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科拾卷第一(之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若遇下。恐有疑云。佛灭后。解义人既难得。其得罗汉者。宁不永入灭耶。又宁不与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说违耶。释云。世尊以利他成事智。为舍果缚之者。现变化净土。为彼所依。亦于彼为现变化身。即于彼中。为说此法。令其决了唯一之旨。余者。对我佛而言他佛也。准此会初退席者。谅亦不在彼土之外矣。

    △三结显唯一。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至)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先约己言。次约诸佛。以显师子吼决定说也。

    △二偈文二。初叙意。次举颂。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举颂三。初拣别伪流叹众贞实。二正颂长文显法唯一。三赞法流通信喜作佛。

    今初。

    比丘比丘尼(至)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

    慢有七种。一单名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劣慢。七邪慢。文具五六。出家二众。言增上者。谓未得上人法。未证上人理。便言已证已得。在家言我慢者。或恃种族及才能也。女智浅劣。易被邪僻所惑。虽闻正法。难于生信。戒有三种。一者律仪。通于圣凡定散。二者定共。通于圣凡。不属散心。三者道共。通学无学。言有缺漏者。于律仪有失。如器缺。则易见。于定道有失。如器渗漏。则难见。即内起恶觉如玉含瑕。外动身口。如玉露玼。糟无合欢之味。糠乏充饥之实。取此喻彼。显不堪受大法也。

    唯有下。叹唯存贞实也。

    △二正颂长文显法唯一二。初颂牒释。二颂广明。

    今初。

    舍利弗善听(至)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初六颂。颂开权诸佛所得。若权若实。并皆寂灭离言。非假方便。何能有说此能应也。众生下。颂能感也。佛悉下。颂说法应机。先令得欢喜益也。或说下显所说有种种也。修多罗云契经。然有通别之异通即圣教之都名。别即十二分中。直说法相者。今文指此。伽陀云孤起。本事说本昔世界事也。本生说本昔受生事也。未曾有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也。因缘若己若他。缘起事也。譬喻以比况显法也。祇夜云重颂。重颂上直说修多罗也。优波提舍云论议。上皆随宜所说也。又十二分教。皆通大小乘。今文且以四十年中。属权小之九部言之故。曰随顺众生说有云。小之九部。除十二中之方广。自说。授记。大之九部。除十二中之因缘。譬喻。论议。乃一往之说也。我设下。颂开权。所以下。颂说大。所以有佛子下。正颂今日障除心净。堪受大法也。又既许能闻一偈。成佛无疑。则前闻许开显。后退席者。亦应有分矣。

    △二广明二。初通明诸佛以己释成。二别明三世以己释成。初二。初通明诸佛开显。二以己释成开显。

    今初。

    十方佛土中(至)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初以七句。明施权说实。大疏释无二无三云。若直望经意。但立一乘为真。趣举二三。悉皆不许。不论小大。如说世中此人独立。更无与比。非要别指张王二人。下句释疑。假名虽无实义。若藉为引导之梯。亦所不废。上明诸佛。亦唯一乘。诸佛下五句。更显唯一事实。不以小乘济度。佛自下。约诸佛自证。以释一乘一事意。如来定慧双游。深心契寂。利智贯达。以此二法。既庄严自所得之法身。复以所证。转入教道。利他既自证大乘。若以小法。乃至化一人。则堕悭贪矣。殊为不可。是以凡能归信者。我必以清净三业应之。口无欺诳。不轻未学。意无贪嫉。不妒彼胜。故于十方。以无畏相严之身。为说一实相印。印定一切。唯一实相。所谓无相。同证无上至一之道。

    △二以己释成开显四。初原始要终。二明五浊障重。三说小治障。四障除显实。

    今初。

    舍利弗当知(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初引本所发之誓。次颂。且约一期得说。以明愿满。非括尽一切言满也。

    △二明五浊障重。

    若我遇众生(至)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初明隐实所以。诸佛心内众生遭苦。众生心内诸佛兴悲。故得相遇。遇时本欲尽以佛道教之。其奈无智者。迷而不受。则虽遇如不遇耳。然无智乃五浊之源。故先揭之。次明五浊之相。夫自人寿八万减至二万。则入五浊矣。当本师降神时。寿已减至百岁。正值五浊。咸臻之际。是故经中。竖将五浊。分属三世。以明众生久被汩没。诚为难度。文有三节。初用烦恼众生二浊。以明过去。善本即智未修。善本则唯用识情。要知无智即为入浊之源。故众生于五欲境。或憎或爱。咸生热恼。即烦恼浊也。此属惑道。复由境迷惑现。发动七支业行因缘。致令堕于三恶六趣。其能趣恶趣者众生也。以身受遍诸苦。即众生浊也。上约二浊。该惑业苦三于过去世。受胎下。二约命浊见浊。以明现在。谓于往昔。设有片善。感受人中胞胎微形。更缘业重福轻。于世世中。亦不能逃于命浊。但受命短苦长之报。即或发心。厌苦求脱。又复误入邪见稠林。信受断常等说。深着不舍。纵有正法在前。而由我慢充满。闻亦不信。成阐提种。堕于见浊之内。于千下。三独显邪见过重。转成劫浊。谓此邪见。不但障蔽现生。亦障未来。千万生中。不闻佛名。正法之善。故曰难度。如此论浊。庶不与下文重叠矣。

