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楞严经指掌疏卷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京都拈华寺贤宗后学达天通理敬述

    嗣法门人(兴宗祖旺誊清怀仁祖毓较字)

    三显见不灭四。

    一会众因悟请益。二匿王疑断求决。三如来通为显示。四王等踊跃喜庆。

    初。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

    ○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初因悟庆快。阿难大众。既闻是心之示。复闻不动之诲。则非心名何之惊离此更无之怖一时顿释。故云身心泰然。泰然者安舒义。谓内心既安。外貌亦舒。所谓庆快平生是也。

    ○念无下念昔形今。遥忆最初莫穷其始故曰念无始来。晦昧本有转成赖耶。虽能生诸缘乃缘所不及。故云失却本心。内摇外奔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故云妄认缘尘。缘尘即六处识心。分别言其用。影事显其相耳。今日开悟者悟见性是心。其体不动。法身再续。慧命更延。故云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反显失却本心如背母失乳。妄认缘尘如身悬命危。今昔相形何庆如之。上云身心泰然者以此。

    ○合掌下具仪希益。愿闻等非彼言请。乃经家描写其意。良以上科中境动而见性不动其理易明。至于头摇见转身动心移而言一动一不动者其义难分。故尔合掌礼佛。其意盖欲如来显出此心所以为真为实。显出此身所以为妄为虚。必令现前生灭之身。与不生灭之心。二者一一发明其性体。庶取舍定而不至颠倒行事矣。会众因悟请益竟。

    二匿王疑断求决。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初曾闻断灭。灌顶云。域中四大道为第一。人法王中出世为胜。今问道于法王。礼须起白。我昔指楞严已前。诸语词也。如上两科诲敕楞严乃有。故已前未承此明正法未及染神。显邪说易入也。见迦旃延等出先入邪说。迦旃延此云翦剃种。姓也。名迦留鸠陀。此云牛领。其人计罪福苦乐皆自在天作。毗罗胝此云空城。是其母名。子上加之字依主释也。自名删阇耶此翻圆胜。其人计修苦行以酬往因。此外道六师中二。虽说道不同皆宗断见。故曰咸言。死后断灭者谓灵随气散无复后世。此方迂儒亦多同此计。但不名涅槃其为害少细。涅槃此云圆寂。或灭度或寂灭等。虽有多义犹以不生灭为要。彼迦旃延等反以断灭名之。信其说者必至拨无因果妄为圣证。正言不入。诸佛不度。其为害不可胜言。此匿王未闻正法先受其惑也。

    ○我虽下述疑求决。值佛即指今日。染邪既久领见未深。舍非决定取无果敢。故自述犹疑。疑而云狐者以狐性多疑。渡冰听水再四不果。人之多疑者似之。既犹狐疑但是似领未到不生灭地。故求如来云何发挥。云何者云何设方。发挥者极力显示。其意盖欲现量亲见体证。了知此心必到不生灭地而后已也。

    ○今此下代众达情。诸有漏者意指生死凡夫。现在人天中者。以彼唯慕有漏。方欲舍生趣生。一闻断灭各各惊疑。故云咸皆愿闻。后文与王同喜即此众也。匿王疑断求决竟。

    三如来通为显示(真妄混淆会众请示。死后断灭匿王求决。如来圆音一唱。随机各符其心。故云通为)三。

    一显示此身虚妄。二显示此心真实。三结示现前二性。

    初(此与下二科。乃克就经文而立。以前文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等极难销会。故分而科之。庶请酬相应对阅自知)二。

    一略彰变灭。二详叙变灭。

    初三。

    一徴定此身终灭。二问答必灭之由。三印其所说不谬。

    初。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初问身常变。佛告大王者。欲于此身显示虚妄生灭性故。正脉云。以王发起者有二意。一就王老相易示迁变。二显身无常至贵不免。愚谓此二意似合四悉前二。若兼对治断见指示不生灭性。则四悉具矣。就匿王示会众。故言汝身。世人多以身之现在不觉迁变。故特约现在问之。因求反徴故曰今复问汝。金刚帝释宝也。有坚利二义。今取坚义故曰常住不朽。惟法身可以同此。若复肉身乃父母所生。有为有漏安得不坏。如来明知故问者。恐其耽着世乐不复警念无常法故。

    ○世尊下答以终灭。终者究竟义。从犹归也。言此身本属无常。纵以宿因报感长年。而会必有离究竟归于变灭。此亦因闻断灭惧其速死。时时体验此身故所答不谬。

    二问答必灭之由。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初问知灭由。人皆曰少壮同体。百龄一质。所谓徒知年往不觉形随。而匿王独能超出常情。审知变灭必有所由。故问以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世尊下答以观知。我此句。先以判定此身是无常变坏法故。因是无常变坏。所以虽未曾灭谛观自知。我观现前者即谛观现前生灭身也。念念迁谢者如前念延至后念。则此身故熊已随前念而迁谢故。故态既谢。则后念之身又是一新人矣。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但新无常新故曰新新。谓新而复谢。谢而又新也。一念既尔。念念皆然。故曰不住。由不住故。须臾变新作故。故曰如火成灰。灰无常灰。顷刻转故为新故曰渐渐销殒。谓销殒故灰显露新火也。亡亦殒义。正由殒而复新。新而复殒。无所底止故曰殒亡不息。现前既尔将来亦然。故云决知此身当从灭尽。正脉云。只此数语便可警念无常。剧贪世务者宁不惕然。

    三印其所说不谬。

    佛言如是。

    观现前迁谢。知当归灭尽。于理极成。故印以如是。略彰变灭竟。

    二详叙变灭三。

    一今昔殊异。二时年迁变。三细沉知灭。

    初。

    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世曾。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

    ○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初佛令自较。王重出世以佛为尊。佛尊世法以王为大。递互相恭。则佛法得世法以行。世法资佛法以立也。龄同年。从犹随也。言匿王生年六十有二。虽未极衰极老已随衰老之列。颜色相貌自不如昔。况复童时。问以何如者令其自较。何所似于童子时也。

    ○世尊下承教历述。始生曰孩。始行曰孺。所谓孩提之童是也。皮不枯悴文不粗涩故曰肤腠润泽。肤者身之皮表。腠者身之文理。滋润滑泽。亦孩提所固然耳。年至长成者。谓二三十岁长大成人时也。精神方以周足故云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者。即现前六十二岁已觉颓败时也。不久便至极暮故云迫于衰耄。迫近也。七十曰衰。八十曰耋。九十曰耄。至此则极暮矣。

    ○形色下结显迥异。形色者形容颜色。枯悴者枯槁憔悴。非若童时之肤腠润泽。精神者精血神气。昏昧者血衰气微。非若少时之血气充满。发白面皱者迫于衰。逮将不久者近于耄。逮犹及也。如何见比者犹言怎么能相比也。充盛即少壮之时。少壮之时尚不可比况复童年。自觉其迥异矣。

    二时年迁变。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

    ○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初如来引说。意谓据汝所说形容朽于昔年。想从昔至今应非顿然便朽。汝向亦自觉乎。

    ○王言下答以渐至。变化者变少为壮。化壮为老。密移者行迁业运。密密变移。此系幽隐妄想凡夫粗心莫辩。故曰我诚不觉。庄生喻夜壑负舟孔子谓不知老至皆此意也。寒暑渐至者据理拟对。言我虽不觉。以理拟之。盖是寒来暑往迁变流易渐渐至此。诚如佛言不顿朽耳。

    ○何以下徴释渐义。我年二十等长不如幼。三十之年等壮不如长。于今六十等耆不如艾。盖十岁名幼。二十为长。三十曰壮。四十谓强。五十称艾。六十号耆。中缺艾不如强强不如壮者超略言之。可例知故。由此后后不如前前则寒暑渐至可知其概矣。灌顶云。因果经。释迦谱。并明匿王与佛同日而生。则楞严说当佛六十二岁。属般若时非余会摄。

