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十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着

    ○十释香积品二。初释品题。

    维摩诘所说经香积佛品第十

    香积因缘。其所显发。道理至大。而舍利弗心念欲食。其事极小。缘?机以发巨弩。因小种而成大树。佛法因缘。固不可得而思议也。

    ○二释经文十五。初乞食香积六。初身子念食。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

    什公曰。舍利弗独发念者。其旨有三。一者结业之体。未能无资。二绝意大方。乐法不深。三推已有待。谓众亦然。处弟子之上。宜为众致供也。

    ○二知念呵许二。初呵。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

    肇公曰。佛说八解脱。乃是无欲之嘉肴。养法身之上膳。仁者亲受。谓无多求。然方杂食想。而欲听法。岂是无举来求之情乎。

    ○二许。

    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三神力示众八。初现其国土。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

    三昧。体也。神通。用也。众香国土。体用之中所现色象也。水澄月现。镜净像生。三者相依。大用斯显。

    ○二显其香气。

    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

    香臭二气。皆鼻根所对之境。所以不同者。由众生报境差别也。娑婆欲界。惟有秽境。由秽心恶行所感。净土人居。惟有妙境。由净心善行所致。香积又净土中之最净者。故香气最胜。此亦同居净土相耳。

    ○三显惟菩萨。

    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

    极乐世界。无三恶道名。何况有实。是则犹有二乘。香积国土。无二乘名。同居净中极净土也。

    ○四土惟香作。

    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囿皆香。

    娑婆土体。纯以土泥瓦石为之。比之净土。其秽可知。

    ○五食香周遍。

    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六正共坐食。

    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

    此间身子念食。适当日午食时。彼方坐食。与此界同。故知土是同居。

    ○七供自诸天。

    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

    此土精蓝。不自熟食。而乞自檀那。彼国清众。亦不熟食。而供自诸天。土之清净污秽所以分。报之自然勉然所以别也。

    ○八众皆目见。

    此诸大众。莫不目见。

    净秽之报既殊。上下之去又远。而此大众。莫不目见。显净名之神通自在。借大众之见量难思也。

    ○四问谁致食四。初维摩发问。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言。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

    ○二文殊威置。

    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众会菩萨。具神通者多。苟曰我能。则维摩之功德不显。此经之功德无归。故文殊以神力令众会默然。

    ○三维摩呵耻。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

    ○四文殊腾诫。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始维摩不即致饭者。亦示所以谦光也。文殊与众默然者。亦示所以推让也。彼此佯为不然。欲共匠成法器耳。

    ○五直径显化四。初化作菩萨。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

    ○二告敕当往。

    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

    ○三示其致辞。

    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

    香积净土。大众无病。矧佛身乎。今以此为问者。不过且用娑婆问佛之法。以为修敬之辞耳。

    ○四当述所愿。

    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乞其香饭。施作佛事。有此两意。一化小令大。二显佛名声。

    ○六菩萨承命三。初菩萨去仪。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

    ○二述所致辞。

    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

    ○三述其所愿。

    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二彼众问佛。

    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

    闻其言异寻常。见其迹现不测。故叹未曾有。而其问辞有三。一问人从何来。二问土在何许。三问何名小法。皆香积未有之事也。

    ○三彼佛答众三。初答第二问。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

    ○二答第三问。

    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

    ○三答第一问三。初彼佛正答。

    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

    ○二彼众更问。

    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

    ○三佛为答之。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四彼佛与饭。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

    ○五菩萨偕来四。初菩萨欲往。

    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

    ○二许可诫饰三。初诫摄身香。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

    ○二诫舍本形。

    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

    净土佛身高大。菩萨亦然。如法华经净华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萨。汝身四万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此之可知。

    ○三诫弗轻碍。

    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众生报土。虽因自感。亦由佛现。如来隐净现秽。化道宜然。无以净而贱秽可也。

    ○三同至丈室。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

    ○四化座与坐。

    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

    合前共有九百三万二千。举高八万四千由旬师子座。居丈室中也。

    ○六菩萨授食。

    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

    ○七饭香远闻。

    饭香普薰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八闻香俱来二。初毗耶众集二。初月盖偕众。

    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

    ○二喜胜敬礼。

    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

    ○二天神皆来。

    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

    ○九维摩命食二。初命食。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

    独命声闻。而不命菩萨者。菩萨可以食。可以无食。可以无食故不念食。故不命之。可以食。是以又同食也。声闻可以食。不可以无食。可以食。是故念食。故特命之。且将诫饰无以限意。菩萨非诫饰类故不在其命。如来甘露味饭者。一以味之甘美。喻若甘露。一以获食此食者。必证甘露之果。夫世之五欲。悉能令人生贪着。造恶业。召生死。惟味之为欲。又其甚之。以其能生人须欲之心故也。今也香积之饭。从大悲所薰。五分法身所生。不生欲而又能令人离欲。将食此饭者。必反尝其尝。还尝循元。内合涅槃。故名甘露味饭。今之行人虽?分段。若能反尝其尝。还尝循元。即谓之甘露味饭可也。寄语食者。无事泛尝。

