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十一·传志之属下编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欧阳修

    欧阳修简介参见卷二。

    资政殿学士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题解】

    本文是作者为范仲淹所作的一篇墓碑文字,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即范仲淹去世后的第三年。文章通过叙述范氏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为人品格和政治才华,对范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文笔法有两个特点,一是错落有致,文章时而行如流水,平淡无华,时而感情激愤,掷地铿锵;二是有《史记》的“史笔”风格,文章能抓住人物的一些典型言行,使人物生动地突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皇祐四年五月甲子①,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②,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公讳仲淹,字希文。五代之际③,世家苏州,事吴越④。太宗皇帝时⑤,吴越献其地,公之皇考从钱俶朝京师⑥。后为武宁军掌书记以卒。

    【注释】

    ①皇祐四年:1052年。皇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9——1054)。

    ②汝南:郡名。治所在上蔡。薨(hōnɡ):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的死称为薨。

    ③五代:指中国自907年至960年期间,连续出现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④吴越:五代十国之一,唐末钱镠建立的政权,在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

    ⑤太宗:宋太宗,初名匡义,后改光义,是太祖赵匡胤之弟。

    ⑥钱俶:字文德。吴越王钱镠之孙,太宗时以所辖十三州来降,后封为邓王。

    【译文】

    仁宗皇祐四年五月甲子日,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在徐州逝世,同年十二月壬申日,在河南尹樊里的万安山下安葬。范公名仲淹,字希文。五代时期,范姓世代居住苏州,在吴越国做事。太宗皇帝时期,吴越国王纳土献地,投降大宋,范公的父亲跟随钱俶,朝贡京都。之后任武宁军的掌书记之职,在任职期间去世。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①,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②,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③,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④,为广德军司理参军⑤,始归迎其母以养。及公既贵,天子赠公曾祖苏州粮料判官讳梦龄为太保,祖秘书监讳赞时为太傅,考讳墉为太师,妣谢氏为吴国夫人。以上先世及孤寒、科第。

    【注释】

    ①南都:今河南商丘,宋时为南京应天府。

    ②六经:指儒家视为经典著作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后《乐经》失传,被称为五经。

    ③祥符八年:1015年。祥符,宋真宗赵恒的年号(1008——1016),全称为“大中祥符”。

    ④乙科:古考试科目名称。唐宋时各等考试皆有甲乙科,明、清时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

    ⑤广德:今安徽广德。

    【译文】

    这是范公出生第二年发生的事,范公的母亲范夫人,因为家境贫穷,无依无靠,只好又改嫁长山的朱氏。范公长大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家庭身世,于是哭着离开了,到了南阳,进了学堂。在那里范公自己亲手整理出一间房屋,白天黑夜努力学习,他在那里居住,生活的艰苦程度是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可范公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越发刻苦地学习。经过五年的时间,他对六经中的主旨完全融会贯通了,写作文章,或是评论古今,一定本着仁义的观念发表看法。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考进士,礼部评选为第一名,于是中进士乙科,做广德军司理参军,这才回家接母亲来奉养。等到范公的职位显贵以后,皇上封赠范公的曾祖父苏州粮料判官范梦龄为太保,祖父秘书监范赞时为太傅,父亲范墉为太师,母亲谢氏封赠为吴国夫人。以上是其先世、孤寒身世及拜举功名情况。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其所有为,必尽其方,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以上行己大节。

    【译文】

    范公自幼就非常有气节,对于被常人所看重的富有、显贵、贫穷、低下、诋毁、赞誉、欢快、忧愁,他一点也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他常常吟诵:“士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公不管是侍奉皇上,还是同其他人相处,都是按照自己的这一观念去做,从不被利害关系所左右。只要是做成功的事情,他一定要追究出成功的方法和原因,并且说:“事情由我来做,就应当这样,它的成功与否,有些地方不在主观方面,即使圣人贤良也不一定能办到的,我怎么敢草草从事呢!” 以上是其行为节操。

    天圣中①,晏丞相荐公文学②,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③,通判河中府④。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⑤,言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始终十年,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初,太后有遗命,立杨太妃代为太后⑥。公谏曰:“太后,母号也,自古无代立者。”由是罢其册命。

    【注释】

    ①天圣: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23——1032)。

    ②晏丞相:即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等皆得其重用。

    ③忤(wǔ):逆,不顺从。章献太后:姓刘氏,宋真宗赵恒的皇后。

    ④河中府:今山西永济。

    ⑤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

    ⑥杨太妃:益州郫县(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仁宗幼小时,章献皇后嘱其看护仁宗。

    【译文】

    仁宗天圣年间,丞相晏殊推重范公的才学,因此范公被任为大理寺丞,做秘阁校理,由于奏事忤逆了章献太后的旨意,被降为河中府通判。过了很长时间,皇上又怀念范公的忠贞直行,又下诏书封他为右司谏。那时候太后垂帘听政,皇上率领文武百官在冬至这天聚会殿前为太后祝寿,有关部门已做出了安排,范公上表道:“没有天子面向北拜贺的做法,况且这样做恐怕要成为后代天子弱太后强的开端。”这件事于是就停止了。之后,范公又上奏表章,请求太后将朝政交还给皇上,但没有得到回音。等到太后去世以后,议事的人迎合圣上的意旨,过多地追究太后执政时期的过错,意欲对她予以否定。只有范公讲:“当初太后临朝执政是受先帝的委托,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皇上的,从太后开始执政到终结,这十年里,没有发现有什么过错和失误,应该掩饰太后小的过失,而要保全太后的美德。”当初,太后曾经有过遗诏,要立杨太妃代为太后。范公劝谏道:“太后是国母的封号,从古以来没有替代的先例。”因此皇上取消了对杨太妃的册封。

    是岁,大旱蝗,奉使安抚东南。使还,会郭皇后废①,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不能得,贬知睦州②,又徙苏州。岁余,即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益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以上谏章献太后、杨太妃、郭皇后事。

    【注释】

    ①郭皇后废:当时尚、杨二美人都受宠,一天尚美人在皇上面前有触犯郭皇后的语言。这话让郭皇后知道后,去打尚美人,误伤皇上。皇上大怒,于是下旨废黜郭皇后。孔道辅、范仲淹等人上书劝谏,皇上不听,并将上谏者贬出京城。

    ②睦州:今浙江建德。

    【译文】

    这一年出现了少有的大旱灾和蝗灾,范公奉命去安抚东南各州。完成使命回来以后,正赶上郭皇后被废黜,范公于是联络谏官和御史台等一起为郭皇后据理力争,但没有成功,被贬为睦州知州,后又转为苏州知州。过了一年多,就被封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奉召回京。在朝辅政时,更多的是评议当时执政的功过得失,因而大臣权贵中的很多人都忌恨范公。以上是劝谏章献太后、杨太妃、郭皇后等事。

    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暇则益以古今治乱安危为上开说。又为《百官图》以献,曰:“任人各以其材而百职修,尧、舜之治不过此也。”因指其迁进迟速次序曰:“如此而可以为公,可以为私,亦不可以不察。”由是吕丞相怒①,至交论上前,公求对,辩语切,坐落职,知饶州②。明年,吕公亦罢。公徙润州③,又徙越州④。以上与吕公不和而贬。

    【注释】

    ①吕丞相:名夷简,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

    ②饶州:今江西鄱阳。

    ③润州:今江苏丹徒。

    ④越州:今浙江绍兴。

    【译文】

    过了几个月,将范公调任开封府知府。开封府历来难以治理,范公任职后,声望大好,而且日常性的事务也越来越简易,一有时间就选取古今治乱安危的事例为皇上解说。又做了一幅《百官图》献给皇上,并说:“皇上任用人员,要使他们各尽其才,那样才可以使各个方面得以治理,上古的尧帝和舜帝的治理也不过像这样罢了。”于是提出人事任免中迟速与程序,并讲:“像这样,也还是可以为公,可以为私,因此皇上在这方面不能不去审察。”为此触怒了丞相吕夷简,他们在皇上面前辩论,范公言辞过激,于是被贬职,任饶州知州。第二年,吕丞相也被罢免。范公又转任润州,后又转任越州。以上是与吕夷简不和而遭贬斥。

    而赵元昊反河西①,上复召相吕公,乃以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迁龙图阁直学士。是时,新失大将,延州危②,公请自守鄜、延扞贼,乃知延州。元昊遣人遗书以求和,公以谓无事请和,难信,且书有僭号,不可以闻,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辩。坐擅复书,夺一官,知耀州③。未逾月,徙知庆州④。既而四路置帅,以公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累迁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注释】

    ①赵元昊:西夏之主。

    ②延州:今陕西肤施。

    ③耀州:今陕西铜川耀州区。

    ④庆州:今甘肃庆阳。

    【译文】

    西夏主赵元昊在河西反叛,于是皇上又召回吕夷简,同时任命范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转为龙图阁直学士。这时候,延州刚刚损失一员大将,出现了危机,于是范公请求去驻守鄜州、延州,抵御贼寇,于是调任延州知州。这时赵元昊派人送来书信要想求和,范公认为没有什么原因突然请和很难使人相信,而且在信中使用超越名分的称号,使人不能接受,于是范公就自己写下一封书信,将逆顺、成败的道理分辨清楚告诉对方。由于范公擅自回信,被免职,改任为耀州知州。没过一个月转任庆州知州。不久朝廷设置四路军事统领,将范公封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屡屡升迁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等职。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①,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②,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③,又城细腰胡芦④,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边制久堕,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人或疑公见敌应变为如何?至其城大顺也,一旦引兵出,诸将不知所向,军至柔远⑤,始号令告其地处,使往筑城,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贼以骑三万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为不可及。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诸蕃质子⑥,纵其出入,无一人逃者。蕃酋来见,召之卧内,屏人彻卫,与语不疑。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初,西人籍为乡兵者十数万,既而黥以为军,惟公所部,但刺其手,公去兵罢,独得复为民。其于两路,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挽之劳。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与守其法不敢变者,至今尤多。以上经略西夏。

    【注释】

    ①青涧城:今陕西青涧。

    ②承平、永平:今陕西延川西北。

    ③大顺:今甘肃庆阳北。

    ④细腰胡芦:今甘肃环县西。

    ⑤柔远:今甘肃庆阳北。

    ⑥质子:为使对方信任自己而留在对方的人质。这种人质往往是藩王的儿子,所以称为“质子”。

    ⑦取横山,复灵武:横山在今陕西横山,灵武在今宁夏灵武。

    【译文】

    范公为将持重,不急功近利。在延州期间建造了青涧城,开荒屯田,修复了承平和永平两地的破旧营寨,较开化的羌族人回归家园,安居乐业的有几万户。在庆州城占据了名为大顺的军事要害之地,而且还夺取了贼寇的地方进行耕种,在细腰胡芦处修筑城池,这样,明珠、灭臧等大一点的少数民族部落,都背离了贼寇的控制替我们中原人做事了。边境军制长期废弛,乃至发展到当官的和士兵都相互不认识。范公开始将延州的军队分为六将制,实行训练,将军队训练得齐整有制,于是各路都纷纷效仿范公的方法。凡是范公所在的地方,贼寇从不敢轻易进犯。有的人就猜想范公如遇见敌人应该做何应变呢?于是到了他所管辖的大顺城里,要看个究竟,一天早晨,范公带领军队出发,各位将领还不知道出发到什么地方去,等军队到柔远地方之后,范公才告诉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让他们去筑造土城,连施工用的夹墙版,以及大大小小的器具都准备齐全了,可是军队一开始却不知道要干什么。贼寇用三万骑兵来争夺阵地,这时范公告诫所属各将:“敌人打了以后可能要逃跑的,我们可以追击,但要注意不准追过河去。”不久贼寇果然是打了一下就往回跑了,范公的军队追杀了一阵但没有渡过河去,后来才知道河那边果然设有伏兵,贼人计谋落了个空,只好引兵离开了。由此各位将领都佩服范公的所作所为,认为是常人所不能及的。范公对待将校官吏,一定要他们惧怕法度并要爱惜自己。范公所得到的赏赐,都用皇上的名义分发赏赐给各位将官,让他们对皇上怀有谢意。外族作为人质的王子、世子,范公任他们自由出入,但没发现有一人逃跑的。外族的酋长们来拜见,范公将他们招至内室,撤去闲杂人等以及护卫人员,和他们交谈,没有任何的猜忌。范公在边关驻守三年,可以说将士勇猛,边关坚实,恩信达到了极其和谐的程度,于是制定策略,夺取横山,收复灵武,可是赵元昊多次派遣使者讲自己要对大宋朝称臣请求议和,因此皇上也就召范公回朝了。当初在西部地区招收登记注册的乡兵有十几万人,不久,将他们在脸上施墨刑而后作为军人使用,只有范公所属的部队,只在这些人的膀臂上纹字。范公离开后,他们也就散了,得以重新成为百姓务农。那两路因有较开化的羌人为我所用,让他们驻守边疆,于是就转移屯兵,让他们到内地得以供给,这样可以解除西部地区人民运送给养的劳累。他在时所建立的设施,他离开以后,那里的人仍然很感激,恪守范公的法度,不敢更改的到现在仍然很多。以上是筹划、处理西夏防务事宜。

