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梵网合注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卷第二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注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订

    (己)三明十金刚心三。初总征。二别释。三结指。

    (庚)今初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金刚种子有十心。

    金刚种子者。修习中观。能为金刚十地而作种子。又三十心皆是种子。惟此十心。倍为坚固。故名金刚。别则一心分对一向。圆则位位具修此心。乃至妙觉究竟此心。今就义便。且约次第中观为解。又复大似圆家十信。一信。二念。第六不退。名义皆同。深心回向。即精进义。达即慧义。直即定义。大乘不异护心。无相还同回向。慧心与戒。不坏与愿。取义稍殊。亦不甚远。良繇界外机宜不同。或接或借。致成异趣。圆人称性修观。总皆揽入一念心中。无违妨也。

    (庚)二别释十。初信心。(至)十不坏心。

    (辛)今初

    若佛子。信者。一切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不起外道邪见心。诸见名著。结有造业必不受。入空无为法中。三相无。无无。生无生。无住住。无灭灭。无有一切法空。世谛第一义谛智。尽灭异空。色空细心。心空细心。心心空故。信信寂灭。无体性和合。亦无依然主者我人名。用三界假我。我无得集相。故名无相信。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以信力故。不起外道邪见心。及一切世间种种妄见。名字计著。能结三有果报。能造善恶诸业者。亦必不受。入于真空无为法中。生住灭相。当体皆无。亦并无无相可得。所谓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无住而住。住即无住。无灭而灭。灭即无灭。不惟无一切法。亦无一切法空。惟以照了世谛第一义谛之权实妙智。尽灭凡外所计异色之空。及色界空界之微细心想。二乘心空之微细心智。如是心心皆空故。方生中道实信。信于中道寂灭之理。了知诸法不自生。故无体性。不共生。故无和合。不无因。故无依然。依然即是自然。不他生。故无主者我人名。但用三界假名之我。而此我实无得集之相。故名无相信也。此亦可别对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者。入空无为法中。即纯洁精真义。不起邪见。不受结业等。即远诸留患义。用三界假我。我无得集相。即当度众生。灭除度相义。心心空故信信寂灭。即回无为心向涅槃路义。

    (辛)二念心

    若佛子。作念六念。常觉乃至常施。第一义谛。空。无著无解生住灭相不动不到去来。而于诸业受者一合相。回向入法界智。慧慧相乘。乘乘寂灭。焰焰无常。光光无无。生生不起。转易空道。变前转后。变转化化。化转转变同时同住。焰焰一相。生灭一时。已变。未变。变变。化亦得一。受亦如是。

    作念者。能念之观慧。六念者。所念之谛境也。能念无非一心三观。所念无非一境三谛。常觉下。先释所念。回向下。次释能念。常觉者。心外无佛。佛即是心。乃至者。略指法僧戒天。心外无法。法即是心。名常法。心外无僧。僧即觉法和合。名常僧。无作妙戒。究竟色相。名常戒。第一义天。法尔性德。名常天。三轮体寂。究竟大施。名常施。名虽有六。实惟第一义谛。此总明三谛圆融之境也。空字。别明真谛。无著无解。别明俗谛。生住灭相。现在不动。不到过去未来。别明中谛。既所念之境。三谛一谛。不可思议惟一合相。则于六念诸业。及受用此法者。当知亦皆是法界一合相也。回向入法界智者。若念佛时。佛为法界。一切法趣佛。乃至若念施时。施为法界。一切法趣施。此总明三观圆融之念也。慧慧相乘等。别明即空妙观。焰喻于慧。无常即相乘义。光喻于乘。无无即寂灭义。生生不起等。别明即假妙观。谓虽是生生不起。而复转易空道。所谓变前转后。变转化化。化转转变。无尽重重。不可思议也。变者。指能念之慧。化者。指所念之境。因佛法等境。生于能念之慧。故名为变。因于念慧。复成佛法等境。故名为化。同时同住等。别明即中妙观。谓虽变化转易。而复同时同住。犹如灯炷。焰焰一相。生灭一时。所谓过去已变。未来未变。现在变变。无不同时同住也。言同时者。如生住灭三相。一往谓是三世。然生相生时。灭相则灭。住相生时。生相则灭。灭相生时。住相则灭。住相灭故。住亦名灭。灭相生故。灭亦名生。生相灭故。生亦名灭。住相生故。住亦名生。又正生时。生亦名住。正灭时。灭亦名住。则一相中皆具三义。皆具三名。故同时也。言同住者。义无实性。名无实体。生不自生。亦不他生。亦不共生。不无因生。住不自住。亦不他住。亦不共住。不无因住。灭不自灭。亦不他灭。亦不共灭。不无因灭。四性推检。求于生住灭之异相。了不可得。惟一无生无住无灭之法性。故同住也。焰焰一相。喻于同住。生灭一时。还喻同时。既能念之慧。三观一观。不可思议。惟是一相一时。则所念化境。亦得一相一时。而受用此法者。亦复如是一相一时矣。此亦可别对不坏回向者。若非一境三谛。一心三观。皆为可坏之法。以离真言俗。离俗言真。离真俗而言中。总非法界究竟了义。今悉离此诸离。故名不坏也。

