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毗尼关要卷第十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清金陵宝华山律学沙门 德基 辑

    ●八七灭诤法。分四。初总标。二别列戒相。三结问。四劝持。

    今初。

    诸大德。是七灭诤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若比丘有诤事起。即应除灭。

    释 诤有四种。一言诤。二觅诤。三犯诤。四事诤。

    言诤者。谓辩法相是非邪正。即引十八事。法非法。乃至说不说。各执己见而生其诤。诤由言起。故曰言诤。

    觅诤者。比丘犯过。理须为除。制有三根五德。举彼破戒破见破威仪。同来诣僧。伺觅前罪。令其除殄。因彼举觅前罪。遂生于诤。诤由觅生。故曰觅诤。

    犯诤者。由犯七聚过慝在怀。宜须忏荡。罪相难识。词各纷纭。遂生诤竞。由犯生诤。故曰犯诤。

    事诤者。由前三诤中事而生诤。名为事诤。是中言诤。以二毗尼灭。谓现前多人语。或但一毗尼灭。谓现前。觅诤共四毗尼灭。谓现前。忆念。或现前不痴。或现前罪处所。犯诤共三毗尼灭。谓现前。自言治。或现前草覆地。事诤以一切毗尼灭。随所犯故。律云。有犯毗尼。有诤毗尼。谓所灭之病是其四诤。能灭之法是七毗尼。谓现前等七毗尼。能灭四诤。故曰七灭诤也。

    律云。比丘有十法者。应差别平断事。一持戒具足。二多闻。三诵二部毗尼极利。四广解其义。五善巧言语。辞辩了了。堪任问答。令彼欢喜。六诤事起能灭。七不爱。八不恚。九不怖。十不痴。

    第四分云。佛告比丘。以二十二种行。知是平断事人。具持二百五十戒(一)。多闻善解阿毗昙毗尼(二三)。不与人诤(四)。亦不坚住此事(五)。应呵者呵然后住(六)。应教者教然后住(七)。应灭摈者灭摈然后住(八)。不爱(九)。不恚(十)。不怖(十一)。不痴(十二)。不受此部饮食(十三)。亦不受彼部饮食(十四)。不受此部衣钵坐具针筒(十五)。亦不受彼部衣钵坐具针筒(十六)。不供给此部(十七)。亦不供给彼部(十八)。不共此部入邨(十九)。亦不共彼部入邨(二十)。不与作期要(二十一)。亦不至彼后来后坐(二十二)。僧祇云。比丘成就五法。能灭诤事。知是实非是不实。是利益非不利益。得伴非不得伴。得平等伴非不得平等伴。得时非不得时。

    有二他逻他。一者自护心。见他是非。作是念。业行作者自知。譬如失火。但自救身。焉知他事。二者待时。见他诤讼相言作是念。此诤讼相言。时到自当判断。是名二他逻他。共此众法食味食。亦共彼众法食味食。或请断当事。或不请而断当事(亦作闼赖吒。萨婆多云。闼赖名地。吒利名住。智胜自在。于正法不动。如人住地。无倾覆也)。十诵云。闼利吒比丘取诤时。应以五事观。此中谁先来持戒清净。谁多闻智慧善诵阿含。谁于师如法。谁信佛法僧。谁不轻佛戒。

    乌回鸠罗比丘有十事僧应差(萨婆多云。乌回名二。鸠罗名平等心无二。其平加秤也)。知诤来往处根本。善知诤。能分别诤。知诤起因缘。知诤义。善灭诤。灭诤已更不令起。持戒清净。多闻。多智。

    闼利吒比丘行有二十二法。当知是利根多闻。一善知事起根本。二善分别事相。三善知事差别。四善知事本末。五善知事轻重。六善知除灭事。七善知灭事更不起。八善知作事人有事人。九有教敕力。十能使人受力。十一有方便软语力。十二亦能使人受。十三有自折伏力。十四亦能使人受。十五知惭愧。十六心不憍慢。十七无憍慢语。十八身口意无偏着。十九不随爱行。二十不随瞋行。二十一不随怖行。二十二不随痴行(此谓能灭诤者是也)。十诵云。有六诤本(律云六诤为根也)。一瞋恨不语。二恶性欲害。三贪嫉。四谄曲。五无惭愧。六恶欲邪见(此之六事能生诤。故曰诤根本也)。律摄云。若有诤事起。当以七法顺大师教。如法如律而除灭之(是谓诤事起。即应除灭也)。

