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光明经科注卷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明 盐官安国寺比丘 (受汰) 集

    金光明经卷第一

    此金光明。甚深无量。诸佛行处。过诸菩萨所行清净。大师释题。例作五重玄义。金光明为名。法性为体。三身常果为宗。灭恶生善为用。方等生酥为教相。第一名者。有通有别。经之一字。除律论外。俱得其名。所谓通也。金光明。不共他部。独在此经。乃云别也。应知三字别题。是法非譬。何以知然。经叙如来游于法性定中。而便唱云。是金光明。诸经之王。盖直指所游法性。名金光明。不云法性如金光明也。创首标名。弥为可用。故法性可尊可贵。当体名金。寂而常照。当体名光。大悲益物。当体称明。此之三种。举一即三。全三是一。非三非一。而三而一。不纵不横。绝思绝议。是秘密藏。佛所游处。甚深是光之德。穷法性底故。无量是明之德。达法性边故。此二不二。是金之德。法性究竟尊贵义故。玄义云。依文立题。方为亲切。则此洵是法非譬明矣。经者。训法训常。十界同遵。三世不易之谓。有翻无翻。各具五义。广如法华玄。(云云)释名竟。法性为体者。体谓主质。依义则以法身为体。依文则以法性为体。今以佛所游入法性为体。无量功德共庄严之。种种众行而归趣之。言说问答而诠辩之。类众星之环北辰。如万流之宗东海。盖以法是轨则。性乃不变。不变故常一。此常一法性。诸佛轨则。故以法性为此经之体。三身常果为宗者。宗即要义。法性常体。非果不克。释迦是果人。寿量是果法。果人克果法。冥乎法性。法性非常非无常。能常能无常。三身亦尔。果能显体。故以是为此经之宗。灭恶生善为用者。用谓力用。忏悔是灭恶。赞叹是生善。空品是导成。下去例然。将此胜用。庄严果智。智备体显。故即以为此经之用。方等生酥为教相者。教者圣人被下之言。相者分别同异。若五味明义。则第三生酥摄。若四藏明义。则杂藏摄。若四教明义。则此经体幻即显中空。全非三藏析法拙度。三乘同忏。复非别圆不共之法。正是通教三乘。共禀不生灭法。利根菩萨。知常达性。是通教中。带别明圆。故以方等生酥为此经之教相。已上玄义五重。皆是经中所诠之旨。大师预取解释首题者。欲令受持读诵之人。即于一题。了一经大旨故也。

    北凉三藏法师昙无谶译

    北凉。标其代。三藏者。谓经律论三。各舍义理。谶既以此法而自师。还即以此师人。故云法师。盖就其德以称之也。昙无谶者。梵语。此云法丰。是举其讳。中印号为大神咒师。译者。易义。谓以东土之言。翻彼西梵之语。明其事也。

    金光明经序品第一

    序义有三。一次绪。二叙述。三发起。居一部之初。冠众说之首。次绪也。叙于方将。述于当益。叙述也。发其信心。起乎圣说。发起也。具此三义。故称为序。品者。梵语?渠。此翻为品。气类同者。聚在一段。以品是类义故也。如四法同明发起等义。节为序品。乃至同明赞佛之义。节为赞品。今虽释序。而品义贯下。

    如是。

    如是者。举所闻之法体也。佛如法相而说。阿难如闻相而传。故言如也。佛如法相而解。阿难如海量而受。故言是也。外道阿怄称吉。文乖其理故非如。理异其文故非是。此则文如其理故言如。理如其文故言是。三藏二谛各异故非如。理浅故非是。摩诃衍二谛相即故言如。理深故言是。三人同闻而各解故非如。证入优劣故非是。唯菩萨所闻者为如。菩萨所到者为是。离边明中之文则非如。出二谛外有中道则非是。文字性离。即是于如。故言如。一切法即佛法。名之为是。初破邪明正。即三藏经如是。次破异明同。即通教经如是。次破浅明深。即别教经如是。次破离明中。即圆教经如是。今经既是方等通被。根性不同。作种种说。无咎。观心解者。以圆三观。观于阴等修恶。全是性恶。体是三德。复名三谛。称谛而照。观与境冥故为如。境即正观故为是。下去观解。准此应知。

    我闻。

    我闻者。谓如是之法。阿难从佛而闻也。释论云。阿难与听众。述佛遗旨。亲承不谬。故言我闻。约教应有四种我闻。四种阿难(云云)。

    一时。

    一时。闻持和合。非异时也。又众生感法。佛慈赴教。机应之时也。亦是谛智合一之时。

    佛。

    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觉有三义。一自觉。悟生真常。了惑虚妄。二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觉行圆满。即名妙觉。谓能觉世间。出世间。常无常。数非数等。朗然大悟。故名为佛。若约教释。依一切智。有丈六佛。依道种智。有丈六尊特佛。依一切种智。有法身佛。三佛不得一异。非一异而一异尔。

