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僧真可撰。

    般若波罗蜜多

    此言智慧到彼岸,非愚痴者所能到。般若有三种,如实相、观照、文字是也。实相般若,即人人本有的心;观照般若,即心上光明。能悟达则心光发朗,凡吐一言一句,长篇短什,足为万古灯明,用除痴暗,故称文字般若。

    心

    此经大部之纲骨,如人一身,虽有五脏百骸,惟心为主。

    经

    训常,又训路。常则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路则凡圣皆所共由。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即观世音之别名。此菩萨既悟身心,以观照之光,深破昏毒,不同二乘偏浅,故曰行深。夫昏毒即五蕴,为万苦根株,千殃之本。众生未能空此,故萦缠苦厄,如蚕作茧于百沸汤中,头出头没,丝无断日。菩萨既断蕴丝,故得空色两融,智悲并运,若事若理,譬庖丁解牛,无物迎刃,故称自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鹙子佛之弟子也,其慧辩超卓,识越等伦,然未悟大乘真空,尚醉枯寂,故如来呼其名而告之曰:我所谓照见五蕴空者,非是离蕴之空,即蕴之空也,汝莫错了。五蕴,色、受、想、行、识是也。色则远而言之,太虚、天地、山河、草木,无分巨细,凡可见者皆谓之色;近而言之,现前块然血肉之躯是也。受谓无始以来,从生至死,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缘,皆吸前尘而生者。想谓受而筹量善恶、臧否、宠辱、是非。行谓筹量无常,迁流不决。识谓筹量晓了,判然无惑。此五者,合而言之,实惟一念;分而言之,乃五用差别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如来虑鹙子及一切众生余疑未尽,复揭而示之曰:五蕴既空,心光独露,浮云净尽,满月当天,则生灭、垢净、增减,皆红炉点雪矣。故悟真空之后,岂但五蕴元空,即十二处、十八界及十二因缘、苦集灭道,亦龟毛兔角也。虽然,冰不自融,春回乃泮;霜不自释,日出乃消。五蕴乃至十八界、十二因缘等法,冰也?霜也?观照般若,如春如日,冰霜既化,所谓春之与日,何啻己陈刍狗?故曰: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嗟乎,此段无得之光,不特菩萨依之而无挂碍,诸佛亦依而得菩提。佛与菩萨,光非有二,而优劣迢然者,何哉。究光之始,实无优劣。以光极强照,强极生迷,故觉迷迷灭,灵觉极圆者,名之为佛。光虽圆悟,迷习渐除,觉路尚遥,名为菩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