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师利结益。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今此诸大会。及我皆已见。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广导诸群生。令速成菩提。

    第七智积偈叹。

    △从文殊去。第二明利益。文为九。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

    第一文殊自叙。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

    第二智积发问。

    文殊师利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第三文殊正答。

    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萨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第四智积执别教而为疑。

    △第五龙女明圆释疑。初长行。次偈。自为三。

    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却住一面。

    初是经家叙忽现申敬也。

    以偈赞曰。

    偈复为三。

    深达罪福相。遍昭于十方。

    初半偈。明持经得解也。罪福者。约七方便传作。今偈深达无罪无福。入一实相。名为深达。十方即十法界。同以实慧朗之。故言遍照。

    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天人所戴仰。龙神咸恭敬。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

    次二偈。明成就二身。具三十二相者。深得法身之理。即备相好。如大品明。欲得一切法。当学般若。如得如意珠。二乘但得空。空无相好也。

    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证知。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

    第三引佛为证。

    △第六身子狭小三藏权难。为二。

    尔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

    初身子复难。先总明难信。

    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迳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此是第二身子释有五碍。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

    第七龙女以实除疑。现成明证中。初献珠。表得圆解。圆珠表其修得圆因。奉佛是将因克果。佛受疾者。获果速也。此即一念坐道场。成佛不虚。明证若此。

    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

    次正示因圆果满。胎经云。魔梵释女。皆不舍身。不受身。悉于现身得成佛。故偈言。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问。此龙女为不舍分段。即成佛否。若不即身成佛。此文及胎经云何通耶。答。今龙女文。从同体权说。以证圆经成佛速疾。若实行不疾。权行徒引。是则权实义等。理不徒然。故胎经偈。从实得说。若实得者。从六根净。得无生忍。当知龙女应物所好。容起神变。现身成佛。及证圆经。既证无生。岂不能知本无舍受。何妨舍此往彼。余教凡位。至此会中。进断无明。亦复如是。凡如此例。必须权实不二。以释疑妨。

    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此是第八中。初时众见闻。住南方者。由被缘熟。宜以八相成道。此土缘薄。秪以龙女教化。此是权巧之力。得一身一切身。普现色身三昧也。况权巧者。不必一向唯作权释。秪云龙女已得无生。则约体用。而论权巧。非谓专约本迹为权巧也。故权实二义。经力俱成。他人释此。或云龙女七地十地等者。不能显经力用故也。

    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无量众生。闻法解悟。得不退转。无量众生。得受道记。无垢世界。六反震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

    此是第八中。次人天欢喜。彼此蒙益。

    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第九智积身子等。默然信伏。此是文殊通经。龙女作佛竟。此达多品。引往弘经彼我兼益。明今宣化事验不虚。以劝流通。文毕。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

    此品。是迹门五品单流通中。第三八万大土。此土弘经。新得记者。他土弘通也。有本云劝持者。义须两存。随题皆得。不及从初。故题持品。二万菩萨奉命弘经。故名持品。重劝八十万亿那由他弘经。故名劝持品。问。何故尔。答。二万是法师品初。别命之数。故奉旨受持。八十万亿那由他等。前无别命。止通觅。今佛眼视。令其发誓。此土通经。证验深重。佛意殷勤。是故蒙劝而弘。故有二意也。就文为二。先明受持。后明劝持。初文复为三。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初二万菩萨奉命。此土持经也。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受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受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

    次五百八千声闻发誓。他国流通也。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此诸尼请记有三。初波阇波提请记也。姨母者。本行经云。释种有长者。名善觉。生八女。时净饭王与三弟。四人各纳二女。净饭王妃。即是摩耶。此云天后。生太子已。七日命终。生忉利天中。次妃即第八女。名摩诃波阇波提。亦云大爱道。即是其姨。故云姨母也。问。此诸声闻。已成大士。何故不能此土弘经耶。答。为引初心始行菩萨。未能恶世苦行通经。复欲开于始行安乐行品也。

