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梵网合注卷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卷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注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订

    (甲)入文为三。从品初至光为何等相。有九行经。为放光发起分。从尔时释迦擎接大众。至下卷心心顶戴欢喜受持。为正示法门分。从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至卷终。有八行经十四行偈。为流通益世分。虽是六十二品中之一品。序及流通。自在全经。而就兹一品。三分宛然。

    (乙)初放光发起为三。初总标法会时处。二释迦放光警众。三菩萨放光集问。

    (丙)初总标法会时处又二。初明时处主伴。二指所说法门。

    (丁)今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在第四禅地中摩醯首罗天王宫。与无量大梵天王。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

    诸经通序。皆具六种成就。此是一品别行。略无信闻。以信闻二义。文在初品。理贯全经故也。今但出四种。尔时二字。标时成就。释迦牟尼。标主成就。第四禅地。标处成就。梵王菩萨。标伴成就。既主伴同时同处。必闻妙法。既闻妙法。必如理信解。文虽标四。义乃具六。言尔时者。时无实法。长短惟心。但据师资道合。机教相符。总名尔时。言释迦牟尼佛者。乃我本师万德嘉号。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今且就此土示生之姓。及父王所立之字。人共称之。梵语释迦。此翻能仁。亦翻能儒。亦翻直林。此即是姓。梵语牟尼。此翻寂默。繇菩萨为太子时。躬临释种大会。释众咸皆默然。父王为立此字。姓字合称。立兹嘉号。约义释者。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双运。乃称大觉。在第四禅地者。法身无在无不在。为众生故。示现住处。有云暂时名在。久居名住。此偏举耳。久亦名在。暂亦名住。在之与住。字别义同。今约住释义。佛有四住。一者天住。二者梵住。三者圣住。四者佛住。五戒十善。名为天住。四禅八定。慈悲喜舍。名为梵住。戒定慧脱。名为圣住。首楞三昧。十力无畏不共等法。名为佛住。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恒不离此一切法门。以天住应欲界机。以梵住应色无色机。以圣住应三乘机。以佛住应一乘机。佛为能住。四法为所住。又四法为能住。天王宫为所住。以此四法摄众生故。示有住处。住本无住。非似凡夫。于无住中随业住也。第四禅名为地者。于三界九地中。即舍念清净地。佛既在此。应同梵住。而意在敷心地门。接众见本。则是住于佛住也。摩醯首罗。此翻大自在。居于色究竟天。为大千世界尊主。亦名大梵天王。大千界内。惟有一王。今言无量。则他方云集众也。菩萨义见玄义。不可说不可说者。大数极名。大梵为异生众。菩萨为同生众。若异若同。总是夙闻大教。成就大根。应闻此大法者。恺与此大会耳。观心释者。介尔有心名尔时。此心与一切众生同体名释迦。此心本性空寂名牟尼。此心本自灵觉名佛。此心本自平等清净。名四禅地。此心本来自在。无所系属。名摩醯首罗宫。此心具一切清净差别功德。名无量大梵天王。此心具一切无差别智慧不可穷尽。名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

    (丁)二指所说法门

    说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海众云攒。欲闻大法。随机演示。意在归源。如此心地法门。乃卢舍那佛所说。而净满本尊。乃居莲华台藏世界。今为众宣说。俾知厥本。以为下文擎接礼觐之先容也。此华藏虽名报土。而称法垂报。体即寂光。寂光理性。藉报乃彰。如此指点。正欲令人自悟耳。观心释者。此心体无染污。具妙因果。名为莲华。此心坚实高显。一切法之中道名台。此心广含诸法名藏。此心竖穷名世。横徧名界。此心离过绝非名净。具尘沙德名满。一心徧喻诸心名说。此心众法之所集起名心。此心众法之所依持名地。此心堪作轨持名法。此心徧通诸法名门。略释梗概如此。下文不复委出。可以意知。

    (丙)二释迦放光警众

    是时释迦身放慧光。所照从此天王宫。乃至莲华台藏世界。其中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各各相视。欢喜快乐。而未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缘。皆生疑念。无量天人。亦生疑念。

