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查慎行选集(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夷門行〔一〕

    秦師圍困邯鄲城〔二〕,趙人乞援如乞盟〔三〕。信陵重以姻婭故〔四〕,坐視不救非人情〔五〕。三千私客赴急難,致死一戰猶堪争〔六〕。今者無端傾國出,不以君命俄專征〔七〕。宫中符竊嬖幸手〔八〕,閫外力奪將軍兵〔九〕。鐵椎碎首彼何罪,汝自徼幸貪功成〔一〇〕。誰爲此策大紕繆〔一一〕,公子幾陷無君名。生平下士頗折節,慚愧虚左親相迎〔一二〕。私恩不負負大義,二者較量孰重輕。先王正道日陵替〔一三〕,術士詭計方縱横。不聞死事憫晉鄙,但見好客誇侯嬴。史遷本意喜任俠〔一四〕,公論久掩吾不平。千秋事往一感嘆,弔古聊作《夷門行》。

    〔一〕夷門:戰國時魏都城大梁之東門。故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隅。因在夷山之上,故名。

    〔二〕“秦師”句:《史記》卷七七:“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邯鄲,趙國都城,見前《渡漳河》詩注〔二〕。

    〔三〕乞盟:向敵國求和。陸游《德勛廟碑》文:“河洛將平,虜畏乞盟。”

    〔四〕信陵:戰國魏安釐王封其弟無忌爲信陵君。《史記·魏公子列傳》:“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爲信陵君。”  姻婭:亦作“姻亞”。婿父稱姻,兩婿互稱爲亞。後因指有婚姻關係的親戚爲姻婭。《詩·小雅·節南山》:“瑣瑣姻亞,則無膴仕。”

    〔五〕“坐視”句:《史記·魏公子列傳》:秦圍邯鄲城,“(魏)公子(無忌)姊爲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衆救趙。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名爲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魏)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説王萬端。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六〕“三千”二句:《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秦急圍邯鄲,邯鄲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鄲傳舍子李同説平原君曰:‘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而君之後宫以百數,婢妾被綺縠,餘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穅不厭。民困兵盡,或剡木爲矛矢,而君器物鍾磬自若。使秦破趙,君安得有此?使趙得全,君何患無有?今君誠能令夫人以下編於士卒之間,分功而作,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士方其危苦之時,易德耳。’於是平原君從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秦軍爲之却三十里。”

    〔七〕專征:古代諸侯或將帥經特許得以自行領兵出征。晉陶淵明《命子》詩:“天子疇我,專征南國。”

    〔八〕“宫中”句:《史記·魏公子列傳》:“侯生乃屏人間語,曰:‘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竊之。……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從其計,請如姬。如姬果盜晉鄙兵符與公子。”嬖幸,亦作“嬖倖”,謂帝王所寵愛狎昵的人。《後漢書·皇甫規傳》:“因緣嬖幸,受賄賣爵。”

    〔九〕“閫外”句:《史記·魏公子列傳》:魏公子無忌(信陵君)竊得兵符後,“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衆,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閫外,城之郭門之外。《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閫之内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將軍制之。”裴駰《集解》引韋昭曰:“此郭門之閫者。”

    〔一〇〕徼幸:同“僥倖”,意外獲得成功而免於不幸。

    〔一一〕紕繆:錯誤。《禮·大傳》:“五者(治親、報功、舉賢、使能、存愛)一物紕繆,民莫得其死。”注:“紕繆,猶錯也。”

    〔一二〕“生平”二句:《史記·魏公子列傳》:“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爲大梁夷門監者。公子(無忌)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曰:‘臣脩身絜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虚左,自迎夷門侯生。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公子執轡愈恭。”

    〔一三〕陵替:衰落;衰敗。《南齊書·武帝紀》:“三季澆浮,舊章陵替,吉凶奢靡,動違矩則。”

    〔一四〕史遷:謂司馬遷(前一四五或前一三五——?),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所著一代歷史名著《史記》專列《游俠列傳》,紀載古今俠義事跡。文首有云:“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矣。至如閭巷之俠,脩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爲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由此,初白故言其“本意喜任俠”。

    詩作於康熙三十四年秋,時因同學、陳留令許霜巖之邀共遊中州名勝之區,途經開封。詩之首十二句因地而及人事,回顧歷史事件,言下已對信陵君當年椎殺無辜、徼倖成功表示不滿,一“貪”字足見其褒貶態度。“誰爲此策大紕繆”以下十二句正面表示作者對侯嬴助信陵君竊符救趙的看法,認爲這雖於私恩不負,却於大義有虧,是正道不行而詭計縱横的結果,從動機到手段予以全盤否定,大翻歷史公案。末兩句以情結,表示對“公論久掩”的感嘆及作此詩之目的。全詩氣盛辭暢,如決河之水,直瀉千里,被趙翼列爲“豪健爽勁,氣足神完,宋以來無此作也”之佳構名篇(見《甌北詩話》卷一〇)。唯其詩之持論,後人却有不同看法,故清翁方綱評是詩曰:“謝金圃(墉)云:究恐是迂儒之見,若然,則竟當帝秦而已。”清查奕照亦曰:“自是堂堂正正之言。七十侯生,不料二千載下有此一重翻案。然事有經權,公子迫於私情,既不得不救,且秦破趙,則魏亦爲墟,徒以車騎百餘乘與趙俱死。公子亦自知以肉投餒虎也。晉鄙之擊,勢則使然。薦朱亥與偕而北面自剄,雖蹈術士縱横之習,而其心亦未可盡非也。”

    汴梁雜詩八首〔一〕(選其一、二、四)

    其一

    土岡起伏向平蕪,蕎麥花開似雪鋪〔二〕。舊日樓臺埋井底〔三〕,秋來風雨暗城隅〔四〕。鄒枚作客虚詞筆〔五〕,高李論交剩酒壚〔六〕。莫怪遊梁無一事,已將名姓混屠沽〔七〕。

    〔一〕汴梁:古地名,即今河南省開封市。戰國時爲魏都大梁,簡稱梁。隋唐改置汴州,簡稱汴。五代梁、晉、漢、周及北宋,均曾建都於此。金、元後合稱汴梁。

    〔二〕蕎麥:又名“荍麥”、“烏麥”、“花蕎”,穀類植物。《本草綱目》卷二二:“蕎麥……性最畏霜。苗高一二尺,赤莖緑葉,如烏桕樹葉。開小白花,繁密粲粲然。”宋王禹偁《村行》詩:“蕎麥花開白雪香。”

    〔三〕“舊日”句:參其二“鞏洛東來地勢窪”詩注〔六〕。

    〔四〕城隅:城邊。隅,邊側之地。

    〔五〕鄒枚:鄒陽與枚乘,二人皆爲梁孝王賓客,並以文辯知名於時。《漢書》卷五一:“鄒陽,齊人也。漢興,諸侯王皆自治民聘賢。吴王濞招致四方遊士,陽與吴嚴忌、枚乘等俱仕吴,皆以文辯著名。……是時景帝少弟梁孝王貴盛,亦待士。於是鄒陽、枚乘、嚴忌知吴不可説,皆去之梁,從孝王遊。”爲人有智略,忼慨不苟合。曾作《獄中上梁王書》,梁孝王待之以上客。又同書:“枚乘,字叔,淮陰人也。爲吴王濞郎中。”因吴王不聽諫告,隨鄒陽等去而之梁,從梁孝王遊。“漢既平七國,乘由是知名。景帝召拜乘爲弘農都尉。乘久爲大國上賓,與英俊並遊,得其所好,不樂郡吏,以病去官。復遊梁,梁客皆善屬辭賦,乘尤高。孝王薨,乘歸淮陰。”

    〔六〕高李:謂唐詩人高適與李白。初白自注:“少陵與李供奉、高常侍同時客遊梁、宋間,故其《昔遊》詩有‘往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之句。今城東南有三賢祠。”

    〔七〕屠沽:屠,屠户。沽,賣酒。均執賤業者。

    詩作於康熙三十四年秋,時遊開封。詩之首聯寫景,頷聯出句叙古,對句詠今,前虚後實,兩相比照。頸聯承上啓下,觸及人事,一“虚”一“剩”,二字將弔古之意寫足。末聯以情作結,自嘆碌碌無爲,亦傷今之意緒情懷。全詩圓融隽偉,運筆渾灝流利,予人以舉重若輕之感。王文濡《清詩評注讀本》卷六評曰:“深渾蒼鬱,文體蔚然。”

    其二

    鞏洛東來地勢窪〔一〕,一條清汴走長蛇〔二〕。霸圖難畫鴻溝界〔三〕,恨事空椎博浪沙〔四〕。衰草平原秋放牧,西風古堞暮棲鴉〔五〕。靈光一寺巍然在〔六〕,留取伽藍記《夢華》〔七〕。

    〔一〕鞏:鞏縣。地在今河南省中部,黄河南岸,洛河下游,始置於秦。《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八《河南府》:“鞏縣,在府東一百三十里。……周鞏伯邑,戰國時謂之東周。漢置縣,屬河南郡。”清屬河南府。  洛:洛陽縣。始置於漢高帝。故地在今河南省洛陽縣東北二十里。

    〔二〕清汴:汴水,古水名。《漢書·地理志》作“卞水”,指今河南滎陽縣西南之索河。《後漢書》始作“汴渠”,移指卞水所入滎陽一帶從黄河分出之狼湯渠(即古鴻溝)。魏晉之際,自滎陽汴渠東循狼湯渠至今開封市,又自開封東循汳水、獲水至今江蘇徐州市轉入泗水一道,漸次代替了古代自狼湯渠南下潁水、渦水一道,成爲當時從中原通向東南的水運幹道。自晉以後,遂將這一運道各段統稱爲汴水。

    〔三〕鴻溝:古運河名。在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南三十里,爲楚漢分界之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爲漢,鴻溝而東者爲楚。”唐司馬貞《索隱》:“楚漢中分之界,文穎云即今官渡水也。蓋爲二渠:一南經陽武,爲官渡水;一東經大梁城,即鴻溝,今之汴河是也。”

    〔四〕博浪沙:亦曰“博浪城”,在今河南省浚儀縣西北四十里。《史記索隱》:“服虔云:地在陽武南。”《史記正義》:“《晉地理記》云:鄭陽武縣有博浪沙。”按,此句嘆息張良刺秦始皇未中事。據《史記》卷五五:“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爲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爲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五〕古堞:古城牆。堞,城上矮牆,亦稱女牆。

    〔六〕靈光:漢代魯靈光殿,漢景帝之子魯恭王所建,故址在山東曲阜縣東。後用以喻指碩果僅存的人或事物。宋范成大《石湖中秋二十韻》:“獨嘆靈光在,能追汗漫遊。”  一寺:謂大相國寺。在今開封市内,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五五五)。原爲戰國魏公子信陵君之故宅。初名建國寺,後毁於兵火。唐睿宗舊封相王時重建,改名大相國寺,習稱相國寺。寺廣五百四十五畝。明崇禎壬午(一六四二),黄河泛濫,開封被淹,建築被毁。現存建築爲清乾隆三十一年重修之物。又,初白自注:“大相國寺踞地最高,壬午之禍獨不爲沙土所埋,汴中樓閣存者,惟此而已。”

    〔七〕伽藍:梵語僧伽藍摩譯音之略稱。意爲衆園或僧院,即衆僧居住的庭園。後因以指稱佛寺爲伽藍。  《夢華》:謂宋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録》,全書凡十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七〇:“(孟)元老始末未詳。蓋北宋舊人,於南渡之後,追憶汴京繁盛,而作此書也。”按,《東京夢華録》卷三有“相國寺内萬姓交易”條,記載“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廟内各處買賣各色物品及展示各種娱樂活動甚詳,初白因云“留取伽藍記《夢華》”。

    詩之首聯總寫開封的地理形勢;頷聯由地及人,引出與此有關的著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頸聯收攏詩筆,叙寫眼前景況;尾聯選取一有象征和代表意義之大相國寺作結。全詩悲涼頓挫,雅健俊爽;寄興深遠,風貌泠然。

    其四

    梁宋遺墟指汴京〔一〕,紛紛代禪事何輕〔二〕。也知光義難爲弟〔三〕,不及朱三尚有兄〔四〕。將帥權傾皆易姓〔五〕,英雄時至適成名。千秋疑案陳橋驛〔六〕,一著黄袍遂罷兵〔七〕。

    〔一〕梁:朝代名,謂五代之後梁政權。公元九〇七年,朱温代唐稱帝,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梁,史稱後梁。統治今河南、山東兩省及陝西、山西、河北、寧夏、湖北、安徽、江蘇各一部分。公元九二三年爲後唐所滅。共歷三帝十七年。  宋:朝代名,謂趙宋王朝。開封爲九朝故都,北宋即其中之一。

    〔二〕代禪:即禪代,謂帝位的禪讓和接替。漢班彪《王命論》:“雖其遭遇異時,禪代不同,至於應天順人,其揆一也。”

    〔三〕光義:謂宋太祖之弟、宋太宗趙光義。按:趙光義初封晉王,太祖不豫,曾夜召晉王屬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遥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太祖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爲之!”已而帝崩。此即史傳所謂“燭影斧聲”之謎。如宋文瑩《續湘山野録》等書均有記載。因太宗有殺兄奪位之嫌,故詩云“難爲弟”。然亦有稱其事爲誣者,如明張燧《千百年眼·燭影斧聲》、李贄《史綱評要》等均是,尤以明程敏政《宋紀終受考》辨駁爲詳。

    〔四〕朱三:謂後梁太祖朱温。因排行第三,故稱。《五代史·後梁紀》:“太祖與宗戚飲酒酣,其兄全昱睨帝曰:‘朱三!汝本碭山一民,奈何一旦滅唐宗三百年社稷?’”