    住王舍大城耆阇崛山。

    住者。佛是能住。王舍等。是所住处。斑足王与千王。共立舍城。都五山中。郁为大国。故云王舍城。耆阇崛。此翻鹫头。或云灵鹫。此鸟有灵。知人死时故。又多仙灵隐其中故。观解。此之城山。正托乎事相。入心成观。所谓五阴为舍。心王居之。亦灵即神智。是般若。鹫即万德。即解脱。山即不动。是法身。常为心王所观。令一切心数。同入其中。为观所住处也。问。何不列同闻众。答。说时有五。说处有四。耆山众。不闻信相室说。信相室众。不闻梦中说。梦中众。不闻梦觉已说。众非一座。故阙之耳。

    是时如来游。

    是时者。谓如来知机。堪可得道时。若慧眼得道。智与真冥时。若法眼得道。智与俗冥时。若佛眼得道。智与中冥时。佛欲履历法性。观知众生。于何时得道。故言是时也。如来者。十号之初。约悲智。则智照理与诸佛等为如。慈悲与诸佛等名来。约说证。如三谛法相解名如。如三谛法相说名来。故言如来也。游者。游涉进入之义。即是以究竟智。游入法性。夫所证法性。能证果智。义立能所。体非相到。何得言游耶。良以慈悲导物。敩我而入。故言游也。若令众生食甘露味。亦应言住。为众生宣说。亦应言出。法华云。善入出住百千三昧。即此义耳。

    于无量甚深法性。诸佛行处。

    体包法界曰无量。彻到三谛曰甚深。此先明其体德。法性者。所游法也。乃显其德之体。诸佛所轨。不迁不变之谓。三乘六道。以迷性具。无事用故。虽轨而违。如来如实照了。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当体广博。全体幽?。非二乘下地菩萨之所逮及。故言无量甚深法性也。诸佛行处者。上已简显其体高广。今正显佛智亦尔。佛智无量甚深。故行处亦无量甚深。行处无量甚深。故佛智亦无量甚深。举行处函。显能游盖。乃云游于诸佛行处。

    过诸菩萨所行清净。

    菩萨居未及之地。智之所行。未能深广。故特简之。亦是举其高位。简法性甚深也。

    是金光明。

    叙名之句。据前释题。非从喻立。乃是直名深广法性。以佛正游此之法性。便即唱云。是金光明。诸经之王。不名法性。是之一字。为指何耶。

    诸经之王。

    经王者。若取文为经。即三种俗谛。若取理为经。即三种真谛。若取文理合为经。即三种中道。若说余谛。是经而非王。若说中道。是经复是王。但经王是一。随缘设教。名字不同。华严云法身。方等为实相。般若称佛母。法华为髻珠。涅槃名佛师。皆是法性异名。通为诸经作体。今此经云。无量甚深法性。又云不思议智境。又云安住一切法如性。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法。则所诠外无能诠。能诠外无所诠。文理既合。中道斯圆。于九种经中而得自在。故以法性为金光明之王。正是经复是王也。

    若有闻者则能思惟(至)西无量寿北微妙声。

    微妙者。如来既叙金光明名。经王之体。此乃一经所诠秘藏。其有闻者。必思此义。故因中性德。深而难见名微。不纵不横名妙。果中修德。亦复如是。四方四佛护持者。佛唱此言。意有所表。四方者。四门也。四佛者。四门果上觉智也。释迦觉智。与四佛同。诸佛果智。冥于法性。法性得显。名为法身。法身不动。名之为持。法性常故。诸佛亦常。法常。佛常。寿命亦常。常故无量。信相推迹惑本。四佛令其达本悟迹。名之为护。又四方是四谛。四佛是四谛智。谛智两冥。持理不失。护倒不起。故名护持也。若于集谛。达即真常。名为阿閦。此翻不动也。次于苦谛。达即真乐。真乐尊重。名为宝相。次于道谛。达毕竟净。常住慧命。名无量寿。次于灭谛。达二我空。所显真如。是秘密藏。一音遍满。名微妙声。四方四佛。本是心性。即性为观。观符于性。成四佛名。

    我今当说忏悔等法(至)灭除诸苦与无量乐。

    忏悔等法者。谓境法。法性也。行法。忏悔赞叹也。导法。一切种智也。此等胜法。悉破三障。若相资为论。行资智。智显理。理显故能尽众苦。苦尽故法身显。智圆故报身显。功德无上故应身显。若圆论者。一切诸法。无非法界。以法界智。导法界行。以法界行。契法界境。因中三法。不纵不横而修。果上三身。亦不纵不横而显。虽圆别之殊。俱能破之胜法也。

