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毗尼关要卷第十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地忏悔。第二众亦应作如是说。云何草覆地。不称说罪名罪种忏悔者是。

    十诵云。草布地有二义。一斗诤数起。诤人亦多。其事转众。推其原本。难可知处。佛听草布地除灭。如乱草难可整理。乱来弃之。

    二者有德上座劝喻诤者。使向两众羊皮四布悔过(即五分云。皆舒手脚伏地。故如羊皮也)。二众者各有所助。故令各在一处。

    五分云。若有比丘。斗诤相骂。作身口意恶业。后欲于僧中除罪。作草覆地悔过。应三乞已。皆舒手脚伏地。向羯磨师。一心听受羯磨。彼为白四羯磨。是名现前毗尼草布地灭犯罪诤。何谓草布地。彼诸比丘不复说斗原。僧亦不更问事根本(此一毗尼灭。犯诤事诤通灭也)。

    会详 目得迦云。有二苾刍。共生瑕隙。种种异言。互相谤讟。于此二人。应信持戒者。若二俱持戒。应信多闻者。若二俱多闻。应信少欲者。若二俱少欲。应信极少欲者。若二俱极少欲。而生瑕隙。无有是处。

    十诵云。用瞋恨者。不灭瞋恨。惟忍辱力乃能灭之。有五事诤难灭。不求僧断。不顺佛语。不如法白。二众诤心不息。所犯不求清净。反上五事者易灭。

    三结问。

    诸大德。我已说七灭诤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问)。

    四劝持。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次总结分二。初总结名目。二劝学余法。

    今初。

    诸大德。我已说戒经序。已说四波罗夷法。已说十三僧伽婆尸沙法。已说二不定法。已说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已说九十波逸提法。已说四波罗提提舍尼法。已说众学戒法。已说七灭诤法。此是佛所说。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二劝学余法。

    若更有余佛法。是中皆共和合。应当学。

    释 若更有余佛法等者。此有二义。一者毗尼。双明止作及僧尼犍度等法。今此戒本惟明大僧二百五十学处。更有余法。皆应习学。

    根本戒经云。若更有余法及随法。

    律摄释云。若更有余者。谓是十七?窣亲等(梵云跋窣睹。本律云犍度。正音婆犍图。此云法聚。以气类相从之法。类众一处也)。所说学法咸应修习。

    法及随法者。法谓涅槃清净无累正行之法。八圣道等能随顺彼圆寂之处。故名随法。

    佛告诸苾刍。或时有事。我从先来。非遮非许者。然于此事。若违不清净。顺清净者。此即是净。应可行之。若违清净。顺不清净者。此是不清净。即不应行。与此相应者。皆当修学。仁等共集。欢喜无诤。一心一说。如水乳合。应勤光显大师教法。令安乐住。勿为放逸。

    二者谓一切修多罗及阿毗昙。谓诸佛慧命寄于三藏。学则令佛法久住。道明德备。无滥僧宝。道由人弘。方可绍隆佛种。不学则正法潜藏。世间眼灭。亦且招羺羊无闻之过。不可不勉力勤学。法灯相续。正法久住不灭矣。

    ●九述佛略教经。有七。初毗婆尸佛。至七本师释迦文。

    今初分二。初对机所说之法。二能说之人。后并同此。

    律摄云。初毗婆尸佛出现世间。诸声闻众多乐苦身。以为正行。及诸邪师顺其邪欲。为说邪法。对治彼故。为说此颂。

    忍辱第一道  佛说无为最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释 忍辱第一道者。此颂偏赞忍辱者何也。以持戒者未必能忍辱。而忍辱者决无不持戒故。遗教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也。梵语羼提。此云安忍。法界次第云。秦言忍辱。谓内心能安忍外所辱之境。故曰忍辱。忍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云何名生忍。生忍亦有二种。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着。则不生憍逸。二于瞋骂打害中能忍。则不生怨恼。是为生忍。云何名法忍。法忍亦有二种。一者非心法。谓寒热风雨饥渴病老死等。二者心法。谓瞋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若见有辱可忍。纵使身口不行报复。心中决难脱然。只此未得脱然一念。便与沙门勤息。名义不得相应。惟深观无为法性。若生若法俱不可得。尚无有辱。将谁名忍。故称为忍辱第一道也。佛说无为最者。云无为法中忍为最故(无为者即涅槃也)。出家等二句乃反显之辞。遮彼外道邪见出家之类。妄说异法。教化他人。无益苦身。令同己行。自他俱恼。终无果益。何以故。沙门之法。忍辱无瞋。勤修定慧。了达无为。净名云。出家者。为无为法。名真出家。

