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八·传志之属上编二(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李广苏建传

    【题解】

    此传为李氏、苏氏的列传,重点记述了李广、李陵和苏武三人,他们的生平事迹都与匈奴有关,故有此合传。李广是汉代名将,毕生致力于抗击匈奴。作者热情歌颂了李广的才略与功勋,对其不幸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作者肯定了李广之孙李陵的战功,对其不能杀身成仁以致招至李氏三世而绝深表遗憾。尤可称道的是,作者以生动传神之笔,深深敬佩之情,如实描述了苏武坚持民族气节、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刚毅坚韧的高贵品质和感人事迹。三者合传,有互为衬托之效。传文以人物的活动为主线,层次清楚,文字生动活泼。

    李广,陇西成纪人也①。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世世受射②。孝文十四年③,匈奴大入萧关④,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⑤,用善射,杀首虏多,为郎,骑常侍⑥。数从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注释】

    ①陇西:郡名。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南。成纪:县名。在今甘肃静宁西南。

    ②受射:受射法。

    ③孝文:即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年在位。文帝十四年,即前166年。

    ④萧关: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

    ⑤良家:除医、卜、罪吏、奴、商以外的家世“清白”的人家。

    ⑥骑常侍:加官名。官为郎,常骑以侍天子,故曰骑常侍。

    【译文】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他的先人李信,曾任秦国的将军,追击并获得燕太子丹首级。李广家世代传习射法。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擅长射箭,杀敌很多而被任命为郎官、骑常侍。多次随从皇帝出猎,格杀猛兽,汉文帝说:“可惜李广生不逢时,假若在高祖时,封万户侯又算得了什么!”

    景帝即位,为骑郎将①。吴、楚反时,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战昌邑下②,显名。以梁王授广将军印③,故还,赏不行。为上谷太守④,数与匈奴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材气,天下亡双,自负其能,数与虏确⑤,恐亡之。”上乃徙广为上郡太守⑥。

    【注释】

    ①骑郎将:官名。职掌领骑郎。

    ②亚夫:姓周,沛县人,周勃之子,封为条侯。

    ③梁王:刘武,为汉文帝次子,汉景帝之弟。

    ④上谷: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怀来。

    ⑤确:较量。

    ⑥上郡:郡名。治所在今陕西榆林东南。

    【译文】

    汉景帝即位时,李广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在昌邑城下与叛军战斗,名声显扬。因接受了梁王所赐的将军印,所以回京以后,没有得到朝廷封赏。后来任上谷太守,多次与匈奴交锋。典属国公孙昆邪流着眼泪对汉景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又自恃能力高强,屡次与匈奴较量,这样下去恐怕要失去这位将军。”于是汉景帝改任李广为上郡太守。

    匈奴入上郡,上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①。中贵人者,将数十骑从,见匈奴三人,与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②,广曰:“是必射雕者也③。”广乃从百骑往驰三人④。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山,望匈奴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惊,上山陈⑤。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我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⑥。”广令曰:“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骑曰:“虏多如是,解鞍,即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解鞍以示不去,用坚其意。”有白马将出护兵⑦。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白马将,而复还至其百骑中,解鞍,纵马卧⑧。时会暮,胡兵终怪之,弗敢击。夜半,胡兵以为汉有伏军于傍,欲夜取之,即引去。平旦⑨,广乃归其大军。后徙为陇西、北地、雁门、云中太守⑩。以上景帝时为上郡、上谷、陇西等六郡太守。

    【注释】

    ①中贵人:内臣中受到贵宠的人。勒习:训练。

    ②走:趣,奔向。

    ③雕:一种凶猛的鸟。

    ④往驰:疾驰而逐。

    ⑤上山陈:在山上摆好阵式。

    ⑥不我击:即“不击我”,不敢进攻我。

    ⑦护:监视。

    ⑧纵:放。

    ⑨平旦:早晨。

    ⑩北地:郡名。治所在今甘肃庆阳西北。雁门:郡名。西汉时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南。云中: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译文】

    匈奴入侵上郡,皇帝派中贵人协助李广训练军队,抗击匈奴。一次,中贵人带领几十名骑兵游猎,看见三个匈奴人,就去追打。匈奴人射伤了中贵人,并几乎全歼了他的骑兵。中贵人跑去找李广,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手。”就带领一百多骑兵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骑马,徒步行走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分左右两路包抄,李广亲自向那三个射击,射死两人,活捉一人,经过查问,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这个匈奴人绑起来押到山上后,看见远处有几千名匈奴骑兵,匈奴骑兵也发现了李广等人,以为他们是汉朝的诱敌骑兵,很惊恐,就到山上摆好阵势。李广的一百多骑兵看到这种情况都非常害怕,想策马往回跑。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远,现在如果这样逃跑,匈奴人追来用箭射击,我们就会死光。现在如果我们不走,匈奴人一定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引诱他们的,就不敢进攻我们。”接着,李广下令:“前进!”到距离匈奴阵地约二里远的地方,停下来,李广又下令:“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匈奴人这么多,我们解下马鞍,如果情况紧急怎么办?”李广说:“那些匈奴人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解下马鞍表示我们不走,他们就会更加相信我们是诱兵。”匈奴阵中有一位骑白马的将领出来监护军队。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跑着射死那位将领,又回到队伍中,解下马鞍,把马放开,各自随便躺下。已经到了傍晚,匈奴兵始终感到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以为附近有汉朝的伏兵,要趁夜色来袭击他们,于是撤走。第二天早晨,李广等人才回到大军本营。李广后来又先后改任陇西、北地、雁门、云中太守。以上记李广在汉景帝时担任上郡、上谷、陇西等六郡太守。

    武帝即位,左右言广名将也,由是入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时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广俱以边太守将屯①。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曲行陈②,就善水草顿舍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自卫④,莫府省文书,然亦远斥候⑤,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自便。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而其士亦佚乐⑥,为之死。我军虽烦忧,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为名将,然匈奴畏广,士卒多乐从,而苦程不识。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以上与程不识同为卫尉。

    【注释】

    ①将屯:领兵驻守。

    ②部曲:军队编排序列。将军领兵,均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

    ③顿舍:停下来休息。顿,止。舍,息。

    ④刁斗:古代军中用具,以铜作,受一斗,白天用来烧饭,晚上用来打更,故名。

    ⑤斥候:侦察人员。

    ⑥佚乐:轻松快乐。佚,通“逸”。

    【译文】

    汉武帝即位,左右大臣都说李广是名将,于是就把李广从边郡调回,任未央宫卫尉,而这时程不识也是长乐宫卫尉。程不识和李广以前都是边郡太守兼领驻防,出击匈奴时,李广行军没有严格的部队编制和行列阵势,遇到水草丰美的地方就驻扎下来,各人起居自便,夜间也不击刁斗巡逻,幕府中公文表册一律从简,然而也派人到远处侦察敌情,因此未曾遇到危险。程不识严格规范军队的编制和行列阵势,晚上要击刁斗巡逻,军吏办理公文表册非常严明,士兵起居严格遵守规定。程不识说:“李广军中规章十分简易,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攻,就无法抵挡;但他的士兵轻松愉快,可以为他拼命。我的军队虽然规章命令繁多,敌人却也不能侵犯我。”那时,李广、程不识都是汉朝名将,但是匈奴更怕李广,士兵也大都乐于跟随李广,而苦于跟随程不识。汉景帝时程不识因屡次直言劝谏而当上了太中大夫,为人廉洁,谨守朝廷的法令规章。以上记李广与程不识同为卫尉。

    后汉诱单于以马邑城①,使大军伏马邑傍,而广为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②。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③。匈奴兵多,破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④。”胡骑得广,广时伤,置两马间,络而盛之⑤。卧行十余里,广阳死⑥,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⑦,暂腾而上胡儿马⑧,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匈奴骑数百追之,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⑨,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⑩。吏当广亡失多(11),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12)。数岁,与故颍阴侯屏居蓝田南山中射猎(13)。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亭,霸陵尉醉(14),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故也!”宿广亭下。以上为匈奴所擒,屏居蓝田南山。

    【注释】

    ①马邑:县名。治所在今山西朔州朔城区。

    ②护军将军:官名。汉为临时设置,以协调各将领。护,即督护之意。时护军将军为韩安国。

    ③雁门:山名。又叫雁门塞,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古以两山对峙,雁度其间而得名。

    ④生致:生擒。

    ⑤络:网。盛:放。

    ⑥阳:通“佯”。假装。

    ⑦睨:斜视。

    ⑧暂:突然。

    ⑨行取:且行且取。

    ⑩吏:指有关执法官员。

    (11)当:判其罪。

    (12)赎:汉法,死罪可以出钱赎罪,以减刑或免刑。

    (13)颍阴侯:汉高祖时灌婴以功封颍阴侯,其孙灌强袭之,后因罪削夺,故称故颍阴侯。

    (14)霸陵:县名。本芷阳县,汉文帝于此筑霸陵,并改县名,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东北。