    〔五〕權傾:以權勢壓倒之,極言權勢之大。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依冰山》:“楊國忠權傾天下,四方之士争詣其門。”按,此句謂將帥權傾人主,“皆易姓”者,皆欲篡位也。

    〔六〕陳橋驛:參見前《夾馬營》詩注〔五〕。

    〔七〕“一著”句:後周顯德七年(九六〇),北漢勾結契丹入寇,趙匡胤奉命出師禦之。兵次陳橋驛,在趙普、石守信等預謀策劃下,發動兵變。諸將以黄袍加其身,擁趙匡胤爲天子。未幾,鎮州報北漢兵引還。事見《宋史·太祖本紀》。黄袍,黄色長衣。初,官民皆可同服黄袍。隋朝以後,皇帝常服之。唐高祖武德初,禁士庶不得服,黄袍遂爲皇帝專用服飾。

    詩之首兩句開門見山,揭出從公元九〇七年梁的建立至公元九六〇年北宋建立這五十四年間與開封有關的七個政權頻繁更替,江山轉眼易主的史實,“事何輕”三字,藴含無限感慨。三、四兩句承上而來,進一步深入與具體論述,並藉以提出歷代王朝更替頻繁原因何在這一問題。五、六兩句作正面回答。七、八兩句進一步申足詩意:陳橋兵變是預謀而非偶然,陳橋出兵是謀取帝位的機會,而非真的是退敵禦寇的需要。此即“千秋疑案”之全部内涵。詩全以議論行筆,結構嚴謹,寫得淋漓酣暢,沉著冷雋。沈德潛《清詩别裁》卷二〇評是詩曰:“陳橋之變,太宗實與其謀,而主之者宋祖也。貶光義而難兄之失自見矣。‘文人之筆,嚴於斧鉞。’信然。”清查奕照評曰:“(“也知”一聯)兩兩相形,太宗能無汗下?”又:“五六兩語,包括一部十國春秋。”又,王文濡《清詩評注讀本》卷六評曰:“末首(按,即此詩)以冷雋出之,意致新奇。”

    朱仙鎮岳忠武祠〔一〕

    平生感憤興亡際,往往無端供裂眦〔二〕。晉之懷愍宋徽欽〔三〕,失國偷生本同類。兩家子弟又庸下,南渡誰論復仇義〔四〕?千秋乃有岳將軍,欲雪斯慚出奮臂〔五〕。曾經讀史浮大白〔六〕,況到提戈用武地。一條衣帶指黄河〔七〕,倒捲狂瀾作餘勢。當時大業已垂成,談笑收京俄頃事〔八〕。乞和語出金人口〔九〕,二帝歸如反掌易〔一〇〕。南内何妨奉上皇〔一一〕,中原未必虚神器〔一二〕。可憐計算不出此,奸相逢君有深意〔一三〕。朝廷不要兩宫還〔一四〕,那許疆埸壞和議?乾坤震蕩功百戰,性命風波獄三字〔一五〕。湯陰故里虎林墳〔一六〕,幾處經過頻灑淚。豈如此地更悲涼,血裹征袍等閒棄。二百年來崇廟貌〔一七〕,兩行檜柏干霄翠〔一八〕。北風怒吼白日昏,猶有英雄不平氣!

    〔一〕朱仙鎮:地名,在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南四十五里,濱臨賈魯河。宋紹興十年,岳飛在此與金兵對陣,大破之。  岳忠武祠:即岳忠武廟。《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一八七《開封府》二:“岳忠武廟,在祥符縣西南朱仙鎮,明成化二十一年(一四八五)建,何孟春有紀。”

    〔二〕供:給予。此謂顯現。  裂眦(zì):謂因發怒而眼睛睁得極大,眼眶似乎要裂開,形容忿怒到極點。《淮南子·泰族訓》:“荆軻西刺秦王,高漸離、宋意爲擊筑,而歌於易水之上,聞者莫不瞋目裂眦,髮植穿冠。”

    〔三〕懷愍:謂晉懷帝與晉愍帝。晉懷帝(二八四——三一三),武帝第二十五子,名司馬熾,字豐度。太熙元年(二九〇)封豫章郡王。及即位,無所作爲。永嘉五年(三一一)六月,劉聰遣劉曜、王彌引兵陷洛陽,“帝蒙塵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劉聰以帝爲會稽公。……七年春正月,瀏聰大會,使帝著青衣行酒。……丁未,帝遇弑,崩於平陽,時年三十。”(《晉書·懷帝紀》)在位凡六年(三〇六——三一二)。晉愍帝(二七〇——三一七),名司馬鄴,字彦旗。武帝孫,懷帝姪,吴王司馬晏之子。懷帝遇害,即位於長安,徒守虚位。建興四年(三一六)十一月,劉聰陷長安,“帝乘羊車,肉袒銜璧,輿櫬出降。……劉聰假帝光禄大夫、懷安侯。聰後因大會,使帝行酒洗爵,反而更衣,又使帝執蓋,晉臣在坐者多失聲而泣。十二月戊戌,帝遇弑,崩於平陽,時年十八。”(《晉書》卷五)在位凡四年(三一三——三一六)。  徽欽:謂宋徽宗與宋欽宗。宋徽宗(一〇八二——一一三五),名趙佶,神宗子,哲宗時封端王。即位後因任用蔡京、童貫等奸佞主持國政,以致國事腐敗。宣和七年(一一二五)金兵南下,年底傳位於趙桓(欽宗),自稱太上皇。二年後爲金兵所俘,後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在位二十五年(一一〇〇——一一二五)。宋欽宗(一一〇〇——一一五六),即趙桓。金兵南下時,受其父徽宗帝位,對金屈辱求和。靖康二年(一一二七),金兵破汴京,與徽宗一起被俘,後亦死於五國城。

    〔四〕南渡:晉元帝渡江,建都建業,史稱東晉。宋高宗渡江,建都臨安,史稱南宋。二朝均從北方渡長江建立政權,故稱南渡。李白《金陵》詩:“晉家南渡日,此地舊長安。”

    〔五〕奮臂:振臂而起。《史記·秦始皇紀論》:“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六〕讀史:《宋史·岳飛傳》:“少負氣節,沈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吴兵法。”  浮大白:即浮白,原意爲罰飲一滿杯酒,後亦稱滿飲或暢飲酒爲浮白或浮一大白。大白,大酒杯。宋龔明之《中吴紀聞》:“子美(蘇舜欽)豪放,飲酒無算,在婦翁杜正獻家,每夕讀書以一斗爲率。正獻深以爲疑,使子弟密察之。聞讀《漢書·張子房傳》,至‘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遽撫案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滿下一大白。又讀至‘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於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撫案曰:‘君臣相遇,其難如此!’復舉一大白。正獻公知之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誠不爲多也。’”宋司馬光《昔别贈宋復古張景淳》詩:“須窮今日歡,快意浮大白。”

    〔七〕一條衣帶:喻狹窄。《南史·陳紀下》:“隋文帝謂僕射高熲曰:‘我爲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此謂黄河如一條衣帶那麼寬,不足爲阻。

    〔八〕“當時”二句:據《宋史·岳飛傳》:“(紹興十年)飛乃遣王貴、牛臯、董先、楊再興、孟邦傑、李寶等,分布經略西京、汝、鄭、潁昌、陳、曹、光、蔡諸郡;又命梁興渡河,糾合忠義社,取河東、北州縣。又遣兵東援劉琦,西援郭浩,自以其軍長驅以闞中原。”“未幾,所遣諸將相繼奏捷。大軍在潁昌,諸將分道出戰,飛自以輕騎駐郾城,兵勢甚鋭。梁興會太行忠義及兩河豪傑等,累戰皆捷,中原大震。飛奏:‘興等過河,人心願歸朝廷。金兵累敗,兀朮等皆令老少北去,正中興之機。’飛進軍朱仙鎮,距汴京四十五里,與兀朮對壘而陣,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大破之,兀朮遁還汴京。……飛大喜,語其下曰:‘直抵黄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九〕“乞和”句:《宋史·岳飛傳》:“(紹興八年)會金遣使將歸河南地,飛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譏。’九年,以復河南,大赦。飛表謝,寓和議不便之意,有‘唾手燕雲,復讎報國’之語。又奏:‘金人無事請和,此必有肘腋之虞,名以地歸我,實寄之也。’”

    〔一〇〕二帝:謂宋徽宗趙佶與宋欽宗趙桓。

    〔一一〕南内:南宋皇帝住所。《宋史·輿服志》六:“中興,服輿惟務簡省,宫殿尤樸。皇帝之居曰殿,總曰大内,又曰南内。本杭州治也,紹興初創爲之。”又,宋周密《武林舊事·乾淳奉親》:“官家恭請太上、太后來日就南内排當。”  上皇:太上皇,謂徽宗趙佶。

    〔一二〕神器:代表國家政權的實物,如玉璽、寶鼎之類。後因以借指帝位、政權。《漢書·叙傳》上:“遊説之士至比天下於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顔師古注引劉德曰:“神器,璽也。”《文選·左思〈魏都賦〉》:“劉宗委馭,巽其神器。”吕延濟注:“神器,帝位。”

    〔一三〕奸相:謂秦檜。《宋史·秦檜傳》:“(紹興)八年三月,(檜)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吏部侍郎晏敦復有憂色,曰:‘姦人相矣。’”又,“十月,宰執入見,檜獨留身,言:‘臣僚畏首尾,多持兩端,此不足與斷大事。若陛下決欲講和,乞顓與臣議,勿許群臣預。’帝曰:‘朕獨委卿。’檜曰:‘臣亦恐未便,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又三日,檜復留身奏事,帝意欲和甚堅,檜猶以爲未也,曰:‘臣恐别有未便,欲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帝曰:‘然。’又三日,檜復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確不移,乃出文字乞決和議,勿許群臣預。”

    〔一四〕兩宫:指太后和皇帝。此謂宋徽宗、欽宗父子。宋陳與義《有感再賦》:“龍沙此日西風冷,誰折黄花壽兩宫。”

    〔一五〕風波:風波亭,宋大理寺獄内亭名,相傳爲岳飛遇害處。故址在今浙江杭州市小車橋附近。其西有風波橋,今河已填没,橋身猶存。  三字:即“莫須有”三字。《宋史·岳飛傳》:“檜遣使捕飛父子。……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一六〕湯陰:縣名,在今河南省北部。爲岳飛故里。清屬河南彰德府。《讀史方輿紀要》卷四九:“湯陰縣,在府南四十五里。湯,讀曰蕩,古相里地也。戰國爲魏蕩陰地,漢蕩陰縣,屬河内郡……隋於故縣東七十里置湯陰縣。”  虎林:山名,即武林山,又名靈隱山,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後因以武林、虎林指稱杭州。按,岳墳在今杭州市西湖邊岳王廟内。岳飛被害後,獄卒隗順潛負其屍葬於九曲叢祠旁。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宋孝宗即位後,以禮改葬其遺骸於此。