    (辛)三回向心

    若佛子。深心者。第一义空。于实法空智。照有实谛。业道相续因缘中道。名为实谛。假名诸法我人主者。名为世谛。于此二有谛。深深入空而无去来。幻化受果而无受。故深深心解脱。

    题称回向。文名深心者。回二边。向中道。理极渊微故也。此深心者。即是第一义空。谓于真实法空智中。双照有实二谛。咸归一实。有即世谛。实即真谛。何谓真谛。即是业道相续十二因缘中之道理是也。业从惑起。必招苦果。举一该二。成大缘起。其中道理。所谓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虽是所遗。不在缘外也。何谓世谛。即假名诸法我人主者是也。本无实法。惟依世俗假说凡外不了。乃成二执耳。此二谛者。实谛情无理有。世谛理无情有。故同名有谛。深深入于第一义空而无去来者。所谓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也。幻化受果而无受者。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也。此亦可别对等一切佛回向者。本觉湛然。觉齐佛觉。故名深深心解脱也。

    (辛)四达心

    若佛子。达照者。忍顺一切实性。性性无缚无解。无碍。法达。义达。辞达。教化达。三世因果。众生根行。如如不合不散。无实。用无用。无名。用用用。一切空。空空。照达空。名为通达一切法空。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精真发明。名为达照。以此菩萨所证忍法。顺于一切实性。知彼性性。皆本无结缚。亦无解脱。故能发生四无碍辩。所谓法达。能知种种法相。义达。能知所诠义趣。辞达。能知名句文身。教化达。能作种种庄严乐说。惟其心轮通达。所以口轮无碍。盖既了知三世因果。及众生根性业行。皆悉如于真如。不合不散。本无实法。故能用于无以为用。而作随智说。亦本无名。故能用于用以为用。而作随情说。如是若实若名。一切皆空。能空之智亦空。照达此第一义空之理。名为通达一切法空。彼空空之智。如如之理。其相皆不可得也。此亦可别对至一切处回向者。达照即是真精发明。地如佛地之义。

    (辛)五直心

    若佛子。直者。直照取缘神我入无生智。无明神我空。空中空。空空理心。在有在无而不坏道种子。无漏中道一观。而教化一切十方众生。转一切众生皆萨婆若。空直。直性。直行。于空三界生者结缚而不受。

    正念真如。名为直心。真如徧一切法无所不在。故以直心照了彼取缘神我入无生智也。无明。即指取缘。取缘神我本空。空中亦空。即是双遮。而此空空理心。在有在无而不坏中道种子。即是双照。以此无漏中道一观。教化众生。令其皆入萨婆若海。梵语萨婆若。此翻一切智智。三智一心中得。名一切智智。即究竟果觉也。繇达无明神我本空。而证中道一实之理。故内秉直性。外行直行。内外一如。则于空华幻梦之三界。所有生者结缚。虽随意游戏出没。而不受其颠倒矣。此亦可别对无尽功德藏回向者。教化众生皆萨婆若。即所谓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也。