    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如来与记也。憍昙弥此云最胜。即是波阇波提。亦云瞿昙弥。姓也。总与波阇及六千授记竟。

    尔时。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

    二耶输请记。耶输此云名闻也。

    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次明与记。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并其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世尊导师。安隐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

    此是诸尼领解欢喜。

    诸比丘尼。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国土。广宣此经。

    此是诸尼发誓弘经。

    △第二劝持。有长行偈颂。长行有五。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转不退法轮。得诸陀罗尼。

    初佛眼视。即是默劝。而不告者。上来虽不别命。而举持经功德深厚。引证分明。多宝分身。远来劝发。此之殷勤。事已义足。有欲应命。宜即发誓。无复繁言。又将护声闻他方之愿。是故世尊不侯称扬也。

    即从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说此经者。当如佛教。广宣斯法。

    第二菩萨请告。

    复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见告敕。

    三明今佛默然。

    我当云何。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

    第四菩萨知意。

    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唯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第五发誓通经。

    △下去偈文。是孤起偈。诸菩萨等。请护弘经。即是自述弘经方轨故也。何者。以由佛于法师品中。说方轨竟。宝塔慕觅用方轨人。达多引往用方轨者。安乐行。是始行方轨。故云住忍辱地等。具如后品。若不尔者。则弘经无轨。无轨弘经。斯无是处。如赤身入阵。自损不虚。被铠之言。应不徒设。偈有二十行。请护持经。前十七行。被忍衣弘经。次第二一行。入室弘经。次第三一行。坐座弘经。次第四一行。总结请知。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下初忍衣中。细科为三。

    惟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恐怖恶世中。我等当广说。

    初总明时节也。

    △次所忍境又三。

    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应忍。

    初一行。通明俗众。是所忍邪见人也。

    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谓为得。我慢心充满。

    次一行。明出家增上慢者。此又过前。

    或有阿练若。衲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贪着利养故。与白衣说法。为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是人怀恶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练若。好出我等过。而作如是言。此诸比丘等。为贪利养故。说外道论义。自作此经典。诳惑世间人。为求名闻故。分别说是经。常在大众中。欲毁我等故。向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及余比丘众。诽谤说我恶。谓是邪见人。说外道论义。

    此上七行偈。是第三僭圣增上慢者。此过前最甚。以后后者。转难识故。中阿含第六云。阿兰若。此翻无事。即无诤也。有事必诤。头陀此翻抖擞。宝云经云。阿练儿处也。住阿兰若者。不与世诤。不近不远。便于乞食。有树阴多华果。足净水。无难事。不险阻。易登陟。独无侣。诵所闻。兰若比丘。见王王子婆罗门及一切人来。比丘唱善来善来。可就此坐。彼即共坐。彼不坐。比丘亦不得坐。应种种说法。安慰令喜。佛灭后末。恶世不应戒。比丘虽说戒法而得活。而于戒法不乐行。历五分法身。余一切道法。亦如是说。如齆鼻人。说栴檀。既自无香。亦不自闻。天人龙神。鸠槃荼。终不供养无戒人。余四分亦如是。无有能将妙法来。必由净戒之所起。余定慧解脱亦如是。若遇垂死最重病。痛恼逼迫极无憀。念佛三昧常不舍。一切苦切夺其心。彼人自解是法故。则知一切诸法空。若不尔者。非兰若行。凡居兰若。为调烦恼。自举蔑他。非无诤行。未知端拱意在何之。轻倨师友。傲慢王臣。况令无识者谓圣。使有眼者寒心。罗云之行永乖。空生之德安在。但由内心不实。专以身营外虚。笃论其道。诸无所云。审如宾头卢知王七年矣国。及稠禅师进否为王。故起居适时。安得一向。十住婆沙明。兰若比丘。乃至具五十法。方堪止住。乃至十二头陀。各具十法。不然则且寻师进道。何遽守愚。出家离世。割爱慕道。应以五分而为正则。尚违小乘之式。而反轻于大教者。尤害之甚。若以此名。而均于大。则大乘三学二脱。可以自规。方应出家兰若之式。若着所说。不勤行之。专思自活。如斯等辈。名相似三学。矫三学。贼三学。许三学。而欲轻于通经者。故令弘者。当着忍衣。专弘正法。有戒之人。具增三学。方名增戒。守一不行。信知戒减。戒尚不行。安行定慧。故须历五分勘之。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诸恶。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如此轻慢言。皆当忍受之。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着忍辱铠。为说是经故。忍此诸难事。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我等于来世。护持佛所嘱。世尊自当知。浊世恶比丘。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说法。恶口而颦蹙。数数见摈出。远离于塔寺。如是等众恶。念佛告敕故。皆当忍是事。

