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立功两广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阳明越历宦海,行其所学。及至江西之事大定,岁月不居,忽忽五十余岁矣。其父更白发萧然,桑榆景迫。方拟养亲读书,不求闻达,又承龙山公持盈戒满之意,上疏再辞封爵。不意嘉靖元年之春,遽遭父丧,距称觞上寿之期,才三月耳。

    嘉靖四年,父丧既满,礼部尚书席书特疏荐阳明。有曰:“生在臣前者见一人,曰杨一清(字应宁,巴陵人,谥文襄。博学,善权变,比于唐姚崇);生在臣后者见一人,曰王守仁。”其推崇可谓至矣。时广西田州蛮不服,六年诏起之至两广,总制军务。

    阳明当宸濠初平,解兵不用之时,又录武士。或问宸濠既平,尚录此何为。阳明笑曰:“交趾有内难,出其不意而捣之,亦一机会也。”观此,知阳明夙有安边之志。今既奉命,即日辞家,取道江西,而走两粤。先是,阳明设学会于朱子讲学处之白鹿洞。今日,没于清龙铺。临没,张目视北子曰:“吾去矣,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顷之,瞑目而逝。

    以阳明之学问勋猷,宜可以享上寿,顾得年五十七岁而止。乃知寿之修短,虽圣贤豪杰,亦只能付之自然,而无可奈何。然元气不死,即其人不死。学者能会此意,于圣贤豪杰之病榻缠绵,奄然长逝之时,虽破涕为笑可也。

    阳明身后,桂萼等仍憾之不已。爵荫、赠谥诸典,皆不下;更指其学为伪学,下诏禁之。黄绾上疏,论其大功有四,大学有三。略谓:

    守仁之大功有四。其一,宸濠不轨,谋非一日。内臣如魏彬等,嬖幸如钱宁、江彬等,文臣如陆完等,为之内应;镇守如毕真、刘朗等为之外应,故当时中外诸臣,多怀观望。若非守仁忠义自许,不顾赤族之祸,身任讨贼之事,则天下安危,未可知矣。今乃皆以为伍文定之功,是轻发纵而重走狗也。其二,大帽、茶寮、利头、桶冈诸贼寨,势连四省,兵积累岁。守仁临镇,次第底定。其三,田州思恩,构衅有年,事不得息,民不得安。故起守仁以往,使卢、王之徒,崩角来降,感泣受杖,遂平一方之难。其四,自来八寨为两广腹心之疾(八寨者,人结寨于思恩田州之境,以抗明兵也。阳明上善后五策,而广永安),如其间守戍官军,与贼为党,莫可奈何。守仁假永顺狼兵,卢、王降卒,袭而歼之,遂去两广无穷之巨害。

    其学之大要有三。一曰致良知。致知出于孔氏,而良知出于孟轲,何可异也。二曰亲民(《大学》在亲民,朱子亲为新作新民解读)。盖《大学》书本,所谓亲民者,即百姓不亲之亲。凡亲贤乐利,与民同其好恶,而为絜矩之道者是也,亦非创为之说也。三曰知行合一。盖亦大易所谓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只一事也。守仁发此,欲人言行相顾,勿事空言。是守仁之学,弗诡于圣,弗畔于道,乃孔门之正传也。今守仁客死,妻子孱弱,家童载骨,藁埋空山。臣实不忍见圣明之世,有此事也。假使守仁生于异世,陛下犹当追崇,况在今日哉?

    疏入不报,至穆宗(年号隆庆)即位,始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孔庙。

    【批评】

    阳明遭父丧,哭踊几绝,戒家人素食百日。未几,又令弟侄辈进干肉。曰:“诸子豢养习久,强其不能,是恣其作伪也。不如稍宽之,使各求自尽可矣。”会久哭暂辍,有吊客至,侍者云宜哭。阳明曰:“哭发于心。若以客至而始哭,则以客退而不哭矣。世人饰情行诈,皆于父母亦然。”此皆可为居丧之法。

    自有阳明,始有良知之学,学者斐然从之。王门弟子,布满天下,每一集合,会者常数百人。观阳明至南昌,讲学明伦,一时闻风尘至,座为之满。唐尧臣不惜身充茶役,惟以得闻为快。呜呼!何其盛也!社会得师儒之观感,虽百工贾竖,亦有尊师慕道之心。编者少年乡居,犹有此风,今则亡矣。

    《大学》本《礼记》之一篇,宋儒始别行之,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古本《大学》者,自“大学之道,至此谓知本”,未经朱子分传以前之原本也。《大学》自《朱子章句》补传,以至于明,举世皆无异说。至阳明,独倡古本,而不从朱子,此是与朱子立异处。

    自宋以来,学者尊崇朱子,亚于孔孟,服其言而诵其行,虽有新知,亦不敢出之于口,以与朱子立异。夫朱子诚大贤,然必垄断其学说,至于数千百年之内,不许有人与之立异,此决非朱子之本心。当日忌阳明者,固乐得借此以作攻击之资料(桂萼言守仁,事不师古,言不称师,立异以为高,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知众论之不予,则为《朱熹晚年定论》之书即为此也),乃作《明史》者,亦附和之(如评阳明曰: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云云),未知是何用意也。学问如阳明,事功如阳明,而百世人后,犹未论定,能不慨然?

    王阳明历经官场宦海,一直在践行着他毕生所学。等到江西叛乱之事平定时,岁月匆匆,他已经是五十多岁了。他的父亲更白发苍苍,已是在世时日不多了。他准备奉养父亲,安心在家读书,不求闻名显达,又听取了父亲龙山公持盈戒满的意见,多次上疏辞去封爵。没想到在嘉靖元年的春天,父亲便辞世而去,距离他上次的寿辰之期,刚过去三个月。

    嘉靖四年,为父服丧期满。礼部尚书席书特别上奏举荐王阳明,说道:“生在我之前的有一位高人,叫杨一清(字应宁,巴陵人,谥号文襄,他博学善权变,与唐代姚崇不相上下);生在我之后的有一位高人,叫王守仁。”他对王阳明的推崇可谓最高了。当时广西田州地方的少数民族不服,发生动乱,嘉靖六年,皇上下诏,派他去两广,总管军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