    诸根不具寿命损减。

    昔损他身分。今诸根残毁。昔断他命。今寿损减。经云。杀生因缘。得二种果报。多病短命。即其事也。

    贫穷困苦诸天舍离。

    初是外无依报。次是内无福德。经云。有同生同名。天龙辅佐之。功德天。发愿利益之。盗人无此事也。又先富后贫者。必是龙弃天舍也。

    亲厚斗讼王法所加。

    亲厚者。谓父母兄弟妻子六亲也。经言。人护则人瞋。法护则法坏。昔侵其人。今骨肉斗讼。昔毁他法。今王法所加。即其事也。

    各各忿诤。

    此应有两句。或翻者脱落。或是略耳。内则各各忿诤。外则人人不信。昔不实欺他。今常被欺忿。昔语无实。今人无信者。

    财物耗散。

    昔慢财费日。今多损耗。昔乖樽节。今堕聋騃。经言。嫌恨猛风。吹罪心火。常令炽然。即其事也。上直就人道中。明犯五戒之报。若广约五乘。明其事理持犯。害命名事杀。不害命名事不杀。析法名理杀。体法名理不杀。不与取名事盗。与取名事不盗。如佛言曰。他物莫取。名法门不盗。菩提无与者。而取菩提。是名法门盗。男女身会名事淫。不会名事不淫。法门解者。若心染法。是名为淫。心不染法。名为不淫。不见言见。见言不见。是事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名法门妄语。若谷若草。昏心眩乱者。名事酒。法门解者。迷惑倒见。名之为酒。此等。人天但事。二乘加理。菩萨犹未究竟。所以根相不具。寿命减少。唯圆教人持事不杀。又持理不杀。有因缘故。唯杀唯慈。亦作事杀。亦作理杀。故能以微妙法身。垂形九道。随其所宜。示长短命。任其所见。用缺具根而化导之。是为究竟持不杀戒。不盗。不淫。不妄。不饮。例此可知。

    愁忧恐怖。

    通论见思烦恼。皆有愁忧恐怖。别论愁忧属见烦恼。恐怖属爱烦恼。问。烦恼与报云何。答。报多约色。惑惟在心。问。烦恼与业云何。答。任运常有是烦恼。卒起决定心。发动身口。必牵来报者是业。若尔。恶星灾异。都不关心。云何是业障。此乃外相。表业将起。是业责报之相。即得是业障也。

    恶星灾异众邪蛊道变怪相续卧见恶梦昼则愁恼。

    业将感报。故其相前现。恶星者。别有客星也。亦是五星。二十八宿。违其度数。失其分野。若荧惑乱行。麻彗暴出。是客星也。灾异者。风雨雪霜乖候等。众邪者。人邪。鬼邪。法邪也。蛊道者。毒鬼也。又言三毒是蛊。变怪者。诡怪也。谓禽兽丑恶形声等。恶梦者。心灵潜密。业现其中。梦见不适意事是也。如上三障。若能内观法性。达罪本空。均生佛于自心。起慈悲于法界。将即障是德。又何虑乎不破。故于次文。明其行法。

    当净洗浴听是经典(至)专听诸佛甚深行处。

    前业相外彰。报对不久。内无行法。何以禳之。约其三业。作三德之行。以事表理也。洗浴臭体。拟作法身。缄唇摄耳。拟听般若。至心清净。拟作解脱。前令洗浴内身。后更劝净外服。内外相成尔。前但令听。后诫令专听。郑重缄口尔。前令至心。后示至心之境。成其行法尔。洗浴法身。能禳报障。摄耳缄口。能禳烦恼障。至心能禳业障(云云)。

    是经威德能悉消除如是诸恶令其寂灭。

    能悉消除者。明三障转也。令其寂灭者。三德成也。三业既修金光明行。成则契于三德之理。修在名字。观行。相似。至分真位。皆得名为转障成德。报转成法身。烦恼转成般若。业转成解脱。前寄事相。将浅表深。后明寂灭。将深结浅。经文绣密。见之者寡。

    护世四王将诸官属(至)是上善根诸佛所赞。

    此中正叙流通。护世四王下。是叙其品。可解。大辩者。是叙其品。尼连。鬼母。是叙功德天品。同是女天故。地神。是叙其品。大梵。三十三天。是叙散脂品。散脂是将。梵释是主。叙主。即得臣将也。紧那罗等。是其领。叙其领。得其管也。我今所说诸佛秘密者。是叙正论善集两品。说世秘密。可以治国。出世秘密。可以诣道。故知叙两品。若得闻经者。是叙鬼神品。鬼神品中。纯明听法功德。为八部所护。(云云)着净衣服下两行。叙授记品。三大士。十千天。净心殷重。净若虚空。故获授记也。若得听闻下。叙除病流水等品。闻名服药。悉得病除。则是善得人身。复能修行。布施福业。是善得人道。鱼闻佛名。善得天身天道。即此意也。正命。是叙舍身品。虎餐血肉。即得解脱。岂非正命也。若闻忏悔下一行。叙赞佛品。佛有三世。诸菩萨多是先佛。即过去佛也。又是未来佛也。为此菩萨所赞。即为佛所赞也。