    △三说小治障。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特以障重。不堪说大法。故以谛缘之法。先为治障之方便。尽苦道即尽智也。

    △四明障除显实。

    我虽说涅槃(至)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

    初直显昔果非真。诸法下。释非真义。谓诸法本来寂灭。无可取舍。若见有苦可舍。有灭可取。则乖一理齐平之旨矣。若佛子能依此旨行道。已未来成佛。其若返掌。方名真灭。特以小能治障。大教方兴故。以方便开示三乘。然后说一。十方诸佛。咸遵此式。须知诸佛能诠之语。彼此皆同。其所说之法。亦惟有一。

    △二别明三世以己释成二。初别明三世开显。二以己释成开显。初三。初明过去。二明未来。三明现在。初二。初颂诸佛开显。二以方便助显。

    今初。

    过去无数劫(至)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

    △二以方便助显二。初总明。二别明。

    今初。

    又诸大圣主(至)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异方便。且约事度言。助显字即释异义。以去开显时遥故明异也。亦即影显前开三显一。乃正方便也。

    问。人天因可以称异。其前后为实所施之权。既均属事度。何得抑前扬后耶。答。据终教的旨。凡咳唾拈示。既皆业识。即如来藏显发第一义处。有何差别。今以善根成熟。近开显之权。即摄入正方便中。其最初引令发心之权行。则名为异。以去开显时甚远故。

    △二别明二。初以三乘助显。二以人天助显。

    今初。

    若有众生类(至)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此中止取能闻六度。一念之善。及见佛灭。一念善软之心。不可约修六度深言。而如来即因此一念之微。或因一念之随喜。藉此以为可教之基。即将之护之。令其不昧。渐渐推广。从微之着。所谓助显也。故异中之权。不得与最后所开之权平看。便该至通别二教。

    于佛灭。能发一念之善软。不被强扩难调之烦恼所制者。亦为将护至成熟位。必为开显。俱已成佛。

    △二以人天助显二。初约缘因显实二约了因显实。初十。初志心起塔。

    诸佛灭度已(至)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

    余谓能于舍利塔前。一兴供养。当获千返生天之报。况造塔者。自然蒙报。遐劫之后。所有余福。渐当开显。

    △二戏沙作塔。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于尘劳中。虽是戏沙为塔。亦如凿石火发。而燎原烈??。何尝离此一星之外。据此则知上文六度皆约最初效法一念言。更有深意。是故经中。前言志心。后言戏心。下皆仿此。

    △三志心造像。

    若人为佛故(至)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造像功德。经明十一种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洁。二者生处无恶。三者常生贵家。四者身如金色。五者丰饶珍玩。六者生贤善家。七者生得为王。八者作金轮王。九者生梵天住寿一劫。十者不堕恶道。十一者后生还能敬重三宝。又云。若人临终发心造像。乃至如麦??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据此言。报虽不唯在天乘。今文且约天说。

    △四戏心画佛。

    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

    五结成显实。

    如是诸人等(至)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亦但以己昔被开显之法门。而度多众也。

    △六约诸尘供养。

    若人于塔庙(至)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七散心献供。

    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

    △八明身业礼敬。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

    △九结两番大益。

    以此供养像(至)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十明随口称敬。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南无或云那谟。或云南摩。皆梵音楚夏也。此翻归命。或云度我。大品云。佛言若有一人。称南无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二约了因显实。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于过去佛法中。但得一闻此法。即成了因智种。为开显之基矣。宗镜云。如世井泉。以海为体。若人饮者。皆得海味。一体无异。但随业力。而得咸味。具信人闻。便得如来法身。大悲智味。阐提之人。无所堪任。然如来智。亦作生因。如泥蛤生天。厩象悛恶是也。