    前已说示华台世界。舍那本尊所说法门。恐人不信。故又放光彻照其境。俾悟本源也。慧光者。色心不二。故身光即是慧光。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也。所照乃至华藏等者。本迹不二。故能照穷法界海也。相视快乐者。以生佛体同。故不觉受熏之易。未知何因何缘者。未知本源心地之因。开迹显本之缘也。皆生疑念者。众生则久在沉迷。天人则但秉权迹。故一时开悟为难也。

    (丙)三菩萨放光集问

    尔时众中玄通华光主菩萨。从大庄严华光明三昧起。以佛神力。放金刚白云色光。光照一切世界。是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与共同心异口问此光。光为何等相。

    众既生疑。理须发悟。非藉当机。孰为请主。而发迹显本。乃是不思议大事因缘。故必放光警集海众同致问也。菩萨名玄通华光主者。玄微通彻。即该因彻果之称。华表于行。光表于智。此行此智。成佛本源。故名为主。玄则华光皆玄。智行之性甚微妙故。通则华光皆通。智行之法徧因果故。梵语三昧。此翻正定。所住三昧。名大庄严华光明者。此智行乃称性所起。还庄严性。故名大也。以佛神力者。本住三昧。触佛光而起定。随承佛力。而放光召众也。所放光名金刚白云色者。究竟坚固。故名金刚。表法身德。净无瑕玷。名之为白。表般若德。万德丛集。名之为云。表解脱德。又三德皆坚固。三德皆无瑕。三德皆集法。如此光明。全是三德秘藏。一切世界菩萨之所同修同证。故蒙照皆来集会也。同心异口问此光者。还问前来佛所放光因缘相也。

    (乙)次正示法门二。初舍那说心地法。次释迦宣菩萨戒。

    (丙)初中三。初问答标名。次正说义趣。三付嘱弘传。

    (丁)初又二。初释迦腾问。二舍那垂答。

    (戊)初复二。初摄众见本。二为众请法。

    (己)今初

    是时释迦即擎接此世界大众。还至莲华台藏世界。百万亿紫金刚光明宫中。见卢舍那佛。坐百万亿莲华赫赫光明座上。时释迦及诸大众。一时礼敬卢舍那佛足下已。

    华藏是本源世界。犹如故乡。故言还也。前虽放光照彻斯境。而大众但承光远见。未曾亲履。今始面奉本尊。知本迹之非隔。一时礼敬。正表以迹合本也。

    (己)二为众请法

    释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虚空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当成佛果。为何等相。如佛性本源品中。广问一切菩萨种子。

    前既两番放光。动其疑念。令其发问。故今代众启请。重问因缘深义。俾各从本佛亲闻也。地及虚空一切众生者。五趣。及四王忉利二天。为地居众生。余四欲天。及色。无色界。为空居众生。是诸众生。皆悉当成佛果。但未知繇何因缘耳。十地为分果。佛为满果。成之必藉因缘。而若因若果。必有其相。今直略问而已。若广问者。具如佛性本源品也。此即结集家语。悬指彼处全经。后皆仿此。

    (戊)二舍那垂答二。初以定示答。次诫听言答。

    (已)今初

    尔时卢舍那佛。即大欢喜。现虚空光体性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诸大众。

    将演法门。先以定示者。略有三义。一者为显法体。以此法门。非语言文字之所能宣。惟是圣智所行境界。然佛既亲证此法。则常时在定。那有出入。当体即是。亦何隐现。但众生久沉迷网。惟同体大悲能以不思议称性方便而开晓之。故名为现也。二者为顺悉檀因缘。自有众生闻说法而得四益。亦自有众生见入定而得四益。故须以定示之。三者为显如来一语一默。无非妙道。所作佛事。皆悉不虚。先以定示。了知此法。不滞言诠。复以语答。了知此法不堕暗证。相貌音声。皆为教体。而此三昧名虚空光体性等者。虚空则荡无纤尘。光则徧照法界。体性则实相真源。亦三德秘藏之异名耳。此秘密藏。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为成佛之真因。诸佛如来究竟圆证。成常住之极果。今和盘托出。直使大众当下见其若因若果之相。亦可谓直捷痛快者矣。

