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弥陀经疏钞演义定本卷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疏。

    感应道交者。念佛功成。众生机熟。为感。无心扳缘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为应。道交者。即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尽。菩提影现中也。

    钞。

    前有将谢四句。凡人命未终时。善恶之境未现前者。以宿业未完。今业未熟。故现果未尽。当果未现也。临命终时。则夙业已尽。今业已熟。当果现前矣。唯识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是也。

    大本法藏下。是引二部证佛力。言诸经者下。是引诸经双证二力。一心信乐。是自力。与诸比丘住其人前。是佛力。能正受持。是自力。阿弥陀佛住其人前。是佛力。专心忆念。是自力。佛现其前。是佛力。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观经第九佛观中文。摄取不舍者。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众生不念佛则已。念则为佛所护。终得离苦。永得安乐。释论云。譬如鱼子。母若不念。子则烂坏。众生亦尔。佛若不念。善根则坏。

    能正受持者。凡人念佛。心带异计。或杂余想。不名正受持。正受持者。离乎四句。不杂余缘。是名正受持也。本有佛性力者。真如内熏力也。真如内熏。人人皆然。今不得此力者。如木有火。不假钻燧。火终不现。虽具真如。不藉师友教诲。真如亦不现也。

    钞。

    六十万亿是报身。亦名尊特身。亦名胜应身。丈六。亦名劣应身。亦名常身。化佛。是随类化身。

    登地方见报身者。十信三贤菩萨。不断无明。不证真如。但见应身。登地已去。分断无明。分证法性。乃见报身。展转细妙。若无明已尽。位穷妙觉。则无佛可见。以菩萨机忘。如来应息。诸佛无有彼此迭相见故。故曰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也。

    又起信论云。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离分齐相。常能住持。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非受乐相。故说为应。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若离业识。则无见相。

    前说依别教。起信依圆教。圆教十住。即别教十地故。别十地见报身。展转细妙。圆十地见报身。更展转细妙也。

    钞。

    楞严止观辨之甚悉者。楞严开五十种阴魔。而受想二阴。是鬼神魔。天魔。止观开十境。三障。四魔。而魔事境。是业障天魔。

    不与修多罗合者。修多罗中谓。应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若相好之数。或多寡不定。悉为魔事。

    不与本所修合者。如本所观西方之佛。今佛从东来。唯观坐相。今见卧相等。

    如幻非实下。是永明语。此乃如来下。是大师出从真起化之意。

    如镜中形非内非外者。若言形在镜内。不妨当体全空。若言形在镜外。不妨镜中显现。佛现亦然。若言佛在心内。不妨实在西方。若言佛在心外。离心实无有佛。

    如梦中事不有不无者。若云梦事是有。及至于醒。了无所得。若云梦事是无。正当梦时。原有梦境。佛现亦然。若言是有。自心显现。当体全空。若言是无。感应道交。不坏幻相。

    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者。谓水虽清。天上无月不能现。如心虽净。无佛悲愿为缘不能现。又如月虽明。地中无水不能现。如佛虽有悲愿之缘。众生心垢不能现。执佛从心现。不信西方有佛。执佛西来。不信自心显现。皆邪见也。

    钞。

    华严十五下。是释文载圣经。疏云西域下。是释法传西域。神游大方下。是释不应疑阻。

    华严颂者。经云。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殁者。令彼随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见有临终等。

    钞。

    幽幽绵绵。即是第五颠倒微细精想。所谓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也。命根未断者。若识阴尽。则能超越命浊。识阴未尽。则十二类之命元未断也。

    又幽幽绵绵命根未断者。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百尺竿头人也。人亡家破。烟灭灰飞者。人空法空。空空亦空。百尺竿头重进步也。此约断惑证真说。

