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无量寿经记卷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释 玄一 集

    □□□□□□□□□□□□□□□者早□□□□□□尊□念诸佛耶□□□□别。别中有五。初言奇特之法者。依神通轮现相异常故。又说。瑜伽第九十六卷云。复次如来有二种甚希奇法。一者显示一切诸法皆无有我。二者显示一切有情自作佗作皆无失坏。解云。今此中住皆无失坏义故。言住奇特法。如住下说法藏比丘大愿。皆是不失坏故。诸善恶业。皆不失坏故。又说。瑜伽三十八云。如是菩提名为最胜。七种最胜共相应故。云何名为七种最胜。一者依最胜故。名大丈夫者。二者正行最胜故。名大悲者。三圆满最胜□□□□□□□□□□□故名大戒者及大法者。四者智最胜故。名大慧者。五者威力最胜故。名大神通者。六者断最胜故。名大解脱者。七者住最胜故。名佗安住广大住者。解云。此七中。初据外相。后约内德。今阿难见外最胜相而念内德故。从此叹言。言住奇特之法者。总叹六最胜。言今日世雄住佛所住者。叹第七住最胜。言今日世眼住道师之行者。叹第三正行最胜。言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者。叹第四智最胜。言今日具尊行如来之德者□□谓第六三五。法位云。更无加上。名曰世尊。诸佛□□□□能制众魔雄健天故。名曰世雄。住于五眼。引导众生。照见无过。名曰世眼。住于四智。孤檦犹秀。名曰世英。五天中最故。名为天尊。言五天者。如涅槃说。一者世天。谓世人王名为天子。二者生天。谓四天王乃至非想。三者净天。谓须陀洹等。四者义天。谓诸菩萨解诸法空义故。五者第一义天。谓佛如来坐□□□佛性不空义故。

    去来现佛(至)念诸佛耶。

    述曰。第□□□□二。初举意。二何故下举相结问。□□□也。法位□□相念以三上心者故佛今嘿然现相□□不自照乎等□□□□□□定辞。又说三世佛佛佛相念者。诸佛属缘佛及佛事。合言佛佛相念。然即昔来事无不思。何用别相。若有所不念者。可谓有别所念。故更现别相。更须别相者。今佛有不念初耶。

    何故(至)光光乃尔。

    述曰。结问如文。

    于是世尊(至)问威颜耶。

    述曰。第四叙兴分。于中有二。初叹问合仪。二如来下叙兴世意。前中有三。初如来反问。二阿难奉答。三叹今问。此即初也。

    阿难白(至)问斯义耳。

    述曰。二阿难奉答如文。

    佛言善哉(至)问斯慧义。

    述曰。三叹今问。言问斯慧义者。如来现相者。欲说净土法门。彼净土法门。是慧境界。故言慧义。即是境界阿毗昙也。

    如来以无尽(至)出兴于世。

    述曰。第三叙兴世意。于中有二。初总。二光阐道教下别。此即初也。言无尽大悲者。尽未来际无穷尽故。亦有本云无盖。谓无有加过故。

    光阐道教(至)真实之利。

    第二别。于中有五。初以法济世。二□□□逢。三叹问多益。四其知难量。五身□□世。此即初也。

    □上住智(至)时时乃至。

    述曰。二文也。

    今所问者(至)诸天人民。

    述曰。三文也。

    阿难当知(至)无能遏绝。

    述曰。四文遏(音阿达反实塞也)。

    以一餐之力(至)光颜无异。

    述曰。第五身兴逾绝世也。于中有三。初标立。二所以下啧所由。三如来下示所以。言一餐食者。凡食有四种。一不净依止住食。谓欲界凡夫。二清净依止住食。谓诸罗汉。三净不净依止住食。谓上界及有学人。四示现依止住食。谓佛世尊。其佛示食时。诸天转接。将生□□□□诸佛意所许。然依未现以一餐□□□多劫。此即□□□□□□无损如文。然现殊光者。且为说殊胜之法故。

