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成礼拜杂志之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段正元 著

    第四十九礼拜公有之学而

    民国二年二月十六日记

    问、学而全章。又是如何。

    答、孔子幼从师项橐。得文章之学。后问礼於老聃。得闻大道。故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叹。知大学之道。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将大学先天之道。化而一之。以作论语。首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明明德完全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亲民完全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止於至善完全也。此三节其中小而伦常日用。大而希贤希圣希天。万教圣贤。非有此三节。实不能成全一事。此三节书。不亦说。不亦乐。不亦君子。统群真之妙法。为万教之纲领。任尔中学外学。新学旧学。舍此而无教也。

    【文话解】子曰二字之义。前已详言之矣。学、大学也。先天之道。近在身心。远包天地。无物不赅其内。不知而求其知。不能而求其能。亦学也。习者、知而复求其知。能而复求其能。说、喜悦也。指点学中之旨趣。令人自领。觉后天之事。未有如此之可喜悦。而学自有不容已者。朋同类也。又群也。言我学既成。同类之人。群来从学。人之学愈推愈广。我之学。愈尊愈光。性真之舒畅。自有不能遏御者。故乐也。圣人之道。内而存心。外而视听言动。善与人同。本平常也。而平常做到恰好处。通神明。参天地。却又奇妙。不知者。如好奇之人。以圣道平常而忽之。平常之人。又不知圣道之奇妙。不愠者。我惟涵养心性。与天地合德。尚友先圣先贤。而心中常有真乐。人之不知。不能损我真性之毫末也。君子人之尊称。我有学而人不知。人则卑卑不足道矣。我则卑以自牧。乃得为君子。则人以众而卑。我以独而尊。人何乐而不好学也哉。

    问、道家之经。由天说至人。由无说出有。释迦之经。由性说至天。由空说出实。儒氏之经。由实寓其神。由人说至天。超莫超於道。空莫空於佛。实莫实於儒。惟学而一章。空超已极。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犹曰道也、德也、民也、善也。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犹曰性、曰道、曰教。惟学而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学者维何。时习者维何。之者何所指。说者何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何来也。来何乐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知者维何。不愠者维何。君子人也。可也。何不亦君子云然也。孔子出此空超之言也。殆非儒耶。何以门人记而冠诸首。

    答、学而一章。大学中庸合一之书也。穷理尽性。以至於命。人道、性道、天道、贯而一之。万教经典。大道神妙。无不包括其中。非至圣其孰能语此。儒为三教之宗。万教之统。下学上达。完全大道。於此章足以见之。学者何。大学之学也。成圣成贤方谓学。成佛成仙方谓学。成真作圣方谓学。成己成人方谓学。学者下学也。所以穷理。(穷理言外。)将以尽心。(尽心言内。)尽心则可知性。穷理则可尽性。下学即可上达。故学曰而。而者、由后天以进先天。尽人事以合天道。天人合一。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其义俱在而字之中。(而字至虚至宝。一字后天。一字先天。简括已极。眉目爽然。唯圣者能之。)故曰时习。时习者。时时执中。顾 天之明命。率性以建中於民。修道以达和於天下。道即在我。我即是道。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时习之义也。大学明明德一句。亦在而字之中。明明德者。明明德於天下。本诸身以徵诸庶民。故曰时习之。(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俱含时习之义。)习而曰时者。不习之习而自习。性道然也。故时习则乐。毫无苦趣。故曰不亦说乎。说者说之於内。不说而说。说而不说。故曰不亦说。徵诸庶民。则庶民从。修己以安百姓也。故曰不亦说。说而曰乎者。性道之徵。有同然也。故曰乎。此节穷理之极。尽性之阶。学之一字。包罗佛经之道。而之一字。包罗佛经之法。时习二字。包罗佛经之功。不亦说乎句。包罗佛经之妙。儒佛之学。俱於此尽之。是谓至德。至德即可凝至道。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曰君臣父子。而曰朋友者。在彼无恶。在此无射。近悦远来也。不曰朋友。而曰有朋者。达后天之伦而言先天也。朋者、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玄穷之上。无无之中。同此上帝之光。一道之德。有缘之圣。有关之真。由爽至白。历劫种亲。莫不聚首。往来一堂一室。故曰自远方来。远者、大周大界。来者、千叫千应。朋而曰有者。性与天道。感而遂通。有朋自远方来者。神之格思。与天为徒。故曰乐也。乐者、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不亦乐乎。乐而曰不亦者。乐之於外。神诚於内。不乐而乐。戒慎恐惧。是谓真乐。(不亦乐乎句中。尚含克己复礼功夫。)故曰不亦乐乎。乎者、顺(顺天命也。)则俨然一体。悖(悖者、己有未克。罔念作狂。悖天命也。)则判若天渊。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诚之不可掩也。故曰乎。此节为尽性之达。亲民而达亲仁之阶。光明一觉。人天晤对。故曰人不知而不愠也。人不知者。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暗含儒家。)而不愠者。慈悲为怀。冤亲平等。(暗含佛家。)人不知而不愠者。以上帝之心为心。以上帝之道为道。栽培倾覆。由人自取。(上帝随人愿。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无所容心於其间也。(此而字实义。以其不知是以不愠。此句暗含道家。三教包含其中。)故曰不亦君子乎。君者、人中之主。大道之倚。(夫焉有所倚。)子者、万教之归。上帝之表。君子者、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此君子道成德备。功化圣神也。)不曰圣贤仙佛。而曰君子者。大同之世。以儒为宗也。(大同为万殊一本之时。故曰万教归儒。一以贯之。)君子而曰不亦者。上配上帝。下育群生。位天地而育万物。参天两地而一之者也。不亦君子之君子。君子之非君子。下学而已上达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故曰乎。乎者、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一贯之中也。此节为尽性之极。至命之初。亲民之圣。止至善之正。首章由人道以至性道。由性道以达天道。学而时习一句。儒入佛也。(入德之门。德含释家。参阅人伦道德研究会启。)有朋自远方来句。儒佛一体也。人不知而不愠句。上达道也。不亦君子句。三教合源。万教归儒。一以贯之。代表上帝。儒道之中庸也。故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万世之师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大德受命也。大德不受命。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不敢作礼乐焉。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民无所措手足。民之不安也。天果欲大道之行也。衷大德以平治天下。则学而之学。明於天下。行於万世。道天下以德。齐天下以礼。将以安天下之民。君子之学也。(学字起。学字落。学以致其道。实行之学也。此解决学而真象。性与天道之说法。不可得而闻也。此章之包罗。不可以言语尽也。玩索而有得焉。终身用之有不尽者。)

