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弥陀经疏钞演义定本卷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疏。

    华乐交辉。华。有天华树华。乐。有天作自作。

    钞。

    初引大本。是诸天所作。次引。是虚空自作。三引观经。双具天作自作。以是下。结归异世乐也。清畅。是不涩。嘹喨。是不滞。微妙。是不粗。和雅。是不俗。

    疏。

    乐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是有和融之义。

    钞。

    如实空。如实不空。即起信心真如门。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如。谓真如。实。谓实相。如实空者。谓此真如实相之中。空无妄染。非谓如实自空。此则如实之空也。不空有二义。一异妄无体故。二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调和而克谐不悖者。舜典云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今兹万德亦然。常乐我净。不悖真实识知。遍照法界。不悖清凉不变。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即克谐不悖也融液而一味无乖者。清浊高下。如五味之相济而后和。今兹万德亦然。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也。

    忍进相与低昂者。忍进。六度之二也。忍者。恶骂捶打。皆悉能忍。犹如大地。犹如桥梁。任一切践踏。而不起一念。故曰低。进者。晓夜忘疲。精进不懈。犹如一人与万人敌。勇猛直前。故曰昂。言相与者。正忍辱时。正精进。愈精进时。愈忍辱也。

    埙鸣篪奏者。埙。土为之。篪。竹为之。二器互相唱和。诗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今此忍进。低昂互造。如埙篪之互为高下也。

    止观双成定慧者。止观是因。定慧是果。止者。止其散。止之既久。则成定。观者。观其昏。观之既久。则成慧。曰双成者。因中止观双修。果上定慧不二。

    玉振金声者。金。钟也。声。宣也。八音未作。则先击镈钟。以宣其声。玉。磬也。振。收也。俟其既阕。后击特磬。以收其韵。今兹禅定。如彼玉振。今兹观慧。如彼金声。迭相始终也。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慈者。与众生乐。悲者。拔众生苦。喜者。喜众生离苦得乐也。舍者。一法不着。万缘皆舍也。哀而不伤乐而不泆者。诗人言文王未得后妃。则寤寐反侧以求之。是哀其所当哀。不害于和也。既得后妃。则琴瑟钟鼓以乐之。是乐其所当乐。不失其正也。今兹慈悲。乃无缘之慈悲。非爱见之慈悲。喜舍。乃性德之喜舍。非情识之喜舍。何伤何泆。

    非唯不鼓兼复无声者。观经云。如天宝幢。不鼓自鸣。今乃非唯不鼓自鸣。兼复无声可听。自性之乐。非五眼能窥。二听所闻故。

    羽寂宫沈响天震地者。宫羽。五音之二。虽五音沉寂。吼动乾坤。古云。沉沉寂寂绝施为。触着无端吼似雷。是也。

    钞。

    下有金刚等。是明地下庄严。琉璃地上等。是明地上庄严。

    钞。

    无杂无秽。是真义。无变无迁。是如义。万劫常新。是金义。

    不增不减。是平义。不高不下。是等义。千圣共履。是地义。

    毗舍下。是引证。楞严云。持地菩萨。于普光佛时。为比丘。平填道路。至毗舍如来时。因国大王。设斋延佛。尔时菩萨。平地待佛。佛摩顶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维摩云。舍利弗言。我见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大千世界珍宝严饰。

    钞。

    昼则始东洲半六句。言日之旋环也。古云。南赡部洲日当午。北俱卢洲打三鼓。东胜神洲日将晡。西牛货洲开门户。是也。

    钞。

    世人行善诸天欢喜者。以人修戒善。则天多眷属。天喜眷属。故生喜也。又诸天皆好善。人修善。则上合天心。故喜也。

    钞。

    及至小萎乱风吹去者。法华云。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是也。或难曰。极乐所有华木。皆七宝成。不以春生。不以秋瘁。今乃萎者。何也。答。此有二义。一者随顺此方故。二者是表法故。以华表菩萨之因行。稍有懈怠。如华之小萎。则鼓以般若之风。去其懈怠。重加精进。如吹去萎华更雨新好也。

    疏。

    自性开觉是华义者。以圆觉之心。如华开。明照十方刹故。佛地论云。如大梦觉。如莲华开。是也。

    钞。

    如华尚蕊者。迷则一无所觉故。如华正开者。悟则万法朗然故。

    神灵通达。亦复如是者。以十法界依正色心。循业发现。无主持者。无造作者。无分析者。皆自性任运。不思议之无作妙用如是也。

    经。

    前经文云。过十万亿佛土。今经文亦云。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则知十万亿者。是表数之极多。犹华严之以十表无尽也。

    疏。

    众生持取供佛。亦可约理。如华严。以万行因华庄严一乘妙果。以众生属因。佛属果故。

    钞。

    三种意生身者。一入三昧乐意生身。属声闻。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属菩萨。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属佛。谓之意生者。喻如意去。速疾无碍也。

    入三昧乐者。谓从三三昧中。发起神通之用。觉法自性者。觉诸法自性。从此自性发起妙用。即名意生身。种类者。十法界依正色心。俱在我一念心中显现。本无迁流之行。亦无有为之作。

    疏。

    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孰受供养。故自性自严。是盛华供养义。

    法身无为。不堕诸数。何云十万亿。故自性自遍。是十万亿义。

    心体不动。本绝去来。何云时还。故自性自空。是食时还义。

    心体遍周。本无对待。何云本国。故自性自住。是本国义。

    钞。

    心本具含万德还以万德严心者。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真实识知义。常乐我净义等。即以所含之万德。严我能含之一心。

    德无所德严无所严者。以对恒沙烦恼。显恒沙性德。自性之烦恼本空。德从何立。则德无所德。既以即心之德。严此即德之心。全心即德。则严无所严。心德两忘。能所不立。一念不生。是真供养也。

