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住娄东古兴福禅寺沙门 济时 述

    △五总结大意。

    问。阿难到此身心犹未净耶。抑所悟未彻耶。曰。有二义故。一阿难所悟是解门。非行门故。悟得平等理是素法身。无功德庄严故。二阿难传持教体。要彻尽法源故。如阿难生同佛时。承佛圣功。开示悟入。假如后世无有成范。教修学人从何入道耶。是故说圆通之后。重示三无漏学。以备教体云尔。岂是阿难身心未净。而悟未彻也哉。不然。而今人小有开发。便拨去戒律。公然啖酒肉。近淫色。自谓一切不妨。此乃是天魔外道法。非佛法矣。不知悟后奉戒尤谨。不惟自励。抑且励人。所谓处处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是也。故于未说定慧之前。先提四重禁。为后学入道之榜样也已。

    一劝持戒。

    阿难汝问摄心(至)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阿难下劝持戒。汝问摄心句。即牒前阿难请云。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佛答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故知定慧从戒生。于是先说四重律仪。以为基本。本既不生。枝叶自无。枝叶。即指余戒也。身三口四。举其粗为重。色香味触。举其细为小。是为余戒相也。总之轻重大小俱无犯。自然心地清净入得三昧矣。

    △二劝持咒。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至)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宿习下劝持咒。前来广示戒法。制止现业竟。犹恐宿习障重不能入道。故劝持般怛罗咒。梵语萨怛多般怛罗。此云白伞盖。是取神咒功能而言也。何以知之。伞盖者。王侯贵人之威。大将勇健之标。以此镇之。小人自然退匿。魔军自然摄伏矣。此神咒者无为心佛所说。无见顶相之法。以此诵之。宿习自然除灭。报障自然不生矣。且咒乃鬼王名。又是密令之称。若诵此咒时。得身秘密。口秘密。心秘密。全体是定矣。除是之外。别有定法。我不信也。

    △三引事证。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至)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且汝下引事证。登伽恩爱。便是宿习。生为淫女。便是报障。且一闻神咒。宿障消除。成无学道。证果为是易也。况声闻断习。依此诵持。譬扬尘于顺风。入道有何难乎。

    △四示行法。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至)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若有下示行法。持戒修定非徒事尔也。要必有法。乃得其情。何谓法。如形端影直。师严道尊。故于将事之先。择一清净大沙门为师。若无有师。所学必不成就。何也。威音王前。无师则可。威音王后。无师则不可。以此观之。要有师法为准。师得其法已。然后闲居诵咒百八遍。闲居者。调伏身心是也。诵百八遍者。灭百八烦恼是也。烦恼既灭。身心复净。便是好器。故以道场表之。然道场非为美观也。非图悦耳也。将必缘境以发心。缘心而求悟也。故请现住十方如来灌顶者。乃是感应道交之意尔。

    △五明感应。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至)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阿难下。明感应。持佛净戒。即是戒学也。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即是定学也。六时行道不寐。即是慧学也。此三学法。四众皆得行持。果到心精冥一地位。我自现身摩顶也。何谓摩顶。学道要须妙悟。如妙悟得。便是佛摩顶矣。何也。觉无二觉故。何谓现身。既有妙悟。要须彻见自己。如见自己。便是佛现身矣。何也。体无二体故。又前十方如来放光灌顶者。即是始觉。以始觉从缘。故说十方如来灌顶也。今佛自现身摩顶者。即是本觉以本觉无所待。故说我自现身也。

    上来因说戒相带劝行神咒。及请佛灌顶者。盖抑有故尔。夫众生惑业有浅深。而报有轻重。如浅者即六根对境所起见思无明惑缠在界内。所谓现业是也。现业轻易脱。但秉于戒。心自止尔。如深者即八识中所含尘沙无明惑。缠在界外。所谓报障是也。报障重难脱。要仗佛力神咒力所熏方尽。至于最极深细者。即觉明体上。俱生无明惑。缠在界外。所谓根本烦恼障是也。根本惑又细难除。进修位中。断一品无明。证一分真如。直至妙觉。金刚道位全是真如。无明方始尽矣。故说三无漏学。正除三障与三惑。是为最初方便。三种决定法也。然戒学具见上。其定慧合当详明。

