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成礼拜杂志之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段正元 著

    第五礼拜性命父母

    民国元年三月初五日记

    问、如何可以为师耶。

    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夫师也者。代天宣化。传道解惑。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也。必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因材施教。辅相裁成。不失言。亦不失人。如撞钟然。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故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又曰师严而后道尊。盖人之尊师。即所以重道也。

    问、重道何以要尊师。

    答、师者道之代表。天命之所寄托也。

    问、师位人当尊重。今之为师者。每多贫苦终身。子孙不肖。何也。

    答、师之终身贫苦者。大有原因。以其教法不善。往往误人终身。累其家庭。天道好还。安得不贫苦终身。并累及子孙。故孟子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盖言只教人读书看史。作诗赋文章。以博取功名。其他实行实德。毫不讲究。则少年无知。必趋於禽兽之途。作出伤天害理之事。夫人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几希之界。全赖师耳。子弟终身成败。亦皆视师为转移。故为父兄者。尤当择师以敬重之也。

    问、师固当尊。而父母又当如何报耶。

    答、父母恩在生养。无父母身从何来。师恩在口授心传。无师教诲。则五官百骸之灵性。何能践形。故师者。又是一重性命父母。所不敢忘者也。不忘师。便重道。重道即所以报父母。问、何为旁门。左道。方士。异端耶。

    答、旁门者、道之一端。虽不全善。亦无损人利己事。如某某等。观其所立条规。亦多可取。如心斋口斋。不妄想。不妄为。造到功行满时。果得明师传授。可成正果。入圣超凡。此为旁门中之君子也。左道者、邪说诬民。充塞仁义。借三教之经传。煽惑人心。痴愚之徒。妄想长生。以邪淫为房中妙药。御女采战。配合阴阳。藉培性命。此妖狐之行。久之必遭天谴。抑或恶贯满盈。生遭王法。死受冥刑。永堕地狱。入左道者。其痛戒之。方士者、得下乘之法术。引诱愚人。吐火吞刀。好异好奇。演习遁法。托说升天。入海求仙。为长生不老计。而且取财敛物。各有所图。奸盗邪淫。每有所犯。乱伦常。废正业。流传后世。罪不容诛。习方士者。当知反而思也。其他异端之徒。不明大道之理。妄阐阴阳。高谈性命。以彭祖、三峰、吕祖、黄帝。旁徵曲引。蛊惑人心。且也以女子为侣伴。神交形不交。形交气不交。男不解衣。女不解带。对影忘形。以为得长生。可成仙佛。抑思礼义廉耻安在乎。败坏世风。大遭魔孽。被人识破。宁不自羞。论王法有不赦之条。论阴律在变畜之列。如不得明师指点。终不明大学中庸之理。不明其理。难闻其道。故不如学正人。行实事。立实功。学善人。好施舍。作阴功。保全天良。保全名誉。无玷祖宗。有益子孙为愈也。(问谈录)

    第六礼拜神明畏性灵

    民国元年三月十二日记

    问、人何为至尊至贵耶。

    答、混沌未分。道为无极。混沌既分。道在太极。然道自为道。非有人莫能宏此道者。是以人生之初。赋之以气。成之以形。而又命之以性。人既具此性。则有知识。有行为。所谓人为万物之灵者在此。人为至尊至贵者亦在此。果能外知修身。内修性命。一言一行。道合内外。则上而天子。下而庶民。幽而神明。莫不敬之畏之。非敬畏其人之凡体。是敬畏其人之性灵德性也。

    问、神明何以畏人之性灵德性耶。

    答、性命者、人之虚灵不昧。在天为无极。孔子云、北辰是也。生天地。育万物。似无能。无所不能。无为无所不为。天之性也。命也。在人为太极。而性也。命也。不识不知。而无所不知。不睹不闻。而无所不睹闻。不生不死。而无所谓生死。中庸云。天命之性也。即内外允执厥中之道也。集义所生。盛德光辉发於外。内而圣。外而王也。至血肉之身。为骷髅、臭皮囊、而已。人以为他有知能。而不知毫无知能。人以为他有体用。而不知毫无体用。虚灵一去。臭不堪闻。凡身化为乌有矣。是人之尊贵者。在性灵耳。神明之所以畏之者。亦在性灵。凡言行动作。不违性灵。即是德行。使心即神。神即心。合而为一。借凡身以缔造事业。主人翁主宰其中。代天宣化。安抚人心。立功於民。立德於世。神明焉得不畏。迨至性命双修。天人合一。由圣希天。至诚之道矣。

    问、何为至诚之道耶。

    答、至诚者。圣人造其极也。故至诚如神。能前知往识。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孟子云。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也。

    问、何为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耶。

    答、由贤希圣。圣人也。由圣希天。神人也。圣神者。至圣孔子也。古今中外。至尊无对。为大成至圣。为万世师表。圣中之神。神中之圣。得了完全大道也。

    问、何为完全大道耶。

    答、合儒释道之教。通天地人之理。名虽不同。要必三教合道。由穷理尽性、以至於命。修齐治平。全体大用。圣之时也。

    问、何为圣之时耶。

    答、素位而行。能动能静。能屈能伸。无太过。无不及也。中庸之道。宜古宜今。宜中宜外。非矜奇好异。非素隐行怪。皆由学而时习得来也。

    问、何为学而时习得来耶。答、学而时习者。修己治人之道。尽性立命之基。为下学上达功夫。是故君子自强不息。温故知新。以造乎其极也。其中亦有权宜之学问焉。

    问、何为权宜之学问耶。

    答、权、通变也。宜、合义也。事从宜。礼从俗。通权达变。人生切不可执着也。凡事见境生情。因势利导。虽千头万绪。总有一至理在其中。委曲求全。以己心度人。以人心度己。必有善处之道。因人因地。因势因时。无有不合时宜者。由是凡作一事。建一功。人所不为者。我独为之。鼓大力以相追。至死不变。舜何人。予何人。有为者。亦若是。此随心变化。真大学问。是从其大体为大人矣。

    问、何为从其大体为大人也。

    答、大人有两讲。有外王之大人。古者以人君为大人。如大人世及以为礼。孟子云。说大人则藐之等是也。今之身心自励。爱国家。勤公益。成伟大事业。享一世盛名等是也。内圣之大人。性命双修。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立功於天下后世。留名万古千载。

    问、何为立功后世。留名千载耶。答、或为君相。或为师儒。立功於世。有德於民。造至功高德厚。为百代之规模。自然留名千载。事非急务。虽小而不敢。事果急务。欲自安不能。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惟圣者能之。

    问、何以俗人不能。惟圣者能之耶。

    答、俗人者、凡夫也。只知势利富强。如立木徙灰。凿山煮海。揣势利以为之。可致富强者上也。其次不顺人情。不循天理。罔上行私。害国殃民。只顾眼前富贵利达。不管日后丧身亡家。此由福命太薄。转瞬成空。惟圣者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凡言行动静。均有关世道人心。故功业彪炳。虽死犹生。此福命洪大。求仁得仁。总而言之。为圣为贤。皆从性与天道得来也。

    问、何为性与天道耶。

    答、性者、在天为道。在人为性。君子存之。庶民去之。凡人一落后天。不明先天。先天者天命之性也。失此天性。迷而不知。磨而不莹。盖由在外不在内也。

    问、何为性在外。不在内耶。

    答、性者人之灵。失性则成冥顽。其性不在内矣。凡人闲居无事时。天理良心。尽合天道。无他。性在内。皆善心也。如机谋用事时。气拘物蔽。大拂人情。无他。性在外。皆恶心也。如屋宇然。开门则轮焉奂焉。栋宇维新。有时门闭。日光虽大。断不能照入门扃之内。致暗室生辉。此可知性天黑暗。转为藏垢纳污之所矣。故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问谈录)

    第七礼拜魔非外来

    民国元年三月十九日记

    问、天地间事在人为。何说是魔障作主耶。

    答、魔障者。迷人性。害人心。胜过虎狼。魔非外来。即前生所造之罪恶。人落在红尘。历劫牵连。其中必有造罪之日。有罪即是阴气。阴气即是魔也。阴气感於神。助长情欲之私。所好者奸盗邪淫。所恋者。贪嗔痴爱。造下地狱种子。迷昧不知。反为得意。待至家破身亡。始悔魔障相侵。红尘滚滚。苦海茫茫。恨当初未得明师指破。如遇明师指破。私心去。道心来。魔障自消矣。