    然而下。谓佛体本然不因断显。时时显现。物物全彰。但人自不觉尔。此约本然性德说。

    是故下。古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是也。

    疏。

    暖尽识去者。众生息暖识三缘和合。假立命根。识。即赖耶见分。息暖。即赖耶相分。此八识者。来为先锋。去为后殿。暖尽识去。正八识离体时也。

    钞。

    心神惶怖动止挥霍者。沩山云。临行挥霍。怕怖慞惶。前路茫茫。未知何往。

    未免憎爱父母者。经云。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

    小圣初心不能正知出入者。古云。菩萨有隔阴之昏。声闻有出胎之昧。是也。

    随业受生者。七贤女经云。雀来入瓶中。以縠覆其口。縠穿雀飞去。识心随业走。谓业识成形。依四大住。四大分张。业识随业转也。

    一切国土唯想所持者。起信云。一切诸法。唯依无明妄心而得住持。若离妄心。则无一切诸法自相可得。楞严云。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等。

    彼国边地即是疑城在九品之外者。以其无真实信心故也。

    在定之心即是净土。此据寂光而言。然亦不妨实有事相。

    钞。

    非以欲爱为因四大为体者。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又云。爱欲为因。爱命为果。众生爱命。还依欲本。西方上善。皆承净因力。随愿往生。若有若无清虚微妙之身。岂此因此体耶。

    指端出乳者。北洲男女。左右分行。其男女夙有缘者。路傍树林下垂覆之。成夫妇事。事毕树起。即分散去。无复相认。妇乃有孕。产子道傍。不顾而去。其往来者。以指端置儿口中。指即出乳。须臾长大。

    钞。

    上之三品有生彼即得陀罗尼者。此乃从空出假。即十回向。道种性人。及圆教十信满心人。陀罗尼者。一能持善。二能遮恶。是总持也。

    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者。此乃侵断尘沙。已入别十行。已得性种菩提。及圆教八九信人。到彼一劫。始入圣种性。证无生忍。无生忍。言登别圆初地初住也。

    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者。此乃初破见思。已入别十住。已得习种菩提。及圆教第七信人。到彼三小劫。始入圣种性。得百法明门。言百法明门者。于相宗百法。皆证三谛。乃以百法。而为明达三谛之门。三谛若明。则了一切。心大欢喜。名欢喜地也。

    中之三品有生彼国即得阿罗汉者。乃小乘退失大心之内凡忍位。及世第一人。于临命终时。闻赞方等。回心向大。得生净土。因无漏道熟。便证小果。然回向心。须至别教七信以上。圆教观行。四五二品。方是中品上生人也。

    生彼半劫得阿罗汉者。是小乘之暖顶二位人。其回向心。能至别教六信以下。圆教观行二三两品。方是中品中生人也。

    生彼一劫得阿罗汉者。乃小乘之外凡。其回向心。能至别教初二两信。圆教观行初品。方是中品下生人也。

    下三品人。若论阶位。全未伏惑。但闻法称佛。能灭业障。而得往生。乃名字人也。随功浅深。分于三品。

    问。何中三品生。皆是小圣。下三品生。乃云得入初地。发无上道心。发菩提心者。岂中品。乃皆劣器。下品反皆大根耶。答。中品往生行人。德行有余。智力不足。皆在此土勤修戒定。不发大心。特于临终。发大乘心。乃得往生。故顺其先习。但证小果。若下品行人。则五逆十恶。乘急戒缓凡夫。特由临终。善友开发。而得往生。由戒缓故。生居下品。由乘急故。后皆不经小果。直入大乘也。如龙女八岁成佛。广额屠儿。放下屠刀。千佛一数。是也。

    钞。

    约法下诸无起作之理。即不生灭性本觉理也。慧心。即离垢出缠始觉智也。安此者。以始觉之智。契本觉之理。如智不二也。忍者。如忍事人。心不怀疑。亦不说出。心中了了。吐露不出意也。

    约行下。报行对集行说。集行者。念念勤修。心心趣入。加功用行。乃有功用道。属前七地之行也。报行者。不必举心运意。任运流入萨婆若海。无功用道。乃第八地之行也。智冥于理。出行体也。行无别体。以智为体。无相三句。明行相也。理无相无功。故行亦无相无功。理旷若虚空。湛如渟海。故行亦旷若虚空。湛如渟海。心识下二句。明用。行体如日。妄惑如暗。报行现前。妄惑不起。故经云。八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如前所说。