    △二定学二。一颁示坛法。二宣说神咒。

    一颁示坛法四。一禀明坛法。二正示坛法。三示行法。四明得失。

    一禀明坛法。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承前开示戒学。因劝结界建立道场。夫道场者。行人所履之处也界者。行人所缘之境也。境则有十而处则一。今问若何使一而摄于十耶。云何使十而摄于一耶。若一摄于十。乃是一相三昧。若十摄于一。乃是一行三昧。阿难已悟成佛法门。已知修证无学道。但为末世修行方便。以何为法。故禀明于世尊尔。

    △二正示坛法。

    一涂场地。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至)合土成泥以涂场地。

    场地表法。姑依诸家所见。余不论。但取本经题意释之。盖心元无相。相必显于色。今取雪山白牛。和以旃檀者。是非一色耶。一相耶。以一色而为相。相是无相。无相为相。是之谓密也。盖法非有因。因必彰于觉。今取牛之茹退。藉以涂地。是非一因耶。一觉耶。以一因而为觉。觉是非觉。非觉为觉。是之谓因也。由是言之。以无相为相。相是无相。故谓之如。以非因为因。因是非因。故谓之来。但来而不能如如而不能来者。凡夫也来而能如。如而能来者。佛也。故称如来密因修证以此。大概此因太高。初学分中。决无有能行者。虽无有能行。亦必因是而学焉。故取雪山白牛之粪以泥其地尔。

    其次不能者。别当去地五尺。和以十香。亦可得为行也。何者去地五尺者。去五浊是也。和以十香者。十波罗密是也。又取其黄土者。自觉也。以涂场地。觉他也。以自觉觉他。能行此十行。细罗为粉者。此菩萨万行也夫。故别取黄土。和以十香涂地尔。

    △二示坛形。

    方圆丈六为八角坛(至)水中随安所有华叶。

    前既涂其场地矣。今又为坛。坛必起土为之。如行人因佛功德。发起信乐之心。信乐如来不思议。信乐诸菩萨万行庄严。故以坛表之。方圆丈六为八角形者。盖觉位似圆。信位似方。亦如法华八方。各二面故成丈六。此坛之形量也。形量既立。信位已彰。当求妙法。妙法不离。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最初之便法也。故以金银铜木四种表之。金银有坚明之义。表妙止妙观之法也。铜有通入之义。表禅那圆通之法也。木有花果始终之义。表最初方便之法也。钵具应量之器。表三乘具何等之机。具何等之量也。盛八月露水者。八月乃天地之中阴阳之正。养以定慧之水。以清凉其心也。随安花叶者。亦如莲花有含敷之义。故以花叶浮于水中。正表性中含因觉之花者是也。

    △三示供法。

    取八圆镜各安其方(至)以奉诸佛及大菩萨。

    众生不觉。所以遍迷。菩萨修行。宜应体觉。所以悬镜于八隅者。表其智觉也。又花则显其色。香则明其触。众生之惑也。今则不然。无令见火。乃心止不缘者也。牛乳煎饼沙糖酥蜜。众生之贪也。今则不然。一一奉诸佛菩萨。乃反妄归真者也。已上示奢摩他法。又六根对境。一一皆有智兼。故八方数具十六。盖镜表智。花表觉。八方十六者。亦表智觉遍彻之象也。

    每以食时若在中夜(至)张于门侧左右安置。

    夫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者。此善譬者也。今以食时调合。表正法也。水沐其炭。表不着也。酥投其炽。表不味也。不味与不着。非正法而何。此所谓善譬者也。又以法观身。根自不生矣。以法观尘。境则无生矣。不生与无生。非正观而何。此所谓近取诸身者也。又坛中遍悬幡花。于四壁间。敷设形像。此所谓远取诸物也。若远取诸物。物非其物。无非圣真。若睹圣真。无非一觉。既同一觉更有何事耶。此所谓善譬者也。已上表三摩钵提法。者以别安小火炉。以表观法尔。又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一句是总。应于当阳下。别列如文。

