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毗尼止持会集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金陵宝华山弘律沙门 读体 集

    三不定法

    此不定有二条。律摄云。不定法者。言此罪体无定相故。容有多罪。不可定言。

    萨婆多毗婆沙云。佛坐道场时。已决定五篇戒。轻重通塞。无法不定。此所以言不定者。直以可信人不识罪相。轻重亦不识罪名字。设见共女人一处坐。不知为作何事。为共行淫。为作触摩。为作恶语。为过五六语。故言不定。(文)然中犯相。若以五篇收之。则前摄初二。后准单堕所起烦恼。及归根本种类。皆属淫故。其泥犁受报。岁月极苦。一一准罪可知。

    初三不定法

    若比丘共女人独在屏覆处障处。可作淫处坐。说非法语。有住信优婆私。于三法中。一一法说。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夜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于三法中。应一一治。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夜提。如住信优婆私所说。应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缘起 佛在舍卫国祗桓精舍。迦留陀夷未出家时有亲友妇。名斋优婆私。颜貌端正。迦留陀夷亦颜貌端正。互相系意。于乞食时。往诣其家。在屏覆处。与共独坐。说非法语。时毗舍佉母有小缘事往彼。毗舍佉母遥闻迦留陀夷语声。意为说法。信乐心生。即就壁听。[闚-夫+矢]其所以。往礼世尊。具白上事。佛知诃责迦留陀夷。已集十句义。与诸比丘结戒。此是性罪。由淫烦恼制。初不定。

    萨婆多论问云。毗舍佉聪明利根。大德重人。知比丘与女人屏处坐。何故往答。是人已入道迹(已得阿那含道)。深乐佛法。佛常自说。听法有五事。一得闻未曾闻法。二已曾闻清净坚固。三除邪见。四得正见。五解甚深法。是以毗舍佉乐法情深。不以嫌疑。自碍佛说。种种法者。在家人未入道。亦多为说布施功德。出家人已入道迹。多为说持戒功德。与诸比丘结此戒者。一为止诽谤故。二为除斗诤故。三为增上法故。比丘出家。迹绝俗秽。为人天所宗。以道化物。而与女人屏处。私曲鄙碎。上违圣意。下失人天。宗尚信敬。四为断恶业次第法故。初既屏处。渐染缠绵。无所不至。是以防之。

    释义 文分三节。共女人独在屏覆处下。明所犯之境。有住信优婆私下。明见闻有根。是坐比丘下。正明所犯。律云。女人者。人女有智未命终。独者。一比丘一女人。屏覆二种。一者见屏覆。若尘若雾若黑暗中不相见。二者闻屏覆乃至常语。不闻声处障处者。若树若墙壁。若篱若衣。及余物障可作淫处者。谓其处堪作不净事坐者(谓身所居。若床若坐。乃至地敷得容二身)。说非法语者。说淫欲法。住信优婆私者。信佛法僧。归依三宝。受持五戒。善忆持事。不错不妄(萨婆多论云。可信优婆夷者。若人语言。汝若妄语不害汝命。若不妄语当害汝命。即思我不妄语。害此肉身。灭此一身。若妄语者灭无量身。兼害法身。誓不妄语。又复语言。汝若妄语。活汝父母兄弟姊妹一切亲族。若不妄语。一切杀之。寻思我不妄语。害此一世生死亲族。我若妄语流转三恶。永失人天累世亲族眷属。又失出世贤圣眷属。誓不妄语。又复语言。汝若妄语。与汝珍宝种种财利。若不妄语。即不与汝。即思我不妄语。失此俗财。我若妄语。失圣法财。誓不妄语。是名可信优婆夷 僧祗律云。成就十六法。名可信优婆夷。归佛归法归僧。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僧未得利能令得已得利。能令增僧未有名称。能令名闻远着。僧有恶名。能令速灭。不随爱瞋。怖痴离欲。向成就圣果)。于三法中。一一法说等者。 (谓于四弃十三僧残九十堕中。随一一法而陈说也。三法皆云若者。若乃不定之义)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等者(谓以所为之事。据实自说。即如其言治之。若其言与优婆私。语不相当。即应如优婆私言而治之)。

    律摄云。此中不定法。由事由处。由情由证。以为其体。若复苾刍独与一女人者是事。在屏障者是处。堪行淫者是情。若有正信邬波斯迦(即优婆夷也)。随一而说者是证 又设是异生有忠信者。言行无滥。亦依其语 (异生者。以人伦异。于非人畜类。故名异生。则知一切人凡正直不妄之言。皆可准信)。