    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以上与吕公复合。

    【译文】

    自从范公因为吕夷简而被贬职,群臣和士大夫当中,对两人谁正确谁不正确都各执一端,吕丞相为此而担心,但凡认为范公正确的人,全都指为范公的同党,有的因此被放逐。等到吕夷简恢复相位之后,范公也又一次被起用,于是两位对手握手言和,全力以赴地去平定贼人。由此普天下的士人都因此赞许这两位先生,可是“朋党之论”由此而产生,无法制止。皇上已经看出范公是位大贤,应该重用,所以最终不顾朝臣的议论而重用了。以上是与吕夷简重归于好。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乃就道。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①,又开天章阁,召见赐坐,授以纸笔,使疏于前。公惶恐避席,始退而条列时所宜先者十数事上之。其诏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革磨勘例迁以别能否②,减任子之数而除滥官③,用农桑、考课、守宰等事。方施行,而磨勘、任子之法,侥幸之人皆不便,因相与腾口,而嫉公者亦幸外有言,喜为之佐佑。会边奏有警,公即请行。以上参知政事。

    【注释】

    ①趣:通“促”。催促,督促。

    ②磨勘:宋代官吏考核之法。例迁:按照一定制度进行升迁。

    ③任子:古代任官制度之一,公卿子弟可由世袭获得官职。

    【译文】

    仁宗庆历三年春天,范公被封为枢密副使,虽经五次推让,但未被允许,于是就上任了。到任几个月以后,又封为参知政事。范公每次觐见皇上,皇上总是以天下太平之事问于他。范公喟叹道:“皇上信任我到这地步,可算到头了,但是做事情总要有个先后之说,而且要想在一个很长时间处于安乐的状况下,进行改革扫除时弊,这绝非朝夕之间就可以办到的事。”不久,皇上又一次下赐手诏,要范公拿出改革的办法来,而且打开天章阁,召见范公并赐予座位,交予纸和笔,让范公就在皇上眼前写出来。范公见此场面惊恐万分,离席谢罪,回来后,根据当时情况共列出十几条应首先实施的事项呈奏皇上。其中内容主要有国家兴学取士,首先要考察该士的品德,不能只以文章好坏来定夺;革除论资排辈的磨勘例迁办法,以区别对待能力不同的官员;要裁减世袭任职的人数,革除不称职的官员;根据农业生产的情况,考核地方官的成绩与过失,以决定其任免。改革方案刚刚施行,那些经磨勘例迁的人、因世袭而得官职的人以及一时侥幸得官的人便觉得不顺当,于是他们感到愤愤不平。而那些妒忌范公的人,欣喜朝外有人说范公的坏话,便在一旁喜滋滋地帮腔。正在这时,边疆有警报传来,范公就请求外任。以上是其参知政事。

    乃以公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至则上书愿复守边,即拜资政殿学士、知邠州①,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是时,夏人已称臣,公因以疾请邓州②。守邓三岁,求知杭州,又徙青州③。公益病,又求知颍州④,肩舁至徐⑤,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以上再出帅陕,并守四州。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甚厚。

    【注释】

    ①邠州:今陕西彬县。

    ②邓州:今河南邓州。

    ③青州:今山东益都。

    ④颍州:今安徽阜阳。

    ⑤肩舁(yú):肩抬。舁,抬。

    【译文】

    于是范公被封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到了那里以后,范公就上书皇上希望能让自己还是驻守边疆为好,于是被任为资政殿学士、邠州知州,并兼任陕西四路安抚使。他任参知政事,刚刚一年就被罢免了,主管部门全都向皇上启奏废除范公在朝时所施行的各项措施,又回到原有的样子。攻击范公的人于是用施行新措施出现的某些问题来中伤他,好在皇上能体察他的忠贞,没有信这些人的话。这时西夏人已经向大宋朝称臣,范公由于有病请求去邓州,在邓州任职三年,又请求去做杭州知州,后又转为青州知州。这时范公的病情严重了,转而又作颍州知州,让人抬着到了徐州,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以上是再次出任陕西四路安抚使,守备四州之地。范公刚开始得病的时候,皇上赐予医药并派人慰问。等到去世那天,停止上朝一天,以此来表示对他的悼念,由于在他的遗表中没有任何请求,于是皇上使人到他家中询问有什么要求,并追封为兵部尚书,对范公抚恤是很优厚的。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①,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及其世次、官爵,志于墓、谱于家、藏于有司者,皆不论著,著其系天下国家之大者,亦公之志也与!以上总述其盛德善政。铭曰:

    【注释】

    ①夷狄:少数民族或外邦、外域的人。东部少数民族称夷,西北部少数民族称狄。

    【译文】

    范公生前为人外和内刚,乐善好施,博爱众人。他母亲去世时还很贫穷,一生不是因为有宾客从不吃肉,只要有钱财就爱施舍给别人,他的心境就是这样豁达啊。等到进到他的家里看看,他的妻子仅有衣食的供给而已。范公生前为官的地方,有许多百姓为他立祠堂画像来供奉纪念他。范公所作所为,是如此名声在外,从山野森林中的隐士、田间农夫,到大街小巷的市民,以及域外少数民族,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而且喜欢讲述他事迹的人特别多。至于他的家世官爵,被记在墓志铭上的,写入家谱中的,收藏于政府有关部门的,真是太多了,这里不再赘述,心系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事,这才是范公的志向呢!以上概述其德政及善行。铭文写道:

    范于吴越,世实陪臣。俶纳山川,及其士民。范始来北,中间几息?公奋自躬,与时偕逢。事有罪功,言有违从。岂公必能,天子用公。其艰其劳,一其初终。夏童跳边,乘吏怠安。帝命公往,问彼骄顽。有不听顺,锄其穴根。公居三年,怯勇堕完。儿怜兽扰,卒俾来臣。夏人在廷,其事方议。帝趣公来,以就予治。公拜稽首,兹惟难哉!初匪其难,在其终之。群言营营,卒坏于成。匪恶其成,惟公是倾。不倾不危,天子之明。存有显荣,殁有赠谥。藏其子孙,宠及后世。惟百有位,可劝无怠。

    【译文】

    范氏原在吴越,世代辅佐国君。钱俶献纳版图,及其黎民百姓。范氏由此归北,其间几多坎坷?范公努力拼搏,恰逢时代鼎盛。做事有功有过,奏本有违有从。胜负哪能由公,天子器重范公。其中艰辛劳苦,公行有始有终。西夏小子闹事,滥官苟于偷安。天子命公伐问,征讨那些凶顽。但有不听不顺,任公锄其穴根。公行历时三年,勇怯适度周全。小儿尚怜骚扰,最终臣服天朝。西夏称臣入朝,改革刚刚开议。天子命公行事,开扩宏图之治。范公叩头领诺,惟此步履艰难!难不在于开端,坚持终结最难。众人议论纷纷,最终毁坏功成。不是厌恶功成,只想搬倒范公。不倒不斜不害,天子聪慧英明。范公生前显荣,死后亦有封赠。范公恩德荫子,范公之宠及孙。百岁而有定位,勉励人莫懈怠。

    胡先生墓表

    【题解】

    墓表,即墓碑,竖在墓前或墓内,上刻文字以表彰死者,故称。

    本文是作者为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所作的一篇墓碑文。文章通过对胡先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以及他的影响、任职情况等的简叙,表达了作者对胡先生的推崇和怀念之情。本文朴实自然,简练概括,在平淡简洁中表现出浓浓的褒扬之意。虽然是一种碑文,但同样体现了欧阳修文章的一贯风格。

    先生讳瑗①,字翼之,姓胡氏。其上世为陵州人②,后为泰州如皋人③。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④,而顽傲者革。故其为法严而信,为道久而尊。师道废久矣,自景祐、明道以来⑤,学者有师,惟先生暨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⑥,而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之学⑦,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转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

    【注释】

    ①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时,以示尊敬的前加词。

    ②陵州:今四川仁寿。

    ③如皋:今江苏如皋。

    ④励:奋勉,勤奋。

    ⑤景祐、明道:均为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⑥孙明复: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考进士不中,退居泰山,学《春秋》,著《尊王发微》等篇。石守道:名介,兖州奉符人(今山东泰安),耕徂徕山下,以《易经》教授人,鲁人称其为徂徕先生。

    ⑦湖州:今浙江吴兴。

    【译文】

    先生名瑗,字翼之,姓胡。先生的上代是陵州人,后来成了泰州如皋人。先生作为教师,常常将自己的教义身体力行表现出来,让那些十分聪慧的人得以明达,让那些迟钝的人知道努力,让那些调皮孤傲的人得以改变。所以先生的教法是严格的,而且待人以诚,因此传道时间最长并且受到的尊崇最高。从师的道理废弃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从打景祐至明道年间以来,求学的人所推崇的老师,只有先生和泰州的孙明复、石守道三位,然而先生的弟子又是三人中最多的。先生在湖州办学,来来去去的学生,常常是几百人,他们将自己所学相互交流传授。先生教学的方法最完备齐全,行教多年,东南地区的学子无不将仁、义、礼、乐作为学业来进修的。

    庆历四年①,天子开天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始慨然诏州县皆立学,于是建太学于京师②,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之法③,以为太学法,至今著为令。后十余年,先生始来居太学。学者自远而至,太学不能容,取旁官署以为学舍。礼部贡举④,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其高第者知名当时,或取甲科⑤,居显仕,其余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⑥,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其学者相与称先生,不问可知为胡公也。

    【注释】

    ①庆历四年: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

    ②太学:即国学。相传虞设庠,夏设序,殷设瞽宗,周设辟雍,即古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

    ③取先生之法:指在湖州设经、义治事两斋。

    ④贡举:古时候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形式。

    ⑤甲科:唐宋进士分甲乙科,明清则通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

    ⑥雅饬:纠正,整顿。

    【译文】

    庆历四年间,当今皇上在天章阁同大臣们议论天下时政时,颇多感慨,于是向天下各州县发下诏书,要州县一级都建立学堂,同时在京都建立太学,这样主管部门就到湖州去向先生请教,吸取先生的教育方法,作为太学的教育方法,一直到现在还将这种方法明令写出来作为执行的准则。之后十多年,先生才来京师主持太学。许多求学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京师,太学里容纳不下,就选取附近的办公的房屋作为学生的住所。礼部举行会试所考取的贡士中,先生的学生常常在录取数中占十分之四五。那些获得高成绩的往往成为当时的知名人士,有的在科举中取得十分显赫的职位,其他人分散在全国各地,按照本人自己的性格,不论是贤良的还是愚钝的,都能依着规矩行事,他们的言谈举止,就是不用询问也可以知道是先生的学生。那些求学的人相互间都在称颂老师,不用去问称颂哪位老师,一定是在称颂胡公啊。

    先生初以白衣见天子论乐①,拜秘书省校书郎,辟丹州军事推官②,改密州观察推官③,丁父忧去职④。服除,为保宁军节度推官,遂居湖学。召为诸王宫教授,以疾免。已而以太子中舍致仕,迁殿中丞于家。皇祐中⑤,驿召至京师议乐,复以为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簿,又以疾辞。岁余,为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乃居太学。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⑥。嘉祐元年⑦,迁太子中允,充天章阁侍讲,仍居太学。已而病不能朝,天子数遣使者存问,又以太常博士致仕。东归之日,太学之诸生,与朝廷贤士大夫,送之东门,执弟子礼,路人嗟叹以为荣。以四年六月六日,卒于杭州,享年六十有七。以明年十月五日,葬于乌程何山之原⑧。其世次官邑与其行事,莆阳蔡君谟具志于幽堂⑨。

    【注释】

    ①白衣:古时称没有官职的人为“白衣”。

    ②辟:征召。丹州:今陕西宜川。

    ③密州:今山东诸城。

    ④丁父忧:古时称因父亲死而居丧。丁忧,遭父母之丧,亦称“丁艰”。

    ⑤皇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9——1054)。

    ⑥绯衣银鱼:封建社会有功的大臣得到奖赏的一种标志。绯衣,赤色品服。银鱼,五品以上官员佩之。

    ⑦嘉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56——1063)。

    ⑧乌程:在今浙江吴兴。何山:在吴兴东南十四里处。

    ⑨蔡君谟:字君谟,指蔡襄,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

    【译文】

    先生当初是以无任何职位的身份去朝见天子的,天子同他探讨乐理,之后封为秘书省校书郎,辟除丹州军事推官,后改密州观察推官,因父丧而离职。除去孝服以后,做保宁军节度推官,就住在湖州治学。召封为王宫教授,因为有病而辞职。不久,以太子中舍的职位退休,后在家中又升迁做殿中丞。皇祐中,驿使传召先生到京师,研讨乐理,又封为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簿,又因病辞去职位。一年多后做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才住到了太学里。之后又升迁为大理寺丞,皇上恩赐绯衣银鱼。嘉祐元年,升迁为太子中允,补缺作天章阁侍讲,仍然住在太学里面。不久因病重不能上朝,天子多次派遣官员前去问候致意,不久又以太常博士的职位退休。还乡的时候,太学里的许多学生和朝廷中的贤士名人,都到东门送行,按学生对老师的礼节致意,道路上所见到的人都十分感叹,这是多么荣耀啊!先生在嘉祐四年六月六日逝世于杭州,享年六十七岁。第二年十月五日安葬在乌程何山的平原地带。他的同仁下属、莆阳的蔡襄写了一篇墓志铭放在墓室之中。

