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成礼拜杂志之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也。据德者、临太极也。依仁者、治人情也。游艺者、顺情之正也。

    答、收放者、志道之养也。存心者、据德之养也。凝、安、虚、者。依仁之养也。若夫游艺。又所以养几也。

    问、内外合一者。后天之性命合一也。后天之道也。人事也。忠恕而已矣。天人合一者。先天之性命合一也。先天之道也。性与天道。中和而已矣。允执厥中者。先后天合一也。一以贯之也。性命双修。道法并行。希贤希圣希天。升堂入室大成。据乱、升平、太平。由儒而释而道。下学上达。天地人物。古今中外。一以贯之。川流敦化。过化存神。中生中了。无而有。有而无者。此中也。故曰允执。

    答、执中莫如守中。守中莫如合一。故曰太上不德。是以有德。大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问、今天下由法治而成礼治。则天下大同矣。大同者、儒家之事也。由礼治而进於自治。则天下进化矣。进化者、释家之事也。〖HT5”〗时则无国家五伦之可重。师道为上也。由自治以抵於无治。而无不治。则天下归化矣。归化者、道家之事也。

    答、儒为万教之始。非儒不足以开万世太平者。真儒之分也。

    问、天地不好多生。而好长生。长生者、先天之德也。多生者、后天之德也。

    答、先后天一以贯之。则多生者灭。长生者寿。故大德者。必得其寿也。得先后天之德者曰大德。

    问、孟子曰。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之志。先宜於道也。故孟子曰尚志。礼曰先志。孔子曰志於道。钧是人也。有志则贵。无志则庸。敢问其人。何以有大志也。

    答、人皆上帝所生。皆可以行上帝之道。以上帝之心为心。则志自大而任道也。

    问、钱财何以为公物。此义似非真儒所倡也。

    答、天下财帛。乃元气所化。积德者、感气在身。气与气投。自能聚财而日富。积一分元气者。得财若干。德尽气散。气散财耗。财也者。上帝所化。以便人用也。人不知修德以来之。富者得用。贫则苦矣。故大学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君子修德以聚财。散财以聚民。财之至理。上帝之心也。昔者、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者、足一己之食。无天命之忧。乐者、足以消前生之孽。富者、上帝寄财於家。所以弘其修善积德之心。成其大德。再受天命。好礼者。提携六亲。赈济邻朋。无负上帝寄财之命。若为富不仁。认财为私物。即违背天命。获罪上帝矣。故孔子曰。君子周急不继富。有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孔子曰。毋、与尔邻里乡党乎。钱财为公物。真儒之所行也。何云今日始倡其义乎。

    问、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少年之弊。妄自尊大。引喻失义。不晓於事者。名士之弊。二者均未闻君子之道也。

    答、谦谦君子。乃可以智谋傲数。谦谦者、慎独之容也。君子谨言慎行。不拘於古。不泥於今。惟几是作。大用智谋。而后切於事。胜於人。岂可同日而语哉。

    问、泥古者、莫若趋时。有裨实事。

    答、未若慎思、明辨。然后笃行。

    问、有内圣而后可以言智谋。智谋踊跃者。真明上帝之道於天下。乃能位天地。而育万物耶。答、上帝之道。至高至远。至精至微。非踊跃以虑之。则不得止於至善。於止知其所止。则得上帝之道矣。得其道者。乃可受天峻命。代表上帝。行大道於天下也。

    问、慈悲莫如上帝。圣贤仙佛之慈悲。皆以上帝之心为心也。上帝若不慈悲。则不能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

    答、人之良心。上帝所与也。不违良心。即是帝心。故不违帝心者。莫不亲亲仁民而爱物也。问、上帝者、天地万物之心也。物以上帝之心为心。则可以成人。人以上帝之心为心。则可以成真。故大道无他。不忘上帝之心而已矣。

    答、君子以上帝之心为心。行上帝之大道。万物犹如一己。故可位天地而育万物。万国一体。天下一家。故可统一全球。协和万邦。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者。直以上帝之心为心。行上帝之大道也。

    问、上帝之大道。如何行也。

    答、实行大学之道而已矣。

    问、大同上帝为本。如上帝则大顺矣。行上帝真道。即是大同。知人皆可以为上帝。即是大化。果能配祀上帝。则神化矣。

    答、君子务本。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也。立天下大本。则皆知上帝。道法并行也。人皆悦服上帝矣。

    问、自天道言。则元午当中。大道在人。自人道言。则明明德於天下。代表上帝。人咸有一德。上帝之所与。故人皆可以为尧舜。众生皆可以成佛。皆可以配祀上帝。上帝有子。普渡众生。即是上帝之心。委曲求全。即是上帝之事。上帝之道行。即是万渡归源。君子代上帝而阐大教。即是万教大成。能大成方能大同。故曰、一以贯之。大同必自平天下始。故曰、万教归儒。儒者、代万教而行上帝之道。议礼、制度、考文焉。以寡其过而已矣。

    答、由人善道。直达圣道。下学上达也。儒者、人道之所长。故上帝之道。以儒为始也。问、释迦佛。普渡众生而传宗教律。习佛者。亦曰普渡众生。众生日堕於恶道。普渡者、上帝之事。慈悲者、上帝之心。佛即上帝之代表。佛岂易言哉。众生岂易普渡哉。

    答、上帝在我心中。本良心而行。我即上帝也。代表上帝。即当普渡众生。欲渡天地之众生。须渡一身之众生。身之言行动念。犹堕於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不能修一己。焉能渡众生。能渡一身之众生。即能渡天地之众生。修己方足以安人也。

    问、至诚何以通天耶。

    答、至诚者、性道之纯也。性道出於天。诚即有感。感而遂通。通即有乐。故孟子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况至诚乎。人能至诚。性与天道。宛然一体。故至诚即天人合一之学也。问、诚之之法何如耶。

    答、在正心。在诚意。正心者、体天之道也。诚意者、尽人之道也。尽人方可以合天。故诚意为始。欲诚其意。必慎其独。独者中之立极。道之本根。所以克乎意。复乎意。反性道之下流。而逆行於天。为君子立本之学。立命之基。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问、修德时。人皆有恨。用德时。窃恨积德不厚。故孟子云。强为善而已矣。

    答、明天道者、则无恨矣。人知因果之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文不落虚空。一语皆有循环。一念能致影响。则勇於积德矣。

    问、仁勇可假。智不可假。欲得真智。须有真仁。欲信真仁。勇於功德。智者、福命之源。仁者、福命之本。君子居仁由义。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其福命当如之何。