    结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自言所趣向处。自言所到处。自言坐。自言卧。自言作。即应如比丘所语治。

    若比丘自言所趣向处。自言所到处。自言坐。自言卧。不自言作应。如优婆私所说治。

    若自言所趣向处。自言所到处。自言坐。不自言卧。不自言作应。如优婆私所说治。

    若自言所趣向处。自言所到处。不自言坐。不自言卧。不自言作应。如优婆私所说治。

    若自言所趣向处。不自言所到处。不自言坐。不自言卧。不自言作应。如优婆私所说治。

    若不自言所趣向处。不自言所到处。不自言坐。不自言卧。不自言作应。如优婆私所说治。

    会采 十诵律云。随优婆夷所说事。应善急问(善谓称量前境。急问谓据证速究)。是比丘善急问已。若言我不往无有是罪。应随可信优婆夷语。故与是比丘作实觅。白四羯磨。作羯磨已。应随顺行不与他受大戒。乃至心常行恭敬礼拜(即夺三十五事也)。若不如法行者。尽形寿不得出是羯磨。

    萨婆多论云。若比丘初言尔。后言不尔。或言我不往不作是罪。应随可信人。语与实觅毗尼。所以尔者。欲令罪人折伏恶心。又令苦恼不覆藏罪。又令梵行者得安乐住。又肃将来令恶法不起。与作羯磨已者。说先罪。应解羯磨。随事轻重治。若不说者。尽形寿不解羯磨(此实觅羯磨。与夫解法俱。于作持中明)。

    次二不定法

    若比丘共女人在露现处。不可作淫处坐。作粗恶语。有住信优婆私。于二法中。一一法说。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于二法中。应一一法治。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如住信优婆私所说。应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缘起 此戒发起。亦由前人。其间别者。前据三事。是在屏处堪作淫处坐。此以二事。谓在露现不堪作淫处坐。其波罗夷罪。无由生故。以彼共在露处。或身相触。或说非法粗恶语。或说索供等语。故得僧残罪。若独与女人露地坐。或过语说法。或向说实得上人法。或说他粗罪等。故得波逸提罪。此戒犯者。唯除共作为异。余言趣向。所到坐卧。悉同于前。与实觅羯磨。夺三十五事。若说先罪与解。羯磨亦尔。比丘尼无此二不定法 (三不定法竟)。

    四尼萨耆波逸提法

    此波逸提法比丘共有一百二十条。于中拣三十条。因财事生犯贪。慢心强制。舍入僧中。名曰尼萨耆波逸提。余有九十事。无财可舍。但名波逸提。

    出要律仪云。尼萨耆旧翻舍堕 声论云。尼翻为尽。萨耆翻舍。波逸提翻堕。

    十诵律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八热通为烧煮。八寒黑暗等通为覆障。

    经云。犯波逸提如夜摩天。寿二千岁。堕泥犁中(人间二百年。彼天一昼夜)。于人间数一万四千四百万年。此泥犁即众合地狱。谓以众多苦具。炽然猛热。合来逼恼故。

    第一衣过十日戒

    若比丘衣已竟。迦絺那衣已出。畜长衣(长去声余也)经十日。不净施得畜。若过十日。尼萨耆波逸提。

    缘起 此戒有二制。时佛在舍卫国。听诸比丘持三衣。不得长六群畜长衣。或早起衣。或中时衣。或晡时衣。如来知已。诃责六群。不听畜长衣。集十句义。与诸比丘结戒也。时阿难得一贵价粪扫衣。欲以奉大迦叶。大迦叶常行头陀。乐着粪扫衣故。而迦叶不在。畏犯畜长衣。乃往白佛。佛问迦叶。何时当还报言。却后十日。因是开听畜长衣。经十日不净施得畜故。有第二结戒也。此是遮罪。由长衣事。多贪烦恼。制斯学处。

    衣犍度云。佛见诸比丘。在路行多担衣物。作是念。可为诸比丘制衣多少。不得过畜。时佛初夜在露地坐。着一衣。至中夜觉身寒。即着第二衣。至后夜觉身寒。复着第三衣。便安隐住。时佛念言。当来世。