    ○三细沉知灭。

    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

    ○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

    ○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初牒前粗推。我见密移者谓如我上说。是我所见密密迁移之行相也。殂落者死之异名。古释云。魂升于天曰殂。魄归于地曰落。今则但取迁变之义。犹云虽此迁变尚未是不觉之密移。以其间迁流变易且限十年言之。

    ○若复下就中细思。言上来十年一变尚属可见。降斯似非所觉然亦未之思耳。设若令我微细思惟。自觉不待十年。故曰其变宁唯一纪二纪。纪谓十二年也。今则不必十二。但是牒前十年以变其文。犹云岂唯十年二十年一变也。实为年年有变。月化日迁准此可知。

    ○沉思下沉观知灭。沉思者沉静其意而思。谛观者谛审其几而观。刹那翻最少时。俱舍云。时之极长名劫波。时之极少名刹那。重言刹那者言不唯日迁。实为刹那刹那之间即有变更也。仁王云。一念中具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是知刹那犹在念中。既刹那有变。则一念一念之间皆不得停住矣。既念念不得停住。验知将来毕竟无常。因云故知我身终从变灭。显示此身虚妄竟。

    二显示此心真实二。

    一问答许示。二借事显发。

    初。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初牒悟示问。佛告大王者。欲于此心显示真实不生灭性故。见变知灭是王所悟。牒之为发问之端。灭中不灭正王所迷。问之为发悟之机也。

    ○波斯下秉心实对。匿王正恐断灭。忽承不灭之问。急于求示。故合掌秉心而白。我实不知者非是谦伪。若果其知之自不惑于断见。

    ○佛言下许示不灭。言汝既不知我今即于生灭身中示汝不生灭性。

    二借事显发二。

    一引叙观河。二例水显见。

    初。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问以几时见水者。欲取童时之见与今耆零之见显不变也。答以三岁即知者。正显孩提之年已同耆零时之性故。恒河正音殑伽河。此云天堂来。以此水自雪山顶阿耨达池流出。状其来处最高故。提抱曰携。朝礼曰谒。耆婆此云长命。国俗祀之乞寿。慈母为子因携之而谒焉。

    二例水显见二。

    一先辩能例之水。二次显所例之见。

    初。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

    ○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初牒身有变。二十之时等牒前粗推。约十年一变也。乃至等超略三四五十。言六十故。举整略零故不言二。日月岁时等牒前细推。极念念不停也。时即刹那。日月岁逆次说故。

    ○则汝下例身问水。三岁至十三且约十年问也。其水云何者。言身既十年一变。未知十年之内水性亦有变不。亦故问也。

    ○王言下答以无异。言宛然无异者但取其湿性不改。碧色同前。若以水势言之。则十年之内不无泛涨缩消之异。乃至等超略三四五十。言六十二亦且以十年不变答之。

    二次显所例之见。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

    ○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王言。不也。世尊。

    初牒面有变。前科牒时年迁变之文。此科牒今昔殊异之语。其面必定等据所伤以断其必变也。

    则汝下例面问性。今时与童时者约今昔相形为问。见有童耄者耄取衰老之义。非指九十岁言。言面既今昔有异。未审二时观河见性亦有异不。以童耄即异也。

    ○王言下答以无异。例上水性不改。因悟见性体同故直以不也答之。然亦唯取始终能见。若以根言。则六十年内不无清明昏华之异。(问。不动科中。已知身动而见性不动。与此何异。答。前虽已知。但一时觉照而已。至若现前生灭与不生灭实无智以自分。今佛假匿王历历显出。而阿难等前此所觉所照自应转更增明。非彼若也)显示此心真实竟。

    三结示现前二性二。

    一正以结示。二怪责轮迷。

    初。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皱约颜貌仍取殊异中文。变约时年仍取迁变中语。然面皱而见性不皱身心之妄真判然。皱变而不皱非变身心之虚实攸分。变灭而不变无灭则生灭性与不生灭性各有发明。会众之请至此酬矣。

    二怪责轮迷。

    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云何者怪责之词。言既具不生灭性依之修证便超生死。汝等云何不取。反在生灭身中甘受汝之生死。自取轮转。已是错矣。而犹引彼末伽黎等一类外道都言此身死后全灭。岂非错之又错。真为迷之甚者。末伽黎此云不见道。其人谓罪福苦乐不因行得。与迦旃延等同宗断见。佛恐匿王舍彼从此。故互出之。都言即同咸言。全灭者身灭性亦随灭。理实不然。故尔结责。匿王断灭之疑自此永尽。如来通为显示竟。

    四王等踊跃喜庆。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

    ○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初闻言生信。王闻是言虽通承前文。而得力处在结责中末后二句。盖匿王本不求取真心。虽闻不变无灭不以为喜。又匿王本不求出生死。虽闻受汝生死不以为惊。唯闻不许全灭显有后世。顿销断见之疑。故云信知身后云云。舍生趣生正四相中人相。匿王迹居凡位故唯信此。

    ○与诸下与众同喜。大众者唯就匿王一类。位在人天中者乐着生死。惧成断灭。信与王同故不禁踊跃于身。欢喜于心也。向谓身后全空。今知身后有性。且得舍生趣生。故云得未曾有。(问。大众语宽何得但指凡位。答。权小信此喜此是损非益。然彼非无喜。但喜其较前不动科中转更增明。既非新悟。故不叙也)按阿难所请四义中此科正明常义。显见不灭竟。

    四显见不失二。

    一阿难执此疑前。二如来显倒无失。

    初。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

    ○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

    ○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初起座具仪。疑佛语而致请。非同常说故须礼跪而白。

    ○世尊下按定现说。若此者指上所说。上唯举见。此复兼闻者。以元是一体。见既不生不灭。闻性可例说故。而言必不生灭者正按定佛语。为下致疑之端。

    ○云何下反疑前言。意谓据佛现说。似应无所遗失。云何世尊前来名我等遗失真性。且责以颠倒行事。此又所不解也。

    ○愿兴下求佛除疑。兴谓发起。谓愿佛发起慈悲心故。纤疑在念。尘垢障心。若蒙慈悲洗除庶能获不灭乐。出遗失苦矣。

    二如来显倒无失二。

    一法喻合明。二普为开示。

    初二。

    一借臂为喻。二约身以合。

    初三一垂臂为倒喻。二竖臂为正喻。三相换无失喻。

    初。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垂臂下指者喻违真逐妄。示阿难言者令因喻详法。母陀罗此云印。手以印名者以能随事结印。成益破恶神用不思议故。问以为正为倒者。欲假此以喻正遍知身及性颠倒身也。答以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者。喻建化门头。以违真逐妄号性颠倒身故。而我不知谁正谁倒者显臂无定相。喻实际理地。性颠倒身即是正遍知身。正遍知身即是性颠倒身故。然此中答文虽出阿难。亦佛意借口为喻。故无妨配释。

    二竖臂为正喻。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意既建化门头以违真逐妄号性颠倒。即问建化门头更说何者为正遍知。故仍就喻中问云。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答以竖臂上指者喻反妄归真也。反妄归真。约建化门头说为正遍知身。故以则名为正喻之。

    三相换无失喻。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

    佛即竖臂者喻建化门头有反妄归真事也。若此者指上竖为正言。意谓若此上竖为正。则所称颠倒者不过将手稍之首与臂根之尾上下相换而已。岂离正臂外别有所谓倒者。用此为喻。喻建化门头若以反妄归真为正遍知。则所称性颠倒者不过违真逐妄真妄交错而已。岂离正遍知外别有所谓性颠倒者。是则妄非真外。因认妄而说遗真。正为倒本。缘背正而称颠倒。知此喻者自不疑名为遗失及责以颠倒语矣。借臂为喻竟。

    二约身以合二。

    一总合。二别合。

    初。

    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

    一倍者三分之二。犹云多一倍也。言上竖为正。下垂为倒。诸世间人多一倍皆如是瞻视。似可为凭矣。若以此为例。则知汝之杂染色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所以称倒称正者不过以违真逐妄反妄归真比类形显约义发明而已。岂真有正倒哉。