    谁能供养佛通达无生者。佛者。觉也。觉体无生。不达无生。何处觅佛。故唯寂灭现前。乃能同佛慈力。不然。以生灭心。著相觅佛。随逐妄缘。非真供养故。

    如理思惟即是供养如来者。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不思真如之义。不能供养如来故。真如非有。不以有思。真如非无。不以无思。真如非亦有亦无。不以双亦思。真如非非有非无。不以双非思。离四句。绝百非思。思至无思。思尽还源。方名亲供养如来也。

    无前无后一时供养者。维摩经善德长者言。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期满七日。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财施会为。我言居士。何为法施之会。诘言。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释曰。夫以方会人。不可以一息期。以财济物。不可以一时周。是以会通无隅者。弥纶而不漏。法泽冥被者。不易时而同覆。故能即无疆为一会。而道无不润也。

    心体本空者。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故。

    空无来往者。毕竟空中。无形无住。无处无著。不动不起故。

    心源湛寂常住不迁者。心源。谓染心之源。即性净也。又粗相之源。即生相也。此在佛地。方了其源。若法身大士。觉未至源。犹有生相。动彼静心。业识起灭。故不云常住。至生相都尽。无明风止。性海浪歇。湛然常住也。然此是约生灭门说。若约真如门。则从本以来。离诸名相。无有变异。不可破坏。湛然常住也。

    金刚本处。即此经本国者。如起信言本觉。楞严言本心。梵网言本源。圆觉言本际。皆指自性而言也。本处本国。何独不然。

    此之谓务本者。论语谓。君子务本。然彼以孝悌为本。未真务本也。必也了万法之非真。达本源之一致。荡生灭之妄计。会常住之真。心返本还源。为真务本也。

    钞。

    教开四种三昧。

    一曰常行者。出般舟三昧经亦名佛立三昧。成时。见十方佛在空中立。以九十日为一期。

    二曰常坐者。出文殊□□□说□般若经。亦名一行三昧。唯专念法界故也。亦以九十日为一期。

    三曰半行半坐者。出法华方等二经。法华三七日为一期。方等不限时节。

    四非行非坐者。亦名随自意。意起即观故也。方法出请观音等诸大乘经。通于四仪及诸作务。公私匆遽。亦不碍修也。

    疏。

    自性常定者。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又云。心地无散自性定。自性常慧者。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又云。心地无痴自性慧。

    钞。

    禅悦为食定有食义者。禅定资神。轻安适悦故。

    智能运转慧有行义者。智体无住。运用活泼故。

    如论之论。是往生论。如论颂云下。是引证。食有六段行有一段。

    诸佛菩萨能说能受者。非诸佛不能说。以具四无碍辩。得大无畏故。非菩萨不能受。以最极利根。堪能担荷故。

    又正体智受真如味者。正体智。即根本智。亦名如理智。此智能证真如。如空合空。似水投水。理智一如。长无断绝。从体起用。长养万法。如食之能持色身长养万事也。

    禅定资神下。次第释前五食。

    食有资悦义。今禅定持心。远离粗重。悦体舒神。即为食义。

    食有增长义。今愿力坚强。执持正法。法身增长。即为食义。

    食能成办诸事。今念力能明记不忘。成办圣道。即为食义。

    食能解除饥渴。今解脱能断除三障。资益法身。即为食义。

    食能畅悦身心。今法喜能得大欢喜。饱满充足。即为食义。

    未发大乘意。是未入正定聚众生。修行信心者。已发意。是信成就发心以后三贤菩萨。得忍者。是证发心十地菩萨。一生补处。即等觉是。食此食者。皆抟真如之理以为食也。问。既曰真如之理为食。而真如一味平等。无增无减。万古不磨。而文中深浅阶位。屡食屡消者。何也。答。真如虽曰一味万古不磨。而乃随智浅深。以下位未证上位理时。则一心缘此理境。名食此食。已证此理时。则此理化为乌有。名曰乃消。如人未至庐山。则有庐山可缘。已至卢山。则庐山化为乌有。故曰不见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也。

    如来行处是无行处者。行者。心行乎境也。凡夫行有。二乘行空。大乘菩萨行中道。如来则有处全空。非行有也。空处全有。不行空也。中道即二边。不行中也。离四句行。绝百非行。威音那畔行。法身向上行。不可行处行也。故知下。结劝。

    钞。

    释迦调达宿因者。释迦佛与调达。往昔为共命鸟。一为调达者睡。一为释迦者醒。醒者因取香果而食。香气芬然。睡者觉而恶曰。何瞒我而食也。吾当以毒果害之。遂食毒果。二命俱丧。

    黄钟。是阳六律之首。大吕。是阴六律之首。

    钞。

    大乘菩提分乃有多种者。涅槃云。三十七品。为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无量阿僧祇道品。为大涅槃因故。

    三十七品无所不摄者。以法虽同。由心成异故。如一四谛。有无量相。而皆摄在四谛之中。道品亦然。但心行大小不同。而成异故。

    道场者。得道之处。即是道场。

    道品是法身因者。净名云。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生。乃至从三十七道品生等。

    道品是宝炬陀罗尼者。宝炬。谓德炬。能烁破一切无明黑暗。故名宝炬。摄一切法。名陀罗尼。

    若人能观八正道者。涅槃云。善男子。众生佛性。不异诸佛。若有能修八圣道者。当知是人则得明见。善男子。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成醍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智有二种。智字。是三十七品中之一分。

    分别诸阴有无量相者。有凡夫五阴。三乘五阴。诸佛五阴。凡夫五阴。分段生死也。三乘五阴。变易生死也。诸佛五阴。即真常之体。故曰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又复分别诸阴。有无量相。即是别教观无量四谛。而亦可通圆人。如星罗十门。月满三观。得一空三昧。即得无量空三昧等。