    善男子不忍寒者。听畜三衣。不得过 又云。若作新衣。一重安陀会。一重郁多罗僧。二重僧伽黎。若故衣听二重安陀会。二重郁多罗僧。四重僧伽黎。粪扫衣随意多少重数。

    僧祗律云。我诸弟子齐是三衣。足遮大寒大热。防蝇蚊虻。覆障惭愧。不坏圣种。若性不堪寒者。听故弊衣。随意重纳。

    律摄云。应知三衣受用各别。若作务时。或道行时。及在寺内常用五条。若行礼敬。及食啖时。应披七条为遮寒。入聚落乞食啖食礼制底。应着大衣。后二衣割截作。若是贫人后必须截。为入聚落故。何故不割截衣不入聚落。然苾刍衣有其二种。与俗不同。谓彩色形状。俗人纯白不截。苾刍坏色而截(若是贫人后必须截者。谓僧伽黎必须割截衣持也。以三衣大衣在后。故曰后必须截)。

    释义 文分三节。衣已竟下。明其创制。畜长衣下。明其随开。若过十日下。结成所犯。律云。衣竟者。三衣迦絺那衣已出。 (僧祗律云。比丘三衣已成。是名衣竟。不受迦絺那衣。亦名衣竟。已舍迦絺那衣。亦名衣竟。洗染衣讫。亦名衣竟 迦絺那衣。此翻云功德衣。为坐夏有功五利赏德赏。前安居人后安居人不得此衣。于七月十六日受同。众僧受已。若畜长衣。离衣宿。受别请展转食。前食后食不嘱余比丘入聚落。此五戒听开不犯。至腊月十五日。僧集羯磨。舍迦絺那衣已。若畜长衣等五事则犯。舍即出也。后安居人虽不得受衣。其五事亦开听一月。此法于作持中明)衣者有十种。憍赊耶衣(此翻云野蚕衣。如此方紬绫绢帛之类)。劫贝衣(此翻云木绵衣。如此方细布之类)。钦婆罗衣(此翻云细毛衣。西域王臣长者多以上好极细羊毛。织成其财。名曰上妙氎也。如此方绒褐之类)。刍摩衣(此翻云麻衣。乃似麻之类。亦名刍摩。翻云细软衣)。谶摩衣(此翻云粗布衣)。扇那衣(或云奢那衣。乃树名也。此树皮似麻。取以织衣。体如粗布。此方无有)。麻衣(西域麻有多种。自然青黄赤色。不以染成)。谶夷罗衣。鸠夷罗衣。谶罗半尼衣(此三无翻译 虽听十种衣者。非谓比丘畜十衣也。以世人所著之衣财。不出此十。若有施此十种衣财者。比丘皆可纳取。染成坏色。割截缝作三衣受持 衣犍度云。佛在鹿野苑。时憍陈如五比丘顶礼白佛言。我等当持何等衣。佛言听持粪扫衣及十种衣。应作袈裟色持。斯乃创制。后因无悲愍心。起世讥嫌。如下第十一戒中憍赊耶衣不听着用)。长衣者。若长如来八指。若广四指是(佛一指有二寸。则长一尺六寸。阔八寸。尽可作大衣。条隔用也。除三衣及百一衣物外。余者皆名长衣 摩得勒伽论云。何得长衣。谓若入手。若在膝上肩上作想。此是我衣)。不净施者(衣揵度云。净施有二。一真实净施。谓真实施与一比丘也。二展转净施。谓对一比丘作法已。然后。畜也。异此二种。故名不净施。此法于作持中明)。

    结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一日得衣畜。二日得衣畜。乃至十日得衣畜。至十一日明相出。一切尼萨耆波逸提 (言一日者。即以从他得衣入手之日。名为一日。非谓月之初一日也。此乃十日中。日日相续得衣皆犯。故云一切)。

    若于十日内。或间日得衣。或唯一日得衣。至十一日明相出。随所得衣。尽舍堕。

    若比丘一日得衣不净施。二日得衣净施。三日得衣。乃至十日得衣不净施。至十一日明相出。九日中所得衣。尽舍堕 (此十日中所得衣。唯除第二日得者。已作净施。故不犯。其余九日不作净施者。尽犯)。

    若于十日内。或间日得衣。或唯一日得衣。至十一日明相出。随所得衣。若作净施者。不犯。若不净施者。尽舍堕。

    若十日内。或日日得衣。或间日得衣。或唯一日得衣。至十一日明相出。若不遣与人。若不失衣。若不故坏。若不作非衣。若不作亲厚意取。若不忘去。尽舍堕 (遣与人。即送与人也。失衣谓被他盗去。及离衣宿等。故坏谓鼠咬虫残水渍火烧等。作非衣谓别作余用。作亲厚意取谓作一往久相知亲友取去。忘去谓有缘事他往忘其作净施)。