    【译文】

    后来,汉朝用马邑城引诱匈奴单于,派重兵埋伏于马邑附近,李广是骁骑将军,隶属于护军将军韩安国。单于发现了这个诱兵之计,引兵退走,汉军都无战功。又过了四年,李广以卫尉的身份任将军,从雁门塞出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活捉了李广。单于早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就下令说:“如果捉住李广,就一定要送活的来。”匈奴骑兵捉住李广时,李广已受伤,匈奴人就把他放置在两马之间,用网兜着走。走了十几里路,李广假装死了,斜眼看见旁边有一位匈奴少年,骑着匹好马,李广突然跳到这个匈奴少年的马上,抱住匈奴少年,向南疾驰几十里,找到了自己的残部。几百名匈奴骑兵前来追赶,李广一边跑,一边拿着匈奴少年的弓放箭,射死追兵,因此得以逃脱。李广回到汉朝,汉朝廷把他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吏判定李广损失的军队太多,并且又被匈奴活捉,应当斩首,李广出钱赎罪,免去官职,降为平民。过了几年,李广和前颍阴侯灌强,隐居在蓝田,在南山中游猎消遣。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个骑兵出去,在野外和人喝酒。酒罢归来,走到霸陵亭,霸陵亭尉喝醉了酒,喝令李广停止夜行,随从的骑兵说:“这是从前的李将军。”亭尉说:“就是现在的将军也不能夜行,更何况是从前的将军。”让李广在亭驿中过夜。以上记李广被匈奴俘虏,后又隐居蓝田南山中。

    居无何,匈奴入辽西①,杀太守,败韩将军②。韩将军后徙居右北平③,死。于是上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上书自陈谢罪。上报曰:“将军者,国之爪牙也④。《司马法》曰⑤:‘登车不式⑥,遭丧不服,振旅抚师,以征不服,率三军之心,同战士之力,故怒形则千里竦⑦,威振则万物伏;是以名声暴于夷貉⑧,威棱憺乎邻国⑨。’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⑩,岂朕之指哉!将军其率师东辕,弥节白檀(11),以临右北平盛秋(12)。”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

    【注释】

    ①辽西:郡名。治所在今辽宁义县西。

    ②韩将军:指韩安国。

    ③右北平:郡名。治所在今辽宁凌源西南。

    ④爪牙:本为鸟兽的脚趾和槽牙,喻指羽翼。此为褒义。

    ⑤《司马法》:司马穰苴(ránɡ jū)所著兵书。穰苴姓田,官大司马,春秋时齐国名将。

    ⑥式:通“轼”。车前横木。此为抚车之轼以礼敬人。

    ⑦竦:通“悚”。惊恐。

    ⑧暴:显。夷貉(mò):即夷貊,古代对东方和北方民族的称呼,也泛指少数民族。

    ⑨棱:神灵之威。憺:通“惮”。害怕。

    ⑩稽颡(qǐ sǎnɡ):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大抵是跪下磕头。颡,额头。

    (11)弥节:停息。白檀: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滦平东北。

    (12)临:面对,此为抵御。盛秋:秋高马壮,匈奴常在此时寇掠边地。

    【译文】

    不久,匈奴入侵辽西郡,杀死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将军。韩安国后来调到右北平,愤愤而死。这时汉武帝又召回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请求让霸陵亭尉和他一起去,到了军中,就把那个亭尉杀了,并向汉武帝上书,说明情况,承认罪过。汉武帝答复说:“将军是国家的得力助手。《司马法》上说:‘将军登上战车就不必行礼,亲人去世也不为之服丧,要一心一意整训军队,以征讨叛逆;使全体将士同心协力,以致怒形于色就会远近惊恐,威力奋发就会使万物慑伏;这样威名远扬于蛮夷之中,神威震慑到邻国之人。’报复怨恨,铲除祸害,以达到消灭残暴不用杀伐的目的,是我对你寄予的希望。你却脱帽赤脚,磕头请罪,这哪是我的旨意呢?请你率军东进,到白檀休整,以抵御匈奴对右北平的秋季进攻。”李广在右北平郡,匈奴称其为“汉飞将军”,避其锋芒,几年不越境侵犯。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矢,视之,石也,他日射之,终不能入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常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射杀之。以上为右北平太守。

    【译文】

    李广出去打猎,看见草丛中一块大石,误认为是老虎就用箭射它,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走近一看,却是一块石头,改天再用箭射它,却始终也射不进去了。李广听说在他驻守的郡中有老虎,经常亲自去射。在他驻守右北平时,有一次射虎,老虎跳起来,扑伤了李广,李广也把那只老虎射死了。以上记李广任右北平太守。

    石建卒,上召广代为郎中令①。元朔六年,广复为将军,从大将军出定襄②。诸将多中首虏率为侯者③,而广军无功。后三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④,异道。行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⑤,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从数十骑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报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为圜陈外乡,胡急击,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毋发⑥,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⑦,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暮,吏士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⑧。军中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乃解去。汉军罢⑨,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后期⑩,当死,赎为庶人。广军自当(11),亡赏。以上从卫青出定襄,与张骞出右北平,两次当匈奴无功。

    【注释】

    ①郎中令:官名。九卿之一,为统领郎中的长官,并守卫宫殿门户。

    ②大将军:此处指卫青。定襄:郡名。西汉分云中郡置,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

    ③首虏率:武帝时奖励军功的标准,即依杀敌多少授予不同的爵号。

    ④张骞:西汉名臣,武帝时两度出使西域,封博望侯。

    ⑤左贤王:匈奴官名。由单于子弟担任。

    ⑥持满毋发:拉满弓,但不放箭。

    ⑦大黄:弓名。即大的黄肩弩,可连射。裨将:副将。

    ⑧益治军:加紧巡视部曲,整顿行阵。

    ⑨罢:同“疲”。

    ⑩后期:延误战机。

    (11)自当:功过相当。

    【译文】

    石建死后,汉武帝召回李广,让他接任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广又任将军,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兵定襄。众将多因杀敌斩首达到规定标准而被封侯,李广却没有立功。又过了三年,李广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击匈奴,博望侯张骞带骑兵万人与李广一起出发,从另一条路出击。李广的军队走了几百里,遇到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的包围,李广的兵士都很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快马冲击敌阵。李敢带领几十名骑兵直穿匈奴的骑兵阵地,从敌阵两侧突围,然后返回,向李广汇报说:“匈奴人好对付。”兵士们这才安定下来。李广摆成圆形阵势,面朝外,匈奴发起猛烈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伤一半以上,而且箭也快用完了。李广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不要放箭,自己用大黄弓射击匈奴副将,连杀几人,敌人的包围圈才逐渐松开。这时天色已晚,兵士们个个面无人色,而李广神情气色仍如往常,并加强整饬军队。兵士们无不佩服李广的勇敢。第二天,继续拼命奋战,博望侯张骞也率兵赶到,匈奴兵才撤走。汉兵疲乏,无力追击。这时,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只好罢兵而归。按汉朝的法律,博望侯贻误军机,应当判处死刑,他出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军队杀敌很多,自己损失也不少,功过相当,没有得到封赏。以上记李广跟随卫青出定襄,与张骞出右北平,两次抗击匈奴都无功而返。

    初,广与从弟李蔡俱为郎,事文帝。景帝时,蔡积功至二千石。武帝元朔中,为轻车将军①,从大将军击右贤王②,有功中率③,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与望气王朔语曰④:“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妄校尉已下⑤,材能不及中,以军功取侯者数十人。广不为后人⑥,然终无尺寸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恨者乎?”广曰:“吾为陇西守,羌尝反⑦,吾诱降者八百余人,诈而同日杀之,至今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注释】

    ①轻车将军:官名。为大臣率兵出征时另加的名号。

    ②右贤王:匈奴官名。

    ③中率:符合授爵标准。

    ④望气:观察星相,占卜凶吉。

    ⑤妄:凡。

    ⑥后人:在人之后。

    ⑦羌:西汉时散居甘肃、青海等地的一个少数民族。

    【译文】

    起初李广和堂弟李蔡同为郎官,侍奉汉文帝。汉景帝时,李蔡因多次立功而达到食禄二千石的地位。汉武帝元朔年间,李蔡任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右贤王,杀敌立功,符合封侯标准,被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继公孙弘做了丞相。论人品,李蔡只算下中等,名声也远不如李广,可是李广却得不到食邑和封侯,做官也没有超过九卿。李广的部下甚至士兵,也有人得到封侯的赏赐。李广对善于望气占卜的王朔说:“自从汉朝出击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参加,可是各部校尉以下中小军官,才能平平庸庸,而因军功封侯的,却有几十人之多。我李广并不比别人差,却始终没有积累起大小的功劳而得到封侯和食邑,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我命相不好,注定不该封侯吗?”王朔说:“将军您自己回想一下,莫非做过什么引为遗憾的事情吗?”李广说:“我当陇西郡太守时,羌族曾起兵反叛,我诱降了八百多人,用计把他们同日杀死,我至今感到内疚的只有这件事。”王朔说:“招致祸害的事,莫过于杀已经投降的人,这就是将军得不到封侯的缘故啊。”

    广历七郡太守,前后四十余年,得赏赐,辄分其戏下①,饮食与士卒共之。家无余财,终不言生产事。为人长,爰臂②,其善射亦天性,虽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呐口少言③,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将兵,乏绝处见水,士卒不尽饮,不近水;不尽餐,不尝食。宽缓不苛④,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数困辱,及射猛兽,亦数为所伤云。以上杂序广生平。

    【注释】

    ①戏下:部下。戏,通“麾”。

    ②爰臂:即猿臂。此言李广臂长而灵活。爰,同“猿”。

    ③呐:同“讷”。指语言迟钝,不善言辞。

    ④苛:烦琐。

    【译文】

    李广先后担任七个郡的太守,前后共四十多年,每当得到赏赐,总是分给部下,平时与士兵同吃同喝。家里没有积蓄,也始终不谈置办家产的事。李广身材高大,臂长而灵活,因此善于射箭也是他的天性,他的子孙及其他人学习他的箭法,都没有赶上他的。李广口才笨拙,很少说话,平时同人们闲居,就在地上画宽狭不等的线条为军阵,比赛射箭射的面宽窄,输者饮酒。专门以射箭为游戏。李广带兵,凡是粮、水缺乏时候,一旦找到水,如果不是所有的兵士都喝够,他就不去水边;不是所有的士兵都吃上饭,他连一口食物都不尝。对士兵宽大而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愿意为他效力。李广射箭时,看见敌人而不在几十步以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要射,则弓弦一响,敌人应声而倒。正因如此,他领兵打仗,多次吃亏受辱,射猛兽也多次被猛兽扑伤。以上杂记李广的生平事迹。