    此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释 梵语多陀阿伽度。亦云怛闼阿竭。后秦翻为如来。谓凡夫不如而来。二乘如而不来。唯世尊亦如亦来。若约三身释。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约法身而言也。转法轮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约报身释。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约应身释。有异凡夫二乘。故名如来。梵语阿罗诃。此云无所著。亦言应供。大论云。应受九界圣凡一切众生供养故。梵语三藐三佛陀。亦云三耶三菩。秦言等正觉。亦云正遍知。遍知法界一切诸法故。什师言。正遍觉也。言法无差故言正。智无不周故言遍。出生死梦故言觉。妙宗云。此之三号即名三德。今就所观。义当三谛。正遍知即般若真谛也。应供即解脱俗谛也。如来即法身中谛也。故维摩云。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此举如来十号之三也(下皆准此)。

    第二尸弃如来出现世间。诸声闻众多为生天而修梵行。彼佛为对治故。而说斯颂。

    譬如明眼人  能避险恶道  世有聪明人

    能远离诸恶

    释 首二句举喻。如人有眼。能避险难。终获安隐。此中眼者。谓是慧眼。眼有明照。与慧相应。能见法得法。明眼避险途。能至安隐处。三界之中。无非是险是恶。愚人无智。不思出要之法。而天妙乐报尽。还堕诸恶趣中。长受轮回。无有解脱。故总名恶道也。

    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者。聪则能闻道。明则能见道。信佛妙法。深识苦因。了达三界。宛若水月空花。自性本空。犹如幻化。一切诸恶不求离而自远离。既离诸恶。苦果不招。永绝轮回。至究竟地。安隐常乐也。诸恶者。谓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一切现行及种子也。

    此是尸弃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第三毗叶罗如来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于持戒生于喜足。不修余法。又常见他人过失。恼害于人。为对治彼。说斯略教。

    不谤亦不嫉  当奉行于戒  饮食知止足

    常乐在空闲  心定乐精进  是名诸佛教

    释 首二句。不谤谓此颂意明初遮口过不毁訾他。不嫉防意业不欲害彼。谤者口出恶言。嫉者心存恶念。无此二过。奉行于戒。乃三业皆净。则名真持净戒者也。以下明对治之法。饮食知止足二句。谓衣趣蔽形。食用充饥。谓离爱欲。息世驰求。不同白衣外道。离二边过故。常居兰若。远避嚣尘。知足远离。皆是头陁之胜法。心定乐精进二句。谓息世驰求。所以心定。以心定。故于胜诸法常乐精进。以精进故离诸懈怠。顺教勤修。方契于道。三世诸佛所有法要不出于斯。故曰是诸佛教也。

    此是毗叶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第四拘留孙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希利养。慢修善品。为欲遮彼。说斯略教。

    譬如蜂采花  不坏色与香  但取其味去

    比丘入聚然  不违戾他事  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  若正若不正

    释 譬如蜂采花乃至入聚然等者。聚谓聚落。彼佛教诸比丘。入邨乞食之时。不应坏彼净信敬心。喻游蜂在于花处。少持轻蕊。无损色香。不应多有求索。趋得充虚。勿生恼害也。又苾刍之行有二端严。犹如妙华色香具足。持戒喻色。具定如香。乞食资身。勿亏此二。不违戾他事。乃至若正若不正等。不违他正。所谓不坏色香也。时彼苾刍由自持戒。观他破戒。自谈己胜。毁訾于他。常多伺求他人过失。是应作是不应作令心散乱。乖上人法。为对治彼。说斯略教。不违戾他。不观他人作善不作也。当检点自身所行之行是善不善。慎勿观他是邪是正也。

    此是拘留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第五拘那含佛出现世间。诸声闻众多乐习定。心生味着。为对治彼。说斯略教。

