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科拾卷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西蜀沙门 佛闲勖??大师 立科

    门人 智一雪墩 拾遗

    △第二如来与记二。初述成。二与记。

    今初。

    药草喻品第五

    论云。三者求大乘人。一向决定增上慢心。起如是意。无别声闻缘觉佛乘。如是颠取。对治此故。说云雨譬喻。应知。又云。第三人者。令知种种乘。诸佛如来。平等说法。随诸众生。善根种子。而生芽故等。药草者。古云。去疾神功名药。秉润之形曰草。喻行药草秉教修生。则能秉之五蕴为草。依蕴之定慧名药。品中诠此。虽别为当机。其实地为成就卉木而生。雨为成就卉木而润。则若卉若木。皆正所为者。各有领受。如云而各滋茂。今约当机。如中药草。故以总从别。为说药草喻。

    △文二。初长文。二颂文。初四。初叹许所说。二广所不及。三正与述成。四结叹能知。

    今初。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至)真实功德诚如所言。

    连赞善哉者。一述其于前法喻。善领权实。一能借喻。曲尽怖大及慈济之状。其所说者。悉是如来真实功德。故以诚如印之。

    △二广所不及。

    如来复有无量无边(至)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四子追述。仅得化仪一门之义。此外复有无量摄取众生之善巧。岂四子所能窥。据此则世尊一代化仪。须凭本宗十门。庶无所遗。倘止用由小之大。一门之义而判。殆恐摄义未尽。纵加通别五时。亦难该刮。

    △三正与述成二。初略举智教。二广举喻法初三。初标设教不虚。二以智教互显。三约智释不虚。

    今初。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如来是诸法之王。于诸法门。竖说横说。俱得自在。此恐不信说不能尽之语。故举法王。正以告之。而显诚谛。意谓。人王之言。尚且不二。况法王耶。

    △二以智教互显。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至)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一切法。即顿渐偏圆权实等法门。皆从妙智流出。此以智显教也。其所说下。以教显智。谓所说法门。虽有小大种种之别。究而言之。即世谛语言必彻所自。亦不使滞于权浅。故曰皆到智地。一切智地。即一切种智。由能以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故喻之以地。

    △三约智释不虚二。初知法知机分释。二能了能示合释。

    今初。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至)深心所行通达无碍。

    初明能知诸法门。所有之力用。然近之归趣。虽有种种。若远之归趣。则同到智地。此知法也。亦知下。知机也。深心即所行之习因。所行即现前之业行。其数虽逾尘沙。悉皆通达。以能双鉴无碍。故令所说皆悉不虚。

    △二能了能知合释。

    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诸法即五蕴十界。诠义之境。各有本末。世尊以即实之权智。究而了之。即是实相。故以平等佛慧。示诸众生。虽诸众生。现住种种习因习果。毕竟终归一切智地。上科以药病相当。释所说不虚。此科以妙智能彻法渊底。转释其所以。亦即含平等说法意。故下说云雨无私喻。

    △二广陈喻法二。初喻明二法合。初二。初无差而差。二纵夺结成。初二。初约能生所生论无差而差。二约能润所润论无差而差。

    今初。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大千界是总相。乃合山川溪谷土地之别相。所成者。今止通取平等能生义。如正因佛性是总相。乃合五蕴之别相。所成者。亦通取平等能生义。

    次明所生之卉木。同有治病之功。而卉丛中。别有一种力强。能治病者。得名药草。然皆各有种子流类。各有名字色相。今于所生内。但通取此彼不同义也。

    如依平等正因。而有三乘五性。习因习果之别。

    二节合显无差而差义。

    山者宣也。谓能宣通阴阳之气。而发生万物也。川穿也。凡通水处。俱名为川。山洞虚空。有水处名溪。不贮水者名谷。卉草之都名。木。树之总称。

    △二约能润所润论无差而差。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至)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先明能润无差。云如佛身。充满法界。泽如教法。依平等一音。而演大千。卉木如所化之机。以此云雨普润。令小中大之种子。各得增长根茎枝叶。