    〔一七〕二百年來:初白自注:“祠創於成化戊戌(一四七八)”。  廟貌:廟祖形象。

    〔一八〕檜柏:木名。俗稱子孫柏。常緑灌木,幹直立,長丈餘。《本草綱目》卷三四:“松柏相半者,檜柏也。”  干霄:直上雲霄。干,觸及。

    詩作於康熙三十四年秋,時與同學、陳留令許霜巖同遊開封。詩人一生立身正直,胸中自有忠正之氣,對於精忠報國却屈死風波亭之南宋愛國名將岳飛更是心儀心慕,傾心不已,對其悲劇的下場尤心痛心摧,悲傷萬分。是詩以精粹凝練的筆墨,高度概括了岳飛的歷史功蹟及其無辜冤死的原因,發人深省。詩之前八句純以議論開頭,着眼歷史,聯繫現實,如大河之水,横空而下。詩之後八句回扣詩題,以景傳情,悲涼激楚,餘韻不盡。故趙翼《甌北詩話》卷一〇譽此詩“豪健爽勁,氣足神完,宋以來無此作也”。清查奕照亦評曰:“我亦不知高宗何以必信長脚之言,甘壞長城,置父兄於不顧。千載下讀之,猶深憤之。”

    留别吴梅梁表兄〔一〕

    幾日重陽雨〔二〕,雨晴天忽寒。北風醒别酒,落葉打征鞍。不計授衣晚〔三〕,欲爲分袂難〔四〕。他鄉老兄弟,情到勸加餐〔五〕。

    〔一〕吴梅梁:吴傑,生平未詳。

    〔二〕重陽:節令名。農曆九月九日。古以九爲陽數,九月而又九日,因稱重陽。宋潘大臨詩斷句:“滿城風雨近重陽。”

    〔三〕授衣:《詩·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傳:“九月霜始降,婦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四〕分袂:謂離别。袂,衣袖。唐李山甫《别楊秀才》詩:“如何又分袂,難話别離情。”

    〔五〕加餐:勸慰之辭,意謂多進飲食,保重身體。《後漢書·桓榮傳》:“願君慎疾加餐,重愛玉體。”

    詩作於康熙三十四年重陽節後,時遊開封。詩之首二聯點明“留别”的時間與天氣情況。一“打”字用得老到真樸,極爲傳神。頸聯以流水對寫他鄉聚首尤難分手之情,發語仍扣“留别”。尾聯以“加餐”慰以珍重,一表兄弟情深。全詩氣息渾樸,不以瑰麗見長,而一片真情流溢其中。

    歸德道中二首〔一〕(選其二)

    寒烟衰草入疎蕪〔二〕,睢水流同戰血枯〔三〕。他日江淮論保障〔四〕,至今祠廟具規模〔五〕。城連耗土秋多鼠〔六〕,樹倚神叢社少狐〔七〕。惆悵繁臺歌管歇〔八〕,角聲吹落孝王都〔九〕。

    〔一〕歸德:府名。金天會八年(一一三〇)改應天府置,治所在宋城(今商丘縣南)。清轄境相當今河南商丘、睢縣、永城一帶。

    〔二〕疎蕪:零落荒蕪。南朝齊謝朓《始出尚書省》詩:“邑里向疎蕪,寒流自清泚。”

    〔三〕睢水:古鴻溝支流之一。故道自今河南開封縣東從鴻溝東向分流,至宿遷南向注入古泗水。隋開通濟渠後,開封一帶水面已淤廢無水;金元後黄河南灌,故道日湮。按,歸德府於唐天寶元年(七四二)改爲睢陽郡,至德二載(七五七),安史叛將安慶緒曾遣將尹子奇攻城,唐名將張巡、許遠率卒萬人死守十月,大小戰四百餘場,殺敵十二萬人,江淮賴以保全。及城陷,所餘僅幾百人。詩因云“睢水流同戰血枯”,一謂睢水如今淤塞不流,一謂當年睢陽保衛戰之空前慘烈。

    〔四〕江淮:謂江蘇、安徽兩地。因江蘇、安徽地在長江、淮河流域,故云。《資治通鑑》卷二二〇《唐紀》三六:“尹子奇久圍睢陽,城中食盡,議棄城東走。張巡、許遠謀,以爲:‘睢陽,江、淮之保障,若棄之去,賊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且我衆飢羸,走必不達。古者戰國諸侯,尚相救恤,況密邇群帥乎!不如堅守以待之。’”

    〔五〕祠廟:謂張巡、許遠廟,亦稱雙忠廟。

    〔六〕耗土:亦作“秏土”。土地貧瘠。《大戴禮·易本命》:“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醜。”

    〔七〕神叢:神祠的叢樹。

    〔八〕繁臺:古臺名。即禹王臺。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南禹王臺公園内。《舊五代史·梁書·太祖本紀四》:“甲午,以高明門外繁臺爲講武臺。是臺西漢梁孝王之時,嘗按歌閲樂於此,當時因名曰吹臺。其後有繁氏居於其側,里人乃以姓呼之。”

    〔九〕孝王:謂梁孝王劉武,漢文帝第二子。初爲代王,文帝四年(前一七六)徙爲淮陽王,十二年(前一六八)徙梁,“築東苑,方三百餘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宫室,爲複道,自宫連屬於平臺三十餘里。得賜天子旌旗,從千乘萬騎,出稱警,入言伒,儗於天子。招延四方豪傑,自山東遊士莫不至。”(《漢書·文三王傳》)

    詩作於康熙三十四年秋,時遊開封後,南歸海寧,途經歸德。初白南下歸德,自然聯想起九百多年前發生在這裏的睢陽保衛戰,張巡、許遠及守城軍士寧死不屈的壯烈精神,仍使他激動不已。然而這一切均已往矣,眼前所見却是一片荒蕪冷落景象,不由他不感到寂寞惆悵。全詩幾乎是句句寫景,却字字流露出衰颯摇落的情調,讀之令人不勝唏嘘。

    望碭山〔一〕

    萬乘東南巡,本厭天子氣。匹夫乃心動,走向此中避。雲氣隨真龍,人誰跡劉季〔二〕。可憐秦皇愚,不及吕后智。英雄論成敗,孰者意料事。秋色中原來,蒼然入淮泗〔三〕。蜿蜒忽横亘〔四〕,一束千里勢。豐沛袒右肩〔五〕,濠梁舒左臂〔六〕。古來雜王霸〔七〕,要豈山所致。吾將訴真宰〔八〕,鏟爾作平地。山色如死灰,嗚呼識天意。

    〔一〕碭山:山名。參見前《夾馬營》詩注〔一四〕。

    〔二〕“萬乘”六句:《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巖石之間。吕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萬乘,謂天子。《孟子·梁惠王》上:“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注:“萬乘,謂天子也。千乘;諸侯也。”按: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乘。因以萬乘稱天子。厭,鎮壓。《廣雅》:“厭,鎮也。”匹夫,謂劉邦,時爲泗水亭長。劉季,劉邦姓劉,名季。《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索隱》:“《漢書》‘名邦,字季’,此單云字,亦又可疑。按:漢高祖長兄名伯,次名仲,不見别名,則季亦是名也。故項岱云:‘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後因諱邦不諱季,所以季布猶稱姓也。’”

    〔三〕淮泗:淮河、泗水。《書·禹貢》:“沿於江海,達於淮泗。”

    〔四〕横亘(gèn):綿延横陳。唐王昌齡《出彬山口寄張十一》詩:“石脈盡横亘,潛潭何時流。”

    〔五〕豐沛:豐縣、沛縣。二縣均在碭山東北,與碭山隔黄河而相望。

    〔六〕濠梁:濠水上的石梁。在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北十五里臨淮鎮西南東濠水上,今有九虹橋。《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成玄英疏:“濠是水名,在淮南鍾離郡。今見有莊子之墓,亦有莊惠遨遊之所。石絶水爲梁,亦言是濠水之橋梁。莊、惠清談在其上也。”

    〔七〕王霸:王業與霸業。儒家稱以德行仁政者爲王,以力假仁者爲霸。語本《孟子·滕文公》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又,《三國志·魏志·陳矯傳》:“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八〕真宰:謂天。天爲萬物之主宰,因云“真宰”。語本《莊子·齊物論》:“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詩作於康熙三十四年冬歸海寧道經碭山時。就結構言,此詩可分三個層次。前十句就碭山詠吟古事,對劉邦、吕后的狡黠隱寓鞭笞,對“本厭天子氣”失敗的秦始皇微顯同情之意。中六句純然寫景,密契一“望”字,寫出遠觀近看所見碭山之地理形勢及磅礴氣勢。最後六句直抒胸臆,寫作者觀望碭山的主觀感受:“吾將訴真宰,鏟爾作平地。”詩人借題發揮,決意要拂去籠罩在碭山之上的神秘氣氛,其旨還在於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就君權神授的傳統觀念言,其識見不可謂不高,反映了初白不迷信鬼神而初步具有唯物史觀。其次,詩中不以成敗論英雄,對“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態度也頗令人注目。

    過鳳陽城外二首〔一〕(選其一)

    帳下居然識帝王〔二〕,千秋閭墓表滁陽〔三〕。時來將相皆同里〔四〕,淚落英雄有故鄉〔五〕。芒碭天青雲氣散,江淮月白水聲涼。龍蛇變滅須臾事〔六〕,猶指山名號鳳皇〔七〕。

    〔一〕鳳陽:今屬安徽省。據《嘉慶一統志》卷一二五:縣置於明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原漢鍾離縣地,以鳳凰山得名。明、清均爲鳳陽府治。

    〔二〕“帳下”句:據《明史》卷一:元至正年間大亂,“太祖時年二十五,謀避兵,卜於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當舉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閏三月甲戌朔入濠見(郭)子興。子興奇其狀貌,留爲親兵。戰輒勝,遂妻以所撫馬公女,即高皇后也。”此當指是事。

    〔三〕閭墓:家鄉之墓。此謂郭子興墓。《明史》卷一二二:“子興爲人梟悍善鬥,而性悻直少容。未幾,發病卒,歸葬滁州。洪武三年,追封子興爲滁陽王,詔有司建廟,用中牢祀,復其鄰宥氏,世世守王墓。”  閭,泛指鄉里。舊時二十五家爲閭。  滁陽:古城名,在今安徽省合肥市東北六十四里。城築於三國吴赤烏十三年(二五〇)。元末,郭子興、朱元璋起義時,曾以此爲根據地。

    〔四〕“時來”句:指與朱元璋共同起義參加推翻元朝的同鄉徐達、湯和等人。

    〔五〕“淚落”句:指與朱元璋共同起義的同鄉元功宿將耿炳文、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曹震、謝成等,這些人或被迫自殺,或坐“胡藍之黨”受誅,死亡殆盡。

    〔六〕龍蛇變滅:喻升騰與潛伏,引申爲由平民變成皇帝。變滅,偏義複詞,此單用“變”義,指由平民變爲皇帝。語本《易·繫辭》下:“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又,《漢書·揚雄傳》:“以爲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

    〔七〕鳳皇:即鳳凰山。據《嘉慶一統志》卷一二五:“山在鳳陽縣城内,舊皇城東北隅,府之主山也。府縣皆以此名。”

    詩作於康熙三十四年秋遊梁後返歸鄉里途經鳳陽時。鳳陽爲明太祖朱元璋故鄉,初白至此,不無感慨。“時來將相皆同里,淚落英雄有故鄉”。作者一方面對這位出身平民的君主當年雲龍風虎,君臣相得,共同完成推翻元朝統治的大業表示敬仰;另一方面又對朱元璋在大功告成後對名臣宿將的猜忌濫殺,棖觸尤深。全詩言情婉曲,風力遒尚。繆焕章《雲樵外史詩話》云:“初白近體詩最擅長,放翁以後未有能繼之者。當其年少氣鋭,從軍黔、楚,有江山戎馬之助,故出手即沈雄踔厲,有幽、并之氣。中年遊中州,地多勝跡,益足以發抒其才思。登臨懷古,慷慨悲歌,集中此數卷爲最勝。”

    池河驛〔一〕

    古驛通橋水一灣,數家烟火出榛菅〔二〕。人過濠上初逢雁〔三〕,地近滁州飽看山〔四〕。小店青帘疎雨後〔五〕,遥村紅樹夕陽間。跨鞍便作匆匆去,誰信孤蹤是倦還。

    〔一〕池河驛:驛站名。在定遠縣東六十里之池河鎮。鎮臨池河。《讀史方輿紀要》卷二一《鳳陽府》:“池河,在(定遠)縣南六十里。源出廬州府巢縣,流入境内凡百四十里,東北注於淮,其入淮處,亦謂之池口。”又,《重修嘉慶一統志》卷一二六《鳳陽府》二:“池河巡司在定遠縣東六十里,本朝雍正八年添設,路出滁州,舊有驛丞,乾隆二十年裁,以巡檢兼管。”

