,白帝城楼。粉堞,城上涂白色的女墙。笳本胡乐,军中多用之。笳声隐伏于城楼之间,故曰隐悲笳,与“万国城头吹画角”略同。这句是说兵戈未休,还京无期。

    [613] 因思念之切,故忘其伫望之久,忽见月移洲前,方才觉得又望到深夜。杜甫仿佛怕人不相信,所以用了“请看”二字。言外兼有时光迅速之感。

    [614] 第一首写暮,第二首写夜,这是第三首,写朝,也是有次第的。翠微是山色,环楼皆山,如置身山色之中,故曰坐翠微。天天只是如此,极写无聊。

    [615] 这两句写楼头所见之景,但景中有情,从“还”字和“故”字透露出。钱注:“渔人延缘荻苇,携家啸歌,羁旅之客殆有弗如。还泛泛者,亦羡之之词也。《九辩》曰:‘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己则系舟伏枕,而燕乃下上辞归,飞翔促数,搅余心焉。曰故飞飞者,恼乱之词,亦触迕也。”按故,即故意。秋分燕子当归,现在它却偏不急于归,偏要在客人面前飞来飞去,好像故意嘲笑客人无家可归似的,故觉其可厌。《夔府咏怀》诗云:“局促看秋燕!”可与此句互参。

    [616] 二句借古为喻,是江楼独坐时的心事。《汉书·匡衡传》:元帝初,衡数上疏陈便宜,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又《刘向传》:宣帝令向讲论五经于石渠,成帝即位,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杜甫为左拾遗,曾上疏救房琯,故以抗疏之匡衡自比;但结果反遭贬斥,所以说“功名薄”。杜甫家素业儒,故又以传经之刘向自比;但即欲如刘向之典校五经亦不可得,而是“白头趋幕府”,“垂老见飘零”,所以说“心事违”。二句上四字一读,下三字则是杜甫的自慨。

    [617] 末二句又由自身的贫贱想到同学们的富贵,意极不平,语却含蓄。汉时长安有五陵: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汉徙豪杰名家于诸陵,故五陵为豪侠所聚。《论语·雍也篇》:“赤之适于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衣马,即裘马,裘字阳平,上一字“陵”也是阳平,故易“裘”为“衣”。“自轻肥”,一“自”字,婉而多讽。《论语·公冶长篇》:“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诗亦翻用此语,“自”字便是“共”的反面。李梦沙云:“四句合看,总见公一肚皮不合时宜处。言同学少年既非抗疏之匡衡,又非传经之刘向,志趣寄托,与公绝不相同,彼所谓富贵赫奕,自鸣其不贱者,不过五陵衣马自轻肥而已。极意夷落语,却只如叹羡:乃见少陵立言酝藉之妙!”(顾宸《杜诗注解》卷四引)

    [618] 此首为八首之枢纽,前三首多就夔州言,此以下五首多就长安言。由第一首之“故国”,第二首之“京华”,第三首之“五陵”,杜甫已把读者一步步引向长安,故不觉突兀。首二句虚虚喝起,笼罩全篇,下四句即“不胜悲”的事实。杜甫往往把千真万确的事,故意托之耳闻,语便摇曳多姿。如《即事》:“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又如《遣愤》:“闻道花门将,论功未尽归。”与此同一手法。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彼争此夺,或得或失,就像下棋一样,见得当时国事有同儿戏。百年,是虚数,犹人生不过百年之百年,杜甫自谓平生经历。前人多谓自唐高祖开国至大历初为百年,不确。徐而庵云:“不曰国政,而曰世事者,盖微词也!”

    [619] 二句紧接上文,申言“似弈棋”和“不胜悲”。《唐书·马璘传》:“天宝中,贵戚勋家,已务奢靡,而垣屋犹存制度。然卫公李靖家庙,已为嬖臣杨氏马厩矣。及安史大乱之后,法度隳弛,内臣(宦官)戎帅(军阀),竞务奢豪,亭馆第舍,力穷乃止,时谓木妖。”可见安史乱后,王侯第宅有了很大的变动,换了一批新主人。肃宗和代宗都信任宦官,宝应元年,李辅国加中书令,是以宦官而拜相矣;广德元年,鱼朝恩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是以宦官而为元帅矣;《唐书·鱼朝恩传》:“朝恩自谓有文武才干,上(代宗)加判国子监事。”是又以宦官而溷迹儒林矣;又《代宗纪》:“永泰元年(七六五)诏裴冕、郭英乂、白志贞等十三人,并集贤待诏。上以勋臣罢节制者,京师无职事,乃合于禁门书院间,以文儒公卿宠之也。”按英乂、志贞,皆武夫不知书,亦为集贤待诏,是又文武不分,冠弁杂糅矣。这些现象,以前都没有,所以说“异昔时”。

    [620] 二句就西北边患申言“不胜悲”。上句指回纥,下句指吐蕃。金鼓,是军中所击,以进退军旅者。羽书,是插羽于书,取其迅速。曰金鼓振、曰羽书驰,极言边情紧急。回忆开元天宝时那种“河陇降王款圣朝”的盛况,自不胜今昔之感。驰,一作迟,不可从。

    [621] 前六句说长安,说国家大事,这一句才收归夔州,回到自身,陡落振起,语含比兴。鱼龙寂寞,写秋景兼自喻。《水经注》:“鱼龙以秋日为夜,秋分而降,蛰寝于渊也。”当此万方多难,却一筹莫展,只是每依北斗,日坐江楼,如蟠伏之鱼龙,岂不可悲?

    [622] 浦注:“故国思,缴本首之长安,应前者之望京,起后诸首之分写,通身锁钥。”平居,平日所居。杜甫在长安先后居住过十多年。

    [623] 这首写宫阙朝仪之盛及自己立朝经过,是为所思之一。南山,终南山。《唐会要》卷三十:“龙朔二年,修旧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北据高原,南望终南山如指掌。”承露,承露盘。金茎,铜柱。霄汉,言其高。汉武帝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班固《西都赋》:“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唐时宫中并无承露盘,此特借汉事以为形容。

    [624] 二句极写宫阙气象之宏敞崔巍。瑶池、王母、紫气、函关,总为帝京设色,并无刺讥玄宗好神仙、女色之意。有人以王母为指贵妃,函关为指道士,殊穿凿。王母,西王母,是个神话中有名的人物。瑶池,王母所居,在西,故曰西望。降,望其自瑶池而下降也。《关尹内传》:“关令尹喜常登楼,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曰:‘应有圣人经过。’果见老君乘青牛车来。”老子自洛阳入函关,故曰东来。

    [625] 按《莫相疑行》云:“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大概杜甫因献赋,曾一度入朝,这里云移二句,也正是回忆此事。雉尾,即雉尾扇,缉雉羽做的。云移,像云彩一般的分开。《唐会要》卷二十四:“开元中,萧嵩奏:‘每月朔望,皇帝受朝于宣政殿,宸仪肃穆,升降俯仰,众人不合得而见之,请备羽扇于殿两厢,上将出,扇合,坐定,乃去扇。’”龙鳞,皇帝衣上所绣的龙纹。圣颜,天子之颜,指玄宗。唐时上朝甚早,故必待日出才能辨识皇帝的面容。对于玄宗,杜甫还是有一种文章知己之感的。有同志认为此诗前六句皆言官拾遗之事,“圣颜”指肃宗。按拾遗乃近臣,杜诗所谓“天颜有喜近臣知”,显与“识”字不吻合;又前六句所写景象,也不像安史乱后的长安。

    [626] 结二句又收归夔州,回到现实。一卧,有一蹶不复振之慨。岁晚,切秋,兼伤老大(杜甫时年五十五)。末句,指肃宗时为左拾遗事。青琐,指宫门。点,传点。王建诗:“殿前传点各依班。”又刘禹锡有《阙下待传点呈诸同舍》诗,皆可证。或解作点辱,不确。上朝时依官职大小排列班次先后,故曰朝班。几回,是说到底有几回呢?见在朝时间很短。

    [627] 这首写曲江,是为所思之二。瞿塘峡是三峡的第一个峡,在夔州东,是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开元中疏凿为胜境,烟水明媚,与乐游园、杏园、慈恩寺相近,是所思之处。风烟二字,写景中兼含兵象。秋当西方,属金,色白,故曰素秋。接者,是说两地虽万里相悬,而秋色无边,正遥遥若接。其实是作者的感情作用。黄生云:“一、二,分明言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杜诗至化处,景即是情也。”

    [628] 二句主要的意思还是回忆当日曲江的盛况,见得不仅是都人游赏的处所,而且是天子游幸的池苑,江头有花萼夹城,芙蓉小苑,好不风光。上句故毫无讽意,下句“入边愁”三字,讽刺之意亦轻,惋惜之意反重。黄生云:“四句叙禄山陷长安事,浑雅之极。稍粗率,即为全诗之累。三、四,首藏初时、后来四字。”花萼,花萼楼。《唐书·让皇帝(李宪)传》:“玄宗于兴庆宫西南置楼,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又《玄宗纪》:“开元二十年六月,遣范安及于长安广花萼楼,筑夹城,至芙蓉园。”御气,天子之气,玄宗从花萼楼夹城来至曲江,故曰通御气。钱笺:“禄山反报至,帝欲迁幸,登兴庆宫花萼楼,置酒,四顾悽怆,此所谓小苑入边愁也。”金圣叹云:“御气用一通字,何等融和,边愁用一入字,出人意外。先生字法不尚纤巧,而耀人心目如此。”

    [629] 二句撇开边愁,再极力追叙曲江之繁华景象,正是下文“可怜”二字的张本。珠帘绣柱,指江头宫殿的华丽;锦缆牙樯,指江中舟楫之炫耀。《西京杂记》:“昭帝始元元年,黄鹄下建章(宫名)太液池中,帝作歌。”宫殿林立,到处环绕,故黄鹄之举若受包围;舟楫众多,箫鼓喧阗,故白鸥之游为之惊起。

    [630] 末二句承上陡转,但语极吞吐,意在言外,须细心寻玩。歌舞地,即指曲江,杜甫《乐游园歌》云:“曲江翠幙排银牓,拂水低回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亦可证。回首可怜,是说回想当初的繁华,不能不使人可怜现在的荒凉落寞。回首二字缴前,可怜二字却没有着落,因为作者并未说出,黄生谓此句为“歇后句”,很对。末句放开,由曲江一地说到整个秦中,由当代说到自古,意在借古讽今,激励执政者的自强,并警戒统治者的荒淫佚乐。以“自古帝王州”这般形胜之地,一朝化为戎马交驰之场,岂止令人可怜?简直叫人愧煞!

    [631] 这首写昆明池景物之盛,是为所思之三。昆明池在长安县西南,周回四十里,汉武帝元狩三年所穿,故曰“汉时功”。《通鉴》卷二百九:“安乐公主请昆明池,上(中宗)以百姓蒲鱼所资,不许。”足见向为贵族垂涎的好去处。武帝穿池,本以习水战,故用“旌旗”二字。从前看过,今犹若在眼中,言印象之深。杜甫和唐代其他诗人多以汉武比玄宗,又杜甫《寄贾严两阁老》诗:“无复云台仗,虚修水战船。”可知玄宗在昆明池亦曾置战船,故以为比。

    [632] 二句写池畔之景。曹毗《志怪》:“昆明池作二石人,东西相望,象牵牛、织女。”《西京杂记》:“昆明池刻玉石为鲸鱼,每至雷雨,常鸣吼,鬐尾皆动。”夜月虽明,却不织布,故曰“虚夜月”。虚夜月,状织女之闲静;动秋风,状石鲸之生动。杜甫往往把死的东西说得活灵活现。

    [633] 二句写池中之景。菰,即茭白,其台中有黑者谓之茭郁,秋结实,即菰米。故《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诗云:“秋菰成黑米。”沉云黑,言菰米之繁殖,一望如云之黑。张籍诗“家家桑麻满地黑”,黑亦茂盛意。莲房,莲蓬。莲花色红,秋时凋落,故曰坠粉红。上句“云”字和下句“粉”字都是借用,都是比喻。仇注:“织女二句,记池景之壮丽;波漂二句,想池景之苍凉。”按白居易《昆明春》云:“渔者仍丰网罟资,贫人又获菰蒲利。诏以昆明近帝城,官家不得收其征。菰蒲无租鱼无税,近水之人感君惠。”又云:“今来净渌水照天,游鱼莲田田。”又韩愈《曲江荷花行》云:“问言何处芙蓉多,撑舟昆明渡云锦。”可见到中唐时,昆明池的菰米莲花还是很多,足证此二句乃是追思繁盛,而不是感慨苍凉,仇说未确。

    [634] 这首诗的结构和“蓬莱宫阙”一首最相似,因为都是前六句说长安说过去,末二句才回到夔州回到现在的,都应在第六句分截。前人狃于律诗以四句为一解的说法,便多误解。关塞,即第一首的塞上。极天,言其高。杜《天池》诗:“天池马不到,岚壁鸟才通。”即所谓鸟道。极言其险。夔州四面皆山,故曰惟鸟道。一“惟”字,便将上文所说的旌旗、织女、石鲸、菰米、莲房等等一扫而空,见得那些东西只存在于个人想象之中,而眼前所见,则只有“峻极于天”的鸟道高山,岂不大可悲痛!但如果没有前六句的煊赫,也就难以衬出末二句的凄凉。《庄子》曾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我以为此诗前六句便是水,后两句便是舟。浦注:“江湖满地,犹云漂流处处也。”渔翁,杜甫自谓。沈德潜云:“身阻鸟道,迹比渔翁,见还京无期也。”浦注:“夜月秋风,波漂露冷,就所值之时,染所思之色,盖此章秋意,即借彼处映出,故结到夔府,不复带秋也。”

    [635] 这首写渼陂旧游之乐,是为所思之四。前三首所思蓬莱、曲江、昆明,皆属朝廷之事,此则个人游赏,故放在最后作收场。《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御宿。”晋灼曰:“昆吾,地名也,有亭。”颜师古曰:“御宿,在樊川西。”《三秦记》:“樊川一名御宿川。”自长安往游渼陂,必经昆吾、御宿二地,一路行来,故曰逶迤。《通志》:“紫阁峰在圭峰东,旭日射之,烂然而紫,其形上耸,若楼阁然。”《长安志》:“渼陂在鄠县西。”《十道志》:“陂鱼甚美,因名之。”按杜甫《渼陂行》云:“半陂以南纯浸山,动影袅窕冲融间。”即此所谓“峰阴入陂”。

    [636] 香稻,一作红豆。顾宸云:“旧注以香稻一联,为倒装法,今观诗意,本谓香稻乃鹦鹉啄馀之粒,碧梧则凤凰栖老之枝,盖举鹦鹉、凤凰以形容二物之美,非实事也。重在稻与梧,不重在鹦鹉、凤凰。若云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则实有鹦鹉、凤凰矣。少陵倒装句,固不少,惟此一联,不宜牵合。首联记山川之胜,此联记物产之美,下联则写士女游观之盛。”黄生云:“三、四旧谓之倒装法,余易名倒剔。盖倒装则韵脚俱动,倒剔不动韵脚也。设云鹦鹉啄馀红豆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亦自稳顺,第本赋红豆、碧梧,换转,即似赋凤凰、鹦鹉矣。杜之精意,固不苟也。”浦注:“鹦鹉粒,即是红豆;凤凰枝,即是碧梧。犹饲鹤则云鹤料,巢燕则云燕泥耳。二句铺排精丽。”

    [637] 相问,彼此互相问遗,即互赠礼物。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后汉书·郭太(泰)传》:“太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杜甫曾与岑参兄弟同游渼陂,所作《渼陂行》有:“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即所谓“仙侣同舟晚更移”。晚更移,是说移棹夜游,乐而忘返。