    钞。

    孤山三辈齐观经六品者。以大本三辈。纯明善行。不及恶人。观经下三品人。皆五逆十恶人故。

    灵芝三辈对上三品者。以大本三辈。皆发菩提心。观经后六。皆未及故。

    克实而论下。谓前三说。乃据行据位。取义不同。非克实之论。若克实而论。则烦恼菩提。皆无实法。烦恼之性。即菩提性。前念是恶。后念是善。又何碍也。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如阿阇世弑父害母。应堕阿鼻。后因重悔。得无根信。即上品摄是也。况中下耶。

    钞。

    随念浅深佛应称之者。事一心念则浅。理一心念则深。浅则以事识见佛。但见应身之劣。深则以业识见佛。乃见报身之胜。

    钞。

    正观默照本心者。以一心三观。照三谛一境。如智相应。随流识性也。古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是也。

    助行备修万善者。虽照本心。不修万善。则性亦不朗。如论云。如人但念摩尼宝珠。不加种种磨治之功。珠亦不净。但念真如。不假种种万行磨治。真如亦不明净。故虽了知自性本无悭贪。不妨随顺无贪修檀波罗蜜以修行万行。自然随顺真如故。

    二事俱得了达四净土者。如此正助双修。事理双备。先伏见思。生同居净。次断见思。生方便净。次断尘沙无明。生实报寂光净。

    如止得事善者。谓不修正观。徒修事行。能伏见思生。同居净。远作三土因耳。

    故知净土下。寻常以净土一门。唯摄钝根凡夫。禅宗圆顿法门。乃究理菩萨境界。若如上论。则净土正究理菩萨境界。悠悠众生乃兼容耳。

    圆机体道最上净业者。圆闻妙理。起圆信解。解入寂光。苟加愿力导之。如轻帆得遇顺风。上品上生何疑焉。愚朴之辈。不明理性。但信心称名。发愿往生。亦得生彼。故知净土一门。上及不退菩萨。下及悠悠凡夫。三根普被。上下兼收。无不度也。

    正观通上中者默照本心。能断见思尘沙。即上品。但伏不断。即中品。

    助行通中下者。修万行时。能伏见思即中品。全未能伏。带惑往生。即下品。

    钞。

    自经论所明。至确有明证。三引大本。三引诸经。皆证上品。从莲华生也。

    自果尔则上上文中至义必周也。是反覆辩明。无莲华二字之意。错杂不伦。进退无据者。若曰莲华之类。不应下有台字。则进从莲无据。若曰金刚台。紫金台之类。不应上有莲华二字。则退从莲又无据。

    愚意至前后互显耳。详明文缺义周。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一切诸法。不离此十。亦各具此十也。如是者。指法之辞。谓诸法有如是之相。如是之性。乃至如是而穷尽。无非实相也。报者。答果曰报。

    但上上品下。是明上品殊胜之义。华开渐晚二句。上品中生。经宿华开。即得见佛。上品下生。经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乃至下品上生。经七七日。华开见佛。下品中生。经于六劫。华开见佛。下品下生。经十二大劫。华开见佛。证道渐远者。上中。经一小劫。上下。经三小劫。得无生忍。住欢喜地。乃至下上。经十小劫。得入初地。下中。经于六劫。发无上道心。下下。十二大劫。发菩提之心。

    问极乐九品下。是释明妙宗钞或有差误。

    钞。

    不了佛智志意犹豫者。若了佛智。则知非净非秽。净秽历然。无彼无此。愿生彼国。以不了故。半信半疑。依违不决也。又犹豫者。利根执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信十万亿外。有世界极乐。钝根执事。不信自性唯心之旨。皆犹豫也。

