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科拾卷第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行愿各有两重。谓善应是利他行。侍佛是自利行。愿即初发之四弘。及后历侍诸佛。续发之愿也。善应者。若洪钟之在架。小大之声。悉随其扣。而皆出自无心。普门之冥显二应如之。

    △二就机别显二。初颂初答。二颂次答。

    今初。

    假使兴害意(至)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共十二颂。有重颂及孤起之别。在文自了。念彼之彼。似非此彼之对。盖大难临头。于求救时。止有切念圣号之一心。大士之悲。救即我之心口。更何有此彼之分。佛言念彼即脱苦者。乃述神速之应也。须弥峰金刚山。皆假设辞。显其高与坚。最易损害人处也。还着本人者。殆枯其恶念于未蒙也。古谓大士所以能遍救者。以一切依正。皆是大士妙色妙心。一切众生于圣色心。而自为难。其求救之感。亦即大士之三业。是故有感即应。又前云化及蜫虫者。即蚖蛇蝮蝎类也。

    △二颂次答二。初承前正颂。二重叹悲智。

    今初。

    众生被困厄(至)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初一颂承前结。显众生心被三毒所鼓。身被业缚所困。故致苦恼来逼。大士以烦恼即菩提之妙智。流出同体大悲。救自性之众生。具足下二颂。略答次问。其广被处自在。前文已具故。

    △二重叹悲智二。初叹悲智体。二叹悲智用。

    今初。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上半叹智。下半叹悲。以此二是观心中。首出之德故。初中谓中道妙观。必从无妄真理流出。故曰真又以此智性非染法。故曰清净。本周法界。故曰广大。乃即三即一。普照三谛之观体也。下半显此观中。复具二种殊胜被物之恩德。是故众生。皆应恒常称名。而修瞻仰之行。

    △二叹悲智用。

    无垢清净光(至)念彼观音力众冤悉退散。

    上颂是当体显德。此下则对物显用。故曰破暗除灾灭焰等。以显悲智之用。问。据叹体则智有三义。悲有二义。今用中智。复有无垢悲。有雷雨等义。何科唯云叹悲智耶。答。圣人万德。率以悲智为先。若以智为门论德。则一切皆智。余义如虚空以悲为门。亦然。诤讼一颂。转释烦恼焰也。谓世人事系公庭。身临战阵。心忧刑罚。命虑兵残。今昔冤仇。一时凑合。此正烦恼炽然。如烈??处。尚可致感。而况于他。

    △二结劝礼念二。初叹名劝念。二叹德劝礼。

    今初。

    妙音观世音(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

    大士召德之名。应有无量佛。约五义为叹者。且令见一班也。然音是所观之境。由境智镕融。能所两亡。故即所观。以叹能观。而示唯心。俾知心境。但一如实相也。初叹妙者。谓由三观三谛。于一心一刹那中。遮照同时。不可思议。可称妙音。二由寻声拔苦。可称观世音。三由具足清白。可称梵音。四由应不失时。可称海潮音。五由高超九界故。曰胜彼世间音。又此五中。随举一法。即摄余四。及一切德。悉皆趣之。若众生以念为法界。则一切圣贤功德。莫不同趣。此外别无少法。何况此大士耶。苟能深信忍。可截断疑情。念念无间。何苦不脱。何乐不阶。但贵不生疑惑。故最后以一勿字。剪之戒之。

    △二叹德劝礼。

    观世音净圣(至)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圆灭诸染曰净。位极于茶曰圣。此约断德。受称也于苦下。约恩德被物也。如慈父母作依怙。如如意珠具一切功德。慈视大地。如怜一子。堕在苦处。要而言之。大士是福德聚。难仰其高。是智慧海。难测其深。故我以无妄之广长。劝诸众生。唯应志心顶礼。凡有所求。必获如意。

    △三闻品获益二。初赞闻品者。二结发心益。

    今初。

    尔时持地菩萨(至)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说竟持地出。为赞叹者。由普门持经。与持地行。两相等故。谓持地自毗舍如来所。得平心地后。观诸众生。若起若倒。并由心地摄持。与能趋普门者。固蒙摄入。即自背而投岐路者。亦在无缘大悲摄取之内。以向背起倒。同一致故。持地不赞普门人法。而专赞能闻者。正深于赞者也。由普法殊勋经耳。是以功德不少。

    △二结发心益。

    佛说是普门品时(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由闻最上教。悟最上理。故发最上心。效行此最上行。而证最上果法。此种妙心。自无有法与之相等。而能等者。是为终实悟真理。发菩提心人。而入初住者。

