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朱彝尊选集(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朝天子

    送分虎南還〔一〕

    魚標〔二〕,稻苗,争似南湖好〔三〕!月寒沙柳夜蕭蕭。帆影卸三姑廟〔四〕,暗水横橋〔五〕,矮屋香茅,看黄花都放了〔六〕。絲縧〔七〕,布袍。再不想長安道〔八〕!

    【注釋】

    〔一〕分虎:李符字分虎,號耕客(詳前《同里李符遊於滇》詩注〔一〕)。

    〔二〕魚標:唐李商隱《贈從兄閬之》詩:“荻花村裏魚標在。”馮浩注:“或釣魚,或賣魚,用以標識者。道源云:‘以白木板插水際,投餌其下,魚争聚焉,以籠罩罩之,則不可云標也。’”

    〔三〕争:怎。

    〔四〕三姑廟:廟名。據《名勝志》、《松江府志》:廟在今浙江省嘉興縣長水塘畔。三姑,傳爲秦始皇時邢雲鶴三姐妹,後入湖爲神。

    〔五〕横橋:或泛指,或謂嘉興永豐都之横涇橋(見《嘉興縣志》卷二)。

    〔六〕矮屋二句:當係分虎故鄉居處景緻(參《臺城路·送耕客南還》詞:“花南老屋花無數,茅堂在花深處。”)。香茅,即茅草有香氣者。《本草綱目·草部·白茅》:“香茅一名青茅,一名璚茅,生湖南及江淮間,葉有三脊,其氣香芬。”王維《文杏館》詩:“文杏裁爲梁,香茅結爲宇。”

    〔七〕縧(tāo):謂束袍之腰帶。宋蘇軾《送李公恕》詩:“願隨壯士斬蛟蜃,不願腰間纏錦縧。”

    〔八〕長安道:喻仕途。長安,指代京城北京。李白《觀胡人吹笛》詩:“却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

    朝天子

    花時,荔支,日日堆江市。石牙山翠雨絲絲〔一〕。榕葉交廳事〔二〕。萬里相思,六六魚兒〔三〕。盼雙雙新燕子:清詩,小詞,帶幾箇相思字〔四〕。

    【注釋】

    本闋前,《葉兒樂府》尚有一首《朝天子》,副題云:“送融谷宰來賓。”玩詞意,此闋當與之爲一組。“融谷”,謂沈融谷(見《邁陂塘·答沈融谷即送其游皖口》注〔一〕)。“來賓”,今廣西省縣名。

    〔一〕石牙:狀山之鋭如尖齒。明高啓《惠泉》詩:“雲液流甘漱石牙,潤通錫麓樹增華。”

    〔二〕廳事:官府辦公之處,古稱“聽事”,魏晉以還稱廳事。《三國志·吴書·諸葛恪傳》:“出行之後,所坐廳事屋棟中折。”

    〔三〕六六:《埤雅》:“鯉三十六鱗,具六六之數。六,陰也。”後因以稱鯉爲“六六”。

    〔四〕盼雙雙四句:意謂盼燕子傳書。梁江淹《雜體詩擬李陵》:“袖中有短書,願寄雙飛燕。”

    落梅風

    查山探梅〔一〕

    十里青苔路,三更翠羽啼〔二〕。泛輕舟太湖邊檥〔三〕。等南枝北枝花放齊〔四〕,也未必明朝風起〔五〕。

    又

    細細香苞綻〔六〕,泠泠淺水流〔七〕。趁快雪乍晴時候〔八〕。把短簫横笛催上樓〔九〕,對七十二峯行酒〔一〇〕。

    【注釋】

    〔一〕查山:即今江蘇省吴縣之玉遮山。《嘉慶一統志·蘇州府》:“山在吴縣西。”又,《姑蘇志》:“(山)在陽山之南,横立如屏;今但呼爲遮山,舊《志》謂之查山。”按:康熙四十年(一七〇一)二月初一,竹垞遊查山,此闋當作於是時。

    〔二〕翠羽:謂翠鳥。唐崔塗《春夕》詩:“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此或化用其句。

    〔三〕檥(yǐ):整船靠岸。《史記·項羽本紀》:“烏江亭長檥船待。”《集解》:“如淳曰:‘南方人謂整船向岸曰檥。’”

    〔四〕南枝北枝: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上:“梅用南枝事,共知《青瑣》、《紅梅》詩:‘南枝向暖北枝寒。’李嶠云:‘大庾天寒少,南枝獨早芳。’張方注云:‘大庾嶺上梅,南枝落,北枝開。’南唐馮延巳詞云:‘北枝梅蕊犯寒開。’則南北枝事,其來遠矣。”

    〔五〕也未必句:宋李清照《玉樓春·紅梅》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六〕細細句: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絶句》:“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又,李商隱《自喜》詩:“緑筠遺粉籜,紅藥綻香苞。”

    〔七〕泠(líng)泠:喻水聲。晉陸機《招隱》詩:“山溜何冷冷,飛泉漱鳴玉。”

    〔八〕趁快雪句:晉王羲之《快雪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此用其句。

    〔九〕把短簫句:杜甫《城西陂泛舟》詩:“青蛾皓齒在樓船,横笛短簫悲遠天。”仇注:“江總詩:横笛短簫吹復咽。”

    〔一〇〕七十二峯:查山對面之包山(在太湖中),傳有七十二峯(見《嘉慶一統志·蘇州府·包山》)。范成大《毛公壇福地》詩:“松蘿滴翠白晝陰,七十二峯中最深。”毛公壇,在包山。

    醉太平

    野狐涎笑口〔一〕,蜜蜂尾甜頭〔二〕。人生何苦鬥機謀?得抽身便抽〔三〕!散文章敵不過時髦手,鈍舌根念不出摩登咒〔四〕,窮骨相封不到富民侯〔五〕,老先生去休〔六〕!

    【注釋】

    〔一〕野狐句:謂做狐媚之笑以惑人。《本草綱目》:“(狐涎)入媚藥。”宋范成大《次韻子文》詩:“幻塵久已破狐涎,身世誰能料鼠肝。”云“野狐”者,暗用“野狐禪”義,謂其荒誕不經。所譏見注〔三〕。

    〔二〕蜜蜂句:蜂之蜜腺(或稱“花粉盞”)在後肢,與蜂尾之蜂刺相近,貪其蜜者,難免其螫。

    〔三〕抽身:謂引退。唐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詩:“白首青山約,抽身去得無?”按:此闋當係竹垞居官時“頗厭機巧”之作,細玩詞意,或與高士奇有關(參前《憎蠅》、《詠古二首》詩)。又,此闋顯係受無名氏《醉太平》影響,故附録於篇末供參考。

    〔四〕摩登咒:即摩登伽女(印度神女)所唸之咒。此喻以言惑人之“迷魂湯”。《楞嚴經》:“爾時阿難(釋迦摩尼之大弟子)因乞食,次,經歷婬(通“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毘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

    〔五〕骨相:謂人之形狀、相貌。舊時看相算命者以爲骨相决定人之命運。唐韓愈《韶州留别張端公使君》詩:“自歎虞翻骨相屯。”富民侯:《漢書·食貨志》:“(漢)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車千秋)爲富民侯。”顔師古注:“欲百姓之殷實,故取其嘉名也。”

    〔六〕老先生:明清時稱朝官爲老先生,此係竹垞自謂。清趙翼《陔餘叢考·老先生》:“老先生之稱見《漢書·賈誼傳》。……《鐵圍山叢談》:‘鄭尚明昴老先生。’後世京朝官稱老先生,蓋始於此。……康熙丙子(一六九六)以後,各部司及中行評博無不稱老先生矣。”

    【附録】

    醉太平無名氏

    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嗉裏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

    文選 三十篇

    與李武曾論文書〔一〕

    僕自季夏與武曾别〔二〕,舟行無事,每誦武曾送行之文,雖未即方駕乎古人〔三〕,其於今之爲古文辭者,固已不侔矣〔四〕。日月逾邁〔五〕,易夏而冬,知武曾近所造就,當有十倍曩昔者。然僕竊感古之君子,往往以離羣索居爲過〔六〕。蓋切劘者寡〔七〕,則怠心乘之;又恐武曾以僕之去,復置古文於不講也。故輒陳近日所得,冀武曾垂聽焉〔八〕。

    僕之將游大同也,筮之〔九〕,得明夷之既濟〔一〇〕。文曰:“箕子之明夷利貞。”〔一一〕私念昔之聖賢,文明柔順,蒙難而克正其志〔一二〕,以之用晦而明〔一三〕。天殆欲嗇我遇〔一四〕,以昌我文,未可知也。既至大同,閉户兩月,深原古作者所由得與今之所由失〔一五〕,嘿然以疑〔一六〕,憬然以悔〔一七〕,然後知進學之必有本,而文章不離乎經術也〔一八〕。

