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道德之猛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世无不可化之人,地无不可易之俗。今之神州禹域,称为远东文明之渊薮者,其始皆獉獉狉狉之苗族之所窟宅者也。由此推之,龙场虽僻,岂遂不足与为哉?

    阳明初至,犹与夷俗不相习。既而以身作则,化导夷民。民皆感化,相率伐木为屋以栖之。阳明处之泰然,题其室曰“龙冈书院”,曰“寅宾堂”,曰“何陋轩”,曰“君子亭”,曰“玩易窝”,各作文以记之。蛮夷之长,亦争馈粱肉、金币、鞍马,皆不受。

    明之中叶,上古三苗九黎之遗裔尚多。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山中,皆彼族栖息之乡(今湖南、广西已无土司)。朝廷不置汉官,仍其君长;子孙世袭,俨若封建之诸侯。顾其中又各别,一是土官。土官之系,皆出于汉族,凡事直受朝廷命吏之指挥,其职有长官司、土知州、土知县、土州同诸称。一是真土著,皆酋长自治其部人,而间接以受朝廷命吏之指挥。时水西宣慰安氏,有地千里,拥众四十八万,以是颇崛强。政府议设军卫于其境,筑城郭以戍之,既而中止,然驿传尚存。安以据其要害,于己不便也,欲去之。阳明遗书折之,其略曰:“凡朝廷制度,定自祖宗,后世守之,不可以擅改。如其改之,从朝廷不见,罪有司者将执法绳之,使君必且无益。使君之先,自汉唐以来,千几百年,土地人民,未之或改,所以长久若此者,以能世守天子礼法,竭忠尽力,不敢分寸有所违越,故天子亦不得逾礼法,无故而加诸忠良之臣。不然,使君之土地人民,富且盛矣,朝廷悉取而郡县之,有谁以为不可?夫驿可减也,亦可增也;驿可改也,宣慰司亦可革也。由此言之,殆甚有害,使君其未之思耶。”书去,安氏遂不敢动。

    安氏之部落中宋氏酋长,有阿贾阿札者,叛明,为地方患。阳明又遗书安宣慰司诋讽之,略谓:“阿贾阿札等,为地方患,传者谓使君实使之。始省中长官,得是说,即欲闻之于朝。既念使君平日颇忠实,未必有是。姑令使君讨贼,苟遂出军剿扑,则传闻皆妄矣。既而文移三至,分屯寨堡者,不闻擒斩以宣国威,惟增剽掠以重民怨。使君与宋氏同守土,而使君为之长,地方变乱,皆守土者之罪也。使君宜速出军,评定反侧,破众谗之口,息多端之议,补既往之愆,要将来之福。某非为人作说客者,使君幸熟思之。”安得书悚然,率所部平其难民赖以宁。

    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阳明在龙场,草一纸书,而强酋奉命,边境又安,非平日忠信笃敬之所欤?贵州提学副使席书(字文同,遂宁人)闻其名,聘至省城,主讲贵阳书院。知行合一之理,即此时所讲明者也。其说如下:

    徐爱问曰:“人皆知父当孝,兄当弟,却不能孝不能弟。以此观之,知、行明是两件事。”曰:“此已被私欲间断,不是知、行本体也。未有知而不行者,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其本体。《大学》云:‘如好好色(上好字,呼到切,下如字),如恶恶臭(上恶字,乌路切,下如字)。’指明知、行之理,莫切于是。见好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见好色时,心已好之;不俟既见之后,又蓄意,好之也。闻恶臭属知,恶臭属行,但自恶臭时,已自恶之;不俟既闻之后,又立心恶之也。盖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自谪龙场,凡三载而归。在南京,复以“致良知”训学者。其说曰:知是心之本体,体心之天职在于知也。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良知之所以不假外求也。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语本《孟子》)。常人不能无私意,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礼,良知更无障碍。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阳明此一席话,足令志士闻声而起舞,懦夫闻风而立志。阳明之学,至是果大进矣。夫阳明之学,不进于诗礼昌明之地,而进于蛮荒僻壤之中,则洵乎评鉴忧患之益人不浅也!

