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弥陀经疏钞演义定本卷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云栖 古德法师 演义

    门人 慈帆智愿 定本

    题义。

    开卷。佛说等八字是法题。后学等十二字是人题。

    法题下。自细释。今入文之先。理应略陈总一。题中约有四对。一通别一对。通则经之一字。别则佛说等五字。二能所一对。能是能诠。即经之一字。所即所诠。即上五字。三教理一对。佛说经是教。阿弥陀即是理。四人法一对。佛说即是人。阿弥陀即是法。

    首佛字。即释迦牟尼佛。从兜率降生王宫。为悉达太子。出家苦行六年。成等正觉者。若释其义。则佛字是梵语。此翻觉者。谓觉了性相之者。具有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若准起信。亦彰三义。一始觉。即能证智。二本觉。即所证理。三究竟觉。即智与理冥。始本不二。今经所云佛者。乃是三觉俱圆。释迦世尊也。又佛地论。说佛有其十义。天台六即。华严十身。详具后文。

    说者。以宣演得名。畅悦为义。四无碍辩为体。畅则畅出世之本怀。悦则悦众生之获益。今以如来久修久证念佛三昧。蕴之在怀。适得机宜。随以四辨宣演。畅悦本怀。令随机获益。故云说也。

    阿弥陀。是梵语。此云无量。以功德智慧身相光明一切皆悉无量故。是无量佛往昔因中。为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愿。今在西方。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故释迦如来为众宣扬也。

    经者。释有多种。不出常法贯摄四义。常者三世不易。一切诸佛皆如是说故云常。法者十界同轨。四圣六凡由之解脱故云法。贯者贯穿所应知义。若无文字。无以贯穿义理。焕然可观故云贯。摄者摄持一切众生。若无语言。不能开晓众生出生死海故云摄。千叶良规。百灵常轨。诠真利物。目为经也。

    又此经。唐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今为此名者。以佛名人所乐闻。又一切功德。言佛便周故。

    疏者。疏也。通也。谓经中义理甚深微妙。未易窥测故。以疏疏通。使无疑滞也。又亦疏理之义。古云。人有发兮。旦旦疏理。身有心兮。胡不如是。今乃疏理经中奥理。使人得开通心地也。

    钞者。抄略也。随顺本疏略加解释。使经疏妙义涣然冰释也。

    卷者。卷怀之义。一轴之中包含无尽义理。无量法门故。

    人题中。学者。效也。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故古人有大彻之后。乃终身居学地者。今大师自称后学。亦此意也。

    古杭。古称杭州。南宋建都更名临安。今曰杭州复古也。云栖寺名。在五云山之麓。先是山之巅。有五色瑞云盘旋其上。因以名山已。而五云飞集山西坞中。经久不散。时人异之。号为云栖坞。宋时有志逢禅师建寺。号曰云栖寺。岁久芜废。大师爱其岑寂。趺坐其间。时人为之构室。寺复兴焉。

    沙门。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有胜道。说道。活道。污道四种不同。胜即佛菩萨等。说谓说正法者。活谓修善品者。污谓诸邪行者。

    袾宏。是法讳。号莲池。仁和人。从性天和尚祝发。遍参知识。于笑岩处有所契入。遂结茅深谷主张净土。僧腊五旬。世寿八十。化缘既毕。念佛而逝。

    述者。传述也。乐记云。知礼乐之情能作。识礼乐之文能述。作者谓之圣。述者谓之贤。此经虽有古疏数家行世。词虽切而太简。理微露而不彰。今兹疏钞。合天台。贤首。会性相二宗。事理双融。宗说兼畅。言先圣之欲言。发前贤之未发。可谓千古独创。今言述者。乃谦词也。

    科分。

    科中通序大意者含二义。一通序一经大意以明性赞经。二科发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为修持之本。然后依解起行。执持名号。求愿往生。其钝根者。单由事相。专持名号亦得往生。三根普被。上下兼收。作末法最后方便。为一经大旨也。二通序作疏大意。以感时述意。二科明此一经。事理双融。性相通备。时机执性执相。各滞一边。至令广大法门。迷而不觉。故竭思累载。数易韦编。作此疏钞也。

    开章者。是别开章段。即总启十门是。释文者。是消释经文。即别释文义是。大意虽明。本文未委。故别开章段。销释经文。使一经玄文委悉详尽。人人晓了也。

    结释咒意者。咒本不可释。而咒意可释。咒意者。拔业根生净土也。此咒本不附经。而今归结于此为之解释者。正显此净土法门。显密圆通事理无碍也。又见此持名念佛。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无等等咒也。

    序正流通三分者。晋道安法师。判释东流一代时教。为序正流通三分。序者端绪也。如丝之得绪。能尽一茧之丝。经之得序。能知一经之旨。又序者东西墙也。如观墙序。则知堂奥之浅深。观首序。则明全经之妙义。正宗者。一经正所宗尚。如法华之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楞严之发明常住真心。专修圆照三昧。此经之依正清净。信愿往生是也。前之序。正序此。后之流通。正流通此也。流者无住。通者无塞。使此妙法。自此界以及他方。由现在以及未来。无有留碍。名为流通。

    为顺者。言剖出经心。方挈出尘之端绪。故通序顺序分。随文入观。方知大道之攸归。故开章顺正宗分。拔业障根。自然流入清净海。故结释顺流通分。

    净业者。业居苦之先。烦恼之后。十法界不同。皆由所作之业不同。古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又云。佛十力中。业力甚深。又云。十方诸国土。皆依业力生。故业不可不净。信者不疑之谓。于净土妙理。深信不疑。行者趋造之谓。于弥陀名号。念念明了。愿者乐欲之谓。于极乐世界心心向往。此净土三资粮也。

    亦顺者。契其大端。自能深忍。故通序顺信资。善读经者。随文入观。故开章顺行资。识所攸归。无不向慕。故结释顺愿资。

    初明性者。性即常住真心。全体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初明者。恐人认阿弥陀佛在自性之外。故古云。若认他是佛。自己却成魔。又云。求人不如求自己。但以无始暗动。障此静明。故托彼名号。显我自心耳。然西方亦实有阿弥陀佛。而即此西方佛。亦不在自心外。即事即理。即理即事。大师恐狂愚错认。故首明也。

    二赞经者。经即佛说阿弥陀经。赞者。以此经是一大藏中第一方便故。是十方诸佛同所赞叹故。以四字名号。普接三根。直通五教故。以依经执持能显自性于一生中。可从博地。直登十地故。

    三感时者。时。即今末法之时。感者。以时丁末法。根多浅薄。法门中人非愚即狂。故微妙法门。或攘臂排为小教。或大笑斥作权乘。又或终日唯动数珠。或穷年但数黄豆。大师婆心甚切。能不为之伤心也。