    西京之文〔一九〕,惟董仲舒、劉向經術最純〔二〇〕,故其文最爾雅〔二一〕。彼揚雄之徒〔二二〕,品行自詭於聖人〔二三〕,務掇奇字以自矜尚〔二四〕,安知所謂文哉!魏晉以降,學者不本經術,惟浮夸是務。文運之厄數百年〔二五〕。賴昌黎韓氏〔二六〕,始倡聖賢之學,而歐陽氏、王氏、曾氏繼之〔二七〕,二劉氏、三蘇氏羽翼之〔二八〕。莫不原本經術,故能横絶一世。蓋文章之壞,至唐始反其正〔二九〕,至宋而始醇〔三〇〕。宋人之文,亦猶唐人之詩,學者舍是不能得師也。

    北宋之文,惟蘇明允雜出乎縱横之説〔三一〕,故其文在諸家中爲最下。南宋之文,惟朱元晦以窮理盡性之學出之〔三二〕,故其文在諸家中最醇。學者於此,可以得其概矣!以武曾之才,正不必博搜元和以前之文〔三三〕,但取有宋諸家〔三四〕,合以元之郝氏經、虞氏集、揭氏傒斯、戴氏表元、陳氏旅、吴氏師道、黄氏、吴氏萊〔三五〕;明之寧海方氏孝孺、餘姚王氏守仁、晉江王氏慎中、武進唐氏順之、崑山歸氏有光諸家之文〔三六〕,游泳而紬繹之〔三七〕,而又稽之六經〔三八〕,以正其源,考之史,以正其事。本之性命之理〔三九〕,俾不惑乎百家二氏之説〔四〇〕,以正其學。如是而文猶不工,有是理哉?惟怠心乘之,役於妻子衣食而輟置不講,則其害有不可言者。然吾黨處貧賤不堪之境〔四一〕,尤當以艱貞自勵,不可自夷其明〔四二〕。此箕子所以處明夷之道也。武曾聞之,以爲然邪?否邪?相去四千里,信問實難,人旋之日〔四三〕,幸賜報命,并示近製,以補區區之不及。幸甚,幸甚!

    【注釋】

    〔一〕李武曾:李良年字武曾,亦秀水人。少與兄繩遠弟符齊名,號三李。武曾又與竹垞齊名,人稱朱李。著有《秋錦山房集》。

    〔二〕季夏:夏季之末尾,即陰曆六月。季,排行最小的。

    〔三〕方駕:兩車并行,猶言并駕齊驅。杜甫《戲爲六絶句》:“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四〕侔(móu):相等,等同。《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衆寡不侔。”

    〔五〕逾邁:逾,越過。《詩·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牆。”邁,時光消逝。《詩·唐風·蟋蟀》:“今我不樂,日月其邁。”

    〔六〕離羣索居:離開人羣而孤獨地生活。《禮記·檀弓上》:“吾離羣而索居,亦已久矣。”鄭玄注:“羣,謂同門朋友也。索,猶散也。”

    〔七〕切劘(mó):切磋琢磨。劘,磨。《論衡·明雩》:“砥石劘厲,欲求銛也。”

    〔八〕垂:猶俯,敬詞。唐白居易《答崔侍郎書》:“垂問以鄙況。”

    〔九〕筮(shì):用蓍草占卦。《禮記·曲禮上》:“龜爲卜,策爲筮。”

    〔一〇〕明夷、既濟:均卦名。《周易集解注》引鄭玄:“夷,傷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明則傷矣,故謂之明夷。”後因喻主暗於上,賢人退避之亂世。又《易·既濟》:“象曰: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又曰:“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疏》:“濟者,濟渡之名。既者,皆盡之稱。萬事皆濟,故以既濟爲名。”

    〔一一〕箕子:商代貴族,紂王諸父,官太師。封於箕。貞:《易》卦的下體,即下三爻。《書·洪範》:“曰貞曰悔。”孔傳:“内卦曰貞,外卦曰悔。”

    〔一二〕蒙難:蒙受災難。《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克正其志:能够始終保持堅定的信念。

    〔一三〕用晦而明:《易·明夷》:“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衆,用晦而明。”意謂由昏暗轉向光明。

    〔一四〕嗇:菲薄,慳吝。《戰國策·韓策一》:“仲嗇于財。”遇:待遇。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蓋追先帝之殊遇。”

    〔一五〕原:推求;考察。《韓非子·主道》:“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

    〔一六〕嘿:同“默”。《史記·刺客列傳》:“荆軻嘿而逃去。”

    〔一七〕憬:覺悟。如憬然有悟。《詩·魯頌·泮水》:“憬彼淮夷,來獻其琛。”朱熹注:“憬,覺悟也。”

    〔一八〕經術:指經學儒術。《後漢書·儒林傳序》:“及光武中興,愛好經術。”

    〔一九〕西京:西漢都長安,稱西京。引申爲東漢稱東京,西漢稱西京。

    〔二〇〕董仲舒(前一七九——前一〇四):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廣川(今河北省棗强縣)人。專治《春秋公羊傳》。劉向(約前七七——前六):西漢經學家、目録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省沛縣)人。治《春秋穀梁傳》。

    〔二一〕爾雅:猶文雅。《漢書·儒林傳序》:“文章爾雅,訓辭深厚。”顔師古注:“爾雅,近正也,言詔辭雅正而深厚也。”

    〔二二〕揚雄(前五三——一八):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字子雲,蜀郡成都(今屬四川省)人。

    〔二三〕詭:違反。《吕氏春秋·淫辭》:“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

    〔二四〕矜:自以爲高明。《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争能。”

    〔二五〕厄:苦難。《楚辭·九思·遭厄》:“悼屈子兮遭厄。”

    〔二六〕昌黎韓氏:謂韓愈。愈字退之,唐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西)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

    〔二七〕歐陽氏: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王氏: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曾氏:謂宋代文學家曾鞏。

    〔二八〕二劉:指宋劉敞、劉攽兄弟。敞字原父,臨江新喻(今屬江西省)人。舉慶曆進士,官至集賢殿學士。敞長于《春秋》,爲書四十卷行于時。攽字貢父,與兄敞同登科,官至中書舍人。所著書百卷,尤邃史學。三蘇:謂宋蘇洵及其子蘇軾、蘇轍。羽翼:指輔佐維護者。《吕氏春秋·舉難》:“然而名號顯榮者,三士羽翼之也。”高誘注:“羽翼,佐之。”

    〔二九〕反正:復歸正道。《漢書·高帝紀下》:“撥亂世,反其正。”顔師古注:“反,還也,還之于正道。”

    〔三〇〕醇:淳厚;純樸。《淮南子·氾論訓》:“古者人醇工龐。”高誘注:“醇厚不虚華也。”

    〔三一〕蘇明允:蘇洵,字明允。縱横:合縱連横的簡稱。《新語·辨惑》:“因其剛柔之勢,爲作縱横之術。”

    〔三二〕朱元晦:朱熹,字元晦。窮理盡性之學:謂理學,亦稱道學。創于北宋初,至朱熹始集大成,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爲主。

    〔三三〕元和:唐憲宗李純年號(八〇六——八二〇)。

    〔三四〕有宋:即兩宋。有,語助詞,無義。

    〔三五〕郝經(一二二三——一二七五):元澤州陵川(今屬山西省)人。字伯常。著有《續後漢書》、《陵川集》等。虞集(一二七二——一三四八):元學者。字伯生,人稱邵庵先生。祖籍仁壽(今屬四川省),遷崇仁(今屬江西省),官至奎章閣侍書學士,與趙世延等編纂《經世大典》凡八百帙。亦能詩,詩文在當時號爲大家。著有《道園學古録》等。揭傒斯(一二七四——一三四四):元文學家。字曼碩,龍興富州(今江西省豐城縣)人。官至翰林侍講學士。與虞集等齊名,曾參加編撰遼、金、宋三史。又能詩。有《揭文安公全集》。戴表元:字帥初,一字曾伯。慶元奉化(今屬浙江省)人。七歲能詩,咸淳中入太學,既而試禮部第十人,登進士乙科,教授建寧府。卒年六十七。有《剡川集》。陳旅:字衆仲,興化莆田(今屬福建省)人。幼孤,虞集、趙世延薦之于朝,除國子助教。卒年五十六。有文集十四卷。吴師道:字正傳,婺州蘭溪(今屬浙江省)人。至治元年進士,授高郵縣丞,後爲國子助教,尋陞博士,以咏部郎中致仕。有文集二十卷。黄:字晉卿,婺州義烏(今屬浙江省)人。延祐二年進士。與柳貫、虞集、揭傒斯齊名,人稱儒林四傑。吴萊(一二九七——一三四〇):元學者,字立夫,浦陽(今屬浙江省)人。延祐間舉進士不第,隱居松山,深研經史,爲宋濂師。能詩。有《淵穎吴先生集》。

    〔三六〕方孝孺(一三五七——一四〇二):明浙江寧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稱正學先生。宋濂弟子。惠帝時任侍講學士。燕王(即成祖)兵入京師(今江蘇省南京市)後,被殺,株連而死者甚衆。著有《遜志齋集》。王守仁(一四七二——一五二八):明哲學家、教育家。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嘗築室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早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貶爲貴州龍場驛(修文縣治)丞,後被起用,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卒謚文成。其學説提倡致良知,主張知行合一和知行并進,影響甚大。著作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王慎中(一五〇九——一五五九):明散文家。字道思,號南江,别號遵岩居士,福建晉江(今泉州市)人。嘉靖進士,官至河南參政。最初主張“文必秦漢”,後轉而推崇歐陽修、曾鞏之文,成爲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與唐順之齊名。有《遵岩先生集》。唐順之(一五〇七——一五六〇):明散文家。字應德,江蘇武進人。嘉靖八年會試第一,人稱荆川先生。與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等同被稱爲“唐宋派”。有《荆川先生文集》。歸有光(一五〇七——一五七一):明散文家,字熙甫,崑山(今屬江蘇省)人。人稱震川先生。嘉靖進士,官南京太僕寺丞。所作散文,樸素簡潔,長于叙事,甚爲當時人推重。有《震川先生集》。