    〔二〕榛(zhēn)菅:叢生的茅草。韓愈《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詩:“稱多量少鑒裁密,豈念幽桂遺榛菅。”

    〔三〕濠上:濠水之上。濠水,參見前《望碭山》詩注〔六〕。

    〔四〕滁州:州名。治置於隋(改南譙州置),治所在新昌(後改清流,即今滁縣)。轄境相當今安徽滁縣、來安、全椒三縣地。州城西南有醉翁亭,宋歐陽修曾作《醉翁亭記》云:“環滁皆山也。”《讀史方輿紀要》卷二九:“滁州山川環繞,江淮之間,號爲勝地。”

    〔五〕青帘:酒旗,酒家店招。

    詩作於康熙三十四年秋遊梁後南歸海寧途經定遠縣池河鎮時。全詩疏秀清麗,如繪如畫。尤其是頸聯,逸思雕華,更覺風神真永。清何曰愈《退庵詩話》云:“國初諸老詩如綉谷萬花,争妍炫采。朱竹垞彝尊之渰雅,宋荔裳琬之古厚,查初白慎行之流麗,王阮亭士正之名雋,固各有所長,不必兼美。”又,王文濡《清詩評注讀本》評是詩云:“初白詩才華魄力,兼擅其勝,妙在工穩熨貼,神韻悠然,絶無劍拔弩張之態。”

    董文敏臨米天馬賦卷子真蹟余弟德尹以十二金購自賣骨董某家鑒微上人貽書張娶老謂爲遠客攫去足值五十金娶老作長歌紀其語至呼弟爲惡客且云此公詩歌妙絶特削其名氏正欲寄元激之使戰語託滑稽其實乃深忌之也時德尹已北去戲次原韻即效娶老體并示鑒公〔一〕

    古來善書者,稱聖亦稱顛〔二〕。張芝米芾相繼出〔三〕,遂覺格勢大變非從前。華亭老宗伯〔四〕,落筆何翩翩〔五〕。衆中自集一家法,學本人力姿由天〔六〕。偶然放手模寫《天馬賦》,一斑窺豹知其全〔七〕。人間流落有此本,幾逐市販同推遷〔八〕。昨來忽入好事眼〔九〕,三百十字顆顆明珠圓。傾囊倒篋可笑不自量〔一〇〕,巧取或怵他人先。腰纏十金一揮隨手盡,世上乃有此種揚州仙〔一一〕。還家但徒步,不辦書畫船〔一二〕。老僧旁觀歎且妒,謂此可值五十千〔一三〕。大爲得者長聲價,贉卷十倍增鮮妍〔一四〕。語聞張子恍然失,固是癡癖寧非賢。君家向來收藏亦已夥,細入針孔思貫穿〔一五〕。得無羨魚人,往往猶臨淵〔一六〕。去年卧病九十日,料理藥物供高眠。頗聞典賣及古玩,何異開閣散遣諸嬋娟〔一七〕。故人傳與衛生訣〔一八〕,撥棄嗜好年方延〔一九〕。性之所近終不化,如噉石蜜甘中邊〔二〇〕。又如雅量暫止酒〔二一〕,麯車相遇口角仍流涎〔二二〕。作詩相惱覬一擲〔二三〕,寸鐵不用張空弮〔二四〕。豈知懷寶出間道〔二五〕,捲旗卧鼓有似刀藏鉛〔二六〕。無端索和乃到我,野戰突上荒山巔。謂我曾經閲此卷,劘壘相向師非偏〔二七〕。我能爲汝咸其輔頰舌〔二八〕,使汝鉥腎刻肺飲食夢寐中難捐〔二九〕。書評髣髴舉大概,虎跳鳳翥龍蜿蜒〔三〇〕。若將墨寶比良劍,也應光怪直射文星躔〔三一〕。然而達人宜自廣〔三二〕,美玉豈必收于闐〔三三〕。貪多務得物斯聚,富而可求吾亦爲執鞭〔三四〕。近來書畫大半入秘府〔三五〕,居奇幾輩包裹充夤緣〔三六〕。三間茅屋配汝作清供〔三七〕,書生習氣如此真可憐。猶復嘵嘵引喙較得失〔三八〕,物情什伯千萬胡相懸〔三九〕。我於妙墨豈不好,衹坐欲買羞澀囊無錢〔四〇〕。金奩玉軸所見不爲儉〔四一〕,過眼瞥爾心恬然。必教一一皆己有,天地何以生雲烟〔四二〕。況聞佛法無我相〔四三〕,試拈此句詰老禪〔四四〕。滑稽代作解嘲語,滿紙倔强定有瀾翻篇〔四五〕。輸攻倘許破堅壁〔四六〕,正恐筆削爲無權〔四七〕。嚴詩他日編杜集〔四八〕,能禁此客姓氏泯泯終無傳?

    〔一〕董文敏: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字玄宰,號思白。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明萬曆十七年(一五八九)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因政在奄豎,黨禍酷烈,遂深自引遠,屢書乞休。卒贈太子太傅,諡文敏。其書天才俊逸,行楷之妙,跨絶一代。始以宋米芾爲宗,後自成一家。其畫集宋、元諸家之長,氣韻秀潤,瀟灑生動。  米:謂宋代著名書家米芾(一〇五一——一一〇七)。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仕、海嶽外史、鹿門居士等。吴人。祖籍太原,後徙湖北襄陽,晚居鎮江。曾官禮部員外郎,故世稱米南宫。能詩文,擅書畫,行、草取前人所長,尤得力於王獻之,用筆俊邁,與蔡襄、蘇軾、黄庭堅合稱“宋四大家”。  德尹:初白二弟查嗣瑮,生平詳前《老僕東歸寄慰德尹兼示潤木》詩注〔一〕。  十二金:即十二兩白銀。清趙翼《陔餘叢考·一金》:“今人行文以白金一兩爲一金,蓋隨世俗用銀以兩計,古人一金則非一兩也。”按:古人一金爲一斤或二十兩。  鑒微上人:查鑒微,生平未詳。上人,佛教用語,稱呼有德智善行者。後因以稱方外之士。  張娶老:疑即張介山,杭州府餘杭縣塘棲鎮人氏,生平未詳。初白《直廬集》有《題吴震一中翰詩藁後》詩云:“張吕論交付刹那,吴均風義老研磨。”自注:“張,介山。吕,山瀏。”知介山與初白交往似未長久,未逾十年。  惡客:不懷好意的客人。宋黄庭堅《便糴王丞送碧香酒用子瞻韻戲贈鄭彦能》詩:“重門著關不爲君,但備惡客來仇餉。”  元:唐詩人元稹(七七九——八三一)。詩文與白居易名相埒,天下傳諷,號“元和體”。此指查鑒微。  激之使戰:意謂令查鑒微唱和其詩。按:元稹與白居易相友善,二人詩名相當,互相唱和酬詠。故張介山以白居易自居,作詩索和。

    〔二〕稱聖:晉王羲之、索靖,漢皇象、胡昭、張芝、鍾繇等書法名家皆有“書聖”之稱。  稱顛:謂唐書法名家張旭。《新唐書·張旭傳》:“旭,蘇州吴人。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爲神,不可復得也。世呼‘張顛’。”

    〔三〕張芝(?——一九二?):字伯英,敦煌酒泉(今屬甘肅省)人。善章草、草書,其書跡爲世所寶,尊謂“草聖”,列爲“神品”。

    〔四〕華亭老宗伯:謂董其昌。董爲華亭人,累官至禮部尚書,因稱。

    〔五〕翩翩:飛動輕疾貌。漢蔡琰《悲憤》詩:“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

    〔六〕姿:謂姿質;才幹。《漢書·谷永傳》:“疏通聰敏,上主之姿也。”顔師古注:“姿,材也。”

    〔七〕一斑窺豹:語本《晉書·王獻之傳》:“年數歲,嘗觀門生摴蒱,曰:‘南風不競。’門生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班。’”班,通“斑”。

    〔八〕推遷:推移;變遷。晉陶潛《榮木序》:“日月推遷,已復九夏。”

    〔九〕好事:喜歡多事之人。此謂查嗣瑮。《孟子·萬章》上:“好事者爲之也。”

    〔一〇〕傾囊倒篋:意謂傾其所有。

    〔一一〕“腰纏”二句:語本南朝梁殷芸《小説》:“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願爲揚州刺史,或願多貲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此謂不惜重金購下米芾《天馬賦》卷子真蹟。

    〔一二〕書畫船:文人學士以字畫隨身之遊船。宋黄庭堅《戲贈米元章》詩之一:“滄江静夜虹貫月,定是米家書畫船。”任淵注:“崇寧間,元章爲江淮發運,揭牌於行舸之上,曰‘米家書畫船’云。”

    〔一三〕五十千:即五十兩白銀。舊時以繩索穿錢,每一千文錢爲一貫。

    〔一四〕贉(dàn)卷:謂已裝裱之書畫卷軸。贉,指書畫條幅卷首貼綾之處。明楊慎《墐户録·錦贉》:“古裝裱卷軸,引首後以綾粘褚者曰贉。有樓臺錦贉、毬絡贉、蠲紙贉、樗蒲錦贉。唐人謂之玉池。”

    〔一五〕“細入”句:意謂有縫即鑽,百計求購,不漏其一。

    〔一六〕“得無”二句:語本《漢書·董仲舒傳》:“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臨淵羨魚,喻空有願望,而無實際行動。

    〔一七〕嬋娟:美人。詩用唐太宗遣散後宫美女事。白居易《新樂府·法曲歌》:“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來歸獄。”注:“太宗嘗謂侍臣曰:‘婦人幽閉深宫,情實可愍,今將出之,任求伉儷。’於是令左右丞戴胄、給事中杜正倫於掖庭宫西門揀出數千人,盡放歸。”

    〔一八〕衛生:謂養生。《莊子·庚桑楚》:“趎願聞衛生之經而已矣。”《釋文》:“防衛其生,令合道也。”

    〔一九〕撥棄:抛棄;丢開。杜甫《雨過蘇端》詩:“妻孥隔軍壘,撥棄不擬道。”

    〔二〇〕石蜜:野蜂所釀之蜜。《本草綱目》卷三九引《名醫别録》曰:“石蜜生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  中邊:表裏;内外。《四十二章經》卷三九:“譬如食蜜,中邊皆甜。”

    〔二一〕雅量:謂善飲。清陸烜《梅谷偶筆》卷二二:“《東觀漢記》:‘今日歲首,請上雅壽。’雅,酒閜也。魏文帝《典論》:‘荆州牧劉表弟子以酒器名三爵,上者曰伯雅,中者曰仲雅,小者曰季雅。’……《廣韻》‘璈’字注云:‘酒器。璈,即雅字。’吴均詩:‘聊傾三雅卮。’今人語曰‘雅量’,妓人送酒曰‘雅酒’,蓋本此云。”

    〔二二〕麯車:酒車。麯,同“麴”。杜甫《飲中八仙歌》:“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麯車口流涎。”

    〔二三〕覬(jì):非分的期望。  一擲:一擲千金。此指代以重金購得之董其昌所書《天馬賦》卷子真跡。

    〔二四〕寸鐵:語本蘇軾《聚星堂雪》詩:“當時號令君聽取,白戰不許持寸鐵。”此二句意謂雙方均祇以文字爲戰。  空弮(juàn):空弦。弮,弓弦。《漢書·司馬遷傳》:“張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敵。”

    〔二五〕懷寶:擁有寶物(此謂董臨《天馬賦》書卷真跡)。  間道:小路。《史記·楚世家》:“懷王恐,乃從間道走趙以求歸。”

    〔二六〕刀藏鉛:隱其鋒芒意。刀很鋒利,而鉛刀則鈍不可用。

    〔二七〕劘(mí)壘:逼近敵方營壘。唐無名氏《王氏見聞·王思同》:“王師西出之後,尋聞劘壘。”  師非偏:即“非偏師”。偏師,全軍一部分,非主力之師。《左傳·宣公十二年》:“彘子以偏師陷,子罪大矣。”

    〔二八〕咸(jiān):交感相應。  輔:腮;頰輔。  頰:臉兩旁之肌肉。語本《易·咸》上六:“《象》曰:‘咸其輔頰舌,滕口説也。’”王弼注:“輔、頰、舌者,所以爲語之具也。”又,《來氏易注》:“舌動則輔應而頰從之,三者相須用事,皆所以言者。”

