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提。

    众生根器。皆有宿种。或善或恶。或大或小。藏于识田。久当必发。虽天泽无私。亦必择其强者而先之。今此比丘。宿植德本。又能回向菩提。故大士假以神力。发其神识。令知宿命。所以成大乘根也。

    ○二豁悟本心。

    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

    ○二因为说法。

    时维摩诘。因为说法。

    ○三闻法获益。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

    于三不退中。或位或行或念。盖始虽发心修行。以未断惑故。尚有退转。隔生中忘。今闻说法。复假宿命。乘此断惑。以阶不退。

    ○三结成不堪。

    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约教释者。一家判大乘之教。曰通别圆。皆形三藏而为小乘。是则此章大乘三教俱通。至如彼自无疮弗伤之也。须约界内界外。论伤不伤。界内则以三藏析色明空。而为拙度。乃以无疮为疮。已伤之矣。惟通教即色而空。非色灭空。名为巧教。乃以空为无疮之体。体之即神。名为弗伤。界外则以别教所诠但中。隔历为三。次修次入。名之为伤。惟圆顿教所诠圆中。即真即俗。烦恼生死为菩提涅槃。名为本自无疮弗伤之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三毒之中必属一毒。名烦恼心。了此修染即是性染。名般若了因。烦恼既即菩提。不须更破烦恼别求菩提。名为本自无疮弗伤之也。又此一念。属报得识阴。乃生死心。了此修恶即是性恶。名解脱缘因。生死既即涅槃。不须更破生死别求涅槃。名为本自无疮弗伤之也。

    ○六遣迦旃延尊者二。初如来来遣。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公曰。南天竺婆罗门姓也。善解契经。

    ○二尊者固辞三。初总辞不堪。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二释其所以三。初先叙折事。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

    如来说法。有二种优陀那。优陀那。此云印。一印印小乘经。而有五义。四义印生死。即无常苦空无我。佛以此印。印定生死。决定无常。不能令常。乃至决定无我。不能令有我。一义印涅槃。即寂灭印。佛以此印。印定涅槃。决定寂灭。无有烦恼生死。此对小乘之人。说世间出世间异也。一印印大乘。说诸法实相。印定生死烦恼决定是常。决定是乐。决定无所有。决定我无我而不二。决定法本不然今则无灭。今迦旃延覆佛所说。正小乘经。然佛说此法。在意而不在义。虽说无常。而在于常等。而迦旃延。不了佛意。虽破凡夫之执常。而又执乎无常。是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故大士于是呵而诲之。

    ○二叙其折辞二。初总呵生灭心行。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佛诸如来。唯是一印。说实相法。所谓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今小乘印。不得已而权说之。而意不在小。所谓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岂非小乘之印乃于一印开出。以袪凡夫执无常为常之情见。情见既除。而实相理显。乃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故知无常苦空之印。元在大而不在小。今迦旃。竟依小乘而说之。是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也。

    ○二别示实相之法五。初示真无常义。

    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如来说诸法无常者。正欲袪凡夫执生灭之无常以为常。是则无常者无生灭之常也。生灭常之情执苟除。则诸法毕竟不生不灭之体现。此如来说无常义。其在于是。其可以生灭心行而说之哉。

    ○二示真苦义。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如来说五受阴是苦者。亦欲袪凡夫执五受阴之苦而为有受用之乐。是则苦义者。示五受阴无凡夫无乐之乐。而不无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之乐。夫苦病既除。则四德之乐体现。岂不凡夫之苦义为圣人之乐义哉。

    ○三示真空义。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诸佛说空法。为度著于有。二乘虽破有。又复著于空。非独有本空。此空亦复空。空有二俱空。是名中道义。中道体亦空。是为毕竟空。于毕竟空中。何尝无诸法。而此诸法空。名诸法实相。如来说于空。是此真空义。

    ○四示真无我义。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

    我者。如来所证之真我也。无我者。无凡夫之着我也。是则此我即无我。无我乃真我。岂小乘之破我。外道之忘我。可跂及哉。

    ○五示真寂灭义。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肇公曰。小乘以三界炽然。故灭之以求无为。夫炽然既形。故灭名以生。大乘观法。本自不然。今何所灭。不然不灭。乃真寂灭也。