    四述意者。意即大师作疏之意。述。陈也。与前述字解稍异。大师本意。全在兼利。欲发起众生之真信。故极论念佛之宏功尔。盖欲以一句弥陀。遍引群生出于苦海。那容不饶舌耶。

    五请加者。加是三宝加被。请者。祈请也。佛灭度后。凡有著述。皆皈三宝冥希加被。良以自己一人心力有限。而佛具无缘大慈。能令精诚祈请者。自得胜智。故请加也。

    通序。

    灵明二句是纯真。非浊二句是绝妄。灵明是照洞彻。言此照体横遍十方。湛寂是寂常恒。言此寂体竖穷三际。即楞严所谓。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也。

    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故非浊。一切浮尘相。无非妙觉体故非清。迷时似背。而此本不属迷故无背。悟时似向。而此本不属悟故无向。即圆觉所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也。

    大哉。是赞词。以非幻不灭。故云真体。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有何可思。三世诸佛。到此口挂壁上。有何可议。其唯者。归结之辞。

    注。

    此经以自性为宗者。自性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而此经所谈行法。正为显此之觉体。盖以据乎心性。称彼名号。名号可彰。托彼名号。观于心性。心性易发也。又复经中一切依正。皆彰我自心。无量光即自性照。无量寿即自性寂。观音即自性悲。势至即自性智。声闻即自性真。菩萨即自性俗。种种庄严。即自性万德万行。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法也。

    问。全彰自性。乃属华严。降此以还。何得有此。答。华严乃诸经王。诸经皆华严眷属。今经以华严性海为宗。既宗华严。何妨约性。又诸经从法华开显之后。不论何经。总皆??妙。皆可称性故。

    诸经不离自性者。三乘十二分教。教教皆归妙性。言言尽摄真如。若离自性。皆为魔境故。

    灵觉者。不同木石之无心。虚空之顽冥。明显者。体露堂堂。无遮无障。

    不得称灵者。日以阳明照昼。月以清凉照夜。虽有光明。而不显灵觉。彼既不自显。人自不得称也。

    无缘而照。勿虑而知。谓之神解。大地莫能识其端。至圣犹未穷其顶。谓之不测。

    不照覆盆者。以日月之光属相。不属性故。

    辉天地透金石者。以心光遍乎法界。一切诸法无非佛法故。

    靡所不彻者。若通与隔对。是通还成隔。非对隔说通之彻。乃真彻也。

    不染者。从来不与染法相应。不与诸尘作对。不摇者。万古如如。无有变异。不得称湛者。大地虽常自寂然。而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不湛也。

    如净琉璃。内外莹彻。谓之莹净。寸丝不挂。纤尘不立。谓之无滓。

    难逃坏劫者。以三灾到时。劫火洞然。须弥七金。悉为灰烬故。

    推之无始。引之无终者。以真如自体。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不断不异故。

    无恒不恒者。恒外有不恒。此恒亦非恒。恒不恒二边俱遣。乃真恒也。云有。不受一尘者。浊者。有也。具足诸法。方谓之有。今自性离一切法差别之相。所谓非有相。非无相。非双亦相。非双非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非异相。非一异俱相。是不立一尘非有也。何浊之有。

    云无。不舍一法者。清者。无也。不立一尘。方谓之无。今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常乐我净义故。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是不舍一法非无也。何清之有。

    舍此而有所去。方可谓之背。今则匪离跬步。涌现宝华。不出户庭。围绕行树。虽欲纵之。将去何所故无背。迎之而有自来。方可谓之向。今则无行无住。如是而来。不动不起。如是而来。若欲迎之。从何所迎故无向。意该善恶凡圣等者。孟子道性善。天台说性恶。一则就事造边说。一则就理具边说。今则如实空中。善既不立。恶亦何存。祖云。廓然无圣非圣也。经云。凡夫者。即非凡夫非凡也。有无如上。性无前际非生也。性无后际非灭也。本自具足。无法可增非增也。本无一物。无法可减非减也。染净千差非一也。一味平等非异也。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

    当体得名者。常言大者。对小之称。今则不然。直指性体。名之曰大。具常遍二义者。涅槃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此明体无变易。又言大者。其性广博。犹若虚空。此明体性周遍。无法可比者。世间最大。莫若虚空。经云。迷妄有虚空。空乃有始。此法无始。又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空乃有终。此法无终。是竖穷无法可比也。又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空乃有际。此法无际。是横遍无法可比也。喻金喻月。亦复如是无可比也。

    三界虚伪。唯此真实者。虚者不实。如空中华。本无所有。伪者不真。如鍮似金。毕竟非金。所谓太山有崩裂。大海有枯竭。一切荣华。皆有衰谢。一切眷属。皆有别离也。唯有真如诸法中实。所谓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是也。

    非幻不灭。出圆觉经。经云。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盖谓此性无有变异。毕竟常住。不同诸幻终消灭也。

    不可破坏。出起信论。论云。从本以来。离诸名相。毕竟平等。不可破坏。盖谓此性在染不破。法身不坏。不同有为可破坏也。

    万法不出一心之体者。谓一切万法皆吾心体。非离万法别有心体。起信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楞严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又云。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所谓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也。体该相用名之为体者。起信云。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今则若相若用。俱归此体为真体也。

    不可思议者下。是先合解。心言路绝。谓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名为真如故。

    不可思者下。是次分解。法无相想。谓有相可思。无相难思。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是思之有过也。思亦徒劳。是思之无功也。心欲缘而虑亡者。举心欲缘。思虑先。亡。以真如无相想。即心绝故。

    理圆者。理性圆融。不可分析。如一多交彻。大小互融。真妄交参。染净不二等。言偏者。如言一则遗多。言大则失小。谈真则违俗。说染则违净等。所谓开口成双橛。扬眉落二三也。是言之有过也。言不能尽。是言之无功也。口欲谈而词丧者。开口欲谈。言谓先丧。以至理绝言。无容措口故。如善天女者。华严云。自在天王有天采女名曰善口。于其口中出一音声。则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等。

    至理极名者。如名真如。则可以不妄不变思议。或名圆觉。则可以满足虚灵思议。或名佛性。则可以离过绝非思议。皆非至理极名。今名不可思议。则至理之极名无以加也。

    法性佛性者。智度论云。佛名曰觉。法名不觉。是乃以智为佛。以理为法。贤首据此。故云无情无知觉。指其性为法性。有情有知觉。指其性为佛性。然二性虽分属情与无情。法性亦可通有情。以众生乃诸法中之一法故。故曰。兼无情分中谓之法性。佛性唯局有情。不通无情。以木石等无知觉故。故曰。独有情分中谓之佛性。

    且指佛性而言者。自性实通二种。如华严云。若人欲识真空理。心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同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今云尔者。但以此经重一心念佛求愿往生。乃借彼佛境显我自心故。且指有情佛性也。

    性而曰自。自有二义。一自然之自。二自己之自。

    法尔如然非作得者。妙性天然。不因修得。迷时无失。悟时无得。有物浑成。本自如如故。此自然之自也。是我自己非属他者。以外道或计自然。或计因缘。或计虚空。或计天与。不一而足。此皆迷己为物所转。不知此性本非天降。不属地生。亦非人与。乃当人自己不属于他故。此自己之自也。