    问、何以得明师指破。私心去。道心来。魔障即消耶。

    答、人在先天。浑然一团元气。纯是道心。一离母腹。性少情多。最初尚想为善。得个好名声。及为势利所迫。即以银钱为重。私心起而道心微。初初为恶。尚不自然。久久阴气日盛。自然成性。朝日只知顺情欲。不知为善。反觉为恶易。为善难。阴气即魔障也。谚云、宁可十年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匪人。匪人即魔障也。此种人福命浅薄。阴气攻於内。匪人诱於外。内外夹攻。非到山穷水尽不止。纵遇明师指教。亦不醒悟。即祖德尚厚。前程远大之人。待到福尽。受困苦时。一经明师指示。穷通得失。毫厘不爽。立即觉悟。道心顿生。道心即仁心也。仁心即公心也。人有仁心公心。则爱人如己。真性作主。魔障自不相侵。恶鬼化为善神。三尸化为北斗。故恶人转为善人。贫贱转为富贵也。何以如是。盖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耳。

    问、天道既无心赏罚。何以善恶之报。又如影随形耶。

    答、天地无心赏罚。而胜若有心赏罚。所以兴衰成败。寿夭穷通。苍苍之表。有莫或主之。而若或主之者。试为重按焉。天地有阴阳。即有对待。有对待。即有生死。有善恶。有贵贱。有男女。有贤愚。又有五行生克制化。上者作圣作贤。成仙成佛。中者居官居宦。得爵得禄。下者。受孤受贫。为匪为盗。此非天之赏罚不平。由人自召之耳。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栽者培。倾者覆。一念之善。其气清。得天之福禄。一念之恶。其气浊。得天之灾祸。天道虽出之自然。由人自造得之也。

    问、何以由人自造得之耶。

    答、天不能谆谆然命之也。由人自作自受。孔子云。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颜子曰。有为者。亦若是。人事做一分。得一分。常言人事胜天。有因必有果。种麻得麻。种豆得豆。故人力可夺天工之造化。天地间事事物物。非人力不能到手。有志者事竟成。世有委靡不振。甘居人下。畏难苟安。托言听天安命。不知天地残害不平之事多矣。

    问、天地有好生之德。无人敢怨天恨地。何言天地残害不平耶。

    答、吾言天地残害者。其中有至理存焉。天地虽好生。而阴阳气化。亦多不和。刀兵瘟疫。旱潦冰雹。日蚀月蚀。烈风迅雷。虽上天示儆。亦见天之残害不平也。人不怨天者。归罪人心之不善。不知人心不善。亦由天之气数使然。故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盖人生斯世。立地顶天。身在气数中。心超气数外。行中和之功。充天地之量。由贤希圣。由圣希天。孔子曰。知我者其天乎。此天乃苍在上。人若到此极乐世界。不生不死矣。故仙佛超出苦海火坑。没在此处住者。即此下界错杂之天。残害无比。亦气数之莫可如何者。君子有傲命之学。傲此天数也。圣贤抱平治之德。平此天之错杂不齐也。仙佛普渡众生。渡此地之凡有血气者。俗人临死不知。圣贤仙佛早明矣。

    问、俗人何以临死不知。即不知亦不为过。祷告神灵。望其护佑可也。圣贤仙佛。所早明者何事耶。

    答、俗人者、志在势利。朝日营谋。以榷算为能。并不知得失之由。自投孽网。如雉鸡形。顾头不顾尾。私心妄想。祷神护佑。不知神灵。是正直聪明。岂受私人之祷乎。吾恐获罪於天。无所祷也。惟仙佛圣贤先知。盈虚消长。乐道安贫。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不由气数主持。得之不足为荣。失之不足为忧。富贵浮云。奚足介意哉。然此必三生品论。乃知得失胥由人事。而天事在其中矣。

    问、何以得失由人事。而天事在其中耶。

    答、三生合校。方知人事。天事在其中。世有尽人事。而终身不得富贵者。天事未到也。亦有一尽人事。而即得富贵者。天事早到也。一得一失。有报前生之人事。亦有报今生之人事。前生今生。冥冥中自有主宰。可知非有天事。而人事皆不到。非有人事。而天事亦万不能到。天事即人事。人事即天事。如今新学。中外只言人事。以为富贵在我。如果富贵在我。天下无强弱。无贵贱。子夏何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释道两家。不贪一时富贵。而求万世富贵。性命双修。炼成不富贵而自荣。三教成功一也。

    问、保以通天地人为真儒耶。

    答、真儒者。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与天地参。知我身心性命。万物同体。推之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跛瞽疲病。恻然在抱。一夫不获。时予之辜。有时假以政权。必期人人得所。共登仁寿。

    问、何由使无讼耶。

    答、听讼则心如明镜。性如灵台。见人如见其肺肝然。民有机谋巧诈。无隙可藏。道德齐礼。而又严禁诬告。反坐不宽。法立信立。有耻且格。虽女子小人难养。先以善法束其身。而复以善教化其心。共相游於刑措之天。则自无讼矣。(问谈录)

    第八礼拜三教同源

    民国元年三月二十六日记

    问、三教同源。何以佛老之行为。与儒不同耶。

    答、三教原同一体。儒教踏实。日用伦常。尽人道。合天道。穷通得失。由命不由人。故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如泥作成器皿。可用於世。未得真火炼之。器皿易坏。若造到至圣。由尽性至命。其功万世不朽。与释道无殊矣。释道者。作成器皿。又用真火炼之。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我命由我不由天。炼就金刚不坏身。千万人难得一二也。

    问、释道何以千万人难得一二耶。

    答、今人入释道之旁门者多矣。难得其正。故学道如牛毛。成道如兔角。即今儒门所讲伦常日用。谁能踏实去做。人情不通。善恶不明。谈何容易学仙佛。论仙佛入门。先守道规。十恶八邪。一刀斩断。其言行无一点损人之事。并无丝毫利己之心。大慈大悲。普渡世人。方能脱骨换胎。在尘出尘。在俗脱俗。身在气数中。心超气数外。千磨百折。富贵不动其心。贫贱不移其志。无入而不自得。空诸一切。身心炼就纯阳体。方成仙佛也。

    问、仙佛之道如此高超。而历代师儒辟佛老何耶。

    答、师儒辟佛老。只知有佛老之名。未见佛老之实。宋儒朱子。理学名家。为俗儒之上上者。然以为佛教废人伦。不管天下事。只守一个空心。佛教果是如此。岂能久传中外。二千馀年。朱子前入空门十八载。未得真儒之道。只知其外。不知其内。夫佛教上可治世。下可安民。老子之道。非只养灵气灵神。老子为孔子师。如不能治世安民。孔子何以问礼。今之学佛老者。借佛老养生。引出许多旁门左道。将佛老认成异端。若不力为辟禁。有坏世风。反使佛老真道。无从可辨矣。朱子虽辟佛老。实无损於佛老。盖佛老可学不可辟。但欲学佛老。必先通儒教。然后入佛老之道。三教精通。方可为人行世也。

    问、何以三教精通。方可为人行世耶。答、今元午当中。天道开时。自有真儒出现。将三教合一。发挥尽致。果外作一分善。内自现一分功。孟子云。集义所生。子思云。至德凝至道。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贯三教以归宗儒教。即实行修齐治平之常道。如有智仁勇之君相师儒。立为学堂聚集中外学子。共研内外之道。以之治世安民。无有不归画一者。立性命之科。讲德性之学。将见大学明明德出其中。亲民至善出其中。涵育熏陶。蔚为智仁勇之才学。苟不如此。天下不能一家也。

    问、天下一家。非学堂不能致耶。

    答、为政在人。学堂为人才之母。有富强教育。自有富强人才。有大同教育。自有大同人才。前之旧学堂。重的文章诗赋。今之新学堂。讲的富国强兵。二者皆不合中庸之道也。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如有大德之君相师儒。同心同德。事事求实。研究性命之理。扩而为内圣外王之学。内修性。外修身。举智仁勇之贤才。宏明明德之治化。孔子云、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岂堂堂中国之大。缺少贤才。有王者起。尊贤重道。阐千古未发之理。立万世罕言之功。人人讲心性。处处行道德。保家保国保天下。将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道德齐礼。天下不劳而治。不介而孚。大同之世。计日可成矣。(问谈录)问、允执厥中。所以言法。一以贯之。所以言理。性与天道。所以状容。在明明德。所以言道。明德者、自修也。明明德者、安人也。明明德於天下。所以兼善天下而一家也。天下一家。所以重德。中国一人。所以重教。天下归仁。所以言效。克己复礼。所以执中。中立不倚。所以一贯。君子之道无他。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而已矣。