    问、不亦说乎之说字。本为说话之说。各解诠为悦字。毋乃误乎。

    答、论说字本系说话之说。此为天命之性。神而明之。神在说也。说之无声。听之不闻。不说而说。性灵自说。受天命之意也。能毋悦乎。说而解悦。文章解释。说而有悦。内圣之乐。儒家之经。有穷理尽性至命三层解释。能包罗万教。一以贯之。修身而知天命者。其自寻之可也。(问谈录)

    问、读书只是明后天之理。存养乃能明先天之道。

    答、故君子之道。本诸身也。不明乎善。不诚乎身。

    问、红尘者。上帝之倒影也。倒影必收。故曰假也。苦海也。而人不觉其苦者。生气之所在也。谓红尘为生气之所化可也。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红尘者、道之蒙也。养正者、儒家之事也。正而上者。佛家之事也。上而化者。道家之事也。故儒家重人道。其功用在平治。佛氏重性道。其范围在普度人物。道家重天道。其权限在天地人神。此三教之所以分。即三教之所以合也与。

    答、明乎此。则治国平天下也。其犹视诸掌乎。

    问、刀山地狱。为仙佛圣贤之慈悲。牢狱枷锁。为帝王将相之仁政。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岂若妇人之仁哉。故曰爱之能勿劳乎。世人嗤佛为慈悲普渡者。不知地狱之说。儒以素位而行。现在立说。故以直报直。现在即了。无俟死后。无待来生。仁心仁政。人所见也。佛以因果立说。三生品论。报应昭彰。人不知也。

    答、儒与佛也。殊途同归。而儒为入德之门也。

    问、儒氏因材而教。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人道然也。佛氏慈悲为本。物我平等。普渡众生。性道然也。

    答、人道率於性。性道出於天。天道乃人性两道之分归。此其所以为道祖也。

    问、伦礼会之名礼也。其义何在。

    答、道之动为理。理之象为礼。理者思也。礼者可思可言。而可行也。儒者人道也。故孔子言礼。每多礼乐之礼。易言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理言穷者。穷而后行。尽性也。尽性者、循礼也。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然后笃行之也。(刍谈录)

    第五十礼拜释道之学而

    民国二年二月廿三日记

    问、闻先生所讲学而一章。足见儒门重在伦常日用。但是否与释道相合耶。

    答、儒教者、可以统释道也。故万教皆当归儒。其学而首章。外是包罗天地之象。内是踏实的功夫。

    问、我今不问踏实功夫。愿闻包罗天地之象。合不合性与天道。

    答、学而时习之。是空空洞洞之学。内中即是性道也。而时习、即是穷理尽性。以至於命之功夫。即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之说。不亦说乎。明其道也。有朋自远方来。精气神三宝合一也。天地人一贯。阴阳一理。而无阻隔。故孔子梦见周公。常与圣贤相往来。周知鬼神之情状。阴阳无阻。不亦乐乎。通天达地。出幽入冥。人不知而不愠。道即我。我即道。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惟有自问其心。事非知己。愠之何益。不亦君子乎。这就是性与天道之君子。包罗天地之象。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中人以上之说法也。

    问、或曰、我非求性道之人。所尊是朱子。请讲圣人之文章。与理学中之实事。是否与学而时习之一章相合。

    答、学者动静之功。言行之事。始终不离乎习。故曰时习。得夫子之传。如颜曾思孟。皆是学也。时乎时乎。不可须臾离也。安可习焉不察耶。不亦乎者。翻说之词。指点人之自领也。说者性中得来。惟得其真乐者知之。下两乎字意同。朋、同类也。学问超群。名震远方。自远方来。即今游学之意。学其所未学。而又能温故知新。发前人所未未发。人无不得道而去也。此即修道谓教意也。己明学而使人人共明。五德五性。各反其初。俯仰无愧。固非世俗之乐。所可同日而语也。至天降大任之逆境。视其学问纯否。涵养到否。知天命。忘得失。不知不愠。即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意也。道学纯。而德备。称为君子者。即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也。(问谈录)

    问、先天之道。与后天之红尘。大相径庭乎。儒氏之道。所以平治天下也。天爵人爵。一以贯之。故曰大德必受命。修其天爵。以从人爵。待其人而后行。当其未行也。曲肱饮水。箪瓢陋巷。犹曰在陈绝粮。及其行也。是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盖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难而后获也。故仆仆风尘以后。自宽以勉人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抑享天爵者。难乎享人爵。元午未中。先天之与后天。难乎一贯也。

    答、君子遵道而已矣。大道之未行也。悲天悯人。大道之将行也。修己安人。莫非道也。莫非命也。及其成功一也。大行穷居。易地皆然。

    问、惟仁者。能爱人。能恶人。顺天尽人耶。

    答、仁者、天地之心。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因其材也。

    问、道家之世。天地初开。阴阳也。归根复命。真阳也。释家之世。纯阳也。儒家之世。半阴半阳也。何曰惟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答、德行之世。有是说也。其初已乎。(刍谈录)

    第五十一礼拜工艺之学而

    民国二年二月三十日记

    问、闻先生讲学而。最宜於上等人。我等工艺人。不知圣人性道。又不知理学。学而於我等适宜否。

    答、(白话解)圣门之学。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百班技艺。皆在论语首章。学而时习之。从师学技。故曰学。时时留心。故曰时习。时时思想。能超乎人上。不亦说乎。技艺既精。声誉日隆。则有朋自远方来。或中国。或外国。或来欢迎。或来就学。天下人皆知。我因得以成他人之美。获报酬之利。名利两全。乐乎不乐。我技艺精巧。人或不知。不求人。人自求我。况技术高强。能巧夺天工。即是有功於世界。而可以留名后世。故曰不亦君子乎。彷佛是个君子。岂但是寻常君子。名重鲁班。百工中之魁首也。关系岂不大哉。(文话解)学在於下为器。器者、格致之学。必先择良师。明物理。从而时习。熟极生巧。巧极生精。精益求精。得之於心。应之於手。无器不可以博其趣。不亦说乎。器之精巧。超乎一切。足用於国家天下。世之致富强者。近者偕来。远者亦不辞千里。人所不能。我能之。人所难传。我传之。己与人皆得美名美利。不亦乐乎。器之精巧。方便世用。精其业者。当无有不知。然天道有盈虚。人事有穷通。器虽精而不见售。人不知而我亦不愠。亦惟利器善事。藏器待时。则技也而进於道矣。不亦君子乎。