    △四咒护持经。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陀罗此翻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又总持恶不起。善不失也。然有一字陀罗尼。多字及无字之别。曼拏曪中。以五种观法持咒。凡增益摄伏等事持之。莫不如意。又五种密部中。各有根本枝末之分。今咒自属本部所摄。观系降伏。字系多字。于五不翻中。即秘密不翻。四例中。即翻字不翻音例也。此由上明深位菩萨。始自亡身为法。终至普门示现。而流通之芳规已周。兹恐初心菩萨。身属常伦。才发真心。愿欲弘经。自令魔宫震裂。彼恋尘劳。安肯坐视。故伺其便。佥来生恼。倘不外仗神咒护持。善根微弱辈。不能不被其阻退。品故次来。

    △文三。初持经功德。二神咒护持。三闻品获益。

    今初。

    尔时药王菩萨。即从座起(至)如说修行功德甚多。

    △二神咒护持五。初药王咒护。二勇施咒护。三多闻咒护。四持国咒护。五罗叉咒护。初二。初说咒。二赞许。

    今初。

    尔时药王菩萨白佛言(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咒字是华言。即咒禁。咒愿。祷祝义也。特以秘密不翻故。以此字往翻之。陀罗尼下。又系一咒字者。华梵兼举也。其明咒。神咒。真言。皆别称也。咒辞中有是鬼神王名。称其王名。则部落不敢为非。又有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如不相应即执治。罪。又是诸佛密语。如索仙陀婆。余无能解。唯有智臣。能于一名之呼。以盐水器马。各奉其当。今于一咒。遍有威力。能令瘥病灭罪。生善入道。以是义故。存梵不翻。庶免偏废。与咒之与。通乎万世之下。会中一说。靡摄无遗。具弘通之行者。即在咒护之中。

    咒中字。悉宜以本音读之。即四种翻译中。翻字不翻音之一也。又凡有切有反有音者。可依之。如逢本字。旁加一口字者。应以急口呼之。

    △二赞许。

    时释迦牟尼佛(至)于诸众生多所饶益。

    △二勇施咒护。

    尔时勇施菩萨白佛言(至)伺求其短无能得便。

    富单那。此云臭饿鬼。能主热病。吉蔗此云所作。即起尸鬼人及夜叉。皆有此鬼。鸠盘茶此云瓮形。旧云冬瓜。以其阴藏。如冬瓜之大。行则置之肩上。坐则踞之。即魇魅鬼也。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三毗沙门咒护。

    尔时毗沙门天王护世者(至)说是陀罗尼。

    毗沙门此云多闻。福德之名。闻四方故。主领夜叉罗刹。天竺以北方为首。次及东南西。故先举也。

    即说咒曰(至)令百由旬内无诸衰患。

    △四持国咒护。

    尔时持国天王(至)拥护持法华经者。

    梵语提头赖吒。此云持国。又翻安民。乃乾闼婆。及毗舍阇。二部之主领。为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也。

    即说咒曰(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五罗刹女咒护二。初咒誓。二赞许。

    今初。

    尔时有罗刹女等(至)离诸衰患消众毒药。

    毗陀罗赤色鬼。犍陀黄色鬼。乌摩勤伽乌色鬼。阿?摩罗青色鬼。阿梨树形似兰。枝若堕地。自然破为七分。杀父杀母破和合僧。为三逆罪。捣麻生虫压油过之尤者。以斗秤小大出入。欺盗之尤者。故震每铭其背。

    △二赞许。

    佛告诸罗叉女(至)应当拥护如是法师。

    凡爱者必护。诸菩萨爱法必护法。护法必护人。诸佛为愍念众生。以陀罗尼。护诸菩萨。得以述而与之。鬼女最恶。能以咒护。亦即善持法华者也。

    △三闻品获益。

    说是陀罗尼品时。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五转邪持经。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上以咒护。靖诸外难。魔绢已得隳裂。兹恐末世弘经者。境强智弱。识被情牵。若内弗蚤觉。外乏善导。一被所夺。无可哀救。故古注引庄严之往事。以示警。而经文全重。在得善友提??上。始有转邪之功。经云。此二子。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益我故。来生我家。故以转邪。为本事。