    (辛)六不退心

    若佛子。不退心者。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新长养诸见。亦复不起集因相似我人。入三界业亦行空。而不住退。解脱于第一中道一合行。故不行退。本际无二故。而不念退。空生观智如如。相续乘乘。心入不二。常空生心。一道一净。为不退一道一照。

    三不退位。繇于三不退智而成。初句总标。不入下。别释三不退位。空生下。别明三不退智。常空下。总结三智一心中修。三位一心中证也。不入凡夫地。是位不退果。不起新长养诸见我人等。是位不退因。新者。谓行人已伏故惑而入禅那。若于禅那中不善观察。发起爱见宿习。名之为新。今善修不退心故。故惑消灭。新惑不生。见爱二习。皆悉寂灭。虽示现入三界业。亦常行于空理。故得证位不退。言不住退。即是位不退也。此位不退。虽似与二乘共。然二乘岂能入三界业。故知圆位殊胜。空非但空。只须明此一种不退。已非权小境界。况具明三不退耶。次明所证解脱。乃于第一中道一合而行。不同二乘解脱。故不行退。次明了知生死本际。即涅槃本际。烦恼本际。即菩提本际。更无二际。念念恒与萨婆若智相应。而不念退。此三不退。理趣甚深。良繇三智所证。空生观智如如。即是位不退智。相续乘于大乘。即是行不退智。心入不二本际。即是念不退智。如此三智一心中修。名为常空生心。即是无住生心之义。善契心体。名为一道。不染二边。名为一净。是为不退一道一照。乃理智一如之极致也。此亦可别对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者。谓于同佛地中。各各生清净因。取涅槃道。故能圆证三不退理。然三不退若分属者。别教位不退在第七住。行不退在十回向。念不退在欢喜地。圆教位不退在初信心。行不退在第十心。念不退在发心住。今合明之。正显随顺平等善根义故。

    (辛)七大乘心

    若佛子。独大乘心者。解解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乘一空智。智乘。行乘。乘智心。心任载任用。任载。任一切众生度三界河结缚河生灭河。行者坐乘。任用。载用智乘。趣入佛海。故一切众生未得空智任用。不名为大乘。但名乘。得度苦海。

    惟一佛乘。无二无三。自成佛道。转化一切皆令成佛。故名独大乘心。所谓若二乘解。若菩萨解。究竟皆归第一义空。达此毕竟第一义空。所以一切行心。皆名一乘。谓乘于一空之一切种智也。而此独大乘心者。亦名智乘。亦名行乘。以乘此一切种智之心。此心堪任载诸众生。堪任用趣佛海。故得名为智乘及行乘也。何谓任载。谓任荷众生。令度三界苦果之河。惑业结缚之河。无明生灭之河。而此行者。不居此彼二岸。不住中流。常坐是乘而行济度。所以名行乘也。何谓任用。谓所载众生。皆用智乘。令其悉得趣入佛海。不令一人堕二乘地。所以名智乘也。故使一切众生。设有一人未得此空智任用者。则不名为大乘。但名为乘。得度苦海而已。此即反显独大乘心。必能等观一切众生。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也。空智任用者。即是中道应本。亦即无住生心之义。若不令众生同得此道。不名大乘。盖不惟声闻缘觉。缺此大心。即藏通二佛。究竟止归灰断。亦不得名为独大乘心。此亦可别对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也。

