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十·传志之属下编一(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宝应二年春①,诏从仆射田公平刘展②,又从下河北。大历八年③,帅师纳戎帅勉于滑州④。九年,从朝于京师⑤。建中二年,城汴州⑥,功劳居多。三年,从攻李希烈⑦,先登。贞元二年⑧,从司徒刘公复汴州⑨。十二年,与诸将执以城叛者,归之于京师;事平,授御史大夫,食实封百户,赐缯彩有加⑩。十四年,年六十一,五月某日,终于家。自始命左金吾大将军,凡十五迁为御史大夫,职为节度押衙、右厢兵马使(11),兼马军先锋兵马使,阶为特进,勋为上柱国,爵为清边郡王,食虚邑自三百户至三千户(12),真食五百户,终焉。以上历叙功绩、官阶。

    【注释】

    ①宝应:唐代宗李豫的年号(762——763)。此处有误,宝应二年应为上元元年(674)。

    ②仆射田公:即田神公,当时任平卢兵马使。刘展:宋州刺史。上元元年(674)十一月,宋州刺史刘展赴扬州。扬州长史邓景山以兵拒之,为展所败,进陷扬、润等州。上元二年(675),平卢兵马使田神公生擒刘展,扬、润平。

    ③大历八年:773年。大历,唐代宗李豫的年号(766——780)。

    ④帅:通“率”。纳戎帅勉于滑州:大历八年(773),水平军节度使令狐彰卒,遗表称工部尚书李勉可委大事。诏即以李勉为水平军节度使,滑亳观察等使。滑州,今河南滑县。

    ⑤从朝于京师:大历八年(773)十一月,汴宋节度使田神公入朝京师;九年(774)正月,卒于京师。

    ⑥城汴州:建中二年(781)三月,修筑汴州城。城,修筑城墙。这里是在汴州修筑城墙的意思。

    ⑦攻李希烈:建中四年(783)十二月,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攻陷汝州、汴州及滑州。朝廷派兵攻打。李希烈,燕州辽西人。

    ⑧贞元二年:786年。此处有误,应为建中四年(783)。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785——805)。

    ⑨司徒刘公:指刘洽。刘洽,滑州卢城人。时任宋亳节度使。刘洽大破希烈之众,希烈遁归蔡州,汴州平。

    ⑩缯:古代丝织品的总称。彩:彩色丝绸。

    (11)节度押衙:唐宋时官名。节度,部署调度之义。押衙,管领仪仗侍卫。右厢兵马使:兵马使为掌管一地军队及治安之职,分左右厢兵马使,右厢兵马使位在左厢兵马使之下。

    (12)食虚邑:挂名的食邑。

    【译文】

    宝应二年春天,杨公受诏跟随任仆射的田公平刘展叛乱,又跟随田公去了河北。大历八年,率部队在滑州接纳军中的主帅李勉。大历九年,随李勉到京师朝见。建中二年,修汴州城,大部分是杨公的功劳。建中三年,参加攻打李希烈的战役,最先进城。贞元二年,跟随任司徒的刘公平复汴州。贞元十二年,和众将们逮捕了凭借城市为据点的叛乱者,押送他们到京师;事件平息后,被授为御史大夫,食邑百户,还赐给他缯、彩和其他一些东西。贞元十四年,杨公六十一岁,五月某日,在家中去世。从最初被任命为金吾卫大将军开始,共升职十五次,官至御史大夫,职务为节度押衙右厢兵马使,兼马军先锋兵马使,官阶为特进,勋位为上柱国,爵位为清边郡王,名义上食邑三百至一千户,实际上最多时食邑五百户。以上历叙其功绩、官职。

    公结发从军,四十余年①,敌攻无坚,城守必完,临危蹈难,歔欷感发。乘机应会,捷出神怪。不畏义死,不荣幸生。故其事君无疑行,其事上无间言②。以上总叙其贤。

    【注释】

    ①结发:犹“束发”,指年轻的时候。

    ②间言:非议之言。

    【译文】

    杨公年轻时从军,四十多年,无论敌人的攻势多么强大,所守之城必毫无破损,临危赴难,令人感叹。他利用机会里应外合,动作迅速,神出鬼没。为节义宁愿去死,而不愿苟且偷生。所以他侍奉皇上没有让人疑忌之行,也没有非议之言。以上概述其贤良。

    初,仆射田公,其母隔于冀州①,公独请往迎之,经营贼城②,出入死地,卒致其母。田公德之,约为父子,故公始姓田氏。田公终,而后复其族焉。嗣子通王属良祯③,以其年十月庚寅,葬公于开封县鲁陵冈,陇西郡夫人李氏祔焉④。夫人清夷郡太守祐之孙、渔阳郡长史献之女。柔嘉淑明,先公而殂⑤。有男四人,女三人。后夫人河南郡夫人雍氏,某官之孙,某官之女。有男一人,女二人,咸有至性纯行⑥。夫人同仁均养⑦,亲族不知异焉。君子于是知杨公之德又行于家也。以上叙家事。铭曰:

    【注释】

    ①冀州:治信都,今河北衡水冀州区。

    ②经营:犹“往来”。

    ③嗣子:嫡长子。良祯:善良。祯,吉祥,引申为好的意思。

    ④祔(fù):合葬。

    ⑤殂(cú):死亡。

    ⑥至性:性情纯厚。纯行:忠诚笃实的品德。

    ⑦同仁:指同等看待。

    【译文】

    当初,田仆射的母亲被隔在冀州,杨公一个人去接她来,来往经过叛贼把守的城池,出生入死,终于把田公的母亲带到田公身边。田公念他的好处,和他认为父子,所以杨公从那时改姓田。田公去世后,又恢复他的本姓。嫡长子通王,禀性善良,在当年十一月庚寅日,把杨公安葬于开封县鲁陵冈,与陇西郡李夫人合葬。李夫人是清夷郡太守李祐的孙女、渔阳郡长史李献的女儿。夫人生性柔惠贤淑,先公而去。生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继夫人河南郡夫人姓雍,某官的孙女,某官的女儿。生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性情纯厚、品行善良。雍夫人对孩子们一视同仁,连亲戚朋友都看不出有什么区别。有德者从而知道杨公的美德,又影响了家人。以上述其家事。铭文是:

    烈烈大夫①,逢时之虞②。感泣辞亲,从难于秦③。维兹爰始④,遂勤其事⑤。四十余年,或裨或专⑥。攻牢保危,爵位已⑦。既明且慎,终老无隳⑧。鲁陵之冈,蔡河在侧⑨。烝烝孝子⑩,思显勋绩。斫石于此(11),式垂后嗣。

    【注释】

    ①烈烈:威武的样子。

    ②虞:忧虑,此处指危机。

    ③秦:唐朝的首都长安位于古时秦国的所在地,这里的秦代表国家。

    ④爰:于。

    ⑤勤:尽力。

    ⑥裨:副贰,辅助。

    ⑦(jī):登上,升上。

    ⑧隳(huī):毁坏。

    ⑨蔡河:一作“蔡水”。在开封城东南,上流为汴河。

    ⑩烝烝:淳厚的样子。

    (11)斫(zhuō)石:削石刻碑。

    【译文】

    威武的御史大夫,正逢国家危亡之时。感慨流涕,辞别亲人,投身于国难中。只有从开始讲说,才能叙尽他的故事。四十余年,或辅助他人,或独当一面。攻克最牢固的城池,保护最危险的地方,被天子授予了爵位。为人明达,处事慎重,直到去世,名节也未有一点损坏。鲁陵的山岗,蔡河在旁边流过。淳厚的孝子,想要把父亲的功勋显示。削石刻碑于此,以做后世的榜样。

    唐故相权公墓碑

    【题解】

    此文写于元和十三年(818)。文章叙述了权德舆的先世、仕途经历及其家庭。权德舆官至宰相,可谓显赫,韩愈即以大部分的篇幅写他的为官,说他“中于和节,不为声章”“勤于选付,治以和简,人以宁便”。文字简练,用语看似平常,但字斟句酌。《新唐书》与《旧唐书》中的《权德舆传》均以此为蓝本,加以详细叙述而成。

    上之元和六年①,其相曰权公,讳德舆,字载之。其本出自殷帝武丁②,武丁之子,降封于权③。权,江、汉间国也。周衰,入楚为权氏。楚灭,徙秦而居天水略阳④。苻秦之王中国⑤,其臣有安丘公翼者⑥,有大臣之言⑦。后六世,至平凉公文诞⑧,为唐上庸太守⑨,荆州大都督长史⑩,焯有声烈(11)。平凉曾孙讳倕(12),赠尚书礼部郎中,以艺学与苏源明相善(13),卒官羽林军录事参军(14),于公为王父(15)。郎中生赠太子太保讳皋(16),以忠孝致大名,去官,累以官征不起(17),追谥贞孝(18)。是实生公(19)。以上先世。

    【注释】

    ①上:指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此处有误,应为元和五年(810)。《旧唐书·权德舆传》:“元和五年冬,德舆拜礼部尚书平章事”,《新唐书·权德舆传》等都为五年。

    ②武丁:商代国王,后被称为高宗。盘庚帝小乙之子。相传少年时生活在民间,即位后,重用傅说、甘盘为大臣,四处出兵,巩固统治。

    ③权:故城在今湖北当阳东南。

    ④天水:郡名。今甘肃通渭西北。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陇城镇。

    ⑤苻秦:苻坚之秦国。苻,指苻坚。苻坚(338——385),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357——385年在位)。字永固,略阳临渭(秦安东南)人。先后灭前燕、前凉、代国,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并夺取东晋的益州。后在淝水之战中被击败。

    ⑥安丘公翼:字子良,略阳人。为苻坚谋臣,拜给事中,后为右仆射,封安丘公。

    ⑦有大臣之言:苻坚欲伐晋,他力谏不从。结果苻坚大败。大臣之言,有先见之明的进谏。

    ⑧平凉公文诞:翼子宣褒,事姚秦,为黄门侍郎。宣褒四世之孙荣,隋开府仪同三司,鄜城郡公。荣子为文诞。

    ⑨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

    ⑩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

    (11)焯:同“灼”。炙,烧。引申为有光彩。

    (12)平凉曾孙讳倕(chuí):文诞生子崇本,为匡城令。崇本生子无待,为成都尉。无待生子倕。

    (13)苏源明:初名预,字弱夫,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少孤,工辞。肃宗时,擢为知制诰。数陈时政得失,终秘书少监。

    (14)羽林军:即禁卫军。有左右之分,置有大将军、将军等官。

    (15)王父:祖父。

    (16)皋:权皋,权倕之子。字士孙。

    (17)累以官征不起:《旧唐书·权德舆传》:“淮南采访使高适表皋试大理评事,充判官,皋……变名易服以免……浙西节度使表皋为行军司马,诏征为起居舍人,又以疾辞……李季卿为江淮黜陟使,奏皋节行,改著作郎,复不起。”

    (18)追谥贞孝:大历三年(768)四月,权皋卒于润州,年四十六。元和中,谥贞孝。

    (19)实:是,此。

    【译文】

    唐宪宗元和五年,被任命为宰相的是权公,名德舆,字载之。权公祖上出自殷代武丁,武丁的儿子降被封于权。权,是位于江、汉间的国家。周衰败后,到了楚国开始称权氏。楚国灭亡后迁徙到秦,居住在天水略阳。苻坚的秦国想吞并中国时,大臣中有位封为安丘公的权翼,曾清醒地力阻苻坚。权翼之后六代到平凉公权文诞,为唐朝上庸太守、荆州大都督长史,声名显赫。平凉公的曾孙名倕,死后赠尚书礼部郎中,以才能和学术与苏源明交好,死时为羽林军录事参军,是权公的祖父。礼部郎中生赠太子太保权皋,权皋以忠孝名闻天下。辞官后,数次征召他为官,都不肯就任,死后追赠谥号为贞孝。就是他生权公。以上述其先世。

    公在相位三年①,其后以吏部尚书授节镇山南②,年六十以薨③,赠尚书左仆射④,谥文公。以上略叙文公晚节、谥法。

    【注释】

    ①公在相位三年:元和五年(810)九月至元和八年(813)五月。

    ②节镇山南:山南指山南西道。元和十一年(816)冬,以权德舆为检校吏部尚书,充山南西道节度使。

    ③以薨:元和十三年(818)八月,权德舆以病乞还,卒于道。

    ④尚书左仆射:尚书省的副职为仆射,有左右之分。从二品,掌统理六部。

    【译文】

    权公在相位三年,之后以吏部尚书的身份被任命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六十岁时去世,赠尚书左仆射,谥号文公。以上略述权德舆晚节、谥法。