    〔三七〕游泳:游,交往。泳,潛行水底。此處引申爲出入其間。紬繹(chōu yì):引出頭緒。《漢書·谷永傳》:“又下明詔,帥舉直言;燕見紬繹,以求咎愆。”顔師古注:“紬繹者,引其端緒也。”

    〔三八〕六經:六部儒家經典,始見于《莊子·天運篇》,即《詩》、《書》、《禮》、《易》、《春秋》,加《樂經》。

    〔三九〕性命:中國哲學范疇。《易·乾》:“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程頤認爲:“心即性也。在天爲命,在人爲性。”戴震釋《大戴禮記》:“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性。”

    〔四〇〕二氏:謂釋、道兩家。

    〔四一〕黨:朋輩。唐韓愈《山石》詩:“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四二〕夷:消除;鏟平。《史記·秦始皇本紀》:“墮壞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險阻。”

    〔四三〕旋:歸;返回。唐李商隱詩《行次西郊作》:“未知何日旋。”

    【評箋】

    “彼揚雄之徒,品行自詭於聖人,務掇奇字以自矜,尚安知所謂文哉!”沈大成批曰:“竹垞于經學疏,不知子雲之妙,此眉睫之論也。”(見《曝書亭集》手批本)

    報李天生書〔一〕

    辱惠書,以古文辭相勗〔二〕。足下負高世之才〔三〕,所爲歌詩,皆必傳之業。而手教諄摯〔四〕,抑何其自處之恭而稱許之過也。文章之本,期於載道而已〔五〕。道無不同,則文亦何殊之有?足下乃云南北分鑣〔六〕,各行其志。豈非以于麟爲北〔七〕,而道思、應德、熙甫數子爲南乎〔八〕?僕少時爲文,好規仿古人字句,頗類于麟之體。既而大悔,以爲文章之作,期盡我所欲言而已。我言之不工,必取古人之字句,始可無憾,則字句工拙,古人任之,我何預焉〔九〕?乃深有契乎韓、歐陽、曾氏之文,不自知其近於道思、應德、熙甫數子也。足下學博而才富,英敏果鋭之氣,直欲軼秦漢而上之〔一〇〕。視僕之所爲,出唐宋之下,宜其分鑣疾馳,去之惟恐不速。若僕之所期於足下,則不惟不以唐宋之文,强足下以所不爲,亦且不以秦漢之文爲足下勸勉。蓋足下之所尚者文,而僕之所期於足下者,載道之謂也。孔子曰:“辭達而已矣〔一一〕。”《禮》曰:“辭苟足以達,義之至也〔一二〕。”《詩》曰:“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一三〕。”夫適萬里者〔一四〕,必於周行始之。有人焉,以爲周行人所共有,不若轉而之層崖峻嶺,雖極於嵩華恒岱之巔〔一五〕,我未見其能達也已。文之不能載道,何以異此?僕之深契夫韓、歐陽、曾氏之文者,以其折衷六藝〔一六〕,多近道之言,非謂其文之過於秦漢也。足下試取古人而神明之〔一七〕,勿規仿其字句,抗言持論,期大裨於世道人心,不爲虚發〔一八〕。將足下所謂分者未始不合也。道一而已,何南北之殊塗哉〔一九〕!慺慺之誠〔二〇〕,忘其愚蒙,而辨説於左右,冀足下亮之而已〔二一〕。

    【注釋】

    〔一〕李天生:名因篤,字子德,號天生,陝西富平人。康熙己未與無錫嚴繩孫、吴江潘耒、秀水朱彝尊同登博學鴻詞科,以布衣授檢討,未幾,以母老乞終養,告歸。有《壽祺堂集》。

    〔二〕勗(xù):勉力;勉勵。《三國志·吴書·吴主傳》:“以勗相我國家。”

    〔三〕負:依靠;憑藉。《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負貴而好權。”高世:高出於當世。

    〔四〕諄摯:諄諄,教誨不倦。摯,真誠。

    〔五〕載道:傳播真理,闡釋學説。

    〔六〕分鑣:分道揚鑣之簡稱。鑣,馬勒口。《北史·魏宗室河間公齊傳》:“孝文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後因喻各自向不同目標前進。

    〔七〕于麟:李攀龍(一五一四——一五七〇),字于麟,號滄溟,山東歷城人。明文學家,與王世貞同爲“後七子”首領。

    〔八〕道思:王慎中字。應德:唐順之字。熙甫:歸有光字。

    〔九〕預:參與;干預。唐岑參《終南山雙峰草堂》詩:“偶兹精廬近,數預名僧會。”亦可引申爲相干,何預,有什麽相干?

    〔一〇〕軼:超出。《漢書·揚雄傳上》:“軼五帝之遐迹兮,躡三皇之高蹤。”

    〔一一〕辭達句:見《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一二〕辭苟二句:見《儀禮·聘禮》。

    〔一三〕人之二句:見《詩經·小雅·鹿鳴》。

    〔一四〕適:到;去。《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適長沙。”

    〔一五〕嵩華恒岱:嵩,山名,古稱中岳,在河南省登封縣北。華,山名,古稱西岳,在陝西省東部,北臨渭河平原。恒,山名,古稱北岳,自漢至明祀恒山皆在河北曲陽與山西接壤處,《爾雅·釋山》:“恒山爲北岳。”指此。清順治中移祀北岳於山西渾源縣境今恒山。岱,泰山的别名,古稱東岳,爲五岳之首,諸山之宗,故亦稱岱宗。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一六〕折衷:取正之意,亦作折中。漢揚雄《反離騷》:“吾馳江潭之泛溢兮,將折衷乎重華。”六藝:即六經。《史記·滑稽列傳》:“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又古代學校教育,以“禮樂射御書數”爲六藝。

    〔一七〕神明:用作動詞。傳其神,得其精髓之意。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一八〕虚發:無的放矢之意。

    〔一九〕殊塗:即殊途,不同的道路。《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二〇〕慺(lóu)慺:勤懇黽勉。《後漢書·楊賜傳》:“豈敢愛惜垂没之年,而不盡其慺慺之心哉!”

    〔二一〕亮:明鑒。如亮察、亮照。

    報周青士書〔一〕

    久不得足下書。客自京師郵致一通,發函誦之,喜溢顔面。至及交道之薄,抑何言之悲也!足下平居〔二〕,急人患難,至稱貸益之〔三〕。自僕里居時,已有竊笑足下之愚者。今坐困若是,恒人之情,方益誚訕之不置〔四〕,又誰援足下於阨者邪〔五〕?雖然,足下其無患。孔子曰:“富而能及人者,欲貧而不可得也〔六〕。”矧足下昔未嘗富〔七〕,而皇皇以及人爲念〔八〕。天雖欲長貧足下得乎?足下但肆力文章,勿以貧賤戚戚〔九〕。來教云:吾黨數人,漂轉四方,天自、韜荒、武曾類皆有所遇合〔一〇〕。而聽聞之謬,謂僕以古文辭傾動一時。比之不龜手之藥〔一一〕,其業則均,而洴澼洸〔一二〕,封侯有異。則僕誠有所未安。

    僕頻年以來,馳逐萬里,歷遊貴人之幕,豈非飢渴害之哉?每一念及,志已降矣!尚得謂身不辱哉?昔之翰墨自娱,苟非其道義不敢出。今則狥人之指〔一三〕,爲之惟恐不及。夫人境遇不同,情性自異,乃代人之悲喜,而强效其歌哭。其有肖焉否邪〔一四〕?古之工於此者,莫若陳琳、阮瑀〔一五〕;工而多者,莫若劉穆之〔一六〕。然傳於今者特少。則以當時雖歎其工,而之三人者,終未慊於心〔一七〕,以爲不足傳而棄之者多也。至徐幹懷文抱質〔一八〕,有箕山之志〔一九〕。自出其文,爲《中論》〔二〇〕,傳世最久,儒者取焉。然則欲文之工,未若家居肆志者之獨得矣。足下方登古人之壇場而左右之,於以裂土封侯〔二一〕,蓋無不可。若僕者,乃所謂洴澼洸焉爾。

    與足下别,六年未得歸。聞足下困阨不能救,私心負疚無已。束脩之入〔二二〕,聊分銖兩〔二三〕,爲卒歲之需〔二四〕。傳天自已歸,足下試取酒飲之,告以鄙言,則不特爲足下勉之而已。

    【注釋】

    〔一〕周青士:周篔,初字公貞,更字青士,一字簹谷,居嘉興梅會里,與竹垞相友善,以布衣終其身。卒年六十五。著《采山堂集》二十四卷,《詞緯》三十卷,《今詞綜》十卷,《析津日記》三卷,《投壺譜》一卷。