    所以者何。

    述曰。二啧所以。问意既现殊相。何故光颜无异。此中佛答意约实德说反啧之意。执迹为难。

    如来定慧(至)自在。

    述曰。三如来释所以。如文。

    阿难(至)汝说。

    述曰。第五正说分。于中有三。初敕听。二对曰欲闻受耳。三佛告下广说。第二文中。愿乐欲闻者。但为闻也。一云显三闻也。谓愿闻乐闻欲闻。如次为生三慧。是故十地论云。闻法人者。如渴求水。如饥求食。如□□□其次第。今生三慧。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至)佛世尊。

    三广说中有二。初古佛兴世。二时有国王下。明有王修行。初中先明时劫。后锭光如来下明化王。又前可见。地持云。广诸思议故言不可思议。言智者。智度论云。劫者秦云分别时节也。[革*英]亦央。梵阿僧祇。此云无[革*英]数。王免云央尽也。锭(普定实有足曰锭无足曰灯锭光燃灯也)言世自在王佛者。世间利益自在故。言世自在。亦言世饶。即自在义。名为王也。言如来者。本地云。语。无虚妄故名如来。智度论第二卷云。如法相说。如法相解。脱如诸佛安隐道来。佛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是故名为多陀阿伽度。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言应供者。瑜伽八十三卷云。所言应者。应受供养故。智度论云。云何名阿罗诃。阿罗名贼。诃名杀。是杀贼。复次阿名不。罗诃名生。复次阿罗诃名应受供养。言等正觉者。应言等觉正觉。如次量智理智是也。智度论云。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案云。应言正知遍知知者即是等觉。言明行足者。八十三卷云。明行圆满。所谓三明遮行行行皆悉圆满。又复四种增上心法现法乐住皆悉圆满。前是行行。后后是住行。此中清净身语意业现行。正念是行圆满。密护根门是遮圆满。由此二种。显示如来三种不护无忘失法。由不造过世间静虑遮自苦行。乐云。若具言明及行圆满。明谓三明。一宿住随念明。二生死智证明。三漏尽明。行谓合二行开三。合二者。一行行。二住行。开三者。一遮行。二行行。三住行。此中前二为行行。故言合二。其遮行能遮过非。行行能行善行。□□住心取量智相应定故。言世间□。智度论十二卷云。云何名明行足。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问曰神通明有何等异。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天眼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知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漏神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罗汉大辟支佛所得。案云问通障与明障。为同为异。答若于利根无别。若于钝根有异。何以故。若利根者。断通障时。更无明障故。明二障无别。其钝根者。虽得□通。而不得明。故知有异。□□□名身业口业。唯佛身口业具足。余皆有失。是故知明行具足。案云瑜伽亦明能起意业。此论取所起身口。是故彼广此狭。言善逝者。八十三云。谓于长夜具一切种自利利他二功德故。案云。或有住而无善。如不得利。或有住以有善。如得利益。今佛如后人。故言善逝。智度论十二卷云。修伽陀。修秦云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说。是名好去好说。好去者种种诸障三摩提无量等诸大智慧去。如说。佛一切智为大车。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好说者。如诸实相说。不着□□弟子智慧力(云云)如是观察弟子智力而为说法。是名好说。言世间解者。如八十三说。谓于一切种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善通达故。智度论十二卷云。路伽备。路伽秦云世。备名知。是名世间知。问曰云何知。答曰知二种。一者众生。二者非众生。及如实相。知世间尽。言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如八十三云。无上丈夫调御士者。智无等故。无过上故。于诸法是大丈夫多分调御无量丈夫。最第一故。极尊胜故。案云佛即大夫又多分御丈夫故。由是二戒故。□□□智度论十二云。阿耨多罗。秦云□无上。问曰云何无上。答曰涅槃法无上。佛自知是涅槃。不从他闻。亦将导众生。会至涅槃。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云云)阿名无。耨多罗名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实清净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语言道故。亦实清净故。以是故名无答。(云云)富楼沙。昙藐波罗提。富楼沙秦云丈夫。昙藐秦云可化。波罗提秦云调御师。是名可化丈夫调御师。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时濡美语。有苦切□□杂语。以此调御合不失道。□□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调御师。问曰如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独言丈夫。答曰男女中男大。女属男故。男能辨大事故。复次女人有五碍。不得作转轮王释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三界法王。以是故不说。复次佛为女人调御师。为不尊重。若说丈夫。一切都摄。譬如王来不应独来。必有侍从。如是说丈夫。上根无根及女尽摄。以是因缘故。佛名可化丈夫御师。一云□具有□多分□更不相违。□□□□八十三卷云。天人师者。由彼天人解是深义??修正行有力故。智度论十。二卷云。舍多提波□魔?舍南。舍多秦云教师。提婆言天。魔?舍南言人。是名天人教师。问曰佛能度龙鬼神等随解道中生者。何故独言天人师。答曰虽度解脱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复次。言天即摄一切天人。言人即尽摄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即天大。地上即人大。是故天即天上尽摄说人即地上尽摄。□云必无□□□□下有于天地之上故□□□。言佛者。八十三云。言佛陀者谓毕竟断一切烦恼并诸习气。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智度论十二卷云。佛陀秦云知者。世尊者。八十三云。薄伽梵者。怛然安坐妙菩提坐。任运摧灭一切魔军大势故。智度论十二卷云。路迦耶陀秦云世尊。八十三云。此中如来是初总序。应正等觉。谓永解脱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故。于其别中。略有二种。所谓共德及不共德。于共德中。□□□说诸□□□□□解明行圆满等句。是不共德。案云。二乘于八解脱等定障得□解脱所知障亦名共□□□□中。几自利。几利佗。答有说初五自利。次四利佗。后一俱利。远法师云。前五自利。后五利他。今谓不尔。何以故者。言无虚妄何必自利。明应义中。亦云应作世间无上福田等。是何自利。应作是解。初二俱利。次三自利。次四利佗。后一俱利。问三十八云。三性法中。现前等觉。故名为佛。是何利佗。解云。能令解佗三性法故。□□□□佛若□□□□□□有何差别。唯以如实觉了一切诸法。约自利说显示善恶。□□舍恶据利佗说。问十号中□□□号以何最胜之所显示。答正行最胜是利佗故。四令三□□所摄所依最胜以丈夫士所摄。断住圆满威力四种最胜。三自利令三俱利一分所摄。智最胜者正遍知所摄。问若正行最胜利佗摄者。何故解正行最胜。云由诸如来自利利佗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念愍世间。令诸人天获得义利利益安乐而行正行故。名正行最胜。□云利佗必由自利义故。且作此说。是以下云名大悲者。又说。通自利利佗。然据一相故。名大悲者也。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