    二别合。

    如来之身名正遍知。

    ○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初合竖臂为正喻。如来之身即清净法身。若以阿难之身。比类形显。约义发明则名正遍知身。盖以反妄归真成正知见遍知一切。与彼轮手上指者无异。

    ○汝等下合垂臂为倒喻。汝等之身阿难及众身也。未证清净法身。皆为杂染色身。若以如来之身。比类形显。约义发明则号性颠倒身。盖以违真逐妄成颠倒见认妄遗真。如彼轮手下指者无异。

    ○随汝下合相换无失喻。名字处宜连上为句。意谓比类发明似有正倒。其实本无正倒。如不信者随汝谛审观察。此是汝身。此是佛身。汝身所以称颠倒者不过以佛身比类假立名字。究竟何处号为颠倒。盖如来明知无处而故为难问。令自觉也。于时者即如来示问时也。阿难大众承教谛观故曰瞪瞢。瞪直视。瞢不明。谓瞪久反昏也。瞻佛者先观佛身以求正处。以正倒相对欲因正而识倒故。目睛不瞬者求正处不可得也。正处既不可得。反观自己身心何处为倒。故亦不知。是知佛身生身本无正倒。虽名倒无失。不过真妄交错。亦如金臂轮手首尾相换者无异。法喻合明竟。

    二普为开示三。

    一示以正见。二责以倒执。三就喻结叹。

    初。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初叙意标告。佛兴慈悲者欲与正遍知乐。及拔性颠倒苦也。瞪瞻不瞬。如盲如痴。故可哀愍。不唯阿难大众亦尔。故及之也。正脉云。应不失时名海潮音。以此时阿难大众。适当可教之时。佛即及时而应故。遍告同会者一音圆被之义。

    ○诸善下引说唯心。灌顶云。常说者大乘深密等经也。色即十一色法。心即八识心王。诸缘者生心有四缘。谓亲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生色唯二缘。以不须所缘及无间故。心所使即五十一心所法也。随心驱役故名为使。诸所缘法即二十四种不相应行。及六种无为。以不相应行亦是识之所缘。六种无为又是智所缘故。广如唯识百法论说。现变起也。心之一字。虽即见闻觉知。乃指离妄纯真之体。无明不觉三细俄兴。境界为缘六粗兢作。故云唯心所现。作是观者名为正见。

    ○汝身下直指令悟。汝身者直指阿难四大之身。汝心者直指阿难六识之心。皆是者无不是故。从来不昏曰妙明。即心之照用。从来不变曰真精。即心之寂体。寂照互融。体用无碍。故总以妙心称之。依起信即一心本源。依华严即一真法界。诸法皆为所现。阿难身心自应亦是中所现物。此如来直指阿难即现前身心证诸法本体。成正知正见也。示以正见竟。

    二责以倒执二。

    一法说。二喻明。

    初二。

    一违真逐妄。二认妄遗真。

    初。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初责以违真。云何者怪责之词。遗失等皆所责之咎。本妙即上科妙心。以是本来自妙非修得故。圆乃通融流动用之相也。宝乃清净坚实体之相也。用则从妙起明故曰妙明。显是即体之用。体则即明而妙故曰明妙。显是即用之体。是则心之与性用体暂分。亦有不分。以义既互融开合无碍。故经中或单言心。或单言性。或心性对举。讲演者随文立义勿拘执也。认悟中迷者以此乃悟时心性。下之昏扰扰相乃迷时心性。然妄依真起。迷从悟生。故是悟中之迷不认则即妄即真。全迷全悟。正由误认。所以与真永违。与悟永隔也。

    ○晦昧下责以逐妄。言心性本妙。云何遗失。又正在悟中云何便迷。故约晦昧为空等出其由也。始由一念妄动隐覆本妙故曰晦昧。此处即是赖耶。以正晦昧时即是真妄和合时故。次由赖耶转出见分。于本无一法之中妄作空相故云为空。后云迷妄有虚空是也。盖空唯顽虚。亦晦暗相。但见分不守暗相。坚执欲缘。遂于空晦暗中凝结暗相而成世界之色。后云依空立世界是也。然世界有二。一情。二器。至此乃三细具足。以赖耶即业相。见分即转相。空界即现相。下乃六粗。色即上之所现。依此为缘起于智续二相。故云色杂妄想。谓于境界色中杂以二种妄想心故。想相者想彼色相。执取计名起业。由此能感未来之生故云想相为身。至此乃六粗成就。以身即业系苦相。此责其由细向粗展转逐妄而不返也。违真逐妄竟。

    二认妄遗真。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初先明认妄。聚缘二句指前七识言。上来既有身相即分内外。由是于八识体上现起前七转识。第六意识。聚集前五识所缘尘影。在内分别名曰内摇。前五识趣逐前五外尘。驰骋放纵名曰奔逸。不言七识者以义摄故。(以七识为自体用。内依八外借六也)内摇外奔无暂清宁故曰昏扰扰相。众生不知。反谓有实体用故曰以为心性。所谓认悟中迷者以此。

    ○一迷下次显遗真。一迷者才一迷也。定惑者无能脱也。言众生不迷则已。一迷则定谓在内。无有能脱此惑者。如阿难云。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是也。色身属正报。洎及也。山河虚空大地皆属依报。此等皆依妙明真心随缘变现。而仍依彼建立故曰咸是中物。其如众生自认身内之心。谓其能广能大。有实体用。遂于此本来广大之心依正通依之体而不能知。所谓遗失本妙者以此。法说竟。

    二喻明。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澄清者海之德。喻真心弥满清净。百千者海之量。(犹云百千顷也)喻真心包含万有。余海莫及故称为大。喻心海非识海所及。一向遗失故曰弃之。此喻违真。不喻逐妄者以违真必逐妄故。浮沤水上泡也。略具二义可喻识心。一者依海暂现。喻识心依真妄起。二者有无不定。喻识心生灭不停。一向误执故曰唯认。全潮者全海潮涨也。泛滥无际唯真心缘起妙用。可以类此。而众生既唯认妄。将必以妄想攀缘视为真心妙用。故曰目为。瀛渤者海外之海唯海能潜通。喻如来究竟觉心唯本觉可以密契。而众生既以妄想攀缘视为真心妙用。将谓即此可以成佛。故曰穷尽。此喻认妄。不喻遗真者以认妄必遗真故。责以倒执竟。

    三就喻结叹。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

    ○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初就喻显倒。违真认妄而又视为真心妙用。且谓其可以成佛。如弃海认沤已是迷矣。而又目为全潮。且言其穷尽瀛渤。则是迷而复迷故曰迷中倍人。无倒成倒非失说失故曰如我垂手等无差别。

    ○末句结叹可愍。言果其有倒有失尚不足愍。正以无倒成倒非失说失如垂手然。故可怜愍。是知欲正不难竖手即是。复真亦易。反妄无非。闻佛结叹之语。宜发深省。(问。带妄显真。尚未深领。遽指真源宁无河汉。答。显见原为契真。是佛密意。乘阿难不知有妄就便显其殊胜。令其领见也)按阿难所请四义中此亦足前常字。正脉云。上科约未来说。如云尽未来际究竟不灭。此科约过去说。如云从无始来本有不遗。既唯约竖论。定属常字无疑。显见不失竟五显见无还(正脉云。还者去也。科名独标去意。文中兼有来意。显无去来耳)三一阿难求决取舍。二如来破显二心。三结叹自受轮溺。

    初。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

    ○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

    ○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初悲感白佛。正脉云。悲救者救其颠倒受沦。深诲者诲其极领正遍知也。垂泣者有二义。一者感佛救诲悲深难报。二者伤己愚迷取舍未决。由斯二义所以叉手而白。