    疏。

    一信二进。是十一善心所摄。三念四定五慧。是五别境心所所摄。

    钞。

    持其所已得者。如草木有根。则已得之枝叶华果持而不失。行人具足五根。则已得功德。亦持而不失也。

    生其所未得者。未生之枝叶华果。渐渐能生。行人具足五根。则未生功德。亦渐渐能生也。然始入佛法。即有信心。未有定慧。不得名根。今由前三科。则信不可拔。故得成根。下四亦然。

    谛理。即真俗中。以通大小乘故。

    信等五法各有体用。信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进者。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念者。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定者。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慧者。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

    俱舍三义。即上文二义。最胜者。即上持其所已得。而自分不失也。自在者。即上生其所未得。而胜进上求也。光显体用双彰者。即上即体起用。即用显体也。

    二十二根者。信。进。念。定。慧。忧。喜。苦。乐。舍。眼。耳。鼻。舌。身。意。共十六根。男根。女根。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命根。

    钞。

    如瑜伽下。引证力有二义。后之所证出世法者。即觉支正道。住行向地等法。难制伏。是不为邪外所伏。此是证不为他伏也。下二句。是证又能伏他。一切诸魔。即四魔八魔等。

    深信谛理转更增长者。前虽具信根。若未有力。则疑惑能摇。邪外能乱。烦恼能侵。今既有力。则疑不能摇。以有信狮子。能制疑兕故。邪外不能乱。以有信珠。能清邪浊故。烦恼不能侵。以有信日。能破烦恼霜故。

    进根增长者。前虽有进根。若未有力。则无始来不修三学六度。种种懈怠种子。犹能发生。堕出世种种事业。今得进力。则精进猛将。能伏懈怠魔军。成办三学六度诸事业故。

    念根增长者。前虽有念根。若未有力。则世间五欲六尘邪念犹未尽除。出世之三宝施戒等正念。犹未成就。今得念力之铠。虽入五欲阵中。不为所损。能破种种邪念魔军故。

    定根增长者。前虽有定根。系缘一境。若未有力。则微细杂念。犹未得除。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十六特胜等。事理诸禅。犹未发起。今既得力。则定能澄清乱想之垢。能现诸禅之珠故。

    又不明谛理。但得世间禅。名曰事禅。深明谛理。得出世间禅。及出世上上禅。名曰理禅。又小乘缘空直入。乃至圆人直心正念真如名曰理禅。小乘带事兼修。乃至圆人从行托事附法。三种观法。皆事理兼修。名事理禅。种种不一。故云诸也。慧根增长者。前虽具慧根。止观分明。决择是非。若未有力。则九十五种邪外之见。偏乘小教权理之执。犹或现前。今既有力。则慧剑当空。一切邪外偏小之丝。无不尽断故。

    疏。

    七觉自体。即择法等。此之为用。为断见道诸邪见故。

    钞。

    分分随宜而用者。谓应用择法。则用择法。应用精进。则用精进。随其所宜。无差谬也。

    诸已证入正位者。正位。即正性。以由前根力。能破一切见执。不堕断常。觉法正性。正性者。即四谛如实性。即用此如实觉慧。以为支分。合宜则用也。

    即四谛如实性者。性即苦为逼迫性。集为招感性等。如实。即是生灭。无生。无量。无作。此四各称当教之理。名曰如实。

    观诸法时善能觉了拣别真伪者。四圣谛理为真。外道邪谛为伪。此二差别。在毫厘间。今观法时。善能觉了。不以伪为真。以真为伪故。

    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者。以择法后。次即修道。故云修道法时。然外道久受勤苦。精进修行。不成圣果者。以不达真性。惟用妄识修行。名曰精进。实同懈怠。今须觉了是正是邪。勿行外道之谬行故。

    得法喜时善能觉了等者。以既修道法。必得法喜。然果见真性。乃称法喜。若乃认奴作郎。将彼鱼目。当我明珠。则为大错。故得法喜时。善须觉了。勿堕颠倒之法生喜故。

    除诸见烦恼时善须觉了等者。既得法喜。即断诸见烦恼。然贪等昏烦之法。体是虚伪。故须断除。若信等五根。及发宿世善根。乃出世真正善根。若亦断除。错谬非小。故须觉了真伪。勿错谬故。

    舍所见念着等者。既以除诸见烦恼。则名舍所见境舍所念着境时。然舍。乃对取而言。取既虚伪。舍岂得真。并舍亦舍。弗令追忆故。

    发诸禅定等者。既舍所见之境。则能发诸禅定。然禅悦资神。能生爱着。故须觉了禅定虚伪。以定。对动而有。动既是妄。定岂是真。勿生耽乐故。

    修出世道时等者。既得禅定。乃修出世之道。则有二病。定胜慧。则沈。慧胜定。则浮。必须定慧均平。乃证寂照不二。故用前六支。或起或伏。俱调和中适。勿堕二病。故此觉支之用。能断三界见惑。以为其果也。

    疏。

    八正道者。由前七支择法。乃断见惑。即入圣道。圣者。证也。故亦名正。八圣自体。即正见等。此之为用。为断修道诸烦恼故。

    钞。

    一正见者。若修觉支。所得真觉。以智安立。我所得者。与修多罗合耶。不与修多罗合耶。必令谛理分明。无有错谬故。

    二正思惟者。虽见此理。与无漏智相应。然理性虽明。未能究竟。今则从根本智。起后得智。重虑缘真。扩充增长。入涅槃故。

    三正语者。初见道人。尚多习气。身三口四。未免现起。故以无漏智。摄口四业。不起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业。令住真实。正直。柔软。和合之四善语故。

    四正业者。不惟口无妄言。以无漏智。除身杀盗淫等三种身业。所谓非惟不杀不盗不淫。并杀盗淫机。亦复断尽。身业清净故。

    五正命者。不惟身业清净。以无漏智。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食。令住正命故。

    五种邪者。一为利养诈现奇特相。属身业。二为利养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令人畏敬。此三属口业。五说得供养。以动人心。此属意业。