    ○三闻法获益。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

    ○三结成不堪。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约教者。无常等五印。印定三藏小乘之经。其义可知。唯实相印。可印通别圆三教。若约但空以明大乘。则印属通教。约但中以明大乘。则印属别教。约圆中以明大乘。则印属圆教。随机进解。初无定在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具足诸法。即真俗中实相。是不生不灭无常义。五阴一千当处即空。了无所起。是苦义。虽具诸法。而具无具相。是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一心诸法。即假即空。是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此心诸法。常自寂灭相。是法本不然今亦无灭。是寂灭义。

    ○七遣那律尊者二。初如来来遣。

    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公曰。阿那律。秦言如意。刹利种也。弟子中天眼第一。

    ○二尊者固辞三。初总辞不堪。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二释其所以三。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梵王亦具天眼。闻那律天眼。不知与己为同为异。故兴此问。那律则以己之即异而同者答之。故曰能见大千如观掌果。盖梵王天眼。因禅因福。隔生报得。那律天眼。因修因断。即生所感。故与之异。若彻见大千。此则同也。

    ○二叙其折辞二。初折其两端三。初正质两端。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

    ○二示两端义。

    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

    作相者。作意而有见也。无作相者。不作意也。作意而有见。同彼外道。作意神通。而亦有天眼通也。不作相者。不须作意也。既不作意。云何而有见耶。作相则堕于有。无。作相则堕于无。既落有无。岂真天眼。此第破那律非真天眼。非无似天眼也。

    ○三被折默然。

    世尊。时我默然。

    ○二示以中道二。初梵王启问。

    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二大士开示。

    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此文其所破者二。其所示者亦二。所破二者。一者外道作意有见。那律入定有见。二者作相有见。不作相无见。所示二者。一者诸佛常在三昧而见。二者不以二相而见。常在三昧。乃三昧中王。不以二相。乃中道佛性。此之天眼。与佛眼同体而异用。盖诸佛惟是一眼。以有五用故谓之五眼。

    ○三闻法获益。

    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见。

    ○三结成不堪。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约教释者。眼见有五。一肉眼。凡夫所具。能见森罗万象。隔皮肤不见五脏。隔纸瘼不见外物。二天眼。诸天所具。能彻见远近。陶铸无碍。有小大不同。四王彻见己身。忉利彻见小铁围内。以次而上。大小随相不同。至于梵王。则彻见大千。然外道与内教并鬼神等五通。此皆作意而有。与诸天感相不同。三慧眼。两教三乘并别圆破通惑菩萨所具。从真发显。能觉真空。四法眼。出假菩萨。既破通惑。又破尘沙。从俗发显。能照见俗谛之理。知病识药。五佛眼。唯佛能具。破无明惑。照中谛理。又前四人。各具一眼。惟佛一人。具足五眼。肉眼同凡夫见森罗。即碍而无碍。天眼通非碍。不妨于森罗。故曰不以二相见于佛国。慧眼而即俗即中。法眼而即空即中。佛眼照中道。亦双即二边。今那律天眼。因修而得。但是半头。若三藏果佛。则全头而见也。是则凡夫所具。非真肉眼。乃至那律诸天所具。非真天眼。故大士先以作不作折之。然后示以惟佛世尊不以二相见诸佛国也。

    观解者。五眼照属。不外三谛。今观一念即空假中。照真谛。即具慧眼。观俗谛。即具肉眼天眼法眼。照中谛。则具佛眼。

    ○八遣优波离尊者二。初如来敕遣。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二尊者固辞三。初总辞不堪。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二释其所以三。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者。天台大师净名疏云。时二比丘。共居兰若。一人他行。一人露卧。淫女采薪。盗行不净。伴比丘来。见而逐之。女人避走。堕坑而死。卧者疑犯淫。逐者疑犯杀。不敢问佛。来白波离。波离为其准律解释。若犯根本。令其学悔。若犯方便。令其忏兰。若本无心。令不须忏。

    ○二叙其折辞七。初诲当直除灭。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犯律之人。心已怀惧。又定其罪。则令悔箭入心坚不可拔。是为反扰其心也。当如下示。罪性本空。所谓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故曰当直除灭。

    ○二示罪性本空三。初约罪示。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若以罪为罪。宁无踪迹可寻。苟略罪以观造罪之性。则量等虚空。内外中间。俱不可得。罪即除灭矣。

    ○二约心示。

    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心为诸法之本。一切垢净因之而生。既知心净生净心垢生垢。岂不得观罪性本空而众罪皆灭除乎。是故结云心然罪然也。