    公生三岁,知变四声①。四岁能为诗。七岁而贞孝公卒,来吊哭者,见其颜色声容②,皆相谓“权氏世有其人”。及长,好学,孝敬祥顺③。贞元八年④,以前江西府监察御史⑤,征拜博士⑥,朝士以得人相庆。改左补阙⑦,章奏不绝,讥排奸幸⑧,与阳城为助⑨。转起居舍人⑩,遂知制诰(11),凡撰命词九年(12),以类集为五十卷,天下称其能。十八年(13),以中书舍人典贡士(14),拜尚书礼部侍郎。荐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奏(15)。广岁所取进士明经(15),在得人,不以员拘。转户、兵、吏三曹侍郎、太子宾客(17),复为兵部,迁太常卿(18)。天下愈推为巨人长德。以上历官京师。

    【注释】

    ①变:通“辨”。辨别。四声: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

    ②颜色:容貌,脸色。

    ③孝敬:孝亲敬长。

    ④贞元八年:792年。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785——805)。

    ⑤前江西府监察御史:指李兼。

    ⑥博士:这里是指太常博士。贞元八年(791),权德舆被授太常博士。

    ⑦左补阙:补阙的职务为对皇帝进谏,并举荐人员。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

    ⑧讥排奸幸:奸幸,指裴延龄。《旧唐书·权德舆传》:“八年……裴延龄以幸判度支。九年,自司农少卿除户部侍郎,仍判度支。”权德舆上疏论其奸。讥,进谏,规劝。幸,侥幸。

    ⑨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今河北顺平)人。德宗时召为谏议大夫。曾上疏留陆贽。帝欲任裴延龄为相,又哭于廷上,力阻之。

    ⑩起居舍人:掌管宫中之政。

    (11)知制诰:掌起草诏令。常以其他官代行其职,则称某官知制诰。翰林学士之实际起草诏令者,亦加知制诰衔。

    (12)命:古代帝王以仪物、爵位赐给臣子时的诏书。

    (13)十八年:贞元十八年,即802年。

    (14)典:掌管。贡士:向皇帝举荐人员的制度。

    (15)缀:联结,拼合。引申为迎合的意思。

    (16)广:扩大,扩充。

    (17)户、兵、吏三曹侍郎、太子宾客:《旧唐书·权德舆传》:“贞元二十一年六月,转户部侍郎;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后坐郎吏,误用官缺,改太子宾客。”

    (18)太常卿:全名太常寺卿,司祭祀礼乐之官。

    【译文】

    权公三岁,就能辨别平、上、去、入四声。四岁能写诗。七岁时父亲贞孝公去世,来他家哭吊的客人看到他的神色,听到他说话,都说权家后世有人了。等到长大后,好学,孝亲敬长,和和顺顺。贞元八年,前江西府监察御史征召权公为博士,朝中士大夫们为得到人才而高兴。改任左补阙后,不断地给皇上上奏章,力谏皇上铲除得宠的奸臣,助阳城一臂之力。又转任起居舍人,知制诰,为皇帝撰写诏书共九年,分类成集为五十卷,天下人都称赞他的才能。贞元十八年,以中书舍人的身份掌管向皇帝举荐人才之事,被授为尚书礼部侍郎。向权公推荐人才的,他的话如可信,权公不以所举荐的人是平民百姓就不用;如果不可信,权公也不因为是官职大或是有势力的人说话而去迎合。他上奏皇上请求扩大每年进士、明经科录取的人数,重要的是要得到人才,不应以定额来限制。后权公转任户、兵、吏三个部的侍郎、太子宾客,又重回兵部,又转任太常卿。天下人更认为权公是个有德之人了。以上述其在京师的任官经历。

    时天子以为宰相,宜参用道德人①,因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②。公既谢辞不许,其所设张举措,必本于宽大,以几教化③,多所助与④。维匡调娱⑤,不失其正。中于和节,不为声章⑥。因善与贤,不矜主已⑦,以吏部尚书留守东都⑧。东方诸帅,有利病不能自请者⑨,公常与疏陈,不以露布⑩。复拜太常,转刑部尚书,考定新旧令式(11),为三十编,举可长用。其在山南、河南,勤于选付(12),治以和简,人以宁便。以上为宰相及在山南、河南。

    【注释】

    ①参:加入,这里是选的意思。

    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凡实际任宰相之职者,必须在其本官外加同平章事的衔称。意即共同议政。元和五年(810),宰相裴垍(jì)寝疾,九月,权德舆同平章事。

    ③教化:教育感化。

    ④多所助与:指后文所书的于(dí)之事。

    ⑤维匡调娱:借笑乐为匡正。匡,纠正。

    ⑥不为声章:不为严刻的教条。

    ⑦矜:自以为贤能。

    ⑧以吏部尚书留守东都:《旧唐书·权德舆传》:“元和八年正月,罢相,守本官。七月,以检校吏部尚书为东都留守。”留守,官名。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留守京城,得便宜行事,称京城留守;其陪京和都则常设留守,以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⑨病:瑕疵。引申为错误。

    ⑩露布:不缄封的文书。

    (11)考定新旧令式:先是诏许孟荣等删定格敕,成三十卷,表上,留中不出。德舆请下刑部,与侍郎刘伯刍代考定,复为三十卷。

    (12)勤于选付:选择事之要务,即与分付,不繁琐,无留滞。

    【译文】

    当时天子认为宰相之职,应选用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所以任权公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权公予以推辞,皇上不许。权公所实行的措施,必以宽大为出发点,几乎就是教育和感化,并经常给予别人以帮助。权公在笑乐中纠正错误,而不失他的端正。凡事折中处理,不为严刻的教条所限制。因为有才有德,而不自以为贤能固执己见,便以吏部尚书的身份留守东都。将领们犯了大错不敢自己去请罪的,权公常替他们上疏陈情,而不把错误公开宣布。再次被任为太常寺卿,转任刑部尚书,考定新旧法律条令,编为三十编,都是可长期使用的。权公在任山南东道和河南道节度使时,按照政务简单的不同,分付给下属,治政和善而且从简,人们都感到安逸和方便。以上写他任宰相及任职山南、河南。

    以疾求还,十三年某月甲子①,道薨于洋之白草②。奏至,天子痌伤③,为之不御朝,郎官致赠锡④;官居野处⑤,上下吊哭,皆曰:“善人死矣。”其年某月日,葬河南北山⑥,在贞孝东五里。以上卒葬。

    【注释】

    ①十三年:指元和十三年,即818年。

    ②洋:洋州,今陕西洋县。

    ③痌:同“恫(tōnɡ)”。病痛。

    ④郎官:侍中、员外郎、郎中等官。赠:以奠品吊祭死者。锡:通“赐(cì)”。赐给。

    ⑤野处:指民间。

    ⑥北山:不详何地。

    【译文】

    权公因身体有病请求回乡。元和十三年,回乡途中死于洋州白草地方。死讯奏报到朝廷,天子为之痛心,甚至不去上朝,郎官们送去了天子赐的祭奠品。朝野上下哭吊权公,都说:“一个好人死了。”当年某月某日,葬于河南北山,距他父亲贞孝公的墓五里。以上述其去世、安葬。

    公由陪属升列①,年除岁迁,以至公宰。人皆喜闻,若己与有,无忌嫉者。于坐子杀人②,失位自囚,亲戚莫敢过门省顾,朝莫敢言者。公将留守东都,为上言曰:“之罪既贳不竟③,宜因赐宽诏。”上曰:“然,公为吾行谕之。”以不忧死。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试士④,踵相蹑为宰相达官⑤,与公相先后;其余布处台阁、外府⑥,凡百余人。自始学至疾,未病未尝一日去书不观。公既以能为文辞擅声于朝,多铭卿大夫功德;然其为家,不视簿书。未尝问有亡,费不偫余⑦。以上节叙数大事。

    【注释】

    ①陪属:辅佐的属官。陪,辅佐。列:位次。

    ②于(dí):字允言,河南洛阳人。曾经为司空同平章事。

    ③贳:赦免。竟:根究。

    ④庭:通“廷”。策试:谓以策试士。策,写在简策上的试题。

    ⑤踵:原意为脚后跟,引申为跟着,追随。蹑:追踪,引申为暗暗跟随。

    ⑥台阁:因尚书台在宫廷建筑之内,所以称台阁。外府:此处的外府非唐朝折冲府之外府,而是指在京师外任府官。

    ⑦偫(zhì):储备。

    【译文】

    权公由辅佐别人的属官开始升职,年迁岁升,终于做到了宰相。人们得知他任宰相都非常高兴,就像自己做了宰相一样,没有人嫉妒他。于犯罪,他的儿子杀了人,他被罢官后把自己关了起来,亲戚们都不敢到他家去看他,朝中也没有人敢提他。权公就要到东都任留守之前,替于对皇上求情说:“于犯的罪既然没有追究下去而赦免了,不如再下一个宽恕他的诏书。”皇上说:“好。公为我写谕书吧。”于才没有郁郁而死。经权公主持考试先后中进士和经朝廷策试的士子,与权公先后任宰相和显要之官的,以及做尚书和外任府官的,有百余人。权公从开始学习到生病时,没有一天不读书。权公文辞好,擅写的才能在朝中很有名,经常为公卿士大夫写铭来歌颂功德,然而为他自己的家,却从不看一眼账簿书籍,从不问什么东西的有无,钱够不够花。以上略叙几件大事。

    公娶清河崔氏女①,其父造②,尝相德宗,号为名臣。既葬,其子监察御史璩③,累然服丧来有请④,乃作铭文,曰:

    【注释】

    ①清河:今河北清河。

    ②造:指崔造,唐德宗贞元年间曾为平章事。

    ③璩(qú):权璩,权德舆长子,字大圭。

    ④累:几次。

    【译文】

    权公娶清河姓崔的女子为妻子,她父亲崔造,曾经在德宗时为相,号为名臣。权公要下葬时,他任监察御史的儿子权璩几次穿着丧服来找我,请我为他父亲写铭文。于是我写了铭,铭文是:

    权在商、周,世无不存。灭楚徙秦,嬴、刘之间①。甘泉始侯②,以及安丘。诋诃浮屠③,皇极之扶④。贞孝之生,凤鸟不至。爵位岂多?半涂以税⑤。寿考岂多⑥?四十而逝。惟其不有,以惠厥后。是生相君,为朝德首。行世祖之⑦,文世师之。流连六官⑧,出入屏毗⑨。无党无雠,举世莫疵⑩。人所惮为,公勇为之。其所竞驰,公绝不窥。孰克知之?德将在斯。刻诗墓碑,以永厥垂。

    【注释】

    ①嬴、刘:指秦、汉。嬴,指秦王嬴政。刘,汉王刘邦。

    ②甘:状况渐好。

    ③诋诃:毁谤,斥责。浮屠:佛教。

    ④皇极:皇,君,一说为大。极,屋极,位于最高正中处,引申为标准之义。古代帝王自以为所施政教,得其正中,可为法式,故称。

    ⑤涂:通“途”。税:通“脱”。解脱。

    ⑥寿考:犹言高寿。

    ⑦祖:效法。

    ⑧流连:这里是转徙的意思。六官:《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政,称为六官或六卿。隋唐以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大致和《周礼》的六官相当,也统称六官。

    ⑨屏:回避。

    ⑩疵:诽谤。

    【译文】

    权氏起于商、周,世代无不存在。楚国灭亡迁徙到秦,一直生活到秦、汉。从为侯开始状况渐好,终于到了安丘公时。安丘公抵制佛教,以维护皇帝的施政的清名。贞孝王的诞生,使得凤凰不敢再飞来。难道所受的爵位多吗?如何半途脱身而去。难道是阳寿不长吗?怎么年仅四十就逝世。他所没有的,惠及他的后人。他生下权公,朝中德行最好。他的行为世代效法,他的文章世代为师。转徙任六官,出入有人回避。权公没有同党,也没有仇人,举世之人都无法诽谤他。人们所害怕的事,权公勇敢地去做。人们竞相去做的事,权公绝不看一眼。谁能知道,有德之人在这里。刻诗在墓碑上,让它永远流传下去。

    殿中少监马君墓志铭

    【题解】

    此文写于元和十五年(820)。作者回忆了马氏家族对自己的恩德,表达了真诚的感激之情,同时从人格品行的角度高度赞扬了马氏祖孙三人。

    马继祖靠世代门荫做官,没有立过什么功,无事可写。韩愈把马氏一家不同类型的人物的状貌、性格都略加勾勒,很是生动,显示出高超的写作技巧。何焯说:“如此俯仰淋漓,仍是简古,不觉繁滥。”当然也有人说此文“少乖,似哀诔文序”。