    金光明经寿量品第二

    此之品题。若从信相所疑。应言寿有量。若从四佛释疑。应言寿无量。而今不道寿有量。不道寿无量。直言寿量者。意欲圆论三佛之寿量。故不偏题。盖佛本无身。无寿。亦无于量。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亦随顺世间而论三寿量。如云寿者。命也。报得命根。连持不断。名之为寿。延促期数。名之为量。此应身因缘寿量也。如云寿者。受也。境智和合。共相盛受。无分别智。盛受无分别境。无分别境。盛受无分别智。如函大而盖亦大。故寿是受义。量者。相应也。境智相应。故言量。此报身之寿量也。如云寿者。久也。常不变易。称之为久。量者。诠量也。常久之寿。非多数。非少数。非相应尽知。非相应不尽知。非可说。非不可说。无以名之。强以诠量。说其长久。此法身之寿量也。初番为二。一有量量。如释迦之寿。方八十是也。二量无量。如弥陀之寿。实是有量。人天所不能测。故言量无量也。此量无量。皆应佛所为也。第二番亦二义。佛以如如智。称如如境。境无分别。智亦无分别。若境称于智。智有分别。境亦有分别。此知与不知。皆报佛所明也。第三番亦二义。一者深寂不可说。二以慈悲方便。亦可得说。此可说不可说。皆法佛之法也。释此寿量。虽作三身六义。初番祇是明义。以其明故。大小长短。延促数量。悉现明中。第二祇是光义。智境函盖。体解相应。色大故般若亦大。以法常故诸佛亦常。第三祇是金义。常乐我净。说满法界。法性无所益。都无一言。法性无所损。故下文云。如深法性。即于此典金光明中。而得见我释迦牟尼。即其义也。但信相偏疑应身之有量。四佛偏举应佛之无量。断其有量。迹疑既除。深达报法。经家从其生圆解以立题。故言寿量品。意取报身寿量。上冥下应。上冥法性。即非量非无量。下应机缘。能量能无量。所谓举一蔽诸耳。问。既称寿量。已是正宗。序分何得复入耶。答。众经例尔。如维摩无序品。序在正说中。大品正说。在序品中。涅槃序分。入正品中。众经皆然。何独惑此。斯乃出集经者节品之意。为四佛断疑。孤然而起。其文崭绝。故引序分。安寿量中。品虽属正。义当序分。应从义便。不得齐品分割也。

    尔时王舍城中。

    有菩萨摩诃萨。

    菩萨者。菩名道。萨名心。自行此道。复能化人。故言摩诃萨。依胜行。立胜位也。

    名曰信相。

    信相者。信家之相。在似道中。别判三十心。圆判铁轮位。下文云。见有一人。似婆罗门。以枹击鼓。鼓是法身。击是机动。似位机兴。知非真击。又真似之位。地地相随。如普贤行满。位邻尊极。此似则高。信相称似道者。未敢判其高下也。

    已曾供养过去无量亿那由他百千诸佛。

    供养有二义。一财。二法。佛说百千法门。随而修学。名法供养。观解。一念觉了心名佛。无量功德心。资此觉心。令转明净。名供养佛。如膏资火。如食益身。如禅发慧。皆供养义。

    种诸善根。

    种善根者。法性名地。观法性智名种子。常以观观名下种。久习不退名种久。五善根生名增长。此繇值佛。故得殖种。二义相成。皆菩萨之德也。

    是信相菩萨作是思惟(至)寿命短促方八十年。

    繇有远近。远繇三月唱入涅槃。近繇叙述若有闻者。则能思惟无上之义。又云繇乎本誓。击动生疑。何因何缘者。通论三种皆名因。而此文既略。缘了相资。共能显正。正当于因。缘了当缘。正因常恒。寿命无量。缘能显理。境常智亦常。此因此缘。皆非八十之因缘。今方八十。是何因何缘。是故生疑也。此正未达全应是法是报。三身并常。是圆四德。遂疑应迹。定是短促。方八十者。世寿三品。下方四十。中方八十。上方百二十。

    复更念言如佛所说(至)饥饿众生况余饮食。

    如佛所说者。教诠止行二善。感寿则长。此金口诚言。佛昔行因甚多。而今果寿极少。理教相违。不能不惑。若无此理。教为虚设。若其必然。长寿安在。有二因缘者。即是止行二善。十善中一一皆具。不杀是止善。放生是行善。不盗是止善。施食是行善。今经互举一边。共明止行。然止行之义甚长。如人天以五戒十善为命。三乘人以智慧为命。若遮夺此事。即是断人天命。破坏三藏法。即杀二乘人命。毁訾事檀等。即断六度菩萨命。非拨体空。即断通教菩萨命。毁訾渐次。是断别教菩萨命。诽谤圆融。是断圆教菩萨命。亦断佛命。唯例无遮障。乃名不杀。百味甘浆等。依报食也。身肉骨髓等。正报食也。此皆事中施食尔。经言法食。法食者。世间法味。出世法味。出世上上法味。菩萨能为一切众生。作大施主。授以五戒十善。即人天食。说三界猛火。多所烧害。赞叹三乘。无系解脱。即授三藏食。毁訾小乘。败种焦芽。称赞菩萨所行之道。即授通别食。设饥国人大王之膳。烦恼为薪。智慧为火。成涅槃食。令诸弟子。皆悉甘嗜。即授圆教食。惟尽行此法。乃名施食。如是一一法。皆具止行二善。一一善。皆具因缘。此诸因缘。感长寿果。而我世尊。行圆果满。云何今日方八十年。己身骨髓肉血者。即指法性实相为己身也。释论云。持戒为皮。禅定为血。智慧为骨。微妙善心为髓。为他说戒。戒能遮罪修福。是施己皮。说诸禅定。神通变化。是施己血。说无著妙慧。亡泯清净。其所说法。皆到智地。是施己骨。檀忍等应是肉也。说甚深法性。诸佛行处。不一不异。绝思绝议。微妙中道者。是施己髓。将此充足饥饿众生。况余饮食。余饮食者。即是人天二乘。戒皮定血慧骨真谛之髓尔。如来往昔。随他意语施权。随自意语施实。皆是长寿因缘。云何今日方八十也。