    又取八镜覆悬虚空(至)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前取八镜围绕华钵者。表止观定慧法也。何以明之。华中有钵。钵中有叶故。今取八镜与内钵相对者。表圆通无碍法也。何以明之。内外镜光。彼此融摄故。又华钵表众生之机。圆镜表诸佛之智。诸佛之智。无众生之机不显。众生之机。无诸佛之智不了。故以内外悬镜表之。又显重重无尽故。假如一镜摄一华钵。八镜亦各摄一华钵。不但八镜各摄华钵。即一镜内有八镜各摄一华钵。就一镜内八镜亦各摄八镜。各有一华钵。一镜如是重重无尽八镜亦如是重重无尽。内镜如是。外镜亦如是。所谓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矣。此是不思议境界。无碍慧法尔。举事全理举体全用行人了此。即证无学道矣。已上表禅那之法。故取所安之镜。方面相对尔。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至)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三七修持。各有所以。初七礼佛持咒。礼佛则敬其所止矣。持咒则遮其现业矣。此表戒学法。断现障也。二七专心发愿。专心则无异缘矣。发愿则有所定矣。此表定学法。断报障也三七一向专持神咒。一向则历位可阶矣。专持则感应为速矣。此表慧学法。断烦恼障也。此总标初方便法。故以礼佛发愿持咒为示尔。已上通前四节为入坛行法。表示后世。令行人依法修持。必使身心净如琉璃。然后菩提可冀。魔事不生也。

    △四明得失。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至)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坛法必十人者。表十方同觉也。又以一人为师者。表智觉为率也。又十人以一人为标。一人以十人为的。若失其的。则虽有妙匠。无以施其法矣。若失其标。则虽有巧学。无以展其智矣。是故有一不清净。如是道场。多不成就。问。一人不净。有九人在何多不成耶曰。此是互遍互摄之法。如一处失。则余处亦亡矣。比之镜钵。若一镜阙。则余钵亦亡矣。故曰如是道场。多不成就。是为所失。若果师得其资。资得其法又无有所阙。自然圣果可期。学道有进益矣。是为所得。

    须陀洹。名入流。谓入圣流也。今所谓入流者。非入阿含小圣之流。乃是预闻方等大圣之流也。若入方等大圣之流者。决定自知成佛矣。

    △二宣说神呢五。

    一请说。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至)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阿难前遭登伽以梵天邪术所加。误堕淫室。佛敕文殊。密诵神咒??护得脱。然未亲闻显说。于是重请世尊(云云)。

    △二佛现神变。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至)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肉髻者。即佛无见顶相也。众生所以有见者。盖是识情矣。佛无情识。故无有见。以无见而见。故托之肉髻。肉髻即见也。即见是无见。非乃心之光也欤。故曰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心地有光。即是有相。有相即是有觉。故曰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千叶宝华。是非心之相乎。有化如来。是非心之觉乎。觉既称化。化是无碍也。化既无碍。不妨化化。化百宝光。化十恒河沙者。是心之妙用也。化金刚密迹之容。化擎山持杵之威者。是心之妙力也。有是力。有是用。必有所谓矣。彼神咒者。是非心之不思议所演密音也耶。大众不能测议。故生畏爱尔。

    △三正说神咒。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至)虎??都嚧瓮泮莎婆诃

    咒语古所不翻有五意。一是佛密语。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余无能知故。二是总持一含多义故。三是鬼王名呼之令守护故。四是佛印。佛佛相授故。五是不思议。非心识境界故。有此五意故不翻也。余谓不翻甚善。即翻亦无所谓。何也。此是佛密意。不思议之法也。既称佛密意。非他人所知。胡能翻得乎。既称不思议。非意识所测。又焉能翻得乎。故曰不翻甚善。虽然。佛非密语。但众生触处不了。谓佛是密语也。又佛非不思。佛是雅思渊才文中王。岂曰不思乎。但众生所思是五蕴法。非能离五蕴而思谓佛不思也。大概佛以出情之法。度世间五蕴。令离诸苦而得解脱。佛以真语度众生所知令达无生而证寂灭。是故佛令人诵此咒。人若诵此咒。全体是楞严大定矣。何以知之。若人心念而不着意识。便是心秘密。口诵而不关语言。便是口秘密。身行而不起身见。便是身秘密。三轮一一秘密不思议。非楞严大定之谓乎。故知佛令人诵此咒。者正示人习定之法也。不可不知。

    又此心咒。与观音所证寂灭心是同。观音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今若持诵神咒。得秘密法门。便是同寂灭心也。既得寂灭心。复生二种益。一者生诸佛益。二者与众生益。有此二益。故劝行神咒尔。