    君讳继祖,司徒、赠太师、北平庄武王之孙①,少府监、赠太子少傅讳畅之子②。生四岁,以门功拜太子舍人③。积三十四年,五转而至殿中少监④。年三十七以卒。有男八人,女二人。

    【注释】

    ①司徒:三公之一,帮助皇帝讨论国事。赠:死后追赠官爵。太师:三师之一,意思是皇帝所师法的人,是一种名义“尊崇”的爵位。北平:地名。今河北卢龙一带。庄武王:指马燧,因他官位高,所以不称名。《旧唐书·马燧传》:“燧字洵美,汝州浃城(今河南郏县)人。其先自右扶风徙焉。兴元元年,加检校司徒,封北平郡王。贞元二年(786)闰五月,侍中浑瑊(jiān)与蕃相尚结赞盟于平凉,为番军所劫,燧坐是夺兵权。六月,以燧守司徒兼侍中、北平王如故。贞元十一年(805)八月薨,时年七十,册赠太尉,谥曰庄武。”

    ②少府监:掌管百工技艺,供给皇帝使用事项。太子少傅:意思是太子师傅,也是一种“隆重”的官衔。畅:指马燧的第二个儿子马畅。

    ③门功:门荫。祖先有功于国,子孙按例享受优厚待遇。太子舍人:掌管接受文书事项。

    ④殿中少监:掌供奉皇帝生活事务。

    【译文】

    马君名继祖,是司徒、赠太师北平庄武王的孙子,少府监、赠太子少傅马畅的儿子。四岁时,以祖荫被授太子舍人官职。此后三十四年间,经五次调转,最后任殿中少监。三十七岁时去世,留下八个儿子、两个女儿。

    始余初冠①,应进士贡,在京师②,穷不自存,以故人稚弟拜北平王于马前③。王问而怜之,因得见于安邑里第④。王轸其寒饥⑤,赐食与衣。召二子,使为之主⑥,其季遇我特厚⑦,少府监、赠太子少傅者也。姆抱幼子立侧,眉眼如画,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⑧,殿中君也。当是时,见王于北亭⑨,犹高山、深林、巨谷,龙虎变化不测⑩,杰魁人也(11)。退见少傅,翠竹碧梧(12),鸾鹄停峙(13),能守其业者也。幼子娟好静秀(14),瑶环瑜珥(15),兰茁其芽(16),称其家儿也(17)。

    【注释】

    ①初冠:古时男子一般二十岁行冠礼,此后便称为成人,后来就以将及二十岁为初冠。按:韩愈“初冠”应为德宗贞元三年(787)。

    ②应进士贡,在京师:指州府将考试及格的士子送往京师去应试。

    ③故人:老朋友。稚弟:小弟弟。《唐会要》:“贞元三年平凉之盟,马燧顶议,韩弇(yǎn)时以殿中侍御史为判官,死焉。其年罢兵,燧奉朝请京师。弁,公之兄也。”韩弁和马燧是朋友,所以韩愈自称是故人稚弟。按年谱,韩愈父仲卿,弁父云清,皆睿素子,故弁、愈为从兄弟。

    ④安邑里:长安街道名。

    ⑤轸(zhěn):悲伤,怜悯。

    ⑥召二子,使为之主:二子,长子名汇,次子就是上文所说的畅。为之主,做主人以宾礼接待韩愈。

    ⑦季:兄弟中最幼者。

    ⑧可念:可爱。

    ⑨北亭:宅中的亭馆。

    ⑩龙虎变化不测:形容马燧临大事能够应变。古人说:“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还有“大人虎变”等等。

    (11)杰魁:才智过人的意思。杰,出众。魁,大。《旧唐书·马燧传》:“燧姿度魁异,长六尺二寸。”

    (12)翠竹碧梧:形容美秀而文静,是夸词。

    (13)鸾鹄停峙:形容雍容华贵,也是夸词。鸾,相传是和凤同类的鸟,五彩而多青色。鹄,羽毛洁白之鸟。峙,停立。

    (14)娟好:美好。

    (15)瑶环瑜珥:比喻像美玉制成的贵重物品,非常可爱。瑶环,美玉制成的环。瑜,美玉。珥,耳饰。

    (16)兰茁其芽:比喻幼儿的可爱像兰草一样。兰,香草。茁,草初生。

    (17)称:相称,适合。

    【译文】

    当初,我二十来岁时,应试进士,住在京城里,穷得活不下去,以故人幼弟的身份在路上拜见了北平王。北平王询问了我的情况,很同情我,因此允许我去安邑里的王府见他。北平王可怜我饥寒,送给我食物和衣服,并且叫来他的两位公子以宾礼招待我。其中那位弟弟待我特别好,就是后来的少府监、赠太子少傅的那一位。保姆抱着他的幼子站在旁边,幼子眉眼如画,头发漆黑,皮肤像玉石白雪一样丰润洁白,就是殿中少监。当时我在北亭见北平王,他如高山、深林、大谷般伟大,又如龙虎样变化莫测,确是人中俊杰啊。退回来见少府,如翠竹碧梧,又如鸾鹄亭立,确是能守祖业的人。幼子静秀如美玉兰芽,堪称马家的子孙。

    后四五年,吾成进士,去而东游,哭北平王于客舍。后十五六年,吾为尚书都官郎①,分司东都②,而分府少傅卒③,哭之。又十余年至今,哭少监焉。呜呼!吾未耄老④,自始至今,未四十年,而哭其祖子孙三世,于人世何如也!人欲久不死,而观居此世者⑤,何也?

    【注释】

    ①都官郎:即都官员外郎。

    ②分司东都:《韩文公历官记》:“……明年为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判祠部。”《韩子年谱》:“元和四年改东都员外郎,守东都省。”

    ③分府:马畅任少府监,是年改派东都,所以称分府。

    ④耄(mào):指年纪大。

    ⑤观居此世:指未四十年而哭其子孙三世之事。

    【译文】

    四五年后,我中了进士,别了马家东去任职,在客舍中哭吊北平王。后十五六年,我任尚书都官郎,分司东都,而分府少傅又去世了,又哭他。又过十几年的今天,我又哭少监。唉!我还没老,从初见北平王至今,不到四十年,而哭他祖孙三代,在人世间我是一个多么不幸的人啊!有的人想长生不死,但是看看马氏祖孙三代的事,会怎么想呢?

    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

    【题解】

    此文写于长庆二年(822)。文章叙述了窦牟的先世、历官、中科名和他在昭义军、留守东都时的事情。文字简约,详略得当,如叙说窦牟历任官职时,没有一一列举,而是拣出其中两例。正如曾国藩所言:“六府五公,仅叙崔郑,余皆不叙。文所以贵简,正在此,而叙事简直有法,故文气遒而不冗。”

    国子司业窦公①,讳牟,字某②。六代祖敬远,尝封西河公。大父同昌司马③,比四代仍袭爵名。同昌讳胤,生皇考讳叔向④,官至左拾遗、溧水令⑤,赠工部尚书⑥。以上先世。

    【注释】

    ①国子司业:国子监的学官。国子监,古代的最高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唐代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司业,国子监的副长官,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

    ②字某:窦牟,字贻周,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人。

    ③同昌:今甘肃文县,唐时属山南道扶州。

    ④叔向:窦叔向,字遗直。

    ⑤左拾遗:拾遗为谏官,分属门下、中书两省,有左右之分,职掌和左右补阙相同。溧水:今江苏溧阳。

    ⑥工部尚书:工部长官,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译文】

    国子监司业窦公,名牟,字某。窦公的六世祖窦敬远,曾被封为西河公。祖父曾任同昌司马,过四代仍袭用爵位名。同昌司马名胤,生窦公父亲窦叔向,官至左拾遗、溧水令,赠工部尚书。以上述其先世。

    尚书于大历初名能为诗文①。及公为文,最长于诗。孝谨厚重,举进士登第②,佐六府五公③,八迁至检校虞部郎中。元和五年④,真拜尚书虞部郎中,转洛阳令、都官郎中、泽州刺史⑤,以至司业。年七十四,长庆二年二月丙寅以疾卒⑥,其年八月某日。葬河南偃师先公尚书之兆次⑦。以上总叙历官及卒葬。

    【注释】

    ①大历:唐代宗李豫的年号(766——780)。

    ②举进士登第:窦牟为贞元二年(786)进士。

    ③六府:掌管府库的官职。包括司土、司木、司水、司器、司货、典司。

    ④元和五年:810年。

    ⑤都官郎中:主刑狱。泽州:今山西晋城。

    ⑥长庆二年:822年。长庆,唐穆宗李恒年号(821——824)。

    ⑦偃师:今河南偃师。兆次:墓域旁边。

    【译文】

    窦胤在大历初年以诗文而著名,等到窦公写文章时,也以诗见长。窦公孝敬长辈,为人十分厚道,中进士,辅佐六府五公,经八次升迁官至检校虞部郎中。元和五年,正式任尚书虞部郎中,转任洛阳令、都官郎中、泽州刺史,最后任司业。七十四岁时,即长庆二年二月丙寅日,因病去世,当年八月某日,葬于河南偃师他父亲工部尚书的墓旁边。以上总述窦牟为官经历及卒葬。

    初,公善事继母,家居未出,学问于江东①。尚幼也,名声词章行于京师,人迟其至。及公就进士,且试其辈皆曰“莫先窦生”。于是,公舅袁高为给事中②,方有重名,爱且贤公,然实未尝以干有司③。公一举成名而东④,遇其党必曰⑤:“非我之才,维吾舅之私。”以上科名。

    【注释】

    ①学问:学习,问难。

    ②袁高:字公颐,沧州东光(今河北东光)人。贞元初为给事中。

    ③干:求。

    ④东:指江东。

    ⑤党:亲族,朋辈。

    【译文】

    最初窦公精心侍奉继母,常在家中不怎么出门,只在江东一带求学问难。年纪还轻时,他的名声和写的词章已传到京师,人却是在这之后去的。到窦公参加进士考试,快考试的时候,同辈人都说没有人能考得过窦公。当时窦公的舅舅袁高任给事中,为人方正且很有名气,他喜欢窦公也认为窦公有才华,然而窦公从未以这层关系去求有关官员。窦公一举成名回到江东,遇到亲族朋辈就说:“不是我有才华,是我舅舅私下的照顾。” 以上述其科名。

    其佐昭义军也,遇其将死①,公权代领以定其危②。后将卢从史重公不遣③,奏进官职。公视从史益骄不逊④,伪疾经年,舆归东都。从史卒败死⑤。公不以觉微避去为贤告人⑥。以上佐昭义军。

    【注释】

    ①其将死:指昭义军节度使李长荣将死。

    ②权:指暂代官职。

    ③卢从史:原为昭义节度使,后因勾结王承宗作乱,赐死。

    ④逊:顺,恭顺。

    ⑤从史卒败死:元和五年(810)六月,卢从史被其都知兵马使乌重胤所缚,送到京师,后被朝廷赐死于康州。

    ⑥微:衰败。

    【译文】

    窦公在辅佐昭义军时,正逢昭义军节度使死,窦公暂代他领兵,稳定住了危险的局面。之后又在卢从史手下为将,卢从史重视他没有让他走,还奏请授他官职。窦公看到卢从史日益骄盛,桀骜不驯,就伪称有病,过了一年,坐车回到东都。卢从史终于事败而死,窦公从不拿自己早察觉出卢有败露之象是有能耐而去对人讲。以上写其辅佐昭义军。

    公始佐崔大夫纵留守东都①,后佐留守司徒馀庆②,历六府五公③,文武细粗不同④,自始及终,于公无所悔望。有彼此言者,六府从事几且百人。有愿奸、易险、贤不肖不同⑤,公一接以和与信,卒莫与公有怨嫌者。其为郎官、令守⑥,慎法宽惠不刻。教诲于国学也⑦,严以有礼,扶善遏过,益明上下之分⑧,以躬先之⑨,恂恂恺悌⑩,得师之道。以上为府佐、郎官、守令、司业,各得其道。