    六正精进者。前既三业清净。又除三业中种种邪命。则三业精纯。乃堪进道。故念念精勤。趣涅槃道故。

    七正念者。前既三业精勤。一心进道。故恐于正止正观之正道。根力觉支之助道。心有动失则忘失正念。今则以无漏智。于正于助。明记不忘。不令动失故。

    八正定者。既正念不失。复以无住之真智。住于无相之真理。决定不移故。

    以上约权乘释。华严下。约大乘也。

    远离一切诸邪见者。不唯外道之见。乃至偏乘小教一切见病。悉皆远离故。

    舍妄分别心。随顺一切智者。不唯分别六尘为妄。乃至分别真俗。及与离二边之中。皆妄分别。舍此分别。随顺一切种智故。

    乃至者。超略之词。若具引者。正语。则常行正语。离语四过顺圣言故。正业。则恒修正业。教化众生。令调伏故。正命。则安住正命。头陀知足。威仪审正。随顺菩提。行四圣种。一切过失。皆远离故。正精进。则勤修一切菩萨苦行。入佛十力无挂碍故。正念。则心常正念。悉能忆持一切言音。除灭世间散动心故。

    于一三昧入诸三昧者。如二十五王三昧。首楞严百八三昧等。互为出入。无定法故。

    钞。

    观身不净有五。一种子不净。谓由父母赤白二滴所合成故。二住处不净。谓在母胎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故。三自体不净。谓四大所成。设以海水倾洗此身。终无香洁故。四外相不净。九孔常流。种种秽恶故。五究竟不净。一息不来。弃捐冢间。如朽败木故。

    观受是苦者。受者。领纳也。又领纳有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

    观心无常者。观现在识心。念念迁流。心心不住。转变不一故。

    观法无我者。观行想二阴之法。空无主宰故。

    身受心法。是所观境。不净苦无常无我。是能观之心。能观之心。体实是慧。以慧观于境。由念得住。与念相邻近。邻近。故名念。然必观四者。对治四倒故。谓观身不净。治于净倒。观受是苦。治于乐倒。观心无常。治于常倒。观法无我。治于我倒也。此次第者。从粗至细。以对治故。智论云。此身既尔不净。众生贪著者。以其情尘。生诸受故。计之为乐。谁受此乐。故次观心。念念生灭。后观二阴。皆不自在。破此四倒。行四正行。开实相门。四正勤者。四念智火。若得勤风。则无所不烧。故次辩之。此四正勤。精进为体。拣非九十五种相违之勤。故名为正。

    四如意足者。欲勤心观也。自体即是三摩提。欲勤心观。皆是助伴。欲谓猛利乐欲。勤。谓精进无间。心。即是定。谓专心于境。观。即是慧。

    亦名四神足者。神。即神通。足。即是定。瑜伽云。如有足者。能往能还。以腾跃勇健。能得能证世间胜法。出世间殊胜法。说名为神。彼能到此。故名为足。

    婆沙智论。谓婆沙论。与大智度论。

    疏。

    又上三科至此始有根力者。念慧二根。即前四念处所成。以四念处。念慧为体故。进根。即前四正勤所成。以四正勤。精进为体故。定根。即前四如意所成。如意。以三摩为自体故。若兼助体。即信进念定慧为体。以四如意足。以欲勤心观。为助伴故。故五根五力。非离前三科别有体也。

    钞。

    摄心调柔。即四如意足。

    道之元德之母者。道是佛道。佛道无上。而信为道之元。德。谓功德。佛德无量。而信为德之母。

    五位。谓信住行向地。

    十信之中信亦居初者。谓十信位。始自初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乃至十愿心也。

    十一善法信亦居初者。信。惭。愧。无贪。乃至第十一不害也。

    前所得法。即前三科。此即前文持其所已得。而自分不失也。后当得法。即七觉支八正道。此即前文。生其所未得。而胜进上求也。

    钞。

    妙色雅音全体是自心显现者。以自心即弥陀。弥陀即自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变化。即心变化也。又自心色心不二。极乐依正庄严。不离当人一念故。

    心地含诸种者。六祖传法偈也。偈云。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全体是自心培植者。心地无疑。即是信。心地无懈。即是进。乃至心地无痴。即是慧等。

    先德下。引证。谓根者。非枝叶也。力者。有力用也。若离心别求。是摘叶寻枝。非根本也。是傍他门户。非己力也。故必消归自心。以心万古如如。澄湛广大。五根五力。孰过于是。

    觉心不起即七觉支者。谓觉者。觉了诸法也。若起心觉境。是向外驰求。是迷昧。非觉了也。故必觉心不起。一念不生。乃真觉支。

    直了心性即八正道者。谓若正外有邪。正亦成邪。故云。若法从待生。是法还成待。必须邪正双忘。方名正道。

    经。

    皆悉念佛念法念僧。疏钞但发明佛法僧。不发明如何念。今就钞中约五教说三宝。则今念法。亦当有五教不同。如小教。即是有门。其念三宝。实有能念所念也。始。即空门。能念所念。一切皆空也。终。即亦有亦无门。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也。顿。即非空非有门。能所双寂。无念不念。离念顿显也。圆。即圆融无碍门。一念一切念。一切念一念。一时顿念非隐显。一切圆成无胜劣也。则知念法。深浅不同。随机无定。然约而言之。不出事理二种。事。即念别相三宝。念佛。则常念亲近。求一切智。念法。则常念修行诸波罗蜜。念僧。则常念亲近学如实行也。理。即念同相三宝。觉心不起。常住第一义谛。不为二边所动。是为念佛念法念僧。即天台大师所谓。安心不动。称之为念也。