    (已)次诫听言答二。初诫修三慧。次委答所问。

    (庚)今初

    是诸佛子谛听。善思修行。

    佛法虽妙。非慧莫悟。妙悟虽多。三慧收尽。听不谛审。则闻慧不生。思不如理。则思慧不生。行不努力。则修慧不生。闻慧在名字。思慧在观行。修慧在相似。繇闻慧故。得伏五住。繇思慧故。得净六根。繇修慧故。得开秘藏。此犹次第为语。若称性者。三慧并在一心之中。

    (庚)次委答所问二。初总答因果本迹。二广示心地名相。

    (辛)初中又四。初明因。二明果。三从本垂迹。四摄迹归本。

    (壬)今初

    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

    以身为证。明是自行真实法门也。梵语阿僧祇。此云无数。不言三阿僧祇。而言百阿僧祇者。被界外机。须知因地如斯遥旷也。

    (壬)二明果

    初舍凡夫。成等正觉。号为卢舍那。住莲华台藏世界海。

    生相无明永尽。名为初舍凡夫。果德究竟圆极。名为成等正觉。等则双照二边。正则契会中道。于十号中。即是正徧知号也。卢舍那者。此云净满。如望夜之月。黑相都净。光体圆满。从德立号。报智冥法之极称也。住莲华台藏世界海者。实报无障碍土。诸佛所感称实果报。色心不二。依正重重。又此世界。繇于众生心性显现。还依众生心性安住。众生心性。名为莲华。在污不染。因果同时。繇此心性妙莲华故。乃使世界亦如莲华。即此心性为万法之宗极故名台。含无边之刹网故名藏。竖无终始故名世。横绝方隅故名界。深广难思故名海。究竟契合故名住也。

    (壬)三从本垂迹

    其台周徧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各各现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

    周徧千叶者。圆表千法。别应二地。略如玄义所明也。千释迦者。正起信论所明于色究竟天。示现世间最高大身。乃带劣胜应。通机所见者也。据者。统摄化导之义。百亿者。千万为亿。共是十万万数。乃大千世界之区域也。须弥。此云妙高。四宝所成。居四洲大海之中。腹细上广。顶为忉利所居。腰为日月所绕。如起世经广明。阎浮提者。四洲之一。在须弥南。为诸佛示生之处。此洲有一大树名阎浮提。余洲所无。故以为名。亦名赡部洲也。菩萨释迦者。初坐菩提树下。未示成佛。犹名菩萨。化复现化。徧千百亿界者。广摄群机。曲垂方便。正起信论所明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乃人间劣应。藏机所见者也。各各现千百亿释迦。千字疑衍。以合计乃成千百亿故。

    (壬)四摄迹归本

    千叶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以为本源。名为卢舍那佛。

    从本垂迹。则不异而异。摄迹归本。则异而不异。指两重化。归于一真。正欲人各悟本源觉性。元自清净圆满耳。

    (辛)次广示心地名相二。初正列四十法门。次结示得入果相。

    (壬)今初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广答告千释迦千百亿释迦所问心地法品。诸佛当知。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入坚法忍中。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慧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焰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入佛界地。

    坚信忍者。从外凡位。仰信中道佛性之理。修习坚固。得成于忍。乃证发趣位也。发趣心者。从假入空。开发趣向登菩提路。向果者。一一心皆向佛果。又一一心中。各具向果二义。趣入名向。住位名果。如四果四向等。此十心即是十波罗密。亦即十住法门。深达空法而修十度。十度皆是无相法门。护即力度。喜即方便。顶即智度。次第与通途稍别者。各有取义。不可定执也。又十波罗密。皆有长养善法。金刚坚固义。皆亦体性法门。而但云发趣者。且就似解位中。即生心而本无住言之耳。坚法忍者。从发趣法。修习坚固。得成于忍。乃证长养位也。长养心者。出空入假。以如幻三昧。长养善法。此即四等四摄。定总于等。慧总于摄。亦即十行法门。又四等妙定。四摄妙慧。皆有开发趣向。金刚坚固义。皆亦体性法门。而但云长养者。且就似解位中。即无住而常生心言之耳。坚修忍者。修长养心。坚固成忍。乃证金刚位也。金刚心者。习中观。伏无明。犹如金刚。不可沮坏。此心名义。大似圆家十信。亦即十回向法门。又信等亦皆有发趣长养义。亦皆是体性法门。而但云金刚者。且就似解位中。无住即生心。生心即无住言之耳。坚圣忍者。金刚心中。以中道观。修习圣法。发真智断。成坚固忍。乃证十地位也。断十重障。证十真如。犹如大地。荷负一切。舍凡入圣。顿同佛体。灼见佛性。故一一皆名体性地也。此与通途十地。义意颇同。名字迥别。至后方释。又十地皆有发趣长养金刚之义。而直云体性地者。前约相似解行。故地地皆名为心。此约证真履实。故心心皆名为地耳。