    【注释】

    ①佐崔大夫纵:贞元二年(786)九月,以吏部侍郎崔纵为东都留守,奏窦牟为府巡官。

    ②佐留守司徒馀庆:元和五年(810)六月,以河南尹郑馀庆为东都留守,奏窦牟为府判官。

    ③历六府五公:窦牟初为东都留守巡官,历河阳昭义从事,再为留守判官。

    ④文武细粗:意思是各种不同的事情。文武,文才和武艺。细粗,重要与不重要。

    ⑤愿:谨,善。奸:诈伪。易:平易。险:此指苛刻。

    ⑥为郎中、令守:即上文提到的任都官郎中、泽州刺史等。

    ⑦国学:即国子监。

    ⑧上下:指尊卑长幼。

    ⑨躬:身体。引申为自身,亲自。

    ⑩恂恂:恭敬谨慎的样子。恺悌:和易近人。

    【译文】

    窦公一开始辅佐大夫崔纵,留守东都,后来又辅佐留守司徒郑馀庆,官历六府五公,处理各种不同的重要与非重要的事情,从始至终,没有人对用他失望的。这样评价窦公的,六府从事,有将近百人。遇到或善良或邪恶,或平易或苛刻,或贤能或无才的人,各不相同,窦公同样平和有信地对待他们,最终没有一个人跟窦公有什么怨嫌。窦公在朝廷任郎中、在地方任刺史时,慎用法令,处理事情宽大而不刻板。在国学任教导训诲时,窦公待人严正但讲究礼节,扶持好事,阻止过失,更明确尊卑长幼的分别,自己首先身体力行,恭敬谨慎,和易近人,深得为师之道。以上写其做府佐、郎官、守令、司业,都能各得其道。

    公一兄三弟,常、群、庠、巩。常进士水部员外郎①,郎、夔、江、抚四州刺史②。群以处士征③,自吏部郎中拜御史中丞④,出师黔、容以卒⑤。庠三佐大府⑥,自奉先令为登州刺史⑦。巩亦进士⑧,以御史佐淄青府⑨。皆有材名。公子三人,长曰周馀,好善学文,能谨谨致孝⑩,述父之志(11),曲而不黩(12)。次曰某曰某,皆以进士贡(13)。女子三人。以上兄弟子女。

    【注释】

    ①常:窦常,字中行,大历十四年(779)进士。水部:工部四司之一,掌有关水道之政令。

    ②朗:朗州,治所在武陵,今湖南常德。夔:夔州,治所在奉节,今四川奉节。江:江州,今江西九江。抚:抚州,治所在临川,今江西抚州西。

    ③群:窦群,字丹列。以处士征:窦群以处士隐居毗陵(今江苏常州)。贞元十六年(800)十月,吏部侍郎韦夏卿为京兆尹,荐群,征拜左拾遗。处士:古时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④拜御史中丞:元和二年(807),武元衡同平章事,举窦群代己为御史中丞。

    ⑤出师黔、容以卒:元和三年(808)十月,贬黔中观察使。八年四月,迁容管经略使。九年,召还,至衡州卒。

    ⑥庠(xiánɡ):窦庠,字胄卿。三佐大府:贞元二十一年(805)五月,韩皋出镇武昌,奏庠为推官。元和三年(808)二月,皋移镇浙西,以庠为副使,由为宣歙副使。

    ⑦奉先:今陕西蒲城。登州:治蓬莱,今山东蓬莱。

    ⑧巩:窦巩,字友封,元和二年(807)登第。

    ⑨以御史佐淄青府:元和十四年(819),薛干为平卢淄青节度使,表窦巩自副。

    ⑩谨谨:小心翼翼的样子。

    (11)述:顺从。

    (12)黩:通“筥(dú)”。轻慢不敬。

    (13)贡:荐举。

    【译文】

    窦公有一个哥哥、三个弟弟:窦常、窦群、窦庠、窦巩。窦常是进士出身,任水部员外郎,郎、夔、江、抚四州刺史。窦群曾为隐居之士,被征召,从吏部郎中升至御史中丞,出京师任黔中观察使和容管经略使,去世。窦庠三次辅佐大府,由奉先令转任登州刺史。窦巩也是进士,以御史的身份辅佐淄青府。四位兄弟的才华都是有名的。窦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叫窦周馀,爱好学术文化,恭敬地尽孝道,顺从父亲的意志,宁肯委屈自己也不敢轻慢不敬。次子叫某,三子叫某,都是中进士。还有三个女儿。以上写其兄弟子女。

    愈少公十九岁①,以童子得见②,于今四十年。始以师视公,而终以兄事焉。公待我一以朋友,不以幼壮先后致异。公可谓笃厚文行君子矣!其铭曰:

    【注释】

    ①愈少公十九岁:韩愈生于大历三年(768),当时五十五岁。

    ②童子:未成年的人。

    【译文】

    我比窦公小十九岁,认识他时我还未成年,到今天四十年了。一开始我把窦公当做老师来对待,最后视之为兄长。窦公把我当做一个朋友,不因为年龄差距而有什么不同。窦公可以称得上是忠厚的君子啊!铭文说:

    后缗窦逃闵腹子①,夏以再家窦为氏②。圣愕旋河犊引比③,相婴拨汉纳孔轨④。后去观津⑤,而家平陵⑥。遥遥厥绪⑦,夫子是承。我敬其人,我怀其德。作诗孔哀,质于幽刻⑧。

    【注释】

    ①后缗(mǐn)窦逃闵腹子:《左传·哀公元年》:“昔有过浇,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后缗,夏帝相之妃。窦,孔穴。闵,通“悯”。怜悯。

    ②夏以再家窦为氏:后缗生少康,少康生杼和龙二子。少康得同姓部落有鬲氏帮助,恢复夏代统治。龙居有仍,遂为窦氏。家,据为一家所有,意思是一人统治天下。

    ③圣愕旋河犊引比:《史记》载,孔子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圣,指孔子。愕,陡然一惊。旋河,过河。

    ④相婴拔汉纳孔轨:婴,窦婴,字王孙,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窦太后侄。武帝初,任宰相,推崇儒术,反对黄老学说。当时武帝与窦太后都好黄老,而婴隆推儒术,贬道家言,这就是所谓的“拔汉纳孔轨”,意思是拔汉家黄老之习,而纳之孔子之道。拔,移易。轨,道。

    ⑤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景帝母窦太后即观津人。

    ⑥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

    ⑦绪:丝头,引申为头路或开端。这里是祖宗的意思。

    ⑧质:通“置”。幽刻:指墓碑。

    【译文】

    后缗怜念腹中的孩子,从孔穴中逃出来,夏再次恢复统治时,窦就成了姓氏。孔圣人将要过河时惊闻窦鸣犊之死而引出比喻,宰相窦婴拔汉家黄老之习,而纳之孔子之道。后去了观津,以平陵为家。远久的祖先啊,窦公继承了他们。我尊敬窦公的为人,怀念他的品德。我无限悲痛地为窦公写诗,把它刻在墓碑上。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

    【题解】

    此文写于元和十年(815)。文章叙述了房启的先世、历官及行贿被贬官等事。房启的曾祖父、祖父都曾任唐朝宰相,房启一开始借助门荫为官,后官职日渐升迁。文中交代房启的为官历程,看似信手拈来,却如刀攻斧凿,步步清晰。虽然作者用“中人使授命书,应待失礼,客主违言”来掩饰他的罪事,但在铭文中还是为他“失署亡资”感到遗憾。

    归有光说此文“典质精严”。姚鼐说:“依次叙述,是东汉以来刻石文体,但出韩公手,自然简古清峻,其笔力不可强几也。”

    公讳启,字某①,河南人。其大王父融②,王父琯③,仍父子为宰相④。融相天后⑤,事远不大傅⑥。琯相玄宗、肃宗⑦,处艰难中⑧,与道进退,薨赠太尉,流声于兹。父乘,仕至秘书少监⑨,赠太子詹事。以上先世。

    【注释】

    ①字某:房启字开士。

    ②大王父:曾祖父。

    ③王父:祖父。

    ④仍:重复,频繁。

    ⑤天后:指武则天。

    ⑥傅:通“敷(fū)”。陈述。

    ⑦肃宗:唐肃宗李亨(711——762),756——761年在位。唐玄宗之子。

    ⑧处艰难中:指安史之乱。

    ⑨秘书少监:秘书省的长官,掌图书著作等事。

    【译文】

    房公名启,字某,河南人。曾祖父房融,祖父房琯,父子相继任宰相。房融在则天皇后时任宰相,因为离现在时间太久远就不赘述了。房琯在玄宗、肃宗时任宰相,在艰难时刻,伴皇帝左右,死后赠太尉,名声流传到今天。父亲房乘,官至秘书少监,死后赠太子詹事。以上写其先世。

    公胚胎前光①,生长食息,不离典训之内②,目濡耳染③,不学以能。始为凤翔府参军④,尚少,人吏迎观望见,咸曰:“真房太尉家子孙也!”不敢弄以事。转同州澄城丞⑤,益自饰理⑥,同官惮伏⑦。卫晏使岭南黜陟⑧,求佐得公,擢摘良奸,南土大喜。还,进昭应主簿。裴胄领湖南⑨,表公为佐⑩,拜监察御史,部无遗事(11)。胄迁江西,又以节镇江陵(12),公一随迁佐胄,累功进至刑部员外郎,赐五品服,副胄使事为上介(13)。上闻其名,征拜虞部员外。在省籍籍(14),迁万年令(15),果辩憿绝(16)。以上历官。

    【注释】

    ①胚胎:怀孕一月为胚,三月为胎。

    ②典训:经籍。

    ③目濡(rú)耳染:即“耳濡目染”。濡,染。

    ④凤翔:治天兴,今陕西凤翔。

    ⑤同州:治武乡,今陕西大荔。澄城:今陕西澄城。

    ⑥饰:原意为增加人物形貌的华美,引申为加强自身修养。

    ⑦惮:震撼。伏:通“服”。佩服。

    ⑧卫晏使岭南黜陟:建中元年(781)二月,德宗为推行两税法,在各道设黜陟使,以统一税制,同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遣黜陟使洪经纶、柳冕、卫晏等十人分行天下,晏使岭南。黜陟,这里是黜陟使,官名。调查官吏的行为以施赏罚。

    ⑨裴胄:字胤叔,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贞元三年(787),为湖南观察使。

    ⑩佐:副职。

    (11)部:部署。

    (12)节镇:指设置节度使的要冲大郡。也指节度使。

    (13)副:辅助。亦指辅助的人或物。介:辅助。

    (14)籍籍:亦作“藉藉”,纷乱貌。常形容众口喧腾或名声甚盛。

    (15)万年:今陕西长安。

    (16)辩:治理。憿(jī):疾。

    【译文】

    房公母亲怀孕之前见到光,他长大时日常作息,身边都不离经籍,耳濡目染,就算不学也已能写东西了。房公一开始是任凤翔府参军,当时年纪很轻,老百姓和官吏们看见他,都说:“不愧是房太尉的子孙啊!”没有人敢拿事来捉弄他。转任同州澄城县丞后,房公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举止得体,同僚们都很震惊,非常佩服他。卫晏到岭南任黜陟使,请房公佐助他,提拔良士,铲除奸臣,岭南的百姓都拥护他。回来后房公风光地任了主簿。裴胄任湖南观察使,上奏房公为副职,皇上就任房公为监察御史,他在任上,所部署的事没有遗留不办的。裴胄转职到江西,又去江陵任节度使,房公都跟随在他身边佐助他,累功升为刑部员外郎,赐五品官服,佐助裴胄,裴胄把他当做最好的佐助。皇上听说了他,征召为虞部员外郎。因为朝省杂乱喧闹,就转任万年令,办事果断,斩绝弊害。以上写其为官经历。

    贞元末,王叔文用事①,材公之为,举以为容州经略使②,拜御史中丞,服佩视三品③,管有岭外十三州之地④。林蛮洞蜒⑤,守条死要⑥,不相渔劫⑦,税节赋时⑧,公私有余。削衣贬食,不立资遗,以班亲旧朋友为义⑨。在容九年,迁领桂州⑩,封清河郡公,食邑三千户。以上经略容、桂。

    【注释】

    ①王叔文: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顺宗时任户部侍郎,推行改革。宪宗即位,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被杀。

    ②容州:今广西容县。贞元二十一年(805),以启为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容管经略使。