    答、大道之行也。先立乎其命。命立而受命。方足以扭转乾坤。安天下之民也。故君子时中。必慎其独。

    问、天地之道。气而已矣。有善气即有恶气。有正气即有邪气。有至真即有至假。有元阳即有凡阳。善恶邪正之中。又各有等差。感其善气者吉祥。感其至善者大吉祥。感其恶者恶。感其最恶者。罪大恶极。人何为哉。随气之波荡而已。故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答、人为万物之灵。弥补天地之元气者人也。故为天地之心。感其恶气。为上帝之弃子。故杀。自取其死也。故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圣贤教人慎言行。先期无过也。果慎言行。即感天地之善气。善恶邪正之分。慎与不慎之间也。故君子必慎其独。(刍谈录)

    第九礼拜伦礼重在躬行

    民国元年四月初三日记

    问、设伦礼会。是党耶。非党耶。

    答、伦礼会之目的。为立学堂之起点。所以集众思。广众益。使天下之人。皆知为伦中之人。人人皆知尽其礼。则天下可为一家。中国可为一人。孔子云、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问、如此则伦礼会在求贤。何不名集贤会。而独取伦礼二字。

    答、伦礼二字。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一时不废。万世不遗。由此希贤。由此希圣。圣人不外伦礼以成圣。岂止於贤。时虽万变。而伦礼无变。无伦礼则无人。故人群之关系。莫大於伦礼。孔子云、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问、会名伦礼。其旨与各学堂之伦理科同。而礼与理。字面各别何义。

    答。二字虽别。其义原归一串。伦理而不徵诸礼。则理属於虚。礼者、理之发皇。有实迹可寻者也。故孔子适周。不曰问道老聃。而曰问礼老聃。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三王以道治天下。孔子曰、殷因於夏礼。周因於殷礼。孔子为人伦之至。由能实行斯礼。以致知言。则曰穷理。以实行言。则曰尽礼。孔子重实行者也。故四书六经中多言礼。而言理。则无几也。

    问、今人有欲推倒孔子。而伦礼会独尊崇孔子。岂不与时势相反耶。

    答孔子未生以前。孔子托於天地。孔子既生以后。天地托於孔子。是孔子之道。无始无终。无生无灭。如以大始大终。大生大灭言之。十二万年一混沌。孔子之生。至今方二千馀年。大道之流传於斯世也。不过萌芽。旋将大发其华。开万世之太平。盖孔子天地之元气也。位天地。育万物。凡一切教育家。政治家。舍孔子别无教法。别无治法。试身体而力行之。方知孔子为宇宙间一完人。今时欲推倒孔子者。由未得其门而入耳。

    问、先生於孔子。推尊独至。而海外无孔教。何以能富强。中国有孔教。而反文弱何也。

    答、予幼失怙。不知好学。读孔子之书。只徒背诵。毫不解其义。於孔子并无感情。年十五得遇明师。始闻性道。后於释老耶回诸教。亦略有所闻。自高自大。小视孔子之道。三十馀载。恨不得知音。其中阅历人情世故。千磨百折。艰苦备尝。乃清夜自思。人生天地之间。岂长此忧患而无一极乐之事。幸明师循循善诱。复将论语再三思索。始恍然孔子之道。浅近即广大所由来。平常即神奇所由出。忧惧即安乐所由生。前所闻性道。皆在孔子范围之中。予所以不沉滋於苦海者。实则孔子隐有以告我也。奈人不得其门而入。读书万卷。自以为孔子之徒。不知为名教中之罪人。假文章以取功名。假仁义以图富强。而全无公德之心。故读书人虽多。不能保身。焉能保家保国。然而我国之种族。终得以绵延不绝者。数千年来。虽未遍行孔子之道。犹幸有一二实行者。故元气欲散而未散。未为列强所并吞。列强虽无孔教。而其公德之心。间亦有所暗合。但专讲功利。斫丧元气太甚。一变不能至道。我中国果能实行孔道。则声教所讫。外国自不难一变至道。合五洲为一统。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问谈录)

    问、孔教者。包罗万有也。伦礼二字。孔教中之一端。与其各立其门户。莫如合而为一。其人多。其力厚。如能同力合办。敝会与先生将设伦礼一科何如。

    答、伦礼二字。重在躬行。

    问、孔教会。亦讲躬行实践。故刊杂志。办实业。鼓吹民智。利厚民生。先生以为何如。

    答、伦礼会目的在办学堂。

    问、孔教会。亦要办学堂。敢问贵会之学堂。如何办法。

    答、分四科。

    问、敝会之学堂。亦分四科。答、其详可得闻与。

    问、聘讲经教员一。代讲修身。为德行科主教。聘英语教员一。为言语科主教。聘法学教员一。为政事科主教。聘国文教员一。为文学科主教。只须四教员。而学堂成矣。先生以为何如。

    答、先生真算孔教会中之有经济者。但伦礼会宗旨。在与世界对症发药。今世之伦礼可忧也。则名伦礼会。异日道德可忧也。则名人伦道德研究会。异日和平可忧也。则名大成研究会。异日思太平也。则名中和学堂。孔教会为尊孔子。伦礼会为行其道。二者殊途同归。莫如分道扬镳。共治平之盛。

    问、孔教会政界人多。有损款、又有公款。则办之也易。伦礼会、无人、无势、无款。办之岂不难乎。答、君子杀身可以成仁。私款乎何有。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无力乎何有。君子之道。暗然日章。人多乎何有。(刍谈录)

    第十礼拜诸教异同

    民国元年四月初十日记

    问、儒门孔孟并称。今阅报章。有独尊孟子者。孟子果优胜孔子耶。

    答、孟子愿学孔子者也。子贡有若。谓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孟子引以为言。其推尊孔子。至矣尽矣。孔子既为孟子所推尊者。今人犹藐视孔子。推尊孟子。彼以为是孟子之知己也。而孟子则必詄出诸大门之外矣。

    问、既设伦礼会。又有人伦道德会。大成研究会。名称不复杂耶。

    答、有人即有伦。有伦即有礼。愚夫归与知与能。尽其知能。则身以修。家以齐。国以治。天下以平。然伦礼之发皇出於道德。道生天地。天地之大德曰生。伦礼既尽。复以道德养其源。存神过化。自与天地同流。盖道德者。为人之归根复命。超然於生死之外。而不为气数所移。学至於此。谓之大成。孔子集大成者也。伦礼道德。必以孔子为宗。故此会名虽有三。实则一贯。

    问、天下只有一道。何以有三教之分。究竟异同若何。

    答、君子之道。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虽圣人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故伊古以来。不一其教。然诸教惟三教为最精。道生天地。天地生人。儒教以人道为主者也。道教以天道为主者也。佛教空诸一切。无天无地。无人无我。惟道独尊。似乎与诸教不侔。不知其实以性道为主者也。天道、性道、人道。分而三。合而一。故三教合而大道完。虽是一道。各得其正。注重之点不同耳。但三教皆教人修身以了道。长此不生不灭而已。

    问、孔子之仁。与释迦耶稣之慈悲。皆以爱人为心。今皆流行於世。其利济果孰为大。

    答、三者皆以救正人心为主。但释耶单在心上讲。而於世事则阙如。孔子则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学而后上达讲。故中国数千年来。易姓为王者不一。而皆尊行孔子之道。即元朝来自蒙古。清朝来自满洲。种族异、而行孔子之道不异。至释迦之印度。耶稣之犹太。当时教虽不行於本土。非必远逊於孔子也。盖孔子之道。为人所不能外。故济世为独大。及其成功一也。

    问、三千六百旁门。九十六种外道。亦有益否。

    答、道之大无所不在。旁门外道。得其一端。不无小补。但见效易。而成功难。纵有所成。亦属小成。至其中有悖理乱伦者。若为所惑。易失人身。总之人贵存心正大。如是邪人学邪道。害人害己。为祸无穷。正人学邪道。尚不免归於邪。孟子云、择术不可不慎。择道尤为不可不慎。

    问、道即孔子。孔子即道。道原无所能。而春秋之作。能诛乱臣贼子既往。而不能得位行道。诛乱臣贼子于当时。是何故也。

    答、孔子如得位行道。则乱臣贼子。不敢动作。一有动作。必惩之。小惩大诫。此小人之福也。而生民亦受其福。无奈小人功德浅薄。罪恶贯盈。必至杀身亡家。生民罪孽亦深。应遭涂炭。故孔子之不得位。非道之厄穷。由斯人无福以载之也。於孔子何损。於道何尤。

    问、善人百年去杀。孔子三年有成。其相去甚远。必如何用功。始能如孔子之有成。

    答、为学之功。不外循理养气。善人果以此而精进之。孟子所谓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学至於此。如得邦家。即如孔子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问、外国以智为先。中国以仁为重。中国竟为外国富强所压制。岂仁不如智耶。