    问、先生前与他们讲学而。我们方入小学堂。亦可以懂得学而否。

    答、学而一章。真是蒙童士子入学之道。士为四民之首。治国安邦。皆在论语中。舍此别无教也。惟尔等蒙童。必先知论语首章。成己成人之学。内圣外王之道。则将来定国安邦。必是英雄豪杰。君子人也。舍此就害国殃民。为嗜利之徒。放於利而行。民间多怨。何异市井之小人也。学而时习之。初入学堂。必先学礼。故曰学。时习者。时时不离圣人之道。以圣人之心为心。习者、凡事要思之思之。明孔子何以为孔子。我为后学。就要学孔子之道。存孔子之心。实行孔子之事。不亦说乎。我知礼仪。知仁义道德。学中之乐也。有朋自远方来。我有学问。人来亲近我。我亦亲近人。不亦乐乎。回家庭。父母相爱。六亲相迎。岂不乐哉。人不知而不愠。学贯渊源。我不求人知。人自知之。即或不知。我亦不愠。不亦君子乎。盖有麝自然香。有诸内必形诸外。不求富贵。福自天申。修天爵而人爵从之。显亲扬名。真盖世之君子也。

    问、性道学而。又是如何。

    答、(文话解)天理之良。人得之为性。性本善。而有不善者。落於后天。情动於中。非先天之真良。故孔子云。性相近。习相远。孔子全乎性与天道。於是代天立教。本诸躬行心得。勒之於书。以补造化生成之憾。则有学。学乃人身分内事。保全天命之性。然必加时习者。苦中寻求真乐耳。心与理融。身与事安。天性自然之真趣。日出无穷矣。不亦说乎。先由己身。全其天德。同类之朋。欲全其德者。闻风而来。则我之学及人。人之学益我。学愈推而愈广。由近及远。皆有以知天性之善。斯世自臻於太平。返之与人为善。善与人同之意。不亦乐乎。夫道学统於身心。人人未必皆知。人有不知。而我不愠。虽穷居不损其分量。仁义礼智。根心生色。快然自足。一时虽不得立大功。显大名。而实之至者名自归。流及后世。无不颂其勋名。彼不能留名者。必非君子。盖君子终无有湮没无闻者。夫岂寻常君子也乎。(问谈录)

    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则平。平则和。和则安。安则乐。公者忠也。平者信也。和者恕也。安者忠恕也。乐者中也。乐在其中。中和之道也。中和者。大同之终。忠信者。大同之始。故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则平。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平天下。忠信之道也。惟忠故公。选贤与能者。公也。忠也。讲信者。公也。信也。修睦者。公也。忠也。为人谋之忠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者。公也。忠也。壮有所用者。公也。信也。男有分。女有归者。公也。信也。货恶其弃於地。不必藏於己者。公也。忠也。力恶其不出於身者。公也。忠也。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者。公也。忠信也。是谓大同者。亦可谓之大同也。亦可谓之大同者。人道之始也。人道始於忠信。大道之自然也。故曰主忠信者。倡行人道也。毋友不如己者。尊德行也。过则勿惮改者。实行礼拜也。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者。苟不至德。至道不凝也。君子曰。忠信者。儒道之下乘也。忠信以为主。必勤俭以为用。惟勤焉。故货恶其弃於地也。力恶其不出於身也。壮有所用也。盗窃乱贼而不作也。外户而不闭也。惟俭焉。故谋闭不兴也。老有所终也。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当今之世。舍此忠信主义。勤俭主义。其何以平治天下哉。

    答、忠信者。中流砥柱也。非中和之君子。其孰能语於此。

    问、道德者。口头禅也。外貌观也。真道德与假道德。有何区分乎。

    答、道得於心之谓德。德者、道之子。道者、德之母。道德者、阴阳也。子母相生。阴阳相比。无处不宜。无时不趣。有道者必有德。故曰天命之谓性。有德者必有道。故曰率性之谓道。有德必有行。故曰修道之谓教。是谓德行。真道德者。素位而行也。素富贵。行乎富贵。贵而无骄。富而好礼。素贫贱。行乎贫贱。贫而乐。贱不僭。素夷狄。行乎夷狄。言忠信。行笃敬。素患难。行平患难。临患而应变。临难毋苟免。故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穷则独善。达则兼善。故曰允执厥中。非若假之者。责人不责己。富而无骄。贫而有怨。穷则好善。达则兼善。人云亦云。兴尽则止。尧舜性之也。谁不知哉。五霸假之也。谁不知哉。天下事无可假者。真者自真。若知其真。验之以事。若知其假。验之以事。故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若夫君子。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 哉。人焉 哉。古之时荀孟并称。终知孟子为正。讵有毫厘之假哉。讵有真伪莫辨哉。

    问、儒家了而恶人去。佛氏了而众生归。道家了而天地灰。其义何在。

    答、乾坤合一。三教归元。固如是矣。

    问、人生之累。莫过於妻孥。人生之亲。亦莫过於妻孥。然终身莫能破舍。而圣人亦因其自然以正名。曰夫妇也。父子也。君臣也。是何哉与。

    答、五伦者、天下之达道。三纲者、五伦之正鹄也。夫妇者、三纲之起源也。故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天地之大义也。(刍谈录)

    第五十二礼拜农商之学而

    民国二年三月初七日记

    问、予等农人。可以适宜学而否。

    答、耕读为传家之本。人间之正业。天下大利尽归农。故无野人莫养君子。论语首章。学而时习之一句。农家正业之学。亦在其中。如学播种百谷。总要勤俭。披星戴月。时习者。要知四时八节。时时留心。恐错误时节。不知耕耨之法。则稼穑不良。故要时习。既知之矣。可以丰收。可以积谷。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我仓既盈。衣食足。礼义兴。六亲往来。家道和。万事兴。夫妻儿女。朝日相亲。姻娅宾朋。循环问好。不亦乐乎。父耨子耘。外有田间之乐。菽水承欢。内有家常之乐。人不知而不愠。春夏种。秋有收。养生送死无憾也。我有何愠。我家中有金银。帝人有秤称。何必求人知之。我不虚张声势。我合家安守本分。不作非为。不亦君子乎。古今英雄豪杰。舜耕於历山。不求人知。娥皇女英。厘降配之。匹夫而作天子。君子中之君子也。