    ③视:比照。

    ④岭外十三州:容管经略使所隶属的有容、辨、白、牢、钦、严、禹、汤、襄、古等州。岭外,即岭南。

    ⑤蜒:通“蜑(dàn)”。蛋户,南方夷族之一,也称龙户。在闽粤沿海以舟楫为家,以渔为业。

    ⑥要:约誓,引申为缔结。

    ⑦渔: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

    ⑧节:犹“适”,恰好。

    ⑨班:分赐。旧:旧友,旧交。

    ⑩迁领桂州:元和八年(813),以启为桂管观察使。桂州,今广西桂林。

    【译文】

    贞元末年,王叔文当权,认为房公是个人才,举荐他任容州经略使,授御史中丞职位,照三品的官服和佩饰,统管岭外十三州的地盘。就此南蛮各夷族遵守朝廷的规矩,缔结和约,永不互相侵犯,税赋及时,官家与百姓都富足有余。房公本人节衣缩食,不留什么财产给后人,而去资助亲戚朋友,朋友们都认为他是个有道德之人。房公在容州九年,转任桂管观察使,被封为清河郡公,食邑三千户。以上述其经略容州、桂州。

    中人使授命书①,应待失礼②,客主违言③,征贰太仆④。未至,贬虔州长史,而坐使者⑤。以疾卒官,年五十九。其子越,能辑父事无失⑥,谨谨致孝。既葬,碣墓请铭⑦。铭曰:

    【注释】

    ①中人:宦官。

    ②失礼:不合礼节,没有礼貌。

    ③违言:话不投机。

    ④征贰太仆:《旧唐书·宪宗纪》:“启除桂管观察使,其本道邸吏赂吏部主管,私得官告,飞驿以授启。既而宪宗自遣中使持诏赐启,启畏使者,邀重赂,即曰:‘先五日已得诏。’使者给请视,因持之归,以闻。七月,贬启太仆少卿。”贰,副职。

    ⑤坐使者:《旧唐书·宪宗纪》:“启自陈献使者南口十五,帝怒,杀中使。启未至京师,贬虔州长史。始诏五管福建黔中道,不得以口馈遗,罢腊口等使。九月丙午,中官季建章坐受启赂,杖一百,处死。癸未,贬启处州长史。启先赂建章口十五人,既怨其发官告事,乃具上言。帝既杀建章,并黜启。”

    ⑥辑:原义是记录,引申为接替。

    ⑦碣:同“揭”。耸峙。

    【译文】

    朝中宦官来授房公任命的诏书,他应待不合礼节,主客间话不投机,被降任太仆少卿。还未到任,又贬为虔州刺史,宦官也连罪了。房公因病死于任上,享年五十九岁。房公的儿子房越,能全部秉成父事,恭敬孝顺。下葬时,要立墓碑,请我写墓志铭。铭文是:

    房氏二相,厥家以闻。条叶被泽①,况公其孙。公初为吏,亦以门庇②。佐使于南,乃始已致。既办万年,命屏容服③。功绪卓殊④,氓獠循业⑤。维不顺随,失署亡资⑥。非公之怨,铭以著之。

    【注释】

    ①条叶:枝条和叶子。比喻旁人。泽:恩泽。

    ②门庇:即门荫,借助先人之功循例入官。

    ③容:接纳。

    ④绪:前人未竟的事业。

    ⑤氓:百姓。专指居于郊野之民。獠:西南地区的夷族。

    ⑥署: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

    【译文】

    房氏出了两位宰相,房家以此名闻天下。旁人已受恩泽,何况房公是他们的孙儿。房公初做官,也是凭借门荫。在岭南佐助卫晏,乃是全凭自己的能力。治理万年县,命令下达,无不接受服从。功业卓越,夷人安居乐业。因为不顺随宦官,丢掉了官职,失去了财产。不是房公有怨恨,只是写在铭上罢了。

    尚书库部郎中郑君墓志铭

    【题解】

    此文写于长庆元年(821)。韩愈在江陵时,与郑群为同僚,还曾写诗赠给郑群。文章叙述了郑群的历官、为人和家庭,称赞他是如“列御寇、庄周等所谓近于道”的人。写郑群的为人部分,尤为生动,他得到薪俸就聚朋友连续几天几夜地玩乐,“费尽不复顾问”,或竟分给大家花,“不为后日毫发计留”;等到没钱时,无法招待客人,有时“竟日不能设食”。一个眼中没有钱的洒脱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茅坤说此文:“隽才逸兴。”刘大櫆(kuí)说:“韩公文法,劲挺独造。独此篇叙次尤逸,风神略近太史公。”

    君讳群,字弘之,世为荥阳人①。其祖于元魏时有假封襄城公者②,子孙因称以自别。曾祖匡时,晋州霍邑令③。祖千寻,彭州九陇丞④。父迪,鄂州唐年令⑤,娶河南独孤氏女。以上先世。生二子,君其季也⑥。

    【注释】

    ①荥阳:今河南荥阳。

    ②元魏:魏初为拓跋氏,至孝文帝,改称元氏。襄城公,即郑伟。《周书·郑伟传》:“伟字子直,荥阳开封人也。魏孝武西迁,伟亦归乡里。大统三年……率众来附,封武阳县伯,进爵襄城郡公。”襄城:今河南襄城。当时襄城郡属东魏,所以说假封。

    ③晋州霍邑:今山西霍州,唐时属河东道。

    ④彭州九陇:今四川彭州,唐时属剑南道。

    ⑤鄂州唐年:今湖北崇阳西,唐时属江南道。

    ⑥季:排行最小的。

    【译文】

    郑君名群,字弘之,世代生活在荥阳。因祖辈在元魏时被假封过襄城公,子孙们就自称是襄城人,以与别人区别开来。曾祖郑匡为晋州霍邑县令。祖父郑寻为彭州九陇县丞。父亲郑迪曾为鄂州唐年县令,娶河南独孤氏的女儿为妻。以上述其先世。生下两个儿子,小儿子就是郑君。

    以进士选吏部考功①,所试判为上等,授正字②。自鄠县尉拜监察御史③,佐鄂岳使④。裴均之为江陵⑤,以殿中侍御史佐其军。均之征也⑥,迁虞部员外郎⑦。均镇襄阳,复以君为襄府左司马、刑部员外郎⑧,副其支度使事⑨。均卒,李夷简代之⑩,因以故职留君。岁余,拜复州刺史(11),迁祠部郎中。会衢州无刺史(12),方选人,君愿行,宰相即以君应诏。治衢五年,复入为库部郎中。行及扬州,遇疾,居月余,以长庆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卒,春秋六十。即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从葬于郑州广武原先人之墓次(13)。以上历官、卒葬。

    【注释】

    ①吏部考功:即吏部考功司,掌天下贡举之职。

    ②正字:指集贤殿正字。

    ③鄠(hù)县:今陕西西安鄠邑区,唐时属关内道京兆府。

    ④鄂岳使:指郑坤。《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十八年三月己巳,以蕲州(今湖北蕲春南)刺史郑坤为鄂州刺史,鄂、岳、蕲、沔(miǎn)观察使。”

    ⑤裴均:字君济,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江陵:今湖北江陵。

    ⑥均之征:《旧唐书·宪宗纪》:“元和三年夏四月丁卯,以荆南节度使裴均为右仆射,判度支。”征,召,征聘。

    ⑦虞部员外郎:掌天下山泽之事。

    ⑧左司马:大都督府司马二人,分为左右,辅佐都督。

    ⑨副其支度使事:为支度副使。《新唐书·百官志》:“节度使兼支度营田招讨经略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

    ⑩李夷简代之:《旧唐书·宪宗纪》:“元和六年夏四月庚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李夷简检校礼部尚书,襄州大都督府长史,山南东道节度使。五月丙午,前山南节度使检校左仆射平章事裴均卒。”李夷简,字易之。

    (11)复州:今湖北仙桃,唐时属山南道。

    (12)衢州:今浙江衢州,唐时属江南道。

    (13)广武原:即广武山之原。广武山在郑州荥泽西。

    【译文】

    郑君以进士身份参加吏部考功司的考试,判为上等,授集贤殿正字。从鄠县尉升至监察御史,辅佐鄂岳使裴均。裴均去了江陵,郑君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辅佐他治军。裴均被征召为右仆射后,郑君转任虞部员外郎。裴均去镇守襄阳,又任郑君为襄阳府左司马、刑部员外郎、支度副使。裴均去世,李夷简替代其职务,挽留郑君续任前职。一年多后,任命他为复州刺史,转任祠部郎中。恰逢衢州没有刺史,正在选人,郑君愿意去,宰相就让他来应诏。郑君治理衢州五年,又转任库部郎中。上任途中行至扬州得病,住了一个多月,于长庆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去世,时年六十岁。就在当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葬于郑州广武原先人的墓旁。以上述其历官、卒葬。

    君天性和乐,居家事人,与待交游,初持一心,未尝变节①。有所缓急曲直薄厚疏数也,不为翕翕热②,亦不为崖岸斩绝之行③。俸禄入门,与其所过逢吹笙弹筝,饮酒舞歌,诙调醉呼,连日夜不厌。费尽,不复顾问,或分挈以去,一无所爱惜,不为后日毫发计留也。遇其空无时,客至,清坐相看,或竟日不能设食,客主各自引退,亦不为辞谢。与之游者,自少及老,未尝见其言色有若忧叹者,岂列御寇、庄周等所谓近于道者耶④!其治官守身,又极谨慎,不挂于过差⑤。去官而人民思之,身死而亲故无所怨议,哭之皆哀,又可尚也。以上性情、治行。

    【注释】

    ①变节:改变原来的节操。

    ②翕翕:聚合,趋附的样子。

    ③斩绝:决绝。

    ④列御寇:相传战国时道家,亦作圄寇、圉寇,郑人。

    ⑤过差:过了便算的差事,意思是敷衍了事。

    【译文】

    郑君生性和善乐观,居家事人,待人接物,都是一心一意,从未有任何改变和不同。遇到有轻重缓急、曲直亲疏的事,对人既不过分热乎,也不做不留情面的事。俸禄发到手中,就和他所往来的朋友吹笙弹筝,饮酒歌舞,一起玩乐,直到醉了,一连几天几夜不厌倦。钱花光了不再问,或者干脆就分给众人,没有一点爱惜,不计划为日后的生活留一点点。到他身无分文时,有客人来,冷清地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时竟一整天都没饭吃,客人主人各走各的,也不说告辞的话。同他交往的,由少到老,从未听他说过叹息的话,也没见过他的脸色有忧愁的时候,他岂不是如列御寇、庄周等所谓接近道的人吗?他治官守身,行事非常谨慎,不敷衍了事,应付过场。离官卸任后,百姓想念他,人死后,亲朋故友对他生前的所作所为没有一点埋怨,哀哭他都十分悲伤,真是个可敬的人。以上写其性情、治行。

    初娶吏部侍郎京兆韦肇女,生二女一男。长女嫁京兆韦词,次嫁兰陵萧瓒。后娶河南少尹赵郡李则女,生一女二男。其余男二人、女四人,皆幼。嗣子退思,韦氏生也。以上妻子。铭曰:

    【译文】

    郑君先前娶吏部侍郎京兆人韦肇的女儿为妻,生下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长女嫁给京兆人韦词,次女嫁给兰陵人萧瓒。后来郑君又娶了河南赵郡少尹李则的女儿,生下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另外还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都还年幼。嫡子郑退思,是韦氏所生。以上写其妻儿。铭文是:

    再鸣以文进途辟①,佐三府治蔼厥迹②。郎官郡守愈著白③,洞然浑朴绝瑕谪④,甲子一终反玄宅⑤。

    【注释】

    ①再鸣以文进:意思是进士及书判拔萃。

    ②三府:指鄂岳、江陵、襄府。蔼:茂盛,这里的意思是繁荣。

    ③白:纯洁。

    ④洞然:透彻,深入。浑:简直。瑕:疵过。谪:谴责。

    ⑤甲子一终:即“春秋六十”。反:通“返”。玄:幽。

    【译文】

    以文知名,前途广阔,佐理三府,政绩显赫。不论是为郎官,还是作刺史,都清正廉洁,纯洁得简直就是一块无瑕的玉,六十岁去世,回到了他幽静的宅院。

    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墓志铭

    【题解】

    此文写于长庆三年(823)。王弘中为连州司户时,韩愈正做连州阳山县令,为他写过《宴喜亭记》;后来王弘中为江南西道观察使时,韩愈任袁州刺史,又为他写过《滕王阁记》。王弘中死后,韩愈写了这篇《墓志铭》,还写了《神道碑》,但两篇内容完全不同。这篇文章叙述了王弘中的历官、治行和家世、卒葬。文笔生动,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曾国藩说此文与《神道碑》:“观二篇无一字同,可知叙事之文,狡变化,无所不合。”