    述曰。上来古佛兴世已。自下第二有王修行。于中有七。初闻法。二发心。三出家。四叹德。五赞佛。六叙请。七说法。此即初也。言闻佛说法者。闻世自在王佛说法。法位云。然不知说何法相。今准文相。说理事法。理者大乘二空之理。既闻大乘之二空理故。发无上道心。事者净佛国土事。闻此事故。下文中愿言义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等故。

    心怀(至)道意。

    述曰。二发心。言无上正真道。言发意者。明能求心。

    弃国(至)法藏。

    述曰。三出家学道。不领尊位如观草土。舍离五欲如弃涕唾。言沙门者。法位云。此反寂或。远云此反息恶。玄奘云。梵本正音室罗摩拏。或言舍罗摩奴。此云功劳。修道有多劳也。言沙门行者。是持业释。功劳即行故。即是五支不放逸行。一过去所犯如法忏悔。二未来当犯如法忏悔。三现前所犯如法忏悔。四如所行如所住专心故护持。是名已作不放逸行。五依已作不放逸行。案云前有二种。谓作为止。作名所行。止名所住。言名曰法藏者。此出家名。所闻法教。护持不失。故名法藏。俗名龙珍王。此王入山修道时。中臣之二女随入学道。一名缘波那。二名洗泽河。法藏山南。二女山北。钞然修行彼时国王成今弥陀。彼禄那今是观世音是。洗泽河今是大势至是也。今此经文。于世自在王佛发心修行。若据悲华经。宝藏佛所发心修行。是故彼经第二卷云。佛告寂意菩萨。善男子。我于往昔过恒沙等阿僧祗劫。此佛世界名那提岚。是时大劫名曰善持。案云释迦佛言我忆往昔劫。宝藏佛世界名那提岚。是故下云此世界当名娑婆也。彼文殊师利南方成佛时。彼佛土广大故。此娑婆世界。亦入彼土分。是下云今方汝文殊师利于未来世过二恒河沙等无量无边阿僧祗劫。入第三无量无边阿僧祗劫。于此而方有佛。世界名清净无垢宝真。此散提岚界。亦入其中。彼世界中。有种种庄严。汝于此中。当成阿耨菩萨。号普现如来(云云)佛世尊。于彼劫中。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王四天下。有一大臣。名曰宝海。是梵志种。知占相。时生一子。有三十二相。璎珞其身。八十种次第庄严。以百福。成就一相。常光一寻。其身圆满。如尼拘卢树。谛现一相。无有厌足。(云云)法服出家。成阿耨菩提。(云云)尔时转轮王诸佛及圣众。于三月中。受我供养。如来嘿然许之(云云)时转轮王。顶载一灯。肩荷二种。左右手中。执持四灯。其三膝上。各宜一灯。两足趺上亦各一灯。如是竟夜供养如来。佛神力故。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转轮圣王所受快乐。亦复如是。供养终竟三曰。(云云)时王千子。第一太子。名曰不眴。终竟三月。供养如来及比丘僧。(云云)第二王子。名曰尼摩。终竟三月。供养如来及比丘僧。如不眴太子所奉哒嚫。如上所说(案哒嚫者翻布施)第三王子。名曰王众。(云云三十八名经文自列)是时圣王及其千子。如是供养。满二百五十岁。第三卷云。尔时宝藏如来。复作是念。如是等无量众生。已不退转于阿耨菩提。我今当与各各受记。等为众现种种佛土。尔时圣王。闻是记已。即起合掌长跪白佛最白佛言世尊。我今贡宝。欲得菩提。如我先于三月之中。以诸所须。供养于佛及比丘僧。如是善根。我今回向阿耨菩提。终不愿取不净佛佛土。世尊。我先已于七岁之中。端坐思惟种种庄严清净佛土。世尊。今我从愿。令我成阿耨菩提时。世界之中。无有地狱畜生饿鬼。一切众生命终之后。令不堕于三恶道中。世界众生。皆作金色。人天无别。皆得六通。(云云)愿我世界无有女人及其名字。一切众生。等一化生。寿命无量。(云云)尔时宝藏如来。赞转轮王言。善哉善哉。大王今者所愿甚深。已取净土。是中众生。其心亦净。大王。汝见而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世界。名尊善无恬。(云云)大王所愿无异种种庄严佛之世界。等无差别。悉已摄。无量无边调伏众生。今改汝字。为无量清净。(云云)大王。如是诸佛。灭已后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祗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祗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于是时。