    〔二〕平居:謂平時生活。杜甫《秋興八首》:“故國平居有所思。”

    〔三〕益:增加。

    〔四〕誚訕:譏笑,諷刺挖苦。

    〔五〕阨:同“厄”,困難;災禍。

    〔六〕見《孔子家語》卷四《六本第十五》,原文爲:“是故以富而能富人者,欲貧不可得也。”

    〔七〕矧(shěn):況且;何況。

    〔八〕皇皇:同“惶惶”,心不安貌。《禮記·檀弓上》:“皇皇如有望而弗至。”

    〔九〕戚戚:憂懼貌。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一〇〕天自:繆永謀,一名泳,字天自,號潛初,嘉興縣學生,居荇谿上。有《荇谿詩集》。韜荒:據《海寧州志》:“査容,字韜荒,號漸江,工詩文,以布衣終。”

    〔一一〕龜手:皮膚受凍開裂。龜,通“皸”(jūn)。宋范成大《次韻李子永雪中長句》:“手龜筆退不可捉。”

    〔一二〕洴澼洸:洴澼,漂洗。洸,一作“絖”,棉絮,謂在水上漂洗棉絮。《莊子·逍遥游》:“宋人有善爲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洸爲事。”

    〔一三〕狥:同“徇”,曲從。指:同“旨”,意志。

    〔一四〕肖:相似;像。如維妙維肖。

    〔一五〕陳琳:漢末文學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陳記室集》。阮瑀:漢末文學家,字元瑜,陳留尉氏(今屬河南省)人。“建安七子”之一。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阮元瑜集》。

    〔一六〕劉穆之:字道和,東莞莒(今屬山東省)人。初任宋武帝記室,以功累遷至尚書左僕射。義熙十三年卒,追贈開府儀同三司。

    〔一七〕慊(qiè):滿足;愜意。《莊子·天運》:“今取猿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齕嚙挽裂,盡去而後慊。”

    〔一八〕徐幹:漢末思想家、文學家。字偉長,北海劇縣(今山東省昌樂縣)人。“建安七子”之一。原有集,已佚,後人輯有《徐偉長集》。

    〔一九〕箕山:相傳唐堯時隱士許由住在箕山下,事見《高士傳》。後因以箕山指代隱居。

    〔二〇〕《中論》:漢末徐幹著。上下兩卷,共二十篇。内容屬儒家思想,提出“大義爲先,物名爲後”的命題,反對當時鄙儒“矜于詁訓,摘其章句,而不能統其大義之所極”。

    〔二一〕裂土封侯:古代帝王分地以封諸侯。

    〔二二〕束脩:亦作“束修”。脩,乾肉。十條乾肉爲束脩。古代諸侯大夫相饋贈之禮物,亦指學生向教師致送之禮物,後因指致送教師的酬金。

    〔二三〕銖兩:極輕微的分量。《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千鈞之重,加銖兩而移。”銖兩皆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單位。

    〔二四〕卒歲:過年;年終。《詩·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評箋】

    “其業則均,而洴澼洸,封侯有異”。“然則欲文之工,未若家居肆志者之獨得矣。”沈大成批曰:“名論。”(見《曝書亭集》手批本)

    曝書亭著録序

    先太傅賜書〔一〕,乙酉兵後罕有存者〔二〕。予年十七,從婦翁避地,六遷,而安度先生九遷〔三〕,乃定居梅會里。家具率一艘,研北蕭然〔四〕,無書可讀。及游嶺表歸〔五〕,閲豫章書肆〔六〕,買得五箱,藏之滿一櫝。既而客永嘉,時方起明書之獄〔七〕,凡涉明季事者,争相焚棄。比還,問曩所儲書,則并櫝亡之矣!其後留江都者一年,始稍稍收集。遇故人項氏子稱有萬卷樓殘帙〔八〕,畀以二十金購之〔九〕。時曹侍郎潔躬、徐尚書原一皆就予傳抄〔一〇〕。予所好愈篤,凡束修之入,悉以買書。及通籍〔一一〕,借抄于史館者有之;借抄于宛平孫氏、無錫秦氏、崑山徐氏、晉江黄氏、錢唐龔氏者有之〔一二〕。主鄉試而南還里門〔一三〕,合計先後所得約三萬卷,先人之手澤〔一四〕,或有存焉者。歸田之後,續收四萬餘卷。又上海李君贈二千五百卷〔一五〕,於是擁書八萬卷,足以豪矣。顧其間有借失者;有竊去者;有殘闕者。昔之所有,俄而亡之。其存者,皆予觀其大略者也。

    予子昆田亦能讀之。杼柚之屢空〔一六〕,庖爨之不給〔一七〕,而哦誦之聲恒徹于户外。蠹字之魚,銜薑之鼠〔一八〕,漫畫之鳥〔一九〕,不足喻其癖也。蓋將以娱吾老焉。嗚呼,今吾子夭死矣!讀吾書者誰與?夫物不能以久聚,聚者必散,物之理也。吾之書終歸不知何人之手?或什襲藏之〔二〇〕,或土苴視之〔二一〕。書之幸不幸,則吾不得而前知矣。

    池南有亭曰“曝書”。既曝而藏諸,因著于録,録凡八卷,分八門焉,曰經,曰藝,曰史,曰志,曰子,曰集,曰類,曰説。康熙三十八年涂月竹垞老人序〔二二〕。

    【注釋】

    〔一〕先太傅:指竹垞曾祖父朱國祚,明泰昌、天啓年間官至大學士、謚文恪。

    〔二〕乙酉:指清順治二年(一六四五)。清兵對江南人民的大屠殺“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均發生在這一年。

    〔三〕安度先生:竹垞生父茂曙,學者稱安度先生。

    〔四〕研北:宋晁説之《感事詩》:“干戈雖作牆東客,疾病猶存研北身。”研北身,蓋言几案面南,人坐研之北也。研,通硯。

    〔五〕嶺表:古地名,即嶺南,或稱嶺外,五嶺以南地區。唐劉恂著有《嶺表録異》。

    〔六〕豫章:古地名,今江西省南昌市。

    〔七〕明書之獄:指順治、康熙時文字獄之一莊廷鑨案。浙江湖州人莊廷鑨曾招集學人編輯明書,不書清帝年號,奉南明隆武、永曆爲正統,被人告發,株連甚廣。

    〔八〕萬卷樓:藏書樓名,其名相同者有多處。此處係指明秀水項篤壽(字子長,嘉靖進士,官廣東參議)之藏書樓。

    〔九〕畀(bì):給予。《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

    〔一〇〕曹侍郎:曹溶,字潔躬,號秋嶽,晚號倦圃,秀水人,崇禎丁丑進士,順治初歷副都御史,户部侍郎。有《静惕堂集》。按:曹溶與竹垞交往甚密,其見解亦多相合,實開浙西詞派之先河。徐尚書:徐乾學,字原一,崑山人。康熙九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元明史總裁官,官至刑部尚書。

    〔一一〕通籍:古代稱出仕曰通籍,意謂朝中已有名籍。杜甫《夜雨》詩:“通籍恨多病,爲郎忝薄游。”

    〔一二〕宛平孫氏:謂孫承澤,字北海,大興人。明崇禎辛未進士,仕至刑科給事中。順治間歷官吏部侍郎,乞休,築退谷于西山。無錫秦氏:謂秦硯齋。崑山徐氏:謂徐乾學。晉江黄氏:謂黄虞稷,字俞邰,諸生。康熙己未舉博學鴻詞科。有《蟬窠集》等。錢唐龔氏:指龔翔麟,字天石,號蘅圃,錢唐人。康熙辛酉副榜,官主事,擢御史。有《田居詩稿》。

    〔一三〕主鄉試:指竹垞于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辛酉典試江南。

    〔一四〕手澤:手汗浸潤過的東西,此指代先人遺物。《禮記·玉藻》:“父没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爾。”

    〔一五〕上海李君: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竹垞至平湖探視李彦貞,時李已病重,即出所著《放鷴亭集》暨所儲書二千五百卷貽竹垞。查慎行有詩紀其事。詩曰:“嘆息詩人失李頎,柘湖回首舊游非,自憐老友今無幾,且喜藏書得所歸。萬卷又增三篋富,千金直化兩蚨飛。平生謬託知交在,恨不從渠借一瓻。”

    〔一六〕杼柚:亦作“杼軸”。杼,梭子;柚,筘子,織布機之主要部件。《詩·小雅·大東》:“杼柚其空。”

    〔一七〕庖爨:庖,廚房;爨,灶。

    〔一八〕銜薑之鼠:出處未詳。

    〔一九〕漫畫:水禽名,掠魚蝦、啄沙草爲食。

    〔二〇〕什襲:亦作十襲。什,言其多;襲,重疊,把物品一重重地包裝起來,表示珍藏之意。

    〔二一〕土苴:土,泥土;苴,墊鞋底的草。

    〔二二〕涂月:夏曆十二月之簡稱。涂,同除。《爾雅·釋天》:“十二月爲涂。”