    [638] 上六皆言长安,末二句收归自身作结,并总结八首。望字遥应第二首的望京华。昔曾,一作昔游;吟望,一作今望,都不对。干,冲犯。钱笺:“公诗(《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云:‘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按指献赋事)所谓彩笔昔游干气象也。”朱鹤龄云:“气象句,当与题郑监湖上亭‘赋诗分气象’参看,钱解作赋诗干主,非也。”浦注:“公诗云:‘词感帝王尊’,又云:‘赋诗分气象’,兼此两意。”按此二句与《莫相疑行》之“往时文彩动人主,今日饥寒趋路旁”同意,钱解最得要领。《秋兴八首》的写作核心,本在君国身世,不在景物气象,故必如钱解,方通结得八首,如指山水之气象,则只结得这一首,至多也只结得后四首,却结不得八首。再说,“昔曾”二字也欠交代,难道昔日文章能干山水之气象,而今日文章反不能了吗?我们不能这样看,杜甫自己也不会这样想。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诗人,所以他有时也颇以文章自负,但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为了能摹山范水干大自然之气象,而是为了能够同时也曾经打动过人主干天子之气象。这也就是杜甫为什么老是念念不忘献赋那件事的原因。当此日暮穷途,遥望京国,又复想起这件得意的事,更是十分自然的。韩愈《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诗:“几欲犯严出荐口,气象硉兀未可攀。”也是以气象来形容天子的尊严的。此句承上,再极力一扬,有“鸢飞戾天”之势,转落下句,方更有力。这也就是所谓“顿挫”。“吟望”是仰首,“低垂”是俯首,“苦低垂”是苦苦的只管低垂着,一味的低垂着,与“苦辞酒味薄”、“苦道来不易”、“苦忆荆州醉司马”诸苦字同意。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杜甫给他自己塑造的形象。每当读到这一句,我便有一种宛如对面的亲切的感觉,他白发萧疏,低头无语。有什么可奇怪的,诗人杜甫的负担,实在太沉重了,他“一身不自保”,却要“一洗苍生忧”!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给予我们的印象,不是软弱,而是顽强;不是可怜,而是可敬,可感。

    [639] 这一首自伤漂泊。首两句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支离,犹流离。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640] 二句即承上漂泊西南,点明所在之地。楼台,或以为指杜甫所居的“西阁”,或以为指白帝城之属,按杜诗:“殊俗状巢居,层台俯风渚。”(《雨三首》)又:“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巅。”(《赠李十五丈别》)又《夔州歌》云:“闾阎缭绕接山巅,复道重楼锦绣悬。”则此处楼台当泛指当地居民,不能作为一般的楼台来理解。淹日月,见漂泊之久。五溪,在湖南、贵州交界处。《后汉书·南蛮传》:“武陵五溪蛮,好五彩衣服。”共云山,是说共居处。此句见漂流之远。

    [641] 这两句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羯胡,指安禄山,禄山曾封东平郡王,玄宗待之,“恩如父子”(《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张兴语),故骂曰“终无赖!”词客,杜甫自谓。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世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起下文。

    [642] 上二句明自咏,暗咏庾信;末二句明咏庾信,暗自咏。庾信字子山,初仕梁,侯景作乱,信奔江陵,梁元帝即位江陵,遣信聘于西魏,适值西魏攻梁,陷江陵,信遂长留北朝,达二十七年之久,所以说他“平生最萧瑟”。信在梁时与徐陵齐名,“文并绮艳,世号徐庾体”,风格是不高的。及入北朝,风格始大变,因“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周书》本传并全载其文。所以说他“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晚年在蜀,情况也差不多,他曾对一位慕名来访的客人说:“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动江关,犹惊海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生活环境对作家的巨大影响。

    [643] 此首因宋玉故宅的古迹而怀宋玉,想念其文采风流。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风流,言其标格;儒雅,言其文学。亦吾师,亦字,虽无不满之意,却极有分寸。

    [644] 二句流水对,应一直读。因思其人,又身世萧条相同,故以生不同时为恨,以至怅望洒泪。异代,即不同时。

    [645] 二句正写风流儒雅。归州、荆州都有宋玉宅,此指归州宅。归州在三峡内,故曰江山故宅。其宅虽存,其人已殁,惟留文藻,故曰空文藻。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怀王)尝游高唐,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岂梦思,是说难道真是说梦吗?顾宸云:“岂字妙,何曾实有是梦,文人之寓言耳。”沈德潜云:“谓高唐之赋,乃假托之词,以讽淫惑,非真有梦也。”

    [646] 最是二字,以楚宫为比,极力赞扬宋玉。仇注:“俱泯灭,与故宅俱亡矣。”按仇说非是。俱泯灭,专对楚宫言,犹云全都毁灭,故当地舟人,指指点点,不知究在何处,反形宋玉故宅,乃如“灵光”之岿然独存。抑楚宫,即所以扬故宅,扬故宅,亦即所以扬宋玉。与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同意。

    [647] 这首因昭君村的古迹而怀王昭君。写昭君之怨恨,亦即自写其怨恨。昭君名嫱,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石崇有《王明君词》。明妃即明君。昭君村在荆门山附近,按崔涂《过昭君故宅》诗:“不堪逢旧宅,寥落对江。”则唐时村中尚有昭君故居。赴字极生动,写三峡连山,势若奔赴。美其人,故奇其地。吴瞻泰云:“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648] 二句概述昭君一身,不发议论,而感慨无穷。紫台,即紫宫或紫禁,天子所居。一去紫台,犹言一去汉宫。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指匈奴。《汉书·匈奴传》:“竟宁(元帝年号)元年(公元前三三年),单于(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后汉书·南匈奴传》云昭君字嫱),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请罢边备,以休天子之民。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立二十八年,建始(成帝年号)二年(公元前三一年)死。子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复妻王昭君(按《后汉书》云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居次犹公主),小女为当于居次。”这就是上句所咏的史实。青冢,即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城南二十里。《太平寰宇记》:“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清宋荦《筠廊偶笔》:“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黱(同黛)色,故云青冢。”朱瀚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649] 二句刺元帝之昏庸。上句承第三句,追叙所以远嫁异国之故。下句承第四句,言明君死犹不忘故国。《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省字,或解作约略,或以为是“岂省”的省文,按省识,犹觉识或解识,与“黑鹰不省人间有”、“秋来未省见白日”等省字意相近。是说假使当初元帝能发现画图之非真,解识春风真面,又何至有青冢独留、环珮空归之恨呢?春风面,言其美。环珮,妇女所珮的饰物。《史记》:“南子环珮玉声璆然。”

    [650] 末二句是说其人虽已亡,其恨犹传于千载之后。琵琶,本胡乐,推手向前曰琵,却手向后曰琶。作胡语,实即作胡音。《琴操》:“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按《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辞》有四言《明君怨》一首,题作“汉王嫱”,不可信,当是后人同情昭君之作。又卷二十九《相和歌辞》《吟叹曲》有《王明君》、《王昭君》、《明君词》、《昭君叹》等,足见后人对昭君的普遍同情。————《贞一斋诗说》云:“音节一道,难以言传,有略可浅为指示者,亦得因类悟入。如杜律:‘群山万壑赴荆门。’使用千山万壑,便不入调,此轻重清浊法也。又如龙标(王昌龄)绝句:‘不斩楼兰更不还。’俗本作终不还,便属钝句,此平仄一定法也。又杜五言:‘曲留明怨惜,梦尽失欢娱。’怨惜换怨恨,不稳叶,此仄声中分辨法也。”按杜《征夫》诗:“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不用群山而用千山,都确有道理,不是偶然。

    [651] 翰墨场,即文场。

    [652] 斯文,出自《论语》,这里有文坛领袖意。崔尚,武则天久视二年(七○一)进士。魏启心,中宗神龙三年(七○七)及第。班扬,班固和扬雄。

    [653] 开口,有随口之意。杜甫既提到这件事,大概这首诗人的处女作还不坏,可惜没传下来。

    [654] 有作,指诗作。以上四句是倒溯上去。一个十四五岁的青年,便得到文章似班扬的评价,不能不使人怀疑,所以这补叙是有必要的。

    [655] 业,既也,又也。性情豪爽,又有好喝酒的习惯,再加上嫉恶如仇的思想作风,哪能不一生潦倒?但杜甫能成为一个不朽的诗人也正在此。

    [656] 脱略,犹轻易,即不以为意。江淹《恨赋》(仇注引作孔融《荐祢衡表》,误):“脱略公卿,跌宕文史。”小时辈,小字用作动词。杜甫的诗友,如高适、李白都大杜甫十多岁,“求识面”的李邕和“愿卜邻”的王翰,都大二三十岁,此外郑虔、王维等也要大一二十岁,所以说“结交皆老苍”。

    [657] 多茫茫,是说看不见,不放在眼里。这和“眼高四海空无人”的李白很相似。自负与自满不同,自负是有着一种自知之明的自信,自满则是无知的“夜郎自大”。杜甫很自负,但也很虚心,所以从不自满,作诗常常要改,一直到晚年还嫌诗写得拙劣,所谓“病减诗仍拙”。以上为第一段,叙少年(二十以前)的壮游,并概括介绍自己的为人。

    [658] 航,大船。姑苏台在苏州姑苏山上,吴王阖闾所建。

    [659] 扶桑,木名,传说日出于扶桑,这里指日本国。

    [660] 此下历叙在吴越所见古迹名胜。王谢,是东晋时的两大名族,出了不少风流人物。阖庐(一作阖闾)墓在苏州阊门外,葬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号曰虎丘。

    [661] 剑池在虎丘山上,有石壁高数丈。长洲,苑名,亦在苏州。二句承上,言今所存者惟剑池石壁,长洲荷芰而已。

    [662] 四句写谒太伯庙。阊门,苏州西门。《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即周文王),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以避季历。”《吴郡志》:“太伯庙,东汉太守糜豹建于阊门外。”杜甫感太伯之能让,故抚事泪流。下二句举公子光及朱买臣事,正见太伯之不可及。

    [663] 《史记·刺客列传》:“伍子胥知公子光欲杀吴王僚,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光具酒请王僚,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公子光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除道,即修路。要与腰通,要章,腰间的印绶。《汉书·朱买臣传》:“买臣家贫,好读书,担束薪,行且诵书,妻数止买臣,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不能留。其后,买臣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后数岁,买臣拜会稽太守。初,买臣尝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穿旧衣服),怀其印绶,步归郡邸,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读现,故意露出)其绶,守邸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陈列中庭拜谒。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杜甫认为朱买臣这种庸俗、势利、狭隘的行径很可笑,故曰“哂要章”。以上皆吴中事。杨注:“二句旧在‘渡浙想秦皇’下,吴越事,不应错出,今从仇本易转。”

    [664] “枕戈待旦,志清中原”,本晋刘琨事,因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思报吴仇,故得借用。秦始皇尝游会稽,渡浙江。

    [665] 鉴湖,一名镜湖,在浙江绍兴县。

    [666] 剡溪,在浙江嵊县。风景幽美,故曰蕴秀异。六句写越中事。以上为第二段,写吴越之游,约自二十至二十四岁。

    [667] 二句言由吴越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天姥山,在浙江剡县,船打天姥山经过,故曰“拂天姥”。杜甫时年二十四,故曰“中岁”。《新唐书·选举志》:“唐制取士之科,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这年进士考试在洛阳举行,杜甫家居河南,由州县推荐,故曰“贡旧乡”。

    [668] 劘,音摩,是说文章可以匹敌屈原、贾谊,俯视曹植、刘桢。

    [669] 二句是说文章不合时宜,因而没考取,但也满不在乎。开元二十三年以前,进士考试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二十四年改由礼部侍郎主持。

    [670] 放荡齐赵,是杜甫第二次游历。

    [671] 四句正写放荡清狂。丛台,六国时赵王故台,在河北邯郸县。青丘、皂枥林、云雪冈,皆齐地名。

    [672] 二句自叙骑射之妙。射飞,射飞鸟。纵鞚,驰马。引臂,发箭。李白好剑术,而杜甫善骑射,在武艺上,这两位大诗人也是各有千秋的。

    [673] 苏侯,原注:“监门胄曹苏预。”按即苏源明,杜甫老朋友,《八哀诗》有《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一篇。葛强,晋山简的爱将,是杜甫自比。

    [674] 上句结本段,下句起下段。咸阳,指长安。按杜甫开元二十四年(七三六)初游齐赵,至天宝五载(七四六)回长安,盖十年左右,但中间开元二十九年(七四一)曾回洛阳,至天宝三载(七四四)始再游齐赵,故云“八九年”。以上为第三段叙齐赵之游,约自二十五至三十五岁,是杜甫最快意的时代,可以说是他的“壮年”的“壮游”。自第一段至此,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读书游历时期”。

    [675] 接上句叙到咸阳以后事。许与,犹称许,《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许与才虽薄,追随迹未拘。”词伯,犹文豪或诗伯(《石砚》诗:“平公今诗伯。”),指郑虔、韦济、岑参、高适等。贤王,即《八仙歌》中之汝阳王李琎。

    [676] 上句言为贤王所尊礼,《汉书·楚元王传》:“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醴即甜酒。下句即献三大礼赋事。明光,汉宫名,此借用。

    [677] 杜甫献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莫相疑行》:“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即所谓群公会轩裳。

    [678] 无所爱,指辞河西尉事。信行藏,有官无官都随它去。《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此行藏二字所本。

    [679] 此以下六句自叹穷老。黑貂别名紫貂,是我国东北名贵特产。这里是指貂裘。黑貂敝,用苏秦事,不过借以言穷,因为事实上杜甫这时是“敝衣何啻联百结”,哪里谈得上什么黑貂。兀称觞,穷也不管,还是痛饮。兀,兀自,有“还”、“尚”、“犹”等义,是当时口头语,后来词曲中仍用。

    [680] 是说老辈日少,坟墓日多。杜曲,即杜陵,杜甫有家在此。古人坟旁多栽白杨。

    [681] 坐深,犹但深。见得除因年老取得乡里尊敬外,便一事无成。吴见思《杜诗论文》:“年齿日长,故坐次日高;凋谢既多,则死生可感。”

    [682] 此以下六句感慨朝事。赤族,灭族。迭,更迭。指李林甫、杨国忠陷害朝士。

    [683] 国马,指所养“舞马”和“立仗马”等。《新唐书·李林甫传》:“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又《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初,上皇(玄宗)教舞马百匹,衔杯上寿。”胡注:“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壮士举榻,马不动。刘昫曰:帝即内厩,引蹀马三十匹,为倾杯乐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抃转而舞。”官鸡,所养斗鸡。杜《斗鸡》诗:“斗鸡初赐锦,舞马既登床。”一再说及,足见统治者嗜好之深。

    [684] 举隅,即指上国马、官鸡事。《论语·述而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诗意谓举此一端,则其他方面的奢侈浪费即可见。根据勤俭必兴、奢侈必亡的历史经验,不能不令人感叹国家之将亡。兴亡二字,复词偏义,实即衰亡。这句是下段安史之乱的过脉。以上为第四段,叙长安之游,时间是自天宝五载至十四载,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困守长安时期”。

    [685] 禄山起兵河北,故曰河朔风尘起;玄宗逃往四川,故曰岷山行幸长。封建时代,皇帝出走曰“幸”。

    [686] 两宫,指玄宗和肃宗。一在成都,一在灵武,都不在京城,故曰各警跸。天子出入时的警戒叫做警跸。

    [687] 崆峒,山名,在甘肃。上句指肃宗至平凉收兵兴复,下句谓肃宗以太子身份即位灵武,故曰少海旌旗黄(惟天子旌旗得用黄色)。《东宫故事》:“太子比少海。”按《旧唐书·音乐志》《懿德太子庙乐章》第四首:“沧溟赴海还称少,素月开轮即是重。”又骆宾王《自叙状》:“沐少海之波澜,照重光之丽景。”卢僎《上皇太子新院应制》诗:“前星迎北极,少海被南风。”皆唐人称太子为“少海”之证。

    [688] 禹受舜禅,复传子,故以比肃宗命子(广平王俶)亲征。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这里以蚩尤比禄山。

    [689] 上句言肃宗由灵武镇凤翔,吴岳,即吴山,在凤翔附近。下句言国内外兵力悉集。《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至德二载二月,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

    [690] 指至德元载十月房琯陈陶斜之败。《诗经·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一不中,一击未中。陆梁,猖獗。

    [691] 大军,官军。至德二载五月郭子仪又败于清渠,故曰载草草。无充分准备,故曰草草。瘵,音债,病也。膏肓,也是病,这里指痛苦的人民。

    [692] 补衮,指作左拾遗。备员,犹充数,是谦词。

    [693] 二句申明“忧愤”及“廷诤”之故。

    [694] 《汉书·史丹传》:“丹直入卧内,伏青蒲上泣谏。”孟康曰:“以蒲青为席,用蔽地也。”浦注:“时必有极陈时弊之事,惜不复传。玩文气,不专指救房琯也。”廷诤,公开谏诤,即所谓“面折廷诤”。

    [695] 房琯罢相,杜甫上疏争论,肃宗怒,诏三司推问,因张镐救护得免。

    [696] 宇县,犹言宇内、天下。时两京恢复,故曰小康。

    [697] 写随肃宗还京师。京师虽复,而九庙被焚,故哭于灰烬之中。汉有未央宫,此借用。以上为第五段,叙禄山之乱及谏省之游。时间是从至德元载(七五六)至乾元元年(七五八),约当于我们所说的“陷安史乱军中与为官时期”。因题目是《壮游》,故将陷乱军一段悲惨经历略过不提。

    [698] 乾元元年六月杜甫由左拾遗贬官华州司功参军,二年七月弃官经秦州入蜀,故有此二句。拾遗是个“从八品上”的小官,但因是谏官,能发议论,今罢斥,故曰“小臣议论绝”。