    心莫作放逸  圣法当勤学  如是无忧愁

    心定入涅槃

    释 不放逸者。摄心正念。勤修圣道。断烦恼惑。了无忧愁故。心定既修圣道为因。必会无生。证入涅槃乐也。若约四谛配释者。忧愁属苦。放逸是集。圣法是道。入涅槃是灭也。

    此是拘那含牟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第六迦叶如来亦如第三佛。

    一切恶莫作  当奉行诸善  自净其志意

    是则诸佛教

    释 一切恶莫作者。谓性业遮业五住等诸烦恼(见一切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四住烦恼如前释 无明者。即根本无明惑也。谓声闻缘觉未了此惑。沉滞真空。即住方便土。大乘菩萨方能除断。由余惑未尽。住实报土。故名无明住地)无量不善之业。悉使断除。勿令造作。故曰一切恶莫作也。当奉行诸善者。谓诸善功德无量清净法门常勤修进。故云当奉行诸善。若终日止恶。而无能止之相。终日行善。而无能行之相。是名自净其志意。不求净而自净。是则诸佛圣教不越于斯矣。

    此是迦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第七释迦如来出现于世。诸声闻众性多烦恼。造诸恶业。多行放逸。不修善品。作少善事。便生喜足。为三事故。说斯略教。

    善护于口言  自净其志意  身莫作诸恶

    此三业道净  能得如是行  是大仙人道

    释 善护口言者。谓三业之中。口业最重。抑且口过易起难防。口有四过。妄言绮语两舌恶骂。乃至出言粗犷。所谓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必当善护如瓶也。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谓身有杀盗淫。或眼观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有如是等过。莫令妄动。动则多不饶益。自他俱损。故应检束也。意家有贪瞋痴等三毒。乃至无边罪咎。莫不皆从意起。如君总?其臣。造业招报。罪固不小。反流归源。功德难思。当善护心。莫令放逸。意根若净。三业齐净。三业道净。万善全彰。若人若天若声闻若缘觉若菩萨若诸佛无不依之。若果能如是行者。则大仙之道不出于斯矣。

    此是释迦牟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于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是戒经。从是以后广分别说。诸比丘自为乐法乐沙门者。有惭有愧乐学戒者。当于中学。

    释 七佛戒经各逗时机而说。旨趣各有所重。应病与药。至于会归涅槃。理本无二。十二年中称无事僧者。如五分中。佛言。我此众净。未有未曾有法。最小者得须陀洹。诸佛如来不以未有漏法而为弟子结戒。我此众中未有持多闻人故。不生诸漏。未有利养名称故。未有多欲人故。未有现神足。为天人所知识故。不生诸漏。从是以后广分别说。谓从十二年后。因有漏法生。随宜所结。二百五十学处。为断彼有漏法故。一一戒中皆有根本。从生方便等流。故云广分别说。下结劝学。如上等法。为比丘者皆应学之。除非不自乐为比丘者。不乐法者。乐作非沙门非释子者。无惭无愧者。不乐学戒者。可不学之。若自为乐法者。乐作知惭愧者。乐作沙门释子者。应一一学之。

    集要问曰。十二年前学个甚么。答曰。其无事者即是无学。其未登无学者即学净三业道。问曰。我今亦但净三业道。何用学此烦??戒相为。答曰。汝今为在十二年后。为在十二年前。又且不论时前时后。且问汝今三业。为同无事僧。为不同无事僧。既不同无事僧。若不学此戒。何由知持知犯。若谓戒不必学。即犯轻戒波逸提。只此轻戒一念为是净。为是不净。若谓持犯俱不可得。汝今何独不得持戒。却得犯戒。若谓犯即无犯。则亦可持即无持。何乃舍持取犯。若谓情无取舍。即不应取略舍广。若谓净秽平等。则地狱天堂亦平等。恶骂美称亦平等。檀麝粪秽亦平等。甘露脓血亦平等。天衣刀杖亦平等。汝何不常处地狱。汝何不名猪狗畜生秃奴秃贼。汝何不常嗅粪秽。汝何不餐啖脓血。汝何不刀杖打割其身。若汝实证平等法性。自然不坏俗谛。必将受现法乐。善化有情。若汝勉强受汝上等事。即魔入汝心。亦非正道。若汝既未证平等法性。亦未能受如上等事。而独随情逐意。懒惰懈怠。不肯学戒法。即是贼住。即非沙门。即无惭愧。即狮子身中虫。即最上大贼。即恶魔眷属。即地狱种子。汝何不观如来证得色平等故。能使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如来证得声平等故。能使天魔恶声化为赞颂。如来证得香平等故。能使幻士厕室化为香殿。如来证得味平等故。能使食中毒药化成甘露。如来证得触平等故。能使魔军刃箭化成天华。如来证得法平等故。不为物转。恒为转物。具足无量不可思议神通妙用。如来证得持犯平等故。三业无不随智慧行。能使破戒众生还得清净。汝既妄称持犯平等。何乃三业仍多芜秽。且于戒法作留难耶。如此欺心但为自害。呜呼痛哉。戒经已竟。