当得作佛。号无量寿如来乃至佛世尊。(云云)有转轮王。名无量净。王四天下。三月供养宝藏如来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祗劫已。始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祗劫。当得作佛。号无量寿。世界名安乐。常身光明。周遍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云云宝藏佛记第一太子言)善男子。无量寿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祗劫后分。而初夜分中。正法藏尽。夜后分中。彼土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及也。善男子。汝于后夜。种种庄严。在菩提树下。坐金刚座。于一念中间。成阿耨菩提。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应供乃至佛世尊。其佛寿命九十六亿那由佗百千劫。般涅槃已。正法位世六十三亿劫。(云云记第二子言)善男子。汝于来世。当于如是最大世界。成阿耨菩提。号曰善住珍宝山王如来乃至佛世尊。善男子。由汝愿取大世界。故因字汝为得大势。解云。彼宝藏佛时发心发愿。此自在王佛时亦尔。问一佛亦名宝藏。亦名世自在王。为异佛耶。答异佛也。何以知者。且由五义故。一佛名即别故。二所化名别。谓彼时无量净。此时法藏故。三在家出家别。谓彼时在家。此时出家故。四思惟净土行时别。谓彼时七岁。此时五劫故。五男女别。谓彼时观音大势至曾作轮王之身。此时作臣之女故。问既知别佛。未如何佛为先。答未见成文。然以义准者。宝藏是先。自在王佛为后。谓瑜伽等说。发大心已。修行迳三阿僧祗劫。成等正觉。然宝藏佛记言。过一恒河沙阿僧祗劫等。今此经中。但云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乃至下文德云。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殖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等。不言迳恒沙等劫。解云。彼宝藏佛时。至此自在王佛时。既迳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由此义故。明知彼宝藏佛先。自在王佛后也。问既论亦迳三阿僧祗劫。何故宝藏佛时。发菩提心。而迳尔所劫。答取三阿僧祗者。但舍起行时。若虽发心。而或时行退。或时行息。通取此等时。即迳无量阿僧祗劫。故无相违。问若起行时。不过三阿僧祗劫者。何故智度论第四卷。破迦旃尼弟子辈言。佛言。无量阿僧祗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故言三三阿僧祗劫。阿僧祗劫有量有限。解云。既言无量阿僧祗劫。如何得云三阿僧祗。解云。小乘三阿僧祗第六十转名为阿僧祗。故有量有限。大乘宗中。依智度论。大数百第八转名阿僧祗。故无量无限。问既知此法藏发心是为后时。未知地前四十心是何所摄。答亦未见成文。然准远法师解。此应十回向末心。是故远云此中有二。初明世间之行。二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下明出世行。地前所行。名为世间。地上所行。名出世间。下明出世行中云。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清之行。解云。闻地上庄严国土行已。五劫思惟。内证彼行。名为摄取。既迳五劫。能入地上。是故明知是十回向之末。然明发心。瑜伽头扬等。皆云发心有二。一世俗受发。谓地前发心。二得法性发心。谓地上发心也。若依佛性论。有三发心。一信成就发心。谓十信十解。二解行发心。谓十行十回向。三证发心。谓初地已上。此云发心者。二中是初。三中第二是也。

