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十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山华顶嗣祖沙门 ??震 述

    总持品第八之上

    此为满觉分。谓觉行圆满。而能总持众法。为一经之枢纽也。且夫此经。如无相法。发明第六地。无生行。发明第七地。本觉利。发明第八地。入实际。发明第九地。真性空。发明第十地。如来藏。发明等觉地。至此品。地藏菩萨当机。分明显妙觉果满。然妙觉原不离前六品法。所以云诸佛始觉。即是众生本觉。本觉为因。始觉为果。又前品为等觉因圆。此品是妙觉果满。又因行果行。终始同源。以明生佛共有根本智体。故即参合融会前六品法。以成佛果妙行也。又总者。遍摄之义。持者操执不舍。又具能所二义。能持如地。所持如藏。又离能绝所。如地之持物。含育万有。如地之能藏。人法兼摄其义有此。然地藏菩萨本是华严会上法身大士。又尝问佛十地法门。名地藏十轮经。又占察经中。佛言。地藏菩萨发心已来。过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且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唯除知来。无能过者。又于此世界。所有化业。唯除遍吉(即普贤)观世音。其余诸大菩萨。皆不能及。今以妙觉自任。为众决疑。故广申其问耳。今池州九子山(俗名九华)。有地藏菩萨。姓金。乃新罗国王之裔。唐至德初。来此示现。成大伽蓝。至年九十九而入灭。乃是菩萨之应化身也。

    尔时地藏菩萨从众中起。至于佛前。合掌胡跪而白佛言。尊者。我观大众。心有疑事。犹未得决。今者如来。欲为除疑。我今为众。随疑所问。愿佛慈悲。垂哀听许。

    此菩萨为众决疑。求佛听许也。其请法之仪。同于解脱菩萨者。盖明初后不移之意。从众中起。以明无有特异也。至于佛前。表妙觉。行周果满。直达于佛道也。心疑未决。等觉未至于妙。故犹有疑耳。然佛本欲。为后世除疑。菩萨亦是为众生决问。愿佛之听许也。

    佛言。菩萨摩诃萨。汝能如是救度众生。是大悲愍。不可思议。汝当广问。为汝宣说。

    此佛之允可也。已下所问。乃收前六品中之法。以合明之。

    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云何不缘生。

    此问法不缘生。以收无相法品中。善知一切从本不生之义。

    尔时如来欲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法缘所生。离缘可无法。云何法性无。而缘可生法。

    此明法非缘生。若乃一切法从缘所生。离缘则归散灭。而可无其法矣。此则是生灭法。云何可以法性本无。非生非灭。而谓之缘于可生法耶。

    尔时地藏菩萨言。法若无生。云何说法。法从心生。

    此问法从心生。以收无生行品中法本无生之义。意谓法若无生。应无说无示。今者如来云何说法。又说法从心生耶。

    于是尊者而说偈言。是心所生法。是法能所取。如醉眼空华。是法然非彼。

    此明法本无生。言向者为众生迷本无生。欲令其明心所生法。故说法从心生。乃隐实施权。而不知法从心生。则属能所二取。犹如醉眼之见空华。而非实有。是皆不得已。随众生所见。且欲因邪打正。然今此云法本无生。正是废权显实。然非同于彼之所说也。

    尔时地藏菩萨言。法若如是。法则无待。无待之法。法应自成。

    此问法应自成。以收本觉利品中。一觉者不毁不坏之义。

    于是尊者而说偈言。法本无有无。自他亦复尔。不始亦不终。成败则不住。

    此明法离对待。凡有无自他。始终成败。皆对待法也。若本来无此有无二法。自他之相亦无。亦不有其始。亦不有其终。又何成败之有。故曰成败则亦不住矣。

    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相。即本涅槃。涅槃及空。相亦如是。无是等法。是法应如。

    此言法应是如。以收入实际品性本涅槃。性相本如之义。谓一切诸法生灭之相。即本涅槃寂灭之相。又涅槃相。及空相亦然。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若并无寂灭与空等法可得。是法应合于如矣。

    佛言。无如是法。是法是如。

    此印成如义。言若无寂灭与空。如是等法。是法真是如矣。

    地藏菩萨言。不可思议。如是如相。非共不共。意取业取。即皆空寂。空寂心法。俱不可取。亦应寂灭。

    此言寂灭即如。以收真性空品如相诸相已寂灭。寂灭即如义。谓如是如相中。非共相。不与生灭法共故。非不共相。言非离生灭而别有法。又非意之能取。亦非业之所取。即此不离。而皆得空寂。并此空寂心法俱不可取。亦应寂灭。此乃是真时空品罗纹结角处。