    【評箋】

    “夫物不能以久聚,聚者必散,物之理也。吾之書終歸不知何人之手?或什襲藏之,或土苴視之。書之幸不幸,則吾不得而前知矣。”沈大成批曰:“先生既没,所藏書盡歸桐鄉汪氏,中更分析,或餽或鬻,或爲人盗去。數十年來,裘杼樓之幾無存焉矣”!(見《曝書亭集》手批本)按:沈氏爲乾嘉間人,約與惠棟、王昶同時,距竹垞不遠,所言當有據。又,批語末句“之”下疑有脱漏。

    天愚山人詩集序

    詩以言志,誦其詩,可以知其志矣。顧有幽憂隱痛,不能自明,漫託之風雲月露、美人芳草,以遣其無聊,則既非志之所存,而工拙亦在文字之外。後之人欲想見其爲人,得其么篇短韻,相與傳而寶之。洵乎誦其詩,尤必論其世也。

    定海謝先生以崇禎丙子舉于鄉,丁丑成進士,出漳浦黄公之門〔一〕,歷南安府推官〔二〕。明運既移〔三〕,伏處海澨〔四〕,寄情詩酒者垂二十年。一歌一詠,大抵皆排愁遣日之作,非如世之詩人句鍛字鍊以求工者也。嗚呼,先生以有用之材,不竟其志,遭逢國難,君臣師友之痛,惄焉自傷〔五〕,不敢以告人。于是陶情麴糵〔六〕,籬畔行吟,觀其自序,以爲乘物以游心,託不得已以應世,其亦可悲也已。從來易姓之際〔七〕,孤臣節士,不見載于朝野史者,何可勝數?其偶然著述,或隱姓名,或僅書甲子,如今所傳,亡宋遺民《天地間集》、月泉吟社、《谷音》之類是已〔八〕。是皆不必其詞之工以爲重,況先生之詩,聯篇累卷,有不傳于後乎?鄞縣萬先生履安〔九〕,亦丙子榜鄉貢進士,甲申後與先生偕隱,分授其子經史,詩筆之富,不減先生。聞其孫開雕有日〔一〇〕,將與先生並傳。庶幾比于謝翱、吴渭、杜本所録〔一一〕,可以觀矣。

    先生諱泰宗,字時望,自號天愚山人。

    【注釋】

    〔一〕漳浦黄公:黄道周,字幼元,一字螭若,漳州鎮海衛人,天啓進士,授編修,官至南明禮部尚書,後督師抗清,兵敗被執,不屈死。

    〔二〕南安府:宋淳化元年(九九〇)分虔州置軍,治所在大庾(今江西省大余縣),轄境相當今江西章水、上猶江流域。元至元中升爲路,明初改爲府,一九一二年廢。推官:官名,唐代在節度、觀察等使下置推官,掌勘問刑獄。元明于各府亦置推官,清初沿置,後廢。

    〔三〕明運既移:謂崇禎十七年甲申明亡。

    〔四〕澨(shì):水涯。《楚辭·九歌·湘夫人》:“夕濟兮西澨。”

    〔五〕惄(nì):憂思傷痛。《詩·小雅·小弁》:“我心憂傷,惄焉如搗。”

    〔六〕麴糵(niè):酒母,亦指酒。麴,同“麯”,麯糵。杜甫《歸來》詩:“憑誰給麯糵,細酌老江干。”

    〔七〕易姓:指改朝换代。

    〔八〕《天地間集》:南宋遺民詩人謝翱所編宋末遺臣故老詩集,全集五卷,已佚,唯存十七家二十首詩。月泉吟社:宋亡後遺民所組織之詩社。吴渭創此,並有謝翱、吴思齊等參加。曾刊行《月泉吟社詩》,多追懷宋室之作。《谷音》:總集名。元杜本編選,凡二卷,所收録詩共一百零一首,作者三十人,多宋金遺民。如上卷王澮等十人,皆義烈之士。

    〔九〕萬履安:萬泰字履安,鄞縣人,崇禎舉人,有《寒松齋稿》。

    〔一〇〕開雕:謂雕板開印。

    〔一一〕謝翱:南宋詩人,字皋羽,號晞髮子。福建福安人。曾隨文天祥抗元,入元不仕。有《晞髮集》,編有《天地間集》。吴渭:宋末人,曾官義烏令。入元隱居不出。杜本:字伯源,江西清江人。博學善屬文,隱居不仕,卒年七十五。所著有《四經表義》、《六書通編》等書,學者稱清碧先生。

    陳緯雲《紅鹽詞》序〔一〕

    宜興陳其年〔二〕,詩餘妙絶天下〔三〕。今之作者雖多,莫有過焉者也。其弟緯雲繼之撰《紅鹽詞》三卷,含宫咀商〔四〕,駸駸乎小絃大絃迭奏而不失其倫〔五〕。噫,盛矣!

    其年與予别二十年,往來梁宋間〔六〕,嘗再至京師,一過長水〔七〕,謂當相見矣,竟不值。而緯雲留滯京師久,予至,輒相見,極譚燕贈酬之樂〔八〕,因得詢其年近時情狀。三人者,坎坷略相似也〔九〕。方予與其年定交日,予未解作詞,其年亦未以詞鳴。不數年而《烏絲詞》出。遲之又久,予所作亦漸多。然世無好之者,獨其年兄弟稱善。人情愛其所近,大抵然矣。詞雖小技,昔之通儒鉅公,往往爲之。蓋有詩所難言者。委曲倚之于聲,其辭愈微,而其旨益遠。善言詞者,假閨房兒女子之言,通之于《離騷》之義〔一〇〕,此尤不得志于時者所宜寄情焉耳。

    緯雲之詞,原本《花間》〔一一〕,一洗《草堂》之習〔一二〕,其于京師風土人物之勝,咸載集中。而予餬口四方〔一三〕,多與筝人酒徒相狎〔一四〕。情見乎詞。後之覽者,且以爲快意之作,而孰知短衣塵垢,栖栖北風雨雪之間〔一五〕,其覉愁潦倒〔一六〕,未有甚于今日者邪?

    【注釋】

    〔一〕陳緯雲:名維岳。

    〔二〕陳其年(一六二五——一六八二):清文學家,名維崧,號迦陵,陳貞慧(定生)長子,江蘇宜興人。早歲能文,補諸生。康熙己未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纂修《明史》,越四年,卒于官,終年五十八歲。其年工詩文詞,尤工駢文。所填詞多至一千六百餘首,稱古今第一。嘗與竹垞合刻所著曰《朱陳村詞》,有《陳迦陵文集》、《湖海樓詩集》、《迦陵詞》等。

    〔三〕詩餘:詞的别名。

    〔四〕宫、商:均古代五音之一。

    〔五〕駸駸:馬疾行貌。引申爲快速。《詩·小雅·四牡》:“載驟駸駸。”小絃大絃:語本白居易《琵琶行》:“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

    〔六〕梁宋:今河南開封、商邱一帶。

    〔七〕長水:《元和郡縣志》:“嘉興縣本長水縣。”又《嘉興府志》:“長水塘在府城南。”

    〔八〕譚燕:同“談讌”,歡聚款待。三國魏曹操《短歌行》:“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九〕坎坷:不平貌,引申爲不得志。梁江淹《思北歸賦》:“雖坎軻而不惜身。”軻,同坷。

    〔一〇〕《離騷》:《楚辭》篇名,戰國楚人屈原作。原仕楚,竭智盡忠,以事其君,後遭同列上官大夫讒妒,原見疏,憂憤而作《離騷》。

    〔一一〕《花間》:即《花間集》,五代後蜀趙崇祚所編詞集,收晚唐五代詞人十八家凡五百首,多冶遊享樂之作,爲現存最早詞集。

    〔一二〕《草堂》:指《草堂詩餘》,南京何士信編。以宋詞爲主,間有唐五代作品。明清詞人極推重之,與《花間集》同視爲填詞典範。

    〔一三〕餬口:寄食。引申爲謀生。莊子《人間世》:“挫鍼治繲,足以餬口。”成玄英疏:“餬,飼也。庸役身力以飼養其口命也。”餬,亦作“糊”。

    〔一四〕筝人:彈筝人,即樂人。唐李賀《浩歌》:“筝人勸我金屈卮。”狎(xiá):親近;親密。

    〔一五〕栖栖:亦作“恓恓”。忙碌不安貌。《論語·憲問》:“丘何爲是栖栖者與?”唐玄宗《經魯祭孔子而嘆之》詩:“夫子何爲者?栖栖一代中。”

