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空。菩萨便成颠倒。凡夫见实。应非颠倒。而实不尔。故知色空。受想行识等亦复如是者。如色与空不二。余四蕴等理亦同然。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第二释前度一切苦厄所由。正由色等五蕴毕竟同空。无有生灭等故。是故苦厄亦无。故云度也。就此文中。凡约四门。以显同空所以度厄。有人言。色等诸法定性是有。何以故。是诸智人。或谓色等诸法从自体生。或谓从他生。或谓自他共生。或无因生。种种说色等法生。何故言空。无有苦厄。故今佛告舍利子。是色等诸法。但有空相。而无有生。汝若言色等诸法从自体生。则一法有二体。所以然者。若直一体。则无有生。若言从自体生。则有自体为能长生。复有所从生。故有二体。若能生之自体。复有所从生。所从生无穷。若能生自体无所从生。生则无从生。若无从生。则无自体生。若无自体生。是无自性生。自性生无故。他性生亦无。何以故。因自性故有他性。于他亦无是自性。今自性无故。他性亦无。是故不应从他生。若自他性俱无。则无共生。若言无因生。是则不可。何以故。有因生尚已破坏。况复无因而能有生。若无因而有生者。布施持戒应堕地狱。十恶五逆应当生天。以俱无因故。若实有色等生。可说有灭。今既无色等生。则亦无灭。遍计所执色等自性生灭俱无。非空如何。本为有色等。所以有苦厄。今若色等既空。是以苦厄斯度。二遣垢净门。以显色等同空之相。有人云。现见有漏诸染色等。从垢因缘生。无漏诸净色等。从无染因缘得。是则色等诸法有垢有净。既有垢净。则为不空。何得而言色等诸法同于空耶。故中观论云。若谓缘无果。而从缘中出。是果何不从。非缘中而出。如泥中无瓶。何不从乳中出。若必一向无果。无垢无净。无有苦厄。则无凡圣。有大邪见过。答。子徒以热眩之目睹乎空华。而岂知夫华即空哉。故中观云。果从众缘生。是缘无自性。缘若无自性。是缘则非有。缘自体既无。何能生于果。是故色等垢净诸果。不从缘生。亦不从非缘生。以缘尚不能生。非缘何能生。若非缘而能生果者。造善应堕地狱。造恶应得生天。以非缘故。既色等诸法不从二生。是则无色等。以无色等故。缘非缘亦无。又智度论曰。若法不生不灭如虚空。云何有垢有净。譬如虚空。虽万岁雨而亦不湿。虽大火烧而亦不热。何以故。本自无故。谓遍计所执色等本无。故不说垢净。垢净既无。何有苦厄。三遣增减门。以显色等同空之相。有人云。现见色等。从因缘故增细成粗。从因缘故减粗为细。既从因缘增减可得。是则不空。何为而言色等皆空。度一切苦厄。答。若子之所见。其如烦恼渴爱。而睹阳??为水。水岂实哉。盖即空也。故摄大乘为对除增益散动。是故经言色自性空等。谓遍计所执色等。论其自性永无有故。既色等永无。云何可说增细成粗。减粗为细也。既无增减。何有苦厄。故言度一切苦厄也。

    自下第三牒初类后。文即为二。先牒初。二无眼耳下。是类后。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牒初也。彼前来以四门分别色等五蕴一向同空故。当知十二处等下四门。悉是遍计所执。皆亦是空。所以然者。一切依他所起之性。及圆成实性。本离名言分别之相。谓诸贤圣人。为令有情有所趣入。遂于二性诸法。假施客名。其所施客名。互相遮异而已。论其客名。毕竟不能目法自性也。又此二性诸法既离性相。一切心行所不能缘。然诸有情不达名言是客。计为定实。又不达诸法无有性相。计有定实性相为心所行。如是妄计定实名相。并是遍计所执。毕竟是无。如石女儿及龟毛等。为此义故。说之为空。遍计所执色等既空。所以十二处等下四门遍计所执理亦同。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第二类十二处空。所以十二通名处者。此之十二。一一皆能与识作生长之门。是故名处。又此十二。各各有相差别之义。所以名处。言十二者。谓六根处。即眼根处乃至意根处。及六尘处。即色尘处乃至法尘处。具如经列。眼以见色为义。乃至法以意所行为义。如此客名。皆假施说。然诸异生不达虚假。而于其中计有定实名义自性及以差别。名遍计所执。即此十二遍计所执本来是空。所以称无。故言无眼耳等。乃至无色声等。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第三类十八界空。所以十八通名界者。种子义故。谓阿赖耶识中诸法种子。说名为界。界是因义故。又能持自性。及能持因果性义。故名为界。又摄持一切法差别义。故名为界。谓地等一切诸界。虽差别无量。皆十八摄。言十八者。谓六根界。即眼界乃至意界。及六尘界。即色尘界乃至法尘界。如处中说。并六识界。即眼识界乃至意识界。此之十八。名义自性及以差别。但假施说。而诸异生计有定实名义自性及以差别。如是十八遍计所执本来是空。所以称无。故言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第四类十二缘起空。此之十二。待缘而起。故名缘起。言十二者。谓无明行识。及名色六处触受爱取。与有生老死。此之十二。界摄有四义。谓于因时有能引所引。于果时有能生所生。言因时能引者。谓无明行识缘起未生故。于今现在薰习阿赖耶识心。能引无始名言名色六处触受等种子。使有感果之功。言因时所引者。谓名色六处触受等种子。由前无明等薰心习气力故。能令当来名色前后相依。次第生起。种子得增长故。言果时能生者。谓爱取有。于命终位。将与异熟随顺贪欲随一业习气现前有故。能令前所引名色等感异熟。言果时所生者。谓生老死。由前能生随顺贪欲随一业习气现前有故。随于一生众同分中。如先所引名色等异熟生起。名生老死。然此十二缘起。有两种顺次第。有两种逆次第。今此文意。但明两种顺次第。一谓杂染顺次第。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二清净顺次第。谓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若于此两种染净十二缘起。执有定实名义自性及以差别名遍计所执。今达此杂染十二缘遍计所执皆空。故言无无明乃至无老死。又达此清净十二缘遍计所执皆空。故言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尽即灭也。