    答、君子行所当行。福亦所当福也。

    第五十九礼拜平恨在实学

    民国二年四月二十七日记

    问、讲弟的人。与论语首章相符不相符。

    答、子臣弟友。皆是伦常之道。兄有兄道。弟有弟道。凡事各尽其道。就是学。时习者、求乎弟以事兄。时时恐未能也。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岂不悦哉。有朋自远方来。四海之内。四海之外。皆兄弟也。凡认为朋友者。就该尽弟道。朋友如桃园兄弟。不亦乐乎。朋友列於五伦。如兄如弟。劝善规过。互相勉励。彼此无疑。不求知而知已真。患难相顾。能寄妻托子。人不知天知。何愠之有。不亦君子乎。异姓胜同胞。岂但君子。圣贤也。

    问、真儒之道。尽人合天。天人合一。非生知安行之君子。舍学奚以尽人合天。孔子以为学之法教人。即所以教人尽人合天耶。

    答、学之一字。乃圣人平造化生成之恨。造化所以有恨者。落於后天也。有恨可以平之者。复於先天也。圣人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故其所言之学。可由后天而返先天。人可违而不学耶。无论形上形下之道器。皆学之事也。无论君臣庶民。皆学之人也。无论邦家。皆学之地也。无论穷达。皆学之时也。又无论何人何地何时。要必以好学为事之主宰。而后乃能有成焉。此章皆为己之学。有朋句。讲家多指成人言。其来学自足以成人。不待言也。然不曰学以及人。而曰朋来者。对下人不知一节言。一以示学成而自得顺境。一以示学成而自能处逆境。学后自然之效验。有此两层。曰说、曰乐、曰君子。人人所欲也。本圣贤之正谊。有以欣动流俗为学之私情。实以欣动流俗为学之真情。三不亦字。言说、乐、与君子。不独生知安行者。不学而自有此境也。即学而不厌者。亦得此境也。一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其时大学盛行。固有此境也。我孔子生当末世。志学以后。好古敏求。亦有此境也。一解、本一己所先得者。诱人进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果能此道。亦无不得此境也。一解、合上三解。亦字之神活现。亦字之义无馀。

    问、人亦孰不欲富贵哉。富贵者。后天之人爵也。师位乃后天之天爵。欲富贵者情也。欲富贵而富贵者。知情而未知人也。不欲富贵而富贵者。知人而未知天也。富贵而不富贵也。知天而可尽人也。尽人而又富贵者。天爵也。尽人而不富贵者。不人爵而天爵也。天爵者。后天之天爵亦存也。天爵而又人爵者、时也。人爵而又天爵者、亦时也。

    答、元午当中。天不爱道也。固如是矣。

    问、士大夫体不立而急於用者。登庸之道有未正也。

    答、天下之大本不立。天下将难正也。立则无不正矣。登庸云乎哉。不立则无正矣。登庸云乎哉。

    问、天子者、有德而有位者也。夫德有三。一曰祖德。二曰前德。三曰功德。具二德者曰天子。具三德者曰圣天子。

    答、实行大学之道而已矣。

    问、一曰伦礼。二曰人伦道德。三曰大成。四曰中和学堂。此四者。当今之礼也。有志於道者。当知有以立也。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四者天时之命也。遵命而行。所以为君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也。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於天。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则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莫不尊亲。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此圣人之微言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知人将何以代表天道。而为天子。议礼以制人也。答、此智谋之所以当踊跃也。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故曰委曲求全也。

    问、君子之志於道者。必据德以依仁。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故问宜切、而思宜近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者。问不切也。君子思不出其位者。近思也。子夏曰、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君子之为道也。体在仁而用在智。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大道之行也。仁智而已矣。

    问、夫人之能合於道者、逆行也。顺行而合於道者。必也亲丧。亲丧致哀。人情之自然也。孟子曰、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故曾子云、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哀止者。哀而不伤也。哀而不伤者。为丧之道。即为丧之礼也。故为丧过哀。有以毁身。非孝也。即非礼也。

    答、圣王之以孝治天下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故曰明乎郊社之礼。 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问、读中外古今史。苟无其德。不惟不敢作礼乐焉。惯例之礼。不敢行之。从而毁之。诚哉小人反中庸。行而世为天下戒。言而世为天下诅。动而世为天下詈。如此者灾及其身。

    答、天地之为气也。善恶随人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道之自然也。

    问、名曰道德研究会可也。何曰人伦道德耶。

    答、人伦者。天下之大经。无人伦不足以见道德。道德者。人伦之实母。无道德不足以正人伦。人伦道德研究会者。经纶天下之大经也。例如君臣之伦。昔日在私。私则传子。今日之君臣。大道在公。公则选贤。此天之道。人之德。不知道德。不足以经纶君臣之伦也。又如父子之伦。昔日之道、在家、在族。今日之德。则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昆弟之伦。昔之道在枝叶扶持。共成祖德。今则天下环通。一本上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昔之朋友在劝善规过。今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明人道。成大同世界。又如夫妇之伦。昔则承先启后。今则人道造端。察乎天地。夫人伦虽为天下之大经大法。亘古不移。而范围之广狭。须视大道天德之所在。不得其正。虽讲人伦。犹遭指责。苟得其正。则庶民自兴。邪慝自息。人伦道德研究会者。所以彰天之至道。立人之至德。本会虽不能担此责任。然会名研究。愿与君子一商榷焉。

    问、研究道德。即所以经纶耶。

    答、道德者。包罗天地万物万教在内。故人伦道德研究会后。又有大成研究会之名。中和学堂之设立。均所以纬人伦之大经。明人道以成大同也。

    问、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儒以现在立说。不能普渡众生。毋乃小於佛乎。

    答、儒之现在立说。即素位而行。人能素位而行。即下学可以上达。由迩可以及远。人道之乐。莫乐於素位。而各行其道也。现在立说。即所以普渡众生。使人人自渡之法。不言普渡。而普渡之实。自在其中。佛法普渡。渡在有缘。有缘者已先自渡矣。儒则不论有缘无缘。行其道则安。悖其道则苦。君子修己以安人。即所以普渡众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所以普渡众生。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即所以普渡众生。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大德受命。代表上帝。语大莫能载。语小莫能破。天地万物。纤微毕渡。莫不渡为一己。谁曰不能普渡众生。又谁曰小耶。

    问、道家之持心。戒慎杀机。佛家之持心。曰结善缘。儒家之持心。必慎其独。何也。

    答、不忘道也。

    问、道至乐也。文王之慎独。何曰小心翼翼。曾子之慎独。何曰战战兢兢。中庸云、君子慎独。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何谓也。