    元狩四年,大将军、票骑将军大击匈奴,广数自请行。上以为老,不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译文】

    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大举出击匈奴,李广一再请求同行。汉武帝认为他年纪大了,起初不同意,过了好长时间才批准,任命他为前将军。

    大将军青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①,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②,出东道。东道少回远③,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④。广辞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⑤,乃今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⑥。”大将军阴受上指,以为李广数奇⑦,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是时,公孙敖新失侯⑧,为中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广。广知之,固辞。大将军弗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象愠怒而就部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⑩。惑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11),乃遇两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以上从卫、霍出击匈奴,失道后期。

    【注释】

    ①走:趋。

    ②并:合。指合军而同道。

    ③回远:绕道远了。回,绕,曲。

    ④“大军行”几句:指水草少,不宜大军群行。

    ⑤结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谓童年或年轻时为结发。

    ⑥死单于:指致死而取单于。

    ⑦数奇(jī):命运乖舛,指遭遇不顺当。奇,不成双,与“偶”相对。

    ⑧公孙敖:汉将,与卫青深交。元狩二年出击匈奴,临阵怯战,当斩,赎为平民。

    ⑨意象愠怒:指愠怒之情溢于外表。

    ⑩食其(yì jī):姓赵,时任主爵都尉。

    (11)南绝幕:指向南跨越沙漠。绝,跨越。幕,通“漠”。沙漠。

    【译文】

    大将军卫青领兵出塞,捕获匈奴兵,得知单于所在的地方,就亲自带精兵奔袭,而命令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一处,从东道出击。东道迂回曲折,比较远,水草又少,大部队经过,势必不能集中驻扎。李广推辞说:“我本列为前将军,现在大将军却改派我由东路出击。况且,我从年轻时就与匈奴作战,如今才得到一次直接与单于交战的机会,希望能担任前锋,与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卫青暗中接受皇帝的指示,认为李广运气不好,不能让他同单于对阵,以免达不到预想的胜利目标。这时,公孙敖刚刚失去侯爵,任中将军,大将军想让公孙敖和自己一同与单于交战,所以把李广调开。李广知道这一情况,坚决推辞大将军的调派。大将军不理他,命令长史写好公文,加印封好,与李广同去幕府,说:“赶快去军部,照信中说的办。”李广没向大将军辞行就动身,内心十分恼怒地来到军部,领兵与右将军赵食其汇合,从东道出发。由于迷了路,而落在大将军的后面。大将军与单于决战,单于就逃跑了,大将军没能抓住单于,只好返回。向南跨越过沙漠,才遇到前将军与右将军。李广谒见了大将军后,就回到自己军中。以上记李广跟随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迷失道路,延误军期。

    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①,因问广、食其失道状,曰:“青欲上书报天子失军曲折②。”广未对。大将军长史急责广之莫府上簿③。广曰:“诸校尉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注释】

    ①糒(bèi):干粮。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

    ②曲折:委曲。

    ③上簿:呈上文状。

    【译文】

    大将军派长史送酒食给李广,顺便查问李广、赵食其迷失道路的情况,并说:“卫青要向皇帝上书汇报军队误期的具体情况。”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长史急催李广到幕府呈上文状。李广说:“校尉们没有过失,是我自己迷了路。我现在要把自己的问题写下来呈报上去。”

    至莫府,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矣①!”遂引刀自刭②。百姓闻之,知与不知③,老壮皆为垂泣。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以上广不肯对簿自刭。

    【注释】

    ①刀笔之吏:掌管案牍的书吏。古时在简上书写,错则以刀削之,故名。

    ②自刭:自杀。刭,以刀割脖子。

    ③知:指素来相知。

    【译文】

    到了幕府,李广对部下说:“我从年轻时开始,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仗,这次有幸随从大将军与单于主力交锋,可是大将军又改派我的军队走迂回绕远的路线,又迷失道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李广已六十多岁了,终究不能再受那些文法之吏的审讯了。”于是就拔刀自杀了。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都为李广流泪。而右将军赵食其被单独交给执法官依法应判死刑,他出钱赎为平民。以上记李广不肯接受审判,自杀身亡。

    广三子,曰当户、椒、敢,皆为郎。上与韩嫣戏①,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上以为能。当户蚤死②,乃拜椒为代郡太守③,皆先广死。广死军中时,敢从票骑将军。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诏赐冢地阳陵当得二十亩④,蔡盗取三顷,颇卖得四十余万,又盗取神道外壖地一亩葬其中⑤,当下狱,自杀。敢以校尉从票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旗鼓,斩首多,赐爵关内侯⑥,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⑦,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⑧,票骑将军去病怨敢伤青,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为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

    【注释】

    ①韩嫣:韩王信之孙,深受武帝宠幸。

    ②蚤:通“早”。

    ③代郡:郡名。治所在今河北蔚(yù)县西南。

    ④阳陵:景帝陵,亦为该陵所在县名,以陵改名,治所在今陕西高陵西南。

    ⑤壖(ruán)地:空地。

    ⑥关内侯:爵位名。秦汉二十级军功中的第十九等爵。

    ⑦恨其父:令其父含恨而死。

    ⑧甘泉宫:宫名。本为秦离宫,时为汉武帝游猎之所,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

    【译文】

    李广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当户、李椒、李敢,都是郎官。一次,汉武帝与韩嫣戏耍,韩嫣稍有无礼行为,被李当户打跑,因此汉武帝认为李当户有才能。李当户很年轻就去世了,武帝就任命李椒为代郡太守,他们都比李广死得早。李广在军中死去时,李敢正随从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征。李广死后第二年,李蔡作为丞相,受皇帝赏赐,在阳陵得二十亩地为墓地,而李蔡盗取三顷地,转手卖了四十多万钱,又从阳陵墓道外空地中盗取一亩为安葬处,罪该入狱,李蔡自杀了。李敢以校尉身份随从骠骑将军攻打匈奴左贤王,作战勇敢,夺得左贤王的军旗和战鼓,杀死了许多敌人,得到封赏为关内侯,并得到二百户的食邑,接替李广担任郎中令。不久,李敢怨恨大将军卫青使他父亲李广忧愤自杀,打伤了大将军,大将军把这件事隐瞒起来。又过了不久,李敢侍从皇帝到雍县,去甘泉宫打猎,骠骑将军霍去病怨恨李敢打伤了卫青,用箭把李敢射死。当时霍去病得宠显贵,汉武帝隐瞒了这件事的真相,而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一年以后,霍去病也死了。

    敢有女为太子中人①,爱幸。敢男禹有宠于太子,然好利,亦有勇。尝与侍中贵人饮,侵陵之②,莫敢应。后诉之上,上召禹,使刺虎,县下圈中,未至地,有诏引出之③。禹从落中以剑斫绝累④,欲刺虎。上壮之,遂救止焉。而当户有遗腹子陵,将兵击胡,兵败,降匈奴。后人告禹谋欲亡从陵,下吏死。以上广之子孙。

    【注释】

    ①中人:内人。

    ②侵陵:侵犯,欺凌。

    ③引:拉,牵。

    ④累(léi):绳索。

    【译文】

    李敢的女儿是太子的内人,很受宠幸。李敢的儿子李禹也得宠于太子,但是好利,也很勇武。李禹曾与侍中贵人一起饮酒,侮辱了贵人,贵人不敢作声。后来向皇上告了状,皇上召见李禹,让他刺杀老虎,用绳索吊着他下到圈养老虎的地方,还没有着地的时候,皇帝下诏把他拉出来。李禹从网络中用剑砍断绳索,准备刺杀老虎。皇帝认为他很勇敢,于是派人救了他。李当户有一遗腹子叫李陵,带兵攻打匈奴,兵败,投降了匈奴。后来,有人告发李禹打算逃亡追随李陵,而被处死。以上记李广的子孙。

    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①。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②,不见虏,还。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③。数年,汉遣贰师将军伐大宛④,使陵将五校兵随后。行至塞,会贰师还。上赐陵书,陵留吏士,与轻骑五百出敦煌⑤,至盐水⑥,迎贰师还,复留屯张掖。以上陵居酒泉、张掖。

    【注释】

    ①建章:汉宫殿名。

    ②居延:边塞名。在居延泽上,用以阻挡匈奴由此侵入河西之路。又为汉县名。指居延泽附近一带,为当时河西与漠北往来的要道。

    ③酒泉:郡名。治所在今甘肃酒泉东北。因城有金泉,味如酒,故名。张掖:郡名。今属甘肃。

    ④贰师将军:指李广利。大宛:古西域三十六城国之一,北通康居,西南邻大胝,盛产名马。

    ⑤敦煌:郡名。今属甘肃。

    ⑥盐水:即盐泽,古湖泊名。今新疆罗布泊,因水含盐质而得名。

    【译文】

    李陵,字少卿,年轻时为侍中建章宫主管。擅长骑射,爱护别人,礼让下士,名声很好。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让他率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二千余里,经过居延塞,察看地形,没有见到匈奴,便返回了。被任命为骑都尉,带领勇士五千人,在酒泉郡、张掖郡一带操练,教习射法,准备抗御匈奴。几年后,汉廷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讨伐大宛,派李陵率领五校兵马追随其后。行至边塞,遇贰师将军率军回来了。皇帝赐书给李陵,让李陵留住吏士,只带轻骑五百出敦煌,行至盐水,迎接贰师将军回兵,再留驻张掖。以上记李陵驻守酒泉、张掖。