    第三结劝回向。分七。初赞持戒胜益。二诸佛明证。三劝遵佛教。四显戒利益。五顾命教诫。六劝行布萨。七总结回向。

    今初。

    明人能护戒  能得三种乐  名誉及利养

    死得生天上  当观如是处  有智勤护戒

    戒净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释 明人者。谓晓了开遮成坏两缘。于毗尼藏通达无滞。方能护戒。非谓愚痴之人。堪能护戒。故梵网经云。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也。三种乐者此总标一句。下别明。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谓于戒守护无缺者。现世即得戒香馚馥。见闻敬仰。无不称赞。衣食丰饶。报终生天。受胜妙乐。此以善道劝诱。乃持戒之华报耳。下明究竟之果报。如是处者。即指学处而言。有智勤护戒。戒净有智慧。所谓因智慧故而戒净。因戒净故而生定。因定故而发慧。三学等持。更相由藉。以成福慧二严。便得出世无上菩提第一之道故。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乃护戒之实果也。

    二诸佛明证。

    如过去诸佛  及以未来者  现在诸世尊

    能胜一切忧  皆共尊敬戒  此是诸佛法

    释 三世诸佛无不尊重于戒。胜一切忧者。谓烦恼所知二障为因。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为果(烦恼障者。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愿发妙明真性故。名烦恼障。所知障者。亦名智慧障。谓执所证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故。名所知障)。盖六凡而有分段之苦。二乘未免变易之忧(六凡者。即六道也。分段生死者。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四生果报。寿命有长短分限。身有大小。皆不免于生死。时极必终。是名分段生死也。变易生死者。因移果易。名为变易。罗汉支佛菩萨既离三界生死粗苦。有阿黎耶变易行苦。四相所迁转易改变。出生方便等土。就其断惑证果之时。因移果易。论为生死。故名变易生死)。惟有诸佛。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余圣咸所不及。故称能胜一切忧也。皆共尊敬戒者。谓三世诸佛皆由尊敬于戒。依戒而修。断诸烦恼。证寂灭理。当知即是诸佛入道之法门也。

    三劝遵佛教。

    若有自为身  欲求于佛道  当尊重正法

    此是诸佛教

    释 自为身者。拣非为求名闻利养。亦非为求人天福报。亦不求权乘小果。本为自求无上菩提。当尊重正法者。谓如来金口亲宣波罗提木叉。惟佛出世。方有不同。定共道共二戒。及治世五常十善等法。故云正法也。又有此戒。乃有僧宝。有僧宝故弘演毗尼。羯磨说戒。能令佛法久住不灭。故云正法也。所谓道由信发。弘之在人。若自为身求佛道者。必当尊重此法。如来五分法身以戒为初。诸佛圣教以戒为首。诸佛教法不出于斯矣。

    四显戒利益。

    七佛为世尊  灭除诸结使  说是七戒经

    诸缚得解脱  已入于涅槃  诸戏永灭尽

    尊行大仙说  圣贤称誉戒  弟子之所行

    入寂灭涅槃

    释 七佛世尊为欲灭除众生诸结使。说是七戒经。此乃显戒之功能也。诸结者九结也。谓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一爱结者。为贪爱故。广行不善。由此遂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是名爱结(广行不善者。谓广作杀盗淫妄等恶业也)。二恚结者。谓诸众生为瞋恚故。广行不善。由此遂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是名恚结。

    三慢结者。谓诸众生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故。广行不善。由此遂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是名慢结(慢者。同类相傲也。过慢者。相似法中执己为胜也。慢过慢者。他本胜己。强谓胜他也。我慢者。恃己凌他也。增上慢者。未得之法自谓己得也。下劣慢者。己本无能。反自矜夸也。邪慢者。执着邪见凌慢他人也)。四无明结者。谓诸众生为无明所覆。于苦法集法。不能解了。广行不善。由此遂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是名无明结(苦法者。三界生死众苦之法也。集法者。积集三界有为之法。即惑业也)。五见结者。谓诸众生于身见边见邪见。妄兴执着。广行不善。由此遂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是名见结(身见者。谓于五阴身中。强作主宰。计著有我也。边见者。谓于身见中。计断计常。各执一边也。邪见者。谓执有执无。及拨无因果也)。六取结者。取即取着。谓诸众生于见取戒取。妄计执着。广行不善。由此遂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是名取结(见取者即身见边见邪见也。外道取着此等邪见。以为正见也。戒取者。谓外道妄计自身前世。从牛狗中来。即便食草啖秽。取以进身。以为戒也)。七疑结者。谓诸众生于佛法僧宝。妄生疑惑。不修正行。广行不善。由此遂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是名疑结。