    钞。

    比丘五众者。律中五人以上。同一羯磨。和合无争。如水乳合。名和合众。

    三宝大小乘别者。小乘。则丈六应身。四阿含经。四果四向。为三宝。大乘。则圆满报身。大乘方等。三贤十圣。为三宝。

    三宝名相各别者。佛有三身四教六即十义等。法有教行理果等。僧有凡夫贤圣等。

    一立事就义门者。三十二相。丈六金身。事相佛也。立此事相。以就觉义。以释迦苦行成道。说法度人。自觉觉他故名佛宝。四阿含等。不谈实相。唯说苦空。此事相法也。立此事相。以就轨持义。以四谛之法。亦能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故名法宝。剃发染衣。六和无诤。此事相僧也。立此事相。以就和合义。以虽不达实相。与理和合。而在众无争。互相爱敬。六和为侣。如水乳合故名僧宝。乃小教之三宝也。

    二会事归理者。非三十二相之佛为佛。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曰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故以如理为佛宝。法者。非以文字为法。经云。有法可说。名为谤法。无法可说。是为说法。所谓无说无闻。是名真说般若。此以如理名法宝。僧者。非以剃发为僧。经云。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乃至阿罗汉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亦以如理为僧宝。始教之三宝也三理事融显门者。虽云色相不是佛。音声亦复然。又云。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所谓于法不说断灭相。名曰佛宝。虽曰文字性空。名字亦离。又不离文字。说解脱相。以文字性空。即实相故。名为法宝。虽云预流非预流。罗汉非罗汉。又不坏僧相。善来比丘。须发自落。即成沙门。名为僧宝。事不碍理。理不碍事。事理无碍。乃终教之三宝也。

    四绝相理实门者。一念不生。即名佛宝。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所谓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若有若无。二悉皆离。乃顿教之三宝也。

    五融通不碍门者。以前四种。前浅后深。前不摄后。后不摄前。今则举前兼后。举后兼前。拈一茎草即丈六金身。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普贤身相若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头头涉入。刹刹圆通。乃圆教之三宝也。

    性体灵觉。照了诸法者。佛者觉也。真性之体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普照诸法。而无能所。自性佛也。

    恒沙性德。皆可轨持者。因翻彼恒沙烦恼。显此恒沙性德。一一皆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自性法也。

    性相不二。冥合无违者。灵觉之体。即恒沙性德。恒沙性德。即灵觉之体。二而不二。自性僧也。

    法称离欲尊者。以一切法门。能令众生离诸惑染故。又以从来不与染法相应。不与诸尘作对故。

    钞。

    约而言之。皆三宝摄者。此三十七助道品。通大小乘。即是法宝。此助道法。以正观为体。正观分明。即是佛宝。此助道品。以性相为用。性相不二。即是僧宝。故云皆三宝摄。又鸟音之中。或明此三十七品。悉皆真故。悉同如故。是即佛摄。或明此道品。能离念故。能随顺入真如故。即是法摄。或明此道品。事不碍理。理不碍事。故即是僧摄。

    或明含灵本具觉性者。世尊成道时。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也。

    或明性具种种诸相者。台教性具法门。十法界依正色心。性中本自具足。但循业发现。故一一诸相。皆天真之故物。非缘起之新成也。

    或明性相和合不二者。古云性起为相。一多缘起之无边。相得性融。千差涉入而无碍。是也。

    不善为辞者。或错杂不伦。或汗漫无饰。或不能反覆抑扬。跌荡顿挫皆是。

    捍格者。礼学记篇。捍格而不胜。注。捍。拒捍也。格。读如冻??之??。谓如地之冻。坚强而难入也。

    钞。

    心体本自性离者。自性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也。

    钞。

    自近及远。犹如逝水者。孟子云。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性具诸法五句。天台圆教义也。以别教所诠清净真如。空无一法。十界色心。从染净之缘所变起。因中必须荡尽诸相。乃归真性。果上何能即色即心。即依即正。今圆教理具诸法。从理具中而有事造。虽云理具事造。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以即心即法。即法即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唯是一心。皆悉当处唯是一色。唯心唯色。对待斯忘。妙观观之。无非三谛。故依性起修时。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故因穷果证时。依正色心。法法相即。一说一切说也。

    疏。

    如幻法门者。佛说一切法。本为一切心。我无一切心。焉用一切法。故一切法门皆悉如幻。

    又愕严云。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华严云。有无一切法。了达悉如幻。入于如幻际。于彼无依着。是即如幻法门也。

    自性本具者。以一切法门皆悉如幻。而如幻之法。皆根本于自性。自性之中无所不具。所以古人云。世间种种法。无不从心生。一切法如幻。故说心如幻。譬如工幻师。普现诸色像。园林华果等。幻师之所成。是也。

    钞。

    贪瞋痴即戒定慧者。以无始法性为无明。故今无明即法性。法性为无明。故成贪瞋痴。无明即法性故即戒定慧。如清水浊水湿性无殊。三学三毒体性不二也。又古云。无明业性即法性。天台云。惑业苦三道。当体即是三德秘藏。起信云。若离觉性。则无不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善道恶道。悉皆如幻者。贪等乃恶道之本。戒等为善道之因。贪瞋痴既即戒定慧。则恶道如幻。戒定慧不离贪瞋痴。则善道亦如幻矣。

    又贪瞋痴戒定慧因也。善道恶道果也。因既全空。果复何有。故悉如幻。

    疏。

    以少况多者。少谓百千种乐。多谓微妙音。

    钞。

    以前例后者。前谓化禽。后即风树。

    灭尽定者。九次第定之最后定也。此定七识恒行心心所。六识之不恒行心心所。悉皆灭尽。独有八识。故曰灭尽。得此定者。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真安和适悦之极。故以喻为风吹身。