    高才(至)超异。

    述曰。第四叹德。如上已解。

    诣世自在王(至)合掌。

    述曰。第五赞佛。此中先叙敬相。后以颂正叹。此即初也。

    以颂赞曰(至)超出无伦。

    述曰。颂中有二十行。此中有二。初有七颂赞佛。二有十三颂自述所愿。前中有五。初有两颂半赞佛色相。二有半颂赞佛各闻。三有两颂叹佛福智。四有半颂赞佛断德。五有一颂半赞佛恩德。此即初也。言日月摩尼者。日月皆以摩尼所成。摩尼者翻如意。即是珠名也。

    正觉(至)十方。

    述曰。二文也。

    戒闻(至)涯底。

    述曰。三文也。言戒闻者。憬法师云。戒之闻也。闻谓名誉令闻。谓持戒芳声令远闻故。问与前何别。答前大觉之声。此持戒之声。故有差别。示可忍辱之声。六度中除施。显五度之威德。所以除施者。布施是易故。

    无明(至)永无。

    述曰。四文也。约根本故。约三毒而明断德。问余处中云贪瞋痴。何故此中无明为先。嗔为后耶。答解处约起多少而明次第。谓贪数起嗔次不共无明是嗔之次。今此文中。约本末而明次第。谓无明最本故先说。贪是次。谓通一切处故。嗔唯欲界。思之可解。

    人雄(至)大千。

    述曰。五文也。功勋(勋音述云实功。周官云。王功曰勋国功曰功日庸事功曰劳。治功曰力。战功曰多)。

    愿我作佛(至)解脱。

    述曰。第二以十三颂。自述所以。于中有八。初一行愿作佛。二一行愿修行。三有一行愿安众。四有四行。愿行不退。五有两行。愿摄妙土。六有一行。愿摄众生。七有两行。愿佛证明。八有一行。愿能忍苦。此即初也。言齐圣法王者。自在王佛名圣法王。第二文中云如是三昧智慧为上者。指前四土。名为如是。或有四度。离于定慧。为或有四度定慧为上首。今誓言如是四度。以定慧为上首也。第三文中云。普行此愿者。如次下言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名为此愿。第四文中有二。一两行对劳而明胜。二一两行举事而显胜。言光明悉照者。逮云佛光所照。如是世界。精进修行长免难量。亦可以自身光明悉照等也。第五第六如文。第七文中有二。一一行请世自在王佛为我证明。二一行请世自在王以佛神力十方诸佛令知我心。言发愿于彼力精所欲者。指前所求事。名为于彼。即彼六度等事。名为所欲。今佛为证怒力精进修行。第八文易也。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至)??苦之本。