    答、为仁之理。载於圣经贤传者至详。是本道德以发为文章也。后世文人学士。能言之。而不能行之。其中不仁者比比。实则中国何尝仁耶。不过较之外国。此善於彼。夫仁统四端。兼万善。无事不可次第而举。中国果能重仁。当驾五洲而上之。压制何有。盖仁者智之根本。智者仁之枝叶。譬之树焉。根本培而枝叶自茂。枝叶无根本。生机自亡。谁谓仁不如智耶。虽然仁岂易言哉。孔子云、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孟子云、仁者天下无敌。诚以仁者。天地之心。天地由斯位。万物由斯育。曷啻上帝之代表也。笃恭而天下平。凡有血气。莫不尊亲。(问谈录)

    问、子以盖世大智慧不仕。而专办伦礼会。可惜孰甚。

    答、伦礼者、生资之所慕者也。

    问、今之尊孔教。为不得志者之逋逃薮。吾子非不得志之人也。

    答、伦礼会则不然。得志与天下之人由之。不得志。自修讲学而已矣。

    问、孔子者、人人之所弃也。人弃而子尊之。毋乃违众乎。

    答、大道之行也。岂只尊孔子而已哉。

    问、吾见迷酒迷色。迷於名利者有之。未见迷於伦礼会者。

    答、不但吾今迷伦礼。并愿尔共迷之。迷信既久。自然一发如雷。惊天、惊地、而惊人也。问、君子行道。有智无仁。是谓真仁。

    答、真仁者。代天行道也。

    第十一礼拜迷信区别

    民国元年四月十七日记

    问、人生在世界中。何为切要之急务耶。

    答、凡我目前所见所闻。有益人心世道。而上下四旁。无人承办。三思九想。又非我不能办者。即是切要之急务。倘非几经困难。不能达到目的者。纵杀身亦要成仁。此图始之君子为然也。小人不然。只知锦上添花。凡事好逸恶劳。孔子云。见义不为无勇也。甚且有君子干大业。当未成功时。常人莫不忧之。似若为君子关心者。不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故闻义即徙。不善即改。若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则可忧也。世反有訾议君子者。不知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盖君子有特识。认之明。任之坚。凡作一事。通盘筹算。先终后始。百折不回。外似迷信。实则心安乐为。此其故何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然后乃笃行之。切要急务。从此数语研究之。则获矣。

    问、人有迷信好。无迷信好。

    答、凡人无迷信。不能自强。甘居人下也。有迷信。必要好学。择善而从。不善则改。

    问、人人所迷信者名利。同是迷信。何分善与不善。

    答、君子在道德中迷信名利。名重千古。利及万世。光明正大。此善迷信也。小人在情欲中迷信名利。希图目前富贵利达。异日身亡。所作皆空。此不善之迷信也。

    问、今中外交通。学术庞杂。何处择明师。

    答、天地之大。何患无明师。道无常师。主善为师。明师者。不过言行无成见。无人见。无我见。平心静气。凡事审察真理为主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笃行者。即明师也。至於初学。如孔子所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即千古之明师也。

    问、常言富贵穷通。各有原因。讲命者。莫非命定。讲相者。相定终身。讲地理者。风水有权。讲善者。善能致福。究竟何说为是。

    答、说虽不一。其理一也。有善德必有善地。有善地必生善人。有善人必生善相。有善相必有善命。一言以蔽之。概归乎德。故大德者必受命。如孔子云。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问谈录)

    问、先生组织此伦礼会。甚有益於世界。今者吾女学堂之女生。发不油。面不粉。首不饰。衣不文。所以振女子须眉之气。矫冶容诲淫之嫌。而为男子者。反油头饰面。奇形怪状。真男女无分矣。此等行为。於伦礼有障害乎。

    答、男女无分。则障碍大矣。男女无分。则淆乱天地之阴阳。夫妇无别。则家道不成。人道不立。今之男女。婚姻自由。自由结之。必自由解之。合之易。散之易。物理自然。上等社会如此。所以开中等社会淫奔苟合之风。陷下等社会於无妻无夫之苦。防篱溃决。人类苦矣。问、今日之在上者。易提倡党会之热忱。而提倡伦礼会。尚可以挽颓风而振末俗乎。答、伦礼二字。关系世道人心甚大。有圣人者出。吾知其必明伦於上。则小民亲於其下矣。岂但挽末俗乎。

    问、今人於伦常。尚未敢显为扑灭。何云明其伦於上。小民亲於其下也。

    答、伦之一字。有广狭二义。狭义之伦为五伦。五伦乃天下之大经。亘古不易。天下之达道。中外咸同。无五伦则人类不能生成。至广义之伦。为洪范彝伦攸 。彝伦攸叙之伦。天下国家政治宗教。人民之日用幸福。天地之流行气化。无不机缄於内。明伦者。即治国平天下。使天下行同其伦。是明其伦於天下。即明明德於天下。亲民而爱物也。小民有不相亲者乎。问、今闻先生之言。闻所未闻。伦礼会之不可不设於今世也明矣。何不将广义之伦。以饷政府。

    答、有圣人者出。自明其伦於天下也。

    问、伦礼之礼字。一般皆用斜王理。今贵会用礼乐这礼者。何也。

    答、礼者、道之华。即道之精。道无形。而礼可执。道一动为理。再动为礼。理者、可思可言。而不可全行。礼者、可思可言。而处处不可离。故孔子雅言诗书而外。教人执礼。颜渊问仁。告以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博文以后。约之以礼。孟懿子问孝。告以无违於礼。三礼之书。皆以礼名。礼让可以为国。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皆重躬行之意。故礼者、圣人所以安天下之具。礼乐兴。则刑罚中。刑罚中、则民手足有所措。手足有所措。则民安矣。民安则乐。民乐则能志道据德。而有廉有耻矣。有廉耻之民。而趋之为非犯法。不可得也。故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伦而续以礼者。昌明人道。重躬行也。伦而续以理者。昌明科学。资研究也。研究伦理。民则多智而鲜仁。其为国也。流弊在强。强则争。争则亡。故尚之以政。天下之人皆道於政。齐之以刑。天下之人皆靡於刑。尚政靡刑。则强於气而不安於心。故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而欲乐人道也难矣。是反常也。反常必戾。故有圣人者出。吾知其必反经以正民。天下之大经正。则天下之大本立。天下之大本立。而民安矣。

    问、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经。即伦礼耶。答、言不可若是其几也。伦礼者、抑亦可以为大经矣。

    问、然则天下之大本维何。

    答、中庸不云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大本立。则三教合源。万教归儒。中外古今新旧之学。自熔冶於其中。则天下有教而无类矣。无类之民。有不安者。未之有也。

    问、中者、何也。

    答、君子时中之中。尧舜允执厥中之中。老子抱一守中之中。释家空中之中。孔子乐在其中之中。耶稣以十字为中之中。子思作中庸之中。君子本之於身为内圣。徵诸庶民为外王。问、然则先生所言之中和学堂。为当今天下之大本耶。

    答、言不可若是其几也。(刍谈录)

    第十二礼拜民国与专制

    民国元年四月二十四日记

    问、或云无鬼神。其说是耶非耶。

    答、俗人焉知鬼神。即他一身。尚不知如何构成。鬼神在先天。为阴阳二气之精灵。在后天。凡人作事。光明正大即是神。暗昧即是鬼。孔子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我能尽我之人事。我即鬼神。鬼神有何奇哉。不过天地之精灵所钟。人为万物之灵。亦天地之精灵所钟。存心正大。神中之神。犹可造也。

    问、今民国信教自由。何以政府禁青莲、白莲、红灯、黄羊、八卦、等教耶。

    答、凡矜奇者。乃邪术非教也。古今中外。无有邪术能治世者。只是藉教煽惑人心。扰乱治安。政府负保护治安责任。故不得不禁。有圣人者出。必将万教归一。使天下有教无类。而后人心画一。天下太平。何信教自由之有。

    问、何为利己。何为害己。

    答、利己先明善恶。由道德中求名利。一得永得。真利己也。不明乎善者。诡计求名利。用尽手段。不得而忧。得即患失。患失愈用机谋。到头杀身亡家。真害己也。人生名利。各有分定。以仁义取之。君子也。以奸巧取之。小人也。孔子云。古之学者为己。即明善恶。安本分。为己不至损己也。(问谈录)