    问、我等商人也。亦可适宜学而第一章否。

    答。行货曰商。坐货曰贾。商贾者。懋迁有无化居。通四方往来。维持世上之用度。通工易事为正业。正合学而第一章。学者、或为学徒。或当主东。皆要学。常言说十年能学个举子。十年难学个商人。时习之。时时要用计算。要通人情。要知生意来源去路。各货出产存底。或买或卖。自有主宰。不亦说乎。我精通生意中道理。自然买卖知时。比人高一着。亿则屡中。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既知道生意中命脉。又顾惜招牌。货真价实。虽赚人钱。见利思义。问心无愧。上下四方。知我公道。不卖假货。不用奸谋。皆来照顾。大道生财。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我有货。沽不沽。沽或沽哉。我待价者也。不卖非礼之财。不买虚假之货。价廉物美。常常如是。求甚么人知。我愠甚么。不亦君子乎。如端木遗风。圣门贤才。真君子也。

    问、先生讲解学而一章。无人不宜。孔子所以为至圣。万世师者。即此章之作用乎。

    答、(文话解)夫子爱人为心。视尘世之人。争名夺利。日图富贵。纵幸邀富贵。仍有穷时。惟学则受用无穷。首则成己。次则成人。由贤而圣。不文绣而华。不膏粱而饱。斯谊也。非从学中得来者乎。然学有大学。大学之本在先天。先天之道在真儒。真儒之纯惟孔子。孔子知人生斯世。时不再来。岁不我与。时而习。习此学。学不旷时。时不废学。学成则心泰。心泰则其味无穷。斯说也。至此内知天命。外得人心。千里朋来。一堂晤对。故乐也。由是匿迹消声。不求闻达。虽朝廷不来徵聘之书。亦自有行藏之乐。夫非道全德备之君子。其孰能之。(问谈录)

    问、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不敢作礼乐焉。有时亦作礼乐者。天子也。孔子之作春秋是也。春秋天子之事也。非天子。不议礼。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亦不敢作礼乐焉。不惟不敢为。古人之成者。不敢行之。不敢废之。天道也。孔子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斯民无所措手足。民之不安也。君子修己以安百姓。舍克己复礼以为天子。其道奚由哉。

    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亦未有甚於此时者也。王者殆将作矣乎。

    问、清静无为。虚净寂灭。合道之学。合一之诀。无极之道也欤。

    答、元始之义。其在斯乎。不如是。乌足为道祖也。

    问、未动之先须慎独。既动以后宜自责。君子克己之心法也欤。

    答、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君子之道。不下带而道存焉。

    问、外人之性质。言必信。行必果。注意在表面。法律以治其形式。则得体。是谓法制。中国人之性质。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注意在里面。必道德以正其心。乃得体。是谓礼制。东海有圣人。西海有圣人。各因其自然而治之。如石投水。知此则治国有方针矣乎。

    答、此小康之世为然也。若夫大同。则皆道德齐礼矣。

    问、儒道行人法天。行人者、以人道为实行。法天者、以天道为法守。允执厥中之学也。

    答、君子之道。始终一诚。

    问、伦礼乃真儒之会乎。

    答、然。

    问、至诚受命为大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正己则有所倚。有所倚则动而有归。有归则万物各得其正。并育而不相害。皆遂其生成也。所谓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乎。答、此仁者之事。上达乎乾。

    问、人伦道德研究会。乃三教合源之会乎。

    答、然。

    问、三教合源。儒统三教。此人伦道德研究会启中。所以发明斯二义也乎。

    答、三教合源。三教固统於儒也。亦即万教之所以归儒。道之自然也。

    问、修道之为教。德教也。人道也。天人合一也。性道者。天人合一也。故曰天命之谓性。天道者。天人合一也。故曰人为天地心。天地非大。吾身非小。

    答、道由人立也。故曰人为贵。知其贵者。不亦君子乎。(刍谈录)

    第五十三礼拜忠信之学而

    民国二年三月十四日记

    问、予非士农工商。愿学个忠信之人。可合论语首章乎。

    答、人存忠信。即是圣人之徒。正合学而时习之。凡事笃信好学。笃信尚须好学者。笃信之中。有可信。有不可信。故要信近於义。学者、所以明乎权宜变通。否则如尾生抱桥而死。信之愚也。廉来助纣为恶。忠之愚也。时习者。要细心三思。酌古准今。能协於前。可法於后。不亦说乎。将事看明。非我尽忠不可。我虽一死。馨香百代。虽死犹生。不亦喜悦乎。有朋自远方来。凡忠义之士。千古留名。岂但一时之人知道。万世之人亦知道。岂但一国之人知道。万国之人亦知道。以我为言。以我为法。皆我之朋友也。不亦乐乎。乐者、一世人身。忠肝义胆。千古不朽。天下后世之人。模范於我。岂不乐哉。人不知而不愠。譬如岳武穆。关夫子。当日尽忠尽信。人虽不知。他何愠之有。至今奉为武圣人。人人称颂。岂但君子哉。

    问、闻先生讲学而。几於无人不宜。无学不可奉为阶段。敢问上士、中士、下士、之讲学而时习之也。又是何如。

    答、上士学而时习。完全道德仁义。修己利人。中士学而时习。不忘五伦八德。善与人同。下士学而时习。勤职业。修心术。守本分。重名誉。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上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中士得一国人才而培养之。下士得一方善良而辅益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上士学道成真。不器君子也。中士明善修身。尚德君子也。下士知足不辱。怀刑君子也。此三君子也。皆自时习而说。朋来而乐。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

    问、人讲孝道。能合学而一章乎。

    答、学者学有益之事。尽伦常之道也。盖孝为百行之先。五伦之首。大地之正气。时习者。即时时体父母爱我之心。我以此心爱父母。晨昏定省。不可疏忽。能得父母之欢心。真是天伦之乐事。不亦说乎。孝德彰闻。近则一方尊仰。远则朝廷旌表。暗则神钦鬼服。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岂不乐哉。纯孝之人。断无沽名钓誉之心。只是日尽其道。求无愧天良。惟有己知己而已。正是乾坤正气。天地完人。不亦君子乎。

