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十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山华顶嗣祖沙门 ??震 述

    总持品第八之下

    地藏菩萨言。尊者。如是之法。则无因缘。若无缘法。因则不起。云何不动法。得入如来。

    此问入如来义。结明如来藏品末之偈。有常自在如如。入于如来藏之义。谓如来藏品。所说如是之法。则无有因缘生灭之可得也。何故。若无缘法。因则不起。缘起不生。则如如正体之中。而湛然不动矣。但云何以如如不动之法。而得入于如来正智之道也。

    尔时如来欲宣此义而说偈言。一切诸法相。性空无不动。是法于是时。不于是时起。

    此言真性缘起。夫目前一切诸法。虽有其相。而性本空无。其体如如不动。盖即相而观。法法森立。即性而观。念念空寂。虽则空寂。且能随机而动。以故目前如是之法。虽于正是时而显现。然刹那无住。实非三际可摄。故亦不决定于正是时而起也。所言是法者。即是真性缘起之法。即宗门目前一着子。是时者。正当是时。即当前一念正兴之时也。

    ○昔有僧问智威禅师云。真性缘起。其义云何。威良久。时安国玄挺侍立次。遽召云。大德正兴一念问时。是真性中缘起。其僧言下有省。后径山杲禅师徴云。一念未兴时。不可无缘起也。设有人道。一念未兴。唤甚么作缘起。我只要汝恁么道。此二则语。安国发明是法于是时。径山发明不于是时起。而临济大师又曰。一念缘起无生。超出三乘权学。是皆深得此中妙旨。非智识之可测也。

    法无有异时。不于异时起。法无动不动。性空故寂灭。

    此言法性体相。夫法无有异时。不于异时起者。谓此目前一法。觌体显现。无有别异于当前一念时。故亦不于当前一念别异之时而起也。又法无动不动。性空故寂灭者。谓此目前一法。虽则觌体显现。而当念空寂。无动不动相。又且性体本空。故随处寂灭也。此一段义。若不明心见性。悟觌面全提一着。恰似大虫看水磨一般。故阅是说者。不可只恁么念过便了。

    性空寂灭时。是法是时现。离相故寂住。寂住故不缘。

    此言性体全彰。夫性空寂灭时者。即前后际断。一念不生时也。此是法是时现一句。正显不立文字。拈华直指之大宗。谓此目前一法。即于是当前一念时。觌面显现。盖我佛如来。初从正觉山前。睹明星处得来。后在涅槃会上。拈华时露出。不意又向此中道破。吾固曰。初祖以楞伽印心。不若此一句切当。从上诸祖千说万说。以至擎叉辊毬。拈推竖拂。行棒行喝。种种机用。不出此一句。然此一句。实从妙觉中流出。是大总持门。总持二字。梵语即陀罗尼。谓能总摄诸法。含无尽教理行果也。然总持无文字。但妙契于佛心。能于差别中。解无差别义。于无差别中。解差别义。众生悟此。便得诸佛秘密心印。而顿同佛体。善达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能转根本法轮。是大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一切佛法。无不具摄故。又谓之真言。又名秘密藏。非器不传曰秘。深隐难知曰密。又秘密即是显义。未悟是密。悟之。即非密也。故法华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亦云。惟佛与大菩萨乃能知之。故在诸佛菩萨是显。而众生分中。则为密矣。若欲得显密融通。且参取者一句好。但当初释迦老子。真是婆心太切。又曰。离相故寂住。寂住故不缘。盖谓此目前觌露之机。本离生灭缘起。及文字等相故。唯依于空寂而住。既依空寂而住。故于一切法。皆不相为缘。于此荐得。方知庞家个汉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马大师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当人欲识经中的旨。且看马大师者一句。意旨云何。

    是诸缘起法。是法缘不生。因缘生灭无。生灭性空寂。

    此言体性独存。谓凡是世间诸有为相。皆是从缘而起之法。今我所说如是全体独露之法。乃缘之所不能生。然一切有为。皆以因缘自相生灭。若不从缘生。则因缘生灭之相亦无。其相既无。则知此生灭之性。本自空寂。而法性独存矣。