    钞。

    三法忍者。一音响忍。因闻圣教得悟入故。二柔顺忍。折伏烦恼全不起故。三无生法忍。无生之理忍可于心故。

    忉利天鼓者。华严云。忉利诸天着五欲乐。行放逸时。天鼓之中。自然出音。而告之言。此乐无常。莫行放逸等。

    雷音是佛国。

    钞。

    不会父母未生前句者。香严在百丈会中。机锋敏捷。后参沩山。山问曰。汝在百丈。能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是否。香严云是。山云。我不要汝答十答百。但将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道一句来。严不能答。求沩山为说。山云我若为汝说破。汝后来骂我。且去不为汝说。严发愤云。我拌一生。做个常行粥饭僧。决要参破。后因治地。闻击竹得悟。乃向沩山作礼曰。若沩山早为我说。焉得有今日事。

    一击忘所知。所知。即所知障。即渠问一答十处。到此忽然浑化。故云忘。

    更不假修持。所谓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又即所谓。断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又即所谓。从今以后不疑天不疑地也。

    动容扬古路。动容即动容。周旋。扬古路。谓发挥妙性。即所谓左右逢源。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不堕悄然机。悄然机。谓虚无寂灭。湛入合湛等。今于涅槃天。已大明悟。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故不堕也。

    钞。

    理含万法如树者。树有含藏义。能含枝叶华果故。理含恒沙功德亦然。故云道树也。

    智周法界如风者。风有周遍义。无处不到。故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

    智与理冥者。如智契如理。如风之吹树而无迹。

    理随智显者。如如理。因如如智方显。如树之因风而有声。然而风不知树。树不知风。风树各住自位。所谓各各不相到。各各不相知。华严云。譬如长风起遇物咸鼓扇。各各不相知。一切法如是。理智亦然。理外无智。智外无理。理智亦无二本。

    然各不相知。非是言其二本。乃言其自然交融也。有不假造作。天然融会意。如此说。方与下句原无二本。合百千种乐下。会归一心。

    疏。

    前后功德繁不各系条下者。天亲作往生论。以释此经。彼论颂中。有十七种功德释此经功德庄严。以颂对经。前后皆明显可知。故不繁引。独此经化禽风树二种庄严。引对彼颂。变化大乘等四种功德者。以彼颂中。缺佛化作及无恶道二义。故今特引以发明之。

    钞。

    虚空功德者。颂云。无量宝交络。罗网虚空中。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性功德者。正道大慈悲。出生善根故。

    正报二功德。谓上首功德。大众功德。

    钞。

    若能转物二句。是楞严经文。文云。一切众生。迷己为物。为物所转。是故于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以心外无物六句。是钞中释辞。心外无物。物即是心。是明色心不二。但离分别。即是般若。无有障碍。是明离念相者。等虚空界。钞意谓经所云转物者。非是有物可转。盖以心外并无有物。一切物皆即是心。而所以见有物者。以心生分别故。但一念不生。全体即自显现。所以经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也。

    以此观之。可见自性般若周遍法界。而西方水鸟树林。自悉皆说法也。

    起信离念相者。等虚空界者。论文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疏。

    依从正生者。若据外教。则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清浊奠位。三才肇分。则正从依生。今内教则依从正生。一念无明。引生三细。境界为缘。引起六粗。山河大地。因无明而有。妄想而成。依从正生也。

    钞。

    筹量名意者。相宗云。集起名心。集诸种子。起诸现行故。筹量名意。筹虑思量。自分境界故。了别名识。照了分别前境界故。

    又意者。即第七识。筹量者。思惟筹量。第八见分是我故也。此正取第七心王自体思量名意。亦兼取遍行五所中思也。

    意识谓意之识。即第六识也。论云。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着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扳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是也。

    念念逐外筹量者。念念随逐外尘。思量筹度。曾不暂离。日夜安于迷乱。而不觉也。唯生唯死。自若于纷扰之中。无古无今。相忘于散乱之内。可惧也。

    旋其意识者。谓初心人。未能遽依业识修行。祗可即就意识回光返照也。故诸修行人未得定者。皆散位独头意识为观体。得上定者。亦是定意识现量观察也。

    扣已而参者。谓不逐外筹量。但向一句阿弥陀佛上着倒。念念体察。念念究审。鞠其根源也。

    思尽还源者。即所谓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也。

    思无所思者。即念而无念。是离念境界。所谓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也。又复此即不思之思。是任运清净之意。故佛果第七。亦名为意。

    疏。

    前释即众多无有数量。广大无有限量。

    钞。

    自受用身照真法界者。乃无相之身。以功德智慧为体。故照一真法界。他受用身遍照大众者。乃有相之身。以色心为体。为十地菩萨现起。故遍照大众。此约身智分释。

    光明名为智慧者。若身光不是智慧。则同土石木偶无情。若智慧不即身光。则智慧有所不遍。故身光之事。即智慧之理。圆融不二也。此约身智合释。

    四十四光者。始从善现照耀。终至触法清净。

    我于一切无所执。得常光者。诸佛光明从智慧生。凡夫执重。智慧不生。智慧不生。光明何有。故荡一切执者。乃能发光明也。又有所执者识情。无所执者智慧。既有智光。岂无身光。

    钞。

    义各有取者。东方为震。震为群动之首。动即不动。表不动智也。万八千者。表翻破十八界无明。以一界有百界千如。成万八千故。

    彼佛光明最为远者。以与众生缘深。被机普遍故。又经经必自赞。抑扬随时亦无碍。或难佛光既远。今何不见。曰佛光本遍。众生自迷。以烦恼心障智慧眼故。如日光遍照。盲者不见。是盲者过。非日月咎也。

    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者。或有难云。佛佛道同。则光明亦同。今佛光远近悬殊者。何也。曰佛光实同。因机现异。