    二别列戒相。分七。初现前毗尼至七草覆地法。

    ○第一现前灭诤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比丘同学。

    梵网经云。应生慈心善和斗诤。

    律摄云。此等皆由他诘问事不忍他诘讥嫌烦恼。制斯学处(自下六戒咸同不复重出)。

    缘起处。

    佛在舍卫国。

    起缘人。

    迦留陀夷与六群。往阿夷罗?提河中浴。迦留陀夷浴竟上岸。着六群衣。谓是己衣。不看而去。六群洗浴已上岸。不见己衣。正见迦留陀夷衣。即言。迦留陀夷偷我衣。人不现前。便作灭摈羯磨。迦留陀夷闻已。有疑。即往白佛。佛问言。汝以何心取。答言。谓是我衣。不以贼心。佛言不犯。不应不看衣而着。不应人不现前而作羯磨及诃责羯磨等。若作羯磨不成。得突吉罗。自今已去。为诸比丘。结现前毗尼灭诤。

    所立戒相。

    应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

    释义 现前者。法毗尼人僧界。云何法现前。所持法灭诤者是(持者受持也。谓持修多罗藏)。云何毗尼现前。所持毗尼灭诤者是(谓受持毗尼藏)。云何人现前。言义往返者是(谓起诤者二俱现前)。云何僧现前。同羯磨和合集一处。不来者嘱授。在现前得诃而不诃者是(和合同集。名之为僧。灭诤须僧现前秉法。故云僧现前)。云何界现前。在界内羯磨作制限者是(谓竖标唱相所结之界。凡欲秉法。尽齐限集僧。令无别众之咎。今灭诤必须现前界内集僧作法。故曰界现前也)。言诤以二毗尼灭。谓现前多人语。或但一毗尼灭。谓现前。

    若一比丘在一比丘前。好言教语。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汝当受是忍可。若作如是诤事得灭。是为言诤。以一灭灭。现前毗尼。不用多人语也。若一比丘为二比丘三比丘为僧亦如是。乃至僧为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为僧亦如是(是中现前义。若能灭者。四人以上。其法毗尼人僧界五种。一不现前。则不名现前毗尼也。若能灭者。或但二三比丘。一比丘唯以法毗尼人三种现前僧界二种不现前。亦名现前毗尼也)。十诵云。现前灭诤有二种非法。若非法者。约敕非法者令折伏。与现前毗尼。若非法者。约敕如法者令折伏。与现前毗尼。

    有二种如法。若如法者。约敕如法者令折伏。与现前毗尼。若如法者。约敕非法者令折伏。与现前毗尼。

    定罪 若诤事如法灭已。后更发起。波逸提(若应与不与。不应与而与。突吉罗)。

    会详 摩得勒伽云。十种不现前作羯磨。一覆钵。二舍覆钵(谓白衣骂谤比丘等。僧为作覆钵羯磨。不共往返受食。若自见过。须诣僧中。乞求舍者。僧为解不现前羯磨。为治罚俗人。但遥作不令现前也)。三学家。四舍学家(前第三悔过法。中所明)。五作房(谓以故房与居士修理。僧应作白二法与之。此亦不现前作)。六沙弥(谓摈恶邪沙弥。令眼见耳不闻处立。亦不现前)。七狂(作痴狂羯磨。谓由彼失本心故。无所识知。不须现前)。八不礼拜。九不共语。十不供养(此三羯磨。谓比丘触恼比丘尼。听尼为比丘作此三种羯磨。亦听遥作。勿得令比丘现前而治罚也。律中又有四法不现前。剃发。出家外道共住。授式叉尼戒。剃发是最初入僧伽中。欲作单白。为彼剃发。令彼至眼见耳不闻处立之故。与出家作单白亦尔。与外道四月共住。亦遣至眼见耳不闻处与之故。与式叉摩那授戒。亦应遣至眼见耳不闻处受之故。此法在尼部中作。合前论中。共有十四种不现前。余一切羯磨并须现前)。现前毗尼竟(此灭言诤)。