    呜呼!先生之德在乎人,不待表而见于后世。然非此无以慰学者之思,乃揭于其墓之原。

    【译文】

    唉!先生的美德长驻人心中,无须表铭就会被后代传扬。但是如果不书写出来,就无法来安慰作为学生的思念之心,于是才在墓旁表记出来。

    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

    【题解】

    本文是欧阳修为亡友张汝士所作的墓碑文字,作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文中说明了作表的缘由,追述了自己和张汝士的交往,褒扬了张汝士的为人和性格。文中说张汝士的两个孩子都很有出息的原因在于他是“为善者”,虽有宿命论的意味在内,但善有善报,亦可视为予九泉下亡友的一丝慰藉。同时,文中也流露出对已先后谢世的朋友们如尹师鲁、王顾等人的怀念之情,孤独与伤感跃然纸上。

    故大理寺丞、河南府司录张君,讳汝士,字尧夫,开封襄邑人也①。明道二年八月壬寅②,以疾卒于官,享年三十有七。卒之七日,葬洛阳北邙山下③。其友人河南尹师鲁志其墓,而庐陵欧阳修为之铭。以其葬之速也,不能刻石,乃得金谷古砖④,命太原王顾,以丹为隶书,纳于圹中。嘉祐二年某月某日⑤,其子吉甫、山甫,改葬君于伊阙之教忠乡积庆里⑥。

    【注释】

    ①襄邑:县名。故城在今河南睢县西,北宋时属京都开封所辖。

    ②明道二年:1033年。明道,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32——1033)。

    ③北邙山:即芒山,地处河南洛阳东北。

    ④金谷:亦称金谷涧,在今河南洛阳西北。

    ⑤嘉祐二年:1057年。嘉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56——1063)。

    ⑥伊阙:即龙门山,在河南洛阳南部。

    【译文】

    已故大理寺丞、河南府司录张君,名汝士,字尧夫,开封襄邑人。仁宗明道二年八月壬寅日,因病死于任所,享年三十七岁。死后七天,葬在洛阳北邙山下。他的朋友河南尹师鲁,为他写了墓志,庐陵欧阳修为他写了碑铭。因为他埋葬得太快了,不能用石碑镌刻,于是用河南金谷涧的老砖,让太原王顾用朱笔隶书写好,放到墓穴里面。仁宗嘉祐二年某月某日,张汝士的儿子吉甫和山甫,将张君改葬在洛阳伊阙的教忠乡积庆里。

    君之始葬北邙也,吉甫才数岁,而山甫始生。余及送者相与临穴视窆①,且封哭而去。今年春②,余主试天下贡士,而山甫以进士试礼部,乃来告以将改葬其先君,因出铭以示余。盖君之卒距今二十有五年矣。

    【注释】

    ①窆(biǎn):下葬之棺称窆。

    ②今年春:指嘉祐二年(1057)春天。

    【译文】

    张君当初葬在北邙时,吉甫才几岁,山甫才出生。我同送葬的人,都亲眼看到入葬,掩埋之后哭着离开的。今年春天,我主持贡士考试,山甫以进士资格在礼部应试,他来告诉我准备将他父亲改葬,随之将我先前写的碑铭拿出来给我看。张君谢世,距现在已二十五年了。

    初,天圣、明道之间①,钱文僖公守河南②。公王家子,特以文学仕至贵显,所至多招集文士,而河南吏属适皆当时贤材知名士,故其幕府号为天下之盛,君其一人也。文僖公善待士,未尝责以吏职。而河南又多名山水,竹林茂树,奇花怪石,其平台清池,上下荒墟草莽之间,余得日从贤人长者,赋诗饮酒以为乐。而君为人静默修洁,常坐府治事省文书,尤尽心于狱讼。初以辟为其府推官,既罢,又辟司录,河南人多赖之,而守、尹屡荐其材。君亦工书,喜为诗,间则从余游,其语言简而有意。饮酒终日不乱,虽醉未尝颓堕。与之居者莫不服其德,故师鲁志之曰:“饬身临事,余尝愧尧夫,尧夫不余愧也。”

    【注释】

    ①天圣: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23——1032)。

    ②钱文僖公:钱惟演,字希圣。吴越王钱俶次子,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任河南府知府。

    【译文】

    当初,仁宗天圣至明道年间,钱惟演驻守河南。钱公乃是吴越王之子,只因文学造诣深而做官达到显贵的位置,他所到之处都要招集一些有文学才能的人,同时河南所属的官吏大都是当代贤德名人,所以他的幕府号称天下之最,张君就是其中之一。钱公对待幕府中的人非常好,从来不要求他们去尽什么职责。同时河南又有许多名山胜水,修竹茂树,奇花怪石一类的景物,一些平台湖泊,出没在高高低低的荒草莽原之中,我曾有机会跟着这些贤士和长者们,在这地方以吟诗喝酒作为娱乐。可是张君为人处事与众不同,只是自己静然默想以修守自己的节操,常常见张君坐在府衙内处理问题,检阅文件,尤其对于诉讼案件非常尽心尽力。开始的时候,征召张君为该府的推官,不久免去,又征召为司录,河南百姓有许多是依靠他的,同时郡守和府尹都多次推许他的才干。张君也在书法上下功夫,喜欢吟诗,闲时就同我一起交游,他的诗词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若要喝酒,喝上一天他也不会做错事,即使醉了也未曾出现颓废不振的现象。同他一道生活过的人,没有不佩服他的为人与人品的,所以尹师鲁的墓志文中写道:“修身处事,我有愧于尧夫,而尧夫无愧于我啊!”

    始君之葬,皆以其地不善,又葬速,其礼不备。君夫人崔氏,有贤行,能教其子。而二子孝谨,克自树立,卒能改葬君如吉卜,君其可谓有后矣。自君卒后,文僖公得罪,贬死汉东,吏属亦各引去。今师鲁死且十余年,王顾者死亦六七年,其送君而临穴者及与君同府而游者,十盖八九死矣。其幸而在者,不老则病且衰,如予是也。呜呼!盛衰生死之际,未始不如是,是岂足道哉!惟为善者能有后,而托于文字者可以无穷。故于其改葬也,书以遗其子,俾碣于墓,且以写余之思焉。

    【译文】

    当初安葬先生的时候,都认为那地方不好,又因安葬仓促,有些礼仪不够完备。先生的夫人崔氏,素来品行贤淑,能够培养子女。而且两个儿子孝顺躬谨,严格要求自己,自立成人,最终能像占卜所测一样移地安葬先生,先生可称得上有后人了。自从先生去世后,钱惟演先生因获罪而辞职,死在汉东,他的属下们也都各自离去了。现在算起来,尹师鲁故去也有十多年了,王顾谢世也有六七年了,那时送先生安葬的人,以及与先生同室交往的人,十已有八九都死去了。那些幸而未死还活着的人,不是已经年老了,就是体弱多病了,像我就属于这样的啊!唉!强盛与衰败,生存与死亡的交接之处,从来无不是这样的,这有什么值得说的呢!只有行善事的人才会有后人啊,而且如果是写成文字记录下来,就可流芳百世了!因此在先生移地安葬的时候,写了上面的文字寄送你的儿子,让他把它镌刻在墓碑上,以表达我对先生的思念之情。

    吉甫今为大理寺丞,知缑氏县①,山甫始以进士赐出身云②。

    【注释】

    ①缑(ɡōu)氏县:今河南偃师南面。

    ②出身: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宋代中殿试者称及第出身。

    【译文】

    吉甫现任大理寺丞、缑氏县知县,山甫刚刚获取进士出身。

    徂徕石先生墓志铭

    【题解】

    本文是作者受石介之子等所托,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为石介所作的一篇墓志铭。文章在对石介言行、遭遇、家世、仕宦等的叙述中,高度评价了他的品德,同时也道出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为人处事以德为先,荣辱之事皆为身外之物。文章先总后分,再以韵铭作结,首尾以“鲁人之志”“鲁人之欲”照应,给人以线条清晰、条理分明、结构圆满的感觉。

    徂徕先生姓石氏①,名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也②。徂徕,鲁东山,而先生非隐者也,其仕尝位于朝矣,鲁之人不称其官而称其德,以为徂徕鲁之望,先生鲁人之所尊,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曰徂徕先生者,鲁人之志也。

    【注释】

    ①徂徕:又名尤来山,在今山东泰安东南处。

    ②兖州:今山东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宋时为兖州所辖。

    【译文】

    徂徕先生姓石,名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氏。徂徕山是位于山东东面的一座山,可先生并非隐士,先生曾在朝为官,鲁地的人不讲先生的官位却称颂先生的品德,将徂徕山作为鲁地的荣誉,将先生作为鲁地人所尊崇的人,所以用徂徕来称呼他,以此赞美他的品德高如山岭一般。称之为徂徕先生,是鲁地人的一种心愿啊!

    先生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①,虽在畎亩②,不忘天下之忧,以谓:“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世俗颇骇其言,由是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挤之死。先生安然,不惑不变,曰:“吾道固如是,吾勇过孟贲矣③。”不幸遇疾以卒。既卒,而奸人有欲以奇祸中伤大臣者④,犹指先生以起事,谓其诈死而北走契丹矣,请发棺以验。赖天子仁圣,察其诬,得不发棺,而保全其妻子。以上浑举其志事、言论及其死后奇祸。

    【注释】

    ①学笃(dǔ):学识渊博。笃,深,厚。

    ②畎(quǎn)亩:田间。畎,田地中间的沟。

    ③孟贲(bēn):古代勇士。

    ④奸人:这里指当时的夏竦等人。

    【译文】

    先生的体貌纯厚且气度完美,学问深邃且志向远大,即使生活在民间,仍然没有忘怀天下之事,他说:“任何时代没有不可以有作为的,要干就一定要干彻底”;“虽然自己不在官位上,但还是要提出意见”;“我的建议如果被采用,那么将会使天下得利,不一定非要令由己出;我的话没有被采用,即使受到惩罚,那么到死我也不会后悔的。”先生遇到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就会感情激动,将它写成文章,全力陈述古往今来治理社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以此抨击时弊,无论是贤愚、善恶、是非,他都品评,毫无顾忌。社会上世俗人等都十分惧怕他的言论,于是议论先生的言论就喧嚷起来了,而那些势利小人更是妒忌、敌视他,相互之间联络在一起想合力将他排挤、置于死地。可先生安闲自得,既不迷惑也不改变自己的初衷,且说道:“我的准则本来就是这样,若论勇气我胜过那生拔牛角的孟贲。”十分不幸,先生因疾病而故去。随后,有坏人想用出人意料的灾祸打击朝廷中的某些大臣,还诬指先生制造事端,说先生的死有假,很可能是往北逃到契丹那边去了,请求开棺验尸。幸亏仰仗天子仁德圣聪,发觉他们是在诬陷,没有允许他们开棺验尸,同时保全了先生的家属。以上浑举其志向、事迹、言论及其死后遭遇的奇祸。

    先生世为农家。父讳丙,始以仕进,官至太常博士。先生年二十六,举进士甲科①,为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②。御史台辟主簿,未至,以上书论赦罢不召。秩满③,迁某军节度掌书记,代其父官于蜀,为嘉州军事判官④。丁内外艰去官⑤,垢面跣足⑥,躬耕徂徕之下,葬其五世未葬者七十。丧服除,召入国子监直讲。以上叙其科学功名及任国子监直讲。

    【注释】

    ①甲科:宋代科举,分为甲、乙科。

    ②郓州:今山东东平。

    ③秩满:任期已满。秩,官吏的俸禄,引申为官吏品级、任期。

    ④嘉州:今四川乐山。

    ⑤丁内外艰:旧时称父母之丧为“丁艰”,母亲死为“丁内艰”,父亲死为“丁外艰”。

    ⑥跣(xiǎn)足:意为无心修饰仪表。跣,光着脚。

    【译文】

    先生家原来世代务农。父亲石丙,才开始进入仕途,任官至太常博士。先生在二十六岁那年,考中进士甲科,任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御史台征召为主簿,还没有到任,就因上奏表“论赦”而被罢免。任期满了以后,改任某军的节度掌书记,又代其父职在蜀为官,作嘉州军事判官。由于父母双亡而辞官离职,因悲痛无心修边幅,痛苦得跌跌撞撞,在徂徕山下耕种服孝,同时对先生的前五辈未能正式安葬的七十多位前辈进行了重新安葬。除去孝服以后,先生被召进国子监任国子监直讲。以上叙其科举功名及任国子监直讲。

    是时,兵讨元昊久无功①,海内重困,天子奋然思欲振起威德,而进退二三大臣,增置谏官御史,所以求治之意甚锐。先生跃然喜曰:“此盛事也。雅颂吾职,其可已乎?”乃作《庆历圣德诗》以褒贬大臣②,分别邪正,累数百言。诗出,太山孙明复曰:“子祸始于此矣。”明复,先生之师友也。其后所谓奸人作奇祸者,乃诗之所斥也。以上《庆历圣德诗》。

    【注释】

    ①元昊:即赵元昊。宋时为西夏之主。

    ②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

    【译文】

    这时期,朝廷因出兵讨伐赵元昊时间很长而没取得任何效果,国内又出现重重的困难,天子就想振奋朝纲,建立起新的奋斗目标,于是任免了几位大臣,同时增设了谏官御史,表现出进行改革实现大治的迫切心愿。先生高兴地说道:“这是兴旺发达的事啊!做盛世之雅颂,我是义不容辞的了。”于是作了一篇《庆历圣德诗》,对在朝诸大臣进行了或褒或贬的评议,分辨了哪些是不正当的,哪些是正当的,这篇诗文总计有几百字之多。诗文一出现,泰山的孙明复就说:“你的祸事怕要从这开始了。”孙明复是先生的师友。后来制造奇案诬陷先生的那些坏人,就是先生诗文中所斥责的那些人。以上是其所作《庆历圣德诗》。