    无苦集灭道。

    第五类四谛空。所以此四通名谛者。审实不虚。是故名谛。言苦谛者。谓有情生。及生所处。如是二种。由业烦恼力所生故。业烦恼增上起故。如其次第。显前二种俱是苦性。故名苦谛。言集谛者。谓诸烦恼增上所生诸业。俱说名集。由此二种。而能集起生死苦故。故名集谛。言灭谛者。谓所缘真如境上有漏法灭。故言灭谛。名道谛者。谓诸无漏戒定慧等。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运用无壅。故名道谛。若于此四执有定实名义自性及以差别。名遍计所执。今达此四遍计所执一切皆空。故言无苦集灭道。上来第一明所执皆空。

    无智。亦无得。

    第二明能证亦空。言无智者。谓能观智空。言无得者。谓所空境空。初言无智者。谓能观蕴处等般若。本离名言及以性相。若执般若以为定实。此亦即是遍计所执。今遣此定性之智为空。故言无智。言无得者。谓蕴处等遍计所执本来自空。非由菩萨强观使空。然后证得蕴处等空。故言无得。故大品经曰。菩萨行般若时。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以般若自性不可得故。又以一法性无所有。不随诸法行。不受诸法相故。又上来为破于蕴处等起定实遍计所执。故借空以遣之。恐人即以空为究竟所证得境。故今遣之。明此空者亦复非是所证得境。故中观论曰。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于空。诸佛所不化。何以故。本为有病。借空以除。有病既除。空亦自止。如雹摧草。草死雹消。若其不然。舍有取无。譬犹逃峰趣壑。俱不免于患。如何可自止。

    上来寄就遣执约因门以明般若。

    自下第二寄就显证约果门以明般若。因则无依无得。果则无相。无相般若。未曾因果。为化有情。假作因果名说。就此文中。复有其二。初明依般若故得涅槃。二明依般若故得菩提。此亦假言依般若得菩提耳。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前中又五。初牒前起后。故言以无所得故。二明能依之人。故言菩提萨埵。三明所依般若。四明开解脱门。五正明契证解脱。初三前已说。第四明开解脱门。无有挂碍者。即空解脱门。谓达诸法自他俱空。则能观之智。不为有性之所挂碍也。言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者。此明无相解脱门。由证诸法自他俱空故。则知诸法无相。所以然者。若不知诸法无相。外为相碍。内多恐怖。若证诸法无相。外不为相碍。内则无有恐怖也。远离颠倒梦想者。明无愿解脱门。由证法无性。外不为相碍。内无恐怖故。达知诸法但是颠倒。犹如梦想。虚妄不实。所以远离。不起愿求也。究竟涅槃者。正明解脱果。上空无相愿。但是所入解脱之门。由此门故。便能趋入究竟涅槃解脱之处也。亦可无有挂碍。明得法空。由达法无性故。智无滞碍。无有恐怖。明得人空。由不计我故。内无恐怖。远离颠倒者。重牒人空。远离梦想者。重牒法空。由于二空通达无累。故能究竟证涅槃矣。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明由依般若能证菩提。文中有三。初明能依之人。前得涅槃。寄就菩萨。明从因至果。今得菩提。假就诸佛。明果由因得。此即影略互显门也。二依般若下。明所依之般若。三正明所得菩提。菩提之言。此翻为觉。旧言道者。谬也。但觉通三乘。二乘觉有上。故以阿耨多罗言简之。阿此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藐言正。三言等。菩提言觉。谓无上正等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第三广叹显胜。文中有三。初四句正叹。由依般若。能治二执。能证二果故。故知般若是大神咒等。夫为咒者。以灭恶生善故。能销四魔怨敌。故言是大神咒。能破二种痴障。故言是大明咒。此二叹能灭恶。一切善中无有过失。故言是无上咒。佛为众圣中尊。名为无等。从般若生。故般若名无等等。是故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此二叹能生善。二能除下。释成叹意。谓能除诸苦。证二真实。此事不虚。故叹为神咒等。三故说下。结彼般若得名咒所由。正由具前灭恶生善四义。故说般若名之为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第四重举前经叹以显胜。即名经为咒。非于经外别有咒也。其如六门陀罗尼咒。还摄前经以为六门耳。既以经为咒。然诸经咒词所有文字。皆为诸佛菩萨威神力加被。一一字句亦摄多义。若翻就此方言字。或增或减。于义有阙。诵无良验。为此不翻。或别告鬼神及诸天傍生。所有言音。多非印度常词。是以不翻。诸经中咒。例悉不翻。皆为此耳。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