    [699] 以鸟自比。困低昂,不能奋飞。

    [700] 杨注:“公以被谗谮而出,二句即景寓意。”捐,犹丧也。

    [701] 二句是说尽管为统治者所弃,但也没有什么怨恨。春秋时,介之推从晋文公出亡,凡十九年,及文公还国,赏不及,亦不言,乃与母隐于绵山。杜甫窜归凤翔,又扈从还京,后复弃官,故以自比。渔父亦是自况。

    [702] “荣华敌勋业”,即前“朱门务倾夺”意。“岁暮有严霜”,也是即景寓意,犹云世乱有危机。阮籍《咏怀》诗:“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见得荣华中也有危险,慨世兼以自解。

    [703] 范蠡佐勾践破吴,后适齐,号鸱夷子皮。可能是指李泌,泌佐肃宗破贼,时归隐衡山。

    [704] 侧伫,侧身伫盼。只要有人能为国定乱,我希望他们能飞翔,个人的“羽翮困低昂”是不足计较的。以上为第六段,叙入蜀以后的近事,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漂泊西南时期”。

    [705] 单父,音善甫,单父台即宓子贱琴台。子贱,孔丘的学生,曾作单父宰,鸣琴而治,后人思之,因名其台曰琴台,在今山东单县,有的注解说“在今开封”,误。晚,岁晚。登台当在冬日。

    [706] 碣石,山名,在幽燕境内。远望平芜,直到碣石,万里风云,争来入目。

    [707] 以上是首段,写登台所见所闻。

    [708] 杜甫与高、李同游,在天宝三四年间,“是时”即指此一时期。(按高适《宓公琴台诗序》云:“甲申岁,适登子贱琴台,赋诗三首。”甲申是天宝三载〔公元七四四年〕,是其证。仇注谓“公遇高、李于齐兖,在天宝四载”,误)洞达句,谓道路四通无阻。

    [709] 猛士想立边功,将帅想作宰相。三台,三公。蔡梦弼注:“禄山领范阳节度使,求平章事。”

    [710] 谓对禄山,有求必应。如天宝六载,赐禄山铁券,九载封东平郡王。

    [711] 幽燕,即指禄山。

    [712] 二句正写供给之劳。观此,知唐时,江苏与山东、河北已通海运。

    [713] 肉食,指供养之厚。与《后出塞》:“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同旨。以上为次段,写当时环境,是登台所感。

    [714] 浦注:“隔河长眺,正忆登台望碣石时也。”其时方当青壮之年,今则已衰颓矣。

    [715] 时高、李皆亡,欲如昔游时的欢饮,已不可得。

    [716] 二句是说只要人主肯求贤才,不必愁没有贤才。市骏骨,用燕昭王购骏马骨事。龙媒,良马,喻贤才。

    [717] 上四句举史实为“有能”二句作证。汉高祖、蜀先主、周文王、武王和殷高宗,便是能市骏骨的;四皓、诸葛亮、吕尚和傅说,便是“龙媒”了。商山,商山四皓。汉高祖欲废太子,四人调护之。蜀主,刘备。《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故曰脱嫌猜。周武王封吕尚于齐。殷高宗以傅说为相。《尚书·说命篇》:“若作和羹,尔为盐梅!”盐咸梅酸,为调羹所需,如贤才为国所急。

    [718] 末四句自叹老困于楚山,非治乱贤才,只能如庞德公(三国时人)之携妻子,隐鹿门山而已。以上为末段,是上两段的反面。自己则由壮而老,时代则由治而乱。

    [719] 宋中,今河南商丘之地。《汉书·梁孝王传》:“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睢阳,春秋时宋地。

    [720] 是说现在的宋中,名望虽在陈留之下,但习尚豪华,烦剧难治,却与贝州、魏州相同。贝、魏皆在大河北。

    [721] 主人好客,故主客多欢娱。

    [722] 二句言任侠慷慨。倾有无,罄其所有。有无是复词偏义。

    [723] 斯须,片刻。浦注:“首段从宋中形胜风俗说起,雄姿侠气,足以助发豪情。”

    [724] 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称高适:“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即所谓“壮藻思”。敷腴,喜悦貌。汉乐府《陇西行》:“颜色正敷腴。”

    [725] 吹台,即繁台,在今开封东南六里。怀古,即下汉高事。

    [726] 《汉书·高祖纪》:“高祖隐于芒砀山泽间,所居,上常有云气。”二句是说,汉高一死,此地无人,空有雁鹜相呼而已。浦注:“次段入高、李同游事。”

    [727] 先帝,玄宗。

    [728] 收西域,如王忠嗣、哥舒翰等之攻吐蕃;破林胡,如安禄山、张守珪等之攻契丹。契丹,即战国林胡地。

    [729] 百万,指兵力。因蒙蔽邀功,故虽败而报捷。《唐韵》:“俗谓负为输。”可知杜甫是用口语入诗。

    [730] 上句言不惜物力,下句言不惜民命。为争尺土,牺牲百人,故曰负百夫。组练,组甲练袍,谓军装。

    [731] 拓境,即开边。元和,太平和乐的气象。句意谓天下大乱,即指禄山造反。《庄子》:“以天地为大炉。”浦注:“三段,带述明皇黩武,指出盛衰聚散关头。”

    [732] 朋友尽,兼指高、李外,如郑虔、苏源明、严武等人。合沓,相继貌。徂,逝也。

    [733] 七六二年李白死,七六五年高适又死,故曰再呜呼。呜呼,恸哭也。

    [734] “益堪愧”一作“病益盛”,“独在”一作“块独”。

    [735] 杜甫最爱才,故对高、李之死,十分痛惜。乘黄,骏马,喻高、李。凡马,杜甫自谓,兼指同时作者。徒区区,徒劳不顶事。

    [736] 颜鲍,颜延之和鲍照,以比高、李。荆巫,荆州巫峡,指漂泊夔州。

    [737] 自顾不暇,仍恐速死,不能照顾遗孤,努力加餐,吐而复食,杜甫的友谊是这样深厚。浦注:“末段,遣怀本旨。客怀交谊,一往情深,此老生平肝膈,于斯见焉。”

    [738] 暝色,暮色。延,如延接之延。暮色由远而近,好像由山径接引而来。这是倒装句法。

    [739] 次水门,犹临水门。

    [740] 二句不眠时所见。云过山头,停岩似宿;月浮水面,浪动若翻。

    [741] 二句不眠时所闻。静,一作尽。

    [742] 二句是不眠的心事。正乾坤,即整顿乾坤。杜甫总是关心国家和人民的。

    [743] 历历,众多而分明的样子。

    [744] 无端,犹无故。盗贼,指安史之乱。此乱实起于玄宗的骄奢荒淫,穷兵黩武,并非无缘无故,仇兆鳌以为是“讳言”,其实是一种幽默的讽刺,天下宁有无端而起之事故?况是安史大乱。分明是说反话。

    [745] 从七五五年至此凡十年馀,故曰岁时迁。

    [746] 这句写自己所在之地。蜀江从西来,故谓之西江。

    [747] 这句写心中怀念之处。秦城,指长安。长安城也叫北斗城。

    [748] 广德二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自称“郎”。从,听任之意,表示不甘心。荀悦《汉纪》:“冯唐白首,屈于郎署。”

    [749] 数秋天,屡经秋日。

    [750] 这一首写夔州的风景习俗。四句全对。“草阁柴扉”和下句的“浪翻江黑”都是当句对。星字对下句雨字,则是借对。

    [751] “溪女”一作“溪友”。按《负薪行》:“应当门户女出入,卖薪得钱应供给。”又《云安》诗:“负盐出井此溪女。”则溪女卖鱼,正是夔州常事。

    [752] 这是一首赠别商胡的诗。商胡,胡人之为商者。《洛阳伽蓝记》:“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汉代多称“贾胡”(见《后汉书·马援传》)。《唐书·田神功传》:“上元元年(七六○)神功至扬州,大掠百姓商人资产,郡内比屋,发掘将遍,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可知唐代的扬州实为外商集居之地。

    [753] 杜甫早年曾游吴越,因而忆及。西陵,驿名,在浙江萧山县。白居易《答元稹泊西陵驿见寄》诗云:“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可知其地风景幽美。

    [754] 这是嘱咐商胡的话。

    [755] 申明上句。一方面想东游,一方面又穷,得先问问米价,很幽默。

    [756] 这一首是杜甫自言作诗的经验。底物,犹何物或何事。存底物,就是凭什么东西。陶是制瓦器,冶是铸铁器,这里陶冶二字相当于“调节”。

    [757] 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作诗的刻苦性。唐诗兼重音律,特别是律诗,所以必须吟。

    [758] 孰知,犹熟知,即明知意。二谢,谢灵运和谢脁。将能事,用其能事。谦言不能如二谢之得心应手,不假改窜。“能事”是赞美之词,杜诗中常用,如《题王宰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又《遣兴》诗:“君看渥洼种,态与驽骀异。不在蹄间,逍遥有能事。”又《寄章侍御》诗:“指挥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

    [759] 阴,阴铿;何,何逊。杜甫也是很自负的,尝说“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又说“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但对于梁陈间诸小诗人,也能汲取他们的优点,这正是他告诫我们的“转益多师是汝师”的具体表现之一。

    [760] 这一首是讽刺代宗恢复明皇时代进贡荔枝的弊政的。代宗大概假借了荐庙的名义,所以杜甫便从这一方面来加以揭露。话是有些隐晦的。先帝,指唐明皇。俱寂寞,是说爱吃荔枝的都死了。

    [761] 炎方,指四川。朱樱献,用樱桃献庙。玉座,指先帝(明皇)。这两句大意是说,当你(代宗)把四川贡来的荔枝继樱桃之后而荐庙时,如果先帝有灵,看见荔枝也许要悲伤起来吧。还不如不献的好。杜甫是曾亲眼看见也曾说到过贡荔枝的害民情况的(见《病橘》)。

    [762] 这一首追咎明皇的好色,致有贡荔枝之事。侧生,指荔枝。

    [763] 不熟丹宫,不熟于丹宫(天子之宫)。但因统治者嗜好,故满玉壶。

    [764] 这两句刺明皇重色而不重人才。《诗经》:“黄发鲐背。”注:“老人背有鲐文。”是说背皮粗黑如鲐鱼。鲐背死,即老死。劳生,即劳民。重字读平声。重马,一人两马,以防倒毙,杨贵妃爱吃(即所谓“翠眉须”),也就在所不惜了。

    [765] 阴阳,犹日月。冬天日短,故曰短景。

    [766] 天涯,指夔州,点明自己所在地不是故乡。雨过天晴曰霁,这 里借以形容雪光的明朗。

    [767] 二句写夜中所闻所见之景,一种悲歌慷慨的心情也就在其中。吴见思云:“三四顶寒宵句。天霁则鼓角益响,而又在五更之时,故声悲壮。天霁则星辰益朗,而又映三峡之水,故影动摇也。”按星河犹天河。《通典》卷一百四十九:“行军在外,日出日入,挝鼓千搥。三百三十三搥为一通。鼓音止,角音动,吹十二声为一叠。角音止,鼓音动。如此三角三鼓,而昏明毕之。”

    [768] 二句天将晓时所闻。“野哭”、“夷歌”,都是使杜甫听来伤心的。一闻战伐,千家皆哭,见死者之多。“夷歌”,彝人之歌。左思《蜀都赋》:“陪以白狼,夷歌成章。”起渔樵,起于渔樵。渔樵之人而唱彝歌,见习俗之变。

    [769] 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终黄土,言同归于尽。二人在夔州都有祠庙,所以忽然想到他们。

    [770] 人事音书,应分别看。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那么“朝廷记忆疏”,便是人事方面的寂寥;“亲朋无一字”,便是音书方面的寂寥。从朝廷到朋友,似乎所有的人都把我忘记了,岂不叫人伤心?但转而一想,就是作得诸葛亮也还是一死,而且广大的人民天天在死,不是死于战伐,便是死于诛求,这样想来,我个人这点孤独寂寞又算得什么呢。漫,是随它去。语似颓唐,其实异常愤激。

    [771] 这是反驳家人的话。何厚薄,是说何必厚于虫而薄于鸡。

    [772] 这两句是作诗的本旨。赵次公说:“一篇之妙,在乎落句。”这话很对。但也带来理解上的麻烦,因为作者既未明言,我们得进行臆测。《杜臆》说:“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世间类此者甚多,故云无了时。计无所出,只得注目寒江倚山阁而已。写出一时情景如画。”《杜诗阐》则说:“叱奴解缚,使虫鸡得失,自还虫鸡,于虫不任怨,于鸡不任德。注目寒江,独倚山阁,天下皆可作虫鸡观,我心何必存虫鸡见也。”这两种解释不同,但有一点相同,即都认为杜甫已由鸡虫得失联想到现实问题,所谓“天下”“世事”。指出这一点很重要,不然,杜甫态度上的突变便不好理解了。从杜甫的主导思想来看,前一说似更为接近杜甫当时的思想实际。感到“无力正乾坤”的诗人是很难做到飘飘然的。白居易有这样两句诗:“外容闲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谁得知?”我以为这对于我们理解杜甫这一貌似达观的形象很有帮助。

    [773] 春草日生,引起愁绪,故曰唤愁。这是怪草。

    [774] 泠泠,水声,写巫峡萧森之气。非世情,不近人情。这是怪水。

    [775] 底,何也。底心性,啥意思。这是怪鹭。杜甫一生经历过许多险恶场面,有如惊弓之鸟,所以看见鹭浴于漩涡之中也觉得可怪。

    [776] 花开自好,不解人愁。这是怪花。总之心烦意乱,故觉山水花鸟,触目可憎。

    [777] 这以下四句是愁的根。这句愁国家的混乱,自禄山造反至此凡十年。

    [778] 这句愁自身的漂泊。异域,犹异乡。夔州接近边荒,故用异域字。

    [779] 末二句愁人民活不了,自己也还不了乡。渭水秦山,指长安。罢,同疲。人罢病,言民力已竭。虎纵横,比军阀、苛吏横行。杜甫的愁,是这样大,这样深,这就难怪他对眼前的一切江草江花都感到恼恨了。

    [780] 清溪,麂所游息之地,为猎人所捕,遂与清溪长别。

    [781] 将,与也。玉馔俱,与其他玉食珍羞并登几席。用一蒙字,好像多蒙拔擢似的,把满腔愤恨说成感激,是一种冷刺手法,更有力量。

    [782] 古代传说,仙人多乘鹿车或骑鹿,麂自言才不及鹿,不能随仙人隐去,致为衣冠们所食。

    [783] 二句流水对。话说得很有分寸。烹调的虽然是厨子,而享用的却不是厨子,乃是衣冠们。所以说不敢恨。

    [784] 这句说向大处来。也是经验之谈。轻全物,不以全活物命为意,是说残忍好杀,与《宿凿石浦》诗“乱世少恩惠”同意。

    [785] 声,是声名,是说因美味得名。自谦,故曰微声。及,遭也。祸枢,犹祸机。此句亦是因小见大,与阮籍《咏怀》诗“夸名还误身”同旨。

    [786] 这两句是代麂痛骂的话,充分表现了人民的愤怒。衣冠,王公贵人,即享玉馔的人。衣冠其表,盗贼其中,所以说兼盗贼。(杜甫所说的盗贼,有不同的涵义。)饕音滔,餮音铁去声。旧训:贪财为饕,贪食为餮。这里只是狼吞虎咽的意思。用斯须,是说只消片刻,便把我吃光了。杜甫往往因小见大,这首诗也就是整个剥削阶级吸吮人民汗血的写照。黄生说:“结语将衣冠盗贼作一处说,其骂世至矣!后半语不离咏物,意全不是咏物,此之谓大手笔!”吴乔云:“《麂》诗,为黎元也。衣冠盗贼,四字同用,笔罚严矣。其曰蒙将,曰无才,曰不敢恨,悲愤之中饰词也。”(《围炉诗话》卷二)

    [787] 饶,多也,饶睡,有贪睡意。

    [788] 是说不独因为夜短缺睡才昼眠,而是还有其他原因,即下四句所说。昼分,犹正午。

    [789] 眼自醉,形容眼之自闭。日落梦相牵,是说日落时还在做梦,言睡之久。

    [790] 这种政治气候也使得杜甫昏昏欲睡,所谓“世情只益睡”(《雨村》),不必拘拘说是梦境。史言安史乱后,洛阳数百里内化为丘墟,故曰荆棘底。吐蕃入侵,藩镇跋扈,宦官弄权,皆所谓豺虎。

    [791] 二句写愿望。结束战斗,从事生产,使官吏们不得借口军需,勒索财物,这些正是当时人民的迫切愿望。杜甫似乎知道这种主观愿望不易实现,所以说“安得”。索钱,即要钱,杜《遣遇》云:“索钱多门户。”又张籍《赠任道人》诗:“药铺医人乱索钱。”是索钱乃唐人口语。

    [792] 彩云,春云。云阴复白,正是细雨时景。

    [793] 锦树,春树。

    [794] 这两句,上说老,下说穷。身世之事,一无所成,唯一的成就,便是一双蓬鬓;天地之大,一无所有,唯一的财产,便是租来的草亭。

    [795] 这两句,上言哀歌不能长,下言沉醉不愿醒。你说你的,统治者是“充耳不闻”。

    [796] 翠屏,形容春山的美丽像画屏一般。“细雨荷锄立”和陶渊明“带月荷锄归”的形象,同其美妙。

    [797] 七五七年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七六一年三月史思明为其子朝义所杀。亦已无,也完蛋了。这两句是以安、史二人的下场来作个示众榜样的。

    [798] 汹汹,大水声,喻社会的不安定。欲何须,犹欲何求。作反诘语,使其自悟。杨伦评这两句说:“大声唤醒群迷,一言带十斗血泪!”