    ○第二忆念灭诤法

    缘起处。

    佛在王舍城。

    起缘人。

    沓婆摩罗子不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时诸比丘皆言犯重罪。即问言。汝忆犯重罪不。彼不忆犯重罪。答言。我不忆犯如是重罪。诸比丘故问不止。彼作是念。我当云何。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为沓婆摩罗子作忆念毗尼白四羯磨。

    所立戒相。

    应与忆念毗尼。当与忆念毗尼。

    释义 忆念毗尼者。彼比丘此罪更不应举。不应作忆念者是(谓诸比丘数数诘问其罪。彼不忆犯。固问不止。佛令僧为作忆念毗尼。令彼忆念。使诸比丘。更莫令忆念。故曰忆念毗尼)。是为觅诤。以二毗尼灭。谓现前忆念。或现前不痴。或现前罪处所。

    萨婆多云。此是守护毗尼。五众尽与忆念毗尼。五篇戒尽与忆念毗尼。必白四羯磨与。比丘比丘尼现前。三众不现前。

    十诵云。有三非法。与忆念毗尼。有比丘犯无残罪。自言犯有残罪。是比丘从僧乞忆念毗尼。若僧与忆念毗尼。是名非法。何以故。是人应与灭摈故。

    又如施越比丘。痴狂心故。多作不清净非法。还得本心。先所作罪。若僧等常说是事。是人从僧乞忆念毗尼。若僧与忆念毗尼。是名非法。何以故。是人应与不痴毗尼故。

    又如诃多比丘。无惭无愧破戒。有见闻疑罪。是人自言我有是罪。后言我无是罪。若僧与忆念毗尼。是名非法。何以故。应与实觅毗尼故。是名三非法与忆念毗尼。

    有三如法。与忆念毗尼。如陀骠比丘。为慈地比丘尼。无根波罗夷谤故。若僧等常说是事。是比丘从僧乞忆念毗尼。若僧与忆念毗尼。是名如法。何以故。是人应与忆念毗尼故。

    又如一比丘犯罪发露如法悔过。若僧等犹说是事。是比丘从僧乞忆念毗尼。若僧与忆念毗尼。是名如法。何以故。应与忆念毗尼故。

    又如比丘未犯。将必当犯。以是事故若僧等说是犯罪。是比丘从僧乞忆念毗尼。若僧与是人忆念毗尼。是名如法。何以故。是人应与忆念毗尼故。是名三如法与忆念毗尼(觅诤以二毗尼灭。现前毗尼。忆念毗尼。不用不痴及罪处所)。

    定罪 萨婆多云。忆念毗尼行法者。余比丘不应出其罪过。不应令忆念。不应乞听。亦不应受余比丘乞听。若彼从乞听。突吉罗。若受他乞听。亦突吉罗。若彼不听。若出过罪。若令忆念。得波逸提(此觅觅诤为举人过罪须令忆念。既为作忆念已。不复更令忆念也。若应与不与。不应与而与。法事乖违。施法不当。得突吉罗。此灭觅诤)。

    ○第三不痴灭诤法

    缘起处。

    佛在王舍城。

    起缘人。

    有比丘名难提。癫狂心乱。多犯众罪。非沙门法。言无齐限。行来出入不顺威仪。后还得本心。诸比丘问言。难提。汝忆犯重罪不。答言。我先癫狂心乱时。多犯众罪。非我故作。是癫狂故耳。诸长老不须数见难诘。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比丘作如是念。我当云何。白佛。佛言。听僧与难提不痴毗尼。白四羯磨。结不痴毗尼灭诤法。