    临命终时方悔己过者。直至四大分离。空无所获。方悔平日。不修净业。故云。看教参禅逐外寻。未曾回首一沉吟。前程黑暗路头险。始觉从前错用心。是也。

    才入边地见七宝城即便止住者。修诸功德。愿生彼刹。兼了佛智。则径生极乐。不修功德。愿生彼刹。又不了佛智。则竟滞娑婆。今因修诸功德。又临终自悔。故得入边地。不滞娑婆。以不了佛智。志意犹豫。故见七宝城。即便止住。

    亦有自然快乐如忉利天者。古云。华中快乐如忉利。不比人间父母胎。是也。

    故名胎生者。胎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不见不闻。今不得见佛闻法。故名胎生。

    如刹帝利下。喻胎生也。犯法。喻信力不坚。幽之内宫等。喻疑城自然快乐。阎浮金锁。系其两足。不得自在。喻五百岁不见佛闻法。如处胎也。

    识其本罪。谓志意犹豫之罪。能了佛智。方名深自悔责。

    钞。

    是最后心者。此心之后。更无余心故。

    名为大心者。以垂死之人。必知不免。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是心名为大心。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也。

    又复大心。亦可即是菩提心。以此心之后。更无余心。则是顿入无心三昧。即是顿离念相。岂不为大。岂不即是菩提心。盖以九品行因。行行通乎九品。如五逆罪。临终十念为能消功。属下下品。若能伏惑。即中品。若根器大利。顿能断惑。如阇王重悔。得无根信。即是上三所摄。岂非五逆随于忏功。自分九品也。且十念得生。皆是夙有灵根者。十疑论云。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并是宿善业强。始遇知识等。妙宗钞云。此虽造恶。已曾修观。故使临终。善友劝称十念。定心则成。亦是法行。乘急戒缓人也。由乘急故。得值善友。纵现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种今熟。故得往生。故今大心。说即是菩提大心。亦无不可。况本钞文。当知即是一心不乱。若事一心。犹未为大。若理一心。岂不即是菩提心。是故名为大心。

    疏。

    以生于自心故。不往而往者。既云自心则无往。既云生于自心。则无往而往。无往而往。生则决定生。往而无往。去则实不去也。今之往生。与昔人何碍耶。

    钞。

    华严重重法界。不出一心者。重重法界不出四法界。四法界不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即当人自性也。

    心无界限等者。此心广大。无有方所。无有彼此。去至何所。释上不往。

    状其易秽等者。乃离秽往净。离旧往新之往。非离此往彼之往也。释上而往。

    解脱所说者。善财童子。第六于住林城。参解脱长者。长者即入普摄一切佛刹三昧。次从三昧起。告善财言。我见如是等。十方各土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乃至随意即见等。以佛来去随心现故。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是也。

    疏。

    兜率内院。昔人亦愿往生者。兜率乃欲界第四天。分内外院。外院是天人所居。内院是菩萨所居。三灾亦无所损。昔人愿生者。如白香山云。海山不是我归处。归则须归兜率天。是也。

    钞。

    必智断功德。堪与圣流者。智断。即证智断惑功德。内院皆证智断惑圣人所居。无此功德。不堪与会故。

    极乐求生无论惑业者。求生净土。但得事一心功成。即带惑业往生。仗弥陀不思议愿力。如载巨石。不至沉渊。如上所说。

    奘师谓内院易生者。奘师为相宗师德。而弥勒为相宗之祖。故奘师常于定中见弥勒圣相。临终归于兜率。常劝人修唯心识定。故谓内院易生也。

    弥勒犹居等觉者。以尚在因位。未为极果。犹清辩谓今弥勒未是遍知。俟龙华道后。方复问津。即其事也。后生龙华者。弥勒下生经云。弥勒菩萨。即于出家之日。便得成佛。坐于龙华树下。华林园中。三会说法。第一会。度九十六俱胝众。乃释迦佛法中造佛像者。第二会。度九十四俱胝众。乃释迦佛时。五种法师读诵大乘经者。第三会。度九十二俱胝众。乃释迦佛法中供养僧者。

    华严较论国土者。心王菩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佛子。此娑婆世界中。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音声轮世界。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过百万阿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胜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及诸同行大菩萨等。充满其中。