    【批评】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常人遇到困难,便觉忧伤憔悴;其又甚者,至于愤不欲生。汉时雒阳人贾谊(雒本作洛,汉以火德王火能胜水,故选洛作雒),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年二十余,文帝征为博士,甚见宠遇,将任以公卿之位。而诸大臣皆忌之,乃出为长沙太傅,谊意不自得。后又傅梁胜,胜坠马死。谊常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夫贾谊外迁,未若廷杖之辱也。至长沙,至梁,未若龙场之僻也。居师傅之位,未若驿丞之贱也。谊竟不胜其忧患,郁郁而死。阳明则动心忍性,能以忧患而坚其志气,不以忧患而变其初心。此谊之所以早死,而阳明之所以能成一番事业也。成败关头,可不慎哉。

    士大夫一遇乡老,便傲慢自大,以为不屑与语。至入蛮夷之中,则更避之若凂,否则恃势欺凌。宋季不能得南洋之助,以成恢复之季;不能得缅甸之助,以支偏安之局,皆以平日蔑视其人,故事急之际,求之而不应也。阳明在龙场,能使土人爱之如父母,敬之若师傅,危急之际,一纸空文,蛮王俯首,为国家弥患于无形,足为孔子忠信笃敬,可行蛮貊之注脚。

    前朝处置边方,因其风俗不同中土,故用以夷治夷之法。拔其酋长,属于汉官,遂有宣慰司、土司之名,至于今不改。然所谓土司者,大抵不知世务,待其部落,惨酷无理,因循怠惰,有乱无治理。在昔闭关自治时代,无他人之觊觎,异族之争,竞犹可为治,今则不能矣。四川、云南、甘肃、新疆之边,土司充斥,万里膏腴,荒而不治,将折入英、俄、法诸国矣。我少年如能学成而往冒险,经营如欧人之于非美诸州,则统治之权,可以渐归汉族。不可折一兵,不遗一矢,得若千万里之殖民地矣。

    人性本善,所以有不善者,私欲蔽之也。能刻刻迁善改过,则复其本性矣。而人多不能者,皆分知、行为二,而昧于心之天职之故。阳明好色恶臭之喻,令人言下恍然。顽廉懦立,断推此种议论。

    徐爱字曰仁,号横山,余姚之马堰人,阳明内兄弟也,奉阳明为师,随至龙场,信阳明之道,最早、最笃,如孔门之有颜子(名渊,字回,孔子弟子,居德行科之首。早卒)。曾游衡山,梦老僧抚其背而歌曰:“子与颜子同德,亦与颜子同寿。”觉而异之,后果然。

    世上没有不能教化的民众,各地没有不能改变的风俗,现在的神州禹域,被称作中华文明之源起,当年也不过是一个草木丛生、野兽出没的蛮荒部族的后裔。从这里可以看出,龙场虽说偏僻,又怎么不值得加以教化呢?

    王阳明刚到这里的时候,不熟悉当地民众生活习惯。但他以身作则,教化引导当地百姓。民众都被感化,争着为他砍树盖房作为安身之所。他泰然处之,为那些屋子分别题名为:龙冈书院,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分别撰写文章来纪念。荒野蛮夷的首领们也争相送他粮食、肉食、金钱、鞍马,他都不接受。

    明朝中叶,上古遗留下来的少数民族还很多,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山中等地都是这些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现在湖南、广西已经没有土司了)。朝廷对他们管理很是宽松,不派官吏管理,任由他们选出自己的首领,子子孙孙世袭职位,就像分封的诸侯一样。但这之中也有些分别,一种是土官,由汉族人担任,直接接受朝廷指挥管理,其职务有长官司、土知州、土知县、土州同等。还有一种是本地土著,都是由部落酋长自己管理,间接受朝廷指挥。当时水西宣慰司有安氏,坐拥千里土地,四十八万之众,凭借这个不大服从朝廷管理。于是当时政府在那里建了个小城戍守,不久也就不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