    答、不忘法也。

    问、道法并行。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为人之所不见乎。

    答、道法并行。君子之所以出气数。挽气数。受天德。为王道。君子之所畏。即君子之所乐。问、爱人者莫若佛。安人者莫若儒。二教皆为人。为人乃上帝之心。於斯为教也。教皆同心而异德。异德而同归。

    答、教皆道之用。教愈合而道愈完。三教合源。万教自归上帝。

    问、万教之难。难於修身。儒则修己可以治人。修己可以安人。立己可以立人。达己可以达人。佛教普渡众生。能渡一己之众生。即能渡天下之众生 。无嗔杀邪淫之念。则渡身内地狱之众生。无悭贪不施之心。则渡身内饿鬼界之众生。无愚痴暗蔽之行。则渡身内畜生界之众生。有三皈五戒之行。则渡身内人善界之众生。有精修十善之果。则渡身内天善界之众生。有善恶杂糅之因。则渡身内修罗界之众生。有修四谛因缘之功。则渡身内声闻界之众生。有空十二因缘之德。则渡身内缘觉界之众生。有修六渡万行之功。则渡身内菩萨界之众生。普渡身内之众生。乃能常觉不昧。是谓内佛而外慈。耶稣能舍身成志。然后其说乃行於天下。孔子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有子曰、本立而道生。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其身不正。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答、万教之义。成己成人而已矣。成己者、学也。成人者、道也。学以致其道。是谓大道之学。故大学之道。曰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能明明德於一身者。而后能明明德於天下。能亲身内之民者。而后能亲天下之民。能止一身之至善。而后能止天下之至善。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万教乃能归儒也。

    问、欲知万教归儒之义。须知真儒之道。欲知真儒之道。在行大学之功。大学一书。道法并载。明明德、、亲民、止至善、道也。止、定、静、安、虑、得、法也。道者所以成己成人。法者、所以致道。道即大学之道。法即大道之学。自外王言之曰学。自内圣言之曰法。君子学以致其道。即法以得其道。是道也。人人皆得而成之耶。

    答、有志竟成。志之所在。即道之所在。法者所以行其志。即所以成其道。故孟子曰、士尚志。孔子曰、志於道。无志者。乌足与言哉。

    问、儒家之礼。领取生人之乐。释道之教。享受灵魂之安。性命双修。诚不易欤。

    答、大道之行也。万教归儒矣。下学可以上达。三教其合源乎。

    第六十礼拜大道严於治法

    民国二年五月初四日记

    问、星期我到了十馀次。先生所讲的学而第一章。讲来头头是道。我方知孔子之道。包罗万象。昔赵普云、半部论语佐太平。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听先生讲来。只要学而一章。就可以修身治天下。真是圣道大如天。我辈何敢妄加评议。但闻世人言。论语之书。蒙童不可读。依我听来。非将圣经作为实行的教授书。万不能自治。今日一般蒙童。异日一般英雄。皆出於论语之中。我看而今的新学。不读圣经。不讲圣道。总讲阴谋手段。在家不知伦常。一到学堂。则讲欺骗诈夺。弄得一般青年子弟。野心勃勃。回家讲起家庭革命。在外学假学阔。男女平权自由。今日自由结婚。异日自由离婚。世风日下。廉耻丧尽矣。人面兽心。实教育为之也。今民国欲企富强。非改不良教育。先讲道德。然后讲学说。万难收拾人心。今先生将此学说昌明。功德无量矣。

    答、敝会兴大成礼拜。每星期不辞口舌之劳。不过尽我国民之职。何敢言昌明学说。非天子不议礼。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不敢作礼。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亦不敢作礼。必要聪明圣智达天德者方能之。但今时人人有五洲共和之说。天道开而贤人自出。我今不过开圣道一线之路。待其人而行。鞠躬尽瘁。完全分量足矣。

    问、请先生将学而首章。切实注明。文以载道。亦可以传世。何如。

    答、孔子述而不作。我区区一点学说。何敢问世。不过门人中笔之於书。传告同人。亦多闻广识之一助尔。(问谈录)

    问、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今则君子之行者四焉。一曰伦礼。二曰道德。三曰大成。四曰学堂。胥天下万世而上达也。何忧何惑何惧。

    答、所以行之者。立下学之基也。何上达之足云。

    问、礼者、天之道。乐者、人之道。礼乐者、天人合一之道也。

    答、修道以仁。故曰后进於礼乐君子也。

    问、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民者、氓也。犹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也。抑视牧者之指导何如耳。故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是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尧舜之民。惟日迁善而不知之者。职是故也。利口徒言。淆乱是非。颠倒黑白。百姓听之而偾事。邦家用之而覆国。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古者言之不出。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耻躬之不逮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圣门恶夫佞者。听其言而观其行。垂万世之言防。良有以也。今者、不有祝 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利口覆邦家。固可恶也。吾恐佞者。生今之世。反古之道。灾及其身者也。圣言可畏。其曷勉旃。

    答、昔者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矣。何利口之云。

    问、言行不谨。所以动天地之枢机。苟不慎独。无以寓天地之机纽。可不慎乎。故君子谨言慎行。必慎其独也。而今而后。其知免夫。

    答、诗云、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其斯之谓也。

    问、儒氏三乘。曰忠信。忠恕。中和。忠信者。有诸己之谓信。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恕也。演绎也。孟子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强恕者。力行近乎仁也。归纳也。由恕以求忠也。故强恕者。忠信之目也。

    答、三乘者。均所以为仁也。

    问、由道者、天下之人也。办道者、中人以上之人也。中人以上之人有三。曰生而知之。中行是也。学而知之。狂者是也。困而学之。狷者是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下者中人以下之人。不可以语上也。语尚不可。矧曰办道。故办事细则。同一项事。告戒三次不改者退。颜子不贰过。子路喜闻过。三告不悛。困而不学也乎。

    答、孔子不云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爱人以德。其教之也。能勿是乎。

    问、三教者。太极也。儒释犹两仪。道干其中焉。释禀内圣。长於性也。儒擅外王。人道行焉。道应其时。无极象也。合而曰乾。一天也。曰道。二地也。曰释。三人也。曰儒。故大德曰乾。天子於乾。乾生万物。一以贯之。下学上达。下者、儒也。学也。上者、释也。教也。上达者、道也。德也。故曰太上不德。是以有德。

    答、天子者、三教之一也。万教归儒焉。万教之代表。上帝之心也。是以道法并行。安天下之民也。

    问、治法之严。莫严於道德。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闲居不愧于屋漏。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治法之宽。莫宽於法律。证据确凿。然后定罪。律无明条。不为犯罪。故曰法律治行为。矫枉於已然之后。不亦宽乎。法律尚可容奸。惟道德不敢自欺。