    对万法曰本心。对始觉曰本觉。无知之知谓真知。无识之识谓真识。无有虚妄。无有变异。名为真如。

    若就当经下是解。释序文已竟下。复配属诸经。今先就当经配光寿也。绝待交融者。光与寿似对待法。而其实举光则融寿。举寿则融光。原非二物。有何对待。

    一切功德。谓无漏性功德无量者。具足圆满不可思议也。而以此句。当非浊非清二句者。以但有清浊向背。即有对待不融通。便不是性功德。便非无量。今无清浊向背。是一切功德皆无量也。

    全体是当人者。谓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无量光。而自性寂。即是无量寿。自性照。即是无量光。寂照不二。即是光寿交融。则阿弥陀佛。岂不即是当人自性。

    又初句明无下。配三大也。用大者。谓众生心具有无边妙用。论云。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今此灵明无所不照。即是能生一切世出世善因果也。相大者。谓众生心具有如来智慧德相。论云。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今此湛寂无所不含。即是具足无量性功德也。体大者。谓众生心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论云。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今此灵心绝待。迥绝二边。即是不增不减一味平等也。

    即三即一。双泯双存者。体非相用。乃至用非体相即三也。而又离体无相用。离相无体用等即一也。一即三则一泯。三即一则三泯双泯也。而又一即三则三存。三即一则一存双存也。存时即泯。泯时即存。非泯非存。不可思议。

    又初句言照下配三德。智慧光明遍照法界名为般若。离一切染得大自在名为解脱。心体离念法界一相名为法身。是三种皆具常乐我净四德。故皆云德。然有果上修成三德。因中性具三德。今指因中性具而言也。

    又以四法界下配四法界。

    法者。轨则也。界有性分二义。事法界界字是分义。以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剂故。理法界界字是性义。以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同一体性故。事理无碍法界者。理由事显。事得理成。理事互融。性分交彻故。事事无碍法界者。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故。

    不可思议。配事事无碍者。以前三法界。同教一乘。犹可思议。后一唯华严别教一乘。不可思议也。

    分摄于圆者。或曰。事事无碍。唯属华严。今经何得有此。故曰。一大时教。唯华严为圆。圆为能摄一切。故诸经无不摄归华严。今此经有少分事事无碍。故得分摄于圆也。

    然通序大意先明性者。一切法门全归自性。千经所演无有余因。今此念佛往生。必先明自性弥陀为本。然后一心称名求愿往生。必于宝刹速证无生。直入圣阶度生亦广。所谓先悟毗卢法界。后修普贤行门也。设使不明性体。罔意造修。纵得往生。祗成末品。先明自性意在斯乎。

    序。

    澄浊二句。先叙工夫。三祇二句。次赞超胜。

    澄浊而清者。以佛名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净。如水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也。返背而向者。一向流落他乡。不思故国。今则回神宝刹将觐慈尊也。一念是智。片言是境。越僧祇谓智超胜。齐诸圣是境妙圆。僧祇者。无数劫也。

    问。三祇行满。即坐道场成正觉。今念佛者。纵得往生尚未得佛。何乃便越三祇耶。

    答。今三祇是约信解。以三昧功成之人。虽功行未满。而法身已明。三祇极果以解了故。亦可言超也。此约解言。不论功行。

    又越僧祇是实语。不必但约。解说。以三祇行满。方得成佛。此是藏教果头佛。今经是圆顿教。但得上生即登初地。而果头佛上与圆教七信齐。岂不是越僧祇于一念。

    妙用有二。在如来说经。是利生之妙用。以四字遍引众生出于苦海。岂非至妙。在众生持名。是自利之妙用。以四字直使初心登乎智地。又岂非至妙。

    注。

    毕竟平等者。论云。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诸名相。毕竟平等。唯是一心。今寂照之体。无有清浊向背。正是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故云毕竟平等。唯是一心也。

    约生灭门者。上明性一科。是约真如门说。今赞经。是约生灭门说也。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云云。此即生灭门也。

    以不如实知。不觉有其念者。论云。阿黎耶识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今释)不知真如法一。谓不了如理一味也。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如实知。即此不知。即是根本无明。心起有念。即是业相。论云。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也。然此虽动念而极微细。缘起一相能所不分。即当黎耶自体分也。

    无明所覆。失本流末者。无明。即根本无明。即不如实知也。覆。谓覆盖真性。本即真性。末谓三细六粗。既失本自流末。

    浑乱真体者。如楞严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有诸世人。取彼土尘。投于清水。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曰浊。

    复使净洁者。楞严云。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无明所引等。此无明。亦即根本无明。觉即本觉。尘即三细六粗。由无明生业相。乃至造业受报。是渐远真如之觉。随逐境界之尘。如穷子舍父逃逝。故名曰背。

    返其去路者。谓不须别寻归路。即就路还家。便得返身见父。先破执取计名。空其人执。次破相续智相。荡其法执。次破三细赖耶。归于觉体。斯之谓向也。

    修证即不无者。南岳让禅师参六祖。祖问甚处来。让云嵩山。祖云。恁么物。恁么来。让云。说似一物即不中。祖云。还假修证否。云。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今谓且就众生一期修证。似有澄返之迹。修证即不无也。而于自性实无得失增损。染污即不得也。

    不退有四。以未断烦恼。生同居土。为愿不退。破见思。生方便土。为行不退。破尘沙。分破无明。生实报土。为智不退。破三惑尽。生寂光土。为位不退。则不退名同。而浅深自别。

    力用力字。内含三义。一者本性功德力。二者行人念力。三者弥陀愿力。本性如舟船。念力如橹棹。愿力如顺风。三力周圆。必登彼岸故。

    三藏。谓经律论。又佛藏。菩萨藏。声闻藏。十二部谓修多罗。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

    用从体相而出者。佛证平等真如恒沙性德。然后流出报化之用演说此经。是如来之用。固从体相而出。今众生依经念佛。顿超即证。亦以本有真如。本具性德。方有如是力用。故云从体相而出也。

    称性而谈指华严。正直而说指法华。方便未彰者。以华严唯谈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六相十玄四种法界等。二乘贤圣。尚如聋哑。末法下凡。岂能修证。故方便未彰。法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皆不明示进修方便。故亦方便未彰。浩博难持。如广修万行等。幽深罔措。如直悟一心等。

    即方便成圆顿者。称彼名号方便法也。上品上生即登初地。岂非圆顿。为通??秘诀。换骨神丹。如后文所赞。

    又前是下。是总结两节。性德。修德。出天台教。自性清净。离垢清净。出起信论。性净障尽。出圆觉经。互融一句。总顶上三种。互融不二者。谓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性外无修。修外无性也。又旧云。性净障尽。互融不二者。以全性起修时。破全性之无明。断全性之生死。终日本体。终日工夫。性净即障尽也。以全修即性时。虽破无明。破无所破。虽断生死。断无所断。终日工夫。终日本体。障尽即性净也。