    [799] 乾坤反正,国内统一,可以归而不能归,故转伤流落。

    [800] 北滹沱,是说北逾滹沱,逾字从上而省。辽水在奉天,滹沱河在山西。皆当时河北之地。过去对抗,今皆入朝,君臣相得,全国一统,故曰喜共和。《史记·周本纪》:“厉王出奔,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韦昭注:“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号曰共和也。”喜共和,一作喜气和。

    [801] 二句出以唱叹,极雄壮,充满喜悦的心情。紫气关这名称是杜甫创造的,实即函谷关。(事详《秋兴》第五首注。)黄金台在河北易水东南,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故号黄金台。入朝的是河北诸节度,所以便用了这个当地的故事来嘉奖他们。

    [802] 秋已分,即已秋分。瘴犹剧,瘴热还很厉害,是说天旱。

    [803] 畦丁,园丁。杜甫这时请了几个雇工。因秋旱,早晚食物缺乏,所以说无以供日夕。

    [804] 这两句是说野生的东西不因旱而焦枯,还是长得很繁盛。

    [805] 不但可供食,而且可治风疾(杜甫有此病),所以说“况”。且时摘,且及时往摘。以上八句为一段,叙述摘苍耳的缘故。

    [806] 侵星,星还未落时。

    [807] 烂熳是无所拘束。任远适,任凭到远处去摘。

    [808] 放筐,指归来说。亭午,正午。

    [809] 洗其土,剥其毛。幂,音觅。浦注:“相蒙幂,乃信手堆放之谓,不必以幂字作覆食巾实用。”

    [810] 凡放置器物之架,古人多曰床,如笔床、墨床、琴床、笛床之类。登床,犹登俎,放在食盘里拿上饭桌。半生熟是半生半熟,取其脆。

    [811] 筯,即筷子。以苍耳供食,原出不得已,所以只说是“还小益”。

    [812] 加点,是说掺用一点苍耳在瓜薤里面。古人多用橘调和食味。杜预《七规》:“庶羞既异,五味代臻,糅以丹橘,杂以芳鳞。”又种橘可以发财,故李衡有“千头木奴”的话。庾信诗:“甘橘万头奴。”这里只是用它的字面。依稀,犹仿佛。把苍耳比橘奴,也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以上八句为一段,叙摘苍耳及食苍耳之法。

    [813] 诛求,是残酷的剥削。籺,音核,是一种粗屑。窄,不够,是说连糠籺也吃不上。

    [814] 这是痛骂一班官僚地主的话。荒,荒唐、荒谬。哉,感叹词。

    [815] 这两句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意和造句都差不多,但各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十年以后,人民多死于战争,故特提到“战地”。

    [816] 末二句是教训。恶少年也就是膏粱子弟。黄金且休掷,不要挥金如土。掷,抛掷。亦可解作赌钱。以上八句为一段,由自身说到人民和整个社会,是作诗的本旨。

    [817] 乾元元年(七五八)冬杜甫曾由华州回洛阳,那时相识的人已少,而今又屡经战乱,大概根本就没有相识的人了。

    [818] 《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广德二年(七六四)郭子仪以安史昔据洛阳,故诸道置节度使以制其要冲;今大盗已平,而所在聚兵,耗蠹百姓,表请罢之,仍自河中为始。”但当时诸将皆拥兵自重,故杜甫有此感慨。所谓“干戈”实指诸将。

    [819] 长期的战争,和“高官皆武臣”的局势,造成了一种喜乱乐祸的反常心理,而且影响到乡里儿童,所以杜甫不胜慨叹。

    [820] 唐太宗所乘十骥,其九曰翔麟紫。

    [821] 鼓车,皇帝出行时的乐队。鼓,鼓吹。这两句是说今日之事,先宜息战,和《有感》诗“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同意。《晋书》卷五十六《江统传》:“昔汉光武皇帝时,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高世之主,不尚尤物,故能正天下之俗,刑四方之风。”

    [822] 角,角逐,即争夺的意思。河北虽跋扈不臣,但如起兵问罪,徒然为诸将争功邀赏、角逐荣华造机会,所以说“无劳问”。一方面提醒代宗先注意内部问题,一方面也讽刺将军们的骄惰。无劳问,非不欲问罪,特将骄不可用,问不如不问之为愈。乃一时权宜之计。

    [823] 转,指漕运。苑囿兵,指禁兵。首二句是说,转运军饷,虽然困难,但可不去说它,任凭你转运多少都行,只是有一条,就是不要用来增添禁兵。为什么呢?下两句才正言点破。

    [824] 二句申言其故。见得欲求国家安全,应加强边防。由来,自古以来。貔虎士,精兵。凤凰城,即长安城,后来凡是说京师,也通称凤城。时代宗信任宦官鱼朝恩,使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禁兵,领神策军屯禁苑,因供应困难,以至“百姓挼穗以给禁军”(俱见《通鉴》卷二百二十三)。杜甫此诗,实际上是反对宦官掌握兵权,挟制朝廷。

    [825] 观此句可见杜甫在创作上对自己要求的严格。

    [826] 观此句,可知杜甫诗之所以真实。这几首绝句,多感慨时事,但意仍有未尽,故曰意有馀,其实是愁有馀。

    [827] 末二句亦庄亦谐。是说莫看我老,我也曾做过官,吃过俸,至今还佩着鱼袋,对国家灾难,又哪能不愁呢?江总,初仕梁、陈,陈破入隋,后复归老江南。总亦工诗,故以自比。被,服也,佩也。赏时鱼,当时所赏之鱼袋。严武曾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唐会要》:“开元中,张嘉贞奏曰:‘致仕及内外五品以上检校试判,听准正员例,许终身佩鱼。以理去任,亦许佩鱼。’自后赏绯紫,例兼鱼袋,谓之章服。”杜甫大概把这个鱼袋常佩在身上,故又有句云“银章破在腰”。

    [828] 二诗见后附录。浦注:“元诗作于甲辰岁,系广德二年(七六四),至是(七六六)凡三年矣,何传致之迟欤!”按当时交通不便,又无印刷,元作此诗,亦未必寄杜,故事隔二三年才读到。

    [829] 二句赞美元结。汉宣帝曾说:“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汉书·循吏传》)二千石指太守,元为道州刺史,故曰当天子分忧之地。

    [830] 自“今盗贼未息”至此,是作诗的本旨。邦伯,即州牧,这里指刺史。“万物吐气”一作“万姓壮气”。

    [831] 不意,不料。有喜出望外意。当时诗人很多,作品很多,但如元结这样能同情人民的诗篇却如凤毛麟角,所以杜甫不禁有一种“空谷足音”喜出望外之感。

    [832] 和诗目的,本在救世,不在应酬,故不必寄原作者。

    [833] 首段六句自叙。因长病,所以说沉绵。因忧患重,故吃药不见效。羸,音雷,弱也。瘵,音债,病也。黄生云:“前后皆自叙,自叙多言病,其筋节在‘叹时药力薄’五字,则知此诗全是借酒杯,浇块磊,盖身疾可医,心疾不可医耳。”

    [834] 四句承上“叹时”接入元结。“流”一作“秀”。吴论:“吾人既为诗家之秀,必博采世上之名士,而道州之才,前圣所谓后生可畏者非耶?”《论语·子罕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按元小杜甫十一岁,故可用后生字样。

    [835] 贾谊、匡衡,皆所谓国桢,以比元结。贾谊《陈政事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汉书·匡衡传》:“衡上疏陈便宜,及朝廷有政议,傅经以对,言多法义。”

    [836] 二句即“与日月争光”意。第二段赞美元结的诗品。备极推崇,意亦在转移文风。

    [837] 言元结之心乃欲致君尧舜,使民安乐。《庄子·胠箧篇》:“昔容成氏、大庭氏结绳而用之,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838] 二句希望元结能居大位。丹青,以绘事为喻。《盐铁论》:“公卿者,神化之丹青。”

    [839] 二句言朝廷如大用元结,则将使天下无讼狱,岂但偃甲息兵?

    [840] 《新唐书·元结传》:“结以人困甚,请免百姓租税及和市杂物十三万缗,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流亡归者数万。”

    [841] 是说不肯苟且的牺牲人命来保持自己的官儿。缨,冠系,这里用长缨代表高官。《溪诗话》:“漫叟所以能然者,先民后己,轻官爵而重人命故也。观其赋《石鱼》诗云:‘金鱼吾不须(唐时官员佩金鱼袋),轩冕吾不爱。’此所以能不徇权势而专务爱民也。杜云:‘乃知正人意,不苟飞长缨。’可谓相知深矣!”

    [842] 以上为第三段,进一步赞美元结的人品。意亦在激劝其他官吏。南岳,衡山,在道州邻近,故即以其地之名山,美其人之标格。凉飙,犹清风。官高任重,故金印大而色反沮丧。元诗有“思欲委符节……穷老江湖边”之句,故云“兴含沧浪清”。

    [843] 司马相如字长卿,有消渴病。

    [844] 公孙城,即白帝城,西汉末公孙述尝据此城。

    [845] 末段仍以自叙作结,说明和诗之意。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杜公为诗家宗祖,然于前辈如陈拾遗、李北海,极其尊敬,于朋友如郑虔、李白、高适、岑参,尤所推让。白固对垒者,于虔则云‘德尊一代、名垂万古’,于适则云‘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又云‘独步诗名在’,于参则云‘谢朓每篇堪讽咏’,未尝有竞名之意。晚见《舂陵行》,则云‘粲粲元道州,前贤畏后生’,至有秋月、华星之褒,其接引后辈又如此。名重而能谦,才高服善,今古一人而已。”

    [846] 任,是放任,毫不加干涉的意思。

    [847] 这一句包含四层可怜的意思,无食无儿,又是一个无夫的寡妇。

    [848] 此,指扑枣之事。不是穷得无可奈何,又何至打人家的枣呢?这句为寡妇开脱。

    [849] 我虽不加干涉,她还是不免害怕,因为她心里总觉得是在窃取别人的东西。但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就更应当表示亲切。恐惧二字,体贴深至。以上四句,杜甫自述以前对寡妇的态度,意在启发吴郎。

    [850] 远客,远方作客的人,指吴郎。(杜甫也常自称远客。)这两句是说:妇人一见你插篱马上就提防或疑心你拒绝她打枣,虽未免多心过虑;但你一住下便插上篱笆,却也很像是真的拒绝她呢。言外便见得你这位远客大有不体贴处,难怪她疑心你。为了顾全吴郎的面子,使他容易接受意见,不正面戳穿吴郎的意图,却反而说妇人多心,这话是说的十分委婉,也是煞费苦心的。

    [851] 征求,就是诛求,剥削。贫到骨,即所谓“穷愁但有骨”,“三年奔走空皮骨”,杜甫自己原来也穷到这般田地。民贫由于征求,征求由于戎马(战争),这是病根所在,杜甫并没有说错,但他却无法解决,所以只有流泪。用意亦在感化吴郎,叫他不要太小气,见得天下穷苦的人正多着呢,现在碰着这样一个无食无儿的寡妇,为啥要吝惜几颗枣子不救她一命呢!这些都是言外之意。这首诗大概是生了效的。

    [852] 观首四句,可知杜甫到晚年对官僚们越来越憎恶,而对劳动人民则有着一种由衷的热爱。由于生活上的接近,因而在情感上也有了默契。州府,便是统治阶级;旁舍,便是劳动人民。未曾嗔,从来没有讨厌过我。黄生云:“真本美德,而时人以为嫌,则世情之好假可知矣。应接之际,一味虚文,高士深所厌苦,而时人乐此不为疲,宜其戛戛不相入,至于绝迹人外,侣渔樵而友麋鹿,岂得已哉?”

    [853] 浦注:“冬菁,芜菁、蔓菁之属,盖约举秋菜之名。饭之半,谓其功,半可敌饭。按冬菁饭之半,俭岁贫人之计也。如此则菜之功用亦重,所以须督牛耕种,以供采撷接春之需。旧以饭之半,作饭半解,殊无理!”

    [854] 二句是说所种秋菜,不止一种。

    [855] 二句是说夔州地气暖,各种相接,一直可以采撷到春天。

    [856] 是说还要时刻为防备矰缴之多而惊心。

    [857] 二句有寓意,鸾凤高飞,比得意的人。高旻,高天。

    [858] 杜甫身世有类于受伤之白鹤,故不禁为之酸辛。

    [859] 巫峡多猿,鸣声甚哀。风急二字紧要,猿哀、鸟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皆从此生出。

    [860] 回,回旋。

    [861] 二句从大处写秋景。因风急,故叶落萧萧,江流滚滚。以上四句写景,是下文悲秋的张本。其实景中已自有情。

    [862] 这两句共含有八九层意思,凝炼而不堆垛。百年,犹一生,见得原就很短促。

    [863] 末二句用当句对法,艰难对苦恨,潦倒对新停。繁霜鬓,白发日多。艰难苦恨四个字含有许多文章,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是“悲秋”、“多病”,同时也是“繁霜鬓”的根由。潦倒,犹衰颓,因多病故潦倒,《夔府咏怀》诗云“形容真潦倒”,可证。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曰新停。消愁借酒,今又因病不能举杯,岂不更可恨。

    [864] 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即九月九日。虽酌酒杯中,实际却未饮(观第三句可见)。独对一樽,全无饮兴,于是掷杯而起,扶病登台。

    [865] 竹叶,酒名,对下句菊花,是借对法(也叫做真假对)。于人的人,杜甫自谓。时因病戒酒,故曰无分。分字读去声。

    [866] 无心赏菊,又古人九日登高饮菊花酒,今既不能饮,故曰不须开。诗人常有这种使性子的话,杜甫特别多。

    [867] 这两句是登台所闻所见,和岑参的“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同意。殊方,异乡。玄猿,黑色的猿。白雁,似雁而小,来则霜降,北人谓之霜信。旧国,犹故国、故乡。

    [868] 因见白雁,思及故乡,更进而想到弟妹的分散。衰谢,犹衰老。催,催着人死去。干戈在催着,时间又在催着,故曰两相催。杜甫担心活不长,见不着弟妹。————此诗亦八句全对。

    [869] 欻吸,风声。南国,犹南方。

    [870] 两句写风势之大。江汉回,是说江水汉水为之倒流。铜柱,汉时马援所立。

    [871] 朔漠气,即北方寒气。

    [872] 杜鹃、猿狖、山鬼,皆巫峡所有,因天气忽变,也都改常了。狖,音柚,猴类。

    [873] 炎瘴蒸热,本可畏,不足忆。因天气特寒,衣又单薄,故反而思念。

    [874] 天寒弓硬,故特费力。古人开弓,用斛力计算,《南史》:“齐鱼腹侯子响,勇力绝人,开弓四斛力。”以上十句写巫峡苦寒之景。

    [875] 石城,指白帝城,因在山上故名石城。旌竿,指军旗。金错,军旗上的装饰。满云直,竖立如云,言其多。此以下因天气的阴惨严寒,想到人民的灾难深重。

    [876] 渔阳突骑,指安禄山的胡骑。青丘,指山东一带。

    [877] 指吐蕃陷长安。锁甲,铁甲。丹极,皇帝所居。

    [878] 八荒,八方边远处,犹言天下。

    [879] 寡妻哭,则其他人民之哭不言可知。

    [880] 远客,杜甫自谓。按末三句,每句押韵,贼字臆字在职韵,哭字在屋韵,但屋韵与职韵,唐人古诗通押。所以末三句形成三个独立的单行的句子,显得很奇特,也很有力。

    [881] 劳生,本《庄子》:“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这里指所有的人们。何处异风俗,是说到处一样,所谓“滔滔者天下皆是”,即下二句所云。