    答、故曰法制之民。苟免而无耻也。礼制之民。有耻且格也。道德之民。不敢自欺也。

    问、中者、示道之法。空者、状道之容。无者、溯道之由。

    答、其实一也。君子下学上达而已矣。故曰登高必自卑。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以入德矣。

    问、天下攘攘。谁是人也。天下熙熙。谁非人也。

    答、人而不仁者有矣乎。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

    问、君子为天地之心。人之表率。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答、道在君相师儒。其固然矣。

    问、天数之气。无时不平。平则相持而乱。若有高出乎气者。必统一而不乱。详考古今中外变迁史。莫不皆然。答、故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问、名之所在。实必归之。古今来奸雄拥立。自诩得计。小人结义。意在牢笼。不知弄巧反拙。终遭果报。

    答、天道重名分。人不履其实者。人道有亏也。居名分而无智。亦受愚之道也。

    问、人之言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斯言也。知有天数而不知有天命。天命靡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故君子慎独以持己。大德以受命。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顾 天之明命。畏天命也。

    答、天命者、所以挽数也。必天人合一。而后天命行焉。故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力尽人事。奉天以承命也。

    问、人之言曰。中行者、内外合一之才也。闻大道即可受天之命以行道。故孔子不得中行而与之。乃思其次者也。狂者行不顾言。内外不合一。必闻道好学而后可受命焉。狷者守之於内。而不充之四海。亦有受道之资。故孔子亦与焉。三者、天之降才尔殊。俱是闻道之才。敢问其说何也。

    答、君子之学无他。内外合一而已矣。君子之道无他。天人合一而已矣。狷者、有忠信之实。诚意之徵也。学始终於诚。故可以闻道。教之以道。以道存心。即可主忠信以进忠恕。尽忠恕以至中和。狂者、恕之於外。而不知守忠。有正心之象。而心实放焉。教之以谨慎。谨於言而慎其行。收放心以慎其独。忠恕之基立。则受中和之命焉。中行者、中道而行。从容中道。坐闻其道。起而行之。有中和之智。修身之美。逆来可以顺受。委曲足以求全。智谋踊跃。则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古者惟舜而已。故匹夫而为天子。圣门有颜子焉。孔子恸为天丧。三者俱能受道而有别焉。中行为大德。忠恕为至德。大道之守、忠信足矣。大道之传、忠恕能焉。大道之行。非中行未足有与。故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又苟非至德。至道尚不能凝。矧非大德而能受命乎哉。知此言者。则可以语命、语仁、语利矣。

    问、何谓也。

    答、命者、天命也。立命也。明命也。不知命无以为仁者。不立命无以受天命。不明命无以尽精微。仁者、天地之心也。万物之命也。大道之德也。利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溥博渊泉。而时出之。利莫大焉。是谓仁者安仁而智大。智者利仁而福生。生生不已。散之以利天下。曾子曰、生财有大道。非大德其孰能语於此哉。故孔子罕言之也。问、人有言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仁者、儒家之事也。利者、佛家之事也。命者、道家之事也。此章含有三教合源之义。孔子罕言之。留以有待也。信乎。

    答、三者、性与天道之事。孔子罕言之。故不可得而闻也。

    问、君子之行道也。先刚而后仁。刚则平天下。仁则明明德。孔子曰、吾未见刚者。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尚待其人而后行。何刚之见也。未见之意。亦犹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之义。言有志未逮。成道而不能躬行其道也。故曰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答、孔子固大道之师。然所谓刚者。无欲之称。无欲则命能自主。君子命立之谓也。克己也。克己於一身。乃能砥柱於天下。故曰克己之谓刚。复礼之谓仁。

    问、刚者行法。仁者行道。道无形而法有验。法者、所以表道也。

    答、君子平天下。行帝之道也。非法则帝道不明。故君子道法并行。乃能挽末劫。而臻盛世。问、常言大道在人。人何以不行道也。

    答、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抑在乎君子之德何如耳。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凡被刍狗之人。必是不仁之人。人无仁心。则感天地之恶气以飘流。人而有仁。则感天地之善气而有主。是天地不仁之气。愚弄万物耳。非天地果不仁也。果天地不仁。焉生万物以养人哉。

    答、知此则知先天之道。能挽后天之数也。故君子尽人以合先天之道。天人合一。则傲后天之数。作中流砥柱。以挽末劫耳。

    问、至德者。佛家之慈悲。儒家之言行。敢问何谓至德也。

    答、儒佛合宗。内外合一也。

    问、明善即可以诚身。不诚身则记过。何也。

    答、此乃天律为然也。

    问、伦礼道德。均所以自修。兼以求友。大成则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则修己矣。可以治人。中和学堂者。所以治人。修己治人。尽己之性。尽人之性也。则可尽物之性。参天地之化育矣。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仁也者人也。天地之心也。受命於天曰天子。行道於人曰大人。故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为仁有命。其利无穷。故大德者必受命。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人有言曰。君子自强不息。至诚受命。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性分定也。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其此之谓欤。