    〔一六〕覉:同“覊”,寄居作客。

    水村琴趣序

    凝土以爲器,有虞氏尚之矣〔一〕。至周而陶旊有工〔二〕,曰甗〔三〕,曰盆,曰甑〔四〕,曰鬲〔五〕,曰庾〔六〕,曰簋〔七〕,中縣中膞〔八〕,辨及髺墾薜暴之微〔九〕,宜其廢鼎鼐以利其用〔一〇〕。然必歷千年而柴汝官哥定始行焉〔一一〕。刊石以爲碑,夏后氏先之矣。至周而岐陽有鼓〔一二〕,至漢而鴻都有經〔一三〕,宜其推石而鐫之木。然必俟張參書壁之後〔一四〕,又久而鏤板方興焉。其于文也亦然。《南風》之詩〔一五〕,五子之歌〔一六〕,此長短句之所由昉也〔一七〕。漢鐃歌郊祀之章〔一八〕,其體尚質,迨晉宋齊梁,江南采菱諸調,去填詞一間爾。詩不即變爲詞,殆時未至焉。既而萌于唐,流演于十國,盛于宋。予嘗持論謂小令當法汴京以前〔一九〕,慢詞則取諸南渡〔二〇〕。錫山顧典籍不以爲然也〔二一〕。魏塘魏孝廉獨信予説〔二二〕,頻與予唱和,詞成,掩其名示人,見者或疑予所作。予既歸田,考經義存亡,著爲一書,不復倚聲按譜,而孝廉好之不倦。所填詞日多,里之人疲于傳寫,乃刊行之。水村者,孝廉之居,因以爲字。元趙子昂氏嘗爲錢處士以水墨寫爲圖者也〔二三〕。琴趣者,取諸涪翁詞集名也〔二四〕。夫詞自宋元以後,明三百年無擅場者,排之以硬語,每與調乖〔二五〕,竄之以新腔〔二六〕,難與譜合。至于崇禎之末,始具其體。今則家有其集。蓋時至而風會使然。特工如孝廉者,不可多得。然則孝廉之詞,力追南渡作者,雖由其才,亦遇其時,夫然而後工也。孝廉將爲嶺表之游,豆蔻之花,桄榔之樹〔二七〕,蕉耶扶荔之果〔二八〕,青雞白鷴孔翠之鳥〔二九〕,蝴蝶之繭〔三〇〕,凡以資琴趣材者,一惟孝廉驅使之。予耄矣〔三一〕,君歸,尚思歌以侑酒〔三二〕。

    【注釋】

    〔一〕凝土二句:《禮記·檀弓》:“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注:“火熟曰堲,燒土冶以周于棺也。”

    〔二〕旊(fǎng):又作“瓬”。摶土制作陶器。旊人即陶工。

    〔三〕甗(yán):古炊器,分兩層,上可蒸,下可煮。

    〔四〕甑(zèng):瓦制煮器。後世以竹木制者稱蒸籠。

    〔五〕鬲(lì):古代炊器。陶制,圓口,三空心足。

    〔六〕庾:量器,古制以十六斗爲一庾。

    〔七〕簋(guǐ):古代食器,圓口圈足,無耳或有兩耳,亦有四耳,方座,或帶蓋,青銅或陶制。

    〔八〕中縣中膞(zhuān):《考工記》:“器中膞,豆中縣。”膞,陶人作器之具。縣,懸繩。意謂與膞相應,其器則正,與懸繩相應,其豆則直。

    〔九〕髺(kuò)墾薜暴:髺,謂器物如折足,形體歪斜。墾,損傷。薜,通“辟”。暴,損害。《考工記·旊人》:“凡陶旊之事,髺墾薜暴不入市。”

    〔一〇〕鼐:大鼎。《詩·周頌·絲衣》:“鼐鼎及鼒。”

    〔一一〕柴汝官哥:皆窰名。

    〔一二〕岐陽:岐山之南。《國語·晉語》八:“昔成王盟諸侯于岐陽。”又《集古録》:“石鼓之在岐陽,初不見稱于世,至唐人始盛稱之。而韋應物以爲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詩,韓退之直以爲宣王之鼓,在今鳳翔孔子廟中。鼓有十,先時散棄于野,鄭始慶始置于廟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策傳師求于民間得之。十鼓乃足,其文可見者四百六十有五。”

    〔一三〕鴻都:東漢時皇家藏書之所。《後漢書·儒林傳上》:“自辟雍、東觀、蘭臺、石室、宣明、鴻都諸藏典策文章,競共剖散。”

    〔一四〕張參書壁:“張參,唐大曆中名儒,官國子司業,始詳定五經書于講論堂東西廂之壁,積六十餘載,易以木版。至開成間乃易以石刻。今所傳《五經文字》一書,即從參書輾轉摹印者。”(見舊版《中國人名大辭典》)又據新版《辭源》:“《五經文字》,唐張參撰,三卷。……初時寫在太學孔廟牆壁上,大和間改用木版,後又改爲石刻。北周時雕印成書。”

    〔一五〕《南風》之詩:《南風》,古歌名。相傳虞舜彈五絃琴唱此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因以《南風》名篇。

    〔一六〕五子之歌:《楚辭》:“五子用失乎家巷。”《尚書序》曰:“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路納作五子之歌。”《尚書·夏書·五子之歌》,原文失傳。

    〔一七〕昉:曙光初現。引申爲起始。《列子·黄帝》:“衆昉同疑。”張湛注:“昉,始也。”

    〔一八〕鐃歌:樂府《鼓吹曲》的一部,用于激勵將士宴享功臣。漢時歌詞原有二十二首,現存十八首。

    〔一九〕汴京:指代北宋。

    〔二〇〕南渡:指代南宋。

    〔二一〕顧典籍:顧貞觀,初名華文,字華峰,號梁汾,江南無錫人。康熙五年舉人,官國史院典籍,有《彈指詞》三卷,補遺一卷。

    〔二二〕魏塘:嘉善縣古魏塘鎮,明宣德五年析嘉興縣置。又據《嘉興府志》:“魏坤字禹平,别字水村,嘉善人。康熙乙卯舉人,有《倚晴閣集》。”

    〔二三〕趙子昂(一二五四——一三二二):趙孟頫,元書畫家。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省吴興縣)人,宋宗室,入元,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謚文敏。其書法人稱“趙體”,亦工繪事,并能詩文篆刻。錢處士:未詳。

    〔二四〕取諸句:北宋黄庭堅有詞集《山谷琴趣外篇》。涪翁,黄庭堅號。

    〔二五〕乖:違背,格格不入。

    〔二六〕竄:改易;改動。唐韓愈詩:“漬墨竄舊史,磨丹注前經。”

    〔二七〕桄榔:木名,常緑樹,果實名桄榔子。漢揚雄《蜀都賦》:“布有橦華,麵有桄榔。”言其木中有屑,如麵,可食。又《太平御覽》卷九六〇:“蜀中有樹名桄榔,皮裏出屑如麵,用作餅食之,謂之桄榔麵。”

    〔二八〕耶:通“椰”。扶荔:即荔枝。

    〔二九〕白鷴:亦稱銀雉、白雉,頭上有冠,尾長,常栖高山竹林間,分布于我國南部。孔翠之鳥:指孔雀一類珍禽。

    〔三〇〕繭:指蝴蝶之幼蟲。

    〔三一〕耄(mào):老,《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

    〔三二〕侑(yòu)酒:即勸酒,陪同飲酒。侑,勸;陪侍。

    書《花間集》後〔一〕

    《花間集》十卷,蜀衛尉少卿趙弘祚編〔二〕。作者凡一十七人。蜀之士大夫外,有仕石晉者〔三〕;有仕南唐、南漢者〔四〕。方兵戈俶擾之會〔五〕,道路梗塞,而詞章乃得遠播。選者不以境外爲嫌,人亦不之罪。可以見當日文網之疎矣!坊板譌字最多〔六〕,至不能句讀。此舊刻稍善,爰藏之而書其後。

    【注釋】

    〔一〕《花間集》:詞總集名。選録晚唐、五代詞五百首,其中不少作品,賴以保存。作品内容大都寫宴游享樂、男女戀情和閨怨别緒,詞風浮艷,開宋代婉約派之先河。

    〔二〕蜀:指後蜀,五代時十國之一。公元九三四年,孟知祥在四川稱帝,建都成都,國號蜀,史稱後蜀。後爲北宋所滅。趙弘祚:一作“趙崇祚”。

    〔三〕石晉:即後晉,五代之一。公元九三六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貴族,滅唐稱帝,建都汴(今河南省開封市)。國號晉,史稱後晉。後爲契丹所滅。

    〔四〕南唐:五代時十國之一。公元九三七年李昪代吴稱帝,建都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國號唐,史稱南唐。後爲北宋所滅。南漢:五代時十國之一。公元九一七年劉龑稱帝,建都廣州。國號越,旋改爲漢,史稱南漢。後爲北宋所滅。

    〔五〕俶擾:原謂開始擾亂。《書·胤征》:“俶擾天紀。”後泛指動亂。《宋史·安丙傳》:“今蜀道俶擾,未寬顧憂。”

    〔六〕譌:同“偽”,錯别字。

    秦始皇論

    法制禁令,所以防民之姦,而非化民成俗之具也。惟秦之爲國,不本于道德,而一任乎法。衛鞅曰〔一〕:“法之不行,自上始也〔二〕。刑則加于太子之師傅,而范雎爲相〔三〕,棄逐君之母弟。秦之君以爲法在焉。師傅可刑,母弟可逐,而法不可易也。其甚者,荆軻以匕首劫始皇〔四〕,幾揕其胸〔五〕,環柱而走。人情孰不急其君?左右之臣,至寧視其君之死,不敢操尺寸之兵上殿。其與寇讎何異〔六〕!自當時視之,以爲于法宜然,無足怪也。

    嗟夫,方其初,用事之臣,惟知任法,積之既久,雖萬乘之尊〔七〕,爲法所制,寧以身殉法,而不敢易。上下相殘,甘爲衆惡之所歸,以至于亡。豈不哀哉!