    问、贵会三生先生。留学多年。得法学士之称号。新学优美。旧学兼长。反国后选入部曹数载。今民国告成。新学昌行之会。正有志者。服官立业之秋。何以伦礼会为。

    答、彼自读书以来。不以旧学为然。留学以后。不以新学为是。惟思折衷新旧。合一中外。开万世太平之业。

    问、既有如此之心。是大英雄、大豪杰。何供孔子为。

    答、孔子者。万世太平之教主也。

    问、何言之谬也。孔子乃专制之教主。民国之罪人。即伦之一字。已不合民国体裁。

    答、君之意在君臣乎。君者、主也。臣者、承也。政权之中。不能无主。政权之下。不能无承。君臣者。国家之统属也。国家者。人民之保障也。故抚我则后。虐我则仇。汤武革命。由斯义也。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若君不君。臣不臣。则国非其国矣。试问专制之主为君。民国总统非君乎。父非亲乎。娘非母乎。何惑之甚也。

    问、世界万国。俱不以总统为君。子独君之乎。

    答、君与帝之名孰甚。曰帝甚。君与皇之名孰甚。曰皇甚。曰日非立宪国乎。犹曰天皇。英与德并立宪国乎。犹曰皇帝。拿破仑非大总统乎。何以图专制。尧、舜、禹、汤、文、武、非专制之君乎。何以称圣世。孔子曰。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专制非不美。共和非必佳也。专制赖贤君。苦在君。乐在民。民国赖公民。苦在民。乐在君。君贤也。何专制之有。国泰民安而已矣。君不贤也。何民国之有。民乱国疲而已矣。专制者。因暴君之所名也。民国者。因无贤君之所为也。故曰专制民国之分。不在世袭选举之别。要之国家者。国人之国。天下者。天下为公。天下有道。则贤才辈出。选贤焉。与能焉。天下国家之幸也。天下无道。争权焉。殃民焉。不如世袭之为愈也。

    问、由子之言。立宪国之名也。以国家无贤君。出於不得已而为之也。

    答、然。

    问、然则子之所许者。专制乎。

    答、否。今天下舟车已至矣。人力已通矣。天下之称。於焉为是。不平之景。毋乃日蒸。大英雄。霸诸侯。平天下。不以兵车之时也。

    问、敢问平天下以兵车。以何乎。

    答、道天下以德。齐天下以礼。

    问、子尊孔子。孔子之道。毫不宜於今之世也。何能实行。

    答、君不行也已矣。若谓不宜则不可。敢问民国讲学乎。曰讲学。而不习可乎。曰不可。为人谋不忠可乎。曰不可。与朋友交而不信可乎。曰不可。其为人也。不孝不弟可乎。曰不可。犯上作乱可乎。曰不可。然则孔子之道。皆宜於民国也。何谓不宜。

    问、吾子可谓智矣。何迷於孔子也。

    答、谓吾迷於道可也。当今之世。非孔子其谁与宗。

    问、不信予言。友道尽矣。

    答、昔者。孔子之时。有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孔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君子之爱人也以德。

    问、予非以德爱子者乎。

    答、君之心可爱也。君之好学。不如我也。

    问、然则道不同。不相为谋耶。

    答、富者、是人之所欲也。贵者。是人之所利也。学优则仕。吾将仕矣。(刍谈录)

    第十三礼拜人情即伦礼

    民国元年五月初二日记

    (有来推倒伦礼会者)

    问、什么叫伦。什么叫礼。

    答、人情即是伦礼。

    问、何不曰人情会。

    答、人情有善有恶。伦礼者。人情之恰好至当也。

    问、甚么叫恰好至当。

    答、譬诸兄台来会。弟即恭迎亲叙。此朋友之伦。即宾主之礼。

    问、世界无伦无礼。可乎。

    答、无伦礼。即无人情。无人情。即无世界。伦礼者。所以扶植人情。维持世界之具也。

    问、世有以伦礼为罗掘银钱。陷人坑阱。借收名利者乎。

    答、此不伦不礼之人。为世界蟊贼。天地所不容。

    问、此伦礼会。当不是金钱主义吗。

    答、吾虚生五十有年。东奔西驰。如图利也。何地非财。如图名也。何处非官。何必借立伦礼会而图名利乎。(语至此。会中人。斥来者非礼。 出大门之外。其人出。谓三生父母曰。何不使其子作官。安享尊荣。办此伦礼会。反耗家财。何益。三生父母曰。当今之世。能讲伦礼。即是祖宗肖子。又能设会劝人。可谓中流砥柱。吾子作官。安吾身也。讲伦礼。安吾心也。吾有百子能如是。夕死可矣。有告诸正元先生者。先生曰。杨氏有子。有由来矣。)(问谈录)

    问、伦礼会是何党耶。

    答、伦礼会是达巷党。

    问、达巷党所办何事耶。

    答、达巷党办孔子之事。

    问、有谓孔子为宗教。有谓非宗教。二说孰是。

    答、徒论文章。孔子非宗教。实行性与天道。孔子为真宗教也。

    问、真宗教有何好处。

    答、真宗教。是天下有教也。有教则无类。无类成大同世界。

    问、孔子为大同教主耶。

    答、尔何知为大同教主。曰。闻先生之言则知矣。曰。孺子可教也。童子曰。我入达巷党可乎。曰、尔即达巷党人矣。童子曰。许我入党。我去敬礼孔子。童子出。曰、我归告父母可乎。曰可。(刍谈录)

    第十四礼拜明教修心

    民国元年五月初九日记

    问、前闻先生所讲明善修身一条。我等研究字面。还觉平淡。果如言实行。颇属难事。请先生再讲演两条。我等愿领其详。

    答、凡事言之易。为之难。即如看书。翻书了然。闭书茫然。又如作文。下笔万言。一挥而就。实行一事。甚是艰难。即如规条一事。并不矜奇好异。说出来人人知道。叫人实行。万人中难得一二。凡修持一道。谁无真心。转念即亡。谁无真意。转念即失。如吾今之门人。在此堂内者。亦皆纯熟。亦有发猛勇心者。愿改过自新。实行圣道。维持圣道。保全真种子。迨至或归家。或出外。每日所会之人。所谈者名利。久之遂忘乎圣道。而不知修持。是何故耶。由离道已久。不能自主。耳濡目染。皆是嗜利之徒。非真心忘也。为情欲所忘。非真不好道也。为前生牵连所制。道家曰魔鬼。儒家曰情欲。人要讲修持。谁不知道是好的。一要观其祖德。及前根种子。二要观其历劫冤牵。三要观其坚恒笃信。即六亲之中。亦有善缘恶缘的阻隔。四要视其动心忍性。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孟子云、天降大任一章书之苦楚。能受不能受。倘既讲修持。又半涂而废。不如不讲修持。其罪犹小。知道叛道。罪大恶极。常言不吃斋神不怪。知道叛道。不受奇祸。便受奇穷。故君子有 矩之性。必慎其独。要受得千磨百折。人所不为之事。我能为之。则人所不能享之福。我能享之。此乃天道自然也。故吾门劝人为善自新。并不劝人入门修道。而修道二字。并非学神仙。道犹大路。人不行之。叫人由正路而走也。由日用伦常。下学可以上达。无奈今人不知正路。认邪为正。若教他行正路。如绳捆索绑。四体不安。故先教他明善修身。由外入内。其明教修心一条。即内圣之学也。今日修心之道。惟佛老门徒。尚知讲求。而真正修心。即是无自欺。凡事都是一个诚心对人。故明则诚。诚则明。故至诚如神。明教者。即如今日之教。由三教中发出千头万绪。若不明其正与不正。即从而奉之。害莫大焉。明者、要知道何者为正宗。先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建诸天地。质诸鬼神。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即是明教。能明一教。凡事不敢自欺其心。心者性之所居。神之所藏。故曰心性。要有心。方有性。性无心不存。心无性不灵。故曰养心莫善於寡欲。寡欲即是明善修心之法。但非忍性镇心不能也。夫教何以要明。恐入旁门左道。若不明教之邪正。入了异端。即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而教之真假。何以分之。不但无损人利己之事。并无有损人利己之心。即是真教也。明一教。即是明道。故孔子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这就是孔子明教修心之说。不然、教未明而修心。心虽善而教不善。教不善而事即不善。事不善。即祸之所由生也。故修心是炼性之功也。修心之功夫。即要知道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这两句话。即是修心之捷法要诀。其中分出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心何以要修。凡人落在后天。心中皆是恶念。故要明教。教者、以圣人为规模。有教无类。方是真教。明此真教。才可修心。修心即是淘汰我之性情。去其情欲之私。将一个血肉之心。修得明明亮亮。如明镜高悬。物来毕照。故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打扫。那怕有尘埃。修去修来。修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是得了真人口诀。明教而后修心者。(问谈录)