    〔二九〕鉥腎刻肺:意謂嘔心瀝血。鉥,刺。  捐:捨棄。

    〔三〇〕鳳翥(zhù):喻筆法飛舞多姿。《晉書·王羲之傳論》:“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翥,飛舉。  蜿蜒:龍蛇屈曲行進貌。漢司馬相如《大人賦》:“駕應龍象輿之蠖略逶麗兮,驂赤螭青虬之拙蟉蜿蜒。”

    〔三一〕“若將”二句:晉時斗牛之間常有紫氣,豫章人雷焕言:“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帝。”張華即遣雷焕至豫章郡豐城縣,挖獄屋基,入地四丈餘,得雙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其夕斗牛間氣不復見矣。見《晉書·張華傳》。  文星:文昌星,亦稱文曲星。舊説爲主文運的星宿。唐元稹《獻滎陽公》詩:“詞海跳波湧,文星拂坐懸。”又,唐裴説《懷素臺歌》:“杜甫李白與懷素,文星酒星草書星。”躔:躔度,謂日月星辰在天空運行的度數。按,古人分周天爲三百六十度,並劃分爲若干區域,以辨别日月星辰之方位。

    〔三二〕自廣:自我寬心,寬慰。《史記·賈誼傳》:“乃爲賦以自廣。”

    〔三三〕于闐:縣名。縣内有于闐河,以盛産美玉名世。

    〔三四〕“富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

    〔三五〕秘府:古代禁中所藏秘籍之所。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文:“古文舊書,多者二十餘通,藏於祕府,伏而未發。”祕,同“秘”。

    〔三六〕夤(yín)緣:拉攏關係,進行鑽營。舊題東漢黄憲《天禄閣外史》卷五:“寵嬖而行私,夤緣而釣譽。”

    〔三七〕清供:清雅的供品。清黄景仁《元日大雪》詩:“不令俗物擾清供,衹除哦詩一事無。”

    〔三八〕嘵(xiāo)嘵:争辯聲。唐韓愈《重答張籍書》:“時與我悖,其聲嘵嘵。”  引喙:猶置喙。意謂插嘴説話。

    〔三九〕什伯:同“什百”,十倍百倍。《孟子·滕文公》上:“或相倍蓰,或相什百。”

    〔四〇〕“衹坐”句:語本元陰時夫《韻府群玉》:“晉阮孚持一皀囊,遊會稽,客問:‘囊中何物?’阮曰:‘但有一錢看囊,空恐羞澀。’”

    〔四一〕金奩:金匣。唐元稹《内狀詩寄楊白二員外》詩:“彤管内人書細膩,金奩御印篆分明。”  玉軸:卷軸之美稱。借指珍美的圖書字畫。唐李商隱《驕兒》詩:“古錦請裁衣,玉軸亦欲乞。”此句意謂所見書畫精品亦多。

    〔四二〕雲烟:原喻運筆揮灑自如。此指代衆多的書畫作品。宋蘇軾《寶繪堂記》:“譬之雲烟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去而不復念也。”

    〔四三〕無我相:《金剛經》:“是諸衆生無復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我相,謂以自我本體當作真實存在的觀念。

    〔四四〕老禪:謂查鑒微。

    〔四五〕瀾翻:喻言辭滔滔不絶。宋蘇軾《戲用晁補之韻》詩:“知君忍饑空誦詩,口頰瀾翻如布穀。”

    〔四六〕輸攻:語本《墨子·公輸》:“公輸盤爲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爲城,以牒爲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堅壁:堅守壁壘,不與敵方決戰。《史記·高祖本紀》:漢三年,“項羽聞漢王在宛,果引兵南,漢堅壁不與戰。”

    〔四七〕筆削:筆,書寫記録。削,删改時用刀削刮簡牘。後因以删改訂正作品爲筆削。宋歐陽修《免進五代史狀》文:“至於筆削舊史,褒貶前世,著爲成法,臣豈敢當。”

    〔四八〕嚴詩:嚴格挑選詩作。  杜集:唐詩人杜甫詩集。此指代查鑒微詩集。

    詩作於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春,時居海寧,年四十七歲。詩之起首十二句寫題“董文敏臨米《天馬賦》卷子真蹟”,探本求源,叙其重大藝術及歷史文物價值;“昨來忽入好事眼”以下十二句,寫此珍貴墨跡爲其弟德尹所購得,并因查鑒微的估價而聲價百倍;“語聞張子恍然失”以下二十四句,寫題張娶老“其實乃深忌之”之狀,笑其終難脱文人嗜古積習。“我能爲汝咸其輔頰舌”以下二十四句,叙初白自己對於“金奩玉軸”之超然態度,實則對張之忌妒貪得之心予以委婉諷勸;詩末八句引佛家“無我”之説,重申己意,算是對“無端索和”的回應。是詩雖長,却一氣呵成,絶無拖泥帶水之病。遣辭造句,老成練達,瀾翻不盡,有如跳丸脱手。故趙翼《甌北詩話》卷一〇贊云:“興會所到,酣嬉淋漓,力大於身,雖長而不覺其冗矣。”清查奕照評是詩則云:“似規似嘲,其妙在筆,其巧在心。”

    塘西舟中喜晴得六言律詩一首〔一〕

    雨絲渺渺將斷〔二〕,日氣葱葱半銜〔三〕。客路漸逢寒食,遊人未换春衫。桃花古渡茅店,柳色輕烟布帆。此去清溪不遠〔四〕,數尖已露晴巖。

    〔一〕塘西:即塘棲,鎮名。在今浙江省餘杭縣東北五十里,與德清縣接界,跨運河爲市。

    〔二〕渺渺:微弱貌。唐許渾《嘗與故宋補闕秋夕遊練湖南亭今復登賞愴然有感》詩:“西風渺渺月連天,同醉蘭舟未十年。”

    〔三〕葱葱:喻氣象旺盛。李白《侍從遊宿温泉宫作》詩:“日出瞻佳氣,葱葱繞聖君。”

    〔四〕清溪:當爲座主清溪公徐倬(一六二三——一七一三)居處。倬字方虎,號蘋村,浙江德清人。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進士,改庶吉士,官翰林院侍讀。三十三年,休致歸里。後奉命撰《全唐詩録》百卷成,擢禮部侍郎。工詩,有《道貴堂類稿》。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倬少嘗及劉宗周、倪元璐之門,又與錢秉鐙、柴紹炳、陸圻諸遺老酬唱,尤與吕留良交厚。登第雖晚,輩行甚高。康熙癸酉(一六九三)分校北闈,姜宸英、查慎行、劉巗、顧圖河皆出其門。爲文典雅,詩早年學七子,晚乃折入香山、劍南,盡棄少作。”

    詩作於康熙三十五年春。其《皖上集·序》云:“去冬歸自汴梁,今年擬息勞筋,稍理舊業,適承座主清溪公之命,與令孫任可偕往皖城(今安慶市)。避春江風浪之險,由四安鎮取山路經宣城、池陽,抵黄盆口始渡江,皆向來遊跡所未到也。”是詩即作於前往德清途經塘栖時。詩爲六言律,寫得温潤秀麗,淡雅明快,在《敬業堂詩集》中是很有特色的一首。

    連日風雨山行頗有寒色

    盤旋八九里,下上千百尋〔一〕。身在雲氣中,不知山淺深。雨聲掛奔瀑,風響交長林〔二〕。空谷早晚寒,颯然作秋陰〔三〕。初疑春不到,忽有喈喈禽〔四〕。

    〔一〕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爲一尋。《詩·魯頌·閟宫》:“是斷是度,是尋是尺。”箋:“八尺曰尋。”

    〔二〕長林:高大的樹林。晉陸機《赴洛》詩之一:“南望泣玄渚,北邁涉長林。”

    〔三〕颯(sà)然:蕭索冷落貌。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城府颯然,庶僚如霣。”吕向注:“颯然,謂空而無人也。”

    〔四〕喈(jiē)喈:禽鳥鳴聲。《詩·周南·葛覃》:“黄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又,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詩之一三:“春禽喈喈旦暮鳴,最傷君子憂思情。”

    詩作於康熙三十五年春由廣德至宣城道中。詩中分别從視覺、感覺、聽覺諸方面寫了旅途中的見聞感受,純然白描,不著一典。前半扣“風雨山行”,後半寫“頗有寒色”。於空谷秋陰、雨聲風響之天籟中,結以喈喈鳴禽,透出初春消息,正見其以動顯静、以有聲顯無聲之妙用。

    紅林橋〔一〕

    山花不知名,山鳥多聚族〔二〕。深村窅然入〔三〕,樹影散晴旭。人家石橋邊,共吸一溪渌〔四〕。年豐旅食賤,市遠無魚肉。但覺松毛香〔五〕,茅簷燒筍熟。

    〔一〕紅林橋:疑即“洪林橋”,鎮名。在今安徽宣城縣東,道通郎溪、廣德二縣。

    〔二〕聚族:同“聚簇”。晉嵇康《難自然好學論》文:“聚族獻議,惟學爲貴。”

    〔三〕窅(yǎo)然:幽暗貌。宋嚴羽《山居即事》詩:“磵户寂無人,松蘿窅然暝。”

    〔四〕渌:清澈。三國魏曹植《洛神賦》:“灼若芙蓉出渌波。”

    〔五〕松毛:松葉别稱。松葉如針,繁盛如毛,因稱。《本草綱目》卷三四:“松葉,别名松毛。”

    詩作於康熙三十五年春赴皖城途中道經宣城縣東之紅林橋鎮時。詩寫山區村鎮風光,平易清淺,詩筆如畫,古澹沉著,歛華就實。

    南陵早發〔一〕

    林深葉密曉冥冥〔二〕,旭日初啣霧未醒。小店門開惟土竈〔三〕,一庵僧閉但茅亭。秧從布穀聲中緑〔四〕,山向畫眉啼處青〔五〕。獨與野樵争路入,偶逢釣叟覺魚腥。

    〔一〕南陵:縣名,清屬寧國府。《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八:“南陵縣,在(寧國)府西一百五里。……漢春穀縣地,屬丹陽郡。梁置南陵縣。唐初移置於此,屬宣州。”

    〔二〕冥冥:幽深貌。《楚辭·九歌·涉江》:“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三〕土竈:在地上所挖之爐竈。

    〔四〕布穀:鳥名。别稱“鴶鵴”、“獲穀”、“郭公”,又名“鳲鳩”。《本草綱目》卷四九:“布穀名多,皆各因其聲而呼之。如俗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脱却破褲’之類,皆因其鳴時可爲農候故耳。……《毛詩義疏》云:鳴鳩大如鳩而帶黄色,啼鳴相呼而不相聚。不能爲巢,多居樹穴及空鵲巢中。哺子朝自上下,暮自下上也。二月穀雨後始鳴,夏至後乃止。”

    〔五〕畫眉:鳥名,鳴聲婉轉動聽,清脆悦人。因眼圈白色,向後延伸呈蛾眉狀,故名。

    詩作於康熙三十五年三四月間赴皖城途中道經寧國府南陵縣時。詩寫早起趕路情景,首二聯分别以一遠一近的兩組鏡頭,顯示朝霧瀰漫中的四方景物。“旭日初啣霧未醒”之“啣”字、“醒”字,生動傳神,下筆十分講究,將大霧浩涆、朝日未開之狀摹寫得惟妙惟肖。此外,頸聯不唯對仗工穩,而且運思巧妙,深警奇新,意藴豐富,啓人遐想。

    晚晴登安慶城樓〔一〕

    浩浩風聲皛皛沙〔二〕,大江東去日西斜。雄關地脈來千里〔三〕,古郡山頭有萬家。一鳥帶烟投皖口〔四〕,亂帆如葉點楊槎〔五〕。最憐落拓重遊客〔六〕,獨倚高樓看落霞。

    〔一〕安慶城:《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一〇九《安慶府》一:“安慶府城周九里有奇,門五,重池三,引江水環城爲固。宋景定元年(一二六〇)築,本朝順治二年(一六四五)重修。”

    〔二〕浩浩:風勢强勁貌。唐元稹《送侍御之嶺南》詩:“颶風狂浩浩,韶石峻嶄嶄。”  皛(xiǎo)皛:潔白明亮貌。皛,潔白。陶潛《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詩:“昭昭天宇闊,皛皛川上平。”

    〔三〕地脈:謂地之脈絡,猶言地勢。唐孟浩然《送吴宣從事》詩:“旌旆邊庭去,山川地脈分。”