    先生自闲居徂徕,后官于南京,常以经术教授。及在太学,益以师道自居,门人弟子从之者甚众。太学之兴,自先生始。其所为文章,曰某集者若干卷,曰某集者若干卷。其斥佛、老、时文①,则有《怪说》《中国论》,曰:“去此三者,然后可以有为。”其戒奸臣、宦、女,则有《唐鉴》,曰:“吾非为一世鉴也。”其余喜怒哀乐,必见于文。其辞博辩雄伟,而忧思深远。其为言曰:“学者,学为仁义也。惟忠能忘其身,惟笃于自信者②,乃可以力行也。”以是行于己,亦以是教于人。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扬雄、韩愈氏者③,未尝一日不诵于口。思与天下之士,皆为周、孔之徒,以致其君为尧、舜之君,民为尧、舜之民,亦未尝一日少忘于心。至其违世惊众,人或笑之,则曰:“吾非狂痴者也。”是以君子察其行而信其言,推其用心而哀其志。以上著述及教人风旨。

    【注释】

    ①佛:指佛教。老:指道教,道教以老子为创始人。

    ②笃:忠实。

    ③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韩愈:字退之,唐朝散文家。

    【译文】

    先生赋闲住在徂徕山后,曾任职于南京,经常将经学及思想教授他人。等到进了太学,越发以传授师道为己任,因此先生的学生门徒非常多。太学的兴起,是从先生一辈开始的。先生所写的文章,收入某集的有若干卷,收入某某集的有若干卷。先生抨斥佛教、道教以及时弊的文章,有《怪说》《中国论》,先生在其中讲:“除去这三方面,就可以有所作为了。”他还写了警戒奸臣和宦官、宫女的书,如《唐鉴》,其中说道:“我不是为一代作借鉴的。”其他表现先生喜怒哀乐的,都在文章中有所见。先生的语言和议论可以说是广博而雄奇,思想深邃而渺远。先生著述道:“求学的人,学就要学如何行仁义。只有尽忠,才能使人忘记自己。只有完全自信,才可能全力以赴地去做。”先生自己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去教人的。人们常说的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轲、扬雄、韩愈等人的事迹和文章,没有一天不诵读称道的。想到普天下读书的人,都是周公、孔子的门徒,而想着应该使自己的君王成为尧、舜一样的君王,使百姓成为像尧、舜的百姓一样,这些先生也一天没有稍稍在心上忘记过。至于违世惊俗的话,有的人嘲笑他时,先生就会说:“我可不是狂妄痴呆的人啊!”因此作为道德修养高的人,特别注意省察自己的行为、举止,履行自己的诺言,尊崇自己的良苦用心,爱怜自己的志向。以上是其著作及教书育人的基本精神。

    先生直讲岁余,杜祁公荐之天子①,拜太子中允。今丞相韩公又荐之②,乃直集贤院。又岁余,始去太学,通判濮州③。方待次于徂徕,以庆历五年七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一。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以谓待彼谤焰熄,然后先生之道明矣。

    【注释】

    ①杜祁公:即杜衍,字世昌。

    ②丞相韩公:即韩琦。

    ③濮州:今河南范县。

    【译文】

    先生任国子监直讲有一年多,杜衍公就推荐先生给天子,为太子中允。现任丞相韩琦又推荐先生,于是任职集贤院。又过了一年多,才离开太学,任濮州通判。正要去徂徕山,在仁宗庆历五年七月某一天,于家中故去,享年四十一岁。先生的友人庐陵欧阳修,以诗代哭,说是等到那些诽谤先生的言语平息之后,那么先生的主张观点自会张明。

    先生既没,妻子冻馁不自胜。今丞相韩公与河南富公①,分俸买田以活之。后二十一年,其家始克葬先生于某所。以上直讲后历官及卒葬。将葬,其子师讷与其门人姜潜、杜默、徐遁等来告曰②:“谤焰熄矣,可以发先生之光矣。敢请铭。”某曰:“吾诗不云乎‘子道自能久也’,何必吾铭?”遁等曰:“虽然,鲁人之欲也。”乃为之铭曰:

    【注释】

    ①河南富公:即富弼,字彦国,河南洛阳人。

    ②门人姜潜:学生姜潜,字至之。杜默:字师雄,好作诗,但作诗多不合格律。徐遁:行迹不详。

    【译文】

    先生去世后,妻子儿女都受冻挨饿不能自存。当今的丞相韩琦、河阳富弼分出自己的俸禄银两买了田地让他们活了下来。之后过了二十一年,先生家才殡葬先生在某地。以上写其任国子监直讲后的任职经历及卒葬事宜。要准备下葬了,先生的儿子师讷和先生的门徒姜潜、杜默、徐遁等人来告诉我说:“议论先生的舆论已经平息了,可以发扬光大先生的精神和思想了。希望请您为先生写一篇碑铭。”我说道:“我的诗不是讲过了吗,先生他的观念自会长久永存的,何必非要我来写碑铭呢!”徐遁等人说道:“虽然像您所说的那样,可鲁地人希望能得到您写的碑铭啊!”于是我为先生写下这碑铭:

    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①,与子之道兮,逾远而弥长。道之难行兮,孔、孟亦云遑遑。一世之屯兮,万世之光。曰:吾不有命兮,安在夫桓魋与臧仓②?自古圣贤皆然兮,噫!子虽毁其何伤!

    【注释】

    ①汶水:亦称汶河,在山东,为运河上游。出莱芜东北原山,西南流经泰安东。

    ②桓魋(chuí):春秋时宋国大夫。孔子曾到宋国,桓魋欲杀孔子,孔子不惧。臧仓:战国鲁平公宠爱之人,曾阻止平公见孟子。

    【译文】

    巍巍徂徕山,同您的品德一样伟岸,为鲁地人所仰慕。汶河水滔滔不断,如同您的精神和思想,源远流长。崇高的思想难以推行,就连孔、孟也感到凄惶。先生一世的艰难,却换来万代的荣光。我们不是有天命吗,哪在乎桓魋与臧仓?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是这样,唉!您即使受到过毁谤,对您又有什么损伤!

    孙明复先生墓志铭

    【题解】

    本铭作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铭中简要介绍了孙明复的生平,高度评价了孙明复的为人和文学才华,并对他的处境和去世表达了深深的痛惜之情。作者这种情感源于他的一贯主张:无论为人,还是为文,都应平实朴素。孙明复的为人恰是如此,所以倍受欧氏推崇。这篇墓志铭在写法上采用了侧写手法。对孙明复的人品、才学都未从正面进行刻画,而是通过当时的名人石介、李迪、孔道辅等人对他的态度、对他的评价来体现。与正面描写相比,自有其独特之处。于读者,更显客观可信,而对作者,则是了无拘束,天地广阔。

    先生讳复,字明复,姓孙氏,晋州平阳人也①。少举进士不中,退居泰山之阳②,学《春秋》,著《尊王发微》。鲁多学者,其尤贤而有道者石介,自介而下,皆以弟子事之。

    【注释】

    ①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

    ②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北。阳:山之南称“阳”。

    【译文】

    先生名复,字明复,姓孙,晋州平阳人。先生年轻时考进士未中,回到泰山的南面,攻读《春秋》,并著述了《尊王发微》一书。鲁地有许多有学问的人,其中最贤良而且有思想、建树的人要数石介了,自石介以下,其他的人都以门生的身份来侍奉先生。

    先生年逾四十,家贫不娶,李丞相迪①,将以其弟之女妻之。先生疑焉,介与群弟子进曰:“公卿不下士久矣,今丞相不以先生贫贱,而欲托以子,是高先生之行义也,先生宜因以成丞相之贤名。”于是乃许。孔给事道辅②,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先生之风,就见之。介执杖屦侍左右,先生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及其往谢也,亦然。鲁人既素高此两人,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莫不叹嗟之。而李丞相、孔给事,亦以此见称于士大夫。以上著其绝学高风。

    【注释】

    ①李丞相迪:李迪,字复古,宋真宗景德初年举进士第一,累官资政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居宰相之位。

    ②孔给事道辅:孔道辅,字原鲁,孔子四十五世孙,曾任给事。

    【译文】

    先生年过四十,但因家境贫寒,未能娶妻,丞相李迪见此,便将自己弟弟的女儿许配先生为妻。先生对此犹豫不决,石介与先生的门生一起劝先生道:“王公大臣不礼遇读书人,已有很长时间了,现在李丞相不嫌先生贫寒,将自己的侄女托付给先生,这是李丞相器重您的道德品行啊,先生您也应该借此来成全李丞相贤德的美名啊!”于是先生答应了。给事孔道辅,为人刚直不阿,性情严肃庄重,从不乱与人交往,听到先生的风范,就到先生处相见。石介拿着手杖提着鞋,服侍在先生的身边,先生要是坐下来,他就站在一旁,先生如果站起来、坐下去、行礼等,石介就搀扶着先生,等到先生去回拜孔道辅时也是这样。鲁地人平时已很敬仰这两位先生了,由此才知道学习弟子对老师的礼节,人们没有不为之感叹的。同时,李丞相和孔给事,也因此而被士大夫们所称颂。以上彰显其高绝的学问与品格。

    其后介为学官,语于朝曰:“先生非隐者也,欲仕而未得其方也。”庆历二年,枢密副使范仲淹、资政殿学士富弼,言其道德经术,宜在朝廷,召拜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尝召见迩英阁说《诗》,将以为侍讲,而嫉之者言其讲说多异先儒①,遂止。七年,徐州人孔直温以狂谋捕治,索其家得诗,有先生姓名,坐贬监处州商税②,徙泗州③,又徙知河南府长水县④,签署应天府判官公事⑤,通判陵州⑥。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上言⑦:“孙某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弃之远方。”乃复为国子监直讲。以上仕止。

    【注释】

    ①嫉之者:指杨国安等人。

    ②处州:今浙江丽水。

    ③泗州:今安徽泗县。

    ④长水县:今河南洛宁。

    ⑤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⑥陵州:今四川仁寿。

    ⑦赵概:字叔平,宋仁宗时官至枢密使,参知政事。

    【译文】

    那以后,石介做了学官,就在朝廷上讲:“先生并不是一位隐士,他也想入仕为官,只是未能得到时机。”仁宗庆历二年,枢密副使范仲淹和资政殿学士富弼等人讲,以先生的道德风范以及文章学识,应该到朝廷内任职,于是下诏授官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先生还曾经应召到迩英阁讲述《诗经》,天子准备将先生任命为侍讲,那些嫉妒先生的小人们说先生的讲解有许多和先儒不一样,于是这事就作罢了。仁宗庆历七年,徐州有个人叫孔直温的,因为发狂妄之想,图谋不轨,被捉而治办,在抄查他家的时候,找到了一些诗文,其中有先生的名字在上面,先生因此而被贬至处州监管商税,后转至泗州,又转至河南府任长水县知县,签署应天府判官的公事,做陵州通判。翰林院学士赵概等十多人,上书表奏讲:“孙先生的风范被世人所效法,所注经文堪为人之师表,朝廷不应该将他弃置在偏远的地方。”先生于是又重新回到国子监任国子监直讲。以上是其任职经历。

    居三岁,以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有六,官至殿中丞。先生在太学时,为大理评事,天子临幸,赐以绯衣银鱼,及闻其丧,恻然,予其家钱十万。而公卿大夫、朋友、太学之诸生,相与吊哭,赙治其丧。于是以其年十月二十七日,葬先生于郓州预城县卢泉乡之北扈原①。以上卒葬。

    【注释】

    ①预城:今山东东平。

    【译文】

    住了三年,在仁宗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六岁,官职到了殿中丞。先生在太学时,任大理评事,天子到了那里,赐给先生绯衣银鱼,等到听说先生故去,感到非常悲痛,赐给先生家钱十万。同时朝廷的王公大臣、朋友和先生的学生,都流着泪水共同出资料理先生的丧事。这年的十月二十七日,将先生安葬在郓州的预城县卢泉乡北扈原。以上是其卒葬。

    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方其病时,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得其书十有五篇,录之藏于秘阁。以上专表其有功《春秋》。先生一子大年,尚幼。铭曰:

    【译文】

    先生攻读《春秋》,不被旧传和旧注所迷惑,也不被曲解邪说所扰乱。先生的评述言简而意赅,对于春秋时期的诸侯及大夫的功与过,阐述得十分明确,通过考察时代的兴衰,来推断王道的治乱,因此他从经书的原意中获取的真谛比较多。他患病期间,枢密使韩琦对天子讲,选派书吏拿上纸笔,叫先生的学生祖无择到先生家收集先生的著述,于是得到书籍十五篇,抄录下来收藏在秘阁之中。以上专门表彰其治《春秋》之学上的功绩。先生只有一个儿子名叫大年,年纪还小。铭文是:

    圣既殁经更战焚,逃藏脱乱仅传存。众说乘之汩其原①,怪迂百出杂伪真②。后生牵卑习前闻,有欲患之寡攻群,往往止燎以膏薪。有勇夫子辟浮云,刮磨蔽蚀相吐吞,日月卒复光破昏。博哉功利无穷垠,有考其不在斯文。