    蓋吾觀于始皇之焚詩書而深有感。于其際也,當周之衰,聖王不作,處士横議〔八〕,孟氏以爲邪説誣民,近于禽獸〔九〕。更數十年歷秦,必有甚于孟氏所見者。又從人之徒,素以擯秦爲快。不曰“嫚秦”〔一〇〕,則曰“暴秦”;不曰“虎狼秦”,則曰“無道秦”。所以詬詈之者靡不至。六國既滅,秦方以爲傷心之怨,隱忍未發,而諸儒復以事不師古,交訕其非。禍機一動,李斯上言〔一一〕,百家之説燔〔一二〕,而詩書亦與之俱燼矣!嗟乎,李斯者,荀卿之徒〔一三〕,亦常習聞仁義之説,豈必以焚詩書爲快哉!彼之所深惡者,百家之邪説,而非聖人之言。彼之所坑者,亂道之儒,而非聖人之徒也。特以爲詩書不燔,則百家有所附會,而儒生之紛綸不止〔一四〕,勢使法不能出于一。其忿然焚之不顧者,懼黔首之議其法也〔一五〕。彼始皇之初心,豈若是其忍哉!蓋其所重者法,激而治之,甘爲衆惡之所歸而不悔也。

    嗚呼,邪説之禍,其存也,無父無君,使人陷于禽獸;其發也,至合聖人之書燼焉。然則非秦焚之,處士横議者焚之也。後之儒者,不本乎聖賢之旨,文其私説〔一六〕,雜出乎浮屠老氏之學〔一七〕,以眩于世〔一八〕。天下任法之君多有,使激而治之,可不深慮也哉!

    【注釋】

    〔一〕衛鞅:戰國中期衛國人。原名公孫鞅,或稱衛鞅。後因在秦變法有功,被封爲商君,史稱商鞅。其政治主張見于後人輯録的《商君書》。

    〔二〕法之二句:此語不見于《商君書》,未詳出處。

    〔三〕范雎(?——前二五五):戰國時魏人。後化名張禄入秦,任秦相,封于應(今河南省寶豐縣西南),稱應侯。

    〔四〕荆軻(?——前二二七):戰國末年刺客。衛國人,游歷燕國,燕人稱爲荆卿,後被燕太子丹羅致,尊爲上卿,派遣他去刺秦王政(即秦始皇),事敗,被殺。

    〔五〕揕(zhèn):刺。《史記·刺客列傳》:“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

    〔六〕讎(chóu):亦作“讐”,仇的異體字。

    〔七〕萬乘(shèng):萬輛車,後專指帝位。晉傅玄《漢高祖贊》:“討秦滅項,如日之升,超從側陋,光據萬乘。”乘,一車四馬。

    〔八〕横議:言論縱恣。

    〔九〕近于句:見《孟子·滕文公下》。

    〔一〇〕嫚:同慢,輕侮、倨傲。

    〔一一〕李斯(?——前二〇八):秦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人。早年從荀卿學。戰國末入秦,初爲吕不韋舍人,後被秦王政任爲客卿。不久,官爲廷尉。秦統一六國後,任丞相。秦始皇死後,爲趙高所忌,被殺。

    〔一二〕燔(fán):焚燒。《韓非子·和氏》:“燔詩書而明法令。”

    〔一三〕荀卿(約前三一三——前二三八):即荀子。戰國時思想家、教育家。名況,時人尊之爲“卿”。趙國人,游學于齊,繼赴楚國,由春申君用爲蘭陵令,著書終老。著有《荀子》三十二篇。

    〔一四〕紛綸:亂貌;多貌。漢司馬相如《封禪文》:“紛綸葳蕤,湮滅而不稱者,不可勝數。”

    〔一五〕黔首:戰國及秦代對國民的稱謂。《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一六〕文:掩飾;修飾。

    〔一七〕浮屠:佛教名詞。或作“浮圖”。梵文buddha的音譯。因此稱佛教徒爲浮屠氏。老氏:即老子,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著有《老子》一書,亦稱《道德經》。一説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人。

    〔一八〕眩:眼花。引申爲迷惑。《漢書·元帝紀》:“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

    韓信論

    或曰:“韓信之反,信乎?”曰:“信不反也。”何以知之?于信之報漂母知之也〔一〕。方信在淮陰,一市咸笑其怯,母獨爲進食。宜其有知己之感,千金之報不爲重也。迨干楚爲郎中〔二〕,投漢爲都尉〔三〕,至此,而天下遂無一人知己者。此信所由亡也。

    當其時,豪傑並起,可與就天下者惟楚漢〔四〕。信之亡將安往哉?蓋惟有窮餓于深山以没世焉爾。何也?彼其視郎中都尉之遇,甚于胯下之辱也〔五〕。乃高帝一聞蕭何之言〔六〕,不特赦其罪;且以爲大將,又設壇場,具禮,召居上座。自古君臣相遇之隆,未有若高帝之于信也。其知己之感,雖葅醢其身不惜〔七〕。彼武涉、蒯通之言〔八〕,曾何足以動心哉!天下已定,信未嘗有纖毫之過,而陳平倡僞游之邪説〔九〕,無故貶爵〔一〇〕,使與絳、灌並列〔一一〕。其與郎中都尉之遇何異?欲禁其無怨望之言,難矣。

    彼吕后者〔一二〕,包藏禍心,以爲信不死必不爲所用,由是文致其辭,戮之鐘室〔一三〕。史遂附會其説,謂與陳豨有執手之言〔一四〕。嗚呼,以信用兵之神,衆寡莫測,欲反則反耳,何藉豨爲?信之視豨,猶絳、灌之屬,不屑與之言者也。然則信悔不用蒯通之心,非二心何?曰:信之言曰:“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信爲高帝所殺,則雖葅醢無憾。其爲是言者,深憾爲女子所賣也。不然,以漂母一飯之不忘,忍負解衣推食之高帝哉!豫讓之死也〔一五〕,曰:“中行衆人畜我〔一六〕,我故衆人報之;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賈生以讓行同狗彘而能抗節若是〔一七〕,孰謂信也行乃出豫讓下哉!

    【注釋】

    〔一〕漂母:滌絮婦人。漂,以水擊絮。

    〔二〕干:求取。《荀子·議兵》:“干賞蹈利之兵也。”楊倞注:“干,求也。”郎中:官名,始于戰國,漢代沿置,管理車、騎、門户,并内充侍衛,外從作戰。

    〔三〕都尉:官名,戰國時始置,略低于將軍的武官,亦爲臨時設置執行某種任務者之官名,如漢武帝時有搜粟都尉,協律都尉等。

    〔四〕就:歸,趨;跟從。《孟子·告子上》:“猶水之就下也。”如就範、就位等。“就天下”,謂隨之而定天下也。

    〔五〕胯下之辱:《資治通鑑》卷九《漢紀》一: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因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同“熟”)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爲怯。胯,亦作“袴”。

    〔六〕高帝:謂漢高祖劉邦。蕭何(?——前一九三):漢初大臣,沛縣(今屬江蘇省)人。曾爲沛縣吏,秦末佐劉邦起義,有功,封酇侯。著《九章律》,今佚。

    〔七〕葅醢(zù hǎi):古代酷刑,把人剁爲肉醬。《漢書·吴王濞傳》:“敢請葅醢之罪。”

    〔八〕武涉:盱眙人。項羽于龍且敗死後,曾使武涉往説韓信反漢連楚,信不能用。蒯通:原名蒯徹,避武帝劉徹諱改。曾假託相人之術説信與楚漢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九〕陳平(?——前一七八):漢初陽武(今河南省原陽縣東南)人。少時家貧,好黄老之術。曾從項羽入關,任都尉,後歸劉邦,漢立,封曲逆侯。惠帝、吕后時任丞相。吕后死,又與周勃定計,誅諸吕,迎立文帝。按,高帝六年冬十月,人有上書告韓信反者,帝從陳平計,偽游雲夢,會諸侯于陳,因以縛信。

    〔一〇〕無故句:韓信原封楚王,嗣降封淮陰侯。

    〔一一〕絳、灌:謂絳侯周勃。將軍灌嬰。

    〔一二〕吕后(前二四一——前一八〇):名雉,字娥姁。漢高祖皇后。曾佐高祖定天下。其子惠帝在位七年,她掌握實際政權。惠帝死後,她臨朝稱制,大封諸吕,不久病死。

    〔一三〕鐘室:長樂宫懸鐘之室。宫建于高帝七年冬十月,後爲太后所居。

    〔一四〕陳豨:曾封陽夏侯,爲趙相國,將兵守代。後舉兵反漢,自立爲代王,不久,敗死。據《資治通鑑·漢紀四》:“豨過辭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于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爲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

    〔一五〕豫讓:戰國時晉智伯的臣子,智伯爲趙襄子所滅,豫讓漆身吞炭欲爲智伯報仇,行刺趙襄子,事敗,自刎。

    〔一六〕中行:豫讓曾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後被智伯殺死。

    〔一七〕賈生:即賈誼。彘(zhì):猪。

    【評箋】

    “不然,以漂母一飯之不忘,忍負解衣推食之高帝哉”!沈大成批曰:“應知己。”(見《曝書亭集》手批本)