    序。

    故我世尊乍说三乘者。故字。承上妙用来。我者。亲之之辞。乍说三乘。指华严之后。法华以前。四十年所说之法。

    终归一实者。指法华经。此经荡化城之执教。解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故。

    等颁珍赐者。如诸子出宅。等赐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等。

    更锡殊恩者。殊恩言异常之恩。因上有如是至妙之用。故于一代时教中复出此经也。

    注。

    非究竟者。随宜之权。非出世本怀也。如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是也。

    乘本无三者。如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权说有三者。如经云。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始成正觉演大华严者。谓如来于菩提场成等正觉。与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及宿世善根成熟天龙八部等。如云笼月。为说圆满修多罗。菩萨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果海。

    大教难投者。如文殊。普贤。诸大菩萨。各各领解得益。其上德声闻。积行菩萨。如聋如盲。杜视绝听。于是如来脱舍那珍御之服。着丈六弊垢之衣。退归鹿苑。说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之三乘权法。

    后乃会权归实者。阿含之后。复经方等弹呵。般若淘汰。四十年余。至法华会上。方能会归一乘也。权即三。实即一。大车。谓大白牛车。即大乘妙法也。

    不论大根小根三句。对上始成正觉。演大华严说。谓华严纯接上根。下根绝分。今则上自不退菩萨。下及悠悠凡夫。三根普利故。

    亦不待根熟四句。对上大教难投五句说。谓法华待根成熟。方乃会归。今则不俟弹呵。无烦淘汰。即得西归故。

    不次之擢者。言此土修行。渐渐断惑。方出生死。如授官者。必循资格次第升授。今念佛法门。不必渐渐断惑。但得往生即超生死。喻如不循次第。顿授高官也。

    荫序之官者。言此土修行。功圆行满。方成圣果。如得官者。必明经中式。或汗马成功。今念佛法门。不必功行圆满。仗佛愿力。疾登彼岸。喻如祖宗遣荫。现膺爵禄也。

    念佛恩中之殊者。念佛之比其余法门。固为殊恩。而念佛一门。复有多种。如观像。观想。实相等。而观像。则像去还无。因成间断。观想。则心粗境细。妙观难成。实相。则上智乃克承当。中下未能领荷。唯此持名。至简至易。普摄诸根。鹤冲鹏举。骥骤龙飞。殊恩中之殊恩也。

    序。

    指四十八愿门者。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发四十八愿。佛乃一一拈出。指示众生。故曰指四十八者。如国中无三恶道愿。乃至最后即得诸忍究竟愿。愿曰门者。门门不同。此非彼故。

    开一十六观法者。因韦提启请。乃为宣说。今日始创。故曰开一十六者。始自落日悬鼓观。终至三辈往生观。观曰法者。各有法则修不一故。

    归乎普度者。如四教四弘。各有四种。今则纯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也。普谓竖穷横遍。归者。谓虽有四十八种不同。而要其所归。则无非普度也。

    宗乎妙心者。宗犹主也。谓虽有一十六种不同。而究其所主。则无非妙心也。妙心者。谓十六观中。若依若正。皆以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也。

    注。

    悉是空假中道圆寂一心者。观法有二。有事有理。事观者。且如日观。行人面西正坐。观日欲落。状如悬鼓。闭目开目。日相现前。名为事观。理观者又二。有次第。一心。次第三观者。先观此日。由想所成。全体性空。无有自性为空观。复有观想因缘。成此日相。则不坏假相为假观。以此二观为方便。次观假处全空。空处全假。非空非假为中观。是乃先空次假后中。为次第三观也。一心三观者。所观之境。即真即俗即中。能观之观。即空即假即中。以一心三观。观三谛一境。而境外无观。观外无境。境观双忘。唯一妙心。此即以具日之心。观于即心之日。令本性日。显现其前。为一心圆妙之观法也。

    序。

    广以广多广博为义。广多者。如来性中本有妙用。潜兴密应。无有穷尽。广博者。此无尽愿。一一同于觉性。无有分限。大以竖穷横遍为义。竖穷者。此愿尽未来际无有休息。横遍者。此愿充满十方无有边际。

    先有始义。即行远自迩之意。又先有急义。即先务之为急意。

    贵在知先者。由弥陀悟入法性。从性起愿。性无尽。故愿亦无尽。故知欲入弥陀愿海。必先悟彻自心。不悟广大之心。不入广大愿海故。

    深谓观深妙。玄谓理幽玄。经中观法。乃以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岂非深妙。经中依正。但应色一相。可照三身。依报一尘。即寂光土岂不幽玄。

    约者。简约也。唯此四字。更无别法。何等简易。又约者。要约也。念佛功成。无事不办。何等要约。尤应守约者。以十六妙观。乃全性成修。全修成性。悟心上士。乃克行持。初学行人。无由凑泊故。

    举名兼众德者。由名召体。体外无名。体具众德。则名亦兼众德。故一称名。即称佛众德也。

    专持统百行者。以一心持名。万缘自舍。即布施行。一心持名。三业自净。即持戒行等。

    注。

    幽显圣凡者。幽指三途。显指人天。圣指三乘。凡指六道。茫无畔岸者。以心无尽。故愿无尽也。

    初心靡及者。妙宗钞云。观虽深妙。本被初心。若能进功。何忧不就。而大师如此说者。盖有二义。一者。以今正建立持名法门故。二者。初心亦甚不同。有具足圆解之初心。乃至有茫然未识之初心故。

    守约谓修身。施博谓天下平。

    但得见弥陀者。永明四料简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铁磨。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先务之急者。孟子云。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

    观虽十六。言佛便周者。十六观经。题曰观无量寿佛经者。以十六观法。不出依正主伴。佛是正报。举正足以摄依。日。地。行树。宝池等。无不摄故。佛是化主。举主足以摄伴。观音。势至。乃至九品往生。无不摄故。

    佛虽至极。唯心即是者。佛虽万德果人。实不离当人现今一念。以心外觅佛。即邪魔故。

    至简至易者。一心执持。至简而不繁。至易而不难。此守约也。

    万法唯心者。古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清净故。何事不办者。既得其本。不愁其末也。下文六句。正释此句之义。

    运想宛然者。谓三昧既成。想行树则行树明。想宝池则宝池现。想菩萨则菩萨在前。想如来则如来宛尔。以三昧心中随心现相故。

    举念便登者。解脱长者言。我欲见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是也。此施博也。

    大圣悲怜者。天如云。观法理微。众生心杂。杂心修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

    弥陀即是全体一心有二义。一者。阿弥陀佛即是全体一心。以佛复本源究竟觉体。故起信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夫法界一相。是离念之心体也。而即是如来。则如来岂不是全体一心。二者。阿弥陀佛四字。即是全体一心。此四字在我心中。明明历历。迥然独照。四字之外无我心。我心之外无四字。岂不即是全体一心。又复真念佛者。唯色唯心。唯观唯境。一名一字。无非实相。岂不即是全体一心。

    心包众德者。以真如体中。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此心不为三际迁流曰常。不为二死逼迫曰乐。具八自在我曰我。离五住污染曰净。本来妙明曰本觉。方始出缠曰始觉。不妄不变曰真如。离过绝非曰佛性。诸佛所得之智曰菩提。诸佛所证之理曰涅槃。