    钞。

    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者。梵网云。千里内无能授戒师。许佛菩萨像前受戒。要须忏悔得见好相。即便得戒。见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等。若不见好相。虽忏无益。然虽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

    一闻千悟者。如胁下施拳。隔江招手。诵药王而亲见灵山。逢吹镫而顿传心印。是也。

    疏。

    自性无形。是不颠倒义者。形者。相也。一切诸相。皆倒心妄境。今真如自性。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异相。非一异俱相。离一切法差别之相。有何倒妄。

    自性无垢。是生极乐义者。垢者染也。一切染法。皆苦因苦果。今离垢法身。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纯净明故。成法出离镜。宁非极乐。

    钞。

    是则求于正相。尚不可得等。正者对倒而言。若有正相。与倒何异。无正无倒。是名真不颠倒。

    是则求于净相。尚不可得等。净者对垢而言。若有净相。与垢何别。无净无垢。是名真净土。

    钞。

    指掌者。论语云。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注云。言易见也。

    钞。

    灵知体上。弥陀圣众终日现前者。自性寂即无量寿。自性照即无量光。慈即观音。智即势至等。

    常寂光中无时不往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三德秘藏。行住坐卧不相离故。奈何下结劝。

    钞。

    人天希有历劫难逢者。佛未出世。人间止有轮王说十善法。天上止有帝释说出欲论等。皆有为因果。不出轮回。纵佛出世。亦先说人天小教。直至方等时。方有此超生死。出轮回之妙法。故经云。诸佛出于世。悬远值遇难。假使出于世。说是法亦难等。

    出世间因。指小乘四谛十二因缘法。此法能超三界。不堕轮回。但依事识修行。心外见法。不悟唯心故犹可思议也。

    又通教无生四谛。别教无量四谛法。此法能超二乘。不堕偏空。但道后方证。因果不融。净土则理外修成万法乃不由心具。虽尘劫修道。广游佛刹。指彼净土。但是体外方便。未为了义故犹可思可议也。

    出世间上上因者。以回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匪逃乎刹那际内。是十方净秽。卷怀同在刹那。一念色心。罗列遍收法界。苟或事理攸隔。净秽相妨。安令五逆凡夫。十念便登于宝土。二乘贤辈。回心即达于金池也哉。是则大乘中大乘。了义中了义。佛法之妙。过此以往。不知所裁。是不思议功德。出世间上上因也。

    钞。

    无量寿。无量光。三宝道品种种等。此指所施之法也。此法或出音敷演。或现相指陈。以彼土众生。六根清净。得大总持。六尘皆说。六根皆闻。法法头头。无非妙法故。

    水鸟树林下四句。此弥陀神变也。众生皆具相好神变等。此众生神变也。以彼国种种妙用。虽弥陀神变所成。若众生不得神变。不能受用。经云。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是也。

    难信之法三句。经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奉诸如来。故有因缘闻此义。般若云。若人一念生净信者。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等。

    同居即寂光者。在下品往生。但见同居。圆心大士。即是寂光。池阁莲华无非般若。栏网行树尽是真如。所谓道人缘虑尽。触目是心光也。

    应身即法身者。在中下往生。但见应身。圆心大士。即见法身。一一光明俱是三德秘藏。一一相好何非圆极一心。所谓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也。

    空寻文疏劳身心者。四十二章经云。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永嘉云。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是也。

    疏。

    自性离心言相者。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也。

    钞。

    无记者。冥冥昏住。于善不善无所记别。曰无记。今缄口忘机。正是无所分别。故落无记。是思之不得。议之不得。不思不议亦复不得是真不可思议也。古云。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造。不可以语默通。其斯之谓与。

    钞。

    不生不灭者。本无有生。焉得有灭。无去无来者。无所从来。何所至去。无增无减者。果佛圆明之体。即众生性德之佛故。湛然常住者。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如如不动者。上如是智。下如是境。心境符合。得不动空有等法故。有无断常。皆是妄心计度。若离妄心。自无一切法差别之相也。