    ○我虽下自陈未决。虽者暂纵义。谓纵悟真心也。如是妙音即指上科所说。称性开示迥异昔谈故称妙音。悟者随语生解。非是真悟。观下未敢认为之语可知。妙明等即上科所示真心。上称妙明真精。此但云妙明者用必有体。不言可知故。元所圆满者本自圆具一切。满足无欠。此领上科心现诸法法在心中之义。既闻无倒成倒。自知说失非失故曰常住心地。而字有畏难义。以下有畏舍难舍意故。其意以悟佛现说。现用缘心。舍此缘心凭何开悟。此畏舍意也。允诚也。瞻仰者恋慕义。谓恋慕缘心不忍遽舍。此难舍意也。徒者终枉义。谓枉获此心也。此心仍指真心。上云元所圆满等。明知其是本元心地。而犹云未敢认者以认此必至舍彼。恐向后闻法开悟无所凭耳。

    ○愿佛下。求佛宣示。良以缘心为生死根本不能遽舍。真心为二果净体未敢遽认。自知愚而且迷故求佛哀愍。圆满音轮。高低普应。故求佛宣示。缘心难舍是为疑真之根。拔而除之。庶可以取真心而归无上道矣。阿难求决取舍竟。

    二如来破显二心二。

    一破缘心有还。二显见性无还。

    初二。

    一先破所缘之法。二正破能缘之心。

    初(正脉云不舍缘心。既全为于重法故须破法。而缘心自舍矣)四。

    一直斥其法。二异喻反显。三同喻正明。四结合警悟。

    初。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汝等句寓有深责之意。意谓我已重重破斥令舍缘心。将谓永弃。不料汝等尚以缘心听法。诚为辜负。良可怜愍。此法亦缘者以能听既属缘心。所听即属缘尘。既唯是缘。则正智迷于妄想。如如蔽于名相。故云非得法性。法性者诸法实性。以一切诸法唯心所现故也。

    二异喻反显。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应当看月。

    斥以非得法性恐未心服。故先用异喻而反显之。言如来说教原为显发心性。开示智者。如人以手指月示人。上人字喻佛。手喻教。月喻心。下人字喻智者。对愚迷者言。若果是智者自能依教观心。如彼人因指应当看月。反显阿难等不能如是。足见其不得法性。

    三同喻正明。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

    ○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异喻反显恐犹未了。故复以同喻而正明之。文分三段。初喻迷心性。言愚迷之人。以攀缘心。闻教便谓悟心。如若复有人。观指为月。此中人喻愚者正明阿难等愚迷同此。

    ○此人下喻迷教体。言如是愚迷之人不但不知心性。亦复不识教体。如彼观指为月之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此中亡失皆不知义也。何以句喻中徴亡指所以。法中徴迷教所以。言如是愚迷之人所以谓其不知教体者何以故耳。释中由彼即以能诠之教为所诠之心。如彼观指为月之人即以所用能标之指为所标明月。岂识指者之所为乎。要知识指者自不以指为月。而知教者岂复以教为心哉。

    ○岂唯下喻迷二相。明即月相。喻灵觉为心相。暗即指相。喻顽尘为教相。言如是愚迷之人不但不识教体兼亦不识灵之与顽。如彼观指为月之人。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下喻中徴释不识明暗所以。法中徴释不识灵顽所以。言如是愚迷之人。所以谓其不识灵顽者何以故耳。盖教以顽尘为相。心以灵觉为相。而彼既以教体为心。是灵顽二相亦不能了。如彼观指为月之人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此不唯不得法性尤见其愚迷之甚也。

    四结合警悟。

    汝亦如是。

    此虽结合之语。寓有警悟之意。意谓如我上说指月双失明暗俱昧者岂是他人。而汝等之心教双迷灵顽莫辩亦复如是。幸宜自悟。勿至为智者所哂也。(此上四科。总为破所缘法。不分亦可。但以法喻重叠难以销释。故不厌烦析也)先破所缘之法竟。

    二正破能缘之心三。

    一详破耳识。二略例余五。三总以结破。

    初(现惜缘声之心不能遽舍。故须详破)二。

    一据执反难。二法喻合明。

    初。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所缘既非法性。能缘岂是真心。恐其固执故尔反难。意谓若汝必以分别我说法音之影子为汝心者。但心非无体。而今此心自应离却所分别音时别有能分别性。然前已就尘推破岂遽忘耶。

    二法喻合明。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初喻说。客喻能缘之心。旅亭喻所缘之境。客非亭主。偶来栖托曰寄宿。喻识非法性。倏尔攀缘但依附也。亭不适意。一宿即舍。曰暂止便去。喻识心遇不可意声不耐久缘。方生即灭也。终不常住者纵使适意。非比故乡。三朝五日定要舍离。喻识心纵遇可意之声。而所之既倦。情随事迁。终有谢灭时也。此是同喻。以缘心正同此故。掌亭人谓执掌旅亭之人。喻真心能成立诸法非同宿客。故都无所去。喻真心非比缘心故常住不灭。又以无所去故名为亭主。喻真心以常住不灭故是称法性。此是异喻。以缘心不同此故。

    ○此亦下法合。此指缘心。或生灭。或常住。亦应如是客主相似。此总合也。若真下别合。意谓果若真是汝心则应如亭主无所去也。此合异喻。云何下合同喻。据前推破无体文云。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是则离声无性。阿难已知。故就此为难。意谓既不如主云何反如暂止便去之客。如我前说离声无分别性则其非真也明矣。详破耳识竟。

    二略例余五(现执缘声为心前已详破。余五虽现执未起种子方眠。方眠故须例破。未起故惟略言)。

    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斯则句牒前为例。谓声分别心离声无性已知之矣。岂惟此也即如分别我容之心离诸色相无分别性亦但如暂止之客。非亭主也。如是者重牒上二为例。言二心既皆如是。则分别香味触法之心离四无性可以例思。今超略而言。乃至分别都无其内守幽闲之心亦复如是。分别都无者六识不缘六尘。唯留定中独头内守幽闲。今云非色非空是也。已离六尘粗相故曰非色。犹有幽闲细境故曰非空。拘舍离此云牛舍。即末伽黎之异称。灌顶谓是其生处。正脉谓是其母名。愚谓既属异称生处为是。如此方以生处立奶讳之例。等指同计。如数论师等。彼以定力能通八万劫外则冥然莫辩。立为冥性。且谓是诸法实性故称为谛。要知冥然莫辩正同非色非空。幽闲之境犹是微细法尘。由彼不知妄立故曰昧为。妄立昧为。即同内守之心。犹是微细分别。离于法尘为缘依然无性。如彼声分别心等无以异也。(据正脉悬示。略言识心有五种胜善之用。一者缘佛色相心。二者缘佛声教心。三者闻法领悟心。四者止散入寂心。五者界外取证心。愚谓此五种心。从正宗以来至此方已破尽。如前阿难云。我见如来三十二相心生爱乐。如来斥以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此云分别我容离色无性。皆破第一缘佛色相心也。又前云。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乃破第二缘佛声教心也。又此阿难云。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如来示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等即破第三闻法领悟心也。又前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此云分别都无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即破第四止散入寂心也。又前云。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等已破第五界外取证心也。良以无始生死皆为误认此心。若唯破其劣恶。恐尚留胜善。今既破其胜善则劣恶之心。自知其不可用也)略例余五竟。

    三总以结破。

    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则汝心性总指六种缘心。离尘无性故云各有所还。明是客义故曰云何为主。既非是主急当舍离。此且为阿难等拔除疑根。至下乃令其归无上道。破缘心有还竟。

    二显见性无还二。

    一阿难求示无还。二如来详为显示。

    初。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唯垂哀愍为我宣说。

    若之一字寓有不自信意。意谓若依佛说我此六种心。性各有所还。此既有还则如来已前所说妙明元心自应无还。但不知云何无还。进取未定。退舍莫决。智堕两楹如羊触藩。若非如来哀愍宣说何由解脱。故云唯垂等也。