    大士如是至心念佛思是义时。

    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之谓。观心既然。观佛亦尔。故言念佛。正念不杀施食。与法性虚空等。如此之寿。不应短促。是为结前。繇作此观。机动瑞兴。故言开后。文句中亦科为现相之繇。

    其室自然广博严事(至)诸根不具即得具足。

    别相有十者。一其室广博。二其地宝严。三妙香氛氲。四高座涌出。五佛坐华座。六放大光明。七雨诸天华。八作天伎乐。九皆受天乐。十根缺者具。此之十相。约相表德。作横竖消文。一竖表十地义便。二横表初地义便。其室广博。竖论表初欢喜。此地初开。过于凡圣。故以广博表之。横论表初地智也。以五阴为室。严事即假智。广博即空智。自然即中智。三智一心中具足故欢喜。天绀琉璃等者。竖论表离垢地。此地对戒。戒是诸行基坛。诸行庄严于戒。故以间错表之。横论表初地所照境。天绀琉璃。莹净明彻。表真谛境。杂厕间错。种种庄严。表俗谛境。犹如如来所居净土。至圣所居。极尊之地。表中道第一义谛境。香气。竖论表明地。其地对忍。唯辱而忍增。如烟多则香盛。故以香表之。横论表初地慈悲功德。称性与拔。竖高横广。故言过诸天香。遍满一切阴入界中。无不溥覆。四高座。竖论表??地。其地对精进。精进督出众行。故以高座表之。横论表初地四德。是秘密藏。佛住其中。如高座可坐也。佛坐其上。竖论表难胜地。其地对禅。禅有神通转变大力。故以佛表之。横论有四如来。表初地觉四法智。智与法冥。如佛坐座也。光明。竖论表现前地。其地对般若。般若洞照。故以光明表之。横论表初地自行化他。此土他土。无不毕照也。天华。竖论表远行地。其地对方便。方便善巧。触处严净。故以天华表之。横论表初地四辩。华雨于空。如辩诠于理也。作乐。竖论表不动地。其地对力。力能利安一切。如伎悦物。故以作伎表之。横论表初地四摄。四摄摄物。如乐乐他也。受乐。竖论表善慧地。其地对愿。愿满则心喜。故以受乐表之。横论表初地法喜。法喜澄神。如受天乐。根具。竖论表法云地。其地对智。因中众行。智慧为首。智导诸行。随阶而圆。故以根具表之。横论表初地诸根互用。耳见眼闻。一根具足诸根用也。初地既尔。地地皆然。将横入竖无竖不横。复次十相。前五表自行因果。后五表化他能所。即与法华十妙意同。

    举要言之一切世间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具出现。

    前文广意略。此文略意广。一切者。该十法界也。世间者。包三世间也。未曾有者。因中所无也。悉具现者。因圆理显也。举要者。实相是要。实相既圆。三千世间。俱空假中。何法不满。故知正表十地因成一果。究竟具足。

    尔时信相菩萨见是诸佛(至)恭敬合掌向诸世尊。

    既因心疑。睹瑞见佛。必知闻法。故欢喜。

    至心念佛作是思惟(至)寿命如是方八十年。

    夫疑情不可久处。是故腾疑。念如来相好光明。神力说法。一切功德。依寿而住。其寿既促。众法奚为。故皆不疑。但念寿短。以此覆心。故默腾求决也。而不发言者。四佛适现。威尊敬重。故尔默然。疑既覆心。不得不念。

    尔时四佛以正遍知(至)思量如来寿命短促。

    疑盖覆心。闻法不解。故先止之。若信相实疑。宜须折止。若是起教。因其训人。汝今不应下。正止疑。有三不应。一八十之寿。是法界全体。起应物大用。故不应以定短致疑。二释尊所证法性海深。不应以长短心虑测度。三以信能入。以智能度。汝信智未具。岂度量所思。此三不应是约三身而成止意。