    ○三约法示。

    诸法亦然。不出于如。

    岂惟罪然。而本净心净。以罪例法。则一切皆然。不知一切皆然。其来有本。其本者何。盖一切诸法。不出于真如之大本也。夫以一切诸法不出真如。则何有一法非真如乎。其罪性如此。可不知其所务而直除灭哉。

    ○三直以己示。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

    什公曰。心相。谓罗汉亦观众生心心实相得解脱也。今问其成道时。第九解脱道中。观实相时。宁见此中有垢不。

    ○四示其垢净。

    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众生由妄想故。生于颠倒。由颠倒故。而著于我。是则妄想颠倒与我皆垢也。能离此三。其心即净。亦无别有他净可得也。

    ○五示其垢本二。初示生灭不住三。初法说。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

    一切妄想。皆因缘尘分别之所生。所以缘尘分别者。又皆因不达诸法本空之所致。是故欲其想灭。须当推其根本。了一切诸法生灭不住无法可缘。则缘尘分别绝。妄想颠倒我相除。一切罪相自然灭矣。

    ○二喻说。

    如幻如电。

    ○三合法。

    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盖一切诸法。依无住本而立。理无住故。事亦无住。无住之法。卒难理会。故立如幻如电二喻以况之。初喻幻法本空是以无住。次喻其去速疾是以无住。待者假借也。如世间之法。此假彼成。能假所就。以有相故。而有假待。今观诸法。如幻如电。生者如斯。逝者如彼。本不相待。非独由有年月岁时暂住可以相待。即一念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六十生灭。是则生住异灭。刹那刹那不得停住。诸法如是。何有其相者乎。楞伽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此之谓也。

    ○二示妄见而有。有法。有喻。有合。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诸法皆妄见。法也。如梦等四。喻也。以妄想生。合也。梦中见衣食。不能令饱暖。炎中见河水。不能济热渴。水中见月影。不可以捞摸。镜中诸色像。不可以执捉。诸法亦如是。因妄见所生。无中而谓有。终不可取着。虽取亦不得。以不可得故。知罪性本空。

    ○六结成律行。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夫戒以防非止恶得名。独止于身口意不犯非真持律也。盖身三口四意三。末也。善遏其流。当杜其源。源者心也。苟能知罪性空。心无我。不颠倒。离妄想。则其心清净。而无垢染。邪非不起。诸恶自然不作矣。善解律仪。其在是乎。

    ○七为彼所??。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我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

    ○三闻法获益。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

    ○三结成不堪。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约教释者。优波离为二比丘如律解说。固是三藏中意。然凡是比丘。号名持律。未尝有不禀五篇七聚以为根本。又不可以大士之所呵遽焉弃事而尚理。如大士呵之本意。宜以理而融事。会小以归大。大者。即衍门三教。如通别圆出家二众。则五篇七聚。以为事戒。无生无量无作。以为理戒。菩萨则以梵网十重四十八轻。以为事戒。必事理以双持。大小而兼运。此如来之本意。大士呵示之良摸也。

    观解者。起缘尘分别之心。动身口意三业。于中生苦受乐受平平之受。是名犯戒。然于其中。有轻重之分。篇聚之异。能反究心源。达罪福无生。所谓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原无。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尚无福之可得。何有罪之可科。能如是观。是名善解也。

    ○九遣罗云尊者二。初如来敕遣。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公曰。阿修罗食月时名罗睺罗。秦言覆障。谓障日月光明也。此尊者六年处于母胎。母胎所障。因以为名。声闻法中。密行第一。因缘说长。具什公注。兹不繁引。

    ○二尊者固辞三。初总辞不堪。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二释其所以三。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佛不出家。当作金轮王王四天下。罗云不出家。当作铁轮王王一天下。

    什公曰。罗云失会。其旨有四。一不见人根。应非其药。二出家功德无量。而说之以限。三即是实相。而以相说之。四出家之法。本为实相及以涅槃。罗云不说其终当必得。故违理乖宗。受屈当时也。

    ○二叙其折辞四。初示出家而无有为之利三。初呵不应说利。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

    ○三示无利无德。

    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

    肇公曰。夫出家之意。妙存无为。无为之道。岂容有功德利乎。

    ○三结有利有为。

    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

    ○二示有无为之利二。初总示无为无有相之利。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肇公曰。夫有无为之果。必有无为之因。果因同相。自然之道也。出家者为无为。即无为之因也。无为。无利无功德。当知出家亦然矣。