    【注释】

    ①汩:弄乱,扰乱。原:通“源”。

    ②怪迂:怪异脱离实际。杂伪真:真伪相混,难辨真假。

    【译文】

    圣人已经故去,经书又遭战火焚毁,几经散佚,只有传尚留存。众多说法趁此扰乱了它的根源,怪异横出,真假相杂,难辨伪真。年轻人卑陋低俗,学习从前的见闻,有人担忧要更改,如同以少击众,又像灭火却用油脂和柴薪。先生勇猛拨开浮云,去除弊端,修复蛀蚀,吐故纳新,日月终于冲破黑暗,又现光明。多么广博啊,先生功绩无穷无尽,查有可考,并不在乎这篇文章的称颂。

    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

    【题解】

    此文是作者为尹源作的一篇墓志铭文。在这篇墓志铭中,作者介绍了尹源的性格特征、文学成就、政治见解等。尤其推许尹源在对赵元昊用兵问题上表现出的高远见解。作者在陈述中也流露出了对尹源生不逢时的感慨和惋惜,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友情。

    君讳源,字子渐,姓尹氏,与其弟洙师鲁①,俱有名于当世。其论议文章,博学强记,皆有以过人。而师鲁好辩,果于有为;子渐为人,刚简不矜饰②,能自晦藏,与人居久而莫知,至其一有所发,则人必惊伏。其视世事若不干其意,已而搉其情伪,计其成败,后多如其言。其性不能容常人,而善与人交,久而益笃。自天圣、明道之间③,予与其兄弟交,其得于子渐者如此。以上状其性情器识。

    【注释】

    ①洙师鲁:即尹洙,师鲁是其字。

    ②矜饰:表面显示出慎重的样子。

    ③天圣、明道:均为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天圣,1023——1032年。明道,1032——1033年。

    【译文】

    先生名源,字子渐,姓尹,同他的弟弟尹洙(师鲁)在当世都是很有名气的。尹源评论文学作品,学识广博,记忆力非常好,超出了一般的人。可尹师鲁喜欢辩论,办事果断;而尹子渐的为人,刚直简约不掩饰自己,却能将不顺心的事隐藏于内心,同人在一起很长时间,可人并不知道,等到一旦被发觉了,那么就一定使人感到惊讶佩服。他看待社会上的现象,好像与自己不相干,但没多久,他就会探讨其真假,估量其成败,事态的发展很多正像他所说的那样。他的性格不能容纳一般平庸的人,可非常善于同人交往,时间长了,就会感情越发深厚起来。自仁宗天圣年间至明道年间,我就和他们兄弟俩交往,在我的印象中,尹源就是这个样子。以上描述其性情、器识。

    其曾祖讳谊,赠光禄少卿。祖讳文化,官至都官郎中,赠刑部侍郎。父讳仲宣,官至虞部员外郎,赠工部郎中。子渐初以祖荫,补三班借职,稍迁左班殿直。天圣八年,举进士及第,为奉礼郎,累迁太常博士。历知芮城、河阳二县①,签署孟州判官事,又知新郑县②,通判泾州、庆州③,知怀州④。以庆历五年三月十四日⑤,卒于官。以上先世及历官、卒日。

    【注释】

    ①芮城:今山西芮城。河阳:今河南孟州。

    ②新郑:今河南新郑。

    ③泾州:今甘肃泾州。庆州:今甘肃庆阳。

    ④怀州:今河南沁阳。

    ⑤庆历五年:1045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

    【译文】

    尹子渐的曾祖父名谊,封赠光禄寺少卿。祖父名文化,做官做到都官郎中,封赠刑部侍郎。父亲名仲宣,做官做到了虞部员外郎,封赠工部郎中。尹子渐开始的时候,由于祖上的福荫,被补缺三班借职,不久升迁为左班殿直。仁宗天圣八年,考进士中选,做奉礼郎,逐渐升迁到了太常博士。曾经历任过芮城和河阳的知县,签署孟州判官事,新郑县知县,泾州、庆州通判,怀州知州。在庆历五年三月十四日,逝世于任上。以上是其先世及为官经历、去世日期。

    赵元昊寇边①,围定州堡,大将葛怀敏发泾原兵救之②。君遗怀敏书曰:“贼举其国而来,其利不在城堡,而兵法有不得而救者,且吾军畏法,见敌必赴而不计利害,此其所以数败也。宜驻兵瓦亭③,见利而后动。”怀敏不能用其言,遂以败死。刘涣知沧州④,杖一卒,不服,涣命斩之,以闻,坐专杀,降知密州⑤。君上书为涣论直,得复知沧州。范文正公常荐君材可以居馆阁⑥,召试不用,遂知怀州,至期月大治。以上在官事迹。

    【注释】

    ①赵元昊:西夏之主。

    ②葛怀敏: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庆历中赵元昊犯境,怀敏率兵与战,遇害,谥忠隐。

    ③瓦亭:今甘肃固原南有瓦亭关。

    ④刘涣:字仲章,保州保塞(今河北保定)人。熙宁年间以工部尚书致仕。沧州:今河北沧县。

    ⑤密州:今山东诸城。

    ⑥范文正公:指范仲淹。

    【译文】

    赵元昊在边境上作乱,包围了定州堡,大将军葛怀敏调拨泾州和原州的军队去营救。先生写信给葛将军说:“贼兵调动他们全国的军队进犯,他的欲望绝不只是在于城堡,而兵法上有不能相救的忌条,况且我们军队历来惧怕法度,遇见敌人一定全力以赴,却不去计较利害关系,这就是多次失利的原因。我军应该先驻军在瓦亭,看到有利时机而后再有举动。”可是葛怀敏没有听从先生的规劝,于是战败而亡。刘涣任沧州知州,因杖刑一士卒,那士卒不服气,于是命令将这名士卒斩首,然后上报,刘涣因为擅自杀戮,被降职任密州知州。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上书替刘涣分辩其中原委,使得刘涣又重新做沧州知州。范仲淹老先生多次推荐先生的才学,可以在馆阁中任职,于是召他应试,未被任用,而让先生做怀州知州,到了那里一个月,那里就出现大治的景象。以上是其任职时的事迹。

    是时天子用范文正公,与今观文殿学士富公、武康军节度使韩公①,欲更置天下事,而权幸小人不便,三公皆罢去,而师鲁与时贤士,多被诬枉得罪。君叹息忧悲发愤,以谓生可厌,而死可乐也,往往被酒哀歌泣下,朋友皆窃怪之。已而以疾卒,享年五十。至和元年十有二月十三日②,其子材葬君于河南府寿安县甘泉乡龙涧里③。其平时所为文章六十篇,皆行于世。子男四人:曰材、植、机、杼。以上感愤卒葬。

    【注释】

    ①富公:指富弼。韩公:指韩琦。

    ②至和元年:1054年。至和,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54——1056)。

    ③寿安:今河南宜阳。

    【译文】

    这时候,天子正任用范仲淹老先生,及现在任观文殿学士的富弼先生和武康军节度使韩琦先生,想要改革国家的政事,可是那些有权势被君王宠幸的小人们却不允许,于是三位先生都被罢免离去了,同时,像尹师鲁和当时的一些贤良人士,很多也被诬陷而获罪。先生看到这种情况,叹息、忧伤、悲愤,不能自已,说道:“活着让人烦,死了叫人乐啊!”常常醉酒哀歌,以至落泪,朋友们暗地里都感到奇怪。不久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岁。仁宗至和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先生的儿子尹材在河南府寿安县甘泉乡龙涧里安葬了先生。先生一生创作文章六十篇,全在社会上流行。先生有男孩四个,他们分别叫尹材、尹植、尹机、尹杼。以上是其感伤、忧愤及卒葬。

    呜呼!师鲁常劳其智于事物,而卒蹈忧患以穷死。若子渐者,旷然不有累其心,而无所屈其志,然其寿考亦以不长①。岂其所谓短长、得失者,皆非此之谓欤!其所以然者,不可得而知欤!以上与师鲁互勘,与篇首相应。铭曰:

    【注释】

    ①寿考:年高,长寿。

    【译文】

    唉!尹师鲁常常在一些事务上耗费自己的精力,最后落得个因忧患穷困而死。可像尹子渐这样的人,豁达处事,从不劳心费力,从没有什么事情能使他的意向屈服,可他的寿命也不长啊!难道说人的长短、得失都不是指的这些吗!之所以这样,可真闹不明白了。以上与师鲁互相对照,与篇首相应。铭文是:

    有韫于中不以施①,一愤乐死其如归。岂其志之将衰?不然世果可嫉其如斯?

    【注释】

    ①韫:收藏,蕴含,积蓄。

    【译文】

    蕴含于心内而未施展开,一气之下以死为乐,视死如归。难道他的志向要衰败了吗?如其不然,那世人真可以像这样嫉恨他?

    尹师鲁墓志铭

    【题解】

    这篇墓志铭写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本文通过叙述尹师鲁身世的坎坷表现其人品,通过罗列尹氏的著述和见地来表现其学识。文章平实中见高远,朴素里显贞烈,写得十分得体。收尾韵铭,精炼至极,情浓至极,耐人寻味。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但天下人,认识的、不认识的,都称他为师鲁。这大概是他太受社会推重的缘故吧!然而社会上知道尹师鲁的人,有的推重他的文学造诣,有的认为他的议论高深,有的认为他多才多艺;至于他的忠义大节,无论处于贫穷的境遇,还是处在腾达的环境,无论是面对着福还是面对着祸,他都无愧于古时君子的风范,天下称颂师鲁的人却未必全都了解。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古今,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以上志节、文学。

    【译文】

    尹师鲁写文章,既简洁而又有章法,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好,通晓古今文史,尤其长于《春秋》的研究。同人讲话,是还是非,他都一定要将道理讲透才肯罢休,从不随便就终止或胡乱地依随别人,而人们也很少能够超过他的。无论遇上困难的事情,还是容易解决的问题,尹师鲁都勇于去做,敢作敢为,他被社会上的人们所称道的,也正是他被社会上的某些人所妒忌的,所以他最终还是因穷困而死。以上是其志向气节、文学成就。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①。举书判拔萃,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②。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③,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④,又徙唐州⑤。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⑥。师鲁虽用怀敏辟,而尤为经略使韩公所深知⑦。其后诸将败于好水⑧,韩公降知秦州⑨,师鲁亦徙通判濠州⑩。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11),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坐城水洛,与边将异议,徙知晋州,又知潞州(12)。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以上历官。

    【注释】

    ①绛州正平县:今山西新绛。

    ②伊阳:今河南汝阳。

    ③范公贬:指范仲淹因与吕夷简党争而被贬事。

    ④郢州:今湖北钟祥。

    ⑤唐州:今河南唐河。

    ⑥葛怀敏: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庆历中赵元昊犯境,怀敏率兵与战,遇害,谥忠隐。

    ⑦韩公:指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封魏国公。

    ⑧好水:即河水川,在今甘肃隆德东,今名为甜水河。

    ⑨秦州:今甘肃天水。

    ⑩濠州:今安徽凤阳。

    (11)泾州:今甘肃泾川。

    (12)潞州:今山西长治。

    【译文】

    尹师鲁年轻的时候考中进士,曾做过绛州正平县的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又推荐为书判拔萃,转任山南东道掌书记,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先生推重他的才学,召任试用为充馆阁校勘,又转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先生被贬饶州时,谏官和御史们都不肯进言劝免,而尹师鲁却上书说:“范仲淹同臣是师友关系,既然他被贬,臣愿意和他一起受贬。”于是被贬到郢州监酒税,又转至唐州。其间父亲不幸去世,除去孝服以后,又重新任太子中允、河南县知县。赵元昊反叛,朝廷在陕西地区用兵,大将军葛怀敏奏请任他为经略判官。尹师鲁虽然被葛怀敏征召,但更为经略使韩琦所深知。这以后,几位将军都在河水川地方兵败,韩琦被降为秦州知州,师鲁也转为濠州通判。过了很长时间,韩琦先生上奏请允许尹师鲁任秦州通判。后转任泾州知州,又任渭州知州,同时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因筑城洛水,同边将有争议,转任做晋州知州,又任潞州知州。尹师鲁为官施政仁惠而博爱,潞州人到现在还怀念着他。尹师鲁做官一直做到了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学士。以上是其历任官职。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自西兵起凡五六岁,未尝不在其间,故其论议益精密,而于西事尤习其详。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士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①,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以上论兵材略。

    【注释】

    ①元昊臣:指赵元昊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同宋议和事。臣是“称臣”之意。

    【译文】

    尹师鲁在国家太平无事的时候,单单喜欢谈论兵法,作《叙燕》《息戍》两篇文章,在社会上很流行。自从西北地区发生战事以来,有五六年的时间了,他一直在那里,所以他的论述越发显得精到细腻,对于西北边庭的战事尤为通晓。他关于兵制的理论,讲述了攻防成败的关键所在,将现时的利害关系讲述得极为全面。他又想训练士兵,更替边防的守卒以减轻边疆军备的消耗,作为御敌戍边的长远之计,这些好的设想都没有来得及实施,赵元昊就臣服大宋朝廷了,西北解除戒严状态,尹师鲁也离开并获罪了。所以社会上的人称道师鲁的,对他的才能也并不是完全了解的。以上是其军事见解。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①。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②。疾革,凭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以上贬官病卒。

    【注释】

    ①均州:今属湖北丹江口。

    ②舁(yú):抬。

    【译文】

    当初,尹师鲁在渭州的时候,有一将官不听他的指挥,他想将这个人按照军法斩首,但未能执行。后来这个将官到了京城,上书状告尹师鲁,说他将官家的钱粮借贷给部将从中取利,因此师鲁被贬作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转到均州监酒税。这时候他患病,但没有医药,让人抬着到了南阳求医问药。病危急了,他靠着桌子坐着,看到他小儿子在自己眼前,但未表现出特别的怜爱;同宾客们交谈,始终都不提及个人的私事。他活到四十六岁就去世了。以上是其遭贬官后病逝。

