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一论道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子曰:道外无物,物外无道。在父子则亲,在君臣则敬。有适有莫于道,已为有间,又况夫毁发而弃人伦者乎?

    子曰:立言所以明道也。言之而知德者厌之,不知德者惑之,何也?由涉道不深,素无涵蓄尔。

    子曰:传道为难,续之亦不易。有一字之差,则失其本旨矣。

    或谓惟太虚为虚。子曰:无非理也。惟理为实。

    或曰:莫大于太虚。曰:有形则有小大,太虚何小大之可言?

    子曰:有者不可谓之无。犹人知识闻见数十年之后,一旦念之,昭昭然于心,谓之无者,非也。谓之有者,果安在哉?

    或问:诚者,专意之谓乎?子曰:诚者,实理也,专意何足以尽之?吕大临曰:信哉!实有是理,故实有是物。实有是物,故实有是用。实有是用,故实有是心。实有是心,故实有是事。故曰:诚者,实理也。

    或问:介甫有言:尽人道,谓之仁;尽天道,谓之圣。子曰:言乎一事,必分为二,介甫之学也。道一也。未有尽人而不尽天者也。以天人为二,非道也。子云谓: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亦犹是也。

    或曰:干,天道也;坤,地道也。论其体则天尊地卑,其道则无二也。岂有通天地而不通人?如止云通天文地理,虽不能之,何害为儒?

    子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之可闻。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命在人则谓之性,其用无穷则谓之神。一而已矣。

    子曰:阴之道,非小人也。其害阳,则小人也;其助阳成物,则君子也。利非不善也,其害义则不善也,其和义则非不善也。

    子曰:诚则无不敬。未至于诚,则敬然后诚。

    子曰: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临人则人化,无往而不得志之正也。

    或问:子所定昏礼,有婿往谢之仪,何谓也?子曰:是时也。以今视古,气之淳漓不同矣。今人之寿夭貌象,与古亦异,而冕服俎豆未必可称也。圣人之主化,犹禹之治水耳,顺之而不逆,宜遵之而不违。随时之义,亦因有此焉。

    子曰:天下之害,皆以远本而末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伐。先王治其本者,天理也。后王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人欲以复天理,圣人之教也。

    或曰:然则未可尽去乎?

    曰:本末一道也。父子主恩,必有严顺之理;君臣主敬,必有承接之仪。礼逊有节,非威仪则不行;尊卑有序,非物采则无以别。文之与质相须,而不可缺也。及夫末胜而本丧,则宁远浮华而质朴之为贵尔。

    子曰:纯于敬则己与理一。无可克者,无可复者。

    子曰:质必有文,自然之理也。理必有对,生生之本也。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有质则有文。一不独立,二必为文。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子曰:佛者之学,若有止则有用。

    子曰:观生理可以知道。

    子曰:至诚感通之道,惟知道者识之。

    子曰:仁道难名,惟公近之,非指公为仁也。

    子曰:圣人以生死为常事,无可惧者。佛者之学,本于畏死,故言之不已。下愚之人故易以其说自恐。至于学禅,虽异于是,然终归于此。盖皆利心也。

    或曰:本以利心得之耶?抑亦利心求之而自有失也?

    子曰:本以利心得之,故学者亦以利心失之也。庄生所谓无常化者,亦若是尔。

    韩侍郎曰:道无真假。子曰:既无真则是假尔。既无假则是真矣。真假皆无,尚何有哉?必曰是者,为真非者,为假不亦显然而易明乎?

    子谓门人曰:于佛氏之说,不必穷也。苟欲穷之,而未能穷,则与之俱化矣。

    曰:然则何以能不疑?

    曰:曷不以其迹考之?其迹如是,其心何如哉?岂可取其迹而不求其心,探其心而不考其迹也?心迹犹形影,无可判之理。王仲淹之言非也。助佛氏之说者,必曰不当以其迹观之,吾不信也。

    义利云者,公与私之异也。较计之心一萌,斯为利矣。

    子曰:便儇佼厉之人,去道远而。

    子曰:公者仁之理,恕者仁之施,爱者仁之用。子厚曰:诚,一物也。

    子曰:苟非至诚,虽建功立业,亦出于事,为浮气,其能久乎?

    或问:学者多流于释氏之说,何也?子曰:不致知也。知之既至,孰得而移之?知玉为宝,则人不能以石乱之矣。知醴之为甘,则人不能以櫱乱之矣。知圣人为大中至正,则释氏不能以说惑之矣。

    或谓佛氏所谓定,岂圣人所谓止乎?子曰:定则忘物而无所为也,止则物自付物,各得其所而我无与也。

    子曰:天地不相遇则万物不生,君臣不相遇则政治不兴,圣贤不相遇则道德不亨,事物不相遇则功用不成。遇之道大矣哉!