    若舍堕衣不舍持。更贸余衣。一舍堕。一突吉罗。此舍堕衣。应舍与僧(僧者。谓若四若五。若十二十。乃至数百比丘)。若众多人(谓若二若三比丘)。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是比丘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还时。有人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持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善见律云。朱罗波利迦罗衣。汉言杂碎衣也)。若故坏。若烧。若作非衣(谓作余用)。若数数着坏者。尽突吉罗(已上突吉罗皆反治能作法者。由不遵圣制。违越毗尼故)。

    此戒舍忏还衣等法。于作持中。一一详明。

    此戒必具四缘。方成本罪。一时非开听。二有贪慢心。三畜三衣及衣财。四过十日不受持不说净。

    兼制 比丘尼舍堕(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齐十日内。若转净施。若遣与人。若贼夺想。若失想。若烧想。若漂想。不净施。不遣与人。若夺衣失衣烧衣漂衣取着。若他与着。若他与作彼。不犯 若彼受付嘱衣者。若命终。若为贼盗恶兽水火等难。不作净施。不遣与人。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僧祗律云。一日得衣。即日作净。乃至十日得衣。十日作净。十一日得衣。十一日作净。犯越毗尼罪。以无间故 间者。一日得衣。得更停九日。二日得衣。更停八日。三日得衣。更停七日。乃至九日得衣。更停一日。十日得衣。即十日作净。十一日得衣。不应受。是名间也 若二比丘共物未分过十日。不犯 若居士舍请僧食。并施衣物。有病比丘嘱人取衣分。是比丘持衣分。虽久未与。不犯 若师若弟子送衣。与未得虽久。不犯 若令织师织衣。衣竟虽久。不犯 若比丘买衣。虽价决了。未得衣。不犯 若为佛为僧供养故求物。集在一处。虽久未用。不犯 若路行恐畏处藏衣而去。过十日取者犯。若人取来与者。亦犯 若为贼逐。便舍衣走。过十日已。有人持来。还者。无犯 于佛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处。阿难设会处。罗云设会处。五岁会处。大得布施诸衣物。是物入僧。未分者。虽久不犯 是物已分。多人共得一分中。有善毗尼人。能为众人。同意作净。无犯(此方虽无如是圣迹。凡遇诸佛菩萨胜会道场。所有施物。如法分已。准斯例行。可谓持律)。

    律摄云。若为三宝畜衣。非犯 或施主作如是言。此是我物。仁当受用。虽不分别(即说净也)。用之。无犯或是己物寄他。或作未得想。斯皆无犯。

    根本律云。若犯舍堕不舍。或虽舍不说悔。或虽说悔不经宿(谓间也)。随有所得。并成舍堕。由前染故。

    若舍衣说悔。经宿已得。皆无犯。

    五分律云。不得舍与余人及非人(余人谓下三众与夫近事男女)。舍已然后悔过。若不舍而悔者。罪益深。除长三衣。若长余衣。乃至手巾过十日。皆突吉罗。若净施不犯(此谓十三资具。守持用者。一僧伽胝。二喎呾罗僧伽。三安呾婆娑。四尼师但那。五裙。六副裙。七僧脚崎。八副僧脚崎。九拭身巾。十拭面巾。十一剃发衣。十二覆疮衣。十三药直衣。言药直衣者。于所得衣中。取一贵价者。以预备为药直)。

    萨婆多毗婆沙云。若初日得衣二日舍(此中凡言舍。即作净也)。如是乃至九日得衣十日舍。十日所得衣若不舍。不受持。不作净。至十一日地了时舍堕。谓前九日所得衣尽舍作净。但十日所得一衣。以前次续因缘故。得舍堕罪 若初日得衣初日舍。二日得衣。以相续故。此二日衣。次第更得十日 若初日得衣二日舍。二日更不得衣。三日得衣。此三日次第得至十日。以不相续故。此中衣以日次第相续 若初日得衣。即不见摈不作摈(此乃犯罪不忏悔。僧为作举白四羯磨摈治也)。恶邪不除摈。若狂心乱心病坏心。若不解摈。不得本心。乃至命终。不犯此戒。后解摈得本心。还计日。成罪 若初日得衣上天宫。北至郁单越住。彼至命终。不犯此戒。后归本处。计日成罪 若初日得衣。至五日不见摈不作摈。恶邪不除摈。若狂乱病坏心。上天宫。北至郁单越。后还解摈。若得本心。若归本处。取前五日。数后五日。然后成犯。