    △四叙神咒二种益四。

    一述正觉益。

    阿难是佛顶光聚(至)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此十一种生诸佛益也。悉怛多般怛啰者。总标咒义之名也。其义解见上。所言咒心者。非谓咒有是心也。乃是行人所持之咒咒心也。然此咒心。不依根尘所起。不落二边空有。但得一心持此神咒。即是寂灭心。即是楞严大定之心也。十方诸佛。以此出生。以此成无上觉。以此降魔转法轮。拔济群苦。度诸横难。亦如今日悲救阿难。摄受亲因。乃至最后入大涅槃。付嘱佛法。遗教将来。一期始终。无非此个咒心尔。于是知此心无尽。此咒亦无尽。尘劫是无尽。所演章句亦是无尽矣。

    亦说此咒下。示不持之失。且此咒既名如来顶。在如来已度轮回。已证寂灭道。尚能受持不忘。况有学未度轮回。未到如来地位。不持此咒。而欲证果而无魔事。岂可得乎。是为所失矣。

    问何谓受持曰。即是将心印咒。将咒印心是谓受持也。何则而今修行人。或执心是空。以空心修行。此魔说也。假饶此心施于家常日用之间。还空得乎。若空不得。妄以空心修行者。非是魔说耶。又或执心是有。以有心修行。此亦魔说也。假饶此心至于死时。昏时。正睡着时。还有得乎。若有不得。妄以有心修行者。是非魔说耶。由是观之。佛为断此魔故。教人持此神咒。且正持时。说有不得。说空不得。当此之际。佛也觑不见。魔岂能侵之乎。何者。心入正觉故。以正觉之心。诵是神咒。是谓咒心也。

    △二述有情益四。

    一受持得三益。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至)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此受持得三益也。阿难下述身受益。随所国土标其处也。所生桦皮。标其物也。谓书写不必一种。所可书者即书。带持不惟一身。所可带者即带。此虽不诵。亦得沾益。是故毒不能害者。即是身受益也。阿难我今下。更开二益。若我灭后下。述口受益。口能持诵。或教他诵。离五种怖畏。谓水火及诸嗔毒魔魅与恶觉等。不惟不害。皆领深恩。且得口成甘露者。即是口受益也。阿难当知下。述心受益。心持不拣散乱与无定。但心忆口持。得诸神随侍。散乱尚然。况决定心念耶。自然菩萨加被。心精发识。且既发识开悟。永劫不忘者。即是心受益也。已上劝持得三益是矣。

    △二述广益。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至)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从第一劫下。不生恶处益。药义等是鬼趣。有形等是异趣。言第一劫者。持咒初因之时也。最后身者。持咒得果之时也。从初因至于得果。中间生生不堕恶处者。乃是咒功胜也。至于读诵书写供养。不生不乐处者。亦是显咒功尊贵矣。此诸众生下。佛。与功德益。假如此人自身无福。因持咒功德。故十方如来与之同生。是佛与之福也。又同生喻恶义树。其子生必三颗同蒂。持咒熏习亦类此果。不分散矣。是故下。成妙行益。是故者承上文之意。即对上文身带持而言也。因带持神咒故生生不堕恶处。又自身不作福。十方如来与之者。遂错谓单持神咒。不修妙行。盖妙行以六度为首。今略举二三以足之。乃见妙行元备矣。又破戒与未精进。指出家二众言。不清净与不持斋戒。指在家二众言。已上广其众益。持咒生于乐处。又佛与之福。兼成妙行。便是广示众益也。

    △三销其罪业。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至)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阿难下。总标轻重之业。纵经下。别开轻业。饮酒啖辛及着不净等。是遮罪。遮其不起。若犯此。则是故违。不忏当堕。

    若造下。别开重业。淫杀盗妄等。是性罪。若犯此。则是极恶。不通忏悔。所谓弃罪也。已上即是现业。阿难若有众生下。即是宿业。佛意谓心地若有纤毫疑念。则与咒体不得相应矣。是故言行人于未持咒前。设犯禁戒。若轻若重。若现业。若宿业。今得持咒犹汤沃雪。一时销灭矣。盖咒体如汤业性如雪。妄不敌真。故消殒尔。

    △四随其所愿。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至)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咒是咒愿。人有所求。持此神咒。无不遂愿。如男女嗣续。身命色力。报生中土。皆是人之所欲。但诵神咒。无不得者。乃见咒力之大也。

    △三述器世间益。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至)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