    如平等智地。被润所有小中大之习因种子。而得增长小中大之信戒定慧。

    诸树下。明所润有差。谓上能润之云雨虽等。奈领受中之树有小大。草有上中下。各有所受多少之不同。究能覆之云是一。能润之雨。亦复是一。而却各各称其种性增长。此彼不同。

    如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解。所解既别。则依解所起之行。依行所得之果。俱迥异矣。二节合显能润所润。无差而差。

    △二纵夺结成。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一切众生。虽等有能生智地。等被法雨所润。唯其随分受润。故有三二之别。又若不蒙缘了二因。为之发起。即差别之相。亦不可得。

    △二法合二。初教以机异而似有差。二教以智一而实无差。初二。初略合前无差而差。二结示所说差即无差。初二。初即无差。二似有差。

    今初。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至)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现身如大云普覆。以大音声。号召一切。令知有佛降神。十号皆约修因所成之果德。而以名身也。

    未度者下。明降神所以也。其未度苦者。誓令得度。未解业缚者。誓令解缚。未安立于道品。誓令其安。未证得涅槃。誓令证得。至现未等事。我具三明。能如实知之。又我具五眼四智。是能知能见者。一心朗鉴。是知道者。六根不隔。是开道者。八音无滞。是说道者。

    汝等下。明号召所以也。

    此上总显如来以平等三业。普被一切。全无差别也。

    △二似有差。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至)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应召所来之众。同依正因智地而生。而有九界之差者。即依习所成之种子。所发之现行也。

    如来于时下。先观机也。前卉木。有大小根茎枝叶之别。今众生。亦有诸根利钝之异。

    随其下。即以一音平等之旨。称种种机。说种种法。如一雨普润也。

    是诸下。明闻法渐入道者。先各得五果之别。于现世得安隐者。即增上果。后生善处。即异熟果。以道受乐。即士用果。亦得闻法。即等流果。离诸障碍。即离系果。

    于诸下。结示任力所能。以见差别。如彼下。牒喻合明也。

    △二结示所说即无差。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至)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一相是法。一味是喻。喻上所说之法。随机增长。似有不同。实皆同饮甘露。了无异味也。所谓下。约断三障。证三德。显一相之旨。能令闻者。同圆种智也。解脱业缚。具八自在。即解脱相。离二死苦。即法身德相。灭烦恼惑。即般若德相。若能究竟。即归三德圆融秘藏一切种智。亦即三一圆融之般若。以所说之法。虽有多种。然皆从般若妙智流出故。仍成一相一味。平等之法门也。

    △二教以智一而实无差三。初明众生不知。二明如来能知。三正明教随智一。

    今初。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至)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众生根信不同。闻法起解亦异。而不自知所得皆是佛因。

    △二明如来能知。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至)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初约十界境。明佛能知由随熏染故。成九界种类。非具一切种智者。奚能知此众多种类。即是一种一相一体一性。

    念何下。且约三慧。该五类人。以明所知不谬。三事字。指三慧所缘之境体言。念思修三字。即指能缘之当体言。而皆以云何二字贯之者。乃审境起用也。如云此是云何之境。方起云何之念等。

    以何下。合上能所而言。即依所缘之境。而起三慧。三法字。即上三事字。不必约闻法。以闻法在未起。三慧之前故。

    以何下。明随因所感之果。以何法为能得之因。便得何等之果。众生现住种种习染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此种种差别。悉皆归于平等智地。明了无碍。

    如彼牒喻合明也。

    △三正明教随智一。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至)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会玄云。一相者。无异相故。无相相故。又般若云。皆同一相。所谓无相。无量义云。一相者无相。一味者一无漏味。殊胜资益。无别体故。何者是一相无相之体。所谓下出其体也。文有五句。前四四德。后一一性。解脱相是我德。脱二障缚。得自在故。离相乐德。离变易苦故。灭相净德。性绝妄染故。常寂灭相常德。四相不迁故。终归于空者。四德是不空藏。同归空藏为体。是一相一性也。