    又云。九十六种无净施法。佛大慈悲方便力故。教令净施。令诸弟子得畜长财。而不犯戒。问曰。佛何不直听畜长财。而强与结戒。设此方便。答曰。佛法以少欲为本。是故结戒。不畜长财。而众生根性不同。或有多预畜积。而后行道得证圣法。是故如来先为结戒。而后设方便。于法无碍。众生有益。

    此戒大乘同学。菩萨六度以檀施为首。利济众生。虽许畜者。亦须如法说净。

    引证 缁门警训云。地持论言。菩萨先于一切所畜资具。为非净故。以清净心。舍与十方诸佛菩萨。如比丘将现前衣物舍与和尚阿阇黎等。涅槃经云。虽听受畜。要须净施笃信檀越。是也。今时讲学专务利名。不耻五邪。多畜八秽。但随浮俗。岂念圣言。自下坛场。经多夏腊。至于净法。一未沾身。宁知日用所资无非秽物。箱囊所积并是犯财。慢法欺心。自贻伊戚。学律者知而故犯。余宗者固不足言。谁知报逐心成。岂信果由因结。现前袈裟离体。当来铁叶缠身。为人则生处贫穷。衣裳垢秽。为畜则堕于不净。毛羽腥臊。况大小两乘通名净法。傥怀深信。岂惮奉行。

    第二离衣异宿戒

    若比丘衣已竟。迦絺那衣已出。三衣中离一一衣。异处宿。除僧羯磨。尼萨耆波逸提。

    缘起 此戒有二制。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持衣付嘱亲友比丘。往人间游行。受付嘱比丘得此衣。数数在日中晒。诸比丘见已。问知白佛。此乃初结戒也。后时一干痟病比丘。有粪扫僧伽黎患重。因逢缘事远行。不堪随持。启白世尊。除僧羯磨。乃第二结戒也。此是遮罪。由不善护身离衣故。及慢教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文分三节。衣已竟下明其创制。三衣中下显所违犯。除僧下明其随闻。律云。衣已竟。迦絺那衣已出。如上三衣者。一安陀会(此云下着衣)。二郁多罗僧(此二上着衣)。三僧伽黎(此云重复衣。又云大衣。然此三衣。西国总名支伐罗。以色称之。并名袈裟。所以作此三名者。欲显未曾有法以异外道故。为少欲知足故。以三衣不多不少。足得资身行道。大寒亦可以御之。故制三衣)。衣有十种(如上)。离者(谓衣不随身也)。一一衣者(谓守持三衣中随离一衣也)。异处宿者(谓异界而宿)。不失衣者。僧伽蓝里有一界。树有一界(谓树与人等足。阴覆跏趺坐)。场有一界(谓于中治五谷处)。车有一界(谓若车回转处)。船有一界(谓船回转处)。村有一界(村有四种如上)。舍有一界。堂有一界(堂舍谓多敞露)。库有一界(库谓储积诸物)。仓有一界(仓谓储积五谷)。 失衣者。则僧伽蓝里有若干界。乃至仓有若干界。而此僧伽蓝界非彼僧伽蓝界。乃至非彼仓界 又此僧伽蓝界非彼树界。乃至非彼仓界 又此树界非彼僧伽蓝界。乃至非彼仓界 又此场界非彼僧伽蓝界。乃至非彼仓界(谓界互非作句亦尔)。在僧伽蓝边。以中人若用石若砖掷所及处。是名为界。乃至仓界亦如是(而人言中者。以显气力不太大。其所掷之砖石。亦去不太远也)。

    结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置衣在僧伽蓝内。在树下宿。至明相未出。若不舍衣。若不手捉衣。若不至掷石所。及处明相出。随所离衣。舍堕 除三衣。若离余衣。突吉罗(若明相未出。可以得入界。至衣处者。须以手捉衣。若衣界宽。恐明相未出。行不到衣处者。但至掷石所及处立。即名不离衣。已到衣界故。若不能捉衣。又不能至掷石所及处立。须趁明相未出时。且速速作心念法。舍所离之衣。宁于坏威仪之突吉罗作对首忏悔。逃其离衣之舍堕。免劳众中羯磨)。若比丘留衣树下往场处。乃至往仓处。僧伽蓝处宿。亦如是 若阿兰若处无界。八树中间。一树间七弓。遮摩梨国作弓法。长中人四肘(弓肘之数明于卷末)。若比丘留衣着此八树间异处宿。明相未出。若不舍衣。若不手捉衣。若不至掷石所及处。明相出。舍堕。