    ○二诫饰。

    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什公曰。熏义有三。一大悲果报。二悲心所念。三以慈眼视之。食此饭。应发大心建大业。是名报恩。报恩名为消也。

    ○十声闻念少。

    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

    ○十一诫其小智二。初正诫。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抟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

    ○二徴释。

    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

    世间福德诸天。所受之食。尚不可思议。何况究竟五分法身。功德具足者。可思议哉。

    ○十二众食不儩。

    于是钵饭。悉饱众曾。犹故不儩。

    ○十三受食获益二。初食已安乐。

    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

    极乐国土。若至食时。七宝妙钵。各至其前。满中香饭随意而食。而有四益。一者适可其意。消除饥渴。二者四大调和。无有违反。三者食已即消。无有遗滓。四者不生味着。增人道意。

    ○二毛孔出香。

    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十四彼此问法六。初此菩萨问法二。初维摩问。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

    ○二菩萨答。

    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诸佛国土。所作佛事。因倒因起。以六尘为之主。六根六识为之从。又以七大总和融之。楞严以二十五方便。为所入圆通法门者以此。第众生于此诸法。根有利钝。必选利者。可以长修学。可以浅深同说法。以被当机。如佛敕文殊独选耳门。香积国土所作佛事亦然。非无余门可以入道。但彼众生。鼻根最利。故惟以众香。而作佛事。言即入律行者。此指三学之初门也。始入道者。才一闻香。即能止恶防非故也。次云即获一切德藏三昧。此又言闻香即得定之与慧也。此之三昧。乃圆中大定。所谓圆中圆满非但中。此中本具一切法。既称一切功德之藏。则菩萨一切功德。有何一法。而不具足。此如华严破无明惑。登初发心住。发一切境界。此正因理心发也。发一切智慧。此了因智心发也。发一切功德。此缘因行心发也。三心俱发。故谓之一切德藏三昧。

    ○二彼菩萨问法二。初菩萨问。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

    ○二维摩答三。初总指今佛说法。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

    ○二别示今佛说法。

    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

    佛所说法常依四种悉檀。一世界悉檀。令人获欢喜益。二为人悉檀。令人获生善益。三对治悉檀。令人获破恶益。四第一义悉檀。令人获入理益。然于其中。又随国土净秽不同。而所用有增减多少。若世界为人二种悉檀。则净秽俱用。如众香国。以香为佛事。即世界悉檀。欢喜义也。令诸天人得入律行。即为人生善义也。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功德。即入理义也。盖净土根利。不必用刚强之语以说对治之法。故不全用之。若我娑婆。佛所说法。而四悉俱用。独于对治一悉。偏用居多。是以维摩居士历历言之。甚言此土众生刚强浊恶。对治说法。有如此也。

    ○三总结三。初法。

    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

    ○二喻。

    譬如象马??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

    什公曰。马有五种。第一见鞭影。即时调伏。第二得鞭乃伏。第三以利锥刺皮乃伏。第四穿肌乃伏。第五彻骨乃伏。众生利钝。亦有五品。第一但见他无常。其心便悟。第二见知识无常。其心乃悟。第三见兄弟亲戚无常。其心乃悟。第四见父母无常。其心乃悟。第五自身无常。极受苦恼。复加以苦言。然后乃悟也。

    ○三结。

    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三彼菩萨赞美二。初赞如来。

    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

    什公曰。晦迹潜明。自同贫乞。自同贫乞。则与相接。接则易邻。故为贫所信乐也。

    ○二赞菩萨。

    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四维摩显胜二。初总说此土菩萨功德多。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什公曰。譬如良医遇疫劫中。医术大行。广施众药。所疗者众。致供无量。菩萨大士。处不净国。亦复如是。众恶弥滋。兼济乃弘。十事法药。广济众病。化广利深。一世超于万劫。

    ○二别释此土菩萨十事胜二。初标。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

    ○二释。

    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什公曰。痴有二种。一者一切法中痴。二者于诸佛深法中不能明了。不净国中。有二种痴。净国中乃说唯有佛法中不了痴。

    灯曰。准例余度。亦有二种。略如贫穷二种。一者贫于资生。二者贫于功德。不净国中。有二种贫。净国中。唯有功德贫。毁禁二种。一者四重毁禁贪。二者六根侵毁六尘贪。不净国中。有二种毁。净国中。唯有六尘毁耳。嗔恚二种。一恶骂捶打嗔。二六尘侵犯嗔。不净国中。有二种嗔。净国惟有六尘侵犯嗔耳。懈怠二种。一事上懈怠。二理上懈怠。不净国中。有二种懈。净国唯有理懈耳。乱意二种。一世间乱意。二出世间乱意。不净国中。具足二种。净国唯有出世乱意耳。苟不了此。则不净国中。须用六度。净国中无有六度。又何以为菩萨度门哉。

    ○五彼土菩萨重问。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什公曰。深行菩萨。非所疑也。今浅行者。处不净国。恐其行浅功微。未能自拔。譬如少汤投之大水。亦如少力之人入水救溺。未能兼济。则与彼俱沦。故问以何为法。得生净国也。