    〔四〕皖口:鎮名。《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一一〇《安慶府》二:“皖口鎮,在懷寧縣西十五里,皖水入江之口也。亦名山口鎮。”

    〔五〕楊槎:地名。據《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六《安慶府》:“宋端平三年(一二三六),以北兵漸迫,皖城去江遠,挖禦爲難”,曾移治楊槎洲。

    〔六〕落拓:窮困失意,景況零落。白居易《效陶潛體詩》之一四:“問君何落拓,云僕生草萊。”

    詩作於康熙三十五年三四月間,時在安慶。詩人奉座主徐倬之命,陪其孫徐任可來安慶,究爲何事,集中未明,僅知其滯留皖城近兩月,是詩即其登安慶城樓所作。詩中前三聯寫景,清雄壯闊,奔逸隽偉;尾聯就眼前景抒發感慨,流露出落拓不遇的悲愴之慨。

    皖城早發却寄姚君山别峯兄弟〔一〕

    又背孤城去〔二〕,驪歌不忍聽〔三〕。薄遊逢地主〔四〕,久住爲山亭。月黑江光動,魚跳霧氣腥。檣烏啼最早〔五〕,愁鬢轉星星〔六〕。

    〔一〕姚君山:姚士陛兄,生平未詳。  别峯:姚士陛(?——一六九九),字玉階,號别峯。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二年癸酉(一六九三)舉人(與初白同年)。鄭方坤《國朝名家詩鈔小傳》:“(士陛)負異才,聰穎絶世。少隨父宦秦、越,益得朋友江山之助,故文章跌宕有奇氣。其於詩也不名一家,而緣景會情,曲折善肖;靈心濬發,藻采横流。一時人士胥嘆爲莫及也。”後急友人之難,赴閩道卒。有《空明閣詩鈔》傳世。

    〔二〕孤城:謂安慶城。

    〔三〕驪歌:告别之歌。古逸《詩》有《驪駒》篇,爲古代告别時所賦歌詞。《漢書·王式傳》:“歌《驪駒》。”顔師古注:“服虔曰:‘逸《詩》篇名也,見《大戴禮》。客欲去歌之。’文穎曰:‘其辭云“驪駒在門,僕夫俱存;驪駒在路,僕夫整駕”也。’”後因以驪歌爲告别之歌。南朝梁劉孝綽《陪徐僕射晚宴》詩:“洛城雖半掩,愛客待驪歌。”

    〔四〕薄遊:漫遊。唐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謁王使君叔》詩:“細草緑汀洲,王孫耐薄遊。”  地主:當地的主人,就往來過客而言。此謂君山、别峯兄弟。《左傳·哀公十二年》:“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杜預注:“地主,所會主人也。”

    〔五〕檣烏:桅杆上的烏形風向儀。杜甫《登舟將適漢陽》詩:“塞雁與時集,檣烏終歲飛。”  啼:意謂風向儀轉動有聲。

    〔六〕星星:頭髮花白貌。晉左思《白髮賦》:“星星白髮,生於鬢垂。”

    詩作於康熙三十五年五月,時由安慶將赴九江。其《中江集·序》云:“留皖城兩閲月,九江郡守朱恆齋枉札見招,復買舟溯江而上,又踰月乃賦歸。”姚别峯乃初白同年,在他赴皖城後二人偶然相遇。其《初至皖城喜遇同年姚别峯兼招程松皋舍人》詩有云:“片帆帶雨剪江來,意外班荆得姚子。……君能命駕姚亦留,猶及同看紅藥蕊。”本詩寫彼此相别時的不捨之情與同年間的深厚情誼,詩末以兩鬢斑白、一身飄零作結,意緒蒼涼惆悵。頸聯對仗工穩,分别從視覺、聽覺、嗅覺寫出早發江天的情景,雖不刻意求工,却趣旨幽異,自然生動。

    花洋鎮阻風望小孤山借東坡慈湖峽五首韵〔一〕(選其三)

    魚網漸收沙際市〔二〕,酒旗猶綽水邊扉〔三〕。青裙縞袂誰家女〔四〕,日暮一砧來浣衣〔五〕。

    〔一〕花洋鎮:在小孤山附近。《讀史方輿紀要》卷八五《九江府》:“小孤山江面險惡,乃盜賊出没之所。相近有毛葫洲、花洋鎮、沙灣鎮一帶,洲渚縱横,汊港甚多。”  小孤山:《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三一八《九江府》一:“小孤山,在彭澤縣北,屹立江中,俗名髻山。《寰宇記》:‘山高三十丈,周迴一里,在(九江)古城西北九十里,孤峯聳峻,半入大江。’”  慈湖峽:蘇軾《慈湖夾阻風五首》查慎行注:“《元和郡縣志》:‘慈湖在當塗北六十五里。’陳克《東南防守利便》云:‘慈湖夾在太平州界,至建康七十五里。’”

    〔二〕沙際:猶沙邊。

    〔三〕綽:拂拭。

    〔四〕縞袂:白色衣服。袂,衣袖。

    〔五〕砧:搗衣石。

    詩作於康熙三十五年五月,時由安慶赴九江,途經小孤山。初白曾爲蘇軾詩集作注,於蘇詩用力甚勤,爲東坡之一大功臣。是時因路途爲大風所阻,步蘇詩韻脚,同樣作詩五首。詩中所寫江岸風景,寥寥數筆,却歷歷如繪。所謂詩情畫意者,此詩兼而有之。

    渡高淳湖〔一〕

    曉程貪穩睡,天色尚濛濛。人語寥花外〔二〕,鳥鳴茭葉中。舟稀知路僻,水淺賴潮通。脱盡江湖險,朝來不怕風。

    〔一〕高淳湖:即固城湖,在高淳縣西南三里。《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七三《江寧府》一:“固城湖,在高淳縣西南。《元和志》:‘在溧水縣南百里,周九十里。多蒲魚之利。’《建康志》:‘南北三十里,東西二十五里,環楚王故城,與丹陽、石臼,號曰三湖,有水四派。’《府志》:‘固城湖北通丹陽、石臼二湖,與安徽當塗、宣城分界,俗又謂之小南湖。’”

    〔二〕蓼花:參前《爲翁景文題畫》詩注〔三〕。

    詩作於康熙三十五年六月,時由九江返歸海寧途經高淳縣。詩寫渡固城湖時見聞感受,頷聯色彩清麗明浄,意境清空淡遠,用筆灑脱自然。

    九龍山下人家〔一〕

    小屋疏籬透晚涼,亂蟬啼處正斜陽。緑槐樹底通頭女〔二〕,風過微聞抹麗香〔三〕。

    〔一〕九龍山:謂無錫之惠山。《嘉慶重修一統志》卷八六《常州府》一:“《寰宇記》:‘九龍山,一名冠龍山,又曰惠山,在(無錫)縣西北七里。’一名九隴山。《通志》:‘古名華山,又曰歷山,又名西神山。有九峯,下有九澗,有慧山寺第二泉在焉。’”

    〔二〕通頭:吴語梳頭之意。

    〔三〕抹麗:即茉莉。抹麗香,指女子梳妝用的茉莉水、茉莉粉所散發的芬香。

    詩作於康熙三十五年六月,時由九江返歸海寧,舟過常州府無錫縣之九龍山下。是詩爲即興寫景之作,小屋疏籬,亂蟬啼晚,斜陽一縷,村女納涼,風過花香,畫面清静幽雅,情趣悠然自適,反映了詩人即將到家時的輕鬆愉悦心境。

    秦郵道中即目〔一〕

    不知淫潦齧城根〔二〕,但看泥沙記水痕。去郭幾家猶傍柳〔三〕,邊淮一帶已無村〔四〕。長堤凍裂功難就〔五〕,濁浪侵南勢易奔。賤買河魚還廢箸〔六〕,此中多少未招魂〔七〕!

    〔一〕秦郵:今江蘇省高郵縣之别稱。秦時於此築臺置郵亭,故名。《讀史方輿紀要》卷二三《揚州府》:“高郵廢縣,今州治,秦高郵亭也。”

    〔二〕淫潦:久雨積水。此謂大水災。宋蘇轍《齊州濼源石橋記》:“淫潦繼作,橋遂大壞。”  齧(niè):咬。此謂侵蝕。

    〔三〕郭:外城。

    〔四〕邊淮:近淮河地區。按,南宋時,淮河一綫爲宋金南北對峙之邊界,故稱“邊淮”;明末清初,淮河一綫一度爲南明與清軍南北對峙之邊界,亦稱“邊淮”。

    〔五〕長堤:謂高郵州城近運河而修築之河堤。

    〔六〕廢箸:放下筷子。

    〔七〕未招魂:謂淹死之百姓。

    詩作於康熙三十五年十月,時三上京師途經高郵。是詩寫高郵一帶遭受洪水災害的情況,遥看墟莽,觸目悲涼。詩人在感嘆修堤無方的同時,對死難百姓寄予深深同情。尾聯哀歌悲叱,令人黯然神傷。清查奕照評是詩曰:“借河魚以形漂没之多,讀之令人於色。”

    舟經寶應居民被水者多結茅於堤上故廬漂没不可問矣〔一〕

    蛟涎魚沫奪殘黎〔二〕,收復流亡賴此堤。寒比蟄蟲宜墐户〔三〕,忙如巢燕正争泥。雲沉雪意千帆合,天壓湖光四面低。好與官家勤畚鍤〔四〕,免教歲歲逐鳧鷖〔五〕。

    〔一〕寶應:縣名。漢爲平安縣,屬廣陵國。南朝齊置安宜縣,屬陽平郡。隋郡廢,縣屬揚州。唐上元三年改爲寶應縣。元屬高郵府,清屬揚州府。

    〔二〕蛟涎魚沫:意謂蛟龍和魚類嘴邊。蛟涎,蚊龍口液。唐李賀《昌谷》詩:“潭鏡滑蛟涎,浮珠噞魚戲。”魚沫,魚所吐之水沫。元柳貫《初夏齋中雜題》詩之五:“魚沫吹還息,蛛絲斷忽抽。”  殘黎:剩餘的百姓。黎,黎民。《詩·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鄭玄箋:“黎,衆也。”

    〔三〕蟄蟲:藏伏於泥土中越冬之昆蟲。《禮記·月令》:“東風解凍,蟄蟲始振。”  墐(jìn)户:用泥塗塞門窗。《詩·豳風·七月》:“塞向墐户。”毛傳:“向,北出牖也。墐,塗也。庶人蓽户。”

    〔四〕畚(běn)鍤:均挖運泥土之器具,因借指土建之事(此謂修築河堤)。畚,盛土器。鍤,起土器。《晉書·石季龍傳》:“勞役繁興,畚鍤相尋。”

    〔五〕鳧鷖:野鴨與鷗鳥。《詩·大雅·鳧鷖》:“鳧鷖在涇。”毛傳:“鳧,水鳥也。鷖,鳧屬。”又,陸德明《經典釋文》引《蒼頡篇》:“鷖,鷗也,一名水鴞。”

    詩作於康熙三十五年冬,時三上京師途經寶應。詩寫淮南百姓水災之後不得不存身河堤之上的景況。而要免遭同樣的災難,詩人以爲還是要興修水利,築好河湖堤壩。其頸聯寫景,氣勢宏大,場面開闊。清查奕照評是詩曰:“浩汗之氣,流溢行間。”

    二月杪南歸涿州道中遇雪十八韻〔一〕

    頗訝今年雪,方知此地寒。春深猶漠漠〔二〕,野闊更漫漫〔三〕。咳吐紛珠玉〔四〕,飛揚富羽翰〔五〕。近從烟際辨,遠入霧中看。鴻爪輕留跡〔六〕,楊花滾作團。風輪旋蟻磨〔七〕,車轍轉蜣丸〔八〕。銀海光相耀,瓊田暖未殘〔九〕。密防蟲户啓,細補鵲巢完。淺草勾尖没,枯株萬木攢〔一〇〕。千家如畫裏,雙塔指城端。石滑經橋怯,沙平取徑難。幾曾填窞井〔一一〕,特爲顯峯巒。席帽融冰濕〔一二〕,征衣燎火單〔一三〕。茅茨雖易壓〔一四〕,穴隙莫相鑽。對爾吟慚郢〔一五〕,催余鬢比潘〔一六〕。忽愁燈焰短,直愛酒升寬〔一七〕。朔候何當變〔一八〕,泥塗不肯乾。明朝有奇計,酩酊上歸鞍〔一九〕。