    又究竟涅槃者。是方便净。从因方便而修得故。常寂灭相。即性净涅槃。本性净故。终归于空。显一相无相也。

    佛知下。释疑云。佛昔虽知始末皆一。最初不为说一者。由先观众生之心。欲于根未熟时。则将之护之。恐生诽谤故。不即为说一。以显差即无差也。

    △四结叹能知。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至)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世尊为此渐机。以四十余年。皆说三乘。唯至今日。乃说一乘。为破三之始。归一之初。四子能悟已往之随宜。探从今之秘要。故致世尊之叹述。前品四子。虽于十种化仪中。窥见摄末归本一门之义。固为难得。世尊复恐彼以为尽能究竟。故上于述成中。即就彼所知。以广所不及。初约云雨。以喻能被之化法。非即如汝所谓先小后大。渐引之意。应知。本是一相一味。平等法门。次即以云雨所被中。亦非即如汝一草之增长。此外更有三草二木。各得增长等义。皆非汝之所知也。若以大钞。与今经合论。此一仪内。应共摄取七类机宜。谓三草二木。及先禀小人。今虽闻大。犹未回心者。可作未来得度因缘。故及今直闻大法之人。在昔虽未禀小。而知先时曾说小法。此如龙女等。

    △二颂文二。初标智教不虚。二述成广示。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至)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有者。因果不亡为有。如来以二十五王三昧。破二十五有。为法中之王。所言自属诚谛。本无先三后一之差。但随众生性欲。将之护之。而似有异耳。

    △二正与述成二。初喻明。二法合。初二。初颂无差而差。二颂差即无差。

    今初。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至)干地普洽药木并茂。

    大云遍覆无差。大雨普澍亦无差。大地发生亦复无差。而诸药木。虽曰并茂。其实增长各别。

    △二差即无差。

    其云所出一味之水(至)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被润之草木。虽各增长有差。其实能润之雨。本来一味平等。

    △二法合二。初教随机似异。二教随智实一。初三。初法雨平等。二禀受不同。三成实似异。

    今初。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至)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颂中具含三业平等意。初一颂。约喻标起身业平等。

    次明现身利物之益。皆以大慈平等普观。且劝其来。以佛世难值故。

    为大众下。颂口业平等。我观下。虽明意业平等。亦即释成说平等法之故。不因机分彼此。而起爱憎之心。亦不因深爱法者。而生贪着。不肯尽与。亦不缘狭劣所碍。而生放舍之心。恒为一切。平等说法。如为一人殷勤而说。即为众多。莫不皆然。唯知演说曾无他事。亦不生厌。如雨普润。纵机有不同。而我法雨等注。了无懈倦。

    △二禀受不同。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至)如彼草木所禀各异。

    初颂总标受润。次别示三草二木。以补长文。人天戒善。虽不能断惑。亦能暂伏贪等病苦。治令不起。故亦名药。

    知无下。以缘觉摄声闻。合颂中药草。此二人。同有定慧药力。能断能证。名为中草。

    求世下。权人求佛。二利治病。故名上草。独言精进者。以能遍?诸事度故。

    又诸下。此菩萨。虽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不妨于无所求中而求。故云专心佛道。于诸烦恼。自在能断。留故不断。以便润生涉有。望下为优。具荫庇力。故得名树。虽列三贤。未能证圣。故以小名。

    安住下。由此菩萨。得闻法空。以二种观道。能断第六识俱生我执种子。并分别法执种子。及第六俱生法执种子一分。第七俱生我执现行。受变易身。安住神通。以不退轮。度无量亿。初登圣位。望前三贤。为高为广。故如大树。

    此经被机。各品开合。数有多寡。如序品中。止言三乘。则前合人及天乘。于小乘内。复合一乘于大乘矣。法说及喻说。则从大乘。开出一乘。故有三车一车之喻。是为四矣。若今品喻中。乘虽列五。而人实有七。以初从小乘。开出人天。二合声闻于缘觉。三从大乘。开出一乘。四从一乘。开出三贤。名为小树。故乘五而人七也。此皆是由小之大之机。悉为摄末归本一仪所收。又此渐机内。有自小渐入三乘者。有自小直入一乘者。今经多是自小直入一乘者。以是由小之大。浅深常定之机故。不属随机不定所收。然据流通分。露出菩提场一事。则此说经仪。亦应分属本末无碍门。以诸声闻。为眼耳所障故。从根本一乘。流出密意三乘。及显了三乘。皆为所破。是故此经。名为破异一乘也。佛平下。帖显也。