    师鲁娶张氏,某县君。有兄源,字子渐,亦以文学知名,前一岁卒。师鲁凡十年间,三贬官,丧其父,又丧其兄;有子四人,连丧其三;女一,适人,亦卒。而其身终以贬死。一子三岁,四女未嫁,家无余赀,客其丧于南阳不能归。平生故人无远迩皆往赙之,然后妻子得以其柩归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先茔之次①。以上兄弟妻子。余与师鲁兄弟交,尝铭其父之墓矣,故不复次其世家焉。铭曰:

    【注释】

    ①先茔:即今所说祖坟。

    【译文】

    师鲁娶妻张氏,张氏被封赠为某县君。师鲁有兄长名源,字子渐,也以文学写作而知名,在前一年故去了。尹师鲁在这十年的时间里,三次被贬职,又加上父亲去世,哥哥死了;自己的四个儿子,连着死了三个;还有一个出嫁女儿,也死了。他本人最后也因受贬而死去了。剩一个儿子,才三岁,四个女儿还未出嫁,家里没有一点余钱,客死在南阳,不能归葬本土。他生前好朋友,不论是远还是近,都赠送财物,助办丧事,这样才使得尹夫人和孩子将他的灵柩运回河南。在某年某月某日,安葬在祖上坟墓的旁边。以上是其兄弟、妻儿情况。我和师鲁兄弟交往,曾经为他们的父亲写过墓志铭,所以他的家世情况就不再重复写了。铭文是:

    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铭不灭。

    【译文】

    掩埋得要深,封存得要紧,石头可以烂,铭文不可泯。

    梅圣俞墓志铭

    【题解】

    这篇墓志铭写于梅圣俞死后的第二年,即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文章先写梅圣俞的死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而后评价和赞扬了梅圣俞的文学成就,以及诗文方面的建树,最后提及他的身世和经历。这种不同于一般墓志铭的写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结尾哀思绵绵,情在其中,富有感染力。

    嘉祐五年①,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驺呼属路不绝②。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恤其家③。粤六月甲申④,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以上病及卒葬。

    【注释】

    ①嘉祐五年:1060年。嘉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56——1063)。

    ②驺(zōu)呼:意指侍奉的人来往传递消息。驺,骑马的侍从。

    ③赙(fù):赠送财物助人办丧事。

    ④粤:句首语气词。

    【译文】

    仁宗嘉祐五年,京城里流行病十分严重。这年的四月乙亥日梅圣俞患病,在城东汴阳坊卧病不起。第二天,朝里的名人士大夫等都去看望问候,问候的人相当多,车马来往络绎不绝。城东的人,经商的不再营业了,外出的不能出入了,都十分惊讶地相互询问着:“这汴阳坊里住着位什么样的大人物呀?为什么一时间来了这么多探望他的人啊?”过了八天,在癸未日,梅圣俞去世了。于是这些士大夫们前往吊唁,去的人数比问病的人更多,而梅圣俞的亲朋好友都聚在一起,商量如何操办他的后事。从丞相以下的官员都纷纷出钱资助抚恤梅家。六月甲申这天,梅圣俞的儿子梅增,用车运载灵柩,南归故土,第二年的一月丁丑日,安葬其父在宣州的阳城镇双归山下。以上是其患病及去世、安葬事宜。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自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①,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巧怪。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②。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③,可谓君子者也。以上工诗。

    【注释】

    ①从父:叔父。询:梅询,字昌言,翰林侍读学士,累迁至给事中,出知许州卒。

    ②忤:逆,不顺从。

    ③怼(duì):怨恨。

    【译文】

    圣俞,是他的字,他的名叫尧臣,姓梅,是宣州宣城人。从他的家庭讲,世代人都很爱作诗,而他的叔父梅询,也以官位显赫于世,到了梅圣俞,更是因能写诗而闻名于世。从赳赳武夫、显贵亲族,到少年儿童、旷野老人,都能说出梅圣俞的名和字来。即便是无知愚昧,根本不懂得诗文的本义的人,也会一个劲儿说:“这是人世间最值钱的东西,可我能得到。”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所以向梅圣俞求诗的人,每天都进进出出,往来不断,这样一来梅圣俞的诗文便流传天下,无人不知。梅圣俞开始创作的诗清丽俊秀,闲散无忌,平淡恬雅,时间长了,就形成包容深邃、变化凝重的风格,时而也会出现精心刻意创作出来的奇巧灵怪的诗句。但诗文气势完备,力有余劲,而且越老诗风越显苍劲有力。他的诗篇应人之作很多,所以他的语言风格不都是一种类型的。谈到他的文章,篇篇都是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作品,不像唐朝的一些号称诗人的人,喜欢那种偏僻、保守、狭隘、粗陋的风格。梅圣俞的为人,宽厚仁德平易近人,从未出现过对某一事物发生抵触的现象。等到他穷困、忧愁、激动、气愤,有所讥笑怒骂的时候,也会写入诗中,可那都是用以取乐而已,并不因此设立怨敌,真可以称得上仁人君子的风范了。以上说他工于作诗。

    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列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三年冬,祫于太庙①,御史中丞韩绛言②:“天子且亲祠,当更制乐章以荐祖考,惟梅某为宜。”亦不报。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③,知建德县④,又知襄城县⑤,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⑥,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⑦,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以上仕宦遇合。

    【注释】

    ①祫(xiá):古代天子或诸侯把远近祖先的牌位集合在太祖庙举行大合祭的仪式。

    ②韩绛: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

    ③德兴:今江西德兴。

    ④建德:今安徽东至。

    ⑤襄城:今河南襄城。

    ⑥忠武:今河南许昌。镇安:今河南淮阳。

    ⑦阙缪:失漏错误。阙,通“缺”。缪,错误。

    【译文】

    当初梅圣俞在河南的时候,王文康先生见到了他的文章,赞叹道:“两百多年以来,没见过这样好的作品了。”这之后,朝廷大臣们都多次推荐梅圣俞,说他应在馆阁书院一类的地方任职。他曾经被召应试,封赐进士出身,其他的就未能得到回音。仁宗嘉祐元年,翰林院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述道:“梅尧臣的经学和品行都是完美无缺的,希望能留他任国子监,同那里的学生们一起探讨教化道德观念,同时还可以在那里创作一些歌颂圣德、教化百姓的诗歌。”于是梅圣俞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位。仁宗嘉祐三年冬天,在太庙对远近祖先举行合祭,御史中丞韩绛奏道:“天子都亲自到太庙祭祀,这样的大事应该谱写乐章用以荐享祖先,谱乐章最合适的人选,就是梅圣俞。”这建议也没有得到应允。梅圣俞当初由于叔父的荫功而补缺任太庙斋郎,以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的主簿,又任德兴县令,建德县知县,襄城县知县,湖州盐税监,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和国子监直讲,一直做到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曾经上奏自己编写的《唐载》二十六卷,有很多是对原旧史书进行了更正补缺,于是就任命他编修《唐书》。书刚编成还没有来得及奏上,他却故去了,享年五十九岁。以上是其仕宦际际遇。

    曾祖讳远,祖讳邈,皆不仕。父讳让,太子中舍致仕,赠职方郎中。母曰仙游县太君束氏,又曰清河县太君张氏。初娶谢氏,封南阳县君;再娶刁氏,封某县君。子男五人:曰增、曰墀、曰坰、曰龟儿,一早卒。女二人:长适太庙斋郎薛通,次尚幼。以上先世子女。

    【译文】

    圣俞的曾祖父名远,祖父名邈,都没有入仕做官。父名让,做官任职到太子中舍,后封赠职方郎中。母亲一是封赠为仙游县太君的束氏,一是封赠为清河县太君的张氏。圣俞开始娶妻谢氏,谢氏封赠为南阳县君;后又娶一位刁氏,刁氏封赠为某县君。圣俞生儿子五个,其中四个分别叫增、叫墀、叫坰、叫龟儿,另一个早死。生女儿两个:大女儿嫁给太庙斋郎薛通为妻,二女儿年纪还小。以上是其先世、妻子儿女。

    圣俞学长于《毛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以上叙其著作,而归重于诗。铭曰:

    【译文】

    圣俞的学识以《毛诗》研究见长,曾为《毛诗》作小传二十卷;他自己的文集有四十卷;还注释了《孙子兵法》十三篇。我曾经评论过他的诗说:“社会上的人都说诗人中发迹的人很少,可受穷的人倒很多,这并不是诗叫人穷的,大概是穷困了才能在诗上下功夫啊。”圣俞听后认为这是有远见的话。以上述其著作,重点归在诗歌方面。铭文道:

    不戚其穷,不困其鸣。不踬于艰,不履于倾。养其和平,以发厥声,震越浑锽,众听以惊。以扬其清,以播其英,以成其名,以告诸冥。

    【译文】

    不伤感他的贫穷,不因穷困而发声。他没有被艰难所绊倒,没有走到歪斜的路上。他气度安和平静,一旦发出郁闷之声,如同钟鼓震撼四方,众人听后无不吃惊。作此铭为表他气节清高,为传播他才华出众,成就他一世英名,一并告慰他在天之灵。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题解】

    此文是作者为亡友苏舜钦作的墓志文,写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即苏舜钦死后的第八年。作者与苏氏都属于“庆历新政”的拥戴者,可谓志同道合。铭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段为序文,后面的为正文。序文交代了作本铭的缘由。正文则简叙苏氏的生平家世、获罪之由,评价苏氏的人品才华,为其所受的不公平对待进行申诉。铭文既是为挚友鸣不平,亦是为自己鸣不平。它时而委婉低沉,时而慷慨激昂,有较强的感染力。

    故湖州长史苏君①,有贤妻杜氏,自君之丧,布衣蔬食,居数岁,提君之孤子,敛其平生文章走南京②,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生,犹可伸于死。”其父太子太师以告于予③。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与其所以屈伸得失,以深诮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④,且悲君之不幸。其妻卜以嘉祐元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⑤,又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人间,犹可伸于地下。”于是杜公及君之子泌⑥,皆以书来乞铭以葬。以上叙其妻先求集序,后求墓铭。

    【注释】

    ①湖州长史苏君:指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生于开封。二十七岁中进士,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后受诬除名为民,退居苏州。后任湖州长史不到一年,即逝。苏氏早年倡导古文,对北宋诗文革新有所贡献。其诗风格豪放,与梅圣俞并称“苏梅”。著有《苏学士文集》。

    ②敛:收集。

    ③太子太师:指杜衍,苏舜钦岳父。

    ④诮(qiào):责备。

    ⑤润州丹徒县:今江苏丹徒。石门村:其址在丹徒西。

    ⑥杜公:即杜衍。

    【译文】

    故去的原湖州长史苏先生,有一位贤德的妻子杜氏,自从苏先生去世以后,她穿着布衣布褂,饮食粗茶淡饭,几年之后,她领着孩子,收集了苏先生一生所写的文章赶到南京,哭泣着对自己的父亲说:“我的夫君在世时受了委屈,还可在死后伸冤。”她的父亲是太子太师,他将这些话告诉了我。于是,我将苏先生的文章作品编成集子,并为它写了序文,说明苏先生的大节和他受委屈、所得所失的原因,借此责勉天下君子,应该乐于为国家培育人才,同时也同情苏先生的不幸遭遇。苏先生的妻子杜氏选定于嘉祐元年十月某一天,在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安葬夫君,她向她父亲哭诉:“我的夫君在人世受了委屈,还能在阴间得以伸冤。”于是太子太师杜先生和苏先生的儿子泌,都致信来请求我写一篇碑铭来安葬先生。以上叙述其妻先求作集序,后求写墓志铭。

    君讳舜钦,字子美。其上世居蜀①,后徙开封,为开封人。自君之祖讳易简②,以文章有名太宗时,承旨翰林为学士、参知政事,官至礼部侍郎。父讳耆,官至工部郎中、直集贤院。君少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尉③,非所好也。已而锁其厅去,举进士中第,改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④。丁父忧,服除,知长垣县⑤,迁大理评事,监在京楼店务。以上先世、官阶。君状貌奇伟,慷慨有大志。少好古,工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官于京师,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范文正公荐君⑥,召试得集贤校理。

    【注释】

    ①蜀:今四川。

    ②易简:苏易简,字太简,宋太宗时赐进士第一。

    ③荥阳:今河南荥阳。

    ④蒙城:今安徽蒙城。

    ⑤长垣:今河南长垣。

    ⑥范文正公:即范仲淹。

    【译文】

    苏先生名舜钦,字子美。先生的上代居住在蜀地,后来迁到开封,成了开封人。先生的祖父苏易简,就因文章而有名气,太宗时任翰林学士承旨、参知政事,官至礼部侍郎。父亲苏耆,官至工部郎中、直集贤院。先生年轻的时候,由于父辈的荫功而补缺做太庙斋郎,又调任荥阳尉,但这些职位都不是先生所喜爱的。不久先生就封厅而去,之后考中进士,改任光禄寺主簿,蒙城县知县。在此期间,父亲去世,在家服孝,除了孝服之后,任长垣县知县,转升任大理评事,监在京楼店务。以上是其先世、官职。先生形体相貌长得伟岸非凡,气度洒脱,胸怀大志。少年时期爱好古风,以写文章见长,为官所到之处都有好的官声,都有好的施政措施。在京城里做官,虽然自己的职位卑微,但多次上表朝廷,议论国家大事,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经范仲淹先生推荐,先生得以应召,试任集贤校理之职。

