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黄楼赋并叙》赏析和鉴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苏辙的这篇《黄楼赋》是属于散文赋的范畴。散文赋是继六朝骈赋和唐代律赋之后出现的新的赋体。论思想内容的深厚和艺术技巧的成熟,当推苏轼的《前赤壁赋》,然而,苏辙的《黄楼赋》却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宋代的散文赋中,也能占上一席地位。

    宋神宗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即公元1077年阴历七月十七日,黄河决堤,河南濮阳至山东西南部一带,皆为泽国,灾情严重。当时,苏轼担任徐州太守,在黄水泛滥之前,他便组织群众做好防汛的准备,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畚锸”,运土、挖土的工具。刍茭,柴草。完窒隙穴,即修补堵塞堤坊上的洞穴。) 不久,黄水滔滔而至,淹到徐州的东、西、北门,同时,又连下暴雨,水位更急速上涨。苏轼穿雨衣,着草鞋,在城上临时搭就的草棚里日夜指挥军兵、民众防泛抢险,禁止市民偷跑出城躲灾。他与民风雨同舟,齐心协力救灾,以身作则保城。尽管黄水迅猛,但老百姓始终毫不退缩,徐州城终于安然地度过了难关……。黄泛过去后,朝廷拨款修筑河南濮阳一带的堤防,却置徐州于不顾。苏轼并不因徐州未遭破城之灾而怠慢,仍然申奏朝廷,增高、加固徐州城垣。他说:“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他带领官员仔细察看水流的通道,在土堤之外另加木堤。这样,黄水若再泛滥,徐州也能安然无恙了。苏轼如此关心徐州的安危,深得徐州人民的爱戴。于是,徐州绅民就在徐州东门盖座大楼。按中国五行之说,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相生相克,“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因此将新楼粉刷一层黄土,故名“黄楼”。黄楼在元丰元年 (1078) 落成。当时,苏辙出任河南洛阳推官。洛阳在春秋时为宋国的地盘,故苏辙说“方从事于宋”。他到徐州探望兄长苏轼登黄楼,览山川,俯视黄河水患的遗痕,联想古代黄泛的灾难,展纸挥毫,写成了这篇散文赋。在这篇文章里,苏辙描绘了黄泛的情景,记述了其兄的政绩,不仅有文学欣赏的价值,而且还有史料的价值。对研究黄河水患及苏轼的生平也有参考的价值。

    《黄楼赋》采用汉代以来的传统的主客对答的形式,骈、散互用,但基本以偶句为主,整齐但又不乏变化。将叙事、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因情而宜,不拘一格。这篇赋虽以“黄楼”作题,但不像汉、魏的《两都赋》、《上林赋》等重点铺排两都、上林的风物,它没有对黄楼的形状、结构作铺排,而把主要笔墨用在对黄河决堤的描述并因此引出一番议论,所以,黄楼仅仅是情感和议论的引发剂。在描写水患的时候,作者从总体构思出发,将历史和现实对照起来,显得深厚、有力。

    文章开始先点出人物、地点:苏轼与客人游于黄楼之上。“客仰而望,俯而叹”,仰望写所见,俯叹写所感。“噫嘻殆哉”三个叹词连用,表达一种特别激切的情绪。何事使客如此激切?黄河水患。在历史上,汉武帝刘彻元光二年(前132),黄河瓠子决口,东南由巨野泽通于淮、泗、梁、楚一带,受灾达二十余年。随后用“下者为污泽,上者为沮洳。民为鱼鳖,郡县无所”等十八字概况了那次水患的严重性:低洼的地方成了大泽,高峻的地方成泥坑。老百姓变鱼鳖之食物,郡县衙门也没处设立。直到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从泰山封禅归来,徘徊于澶渊一带,为无辜百姓哀戚,组织掩埋流尸,命令公卿背柴草填塞宣房,亲自作了《瓠子之歌》两首,寄托对那受灾害百姓的哀伤之情。在如今,“河东倾而南泄,蹈汉世之遗害。”这次的水患也异常严重:“包原隰而为一,窥吾墉之摧败,吕梁龃龉,横绝乎其前,四山连属,合围乎其外。水涧洑而不进,环孤城以为海。舞鱼龙于隍壑,阅帆樯于睥睨。方飘风之迅发,震鞞鼓之惊骇。诚蚁穴之不救,分闾阎之横溃”。(原隰,高而平之地叫原,低而湿之地叫隰。墉为城墙。)这一层描写黄河决堤非常具体、细致。滔滔黄水淹高地、没低地,到处都是大水汪汪的,并欲摧毁城墙。大水一直淹到吕梁山下,只徐州四周的山没有淹没。大水“洄洑”,即水流回旋,被山阻住,却环绕徐州这座孤城,城外已是一片海洋了。鱼龙在护城河里跳跃,帆船的桅竿都闪砾在城墙的垛口里。加上“飘风”,即暴风翻卷,雷声隆隆象军中的“鞞鼓”一样惊人。假如城墙上哪怕只有一点蚁穴没堵住,那么,大水冲进来,城里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