    〔一〕涿州:州名。始置於唐大曆四年(七六九),治所在范陽(今涿縣)。轄境相當今河北涿縣、雄縣及固安縣地。清屬順天府。

    〔二〕漠漠:迷蒙貌。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三〕漫漫:廣遠無際貌。漢劉向《九嘆·憂苦》:“山修遠其遼遼兮,塗漫漫其無時。”

    〔四〕“咳吐”句:語本《莊子·秋水》:“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又,李白《妾薄命》詩:“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此喻飛散之雪花。

    〔五〕羽翰:羽翅。南朝宋鮑照《詠雙燕》之一:“雙燕戲雲崖,羽翰始差池。”

    〔六〕鴻爪:此謂初白一行在雪地所留下的痕跡。本出自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鴻飛那復計東西。”

    〔七〕“風輪”句:語本蘇軾《遷居臨皋亭》詩:“我生天地間,一蟻寄大磨。區區欲右行,不救風輪左。”宋王十朋集注:“《晉書·天文志》:《周髀》家云:天旁轉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隨天左轉,故日月實東行,而天牽之以西没。譬之於蟻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蟻右去,磨疾而蟻遲,故不得不隨磨以左迴焉。”風輪,謂天體。唐方干《除夜》詩:“玉漏斯須即達晨,四時吹轉任風輪。”

    〔八〕蜣丸:蜣螂所轉糞丸。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一〇:“蜣螂,一名蛣蜣,一名轉丸,一名弄丸,能以土包屎轉而成丸,圓正無斜角。”以上兩句意謂:大風吹雪,團團旋起,如蟻之在磨,如蜣之轉丸。

    〔九〕瓊田:喻指瑩潔如玉之江湖田野。元尹廷高《次韻蘭室玉皇閣觀雪》詩:“極目不知雲盡處,瓊田遥接海門東。”

    〔一〇〕攢:聚集;集中。

    〔一一〕窞(dàn)井:深坑陷阱。

    〔一二〕席帽:古帽名。以藤席爲骨架,形似氈笠,四緣垂下可以蔽日遮顔。晉崔豹《古今注》:“席帽,本古之圍帽也。男女通服之。以韋之四周,垂絲網之,施以珠翠。丈夫去飾,……藤席爲之,骨鞔以繒,乃名席帽。”

    〔一三〕燎:烘乾。

    〔一四〕茅茨:茅草蓋的屋頂。因以指代茅屋。

    〔一五〕郢:指郢曲《白雪》。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爲《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爲《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一六〕潘:潘岳。潘岳曾作《秋興賦》云:“晉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文選》注:“杜預曰:二毛,頭白有二色也。”

    〔一七〕酒升:量酒之器具。白居易《寄兩銀榼與裴侍郎因題兩絶》之二:“小器不知容幾許,襄陽米賤酒升寬。”

    〔一八〕朔候:北方的氣候。

    〔一九〕酩酊:大醉貌。唐元稹《酬樂天勸醉》詩:“半酣得自恣,酩酊歸太和。”

    詩作於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二月初,時由京師南歸海寧途經涿州,時年四十八歲。詩寫道中遇雪,落筆句句緊扣“雪”字,分别從各個角度多方位地描寫雪景,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廣譬曲喻,窮形盡相。

    棗强道中喜晴〔一〕

    斷雲開四望,初日解重陰。野氣浮天動,烟光薄樹深〔三〕。疲牛尋故跡,老馬得歸心。題遍旗亭壁〔三〕,何人識苦吟。

    〔一〕棗强:縣名。始置於漢,以其地棗木强盛,故名。故城在今河北省棗强縣東南。清屬冀州。

    〔二〕薄:逼近。

    〔三〕旗亭:酒樓。每懸旗爲酒招,因名。唐劉禹錫《武陵觀火》詩:“花縣與琴焦,旗亭無酒濡。”

    詩作於康熙三十六年春,時由京師南歸海寧途經棗强縣。初白三上京師,功名未就,旅途疲乏,詩以“疲牛”、“老馬”作譬,亦含自嘲自憐意。頷聯氣魄宏大,朦朧深遠,觀察細緻,體會入微。

    黄河打魚詞

    桃花春漲衝新渠〔一〕,船船滿載黄河魚。大魚恃强猶掉尾,小魚力薄唯噞水〔二〕。魚多價賤不論斤,率以千頭换嘈米〔三〕。河壖大潦秋不登〔四〕,今年兩税姑停徵〔五〕。但願田荒免逋賦〔六〕,與官改籍充漁户!

    〔一〕春漲:猶春潮。參前《冉家橋》詩注〔四〕。

    〔二〕噞(yǎn)水:魚口在水中翕張吞吐貌。

    〔三〕嘈米:同斗米。嘈,量器,同“斗”。

    〔四〕河壖(ruán):河邊地。  登:謂莊稼成熟。《淮南子·主術訓》:“歲登穀豐。”高誘注:“登,成也。年穀豐熟也。”

    〔五〕兩税:謂夏秋兩税。始創於唐德宗建中元年,規定用錢納税,夏税不超過六月,秋税不超過十一月。詳見《新唐書·食貨志》二。

    〔六〕逋(bū)賦:未交之賦税。《漢書·武帝紀》:“行所巡至,博、奉高、蛇丘、歷城、梁父,民田租、逋賦貸,已除。”顔師古注:“逋賦,未出賦者也。”

    詩作於康熙三十六年三月,時由京師南返海寧途經徐州黄河故道。詩寫當地遭受水災秋糧不登而漁業興盛的情景,詩人爲民立言:不願再作田家,而願改作漁户,爲的是可以免却沉重的賦税。詩人的呼籲雖從側面落筆,却發語悲酸,深刻反映了黄河沿岸人民的苦難生活。詩中三、四兩句刻畫魚兒落網上水時的情形活靈活現,極富表現力。清查奕照評是詩曰:“此等詩入老杜集中尚是罕見之作,若功夫未到,即成粗率也。”

    冬曉語溪舟中〔一〕

    江鄉已牢落〔二〕,冬候更蕭條。風葉鳴孤樹,霜溪影一橋。沿塘收蟹籪〔三〕,遠市插魚標〔四〕。雀鼠何多耗〔五〕,年荒爾獨驕。

    〔一〕語溪:亦名語兒溪,在嘉興府石門縣東南一里。《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一《嘉興府》一:“語溪,在縣治東南一里。孔氏曰:‘嘉興縣南七十里有語兒鄉,臨官道,越北鄙也。語,本作禦。’《國語》:‘勾踐之地,北至禦兒。’又文種曰:‘吾用禦兒臨之。’孟康曰:‘今吴南亭是也。’漢元封初,平東越,封轅終古爲禦兒侯,溪名蓋本於此。”

    〔二〕牢落:猶寥落,零落荒蕪貌。漢司馬相如《上林賦》:“牢落陸離,爛熳遠遷。”《文選》李善注:“牢落,猶遼落也。”

    〔三〕蟹籪(duàn):亦作“蟹斷”。捕蟹器具,其狀如竹簾,横置河道中以斷蟹之通路。唐陸龜蒙《蟹志》:“(蟹)蚤夜觱沸,指江而奔,漁者緯蕭,承其流而障之,曰蟹斷。斷其江之道焉。”

    〔四〕魚標:賣魚時設置之標牌。清朱彝尊《爲魏上舍坤題水村圖》詩之二:“斜插魚標颺酒旗,柳陰小犬吠笆籬。”

    〔五〕雀鼠耗:《梁書·張率傳》載:張在新安,遣家僮載米三千石還吴郡老家。既至,損耗大半。張問其故,家僮答曰:“雀鼠耗也。”

    詩作於康熙三十六年冬,時家居海寧。詩寫江鄉荒年之寥落蕭條狀況,首聯寫總體感受,中間兩聯選取有代表性的景觀物事,將抽象化爲具體,使無形變爲有形,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尾聯寫年荒而鼠雀肆虐,雖魚市猶盛,然亦透露了鄉農生活困窘之不争事實。

    二月十六夜自長水塘乘月放舟二鼓抵嘉興城下〔一〕

    兩岸朧朧桃李花〔二〕,一天風露屬漁家。小船卧聽櫂歌去〔三〕,行到鴛湖月未斜〔四〕。

    〔一〕長水塘:《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一《嘉興府》:“長水塘,在府南六里,長五十餘里,縣舊名長水以此。《志》云:長水塘之水,源自杭州海寧諸山,出峽石東北流入嘉興縣境,東通練塘,東南通横塘,其支流注於幽湖,正流三十里,至城南瀦爲鴛鴦湖。”  二鼓:二更天。

    〔二〕朧朧:暗淡貌。晉侯湛《秋可哀賦》:“月翳翳以隱雲,星朧朧而没光。”

    〔三〕櫂歌:船歌;鼓櫂而歌。櫂,划船撥水之具,其狀如槳,短曰枻、楫,長曰櫂。

    〔四〕鴛湖:鴛鴦湖。《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二八七《嘉興府》一:“鴛鴦湖,在秀水縣南三里,長水所匯也,一名南湖。宋聞人滋《南湖草堂記》云:檇李(按,嘉興在春秋時名檇李)東南皆陂湖,而南湖尤大,計百二十頃。曹學佺《名勝志》:湖中多鴛鴦。或云東西兩湖相接,如鴛鴦然,故名。”

    詩作於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二月十六日,時由海寧沿長水塘舟行至嘉興城,時年四十九歲。詩寫月夜行舟之所見所聞,詩筆流轉輕快,神韻天然悠遠。清唐孫華評是詩曰:“清絶。”

    寒食鍾復周秀才家看海棠和鍾飛濤〔一〕

    一樹萬花稠,花光盡入樓。偶逢寒食賞,偏憶少年遊。照座驚紅豔〔二〕,傷春到白頭。苦憐風雨惡,燒燭爲君留〔三〕。

    〔一〕鍾復周:生平未詳。  鍾飛濤:生平未詳。

    〔二〕紅豔:喻海棠花開之鮮豔奪目,光彩照人。

    〔三〕“燒燭”句:蘇軾《海棠》詩:“衹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粧。”

    詩作於康熙三十七年三月,時在嘉興。海棠花開,紅光豔麗,但“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詩人嘆賞之餘,由花及人,不由爲“白頭”而黯然神傷。全詩意緒低迴,悲婉沉遠,瀰漫着輕愁淡恨,而寫來如輕舟着水,一氣呵成。

    清明日南湖泛舟〔一〕

    積雨初霽交清明〔二〕,桃花杏花飄滿城。城南水色緑於酒,鵝鴨一灘春草生〔三〕。

    〔一〕南湖:即鴛鴦湖,詳前《二月十六夜自長水塘乘月放舟二鼓抵嘉興城下》詩注〔四〕。

    〔二〕初霽(jì):雨剛停。霽,雨止。

    〔三〕一灘:滿灘。

    詩作於康熙三十七年清明,時在嘉興。詩中所寫乃江南水鄉春色,清新自然,生機勃勃;不煩雕飾,天然如畫。清查奕照評是詩曰:“此等句看是極易,而其細膩風光之處,非粗豪者所能道其隻字。”

    晚次汝步乘月抵蘭溪城下〔一〕

    飛盡漁灣白鷺鷥〔二〕,罛師逆浪上灘遲〔三〕。蘭溪城外數錢女,月出未收青酒旗。

    〔一〕次:止;停留。  汝步:地名。據前後詩序,當在嚴州府境内桐江或東陽江沿岸。  蘭溪:縣名,在今浙江金華西北五十里,清屬金華府。《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三《金華府》:“蘭溪縣,隋爲金華縣地。唐咸亨五年,析置蘭溪縣,屬婺州。宋因之。”

    〔二〕鷺鷥:即鷺,鳥名。嘴直而尖,長頸,以白鷺、蒼鷺爲多見。因其頭頂、胸、肩、背部皆生長毛如絲,因名。

    〔三〕罛(gū)師:漁夫。罛,漁網。

    詩作於康熙三十七年四月,時偕表兄朱彝尊作閩南之行,途經蘭溪。詩寫旅途見聞,閒澹幽肆,格老調清,充滿詩情畫意。

    篁步〔一〕

    百折金川水〔二〕,東流下石門〔三〕。碓床聲不斷〔四〕,炭塢氣長昏〔五〕。小屋棕櫚岸,疎籬橘柚村。荔支方入貢,剩爾未移根。

    〔一〕篁步:初白自注:“去衢州二十里,地産柑橘。”