    (辛)八无相心

    若佛子。无相心者。妄想解脱。照般若波罗密无二。一切结业三世法。如如一谛。而行于无生空。自知得成佛。一切佛是我等师。一切贤圣是我同学。皆同无生空故。名无相心。

    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无烦恼相。无菩提相。无十界差别相。无十界平等相。名无相心。所以若妄想。若解脱。照之以般若波罗密而皆无二。一切结业三世法。皆即如如一谛。结者。烦惑。惑即般若。业者。善不善不动有漏业。业即解脱。三世法者。去来现在三界苦果。苦即法身。三德秘藏。惟一实理。如理妙智。名为无生空智。行于此智。了了自知作佛。佛即我师。贤圣即我同学。以诸佛菩萨。同修同证此无生空故。此亦可别对真如相回向者。想脱无二。所谓即一切法。如如一谛。所谓离一切相。行无生空。所谓惟即与离。二无所著也。

    (辛)九慧心

    若佛子。如如慧者。无量法界。无集无受生。生生烦恼而不缚。一切法门。一切贤所行道。一切圣所观法。所有亦如是。一切佛教化方便法。我皆集在心中。外道一切论。邪定功用幻化。魔说佛说。皆分别入二谛处。非一非二。非有阴界入。是慧光明。光明照性入一切法。

    发趣中慧。虽明知体名心。而入空义强。故标空慧。长养中慧。虽亦发无生心。而出假义强。故云作慧见心。今则正显契合中道之慧。故云如如慧也。此慧不落凡情。不著圣解。何谓不落凡情。谓达无量法界。无有集者。亦无有受生者。虽似有生生不停之烦恼。而实不缚也。何谓不著圣解。谓一切法门。贤所行。圣所观。所有诸法。亦复如是不缚著也。既凡圣二法。永无执著。则能善用凡圣诸法。故一切诸佛教化方便。皆集心中。乃至外论邪定等。皆悉分别入二谛处。谓佛法是真谛。魔外是俗谛。又魔佛差别是俗谛。魔佛一如是真谛。真不违俗故非一。俗不违真故非二。既达斯致。则五阴亦非阴。十八界亦非界。十二入亦非入。清净本然。惟是真慧光明。而此光明照性。普入一切法中。即所谓真得所如。十方无碍。故亦可别对无缚解脱回向也。

    (辛)十不坏心

    若佛子。不坏心者。入圣地智。近解脱位。得道正门。明菩提心。伏忍顺空。八魔不坏。众圣摩顶。诸佛劝发。入摩顶三昧。放身光。光照十方国土。入佛威神。出没自在。动大千界。与平等地心无二无别。而非中观知道。以三昧力故。光中见佛无量国土现为说法。尔时即得顶三昧。证虚空平等地总持法门。圣行满足。心心行空。空空慧中道无相照故。一切相灭。得金刚三昧法门。入一切行门。入虚空平等地。

    十金刚心。皆以不坏为义。此居最后。独膺不坏之名。此心乃是能入圣地之智。已近解脱之位。得中道之正门也。入圣地智。是般若德。近解脱位。是解脱德。得道正门。是法身德。入圣地智。即明实智菩提。近解脱位。即明方便菩提。得道正门。即明真性菩提。又入圣地智。即明了因慧心。近解脱位。即明缘因善心。得道正门。即明正因理心。故曰明菩提心也。此为地前伏忍极位。顺于第一义空之理。第一义空。不住生死。故界内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所不能坏。不住涅槃。故界外苦无常无我不净四魔所不能坏。分满众圣。一时摩顶。十方诸佛。咸皆劝发。遂入摩顶三昧。放光普照。亦能入佛威神。出没自在。动大千界。俨然与登地者无别。而犹不名为初地者。以其尚在伏忍。犹属相似中观。非以真实中观知道故也。但以摩顶三昧力故。光中见佛闻法。即得入顶三昧。此于凡位之中。最为尊上。犹藏教所谓世第一位。入此位已。无间即证虚空平等地门。总一切法。持一切义。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性具功德。任运现前。无作妙行。当下满足矣。然菩萨所以能舍凡入圣者。良繇三十心法门。心心皆行于空理。以此空空之慧。中道无相照故。所以一切诸相。皆悉寂灭。乃能得是金刚三昧门。入一切行门。入虚空平等地也。此亦可别对法界无量回向者。性德圆成。法界量灭。是真不坏义故。