    问、天地何以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耶。

    答、天地本块然一物。以人为心。人不能自主。随气数波荡。以致不仁。自陷於刍狗也。欲尽人道。弥补天地之缺陷。挽回天地之气数。参赞天地之化育。使天地皆仁。莫若克己复礼。位天地以育万物。人本有灵。有灵即能自主。自主者、仁道也。视、听、言、动。有不洽礼。即不仁也。不仁即不自主。不能自主。即随气数波荡。即随气数波荡。即刍狗也。有灵者、尚为刍狗。何况天地万物耶。故佛法渡世。教人出声闻、缘觉、菩萨、三圣。而入佛圣。以天地形骸波流不定。本不仁也。欲脱离不仁苦海。须自仁始。是以圣贤仙佛。莫不以功德为先。有功於世。有德於人。方可以上登天堂。配祀上帝。归极乐世界。故至圣教人。以修身为本。能修其身。乃能安人。盖修身为立命之本。人人修身。即是人道昌明。个个自爱。苦海变为极乐。不仁者尽者仁矣。(刍谈录)

    第十五礼拜大孝以礼

    民国元年五月十六日记

    问、前星期先生讲明教修心一条。若是其难。今人讲信教自由。莫非未明教耶。

    答、信教自由之说。即因不知明教修心之法。教也者。言有教而无类也。人心情欲不同。教无有不同者。其有不同者。不过教之一端。真教有一无二。故修道之谓教也。明修道之教。方敢言明教也。

    问、条规上以礼孝亲。人能以礼孝亲。大孝即在其中耶。

    答、以礼孝亲之道。即孔子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者实行其道也。故孔子问礼。而不问道。夫孝必先知礼。能知礼然后能曲尽其孝。如父母有不善之心。有不善之行。不可顺之。顺之则不孝。故必以礼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缘父母爱子之心。是天然之礼。人子尽孝。亦是天然之礼。若人子不能以礼孝亲。就是逆天之道。苟知用礼。则皆当矣。凡引亲於道。以礼孝亲。即是以道孝亲。而礼得其全者。即大孝在其中也。如舜以礼孝亲。不在事上论。今之晨昏定省。服劳奉养等事。是以事顺亲也。若亲有不善。几谏不从。仍以事顺之。然后委曲求全。用礼孝之。方可言孝。夫孝子须自保重身体。调养精神。使父母无忧。人必有一付精神。方能办事。故孟武伯问孝。孔子告以父母惟其疾之忧。凡人贪嗔痴爱。不知保养身体者。皆是无礼之事。大不孝即在其中。孝子皆能知礼明礼。实行其礼。故入为孝子。出为忠臣。不以礼孝亲。不但不敢言孝。亦不敢言顺也。顺者、顺亲之心。礼者安亲之心。徒顺而不能安亲心。又何以言孝。孝也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如日月之光。为天地之正气。惟明礼行道之人。事事不悖礼。事事必以礼。以礼修身。即是报父母养育之恩。以礼修心。即是报父母爱子之心。以礼孝亲。即是躬行大道。扬名显亲。又能引亲於道。留名后世。方是孝子贤孙。孔子告曾子。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又如舜之不告而娶。皆是以礼孝亲也。今之为孝者。只以事孝亲。父母善顺之。父母有不善亦顺之。自以为孝。而不知有时陷亲於不义。大不孝即在其中矣。又孝子要有智有仁有勇。智仁勇之中。即有礼也。故礼也者。人子孝亲用心之大事也。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敬之中即是真礼。夫孝不拘拘在家常奉事已也。古今英雄豪杰。圣贤仙佛。皆是大孝子。如孔子三岁亡父。七岁亡母。而今圣父圣母。留名万世。孔子知礼。故大孝在其中。人能知礼而孝。孝之至也。(问谈录)

    问、伦礼会最终之目的何在。

    答、中外一家。

    问、如何能一家。

    答、新旧学合一。

    问、新旧合一。斯一家乎。

    答、新旧学合一。万教归儒也。

    问、万教何能归儒。

    答、在三教合源。

    问、尝闻三教同源。敢问三教如何合源乎。

    答、在慎独。

    问、慎独儒家之道也。何云三教合源。

    答、慎独者。真儒之实功。三教所同然。君子慎其独。而万物皆备矣。

    问、君子慎独。吾信之矣。天下一家。吾不信也。

    答、多闻阙疑。多见阙殆。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不闻留音戏乎。徒闻其语。未见其物。其谁信之。而竟有是物也。子不思照相乎。善绘者百画难肖。瞬息间而纤微毕具。徒闻其语。其谁信之。实见其物。方知不诬也。子不思电灯乎。不火不油。而光明灿烂。徒闻其语。其谁信之。子不思电报乎。顷刻万方。徒闻其语。其谁信之。子不见火车乎。千里之遥。一日而至。徒闻其语。其谁信之。子不见飞艇乎。空中交往。天地如家。徒闻其语。其谁信之。孟子不云乎。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子果行道也。以上帝之心为心。则天下一家。人道之正也。三教合源。非实行大学之道。未易悉其蕴也。(刍谈录)

    第十六礼拜爱国尽忠

    民国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记

    问、前闻先生所讲条规一字之中。若有天渊之别。然则入大学之道。不亦难耶。

    答、大学之道。及其至也。至神至妙。其实至平至常。人人皆可入其门。孔子十五而入大学。七十而从心不逾矩。似难而实易。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只要有坚有恒。有志者、事竟成。大学之道无他。学而时习。还我天命之性。有何难哉。如条规上修身、修心、孝亲、为人四条。是修身齐家之事。业已讲明。其第五条爱国尽忠。忠字之义。非谓忠於一人。尽忠即以爱国。有国而后家可保。身可修。亡了国即为人之奴隶。还讲什么修身齐家爱国。即如而今革命家之说法。讲同胞。讲团体。人人有忠心爱国。国焉得不强。焉得不富。常言道一人舍死。万夫难当。岳武穆云。文官不要钱。武官不畏死。如此精忠报国。谁敢侮之。故孟子云、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国无忠臣。民无忠心。上下异心。各怀一见。如一盘散沙。而国必亡。国亡而家必亡。家亡而身必灭。若人人忠心义胆。以国为重。即以家以身为重也。不知爱国尽忠。即是奸也。希图一身之荣耀。逢迎其君而已矣。焉知大学之道。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身修而国治矣。故爱国尽忠一条。即大学修身齐家治国之道也。(问谈录) 

    问、先生言伦礼为天下之大经。人道之正轨。敢问家之伦为何。

    答、曰父子。曰昆弟。曰夫妇。

    问、社会之伦为何。

    答、曰朋友。曰姻娅。曰乡党。曰长幼。

    问、国家之伦为何。

    答、曰君臣。曰上下。曰同寅。曰友邦。

    问、天下之伦为何。

    答、曰天子。曰诸侯。曰大邦、小邦。

    问、大道之伦为何。

    答、曰师弟。曰道友。曰仁人。

    问、先生言伦若经。礼若纬。有伦无礼。若大车无 。小车无 。此各别之礼也。又言礼为道华。道犹大路。敢问普通实行之礼。可以范围天下国家者为何。

    答、本会现在倡行之万教大成礼拜也。

    问、何为万教大成礼拜。

    答、万教者、上帝之爱子。代天宣化。明大道以渡人也。

    问、万教各出其途。普渡十方。分担大道之责也。岂不美乎。何为此万教大成礼拜也。

    答、大道之不明也。天生万教以教人。大道之将行也。万教归源以统一。天下皆出於一教。一教而无类矣。无类曰大同。大同者。大道之行也。万教之明也。故曰万教大成礼拜也。实行於交通之世。不亦宜乎。

    问、不名万教礼拜。而名大成礼拜者。毋乃孔子之礼拜乎。

    答、名万教大成礼拜也可。名孔子礼拜也可。

    问、何谓也。

    答、大同之世。以儒为宗也。

    问、昔者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即此义乎。

    答、然、明明德於天下。所以为大成也。

    问、然则非孔子不能大同耶。

    答、此孔子之所以为大同教主。明明德三字。即性与天道也。

    问、大成礼拜。冠之以上帝者。其斯义与。

    答、然此三教所以合源也。万教之所以归儒也。天下之所以一家也。

    问、昔者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万仞宫墙之比。宗庙百官之喻。有由来矣。

    答、此所以为中和至圣万教大成也。(刍谈录)