    天汉二年①,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②。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召见武台③,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④,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⑤,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⑥,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⑦。”上壮而许之,因诏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故伏波将军,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⑧,可必擒也。”书奏,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乃诏博德:“吾欲予李陵骑,云‘欲以少击众’。今虏入西河,其引兵走西河,遮钩营之道⑨。”诏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鄣⑩,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11),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12),因骑置以闻(13)。所与博德言者云何?具以书对。”以上诏陵至浚稽山,诏博德至西河。

    【注释】

    ①天汉二年:前99年。天汉,汉武帝年号(前100——前97)。

    ②天山:即今祁连山。

    ③武台:殿名。在未央宫内。

    ④扼:捉持。

    ⑤队:即部。

    ⑥无所事骑:意为不用骑兵。

    ⑦涉:达。

    ⑧浚稽:山名。分东浚稽和西浚稽,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图拉河与鄂尔浑河之间。

    ⑨钩营:匈奴往来之要道。

    ⑩遮虏鄣:古边塞名。在居延泽(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上。汉太初三年(前102)路博德筑,以遮断匈奴入侵河西之道,故名。

    (11)龙勒水:河流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

    (12)浞(zhuó)野侯赵破奴:汉将名。受降城:地名。汉武帝让将军公孙敖筑,在今内蒙古乌刺特旗北。

    (13)骑置:即驿骑。

    【译文】

    天汉二年,贰师将军带领三万骑兵出酒泉,攻打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山一带。天子征召李陵,想让他为贰师将军统管辎重物品。李陵在武台殿受到皇帝的召见,叩头请求说:“我所带领的屯边士兵,都是荆楚一带的勇士、奇才和剑客,力能伏虎,射则必中,希望能亲自率领一队人马,到兰干山以南以分散单于的兵力,使他不能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皇上说:“哪里还能派部队给你呢?我发兵多,没有骑兵给你。”李陵对答说:“不需要骑兵,我要以少击众,率步兵五千人直达单于王廷。”皇帝认为他很勇敢而准许了他,于是下诏让强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在途中接应李陵的军队。路博德,即前伏波将军,也羞于担任李陵的后援,上奏说:“现在正值秋天,匈奴马匹肥壮,不可与之交战,我愿留李陵至春天,一起率领酒泉、张掖骑兵各五千人共同夹击东、西浚稽山,一定能擒住单于。”书上奏后,皇帝很生气,怀疑李陵后悔而不想出兵,才让路博德上书,于是皇帝下诏给路博德:“我想给李陵骑兵,他说‘要以少击众’。现在匈奴入侵西河,你要率兵到西河,阻挡匈奴往来之要道。”下诏给李陵:“九月发兵,出兵遮虏鄣,到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巡逻观察敌情,如果没有看见什么,即从浞野侯赵破奴先前所走过的道路到受降城休息,依靠驿骑上报情况。你和路博德说了什么?把详细情况上书汇报。” 以上记诏令李陵率军至浚稽山,诏令路博德率军到西河。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说,拜步乐为郎。

    【译文】

    李陵于是带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关,向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安营,将所过山川地形绘成地图,让部下骑士陈步乐回去报告。陈步乐受到皇帝的召见,说李陵很得士兵拥护,皇帝十分高兴,拜陈步乐为郎。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①,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②。”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③,抵大泽葭苇中④,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⑤,单于下走。以上陵以步兵五千与匈奴三万骑战,屡胜。

    【注释】

    ①相直:相遇。

    ②金声:指锣声。

    ③龙城:地名。故城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

    ④葭苇:即芦苇。

    ⑤连弩:指一根弦同时放三十支弩箭。

    【译文】

    李陵到浚稽山后,与单于相遇,单于率领大约三万骑兵围住李陵军队。李陵率部队驻于两山之间,以大车为营。李陵率士兵出营外列阵,前排的持戟盾,后排的持弓弩,下令说:“闻鼓声而发,闻锣声而止。”敌人见汉军少,直接冲向军营。李陵率军交战进击,数千支弓矢一起发出,敌兵应弦而倒。敌人退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死数千人。单于非常惊恐,召集左右方的八万多骑兵一起攻打李陵军。李陵边打边退,向南走了数日,抵达一山谷中。由于连续作战,士兵被箭射伤的很多,身上三处受伤的放在战车上,两处受伤的拉车,一处受伤的持兵器作战。李陵说:“我军士气低落而且击鼓也振作不起来,是为什么呢?军中难道有女子吗?”军队开始出来的时候,关东群盗的妻子被贬徙边地,随军成为士卒的妻子,许多藏在战车里。李陵搜到后,用剑把她们杀死。第二天再战,斩敌首三千余级。率部向东南方向撤退,沿故龙城道走了四五日后,到达大湖边的芦苇中,匈奴从上风向纵火,李陵也令士卒先自烧尽附近的草木以自救。向南行至一山下,单于正好集兵于南山上,让他的儿子率骑兵攻打李陵。李陵在树林子里与之展开战斗,又杀死了数千人,于是发连弩射击单于,单于走下山。以上记李陵以五千步兵和匈奴三万骑兵交战,多次获胜。

    是日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诸当户君长皆言①:‘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还。’”

    【注释】

    ①当户:匈奴官名。

    【译文】

    当天,捕得匈奴兵,说:“单于说:‘这是汉军的精兵,攻打不下,日夜引我南行靠近边塞,莫非有伏兵?’诸当户君长都说:‘单于亲自率领数万骑兵都不能消灭数千汉军,日后就不能再驱使边臣了,也会让汉朝越来越轻视我匈奴。再在山谷间力战一番,还有四五十里才达平地,不能击败,再回去。’”

    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成安侯者,颍川人①,父韩千秋,故济南相②,奋击南越战死③,武帝封子延年为侯,以校尉随陵。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降④!”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⑤,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⑥,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⑦,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⑧!”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⑨,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⑩,期至遮虏鄣者相待。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以上陵军败,降匈奴。

    【注释】

    ①颍川:郡名。以颍水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州。

    ②济南:封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济南章丘区西。

    ③南越:国名。辖境约今广东、广西,秦末、汉初为赵陀所据,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灭之,置九郡。

    ④趣:从速。

    ⑤鞮汗山:山名。在居延关西北。

    ⑥垒石:投击敌人的石块。

    ⑦便衣:指穿短衣小袖。

    ⑧一取:言以一身独取。

    ⑨无兵:指没有兵器。

    ⑩一半冰:一大块冰。半,大片。

    【译文】

    当时,李陵军越来越危急,匈奴骑兵很多,一日交战数十个回合,又杀伤敌人二千余人。敌人没有占优势,准备离去,正好李陵的军候管敢被校尉所辱,投降匈奴,详细说明了“李陵军无后援,而且箭也就要用完了,只有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有八百人为前锋,以黄旗和白旗为标志,应以精骑攻打就能打败他们”。成安侯,是颍川人,父亲韩千秋,为前济南国相,与南越作战时勇敢战死,武帝封他的儿子延年为侯,以校尉的身份跟随李陵。单于得到管敢的情报非常高兴,命令骑兵一起攻击汉军,边攻边呼喊说:“李陵、韩延年赶紧投降吧!”于是挡住道路快速攻打李陵。李陵在山谷中,匈奴军在山上,四面齐射,箭如雨下。汉军向南撤退,还没有到鞮汗山,一天下来五十万支箭已全部用尽,于是弃车而逃。士兵尚存三千多人,只斩断车辐而拿着,士兵手持短刀,来到狭谷中。单于切断了他们的后路,借山隅之势放石攻打,士兵大多死亡,不能再往前走了。天黑后,李陵着便装一个人步行出营,制止左右说:“不要跟随我,我大丈夫一个人去独取单于!”很长时间后,李陵回到军营,大声叹息说:“兵败,只有死路一条!”军士中有人对他说:“将军威震匈奴,命运不济,日后想法直接还归,像浞野侯为匈奴所俘,后来逃亡回来,天子把他当成贵客来对待,何况是将军!”李陵说:“你不要再说了!我不战死,就不是壮士。”于是把旌旗都砍了,把珍宝埋在地下。李陵叹息说:“再得数十支箭,足以逃脱。现在已无兵器再战,天明等待被俘吧!大家作鸟兽散,可能还有能够脱险归报天子的。”让军士各拿二升干粮,一大块冰,约定在遮虏鄣相会。夜半时分,击鼓发兵,鼓不响。李陵与韩延年都上了马,跟从的勇士十余人。匈奴数千骑兵追杀,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没有脸面回报陛下!”于是投降。以上记李陵兵败,投降匈奴。

    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译文】

    军士分散,逃到边关的四百多人。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①,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糵其短②,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戎马之地③,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④,冒白刃,北首争死敌⑤,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⑥。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⑦。”初,上遣贰师大军出,财令陵为助兵⑧,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⑨,为陵游说,下迁腐刑⑩。

    【注释】

    ①太史令:官名。掌管国家典籍,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司天文历法等。汉秩六百石。