    述曰。自下第六叙请。言我当修行至无量妙土者。未闻说法时位。地前位故。言我当修行摄取等。闻法已五劫思惟登地上故。言我已摄取等也。其修行心净自然佛土净故。言摄取等也。

    佛语阿难时世绕王佛(至)汝自当知。

    述曰。第七说法。于中有三。初反问令思。二推深请说。二如来正说。此即初也。法藏不久。入于初地。若已入初地。心平等故。庄严佛土自然现见。如余经说。有分别心故。见丘垢等。若无分别者。即见净土。是故佛告法藏。不久汝自当知。

    比丘白佛(至)成满所愿。

    述曰。二文也。法藏位地。既在地前。彼地上行。非其境界。是故敢问。

    尔时世自在王佛(至)志愿深广。

    述曰。第三如来正说。于中有七。初知机。二授法。三摄行。四明摄行成。五合显说。六陈愿行。七摄果相。此即初也。如文。

    即为法藏(至)何愿不得。

    述曰。第二授法。于中有二。初有愿心得果。二说相授与。此即初也。如文。

    于是世自在王佛(至)悉现与之。

    述曰。第二说相授与。言人天之善善者。明土之因。此中秽土因。说名为恶。净土之因。说名为善。非谓三性中善性名之为善不善性名为恶。言国土之粗妙者。明土之果。此中秽土名之为粗。净土名为妙。又说恶趣名粗。善趣名妙(粗与粗字音实无别)。

    时彼比丘(至)殊胜之愿。

    述曰。第三摄行。于中有五。初观相发愿。二其心下依愿起行。三具足下修行时节。四阿难白佛下明命修短。五时法藏下摄行多少。此即初也。由二缘故。发起胜心。一闻佛说譬如大海等法故。二见严净国土故。问佛通说粗妙国土。何故唯说严净国皆悉现见。不说秽土见。答虽通说二土。而彼所愿者。唯净妙土。是以佛随彼所乐净土令见。故上云应其心愿悉皆与之。又说虽通见二土。发心之由。唯是净土。是故偏说。问若如后说者。何故前前云应其心愿。解云。随乐净土之心。故言为应。虽有二说。初解为胜。且反此上为净土时。不见秽相故。

    其心寂静(至)无能及者。

    述曰。二依愿起行现观方便故。言无所著。不求世间果故。言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又说即无所著故言无能及者。

    具足五劫(至)清净之行。

    述曰。第三明修行时节。劫虽有五。唯修一行。所谓其心寂静志无所著。

    阿难白佛(至)四十二劫。

    述曰。第四命修短。问答如文。远云如佛之命。法藏亦可尔。今谓难定。问若彼得寿多劫。劫尽之时。居住何处而修行耶。答远云余人见其劫尽。其法藏等彼国土安隐不动。故得起修。如法华经常在灵鹫山等。今案后意。始示在秽土。而经现在净土。犹如释迦。今准法华论。约日月岁数劫。故言四十二。乃五劫非谓大劫也。是故彼论云劫有五种。一日二夜。三月。四时。五年故。又说劫长短唯随人心。释迦法华会中。亦有至五十劫。彼岂净土佛耶。唯是随心造作。无别自性。以以因缘法无所有故。随其因缘。无所不有。胡可以定有长短远近之别。是故由四十二劫。故知是净土依非为定证。