    △文二。初叙述本事。二闻品获益。初二。初正明本事。二结会赞叹。初三。初总叙相值。二转邪方便。三蒙转得益。

    今初。

    尔时佛告诸大众(至)及愍念众生故说是法华经。

    初明化主劫国。彼佛下。双标能所二化。是二子下。标能化具德也。久修下。略示二严。檀等五句。释有大福德。般若一句。释有大智慧。方便一句。释有大神力。经欲具彰十度。以显正行。故于六度后。略标方便一度。以该余三。盖十度乃从六中。所开出者。如禅度中。有愿力智三。开出愿力二度。般若中。有道种智。及一切种智。如次开出方智二度。意明能化位在等觉。故作是说。以修三十七。为助道者。由正修十度时。亦复缘念四处。以除四倒。继以四勤。断恶生善。四种作意。令善满足。而蒙其芽。加以信等五法。增长善芽。令其成根。而增五力。始能破恶以七觉支。于中决择所修。各归厥派。速令入道。终以八种正道。统摄诸品。通至涅盘。今总论之。菩萨之道。以首悟实相为体。四无量为心。六度为用。道品为助。乃成佛果。而二子皆悉通达。又禅度中。已具摄一切三昧。而另列七种者。以于此七中。更臻其妙故。尔时下。明彼佛说法之所以也。欲引者。缘王曾闻此经。中被阻退。已历多时。今则恶缘当谢。善种将熟。故得感佛。作胜增上。令闻妙法。再发灵苗。故华严有食少金刚。毕究不销之喻。旨哉。又下经云。为欲发起宿世善根等。

    △二转邪方便三。初二子白母。二母令往化。三奉命往化。

    今初。

    时净藏眼二子(至)而生此邪见家。

    二子白往。乃助发缘也。

    △二母令化父。

    母告子言汝等(至)或听我等往至佛所。

    △三奉命往化。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至)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诸外道。邪见充满。纵有至道在前。亦必不受。又以见地不明。重外轻内。故易被色声所舞。非睹神变。莫夺所好。况邪外神变。并属有漏。若见漏尽人。所现之希有。回视己能。何其眇劣。故为现通。令生渴仰。

    此所现通。不必泥于十八瑜伽。自有十八神变。可该于此。

    △三已转得益七。初父信欲往。二白母出家。三双白父母。四化功已着。五诣佛出家。六叹述二子。七赞佛自誓。

    今初。

    时父见子神力如是(至)欲见汝等师可共俱往。

    叹未有者。见非邪外可匹也。因信其子故。并信其师。而求见也。

    △二白母出家。

    于是二子从空中下(至)所以者何佛难值故。

    △三双白父母。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至)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二喻一明难逢。一明纵逢。难具正见。故古云。龟鱼之眼。两向不能正视。纵遇浮木。尤难见孔。故值佛人。非宿福慧深。而且厚者。不能了脱。

    △四化功已着。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至)令心信解好乐佛法。

    法华三昧。能摄权归实。离诸恶趣三昧。能破二十五有。诸佛集三昧。则能常不离佛。三圣以妻子身。而摄化者。正先以欲钩牵意也。能信解不生好乐者。亦不能速至菩提。故双举也。

    △五诣佛出家。

    于是妙庄严王(至)后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

    跏趺之佛。从供养净信之所生。台床天衣。皆受用应有之具。佛身言第一微妙者。以从第一真空之所流故。亦是色空交彻。相即无相。难思之身故。

    时云雷下。佛令出家与记也。娑罗云坚固。谓能以道法。荫庇法界也。其王下。奉命出家。一遂二子所请。一续往昔本愿。三昧曰净功德者。以邪染荡除。而真静现前也。

    △六叹述二子。

    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至)愍念邪见众生令住正见。

    初王称叹二子之饶益。

    尔时下。云雷如来。重为述成也。文中虽甚叹善知识。能大饶益。然非宿植善根者。恐不能遇。则宛转飘零。无可哀救。古引四僧结契。入山修道。以一人行乞佐助。而被恶缘所染事。即指为庄严王。足为后世藻鉴。则凡垂手入廛者。于逢增上境缘时。应观诸法如幻如梦。否则被境所转。成误堕矣。足知理观及善友。洵缺一不可也。

    △七赞佛自誓。

    妙庄严王即从虚空中下(至)说是语已礼佛而出。

    初赞佛功德。频婆云相思。果色丹而润。

    安隐快善。从能随教戒所行故。具无量功德庄严。作持也。

    我从下。自誓不随心行等。止持也。又不随心行。则智行起矣。

    △二结会赞叹。

    佛告大众于意云何(至)诸天人民亦应礼拜。

    初会通四人。古指光照庄严相为妙音固可。即于会中别有此一菩萨亦可。

    是药下。重叹二菩萨者。以能善弘经故。

    △二闻品获益。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至)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得法眼净者。以能决了豪华。如幻如翳。不被所蒙故。又若圆伏二障分别起。则得入住。成正定聚。若圆断二障分别起。则登菩萨极喜地。以经文浑涵。故作二释。