    答、生今之世。行古之道。天下皆安矣。

    问、好称功德。得财而难舍者。积贫之势也。

    答、未知天之命也。

    问、凡究丹经者。须知立功立德而后可乎。

    答、人有恒言。万卷丹经无口诀。三教经文皆口诀。诀者所以行道也。否则偏於内矣。

    第六十一礼拜孝弟章解释

    民国二年五月十一日记

    问、今观所讲学而一章。分出白话、官话、文话。正合时宜。真是因时措宜。因材施教。先生何不将第二章。亦如此讲法。使上智、中智、下智。一目了然。

    答、论语为门人所记。固皆圣人之文章。但其精微至理。我今不过发其万分之一。浅中之粗。其论语第二章。乃是有子作的。其中之精微。亦如孔子。

    问、有子所言。其为人也一章。始则人身之人。终则仁爱之仁。是经之谬耶。还是传写之谬耶。

    答、(白话解)始则言为人。终则言为仁。二字不同者。其中有极大的渊源。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此是伦常中之实事也。后天中之道也。凡有孝弟之人。其心纯良。其性好善。故断不能犯上。犯上是忤逆不孝之人所为也。凡古今忠臣。皆出於孝子之门。不能犯上。而能作乱。未之有也。作乱二字。即而今捣乱之说。未之有也。断其必无是事。君子务本。本者根本也。即是人之良心也。本立而道生。道者即是天道也。知天道而言孝弟。返还先天之元气也。故天道生而人道立。又推进一层言之。孝弟者。也者二字。是回天的手段之笔也。即是由人道返天道。由人道合天道。天道者何。未入母腹以前。光光亮亮。一点灵光之仁。混入父母的精血而成形。十月胎元已满。离了母腹。即是后天之人。而忘乎先天之仁。惟能知孝弟之人。方有仁爱之仁。故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云、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即是此义。孔门弟子。惟有子言似孔子。其为人也这章书。文若游龙。笔意矫捷。进一层又翻一层。翻一层又进一层。由后天说到先天。由先天又说到后天。先天之本。为人之性灵。后天之本。为人之身心。此是先后天合而言之。其中有孔门一贯之心传。天人合一之玄妙。由伦常日用。而返还先天之大道。此即是下学上达之实学也。始终两字。即道家曰真人。儒家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不知者以为前后不合。乃正合常言仁人君子也。(官话解其一)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其智慧超乎曾子。得孔子之真传。知天人一气之理。其学全始全终。故将先天发明曰。其为人也。言有人於此。不论其如何好学。如何好道。不外孝弟二字。孝者、善事父母。无事不以道尽其孝。弟者、善事兄长。无事不以道全其弟。人能孝弟。其心和平。而好犯上者。言其以无理之事逆上。鲜矣。鲜者、少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言其灭天理。穷人欲。未之有也。谓无此事也。君子有仁德之心。故务本。务者、能明先天之学。专心致此。本者、即未生以前。禀赋天理之真性。至虚至灵。有一无二之主宰。乃先天之性命也。然而不有父母。则无后天之形体。既有形体。即知父母为我形体之本。务之则本立。本立则道生。道即忠恕为仁之道。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者、天良至善也。能孝弟即返还先天之元气元神。保全天理良心。尽性以至於命也。(官话解其二)有子。真儒也。亚圣也。孔子没。曾子与门人撰记。有子明先天以后。知世俗人情皆空。而曾子谨小慎微之人。与有子不甚相合。何以言之。孔子没。门人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故有子之事独少。所言其为人也一章。知人天地。惟人为贵。贵在性灵。然必知其本。先由孝弟做起。可保先天本来之仁心。知我身从何来。必不可忘本。故揭出其为人也孝弟。孝者、复还我后天之凡性命。以报父母生养之恩。人生元气在父母。然无天地。即无父母。无父母即无我身。知有我身。即知有父母。有天地。知有天地。即知有性命。要保性命。必由伦常起点。故欲合天地。保守我身。安得不孝。安得不弟。故孝弟之至。通神明。光四海。除孝弟之外。无实道。能孝弟。天性慈良。事事循理。岂复犯上耶。故曰鲜矣。不能犯上。即道德仁人之君子。而犹作乱者。未之有也。言断断乎其无此事也。君子务本。本即我身中应动之灵机。先天之真性。天人一气。复命归根。根本若坏。何以为人。不知务本。是人面兽心也。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生生不已。日用伦常。头头是道。然则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尽人伦之本。即返还先天一气之本。人道尽。天道明。故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文话解)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人非父生母鞠。则无此身。此身於父母。其情最亲。则有爱。其位最严。则有敬。爱敬兼尽孝也。至缀弟字於孝下者。不得混同孝友。爱兄弟斯为友。敬兄长斯为弟。然天下无无父母之人。而不皆有兄弟之人。则友不尽属同胞。如孔子有兄无弟。而曰友於兄弟。可推也。然天下有有弟之人。而不皆有有兄之人。则弟不尽属同胞。如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尧有兄可云弟。尧无兄亦云弟。孔子曰、出则弟。乡党称弟。可推也。是友弟之义。兄弟而外。统其朝夕相亲相近者言也。兹不曰孝友。而曰孝弟者。凡人受生以还。对待年幼者。不免或刚直。对待年长者。易尽其逊顺。孝弟者、所以先养其逊顺之心也。暴戾消而一归逊顺。自於德邵年高分尊。凡在己上者。无不逊顺。容或以情之疏。稍不逊顺而干犯之。盖鲜少矣。夫天下之乱。起於争斗悖逆。逊则不争。顺则不悖。稍不逊顺者不为。而犹争斗悖逆。好作乱以祸及上下者。决无是理。故曰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二句。推开说。引起下二句。君子兼有德而任政教之化者。天下万事万物。必有所由始。是谓之本。力不他用。而专务之。久则习惯而本立。道自富有而日新。是谓之生。本犹树之根。务犹栽培灌溉。立犹坚固不摇。则由本而干。而枝、而叶、而华、而实。道生之譬也。此道字所包者广。形而上者。形而下者皆是。仁字亦在其中。夫仁者。心之全德也。其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任也。行者莫能致也。此章仁字。专以敬爱之良言。人人可能也。上节不犯上。不作乱。就仁理之害言。此节仁字。更进一层。无害而利始兴。一切睦姻任恤之仁。从兹而出。为之云者。求仁而力行之也。去仁不为。非人也。为仁不本於孝弟。劬劳之德。手足之情。犹且隔膜相视。则不爱其亲。而爱他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非要他之誉。即因他人之材力聪明。声色货财。假敬爱以深其结交。岂以其一体相通。爱敬自出於不容已乎。徒以人欲取仁。而天理之仁日亡。人欲所袭之仁。断无不归於消灭。圣门所深戒也。然世有孝弟而不克为仁者。孝弟之偏。非真孝子悌弟之人也。又当以为仁全其孝弟。不得以小孝小弟自囿可也。

    (馀谈附记)古今来治日少。乱日多。未乱而见微知著恃乎智。遇乱而一往直前恃乎勇。卒能戡定祸乱。则恃智勇兼全之才。人才所以当培育也。然培育人才。先在为仁。不专智勇。智勇虽能平乱。无仁立干。出其变诈之智。逞其血气之勇。作乱端不外斯二者。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使人皆仁。乱於何有。况人无私欲。静极明生而为智。理直气壮而为勇。一仁可兼万善。圣贤之学。故以仁为汲汲。有子言仁。尚未及斯全量。由孝弟而酿为慈和。上下相亲谓之仁。在家则家齐。在国则国治。在天下则天下平。此虽不可必之事。而制治於未乱。惟此仁让之理。实有一定不移。仁既熟而加以智勇。智则仁不失之愚。勇则仁不失之柔。自明而诚。自强不息。可由后天之彝伦。返还先天之性命。有子为人强识。好古道。圣人游。以其性之所近。得闻大学先天之道。其智慧超出曾子。足以知圣。如辨速朽速贫之言可证。而其力行不及曾子。圣人没后。子夏、子张、子游、皆贤人也。以有子早契先天之道。略似圣人。欲师事之。曾子喻以江汉秋阳。皎皎乎不可尚。亦即先天之体。推孔子独