    东属春生。于卦为震者。易曰。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又曰震为雷。其究为健。又曰震动也。

    即动即静。应万变而常寂者。不迁论云。不释动以求静。即求静于诸动。是故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也。

    钞。

    百福所成者。世尊因地修行百福果位感一种相好。修无量福。感无量相好。百福者。如大千众生悉瞽不见。悉皆医治复明。乃称一福也。

    钞。

    七金者。一持双。二持轴。三担木。四善见。五马耳。六象鼻。七鱼嘴。皆有金色光明。七重环绕须弥山外。高广形量。次第减半。如须弥高八万四千由旬。持双即四万二千由旬。是也。

    名称高远。逾于须弥者。自有高而不远。远而不高者。今兼二者。竖出三土。横遍沙界。仰之弥高。望之弥远。法界众生莫不瞻仰也。

    疏。

    佛光广照。兼身智二光。智光者。如经云。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身光者。如光明觉品。放光照一世界。十世界。乃至不可说世界。不可穷尽等。

    钞。

    净极光通者。无明荡尽。般若圆彰故。此即智光。光明无量即身光。

    钞。

    举因该果二句。因不该果。果不彻因者。权乘因果也。非一乘因果也。一乘因者。诸法实相是。一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是。

    智而不悲二句。智而不悲。小乘偏真之智。悲而不智。凡夫爱见之悲。非大乘一切种智。即悲之智。无缘之悲。即智之悲也。

    行非愿起二句。行非愿起伪行也。愿不行成虚愿也。非菩萨无作妙行。称性之愿也。

    尧仁者。通鉴云。尧仁如天。舜孝者。舜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禹俭者。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汤宽者。伊尹赞汤曰。代虐以宽。

    钞。

    外求智慧可尽二句。古云。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向自己??中流出。方始盖天盖地。是也。又香严闻一答十。问十答百。而死于父母未生前句下。及问击竹。方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等。

    钞。

    常为真实等四句。各有事理。永嘉云。正直语者有二。一称法说。令诸闻者信解明了。二称理说。令诸闻者除疑遣惑。柔软语者亦二。一者安慰语。令诸闻者欢喜亲近。二者宫商清雅。令诸闻者爱乐受习。和合语亦二。一事和合。见斗争人谏劝令舍。不自称誉。卑逊敬物。二理和合。见退菩提心人。殷勤劝进。善能分别。菩提烦恼。平等一相。如实语者亦二。一事实者。有则言有。无则言无。是则言是。非则言非。二理实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涅槃常住不变。

    钞。

    十无尽藏者。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其说法时。以广长舌充满世界者。即第十辩藏也。

    菩萨且然者。以圆教菩萨。初住即得普现色身三昧故。

    疏。

    证小。谓人天小果漏无漏因。大事。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钞。

    色身三昧。即普现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现一现多。现小现大。随意自在。

    是为大事同法华者。法华神力品。佛出广长舌相。上至梵世。赞叹法华。证一大事因缘也。今六方诸佛。现此舌相。赞叹净土。岂小因缘也。

    钞。

    诸佛相同。则心同等者。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今外相既同。内心何不然耶。

    又心智愿。即法报应三身。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

    钞。

    溪声即是者。东坡诗云。溪声即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是也。

    情与无情融成一舌者。是法界一相。毕竟平等。平等之中。何分生佛。及与万象。

    舌即法界法界即舌者。以趣举一尘无法不具故。所谓舌为法界。一切法趣舌也。所谓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也。所谓一时顿现非隐显。一切圆成无胜劣也。说遍覆时。岂不两橛。

    钞。

    令其安隐无诸障难者。观经疏云。若为佛慈所护。终得离苦。永得安乐。是也。

    令其精进无有退堕者。释论云。譬如鱼子。母若不念。子则烂坏。众生亦尔。佛若不念。善根则坏。是也。

    念佛佛念感应自然者。首楞严云。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等。

    钞。

    八地菩萨。常为如来护念者。以此菩萨已入无功用地。住于报行。若如来不护者。彼时即入究竟涅槃。弃舍一切利众生业。故诸佛亲现其前说种种法。与此菩萨无量无边起智门。常为如来之所护念也。