    此第三明着衣意。忍辱铠者。应须四教释忍。初三藏小乘中。阿含第五云。黑齿比丘。诉佛云。舍利弗骂我说我。佛疾唤舍利弗。实骂说不。舍利弗言。心不定者。或说骂。我心已定。云何说骂。如折角牛不触娆人。如残童子耻不恼彼。我心如地水火风。净与不净。大小便利?唾。受而不骂心如扫帚。净不净俱扫。又如破器盛脂。置之日中。渧渧恒漏。自观九孔。常漏不净。云何骂说于他。又如死蛇狗等。系净童子颈。惭耻自愧。不骂说他。佛问。如是恶人。汝云何观。答。人有五。一身善口意不善。但念其善。不念不善。如衲衣比丘。见粪聚弊帛。左捉右舒。截弃不净。而取于净。念用其身净。以规我身。弃其口意。以诫我口意。又口行净。身意不净。亦念其口。弃其身意。如热渴者。值多草池。披草掬水。凉身止渴。又意净。身口不净亦念其意。不用其身口。如行路热渴。唯牛迹少水。我若用掬若手。水则浑浊。应两膝跪。两手凭。口就吸之。以除热渴。又三业皆不净者。虽无可用。当痛念之。如路见病人。安置使稳。念此不净。使得值善知识。治其三业。勿令堕落三途。又三种皆净。常念是人。以自训况。念齐愿齐。如清凉池。多诸华草。热渴入中。以自苏息。常念境界。以去我恶。此是三藏教中。用苦无常不净无我真空。为忍辱铠也。毗婆沙第八云。念骂是一语。余皆唤声。终日唤声。于我何为。又此方是卑陋语。他方是称赞语。我若念此卑语。无处得乐。又观此字。骂若颠倒。此字即成赞。又骂是一界少分。一入少分。一阴少分。骂少不骂多。又谁成就骂。骂者成就。成就自彼。于我何为。又骂是一字。一字不成骂。二字成骂。无有一时称二字者。若称后字。前字已灭。又能骂所骂一时。同一刹那俱灭。于我何为。如是等观空如幻如化。用通空为铠。委如止观入空无生观中具说。又婆沙第十七云。凡圣俱有三受。亦云五受。即忧喜苦乐舍。凡圣三受。云何差别。凡夫于苦受有二。一身受苦。二心受忧悲。如三毒箭。失乐则瞋。得乐则喜。不苦不乐则痴。圣人但有身受。而无心受。于苦不瞋。于乐不爱。于不苦不乐不痴。三使不能使。于使得解脱。故有凡圣之异。如此等有无差降者。此用别教。为忍辱铠也。已上三教明铠非妙。今经明铠者。以念佛为忍辱铠。是圆念法身佛。即第一义佛。即是法故。文云念佛告敕。即法也。佛即是僧。僧即事理俱和。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如此之铠。一铠一切铠。即圆教铠也。由能观别。得诸教名。所观五受。其相不别。故持者应观三受。故云能忍诸恶行等。已上从偈初至此。是初明忍衣毕。

    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说佛所嘱法。

    第二明入如来室弘经法。

    我是世尊使。处众无所畏。我当善说法。愿佛安隐住。

    第三明坐如来座弘法。

    我于世尊前。诸来十方佛。发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第四总结请知。此持品八万大士奉命此土弘经竟。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八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