    四谛者。苦集灭道也。苦为逼迫相。集为招感相。此世间因果也。道为可修相。灭为可证相。此出世间因果也。此四谛通大小乘。有生灭。无生。无量。无作。四教不同。然四谛是境非行。今云行者。举所观之境。显能观之行也。

    序。

    万虑咸休。是妄心初息。一心不乱。是正念成就。从兹承专持来。究极根咸休来。

    注。

    念念尘劳者。尘者不净。劳者不逸。聚缘内摇。趋外奔逸。是其相也。

    刹那中有九百生灭者。刹那。时极速也。经云。众生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

    生住异灭者。有为四相也。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

    分齐头数者。此非彼曰分齐。各有绪曰头数。

    甲灭乙生者。约彼此说。如贪灭瞋生等。俄去倏返者。约一法说。如才灭复现也。

    狮子杲日喻正念。百兽与霜喻万虑。

    出窟潜踪者。狮子出窟时。四足踞地。振尾出声。水性之属。潜没深渊。陆行之类。藏窜孔穴。飞者堕落。诸大香象。奔走失粪。

    名咸休也。以上是正释。故永明以下是引证。

    数息者。数息观也。数出入息。从一至十。对治散乱法也。此法通世间出世间禅。如根本禅。多由数息而入。而六妙门。亦先以数息为首。请观音亦必以数息为助也。初心在缘曰觉。细心观察曰观。正是此人数息工夫。但渠工夫既成。更欲增进觉。觉观不休。亦即是病。遂借称名为转治也。但字字分明。亦是觉。句句接续。亦是观。云何即破觉观。盖是以毒攻毒。用兵止兵。毒尽兵消。身心安乐耳。又或此人径就理持。研究之极。顿入无心三昧。亦不可知。此正是一个咸休样子。故取之以为验也。

    休之又休。即所谓精进更精进。放下又放下也。

    源本。是万虑之源头根本。近言之。即是融通妄想。以为其本。穷谓浮想消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此即是事一心也。远言之。则是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穷谓倏然隳裂。圆明精心。于中发化。此即是理一心也。事理一心。皆为成就念佛三昧。三昧者梵语。此云正定。亦云正受。离邪名正。离散名定。以一心不乱。不同凡夫之不定。外道之邪定也。不受诸受。名为正受。以一心不乱。无一法当情。名正受也。

    序。

    乃知下。是明理一心境界。匪离四句。正说唯心净土也。处处两句。言触处洞然。珍禽两句。言一味平等(细玩注中自见)。

    跬步涌华者。谓心华灿发。左右逢源。清净光明之体。当处出生也。又心包法界。既妙悟一心。即万亿刹外之莲华。亦不离寸步也。

    户庭绕树者。谓觉林增长。道树滋荣。长养众善之体。随处发现也。又法界唯心。既妙悟一心。即万亿刹外之行树。亦不出户庭也。

    弥陀说法者。鹊噪鸦鸣。尽是深谈般若。溪光山色。无非全露遮那也。处处者。即古人所谓。炽然说无间歇也。

    莲华化生者。从悟而迷。是为胎藏受生。从迷而悟。是为莲华化生也。时时者。即经中所谓。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也。

    禽鸟指有情。堂院指无情。举此二种。见情与无情。同成正觉也。偕音并彩。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处。

    注。

    既得四句明。即此一心。即是净土。何必四句明。不必往生。方成净土。然则四句显唯心境界。无差别相。等同一味也。故曰句总结。

    印坏文成者。涅槃二十七云。譬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以喻凡夫现在阴灭。中有阴生。今借此文。以喻往生行人。此土阴灭。彼国阴生。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故也。成论明极善极恶。俱不经中阴。如?矛离手也。

    序。

    念空真念者。念即念佛之念。真念即真如体。念到极处。和念脱落。顿离念相。谓之念空。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法界一相。即是平等法身。故云真念。

    生入无生者。生即生死之生。无生即无生忍。生本无体。以念为体。起信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得住持。今既念空。所谓皮既不存。毛将安附。自然髑髅粉碎。五阴消亡。从有生悟入无生矣。

    又生即念佛之心。无生谓无生之理。虽念性元生灭。既由有念得入无念。是从生灭顿入无生矣。

    念佛念心者。既到真念田地。则其念佛已无能所。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智外无如。如外无智。如智不二。名念佛即是念心也。

    生彼生此者。既到无生田地。则其净土已无彼此。游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匪逃乎刹那际内。彼即是此。此即是彼。彼此无分。云生彼不离生此也。

    心佛众生一体者。佛者果德之称。众生秽恶之号。心者灵明之体。念佛未至一心。心不是佛。佛不是生。判然不一。今既念佛即是念心。则反本还源。不见生佛假名。惟一妙明。周遍法界。以即佛之生。念即心之佛。无二相也。

    中流两岸不居者。苦域是此岸。乐邦是彼岸。非苦非乐是中流。念佛未至一心。中流两岸。截然不同。今既生彼不离生此。则不见彼岸。不见此岸。并不见非彼非此之中流矣。古云。海藏多罗一叶舟。不居两岸不中流。一篙撑出虚空外。惹得春风笑点头。是也。

    注。

    念极而空。约修边说。念体本空。约性边说。无念之念。是终日无念。终日念佛也。念实无念。是终日念佛。终日无念也。又此二义。亦乃相须。由念极而空。方知念体本空。工夫不到。不悟本体也。又由念体本空。方得念极而空。本体不空。纵念不空也。

    达生体不可得者。由心空故。大地平沉。虚空粉碎。推求五阴色心。了不可得也。

    不生而生者。如以不生为不生。非真不生也。生即不生。是真不生。故永嘉谓。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等。

    又生即念念生灭。此生灭妄心。本自虚妄。无有实体。故云体不可得。达者悟心之本空也。既悟心空。则终日念佛。终日无念。生而不生也。终日无念。终日念佛。不生而生也。生而不生。则生元不可得。不生而生。则不生亦不可得。是真无生也。故云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三无有别者。谓迷此法有众生名。悟此法有诸佛名。此法诸法中实有心名。然而迷悟本空。中边不立。诸佛众生及心。皆假名也。假名无实。全体即真。故三法相即。无有差别。

    二边谓有无。中道谓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不着不安。正是离四句处。

    自心是佛是禅者。自心觉照即是佛。自心静虑即是禅。

    谤自本心者。以净土乃自心之净土故。是谤佛者。以不离自心即是佛故。是自谤其禅者。以不离自心即是禅故。

    序。

    此则理之一心者。以一心念佛有事有理。上文所指乃理一心也。

    全归上智者。以理一心。无方所。无形相。不可凑泊。无容拟议。非宿具般若灵根。单刀直入者。鲜能悟入。

    通乎事相者。不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但以妄念念佛。离此生彼。是则生佛宛然。净秽历然。以我之生。求彼之佛。厌此五浊。欣彼乐邦。与彼理性。全无交涉。此则钝根所行也。

    序。

    守愚之辈者。愚亦不能障道。故云人一能之已百之等。而过在守字。乃高推圣境。画地自限之辈。小慧之流者。学般若菩萨。须求大智慧。小慧者狂慧也。偏慧也。非真慧也。又此二人之病。在执着两字。故经云。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注。