    何以故善男子(至)知其齐限唯除如来。

    此正释三不应之意。举八众不能量者。释法性不应也。义摄菩萨。若凡若圣。悉不能思算也。惟除如来者。释智度不应也。若如如来。是则能知。既未如如来。那忽能知。以如来有无量常智。能知无量常法。智性既冥。大用可解。是释三不应也。

    时四如来将欲宣畅(至)信相菩萨摩诃萨室。

    余经或先集众。后现瑞。此经先现瑞。后集众。前后互出尔。信相一人。利益者少。有缘若集。所益处多。是故集众。众有四种。一发起。信相树神等。二当机。闻即得道者。三影响。从十方远来者是。四结缘。当座虽未得道。作后世因缘。如流水为鱼说法。今日得悟。即其事也。齐此判属序分者。文云。将欲宣畅。大众云集。岂非序之明证邪。序分竟。

    尔时四佛于大众中(至)所得寿量而作颂曰。

    一切诸水可知几滴(至)无有能计释尊寿命。

    此中正是常宗断疑。且作三意消文。一对四谛。二对四念处。三对四德。若论果寿。宜对四德。果不孤起。故念处明因。因果有本。故对四谛。一切诸水。对集谛。水体润生。如集能资长。没溺凡圣。亘界内外也。诸须弥山。对苦谛。山体结构。盘峙水上。如苦报积聚。为集作果。系缚界内外色心也。大地微尘。对道谛。地能容载水陆两途。如通别道。到此彼岸。虚空分界。对灭谛。空体尽净。如灭谛灭无二十五有。及灭化城涅槃也。四谛理。即法身。四谛智。即报身。从体起用。即应身。信相但见应短。不见应长。四佛举四喻。喻其应长。应迹尚难思算。况复报法。对四念处者。一切诸水。对受念处。受能含纳。如海多容。须弥山。对身念处。色相与质碍相类。大地对想行念处。想取行行。如地容载。空界对心念处。心但有名。如空无相。若观四念处。是长寿因。若四念处得道。是长寿果。处即法性。是法身。念即观智。智冥于法。是报身。法报非常非无常。而能起用。为常为无常。信相但见无常。不能见常。四佛举喻。明其用常。用既叵穷。体诚难量。对四德者。水润生荣对常德。山能高出对我德。碎地为尘对净德。空无苦受对乐德。四德是果上所克。果与理冥。冥于非常非无常等。能起常无常等用。信相但见无常无乐。不见常乐。四佛举喻。显四德之用。非思算所知。体本报法。杳然虑外。统上举应迹以彰报法。要使信相闻说。非但疑除惑断。增信生解。言巧意深。为若此也。

    不可计劫亿百千万佛寿如是无量无边。

    四佛引四譬者。乃是举量以况无量。量物尚非思算所知。无量之法。宁可图度。亿百千万。此举数法以明无数。

    以是因缘故说二缘(至)无量无边亦无齐限。

    若作因缘者。因亲缘疏。命是正报。不杀为因。食是依报。施之为缘。以此因缘。得寿命长。若作二缘者。不杀是止善。施食是行善。如是二缘。资助法性菩提之因。乃会妙常。此正以长释短。断其无常之疑。无常疑断。常住寿明。

    是故汝今不应于佛无量寿命而生疑惑。

    尔时信相菩萨摩诃萨(至)深心信解欢喜踊跃。

    此疑去信生也。闻寿命无量者。解迹用能常能无常。能常其寿无量。能无常。其寿八十。则前疑自去矣。深心信解者。即于应用。而悟报法本体。非量非无量也。踊跃者。登位也。欢喜者。信生也。别在初地。圆在初住。若作普贤似位释者。邻真接极。而生欢喜也。

    说是如来寿量品时(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据新经三周意。即是第三当机上根初悟也。