    八嫉结者。谓诸众生耽着利养。见他荣富。起心嫉妒。广行不善。由此遂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是名嫉结。

    九悭结者。谓诸众生耽着利养。于资生具。其心吝惜。不能舍施。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是名悭结。而言结者。即系缚之义。谓一切众生因此妄惑。造作诸业。而为众苦系缚。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云结也。使者见思。皆名为使(释在前文)。缚有四种。谓贪瞋戒取见取。亦名四结。所以说是戒经。普令众生解脱诸缚。同入涅槃。灭诸三界种种戏论。尊行大仙说下结劝也。谓此戒法是大仙之所说(非余下圣也)。圣贤之所赞叹。弟子之所行者。凡为佛弟子者。无不修行此戒法。而入于涅槃者也。

    五顾命教诫。

    世尊涅槃时  兴起于大悲  集诸比丘众

    与如是教诫  莫谓我涅槃  净行者无护

    我今说戒经  亦善说毗尼  我虽般涅槃

    当视如世尊  此经久住世  佛法得炽盛

    以是炽盛故  得入于涅槃  若不持此戒

    如所应布萨  喻如日没时  世界皆闇冥

    释 此复引世尊最后扶律。劝持此戒也。谓佛在娑罗双树间。入涅槃时。而与教诫。正如父母。顾命其子。较诸平日。慈心更切。与如是教诫。谓诸比丘佛临涅槃时。悲泣懊恼。世尊入灭后。我等无所依怙故。佛言。莫谓我涅槃净行者无护。我今说戒经。亦善说毗尼。言戒经者。略则如前偈。广即二百五十学处。及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广略教诫也。亦善说毗尼者。通指律藏。及能生善灭恶之法也。言善说者。佛为一切智。穷尽众生根性。于二部戒中。同制别制。事有轻重。制法多少。事法相当。无有乖违。故曰善说也。我虽般涅槃。当视如世尊。此世尊自言。我般涅槃有不涅槃者在。即是此戒。汝等当视此戒。即是如来法身常住世间。故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贫得宝。当知此戒则是汝等大师。若佛在世无异此也。教令以戒为师。依戒而住。勿谓我灭度后无所依也。故云当视如世尊。此经久住世。佛法得炽盛。有秉羯磨者。有如说行者。因持律故正法永昌。能使僧宝相继。化化不绝。教理行果悉皆具足。故云佛法得炽盛。以是炽盛故。得入于涅槃。若不持此戒下反显不持戒之过而诫之。若不持此戒。如所应布萨。则正法疾灭。既无戒日舒光。法轮坠地。修证无由。法性界中烦恼阴覆。悉皆闇冥。喻如日没时。世界皆闇冥不见道路归趣无所矣。

    六劝行布萨。

    当护持是戒  如??牛爱尾  和合一处坐

    如佛之所说  我已说戒经  众僧布萨竟

    释 此劝持戒。兼行布萨也。??牛其状如牛。尾有五色而长。又曰长尾牛。人爱其尾而逐之。彼惜尾故而亡其身。护戒是法。??牛是喻。喻如持戒之人。宁舍身命。护持禁戒。亦如??牛忘身护尾也。和合一处者。来者现前。或三宝事羁身嘱授现前。故云和合。如佛之所说者。谓如法如律如佛所教。法事无违。人非别众。故曰如佛之所说也。我已说下总结一卷经文。谓二百五十戒相若广若略。一一说竟。故云布萨竟。

    七总结回向。

    我今说戒经  所说诸功德  施一切众生

    皆共成佛道

    释 此一偈广大回向。谓我今说戒功德。不求人天福报及权乘小果。普施法界众生。同成佛道。

    问曰。比丘律法本属小教。今云共成佛道。其义何从。答曰。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既法华开显之后。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举手低头无不成佛。岂有戒法而不圆顿。故法华玄义云。开粗者毗尼学即大乘学。式叉式叉即大乘第一义。光非青黄赤白黑。三归五戒十善二百五十戒皆是摩诃衍。岂有粗戒隔于妙戒。戒既即妙。人亦复然。汝实我子。即此义也。岂有持戒不成佛道者乎。

    毗尼关要卷第十六(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