    缘性能所缘。是缘本缘起。故法起非缘。缘无起亦尔。

    此言法性迥出。谓一切缘起之性。即能缘所缘之性。如是能所二缘。皆本从缘而起。故知法性之起。实非有藉于缘。其缘既无。而起亦不可得矣。

    ○凡夫以惑业为缘。圣人以机感为缘。缘起有四义。一缘生故有。二缘生故空。三无性故有。四无性故空。此四义中。以后二义为实。盖无性缘生故空。则非断见无见之空。是名真空。缘生无性故有。则非常见有见之有。是为幻有。又缘起无性故不生。无性缘起故不灭。又推无起性故不生。能显无生性故不灭。此所谓真性缘起。无生之义也。

    因缘所生法。是法是因缘。因缘生灭相。彼则无生灭。

    此言性无生灭。谓世间一切。皆是因缘所生之法。是法既从之而生。自是属于因缘。既属因缘。便有生灭之相。若彼法性之体。非属因缘。则亦无有生灭矣。

    彼如真实相。本不于出没。诸法于是时。自生于出没。

    此言体无出没。言彼法性。无有生灭。其体自如。即是真如实相。而本不有于出没也。第诸法于是一切时。一切处。而自生于种种出没之想。亦何有于我也。

    是故极净本。本不因众力。即于后得处。得得于本得。

    此言本始不二。是故二字。总结如上法义。以摄一经之旨。极净本三字。当一字作一句读。极者至极。净者明净。本者本觉。乃满口形容。言说难尽之意。言以是之故。此至极。此明净。此即所谓本觉。然以觉妙观察。性体独露。本不因众法缘起之力而成。即于等觉最后所得金刚心地之处。得其所得于自性本觉之得也。

    尔时地藏菩萨闻佛所说。心地快然。时诸众等。无有疑者。知众心已。而说偈言。

    此叙述无疑。说偈结成。

    我知众心疑。所以殷固问。如来大慈善。分别无有余。

    此明请转法轮。言我知众心之有疑。所以殷勤固请而申问。今佛以大慈度世。善为分别如上法义。而无有遗余矣。

    是诸二众等。皆悉得明了。我今于了处。普化诸众生。

    此明法利流化。然前真性空品。分大小二众。谓大乘小乘也。今此皆得明了。而同入于大乘矣。又自言。我今于了处以利生。此即所谓自觉己圆。能觉他者。同如来应世之意也。

    如佛之大悲。不舍于本愿。故于一子地。而住于烦恼。

    此明利生弘愿。谓佛本不舍于悲愿。吾亦当如之。然菩萨视诸众生。犹如一子。今众生住于烦恼。我亦当住于烦恼而化度之。已上满觉分竟。后属弘化分。即流通分也。

    尔时如来而告众言。是菩萨者。不可思议。恒以大慈。拔众生苦。若有众生。持是经法。持是菩萨名。即不堕于恶趣。一切障难。皆悉除灭。

    此赞慈德利生。及经功灭障。谓名法。同有不思议熏。而能离恶灭障也。

    若有众生。持此经者。无余杂念。专念是经。如法修习。

    尔时菩萨。常作化身而为说法。拥护是人。终不暂舍。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显菩萨现身卫法之愿如此。然持者。必当专念。修习必须如法。果能如是。则诸佛实相。念念现前。于佛菩提。何远之有。