    公讳仲舒,字弘中。少孤①,奉其母居江南,游学有名②。贞元十年③,以贤良方正拜左拾遗④,改右补阙⑤,礼部、考功、吏部三员外郎。贬连州司户参军⑥,改夔州司马佐江陵使⑦。改祠部员外郎,复除吏部员外郎。迁职方郎中知制诰⑧,出为峡州刺史⑨,迁庐州⑩。未至丁母忧(11),服阕改婺州、苏州刺史(12)。以上历官中外。

    【注释】

    ①孤:丧父称孤。

    ②游学:远游异地,从师求学。

    ③贞元十年:796年。

    ④贤良方正:全名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是明经、进士以外的科举科目。

    ⑤补阙:职掌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员。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

    ⑥连州:今广东连阳。司户:主管民户,在府曰户曹参军,在州曰司户参军,在县曰司户。

    ⑦夔州:今四川奉节。

    ⑧职方:属兵部,掌管地图等。知制诰:掌起草诏令。原为中书舍人之职,其后常以他官代行其职,则称某官知制诰。

    ⑨峡州:今湖北宜昌。

    ⑩庐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

    (11)丁忧:指因父母之丧而解职。

    (12)服阕: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阕,终了。婺(wù)州:今浙江金华。

    【译文】

    王公名仲舒,字弘中。小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侍奉母亲住在江南,当时他离家从师求学,很有名声。贞元十年,王公中贤良方正科考试,被任命为左拾遗,又改任右补阙,礼部、考功吏部三员外郎,后被贬为连州司户参军,改任夔州司马,辅佐江陵的节度使。又改任祠部员外郎,再迁任职方郎中知制诰。出京师任峡州刺史,再迁任庐州刺史。还未到庐州,母亲去世,回家守丧,后改任婺州、苏州刺史。以上写其在朝廷与地方的任职经历。

    征拜中书舍人,既至,谓人曰:“吾老,不乐与少年治文书①,得一道,有地六七郡,为之三年,贫可富,乱可治。身安功立,无愧于国家可也。”日日语人。丞相闻问语验,即除江南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②。至则奏罢榷酒钱九千万③,以其利与民。又罢军吏官债五千万,悉焚簿文书。又出库钱二千万,以丐贫民遭旱不能供税者④。禁浮屠及老子⑤,为僧道士不得于吾界内因山野立浮屠老子象,以其诳丐渔利⑥,夺编人之产⑦。在官四年,数其蓄积,钱余于库,米余于廪⑧。以上服阕后为中书舍人、江西观察。

    【注释】

    ①治:修改的意思。

    ②江南西道:辖境相当于今江西、湖南(沅陵以南的沅水流域除外)、皖南及湖北东部的江南地区。

    ③榷(què)酒:即榷酤,又名“榷酒酤”“酒榷”。政府所施行的酒专卖,又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

    ④丐:给予,施予。

    ⑤浮屠:指佛教。老子:指道教。

    ⑥诳:欺骗,迷惑。丐:求。渔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

    ⑦编人:编入人口册之人。

    ⑧廪:米仓。

    【译文】

    又被征召任命为中书舍人,到任后,对人说:“我老了,不愿意继续给年轻人修改文书了,最好给我一个道,有那么六七个郡,我在任三年,可让贫穷的地方富起来,乱的地方安定下来。安身立业,这样无愧于国家。”王公天天对人说。丞相听别人说后就去问他,见他果然是这样讲的,就任他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王公上任后就免去对酤户及酤肆征收的酒税九千万,把利还给百姓。又免去军中官吏欠公家的债钱五千万,把记载欠债的账簿文书全都烧毁。王公还从官府的府库中拿出两千万,接济那些因遭旱灾纳不了税的贫穷百姓。又禁信佛教与道教,在其管界内,不能有出家为僧和当道士的。有在山村野外立佛像和老子像的,就认为是骗取钱财,王公就没收了他们的财产。王公在任四年,查看官家的蓄积,则是库有余钱,仓有余粮。以上写他守丧期满后任中书舍人、江西观察史。

    朝廷选公卿于外①,将征以为左丞,吏部已用薛尚书代之矣②。长庆三年十一月十七日,未命而薨,年六十二。天子为之罢朝,赠左散骑常侍。远近相吊。以四年二月某日葬于河南某县先茔之侧。以上卒葬。

    【注释】

    ①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②薛尚书:薛放,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人。长庆三年(823),代王仲舒镇江西。

    【译文】

    朝廷在京师之外遴选官员,要征召王公入朝为左丞,吏部也已经派薛尚书去替代他。长庆三年十一月十七日,王公未来得及赴命而去世,时年六十二岁。皇上痛心得没有上朝,赠王公左散骑常侍。各方都有人来哭吊他。长庆四年二月某日,葬于河南某县他先人坟茔旁边。以上述其卒葬。

    公之为拾遗,朝退,天子谓宰相曰:“第几人非王某邪?”是时,公方与阳城更疏论裴延龄诈妄①,士大夫重之。为考功吏部郎也,下莫敢有欺犯之者。非其人②,虽与同列未尝比数收拾③,故遭谗而贬。在制诰,尽力直友人之屈④,不以权臣为意,又被谗而出。元和初,婺州大旱,人饿死,户口亡十七八⑤。公居五年,完富如初。按劾群吏⑥,奏其赃罪,州部清整,加赐金紫⑦。其在苏州,治称第一。以上历官贤声。

    【注释】

    ①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今河北顺平)人。唐德宗想任命裴延龄为宰相,王仲舒和阳城上书论其奸。

    ②非:责怪,反对。

    ③比数收拾:收敛一些的意思。

    ④直友人之屈:友人指杨凭。杨凭为京兆尹,被御史中丞李夷简所劾,贬临贺尉。王仲舒论议为其伸冤,由是出为峡州刺史。

    ⑤户口:户册上登记的人口。

    ⑥按:审查。

    ⑦金紫:金印紫绶的简称。秦汉时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列侯等皆金印紫绶。魏晋以后,光禄大夫得假金章紫绶,因亦称金紫光禄大夫。

    【译文】

    王公为左拾遗,一天退朝后,天子对宰相说:“朝班中的第几位莫不是王仲舒?”当时正好王公和阳城在轮流上疏指责裴延龄狡诈狂妄,士大夫们很重视他。为吏部考功员外郎,下属没有敢触犯他的。反对某个人,就算是同事,也未曾有所收敛,所以遭谗言陷害被贬职。为知制诰,尽力为朋友伸冤,不把朝中权臣的意见放在眼里,再次被谗言所害贬出京师。元和初年,婺州严重干旱,百姓饿死,户册上登记的人口死有十分之七八。王公在这里待了五年,婺州又恢复了原来富庶的景象。王公审查众官员,表奏其中犯有罪行的,婺州得到清理整顿,王公被授金印紫绶。在苏州,王公的治理可称天下第一。以上述其历次任职的贤良名声。

    公所至,辄先求人利害①,废置所宜,闭阁草奏,又具为科条②,与人吏约③。事备,一旦张下,民无不忭叫喜悦④。或初若小烦⑤,旬岁皆称其便。公所为文章,无世俗气,其所树立,殆不可学⑥。以上总叙治行、文学。

    【注释】

    ①利害:利益与害处。

    ②科条:法令条规。

    ③约:商量。

    ④忭(biàn):喜乐。

    ⑤烦:烦劳。

    ⑥殆:大概。

    【译文】

    王公所到之处,先调查此地的情况,弄清楚该兴之利与该弃之弊,废掉该弃的,设置该兴的,关起门来草拟奏章,又把所拟都写成法令条规,和百姓官吏商量。事情准备好后,一经宣布,百姓无不喜悦欢欣。即便一开始有一点不适应,过一年后就都说很有好处了。王公所写的文章,没有一点世俗气,他的文章的风格,大概别人是学不了的。以上概述其为政成绩、文学成就。

    曾祖讳玄暕比部员外郎①。祖讳景肃,丹阳太守②。考讳政,襄、邓等州防御使、鄂州采访使③,赠工部尚书。公先妣渤海李氏④,赠渤海郡太君。公娶其舅女,有子男七人:初、哲、贞、宏、泰、复、洄。初进士及第,哲文学俱善,其余幼也。长女婿刘仁师,高陵令⑤;次女婿李行修,尚书刑部员外郎。铭曰:

    【注释】

    ①暕:读jiǎn。

    ②丹阳:今江苏丹阳。

    ③邓:邓州,今河南邓州。

    ④渤海:今山东滨州。

    ⑤高陵:今陕西高陵。

    【译文】

    王公的曾祖父名玄暕,曾任比部员外郎。祖父名景肃,曾任丹阳太守。父亲名政,曾任襄、邓等州防御使、鄂州采访使,死后赠工部尚书。王公的母亲是渤海人姓李,死后封赠渤海郡太君。王公娶他舅舅的女儿为妻,生下七个儿子:王初、王哲、王贞、王宏、王泰、王复、王洄。王初,进士及第;王哲,文章和学问都很好;其余的儿子都还年幼。王公的长女婿叫刘仁师,任高陵令;次女婿叫李行修,是尚书员外郎。铭文是:

    气锐而坚,又刚以严。哲人之常①,爱人尽己。不倦以止,乃吏之方。与其友处,顺若妇女。何德之光?墓之有石。我最其迹②,万世之藏。

    【注释】

    ①哲人:才能识见超越寻常的人。

    ②最:总计,合计。

    【译文】

    勇气锐利坚定,为人刚强而严厉。哲人的平常事,尽己所能爱护别人。不因疲倦而停止,乃是为官的方正之处。与朋友相处,却温顺得像个妇人。王公的德行光耀在哪里?墓地中有石碑为记。我总结他的功绩,使之万世永存。

    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

    【题解】

    此文写于元和九年(815)。文章叙述了刘昌裔的先世、仕宦及卒葬。刘昌裔在《旧唐书》中有传,但非常简单。他一生的荣耀之处即守陈州。韩愈历数他在杨琳、曲环手下的战绩,极详极细,使人觉得他南征北战,不愧是一员大将。在描写刘昌裔与吴少诚的交往时,尤为生动。吴少诚本为叛军,刘昌裔并不与他为仇,“命上吏不得犯蔡州人”,而“少诚吏有来犯者,捕得缚送曰:‘妄称彼人,公宜自治之。’”这样吴少诚怎么能再与他为敌呢?此足以显示出刘昌裔的足智多谋。

    公讳昌裔,字光后,本彭城人①。曾大父讳承庆,朔州刺史②。大父巨敖,好读老子、庄周书,为太原晋阳令③。再世宦北方④,乐其土俗,遂著籍太原之阳曲⑤,曰:“自我为此邑人可也,何必彭城?”父讼,赠右散骑常侍。以上先世。

    【注释】

    ①彭城:今江苏徐州。

    ②朔州:治所在招远,今山西朔州。

    ③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晋阳:今太原。

    ④世宦:古代贵族世代为官。

    ⑤阳曲:今山西阳曲。

    【译文】

    刘公名昌裔,字光后,本是彭城人。曾祖父名承庆,曾任朔州刺史。祖父刘巨敖,喜欢读庄子、老子的书,曾任太原晋阳令。再以后世代在北方为官,喜欢当地的风俗习惯,就开始称籍贯是太原阳曲,说:“我是这里的人就可以了,何必说是彭城人呢?”父亲刘讼,死后赠右散骑常侍。以上写其先世。

    公少好学问,始为儿时,重迟不戏①,恒有所思念计画②。及壮自试,以开吐蕃说干边将,不售。入三蜀③,从道士游。久之,蜀人苦杨琳寇掠,公单船往说,琳感欷,虽不即降,约其徒不得为虐。琳降,公常随琳不去④。琳死,脱身亡⑤,沉浮河、朔之间⑥。建中中,曲环招起之⑦,为环檄李纳⑧,指摘切刻⑨。纳悔恐动心⑩,恒、魏皆疑惑气懈(11)。环封奏其本,德宗称焉。环之会下濮州(12),战白塔,救宁陵、襄邑(13),击李希烈陈州城下(14)。公常在军间,环领陈、许军,公因为陈、许从事,以前后功劳,累迁检校兵部郎中、御史中丞、营田副使(15)。以上从杨琳、曲环。

    【注释】

    ①重迟:迟缓,不敏捷,引申为稳重。

    ②思念:思考。画:谋划,筹划。

    ③三蜀:汉初分蜀郡置广汉郡,武帝又分置犍为郡,合称三蜀。

    ④常随琳不去:《新唐书·刘昌裔传》载,杨琳归顺后,任命刘昌裔为泸州刺史。

    ⑤亡:出外,即离开某处。

    ⑥沉浮:比喻盛衰、消长。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⑦曲环:陕州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大历中数破吐蕃,累迁开府仪同三司,封晋昌郡王。