    (壬)二结示得入果相又二。初以自身证。二转授众生。

    (癸)今初

    是四十法门品。我先为菩萨时修。入佛果之根源。

    正觉如果。此法如根。正觉如海。此法如源。佛所先修。决定非谬也。

    (癸)二转授众生

    如是一切众生。入发趣长养金刚十地。证当成果。无为无相。大满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满足。

    入发趣等四十法门。方能证当成果。正显理虽性具。心藉修成。不可高谈理性而生邪慢也。无为无相者。诸漏永尽。大满者。万德圆极。常住者。不变不迁。力不共满足故大满。法身满足故常住。智身满足故无为无相。又无为即自在我德。无相即净德。大满即乐德。常住即常德。力不共亦无为。无相。大满。常住。法身亦无为。无相。大满。常住。智身亦无为。无相。大满。常住。三德各具四德也。

    (丁)二正说义趣二。初菩萨问义。二舍那详答。

    (戊)今初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华上佛。千百亿佛。一切世界佛。是座中有一菩萨。名华光王大智明菩萨。从坐而立。白卢舍那佛言。世尊。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名相。其一一义中。未可解了。唯愿说之。唯愿说之。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如来百观品中已明。

    于诸佛大会中而菩萨启问者。正属所被之机故也。华光王。即华光主义。大智明。即玄通义。前文放光集众。表示繇本智而起妙行。故名玄通华光主。此文问义秉修。表示资妙行而趣大觉。故名华光王大智明。

    (戊)二舍那详答四。初明十发趣。二明十长养。三明十金刚。四明十地。

    (已)初中三。初总征。二别释。三结指。

    (庚)今初

    尔时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云何义者。发趣中。

    但告千佛者。此是如来本所修行无上法门。故令千佛转相传授也。发趣义略如前释。此以十波罗密。心心开发。趣向真道。名十发趣。别则一心分对一住。圆则住住修行此心。乃至妙觉圆满此心。今就义便。且约从假入空为解。若利根者。既见于空。亦见不空。见不空故。开发趣向证妙真谛。此真即中。亦复即俗。三谛圆融。不可思议。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十段文中。每露此旨。读者须善悟之。

    (庚)二别释十。初舍心。(至)十顶心。

    (辛)今初

    若佛子。一切舍。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己身。有为诸物一切舍。无为无相。我人知见。假会合成。主者造作我见。十二因缘。无合无散无受者。十二入。十八界。五阴。一切一合相。无我我所相。假成诸法。若内一切法。外一切法。不舍不受。菩萨尔时名如假会观现前。故舍心入空三昧。

    若佛子者。绍佛家业。当践佛位。故名佛子。一切舍者。总标修舍。谓舍内外物。乃至舍我法执也。国土下。先明舍内外物。无为下。次明舍我法执。谓但观无为无相之理。了知一切我人知见。皆是假会合成。彼外道妄计有主者。造作者。及神我见。乃至二乘妄计有十二因缘实法。其实缘起亦无有合。缘灭亦无有散。亦无有受合受散者。举凡十二入十八界五阴等法。一切凡夫所计一合之相。本无我及我所之相。不过是假成诸法耳。是以若内一切法。外一切法。本无故不须舍。本无故不可受。此则从假入空。名为如假会观。此观现前。任运入空三昧矣。此亦可别对发心住者。弃妄故名舍心。发真故名发心住也。又发真即是别义。发中即是圆义。一切法不受。是遮俗照真。一切法不舍。是遮真照俗。又不受即双遮。不舍即双照。双遮双照。中道宛然。