    △六劝发持经。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此品远承药王等三圣。弘通法式。近踵明咒善友之力行者。可以乘此。按辔徐行。直至道场。无诸留难。是故普贤居殿。唯有劝进开发流通。用广妙行。故此品来。

    经初毫瑞。圆现法界。迷悟之流。并不越乎一光之外。故智首文殊。法法皆从光中点出。次复援古拟宜发明。诸佛皆依一性。而演一乘。傍为助显。今佛使大会回忆。在昔全由根劣。以致解异。令其猛醒。乃以三周七喻。会归法华三昧。既蒙开显。而众行自此。可以契真。故感普贤来仪。最后劝发。而世尊更为述成四法。令得是经。所谓得者。即依教而获理行果也。是故此经以智创首。用行结束。正见非智无以照理。非行无以克果之大旨。则世尊为一类由小之大之机。所有本怀。悉是辅助扬化。引摄成根。进蒙记莂。了此大事。

    △文三。初总叙来仪。二正陈劝发。三闻品获益。

    今初。

    尔时普贤菩萨(至)头面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匝。

    无上佛果。非行莫阶。故以普贤。结成流通。自在是菩萨之德相。神通是菩萨之业用。力言显是即德相之业用也。威德与名闻合举者。显美实之宾。莫不相称也。其所与诸大士。皆具普贤道者。此经首尾。皆约东方言者。其义有二。一者东方。有启明之相。所以毫瑞始东用表。智轮若现。必先破群昏。是以文殊首出。以为众除疑应之。一由东是群动之首故。象驾东来用表。欲阶妙果者。必自行门始。慧行若发。则六度咸趣。始而以智照理。终而以行成智。克果佛国。云理智行为身。日月是也。所经历处。悉有瑞应者。同是无作妙德之所感生。各现等者。各以所得解脱。于随侍时而现。即名弘经。庶不空过。

    △二正陈劝发三。初请受劝发。二正与劝发。三誓愿劝发。

    今初。

    白佛言世尊(至)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首楞谓。此大士心闻。洞十方者。一约法身。依真而住。则十法界。并不外于心闻。若约报用。称体而周则无边刹海。不隔毛端。亦可谓之心闻。今曰遥闻者。以大士胜应在彼。赴感而来。故曰遥闻。若约菩萨之心闻。不但已闻能诠所诠。并闻此经广说之意。今复远来重问。云何能得者。意在愍念未法。共来听受略说。俾心要总持人。以便劝进自行。又复发起流通。

    △二正与劝发。

    佛告普贤菩萨(至)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起信信成就发心。文与此相符。彼云。复次信成就发心者有三。一者直心。二者深心。三者大悲心。今初诸佛护念。即彼直心。但经约能护之人论。约所护之法。似有左右。谓若能受持佛所护经。则能正念真如。开佛知见。理观镕然。佛因护法。并护其人。华严谓。第八地圣人。始蒙佛护。今由经功殊胜。虽初心行人。亦得蒙护。则外护成矣。二植众德本。即彼深心。亦但经约能发行之心论。约心所护之行。而有左右。今谓众德。即善行所植之德本。即菩提心。以忘失菩提心。修诸功德。悉成魔业。以此心是上求下化之枢钮故。能植此者。则照理之内智成就。三入正定聚。论虽未列。而意必含摄。以信满行成。必入正定聚故。第二刹那。依定护慧。则自利之妙行成矣。四发救众生心。与彼大悲全同。则前三是劝进自利。第四为发起流通。如来巧说。以此四法。该尽正通。令此二分。分而不分。能得此者。二利逾广。是谓略说法华也。

    △三誓愿劝发二。初愿护人。二愿护法。初五。初护持诵思惟。二护定期修习。三表神通威力。四示胜因近果。五劝一心修持。初三。初总示受持。二别示读诵。三别示思惟。

    今初。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至)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韦陀罗。云善妙主魇祷鬼也。

    △二别示读诵。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至)亦为供养法华经故。

    地藏十轮经。建立三种定业轮。今经与彼习诵业轮大同。彼谓习。诵大乘。初中后夜。精勤无怠。心不散乱。则能摧破一切惑业。今因读诵力。销磨翳障。法眼清明。故感普贤现身安慰。魔不得便。若约由闻乃能读诵。即是以闻所生慧。摧碾惑业也。即慧根中。中品之证相也。