    事依理起者。事不自事。因理而事。因自性弥陀。故劝人念弥陀。因唯心净土。故劝人生净土。

    理得事彰者。理不自彰。由事乃彰。因念弥陀。方显自性弥陀。因求净土。乃悟唯心净土。由是心是佛。方乃是心作佛。因是心作佛。方显自心是佛故。

    数他宝者。华严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等。

    判然心不是佛者。是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吃得肉已饱。求寻僧说禅者。

    是故下伸正意。约理无可念者。以实相理中绝思绝议。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故。

    念即无念者。以即事即理。即念无念。舍念而求无念。是犹拨波求水。灭器求金。是断灭见。豁达空。非无念本体也。

    即本智求佛智者。本智即本有之智。不因修得。不由学成。本自具足者。所谓本觉是也。佛智由断惑而显。修证而成。出缠方得者。即所谓始觉是也。本智约理具。佛智约事造也。

    序。

    相继。谓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不虚入品者。谓但能念念接续。无有间断。则已能伏妄。得少分净。可成末品。又或此人夙有灵根。即于此时顿明谛理。随其浅深。或中或上。俱不可知。故曰不虚。

    明谓于自本心忽然契合。即所谓一发一切发也。

    反受祸者。谓若是修行人。则堕邪外。若凡夫外道。则福尽受轮。若口口谈空。步步行有者。则径堕三途。无有休息。故云受祸。

    注。

    着事而信不切者。如今世人。口念弥陀。心驰五欲。空谈净土。系念娑婆也。

    成就净身者。谓三业毫无污染。即所谓纯清绝点。一条白练也。永明云。求净土者。纵饶未明道眼。也须成就净身。

    心实了明。谓三智一心中得。已登初地。入无生忍。于自本心有大开悟者。

    不正之谓狂。狂慧者。虽有智慧。非真慧也。有从学问得者。有从工夫得者。有从邪师得者。种种不同。驰骋者。大率谓十方诸佛一口吞尽。何处更觅弥陀。十方世界彻底掀翻。何方别求净土。再说念佛求生。早是钵盂安柄。头上加头也。

    不明之谓顽。顽虚者。虽着空理。非真空也。如痴人口口谈空。凡夫四无色定。外道无想。以及非非想阴境空魔。乃至圆虚无心。种种不一。耽著者。大率坚守执着。一向入空。各各自谓成无上道也。

    轻谈。谓形于口。蔑视。谓存于心。

    不咎钝人。反抑利者。谓着事钝根。不知理性。应当呵责。开其慧性。破其愚蒙。使由事入理可也。何乃舍彼愚夫。反抑利者。盖以钝人自知不如。斤斤自守。无骄无恃。无过无非。利者不然。故抑之也。

    画虎弗就者。马援戒子云。龙伯高敦厚周慎。杜季良豪侠好义。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骛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序。

    遂使垂手徒勤者。弥陀慈父。终日垂金色臂。接引念佛众生。众生不肯念佛。是垂手徒勤。弥陀终日。望众生求生净土。如慈母倚门望子。众生不肯念佛。是倚门空望。若约理观者。手表提携之悲。目表照了之智。同体之悲。不离众生。为垂手深渊。自然之智。遍在六趣。为倚门望子。徒勤空望。是真如内熏无明。而无明全不顾真如也。

    今生多生。一误百误者。今生遇此殊胜法门。如久客他乡。乍闻家信。应当勇猛精进。求愿往生。而乃悠悠扬扬。漠然不顾。岂非大误。又不唯今生之误。今生以及多生。一误而成百误也。古云。狭路相逢如不荐。者回要见定还难。是也。

    注。

    凡厥有心。定当作佛者。圭峰云。顷以道非常道。诸行无常。今知心是佛心。定当作佛。故佛教持名。非教念他佛也。乃念我自心。非教成彼佛也。乃成我自佛耳。

    序。

    末法对正像言。正者。证也。以现量智。证实相理初一千年。有教行理果。故曰正也。像者。似也。以比量智。依稀见道。仿佛不真。第二千年。有教行理。而无果证。故曰像也。末法则空腾似量。唯尚斗争。徒有教理而无行果。故曰末也。

    四教各有内外凡。若乃未通四教。博地凡愚。名下凡也。

    陬者。偏隅也。穷极也。此方在阎浮之极东。故名震旦国。

    大师一生自居学地。不敢以先辈自处。故称晚学罔通玄理。谓未能实契妙心。空谈。即依通禅客。文字学人。听其言也。超贤圣之前。稽其行也。落凡庸之后。素鄙。谓平素自鄙。

    注。

    自量二字极佳。圣之所以成圣。贤之所以益贤也。生之不时者。不生正像。去圣时遥也。报之不胜者。非圣贤应迹。是业系凡夫也。见之不广者。不生中华佛国。亲炙多贤广其闻见也。智之不深者。非为耆师宿德。久修道行。智慧深远也。

    序。

    斯经赞扬极乐。劝生极乐。故望乐国为家乡。斯经指示弥陀。劝念弥陀。故仰慈尊如怙恃。千生流浪。不知何处是我家乡。万劫逃亡。未识何人是我父母。斯经指出。敢不悬望而企仰耶。

    注。

    既揣钝根者。为人不可不自揣。自揣若果利根。则丈夫自有冲霄志。不向如来行处行。今既钝根。必须师古。师古二字出尚书。谓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也。

    寂灭净土下。实就理说。但飘泊思归。亦可双约事理。寂灭净土。即常寂光土也。此乃当人故乡田地。是安我法身。立我慧命处。舍离飘泊者。迷自本心。随逐六尘也。约事。则是不愿往生。贪恋此土。思归一念。是念念称理。而观大事未明。如丧考妣也。约事。则是常忆常念。字字分明。句句接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也。古云。身虽未到莲华土。先送心归极乐天。又云。西方胜友待多时。收拾身心早归去。是也。

    佛以大慈下。双约事理。约事。则四十八愿。广度有情。是接引众生。此方念佛。彼土标名。是怀我以圣胎。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是饲我以法乳。佛慈加被。身心精进。不退菩提。是荷其恩力。而得成立也。约理。则自性弥陀。念念不离。是慈悲接引。真如本觉。内熏无明。是怀我以圣胎。复作境界之性。引发现行。是饲我以法乳。折旋俯仰。穿衣吃饭。不离者个。是荷其恩力。而得成立也。古云。野老负薪归。村妇连宵织。看他家事忙。且道凭谁力。问翁翁不知。问渠渠不识。嗟哉今古人。几个知恩德。是也。

    劬劳之德者。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螟蛉异姓者。诗云。螟蛉有子。蜾螺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

    怀慕终身者。书云。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大孝终身慕父母。左右无方者。礼记檀弓篇云。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

    定省不违者。礼记曲礼上篇。凡为人子者。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此三句。约理。则念念回光反照。随顺真如。约事。则从生至老。行住坐卧。夙兴夜寐。一句弥陀无间断也。