    钞。

    三寿者以下十三句。佛有三身。寿亦有三。法身以如理为身。报身以智慧为身。应身以应机赴感为身。寿者受也。领纳义也。法身以真如领受诸法。故名为受。虽云领受。实无能所。以真如即诸法。诸法即真如。言领受者。不隔义也。真如无始无终。诸法亦无始无终。亘彻三际。无穷无尽者。法身寿也。

    报身则始觉之智。领受本觉之理名受。虽云领受。亦无能所。以无有智外如为智所证。无有如外智能证于如。如空合空。似水投水。言领受者。相应义也。始觉有始无终。本觉虽彻三际。今始出缠。亦有始无终。从今至当。无穷无尽者。报身寿也。

    应身则慈悲领受当机。故名为受。虽云领受。亦无能所。以佛唯大悲大智。为众生作增上缘。令善根成熟众生。自己心中见佛说法。言领受者。机感相应义也。众生机熟。应则随现。众生机息。应则随亡。有始有终。一期不断者。此应身寿也。

    又法身者。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此身非色质。亦非心智。非阴界入之所摄持。强指法性为法身耳。

    真如不隔者。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一切法皆同如故。又报身者。修行所感。法华云。慧光照无量。久修业所得。涅槃云。大般涅槃修道得故。此身非身非不身。强名此智为报身耳。

    境智相应者。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也。相应者。如函盖相应。相冥者。如水乳相冥。

    又应身者。应同万物为身也。应同连持为寿也。智与体冥。能起大用。如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然此应身。有胜有劣。胜即他受用。是业识所见者。此依中理而住。劣即生身。事识所见者。此依真理而住。

    一期报得百年不断者。如我世尊。王宫出家。苦行成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说法五旬。住世八十。双林树下。乃入涅槃。此即劣应生身也。法身以如理三句。谓法身以理为身故即如理为命。报身以智慧为身故即智慧为命。应身以应机赴感为身故以因缘为命。因即众性能感之因。缘即诸佛能应之缘。因缘时至。感应道交。因缘别离。感应斯泯。观经疏云下十句。六道有生灭。法身起应。亦示有生灭。王宫降迹。双林涅槃。有始有终。应身寿也。三祇行满。无明断尽。般若现前。从自受用。现他受用。于色究竟天现最高大身。尽未来际说法教化。有始无终者。报身寿也。报应即法故非寿。法即报应故非不寿。竖穷三际。无始无终者。法身寿也。

    又非寿者。非应同连持之寿。非不寿者。非报智不连持寿。双非二边。冥中法体。又此寿非长量。亦非短量。无延无促。云非寿非不寿也。

    然上三寿。亦是随宜机教。非圆顿义也。若据圆教性具法门。三身性具。三身融即。从性起修。性既三身。无始无终。修亦三身。无始无终。性既三身融即。修亦三身融即。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不可思议者。圆教寿也。

    是故下。引释迦例弥陀。入灭双林乃应身。被凡小机。机薪既尽。应火则忘。

    灵山未散。乃报身。被菩萨机。机既常时。佛亦常在。

    舍那千丈。乃菩提场所现报身。丈六金身乃鹿野苑所现应身。二始同时。双垂两相也。

    佛本不移。机自异者。法身起用。如空谷传声。明镜写影。随声高下。随相妍媸。动若行云。止犹谷神。纭纭自彼。于我何为耶。

    钞。

    僧祇八十大数之首者。始自阿僧祇。终至不可说不可说转。

    从百洛叉倍倍积累者。数有三等。谓下中上。如黄帝算法。共有十三数。谓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亿兆京秭垓壤沟涧正载也。此则十倍之下数也。中等数者。百倍倍之。经云。一百洛叉。为一俱胝。是也。上等数者。则倍倍倍之。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是也。

    钞。

    即长能短。即报即应也。即短恒长。即应即报也。无长无短。报应即法也。长短存焉。法即报应也。

    一一圆融。言思斯绝者。即长能短。不可以报言。即短恒长。不可以应言。乃至长短存焉。不可以法言。以言例思亦复如是。

    钞。

    多种因者。一乐说。二发愿。三总持。四供养。五弘经。六念佛。七修禅。八行度。

    阿弥陀佛昔为太子下一节。具足六度。七千岁中胁不至席精进度。不念爱欲戒度。不念财宝施度。不问他事。常独处止禅度。意不倾动忍度。复教化他人智度。

    如上所引诸因。或为国王王子。或为轮王。或为比丘。或为法师。或供养佛。或说法利人。或发四宏誓。或行六度。所谓根深果茂。源远流长。道不浪阶。随功涉位耳。今人一行不修。欲希胜果。其犹拳石未办。欲累七层宝塔。其可得乎。

    微妙法门者。谓心法妙。佛法妙。众生法妙。

    钞。

    华严举十表无尽者。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千为十百。万为十千。经中数事。必举十者。表无尽也。犹是王老师儿孙者。南泉姓王。常自称王老师。黄檗至南泉。一日斋时。捧钵向南泉位上坐。南泉来见便问。长老甚么年中行道。檗云威音那畔。泉云犹是王老师儿孙。

    疏。

    四谛声教者。一苦谛。二十五有依正二报是。别则二十五有。总则六道生死。一地狱道。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身。二畜生道。作中品恶逆者。感此道身。三饿鬼道。作下品恶逆者。感此道身。四修罗道。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五人道。四洲不同。皆苦乐相间。在因之时。行五常五戒。及中品十善。感此道身。六天道。二十八天不同。修上品十善。及禅定为因。感此道身。上来所释。从地狱至非想天。虽苦乐不同。未免死而复生。生而复死。此是藏教实有苦谛。

    二集谛者。即见思惑。又云四住。又云枝末无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内惑。虽名不同。但见思耳。见惑有八十八使。以五钝五利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思惑有八十一品。谓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空为八。共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贪瞋痴慢。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故成八十一也。上来见思不同。总是藏教。实有集谛。