    (辛)二戒心

    本文

    若佛子。戒。非非戒。无受者。十善戒。无师说法。欺盗乃至邪见。无集者。慈良清直正实正见舍喜等。是十戒体性。制止八倒。一切性离。一道清净。

    戒之一字。标无作体。此无作戒。永离二边。契中道。非非戒下。先明离有。慈良下。次明离空。制止下。结明德用。非戒者。外道邪戒。及凡夫取相持戒。虽善恶不同。咸非入道正门。故名非戒。今菩萨戒体。非同凡外之非戒。以其了达无受者故也。此十善戒法。虽师师相授。而实无师能说此法。所谓和尚是戒耶。阿阇梨是戒耶。乃至白四羯磨是戒耶。即所对治欺盗等十恶法。亦本无集者。以此恶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又未生无藏处。欲生无来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则法性本无染污也。但法性中本自具足慈良等一切性德。即是十戒体性。谓慈即不杀体性。良即不盗体性。清即不淫体性。直即不两舌体性。正即不恶口体性。实即不妄言。不绮语体性。正见即不痴体性。舍即不贪体性。喜即不嗔体性也。制止八倒者。一切性离。即无受乃至无集。能制止凡外四倒。一道清净。即慈良等体性。能制止二乘四倒。盖凡夫及外道。不论恶戒善戒。咸生取著。无常计常。苦谓是乐。无我执我。不净计净。故成有漏因果。二乘虽证无漏。不达性体。常谓无常。乐谓是苦。我谓无我。净谓不净。故入涅槃时。戒善随废。大乘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以性德为所依体。以无作色为当体。始从初受。极至佛身。不坏不失。任运止恶行善。性德即法身。无作色即报身。所谓诸佛究竟色也。于律仪上。法尔有摄众生义。即应化身。此戒心亦可别对治地住者。地是所治。戒是能治也。

    (辛)三忍心

    若佛子。忍。有无相慧体性。一切空。空忍。一切处忍。名无生行忍。一切处得。名如苦忍。无量行一一名忍。无受无打无刀杖。嗔心皆如如。无一一谛。一相。无无相。有无有相。非非心相。缘无缘相。立住动止。我人。缚解。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

    有无相慧体性者。谓菩萨三忍。咸以无相慧为体性也。下别释三忍。即约三苦境明之。观一切坏苦。皆知本空。故名空忍。观一切处行苦。皆本无生。名无生行忍。观一切处苦苦。得其实相。知即法身。名如苦忍。若非三忍之力。一切行门。皆不成就。故无量行一一名忍。此总结上文也。下重明三忍观慧。以谛观坏苦境界。内无能受之我。外无能打之人。中间无所用之刀杖。故嗔心皆如彼真如之理而不动摇。所以名空忍也。以谛观行苦境界。了知无苦集等一一差别之谛。惟是一真实相。虽无一一谛。而并无无相。虽有一真实相。而亦无有相。亦非心与非心之相。亦无缘与无缘之相。是名无生行忍也。以谛观苦苦境界。了知若立若住若动若止若我若人若缚若解。一切法当体皆如。即一切皆如。则忍相亦不可得。是名如苦忍也。一切法如。即上文所谓一切处得耳。此三苦繇于三受。若别对者。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若通论者。三受皆坏苦。必变坏故。三受皆行苦。迁流造作性故。三受皆苦苦。生死恶法故。此亦可别对修行住者。以三忍力。修无量行也。

    (辛)四进心

    若佛子。若四威仪一切时行。伏空。假会。法性。登无生山。而见一切有无如有如无。天地青黄赤白一切入。乃至三宝智性一切信。进道空无生无作。无慧。起空入世谛。法亦无二。相续空心。通达进分善根。

    无相精进。常时无间。不拘行坐。故云一切时行。行何等法。谓常伏习空观。假会观。法性观也。以三观力。故能登无生山。而见一切有无之法。有亦真如。无亦真如。总不背于法性。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