    所立戒相。

    应与不痴毗尼。当与不痴毗尼。

    释义 不痴毗尼者。彼比丘此罪更不应举。不应作忆念者是。

    僧祇云。佛言。云何名不痴毗尼。有比丘本痴今不痴。诸梵行人说前痴行。尔时应疾疾集僧。集僧已。如修多罗。如毗尼。随此比丘事实。与不痴毗尼。以不痴毗尼。灭诽谤事。

    萨婆多云。此是守护毗尼。五众尽与不痴毗尼。或现前或不现前(如前所明)。十诵云。有四种非法与不痴毗尼。有比丘不痴狂现痴狂相貌。诸比丘僧中问。汝狂痴时有所作。今忆念不。答言。长老。我忆念痴故作。他人教我使作(一)。忆梦中作(二)。忆裸形东西走(三)。立大小便(四)。是人从僧乞不痴毗尼。若僧与是人不痴毗尼。是名四非法。

    四如法者。有比丘实狂痴。心颠倒。现狂痴相貌。诸比丘问。汝忆念狂痴时所作不。答言。不忆念他不教我作(一)。不忆念梦中作(二)。不忆裸形东西走(三)。不忆立大小便(四)。是人从僧乞不痴毗尼。若僧与不痴毗尼。是名四如法(行法同前)。律云。若如是诤事灭者。是为觅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不痴毗尼。不用忆念毗尼罪处所。阿难又问。颇有觅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罪处所。不用忆念毗尼不痴毗尼耶。佛言有。若比丘好论议。与外道论时。得一切难。便前后语言相违。若在众僧中问时。亦前后语言相违。众中故妄语。僧应与此比丘罪处所白四羯磨。若如是诤事灭。是为觅诤。以二灭灭。现前罪处所。不用忆念毗尼不痴毗尼。云何罪处所。彼比丘此罪与作举作忆念者是(施法不当者。突吉罗)。不痴毗尼竟(此灭亦是觅诤)。

    ○第四自言灭诤法

    缘起处。

    佛在瞻波城伽渠池边时。世尊十五日布萨。白月满时。前后围绕。在众前于露地坐。阿难初夜过已。白佛言。初夜已过。愿世尊说戒。世尊默然。阿难即还复坐。中夜亦如是。至后夜过。明相已出。众僧坐久。惟愿说戒。佛告阿难。众僧不清净。欲令如来于不清净众中羯磨说戒。无有是处。

    起缘人。

    长老目连观察众中。以天眼清净。见彼比丘坐。去佛不远。往彼语言。汝今可起。世尊知汝见汝。出去灭去。不应此住。目连捉彼比丘臂。牵着门外。还白佛言。众已清净。愿世尊说戒。佛告目连。不应如是。若于异时。亦不应如是。目连令彼伏罪。然后与罪。不应不自伏罪而与罪。自今已去。为诸比丘。结自言治灭诤法。

    所立戒相。

    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

    释义 云何自言。说罪名说罪种忏悔者是。云何治。自责汝心。生厌离也。

    五分云。慈地比丘尼以无根波罗夷法谤陀婆比丘。自言陀婆污我。即与自言灭摈。

    律云。犯诤共三毗尼灭。谓现前自言治或现前草覆地。

    若比丘犯罪。若欲在一比丘前忏悔。应至一清净比丘所。偏露右肩。若上座礼足。右膝着地合掌说罪名罪种(名者。篇聚差别。种者。戒相各异。随机羯磨云。畜长离衣三十事异也)。作如是言。

    长老一心念。我某甲比丘犯某罪。今从长老忏悔。不敢覆藏。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忆念犯发露。知而不敢覆藏。长老忆我。清净戒身具足。清净布萨。第二第三说。彼应语言。自责汝心生厌离。答言尔。若作如是诤事灭者。是为犯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自言治。不用草覆地。

    若二人三人僧中忏悔亦如是。

    萨婆多云。自言灭诤法。五众有事。及五篇戒有犯不犯事。尽自言灭诤法灭也。有十种非法。若犯波罗夷僧残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罗。自言不犯。又不犯五篇。自言我犯。是名十非法。