    二如来详为显示三。

    一抑扬许示。二能所对辩。三警觉取舍。

    初。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初略为抑扬。佛告阿难者应其哀愍之求。且汝见我等酬其宣说之请。如来意谓汝既求我哀愍。我亦不必牵藤引蔓。姑且就汝见我言之。当斯时也能见之情体明用即是本元真心。但以二妄未除尚欠于妙耳。要知此见虽非妙精妙明之心。而见妄一除当体即真。亦如捏目所现之第二月放手即是真月。非与真月。实有异体可寻。月影者水中月影其与真月上下悬殊。虚实不伦。见精明元之心自不类此。故曰非是(正脉云。月有三相。第一是天上净月。第二是捏目所现旁轮。第三是水中月影。其意以第一月。喻纯真之心。第二月。喻见精明元。第三月。喻缘尘分别。知此则抑其未妙。扬其切真之意。亦自可见。问。何不即指纯真之心而乃用此曲示。费此申明乎。答。离妄纯真之心唯佛乃具。等觉尚带生相。何况地前诸位。乃至五住凡夫又焉有纯真之心可指。而此见性真虽不纯。体终不变。如金在矿非金师莫能辩识。故佛如金师。略为抑扬意在明其切真。但欠于妙。亦如指矿说金。虽欠于精终不如鍮石之迥然非真也)。

    ○汝应下诫听许示。无所还地即前阿难所称本元心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直以无所还地称之。盖为应前云何无还之请而许示耳。抑扬许示竟。

    二能所对辩二。

    一所见有还。二能见无还。

    初二。

    一具列所见。二备明有还。

    初。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此中具列八相而分四对。一明暗对。讲堂洞开者是户皆张洞然大开也。东方二字宜连下为句。言日轮始自东方故云东方日轮。升天者谓渐次上升转历于中天也。光射讲堂故云则有明耀。中夜子夜也。黑月月朔也。晦暝掩蔽也。言子夜已昏况当月朔。又值云掩雾蔽。则不唯微昏且昏极而至于暗矣。户牖下通壅对。隙谓中间空隙处也。内外不隔故云则复见通。墙谓墙壁。宇谓屋四垂也。内外不通故云则复观壅。壅者窒塞之义。分别下色空对。分别之处谓诸识所分别境。如色声香味触。俱属所缘色尘故云则复见缘。顽虚异色处也。冥然无知故以顽称。通以太空为体故云遍是空性。郁??下染净对。气结曰郁。沙飞曰??。纡绾环也。言郁不自郁乃绾彼昏昧之气。??不自??乃环彼尘扬之沙。古德云。此与空虚。体相颠倒。余皆上体下相至下还处自见。澄霁者天澄雨霁之时。敛收也。氛尘气也。尘气既收。苍然一色。故云又观清净。

    二备明有还。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还尘。清明还霁。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初现前许还。咸看者现前俱见也。明暗通壅等时相凌夺。故云诸变化相。本所因起之处。即是后来还灭之处。许示此义故云吾今各还。谓各令其还也。

    ○云何下详一例余。徴起语略。具足应言云何各还本因。此诸变化等。八相之中且约明相言之。明随日灭即是还日。何以故等徴释还日所以。无日之时不能见明。则明所因起之处属于日轮。如影随形。形销影灭故云是故还日。暗等七还唯列标词。不具徴释者可例知故。

    ○则诸下以类该尽。明该一切明类。乃至净该一切净类。故云不出。据此则诸世间中一切所有无不还者。所见有还竟。

    二能见无还。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汝见八种等。带所见之相以标能见之性。以正见八种之时。见精明性湛然盈满。易觉知故。当将也。谁何也。问以当欲谁还者令其自审。于八相中将欲因何者俱还。亦明知必无而故为难问。何以句徴非问。谓以何以故作如是问。若还下显正理。谓设若见还于明。则不明无见自应无复见暗。今实不尔。试观前尘虽明暗等相倾相夺种种差别。而见性明来见明暗来见暗始终无有差别。其犹明镜当台有物斯现。镜岂有去来于其间哉。见无所还亦复如是。能所对辩竟。

    三警觉取舍。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诸可还者指八相言。俱属前尘故曰自然非汝。不汝还者指见性言。不离汝而与物俱还。明是自性故曰非汝而谁。据此则一向循尘忘失自性者亦可以知警矣。如来破显二心竟。

    三结叹自受轮溺。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则知者承上无还而言。无还故不为诸相所迁曰本妙。不为明暗通壅所转曰本明。不为色空染净所夺曰本净。明知有此而乃惑于缘心。无智自解是为自迷自闷。由此所以丧其本妙明净之心未能荐取。随彼不妙不明不净之识受于轮转。在凡流于分段。习小坠于变易。于二生死中常被漂溺。其犹佩珠作丐亲友见伤。是故如来于前名汝等为可怜愍者。呜乎。阿难亲于佛前耳提面命。犹自取舍缠绵动佛怜愍。况夫末世凡流情识俱在。动以见道自矜。嗤他不如。闻佛结叹之语宜知惭愧。按阿难所求四义中此科兼具寂常三义。谓八相任迁而不动寂也。八相任去而不灭常也。显见无还竟。

    六显见不杂二。

    一阿难以物见混杂为疑。二如来以物见分明为释。

    初。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难意谓承佛上示。虽识见性不与诸相俱还。但正见诸相时此见即遍在诸相。似非局于自己。云何得知不属于物而是我之真性。此疑见性有时在物有时在我依然与彼有去有来者无异。是此科但为增明上科之义(问。见性周遍。物我同体。正是妙悟。何不就其所见。引令玄会。而乃强与分析令成局见。其犹驱海作沤岂智者之所为乎。答。阿难尚未深领岂成妙悟。若但以其口角相似。过为接引。反成狂解。今之本参未破妄拟高远者类多由于盲师瞎印。如来知机知法岂若彼哉)。

    二如来以物见分明为释三。

    一通明十界见量。二别就阿难显示。三结责疑问不当。

    初(良以圣凡体同远近用别。是知正见诸相时遍在诸相。但是用之所及。岂可以此而疑见属于彼哉)。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初二乘见量。(文中虽无辟支取例应有)吾今问汝句问字应是示字。以此下皆示教之语。无问词故。阿难方证初果。才断见漏故未得无漏清净。见量虽通初禅未必无碍。故是承佛神力此初果见量也。阿那律此云无贫。亦云不灭。因中以稗饭施辟支佛。果感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享福不灭故。尊者是佛从弟。因乐睡被诃精进失目。如来示以三昧。修习证果。遂获天眼。自陈圆通文云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维摩经。那律答严净梵王亦云。吾见此三千世界如观掌果。今云见阎浮提岂反劣于初果。详后显见无碍科中阿难自述观胜藏殿居日月宫。其见周圆遍娑婆国。然居日月宫其见只合遍阎浮提。或因两科鳞次笔授互误。再详。庵摩罗此云难分别。桃柰相似。生熟难分。此方所无。故存梵名。此四果见量也。

    ○诸菩下菩萨见量。一界一佛土也。心地观云。初地见百佛土。二地见千佛土。乃至十地见无量土。今云见百千界者谓或见百界。或见千界等。非一定也。

    ○十方下诸佛见量。清净国土诸佛受用土也。散在华藏不啻如佛刹微尘之数。其间种种形相。种种名字等。如来究竟明了故曰穷尽。虽至纤悉亦皆洞然无碍。故曰无所不瞩。

    ○众生下凡夫见量。洞视者约现量言。言众生现量所见。能以洞然无碍者唯在障内。设有分寸之隔则不过矣。(正脉云。不过分寸者有二意。一者对胜说劣意。自诸圣极于如来。较至众生。纵穷其量。亦不过分寸而已。二者收尽含生意。上既齐于如来。下必齐于蜎蠕。故上至穷尽国土。下至不过分寸也)通明十界见量竟二别就阿难显示二。