    于是尊者而说偈言。一切空寂法。是法寂不空。彼心不空时。是得心不有。

    此明心法不空义。言一切空寂之法。是法虽寂而本不空。若彼诸众生。知自心之不空。是即得于自心之本不有也。

    尔时地藏菩萨言。是法非三谛。色空心亦灭。是法本灭时。是法应是灭。

    此拣问法应断灭。以收如来藏品常法中之义。但恐后世众生作断灭见。故反作此问。夫三谛者。一真谛。二俗谛。三中道谛。又配三止观。及三种如来藏。一者体真止。止于真谛。谓体无明颠倒。即实相之真。又即是奢摩他。此云止。乃寂静之义。即真空观。会色归空。观真空理。破一切有。空非空。故曰真空。即空如来藏也。二者方便随缘止。止于俗谛。以实相遍一切处。随缘历境。安心不动。又即是三摩提。此云等至。一云即三昧。乃观照之义。即妙有观。明空即色。建一切法。观妙有理。有非有。故曰妙有。即不空如来藏也。三者息二边分别止。止于中道。谓生死涅槃。静散休息。又即是禅那。此云思惟修。又曰静虑。即中道观。中道。即指一心。真俗俱泯。色空无碍故。即空不空如来藏也。又云即虑而静非散乱。是定。即静而虑非无记。是慧。定慧通明为禅。即寂照不二之义。又三观之体。即是一真法界。如来藏心。故具摄三如来藏义。又谛者。理归实际。止者诸漏永尽。观者明一切法。又一念无相是空。无法不备是假。不异不一是中。今此云是法非三谛。色空心亦灭。谓前如来藏品中如来所说常法。非同于三谛之理。然曰色。曰空。曰心。本亦皆灭。若言是色空心等法本来是灭。则如来说是常法。亦应是灭矣。意谓何故乃曰若得寂灭。即得于阿耨菩提耶。

    于是尊者而说偈言。法本无自性。由彼之所生。不于如是处。而有彼如是。

    此明性非是灭。言如来所说常法。本无自性。由彼色心妄缘之所生起。若不住于如是色心妄缘处。而何有同彼如是色心妄缘之永灭耶。已上于前六品中法。每品举一节。问答。竟后再举前六品中义以申明之。

    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云何不一。

    此申诸法不一之问。又收无相法品若无思虑则无生灭中之义也。言诸法皆融会于无生无灭。云何又不能归一。而有种种名相法数耶。

    于是尊者而说偈言。法住处无在。相数空故无。名说二与法。是则能所取。

    此言名说幻立。夫法性住处但有名。本无在所。其相数本空。但有说。故亦是无。然因法性之名。相数之说。此二与法性相缘。因是则有能取所取。法相森然而生矣。

    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相。不住于二岸。亦不住中流。心识亦如是。云何诸境界。从识之所生。若识能有生。是识亦从生。云何无生识。能生有所生。

    此问无生识义。又收无生行品。末那阿梨耶之义。言一切法相。不住二岸。不住中流。实无三际之可得。至若众生心识。亦不住于三际。云何而言一切境界。从识之所生也。又云。若谓识能有生于诸境。是识亦从境之所生矣。若然者。云何无生识。而有能生所生耶。

    于是尊者而说偈言。所生能生二。是二能所缘。俱本各自无。取有空华幻。

    此先明能所之幻。夫所生是境。能生是识。总为八识相见二分。是二能所。皆因七识妄执为缘。俱推其本。亦各自无。若众生取此而为实有者。其犹空华之幻生矣。

    识生于未时。境不是时生。于境生未时。是时识亦灭。

    此明识境有异。言识生于未时者。犹言识之未生已前也。然识之未生前。其境决不同在是时而生也。境生于未时者。犹言境之未生已前也。然境之未生前。是时识性亦本自寂灭也。此答若识能有生。是识亦从生二句。

    彼即本俱无。亦不有无有。无生识亦无。云何境从有。

    此明识境俱无。言以彼识境观之。即此是识境之本。然二俱是无。亦乃不有于无之与有。须知为度众生。权立无生识之名。究竟本亦是无。云何而言境乃从识而有耶。此答云何诸境界。从识之所生二句。宗门先德有言。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祇为外道不信自心者说。正合此意。

    ○修炼之士。以识神出入。名为得道。首楞严云。是皆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总成飞升变化。斯亦轮回。妄想流转耳。然以虚无寂寥为道。忘情绝智为修。是执八识空昧之体。又云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此但认于识神。而昧乎一心矣。夫既不即一心而为道。则道非我有。苟不即诸法是心。则法随异见。所以古德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身。今之以识神出入为修炼之极功者。不亦愚乎。

    尔时地藏菩萨言。法相如是。内外俱空。境智二众。本来寂灭。如来所说实相真空。如是之法。即非集也。

    此言非有采集。以收本觉利品中。犹有采集之义。言法相如是。即指本觉利品。入佛智地一段精义也。此中内根外境俱为空寂。不必言矣。至于众生之尘境。与诸佛之智地。二种众多法相。本来亦自寂灭。所谓智与境而俱泯。此即是如来所说实相真空。如是之法。即非有所采集也。楞伽经云。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疏云。采谓采取。集谓招集。以根对尘而生取着。起善恶业。招集生死是为识。能了根尘绝待。物我两忘。不生取着。是则为智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