    时四如来忽然不现。

    佛本为信相等一类机缘。不现而现。缘己利益。则不还而还。息化归本。故言忽然不现。

    金光明经忏悔品第三

    忏悔二字。乃双举二音。梵语忏摩。华言悔过。今释为四意。一释名。二示处。三明法。四显位。第一释名者。忏者。鉴也。披陈三业。不敢隐讳。令他委鉴。身被鉴而颜恧。口被鉴而唇蹙。心被鉴而意伏。故忏名鉴也。悔者。废也。内怀鄙耻。悔造众非。悔身则三废。悔口则四废。悔心则十废。故悔名废也。又忏者。首也。悔者。伏也。不逆为伏。顺从为首。又忏名白法。悔名黑法。白法须尚。黑法须舍。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又忏名披陈众失。悔名断相续心。又忏者名惭。悔者名愧。惭则惭天。愧则愧人。故名忏悔。第二示处者。处是忏之所依。谓一实相。无别实相。即罪相是。文云。我今为是作归依处。正甚深无量金光明法性也。法性祇是谛理。谛理祇是妙境。诸佛所师。寂灭真如秘密之藏。十方众圣。安住其中。如普贤观。是名大忏悔。约中道为处也。名庄严忏悔。约俗谛为处也。名无罪相忏悔。约空为处也。若三种差别。此是历别论处。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乃称圆妙。得此处者。标心进行。罪无不灭。德无不显。故须识忏悔处也。第三明法者。乃有三种。一作法忏。谓身口所作。一依法度。二取相忏。谓定心运想。相起为期。三无生忏。谓了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业实相。见罪本源。法界圆融。真如清净。法虽三种。行在一时。无生是正。二为助缘。正助合行。如膏益明。证理弥速。今文具有。着净洁衣。专听是经。又七日七夜。朝暮净心等。即作法也。于其坐处。得见弥勒文殊普贤。即取相也。五阴舍宅。观悉空寂。本无有生。亦无和合。即无生也。一往初破报障。次破业障。三破烦恼障。故明忏悔法也。第四显位者。其位甚长。其义极广。凡夫鄙浊。三障日深。二乘舍离。但除界内。菩萨分破。即至等觉。犹未究竟。故知位位横论。各有三障烦恼头数。结业流类。苦报等差。皆须忏悔。故复显位也。如上四义。正欲行人一一了知。如法进修。灭除诸恶。故专以忏悔当品。显经力用耳。

    尔时信相菩萨即于其夜梦见金鼓其状姝大。

    梦者是入如梦三昧也。示能观智。法性即金鼓。金鼓体圆空鸣。即是三德。姝者。胜义。深义。大者。广义。无量义。如上文游于无量甚深法性。委论应言圆姝大。空姝大。呜姝大。一一甚深无量。此即梦中所睹法身。观一而见三佛也。

    其明普照喻如日光。

    光是智慧。智与法性体冥。克成大果。体圆空鸣姝大。光圆空鸣亦姝大。此即梦中所睹报身佛。一佛而三也。

    复于光中得见十方(至)眷属围绕而为说法。

    光从鼓出。遍照十方。用从体起。应周法界。与机缘同事也。座是所安之理。法也。智称此理。故佛坐其上。报也。大众围绕。所应之机。应也。此即梦中所睹应佛。即一而论三也。三佛既具三义。乃显法法具三。略则十种。广则一切。莫不可尊可重。寂而常照。能多利益。是故此经。名金光明。思之思之。

    见有一似婆罗门以枹击鼓。

    出大音声。

    其声演说忏悔偈颂。

    鼓是法身。击是机智。婆罗门是净行。似是邻真。邻真之人。以似解净智。和合法身。甘露相应。能以妙音。遍三千界。灭苦生乐。斯乃法界大用。起教利益众生。故有忏法耳。

    时信相菩萨从梦寤已(至)过夜至旦出王舍城。

    梦者。横论入观为夜梦。出观如过夜至旦。竖论三十心惑障未遣如梦。登地断惑。如过夜至旦。出王舍城者。表出因位。往耆阇山者。表向果地。山是佛居。信相在城。故出此往彼。表从因趣果。

    尔时亦有无量无边(至)往耆阇崛山至于佛所。

    至佛所已顶礼佛足(至)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顶礼是身敬。瞻仰是意敬。说梦是口敬。礼毕右绕表恋慕。

    以其梦中所见金鼓及忏悔偈向如来说。

    昨夜所梦至心忆持梦见金鼓妙色晃耀。

    其光大盛明逾于日遍照十方恒沙世界。

    又因此光得见诸佛(至)无量大众围绕说法。

    即长行中三身意。入观所观之境也。

    见婆罗门击是金鼓其鼓音中说如是偈。

    上文所表三身。虽是佛法。既与心法。及众生法。无差别故。故为信相心性之境。今于梦中。自睹其观智之机。扣击法身。起应机用。说忏悔偈。斯乃信相同于如来。起经力用。

    是大金鼓所出妙音(至)能除众生诸恼所逼。

    前二行灭果。诸有者。三有也。后一行灭因。诸恼。三惑也。

    断众怖畏令得无惧(至)定及助道犹如大海。

    前二行。出世间果。断众怖者。离五怖。谓恶道怖。恶名怖。死怖。不活怖。大众威德怖。得无所畏者。有四。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后一行。出世间因。定是正道。助道即事度等对治行也。

    是鼓所出如是妙音(至)贪瞋痴等悉令寂灭。

    前一行半。自行备。后二行半。化他备。

    若有众生处在地狱(至)亦闻无上微妙之言。

    以戒缓故。处于地狱。以乘急故。闻金鼓声。

    是金鼓中所出妙音(至)皆悉能令成就具足。

    先少得。后多得(云云)。

    若有众生堕大地狱(至)所出之音悉能灭除。

    释此六义。皆从三涂。渐至人天。二乘。菩萨等。一一皆有破恶生善之力。

    一切诸苦无依无归无有救护我为是等作归依处。

    夫法身具三德。即是一体三宝。法性是法宝。寂而常照是佛宝。遍一切处是僧宝。自凡夫二乘虽不知。亦不出法性。总之一切菩萨。何尝不以此为归依。若得有所依。则本立道生。三智三行三身三脱。一切道法。任运而显。我为等者。众生性德。全是果佛真如我也。