    一正为显示。二预防谬执初三。

    一教以自分。二代为拣择。三结示不混。

    初。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

    初具列能所。此中曰观曰览皆为能见之性。曰四宫曰三行曰昏明等。皆为所见之境。且吾与汝等。即就现前所见言之。如来意谓汝今已超凡见。圣见尚非所及。纵见初禅亦仗佛神力方得无碍。俱非汝之现量。即今且就吾之与汝现前所观处言之。四天王宫在须弥四面。东方持国天王居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居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居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居水晶埵。宫殿皆是众宝所成。平山腰而齐日月。去地四万二千由旬。犹是阿难现量所及。中间者地上天下。地上有水有陆。天下有空。水行如鱼跃蛟驰。陆行如人来畜往。空行如云腾鸟飞等。一一用目循历故云遍览。此约物体言之。其间云屯则昏。日照则明。山隔则塞。风过则通。分别成色。异色显空。尘起则染。澄霁则净。故曰种种形像。此约变相言之。此等俱属前尘由分别显。于汝见性而作留碍故曰无非。是能所已自历然特阿难自混耳。

    ○末二句因其自混。故教以汝应云云。

    二代为拣择(佛虽教以自分。阿难终竟不悟。故复代择。所谓怜儿不觉丑也)。

    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初许以代择。将与也。代也。择于见中谓拣择于能见所见中也。二谁字乃教以着意。言物象我体必代汝拣辩谁是。决不混也。

    ○阿难下正与拣示。极尽也。见源即是眼根。谓教以尽其眼根之量观之。从者除上不论。言二宫齐于四王正阿难现量所见。再上则非仗佛加不能无碍故。是物非汝者。日月虽明无灵觉故。七金山次日月而下也。持双持轴担木善见马耳象鼻鱼嘴环绕须弥。间以香水共有七重。其体皆金。一一用目循历故曰周遍谛观。种种光即金山之光。虽映物而成种种终为顽明。故云亦物非汝。渐渐更观者次金山而下以至地上也。云腾鸟飞风动尘起皆属空中所有。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兼于水陆所明。通为所见故曰咸物非汝。如此开示。如来可谓眉毛拖地矣。代为拣择竟。

    三结示不混。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

    ○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

    ○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初牒前能所。近指地上。远指二宫。其间种种差殊故云诸有物性。正脉云。诸物罗列于见性之中者千态万状是也。所见虽有差殊。能见实无二体。故曰同汝见精清净所瞩。见精言清净者以有清净本然义故。正脉云。见性遍见于诸物之上者朗然一照是也。

    ○则诸下示以不混。物自差别者不混于见。见性无殊者不混于物。是物自物。而见自见矣。

    ○末二句教以认取。然既瓜豆分明。理应无疑。故直教之曰此精妙明诚汝见性。如此开示。有何不明。而阿难犹未敢认。所谓知法者惧矣。正为显示竟。

    二预防谬执二。

    一自语相违防。二世间相违防。

    初(此科义稍隐晦。不避烦分)四。

    一防谬执。二遮转救。三破他宗。四成自宗。

    初(恐阿难谬执云佛虽如是开示。而我自觉此见一涉于外即同诸物。云何不是物耶。故如来以此防云)。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意谓。若汝一定执言见是物者。是物则成可见。彼此应同。则汝今者既能遍见诸物。亦可见吾之见。若不见吾之见而言见是物者。则自语相违矣。

    二遮转救(恐彼救云。我与如来同见一物之时我见佛见正相会遇。即为见佛之见。云何不见耶。故如来以此防云)。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意谓若汝谬言。同见一物之时名为见吾之见者。吾今闭眼不见。当斯时也吾见已离彼物。自应显然有吾不见之迹。汝亦应见。汝今云何不能见吾不见之处而指其分齐。盖如来明知见性无迹可凭。为遮转救故作如是难耳。

    三破他宗(恐又谬云。佛既闭眼不见。我即但见彼物即是见佛不见之处。云何如来谓我不见。故如来以此防云)。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意谓若汝谬言。但见彼物即是见吾不见之处者。既但见彼物。则吾见已离于物矣。既离于物自然非彼不见之相。(不见之相即指物言。犹云自然非彼物也)汝前所立见性是物之宗则不成矣。

    四成自宗(恐被破回护。顺前佛所难云。我实不见佛所不见之地。故如来就此成立自宗云)。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意谓若我闭眼不见之时。汝实不能见吾不见之地者。则我开眼见物之时汝亦不能见吾之见。是则物是有相。见是无相。吾见自然非物。反以成立我前所说物见无混之宗。云何不是汝耶。自语相违防竟。

    二世间相违防二。

    一牒执转难。二遮救警悟。

    初。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又字重牒前执。如云。又若见是物者。则汝今见物之时彼物亦应是见。遂据此难云。汝既见物彼物亦应见汝。物若有见则转成有情。以此为例汝应转成无情。如是则有情无情体性纷然杂乱不可分矣。有情无情。尚不可分。况汝之与我益不可分。是则汝之与我并诸世间所有不成彼此安立之相。又堕一分世间相违过矣。

    二遮救警悟(恐彼救云。我今见佛之时自是我见于佛。非佛见于我。何得杂乱。故如来据此遮云)。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意谓若汝见我之时。是汝见我。非我见汝。而汝我不纷杂矣。以此为例。则见性周遍一切物时亦应无有纷杂。非汝真性而是谁之真性。此如来明明提撕。所谓警悟者以此。别就阿难显示竟。

    三结责疑问不当。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

    ○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初责疑不当。言如上所择物我分明。云何自疑汝之真性不敢认取而恐其有混耶。

    ○性汝下责问不当。言真性在汝不自以为真。反取我语以求真实。其犹种种问桥宜乎为智者所呵矣。然此科既唯增明前义。仍是足前寂常二字。若约不混似亦兼于明字。以下文超情离见自有正显明字之文。此不预焉。显见不杂竟。

    七显见无碍二。

    一阿难以不定有碍为疑。二如来以忘尘无碍为释。

    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

    ○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

    ○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初按定是我。是我应当认取。有碍恐其非真。故先按定是我。而下方出其有碍以明自己。非是推诿不认乃竟由未敢认耳。

    ○我与下自陈不定。胜藏殿天王贮珍宝处也。初成之时请佛说法。以邀吉祥。阿难随佛因得同观。故云我与。二宫天子乘便请佛。故又云居日月宫。灌顶云。日宫纵广五十一由旬。月宫纵广四十九由旬。皆摩尼宝成。天人充满其中。起世经云。五风所持。(谓持风令不坠。住风令安住。随顺转风令顺行。摄风令缓急。将行风令得中也)此见周圆者自二宫而远观。然二宫虽围绕须弥。从阎浮而升。且约南面言之。据此则遍娑婆国应是遍阎浮提。前后互误。上科已辩。孤山云。初天唯见一四天下。而言遍娑婆国即指一小刹而言。非大千也。俟再考。退归精舍者。谓自天而下还到祇桓也。树垣围绕外则不睹。故云秪见伽蓝。伽蓝即指精舍。具云僧伽蓝摩。此云众园。以是僧众和合处故。清心户堂即指讲堂。以闻法能清心地浊故。户内堂中不能远见。故云但瞻檐庑。檐庑谓飞檐廊庑也。此约一见而大小不定。为下文致疑之端。

    ○世尊下蹑以成疑。上陈见有三相。一遍界二见园三瞻庑。今为蹑前后二相。但要显出不定之义。上云瞻庑此云满室者。庑内即室略变其文也。二为字乃持疑不决之词。言在天本遍。在室则局。是必为室之所碍。然有二义可思。一者为室所拘。缩一界之大而为一室之小。如过卑门身则鞠脊。二者为墙所夹。断周遍之一而成不遍之二。如筑高堤水则两分。是二皆为受碍。两疑不决故云为复此见云云。