    △二明未来。

    未来诸世尊(至)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初明友便说法。

    一切下。引权入实。

    诸佛下。明本愿。

    未来下。正明说一。诸佛下。释说一所以。大疏云。以唯一性。故说一乘。此一性者。即以能证之智。遍知色心等法。从本已来。性相寂灭。于自他共非即非离。湛然常住。有来即无。非推之使无。故曰常无性。则常无性。即所证之理耳。此无性理。即是中道成佛种子。亦即正因佛性。是了因之所了者。缘即缘因佛性。是生因之所生者。体即六度万行。以此智教之缘起彼正因。令得佛果。上约因种种释。若约果种释种性。关中云。佛报唯佛。其理不差。即性义也。说法度人。类皆相似。此种义也。果之种性。从真理生。故云从缘起。意云。佛缘理生。理既无二。是故说一乘。所谓证理成佛。称理说一也。是法下。重释上偈也。谓是法即前所知之法。所以常无性者。由住真如正位。世法即如。故皆常住。谓因乖常理。成三界无常。若解无常之实。即无常而成常矣。则常与无常。二理不偏。故涅槃经。况之二鸟。今于道场。证知一切世间。无常即真常理。犹悬镜高堂万像斯鉴。二而不二。不可言宣。以方便力。假以言说。一尚假说。焉有二三。

    △三明现在。

    天人所供养(至)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

    真如一心。本来寂灭。非轮回生死之灭。亦非对治之灭。故称第一。于一心寂灭。无可说处。以方便力作种种说。

    △二约以己释成四。初以二偈标起。二观机起悲。三应机说法。四正舍方便。

    今我亦如是(至)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台家指此二偈。为下说譬之本。私谓。下喻不过将上法说画出一图。与之重为比明而已。何必克指亦如是等者。正以己释成。三世诸佛开显之道。皆同也。

    △二观机运悲。

    舍利弗当知(至)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法性土中。佛眼圆鉴群机。普应万有。兹为一类渐机。应以先权后实法门摄受。乃脱御现身于五浊。须知。此下横论五浊。正申明上劫浊乱时。众生垢重之相。显是五浊同集之时。致令障重执深。与世尊悲愿。更相关涉。是以惊入火宅。

    六道为无福慧者行处。众生浊也。

    险道中易于数数丧身失命者。命浊也。

    外被欲尘所蒙。内以贪爱自蔽而堕。正如??牛因爱尾之被害。此烦恼浊也。

    唯佛始能破浊。既不求佛。则堕于劫浊矣。

    深入邪见。既被见浊所蔽。纵有甘露。亦不肯饮。是以苦楚相连。无复能出。恶人恶法。恶时恶世同集。正众生垢重。劫浊搅乱之际。安能不起大悲。而为拔济。

    △三应机说法四。初念自所得法。二念诸佛用权。三明诸佛现赞。四明敬顺佛教。初四。初明所得微妙。二明所化根钝。三明释梵请法。四明无机息化。

    今初。

    我始坐道场(至)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道场在摩竭提国西南。去泥连河不远。佛初在此。修治得道。故云道场。始者约时而明。若约佛赴机。无时不始。机若无感。则无有始。又登地圣人。恒见常说一味之经。唯见有始。而无终穷。就佛而言。无始不始。若约方便。皆从一乘印中。现差别相也。坐道场者。古今情亡。心无初相。名之曰始。无身现身。无住而住名坐。即无念而照。见心常住。名坐道场。此约终实义言也。始教则以八相示成名化。四智创圆名报。为坐道场。小中则以三十四心断结。五分法身初圆。以丈六身。于木树下。名坐道场。约顿则无成无不成。譬如世界。乃有成坏。而虚空则无增减。若约圆者。则以十佛法界之身云。遍因陀罗网无尽之时处。念念初初。为物而现。摄三世间。主伴具足。名坐道场。今指未开显前事。何约小说。余四因便故来。观树者。感在树下坐。得成佛道之恩故观察。经行者。念地德故。皆欲赛泽意也。于三七下。通考诸经。如普曜密迹二经。皆云。于第二日说三乘。四分律六七。兴显经七七。五分律八七。智论五十个七日。十二游经一年。时既不定。说亦不同。皆随机宜。以致见闻有异也。今云三七者。如因果经云。佛成道初。一七日思惟。我法微妙。无能受者。二七思惟众生上中下根。三七思惟谁应先闻佛法。独彼经与今说稍合。但据今之思惟。专以法大机小为言。故欲涅槃。须知言思惟者。俱是循机所见。如来已离觉观故。现量缘境故。是五浊中所见故。

    △二明所化根钝。

    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三明释梵请法。

    尔时诸梵王(至)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

    凡佛出世。皆有梵王请法程规。

    △四明无机息化。

    我即自思惟(至)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灭虽无益。而校因说有损差胜。故曰宁不说而入灭也。