    [882] 冉冉,行貌。自趋竞,即古谚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883] 见羁束,是说不自由。

    [884] 这两句是说如果没有贵人,则贱人也不会感到悲痛,如果没有富人,则贫人也不会感到不足,因为大家一样。正因为社会有贵贱贫富的不同,所以也就有悲有喜有趋竞和羁束。

    [885] 这两句是愤激的话。意谓饶你“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也难逃一死,而且是万古如斯,没有例外的。递,是更递,递歌哭,一会儿歌,一会儿哭。

    [886] 这以下说到自己。鄙夫,杜甫自谓。杜甫永泰元年(七六五)赴云安,至此凡三年。转烛,言生活不安定,兼形容时间的迅速。庾肩吾诗:“聊持转风烛,暂映广陵琴。”

    [887] 留滞,指漂泊他乡。荣辱,指世俗的贵贱。

    [888] 封建时代,百官上朝要站班,所以说朝班。朝班及暮齿,是说暮年还挂了一个工部员外郎的名。日给,犹日食。脱粟,仅脱去稃壳的粗米。

    [889] 编蓬,即结茅屋。杜甫在夔州的瀼西、东屯皆有草屋。石城,即夔州城。杜甫本多病,也懂得一点医道,常常自己种药或采药。

    [890] 这两句是借采药来说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用心霜雪间,即“不热中”意,是说只要能保持自己的人格,不必荣华富贵,所谓“吾道属艰难”。

    [891] 这两句多少有点说反话。因为杜甫这样做,实出于故意的安排。正如他说:“杖藜妨跃马,不是故离群”一样。他很讨厌那般官僚。曾是,犹乃是。幽独,指性情。

    [892] 后汉顺帝时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893] 这也是说反话,如果以为杜甫真是一个不知曲直、不分是非的达观者流,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这是对那个黑暗社会恨到了家的话。负暄是“负日之暄”,即晒太阳。《列子·杨朱篇》说:宋国有个农民,穿麻衣过冬,觉得晒太阳很暖和,便对他的妻说:“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当有重赏。”杜甫这时常常写到他晒太阳的情况,如“杖藜寻巷晚,炙背近墙暄。”看来他在夔州的生活虽有好转,但也很有限。

    [894] 黄生云:“观舞细事尔,序首特纪岁月,盖与开元三年句打照;并与诗中五十年间句针线。无数今昔之悲,盛衰之感,俱于纪年见之。”

    [895] 浦注:“蔚跂,言其光彩蔚然,而有举足凌厉之势。”

    [896] 脱,读平声,音驼。浑脱也是一种舞名。《通鉴》卷二百九:“上(唐中宗)数与近臣学士宴集,令各效伎艺以为乐。工部尚书张锡舞谈容娘,将作大匠宗晋卿舞浑脱。”胡三省注:“长孙无忌(太宗时人)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谓之赵公(无忌封赵国公)浑脱,因演以为舞。”剑器浑脱,是剑器与浑脱二舞的综合。

    [897] 伎坊,即教坊。崔令钦《教坊记》:“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皇帝)前头也。”浦注:“按高头,疑即前头之谓。”《雍录》:“开元二年,置教坊于蓬莱宫侧,上自教法曲,谓之梨园弟子。”洎,音既,及也。宜春、梨园设在宫禁内,是内教坊,也可以说是内供奉。外供奉,则指设在宫禁外的左、右教坊,以及其他一些杂应官妓。

    [898] 圣文神武皇帝,指玄宗。唐代作兴给统治者上尊号,“圣文神武”便是玄宗在开元二十七年所加的尊号。到天宝十二载,这个尊号已长至“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十二个字了。黄生云:“特书尊号于声色之事,非微文刺讥,盖欲与上文文势相配耳。”

    [899] 这两句很含蓄。是说那时我尚童稚,而公孙大娘已是一个妙龄女郎,现在连我都白了头,公孙大娘就更不用提了。有人说“况余”二字与上文不接,有人又疑为“晚余”二字之误,皆未细玩。

    [900] 弟子,即李十二娘。连徒弟都不似当年老师的年轻,说明历时之久。

    [901] 是说既弄清了她的师授渊源,因而也就知道她的舞法和公孙大娘没有什么两样。

    [902] 张旭,详《八仙歌》。李肇《国史补》:“旭常言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西河剑器,大概是剑器舞的一种,所以别于其他剑器,西河当指产生的地区。陈寅恪先生云:“西河疑即河西或河湟之异称,乃与西域交通之孔道……明此伎实际出西胡也。”(《元白诗笺证稿》页一四七)旧注:“子美以诗为散文,故意多顿促。此序引张颠草书隐映,颇达情态,非公不闻此妙。”公孙之舞,乃能启发“草圣”,那么她的舞也就可知了。即,犹则也。

    [903] 因名动四方,故观者如山如海。因惊心动魄,故面为变色。天地句,也是从效果上极力形容舞旋之神妙,观者目眩,故有此感觉。

    [904] 以上四句是对舞的本身作具体描写。上二句状其忽然而伏,忽然而起,下二句状其忽然而来,忽然而罢,一切都是这样变化莫测,出人意表。,音霍,光芒闪灼貌。羿,后羿,古善射者。《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尧乃使羿射十日。”矫,夭矫或矫健。夏侯玄赋:“又如东方群帝兮,腾龙驾而翱翔。”(按《全三国文》有玄所作《皇胤赋》佚文,无此二语,此据宋人郭、蔡诸家注。)状其凌空飞腾。剑器舞有声乐(主要是鼓)伴奏,大概舞者趁鼓声将落时登场,故其来也如雷霆之收震怒,写出舞容之严肃。唐人多以秋水、青蛇比喻剑光,如白居易《李都尉古剑》诗:“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郭元振《宝剑篇》:“精光黯黯青蛇色。”又韦庄《秦妇吟》:“匣中秋水拔青蛇。”此诗“江海凝清光”,也应当是以水色喻剑光的。由此可见,剑器舞,必用剑,否则不可能有此境界。元稹《说剑》云:“霆雷满室光,蛟龙绕身走。”亦可为证。但剑外是否有其他器仗,则难断言。

    [905] 绛唇,指人。珠袖,指舞。两寂寞,人与舞俱亡。

    [906] 既有以,既有根由。因见诗序,故从略。

    [907] 初,始也,本也。是说自始就推她第一。

    [908] 自开元五年(七一七)至大历二年(七六七)凡五十一年。风尘洞,指禄山之乱。

    [909] 禄山之乱,京师乐工,多流落江南,这句是同情李十二娘的话。“馀姿”,即序所谓“亦匪盛颜”。时在十月故曰“寒日”,兼含日暮穷途意。

    [910] 上句伤玄宗,下句自伤。玄宗葬金粟山。玄宗死在七六二年四月,至此已五年多,故曰木已拱。

    [911] 二句切别驾元持宅。观舞虽同,而时代身世大异,故不禁乐极哀来。

    [912] 茧,足板厚皮。杜甫半生奔走,故足上生茧,不良于行。《入衡州》诗云:“隐忍枳棘刺,迁延胝胼疮。”亦可证。疾,速也。仇注:“足茧行迟,反愁太疾,临去而不忍其去也。”疾,一作寂。————关于剑器舞是不是舞剑,任半塘和陈寅恪先生有不同看法,但同样是根据如下的一段《明皇杂录》:“上素晓音律,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遗(?)妍妙皆冠于时。”任云:“不知《杂录》明明将剑与剑器,分作两事举之,中间且隔有‘邻里曲’与‘满堂势’,文意无牵混可能,何从强合二者为一?”(《敦煌曲初探》页一七八)“邻里曲”的内容,现不可知,至“裴将军满堂势”,则据任所举:《白孔六帖》三十二引《明皇杂录》,《太平广记》二一二《吴道玄》条引《唐画断》及《独异志》,我们知道所谓“满堂势”者,即指裴旻或斐闵之舞剑。以此推之,我疑心“邻里曲”、“满堂势”和“剑器”,大概都以“舞剑”为同一的基本内容。必“善舞剑”,才能为邻里曲、满堂势和剑器。这样来理解《明皇杂录》的话,舞剑和剑器并没有什么矛盾。剑器用剑,由唐人诗中也可得到证明,如苏涣《赠零陵僧》诗(一作《怀素上人草书歌》):“西河舞剑气凌云,孤蓬自振唯有君。”这里明言“西河舞剑”。又如郑嵎《津阳门》诗:“公孙剑伎方神奇。”注云:“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又姚合《剑器词》:“掉剑龙缠背,开旗火满身。”考周以后舞曲,通常以舞者所执,因而名舞。如周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六种舞,郭茂倩云:“帗舞者,析五彩缯,若汉灵星舞子所持是也;羽舞者,析羽也;皇舞者,杂五彩羽如凤凰色,持之以舞也;旄舞者,氂牛之尾也;干舞者,兵舞,持盾而舞也;人舞者,无所执,以手袖为威仪也。”(《乐府诗集》卷五十二)汉以后,如鞞舞、铎舞、巾舞、拂舞、槃舞、杯槃舞等,亦均因舞者所执以名舞。这是从历来名舞的惯例上也可以推知剑器舞之必有剑。至隋代之鞞、铎、巾、拂四舞,文帝令“舞人不须捉鞞、拂等”,此自是特殊的例外,不足引以为证。

    [913] 忽忽,犹郁郁。泥,读去声,纠缠不放之意。此诗作于大历二年(七六七),自乾元二年(七五九)弃官客秦州以来,杜甫已作了八九年的客了。

    [914] 自相亲,是说人们自相亲,而不与我亲,此即汉乐府“入门各自媚,谁肯相谓言”意。

    [915] 二句要连看。是说当我杖藜徐步之日,正百官散朝之时。杜甫曾作拾遗,又总希望能在朝廷做出一番事业,因而想到散朝的事。冬天山谷间,有翠柏,也有丹枫,颜色非一,故曰丹壑。当时百官上朝皆骑马,鸣玉,是“乘马鸣玉珂”的省文。紫宸,殿名,在大明宫。

    [916] 二句承上,因想到长安,更增愁恨。心大不过方寸,故曰寸心。心折,犹心碎,因心折,故曰无一寸。项羽曾三分关中(陕西)之地,分王秦的三个降将,故有“三秦”的说法,这里实际是指长安说的,为了和上句一寸作对,故用三秦。然语虽对,而意则一贯,望乡尚不辨何处望,还乡就更不用说了,此正心折之由。

    [917] 二句,自问自。客,指自己。几年,犹几时。

    [918] 末句正是申明“肠断”之故。

    [919] 一起便画出一个英俊少年。酒酣,半醉。鲍照《行路难》“拔剑击柱长叹息”,拔剑斫地也是一种愤慨的表现。浦注:“首句莫哀二字,另读。斫剑而歌,哀情发矣,故劝之莫哀也。”

    [920] 拔,提拔。抑塞,犹抑郁,谓有才不得伸展。磊落,光明坦荡。

    [921] 二句以大木、大鱼形容王郎的奇才。豫章,两种大木。豫亦名枕木,章亦名樟木。跋浪,犹乘浪。沧溟,即碧海。白日动,白日为之动。沧溟开,沧溟为之开。

    [922] 浦注:“徘徊,即哀歌之态。曰‘脱’曰‘休’,即‘莫哀’意,重言以劝之也。”按句意谓有才如此,终必见用,故曰“且”。

    [923] 时王郎将西入蜀。诸侯,指蜀中节镇。得,得其信任。锦水,即锦江,在成都。棹,作动词用,犹言泛。李白诗:“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亦作动词用。此句有倒装,顺说即“西棹锦水得诸侯”。

    [924] 趿,音洒,说文:“趿,进足有所撷取也。”《史记·春申君传》:“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向何门,勉其择人,勿入凶门。

    [925] 这句点明送别之地和时。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避乱,依刘表于荆州(时荆州治今湖北省襄阳县),曾作《登楼赋》,后人因称所登楼为“仲宣楼”。楼所在地,向有襄阳、当阳和江陵三种不同说法。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十引赵次公云:“楼,指言荆州。王粲字仲宣,自来荆,尝登楼作赋,今直以荆州楼为仲宣楼,祖出梁元帝诗‘朝出屠羊县,夕返仲宣楼’(按诗题为《出江陵县还》)。盖以仲宣一世名人,故得以名之。犹之天子之天禄阁,可谓之子云阁。”(按所据为谢灵运诗:“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按赵说甚是。仲宣楼,杜诗屡用,如:“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弟》)又“此时同一醉,应在仲宣楼”(《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示两篇》)。又“天寒出巫峡,醉别仲宣楼”(《夜雨》)。都是借以泛指荆州的。江陵是否有或应不应有仲宣楼,并没有什么关系。

    [926]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青眼表示好感,白眼表示蔑视。高歌,犹放歌,即放声而歌,意在鼓舞对方。吾子,是亲密的称呼,指王郎。望是望其能遇知己以施展奇才。

    [927] 眼中之人,向有两说:一说指杜甫,一说指王郎。按杜甫《与严二郎奉礼别》诗:“别君谁暖眼?将老病缠身。”暖眼二字甚新,意即此所谓眼中之人。据此,则当指王郎,是呼而告之的口气,应略顿。吾老矣,是说自己已不中用了,要求王郎及时努力,所谓“济世宜公等”、“飞腾急济时”。————卢世《杜诗胥钞》评此诗云:“突兀横绝,跌宕悲凉,曰青眼高歌望吾子,待少年人如此肫挚,直是肠热心清,盛德之至耳。”

    [928] 黄生云:“一腐儒上着乾坤字,自鄙而兼自负之辞。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

    [929] 这两句正写思归之情。如果顺说,便是“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长夜”。但说“共远”、“同孤”,便将情感和景物密切结合,融成一片。孤月片云,兼有自况意。

    [930] 这两句承腐儒。杜甫这种“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积极精神,也确是于儒家为近。落日二字,不是实景,乃是比喻年老和环境的困难,所谓“日薄西山”、“日暮途穷”。所以“落日”二字的涵义是很广阔很丰富的。前人批评这首诗说“日月并见”未免矛盾,实属皮相。从对法上来看,则“落日”对“秋风”为借对。苏,苏活。病欲苏,病都要好了。

    [931] 存,留养。老马,杜甫自比。《韩非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焉。”末二句极怨恨,意思是说,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

    [932] 韦的祖先韦,北周明帝时号为逍遥公;又韦嗣立,唐中宗时亦封为逍遥公。

    [933] 韦大概是杜甫的后生知己,故直呼为“尔”,更不客套。维舟,系舟。黄生说:“此字有力,若云惜别筵即弱矣。”按此字所以有力,在于能表达出老人的心情。后会难期,故特觉可惜。

    [934] 这两句都是上二下五的句法,上二字一读。意思是说,此番别后,如承相念,只要(这里的能字作“只”字或“但”字讲)写几个字的短信来,我这老头便感激不尽了。至于诗,倒不劳向万人传播(韦大概很爱杜诗)。杜甫因为自己的诗讽刺面很广,随便乱传,可能招致无谓的中伤,所以在《送魏仓曹》诗中也告诫他说:“将诗莫浪传!”