    ○我今下求慈敷演。斯义即见性大小之义。在缩在夹实未明了。故云我今不知。疑深障重非弘慈不能决。事玄理微非敷演无以明。故云愿垂弘慈云云。阿难以不定有碍为疑竟。

    二如来以忘尘无碍为释三。

    一略出大旨。二详以喻明。三原理直示。

    初。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世间虽通三种。今论前尘且约器世间言。从天至地。难尽多种。故云一切。大如一界。小如一室。内如园中。外如垣外。此诸所有皆是众生随心所造。随作所成。故云事业。前尘虽通五种。今对见性且约色尘言。各属者谓大亦前尘自大。小亦前尘自小。内亦前尘自内。外亦前尘自外。正显大小内外与见性无与焉。舒缩应言缩断。方应阿难所疑。盖译者略失意耳。见性体同。随缘用异。但自忘缘。见本无差。若言见有缩断。何异掬空截光故不应也。

    二详以喻明二。

    一喻四相属尘。二喻见无缩断。

    初二。

    一正喻。二斥问。

    初。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方圆喻大小内外。今取释便。且约大小言之。方器喻一界。方空喻一界之见。言汝之见性在天本遍一界。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下就喻推徴。以喻明而法自明故。问以方器方空定方不定方者正令自审一界之见定大不定大也。定大则入室之时见应不小。亦如空若定方。别安圆器空应不圆。不定大则离室在天见应不大。亦如空若不定方者更令在方器中应无方空。今俱不尔。是知见无大小大小属尘。亦如空无方圆方圆在器。知此义者自不以缩夹为疑焉。

    二斥问。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汝言句牒其所问。义性下斥以不应。意谓汝前问言不知见性大小内外如斯四义所在。然此四种义性各属前尘。亦如方圆在器是也。既知如是。云何谓其为在缩在夹。故我前云不应说言云云。喻四相属尘竟。

    二喻见无缩断二。

    一正喻。二斥问。

    初。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阿难所以不敢遽认见性为心者盖为嫌其有碍。欲令入于无碍。故如来原其意而譬之曰。若复厌虚空之方圆欲令入无方圆者事亦不难。但除二句正明不难之义。是中二方字非对圆之方。乃方向之方。以方圆长短大小等皆方向也。而言但除器方空体无方者。谓但能除却器之方向而空体自无方向。喻阿难等但能忘却前尘而见性自无大小等碍。若必欲除却见性碍相。其犹凿空削虚。欲除其方向相状秪益自劳。故云不应说言云云。方相所在者谓方向相状所在之处。观此益知上二方字非对圆说方。字同用别。应须善会。

    二斥问。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陈疑原为致问。故无妨说问也。入室之时等且按定所疑。仰观下乃约挽以难。言入室之时既因缩之而小。观日之时必缘挽之而长。理所必无故以岂挽为难。挽者牵挽引伸义也。若筑二句亦按定所疑。穿为下又约续以难。言筑墙之时既能夹之使断。穿窦之时必因续之方连。亦理所必无故以宁无为难。窦孔也。续者接联绾结义也。末句结斥。言说挽说续既非见理。而疑缩疑夹岂是性义。故直斥之曰是义不然。详以喻明竟。

    三原理直示。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便能含受十方国土。

    初物转成碍。一切众生总该凡外权小。凡未能深达法空无有能出此碍者。从无始来者谓自有妄识已来。有妄识即有分别。由分别故不了唯心。执诸法为实有故曰迷己为物。由迷己故遗失本来周遍之心。由执实故为彼诸物之所转动。如才见一物便行取着是也。由取着故为彼所碍。故于是物之中观大观小。缘此所以宛似见性有大小耳。

    ○若能下转物便融。转物者始而以观行力。忘尘入性。(理法界)继而以修习力。以性融尘。(理事无碍法界)然后以证入力。旋事同理。(事事无碍法界)事既同理。妙用等佛。故云则同如来。既同如来则不唯见性周遍。而现前若身若心一一皆称性圆明。遍照法界。是故毗卢遮那名遍一切处。亦名光明遍照尊也。虽遍照法界而不违本处。故云不动道场。以如来本所在处即道场故。此是广正不碍狭依。毛端谓一毛头也。称性普融。故能含十方国。此是狭正不碍广依。今取文理显然。且约广狭无碍释之。以义推求更该余玄。按阿难所请。此科义当妙字。显见无碍竟八显见不分。(正脉云。夫见性量括十方。体含万法。其与万法非即非离。唯其非即也故能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身界无干。生死不系。众生不达斯义。则混淆真妄。沉溺轮回。既无智以自分。终何由而得脱乎。唯其非离也故能尘刹混融。万物一体。用弥法界。存泯自由。众生未达斯义。则沉溟滞寂。灰断缠空。既自昧其家珍亦何由而能用乎。故前自指见以来不动不灭不还不杂及无碍之前半。皆约不即之义。分真析妄以决择乎离尘独立之体。今此不分之科。乃约不离之义。泯合真妄以显泄乎与物混融之妙。虽不失科。与无碍之后半辞义亦融。非今不分之正义矣。将使众生明乎不即之义则不沦生死。明乎不离之义则不滞涅槃。若相背而实相成也。愚读正脉至此。顿觉显见之旨眉目判然。则是经流传震旦不可无交师也)二。

    一阿难执见在前出过求开。二如来破其前相指体为示。

    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

    ○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辩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

    ○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初领我拟前。佛于不杂科中教以认见为我。阿难犹恐有碍尚未敢认。今蒙无碍之示。乃随顺佛语。而暂以领认。故曰若此见精必我妙性。观若必二字亦似领而未领耳。因闻转物同佛大用无碍。故以妙性称之。又以闻佛所说反复体认。自觉见物之时见性盈满于前。故以在前拟之。

    ○见必下谬出四过。一者身心无归过。言见既在前与我身心无涉。见若必定是我真性我今现前身心。复是何物。乃无所归属矣。二者世间相违过。言我今现前身心能分别一切。有实体用。而彼见性无有分别。尚不能分辩我身况复余物。然世间共许。有分别者为我。无分别者为物。今若认见遗身则世间相违矣。三者名实不符过。言见性若实是我心者应为能见。而乃令我今见反成所见。是名实不相符矣。四者自语相违过。言见性既为所见又实是我体。而我现前能见之身反非是我而是物矣。若尔。则如来自语相违。以如来前已难我必谓见是物者。则汝既见物物亦见汝。坏世间相。今身既是物。而又能见彼实我。正堕前难故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云云。

    ○末二句请慈求开。阿难虽出四过。又思佛为一切智人离诸过失。究是自己昏昧未能了悟。故仍干大慈开发。

    二如来破其前相指体为示三。

    一泯是非而破前相。二因失守而教谛思。三缘代问而指真体。

    初三。

    一直斥其非。二正破前相。三极尽妄情。

    初。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周遍无迹莫可指陈。岂有前相可得。故斥以所言非实。

    二正破前相四。

    一在前定其可指。二例物教以指陈。三阿难对以无是。四如来印其所说。

    初。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

    ○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初按定其说。若实汝前句是按定阿难今此妙性现在我前之语。汝实见者句是按定阿难若实我心令我今见之语。

    ○则此下定其可指。在前即是方所故曰既有。令见则可指示故曰非无。此如来将欲例物令指。以示其不可混也。

    二例物教以指陈三。

    一指物为例。二如例令指。三显无索析。

    初。

    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

    且今与汝等者。谓且就现前共见之境例明有方所可指示义也。林木渠池殿阁堂舍先约近境言之。日月在上恒河当前次约远境言之。此以诸物各有方所例见性既有方所也。教以座前指陈者。众所共见示不可混故。阴阴而暗者是林。明明而照者是日。窒然而碍者是壁。虚焉而通者是空。且约明暗通塞四相言之。如是乃至者超略色空染净等相。草树纤毫者谓草上一纤之细。树上一毫之微。对上林渠殿堂等故曰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者。有形即有相有相即可指故。此以诸物皆可指着例见性非无指示也。

    二如例令指。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初按定在前。汝应下逼以确指。言口说尚可支梧。手指难以蒙混。且教以的确真实。盖恐其儱同颟顸耳。