    △二念诸佛用权。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仍念过去佛。既用方便渐诱。不忍顿舍。我又何不取法。大凡诸佛。为一类渐机。虽同用先权后实法门摄受其所被机。仍有难度易化者。以所出现之时。有不同故。且如今贤劫千佛之首拘楼孙如来。出于人寿五万岁时。拘那含四万岁。迦叶二万。纵皆先权后实。特缘时胜机胜。皆为易化。本师应在人寿一万时出现。特缘无机可度。是以下延人寿减至百岁。乃为降灵。虽有可度。奈众生色心俱劣。更被五浊同时敦逼。故诸众生。洵为难度。纵法诸佛。更须曲济。

    △三诸佛现赞。

    作是思惟时(至)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由方便体同。感应相宜故。蒙现赞言。第一者。缘现身五浊。曲济慈悲。化所难化。故据大论。称释迦文尼。则文字乃牟字之楚夏也。

    △四敬顺佛教。

    舍利弗当知(至)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闻赞而称南无佛者。答以敬顺意也。

    思惟下。明顺机设化。波罗奈。中印土境。乃河名也。去河不远。造立王城。或翻江绕城。而国亦因此得名。又古世曾豢鹿于此。故又名鹿苑。三七后。即趣此说法。分明隐略菩提场一段事。显声闻未曾见闻华严来。故下天人亦祇举二种法轮。如来于下文。亦祇举宅内许三。出宅与一之喻。

    诸法下。正明设化。诸法森然在目。似可敷陈。而由当体即是寂灭实相。胡可言宣。虽不可言。然亦不着无言。故以方便。先为五人。趣波罗奈。一夏调根。初为陈如。说四谛得道。次为頞鞞?提。说布施生天福乐。二人同时证果。三为迦叶拘利二人。亦如前说。皆得圣果。是为三番度五比丘。今为夙缘所追。故先得度。

    是名下。明三宝之名初现。轮有运转摧碾二义。佛今转自心中法。入于他心。摧其烦恼。转凡成圣。故名转法轮也复缘弟子受行。烦恼断处。涅槃名生。则以能说者名佛。所说者名法。依法得果者。名罗汉僧伽。于是小乘三宝之名。初现世间。

    从久下。释疑云。此辈所以初闻即能得果者。以我从久远。鉴其乐小。乃为赞小。故今一闻得称本习。即能速证。然久远义。亦密含化城寿量矣。

    △四正舍方便二。初明机宜叩圣。二明正舍方便。

    今初。

    舍利弗当知(至)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今于未开解前。突指三乘。为佛子者。直据正因言也。言志求者。应约二种人言。一约二乘虽于往昔退大。而愿珠未失。今至成熟位中。言志求也。一约权教大乘。于出界后。不见果法。故言志求。皆索果意也。咸以敬心来。即指说无量义经时也。言曾闻者。此又指有夙缘矣。然索果由于机发。应有四句如旧注。

    我即下。正明障除机发。应三请之索起嘉运。为说佛慧也。是其时者。谓有障已除。而大机已发者。亦有障虽未除。而大机已熟者。况复小智已出。唯有利益矣。

    △二明正舍方便。

    舍利弗当知(至)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言喜者。枝叶已去。唯有贞实。故可直舍方便。但说无上。则薝卜林中。不闻余香矣。于菩萨中。此约一因会三果归一果也。舍方便。乃约教明废三立一也。文殊前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今闻三世诸佛。唯以平等佛慧说法。彼诸权乘菩萨。定性二乘。及无性阐提。舍不成佛之疑矣。千二罗汉。一向自谓涅槃。无所堪任。今闻皆当作佛之言。正昔所未闻。而今始闻也。菩萨除疑。罗汉作佛各说一边也。

    如三下。顺上总结以己释成之意。

    △三赞法流通信喜作佛。

    诸佛兴出世(至)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初明佛难值。悬远者。且无论过无量劫。空过无佛即如今贤劫第三迦叶如来。于人寿减至二万时。乃出现。此后过百年。减一岁。过百减一。如此减至百岁时。始逢我释尊出世。其间所经岁月。安可计算。故云悬远。文总在重显难。而意重能听之人难得。故引喻释成。能以一言赞善者。便如供养三世佛。犹过灵瑞现之希有。今得手捧目观口诵心惟之人。倘不生难遭想。其辜己灵多矣。

    汝等下。劝当因人信法。

    汝等下。劝当因法知要。

    以五下。拣非器不求并记。不信人堕苦。

    有惭下。劝若得法器。应当广赞。

    舍利下。先为当机敦信于权。唯习学人。能知如来方便说法。

    汝等下。普对三乘。令其回视在昔之方便。再睹今日之说实。既于权实无疑。应当自知作佛矣。

    妙法莲华经科拾卷第一下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