    十如法者。有比丘犯五篇。自言我犯。若不犯五篇。自言我不犯。是名十如法(此灭犯诤违越得罪如上)。

    ○第五觅罪灭诤法

    缘起处。

    佛在释翅瘦。

    起缘人。

    有比丘字象力。喜论议。共外道论。得切问时。前后言语相违。于僧中问时。亦复如是。前后言语相违。在众中故作妄语。外道讥嫌。诸比丘闻白佛。佛呵责已。告诸比丘。应与彼比丘罪处所白四羯磨。应如是与。集僧。集僧已为作举。作举已为作忆念。作忆念已与罪。应差堪能羯磨者作。自今已去。为诸比丘。结罪处所灭诤法。

    所立戒相。

    应与觅罪相。当与觅罪相(根本律作求罪自性。十诵律作实觅罪。五分律作本言治)。

    释义 云何罪处所。彼比丘此罪与作举作忆念者是。

    勒伽论云。实觅罪者。先犯罪已发露。后覆藏。

    萨婆多云。此是折伏毗尼。一切五篇戒尽与实觅毗尼。一切五众尽与此毗尼。有五种非法。有比丘犯波罗夷。先言不犯。后言犯。若僧与是人实觅毗尼。是名非法。何以故。是人应与灭摈故。有比丘犯僧残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罗。先言不犯。后言犯。若僧与是人实觅毗尼。是名非法。何以故。是人随所犯应治故。

    有五种如法者。有比丘犯波罗夷。先言犯。后言不犯。若僧与是人实觅毗尼。是名如法。何以故。是人应与实觅故。若比丘犯僧残乃至突吉罗。先言犯。后言不犯。若僧与是人实觅毗尼。是名如法。何以故。是人应与实觅毗尼故。

    实觅毗尼行法者。是比丘不应与他受大戒。不得受他依止。不应畜新旧沙弥。不得教比丘尼法。若僧羯磨教化比丘尼。不应受。僧所与作实觅毗尼罪。更不应犯。若似是罪。若过是罪。亦不应作。不应呵僧羯磨。亦不应呵作羯磨人。不应从他乞听。不应遮说戒。不应遮受戒。不应遮自恣。不应出无罪。比丘过罪。不应共同事。应调伏心行。随顺比丘僧意。若不如是行者。尽形不得离是羯磨。

    僧祇云。此人尽寿应行八事。不得度人。不得与人受具足。不得与人依止。不得受比丘按摩供给。不得作比丘使。不得受次第差会。不得为僧作说法人及说毗尼人。尽寿不应与舍。

    五分云。本言有二种。一可悔。二不可悔。若本言犯重。仍覆藏者。应作尽寿不可悔白四羯磨(此亦灭觅诤。以二灭灭。谓现前及觅罪相。乖违得罪如前)。

    ○第六多人语灭诤法

    缘起处。

    佛在舍卫国。

    起缘人。

    时舍卫诸比丘诤。众僧如法灭诤。彼诤比丘不忍可僧灭诤事。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应求多人觅罪。用多人知法者语。为诸比丘。结多人语灭诤法。

    所立戒相。

    应与多人觅罪。当与多人觅罪。

    释义 用多人知法者语。听行筹。差行舍罗人白二羯磨(若诸比丘诤事现前。不能灭者。应多求知法比丘行筹灭。以筹多表语。云何多人语。用多人持法持毗尼持摩夷者是 萨婆多云。多觅毗尼者。多求因缘断。多处求断。从多处断。故云多觅毗尼)。有五法。不应差使行舍罗。有爱恚怖痴。不知已行不行。反上五法应差。