    时法藏(至)清净之行。

    述曰。摄行多少。如文。

    如是修已(至)清净之行。

    述曰。第四明摄行成。如文。

    佛告比丘(至)无量大愿。

    述曰。第五令显说。言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者。汝今所说四十八愿。能利群生。是故闻其所利。一切大众。皆能发起悦可之心。言菩萨闻已修行此法者。大众之中。有发大心。名为菩萨。闻四十八愿。自能修行。其四十八愿。名为比法。言缘致满足无量大愿者。汝法藏比丘。缘此利佗善因。遂致满足汝所求无量大愿。其所求愿。无量无边。非但四十八。然具举一二日。自下第六广陈愿行。于中有二。初明胜愿。二阿难时彼下明胜行。前中有四。初七行利愿。二以偈颂三佛语下称愿动祥。四空中下显愿成就。初中有三。初总标举。二设我得佛下别申愿。此即初也。亦可正说中有六。五如前。六正说净土因果。以此经以净土因果为宗致。此中有二。一说因。二说果。初中先愿后行。愿中小段。如法位说。今具依二解而判经文。

    设我(至)正觉。

    述曰。第二文中有四十八愿。然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中。但二十四者。详者之脱也。一一中皆有二。谓愿及誓。愿是希求义。誓是邀制义。皆言说我得佛等是愿言。不取正觉者即是誓言。若约义类者。束为十三愿。初两愿愿愿无恶趣。二两愿愿色相齐同。三有五愿。愿得五通。四有一愿。一无贪着。五有一愿。愿信定聚。六有二愿。愿自身光寿无限。七有二愿。愿望众及寿无限。八有二愿。愿无恶名善声普闻。九有三愿。愿往生皆得。十有十二愿。以众生及上德满严净。十一有五愿。愿光明普益。十二有二愿。天人受乐。十三有九愿。愿自界他方大士获益。初中有二。初愿愿国中无三恶道。第二愿愿有情后生不随三恶道。二愿文相可见。

    第二色相齐同中。言形色不同等者。因法师云。约实而论亦有胜劣。然其状相似故。说无好丑。

    第三五通愿如文。

    第五愿中。言不住定聚必灭度者等者。辨法师云。定聚有三。若入僧祗数故名定聚者十信。若不退故名定者十解。第七心已上。若得真观故名定聚者。初地已上。今此文所说定聚。通于三种。以生彼国。要入此定聚。方命终故。然广明三聚。如下当说。咨嗟(音上之伊下之耶实[叹]叹之音也)。

    第九三愿中。初愿中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法位云。是依十法起念。非是称名十念。此之上三品言除五逆等者。上三品中。无造逆罪者故。若准观经下品下生者。有五逆十恶人临终具足十念称佛名亦得往生。第二愿者。此之中三品。第三愿者。此之下三品。言十念。如弥勒所问经说。一者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终不往生。二者于一切众生常起悲心。除残害心。三者守护法心。不惜身命。乃至一法不生诽谤。四者于忍辱中。生决定心。五者深心清净不染利养。六者发一切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发妄。七者于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去憍慢。谦下言说。八者于世谈论。不生味着心。九者近于觉意。深起种种善根因缘。不生愦闹散乱之心。十者除去诸相。正念观佛。一之称佛名十念。如观经说。问若尔何故此中除五逆耶。答远法师二说。一云约人分别。造逆罪人有上有下。善趣已前常没造逆说为不。善趣位中遇缘造逆说之为上。解云。十信如以前名常没。十信已上名为善趣。若上人者。必能重悔令罪消灭。故能生彼。观经约此而说。下人造逆无重悔故。不得生彼。此经约此。故言除也。二约行分别。谓造逆之人。行布定散。观佛三昧。名之为定。修余善根。名之为散。六善为不能灭除五逆重罪。不得往生。定善力强。能消逆罪。故得往生。是故二经各据一也。广如观经疏也。一云若唯造逆者由十念故得生。若造逆罪。亦诽谤法者。不得往生。故二经各据一边。余分别如常。第十有十二愿中。言一生补处者。且约秽土菩萨有四种。一住定菩萨。谓修相好业百劫中菩萨。定离四过失。得二果报。住此定位。故言住定也。二近佛地菩萨。若通说者。亦是位定也。若利说者。知足天以落一生是也。三一生补处菩萨。知足天菩萨。受此天一生已。能补佛处故。四最后生菩萨。谓成佛之身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