    [935] 这两句根上“念我”写自己的苦况。上句说兵荒马乱,是时代环境;下句说漂泊江湖,是个人环境。黄尘扰攘,本由兵甲而生,今兵甲不休,所以说“兵革黄尘里”。酒摆在船上,所以说“江湖白发前”。时局已危,而兵甲不休,是危而又危也;来日已短,而江湖漂泊,是短而又短也。二句含无限悲痛。

    [936] 极端的痛苦,使杜甫觉得古往今来都只是一场悲剧。

    [937] 但一想到分手之后,各自都走向风烟,死活不知,后会难料,还是不能不断肠了。风烟,指兵革。按“能书”一作“常能”,黄生说:“常字深一层,而‘数字’,即书也。今从之。”按常字虽深一层,反觉不近情,因为要求对方常常来信,未免有点过高过多。不如“能书”自然。

    [938] 二句写暮。霜黄碧梧,犹言“霜凋碧树”,黄字用作动词。梧叶本碧,为霜所黄。申涵光曰:“黄碧白三字,看他安插顿挫之妙。李空同(李梦阳,明代“前七子”的首领)云:‘野寺霜黄锁碧梧’,此偷用杜句,黄碧之中,隔一锁字,而文义却难通矣。”击柝,即打更。柝是打更用的木梆。

    [939] 二句写归。客子,杜甫自谓。练,白绢。皎皎凄凄,写秋月秋风,景中含情,已起下思归意。

    [940] 二句抒情。桂水在湖南郴县。阙,同缺。鼓鼙,指战争。《通鉴》卷二百二十四:“大历三年(七六八)八月,吐蕃十万众寇灵武,尚赞摩二万众寇邠州,京师戒严。”故曰“多鼓鼙”。秦川,注见《乐游园歌》。

    [941] 杜甫是年五十七岁。不称意,犹不如意。南渡不可,北归不能,万方多难,一筹莫展,皆不称意事。范廷谋《杜诗直解》:“瞻云望故乡,人情最属无聊。公因暮,想到明日,又就明日,想其景况还是杖藜,还是看云,到底无称意事,无北归时。一‘还’字,有无限惆怅,无限曲折。”朱瀚《杜诗解意》:“玩‘还’字,则知此日亦是杖藜看云归也。”————这是一首拗体七律。乍读似聱牙诘屈,其实仍声调和谐。所以卢世说“读去如《竹枝》、《乐府》”。

    [942] 柝,见《暮归》注。罢,读疲,是韵脚。用一复字,便见得前此已饱闻。

    [943] 明星,即金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亦名太白、长庚、启明(晨出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长庚)。亦不迟,是说柝声一歇,启明星也就出现在东方,仿佛也在催人早发。

    [944] 不断加深的人民的痛苦和个人无止境的漂泊生活,使杜甫对人生有一种幻灭之感。听邻鸡之鸣,野哭之声,一如昨日,然而今天已是要离开这里的时候了。物色,指物。生态,犹生意,指人。能几时,是说都不能长久。

    [945] 无前期,浪荡江湖,没有预定的目的地。

    [946] 眄,音免。转眄,即转眼。脚才一跨出门,转眼之间,一切便已成一去不复返的陈迹了,时间是这样快得可怕。

    [947] 杜甫这年五十七岁。一身是病,故全靠药饵扶持。之,往也。随所之,走到哪儿算哪儿。————浦注:“信手信心,一气旋转,不烦绳削,化境也。”

    [948] 向,差不多的意思。

    [949] 这可能也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十多年的战争,使得铸作生产工具的铁都感到缺乏,必须用武器来改造了。

    [950] 一本“耕”下有“田”字。

    [951] 烈士,指战士。滂沱,雨大貌,这里形容落泪。

    [952] 男谷女丝,即男耕女织,以名词作动词,是杜甫用字变化处。行复歌,一边走,一边唱。

    [953] 洞庭水,即洞庭湖。昔闻其名,今临其境,言外见得这也是一件快事。

    [954] 二句写登楼所见,极力形容洞庭湖的壮阔。坼,分裂之意。湖在楚之东,吴之南(大致的说法),若中分之,故曰坼。《水经·湘水注》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馀里,日月若出没其中。”这两句使用“当句对”法。

    [955] 二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跟上两句,一景一情,一大一小,一阔一狭,似极不相称、极不相干,其实是有着内部联系的。因为境界的空阔,在一定情况下,往往能逗引或加强人们的飘零孤独之感。比如北朝民歌:“念吾一身,飘然旷野。”便是很好的例子。增加这位行人“一身飘然”之感的,不是别的,正是那无边的“旷野”。杜甫这年是五十七岁,困守长安时,他便患了肺病和恶性疟疾,在成都时,又患风痹,到夔州后,病况加重,右臂偏枯了,左耳也聋了,牙齿也一半落了,到这时,正是一身是病痛。我们不能轻易滑过这个“病”字,杜甫决不是无病呻吟的。

    [956] 《通鉴》卷二百二十四:“大历三年八月,壬戌,吐蕃十万众寇灵武。丁卯,吐蕃尚赞摩二万众寇邠州,京师戒严,邠宁节度使马璘击破之。九月,命郭子仪将兵五万屯奉天以备吐蕃。朔方骑将白元光破吐蕃二万众于灵武。吐蕃释灵州之围而去,京师解严。十一月,郭子仪还河中,元载(当时宰相)以吐蕃连岁入寇,马璘以四镇兵屯邠宁,力不能拒,乃使子仪以朔方兵镇邠州。”据此,可知当时京师北面边防很吃紧,所以有“戎马关山北”的话。关于这个结语,黄生曾解释说:“前半写景,如此阔大,转落五六,身世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不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这话很有见地。所谓胸襟,即作者的心情,所谓气象,即洞庭的景色,洞庭湖大,杜甫也大,所以说“一等相称”。但他把这种“相称”看成手法问题,却是不正确的。没有思想作基础,是转不出来,或者说是转不到这上面去。同时,杜甫在写作此诗时,也并不是为了取得所谓“相称”才来这样“转”的。方回《瀛奎律髓》云:“尝登岳阳楼,左序毬门壁间,大书孟(浩然)诗,右书杜诗,后人不敢复题。”按郑谷《卷末偶题》云:“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则晚唐时已然。

    [957] 云,语助词,无义。

    [958] 莫徭,少数民族。《隋书·地理志下》:“长沙郡又杂有夷蜑(音但),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他们都善射猎,刘禹锡有《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诗。桑弓,桑木作的弓。弓开有声,故曰鸣。

    [959] 《唐书·代宗纪》:“大历二年十月,减京官职田三分之一给军粮。十一月,率百官、京城士庶,出钱以助军。”朱鹤龄注据此,定此诗作于大历三年,但此诗作于湖南,大历二年湖南是否米贵,还难确断。

    [960] 高马,高头大马,《周礼·廋人》:“马八尺以上为龙。”达官,显达之官。厌,同餍。《孟子》:“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此辈,即上渔父、莫徭和农民们。杼柚,织布机。《诗经·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茨,音慈,茅茨,即茅屋。极言被剥削之惨。

    [961] 《风俗通》:“吴楚之人嗜鱼盐,不重禽兽之肉。”

    [962] 汝,指莫徭。莫徭虽善射,但楚人既不重鸟,射到也没啥用,岂非枉杀?鸿,大于雁。

    [963] 鬻,音育,出卖。

    [964] 唐时剥削制度有租、庸、调三种:租是每丁岁纳租粟二石或稻三斛。调是每户纳绢二匹(宽一尺八寸,长四丈),绫(绌)各二丈,绵三两。如纳布加五分之一,并输麻三斤。庸是每丁岁役二十日,有闰月加二日,不能应役,纳绫绢每日三尺。安史乱起,这种正规剥削也被破坏,已到了所谓“一物官尽取”、“刻剥及锥刀”的地步。因此,这里说的租庸,实包括一切勒索在内。

    [965] 私铸,即盗铸。唐制:“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唐书·食货志》)铅铁和青铜,用铅铁羼杂在青铜中,因为不这样,便无利可图,这就是所谓“恶钱”。当时富商地主多铸此种恶钱,统治者也不管,所以说“今许”。这样,吃亏的当然是老百姓。

    [966] 这是痛恨透顶的话。意思是说你们何不干脆用泥巴作钱来骗取人民的物资呢,这样岂不是更容易得到,更不费成本吗!

    [967] 是说应当及时禁绝私铸恶钱,不使恶钱和好钱长相蒙混,同时通用。

    [968] 这两句总结。万国吹角,是说各处在用兵,而兵戈不息,则以上的一些情况便不可能得到改善,故不觉为之长叹。此曲,兼指他自己所作的这首《岁晏行》。的确,在人民受压迫剥削的社会里,这种哀怨的曲子是唱不完的,杜甫便一直唱到他的死。

    [969] 首二句写南征途中之景。桃花水,即春水,因水生于桃花开放时,故谓之桃花水。以对“枫树林”,为借对。

    [970] 苟全性命,到处逃难,故眼前景物虽美,转使人伤心流泪。

    [971] 二句流水对。是说自己老了病了,照说应北归才是,现在却更向南走,岂不可悲?尽管如此,然心则未尝一日忘怀朝廷。君,指代宗。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补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所谓“君恩”,当与此事有关。

    [972] 末二句结出不得不老病南征之故。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往往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或生活上的东道主人。这两句感慨很深,很大,自视也很高。不能不使杜甫伤感:对于同时代大诗人或较有成就的诗人,他本着“乐道人之善”的态度差不多全都评论到,全都给以应得的公正的评价,他成了他们的知音。然而,却很少有人谈论到他的诗,他自己却找不到一个知音。天宝末,殷璠编《河岳英灵集》,高适、岑参、薛据等还有一些实在不高明的作家都入了选,独独杜甫却“名落孙山”。杜甫死后不久,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了至德到大历末年二十六位作家的诗,也没有杜甫的份。但杜甫并不急于求人知,也并不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

    [973] 磬,是一种屈形的玉或石作的乐器。磬折,形容作揖时弯腰的样子,这里有恭敬意。

    [974] 朱崖,即长沙的丹崖。

    [975] 是说船夫和风浪搏斗。

    [976] 《易经·需卦》:“利涉大川。”是说自己这次舟行很不顺利。

    [977] 谢,有愧对或抱歉意。从者,指舟子。

    [978] 这以下就是所遇之事。市,一作菜。输,是输税。官曹,即官府。分科办事的机关叫作曹。

    [979] 死百役,死于各种各样的徭役。可见这是一位寡妇。号,读平声,号哭。

    [980] 平日所闻和一路所见情况大略相同,即指下句。浦注:“以闻见略同句,推广畅论,极淋漓恺恻之致。”

    [981] 锥刀,喻细微的物资。是说官吏剥削,无孔不入。

    [982] 岂不仁,是一种反说的讽刺手法,阳褒阴贬,杜诗多有。如莠蒿,即如草芥。

    [983] 多门户,即五花八门。纷嗷嗷,到处啼饥号寒,一片哭声。

    [984] 黠吏徒,奸猾的小吏们。渔夺,是说侵夺百姓的财物如渔人取鱼一般。成逋逃,造成人民的逃亡。

    [985] 自喜,犹自幸。人民全都活不下去了,自己虽苦,总还能活下去,所以自喜自甘。花时,暮春三月百花盛开的时候。唐人多以春日为花时,朱庆馀《宫中词》:“寂寂花时闭院门。”湖南的三月,天气已相当热了,因没有春衣更换,所以杜甫还穿着破棉袍。缊袍,是用旧絮,或碎麻填充的袍子。

    [986] 空灵,峡名,由空灵南行四十五里即抵花石戍。杜甫有《次空灵岸》诗。

    [987] 夕得,傍晚到达。

    [988] 开辟水,开天辟地以来就有了的水。与下句俱写戍前之景。

    [989] 二句写花石戍时令之异。春季日暮还觉得热。

    [990] 春温夏热秋凉冬冷,所谓本平分,今当春而热,是春行夏令,所以说“气候何回互”。回互,错互不齐之意。

    [991] 理乱,即治乱。唐人避高宗李治的讳,改“治”为“理”。恒数,即常数或定数。是说自然现象尚且有时不齐,何况人世治乱,又岂能有常数。这两句是发议论,从气候说到人事。

    [992] 盘藤轮,浦注:“轮,疑即转水之具。盘藤,久废而藤盘其上。”

    [993] 杜甫这时五十八岁。一身是病,非杖不能行。古樵路,樵夫所走的荒僻小路。

    [994] 罢,音疲,罢人,即疲病的人民。不在村,逃亡一空。

    [995] 柴扉芜没,门内外长满了草,见逃亡已久。农具尚在,见老百姓仍想回家从事生产。

    [996] 残,是残馀。山东逆气,指河北诸降将薛嵩等,他们都是目无朝廷,不纳贡赋的。

    [997] 守王度,犹守王法,是说江南地区秩序尚好。这也是从“农器尚牢固”看出来的。

    [998] 人民的逃亡,以至铤而走险,都由于统治者过分的剥削,故有“减征赋”的呼吁。杜甫担心这样下去,那就连守王度的吴楚也要出乱子。

    [999] 这两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客”和“我”都是虚构的。南溟,南海。遗,问遗,即赠送。泉客,即鲛人,也叫泉仙或渊客(左思《吴都赋》“渊客慷慨而泣珠”)。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能织绡,他们的眼泪能变成珠子。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赵次公说:“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泣所出也。”(郭注卷十五引)这话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

    [1000] 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书,即文字。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

    [1001] 缄,封藏。箧笥,藏物的箱子。俟,等待。公家,官家。须,需要,即下所谓“征敛”。

    [1002] 最后点明做诗本旨。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原有的财物,既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

    [1003] 据《复阴》诗:“夔子之国杜陵翁,牙齿半落左耳聋。”则所谓半耳聋,当即指左耳聋。

    [1004] 杜甫出峡后,多住在船上,船便是他的家。双下泪,即两眼流泪,意思是说只有两眼还未瞎。应合上句看。伏枕,即卧病。书空,是说用手指在空中虚画字形。《世说·黜免篇》:“殷中军(殷浩)被废,终日恒书空作字,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因右臂偏枯,所以说“左书空”。这里也反映了杜甫的顽强。右手不中用了,左手还是要写。以上四句写漂泊和病废。

    [1005] 杜甫七五九年十二月入蜀,至是凡十年有馀。蹴,踢。鞠,用皮革做的毬。蹴鞠,即打毬,和现在的踢球相像。将雏,谓携子女。古时清明有打毬、秋千、施钩等游戏。同,同于故乡。

    [1006] 相传秦筑长城,土色紫,故曰紫塞。这里泛指北方。钻火,钻木以取火。楚地多枫,故钻火用青枫,与北方用榆柳不同。以上四句就清明这一节候上写漂泊之久和远。

    [1007] 二句因清明而遥想京国的美景。与下文作对照。

    [1008] 末二句又回到现实,点出所在地点。是说风景自好,徒增漂泊之感。末二句是所谓“蹉对”,也叫“交股对”。因上句用二“春”字,下句用二“白”字,而位置并不相当。

    [1009] 这两句,讽刺得很幽默,也很尖锐。寒暄问,是一种问寒问暖的臭客套、瞎恭维。泛爱,空言表示同情。说的怪美,实际是一毛不拔,见死不救。揭破这些书信的虚伪可厌,正所以形容裴虬手札的真诚可喜。

    [1010] 二句说明自己的态度。意思是说,诸位放心罢,我并不会麻烦你们!据夔州诗,杜甫那时牙齿已落了一半。舌存,用张仪事。《史记·张仪传》:“仪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共执仪掠笞数百。其妻曰:‘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穷途哭,用阮籍事。

    [1011] 二句接入得裴手札。尽管信很长,但因为好,所以还是要读上好几遍。下正申明其故。

    [1012] 二句以珠和玉赞美裴的手札。见得珠玉就在我掌上怀中,不必外求。《古诗十九首》:“置书怀袖中。”

    [1013] 二句写得手札的喜悦。酒也无心饮,花也无心看。《荆州记》:“长沙郡有酃湖,取湖水为酒,极甘美。”

    [1014] 二句言得书,读之昼夜忘倦。烦儿孙,烦儿孙扶持也。儿孙二字,复词偏义,因为杜甫这时并没有孙子。费灯烛三字,颇趣,同时透露了自己的穷况。傅玄《秦女休行》:“县令解印绶,令我伤心不忍听。刑部垂头塞耳,令我吏举不能成。”是此二句句法所本。

    [1015] 此以下为第二段,是对裴的期望。此二句,因得裴书,故忆起旧事。杜甫困守长安时(七五四年)有《送裴二虬尉永嘉》诗。尉永嘉为永嘉县尉。尉,用作动词。

    [1016] 二句言裴今已为道州刺史,掌握军符侯印,如良马登途,飞腾甚速。紫燕,汉文帝良马名。耳,周穆王八骏之一。浦注:“忆子四句,另为一段,韵脚仍前,意思领下。盖以昔年送尉作波致,以起期望之因。下段皆望裴之词也。”

    [1017] 二句言世乱未平,正宜引用英俊。英俊,即指裴。下六句即实写英俊济世。

    [1018] 会,定也。英俊用事则人民痛苦定可解除。

    [1019] 外族虽强梁,也将畏缩,逡巡而不敢前。徒,空也。

    [1020] 古时拜将,多筑坛,并授以节钺。闻意旨,亲承皇帝的意旨。

    [1021] 此句承上句而来。纲和网,比喻国家法制。弥纶,弥缝。

    [1022] 这句和下句都是以古人来期望裴虬的。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郭钦上疏曰:“戎狄强犷,历古为患。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渐徙内郡杂胡于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之长策也。”

    [1023] 《晋书·刘毅传》(卷四十五):“帝(武帝)尝喟然问毅曰:‘卿以朕方汉何帝也?’对曰:‘可方桓、灵。’帝曰:‘吾平吴会,混一天下,方之桓、灵,其已甚乎!’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散骑常侍邹湛曰:‘刘毅言犯顺,而陛下欢然,以此相较,圣德乃过之矣。’”按韩愈《裴复墓志》云:“父虬,有气略,敢谏诤,官谏议大夫。”可见裴虬确是直鲠的人,故以郭钦、刘毅来要求他。