    自元昊反,兵出无功,而天下殆于久安,尤困兵事,天子奋然用三四大臣,欲尽革众弊以纾民①。于是时范文正公与今富丞相②,多所设施,而小人不便,顾人主方信用,思有以撼动,未得其根。以君文正公之所荐,而宰相杜公婿也,乃以事中君,坐监进奏院祠神、奏用市故纸钱会客为自盗,除名。君名重天下,所会客皆一时贤俊,悉坐贬逐。然后中君者喜曰:“吾一举网尽之矣。”以上得罪之由。其后三四大臣继罢去③,天下事卒不复施为。

    【注释】

    ①纾(shū):解除。

    ②富丞相:即富弼。

    ③三四大臣继罢去:指“庆历新政”之后范仲淹、杜衍、富弼等人先后被贬免职事。

    【译文】

    自从西夏元昊谋反之后,朝廷屡屡派兵作战,但都没有建树功绩,同时国家长期处于一种懒散偷安的局面,更严重的是国家被边疆的交战状况所困扰,所以皇上振奋精神起用了三四位大臣,准备对朝政与时弊进行改革,以解除百姓的痛苦。于是范仲淹和富弼丞相,在那时提出了许多改革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是十分不利的,因而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但皇上现在正在重用范、富等,所以他们还找不到理由来撼动范、富等人。由于先生是范仲淹先生推荐的,而且又是宰相杜先生的女婿,那些人就捏造事端中伤先生,获罪的缘由是说他监官进奏院祭祀神祇,将旧纸钱卖掉,用以聚会宾客,说他监守自盗,于是先生被除名。先生的名声为天下人所器重,所与之相交的宾客都是当时的贤能俊杰人物,由于先生的除名,他们也都因此而被贬或被放逐。这样一来那些恶意中伤先生的人自鸣得意地说道:“我们只要把网的大绳一收,就全都抓住了。” 以上是他获罪的原因。这之后那三四位改革的大臣也都相继被罢免,国家改革的措施最终也没有再得实施。

    君携妻子居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①,日益读书,大涵肆于六经②,而时发其愤闷于诗歌,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其虽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以上罢官后著作文字。居数年,复得湖州长史。庆历八年十二月某日,以疾卒于苏州,享年四十有一。

    【注释】

    ①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为吴中胜景。

    ②六经:六部儒家经典《诗经》《书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后《乐经》失传,世始称“五经”。

    【译文】

    先生带着家眷住在苏州,购买木材石料,建造了一座亭子,取名叫沧浪亭,每天坚持读书,神思遨游于六经,可时而也将自己的愤懑之情抒发于诗歌之中,等到他激发出来的感情写出来时,往往使周围的人感到惊奇而拍案叫绝。先生对书法也非常喜好,尤其行书和草书,都写得十分可爱喜人。因此先生写的作品虽然很短,有的是醉中写的,但写成后即被众人争相传阅欣赏。天下的读书人听到先生的名声都仰慕,见到先生的作品都高兴,前往拜会先生,见到了先生的形容体貌就肃然起敬,听到先生的宏论就感到惊讶而折服,和先生如果住的时间长了,就不愿意和先生分手离开。以上述其罢官后专心著述。过了几年之后,先生又官复原职,任湖州长史。仁宗庆历八年十二月某一天,因病在苏州去世,享年四十一岁。

    君先娶郑氏,后娶杜氏。三子:长曰泌,将作监主簿,次曰液、曰激。二女:长适前进士赵纮,次尚幼。以上病卒、家属。

    【译文】

    先生开始娶妻郑氏,后又娶杜氏。先生有男孩三人,大儿子叫泌,任将作监主簿,二儿子叫液,三儿子叫激。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前进士赵纮为妻,二女儿年龄还小。以上述其病逝、妻儿。

    初,君得罪时,以奏用钱为盗,无敢辩其冤者。自君卒后,天子感悟,凡所被逐之臣复召用,皆显列于朝,而至今无复为君言者,宜其欲求伸于地下也!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详,而使后世知其有以也!既又长言以为之辞,庶几并写予之所以哀君者。其辞曰:

    【译文】

    当初先生获罪的时候,是因为说监守自盗,当时无人敢为先生辩解伸冤。但自从先生去世以后,皇上省悟过来了,凡是因那次事件被贬或被放逐的人,全都召回任用了,而且安排在朝廷中显赫的位置,可到现在也没有一个人出来替先生说话,所以其夫人要求为他在地下伸冤,所以我应该说出先生获罪以至于死的详细原因,让后代人了解先生。既然已有长篇大论为之申说,恐怕还应写下我对先生的哀思。哀辞是这样的:

    谓为无力兮,孰击而去之?谓为有力兮,胡不反子之归?岂彼能兮此不为?善百誉而不进兮,一毁终世以颠。荒孰问兮杳难知,嗟子之中兮,有韫而无施①,文章发耀兮,星日光辉。虽冥冥以掩恨兮,宜昭昭以永垂。

    【注释】

    ①韫(yùn):收藏。

    【译文】

    能说没有力量吗,又是谁因攻讦而离去?说有力量吧,为什么你不能平反而回?难道你有能力,却不去做?有那么多赞誉,却不能进取,只受到一点毁谤,却毁掉了一生。那些荒谬的有谁去查问?仍是杳然难知,可叹啊!你有才干蕴积未及施展出来,但你那充满光华的文章,如同日月一样永放光辉。虽是幽冥掩去了无限的遗恨,而明亮清朗,自会永垂不朽。

    石曼卿墓表

    【题解】

    本文是作者为好友石曼卿所作的一篇墓碑文字,写于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即石曼卿去世的当年。文章记叙了石曼卿的家庭身世、不俗秉性和卓尔不群的才略,并对其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文章叙事简括,而极富层次感,从而使读者对石曼卿的印象循序渐进,步步加深。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①。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②。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注释】

    ①幽州:今天津蓟州区。

    ②宋州:今河南商丘。

    【译文】

    曼卿,名延年,姓石。他的上代是幽州人。幽州被契丹侵占了,他的祖父自成始带着家族偷偷南逃。天子对他们的到来非常赞许,准备录用他,但没有落实,于是安家在宋州的宋城。曼卿的父亲名补之,做官做到太常博士的职位。

    幽燕俗劲武①,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②,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③,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于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④,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以上浑举其气节、材略。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⑤,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注释】

    ①劲武:强劲重武功。

    ②章句:指文章。

    ③屑屑:细微。

    ④落落:坦率、开朗的样子。

    ⑤康定二年:1041年。康定,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0——1041)。

    【译文】

    幽燕地区的民俗风气崇尚勇武,曼卿年轻时也有豪侠之气。读书方面不能穷究文理,只仰慕古代那些奇人所做的离奇的事和非凡的功业,他藐视社会世俗,没有一件俗事可以触动他的心。他自己感到时代同自己的思想不协调,于是就用酒来陪伴自己,可他又喜欢豪饮,喝得烂醉的时候,就没有节制地任意而为。由于这样,就越发和社会不能谐和,同他交往的人,都了解他,喜欢他那种落落大方的性格,奇特的为人,但是不了解他的真才实学有何可用之处。以上概述其气节、才干。在他四十八岁那年,即康定二年的二月四日,作为太子中允、秘阁校理的石曼卿,在京都故去了。

    曼卿少举进士不第,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①,谓曰:“母老乃择禄耶!”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②,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③,还为校理。以上官阶。

    【注释】

    ①张文节:名知白,字用晦。死后谥文节。

    ②金乡:今山东金乡。

    ③海州:今江苏东海。

    【译文】

    曼卿年轻的时候,考进士未能考取,真宗皇帝格外施恩,三次考进士未中的可补缺任职。石曼卿开始不愿意去,张知白老先生对曼卿的才能平素就很欣赏,就劝他说:“你母亲年事已高,你还能挑剔职务吗?”曼卿听后惊惶而起,就答应了。之后,升迁为殿直之职,过了很长时间,改为太常寺太祝,任济州金乡县知县,自己喟叹道:“这地方也可以施展我的治世之道了。”他治理这个县,声望很好。又有人推荐他做乾宁军的通判,这时他的母亲,永安县君李氏故去。除了孝服以后,曼卿做永静军的通判,名声、才能更得以显赫。之后,充任馆阁校勘,先后任过大理寺丞、海州通判,后又再任馆阁校理。以上是所任官职。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译文】

    庄献明肃太后执政时,曼卿上表请求太后将政权交给皇上。之后太后驾崩,范讽因善于辞令而得到宠幸,引见一些曾经述说评论太后的人,得到很显赫的官职。范讽也想引用曼卿,曼卿坚决不同意,因此只好作罢。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①,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②,内外弛武③,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以上两言大事,后皆稍见用。

    【注释】

    ①德明:西夏之主。

    ②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

    ③弛武:息武。弛,放松。

    【译文】

    自从契丹与宋朝通盟,德明占有河南后称臣,就停止征战,休养生息,这样天下太平无事,武备废弛达三十年之久。石曼卿于是上表陈奏了十项建议,但未得到回音。不久西夏王赵元昊反叛,西北地区发生战乱,这时人们才记起了石曼卿的话。于是召见石曼卿,采纳了他的一些建议,在河北、河东、陕西等地清查民户,借此招募乡兵几十万人。曼卿又奉命到河东清查军队,回朝后,皇上十分满意,于是赐他绯衣银鱼作为奖赏。天子这时想要他发挥自己的才干,但他已经病倒了。以上是其两次建言大事后稍被采纳。

    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捍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率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敢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①。遇人无贤愚,皆尽忻欢。及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以上因论兵而述其外貌,有不能尽其心迹者三事。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注释】

    ①悖:混乱,违反。

    【译文】

    不久听说边境上的将士用招募的乡兵抵御贼寇的消息,他笑着说:“这种做法,只是大略地领会了我的建议罢了。试想,没有经过训练的军队,勇敢的和胆小的相互掺杂在一起,如果遇上敌军,胆小的就会退却,这样勇敢的思想上势必会受到影响,作战时就会溃败。现在如果没有时间进行训练,还不如招募一些勇敢的人去,那样的话人人都可成为胜利之军了。”他把世上的一些事情看得很轻,不屑于去做,可是等到听他说出实施的方案来,人们才发现,即使深思熟虑所想出来的方法,也不能超过他的方案。曼卿长得形体高大伟岸,喜欢饮酒,性情孤傲,好像不能用法度去约束他,但考察他一生的作为,大节没有一点是违反常理的。他接触到的人,无论是贤良的,还是愚鲁的,都会愉快地与他交往。可等到问他社会上的是非、喜恶情况时,与他的想法一样,使他称心如意的却没有几个人。以上因讨论军队问题而述其外貌,及三种不能尽其心迹的事。他文章写得遒劲有力,完全像他的性格脾气。

    有子济、滋。天子闻其丧,官其一子,使禄其家。既卒之三十七日,葬于太清之先茔①。其友欧阳修表于其墓曰:

    【注释】

    ①先茔:祖坟。

    【译文】

    他有两个孩子,名字分别叫石济、石滋。天子听说他去世了,让他的一个儿子做官,来养活一家人。曼卿死后三十七天,葬在太清地方的祖坟地里。他的朋友欧阳修在他的墓旁写下墓表,其文为:

    呜呼曼卿!宁自混以为高,不少屈以合世,可谓自重之士矣!士之所负者愈大,则其自顾也愈重;自顾愈重,则其合愈难。然欲与共大事,立奇功,非得难合自重之士不可为也。古之魁雄之人,未始不负高世之志。故宁或毁身污迹,卒困于无闻,或老且死,而幸一遇,犹克少施于世。若曼卿者,非徒与世难合,而不克少有所施,亦其不幸不得至乎中寿①,其命也夫!其可哀也夫!

    【注释】

    ①中寿:次于上寿为中寿。具体年限说法不一,有说七十的,也有说六十的。

    【译文】

    让人哀伤的曼卿!宁可自身混沌以致孤傲,也不稍稍地委屈自己去应和世俗,这真可以称得上是位自重的人啊!有学问的人,他承担的责任越大,那么他自身考虑的就越多;考虑问题越多,就很难与众人和谐。然而,想要一起共大事,建奇功,没有像这样难合群、自重孤傲的人,就不能成功。古代那些英雄豪杰,无一不是胸怀大志的。因此有的人宁可毁了自己,或是自己的行迹受到玷污,或是最终穷困潦倒无以闻达,或是老到快要死了的时候才侥幸得到知遇,仍然能够多少有些作为。像曼卿这样的人,不只是与社会很难协调,而且不能有所作为,这也是他的不幸,他还没有活到中寿就故去了,是命中注定的吗?真是令人哀痛啊!