    ②媒糵(niè)其短:比喻构陷诬害,酿成其罪。媒,酒母。糵,酒曲。

    ③:通“蹂”。践踏。

    ④拳:同“豢”。弓弩。

    ⑤北首:北向。

    ⑥暴:显露。

    ⑦得当:指欲立功以抵其罪。

    ⑧财:通“才”。仅仅。

    ⑨沮:诋毁。

    ⑩腐刑:即宫刑,古代刑法之一,男子阉割生殖器,女子则幽闭。

    【译文】

    李陵战败的地方距离边塞百余里,边塞得到了这个消息向朝廷报告。皇上希望李陵战死,召见李陵的母亲及夫人,让相面的人看看,没有死亡的气色。后来听说李陵投降了,皇上震怒,责问陈步乐,陈步乐自杀。大臣们都认为李陵有罪,皇上以此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极力申说:“李陵侍亲至孝,与人交往守信,时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的危难。他素来所培养的,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旦不幸,那些为保全自己及其妻子儿女的大臣便跟风构陷他犯了大错,实在令人伤心啊!况且李陵率领的步卒不满五千,深入匈奴,抵御数万之师,敌人救死扶伤应付不暇,发动能作战的所有百姓一起围攻他们。转战千里,箭用光了,退路被切断了,士兵手拿空弩,身冒白刃,北向与敌死战,李陵能得人之死力,即使古代的名将也赶不上啊。他虽然失败了,但他打败匈奴兵的事也足以显扬于天下。他之所以不死,应该是想立功以赎其罪,报效汉廷。”当初,皇上派遣贰师将军率领大军出塞,只让李陵为助兵,等李陵与单于相遇而战,而贰师将军功劳少。皇帝认为司马迁诬妄言之,想诋毁贰师将军,为李陵游说,于是处司马迁宫刑。

    久之,上悔陵无救,曰:“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译文】

    很久以后,皇帝悔悟到李陵是没有救兵而败,说:“李陵发兵出塞时,就诏命强弩都尉,让他接应李陵。预先下了诏,哪想老将生了奸诈。”于是派遣使者犒劳赏赐李陵残部得以逃脱的兵士。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①。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②,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③,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

    【注释】

    ①因杅:匈奴地名。

    ②族:即诛灭全族。

    ③大阏氏:匈奴王后的称号。此为单于之母。

    【译文】

    李陵在匈奴一年多后,皇上派遣因杅将军公孙敖率兵深入匈奴迎回李陵。公孙敖的军队无功而还,说:“抓到俘虏,说李陵教单于练兵以准备攻打汉军,所以我没有得到什么。”皇上听说后,于是将李陵全族诛灭,他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全被诛杀。陇西士大夫为李陵不能死节而感到羞愧。后来,汉派遣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对使者说:“我为汉率步兵五千人横贯匈奴,因为没有救兵而失败,我有什么辜负于汉廷而诛灭我全家?”使者说:“汉廷听说李少卿教匈奴操练军队。”李陵说:“那是李绪,不是我。”李绪本为汉塞外都尉,驻扎奚侯城,匈奴攻打他,李绪就投降了,而单于待李绪如宾客,比李陵的地位高。李陵以其家因李绪被杀而感到很痛心,派人去刺杀李绪。大阏氏想杀死李陵,单于把他藏在北方,大阏氏死后才得以返回。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①,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②,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以上汉诛陵家属,陵在匈奴贵用事。

    【注释】

    ①右校王:匈奴官名。

    ②家收:指被抄家。

    【译文】

    单于认为李陵很勇武,把女儿嫁给他为妻,封为右校王,封卫律为丁灵王,都很重用他们。卫律的父亲本为长水胡人。卫律生长于汉,与协律都尉李延年很要好,李延年推荐卫律出使匈奴。出使回来,正赶上李延年被抄家,卫律害怕被株连,逃回投降了匈奴。匈奴人很喜欢他,常在单于左右侍奉。李陵居外,有大事,才入庭议事。以上记汉廷杀了李陵的家属,李陵在匈奴地位尊贵,掌权任事。

    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①。立政等至,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皆侍坐。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后陵、律持牛酒劳汉使,博饮②,两人皆胡服椎结③。立政大言曰:“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④,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⑤。”以此言微动之。陵墨不应⑥,孰视而自循其发,答曰:“吾已胡服矣!”有顷,律起更衣,立政曰:“咄,少卿良苦⑦!霍子孟、上官少叔谢女⑧。”陵曰:“霍与上官无恙乎⑨?”立政曰:“请少卿来归故乡,毋忧富贵。”陵字立政曰⑩:“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语未卒,卫律还,颇闻余语,曰:“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今何语之亲也!”因罢去。立政随谓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注释】

    ①招:引致。

    ②博饮:指边博边饮。博,古代一种赌输赢的游戏(与棋相仿)。

    ③椎结:把头发撮在一起,形状如椎。

    ④主上富于春秋:指天子年少。

    ⑤子孟:霍光字。少叔:上官桀字。

    ⑥墨:同“默”。沉默。

    ⑦良苦:很苦。

    ⑧谢女:指带话向你问好。女,同“汝”。

    ⑨无恙:问候用语,无疾无忧之意。

    ⑩字立政:即以字呼立政。

    【译文】

    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佐朝政,他们向来与李陵很要好,派遣李陵的故旧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一起去匈奴召回李陵。任立政等到了匈奴后,单于设酒款待汉使者,李陵、卫律皆陪坐。任立政等见到李陵,但没能私下说话,于是给李陵使眼色,并多次自己抚弄刀环,握住自己的足,暗中告诉他,说可以归汉了。后来,李陵、卫律置牛酒慰劳汉使,一边博戏,一边饮酒,两个人都穿胡服,扎椎结。任立政大声说:“汉已大赦,中国安乐,皇帝年少,霍子孟、上官少叔主持政事。”想用这种话来暗示打动他。李陵沉默不答应,仔细看看并且理理自己的头发,回答说:“我已经穿胡服了!”过了一会,卫律起身去上厕所,任立政说:“唉,少卿太苦了,霍子孟、上官少叔向你问好。”李陵说:“霍子孟与上官少叔都还好吧?”任立政说:“请少卿回故乡,不要担心没有富贵。”李陵以字呼任立政说:“少公,回去是容易,只是害怕再受侮辱,有什么办法呢!”话没说完,卫律回来了,听到了不少话,说:“李少卿贤能,不必独居一国。范蠡游遍天下,由余去戎入秦,现在怎么说得那么亲密呢!”于是便罢宴离去。任立政随即对李陵说:“你有意回去吗?”李陵说:“大丈夫不能再受侮辱。”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以上任立政招陵。

    【译文】

    李陵在匈奴住了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逝。以上记任立政招李陵回国事。

    苏建,杜陵人也①。以校尉从大将军青击匈奴,封平陵侯。以将军筑朔方②。后以卫尉为游击将军,从大将军出朔方。后一岁,以右将军再从大将军出定襄,亡翕侯③,失军当斩,赎为庶人。其后为代郡太守,卒官。有三子:嘉为奉车都尉,贤为骑都尉,中子武最知名。

    【注释】

    ①杜陵:县名。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因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故名。

    ②朔方: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驱逐匈奴,收复河南地区置。

    ③翕侯:指赵信。

    【译文】

    苏建,杜陵县人。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封为平陵侯。以将军的身份修筑朔方城。后以卫尉的身份任游击将军,跟从大将军出兵朔方。一年以后,又随大将军出定襄,翕侯赵信死亡,因失军当斩首,出钱赎为庶人。后来做了代郡太守,死在任上。苏建有三个儿子:苏嘉为奉车都尉,苏贤为骑都尉,二儿子苏武最为出名。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①。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②,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③。”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④。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⑤。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以上武使匈奴。

    【注释】

    ①栘中:马厩名。厩监:官名。司养马。

    ②且鞮(jū dī)侯:匈奴首领。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即单于位。

    ③丈人:对老人的尊称。

    ④假吏:即兼吏,是临时差遣而充任的属吏。

    ⑤置币:指陈设财物。

    【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父亲苏建为国立功,而与兄弟们一起被任用为郎,苏武后来逐渐升迁为栘中厩监。当时汉朝不断讨伐匈奴,双方多次派使者暗察对方情况,匈奴先后扣留了郭吉、路充国等十多批汉使者。匈奴使者来,汉朝也扣留以相抵偿。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刚刚即位,害怕汉朝袭击,便声言:“汉朝的皇帝是我的长辈。”把路充国等被扣留的十多批汉使者全都放还。汉武帝赞赏他明于大义,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带着汉朝符节护送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并赠送给单于许多财物,以报答他的好意。苏武与副使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兼任使者属吏的常惠等人招募士卒、斥候一百多人同去匈奴。到达匈奴后,陈设财物赠送给单于。单于更加傲慢,完全不像汉朝所期望的那样。以上记苏武出使匈奴。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②,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③。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注释】

    ①缑(ɡōu)王:匈奴亲王。

    ②昆邪王:匈奴亲王。昆邪为匈奴一部。

    ③阏氏子弟:匈奴王后阏氏及其晚辈。

    【译文】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返回,正赶上缑王和长水虞常等人在匈奴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曾与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随同浞野侯赵破奴,讨伐匈奴,兵败而降。他们与随同卫律投降的人暗中策划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返回汉朝。恰巧赶上苏武等出使匈奴,虞常在汉朝时一直和副使张胜关系不错,就暗中拜访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怨恨卫律,我能为汉朝暗设弓弩杀死他。我的母亲和弟弟在汉朝,希望他们能得到我为汉朝立功的赏赐。”张胜表示同意,并送给虞常财物。一个多月以后,单于出去打猎,只有阏氏及其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准备下手,但其中一人晚上逃走,告发了他们。单于的子弟率军与虞常等展开激战,缑王等都在战斗中被杀,虞常被活捉。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①。”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②:“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④,覆武其上⑤,蹈其背以出血⑥。武气绝半日,复息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以上缑王、虞常之变。