    三灭谛者。灭前苦集显偏真理。因灭会真。灭非真谛。

    四道谛者。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此三十七合为七科。一四念处。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七八正道。已上七科。即是藏教生灭道谛。然四谛之中分世出世。前二谛为世间因果。后二谛为出世间因果。皆前果后因者。令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也。

    阿罗汉拣非前三者。一须陀洹。此云预流。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见真谛。故名为见道。二斯陀含。此云一来。此位断欲界九品思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故更一来。三阿那含。此云不来。此位断欲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四阿罗汉。此云无学。又云无生。又云杀贼。又云应供。此位断见思俱尽。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名有余涅槃。

    钞。

    世尊为憍陈如五人者。佛初出家入山修道。父王思念。命陈如马胜等五人随侍。五人不胜其苦。退居鹿苑。佛成道已。观五人宜最先得度。故佛至鹿苑。说法度之。

    三转法轮者。一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劝修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三作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缘觉观十二因缘者。一无明。谓烦恼障烦恼道。二行。业障业道。此二支属过去。三识托胎一分气息。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质。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六触。此出胎。七受。领纳前境好恶等事。从识至受。名现在五果。八爱。爱男女金银等事。九取。凡见一切境界生取着心。此二未来因。皆属烦恼。如过去无明。十有。业已成就。是未来因属业道。如过去行。十一生。未来受生事。十二老死。此即是四谛。所以重开者。以缘觉之人。先观集谛。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此则生起。若灭观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言缘觉。此人断三界见思。与声闻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上。

    束之不出四谛者。若流转门。无明爱取三支是烦恼道。行有二支是业道。此五支为集谛。识名色等七支为苦谛。若还灭门。灭前十二因缘之智为道谛。证寂灭理为灭谛。

    算数九章者。一方由。二粟布。三差分。四少广。五商均。六均输。七当程。八盈朒。九勾股。

    洛闳一行者。洛闳汉武帝时人。精于历数。汉时改正朔。其所定也。算周天数云。后几百年。当有差讹。必有圣人出而正之。唐??宗时。僧一行果出。复定历数。

    邬波泥杀昙。此云微尘。

    钞。

    二十三喻下。一禅定坚固。如须弥山。定力持身。不为境风所动故。二实智照理。如明日月。亲证真如。远离一切障故。三愿力广大。犹如大海。万行功德。皆由愿力出生故。四权智炽盛。犹如猛火。断诸烦恼。如火能烧诸薪故。五忍辱如地。不分贵贱。任其践踏。一切悉平等故。乃至二十三慈悲广大。犹如慈氏。唯心识观。遍缘法界诸众生故。

    又等法界者。慈氏修唯心识定。观法界依正。皆从识心流出。上而诸佛不增。下而蜎蠕不减。唯识所现故云等也。

    钞。

    华严二十五经下九句。有三圆满。一切诸佛国土庄严。指所依功德。依报圆满也。如来所都。主圆满也。不可思议至当成正觉。辅翼圆满也。

    疏。

    自性即空即假。是佛有菩萨义者。声闻堕空。菩萨出假。佛即自性法身不堕二边。而双即二边也。

    疏。

    如来净华聚。正觉华得生者。净华即七净华也。如来因中修七净华。果上成佛。故正觉得生。正觉华指三乘贤圣。以三乘贤圣。将来成等正觉。称正觉之华也。经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正此意也。

    钞。

    戒净。谓身口意始终清净。即正语正业正命也。

    心净。谓三乘制烦恼断结漏尽。即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见净。谓见一切法之真性不起妄想。即正见正思惟也。

    度疑净者。若见未深。当时虽了。后或生疑。若见深疑断。名度疑净。

    行断知见净者。行谓苦难。苦易。乐难。乐易。四行也。断谓断诸结也。学地中八智。未能自知所行所断。既得无学。尽智无生智悉自知见。所行所断。通达分明。是名行断知见净。

    钞。

    依如来智海含润而生者。如来智。即湛圆真心法界海慧也。念佛众生得成三昧。虽不能游戏如来大寂灭海。已沾一滴之润。菩提之焦芽。正觉之枯种。乃得含润而生也。

    见佛光明而生慈心者。是见光自进。佛放光明摄受。此人是佛摄令进。

    庄岳齐街里名。

    钞。

    大乘不退等者。谓既往生。已亲大乘人。闻大乘法。发大心。修大行。趣大果。不同此土。六心堕落。尘劫声闻故。

    已得不退者。凡所已得神通三昧。智慧辩才。更不丧失。不同此土。神仙遭跨下。罗汉坠云端。一动欲尘。皆丧失故。

    未得不退者。凡所未得之神通三昧等。种种功德。更无阻滞。任运能得。不同此土。魔障现前。不能前进故。

    钞。

    信行未备者。十信菩萨。如空中毛。可上可下。上之则入圣流。下之则入凡流。未得不退转位。

    以无退缘者。如前十疑论。五种不退等。

    得少分法身者。见相似法身入正定聚也。

    证遍满法身者。分断无明。分证法身也。

    妙宗三不退者。台教云。惑有三种。见思尘沙无明。见思阻乎空寂。尘沙障乎化导。无明翳乎法性。若破见思证空寂理。名位不退。永不失超凡之位。以见思烦恼六道之因。因亡果丧。不来三界故。若断尘沙。能行化导。名行不退。永不失菩萨之行。以二乘不断尘沙。不知众生种种机。不知对治种种法。不能度生。此若断者。知法知机。任运度生故。若破无明。亲证法性。名念不退。永不失中道正念。以小教权乘。无明未断。堕空有二边。无明若断。不堕二边常居中道故。

    生同居为愿不退者。以若据三惑未断。似应退转。但以初发大愿。愿力持心。不致退转故。

    生方便为行不退者。以若据未破尘沙。未能度生。未得行不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