    汝等菩萨。若化众生。皆令修习如是大乘决定了义。

    此特垂遵行转化之诫。

    尔时阿难从座而起。前白佛言。如来所说大乘福聚。决定断结。无生觉利。不可思议。如是之法。名为何经。

    此赞法请名也。梵语阿难。此云庆喜。乃佛之从弟也。以佛成道日而生。故名。年始八岁。从佛出家。至年三十。为佛侍者。涅槃经云。如来成道已。过三十年。在王舍城中。告诸比丘言。谁能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供养左右所须之事。亦不失自利。时憍陈如。舍利弗。皆求侍左右。佛言。汝已朽迈。当须使人。云何方欲为我给使。乃至五百阿罗汉。亦皆求侍。佛皆不受。时大目揵连。即入定中。观如来之心。在阿难处。如日之初出。而光照于西壁也。便从定起。以佛意语憍陈如。即与五百罗汉。同请阿难。谓佛意欲令汝作。阿难云。若有是事。当预索三愿。如世尊故衣。愿弗赐与。受檀越别请。听我不从。出入无时。随我裁量。世尊与我三愿。当顺僧命。佛许之。阿难又云。佛当为我说从前所说之法。佛许重为说之。遂为侍者二十余年。具足八法。能持十二部经。言八法者。信根坚固。其心质直。身无病苦。常勤精进。具足念心。心无憍慢。成就定意。具足从闻生智。故佛常称为多闻藏。是总持第一。佛又言。过去诸佛侍者。皆具如是八法。又云。阿难闻我所说。如泻瓶水。置之一器。所有秘义。悉能了知。然佛凡在一会中。说法已竟。阿难必请命名。盖护持法藏之职。固合如是。今此白言。如来所说大乘之法。功德福聚。决定断结。了证无生本觉之利。实乃不可思议。当称何等名耶。

    受持是经。得几所福。愿佛慈悲。为我宣说。

    此问持经获福。

    佛言。善男子。是经名者不可思议。过去诸佛之所护念。能入如来一切智海。若有众生持是经者。则于一切经中无所希求。是经典法。总持众法。摄诸经要。是诸经法。法之系宗。

    此称述经功。夫华严一名大不思议经。此经亦称为不可思议也。又佛所说经法。如般若。为释梵守护。法华。为菩萨守护。然此经不可思议。是佛境界。故为诸佛护念。护念者何。能令众生。入如来之智海也。又云持是经者。已得此一味醍醐之法。则于一切经中。而无所希求矣。又言。是经典法。虽是一味。总持五味之法。虽是一经。能摄三百余会诸经之纲要也。夫脉络相属谓之系。流派所出而为宗。然凡是诸经之法。须知皆是此法之系属。而于此法中流出者也。如般若广行六度。祇得此中无相法品中事。且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而况是经之法。顿超十地。直至等妙二觉者也。

    是经名者。名摄大乘经。又名金刚三昧。又名无量义宗。

    此约名有三。夫摄大乘者。从法上立名。即般若义。而以真如实际。为其体也。金刚三昧者。从用上立名。取法喻并彰。能摧坚破惑。即解脱义。而以明心见性。为其用也。无量义宗者。从体上立名。能摄一切法。而为众义所宗。即法身义。然法身。能具摄一切义。能出生一切法。若众生证如来法身。即明始本二觉之不二。故此经。以始本二觉为宗。今立此三名。以明圆备三德秘藏。而为涅槃之前导也。

    若有人受持是经典者。即名受持百千诸佛。如是功德。譬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思议。

    此明功德无际。言持此经者。即持百千诸佛。而百千诸佛。皆不出此法也。然功德以虚空为喻。更无有过于此矣。

    我所嘱累。唯是经典。

    此特申嘱累。以事托付曰嘱。事相缘坐曰累。夫佛嘱累之意。谓我之所说一切法藏。唯此经为最耳。盖如来说一切经法。皆为欲显此金刚三昧之法也。

    阿难言。云何心行。云何人者。受持是经。

    此拣问根性。先拣其心行。而后拣人也。

    佛言。善男子。受持是经者。是人心无得失。常修梵行。若於戏论常乐静心。入于聚落。心常在定。若处居家。不着三有。

    此明其操行。夫心无得失。则离于取舍。常修梵行。则住于不退。此可验其心行之真实矣。若於戏论。常乐静心。则遇事而不为事之所转。入于聚落。心常在定。则遇境而不为境之所惑。若处居家。不着三有。则居尘而不染尘。此可以定其人之品节矣。此是华严六地七地菩萨践履处。

    是人现世。有五种福。一者众所尊敬。二者身不横夭。三者辨答邪论。四者乐度众生。五者能入圣道。如是人者。受持是经。

    此明现获五福。盖以法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