    【注释】

    ①见犯乃死,重负国:指被匈奴侵犯,然后再死,是更辜负了汉朝。

    ②伊秩訾:匈奴官名。有左、右之分。

    ③受辞:受审。

    ④煴火:无焰之火。

    ⑤覆:使伏卧。

    ⑥蹈:用手叩击伤口使出血,以免血淤体内。

    ⑦复息:指复苏而呼吸。

    【译文】

    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件事。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怕之前与虞常密谋的话泄露,就把情况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涉到我。受侮辱而死,更对不起国家。”于是便要自杀,张胜、常惠一起把他劝住。虞常果然供出张胜。单于大怒,召集匈奴贵族商议,要杀死汉朝使者。左伊秩訾说:“如果今后有谋害单于的,该如何加重处罚?不如让他们全部投降。”单于便派卫律召来苏武审问,苏武对常惠等说:“使自己的节操和国家的使命受辱,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拔出佩刀自杀。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苏武,派人骑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了一个坑,点上煴火,使苏武伏卧在火坑上,用手叩击他的背使淤血从伤口中流出。苏武昏死过去半天,然后才苏醒。常惠等人哭着用车把他拉回营帐。单于非常佩服他的气节,派人早晚探问他的病情,并拘捕了张胜。以上记缑王、虞常发动变乱。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①。”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②,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③,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④,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⑤?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⑥,头悬北阙⑦;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以上卫律劝武降。

    【注释】

    ①相坐:受到牵连。

    ②拟:比划,用兵器作出杀人状。

    ③身膏草野:即用身体作肥料使草原肥沃,即葬身草地之意。膏,此处为动词,使肥沃。

    ④畔:通“叛”。背叛。

    ⑤何以女为见:意为怎么用得着与你相见?

    ⑥宛王:指大宛国王。

    ⑦北阙:汉宫阙名。

    【译文】

    苏武的伤势日渐好转,单于派使者告知他。正赶上审判虞常,想借此机会迫使苏武投降。用剑杀死虞常后,卫律说:“汉朝使者张胜阴谋杀害单于亲近的大臣,罪当处死,不过单于招募投降的人,赦免他的罪过。”举剑要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又对苏武说:“副使有罪,你应连坐。”苏武说:“我本来没有参与密谋,又不是他的亲属,说什么连坐?”卫律用剑比划着要杀苏武,苏武纹丝不动。卫律说:“苏先生,我卫律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幸蒙单于恩德,赐给我王号,使我拥有部众数万,马畜满山,富贵如此。苏先生今天投降,明天也会这样。否则白白葬身于荒野之中,有谁知道您为汉朝而死呢?”苏武不予理睬。卫律又说:“您通过我而投降,我与您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话,以后即使想见到我,还能够吗?”苏武大骂卫律道:“你作为汉朝臣民,不顾恩义廉耻,背叛皇帝和亲人,投降蛮夷,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裁决人的生死,你却不出以公心,主持公正,反而要使两国之间相互争斗,以坐观双方混战所造成的祸乱。南越杀死汉使者,被夷为汉朝的九个郡;大宛王杀死汉使者,他的头颅悬于汉宫之北阙;朝鲜杀死汉使者,立即被诛灭。唯独匈奴未发生这种事。你明知我不投降,如果想让两国互相攻伐,匈奴的祸害将从杀我开始。”以上记卫律劝苏武投降。

    律知武终不可胁①,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②,绝不饮食③。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④,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⑥。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注释】

    ①胁:胁迫。

    ②大窖:即地穴。

    ③绝不饮食:断绝供应饮食。

    ④北海:即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

    ⑤羝(dī):公羊。

    ⑥羝乳:指公羊产子,比喻不可能的事。

    【译文】

    卫律知道最终不能胁迫苏武投降,就把情况汇报给单于。单于越发想让苏武投降,便把他幽禁在地窖里,断绝向他供应饮食。天降大雪,苏武就卧在地上,吞食雪团和毡毛,好几天也没饿死。匈奴以为他是神人,于是把他迁徙到北海边没有人烟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直到公羊产下小羊羔,才允许他回来。还把他和常惠等分开,分别安置在不同的地方。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②。武能网纺缴③,檠弓弩④,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⑤。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⑥,武复穷厄⑦。以上海上牧羊。

    【注释】

    ①廪食:官府供给的粮食。

    ②於靬(jiān)王:且辊侯单于之弟。弋射:以绳系箭而射。

    ③缴(zhuó):生丝之缕,可以弋射。

    ④檠(qínɡ)弓弩:即辅正其弓弩。

    ⑤服匿:酒器名。小口,大腹,方底,可盛酒酪。穹庐:圆形毡帐。

    ⑥丁令:古民族名。汉时为匈奴属国,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

    ⑦穷厄:穷苦困厄。

    【译文】

    苏武被流放到北海以后,匈奴不供给他粮食,他只好挖掘野鼠贮藏的草籽充饥。拄着汉朝符节放羊,时时刻刻把汉朝的符节带在身边,以致节上的饰旄都掉光了。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打猎。因苏武会制造猎网和箭缴,校正弓弩,於靬王很喜欢他,送他衣服和食物。又过了三年多,於靬王病了,就赐给苏武牲畜、酒酪器皿和毡帐。於靬王死后,他的部众也都迁走了。这年冬天,丁令人偷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再度陷入困境。以上记苏武在北海边放羊。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①,从至雍棫阳宫②,扶辇下除③,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④,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⑤,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⑥,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⑦,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⑧,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⑨,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⑩,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11)。”武曰:“自分已死久矣(12)!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13)。”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以上李陵劝武降。

    【注释】

    ①长君:指苏武兄长苏嘉。

    ②棫阳宫:宫名。在雍县东北。

    ③辇:上古时人力拉的车,汉特指皇帝坐的车,后代亦然。除:台阶。

    ④孺卿:指苏武之弟苏贤,字孺卿。后土:土地神。

    ⑤宦骑:宦官为骑侍从皇帝者。黄门驸马:指天子驸马之在黄门者。

    ⑥太夫人:指苏武母亲。不幸:即死亡。

    ⑦保宫:汉少府的属官。原名居室,汉武帝更名保宫。此处指保宫下属的官署,是囚禁罪臣及其眷属的监狱。

    ⑧陛下春秋高:指汉武帝年事已高。

    ⑨通侯:爵位名。为秦汉二十等军功爵的最高级,原名彻侯,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

    ⑩钺:大斧。汤镬:古代一种酷刑,将人投入沸汤中煮死。

    (11)壹:一定。

    (12)自分:自己心甘情愿。

    (13)通于天:比天还高。

    【译文】

    当初,李陵与苏武同在汉朝任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求见苏武。过了很长时间,李陵被单于派到北海,为苏武置办酒宴,陈设乐舞,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您平素交往很深,因此派我来劝您,单于将诚心待您。您终究不能回汉朝,白白地在这无人之地自找苦吃,谁能看见您的信义呢?从前您的哥哥苏嘉任奉车都尉,随皇上到雍县棫阳宫,扶辇下殿阶,撞到柱子上,折断了车辕,以大不敬罪受到弹劾,用剑自杀,皇帝赐给了二百万钱的安葬费。您的弟弟苏贤随从皇上去河东郡祭祀后土神,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驸马被推入河中淹死,宦骑逃走了,皇上命令苏贤追捕宦骑,没能捉住,苏贤忧虑害怕,喝药自杀。我领兵离长安时,您的母亲不幸去世,我送葬到阳陵。您的妻子年轻,听说已改嫁了。只剩下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现在已过去十多年了,不知是死是活。人生如同早上的露珠一样短促,何必长期这样折磨自己。我开始投降时,心神恍惚,如疯若狂,为自己背叛汉朝而痛心,加上老母被关押在保宫,您不想投降的心情怎么会超过我呢?况且皇帝年老,法令没有常规,大臣无罪而被诛灭的有数十家,安危难以预料,您还为谁守节呢?希望听从我的谋划,什么也别说了。”苏武说:“我们父子无功无德,都是由于皇上的提拔,才位列将军,爵至通侯,兄弟三人都为皇帝近臣,常愿肝脑涂地。现在能牺牲自己,报效国家,即使蒙受斧钺之诛、汤镬之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主,如同儿子侍奉父亲,儿了为父亲而死,毫无怨恨。希望您不要再说了。”李陵与苏武喝了几天酒之后,又劝苏武:“您一定要听我的话。”苏武说:“我早已心甘情愿去死。您一定要使我投降,就请结束今天的欢宴,让我死在您面前。”李陵见他对汉朝如此忠诚,长叹一声,说:“唉,真是义士啊!我和卫律的罪过比天还大啊!”随之泪如雨下,沾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以上记李陵劝苏武投降。

    陵恶自赐武①,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②,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③,欧血④,旦夕临数月。

    【注释】

    ①恶(wù):不愿意,不好意思。

    ②区脱:匈奴语,土室,即匈奴在边塞所建的土堡哨所,为侦察之用。

    ③乡:同“向”。

    ④欧:同“呕”。

    【译文】

    李陵不愿意亲自赠送苏武财物,就派他的妻子给苏武送去几十头牛羊。后来李陵又去北海告诉苏武:“匈奴边塞哨所活捉了云中汉人,说上自太守下至百姓都穿白色丧服,并说皇上死了。”苏武听到这个消息后,面对南方痛哭,以致吐血,每天早晚哭吊汉武帝,一连好几个月。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②,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③。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④,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⑤,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⑥,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⑦。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以上匈奴许归武。