    ○六维摩诘为说二。初总示八法。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二别示八法。

    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疮疣者。玉之瑕。身之疵也。菩萨苟有乎此。则行未足净。而净土不得生矣。维摩所说。则示以八行。以去八疵。饶益众生。固菩萨之美行也。苟或望报。则疮疣矣。乃至常省己过。不讼彼短。固菩萨之美行也。苟不恒以一心求诸功德。则疮疣矣。修此八行。去此八病。诚行菩萨行无瑕之美玉。得生净土捷疾之神足也。然而永异渔人之八疵。近乎分别善恶之八诫。一世间诫。一出世间菩萨上上诫。无足同日而语也。

    ○十五闻品获益。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发心有三。一名字。二相似。三分真。既进让十千菩萨无生法忍。分真之发心。退非名字之始发于僧那。当同仁王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也。

    判教圆顿可知。

    观解者。食有四种。一明相出时。诸天诸仙受食时也。可表空观。二中食。佛菩萨受食时也。可表中观。三夜食。鬼神受食时也。四未明早食。畜生受食时也。可表假观。今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正中食时。盖声闻已破见思。一切智成。不乏空食。游戏神通。净佛国土。不生好乐。不念假食明矣。惟受斥小叹大之后。实慕回空向中之观。日时欲至。当于何食。是念中观之食。维摩所乞。香积之食。适彼诸菩萨。方共坐食。中道之食明矣。此之中观。从本性第一义天流出。故曰有诸天子。供养彼佛。但乞来之食。虽是中道。圆中非但。中必空假。故彼菩萨。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正以方丈之室。三根普被。四教并谈。有诸凡夫在会须空食者。有诸声闻菩萨在会须假食者。有诸菩萨在会须中食者。无不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如闻品获益。有发道心者。有入无生者。此其证也。然有须此禅悦为食者。舍利弗等是也。有但闻法欢喜即获充满者。诸菩萨与香积俱来之众。闻居士菩萨彼此问法。而获利益是也。是则但能于一心中修三种止观。伏断三惑上昏动之病。即是饱?香积。顿获禅悦法喜也。

    ○十一释菩萨行品二。初释品题。

    维摩诘所说经菩萨行品第十一

    菩萨行。即香积菩萨请问法要。如来为说有尽不尽二种法门也。第将启斯要。其发有渐。始必俱归佛所。次则如法问慰。乃至说佛事广多。然后菩萨请法还土。是以未说法要。先历事故也如此。

    ○二释经文三。初先历事故六。初俱归佛所四。初庵园现相三。初园地庄严。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肇公曰。至人无常所。理会是邻。如来净名。虽服殊处异。然妙存有在。所以来往兴化。共弘不思议道也。因遣问疾。所明若上。今将诣如来封印兹典。故先现斯瑞。以启群心者也。

    ○二庆喜问故。

    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也。

    ○三佛答所以。

    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二丈室来仪二。初维摩偕文殊见佛。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

    ○二文殊答维摩往矣。

    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

    ○三神力擎众。

    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

    ○四广众俱往三。初维摩威仪。

    往诣佛所。到已着地。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二菩萨威仪。

    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

    ○三道俗威仪。

    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二世尊慰问。

    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座。即皆受教。众坐已定。

    ○三佛显难思四。初问身子见不。

    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

    ○二答唯然已见。

    唯然已见。

    ○三问于意云何。

    于汝意云何。

    ○四答不可思议。

    世尊。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肇公曰。向与文殊俱入不思议室。因借宝座。睹其神力。兼食香饭。乘掌而还。莫测其变。故自绝于图度。此经大旨所明。不思议道。故往往多显不思议迹也。

    ○四园众闻香五。初庆喜问佛。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

    ○二佛答毛孔。

    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

    ○三身子复语。

    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四问所从来。

    阿难言。此所从来。

    ○五答其所致。

    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五明香住久如四。初庆喜启问。

    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

    ○二维摩答之。

    维摩诘言。至此饭消。

    ○三庆喜复问。

    曰。此饭久如当消。

    ○四维摩复答二。初明分段势力。

    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

    什公曰。七日乃消。有二因缘。或有食香饭。饭不时消。心必厌舍。故不令久也。亦云应得道者。饭气时薰。不过七日。必成圣道。如道迹七生七步蛇啮等。势不过七步。事不须久。故不令过七日也。

    灯曰。七日者。欲界分段之大数也。生善灭恶之数。亦不过七。如初果道迹。必获灭善生恶数。亦不过七。如人死之亡七。毒蛇啮人之七步。至于佛设道场。期亦必七。密部咒愿亦必至七。以至人无食七日必死。眼无食七日必盲。皆是数也。香饭虽净国而来。犹属分段。故功勋势力。亦必七日乃消也。

    ○二明入道势力三。初法二。初小乘入道。

    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

    什公曰。正位者。见谛十六心也。问曰。食香饭云何得道。答曰。体安心静。发未曾有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