    第十七礼拜知行仁智

    民国元年六月初一日记

    问、第六条知行仁智何谓耶。

    答、知者明大学之宗旨。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当今之时。平天下即是统一全球。协和万邦。故知必要行。而智仁二字。由智生出仁。即是天德王道。由仁生出智。谓之内圣外王。智仁二字兼全。勇字自在其中。有此三者。即是知行并进。知行二字。列在德智之上者。由人凡事不求其知。故实行难。真知无有不行。真行无有不知。能知行者。先知智仁勇也。智仁勇三字。在知行上言。即是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云者。必行之谓也。但今人所谓知行。多半是鲁莽从事。轻举妄动。谚云、忙人做不出好事。故加智仁二字。即是真知真行也。凡实行一事。必要有智仁。然后用勇。则无事不成。无智仁而用勇。就是轻浮的举动。故知行仁智之条。小则修身齐家。大则治国平天下。无如当今之世。用智者多。用仁者少。无仁智者多。知行者少。甚者不知不行。即知者皮毛。而行者亦不踏实。故百事无成。仁智二字。即是知天命也。知行者。顺天命而行也。凡事顺天命而行。则时措咸宜。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且不但平一时之天下。并可平万世之天下。即如孔子有仁智而知行。穷则独善。作春秋。删诗书。定礼乐。虽当时未行其道。然时至今日。大道宏开。欲修齐治平。舍孔子其谁宗之。此条内而圣。外而王。乃平治天下之根本也。(问谈录)

    问、法律者、所以治国。富国强兵足已。若夫平天下。统一全球。协和万邦。非道德无以致也。

    答、法以治国难。礼让为国易。故君子修己以安人。即以礼示之。天下之国家。可得而正也。问、大学之道。首曰在明明德。即以道德平天下耶。

    答、道德者、天人合一之学也。故曰道不远人。苟不至德。至道不凝。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必慎其独者。道由人立也。人能弘道。即明明德於天下。统一全球。协和万邦也。(刍谈录)

    第十八礼拜贞师有教无类

    民国元年六月初八日记

    问、何以要尊师重道。

    答、尊师非尊其人。是尊其道。因他道德清高。学问超群。为天民之先知先觉者。故称之曰先生。先生二字。即师位之体也。既师因道尊。尊师即重道也。道者是我之良知良能。欲保全此良知良能。必先求师指示。故重道尊师。即是尊重我自己。尊师者、良心上之尊崇也。有敬畏心。有爱慕心。又恐我之因循。非严师长常常谆谆教诲。不能克去情欲之私。失却道德。致等於禽兽。若得师之教。切实奉行。一旦贯通。还我本来面。即是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师道岂不大哉。师位岂不尊哉。学大学之道。必要知两重父母。生我养我者父母。教我成我者亦父母。故师徒如父子。受师之教。修齐治平。荣耀一身。光宗耀祖。成仙作圣。馨香万世。皆师之力。若忘师叛道。即是不知道。不知道即是不知有身。甚至杀身亡家。受奇祸奇穷。永堕轮回。尊师重道之关系。岂浅鲜哉。(问谈录)

    问、何谓真儒。

    答、君子儒也。

    问、人有言曰。君子实行大学。学以致其道。大学之道也。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上帝代表也。岂特儒云哉。有谓孔子非儒者。以君子而行儒也。君子行释行道。下学上达也。故君子者。三教合源之子。万教归儒之倚。

    答、君子者、大道之行也。一慎独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问、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不但达於人。天地万物。靡不达之。譬如树焉。其根曰仁。其枝干曰勇。其花叶曰智。智之见於干者。曰皮曰文。仁之见於干者。曰枝曰叶。勇之见於根叶者。曰生曰成。故智者活也。仁者死也。勇者直也。无仁故不能生。无生机则仁不动。无生机则干不上直。生机者、智也。故君子用智焉。

    答、上帝之为道也。一智而已矣。故君子明明德於天下。代天行道。所以行之者一也。

    问、四子六经者。国文之泉源。道德之模式。今部中废之。殆以其古奥深幽。不适於高小学乎。

    答、六经者、圣人之性道也。性道在躬行。非以文章华外也。昔以文章取士。读之也固宜。今不重其文。又不行其道。废之也亦宜。子之不解於怀者。存羊爱礼之意耳。有何益哉。

    问、何谓圣人之性道。

    答、即子所谓道德之模式是也。成己成人之实功。修齐治平之实事。

    问、治平之道。今则宜於时矣。

    答、有宜之时也。无宜之人也。

    问、诸君子非其人乎。以先觉觉后觉。当然之责也。

    答、此伦礼会之所以设也乎。

    问、伦礼二字。即足以治国平天下耶。

    答、伦为人道之经。礼乃人道之行。有圣人者出。吾知其必议礼於其上。是明其伦於上。道天下以德也。必齐天下以礼。是使小民亲於其下。有教无类也。

    问、由是言之。伦礼二字。不但治国平天下。且使世界大同也。

    答、然、礼运一篇。言之详矣。非天子不议礼一句。其亦可悟矣。(刍谈录)

    第十九礼拜唯女子与小人

    民国元年六月十五日记

    问、尊师重道。如此其严乎。

    答、师道立。而善人多。若人不得师。万难成好人。

    问、仅守一师之教。方算尊师重道耶。

    答、凡从师。总在尊他的德行。不拘拘以一人为师。亦不拘拘以多人为师。择善而从。不善而改。即如孔子幼师项橐。后又问礼於老聃。问乐於苌弘。问官於剡子。子贡云、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德无常师。主善为师。昔黄帝访道於广成子。成曰汝曾拜师否。帝曰。已拜七十二师。曰何师有道。曰师师有道。曰既知师师有道。即得道矣。师愈多则智识愈高。但又非从师多。而智识即高也。若见异思迁。喜新厌故。纵遇千师万师。终必一无所成。若己不知道。不明道。遇真师而不知受教。非真师反从而师之。虽谨守一师之教。亦不得谓之尊师重道。

    问、贵会规条上所列的谨言慎行何谓也。

    答、谨言是不失言。但又非教人不言。要知己方对知己言。不失人亦不失言。即是谨言。凡言语之间。其关系非小。有因一言而伤天地之太和。失国失家失身者。有因一言而造福无疆。利己利人利物者。故言不可不慎。是以子张学干禄。孔子云、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盖谨言之人。方能慎行。不谨言。必不能慎行。慎行者、先知终然后始。即是慎行之实功。如诸葛之谨慎。凡事小心翼翼。而今人能言不能行。希图大言欺人。不量力而言。故教人先谨言。谨言之中。必要加慎行。慎者审之又审。思之又思。然后向几而行。不然言之易。为之难。故此条谨言慎行。即是学道人之首要。凡人能成事。不能成事。与可以载道。不可以载道。俱可於言行中定之。(问谈录)

    问、孔子云、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何轻蔑女子耶。

    答、女中有君子乎。曰有。有小人乎。曰女中小人。尤甚於男子也。曰既知如此。则近不逊。而远怨者。有其事乎。曰有。曰孔子之言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者。自是女中小人也。何轻蔑之有。女生曰、吾疑释矣。出、客有曰。女子性质近於小人者夥矣。孔子之言。阅人多矣。曰然。

    问、曰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将如之何。

    答、与其不逊也宁怨。

    问、如不可远者。将如之何。

    答、临之以智。

    问、莫如化之以德。

    答、德者本也。智者、用也。舜其大智也与。无智则德无所施矣。

    问、若可远者宁怨乎。

    答、否、有智则怨与不逊俱无矣。

    问、然则孔子之立斯言也。教人以智。非示人修德乎。

    答、有德者必有智。用智即用德矣。

    问、敢问何以谓之德。

    答、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问、智仁勇三字。而智字在前。有智斯有仁。有仁斯有勇乎。

    答、然。

    问、然则智者不惑。而后仁者不忧。勇者乃不惧乎。

    答、子其可与言道矣。

    问、小人何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也。

    答、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况小人乎。小人以一己之识。辄断君子之行也。

    问、小人之所以不逊。而出怨者。不知君子之性道耶。

    答、然。

    问、何不教之。

    答、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问、中人以下。不可语上。即庄子所谓夏虫莫言冰。蟪蛄莫言秋。曲士不可语於道乎。

    答、然。下愚之不移者。以根种限也。

    问、如此惟临之以智也。

    答、一不智於前。百智不足挽其后。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君子慎独。固无怨与不逊之事。即有之。三尸亦化为北斗。必释怨为爱慕之心。化不逊为敬仰之行。(刍谈录)

    第二十礼拜凡事先责己

    民国元年六月廿二日记

    问、我有满腹冤情。无人与我解释。今特来听讲。可以解我被人欺压之疑团否。

    答、君实来得恰好。今天正要讲凡事责己的规条。可将被人欺压的情形。略说一二。

    问、我满腹的冤情。万言难尽。今述其大略。请先生指教。我们弟兄分家。前娘后母。我父二样心。这是伦常中之事。实在难言。惟我相交一朋友。他家富贵。我事事帮他的忙。嗣后我用他一点钱。未还与他。就伤感情。就打官司。起初县知事断我多少还些。因我无钱。他又追案。知事将我拘留。受多少凌辱。正是人善被人欺。据我想来。我对兄弟朋友。毫无有不是。如先生只讲凡事责己。恐怕不合人情罢。