    ○二别示无为有无相之利二。初先示无为之体。

    罗睺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

    肇公曰。伪出家者。恶此生死。尊彼涅槃。故有中间三处之异。真出家者。遣万累。亡彼此。岂有是非三处之殊哉。

    ○二复示无为之用九。初示所破所证。

    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

    有为有利。皆属于邪见。无为无利。乃处于涅槃。

    ○二示智圣受行。

    智者所受。圣所行处。

    有为有利。乃愚凡之行。无为无利。是圣智受行。

    ○三示所降所度。

    降伏众魔。度五道。

    出家比丘。名含三义。一怖魔。二破恶。三乞士。魔乐生死。其既出家。复化余人。俱离三界。乖于魔意。魔用力制。翻被五缚。因既怖魔。果必降伏。降魔怨已说法度生。是出家之能事也。余如前说。

    ○四示所净所得。

    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二乘但得慧眼。菩萨乃得法眼。惟佛世尊方具佛眼。是则直至成佛。方名真出家也。信进念定慧。既名为根。复名为力。入道根深而后有力故也。今云净五眼已。后言根力。是则根力可约六即而判。今是究竟即也。

    ○五示不恼离恶。

    不恼于彼。离众杂恶。

    居家自树。各立封疆。彼此相侵。故有恼乱。出家闲旷。犹若虚空。返照心源。根境无犯。故能不恼于彼。即一切杂恶。亦皆远离。

    ○六示摧伏超越。

    摧诸外道。超越假名。

    肇公曰。日月不期去闇。而闇自除。出家不期摧外。而外自消。

    什公曰。缘会无实。但假名耳。若得其真。即于假不迷。故名超越。

    ○七示所出所无。

    出淤泥。无系着。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

    出爱见之淤泥。无三界之系着。既无能受之妄我。故无所受之诸受。若能如是。复何扰乱者哉。

    ○八示内怀外护。

    内怀喜。护彼意。

    肇公曰夫扰乱出于多求。忧苦生于不足。出家寡欲。扰乱斯无。道法内充。故怀喜有余。护彼意者。什公所谓能奖顺众生。不乖逆其心也。

    ○九示所随所离。

    随禅定。离众过。

    一切众过。莫不皆因散乱而生。能随禅定。则心不散乱。不散乱。则一切众过自远离矣。

    ○三结成是真出家。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四劝诸长者子出家三。初大士以佛世难值劝。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二长者子以父母不听辞。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三大士以发心即出家劝。

    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是即具足。

    夫所出之家有三。而所贵乎道者亦三。一家也。二境也。三心也。虽出父母妻子之家。而未出六尘之家。非真出家也。虽出六尘之家。未出心识之家。非真出家也。必三者俱出。方真出家矣。夫身虽出家。而心未出家。非真出家也。心虽出家。而身未出家。亦非真出家也。必身之与心。两者俱出。真出家矣。此约中下之根而言之也。若上根之士。身虽处俗。而心恒出家。即大士所示发无上道心是真出家。此则空有俱出。中道亦忘。无徒切发心之名。而无出尘之行。庶不负大士之圣言也。

    ○三闻法获益。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三结成不堪。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约教释者。大士所示出家。无有为之利。有无为之功。四教皆得言之。惟观其进解之何如尔。夫有为者有也。无为者空也。藏通三乘。皆能出有相之家。以入无相之家。虽名出家。非真出家也。别教菩萨。虽能出空有之家。以入中道之家。非真出家也。必圆顿菩萨。二边之家既出。即中道之家亦空。是真出家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空。即出有相之家。观一念心假。即出无相之家。观一念心中双遮二边。即出二边之家。双照空有。即出中道之家。如是观心。是真出家也。

    ○十遣阿难尊者二。初如来敕遣。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二尊者固辞三。初总辞不堪。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什公曰。梵云阿难。秦言欢喜。弟子中总持第一。问曰。阿难持佛法藏。即其所闻。足知无病。云何不达。答曰。真实及方便。悉是佛语故。二说皆信。又云。阿难亦共为方便。

    ○二释其所以二。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生公曰。晨非乞食时。必有所以。是故问之。

    ○二叙其折辞三。初大士诲敕五。初诲如来无病。

    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言。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

    什公曰。小乘人。骨金刚。肉非金刚也。大乘中。内外金刚。一切实满。有大势力。无病处故。

    灯曰。如来与菩萨。及二乘力士。体虽不同。皆名金刚。以其至坚固故也。凡人死后。肉烂骨存。悉皆散脱。惟金刚身。乃琐子骨。钩锁连环。提如练锁。终无散脱。

    ○二诲默往弗谤。

    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

    ○三诲以劣况胜。

    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

    什公曰。有阿罗汉。名薄拘罗。往昔为卖药师。语夏安居僧言。若有须药。就我取之。众竟无所须。唯一比丘小病。受一诃梨勒果。因是九十劫。生人天中。受无量快乐。但闻病名。而身无微患。于此生年已九十。亦未曾有病。况佛积善无量。病何由生。