    (庚)三结指

    如佛华经中广说。

    (己)四明十地二。初总征。二别释。

    (庚)今初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问地者有何义。

    上荷佛法。下荷众生。功德智慧之所归趣。慈悲巧便之所从生。故名为地。别则平等慧即欢喜地。乃至入佛界即法云地。圆则欢喜乃至法云十地。地地皆悉具平等义。具善慧义。具光明义。具尔焰义。具慧照义。具华光义。具满足义。具佛吼义。具华严义。具佛界义。又理即平等。乃至究竟平等。理即佛界。乃至究竟佛界。中间例知。今就义便。且约分证法身为解。至于一地一切地。一切地一地。行布圆融。双照无碍。入斯地者。当自知之。

    (庚)二别释十。初平等地。(至)十入佛界地。

    (辛)今初

    若佛子。菩提萨埵入平等慧体性地。真实法化。一切行华光满足。四天果。乘用任化无方。理化神通。十力。十号。十八不共法。住佛净土。无量大愿。辩才。无畏。一切论。一切行。我皆得入。生出佛家。坐佛性地。一切障碍凡夫因果。毕竟不受。大乐欢喜。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从一劫入无量劫。不可说法为可说法。反照见一切法。逆顺见一切法。常入二谛。而在第一义中。以一智知十地次第。一一事示众生。而常心心中道。以一智知一切佛土殊品。及佛所说法。而身心不变。以一智知十二因缘。十恶种性。而常住善道。以一切智见有无二相。以一智知入十禅支行。三十七道。而现一切色身六道。以一智知十方色色分分。了起入受色报。而心心无缚。光光照一切。是故无生信忍空慧。常现在前。从一地二地。乃至佛界。其中间一切法门。一时而行。故略出平等地功德海藏行愿。如海一渧毛头许事。

    前标名中称体性平等地者。乃是依理立位。亦显全性起修。今此名为入平等慧体性地者。乃是摄位归体。亦显全修在性也。此地从真实性中。出生法化。故一切行华光。皆悉满足。华表解脱。即是行行。光表般若。即是慧行。三十心中。虽亦具有二行。但是相似解行。今乃真实法化。所谓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二德。乃称性满足也。既证三德三身。即能随意示现。于第四天而成佛果。乘此平等大慧之用。任运教化。无有方隅。所有神通变化。非关作意。惟是理性所起。名为理化神通。即所谓无记化化通也。言四天者。或指欲界第四兜率天宫。如千百亿释迦等。或指第四禅色究竟天。如千释迦等。此初地菩萨。已得中道应本。故皆能示现。乃至十力。十号。十八不共。一时具足。安住实报无障碍土。亦复分证常寂光土。举凡大愿辩才等佛地功德。我皆得入。舍凡夫性。入如来性。大乐欢喜。故亦名为欢喜地也。知刹土平等无性。一即无量。故能横徧十方。知时劫亦平等无性。无量即一。故能竖穷三世。彻证不可说之法性。而以四悉檀因缘。善巧方便。为众生说。不背法性。知一切法即是中道性德。名反照。知一切法皆空。名逆见。知一切法皆假。名顺见。地前仰修中道。犹谓迥出二边。今知中道徧一切法。故常入二谛。而即在第一义中。了知即事即理。故以十地事示众生。而心心中道。了知差别即无差别。故知佛土说法殊品。而身心不变。深达性恶即是性善。故知因缘十恶。而常住善道。双照有无二相。名一切智。故非偏空。虽行出世道。而不住涅槃。故现一切色身六道。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故于色色支分。虽了其起处入处。及受报处。而心心无缚。光光照一切。此则证于念不退位。入于无功用道。故无生信忍空慧。常现在前。于一地中。通达一切诸地法门。故能一时而行。良繇教道虽别。证道同圆。故功德海藏。非言所罄也。