    钞。

    普眼法门遍乎法界者。普眼有二。一大智普眼普照法界。二大悲普眼普照众生。今虽兼二者。意重大悲众生遍法界。则大悲遍法界。大悲遍法界。则此法门亦遍法界。一说一切说也。

    钞。

    纯真绝妄四句。谓真如本无妄染。此真诚实也。外教以六识不起虚伪。一味专诚。便为诚实者。非也。以此识因尘而有。离尘则无。全体是妄故。

    一视一听等者。古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邱山绝点埃。着衣并吃饭。运水及搬柴。是也。

    又视听言动莫不与俱者。所谓吾人食息起居。无不承他恩力也。亘古亘今常护常念者。所谓真如内熏无有间断也。行住坐卧不离者个者。所谓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也。

    上约自性出缠说不离。此约自性在缠说不离也。

    钞。

    大智无尽有二释。初一义约竖穷横遍释。第二义约三德三智释。

    德智相对者。以一切智。即观空之智。般若扫荡诸法故。道种智。乃观俗之智。解脱乃建立诸法故。一切种智。观中道之智。法身迥出二边。绝诸对待故。

    钞。

    实大声宏等。名者实之宾也。佛于僧祇劫海。修无量行。故名称普遍闻于十方。

    钞。

    权智照事者。广行万行。广度众生。知法知机。观根授法。炽然分别等。

    实智照理者。正念真如。不生分别。言语道断。直契无为。如智不二等。

    事理炳然双照不昧者。正权智照事时。即实智照理。炽然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正实智照理时。即权智照事。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荷担一切佛法者。一切佛法。不出二谛。二智能担。曰大??肩佛也。

    钞。

    南方为离者。易云。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

    火内暗而外明者。离丽也。一阴丽于二阳之中。其象为火。体阴而用阳也。

    本光。是众生本来有此光明也。

    钞。

    导引众生。令生胜意者。众生智浅不知佛境。若不赞扬。胜意不生。故欲引导众生。令生胜意。必须自赞也。如释迦世尊。亦自赞云。我是如来应供者。我是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等。亦普召群机。令生胜意也。观音师观音者。楞严云。我于过去。遇观世音如来。彼佛教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唯我独尊者。悉达太子初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钞。

    志公现十一面者。梁武帝。尝召画工张僧由。写志公像。志公以指分披面门。作十一面观音相。或慈或威。或定或慧。僧由竟不能下笔。

    钞。

    建立义者。上以大智建立菩提。下以大悲建立众生故。

    钞。

    佛光映蔽一切者。天人之光但蔽日月。声闻之光兼蔽天人。支佛之光兼蔽声闻。菩萨之光兼蔽支佛。唯佛光明。映蔽一切之大光也。

    钞。

    见思惑者。见者。若云见理时。能断此惑。即从解得名。若云见祇是假。假者不实为义。即当体受称。思惑入修道位。重虑缘真。此惑即除。名思惟惑。此从解得名。若云思假及爱惑者。此当体受称。然见惑从法尘起。能障真理。思惑从五尘起。能牵三界。此皆约欲界多分说。细论不拘。

    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数多如尘沙。乃他人分上之惑。菩萨之行。专为化他。若令众生能断见思之惑。于菩萨即是断尘沙惑。亦名别惑者。别在菩萨所断故也。

    无明惑者。谓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此惑乃业识种子烦恼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别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亦名别惑也。在法内名。外法外名。能知能解。名一切智。

    能知一切道种差别。分别无谬。名道种智。

    佛智中必双照三智具足。名一切种智。

    此三智是果。三观是因。始终心要云。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非智不断。非断不智。心要先言破惑。后言证智。是非断不成智也。今钞先言智证。后言破惑者。是非智不能断也。