    ○四诲行矣遮谤。

    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

    ○五诲佛身超胜。

    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

    有二种三界。一界内三界。是中众生。不能免分段之疾。一界外三界。是中众生。不能免变易之疾。如是三界。佛皆过之。尚无变易之疾。岂有分段之疾。漏与无漏。准说可知。是则佛身者无为之身。岂堕世间分段寿量之数。而云身有疾乎。

    ○二尊者愧误二。初尊者怀惭。

    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

    ○二空声告谕。

    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吴门大祐禅师云。五浊者。楞严云。譬如清水投之沙土。土失留碍。水亡清洁。泪然浑浊。由此五浊。理水亡清。而有五种浊名。一劫浊者。梵语劫波。此云时分。从减劫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四浊增剧。聚在此时。瞋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馑起。愚痴增剧。疾疫起。三灾大起。故烦恼倍隆。诸见转炽。众浊交凑。如水奔昏。二见浊者。身见边见戒取见取邪见五利使。乃至六十二见等也。三烦恼浊者。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乃至百八烦恼等是也。四众生浊者。揽五阴见慢果报。立此假名。五命浊者。刹那生灭。摧年促寿也。详释于圆中钞。须者往检。果报因缘经云。如来无疾。为化婆罗门。自恃智慧。广求邪道。悭贪嫉妒。骄慢佛乘。于是如来善巧方便。假名有疾。权现三圣诱婆罗门。先令菩萨向婆罗门家化一乳牛。腹产二子。心性狼??。好伤人命。佛遣阿难。而往乞乳。婆罗门未谙佛意。见阿难来。嗔心顿起。便语妻言。我今正欲令牛践害阿难。故言尊者尊者。可往牛所。任意自觅。牛见阿难。蹲踞告言。尊者。佛欲我乳。可当??左乳留右乳。??右乳留左乳。何以故。我有二子。以我乳为命尔。牛二子亦复蹲踞。启告尊者。我今甘当受彼水草。此我母乳。尽当奉佛。婆罗门见牛如是。深生敬仰。叹未曾有。即将种种妙宝。及诸眷属。持往佛所。散华供养。求佛悔过。佛与说法。证无生忍。此佛化婆罗门之本意也。约教释者。论四教果头之佛。约法华跨节而言。同是一佛。所有法报之身。皆无有病。今但论所垂之应。说有病无病尔。藏教果头。既是劣应。示王宫生双林灭度。生灭之身。安得无病。即今文诸天所告是也。若通教人所见之身。是为合身。所垂之应。如水之波。已不言病。况别圆法报。而言有病哉。盖所垂之应。即体即用故也。

    观解者。空假二观。未即中道。可言有病。中道妙观。双遮双照。何病之有。然即空假而中道。病即无病。即中道而空假。不妨示现而有病也。

    ○三结其慧辨。

    世尊。维摩诘智慧辨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二略叙五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佛大弟子。有千二百五十人。示现受折。当不啻此。今举弟子中上。上首既折。余人可知。盖舍利弗智慧第一。乃至阿难多闻第一。此十人夙昔之所长也。维摩弹折。则多舍其所长。而攻其所短。故舍利弗以宴坐弹。目连富那迦旃延三人。以说法弹。迦叶须菩提。以乞食弹。那律以天眼弹。优波离以持律弹。罗云以出家弹。阿难以乞乳弹。夫舍所长。则已失其故。攻所短。则易夺其新。即以小而攻小。尚措口之不暇。矧以大攻小。以顿攻渐。以圆攻偏。能当其锋。故诸弟子。一遭其折。鲜能置喙矣。虽然其中所为。又有深故焉。正以诸大弟子。心耽小行。当声闻像。以出家行为第一。持律行为第二。乞士行为第三。宴坐行为第四。侍师行为第五。说法行为第六。此之六行。方是修因获阿罗汉果。感报六通。乃为之果。经举十人。合为七事。则涅槃之圣行全。弟子事师之道立。弹之斥之开之示之。俾回小以向大。获生酥益。成法华开会之方便。经之深故。其在是乎。

    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五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