    (辛)二善慧地

    若佛子。菩提萨埵善慧体性地。清净明达一切善根。所谓慈悲喜舍慧。一切功德本。从观入大空慧方便道智中。见诸众生。无非苦谛。皆有识心。三恶道刀杖一切苦恼缘中生识。名为苦谛。三苦相者。如者如身初觉从刀杖身色阴二缘中生觉。为行苦缘。次意地觉。缘身觉所缘。得刀杖及身疮肿等法。故觉苦苦缘。重故苦苦。次受行觉二心。缘向身色阴坏疮中生苦觉故。名为坏苦缘。是以三觉次第生三心故。为苦苦苦。一切有心众生。见是三苦。起无量苦恼因缘。故我于是中。入教化道三昧。现一切色身。于六道中。十种辩才。说诸法门。谓苦识苦缘。刀杖缘具。苦识行身。疮肿发坏。内外触中。或具不具。具二缘中生识。识作识受。触识名为苦识。行二缘故。心心缘色。心触触恼。受烦毒时为苦苦心缘识初在根觉缘。名为苦觉。心作心受。触识觉触。未受烦毒时是名行苦。逼迮生觉。如斫石火。于身心念念生灭。身散坏转变化。识入坏缘。缘集散。心苦心恼。受念后缘染著。心心不舍。是为坏苦。三界一切苦谛。复观无明集。无量心作一切业。相续相连集因。集因名为集谛。正见解脱空空。智道心心。名以智道道谛。尽有果报。尽有因。清净一照体性妙智。寂灭一谛。慧品具足名根。一切慧性起空入观。是初善根。第二观。舍一切贪著。行一切平等空舍。无缘而观诸法空际一相。我观一切十方地土。皆吾昔身所用故土。四大海水。是吾故水。一切劫火。是吾昔身故所用火。一切风轮。是吾故所用气。我今入此地中。法身满足。舍吾故身。毕竟不受四大分段不净故身。是为舍品具足。第三次观于一切所化众生。与人天乐。十地乐。离十恶畏乐。得妙华三昧乐。乃至佛乐。如是观者。慈品具足。菩萨尔时住是地中。无痴。无贪。无嗔。入平等一谛智。一切行本。游佛一切世界。现化无量法身。如一切众生天华品说。