    [1024] 此以下为第三段,由裴虬说到苏涣。苏涣情况和裴不同,故对裴是期待,对苏则是同情。他日,前日。更仆,更换侍仆,因为谈话久了(语出《礼记·儒行篇》)。语不浅,军国大事无所不谈。要明了这一段,得追叙一件事。大概是这年夏天,裴虬往道州上任,路过长沙,当地地方官曾在湘江饯行,杜甫和苏涣都在座,杜甫并有《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诗。大概在这宴会上他们有过长时间的交谈,并且谈到苏涣(这是杜甫颇为倾倒的一位新相知),这里的“他日”,便是指的这一日。仇注将此二句属上文,不确。

    [1025] 二句写那次宴会上的歌舞。黑字,动词。黑白发,极言欢乐,所谓“白间生黑丝”。霜雪,形容剑光。《西京杂记》:“高帝斩白蛇剑,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霜雪吹青春,形容剑舞之妙,就在春天,也觉寒光霜气逼人。

    [1026] 二句是说在宴会上裴虬曾语及苏涣,他真不愧为苏季子(苏秦)杰出的云孙,可与祖先相比。云孙是第七世孙,这里只是“远孙”的意思。苏秦是纵横家,苏涣的作风也是这一流,所以在古代姓苏的人物中独挑出苏秦。

    [1027] 二句言苏虽有才干,但不得志,结茅长沙郭门,只和我这穷老头打交道。定王城,即长沙城,长沙有定王庙。渔商市,杜甫所居。仇注:“公昔进三大礼赋,表中有‘卖药都市’句,知此处药物楚老,当属自谓。”

    [1028] 二句写与苏彼此过从,相得甚欢。有时苏肩舆而来,访我于市北,有时我亦访苏于郭南,相与抱瓮而灌园,凭几而谈心。

    [1029] 此以下为末段,是说国家大局不妙,希望他们努力,是寄裴和呈苏的本意。这两句是说,将军不像将军,只知大造府第;丞相也不像丞相,只知赶快下山。东汉时外戚梁冀,为大将军,起别第于城西,当时名儒马融,作大将军《西第颂》,为正直所羞(见《后汉书·梁冀传》《马融传》)。《晋书·谢安传》:“中丞高崧戏安曰:‘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安甚有愧色。”有人以为早作丞相,是望裴、苏早大用,按如此解,则与末“早据要路”重复,不可从。

    [1030] 二句用比喻。鸟雀喻小人,蛟龙喻贤者。蛰,潜藏。张远《杜诗会稡》:“此段正咏率尔遣兴。前四句,大有‘五陵衣马自轻肥’及‘臣朔饥欲死,侏儒饱欲死’意。”

    [1031] 这句双绾。因示苏,是说把这首诗让苏看。

    [1032] 意思是说,我这一辈子算完啦,只有看你们的了。杜甫这年才五十八岁,通常还不到须人扶的时候,所以说“已愧”。

    [1033] 这是一句很不客气,也是很沉痛的忠告。真是“一片热血飞洒”。人们一旦居高位,享厚禄,是往往会变得自私,变得怕死的。所以,既预祝他们“早据要津”,又预诫他们要“思捐躯”。《古诗十九首》:“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1034] 时代是“乾坤含疮痍”,而自己却是“无力正乾坤”,远望天地之大,竟一筹莫展,故只有搔头。而搔头又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说空搔首。这形象是十分动人的,千载而下,犹宛然如在我们的眼前。

    [1035] 这句正写搔首的样子。黄生说:“天地二字之下,却押一极细之事,读之失笑。然作者始吟出口,必定失声欲哭也。天地二字已奇,更奇在空搔首之下,仍接次句五字,其词愈缓,其意愈悲矣。”按天地二字,跟楼上来,如身不在高楼,则天地二字便奇得有点可怪了。

    [1036] 皇舆,比国君。《离骚》:“恐皇舆之败绩。”地有四极,皇舆在东西南之北,故曰三极北。

    [1037] 五湖说法不一,一般指具区、兆滆、彭蠡、青草和洞庭。心欲报国,而身在江湖,此正搔首之故。

    [1038] 恋阙,犹恋主。杜甫始终把忧国忧民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关心之极,故曰劳肝肺。

    [1039] 自谦无大才。杞楠,皆大木。

    [1040] 是说乱离之中,一身尚不能自救,更何能报国,也只有老死湖南而已。这些矛盾,也都是搔首的根源。

    [1041] 杜甫大概要查对什么,所以便去翻书。帙,书套。

    [1042] 高适做过左散骑常侍。

    [1043] 四字概括,有力。行,读杭。行间,即所谓“字里行间”,指高适的诗。

    [1044] 此诗作于大历五年(七七○),上距高适赠诗(七六一)实不满十年,距高适之死(七六五年正月)亦不满六年。所云“十馀年”、“六七年”,盖约略言之。

    [1045] 忘形故人,不拘形迹的知友。《醉时歌》所谓“忘形到尔汝”。

    [1046] 汉中王瑀,唐宗室李瑀,封汉中王。昭州,今广西平乐县。敬超先,可能是昭州人。大历四年,杜甫有《湖南送敬十使君适广陵》一诗,开头便说:“相见各头白,其如离别何。”大概就是此人。

    [1047] 敬之年龄小于杜甫,又是“忘形故人”,故直呼为“敬弟”。

    [1048] 首四句叙明发现赠诗的经过。杜甫把赠诗卷在书卷里,故尔“久零落”。由于一种意外的感触,因而眼泪一时迸散,像断了线的珠子。

    [1049] 以上四句赞叹高之才望,兼带叙高对己之友谊。呜呼,叹美之词。壮士,指高,所谓“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送高三十五书记》)。合沓,重沓。高适能诗,也能用兵。寥廓,天空;动寥廓,犹动天地。求友篇,指高赠诗。高赠诗,对杜的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故曰“叹我悽悽”。匡时略,济时的策略。郁郁,郁抑而不伸。

    [1050] 以上四句哀悼高的死。锦里,指成都草堂,追溯当时唱和所在。瑶墀,玉阶,指朝廷。冥寞,谓死亡。潇湘句,自伤漂泊湖南,更无知己,但与鼋鼍为伍。鄂杜句,伤高适之亡,朝廷失一直臣。鄠、杜二地,皆在长安附近,高死于长安,故借以指长安。《唐书·高适传》:“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故比之“雕鹗”。雕鹗当秋天尤矫健。

    [1051] 以下换平声韵,自成一段。孔丘曾说过:“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杜亦自谓“甫也南北人”(《谒文公上方》)。而高赠诗有“愧尔东西南北人”之句,这对杜甫不只是一种关切,实含有敬意,所以杜甫特地挑出这句来作答。更谁论,是说现在任凭怎样漂泊再也没人管我的死活。

    [1052] 以上四句,即分说东西南北。但不是个人行踪,而是整个国家局势。杜甫知道,这些情况,也是他的亡友所关心的。北辰,指朝廷。西蕃,吐蕃。充斥,犹充塞,谓众多,高适死后的几年,吐蕃仍屡入寇。安史乱后,中原衣冠士庶,多投江南,故借用晋元帝南渡事。崩奔,逃窜避乱。

    [1053] 二句束上起下。上句言世乱未平,以致至今仍流落湘潭,行吟泽畔,有如鼓瑟悲歌之帝子。下句言亦思曳裾王门,而北归无路,即过渡到汉中王。《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临兮北渚。”又《远游》篇:“使湘灵鼓瑟兮。”帝子和湘灵都是指尧之二女,亦即舜之二妃娥皇和女英。相传舜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悲泣,投湘水死,遂为湘灵(湘水女神),常鼓瑟悲歌。张溍谓“鼓瑟句,言己之悲思玄宗,如二妃思舜”。未免过泥。

    [1054] 二句寄汉中王。曹植是魏宗室,封陈王;刘安是汉宗室,封淮南王,故以为比。服食,服食丹药。刘安好神仙,有白日升天的传说。

    [1055] 二句寄敬超先。晋向秀与嵇康为友,康既被杀,秀经其旧宅,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嘹亮,追想昔日游宴之好,乃作《思旧赋》(《晋书·向秀传》)。这里以向秀思嵇康,比己之思高适。但自己闻笛而愁思纷乱,不能如向秀之作《思旧赋》(其实这首诗便是《思旧赋》),故希望敬超先能像宋玉之于屈原一样,替自己作篇《招魂》以招高适之魂。宋玉哀屈原,尝作《招魂》。

    [1056] 强饮,勉强的喝点酒。饮一作饭。

    [1057] 隐几,凭几。鹖冠,隐士的冠。

    [1058] 二句是上三下四句法。因为眼花,所以说似雾中看。

    [1059] 二句语含比兴。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益觉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状蝶之戏。片片,状鸥之轻。闲幔,一作开幔。

    [1060] 云白山青与上“佳辰”相应,愁看直北与上“隐几”相应。《唐书·地理志》:“潭州长沙郡在京师南二千四百四十五里。”

    [1061] 首二句写过去的关系和承平气象,是感慨的张本。岐王,唐睿宗之子,玄宗之弟李范。黄生云:“二句俱藏一歌字。”

    [1062] 二句极概括,有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指山水说,即所谓“湖南清绝地”。多年老相识,一旦阔别重逢,又是在山明水秀的湖南,本该极端高兴,然而却碰着这样一个不景气的“落花时节”,这就只有使人扫兴,以至感慨系之了。“落花时节”四字,弹性极大,彼此的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不能看得太简单,认为杜甫只是在伤春。一“又”字,绾合过去和现在,构成尖锐的今昔对比,有“风景不殊”而世事全非之感。————黄生云:“此诗与《剑器行》同意,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以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正声,直不屑耳。”蘅塘退士(孙洙)云:“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悽凉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绝,此为压卷。”这些评语都很精到。黄生所说的“字里”,是指的虚字。按李端(大历十才子之一)有《赠李龟年》诗云:“青春事汉主,白首入秦城。遍识才人字,多知旧曲名。风流随故事,语笑合新声。独有垂杨树,偏伤日暮情。”观“白首入秦城”句,那么这位老歌手后来曾回到长安,而杜甫则终于死在江南。

    [1063] 这句是说骑马的人已死于兵乱,只见马带着双箭回来。

    [1064] 主将,即指崔瓘。伤于战,指马上郎。

    [1065] 仇注:“丧乱一语,极惨!或死于寇贼,或死于官兵,或死于赋役,或死于饥馁,或死于奔窜流离,或死于寒暑暴露。唯身历忧患,始知其情状。”————浦注:“诗凡四层,逐层抽出。马来,一层。见马而伤马上郎,一层。因马上郎,推到主将被戮本事,一层。又因本事,而徧慨死非其命者,一层。”

    [1066] 浦注:“肃宗上元二年,公年五十,时周流蜀中,注家释世难者,以是年段子璋反东川当之。公值难甚多,何独举此耶?盖公自乾元二年客秦入蜀,时年四十八,是为逃难之始耳,言五十,举成数也。”按杜甫逃难实开始于至德元载,时年四十五,次年由安史乱军中逃归,头发尽白,说“五十白头翁”是一个大体上的和特征的说法,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五十不应白头。高适诗:“郑侯应悽惶,五十头尽白。”也是所以纪异的。

    [1067] 最初在北方,由奉先逃白水,由白水逃鄜州,他自己又由沦陷了的长安逃归凤翔,后来才由华州经秦州、同谷逃到了四川(南方)。但在四川又碰到段子璋、徐知道和崔旰之乱,如今在湖南又要逃臧玠之乱,所以说“南北逃世难”。

    [1068] 涂炭,烂泥和炭火。一涂炭,是说全国人民都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例外。

    [1069] 畔,边际,如泽畔、田畔。即“人寰难容身”意。以乾坤之大,竟找不到一块安身之地,极写世乱,也显出诗人杜甫之不为当道所容。

    [1070] 莽,是莽莽然,草木丛生的样子。安史乱后,洛阳附近数百里内都变成了废墟,杜甫家正在这一区域内。

    [1071] 首二句叙聂令的急难慷慨。尺素,书信。渺,渺茫,时江涨水大。

    [1072] 二句赞美聂令的家风,实承上文来。义士,聂政。烈女,聂政姊。聂政为严仲子杀韩相侠累,因自披面抉眼,自屠出肠,韩暴其尸于市,悬赏购问,莫知为谁。政姊荣闻之,乃至韩市,伏尸哭极哀,死政之旁。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见《史记·刺客列传》)

    [1073] 二句赞美聂令本人品格。狄相孙,狄仁杰之孙博济。杜甫在夔有《寄狄明府博济》诗云:“梁公曾孙我姨弟。”当即此人。昨见,犹前见。许,推许。表,表率。

    [1074] 二句为聂令抱屈。不在朝廷,只作个小地方官。聂令祖父大概作过翰林,故有上句。以上为第一段,是赞美语,也是感激语。观狄公推许之文,可知非亲非故,但可感也正在此。

    [1075] 浩溔,水无际貌。张溍云:“获,言所得者,止大水耳,别无所有。”按此句是说挨了五天饿。

    [1076] 二句即指臧玠杀崔瓘事。飞旐,指崔瓘灵柩所悬之素旌。

    [1077] 四句写阻水心情。伤心兵乱,故增郁郁;为水所困,故羡猿猱鹳鹤。矫,举也。

    [1078] 二句感聂令致酒肉,应上“见访”和“知我”。古人以牛羊豕三者具备为太牢,无牛只有羊豕则为少牢,聂令送的大概是牛肉,所以说“礼过宰肥羊”。愁,指杀元戎。句意谓聂令的酒送得很及时,正当愁时,兼送清酒。以上为第二段,叙乱离而兼阻水窘状,以见聂令馈食之可感。麾下句,是末段张本。

    [1079] 二句是说,我此行虽未负有传檄的责任,但私愿却在于彻底消灭叛徒。司马相如尝出使西蜀,有《喻巴蜀檄》。秦将白起破赵,坑降卒四十万人。杜甫是坚决反对无原则的姑息,所以《舟中苦热》诗也有“此流须卒斩”的话。

    [1080] 郴岸,即指方田驿。是说还没来得及对聂令细说臧玠的变乱。

    [1081] 杜甫自注:“闻崔侍御潩乞师于洪府,师已至袁州北,杨中丞琳问罪将士,自澧上达长沙。”用矜少,言自矜恃其兵精。

    [1082] 开颜,开颜一笑。问罪既确,故愁颜为之一开。憩,游息。以上为末段,写阻水的心事。杜甫在任何艰苦情况下都关心国家大事,后人所谓“平生无饱饭,抵死只忧时”,于此诗尤可见。

    [1083] 上句记地,切湖南。下句记时,切暮秋。白帝,是司秋的神,与白帝城无涉。二句有举目非故乡之感。

    [1084] 二句自叙。杜甫的愁很大,少壮时,还可以“放歌破愁绝”,“一酌散千忧”,而今都不行了,所以说“不禁愁”。

    [1085] 二句颂辛京杲和亲友。唐时谓节度使府为“大府”,这里指观察使。才能会,所谓济济多士。

    [1086] 暮秋从湖南出发,到秦中,已是冬季了,故曰冲雨雪。黄生云:“接联(第二联)及尾联,口角愈伤悲,身份愈高傲,由其气足以振之故也。”

    [1087] 首二句写久别重逢。避地,避乱而寄居异地。仇注:“此诗,黄鹤编在大历五年。西康州,即同谷县。公以乾元二年(七五九)冬寓同谷,至大历五年(七七○),为十二秋,此亦五年秋自衡归潭之一证也。”

    [1088] 二句向朋友叙别后十二年来的行踪。上句用王乔事。《后汉书》卷一百十二《王乔传》:“乔为叶令,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明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诏上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上方,即尚方,是主作皇帝御用器物的官。七六四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故借尚方赐履来比为郎赐绯。但这郎官是遥授的,一直挂名,未能登朝,所以说“远愧”。下句翻用王粲事。王粲作《登楼赋》,尽管也曾慨叹的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但他毕竟还常去登楼,而我呢,则连楼也懒得去登了。见得为客日久。

    [1089] 二句,上句感李衔对自己的友谊,坚如胶漆,历久不衰。应难并,料无人可比并。下句自伤从左拾遗贬官后遂一蹶不振。晚收,老去无成。正因己困泥涂,始益见李之胶漆。

    [1090] 末二句收到惜别。后汉李固和杜乔,李云和杜众,李膺和杜密,皆齐名,并称“李杜”。忝窃,杜甫自谦言有愧于与李衔齐名。这个齐名,当指仕宦,不指文章。末句即景含情。杜甫北人,送别在秋,故有朔云、寒菊的话。李衔这次大概是由长沙回长安的,这就更加引起杜甫的故国之思,所以说“倍离忧”。————按刘克庄《后村诗话》云:“韩公(韩愈)字东野(孟郊),名籍(张籍)、湜(皇甫湜),而籍哭韩诗,乃有‘后学号韩张’之句。……甫、白真一行辈,而杜公云‘李杜齐名真忝窃’,其忠厚如此。”是刘氏以李为指李白。或当时李衔曾以杜甫比李白,而杜甫表示不敢当。说亦可通。大约当杜甫晚年,已有李杜齐名之论。杨凭《赠窦牟》诗云:“直用天才众却瞋,应欺李杜久为尘。”凭,大历中进士,年代与杜甫相接,已合称“李杜”,亦一佐证也。