    有三种行筹。一显露。二覆藏。三耳语。云何显露。若众中虽非法比丘多。然彼二师或上座智人。皆如法语。应显露行筹。作二种筹。一破。二完。白言。作如是语者捉不破筹。作如是语者捉破筹。行筹已应别处数。若如法语者多。应作白。作如是语者诤事灭。若如法语者少。应作礼便去。遣信往比丘住处。僧中白言。彼住处非法比丘多。善哉长老能往至彼。若如法比丘多。诤事灭功德多。此比丘闻应往。若不往。如法治。云何覆藏行筹。若众中虽如法者多。而彼二师及上座智人不如法。恐显露行筹。诸比丘随顺众中上座标首。应覆藏行筹(萨婆多云。覆藏行筹者。行筹人心。为非法人故。望取非法者多。若在明处。助非法者。羞取非法筹故也)。云何耳语行筹。若众中虽如法者多。而彼二师上座智人非法说。应耳语行筹。行筹时。应稀坐间容一人。身小障翳。彼比丘作耳语。语言。汝二师亲厚知识已捉筹。善哉汝亦当捉筹。慈愍故。若如法比丘多。诤事得灭功德多。行捉已在一面数之。

    萨婆多云。所以行筹者。事既难断。若说一是一非。必增其恶心。故行筹于众人前。好恶自伏。理亦无偏。

    僧祇云。行筹讫。若非法筹乃至多一者。不应唱非法人多。如法人少。当作方便解坐。或前食欲至者。应唱令前食。或后食时浴时说法时说毗尼时。随应唱之。若非法者觉。言我等胜。为我故解坐。我等今不起。要即此坐决断是事。

    尔时精舍边。若有小屋无虫者。应使净人放火已唱言。火起火起。即便散起救火。乃往觅如法伴。

    律云。行筹断事时。一切僧集。不得取欲。何以故。或多比丘说非法故。一切比丘不应取欲。如行钵法也。若不能断。乃至彼处僧坊中。若有三人二人一比丘持三藏。四众所重者。应到彼处。应语彼一比丘。如前次第事。具足向说。是大德比丘应作是语。不可二人相言俱得胜也。是中必一胜一负。如是语者。是名如法说。若不如是语者。是名非法说。

    定罪 是诸相言比丘。若如法灭已。还更发起。波逸提。

    若但诃责言。是断事不如法。犯突吉罗。

    就有德人。众所归伏。无不用语。设有不随者。羞亦为诸人所笑。必受语。传事人多说事不说人。大德比丘亦直说事是非。不说人有事。二人各自内知而伏。则胜负相现也。还发起波逸提者。以一一罪印之。令彼此后更无言。故结罪也(此一毗尼亦灭言诤也)。

    ○第七草覆地灭诤法

    缘起处。

    佛在舍卫国。

    起缘人。

    时舍卫比丘共诤。诸比丘多犯众戒。非沙门法亦作亦说。出入无限。后诸比丘自作是念。我曹多犯众戒。非沙门法亦作亦说。出入无限。若我曹还自共善问此事。或能令此诤事转深重。经历年月。不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除诤事。令僧不得安乐。时诸比丘白佛。佛言。应灭此诤事。如草覆地。为诸比丘。结如草覆地灭诤法。

    所立戒相。

    应与如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

    释义 草覆地。若比丘诤事。是中比丘者多犯众罪。非沙门法。言无齐限。出入行来不顺威仪。作如是念。我等此诤事。多犯众罪。非沙门法。言无齐限。出入行来不顺威仪。我等若自共寻究此事。恐令罪深重。不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诤事灭。令诸比丘住止不安乐。彼一众中有智慧堪能比丘。从座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诸长老。我等此诤事。多犯众罪非沙门法。言无齐限。出入行来不顺威仪。若我等寻究此事。恐令罪深重。不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诤事灭。令诸比丘住止不安乐。若长老忍者。我今为诸长老。作如草履地忏悔此罪。第二众中亦如是说。彼诸比丘应作白。如草覆地忏。如是白。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此诤事作草覆地忏悔。白如是。白已作如草覆地忏悔。是一众中有智慧堪能者。从座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诸长老。我今此诸诤事己所犯罪。除重罪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言除重罪者。谓此草覆地法。一切波逸提突吉罗等轻罪。皆悉除灭。若犯波罗夷。仍须灭摈。僧残还行别住等法。偷兰亦用作法方除。遮不至白衣家。亦非因此而解也)。若诸长老听者。为诸长老及己作草覆地忏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