    ⑧李纳:平卢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子。建中二年(781)七月,李正己卒,李纳自称留后。

    ⑨指摘:指出缺点错误。后用为指责、揭发的意思。刻:比喻深切印入。

    ⑩动心:心志动摇。

    (11)恒:指成德节度使李惟岳。魏:指魏博节度使田悦。

    (12)环之会下濮州:《旧唐书·德宗纪》:“纳攻徐州,环与刘玄佐将兵救之,败其众。纳还濮阳,玄佐进围之,残其郛。”濮州,治鄄(juàn)城,今山东鄄城北旧城。

    (13)宁陵:今河南东部,唐时属宋州。襄邑:今河南睢(suī)县,唐时属宋州。

    (14)击李希烈:《旧唐书·德宗纪》:“兴元元年(784)闰十月,李希烈遣将翟崇晖悉众围陈州,宋亳节度使刘洽,遣马布都虞候刘昌与陇右幽州节度使曲环,将兵三万救之,擒崇晖于州西。”

    (15)营田副使:唐朝各道设营田使、营田副使,管理屯田事务。营田,即屯田。

    【译文】

    刘公少年时好读书提问题,还是小孩子时,行为就很稳重而少与人嬉笑游戏,总像在思考着什么问题策划着什么事情。三十岁时一试身手,以打通吐蕃之计划去劝说戍边的将领,没有被接受。后来去了三蜀,跟随道士一起云游。很长时间,蜀地人遭受杨琳的强取豪夺,刘公只身乘船前往游说,杨琳被深深地感化,虽然没有立即投降,但命令他的徒众不得再继续为虐。杨琳归降后,刘公就留在了他身边。杨琳死,刘公离开那里,在河、朔之间轮番任官。建中年间,曲环招刘公到自己手下来,刘公为曲环写声讨李纳的檄文,对李纳的指责深切要害。李纳读后都有些后悔但怕自己会心志动摇,成德军节度使与魏博节度使读后都心生疑惑,感到泄气。曲环把刘公写的檄文上奏给皇上,皇上称赞了他。曲环下濮州,在白塔作战,救下宁陵、襄邑城,进攻李希烈于陈州城下,刘公都在军中。曲环任陈许节度使,刘公由此任陈许从事,凭前前后后的功劳,先后升为检校兵部郎中、御史中丞、营田副使。以上写其跟随杨琳、曲环。

    吴少诚乘环丧,引兵叩城①,留后上官说,咨公以城守②,所以能擒诛叛将③,为抗拒,令敌人不得其便。围解,拜陈州刺史。韩全义败,引军走陈州④,求入保。公自城上揖谢全义曰:“公受命诣蔡,何为来陈?公无恐,贼必不敢至我城下。”明日,领步骑十余,抵全义营。全义惊喜,迎拜叹息,殊不敢以不见舍望公⑤。改授陈、许军司马。以上守陈州,为陈州刺史司马。

    【注释】

    ①引兵叩城:《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十四年秋,少诚叩唐州,掠临颍,陈许留后上官涚遣将救之,败没,少诚遂围许州。”

    ②留后上官说,咨公以城守:此处“说”应为“涚”。下同。《旧唐书·德宗纪》:“涚以刺史知留后。少诚引兵薄城,涚俱欲遁去,昌裔止之,曰:‘受诏而守,死其职也。况士马完奋足支贼,若坚避不战,七日,贼气必泄,我以全制之可也。’涚许之。少诚昼夜急攻,昌裔出击,大破之。”咨,商议。

    ③能擒诛叛将:《旧唐书·德宗纪》:“兵马使安国宁,意欲翻城应贼,昌裔觉,以计斩之,并召其麾下,人给二缣,伏兵要巷,见持缣者悉斩之。”能,和睦。

    ④韩全义败,引军走陈州:韩全义为蔡州招讨使,与淮兵交战,大溃。走,逃跑。

    ⑤殊不敢以不见舍望公:一点也不敢因为不被接纳而埋怨刘公。见舍,接纳的意思。望,埋怨,责备。

    【译文】

    吴少诚乘曲环死丧之机,领兵到陈州城下挑衅,留后上官涚和刘公商议守城事宜,没有怎么大动干戈就擒住并杀死了军中叛将,抵抗敌人,使敌人没能得逞。解围后,刘公被任为陈州刺史。韩全义与敌人交战而败,领兵逃到陈州,请求进城受保护。刘公从城墙上作揖推辞说:“公不是受命伐蔡州,怎么会来陈州呢?公不要担心,贼兵肯定不敢到我的城下来。”第二天,刘公带十几个步兵、骑兵到韩全义营中。韩全义非常惊喜,迎接刘公并下拜,十分感叹,一点也不敢因为不被接纳而埋怨刘公。之后,刘公改任陈许军司马。以上写其镇守陈州,任陈州刺史司马。

    上官说死,拜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代说为节度使。命界上吏,不得犯蔡州人,曰:“俱天子人,奚为相伤?”少诚吏有来犯者,捕得缚送,曰:“妄称彼人,公宜自治之。”少诚惭其军,亦禁界上暴者。两界耕桑交迹,吏不何问。封彭城郡开国公,就拜尚书右仆射。以上为陈州节度。

    【译文】

    上官涚死后,刘公升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代替上官涚为节度使。刘公下令命管界内的官吏不得侵犯蔡州百姓,说:“都是天子的子民,为什么要互相伤害呢?”吴少诚的部下有来侵犯的,被抓住后捆送回去,说:“这人乱说,说是你们的人,公自己看着办吧。”弄得吴少诚为之脸红,也下令属下禁止在管界内行暴。两片管界,桑田交错,官吏也不过问。刘公被封为彭城郡开国公,随即被任为尚书左仆射。以上写其任陈州节度使。

    元和七年,得疾,视政不时。八年五月,涌水出他界①,过其地,防穿不补②,没邑屋,流杀居人,拜疏请去职即罪,诏还京师。即其日与使者俱西,大热,旦暮驰不息,疾大发。左右手辔止之,公不肯,曰:“吾恐不得生谢天子。”上益遣使者劳问③,敕无亟行。至则不得朝矣。天子以为恭,即其家拜检校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知军事④。十一月某甲子薨,年六十二。上为之一日不视朝,赠潞州大都督⑤,命郎吊其家。明年某月某甲子,葬河南某县、某乡、某原。以上得罪还京及卒葬。

    【注释】

    ①涌水:古水名。首起今湖北沙市南,分江水下流,下流仍入江。

    ②防:堤岸。穿:这里是垮的意思。

    ③劳问:伺劳。

    ④龙武军:唐代禁军名。分左右营,统军万骑,以拱卫京师。统军:为一军之长。

    ⑤潞州:治上党,今山西长治。

    【译文】

    元和七年,刘公得了病,无法按时处理公务。元和八年五月,涌水泛滥,流经刘公的管地,堤防被冲垮修补不上,水没过了城中的房屋,淹死了里面的人,刘公上书请求免去自己的职务并领罪,皇上下诏传他进京。就在诏到的当天,刘公同下诏的使者动身西行,天气炎热,晚上也赶路不休息,刘公的病严重了。身边侍候的人不让他再拿缰绳,刘公不肯,说:“我担心不能活着见到皇上了。”皇上又派使者问候刘公的病情,敕他无需急行。等到到达京师,刘公已经不能上朝了。天子认为刘公很值得尊敬,在他家中任命他为检校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知军事。十一月甲子日,去世,享年六十二岁。皇上为他一天没有视朝,赠潞州大都督,派郎官到他家中吊丧。第二年某月甲子日,葬于河南某县某乡某原。以上写其得罪还京及去世、安葬。

    公不好音声,不大为居宅,于诸帅中独然。夫人,邠国夫人武功苏氏。子四人:嗣子光禄主簿纵①,学于樊宗师②,士大夫多称之;长子元一,朴直忠厚,便弓马③,为淮南军衙门将;次子景阳、景长,皆举进士。葬得日,相与遣使者,哭拜阶上,使来乞铭。以上妻子。铭曰:

    【注释】

    ①嗣子:嫡长子当嗣者称“嗣子”。

    ②樊宗师:即樊绍述。

    ③便:熟习。

    【译文】

    刘公不好歌舞音乐,不为自己建大的宅院,众帅中只有他一人如此。夫人邠国夫人是武功人,姓苏。有四个儿子:嗣子刘纵为光禄主簿,跟樊宗师学习,士大夫们对他多有称赞;长子刘元一,率直忠厚,擅长骑马射箭,为淮南军衙门将;次子景阳、景长,都中了进士。确定下葬日期后,刘家派人来,在我家的台阶上哭拜,求我写墓志铭。以上写其妻子、儿女。铭文是:

    提将之符,尸我一方①。配古侯公②,维德不爽③。我铭不亡④,后人之庆。

    【注释】

    ①尸:主持。

    ②配:匹敌,媲美。

    ③爽:差失。

    ④亡:通“忘”。

    【译文】

    手持将帅的符节,主持一方政事。同古代的诸侯名公媲美,德行丝毫不差。我写墓志铭使人不忘记他,也是他后人的幸福。

    司勋员外郎孔君墓志铭

    【题解】

    此文写于元和五年(810)。孔戡和韩愈当时都在东都洛阳任职,孔戡死后,韩愈为他写了这篇墓志铭。文章一开始叙述孔戡在昭义军强谏卢从史不成,回到洛阳,接着说他在得到重用之前就死去,然后叙述他在昭义军佐卢从史的缘由,最后是他的家世。文章赞扬了孔戡“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退处,如怯夫然”的高尚人格,表达了作者为这样一位人才没有得到及时重用的深深惋惜,也借此抒发了作者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郁之情。

    昭义节度卢从史①,有贤佐曰孔君,讳戡,字君胜。从史为不法,君阴争②,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从史羞,面颈发赤,抑首伏气,不敢出一语以对。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坐则与从史说古今君臣父子③,道顺则受成福,逆辄危辱诛死,曰:“公当为彼,不当为此。”从史常耸听喘汗。居五六岁,益骄,有悖语,君争,无改悔色,则悉引从事,空一府往争之。从史虽羞,退益甚。君泣语其徒曰:“吾所为止于是,不能以有加矣。”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④,酒食伎乐之燕不与⑤。当是时,天下以为贤,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孔君”云。以上强谏卢从史而还洛。

    【注释】

    ①昭义:又名泽潞,唐方镇名(治所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大历元年(766)号昭义军。

    ②阴:背后,私下。争:争执。《新唐书·孔戡传》:“(卢从史)与王承宗、田绪阴相结,欲久连兵以固其位。戡始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

    ③坐:坐下时,引申为闲时。

    ④卧:隐居。

    ⑤伎乐:音乐舞蹈。燕:通“宴”。

    【译文】

    昭义节度使卢从史,有一位贤能的佐助孔君,名戡,字君胜。卢从史做了不法之事,孔君私下与他争执,卢从史不从,孔君就在会上不顾他的面子批评他。卢从史羞愧难当,面红脖赤,低头屏气吞声,一句话也不敢回答。替卢从史修改的命令和章奏,前后累计数十篇。孔君闲时则与卢从史谈论古今的君臣父子之事,告诉他顺天道则得福成事,逆天道而行则危辱自至甚至遭诛而死,说公应当这样这样,不能那样那样。卢从史听着听着常常吓得直冒汗。过了五六年,卢从史更加骄横,说出一些悖逆的话,孔君与他争执,他却没有悔改的意思,孔君就带领整个昭义府的僚属去与他争执。卢从史虽然觉得羞愧,但过后却有增无减。孔君哭着对他的学生说:“我所能做的也就到这里了,再也做不了什么了。”于是称说有病辞去官职,隐居在东都的城东面,从不参加什么酒宴及歌舞之乐。那时,天下人都认为孔君是有才有德之人,谈论起谁应在皇帝身边辅助他治理国家,都说“孔君”“孔君”。以上写孔戡强谏卢从史,辞职回到洛阳。

    会宰相李公镇扬州①,首奏起君,君犹卧不应。从史读诏曰:“是故舍我而从人耶?”即诬奏君前在军有某事。上曰:“吾知之矣。”奏三上,乃除君卫尉丞,分司东都。诏始下门下,给事中吕元膺封还诏书②。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③。”明年元和五年正月,将浴临汝之汤泉④,壬子,至其县食,遂卒,年五十七。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⑤。君卒之九十六日,诏缚从史送阙下⑥,数以违命,流于日南⑦。遂诏赠君尚书司勋员外郎,盖用尝欲以命君者信其志⑧。其年八月甲申,从葬河南河阴之广武原。以上为卢从史所诬奏,得罪以死。