    〔二〕金川:水名。《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三《衢州府》:“金川,在(常山)縣北半里。一名馬金溪,源出開化縣東北馬金嶺。流入界,經縣北五里,有疊石突出溪中,謂之金川灘。縣北諸溪流皆由此匯入焉。”

    〔三〕石門:山名。《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三〇一《衢州府》:“石門山,在常山縣北二十五里,下臨金川,石徑如門,僅容一人。山嶺有竅,每旦出雲,東馳則雨,西馳則晴,驗之多應。”

    〔四〕碓(duì)床:水碓碓身。碓,舂米用具。

    〔五〕炭塢:燒炭之坑窰。

    詩作於康熙三十七年四月,時偕朱彝尊南下閩南,途經衢州府常山縣。篁步爲一小村鎮,山青水秀,盛産柑橘。詩人以白描手法,從遠到近,勾畫出一幅特色鮮明的山村畫卷。末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隱寓鋒芒。清唐孫華評是詩云:“似杜(甫)。”

    和竹垞沙溪舖〔一〕

    山田早插緑秧齊,小犢新生未架犁。閒背村童浮水去,牛欄祇在岸東西。

    〔一〕竹垞:朱彝尊,號竹垞。生平詳前《牽牛花十二韻同竹垞兄賦》詩注〔一〕。  沙溪舖:村鎮名,在今江西上饒東北五十里。因沙溪而得名。《讀史方輿紀要》卷八五《廣信府》:“沙溪,在(玉山)縣西三十里。《志》云:縣北五十里有沙溪嶺,與玉山相連,産石可以爲硯。水流下二十里,謂之沙溪。又南入於上饒江。”按,竹垞有《沙溪舖紀所見》詩云:“十丈棕繩夜截流,朝來漁子掌中收。不知方法何從得,三寸白魚齊上鈎。”初白所和並不同韻。

    詩作於康熙三十七年四月,時偕表兄朱彝尊南遊福建,途經廣信府玉山縣沙溪舖。詩詠山村風光,特意捕捉小牛犢“閒背村童浮水去”之鏡頭,流露出一種安閒自適的情趣。

    和竹垞御茶園歌〔一〕

    宋茶貴建産〔二〕,上者北苑次壑源〔三〕。研膏京挺製一變〔四〕,争新鬥異凡幾番。白龍之團青鳳髓〔五〕,輦載入洛重馬奔〔六〕。武夷粟粒芽〔七〕,其初植未繁。何人著録始經進,前有丁謂後熊蕃〔八〕。君謨士人亦爲此〔九〕,餘子碌碌安足論。宣和以來雖遞驛〔一〇〕,場未官設民不煩。元人專利及瑣細〔一一〕,高興父子希寵恩〔一二〕。大德三年歲己亥〔一三〕,突於此地開茶園。中連房廊三十舍,繚垣南北拓兩門〔一四〕。先春次春遍採摘〔一五〕,一火二火長温黁〔一六〕。緘題歲額五千餅〔一七〕,雞狗竄盡山邊村。攜來詐馬筵〔一八〕,和入潼酪供鯨吞〔一九〕。豈知靈苗有真味〔二〇〕,石銚合煮青松根〔二一〕。爾來歷年已四百〔二二〕,御園久廢名猶存。筠籃四月走商販〔二三〕,茶户幾姓傳兒孫。我思蠙魚橘柚任土貢〔二四〕,微物亦可充天閽〔二五〕。朝廷玉食自不乏,何用置局災黎元〔二六〕。追思興也實禍首〔二七〕,幸保要領歸九原〔二八〕。山靈曷不請於帝,按《女青律》笞其魂〔二九〕。傳語後來者:毋以口腹媚至尊〔三〇〕。

    〔一〕御茶園:專供帝王和宫廷享用其茶的官辦茶園。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之南。元大德中,高興父子久駐爲邵武路總管,督造貢茶,創焙局,稱爲御茶園。後歲額浸廣,增設採户至二百五十。茶三百六十觔,龍團茶餅五千餘。

    〔二〕建産:建州所産茶葉。建州,始置於唐武德四年(六二一),治所在建安(今福建建甌)。轄境相當於今福建南平市以上之閩江流域。宋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升爲建寧府。明許次忬《茶疏》:“江南之茶,唐人首稱陽羨,宋人最重建州。於今貢茶,兩地獨多。”

    〔三〕北苑:名茶産地,宋隸建安縣。宋趙汝礪《北苑别録》:“建安之東三十里,有山曰鳳凰,其下直北苑,旁聯諸焙,厥土赤壤,厥茶惟上上。太平興國中,初爲御焙,歲模龍鳳以羞貢篚,蓋表珍異。慶曆中,漕臺益重其事,品數日增,制度日精,厥今茶自北苑上者,獨冠天下,非人間所可得也。”又,《輿地紀勝》卷一二九《建寧府》:“建安出茶,北苑爲天下第一。”  壑源:名茶産地。宋屬建安縣。宋宋子安《東溪試茶録》:“壑源口者,在北苑之東北。……涉泉而南,山勢迴曲,東去如鈎,故其地謂之壑嶺坑頭,茶爲勝絶處。”又,清陸廷燦《續茶經》引《苕溪詩話》:“北苑,官焙也,漕司歲貢爲上。壑源,私焙也,土人亦以入貢,爲次。二焙相去三四里間。”

    〔四〕研膏:建州名茶。即團茶。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三》:“宋初閩茶,北苑爲之最。初造研膏,繼造臘面。”又,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品茶》:“《畫墁録》云:‘貞元中,常袞爲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謂之研膏茶。’”  京挺:建州名茶。宋馬令《南唐書·嗣主書》:“(保大四年)命建州製乳茶,號曰‘京挺’,臈茶之貢自此始。”又,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録》:“五代之季,建安屬南唐,歲率諸縣民採茶北苑,初造研膏,繼造蠟面,既又製其佳者,號曰‘京挺’。”  製一變:謂製茶工藝爲之一變。按,宋代北苑貢茶製法,基本上未超越唐代製造餅茶之範圍,但較唐代精巧細緻,尤其是茶面紋飾之精美,益趨向於浮華。趙汝礪《北苑别録》對當時製茶方法有具體論述,與唐陸羽《茶經》相較,其製茶方法有異者是:一是蒸茶前“茶芽再四洗滌”;二是改搗茶爲榨茶,榨前須“淋洗數過”,榨後還須研茶;三是改焙茶爲過黄,即烘焙中須經沸水浸三次。其所以有異原因在於北苑茶要“出膏”(把汁液榨出),而餅茶則“畏流其膏”。但現在看來,榨去茶汁,則滋味淡薄,反而降低了品質。

    〔五〕白龍團:白色而有龍鳳紋飾之餅茶。宋徽宗《大觀茶論》:“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又,宋歐陽修《歸田録》:“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慶曆中,蔡君謨(襄)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精絶,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又,明文震亨《長物志》:“至宣和間,始以茶色白者爲貴。漕臣鄭可聞始創爲銀絲水芽,以茶剔葉取心,清泉漬之,去龍腦諸香,惟新銙小龍蜿蜒其上,稱‘龍團勝雪’。”  青鳳髓:建茶名品之一。宋徽宗《大觀茶論·品名》:“名茶各以所産之地,如葉耕之平園臺星巖,葉剛之高峯青鳳髓,葉思純之大嵐,葉嶼之眉山,……各擅其門,未嘗混淆,不可概舉。”又,清陸廷燦《續茶經》引《國史補》:“湖州有顧渚之紫笋,……建安有青鳳髓,皆品第之最著者也。”

    〔六〕輦載:車載。輦,秦漢後專指帝王后妃所乘之車。此謂皇室專用車輛。  入洛:謂進入京都。洛,洛陽。西晉都城。

    〔七〕粟粒芽:武夷山名茶。明徐佰《茶考》:“按《茶録》諸書,閩中所産茶以建安北苑爲第一,壑源諸處次之,武夷之名未之聞也。然范文正公《鬥茶歌》云:‘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蘇文忠公云:‘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則武夷之茶在北宋已經著名,第未盛耳。”

    〔八〕丁謂(九六二——一〇三三):宋長洲(今江蘇吴縣)人。字謂之,一字公言。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進士。天禧三年(一〇一九),任參知政事,排擠寇準,升爲宰相,封晉國公,勾結宦官獨攬朝政。仁宗即位後,貶爲崖州司户參軍,後授秘書監。死於光州。據《郡齋讀書志》,丁謂撰有《建安茶録》三卷。  熊蕃:宋建陽(今屬福建省)人。字茂叔。善屬文,工吟詠。築室顔曰“獨善”,學者號獨善先生。著有《宣和北苑貢茶録》,所述皆建安茶園採焙入貢法式。

    〔九〕君謨:蔡襄(一〇一二——一〇六七),字君謨。興化仙遊(今屬福建省)人。宋仁宗天聖八年(一〇三〇)進士,以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再知福州。英宗時官至端明殿學士,移守杭州。卒謚忠惠。著有《試茶録》二卷,《進茶録》一卷。清余懷《茶史補》:“蔡襄爲福建漕,改造小龍團入貢,東坡怪之曰:‘君謨士人,何亦爲此?’”

    〔一〇〕宣和:宋徽宗趙佶年號(一一一九——一一二五)。  遞驛:傳遞於驛站。

    〔一一〕“元人”句:元承宋制,首先於至元五年(一二六八)在四川實行茶葉壟斷專賣的榷茶法,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又擴其範圍至江淮、荆湖、福建。據《續文獻通考·徵榷考》,元代從至元十三年始,至延祐七年(一三二〇)止的四十五年間,其榷茶收入遽增了二百四十餘倍。其“專利及瑣細”之劇於此可見一斑。

    〔一二〕高興父子:高興(一二四四——一三一三),字功起。元蔡州(今河南汝南)人。至元間屢立戰功,官拜左丞相。卒後追封梁國公,謚武宣,復加封南陽王。元成宗即位後,興曾拜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次子高長壽,曾官同知建寧路總管府事。高氏父子二人,均曾在福建作官。

    〔一三〕大德:元成宗年號(一二九五——一三〇七)。

    〔一四〕繚垣:圍牆。漢張衡《西京賦》:“繚垣綿聯,四百餘里。”

    〔一五〕先春次春:清陸廷燦《續茶經》卷上引王草堂《茶説》:“武夷茶自穀雨採至立夏,謂之頭春。約隔二旬復採,謂之二春。又隔又採,謂之三春。頭春葉粗味濃,二春三春葉漸細,味漸薄,且帶苦矣。”

    〔一六〕一火二火:宋黄儒《品茶要録》:“茶事起於驚蟄前,其採芽如鷹爪。初造曰試焙,又曰一火,其次曰二火。二火之茶,已次一火矣。故市茶芽者,惟伺出於三火前者爲最佳。”  温黁:香氣。唐皮日休《奉和魯望玩金鸂鶒戲贈》詩:“鏤羽彫毛迥出群,温黁飄出麝臍熏。”

    〔一七〕緘題:書函的封題。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嘗以五彩紙爲緘題,其侈縱自奉,皆此類也。”  餅:茶餅,壓製成餅狀的茶葉。

    〔一八〕詐馬筵:元代蒙古族習俗,每年六月三日在車駕行幸之處,於御前張宴爲樂的盛會。元周伯琦《詐馬行》詩序:“國家之制,乘輿北幸上京,歲以六月吉日。命宿衛大臣及近侍服所賜隻孫,珠翠金寶,衣冠腰帶,盛飾名馬,清晨自城外各持綵仗,列隊馳入禁中。於是上盛服,御殿臨觀。乃大張宴爲樂,……名之曰‘隻孫宴’。‘隻孫’,華言一色衣也。俗呼曰‘詐馬筵’。”

    〔一九〕潼酪:疑當作“璊酪”,即羊奶。《本草綱目》卷五〇:“《説文》云:羊字象頭角足尾之形。無角曰璊,去勢曰羯。”  鯨吞:像鯨魚一般吞食。此喻放量豪飲。清曹寅《廣陵載酒歌》詩:“即今鯨吞作豪舉,自古蛇足憎纖苛。”

    〔二〇〕靈苗:喻茶。  真味:宋蔡襄《茶録》:“茶味主於甘滑。”又,宋徽宗《大觀茶論》:“夫茶以味爲上,甘香重滑爲味之全。……若夫卓絶之品,真香靈味自然不同。”

    〔二一〕石銚(diào):煮茶器具,以石製成。銚,俗稱吊子,即有柄有嘴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