    序。

    心是大师普心。道是佛法大道。鲜见其全者。古来非无妙疏。但于断简残编。略见一二。鲜见全文也。数解仅行者。惟海东疏。越溪解。大佑略解而已。

    总收部类者。此经与大弥陀经为同部。与十六观。鼓音王。后出弥陀偈经为同类。部者部书。其文虽不同。而同一行门。是一部书也。类者流类。为行虽不同。而同归净土。是一流类也。

    一行者。文殊般若会。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修是三昧者。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于一佛念念相续。即一念中能见过去未来诸佛等。

    会归玄旨者。以净土一门。会归华严十玄妙旨。如后分圆中所明。

    贯穿诸门者。以念佛一门。贯穿一代时教诸行法门。如后释一心不乱处所明。

    销归自己。即如后文。节节称理之谈。是也。回向菩提。即如下文。同证寂光无上果。是也。

    注。

    不可思议。不出依正因果。依则同居即寂光。正则应化即法身。因则七日便得功成。果则一生便即不退。何可思议。

    肌肤在表。所入不深者。初祖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汝等尽言所得。道付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我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我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我髓。今言肤者。谓所见甚浅也。

    尧舜尚竭心思者。书云。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又曰。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性海为宗者。华严四分。五周。六相。十玄。四种法界。二十重华藏。及无量香水海。皆从一心流出。故以性海为宗也。

    世出世间。不出心外者。世间染法。出世净法。染净虽殊。不离自心。以离心无六道。离心无三乘故。

    净土依正。皆是本觉者。依即宝池行树等。正即佛及菩萨三辈九品等。如后文所明。宝池即自性之汪洋冲融。行树即自性之出生众善。声闻即自性真。菩萨即自性俗。佛即自性中等。又复一念具足三千。而三千中。生阴二千为正。国土一千属依。国土依正既居一心。一心岂分能所。故曰一一皆是。

    器器唯金。是全妄全真义。流流入海。是会妄归真义。

    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者。法界谓一真法界。即起信心真如门。流有流出义。谓从平等法界。一念不觉。流出三细六粗种种境界。还有还转义。谓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而一切境界全是妙明。

    鬼神与通者。管子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非鬼神之与通。乃精诚之极也。

    序。

    偈中初八句。是先皈命。次八句。是正请加。初中又二。初四句。就本经三宝。后四句。指无尽三宝。次中有三。初二句。先出请加所以。中三句。是正求加被。后三句。是回向菩提。

    娑婆。此云堪忍。佛具三缘慈名大慈。此经声闻众中舍利为首。菩萨众中文殊为首。故特标出。

    二土句。是横遍一切处。过去句。是竖遍一切时。如来清净心者。如来从实相般若流出文字般若。故此经即是如来清净心。寂光无上果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证寂光而非无上。唯妙觉一位。乃为无上果也。

    注。

    归投者。如鸟投林。如客投主。如贫人投大家。

    总摄六根者。六根是别。身命是总。

    还归一心者。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今返六和合。还归一精明也孺子封侯者。陈平微时。为里社分肉甚均。社老称孺子善宰。平曰。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孺子遂以此知名。后魏无知荐于高帝。封功臣时。封陈平为曲逆侯。平曰。臣非魏无知。无由得进。帝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

    临终先供释迦者。刘遗民临终见佛。乃焚香谢云。若非释迦如来赞扬净土。焉有今日事。拜谢已。乃随佛往生。

    现生接引者。不现身语。冥冥加被。精心阴速。发彼神识也。

    临终接引者。现身语意。摄其神识。归于净土也。

    希有者。如隋珠下璞。世所希有。今佛则如优昙华时一现耳。法则如来因中舍身而求半偈。僧则天帝尚发愿为末法比丘。岂非以希有之故。

    离垢者。如美玉无瑕。精金出矿。今佛破五住污染。法称离欲。僧离世染也。

    势力者。如钱可通神。能使亡者续。死者生。势力也。今三宝能降伏诸魔。制诸外道。何等势力。

    庄严者。如璎珞严身。七宝严土。庄严也。今三宝现微妙身。成微妙土。说微妙法。化微妙众。何等庄严。

    最胜者。世间胜妙无过七宝。今佛称两足尊。法称离欲尊。僧称众中尊。是最胜也。

    不改者。精金百炼。愈新愈妙。今佛则法身常住。无有变异。法则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僧则逢魔不退。遇难转坚。是不改也。

    事理同别者。住持三宝为事。一体三宝为理。佛不是法等为别。又佛有三身四教。法有教行理果。僧有十圣三贤。四果四向。皆别也。同体三宝为同。内自约理外他约事。

    著述皆皈三宝者。示学有所宗。不敢自用自专也。

    用蠡测海者。东方朔客难云。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挺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浅深。发其音声哉。

    如来真净土者。上三土未为真。而寂光乃为真。然寂光亦有净秽不同。四十一位法身所居为秽土。唯佛一人所居为净土。今曰如来真净土。则是常寂光净土也。名之为真者。妙宗云。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是也。

    寂照不二者。谓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即寂即照。即照即寂。

    名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是三点不纵横并别。名秘密藏。诸佛住处。无量甚深法性也。

    圆满大觉者。离迷曰觉。离小曰大。离因曰圆满。

    更无过者。天台云。无上士者。如十五夜月。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更无过者。是也。

    一切种智者。究尽诸法实相。边际智满。种觉顿圆也。

    经云下。是防伏难。恐有人问。才得往生。何乃便证无上果。故云云也。

    开章。

    教起所因者。圣人言不虚发。动必有由。非无因缘而宣斯典。故首之以起教因缘。佛教虽广。不出三藏十二部。未委此经何所摄属。故受之以藏教等摄。已知此经三藏之中修多罗摄。五教之中属终顿圆。未知顿圆之义深浅广狭。故受之以义理深广。既知义理包博冲深。未审此经被何根器。故受之以所被阶品。已知此经被机普遍。未知能诠何为体性。故受之以能诠体性。已知能诠之体如是该罗。未审所宗尊崇何义。故受之以宗趣旨归。已知此经旨趣冲玄。未审当部等类为有几种。故受之以部类差别。已知部类详略同别。未委译自何时。凡有几译。以至注释持诵有何灵验。故受之以译释诵持大旨。既陈随文解释。先明总题。使知纲领。故受之总释名题。总义虽知。别文难晓。从如是我闻至终。为何等文。是何等义。使沉隐之义彰于翰墨。故受之以别解文义也。

    注。

    五重玄义者。乃能召之名。所诠之体。会体之宗。宗所成用。上四教相。如天台教。今贤首。则有十门差别。大同小异。

    稍有详略者。此详彼略也。此中释名。即天台名。此中能诠体性。即天台体。宗趣旨归。即天台宗。所被阶品。即天台用。余五即天台教相也。

    章。

    先明总者。总括一代时教也。一大事因缘者。非三非五为一。称体而周曰大。出世仪则曰事。众生本具为因。诸佛指示为缘。

    开示悟入佛知见者。三智圆显曰佛知。五眼圆明曰佛见。诸佛知见。众生本具。住行向地。为开示悟入。开者。如开千年宝藏。示者。一一指陈。悟者。豁然晓了。入者。和身一倒也。