    △三成实似异三。初再广不及。二总显法喻。三别示增长。

    今初。

    佛以此喻方便开示(至)于佛智慧如海一滴。

    能润佛智。广大如海。今虽以种种言辞。取喻云雨。演说一法。而于大智海中。亦但仅如取一滴以润之。令其各得增长。殊非溟渤全体。此正指华严海空。为此滴之所归。故彼经十力中。明世尊以常遍力。演大那罗延幢勇健法。以上所说校之。诚如彼之一滴。

    △二总显法喻。

    我雨法雨充满世间(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

    充满世间者。如海幢比丘。顶出诸佛。雨三十二种法雨也。随力而修。亦各得增长也。

    如彼下。且举现喻。贴显见所被。不止如上七类之增长。而更能充满三世间也。

    △三别示增长二。初正示增长。二结成成实。

    今初。

    声闻缘觉处于山林(至)是名大树而得增长。

    此下别取上文。贴显所被。以一味雨。充满一切世间。普得增长义。亦如上声闻缘觉。及大小二树之增长。说者须细玩于佛智慧。如海一滴。充满世间等句。神情庶得再广所不及意矣。

    合观一品。应有二种增长意。谓于法华有。以一味雨。令具三草二木之种子者。增长根茎等。此增长习因种子也。今闻法华后。复令草木各得增长。此因本有正因种子。受一雨润。最后令诸草木。同得一乘之增长也。说者不可不知。问。若如来必先以三乘法。度三种根。最后方说一乘者。何得为一相一味。答。昔于一乘。分别说三。今复摄三。仍归于一。宁非始终平等。了无异味。

    △二结成成实。

    如是迦叶佛所说法(至)润于人华各得成实。

    △二教随智实一。

    迦叶当知以诸因缘(至)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初二颂。约教结成废立。以显一乘也。谓在昔种种差别之开示。尽是方便。乃可废之假名。今之所说。方为无差之实教。即立一乘实教也。以随智演故。

    诸声下二句。并废其果。以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故。

    汝等下二句。会果成因也。谓二乘所有智断功德。即是菩萨克极果之因行。故云汝等所行等。

    渐渐下。立一乘果也。此则权教权果。皆属可废。唯立一实之因果矣。

    △二与记二。初记迦叶。次记三人。

    今初。

    授记品第六

    授记多义。具如旧说。

    △文二。初长文。二颂文。初二。初记因。二记果。

    今初。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至)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二记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至)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二颂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至)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次记三人二。初求记。二与记。初二。初长文。二颂文。

    今初。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至)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二颂文。

    大雄猛世尊(至)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如饥遇食。仍求而后食。正写中根之劣弱。不似身子一闻。当得作佛。便踊跃欢喜。更悔昔之不待也。

    △二与记三。初别记三人。二总记五百。三许说因缘。初三。初记须菩提。二记迦旃延。三记目犍连。

    今初。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至)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至)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长文共五节。初记因。二记果。三记劫国。四记寿命。五记正像。常处空说法者。或由四众往昔闻说空法受化。宿缘所追。今得与佛同集法会。故佛处空说法。盖藉外缘。令悟第一义空于当下也。又可令知事空皆真空。随缘所现之假法也。

    颂文。初一诫听。余颂上五节如文。

    八解脱。亦名八背舍。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即背此洁净五欲。舍此着心也。若修此观。则发无漏智慧。断界内惑。证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净洁五欲者。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为粗弊不净。若上二界五尘。即名洁净。无漏慧者。二乘人以此智慧。断除惑业。不漏落于生死也。惑有二种。若意根对法尘所起之惑。名分别起。属见所断。若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所起之惑。名俱生起。属修所断。