    问、学而一章。圣人立教。真常道也。人人俱可适用。靡不泛应曲当。敢问内圣之士。适用学而否。

    答、(文话解)夫子立教。首列学而时习。至常亦至神也。时习者。格去物欲。除去后天之人心。反还先天之道心。性命双修。觉天地非大。吾身非小。不亦说乎。由是朋来自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来学我之学。广我之学。浩然之气。盎於背。施於身。塞乎天地。贯乎古今。人人共得真乐。推之爱人如己之心。不亦乐乎。至此而或有不知者。奚必愠。夫大德之人。深藏不露。其教如时雨。其言如春风。知之则有益於人。不知亦无损於己。俯仰皆宽。无入而不自得焉。不怨天。不尤人。学得中和。功参位育。不亦成德之君子乎。(问谈录)

    问、有智谋者必得。智谋踊跃者大得。大得者。大德也。大德必受命。故智谋踊跃。即大德受命也。

    答、君子受命。必先造命。命立乃可言智谋。智谋踊跃。一、得其智。大智也。大智踊跃。二、得其仁。天仁也。天仁踊跃。三、得其勇。真勇也。真勇健全。得之者足以中出天地。代表上帝。位天地。而育万物。委曲以求全也。

    问、一得其智者何也。

    答、受儒之命。得儒之道。明明德於天下。天下自然一家。世界自然大同也。

    问、二得其仁者何也。

    答、受释命。得佛道。天下归仁。统一群真之气。普渡血气之生。天上与地下。宛然一己也。问、三得其勇者何也。

    答、受道之命。得道之法。代表上帝。道法并行。平治天下。以扭转乾坤也。

    问、至道者。天道也。道家之命也。儒佛并行为至德。苟非至德。至道不凝。儒佛为尽人。道家为天命。天地位焉者。道家之事也。万物育焉者。佛家之事。位天地而育万物者。真儒之分。此处以释道为大道。真儒为大德。又曰、学三教之学於一己。得三教之道於一身。是受三教之命者为大德。大德受命。将以受上帝之明命。敢问上帝之明命者何也。

    答、天地之外。六合之内。无处不有。无微不察。智足以行道者。见之至明。即中庸之谓也。问、古今来英雄豪杰。忠臣义士。以及奸雄宵小。或匹夫匹妇。为善为恶。天道终是循环。因果报应之说。诚不诬欤。

    答、君子傲数。则不然矣。

    问、君子一日二日万几。能不食少事繁。以致病乎。

    答、君子之几也。顺天之命也。道与天齐。何病之有。

    问、君子之立命也。凭人事。君子之受命也。法者半。道者半。自然者又半。

    答、道法并行。亦凭诸自然也。

    问、天下事概归乎德。有德者、即有福命。有福命之人。不在事之善不善。学问好不好。皆当享福。此理考诸古今。莫不皆然。天下福命之大。莫如圣贤仙佛。敢问圣贤仙佛之前功祖德。何若此其厚且大也。

    答、天下事概归乎德者。常人之谓也。圣贤仙佛之福命。不在前功祖德。而在学也。有是学即有是智。有是智即能达天之德。知天之几。应天之时。承天之命。挽天之数。宣天之化。故曰有一分智识。即有一分福命者。君子之谓也。君子之智有若是其大也。仁即有若是其大。勇即有若是其大。福命即有若是其大。此君子之德。由学所致也。

    问、不能挽数。不谓人才。挽数者。圣贤仙佛之能事也。挽回天地之恶气。弥补天地之元气。隐造幸福於无形。此圣贤仙佛之所以高出英雄豪杰。忠贞节义万万者在此。

    答、圣贤仙佛。不能挽数。无异常人。君子之所以异於人者几希。在此而已矣。

    问、法者、所以克阴也。道者、所以表阳也。道法并行。所以平天地之气数。扭转乾坤也。答、欲平天地之气。必先克己於一身。欲行道於天下。必先复礼於一己。君子立身行道。代上帝以挽末劫。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问、立功立德。虽在勇心。犹当及时。事不及时。虽苦无功。事若及时。功德无量。

    答、山梁雌雉。子路共之。以其时也。孔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故君子有道。亦待时而动也。

    问、言行虽智。不能傲数。君子不取也。

    答、言行不合道。君子不取也。(刍谈录)

    第五十四礼拜女子之学而

    民国二年三月二十一日记

    问、女子节操。合不合学而一章。

    答、圣人之道。不分男女。故曰愚夫愚妇。能知能行。方算圣经。学而时习之。女子更要学。异日方可以助夫教子。细而学习针指。大而孝顺公婆。保全名节。学要时习。恐防名誉有失。女职不精。时习者。时常知我之身。如金如玉。三从四德。在在留心。宜室宜家。岂不说乎。有朋自远方来。我才德兼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夫妇相敬如宾。姑嫂雍睦。六亲尊仰。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我既才德兼全。节孝俱备。不求人知。人自知我。异日盖棺定论。终身无一点微瑕。其淑德保子孙之富贵。而性灵不生不灭。不亦君子乎。女中尧舜。岂寻常君子哉。

    问、学而一章。真好学深造之士。所不可不读之书。果能照此实行。何患不能成才。孔子云、下愚不移。是不学也。下愚之士。究竟可行学而否。

    答、【文话解】学者不知而求其知。不能而求其能。必时习者。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愚必明。柔必强。人力胜天也。不亦说乎。其学贯古今。其名噪天下。道以德。齐以礼。天下人人皆服。不辞千里而来。善与人同。人乐我亦乐。智仁勇兼全。造其精微。人不能窥其万一。然其学不因不知而稍损。故不愠也。不亦成德之君子乎。颜子曰、舜何人。予何人。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病不为耳。故生知、学知、困知。及其知之一也。(问谈录) 

    问、夫人先天一断。性流为情。情者、生气之所锺也。故五花八门。而识神在焉。君子守中。则情之役於气质。染於外习。统谓之物者自去。所谓物格也。物格而天理自明。则人欲之暗无所逃。天理大公。则人欲之私无所遁。所谓知至也。物格而后知至者。则情不乘气质外习而不虚。所谓意诚也。故物格知至意诚。实则一事也。故儒门之学。以诚意为始。诚意者、有守中之学存焉。故君子慎其独也欤。

    答、君子得一诚。而万事备矣。

    问、民国者、民为贵。民所重。食丧祭。食者、民之天也。天者、礼制之着手也。故养生送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孟子曰、使有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丧者、慎终也。祭者、追远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故曰明乎郊社之礼。 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答、重民者。圣君之事也。民若自重。则不重矣。 