    答、天地间之事。非事多也。由人自好多事。故凡事要责己。况理无他人全不是。亦无自己全是。即如父子兄弟不和者。亦非父不是。亦非子不是。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手足之情不可伤。伤则阋墙衅生。而骨肉之道苦矣。孔子删诗。存常棣一篇。正为后世为弟兄者戒。凡亲莫过骨肉。其中有不和睦者。或不明大义。彼此相欺。或因小故而失感情。或有私心想占便宜。於是日积月累而成仇。皆由不知责己。倘能以我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之心。反躬自责。顺其事而为之。即是顺天命而行。自能安然无事。例如舜之父顽、母 、弟傲。纯是逆境。而他事事归罪於己。克谐以孝。卒致瞽叟底豫。倘非舜能自责。又焉得如此。君因分家产不平。致伤父子弟兄之感情。君说家人欺压尔。家人亦说尔欺压他。从此遂无天伦之乐。不知古来多少英雄豪杰。有未受父母一点田园。赤手成家。留名后世者。亦有得父母之家财万贯。转瞬一贫如洗者。故谚云、好儿不受遗田地。好女不穿嫁时衣。虽是俗言。其中甚有至理。况人各有福命。能载福者。终能载福。不能载福者。纵用机谋所得。亦必旋得旋失。由是观之。父母之钱财。弟兄所得多寡有何紧要。且阴骘文有云。家富提携亲戚。岁饥拯济邻朋。何况弟兄乎。须知因前生有缘。今生才能结为手足。故谚云、人生只有一世的弟兄。君如能凡事责己。则弟兄必能和好如初。至於朋友有无固应相通。而财帛必要分明。凡事准乎义则得也。君所交之友。依尔说来。你与他有无相济。又与他患难相扶。这就是良友。何至於犯冲突、伤感情。并且闹官司。吾听来虽他不是。其中恐怕尔亦有不是之处。不然借钱之时。尔就用了手段。或尔帮他忙之时。尔就用了机心。又不然尔借钱之时手续不清。交接不明。以后无钱还他之时。又不能委曲求全。才有银钱官司。久打不休。当官断尔多少还些。已足了此事。尔当时无钱。也应讲几句人情话。况实是欠他的钱。若能设法还他。也免拖来生债。总之君能自责。万事可了。谁能欺压。否则不知自责。实自欺也。(问谈录)

    问、人有恒言。大同者。车同轨也。书同文也。行同伦也。三者有三世之义焉。车同轨、为大同世之据乱世。书同文、为大同世之升平世。行同伦、为大同世之太平世。各含广狭二义。故曰车同轨。为舟车所至。又为乘殷之辂。制度之目也。书同文、为文以载道。文以行道。考文之事也。行同伦、为达道之五伦。为洪范九畴之彝伦。议礼之事也。狭义、五伦及舟车载道等。为天道。自然发现於世界。广义、彝伦及乘殷辂行道等。为人道。须待其人而后行。信乎。

    答、三者、君子之所以王天下也。苟不至德。至道不凝。故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明明德於天下也。(刍谈录)

     第二十一礼拜国法与天律

    民国元年六月二十九日记

    问、规条上将心比心。何谓也。

    答、将心比心。即是执两用中之功夫。知己知彼的法门。譬如人是一天秤。两手如盘。使各持一物。轻重不等。心岂有不知。比量之理。必至两手均平。而后心安。心安者。如权得中也。又如对人。凡事若不得其平。利己者。必有损於人。利人者。必有害於我。非人己相安之道也。故言行之际。心口如一。即是知己知彼的起点。又将我一人看作两人。彼是我。我是彼。而心当中者。即是知己知彼。佛家之慈悲。儒家之忠恕。此之谓也。人能有此心。即是人心死。道心生。纯是天良作事。现出本来面目。扩而充之。即天下为公之心也。

    问、谨守法规何也。答、法规有国法天律之区别。国法或有可逃。犯天律则万无可逭。盖国法不过仅能诛身。天律则能诛及其心。诛身不过身死。诛心则心死。灵魂种子。永堕三涂苦道。万劫难复矣。故君子怀刑。所以谨守国法。保身体自由之乐。其畏天命。所以谨天律。保良心。自由之乐。果能存心行事。谨守天律。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则国法虽严。断不能加诸无罪之人。是谨天律。又即所以守国法也。(问谈录)

    问、至诚何以如神。

    答、至诚可以受天之命也。受命者。代天宣化。是谓天口。圣也。非神也。其言行皆成事实。有似神也。故曰如神。(刍谈录)

    第二十二礼拜尊神即尊己

    民国元年七月初六日记

    问、敬礼神明何也。

    答、敬礼神明一条。在圣道发源上。俱已解明。而敬礼二字。非仅尊重神明。即是尊重自己之良心。此神字。非指泥塑木雕之神。指的是无声无臭。无为无所不为之真上帝。即是己身之灵魂真种子。敬礼之义。如儒家之存心养性。佛家之明心见性。道家之修真炼性。保全性灵。不生不灭。是谓敬礼神明的上乘法。若每日祷告虚空的明神。假十目十手。常自警惕。或七日来复礼拜。期於改过迁善。解厄消愆。是谓敬礼神明之中乘法。他如设寺观。拜偶像。一则以之为模范。二则崇报古人功德。三则望形生畏。使人不敢为恶。是谓敬礼神明之下乘法。世之烧香拜佛。专为邀福计者。实大背敬礼神明之本义也。

    问、何谓爱人如己。济人利物。

    答、爱人如己。即大学亲民之功夫。原人皆由上帝所生。均属一本而来。人我一体。故爱人即是爱己。爱己必须爱人。此条圣道发源中。业已说明。要之人仅知爱己。不知爱人。必是己之私心未化。故颜子问仁。孔子告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盖人能爱人。即是仁人之心。亦即天地之心。人即是己。己即是人。济人利物者。即是孟子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意。如成人之美。助人之善。救人之急。悉属济人的行为。利物者。即是体天地好生之德。盖凡物不论大小。皆是天地所生。以天地之心为心。焉得不爱。如佛家之戒杀。孔子之不纲。不射宿。孟子所谓斧斤以时入山林。数罟不入 池。皆出於利物之仁心。而中庸所谓参赞化育。发育万物。则利物之极致矣。(问谈录)

    问、当今之世。尚平权。重自由。风靡一世。君不君矣。民皆主矣。新者、日流而忘返。旧者、日庸而詈新。审判不公平。议论皆党羽。国际视强权。民间无清议。男装女。女装男。女在外而无归。男若女而无分。真所谓阴阳颠倒。乾坤昏乱。君子为中流砥柱。将何策以转移。

    答、此伦礼会之所以设也乎。

    问、区区一会。何足扭转乾坤。

    答、素位而行。吾愿学君子也。

    问、阴阳颠倒。乾坤昏乱。非贤者之责乎。

    答、贤者、天之子也。天地有子。大道殆将行矣乎。(刍谈录)

    第二十三礼拜志可回天

    民国元年七月十三日记

    问、何以学先立志。尽人合天也。

    答、学先立志一语。譬如行路。志在百里。不百里不止。虽是今日走一步。明日走一里。只要往前走。终有到时。只怕不肯走。今日也言难。明日也言难。即是一里之遥。而终身亦不能到。非不能到也。由不立志也。凡大丈夫生今之时。不能成今之人。亦是虚生。岂不可惜。例如苏秦游说六国。屡出不能得志。自知学问不足。难见功效。乃悬梁刺股。立志求学。后果佩六国之相印。由此观之。凡人学业不成者。必其先不立志耳。故中庸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有此志。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至尽人合天之义。盖人道尽。数命亦莫可如何。例如归有光读书时。有鬼呼之曰。归有光。归有光你其奈命何。光终不退其志。尽人事。以听天。忽一日。鬼又呼之曰。归有光。归有光。命其奈你何。后果名列朝贵。由此可知人事足以回天。即是尽人合天也。故孟子云。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申言之。尽人者、人事苦磋苦磨。百折不回。合天者、数命换为天命。大德必得也。人能依此两则而行。希贤希圣希天。又何难哉。(问谈录)

    第二十四礼拜私心之人为恶易

    民国元年七月二十日记

    问、若能实行先生所讲的规条。亦可谓之真儒耶。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