    子曰:至公无私,大同无我。虽眇然一身,在天地之间,而与天地无以异也。夫何疑焉?佛者厌苦根尘,是则自利而已。

    子曰:能明善,斯可谓明也。己能守善,斯可谓诚也。

    或问:孝悌为仁之本与?子曰:行仁自孝弟始。孝弟,仁之事也。仁,性也;孝弟,用也。谓孝弟为行仁之本则可,直曰仁之本则不可。

    或问:仁与圣何以异?子曰:仁可以通上下而言。圣,名其极也。有人于此,一言一行仁矣,亦可谓之仁而不可谓之圣。至于尽人道者,必谓之圣,而亦可谓之仁。

    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或问敬。子曰:主一之谓敬。

    何谓一?子曰:无适之谓一。

    何以能见一以主之?子曰:齐庄整敕,其心存焉。涵养纯熟,其理着矣。

    子曰:忠恕犹曰中庸,不可偏废。

    子曰:至诚事亲,则成人子;至诚事君,则成人臣。无不诚者。故曰:诚者自成也。

    或问:中庸可择乎?子曰:既博学之,又审问之,又谨思之,又明辨之,所以识中庸之理,而不差忒,奚为而不择?

    子曰:存道者,心无老少之异。行道者,身老则衰。故孔子曰:吾衰也久矣。

    子曰:仁者必爱,指爱为仁则不可。不仁者无所知觉,指知觉为仁则不可。

    子曰:可欲莫如善以有诸己为贵,若存若亡焉。而不为物所诱、俗所移者,吾未之见也。

    子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仁也。不可曰以敬直内,以义方外。谓之敬义者,犹曰行仁义云耳,何直之有?所谓直也者,必有事而勿正心是也。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与物同矣。故曰:敬义立而德不孤,推而放诸四海而准。

    守道当确然而不变,得正则远邪,就非则违是,无两从之理。

    子谓学者曰:夫道,恢然而广大,渊然而深奥,于何所用其力乎?惟立诚然后有可居之地,无忠信则无物。

    子曰:理素定则能见几而作。不明于理,何几之能见?

    或问:四端不言信,何也?子曰:有不信,故言有信。譬之四方,其位已定,何不信之有?若以东为西,以南为北,斯不信矣。是故四端不言信。

    刘安节问:仁与心何异?子曰:于所主,曰心;名其德,曰仁。

    曰:谓仁者,心之用乎?子曰:不可。

    然则犹五谷之种,待阳气而生乎?子曰:阳气所发,犹之情也。心犹种焉,其生之德是为仁也。

    子曰:敬则无间断,文王之纯如此。

    子曰:礼者,人之规范。守礼,所以立身也。安礼而和乐,斯为盛德矣。

    子曰:无道而得富贵,其为可耻,人皆知之而不处焉,惟特立者能之。

    子曰:子厚以清虚一大名天道,是以器言,非形而上者。

    子曰:今之语道者,语高则遗卑,语本则遗末。孟子之书,虽所记不主一端,然无精粗之分,通贯言之,蔑不尽者。

    子曰:凡志于求道者,可谓诚心矣。欲速助长而不中理,反不诚矣。故求道而有迫切之心,虽得之必失之。观天地之化,一息不留,疑于速也。然寒暑之变极微,曷尝遽哉?

    子曰:语默犹昼夜尔,死生犹古今尔。

    子曰:仁则一,不仁则二。

    子曰:一德立则百善从之。

    子曰:无一亦无三。故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是二而已。

    子曰:天以生为道。

    或问:理义何以异?子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

    子曰:形而上者存于洒扫应对之间,理无小大故也。

    子曰:理有盛衰,有消长,有盈益,有虚损。顺之则吉,逆之则凶。君子随时所尚,所以事天也。

    子曰:理善莫过于中。中则无不正者,而正未必得中也。

    或问仁。子曰:圣贤言仁多矣,会观而体认之,其必有见矣。韩文公曰:博爱之谓仁。爱,情也;仁,性也。仁者固博爱,以博爱为尽仁则不可。

    或问:何谓忠?何谓恕?子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天地变化,草木蕃,恕也。

    子曰:不偏之谓中。一物之不该,一事之不成,一息之不存,非中也。以中无偏故也。此道也,常而不可易,故既曰中,又曰庸也。

    或问:商开丘之事,信乎?子曰:大道不明于天下,庄、列之徒窥测而言之也。

    或曰:蹈水火白刃而无伤,巫师亦或能之,岂在诚乎?子曰:彼以邪心诡道为之,常怀欺人之意,何诚之有?

    曰:然则其能者何也?子曰:西方有幻术焉,凡其所谓变化神通,以骇众人之耳目者,皆幻也。巫师所能,乃其余绪耳。

    子曰:异端之说虽小道,必有可观也。然其流必害,故不可以一言之中,一事之善而兼取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