    问、尽了人事。即是天事。以人事包育於天道中。尽人方可以合天也。今之言人事者。每不言天事。不知尽了人事。即是天事。不知天乌足以言人。犹农夫之秋耕而冬秧、可乎。言天事者。每不言人事。不知天无动作。必假手於人。夫天之假手於人也。必假其可假之人。而后假之。人若不尽人以合天。则天虽 於人也。亦无由付焉。故云虽曰天事。岂非人事哉。是以君子自强不息。动容周旋以中礼。孟子云、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居易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答、俟命者。须有立命之学也。尽人合天之君子。孰厚崇礼而已矣。

    问、本天道。治人情。明物理。三者一也。一以贯之也。天道者中也。中者、天下之大本也。本天道者。本中也。治人情者。本中以格物也。物格而后知至者。则性灵不为生质所拘。本体自明。明则能照。故物理渐有所明。而知渐有所至也。圣门之学。首在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曾子作传。不始於格物。而始於诚意者。其中有执中之学也。慎独者。守中也。本中以诚意也。意者人之情也。本中以诚意。即本天道以治人情。人情治即意诚。意诚而物已格矣。物格而知有不至者乎。夫然后可以言博文约礼。其情礼真者。可以励吾之行。伪者可以增吾之慧。先儒补格物致知章。知理而不知允执厥中之学也。

    答、道学与理学之分。其在兹乎。

    问、孔子道不行。而思传於中行以待后之学者。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又不可得。故思其次也。是狷也。狷者有所不为也。故宜强恕而行。由强恕以致忠恕。由忠恕以进中和。狂者进取。其志 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故宜忠恕之法。以合中和之道。中行者。中道而行。从容中道圣人也。依乎中庸。动容周旋中礼。盛德之至也。可以致中和之道。赞天地之化育。参天两地而一之者也。子思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中行也。学而知之者次也。狂者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狷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下者、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故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不可得而闻者。不失言也。今之行道者。皆狷也。故须智谋踊跃。非然者。不足以进道。而踊跃又或过之。故又须委曲以求全也。斯二言者。铭诸盘。书诸绅。体之心。而应之手。可以无大过矣。

    答、强恕者。即主忠信之目也。合忠恕中和。为儒门三乘之教。所以教中行狂、狷、三者。固中人以上之材。可以受道。而中行亦有陷居狷者。困而不学。民斯为下。将狷者而不可得。故困学可返於中行。凡困学之狷者。皆生知之中行。(刍谈录)

    第五十五礼拜好义之学而

    民国二年三月廿八日记

    问、好义之人。与学而第一章。合不合耶。

    答、义者、事之宜。故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学者、学仁义也。时习者、省仁之合义不合义。人能怀义。则无忌妒心。无私曲心。无损人利己心。凡事坦荡荡。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者。如孟尝君好义。门下常有三千客。刘关张结义。民到於今称之。义中得美名。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尽其在己。不怨天。不尤人。合儒家忠恕之道。佛家精进波罗密。不亦君子乎。

    问、学而一章。如此的总括妙用。孔子之学。是不是由学而得来。

    答、【文话解】夫子好古敏求。圣之时者也。疏食饮水。乐在其中。不亦说乎。然其道得於身心。与天命合一。朋来自远。如周公生在西方。而孔子梦见。夫孔子东方之人。论地则隔数千里。论时又隔数百年。道学既成。竟与古圣先贤。往来不绝。不亦乐乎。此非俗人之乐。身心性命之乐也。穷理尽性以至於命。而人不知者。我在后天。而能知先天。人在后天。而竟不知先天。此亦可悲可悯也。何愠之有。学全道备。至诚无息。不亦君子乎。(问谈录)问、君子居易以俟命。易者、天地敦化之常道也。居易以俟命者。素位而行。自强不息。易以为法也。行法以俟命。即居易以俟命。孔子学易加年。只期无过。即居易以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空空之义。希天合道之旨也欤。

    答、孔子之易也。代天行道也。

    问、礼制者。本天道以治人之情。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答、儒氏之人道。天人合一之谓也。否则人事而已矣。

    问、性者、天之所命也。心者、性之主也。心一於性。则希贤希圣。心二於性。则仿情而行。戕害於性。而不能脱离其性。情者、性之流。天命之动气所在。生气所锺。化情而归性者。莫若本天道以治之。故君子诚意慎独。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其心者。收心放心也。心不乘其情。则情化而服性。故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性者。性与天道。一以贯之也。性命之源出於天。天人一气也。故存其心者。所以养其性。存心养性。所以事天也。答、性之为道也。一诚而已矣。故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问、以礼孝亲。几谏在焉。以事顺亲。顺亲者事也。非礼也。事可顺亲。非孝也。谓之顺亲可也。

    答、舜其可谓孝乎。能孝则能顺矣。

    问、仁、人之元神也。人而仁者。仁与人合一之谓也。仁与人之能合一者。即智、仁、勇、三者全备之谓也。故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以智、仁、勇、存也。是故仁者、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心者。即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之谓也。大道之行也有时。故孔子罕言仁也。告言偃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有志焉。而未之逮也。颜渊问仁。告以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天下归仁。即大道之行也。大同之世也。非春秋时也。故曰一日。又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恶不仁者。其为仁矣。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一日者、道非其时不行也。好仁者、非仁者也。故曰、好仁者无以尚之。若耶、回、佛、博爱普渡。非仁者也。好仁者也。好仁者无恶不仁者之行。故耶、则祷告敌者。回、则不重地权。佛、则物我平等。普渡众生。恶不仁者。其为仁矣。能好人。能恶人。仁人也。儒家也。儒家之仁。天地之心也。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有德有位之仁者。天子也。至诚受命之谓。大德大人也。故孔子不轻许人以仁也。

    答、仁者、天地之一也。故太上曰。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问、大同而后进化也。人道而后性道也。下学而后上达也。故曰、惟皇上帝。降衷下民。

    答、下民者。大德也。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大德受命。天命之谓性也。

    问、自是聪明者。其智直。动辄得咎。聪明而未成材也。故老死而不见用。

    答、故君子之不得其和也。每自责焉。

    问、君子之得道也。何若是其难。

    答、得其易者。其成小。

    问、君子之命立也。体清而神明。礼曰。清明在躬。仁与人合一也。身内性命合一也。内外合一也。至诚之效也。故曰、志气如神。即至诚如神也。

    答、至诚受命。反是、则不能受天之明命也。

    问、人有言曰。希天者。道界也。希圣者。佛界也。希贤者。儒界也。信乎。

    答、三教之於天地也。分而不分也。(刍谈录)