    △三别示思惟。

    是人若坐思惟此经(至)得如是等陀罗尼。

    坐则身在禅定。由于定中思惟。发生妙慧。销磨翳障。等感现身。教读生喜。虽亦与上中品相等。今由转复精进。乃更得三昧。及陀罗尼。应是慧根中。上品之证相也。空观是旋旋。幻色归真空也。假观是百千旋旋。一真空出种种幻色也。中观是法音方便。由色空无碍。始令法音方便。三一圆融。

    △二护定期修习二。初现身说法。二与咒自护。

    今初。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至)而为说法示教利喜。

    前文两番现身。皆缘平日持诵所感。兹更以克期修习示者。欲显此经有日劫相倍。速证之神功也。故古人遵此立仪修忏。复约戒定慧三根。各分三品。以明九种证相。于此期内。若得一旋。则是终之初住。而劫超十千矣。况更进者。

    △二与咒自护。

    亦复与其陀罗尼咒(至)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陀罗尼咒者。由陀罗尼是依理所发。总持之妙慧。亦即所诠之理法。而咒是能诠之文句。能所合举。故曰陀罗尼咒。

    阿檀地(一)檀陀婆地(至)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

    △三表神通威力。

    世尊若有菩萨(至)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普贤体遍用恒。称体起用。常加一切故。令未闻未持者。皆使闻持。

    △四示胜因近果二。初举胜因。二示近果。

    今初。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至)为诸如来手摩其头。

    普贤为诸佛长子。能以慧行庄严三世诸佛故。一切贤圣。所修之行。皆从普贤得名。今来居殿者。欲显普贤即是弘通之人。其所有之行。亦即弘通之行言。当知是人者。乃大士提起行者。振惺法会。勿以恒伦等视。当知。此人即是普贤。以弘经之行。即普贤之行故。已曾于先佛所。深种善根。故于今生。乃能弘通。而为诸佛摩顶加被。

    △二示近果二。初以书写况显。二正明近果。

    今初。

    若但书写是人命终(至)解其义趣如说修行。

    但能书者。尚得感生忉利。况能受持等者。

    △二正明近果。

    若有人受持读诵(至)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文点命终即往者。正指近果也。六种法师所修之行。自有优劣故。上文以书写居首。况出如说修行者。兹复先明能解义趣者。之近果。且住内院。不退位中。意指此行之远果。非取草时。其福不尽。

    △五劝一心修持。

    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至)正忆念如说修行。

    △二愿护法二。初菩萨守护流布。二如来赞述功德。

    今初。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至)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二如来赞述功德四。初赞护经。二护持名。三述殊胜。四示劝诫。

    今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护是经。

    普贤全体。即是妙法故。以法流之用。而护法流之源。

    △二护持名。

    我当以神通力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普贤道契佛心。名能召德故。持大士名者。得感佛护。

    △三述殊胜三。初示人胜。二示因胜。三示果胜。

    今初。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至)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文中五见当知句者。亦警惺现未得见此人者。令生渴仰也。意谓。此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必宿世具大善根。始能弘通。当知。此人虽身生末世。若能弘此即法身之妙典。不独得见普贤。蒙其教读加护。则与生值佛世。亲见我身。亲从我口闻法。亲陈供养。亲蒙我赞善者。等无有异。又复当知。是人既有如是胜因。自能感我手摩其头。安慰其心。自能感我以衣覆护。不令魔便。而况于他。敢不共相守护。

    △二示因胜。

    如是之人不复贪着世乐(至)能修普贤之行。

    初明不为外境所转者。以有直心正念实相法故。有福德培养力故。次明不为内惑所恼者。以智强故。与无贪等善根相应故。嫉妒被无嗔所治故。诸慢缺染慧无依不起故。少欲即无贪故。

    △三示果胜。

    普贤若如来灭后(至)当坐天人大众中师子法座上。

    受持等果。即当诣道场者。缘末法中。魔强法弱。多诸留难。此人能于烦恼大海中。以大信力。以大忍力。以大念力。高超诸衰。妙演一乘。是故感果。极胜极速。

    △四示劝诫。

    普贤若于后世(至)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不贪资生者。但患所以立也。况得随心所愿。次诫切勿轻毁等者。免招生现二报也。

    △三闻品获益。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至)诸菩萨具普贤道。

    得百千旋者。终之初地。具普贤道。乃终教十地之后心也。但举初后者。欲该中八也。又但举圣位者。即该三贤矣。佛世法会。于一座内。一闻圣法。便可位登十地。正见妙法之难思。

    △三总结流通。

    佛说是经时(至)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闻经竟。先得欢喜益者。即未来世诸佛也。

    妙法莲华经科拾卷第七(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