    钞。

    八万四千清净宝目者。楞严云。由我获得妙妙闻心。故我能现众多妙容。乃至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毫相如琉璃筒者。如来现相。初生时牵长五尺。苦行时长一丈四尺。成道时长。一丈五尺。中空外明。如琉璃筒。

    钞。

    有染之智。不发妙光者。外道邪智。二乘偏智。皆无明为体。不发妙光。佛乃五住究尽。净极光通达也。

    疏。

    自性清净者。以性离惑染。从本以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钞。

    湛若虚空者。如实空中。离一切法差别之相。无虚妄心念故。曾何涯际者。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故。

    钞。

    八音者。一二如文。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六不误。七深远。八如文。吴其沼乎者。子胥言。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后吴其沼乎。

    止遏者。佛证法身。得无尽藏。所有神通妙用。不可止遏也。

    上义约体。此义约用。

    钞。

    譬如日天子下。日轮普照喻也。喻遇恶不息利益。经中合法云。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弃舍。不修回向。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萨行。不以凡愚共同一处。舍离一切如实善根。不以众生。数起过恶。难可忍受。而于彼所生疲厌心。释曰。弊恶合生盲。邪见合乾闼婆城。令人妄谓为实故。瞋浊合修罗手。日为帝释先锋。彼瞋故覆障也。不知恩。合阎浮树崇岩?谷。凡愚共同一处。合尘雾烟云。以云雾能遍虚空。犹彼凡愚同一处住故。众生数起过恶。合时节改变。谓频起过忒。乍善乍恶。如彼昼夜阴阳易度等。

    钞。

    梵网千珠者。大梵天宫有网罗幢。红光互射。彩色交辉。时佛观诸罗网。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等。

    又种种法门互相融彻者。一门涉入无量门。无量门涉入一门也。

    上义约遍覆说。此义约交融说。

    疏。

    自性含摄不可尽者。净法满足无有所少。杳莫边涯。绝诸分量也。

    钞。

    万物之所成终成始者。于时。则为群阴剥尽。一阳复生。于物则为实理具备。生育之原。于人。则为智而为众事之干。

    百千法门是般若德。无边德用是解脱德。同归方寸总在心源。是总一法身德也。

    觅之则无相无形者。以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非无相。非亦有亦无相。非一相。非异相。非俱非相。非一异俱相。远离一切诸相故。

    出之则无穷无尽者。此圆觉性。本有过尘沙之妙用。潜兴密应。无有休息。无有穷尽故。

    本来具足。不假他求者。妄心外念求之不尽。净德性满无假外求也。

    众生心。即凡夫本具性德。如来藏。是果佛圆明之体。而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即名如来藏。

    又众生心者。即是生灭门中不觉义。依一念无明。遂成业识。复从业识。转起事识。以随事扳缘。分别六尘。是众生心相也。又如来藏者。即是生灭门中觉义。谓心体离念。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是即名为如来藏也。而众生心。即名如来藏者。以不觉心不离本觉故。论云。若离觉性。则无不觉。若离不觉之心。亦无真觉自相可说。又云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也。

    钞。

    出入三界自在无碍者。凡夫入三界。为生死缚。不得自在。二乘出三界。为涅槃缚。不得自在。佛悲智双行。往来自在故。

    师子一吼。百兽畏惧者。永嘉云。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五种怖者。一不活。二恶名。三死。四恶道。五威德。

    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决疑无畏。四说苦尽道无畏。

    轨持义者。若理法则能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如学人从缘一念。得悟自性。即此悟由。乃从性轨生。非外得故。若教行等法。则能轨正身心。持令不失也。

    钞。

    余乘说法。是为杂染者。轮王说戒善。帝释说出欲。实有善当行。有恶当止。二乘说四谛。十二因缘法。亦实有生死可厌。涅槃可欣。皆杂无明之染。而不清净。若佛说一乘之法。则染污清净。总属空华。生死涅槃无非梦幻。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所谓纯一不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也。

    觉非迷类者。凡夫三谛俱迷。二乘不迷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