    完其量。非有子可及。然从圣日久。默受裁成。有以知上达必由下学。故所言皆切实之行。

    为人一章。尤本之先务。下学所由肇修也。

    问、人何以能修身。

    答、须先爱身。能爱其身。则能自治其身。自修其身。人无有不爱其身者。圣人因其自然而教之。故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夫身出於父母。故孝为百行先。推其孝亲之义。则有子、臣、弟、友、之礼。施由亲始也。身有性灵。性禀於天。人非天不生。故犹当仰不愧天。存心养性以事天。孔子曰。明乎郊社之礼。 尝之义。治国其犹示诸掌乎。即教人各修其身也。

    问、孝弟之道。内外合一之学。人所易也。性命之学。天人合一之道。人所难也。

    答、君子之道。一以贯之。孝弟也者。后天之性命也。性命也者。先天之孝弟也。而其行也。各有时焉。故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者。即待其时而后行也。大道之不行也。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孝弟而已矣。

    第六十二礼拜巧言章解释

    民国二年五月十八日记

    问、我等前星期。听讲其为人也一章。分为三解。其理甚明。今日请先生再讲第三章。亦为三解。使我开其茅塞何如。

    答、(白话解)只要各位新旧学先生肯听。吾亦不辞口舌之劳。但其中恐有未当者。请不吝指教。我又多一番见解。其论语第三章。孔子一生重仁。巧言令色。巧者、近於逢迎。随人心意。顺情之语。或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如一犬吠影。百犬吠声。不论他人之是非。投其所好而为言。故曰巧言。令色者、假意欢迎。似和言悦色。鄙态不堪。如娼优之流。其意专在悦人之心。是无耻也。这就是小人的令色。若伪君子之巧言令色。外貌庄严。趋炎附势。背他人说他人之是非。心毒貌慈。一口的仁义道德。满腔的恶念私心。这就是巧言令色。鲜矣仁。此等人其道心未尽死。略略尚有人心。故曰、鲜矣仁。以其有一点仁心未死尽也。

    (官话解)巧者、好也。妙也。令者、美也。善也。鲜、少也。仁者、有德之君子也。巧言内无实学。徒佞谀以动人听闻。令者、外无威严。袭容貌以供人取悦。其心已不纯矣。故夫子戒之。鲜矣仁者。非有实德之人也。彼以为欺人。而实为欺己。心毒貌慈。道心失矣。道心失。则为恶易。为善难。诸事不求其实。断非仁人君子。盖仁人君子之言色。非不巧令也。而实由衷出。不徒粉饰於外也。一有粉饰之心。即非天理人情。夫巧令者。后天人心也。先天道心。何由巧令。巧令。即失先天之正也。故夫子言之。以为后世之徒事巧令者戒。(文话解)巧、好也。令、善也。诸家之解同。言、指对人谈论。色、一身容貌。记云。色容庄。色容貌容。可分可合。盖凡形容为目所见者。皆名为色。仁、心之德。理之真诚处也。此章巧言令色。总是有心装好彰善。图人悦己起见。言色既不本於真诚。天理虽未尽灭。而杂以人欲。本心之德不全。故曰鲜矣仁。惟仁者理得於心。出言有章。其生色也。 然见於面。盎於背。言非不好也。色非不善也。惟知理所宜。尽其在己。原非假此以悦人。而人自无不悦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己心安。故人心亦安。存仁於言色之先。巧令无非仁之流露。而心中之德愈全。至有未仁而求仁者。欲全心中之德。不暇致饰於外以悦人。言则讷而不巧。色则木而不令。心不外驰。於仁为近。斯可异者。既不知静养此仁。恭默思道。又恐不能见诸实行。乃假言色以投世俗之好。俨若嘉谟洋洋。不可择也。威威棣棣。不可选也。反觉仁者之言色。不如是之周详。虽不同利口覆邦。协肩谄笑。然不以理实求诸己。而但以言色取仁。在外多一分粉饰。在内失一分真诚。久假不归。一切皆虚伪主张。恶知其非有也。而昧於察言观色者。亦同奉以仁人之名。名归而实不至。世俗之结交要誉。甚至求富贵利达。在人易倾其耳目。且赞其娴於应酬。而一己又不难於徇人者。大抵如是。羞恶之良渐丧。积妄生恶。仁必由鲜而至於无。学者当谨之於始。有子章仁字。仁之用。此章仁字。仁之体。然曰言。曰色。亦仁之用。惟静存未发。乃仁之体。由静存而内省。乃仁之体。由内省而动察。体全而用斯大。仁遂生生不已。此为己之学也。夫子戒仁者之为人。以巧令例其馀。以鲜仁发其伏。求仁者。其亦知所从事乎。

    问、仁者、天地之心也。人之神也。故仁有天地之仁。有个人之仁。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孟子曰、以德行仁者王。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天地之仁也。天地之心。即人之王也。子曰、志道。据德。依仁。仁者、人也。个人之仁也。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人与仁合一。践形也。即天人合一。天地之仁。与个人之仁。合而一体者。大人也。可以代天宣化。代天行道。作之君。作之师。天子也。老子曰、天地非大。吾身非小。仁者也、可以包罗天地。养育群生。仁者之量也。仁者之功也。故孟子云、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故曰智谋踊跃。若决江河也。沛然谁能御之。

    答、仁者体也。智者用也。君子之仁也。一智而已矣。

    问、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今闻曰身之本在心。心之本在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本天地之中。以协吾身之中。是本天道以治人情。则意有不诚。物有不格。而知有不致者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答、中者平也。君子执两用中。则物各得其平矣。

    问、仁者人也。人心也。先天之元神也。人者身骸也。后天之人也。孟子曰、合而言之者道也。先天之仁。与后天之人。合而一体也。性命合一也。践形也。圣人也。仁人也。有后天之人。而先天非人者。是由精怪而成人身。不可与言仁也。故孔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性与天道之事。子贡之所谓不可得而闻也。命、天之所赋。有先天之命。天命之谓性也。有后天之命。俗命也。傲命也。有先后合一之命。天命也。圣人之所畏也。君子居易以俟命。立命也。不知命无以立。知命而遵。遵命而行。仁者也。若夫利者。后天之人所仰给。而易困也。困则不可以入德。不可以有为也。故夫子罕言之。虽然、人皆可以为尧舜。不知其可也。太上曰。世有由精怪而修成人身者。亦能建功立业。而魔心一发。为恶终无转机。虽至杀身亡家而不悔。有由人道而复为人者。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惟有自天诞降。归入后天。不能有善无恶。一经挫辱。悔心易萌。回首便登道岸。人其省之。由此观之。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以难也。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吾见其人矣。中人以上之人也。若中人以下之人。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答、人病不为耳。前后判若两人。栽者培之矣。(问谈录)