    是诸世尊今当证知(至)现在世雄两足之尊。

    内本虽立。外无佛加。不得成就。若蒙拥护。断恶生善。办在斯须。如萌芽得雨。扶疏丰郁。是故请佛也。

    我本所作恶不善业今者忏悔。

    总忏者。总忏三障也。本者。烦恼是二障本也。恶者。报障也。不善者。业障也。三障障三身三佛三宝。三障若转。诸三法门悉明。故总忏也。

    诸十力前不识诸佛及父母恩不解善法造作众恶。

    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三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此十通名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大菩萨亦分得此力。但比佛小劣。故没不受名。乃直名佛为十力也。此之十力。法佛本具。报佛证之。应佛用之。众生色心依正因果。举体即是三佛十力。但独头无明。痴倒殊甚。不能触处。了达法身。公于佛前。造作众罪。如牛羊不识天子。如鸟雀不识檠像。于前造过。愚痴不识法身。亦复如是。父母恩者。方便是父。智度是母。此二法门。能生法身。而不了独头相应。全是二智。是不知报佛也。不解善法者。善法是助道之行。能资智显理。而不解者。是不识应佛。三佛既皆不知。岂非无明过患。此别忏烦恼障也。

    自恃种姓及诸财宝盛年放逸作诸恶行。

    略言三种。一以姓傲他。二以财忽物。三以壮年陵彼。虽报有此三。不应自恣。堪以助道。若纵恣者。为修道障。此约事释报障也。约法门解。出家人以慧为姓。繇慧得道。故如姓贵。定为财。定能资慧。故如财宝。戒为年。戒能制犯。故如盛年。染此三法。自尊卑他。皆名于报起障。障故须忏。

    心念不善口作恶业随心所作不见其过。

    亦是教他作恶也。从身口意。是自作恶也。

    凡夫愚行无知闇覆亲近恶友烦恼乱心。

    五欲因缘心生忿恚不知厌足故作众恶。

    忿。怒也。求五欲。则忿他不与。有五欲。则忿他见侵。

    亲近非圣因生悭嫉贫穷因缘奸谄作恶。

    外道自以为圣。故佛弟子指为非圣。吝财曰悭。妒贤曰嫉。私诈曰奸。曲媚曰谄。繇贫穷故。而作诈媚。

    系属于他常有怖畏不得自在而造诸恶。

    贪欲恚痴扰动其心渴爱所逼造作众恶。

    依因衣食及以女色(至)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或不恭敬佛法圣众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或不恭敬缘觉菩萨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言无佛世敬田者。以辟支佛。出无佛世故。菩萨历劫形服不拘。故无佛世。随机化物。

    以无智故诽谤正法。

    不知恭敬父母尊长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愚惑所覆骄慢放逸(至)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慢。对他心举。骄。繇染自法。造业因缘甚多。不可具列。故总而忏之。若欲细释。从人道为始。二乘通别菩萨等行。一一作之。例应可解。通惑所造。名有漏业。别惑所造。名无漏业。大悲不思议等。种种之业。故等觉来。皆须忏也。五十校计经云。上至等觉。皆须忏悔。即其义也。

    我今供养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诸佛。

    我今等者。此乃即法以明财供。良繇了达所奉之供。体是法界。出生无尽。一一周遍。故一切刹一切佛前。皆有六尘妙供养事。不独广遍。亦乃常存。尽未来时。施作佛事。不然。何能以有限之财。遍供无量无边大千诸佛。

    我当拔济十方一切无量众生所有诸苦。

    我当安止不可思议阿僧祇众令住十地。

    已得安止住十地者悉令具足如来正觉。

    为一众生亿劫修行使无量众令度苦海。

    夫众生等。性欲亦等。善巧度一。众多亦然。不计劬劳。积功累德。功成大觉。即智德满。尽一切苦。即断德满。

    我当为是诸众生等(至)所谓金光灭除诸恶。

    千劫所作极重恶业(至)如是众罪悉皆灭尽。

    千劫者。假多以显忏力大耳。涉时既多。造罪复重。若了逆罪。即金光明。全所具理。为能观观。繇此显出法性金等。转障成德。何罪不灭。此乃名为正为说忏。

    我今已说忏悔之法(至)速能灭除一切业障。

    我当安止。

    住于十地十种珍宝以为脚足。

    珍宝者。十地因可贵。脚足者。十地是果家之基本。故言脚足。又十度是十地之脚足。于余功德。非为不修。随力随分。正以檀为初地之足。檀足若满。得入初地。乃至智度足满。得入十地。故十度为十地脚足也。

    成佛无上功德光明(至)十力世尊我当成就。

    初句总明果满。余是别明果满。功德光明者。果上二种庄严也。令众生度海者。果上转法轮也。法藏须论八万四千。皆秘密故。名为甚深。功德乃是六度万行所成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