    第五十六礼拜好礼之学而

    民国二年四月初六日记

    问、好礼之人。与学而第一章。合不合。

    答、凡好礼之人。必是温良恭俭让。学而时习之。即是敦厚以崇礼。学者、譬如恭而无礼。即未学也。直而无礼。即未学也。非但要学。还要时习。譬如视听言动。悉准乎礼。有礼於外。自乐於中。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就是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是和而流也。故谦谦君子。和而不流。群而不党。得人和也。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礼行於君子。不可礼行於小人也。故礼必因人而施。则不陷於卑鄙。藏之於庄严。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君子乎。

    问、服官之人。可以适用学而否。

    答、(文话解)读圣人之书。明圣人之道。学优则仕。措置裕如。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学问深纯。至诚如神。得操政柄。使民无讼。作民父母。赏罚得宜。民皆有耻且格。襁负而至。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天理国法人情。识得透澈。以清、慎、勤、为国为民。循分尽职之下。忠而见谤。信而见疑。成功者退。不亦君子乎。(问谈录)

    第五十七礼拜却欲在学

    民国二年四月十三日记

    问、近来闻先生讲学而一章。真有包罗天地之象。圣人言此数语。留传后世。即所以教人尽人合天。体行君子之道与。

    答、夫子悲天道之不明。悯人事之不齐。必使不明者明。不齐者齐。要不外立身向学。学而时习。一旦贯通。故说也。道得於身。名扬於外。远方偕来。乐也。学以成己。原非为人。君子也。

    问、刚者、不屈於物。外物虽引。而不能引之。内物虽扰蔽。而不能扰蔽之。能自强而不息也。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息而有诚。诚则明也。故孔子未之见也欤。

    答、刚者、乾健之气。刚则明。明则物欲难以至。物欲至则狂矣。人不能无欲也。却欲在学。故曰、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然刚者不多。而好学者少。故孔子曰。吾未见刚者。

    问、直而无礼则绞。绞者、不可与有言也。不可言。尚可与有为哉。

    答、学之於人大矣。直而不学。适丧其身也。

    问、忠恕者、后天之道也。内外合一也。后天之性命合一也。可与言中和之道也。中和者、先天之道也。天人合一也。先天之性命合一也。性与天道也。而后天之性自一矣。答、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极高明而道中庸。天人合一也。故曰、敦厚以崇礼。

    问、才者、天然也。学者、人力也。故学不如才。才者、能於此而不能於彼。学者、能於彼而又能於此。故才又不如学。学者、变动不拘。大人之学也。小人之学。辅其才而已矣。故圣人因材施教。若语乎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三者、孟子之所谓英才也。中行者。全才也。狂狷者。可以为全才而不器也。等而下之。辅相裁成。成其才。成其器而已矣。未可以语传也。盖有之矣。小道也。若夫君子之道。未之见也。故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非不可也。上智与下愚不移也。故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可以为尧舜。而为尧舜之一体者有之。求若尧舜者。未之有也。盖非其才也。非其才不足以言大学也。

    答、大学者。大道也。在天曰大道。在人曰大学。天非其时。大道不行。苟非其人。大学不传。故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盖非其人。则德有不至。而大道不凝也。问、仁而不仁也。上智如愚。愚久则为刚毅木讷之人。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欲为天地立心。万物立命。倡先圣大道。开万世太平。须以至诚受命。尤当智谋踊跃。委曲求全。必世而后仁也。

    答、君子知命。则仁而仁矣。

    问、楞严经云。心地平。世界地一切皆平。此何谓也。

    答、此仁者之学也。即克己复礼。天下皆归仁也。

    问、至诚何以如神也。

    答、至诚者。天之道也。人能至诚。即尽天之道。以合人之道。故至诚可以受命。受命者。受命於天。代天宣化。所以行道保民。为上帝之代表。人不知者己先知。所言皆道之华。时不行者终必行。所立皆天之德。人之极。身虽非神。而神与帝通。故曰、如神。

    问、天下事至难办者。转而至易。至难者、人事也。至易者、天与人归也。

    答、君子行道。必虑而后乃得也。虽云天命。修道乃可为教。岂易乎哉。

    问、中庸云。率性之谓道。率性者、率性而行也。行之於外。即徵诸庶民。是大道之行也。故曰、率性之谓道也。道者、王道也。既云率性之谓道矣。何又云修道之谓教耶。王道云者。深入人心之谓。王者有道。道达於民。是天下有道也。王道尚待修以教民耶。

    答、浅言之。率性之谓道者。修己也。修道之谓教者。治人也。深言之。君子清明在躬。志气如神。有修己之学。立命之功。为天地之命根。受天之命以为性。率天之命而言行。敦厚以崇礼。大道在一身。大道初行。大同未成。必出己之道以教民。民之水土遗俗不一。必修己之道。宜时宜地以教导之。乃能泛应曲当也。故曰修。君所言者。自外王解释率性句也。按大道初行。率性之道。固是王道。但道在一国。修道之教。固是王教。但教在万国。万国之水土遗俗不同。故亦曰修。大道已行。率性之道。亦是王道。道在天下。修道之教。教在万世。示民以教也。示民以教者。即大同之后。当宗何教。必修此以合彼。或先彼之何宗何乘以续此。亦曰修。正当大同之时。率性之谓道。是谓大道。大道云者。位天地而育万物。天下皆归仁也。修道之教。是谓大教。大教云者。大一统之教。俾天下之人。皆志於道。是万教归儒。天下一家也。此君子修己以安人之义。君子有道。安在一身。代表上帝。以身作则。必修一己之道以教人。天下之人行之。则天下之人安。故修道之道。人道也。修道之教。安人也。君子虽爱人如己。人岂君子等耶。欲行君子之道。非修不行。故亦曰修。中庸一书。为大道之行。开首三句。又为全书之总。道变无方。总摄其义。不可执一义以解道。即不可执一义以解经。故君子之道。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何所不宜。何宜不妙。非聪明圣智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凡经皆天德之所化。即如修之一字。天德之所锺也。似泥而实通。似着而实神。何异大学之虑字。安而后能虑。人皆曰。既安矣。何虑之有。有虑则非安。不知非安者。则不能虑。故虑而曰得。