    此中子科分三。初菩提下。总标德本。次从观下。释三品观。三菩萨尔时下。结显德用。初中言善慧者。此地亦名离垢。垢是所离。慧是能离。又垢是所治。善是能治也。以善慧而离垢秽。垢离故善根清净。慧朗故善根明达。言一切者。即指十善之法。乃是五乘根本。具如华严二地所明。而十善又不出慈悲等五品观也。次释三品观者。对治痴贪嗔三毒根本。良以三毒为十恶之源。故须三品妙观治之。慈品具足。则悲喜在其中矣。复分为三。初释慧品。次释舍品。后释慈品。初中又三。从观入大空慧方便道智中句。为总标。见诸众生下。为详释。慧品具足下。为总结。标中总明繇观行力。入大空慧体。起方便道智差别之用。具足观于三界四谛。次详释复四。初观苦谛。二观集谛。三观道谛。四观灭谛。初观苦谛者。谓一切众生。皆有识心。彼于三恶道。及诸刀杖。乃至人天一切苦恼缘中。生于受苦之识。名为苦谛。而此苦谛。具有三相。所谓三苦相者。三界皆悉有之。今就眼前易见之事而为指点。故云如者。且如于身未触境时。本初有觉知之性。即是第五身识。从彼刀杖。及身色阴之二缘中。生于觉知。未受烦毒。为行苦缘。次意地觉。即是同时意识。缘此身觉所缘。乃得刀杖。及身疮肿等法。具受烦毒。故觉苦苦缘。以苦恼重故。名为苦苦。次从受苦觉。及行苦觉二心缘于向来身色阴坏疮中。复生苦觉。名坏苦缘。受苦觉。即同时意识之所引生。行苦觉。即五身识之所引生也。是以从身觉。意地觉。受行觉之三觉。次第生行苦。苦苦。坏苦之三心故。总名为苦苦苦。此于三受之中。且但约苦受以明三苦。于苦受中。又且约生时名行苦。住时名苦苦。灭时名坏苦。实则三苦徧于三时。亦复徧于三受。亦复徧于三界也。一切众生。见是三苦境界。不达其因。不知其缘。展转迷乱。更起无量苦恼因缘。可悲可悯。故意轮入教化道三昧。身轮普现一切色身。口轮以十无尽辩才说诸法门。说何等法。谓一切众生。苦识为本。生于苦缘。彼刀杖缘具。触于苦识行相所缘之身。而疮肿发坏。虽意家内触。及五根外触。或时有具不具。但令具根尘二缘中。生分别识。本从识作。识还自受。即此觉触之识名为苦识。繇行于根尘二缘故。心心缘色。彼心相应之触心所。触于恼害境界。受烦毒时为苦苦。彼心中缘虑之识。初在根门。觉于尘缘。名为苦觉。本从心作。心还自受。即彼触识。觉于触尘。尚未受烦毒时。是名行苦。因于境缘逼迮。复生觉观。如斫石火。念念生灭。不稍停住。身既有散坏转变。其识入于坏缘之中。随此缘之若集若散。心苦心恼。而领受之念。仍于后。缘染著。心心不舍。是为坏苦。此名三界一切苦谛也。二观集谛者。无明即是集谛。谓以无量无知染污之心。作一切有漏善恶不动等业。为六道相续相连之集因。即此集因。真是苦因。更无异因。是名为集谛也。相续者。前后不断。谓无始至今。常如轮转。相连者。一即一切。谓六道因果。更互牵连。三观道谛者。以正见破无明惑。则诸业解脱。果报空空。惟有智道。心心现前。名以智道道谛。道谛虽多。智慧为首。智道心心。犹言心心智道也。四观灭谛者。尽诸有之果报。尽诸有之生因。惟是清净一照之体性妙智。名为寂灭一谛。言体性妙智者。本来具足之不动智也。清净是解脱德。一照是般若德。体性是法身德。妙智者。契如之智。不言如而言智者。无如外智。无智外如。故也。三总结者。谓如是观于四谛。则慧品具足。名为慧根。于一切慧性。起空体而入观用。是名初善根也。次释舍品。舍四大而证法身。乃名具足舍品。后释慈品。随众生根性。次第与乐。必以佛乐为要归。乃名具足慈品。言离十恶畏者。愚夫痴狂。不畏恶业。初心菩萨。深畏十恶。未能究竟远离。二地以无作妙戒。顺无染性。永离违犯。得无怖畏。故成大乐。妙华三昧者。上上品十善业道。为第一最妙庄严。三结显德用者。慧品具足故无痴。舍品具足故无贪。慈品具足故无嗔。无痴即般若德。无贪即法身德。无嗔即解脱德。三德即是三谛。三谛即是平等一谛。平等一谛即是一心三智。又无痴即入一切空行。无贪即入一切中道行。无嗔即入一切有行。三行为万行本。以此智行二种庄严。便能徧游佛界。徧现化身。一一化身。即报即法。三身一体。不可思议。如一切众生天华品说。结略指广也。

    (辛)三光明地

    若佛子。菩提萨埵光明体性地。以三昧解了智。知三世一切佛法门。十二法品名味句。重颂。记别。直语。偈。不请说。律戒。譬喻。佛界。昔事。方正。未曾有。谈说。是法体。性。名。一切义别。是名味句中。说一切有为法分分受生。初入识胎。四大增长色心。名六住。于根中起实觉。未别苦乐。名触识。又觉苦乐识。名三受。连连觉著受无穷。以欲我见戒取。善恶有。识初名生。识终名死。是十品现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