    【注释】

    ①具自陈道:自己详细陈述。

    ②上林:宫苑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

    ③让:斥责。

    ④竹帛:古代书于竹简、绵帛上,引申为史册。

    ⑤贳(shì):赦。

    ⑥曹柯之盟:春秋时鲁人曹沫与齐人交战,三战皆败,鲁国献地求和,齐、鲁两国国君会盟于柯,曹沫在盟会劫持齐桓公,迫使他退还鲁地。此处喻指欲劫持单于。

    ⑦(tuí):败坏。

    【译文】

    汉昭帝即位几年后,匈奴与汉朝和好。汉朝寻求苏武等人,匈奴诈说苏武死了。后来汉朝使者又到了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和他一起晚上去见汉使者。常惠详细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又教汉使者对单于说,汉朝皇帝在上林苑打猎,射下一只雁,脚上系着一份帛书,说苏武在某个大泽中。汉朝使者非常高兴,就按常惠说的办法去责问单于。单于左顾右盼,暗暗吃惊,只好向汉朝使者道歉说:“苏武等人确实活着。”这时,李陵摆设酒宴祝贺苏武说:“您今天回去,美名传颂于匈奴,功勋显扬于汉室,即使是古代史书所载,图画所绘的,有谁能胜过您!我李陵虽无能怯懦,假使汉廷暂且宽赦我的罪过,保全我的老母,使我能施展由于投降匈奴之耻辱而蓄积已久的志愿,或许能像曹沫那样寻找机会立功赎罪,这是我从前念念不忘的。但皇上逮捕诛灭了我全家,这是世上最大的侮辱,我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算了吧,我只是让您知道我的心情罢了。我是异国的人了,这一分手将永无相见之日了。”李陵起身舞蹈,唱道:“驰骋万里啊跨越沙漠,为皇上领兵啊奋击匈奴。被困于狭谷啊矢尽刀折,士兵战死啊名声扫地。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涕泪交流,与苏武诀别。单于召集苏武的属吏,除去已投降的和死去的,随苏武返回的总共九人。以上记匈奴允许苏武回归。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①。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以上武还汉。

    【注释】

    ①始元六年:前81年。始元,汉昭帝年号(前86——前81)。

    【译文】

    苏武在昭帝始元六年春天回到都城长安。昭帝命令苏武准备一牛、一羊、一猪的太牢之礼到武帝陵墓祭拜,又授予他典属国之职,官阶为中二千石,并赏赐给他二百万钱,公田二顷,宅地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均被授予中郎之职,每人得赏赐绢帛二百匹。其余六人年老回家,每人得赏赐十万钱,免除终身徭役。常惠后来官至右将军,封为列侯,另专门有他的传记。苏武在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出使时年富力强,等到返回时,已须发全白了。以上记苏武回到汉朝。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译文】

    苏武回来的第二年,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与上官安有密谋,因连坐,苏武也要被处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①,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②,免武官。

    【注释】

    ①长史:指杨敞,曾为大将军霍光的僚属。

    ②寝:止息,扣住不发。

    【译文】

    当初上官桀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昭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来才授予典属国之职,霍光的长史杨敞没有功劳,却任搜粟都尉,霍光专权,肆意妄为。等到燕王等人因谋反被杀,追查其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燕王也曾多次为苏武为国立功之事向皇帝申诉过,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这个奏折压下,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职。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①,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②,号称祭酒③,甚优宠之。

    【注释】

    ①宦者署:官署名。即宦者令丞衙门,宦者令为少府属官。因其署亲近,故令在此听诏。

    ②朝朔望:每逢初一、十五入进见天子。

    ③祭酒:即加祭酒之号,以示优宠。古礼,宴会时先推功德高者举酒祭地。

    【译文】

    几年以后,昭帝去世,苏武以曾经任中二千石官员的身份参与迎立宣帝,被赐封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食邑。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苏武,因为他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宣帝立即召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命令,苏武多次进见宣帝,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节操著名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待尊宠他。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①。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②,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③。以上武晚年事。

    【注释】

    ①平恩侯:指许广汉,其女为宣帝皇后。平昌侯:指王无故,为汉宣帝舅。乐昌侯:指王武,为王无故弟。

    ②声问:音信。

    ③神爵二年:前60年。神爵,汉宣帝年号(前61——前58)。

    【译文】

    苏武所得赏赐的财物,全都赠送给兄弟和旧友,家里不蓄积财产。许皇后的父亲平恩侯许广汉、皇帝的舅舅平昌侯王无故和乐昌侯王武、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事已高,儿子又犯罪被杀,宣帝很可怜他,就询问左右大臣:“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难道没有儿子?”苏武通过许广汉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族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宣帝同意了。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帝任命他为郎。又任用苏武的侄子为右曹。苏武活了八十多岁,于宣帝神爵二年病死。以上记苏武晚年的事迹。

    甘露三年①,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②,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③,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次曰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④。凡十一人,皆有传。自丞相黄霸、廷尉于定国、大司农朱邑、京兆尹张敞、右扶风尹翁归及儒者夏侯胜等,皆以善终,著名宣帝之世,然不得列于名臣之图,以此知其选矣。以上麒麟阁图象。

    【注释】

    ①甘露三年:前51年。甘露,汉宣帝年号(前53——前50)。

    ②股肱:大腿和胳膊,比喻辅佐君主的大臣。

    ③麒麟阁:宫阁名。在未央宫中。

    ④方叔、召虎、仲山甫:皆为周宣王时贤臣,辅佐宣王中兴。

    【译文】

    宣帝甘露三年,单于开始入塞朝拜汉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便令人把他们的相貌画在麒麟阁上,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只有霍光不注名字,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氏,以下依次为: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丞相高平侯魏相,丞相博阳侯丙吉,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宗正阳城侯刘德,少府梁丘贺,太子太傅萧望之,典属国苏武。这些人都功勋卓著品德高尚,为世人所熟知,因此画名人图来表彰他们,明确说明他们是汉宣帝中兴的辅佐之臣,可与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方叔、召虎、仲山甫媲美。共十一人,在《汉书》中都有传记。从丞相黄霸、廷尉于定国、大司农朱邑、京兆尹张敞、右扶风尹翁归到名儒夏侯胜等,都能善始善终,扬名于宣帝之时,却不能列于名臣图中,由此可见辅佐之臣的选择标准。以上记麒麟阁画像。

    赞曰:李将军恂恂如鄙人①,口不能出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彼其中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②。”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然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广至陵,遂亡其宗,哀哉!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注释】

    ①恂恂:恭敬谨慎的样子。鄙人:边远地方的人,乡下人。

    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实至名归。蹊,径,小路。

    【译文】

    赞语说:李将军忠诚、厚道、朴实,像个乡下人,口不善言,当他死的时候,天下的人,不管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的死而痛哭流涕,这大概是他诚实的品性能取信于士大夫的缘故。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说的虽然是小事,却可以说明深刻的道理。然而一家三代为将,这是深通世理的人所忌讳的,从李广至其孙李陵,其宗族被夷灭了,真是可悲啊!孔子说:“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义的,没有求生而损害仁义的”,“出使于四方,不辱于君主之命”,这些品质苏武都具备了。

    赵尹韩张两王传

    【题解】

    本传实为西汉中期京官的一个合传。汉武帝始置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三辅综理京畿事务。京畿地区豪强权贵众多,情况复杂,向来号为难治。汉宣帝亲政后,大力整顿吏治,一些德才兼备、治绩优异的地方官被选调入京。他们大都能不畏豪强,善于任烦治乱,维护地方治安,但又各具特点。如赵广汉聪明机智,尹翁归廉洁奉公,韩延寿好施教化,张敞刚直灵敏,王尊守正不阿,王章坚守气节,等等。作者对此做了淋漓尽致的描述,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①,故属河间②。少为郡吏、州从事③,以廉絜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④,平准令⑤。察廉为阳翟令⑥。以治行尤异⑦,迁京辅都尉⑧,守京兆尹⑨。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⑩,护作平陵方上(11)。建素豪侠,宾客为奸利(12),广汉闻之,先风告(13)。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14)。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15),终无所听。宗族宾客谋欲篡取,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16),使吏告曰:“若计如此,且并灭家。”令数吏将建弃市,莫敢近者。京师称之。以上守京兆尹。

    【注释】

    ①涿郡: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涿州。蠡(lǐ)吾:县名。治所在今河北博野西南。

    ②河间:封国名。治所在今河北献县东南。

    ③郡吏:指郡太守的属吏。州从事:官名。州刺史的佐官。

    ④茂材: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西汉称“秀材”,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材,通“才”。

    ⑤平准令:官名。职掌市场物价。

    ⑥察廉:犹举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方法,由郡国举荐廉洁之士,经过考察,任以官职。察,考核。阳翟: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州。

    ⑦治行:政绩。

    ⑧京辅都尉:官名。京兆尹佐职,掌京师治安。

    ⑨京兆尹:京师的地方长官。与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三辅”。京兆尹治长安以东,左冯翊治长安以北,右扶风治渭城以西。

    ⑩新丰:县名。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汉高帝定都关中,因其父思归故里,乃于秦故骊邑仿丰地街巷筑城,并迁旧居于此,以娱其父,后改名新丰。