    【注释】

    ①宰相李公:指李吉甫。当时为淮南节度使,治扬州。

    ②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今山东东平)人。

    ③行:将,快要。

    ④临汝:今河南临汝。汤泉:温泉。

    ⑤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⑥诏缚从史送阙下:《唐会要》:“元和五年(810)四月,镇州行营招讨使吐突承璀缚从史,送京师。”阙下,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借指朝廷。

    ⑦日南:今越南顺化等处。

    ⑧信:通“伸”。

    【译文】

    适逢宰相李吉甫镇守扬州,第一个上奏皇上起用孔君,孔君仍隐居不肯去。卢从史读到诏书,说:“离开我是因为想去追随别人吗?”就上奏皇上诬陷孔君,说他从前在军中时曾做过某件坏事。皇上说:“我知道了。”奏书上了三次,皇上只好任孔君为卫尉丞,到东都任职。诏书下达到门下省,给事中吕元膺封还诏书。皇上派人对吕君说:“我难道还不知道孔戡吗?就快要用他了。”第二年,即元和五年正月,孔君要去临汝洗温泉,壬子日,到临汝县,用过饭后,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公卿、大夫、士子在朝中哭吊他,隐居不仕的人在家中哭吊他。孔君去世九十六天后,皇上下诏把卢从史捆送到朝中,因他数次违抗王命,流放到日南。又下诏赠孔君尚书省司勋员外郎,用曾经想任命孔君的官职来告慰他。当年八月甲申日,葬在河南河阴县广武原。以上写其被卢从史诬陷上告,得罪以死。

    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退处,如怯夫然。始举进士第,自金吾卫录事为大理评事,佐昭义军。军帅死①,从史自其军诸将代为帅,请君曰:“从史起此军行伍中②,凡在幕府③,唯公无分寸私。公苟留,唯公之所欲为。”君不得已,留。一岁再奏,自监察御史至殿中侍御史。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后不听信,恶益闻;君弃去,遂败。以上叙历官至佐昭义军,著所以事卢从史之由。

    【注释】

    ①军帅:即昭义节度使,当时为李常荣。

    ②起:出身。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泛指军队。

    ③幕府:军队出征,施用帐幕,所以古代将军的府署称“幕府”。

    【译文】

    孔君对道义如嗜好,勇敢而不瞻前顾后,对于功名利禄则退避三舍,像个懦夫。开始进士及第,从金吾卫录事升大理评事,佐助昭义军。昭义军的统帅去世,卢从史从军内诸将中出来替代为帅,并请孔君来帮助自己,说:“我出身于此军行伍中,所有在幕府的人,只有公没有一点私心。如果公肯留下,一切听从公的安排。”孔君不得已而留下。一年后卢从史又上奏,把孔君从监察御史升至殿中侍御史。一开始卢从史对孔君言听计从,无处不利;后来不听信他的话,恶名远扬;孔君弃他而去,卢从史就此败亡。以上写其历官至辅佐昭义军,及之所以跟随卢从史的缘由。

    祖某①,某官,赠某官。父某②,某官,赠某官。君始娶弘农杨氏女③,卒,又娶其舅宋州刺史京兆韦屺女④,皆有妇道。凡生一男四女,皆幼。前夫人从葬舅姑兆次⑤。卜人曰:“今兹岁未可以祔⑥。”从卜人言,不祔。君母兄戣⑦,尚书兵部员外郎;母弟戢⑧,殿中侍御史,以文行称朝廷。以上祖父妻子。将葬,以韦夫人之弟、前进士楚材之状授愈⑨,曰:“请为铭。”铭曰:

    【注释】

    ①祖某:孔戡的祖父孔如珪,曾任海州司户参军,赠尚书工部郎中。

    ②父某:孔戡的父亲孔岑父,曾任秘书省著作佐郎,赠尚书左仆射。

    ③弘农:今河南灵宝南。

    ④宋州:今河南商丘。

    ⑤舅姑:公婆。兆:墓域。

    ⑥祔(fù):合葬。

    ⑦母兄:同母所生的哥哥。戣(kuí):孔戣,字君严,后官至尚书左丞。

    ⑧母弟:同母所生的弟弟。戢:孔戢,字方举,后官至京兆尹。

    ⑨前进士:唐代士人应试进士科及第的称为“前进士”。状:陈述、记叙、申诉或褒贬的文辞或证件。

    【译文】

    孔君的祖父名某,任某官,赠某官。父亲名某,任某官,赠某官。孔君最先娶弘农人姓杨的女子为妻,前妻去世后,又娶他舅舅宋州刺史京兆人韦屺的女儿为妻,两个妻子都很有妇德。共生有一个儿子四个女儿,都还年幼。前夫人挨着葬于公婆的墓地旁。占卜的人说:“今年不能合葬。”家人听了占卜的人的话,没有将孔君和前夫人合葬。孔君同母的哥哥孔戣,任尚书兵部员外郎;同母的弟弟孔戢,任殿中侍御史,以文章和德行闻名于朝中。以上述其祖父、妻子、儿女。要下葬时,有人拿着韦夫人的弟弟、前进士楚材的信给我,说:“请您为孔君写墓志铭。”铭文是:

    允义孔君①,兹惟其藏。更千万年,无敢坏伤。

    【注释】

    ①允:诚信。

    【译文】

    诚信义气的孔君,这里是他安身的地方。再过千万年,也没有人敢损坏毁伤。

    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铭

    【题解】

    此文写于元和七年(812)。石洪是韩愈的朋友,韩愈常写诗给他。他死后,韩愈写了祭文,又写了这篇墓志铭,叙述了石洪的家世、身世、才华、仕途经历及妻儿。文章不长,但层次清晰,语言委婉生动,在写石洪的才华时,没有说他如何如何,而以写各方竞相争聘他来托衬,更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

    君讳洪,字濬川。其先姓乌石兰①,九代祖猛始从拓跋氏入夏②,居河南,遂去“乌”与“兰”,独姓石氏③,而官号大司空④。后七世至行褒⑤,官至易州刺史⑥,于君为曾祖。易州生婺州金华令讳怀一⑦,卒葬洛阳北山。金华生君之考讳平,为太子家令⑧,葬金华墓东,而尚书水部郎刘复为之铭⑨。以上先世。

    【注释】

    ①乌石兰:古鲜卑族姓。

    ②拓跋氏:北魏鲜卑皇族的姓。夏:这里指中原华夏。

    ③独姓石氏:后魏孝文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二十年,尽改复姓,故乌石兰改为石氏,以河南为望。

    ④官号大司空:《后魏官氏志》中载:“有司空兰陵公石猛。”大司空,与大司徒、大司马并称三公。

    ⑤行褒:石行褒,石洪的曾祖父。

    ⑥易州:今河北易县。

    ⑦婺州:今浙江金华一带。

    ⑧太子家令:掌理太子东宫事务。

    ⑨尚书水部郎:掌有关水道之政令。

    【译文】

    石君名洪,字濬川。他的先祖姓乌石兰,九世祖猛始时从拓跋氏进入中原,定居河南,于是去掉姓中的“乌”字和“兰”字,独姓一个石字,任大司空。再过七代后,到石行褒,即石君的曾祖父,为易州刺史。在易州出生了石君的祖父石怀一,后为婺州金华令,去世后葬于洛阳北山。在金华出生了石君的父亲石平,后为太子家令,去世后葬在金华墓东侧,尚书省水部郎中刘复为他写了墓志铭。以上写其先世。

    君生七年丧其母,九年而丧其父,能力学行。去黄州录事参军①,则不仕,而退处东都洛上十余年。行益修,学益进,交游益附②,声号闻四海。故相国郑公馀庆留守东都,上言洪可付史笔③。李建拜御史④,崔周祯为补阙⑤,皆举以让。宣、歙、池之使与浙东使⑥,交牒署君从事⑦。河阳节度乌大夫重胤间以币先走庐下⑧,故为河阳得,佐河阳军⑨。吏治民宽,考功奏从事考⑩,君独于天下为第一。元和六年,诏下河南,征拜京兆昭应尉校理集贤御书。以上出处、仕宦。明年六月甲午,疾卒,年四十二。

    【注释】

    ①黄州:今湖北黄冈北。

    ②附:增益。

    ③史笔:记载历史的人。

    ④李建:字杓(biāo)直。元和三年(808)十月,高郢为御史大夫,奏建为殿中侍御史,建举洪自代。

    ⑤补阙:掌诤谏建言,为谏官。

    ⑥宣、歙、池之使:指卢坦,字保衡,洛阳(今属河南)人。浙东使:指薛平,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人。曾任浙江东道观察使,死后赠工部尚书。

    ⑦交牒:发出延聘文书。牒,授官之簿录。署:任命。从事:为州刺史之佐吏,主管文书,兼举非法,可由各州自己任命。

    ⑧河阳:今河南孟州。乌大夫重胤:乌重胤。间以币先走庐下:即暗地里先把钱送到石洪的府上。

    ⑨佐河东军:元和五年(810)四月,乌重胤为河南节度使,石洪为府参军。

    ⑩考功:即吏部考功司,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

    【译文】

    石君七岁时母亲去世,九岁时又失去了父亲,他能够自己钻研学习。从黄州录事参军的位置上解职后就不再做官,回到京都洛阳住了十多年。行为举止修炼得更好,学业上更有了进步,交往也广泛了,名声闻于四海。已故相国郑馀庆留守东都时,上书称石洪有史才。李建被授御史,崔周祯为补阙,都举荐他。宣、歙、池节度使与浙东观察使也都送来延聘文书,任命他为本州从事。河阳节度使乌重胤暗地里拿着钱币率先登门到石君府上,这样他就被河阳州得到,担任了河阳参军。在他治理下百姓都很宽松,考功司上奏从事们的考试成绩,石君为全国第一名。元和六年,有诏书到河南,任石君为京兆昭应尉、校理集贤御书。以上是其出处及仕宦经历。第二年六月甲午日,得急病身亡,时年四十二岁。

    娶彭城刘氏女①,故相国晏之兄孙②。生男二人:八岁曰壬,四岁曰申。女子二人。顾言曰③:“葬死所④。”七月甲申,葬万年白鹿原⑤。以上妻子、卒葬。既病,谓其游韩愈曰⑥:“子以吾铭。”铭曰:

    【注释】

    ①彭城:今江苏徐州。

    ②晏:刘晏,字子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

    ③顾言:临死遗言。

    ④死所:逝世的地方。

    ⑤万年:今陕西长安。

    ⑥游:交游,来往。这里做代词用,来往的人。

    【译文】

    娶彭城刘氏的女儿,她是已故相国刘晏的兄弟的孙女为妻。生有两个儿子:八岁的叫壬,四岁的叫申。有两个女儿。石君去世前留下遗言说:“就葬在去世的地方。”七月甲申日,把石君葬在万年县白鹿原。以上写其妻儿及卒葬。得病后,石君对朋友韩愈说:“你给我写墓志铭吧。”铭文是:

    生之艰,成之又艰。若有以为,而止于斯。

    【译文】

    生存艰难,要成就事业也不易。要想有所作为,达到石君的境界就可以了。

    李元宾墓铭

    【题解】

    此文写于贞元二十一年(805)。文章简单地叙述了李元宾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他英年早逝的沉痛哀悼。李元宾与韩愈同年中进士,二十九岁时,客死异乡,世系子孙都不详,无法记载,未立什么功业,所以韩愈把着眼点放在他的才华上,铭文中哭他“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足以让人为之掬一把惋惜之泪,又用“竟何为哉?竟何为哉?”进一步表现他的叹惜。

    方苞说:“若毛举数其事,则浅之乎视元宾,而推大痛惜之意,转不可见。”曾国藩说:“志不称元宾之长,而铭著才高二语,故可贵。若通首赞颂不休,不足取信矣。”

    李观,字元宾,其先陇西人也①,始来自江之东②。年二十四举进士③,三年登上第④,又举博学宏辞⑤,得太子校书⑥。一年,年二十九,客死于京师。既敛之三日,友人博陵崔弘礼葬之于国东门之外七里⑦,乡曰庆义,原曰嵩原。友人韩愈书石以志之。辞曰:

    【注释】

    ①陇西:今甘肃陇西。

    ②江之东:江东。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