    第六十三礼拜吾日三省新义

    民国二年五月廿五日记

    问、有子之聪明。胜过曾子。何以圣门一贯之传。不授於有子。独授於曾子。圣人教弟子有私心乎。

    答、(白话解)圣人皆是大公无私。而有子之智识。超乎三千门徒之上。凡智识太高。多半不好学。而曾子忠实老诚。笃信夫子之道。而又好学。故孔子说参也鲁。曾子虽鲁。他能学而时习。常常以夫子之道。行住坐卧。视听言动。不须臾离也。夫子见其好学至诚。故诏之曰。吾道一以贯之。但曾子之道。只可以处常。可以对君子。有子之言。可以处变。处变是圣人之能事也。故常道传於曾子。观吾日三省一章。每日反身自问。恐有一念不能对人。乃三省也。为人谋而不忠乎。恐我今日有人托我之事。我不办到。对不住他人。吾身不安也。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无论是何许言。我当面承认。不失信於他人。即是诚心对人也。传不习乎。如我能教人者。有诸己然后求诸人。以身试验。误其一身犹小可。误他人则罪大。能传他人。岂不自习乎。不忠乎。不信乎。不习乎。学孔子之教。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曾子发一言。作一事。尊师重道。温故而知新。故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曾子应得一贯之传也。

    (官话解其一)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诚实无伪。好学人也。得夫子先天一贯之传。每日三省其身。盖大贤之心。与人人同乐也。为人谋。代人设想。人身既得。何日共知大道。人身难得。何时共体大道。此乃天下一家。中外一人之心也。当今之世。各怀一心。所以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交而不信。得传人而不先习。此三者天下人人之通弊也。果能为人谋而忠。交朋友而信。得传人而习。则由后天返还先天。人人共乐太平也。世其有此三省者乎。有则加之。无则勉之。如此之学。由贤可希圣也。

    (官话解其二)曾子一生好学。兢兢业业。岂有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交而不信。传人而不自习之理。此是曾子现身说法。悲天悯人之心也。如人有不忠不信不习。非诚身之学也。能省此三者。先天既得。天人合一。修身切要之学也。人有忠信而加以习。虽蛮貊之邦可行。如不忠不信不习。虽州里难行。故曾子省之以警世云。

    (文话解其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曾子志在大学。不敢自欺。己身既修。又思成人。然修己从不欺下手。而成人亦从不欺下手。下三句皆成人之事。不忠不信不习。即欺人之事。一涉於欺人。断不能成人。况欺人实以自欺。故惟恐稍有所欺。每日三省其身也。为人谋而不忠乎。为、助也。谋、用计也。忠、是尽己之心。人、兼远近之人。惟人有疏远。心每难尽。故特以忠言。忠於疏远。则亲近可知。为人谋而忠者。或人有求於我。或我自然念及於人。事事物物。代为安排。必使其万全而后已。此非爱人如己者不能。不字、是自责之词。乎字、是自问之词。此句泛以人言。则所成者甚广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及也。朋、凡同道之人。友、凡同志之人。交、往来相结也。信者、以诚实相待。内外如一。始终不二。人既同道同志。时相集会。较诸为人。而情有专注。财力以助其乏。规劝以辅其仁。则人之为我所成就者。更深切矣。传不习乎。传者、我以道传授於人。习者、一己所知所行。恐有未尽善处。时加体贴。以求至善。此句比上二句关系更大。为人谋。或有属一时之事。与朋友交。学相上下。尚可互相辨难。至若师传。人因不知不能。始来从学。则我之所传。人据为实。苟以不习者。妄为传说。上则致乱往圣之道脉。下则贻害后世之人心。曾子故以不习自省。传必本於习。得人心之同然。复天理之本然。如是以传。自然可大而可久。统三句观之。裁成於人者。至广至深。又复持久不坠。成人之道。无加於兹。

    (文话解其二)曾子曰。吾日三省一章。曾子之学。在毋自欺。惟恐稍有所欺。故曰吾日三省吾身。省吾身成己也。成己乃能成人。日三省。每日之间。一省於事物未至之前。一省於言行方出之际。一省於与人应接之馀。为、助也。谋、计划也。人、兼远近。忠、尽己之心。必使外人之事。万全后已。朋、同门。友、同志。与、自此及彼。交、往来相接合也。信者、以诚实相持。内外如一。始终不二。传者、以道传授於人。或著书留传於后。习者、一己所知所行。恐未尽善。时加体习。非师传。而时习也。乎字、正是省字精神。此由成己为成人之学也。圣贤之道。成己成人而已。莫尊於朝廷之人。吾身所由养。莫亲於家庭之人。吾身所由生。人以生养教诲成我。我即有以成之。不足言成人也。况成朝廷之人在得志。成家庭之人。可括於成己之内。纵对己而别之曰人。而人属无几。亦不过成之始基。何足尽成人全量。此章则成人全量也。曰为人谋。广言之也。人无论相识不相识。凡此心此理。可以推及之者。无不尽其聪明材力。使人共安无事之天。以此言成。博何如也。然爱之博者情不专。势难遍施。则成之所讫者必薄。求其情有所专注。势能遍施者。惟朋友乎。相集之时既多。其人之遭际。可以挹彼而注兹。其人之行为。得以长善而救失。终身如一日。则薰陶而变化之者自深厚也。非薄於人而厚於友。友乃人之亲近於我者。苟尽人而得与交。曲成亦复如是。曰为人。曰交友。盖以明成人之次第。由浅入深。不专指交友之谊言也。然博厚不能悠久。所成不免遗恨。学又有传。传较为人谋。与友交。关系尤大。为人谋、或有属一时。与友交、学相上下。尚可互相辨难。至曰传道。时人因启蒙而来学。后人因则古读书。则我之所传。人据为实。苟以不习者。妄为传说。上则致乱往圣之道脉。下则遗害后世之人心。必使传本於习。习则较忠信尤深。孔子曰。忠信不如好学。好学即习也。习则得人心之同然。复天理之本然。如是以传。自然可大而可久。统三句绎之。裁成於人者。博大深厚。又复持久不坠而无疆。成人之道。蔑以加矣。此章有言毋自欺之学是矣。即曰欺人。其实自欺。但第以自治之诚言。以由静而动言。以初学入德言。以人所易忽言。如是相诠。总觉曾子之言。凌乱无章。义多遗漏。惟以成人之旨相诠。於白文为顺。於义为精细圆足。恍然於圣贤之言。无不意味深长。(问谈录)