    问、虑之一字。胸中亦有疑蒂。敢问其义、何也。

    答、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定、静、安、者。内圣也。虑、得、者。外王也。知止者、君子之慎独也。不知止、则无所谓内圣。无内圣、亦无所谓外王。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虑者、即君子慎独之用。得者、慎独之果。定、静、安、者。慎独之体也。中庸之慎独。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戒慎恐惧者。即虑之状词也。君子何所虑。虑道也。夫道至精至微。则虑则不得。如孔子之忧道不忧贫。忧则得之。不忧则不得也。故君子之内圣。将以大有为也。内圣则安。有为则虑。虑得则乐。如楚狂接舆。长沮、桀溺、晨门、荷篑等。非不知道也。知道而不知行道。苟安於乱世。自以为抱道。故不虑也。不虑则不得。何道之有哉。君子之所以异於人者。在此一虑字。故君子之学。乃谓大学。君子之道。乃谓大道。昔者尧传舜曰。允执其中。舜传禹曰。允执厥中。允执二字。已含虑字之义。虑中则得。得则至乐而至庸。道法自然。故曰中庸。得者、道也。中者、法也。由中而虑。未有不得者。故曰允执。允执二字。已包大学中庸之功。已显真儒之贵。故孔子祖述尧舜之道始也。

    问、儒者求全责备之学。天地之完人也。

    答、惟皇上帝。降衷下民。曷啻上帝之代表也。

    问、为天地立心。为万物立命。跻世界於大同。开万世之太平者。当今之仁者欤。

    答、仁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者也。

    问、用勇有穷。用仁有尽。惟用智愈用愈弘。用不得其正。则奸则谲。君子之智。根於仁。行於勇。故智谋踊跃者。三达德之一以致用也。

    答、君子之道。明诚而已矣。智生於诚。诚则明矣。明则有诚。得其用矣。

    第五十八礼拜大学之学而

    民国二年四月二十日记

    问、讲廉耻之人。又与论语首章相合否。

    答、人要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学而时习之。学者要有耻心。始能若人。又恐耻心不坚。故要时习。人常存一廉耻心。不作非礼之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言人能顾廉耻。则到处欢迎。施於有政。使民有耻且格。颂声载道。襁负而至。不亦乐乎。我有耻心。他人无耻。我隐恶扬善。成人之美。无耻之辈。使他自知含羞。自改其恶。故舜其大智也与。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即人不知而不愠之大君子也。

    问、闻先生讲学而十馀星期。万事咸宜。人人皆可。然则学而之学。即大学之学乎。何以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如此。人有言曰。在明明德、穷理也。亲民、尽性也。止至善、至命也。敢问实行大学之学而。又是何如。

    答、学者、穷理尽性。以至於命也。习则为之不厌。时而视。视思明。时而听。听思聪。时而言行。言思寡尤。行思寡悔。时而视听言行俱泯。或睿思以通微。或无思以守中。动惟其时。静亦不失其时。时兼日时、四时、终身之时言。不先时、不后时、当因时。皆在其中。进一时。即有一时之难以相疑。自有一时之趣以相引。学之久。理极明而不惑。性既复而不忧不惧。命已立。而天地非大。吾身非小。阴阳气数不能制。而吾身得以自由。感於外变化无方。否则寂然不动。独抱太和。学至於此。有不心广体胖而悦者乎。朋、同是有心此道之人。又群也。凡为学之道。有当局可知可能。有非高明讲说。则不知不能。故有学几大成者。近者亲炙而不厌。远方亦闻风而群来。自西自东。自南自北。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不期自至。朋与我同声相应。同气相投。曲学不能挠。正学而未至大中者。亦不能敌。其足以偿众人来学之愿者。亦足以众人偿一己为学之愿。且转相授受。大则功及天下。实以天下偿一己为学之愿。久则名垂后世。实以后世偿一己为学之愿。故乐也。此则真理通於人情。圣人不矫异以鸣高也。人统朝野上下之人言。夫圣人之学。内而存养。外而省察。善与人同。本平常也。而平常做到至善处。却又神奇。好奇之人。以圣学平常而忽之。安常之人。又难窥圣学之神奇。有因之而加毁谤。然学足於己。万物皆备。古今天地。包罗方寸。知不知在人。皆身外傥来之荣辱。故知不能加我分定之一分。不知不能损我分定之一毫。亦惟有质诸鬼神。百世以俟圣人而已。知既不足喜也。不知又何愠之有。君子、人之尊称。人则普天皆是。卑卑不足道矣。以尊例卑。人谁不乐为君子。而甘与众人争毁誉耶。以此赞德之成。则学者当求诸己。不求诸人。即慕虚声者。亦知学之为贵。求其有益。或转而得真名。此章君子。盖圣而不可知也。非一朝一夕可企。学之绝诣也。

    问、人有言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三者议礼制度考文也。夫礼本於天。故曰行夏之时。天元也。乘殷之辂。制度之目。正地之阳。地元也。服周之冕。人文中事。人元也。三元会则大道行矣。

    答、君子之道者三。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问、言之於口。不若行之於身。行之於身。不若尽之於心。言之於口。知道也。行之於身。知人也。尽之於心。知天也。

    答、所以行之者一也。故曰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性命之学无他。求其尽心焉已耳。

    问、邵子曰。无愧於口。不若无愧於身。无愧於身。不若无愧於心。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既无心过。何难之有。吁、安得无心过之人而与之语心哉。孟子曰、养心莫善於寡欲。寡欲者、寡心过也。故君子慎独。仰不愧於屋漏。自治之极也。自治者。方足以治人。治人莫善於悔过。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虽然悔过易。改过难。寡过尤难。故曰过则勿惮改。颜子不贰过。子路喜闻过。是其旨也。三过之外。尚有天过。天过者。大过也。三过者、本天道以治人情也。小且易。天过者。行天道以期无过也。大且难。而又至微至显。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其斯之谓与。

    答、君子之道无他。求其寡过而已矣。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非改过不贰之君子。其何以云天过哉。

    问、何以能言天过也。

    答、天命临之。其庶几乎。受天命者。其可以乎。

    问、虚神者。谦受益之养也。

    答、尽人合天。其在斯乎。天人合一。可知之矣。

    问、志道者、本无极也。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