    △二记迦旃延。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至)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至)无量无数庄严其国。

    △三记目犍连。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至)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连(至)四十小劫像法亦尔。

    多摩罗?。是多阿摩罗?罗之略。此云性无垢贤。旃檀此方所无。故存梵不翻。或义翻为与药。以色有赤白之异。能除寒热二病。故由此香体贤洁。爇则幽远潜通。五内俱爽。涂则除病与乐。四大争强如此佛称本净妙性。寂而能照。能使法界众生。闻名见形者。皆得六根清净无碍。

    △二总记五百。

    我诸弟子威德具足(至)于未来世咸得成佛。

    △三许说因缘。

    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善听。

    △三因缘授记。

    化城喻品第七

    论云。实无而有。谓有增上慢心。以有世间三昧。三摩?提。实无涅槃。生涅槃想。如是倒取。对治此故。为说化城譬喻。应知。又云。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涅槃城者。所谓诸禅三昧。过彼城已。然后令入大般涅槃城故。拾云。神力所为。无而倏有。名之曰化。防非御敌。称之为城。如来以巧方便。无而说有。即以能诠之教。说名为化。依理所修之行。外能防分别起之非。内能御俱生起之敌。名之曰城。其所证无为之乐。亦名曰城。菩萨始自发心。终至果位。须经过三界二乘。五百险道。如来为疲劳者乃于中途。巧设此城。令暂止息。小始二人入此城已。生安隐想。始教顿往。虽知有城。而不取证。且留种子。润生设化。终教菩萨。知法如幻。权实双融。出入自在。或取为摄生方便。顿人无入无不入。圆人能立能废。入与不入。悉皆平等。炽然生死。即是涅槃。若顺若逆。总名方便。

    △文二。初说因缘。二与授记。初二。初长文。二颂文。初三。初往昔因缘。二今说法华。三法喻释成。初二。初结缘之由。二正明结缘。初二。初大通成道。二受请说法。初二。初明灭度久远。二明树下成道。

    今初。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至)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至)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

    欲明结缘之由。先示结缘之主。号曰大通智胜者。以此佛能通之大智。超胜九界。于体力性相等法。莫不究尽明了故。国名好城者。由彼国众生。能以戒法。外防七支之非。内具定慧之乐。中表皆严故。劫名大相者。由彼时内有出世大人现相故。譬如下。约喻明过去之久远也。地即是种。以有能生之德故。点与不点。尽抹为尘者。以最初被点之一界为首。至最后墨尽所点之一界止。其中间所有世界。有已经行过被点者。亦有虽经行过未曾被点者。今尽取来。抹以为尘。而作筹马。以算彼佛过去久远之劫。以一尘为一劫。可为至多。而实彼佛灭度已来。所经劫数。复过于此。故前云甚大久远。

    我以下。约见昔如今。以显佛智之微妙。以三世往来之相。皆不离如来妙智。一念洞鉴之外故。

    △二明树下成道。

    佛告诸比丘(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经云。如来得菩提。实不系于日。今于十劫坐待者。盖有因见坐待之仪。而得大益者。示现也。

    菩提树高一由旬者。佛寿既长。应形自大。故座甚高。即彼时众生。所有身命。自与今五浊不侔矣。佛于下。乃忉利天敷座已。复于座前祝曰。佛当于我所敷座上。得成菩提之辞也。适坐一句。即彼佛顺所请也。

    时诸下。略叙诸天始终兴供之不怠也。

    诸比丘下。正明成道。所证理圆。故曰现前。能证智彻。故成三菩提。

    △二受请说法二。初受请。二说法。初二。初受十六王子请。二受诸梵天王请。初二。初同众诣佛。二偈赞请法。

    今初。

    其佛未出家时(至)头面礼足绕佛毕已。

    舍所珍诣佛句内。含王子以三种不坚。易三坚法意。由王子悟知世间财物。体非坚固。聚散无常。是故舍之。贸易出世安乐涅槃坚固法财。往诣句。即含知身假合。不可久存。知命无常。不可久保。故舍世间深重恩爱。而诣佛所。修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