    泷冈阡表

    【题解】

    本文是作者在其父亡六十年后,自己已是六十四岁时为父母写的阡表,即墓碑文。

    文章主要是寄托对父母的哀思,但同时也通过陈述三代祖先所得的封赠,来显示先祖的荣耀,表明自己终有所成,“不辱其先”。

    朱自清、叶圣陶在《欧阳修〈泷冈阡表〉指导大概》一文中指出:“这篇文字,通体只有一条线索,就是一个‘待’字。”这个评语十分精当。开首“有待”二字乃一篇之主,对全文起总领的作用,后母待子、子待荣分说,以证主旨,从而达到前呼后应、行文结构严密的效果。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①,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注释】

    ①皇考:子女对亡父的尊称。卜吉:选择吉日下葬,或选择吉祥的葬地。泷(shuānɡ)冈:在今江西永丰沙溪镇南凤凰山。

    ②克:能。阡:通向墓室的甬道。

    【译文】

    啊!在卜算吉日将先父崇公安葬于泷冈六十周年之际,他的儿子修才立碑于墓前。并非敢于延缓不办,是因为有所期待啊。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①。太夫人守节自誓②,居贫,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③,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④。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⑤,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溥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以上太夫人述崇公之盛德、遗训。

    【注释】

    ①孤:幼而无父之谓。

    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夫人。太,对高一辈人的尊称。

    ③归:女子出嫁。

    ④适然:事理当然。

    ⑤戌:古代以干支纪年,指戌年。

    【译文】

    修十分不幸,出生四年就失去了父亲。太夫人立志守节,在贫困中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持全家的生活,而且还要抚养、教育我成长,使我能够长大成人。太夫人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时,不仅清廉而且乐于帮助别人,喜欢接待宾客。他的俸禄较少,但并不节省开支有所积蓄,他说:‘多了反倒成为我的累赘。’所以,在他去世后,我们家上无片瓦遮挡,下无一垅地种,没有藉以保障生活的东西。我是凭借着什么坚守节操的呢?我对你父亲,是了解一些的,我是期待着你的长大成人啊。当初我到你们家做媳妇的时候,没能够赶上侍候婆婆,可是我了解你父亲是位孝顺养亲的人。你父亲死时你还年幼,那时我可没看出来你长大能不能自立成人,但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要有个好后人的。我刚到你们家时,你父亲为你祖母服丧刚刚满一年,每逢过节祭祀的时候,他总流着泪水说:‘祭奠时东西再丰富,也不及让我在简陋的环境里多奉养老母生活几年啊!’有时饮酒,就又流着泪说:‘从前家里食用经常不足,现在生活有了富余,可是已经来不及用来孝敬母亲了啊!’开始我听他说了一两回,还以为他是服丧刚刚满期,偶尔这样说的。可是以后他经常这样讲,直到他去世,从来没有停过。我虽然没有机会赶上侍奉婆婆,但从这些事里知道你父亲对他母亲是很孝顺的。你父亲为官时,时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案卷公务,其间经常放下案卷感叹。我问他这是为什么,他告诉我说:‘这是一个应该处以死刑的,我想替犯人寻找一条活路,但找不出来。’我问他:‘活路是能够找出来吗?’他说:‘我替他找活路如找不到,那死刑的犯人和我都会没有怨言,何况有寻找得到活路的时候呢!如果他有找到活路的可能,那么知道没有人为自己找活路而死的人就会有遗恨。常常替死刑犯人寻找活路还因失误而错杀,何况世上有些人经常要将他们置于死地呢。’回头看到乳娘抱着你立在旁边,于是指着你感叹道:‘占卜的人说我活到戌年就要死,假使他的话是对的,那么我就见不到儿子自立成人了。以后应该把我的话告诉他。’他平时教育后辈人也时常这样讲,我耳朵听熟了,所以能记得很详细。他在外面做事的情况,我没能了解,他在家里从不摆什么样子,他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真正发自于他内心的。唉!他心存忠厚,这就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后继有人的缘故。你可要努力啊!奉养父母的东西不必要很丰富,重要的在于孝心;给众人带来好处不可能遍及每一个人,重要的是做人要有深厚的仁爱之心。我不能教诲你,可这是你父亲的志向啊。”我流着泪水把这些话铭记于心,不敢忘记。以上是太夫人讲述其父崇公的盛德、遗训。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以上崇公科第、官阶、卒葬。

    【译文】

    先父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成了孤儿,他努力学习,在咸平三年中了进士,曾任道州判官和泗州、绵州的推官,又任过泰州判官,享年五十九岁,葬于沙溪的泷冈。以上是其父崇公科第、官职、卒葬。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①。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以上太夫人盛德、遗训。

    【注释】

    ①太君:宋代制度,把朝廷卿监和地方知州等官的母亲封县太君,朝廷侍郎、学士和地方观察、留后等官的母亲封郡太君。这里是写欧阳修母亲郑氏所得封赠。

    【译文】

    太夫人郑氏,她父亲名叫德仪,他们是江南世代的名门望族。太夫人为人谦虚仁爱,十分讲求礼仪,开始时封为福昌县太君,进而封为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由于家中有些贫穷,她治理家务就更节俭了,之后,她一直不允许超过这个限度,她曾讲过:“我儿不应随意迎合世俗,保持俭朴的习惯是为了一旦身处艰难也能正常生活。”后来我被贬到夷陵,太夫人谈笑和平日一样,说道:“你家原本就十分贫穷,我习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安心生活,我也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安心度日。”以上是其太夫人的盛德、遗训。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①。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②,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③,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④,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以上自叙禄位,亲得爵封。

    【注释】

    ①得禄而养:得官俸禄而奉养母亲。

    ②二府:指中书省和枢密院。

    ③皇曾祖府君:即曾祖父。“府君”是子孙对其祖先(男性)的尊称。

    ④皇祖府君:即祖父。

    【译文】

    自从先父去世后,过了二十年,我才能用俸禄来奉养我的母亲。又过了十二年,我在朝廷为官,先父才获得了天子的封赠。又过了十年,我出任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病逝于我的官邸里,享年七十二岁。又过了八年,我这个无才的人,晋升到了枢密院任枢密副使,因此能够参与国家的政事,又过了七年,被罢黜。自从晋升到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任职,天子赐恩,褒扬我的三代祖先。因此,从嘉祐之后,每到国家有重大庆祝活动时,总要恩赐荣誉。曾祖父最后封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母被封赠为楚国太夫人;祖父封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母被封赠为吴国太夫人;父亲崇公封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母亲封赠为越国太夫人。当今天子第一次举行祭天时,父亲被恩赐为崇国公,母亲进封为魏国夫人。以上自述俸禄官位及其前代被赐封的爵位。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以上著立表之意。

    【译文】

    由此,儿修流着泪水讲:“唉!但凡做了好事的人没有不得到回报的,只是有时早有时晚,这是很一般的道理。我的祖上,做了许多好事,积善成德,理应享受这样的隆恩盛典。即使他们不能亲自承受,可赐爵受封,大显荣耀,倍受褒扬,实则已有三朝皇恩封赠我家的诏书,这些已经足以显扬后世,荫庇子孙了。”于是我将它们记入家谱,刻入碑碣。又将我父亲崇公的遗训,我母亲教诲我、期待我立志成人的言行,一并刊刻于墓室的甬道之中,好让人们知道小子欧阳修德行虽然浅薄,能力又差,遇到好的年代,身居显赫位置,幸而能保全大节,没有给他的祖上带来耻辱,是有由来的。以上说明立阡表之意。

    王安石

    王安石简介参见卷九。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题解】

    这篇墓志铭主要是哀悼许平有才能而屈居下位。文章第二段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平的不得志,行文若即若离,情调慷慨悲凉。铭文只有二十多个字,概括了许平一生的遭遇,最后却隐约地归之于天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辩解。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①,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②。

    【注释】

    ①谱:作家谱。

    ②泰州:治所在海陵。海陵:今江苏泰州。

    【译文】

    先生名平,字秉之,姓许。我曾经编列过他家族的世系,即所说的现在泰州海陵县主簿。

    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①,而自少卓荦不羁②,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③,朝廷开方略之选④,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⑤,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⑥,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⑦,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注释】

    ①元:许元,许平的哥哥。宋仁宗庆历年间,许元被选拔为江淮制置发运判官。任职期间,多方搜括财物珍宝,贿赂京师权贵,以图升迁。后迁郎中,历任扬、越、泰州知州。

    ②卓荦(luò):超绝,特出。不羁:放达,不受约束。

    ③宝元: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38——1040)。

    ④开方略之选:指仁宗下诏开“军谋宏远任边寄科”。

    ⑤范文正公:即范仲淹。郑文肃公:名戬,谥号文肃,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任陕西四路都总管兼经略安抚招讨使。

    ⑥太庙斋郎:太庙中祭祀时执事的小吏,品位很低。

    ⑦自许:自信,自负。

    【译文】

    先生跟他的哥哥许元相互友爱,曾经受到天下人的称赞,并且在他年轻时就非常突出,豪爽旷达,长于辩论,和他的哥哥都由于有智谋、才略被当时的大官器重。宝元年间,朝廷特开“军谋宏远任边寄科”的考试,来招揽天下有奇异才能的人,陕西主帅范文正公和郑文肃公,争着把先生的行事上书皇上进行推荐,于是被召入京城参加考试,做了太庙斋郎,不久又选拔做了泰州海陵县主簿。不少地位显贵的人推荐先生有大才,可以试一试担任重要的官职,不应当弃置在州县做小官。先生也曾经激昂慷慨充满自信心,想干一番事业,可是终于不能够稍微发挥他的智慧才能就死了。唉!这也真是令人悲哀啊!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①。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②,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辨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③,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注释】

    ①龃龉(jǔ yǔ):上下齿不相配合,比喻意见不合。这里指不得志。

    ②俯仰:上下逢迎应付。

    ③右武:尚武。右,崇尚,尊重。

    【译文】

    在士人中间,确实有这么一种人:远离尘世,不同凡俗,只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被人谩骂讽刺讥笑欺侮,一生困穷受屈辱,却不悔恨。那都是没有一般人的欲望,却对后世有所期待的人,他们不得志本来是应当的。至于颇有智谋热衷功名的人,看时机上下应付,来求得获取权势和利禄的机会,可是常常不得志的,却也多得不能够数得清。但是,能说会道可以移动万物,却在盛行游说的时代遭受困窘;谋略能够制服三军,却在崇尚武功的国家受到羞辱,这又怎么解释呢?唉!先生是一定有所期待遭困穷而不悔恨的人,大概懂得这个道理吧。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①。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②;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令陶舜元。铭曰:

    【注释】

    ①真州:治所在扬子。扬子:故城在今江苏仪征东南。

    ②司户参军:管理户口册籍的官员。

    【译文】

    先生享年五十九岁,在嘉祐某月某甲子日,葬在真州的扬子县甘露乡某处的原野。夫人李氏。儿子:瓌,没有做官;璋,任真州司户参军;琦,为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儿五个:两个已经出嫁,女婿是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铭文说:

    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译文】

    有人将您提拔起来,没有人排挤您阻止您上进啊!唉,许君!您却到这个地位就完了,谁使您这样的呢?

    王深父墓志铭

    【题解】

    本文开篇点出墓主和作者是一种朋友的关系。墓主王深父即《游褒禅山记》中提到的四个同游者之一。正因为两人交往很深,因此作者对王深父为人、品格的评价就很真挚可信。王深父虽为世人称道,但能真正了解其为人的却并不多,王安石对此表示出深深的遗憾。作者又以孟轲、扬雄与之相比,更加深了这一层意思。

    吾友深父,书足以致其言①,言足以遂其志②,志欲以圣人之道为己任③,盖非至于命弗止也,故不为小廉曲谨以投众人耳目④,而取舍、进退、去就必度于仁义⑤。世皆称其学问、文章、行治,然真知其人者不多,而多见谓迂阔⑥,不足趣时合变⑦。嗟乎!是乃所以为深父也。令深父而有以合乎彼,则必无以同乎此矣。

    【注释】

    ①致:表达,传达。

    ②遂:表明。

    ③圣人之道:圣人的政治主张,圣人的道义。

    ④小廉曲谨:指谨小慎微的行为。投:投合,迎合。

    ⑤度:考虑,顾及。

    ⑥迂阔:不切实情。

    ⑦趣时合变: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译文】

    我的朋友王深父,著书足以表达他的言谈,言谈足以表明他的志向,他的志向是想以圣人的道义作为自己的责任,大概不到性命交关的时候是不会停止的,因此不故意做出那些谨小慎微的举动去投合世人的耳目,而在决定取舍、进退、去就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仁义的问题。世人都称许他的学问、文章、行为,但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并不多,而多数人见了会说他不切实情,不能够趋时因势、随机应变。唉!这就是他之所以是深父的原因啊。假使深父能做到合乎那些,那就必定没有与这些相同的地方了。

    尝独以谓天之生夫人也,殆将以寿考成其才①,使有待而后显,以施泽于天下。或者诱其言,以明先王之道,觉后世之民②。呜呼!孰以为道不任于天,德不酬于人③?而今死矣。甚哉!圣人君子之难知也④!以孟轲之圣,而弟子所愿止于管仲、晏婴⑤,况余人乎?至于扬雄,尤当世之所贱简,其为门人者,一侯芭而已。芭称雄书以为胜《周易》,《易》不可胜也,芭尚不为知雄者。而人皆曰:“古之人生无所遇合⑥,至其没久而后世莫不知⑦。”若轲、雄者,其没皆过千岁,读其书知其意者甚少,则后世所谓知者,未必真也。夫此两人以老而终,幸能著书,书具在,然尚如此。嗟乎深父!其智虽能知轲,其于为雄,虽几可以无悔,然其志未就⑧,其书未具,而既早死,岂特无所遇于今,又将无所传于后?天之生夫人也,而命之如此,盖非余所能知也。

    【注释】

    ①寿考:长寿。

    ②觉: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