    念佛心。即最初事理二持之心。入佛知见。乃最后寂光无上果。即此事理二持。皆从有念而起。念之既久。根尘自空。诸念自落。若复精进不已。和念佛之念亦复脱落。顿入无心三昧。自然五阴俱销。圆明发化。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之谓入佛知见也。

    注。

    本欲度生成佛者。法华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不得已权说三乘者。法华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云何而可度。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后至机熟会三归一者。法华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

    方酬本意者。法华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

    种种法门浅深不一者。如阿含保证。方等弹呵。般若淘汰等。何须遍历三乘者。如前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等。

    章。

    悯念末法者。末法则去圣时遥。圣贤隐伏。邪法炽盛之时。最可悯故。

    出胜方便者。众生有恒沙烦恼。佛说恒沙法门。皆方便也。唯此法门。方便中之方便。故曰胜方便。

    激扬生死凡夫者。凡夫出生入死。旷劫沉沦。不知生死可厌。涅槃可欣。如法华经云。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故。

    化导二乘者。二乘。但证遍空。不悟法性。沈空滞寂。中止化城。不信有他方净土故。

    勉进初心者。初发心菩萨。欲于娑婆世界。救度众生。忍力未充。自他俱溺。有何利益。必须求生净土。亲见弥陀。得忍方可还来故。

    尽摄利钝者。教小。则不被大根。教大。则下根绝分。今则上自菩萨。下及悠悠凡夫。无机不接故。

    护持多障者。此土业风浩大。尘境粗强。难于修进。今则念佛众生。佛常住顶。永无魔事故。

    的指有念心者。有念。即念佛之心。无念。即真如之体。一切法门。无非教人离念。归于真如。今此法门。不必舍念。得入无念故。

    实悟无生者。法本无生。众生迷昧。于无生中。妄见生灭。受大苦恼。纵欲灭生归无。其生转炽。今乃巧示往生。实悟无生故。

    悟无生有二。或于此土。理一心成。即悟无生。或往生之后。见佛闻法。乃悟无生。

    径中之径者。念佛。已是修行径路。而持名念佛。但以四字洪名。直登不退。事不繁。而功极大。故为径中之径。

    注。

    念入无念者。念体本空。因妄故有。今以妄息妄。如以毒攻毒。病愈体平。妄穷真露故。

    生得无生者。生无有体。以念为体。念不空。则生不空。念空。则生空故。

    章。

    为作津梁者。津济度处。梁桥也。以一句弥陀。运此岸众生。置于彼岸。是为作津梁也。

    佛成道下。虽文有三转说大悲有三。而正意重在末法。观题中末法二字可知。

    注。

    二万岁时即入劫浊者。以二万岁前烦恼轻微邪见薄少。人天众盛。三恶道稀。寿命久长。时犹未浊故。

    释迦出时人寿百岁者。于住劫中。今当第九辘轳小劫。有四佛出。劫初八万岁。减至六万岁。拘留孙佛出。减至四万岁。拘那含佛出。减至二万岁。迦叶佛出。减至百岁。释迦佛出。减至三十岁。小三灾即起。至于十岁。减之极也。又过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金轮王出世。增之极也。过是以后。第十小劫。又过百年减一岁。减至八万岁时。弥勒下生。此后复有九百九十五佛。相继而出。尽二十小劫满。大三灾起。坏世界也。

    经道灭尽者。始自首楞严经。般舟三昧经。终至十二分教。悉皆灭尽。独留阿弥陀经。住世百年。最后方灭也。

    法灭时袈裟自然变白。藏经自然无字。十六罗汉。尽收世间一切经法。贮于铜塔。绕塔经行。叹言。释迦法灭。然后此塔。沉至金刚际。则世界法灭也。

    滔天之际。大夜方沈者。喻众生烦恼日深。无明日厚。古云痴云叆叇性天昏。识火交煎心鼎沸。是也。

    章。

    入道多门者。如楞严。二十五人。各说圆通方便。净名。三十二士。共谈不二法门等。

    不值佛世。谓释迦已过。慈氏未来。得常见佛有三义。一临终之际。佛来接引。二已生之后。常见弥陀。三禅观之中。得睹圣相。

    不断惑方便者。如小乘必断尽见思。方出三界。大乘人直至命根断尽。业识枯干。始出生死。故云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今此念佛。但能伏妄。即得往生故。

    不修余行方便者。如布施。必须三轮空寂。持戒。则不缺不破。乃至随定具足。方曰波罗蜜。诚非易修也。今兹念佛。不出一心。万行具足故。

    得疾解脱方便者。依余法修。千生炼性。百劫调心。方得解脱。禅门虽云一生了道。亦乃多劫熏修。如永嘉云。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生诳惑。是也。今兹念佛。但称念弥陀。疾登彼岸故。

    注。

    法门者。轨生物解曰法。圣智通游曰门。

    道体幽??者。道无形相。无方所。不可凑泊。无容拟议。论语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也。

    从门始入者。楞严云。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要因门入。论语云。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权巧接引令得入门者。此门遍一切处。头头可入。法法堪归。古云。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透长安。其如众生不知。处处逢渠。头头错过也。

    崎岖难行者。如前浩博难持。幽深罔措等。

    纡回难到者。如僧祇积行。旷劫勤修等。

    韦提遍观愿生极乐者。世尊从顶放光。照十方界。复收宝光。结为金台。其中普现十方佛土。令韦提遍观。韦提独愿生于极乐也。

    真如三昧。有正观。有方便。正观。即法界一相。一切诸法。平等无二。方便者。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终不可得。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二门止观者。止。谓止一切境界相。有离境。除心。二法。观。谓分别因缘生灭相。有法相。大悲。大愿。精进。四行。

    是法。指修行五门。谓一施。二戒。三忍。四精进。五止观也。

    初学是法者。指不定聚众生。修信未满者。

    其心怯弱。是内心既劣。娑婆不常值佛。是外缺胜缘。故信行难成。将欲退也。

    信心有四种。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就者。成就。即信成就发心也。论云。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习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难者。谓修行信心。经一万劫。方得成就故。

    终无有退。约有三种。一如莲花未开时。信行未满。未名不退。但以处无退缘。故称不退。二信位满足以去。华开见佛。入十住位。得少分见法身。住正定位也。三者三贤位满。入初地以去。证遍满法身。生无边佛土。如佛记龙树等。住初地。生净土也。

    此经则七日二句。是引本经为证。而四段文中皆引本经为证者。明分此四种。非臆见也。

    直至惑尽始得出离者。思惑不尽。不出三界。尘沙不尽。不出二乘界。无明不尽。不出菩萨界。

    带惑往生者。观经上上品生者。断无明惑。中上品生者。断见思惑。乃至中下品生者。始断见惑。若下辈三品。则全未断惑。但稍能伏妄。成就净身。即生彼国。故云带惑往生也。

    六度万行。有大小乘事理不同。而理中。又复深浅。如天台四教所明。

    不出一心万行具足者。此一心亦分事理。若理一心具足万行。自不必说。即事一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