    除三衣。若离余衣。突吉罗(余衣即卧具等)。

    此舍堕衣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若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还时。有人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持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故坏。若烧。若作非衣。若数数着坏者。尽突吉罗 此戒舍忏还衣等法。于作持中详明。

    此戒具六缘。方成本罪。一心不敬教。二所离是受持。三衣三时非开听。四非羯磨听许。五不作心念法舍。六已经明相。未至衣所。

    兼制 比丘尼舍堕(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僧与作羯磨。明相未出。手捉衣。若舍衣。若至掷石所及处。若劫夺失烧漂坏。如是等想。若水道断路险难。若贼恶兽。渠水涨。强力者所执。若系缚。或梵行难。若不舍衣。不手捉衣。不至掷石所及处。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善见律云。羯磨者随病未瘥。得离宿。若僧为羯磨已。离衣往余方。病瘥欲还。道路险难。不得还。恒作还意。虽病瘥不失衣 若决作不还意。失衣过十日。犯长衣罪 若往余方。病瘥。还至衣所。病复发。更欲往余方。承先羯磨。不须更羯磨。

    律摄云。有三种离衣。一举处离。谓在障难处。而举其衣。不得重观。或因失落。二失念离。于安衣处。更不重忆。三受用离。谓暂安衣。即遇缘隔不得受用。虽复离衣。若明相未出还得者。无犯。

    根本杂事云。若暂向余处即拟还者。任不将去。复有暂出拟还。至彼日暮。即侵夜归。被虫贼害。当于彼宿不应夜行。所守持衣。应心念舍。可于同梵行边。借余三衣。守持充事。

    萨婆多论云。若重缝三衣。设有因缘。擿分持行。名不离衣。

    第三分云。汝诸比丘随所住处。常俱三衣持钵乞食。譬如鸟之两翼。恒与身俱。汝等舍本族姓。以信出家。应当如是。所到之处。法衣随身。不应离宿。

    此戒大乘同制。梵网经云。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故知衣钵鸟翼两乘同也。

    附考 缁门警训引事钞云。诸部并制随身。今时但护离宿。不应教矣 又会正记云。今时希有护宿。何况常随。多有毕生身无法服。是则末世护宿。犹为胜矣。但内无净信。慢法轻衣。真出家儿。愿遵圣制 业疏云。所以衣钵常随身者。由出家人虚怀为本。无有住着。有益便停。故制随身。若任留者更增余习。于彼道分。曾无思择。故有由也。唐无著禅师游五台。因往金刚窟随喜。遇文殊化为老翁。引入般若寺。寺地尽是琉璃。堂舍皆辉金色。翁居白牙床。指金墩令着坐之对谈。着欲求寓一宿。翁曰。持三衣不。答曰。受戒已来持之。翁曰。此是封执处。着曰亦有圣教在。若许住宿。心念舍之。或有强缘。佛故听许。翁曰。无难不得舍衣。宜从急护。噫今人不以离衣宿为咎者。睹此可自思之。

    第三衣过一月戒

    若比丘衣已竟。迦絺那衣已出。若比丘得非时衣。欲须便受。受已疾疾成衣。若足者善。若不足者。得畜一月。为满足故。若过畜。尼萨耆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有比丘僧伽梨弊坏。十日中更不能办。恐犯畜长衣戒。彼同伴者为白世尊。因听畜长衣。乃至满足故。时六群比丘闻开听畜长衣乃至满足。彼有粪扫衣及余种衣。同者不足。取中粪扫衣浣染。四角头点作净。持寄亲友比丘已。人间游行。受寄者以其行久不还。便出晒之。诸比丘问知白佛结戒。此由废修正业。制斯学处。

    释义 文分三节。衣已竟下明其创制。得非时衣下明其随开。若过畜下结成所犯。律云衣已竟迦絺那衣已出如上。时者。无迦絺那衣。自恣后一月。若有迦絺那衣。自恣后五月。非时者。若过此限(此谓后安居人无功德衣者。从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于此一月。畜长等五事开听。前安居人有功德衣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