    [1091] 这四句得连看,因第三句申明第一句,第四句申明第二句。这一个开头,相当离奇,但正是说的风疾。风疾和轩辕(即黄帝)制律、虞舜弹琴有什么相干呢?这是因为相传黄帝制律以调八方之风,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歌词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然而现在我却大发其头风,这岂不是由于他们的律管有错,琴心有伤吗?既然如此,那就大可不必制、不必弹了。这种无聊的想法,无理的埋怨,正说明风疾给杜甫的痛苦。雄鸣管,《汉书·律历志》:“黄帝使伶伦制十二筒(竹管)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半死心,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于是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这里“半死心”兼有自比之意。

    [1092] 二句撇上起下。圣贤,指轩辕、虞舜。邈,音莫,远也。杜甫也觉得无端埋怨古代圣贤,未免荒唐可笑,所以立即言归正传,指出病源乃在自己的“羁旅”生活————杜甫前此就说过:“征途乃侵星,得使诸病入。”

    [1093] 震,东方。参,西方七宿之一,晓星也。湖,洞庭湖。湖平无所障蔽,故早见。

    [1094] 按杜《水宿遣兴》诗:“耳聋须画字。”又《元日示宗武》诗:“汝啼吾手战。”则此二句当是写风疾发作时的耳鸣和手战。马融善吹笛,有《长笛赋》。仲宣,王粲字,其《登楼赋》云:“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1095] 观此二句,知诗作于冬季。眺望于冬寒之时,故曰寒望。岁阴,岁晚,秋冬为阴也。此下八句,写舟中所见“时物”。

    [1096] 白屋,茅屋。水气如雾,故曰霾。青岑,犹青山,“秋尽江南草未凋”,故山色尚青。

    [1097] 湖南地气暖,故冬日犹炎瘴郁郁。濛濛,微雨貌。滞淫,细雨连绵。

    [1098] 二句写所见土俗。非祭鬼,指淫祀之鬼。《论语》:“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贾谊《鸟赋》:“似鸮,不祥鸟也。”

    [1099] 二句是说才略一高兴开怀,又复愁来而不胜凄绝。“兴尽”束上,“愁来”挑起下段。

    [1100] 汩没,沉沦。是说生活既相压迫,眼前景物又助人伤感。以上为第一段,写风疾及舟中所见。

    [1101] 此下接上“愁来”,追叙入湖南以前往事。疑惑句,言世路险恶,不免疑畏多端。《风俗通》:“应彬请杜宣饮酒,壁上悬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宣恶之,及饮得疾。后彬知之,延宣于旧处设酒,指谓宣曰:此乃弩影耳。宣病遂瘳。”淹留句,言长期流落,未得归朝。冠上簪,谓朝簪。杜甫这时还是一个挂名的“工部员外郎”。

    [1102] 二句指出“羁旅”、“淹留”的来由。七五七年杜甫为左拾遗时,因谏房琯罢相事,触怒肃宗,虽说“赫怒幸无伤”,但在七五八年还是因此贬官华州,第二年他自己又索性弃官不做,羁旅淹留便是从此开始的。这件事在他生活史上确是一个转捩点,所以常提到。《三国志·魏志》卷二十五《辛毗传》:“帝(文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厕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毗字)!卿持我何太急邪!’”“卿持我何太急”,就是说:你拖我拖得好凶啊!杜甫是怎样触怒肃宗的,史无明文,但据《壮游》诗,杜甫自言:“斯时伏青蒲,廷诤守御床!”看样子,也很不客气,故以“牵裾”事为比。投阁事,见《醉时歌》。扬雄投阁欲自杀,本为刘歆之子刘棻所牵连,为了趁韵,故借用父名。

    [1103] 狂走,指弃官客秦州以后。谢,愧也。所钦,所钦敬的人,这里是反语,指朝贵。

    [1104] 《庄子·让王篇》:“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糁,音伞,米粒。藜不糁,以藜为羹而无米粒,言己之穷。这句就是“安贫亦士常”意。汝,亦指朝贵。琛,宝玉。《晋书》卷九十四《宋纤传》:“纤少有远操,酒泉太守马岌造焉,纤不见。岌铭诗于石壁曰:其人如玉,维国之琛。”这句也是反话。浦注:“吾自为吾,汝自为汝,苦乐各不相谋也。所钦字,汝字,泛指朝贵言。解者俱指湖南亲友,便与后复,且嫌面谩,无是体也。”按浦说甚是。这些亲友,并不是杜甫的“忘形到尔汝”的至交,所以诗题也很客气的用“奉呈”二字,称他们为“汝”,确是不近情理的。《秋兴八首》云:“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这个“汝”主要是指这班同学少年。

    [1105] 因朝贵们不肯援手,所以弄得很穷。乌几,即乌皮几(以乌羔皮蒙几上),是杜甫心爱的一张桌子,从成都时候起便一直伴随着他。因为日久损坏,所以用绳子层层缚起。鹑,音纯,鸟名,形似小鸡,其尾短秃,故以形容衣服的破烂。寸寸针,补而又补。杜甫在成都时尝有诗云:“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履穿。”可知是实情。

    [1106] 二句写羁旅、淹留中的心情。庾信流落北朝,尝作《哀江南赋》。同庾信,同其忧国伤时。陈琳,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志·陈琳传》注引《典略》云:“琳作诸书及草檄成,呈太祖(曹操),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曰:‘此愈我疾。’”杜甫自谦不能,故曰异陈琳。

    [1107] 二句总结羁旅淹留的年数和地区,在蜀十年,在楚三年。葛,葛衣,暑天所服。岷山,点明是在蜀。杜甫自乾元二年(七五九)入蜀,至大历三年(七六八)始出峡,故曰“十暑”。赵次公云:“大历二年有闰六月,又可以当一暑矣,盖言九暑可也,著十字,以见其闰焉。”砧,捣衣石。《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自大历三年出峡至今年凡三年,故曰“三霜”。

    [1108] 二句是说十三年中,虽所至谬承地方官接待,得陪侍锦帐,但到底合不来,还是写自己的诗。“放”,即“放歌破愁绝”、“白日放歌须纵酒”之“放”。汉乐府民歌有《白头吟》,这里借用,也含有年老意。

    [1109] 二句写十三年中作客苦况,感慨很深。《老子》:“还淳返朴。”这句是说世俗浇薄,自己不得不“苦摇求食尾”,“强将语笑供主人”。忘机,是一切贵贱荣辱都不去计较。不愿与世周旋,自然就更容易沉沦下去。《庄子·则阳篇》:“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注:“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沉也。”

    [1110] 二句言己虽甚穷,却从没有接受暗昧的财物。过,读平声锅。数粒食,极言穷。张华《鹪鹩赋》:“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后汉书·杨震传》:“王密怀金十斤遗震,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杜甫退还太子张舍人所送锦褥,事正相近(可参看原诗)。以上为第二段,追述得罪贬官以及长期漂泊的经历,是《书怀》主要部分。对并非故交的亲友们作一简要的自我介绍,在向他们求援的当儿,是很必要的。

    [1111] 这两句才过渡到湖南。杜甫大历三年春出峡至江陵,欲归不果,所以说“春草封归恨”。封,是封隔或封断。杜甫不得北归,实由人事,非关春草,说“春草封”,是一种诗的象征性的写法。同时,春草也确能挑拨离情别绪,杜甫就指出过:“江草日日唤愁生。”所以归咎春草,也不是完全没来由。不能北归,只好南下,于是便到了湖南,“源花”即“桃花源”,陶潜有《桃花源记》,相传即在湖南。杜甫到湖南想找个安身的处所,也是实情,但却找不到,所以说“费独寻”。

    [1112] 此二句和下二句都是叙入湖南后的生活近况的。“转蓬”句,自伤流落,如蓬草之随风飘转。杜甫大历三年冬末至岳阳,四年春,由岳阳往长沙,夏,又往衡州,不久,复回长沙;五年四月,避臧玠之乱,又再由长沙往衡州,因欲往郴州,遂至耒阳,嗣因计划改变,又由耒阳折回衡州,现在则是在由长沙往岳阳的途中。故以“转蓬”自比。曹植《吁嗟篇》:“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辞本根逝,夙夜无休闲。……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杜甫正有同感。“行药”句,自伤病重。行药,吃药后散步缓行以宣导药气。鲍照有《行药至城东桥》诗,又《北史·邢峦传》:“孝文因行药,至司空府南,见峦宅。”按元稹诗:“行药步墙阴。”陆龟蒙诗:“偶因行药到村前。”知唐时还是这样。但这种药不是普通药,而是一种“五石散”的丹药,所以南北朝人也有称“行药”为“行散”的。此诗“行药”,只是吃药。如张籍诗“救病自行药”之行药。涔涔,烦闷的意思,是说吃药不生效。汉宣帝许皇后临产,霍光的妻子使女医投毒药以饮皇后,有顷,后曰:“我头岑岑也,药中得无有毒?”(见《汉书·外戚传》)

    [1113] 瘗夭句,痛儿女夭亡。邓林句,伤老病须杖而后行。瘗,音意,埋葬。潘岳,西晋诗人,在往长安途中,一子生数月夭亡,故《西征赋》云:“夭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瘗之。”杜甫在湖南也有小女夭亡,因潘岳在前,故曰“追”。《论语·季氏篇》:“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此持危二字所本。这里是指身体孱弱,行步欹危。觅邓林,即觅杖,但兼含仰仗湖南亲友之意。《山海经》:“夸父与日逐,道渴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114] 此二句才说到湖南的亲友。蹉跎二字总承上来。十暑岷山,三霜楚户,一直是碰壁。明知“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锦树行》)。但还要效法古人的“愚直”,伤时感事,直言不讳,所以说“翻学步”。《庄子·秋水篇》:“寿陵馀子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步,直匍匐而归耳。”知音,指湖南亲友。《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1115] 假,有借重意。苏张,苏秦和张仪,战国时纵横家,有口才,这里以比湖南亲友。镡,音寻,剑鼻,也叫做剑珥或剑环,即剑柄下形如覆盂的东西。《庄子·说剑篇》:“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铗。”这两句是流水对,意思是说,你们的吹嘘,实在使我惭愧,使我感激。郭受《赠杜甫》诗说:“新诗海内流传遍。”韦迢赠诗也说:“大名诗独步。”杜甫在入湖南以前,还从未得过这样高的推崇和荣誉。

    [1116] 二句称美湖南亲友。杨注:“纳流峻址,言诸公能包容而合小以成大也。二句即‘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浩汗,水大貌。嵚崟,山高貌。

    [1117] 二句写湖南幕府所在地,既美其人,因美其地。清旭,朝晖。筠,竹。浔,水边。松竹皆具有岁寒不凋的品质,故不曰生而曰“起”。

    [1118] 披颜,开颜。倩倩,笑貌,《诗经·硕人篇》:“巧笑倩兮。”这句是说亲友们对自己的欢迎,一见面有说有笑。逸足,良马。骎骎,奔驰。这句是说亲友们都是有才能的“上驷”。

    [1119] 朗鉴,清鉴,指亲友。存,体谅和包涵。杜甫在湖南曾写过“虚名但蒙寒暄问,泛爱不救沟壑辱”一类的诗句(见《暮秋枉裴道州手札》),这话确太老实,是要得罪人的,所以希望他们能原谅。“皇天实照临”,是向亲友发誓。见得如果你们能原谅我的愚直,当我死后,照拂家小,则此恩此德,皇天在上,实照临之。这是极沉痛,也是极愤慨的话。以上为第三段,叙入湖南以后情事,主要是对湖南亲友的高谊,表示感谢。

    [1120] 二句写时事。公孙,公孙述,东汉初,尝割据四川。四川是所谓“西蜀地形天下险”的,所以说“恃险”。这里指当时的藩镇。侯景,梁的叛将,尝陷台城。这里指当时作乱的军阀,如湖南的臧玠便是。

    [1121] 中原,指洛阳。阔,阔绝。是说许久得不到家书。北斗,指长安。深,深入。所谓“犬戎直来坐御床”、“犬戎也复临咸京”。

    [1122] 二句言作客很可怕,常有生命之虞。千里井,赵次公云:“考千里井有两事:谚云:‘千里井,不泻剉(饲马的草料)。’以其有汲饮之日也。唐有《苏氏演义》小说者,载《金陵记》云:‘日南(郡名)计吏,止于传舍间,及将就路,以马残草,泻于井中而去,谓无再过之期。不久,复由此,饮于此井,遂为昔时剉节刺喉而死。故后人戒之曰:‘千里井,不泻剉!’或又云:‘千里井,不堪唾。’亦是古语。故陈徐陵作《玉台新咏》,载刘勋妻王氏杂诗云:‘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为客于外,所逢者,皆千里之井也。然谓之‘畏人’,则剉节刺喉,于义为近。”《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因怕触犯忌讳,故须问俗。箴,是一种寓规诫的文体。《汉书·扬雄传赞》:“雄以为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扬雄有《十二州箴》,见《古文苑》。古代分中国为九州,问俗而至于九州,见得作客还不是在一个地头。

    [1123] 依旧,至今,是通计七五五年至七七○年说的。兵乱如此,看来真是“为客无时了”了。

    [1124] 二句回到风疾。尸定解,是说必死于道路。又老、又穷、又作客、又有病、吃药又无效、世上又这样乱、伤心的事又这样多,岂非必死无疑?《晋中兴书》:“葛洪止罗浮山(在广东增城县东)炼丹,亡时,颜色如平生,体亦软弱,举尸入棺,其轻如空衣,时咸以为尸解得仙。”尸解是道家术语,《后汉书·方技传(王和平传)》注:“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不想直说死,故用葛洪尸解自比。《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董卓秉政,靖惧诛,奔豫州刺史孔伷,伷卒,依扬州刺史陈祎,祎死,依会稽太守王朗。孙策东渡江,靖走交州避难,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后入蜀,先主以靖为太傅。年逾七十,卒。”杜甫挈家逃难,有似许靖,故以自比。但不免死于道路,半途撇下家小,所以又说“力难任”。

    [1125] 浦注:“结联语妙,思之失笑。家事只靠丹砂,则将登仙乎?况又无成也。作霖,乃活人之本,而以涕为之,则是饮泣待毙耳。言外若曰:亲友亦念之否?”按此解极精到,并深得“作”字意。以上为末段,言兵戈尚乱,而一命垂危,不得不以八口相累,希望亲友们原谅、哀怜。为呈诗主意所在。我们不难推想:这首可以“动天地、泣鬼神”而又“精妙绝伦”的诗,是生了效的。否则,他死后的一家生活,殆难想象。论到杜甫的作品,我们认为杜甫往往用五言排律来写投赠诗,为的是可以“因难见巧”,显示个人的学力和艺术修养。这话虽不错,但还不全面。我们知道,唐代是以诗取士的,如果就所用诗体来说,其实是以“五言排律”取士,因为参加进士考试的照例是写一首五言排律。可知“五言排律”乃是当时官方批准的一种正规诗体。因此,用这一诗体来赠人(特别是一般权贵或亲友),还含有表示郑重其事和尊重对方的意味。而这,也就是杜甫在伏枕呻吟的情况下还不能不采用这一诗体的客观的社会的原因。然而,这并没有把杜甫难倒,他恰如其分地说出了他所要说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他最后的一篇示范了。按李白因附永王璘,坐系浔阳狱,中丞宋若思为之推覆清雪,释其囚,并使参谋军事,故白所作《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浔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一诗,即用五言排律体。意亦在表示郑重。李白本不喜作律诗,排律尤少,仅三首,其赠诗采用此一诗体,显然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习气。————此诗首段,郭老说是杜甫“大历三年冬初来长沙时的回忆”,似可商榷。一,杜甫来长沙,不是大历三年冬,而是四年春,如是回忆,所写景物应是春景,不应有“岁阴”之文。二,诗言“时物正萧森”,时物乃指当时所见之物,与回忆口吻不合。三,诗言“舟泊常依震”,此舟当即诗题“风疾舟中”之舟,不可能是回忆中之虚舟。四,如果一开头就是一大段回忆,杜甫照例要用“忆昔”、“忆昨”、“往者”一类字样向读者作交代,现在这段诗中却连一点回忆的痕迹都没有。因此,我仍然认为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冬,是杜甫的绝笔。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