    第六十四礼拜道治千乘新义

    民国二年六月初三日记

    问、观先生这五解。曾子可授一贯之传不谬也。但今时万国交通。将曾子之言办外交。你有忠信。他人无忠信。终被人欺。如之奈何。

    答、讲忠信二字。孔子亦说得明白。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其实外国上等社会人。极讲忠信。他国能富强。亦是重在忠信。世界交涉。每每昌言忠信。稍有争执。就讲优劣。强为公理。即是失了忠信。伤了天地的太和。损了国家的元气。不过行险侥幸。小人行为。非君子国也。一变不可至於道。故圣人不以为然。太上曰。强者死之徒。即满招损也。忠信者、谦受益也。天地之正气。人民之共和。所以太平世界。当今中外交通。大道未行。天地尚无定位。人心奸诈。就要用有子之言。信近於义。孔子之智。不失言。亦不失人。今我中国。礼从宜。事从俗。才可以保家保国保天下。

    问、闻先生之言。凡事要因人而施。因时制宜。非权宜变通。不能对内对外。敢问道千乘之国一章。其义又是如何。

    答、(白话解)各位之言。可谓知己。逢知己不言。是失人也。只要各位愿听。我何敢辞。论语第五章。道千乘之国。千乘、春秋之时为大国。道者、是有道德之国。有道之人掌国。敬事而信。敬者、谦和之气。而信者、凡事不朝令夕改。言出法随。上行下效。有信於民。民乃同心同德。节用而爱人。知稼穑之艰难。爱民如子。使民以时。不轻举妄动。凡举动一事。不为一人之安乐。必使天下人有益。与民同乐。如此方敢言道千乘之国。治国之人。果能照此章行之。岂但千乘。即万乘。万万乘。亦能治之。一人有道。万国共和。

    (官话解)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至理也。国、地之界限也。千乘之国、大国也。国有道。国乃强。民乃富。然至理必见之於事。事者、礼乐刑政也。事能达理。必先於敬。敬者、诚意正心也。一事不使有偏。发而皆中节。所谓敬事而信。信者、真实无欺。道心也。节用而爱人。凡国家费用。知民间稼穑艰难。量入为出。节、非吝啬之谓也。爱人、即爱民如子也。使民以时。使者、用也。用其力。使者教也。教以善。方能保身、保国、保天下。然此非易事也。贵在不违其时。用力以时。则民有馀闲。劳而不怨。善教以时。则民智易开。有耻且格。若非有道之人。则身不行道。已不行於妻子。岂能道千乘之国哉。

    (附解)此道非治道。乃道德之道。亦即率性之谓道也。如失性、即无性。无性、则心之生气以亡。断不能治千乘之国也。纵使国不急亡。亦行险侥幸。不能久也。君有道。民归划一。民有道。天下太平。君民有道。上之意达於下。下之情通於上。上下相关。千乘万乘。其治一也。又何忧乎外患哉。

    (文话解)子曰。道者、大学之道也。王道也。道之一字成句。千乘之国。富强大国也。千乘、可参考包马二说。敬事而信。敬心不放也。程子所谓主一无适也。事、视听言动。修身之事也。礼乐刑政。治世之事也。敬则惟恐有阙而信者、求其信心不疑。果敢向前也。敬而不信。则蓄疑败谋。事有不成。信不先敬。则事不能至善。终归无成。敬事而信。无一事之不成。虽不侈言富强。而富强之本立矣。节用而爱人。节、毋太过也。用、兼人君与国家之费用言也。节用、重天产地产。惜人力物力。量入以为出。则国恒富足。爱、亲之也。人、兼朝野之人言。群臣犹吾股肱。百姓犹吾赤子。合群策群力。而联为一气。交相保卫。则国强无敌矣。使民以时。使非用之谓也。正义曰。令也。教也。即单以令字诠使字。令民力田。令民力学。教之义亦赅。民、冥也。人中之无甚知觉者。时、耕稼之时。入学之时。令民用力於农忙时。令民用力於教育时。而讲武之时。亦在其中。夫如是人材日出。 富强遂一振而不复蹶。国家自绵福泽於无穷之数者。皆荡平正直之王道也。非霸者富强之道也。而富强亦不外是。此夫子救时之妙术也。谁谓王道迂阔而莫为哉。

    (附解)道先天地而生。故道生天地。天地始生人。天地人同得此一道也。然人为三才之主。有能明天地之道。而立人之道者。遂起而居万人之上。以万人奉有道之人。则国立。以有道之人。御万人。则国兴。此国与道。所以合而为一也。自世衰而道与国分。有道者无国。有国者无道。相沿既久。遂成流弊。学道者无实用。而讲求实用者。又不轨於正道。夫子思有以挽回之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身以之修。家以之齐。即国以之治。如千乘之国。能敬事云云。即道也。即有道之国也。国有道则小以大。大以王。人之言曰。道者、所由适於治之路是也。古今来言功言利。无国不欲富强。而小国以灭。大国终沦胥以亡者。不以般乐怠傲为事。即以侵伐兼并为事。国事日即废弛。国用日即空虚。国人日即解体。国民日即顽固。不生外患。即生内忧。而国遂不可保。知其所以贫弱。即知其所以富强。此章所言。虽无富强之名。而有富强之实。第本道以为治。非贫人以富己。非弱人以强己。以义为利。则富自为富。以德立功。则强自为强。凡人虽不知好道。而莫不欲富强。迎其富强之机以相导。然后知儒者之道。非真迂阔而远於事情。且实舍此而别无治法。即世之言道者。亦不得以空言了事。夫大道之事。无地不有。即无人不宜遵循。言道而忽及千乘之国者。道必乘势而后行。大国借以保其福。小国得以免其祸也。盖有为之言也。而万世保国之道。无论大小不越是矣。(问谈录)

    问、人之言曰。中庸者、天人合一之道也。中为天道。庸乃人道。君子中庸。允执厥中。素位而行。惟允执厥中。故战战兢兢。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畏天命也。惟素位而行。故不忧不惧。乐在其中。无入而不自得焉。坦荡荡也。小人反是。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故长戚戚而死於忧患。

    答、中庸者。君子之道也。过则不中。不及亦非中。而况庸乎。故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君子犹难之。何小人之足云。(刍谈录)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