    著書硯銘〔一〕

    北垞南〔二〕,南垞北,中有曝書亭,空明無四壁。八萬卷,家所儲,鼠銜薑,獺祭魚〔三〕。壯而不學,老著書。一泓端州石〔四〕,晨夕心相於〔五〕。審厥象〔六〕,授孫子,千秋名,身後事。

    【注釋】

    〔一〕按:此硯現存上海博物館,見本書附圖片。

    〔二〕垞(chá):小丘。唐王維《南垞》詩:“輕舟南垞去,北垞渺難即。”

    〔三〕獺祭魚:《禮記·月令》:“〔孟春之月〕,魚上冰,獺祭魚。”按獺食魚,先捕魚陳列水邊,若設物而祭然,稱爲祭魚。後因謂作文好用典故,堆砌詞藻曰“獺祭”。

    〔四〕端州:州名,隋置。以境内端溪得名,治所在高要(今廣東省肇慶市),産硯石,稱端硯。

    〔五〕相於:相近;相好。唐杜甫《贈李八秘書别三十韻》:“此行非不濟,良友昔相於。”

    〔六〕厥:其。

    銅水盂銘

    方寸之金,一勺之水〔一〕,惟静恒存,惟廉知止。

    【注釋】

    〔一〕勺(sháo):古代舀酒的器具,青銅製,形如有曲柄的小斗。

    檀界尺銘〔一〕

    其徑直,其德方〔二〕,以鎮物,罔不臧〔三〕。

    【注釋】

    〔一〕界尺:寫字時用以間隔行距的文具。

    〔二〕德方:品格端方之意。

    〔三〕罔:通“無”,没有。臧(zāng):善。《詩·邶風·雄雉》:“何用不臧?”

    袁凱傳

    袁凱字景文,松江華亭人。幼孤,力學,能詩。常熟岑大本賦白燕詩〔一〕,爲楊維楨所稱〔二〕。凱見笑曰:“未見體物之工也。”更賦一首,維楨亟賞之。一時流播,人呼袁白燕。洪武三年,以布衣拜監察御史〔三〕。上疏曰:“國家戡定四方〔四〕,固資將帥之力,今天下既平,將士多在京師,精悍有餘,其于君臣之禮,尚未悉究。臣請于都督府延致通經學古之士〔五〕,朔望朝罷〔六〕,諸將赴都堂聽講經史。庶幾忠君愛國之心,全身保家之道,油然日生而不自知也。”又曰:“小人犯罪,固不可赦,若老成長者,或有過誤,宜加矜恕〔七〕,養其廉恥,以收他日之功。”帝嘉納焉,遂勒省臺〔八〕,聘儒士于午門番直〔九〕,與諸將士説書。一日,帝慮囚畢〔一〇〕,命凱送皇太子覆審。太子遞減之。凱還報。帝問曰:“朕與太子孰是?”凱頓首曰:“陛下法之正,東宫心之慈〔一一〕。”帝以凱持兩端,心不懌。凱懼,託疾歸。帝使人詗之〔一二〕,佯狂得免。凱貌癯而長身,有才辯,善謔。歸田後,恒背戴方巾,倒騎烏犍〔一三〕,往來泖水上〔一四〕,登九峰〔一五〕。好事者圖以入畫。凱詩絶去雕飾,論者推爲明初詩人之冠。同時華亭以詩名者,蜀府教授顧禄字謹中〔一六〕。嘗過鄱陽湖,賦詩。太祖聞之,命盡進所作,披之便殿,遂以“經進”名集。楚府左長史管訥字時敏〔一七〕,從楚王破銅鼓蠻〔一八〕,諸將欲殄其餘黨〔一九〕,訥固争得免。王曰:“管長史一言活萬人,必有後。”已而生子,名延枝。楚王育之宫中,長爲府紀善〔二〇〕。兩人者,方之凱〔二一〕,其詩遠不逮也。

    【注釋】

    〔一〕岑大本:生平未詳。其事見《明史·袁凱傳》。常熟:縣名,在江蘇省南部,舊屬蘇州府管轄。

    〔二〕楊維楨(一二九六——一三七〇):元文學家、書法家。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諸暨(今屬浙江省)人,泰定進士,官至建德路總管府推官。詩學李賀,善行草書。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三〕監察御史:官名,隋朝始置。唐御史臺分爲三院,其中監察御史屬察院,掌彈劾及建言,以整飭吏治。明清設都察院,設都御史、副都御史、監察御史。

    〔四〕戡(kān)定:猶平定。

    〔五〕都督:官名。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漢末始有此稱。

    〔六〕朔望:朔,夏曆每月的初一日。望,夏曆每月的十五日。

    〔七〕矜:通“憐”,憐惜;同情。

    〔八〕省臺:官署的統稱。《新唐書·百官志一》:“其官司之别,曰省,曰臺,曰寺,曰監,曰衛,曰府。”

    〔九〕番直:輪番當值。

    〔一〇〕慮(lù)囚:即録囚,向囚犯訊察决獄的情況。

    〔一一〕東宫:皇太子所居之宫,因代稱太子。

    〔一二〕詗(xiòng):偵察,刺探。《漢書·淮南王安傳》:“多予金錢,爲中詗長安。”顔師古注:“詗,有所候伺也。”

    〔一三〕犍:閹割過的牛。

    〔一四〕泖(mǎo):湖名,又名三泖:大泖、長泖、圓泖。在上海市青浦縣西南、松江縣西和金山縣西北一帶,現已淤没。

    〔一五〕九峰:在上海市松江縣西北有一羣小山丘,其中厙公山、鳳凰山、薛山、佘山、辰山、天馬山、機山、横雲山、小昆山,稱松郡九峰。

    〔一六〕教授:學官名。宋代除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置教授傳授學業外,各路州縣學均置教授,掌學校課試等事。明清府學亦置教授。

    〔一七〕長史:官名。始設于秦,兩漢、三國、南北朝均有設置。南朝王府設長史,諸王多年幼出藩,以長史掌王府政令。歷代因之。

    〔一八〕楚王:朱楨,胡充妃生,太祖第六子。洪武三年封,十四年就藩武昌。永樂二十二年卒。銅鼓蠻:銅鼓,縣名。在江西省西北部,修水上游,鄰接湖南省。蠻,舊時代對南方少數民族之賤稱。洪武十八年九月,銅鼓恩州諸蠻叛,命楚王楨與湯和討平之。

    〔一九〕殄(tiǎn):滅絶;絶盡。《書·畢命》:“餘風未殄。”

    〔二〇〕紀善:王府紀善所設紀善二人,正八品。凡宗室年十歲以上入宗學,教授與紀善爲之師。

    〔二一〕方:比擬;比方。《後漢書·謝夷吾傳》:“方之古賢,實有倫序。”

    王冕傳

    王冕字元章,諸暨田家子也〔一〕。父命牧牛,冕放牛隴上,潛入學聽村童誦書。暮亡其牛,父怒,撻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長明燈讀書〔二〕。安陽韓性異而致之〔三〕,遂從性學,通《春秋》。嘗一試進士舉不第,焚所爲文,讀古兵法。恒著高簷帽,衣緑簑衣,躡長齒屐,擊木劍,或騎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愛重之〔四〕,爲拜其母。艮爲江浙檢校〔五〕,冕往謁。履敝不完,足指踐地。艮遺之草履一兩,諷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歸迎其母,至會稽〔六〕,駕以白牛車,冕被古冠服隨車後。鄉里小兒皆訕笑,冕不顧也。所居倚土壁庋釜〔七〕,執爨養母〔八〕,教授弟子,以爲常。

    高郵申屠駉任紹興理官〔九〕,過錢塘〔一〇〕,問交于王艮。艮曰:“里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于俗。君欲與語,非就見不可。”駉至,即遣吏自通。冕曰:“吾不識申屠君。”謝不見。駉乃造其廬,執禮甚恭。冕始見之。居歲餘,投書謝駉。

    東游吴〔一一〕,浮江上,潛嶽〔一二〕,遂北至燕〔一三〕。泰不華薦以館職〔一四〕。冕曰:“公愚人哉!不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爲?”翰林學士危素〔一五〕,冕不識也。居鐘樓街,冕知之。一日,素騎過冕,冕揖之坐,不問名姓。忽曰:“公非住鐘樓街者邪?”曰:“然”。冕更不與語。素出,或問客爲誰,笑曰:“此必危太樸也。吾嘗誦其文,有詭氣,今覩其人,舉止亦然。”

    冕善詩,通篆籀〔一六〕,始用花乳石刻私印〔一七〕,尤長畫梅,以臙脂作没骨體〔一八〕。燕京貴人争求畫,乃以一幅張壁間,題詩其上,語含諷刺。人欲執之,冕覺,乃亟歸。謂友曰:“黄河北流,天下且大亂矣。”攜妻孥〔一九〕,隱會稽之九里山〔二〇〕,號煮石山農。命其居曰“竹齋”,題其舟曰“浮萍軒”,自放鑑湖之曲〔二一〕。

    太祖既取婺州〔二二〕,遣胡大海攻紹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