    (11)护作平陵方上:协理监作昭帝陵的方顶。平陵,汉昭帝陵墓,在今陕西咸阳西北。

    (12)奸利:用非法手段谋取私利。

    (13)风告:微言劝告。风,通“讽”。

    (14)收案致法:即逮捕而置之于法。

    (15)中贵人:帝王所宠幸的宦官。豪长者:指有名望的豪绅。

    (16)主名起居:主持的人和他们的动态。

    【译文】

    赵广汉,字子都,是涿郡蠡吾县人,蠡吾县以前属于河间国管辖。赵广汉年轻时做过郡吏和州从事,以廉洁奉公、通达聪敏、礼贤下士闻名。后来被举荐为茂材,担任管理市场物价的平准令。经过考核,又做了阳翟县令。因为政绩优异,被提拔为京辅都尉,代理京兆尹。当时正遇上汉昭帝去世,新丰县人杜建任京兆掾,协助监造昭帝的陵墓。杜建平素为人强悍,这时就指使宾客非法牟取暴利,赵广汉知道后,先婉言规劝。杜建不悔改,赵广汉就把他逮捕,依法处理。许多有权势的官绅,纷纷来替杜建说情,可是赵广汉始终不听。杜建的家族和门客密谋策划,企图劫狱,赵广汉完全了解了他们的计划和主使人的活动后,派手下官吏警告他们说:“如果你们劫狱,就把你们满门抄斩!”赵广汉命令数名狱吏将杜建斩首示众,结果没有人敢近前闹事。京城的人都称赞这件案子办得好。以上记赵广汉代理京兆尹。

    是时,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共废王,尊立宣帝。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迁颍川太守。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制。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①。

    【注释】

    ①震栗:恐惧,颤抖。

    【译文】

    这时,昌邑王刘贺应召来京做皇帝,因为行为荒唐放纵,大将军霍光和群臣一起废掉昌邑王,尊立宣帝。赵广汉因为参加了这件事的决策,汉宣帝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后来,赵广汉调任颍川太守。颍川郡的世家大族原氏、褚氏横行乡里,肆无忌惮,他们的门客为盗做贼,前几任太守都没能擒拿制服他们。赵广汉到任几个月,就杀掉了原、褚两家中的首恶分子,颍川郡的坏人大为震惊。

    先是,颍川豪桀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①,出有案问②,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③。又教吏为缿筒④,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其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雠,奸党散落,风俗大改。吏民相告讦⑤,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壹切治理⑥,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以上为颍川太守。

    【注释】

    ①厉:通“励”,奖励。受记:得知公文内容。记,古代公文的一种文体。

    ②案问:审讯案情。

    ③怨咎:埋怨,责备。

    ④缿(xiànɡ)筒:古代接受告密文件的器具,形如瓶,有小孔,可入而不可出。

    ⑤告讦:揭人阴私。

    ⑥壹切:一切,言诸事皆治理。

    【译文】

    在此之前,颍川郡豪门望族互相通婚结为姻亲,官吏们互相勾结,结党成风。赵广汉很忧虑这种现象,就奖励他们中间可以利用的人,让他事先知道案情去告发别人,到审讯被告,判定罪名,依法惩处时,赵广汉故意向被告泄露告发人的话,使他们互相怨恨指责。他又让手下设置告密筒,得到揭发信后,就把告发人的名字削除,却假托是某豪门大族的子弟检举的。从此以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为冤家对头,奸党分崩离析,风俗大变。官吏和百姓互相监督检举,赵广汉利用这个作为侦察坏人坏事的耳目,盗贼们因此不敢作案,一作案就会被捕获。结果使颍川郡大治,赵广汉的威名远扬,连匈奴投降汉朝的人也说匈奴部落中都听说过赵广汉的大名。以上记赵广汉任颍川太守之事。

    本始二年①,汉发五将军击匈奴②,征广汉以太守将兵,属蒲类将军赵充国。从军还,复用守京兆尹,满岁为真③。以上虚叙历官。

    【注释】

    ①本始二年:前72年。本始,汉宣帝年号(前73——前70)。

    ②五将军:指御史大夫祁连将军田广明、蒲类将军赵充国、云中太守虎牙将军田顺、度辽将军范明友和前将军韩增。

    ③真:正式任命。

    【译文】

    本始二年,汉宣帝派田广明、赵充国、田顺、范明友、韩增五位将军率兵攻打匈奴,调遣赵广汉以太守的身份领兵参加,归蒲类将军赵充国指挥。战争结束后,赵广汉随军返回,又任用他代理京兆尹,试任一年后转为正式职务。以上概述赵广汉的历任官职。

    广汉为二千石,以和颜接士,其尉荐待遇吏①,殷勤甚备。事推功善,归之于下,曰:“某掾卿所为②,非二千石所及。”行之发于至诚。吏见者皆输写心腹③,无所隐匿,咸愿为用,僵仆无所避。广汉聪明,皆知其能之所宜,尽力与否。其或负者④,辄先闻知,风谕不改⑤,乃收捕之,无所逃,按之罪立具⑥,即时伏辜⑦。

    【注释】

    ①尉荐:慰藉,安慰。尉,通“慰”。

    ②掾卿:长官对下属的称谓。

    ③输写心腹:倾诉心里话。写,同“泻”。倾倒。

    ④负:即不,指不能或不尽力。

    ⑤风谕:劝告,示意开导。

    ⑥立具:马上定案。

    ⑦伏辜:伏罪,被依法惩处。

    【译文】

    赵广汉身为二千石官,却能和颜悦色地待人接物,对待下属总是关怀慰问,殷勤备至。工作有了成绩,又总归功于下属,说:“这是某掾卿所做的,不是我太守能做到的。”他说这些话时完全出自内心。属吏们在他面前能够倾吐心里话,一点也不隐瞒,都愿意为他效劳,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赵广汉天资聪明,对下属担任什么职务合适,做事是否尽力,他都心中有数。遇上不尽力的,总是先告诉他,经过劝告仍不悔改,才进行拘捕,并且无一逃脱,按所犯的罪行立即定案,依法惩处。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①,以得事情②。钩距者,设欲知马贾③,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④,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郡中盗贼,闾里轻侠⑤,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⑥,皆知之。以上叙广汉之精能。

    【注释】

    ①钩距:犹言反复调查,从各种事物的关系中找寻线索。

    ②事情:事实。

    ③贾:通“价”。

    ④参伍:错综比较,以为验证。

    ⑤闾里:乡里。轻侠:指不怕事的人。

    ⑥铢两之奸:指数目很小的贪污受贿。铢两,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译文】

    赵广汉为人精明强干而有勇力,天性擅长处理政事。他接待下属和百姓,有时彻夜不眠,通宵达旦。他特别善于运用“钩距法”反复调查,弄清事实真相。所谓“钩距法”,就是假如你想了解马的价格,那么你就先了解狗的价格,然后问羊的,再问牛的,最后问马的,这样彼此参照印证,用各个种类进行比较,就会弄清马价高低而不失实。这种方法,只有赵广汉最精通并且行之有效,那些模仿他的人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他。对于郡中盗贼和乡里不法分子的巢穴行踪,以及下属中极细微的受贿贪污,他都了如指掌。以上记赵广汉的精明能干。

    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①,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倾,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②,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③,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注释】

    ①穷里:穷巷,指极偏僻的街巷。劫人:即绑架。

    ②质:人质,此指苏回。

    ③调:调取。

    【译文】

    有一次,长安城里几个年轻人聚集在一处偏僻街巷的空屋里,谋划一起去抢劫,坐在一起还没商量完,赵广汉就已经派人来把他们提去审讯了,他们全都表示服罪。富人苏回做了郎官,被两人劫持。一会儿,赵广汉就带人赶来了,他站在院子里,派长安丞龚奢敲门告诉劫持者说:“京兆尹赵大人奉告两位,不要杀死人质,这个人是皇宫的侍卫官。你们如果释放人质,束手就擒,会得到优待,赶上大赦,说不定还能免罪释放。”两名劫持者听了十分惊骇,加上平时就听说过赵广汉的威名,立即开门出来,走下台阶叩头请罪,赵广汉也下跪答谢说:“很高兴你们没有杀掉郎官,你们很厚道!”两个人被送进监狱后,赵广汉叫狱吏以礼款待,给他们送去酒肉。这年冬天,这两个人被判处死刑,赵广汉预先替他们置办棺材,拨给安葬用品,并把情况告诉他们,两名罪犯感动地说:“我们死无所恨!”

    广汉尝记召湖都亭长①,湖都亭长西至界上②,界上亭长戏曰:“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③。”亭长既至,广汉与语,问事毕,谓曰:“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亭长叩头服实有之。广汉因曰:“还为吾谢界上亭长,勉思职事,有以自效,京兆不忘卿厚意。”其发奸擿伏如神④,皆此类也。

    【注释】

    ①记召:下公文召唤人。湖:京兆尹属地,即京兆尹与河东郡交界处的湖县,在今河南灵宝西。

    ②界上:汉京兆尹属地。

    ③谢问:问候。

    ④擿伏:揭露隐秘之事。擿,揭发。

    【译文】

    赵广汉曾发文召请湖县都亭亭长来长安,都亭亭长西行路过界上时,界上亭长开玩笑说:“到了京兆府,请您替我多多问候赵大人。”都亭亭长来到京兆府,赵广汉和他交谈,等问完公事,就对他说:“界上亭长托你问候我,你为什么不替他向我致意?”都亭亭长听了急忙叩头道歉,说实有其事。赵广汉说:“回去经过界上时,还要请你代我转告界上亭长,希望他努力考虑他的职责,勤奋工作,做出成绩,京光尹不忘记他的厚意。”其揭发奸恶隐秘如若神明,大都是这样的。

    广汉奏请,令长安游徼狱吏秩百石①,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②,不敢枉法妄系留人。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③。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左冯翊、右扶风皆治长安中,犯法者从迹喜过京兆界④。广汉叹曰:“乱吾治者,常二辅也!诚令广汉得兼治之,直差易耳⑤。”以上治京兆实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