    三显无索析。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初象外显无。然既曰在前。为在万象内为在万象外耶。若在万象外者。万象虽繁总为空与物耳。物外即空。空外即物。若谓空是见者则坏空相。故云若空是见云云。若谓物是见者则坏物相。故云若物是见云云。既二俱非理则象外无见明矣。

    ○汝可下象内索析。言象外不成。若转计此见在万象内者。如玉在璞自可剖显。如身在衣自可解露。故教以微细披剥。精明二字仍约体用对论。果从象内析出则益见其净。益见其妙。益知其为能见真元。故以净妙见元加之。指陈照例故索以同彼诸物分明无惑。例物教以指陈竟。

    三阿难对以无是。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初对象外无见。重阁讲堂亦该林渠。应前佛说近境。远洎恒河上观日月应前佛说远境。近境则举手所指。远境则纵目所观。观亦为指故云指皆是物。象外觅见见何所凭。故云无是见者。

    ○世尊下对象内无见。如佛所说者谓依佛言教披象出见也。虽无漏无学亦所不能。故曰况我有漏等自知其不能矣。不唯二乘故云乃至菩萨等。谓纵使菩萨亦不能也。准前如来教析有二义。一教披剥万象析出精明。此阿难以不能于象前剖出对之。二教同彼诸物分明无惑。此阿难以不能令离物有性对之。

    四如来印其所说。

    佛言。如是如是。

    既知象外象内。俱无是见。则妙性在前令我今见之执自应瓦解。故重言如是而印许之。正破前相竟。

    三极尽妄情(言是者非之对也。上以为造前相故显无是。若更因无执非犹是妄情未了。故此兼破非相预杜种疑。盖必是非双忘忘心亦忘。而一体混融之妙性始现前矣)四。

    一蹑前按定无是。二对物教以明非。三阿难对以无非。四如来印其所说。

    初。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如汝所言等蹑前象内无见之语。盖以不能析出即是无有也。则汝下即就无有以按定无是见者(问。何不蹑象外无见语耶。答。象外无见或可在于象内。不可定其必无。是必象内亦无乃可定焉)。

    二对物教以明非。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为杜非见种疑故复告也。汝与如来等教以更观前境。苑者园囿异名。义摄渠流殿堂。乃至者超略恒河。仍前所列内外远近境耳。象内象外俱无是见。故云必无等。谓必无是见精者受汝所指着也。离是计非情所必至。故又教以发明非见。

    三阿难对以无非。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

    ○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

    ○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初直答不知。言见所至处乃能有见。今既遍见祇林则见性遍至明矣。但明明遍彼而却与彼分疏不下。故直以不知答之。

    ○何以下反覆致详。言若树非见则树上无见。无见则彼此不偶。故曰云何见树。今既见树似乎树见相偶。而又分疏不下。莫非树即是见。若树即见仍蹈前非。故曰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者超略一切诸物。若空非见等义可例思。据此则不唯无非。且因此而益知其无是矣。

    ○我又下结答无非。言是者非之对也。设若有是方可说非。今反覆致详。不唯无是实亦无非。因无有非转复思是。既决定无是亦究竟无非。故我又作如是思惟。是万象中一一微细发明无有一法非我见者。是知此之无非。乃一体混融绝诸对待不可思不可议之义也。

    四如来印其所说。

    佛言。如是如是。

    是非双绝。妄情俱尽。一体混融何有前相。故如来亦重言如是而印证之。泯是非而破前相竟。

    二因失守而教谛思二。

    一有学失守。二佛教谛思。

    初。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非无学者即是有学。谓阿难一类。无学闻此或可仿佛。有学智劣转更盲聋。故曰茫然。谓渺茫蒙昧然也。是义者即指无是见无非见之二义。正脉云。凡义之浅者即始可以见终。由终必不昧始。今是二义。后以度佛未说不测其归趣是为不知其终。前以推佛已说莫寻其由来是为不得其始。重增迷闷故一时惶悚。惶悚者恐惧貌。是非不决故失其所守。以或是或非决于一定乃可持守故。

    二佛教谛思。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

    ○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

    ○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初知惧愍慰。魂虑者神魂思虑。变慑者更变惊慑。即惶悚在心也。知其者佛以他心观其外而悉其内故。怜愍者矜其失守。安慰者释其惶悚。及诸大众者兼于同类。上云非无学者是也。

    ○诸善下显说应信。普诏所为故曰诸善男子。自明可信。故曰无上法王。言世间端人尚可信凭。况复无上法王耶。真实语等不唯据人可信。所说犹可信故。显示真谛曰真语。如云无是见是也。显示俗谛曰实语。如云无非见是也。显示中道曰如所如说。谓如己所证真如之理而说。如上反覆致详是非双绝妄情俱尽是也。不诳者不欺初学。不妄者不异彼此。此示义同五语相应深信。佛岂自伐乎哉。

    ○非末下拣邪教思。不死者不决定义。四种者亦变亦恒。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后行阴魔中详明。以其不决定故名为矫乱谓矫强混乱也。佛意恐闻无是无非反执亦非亦是。有类矫乱。故以非末伽黎等拣之。又不死者谓彼妄计有不死天。四语是其所传。一生依此答人当生彼天。如来斥为矫乱论议者以彼不解三谛义故。教以谛思者言既非矫乱必有定理。若能谛审思惟。何故无是而又无非。蓦直看去。看到无可措心处自有筒底脱落时节。此正如来教以离心意识参。非教以分别思惟幸勿错解。忝者孤负意。言阿难自舍妄求真以来。重重哀求总为仰慕寂常妙明。佛意以果能谛思则寂常妙明即于自心中现。自无孤负哀求仰慕心也。因失守而教谛思竟。

    三缘代问而指真体二。

    一文殊愍众代问。二如来指体发明。

    初三。

    一愍众具仪。二代彼达情。三求示元本。

    初。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

    是时者即佛教思惟时也。虽教以思惟而依然惶悚。故文殊愍之座起礼足。表代问之诚。合掌恭敬示将白之意。然代请必以文殊者。以无上法王玄言妙旨不得法王真子。根本大智。无足以昭明佛日而启迪四众也。

    二代彼达情。

    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

    初指众不悟。文殊意谓。前如来两番推问特为发明二种深故。所谓精见与色空是义及非是义之所以也。阿难虽各以无对。如来惟权且印许尚恐其迷于深故。重教谛思。盖冀其有所会悟以决谬疑。及观其动静依然惶悚。是究竟不悟如来发明二义之深故。此机惟佛能鉴之。亦唯佛能启发之耳。

    ○世尊下推情代陈。将欲代陈故重称世尊。希原其情也。上若字。应作如字。言会众惶悚非疑佛语矫乱。其意以如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则应有所指。若非见则应无所瞩。今既无指有瞩两义俱非。究不知是中义趣何所归属。以是故有惊怖。观其魂虑变慑者以此。畴往也。往昔指华严方等二会言之。华严闷绝躄地。方等除粪甘心。皆由善根轻鲜。今非昔比故云非是。文殊言此者略有二意。一显己闻无疑佛矫乱之失。二显进示有开解明了之益。故下科即代为求示。

    三求示元本。

    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善根既非轻鲜。妙心应为进示。故惟愿如来大慈发明元是何物者诘本穷源之问。言诸物象。与此见精。设有二体。方可说是及与非是。今既二义俱无。将必无有二体。但不知元是何物。而乃于其中间无是。亦无非是。我且不知况复阿难等。宜乎其终不悟也。然阿难等只知在是非里卜度。不解向无是无非处追求。历览二际。自在畏惧。试观文殊元是何物之问。真如霹雳震向众聩咸开。所谓到底还他真作家者文殊是也。文殊愍众代问竟。

    二如来指体发明三。

    一直指真体。二借喻发明。三结示正义。

    初。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告文殊者以代问故。及大众者由惶悚故。如来菩萨者出能见真体之人。显所说有据也。菩萨云大者指圆顿教中地上之机。拣非权渐及地前人故。三摩地乃诸定总名。不拣恐滥故以自住拣之。显是自性本定。拣非强制识心权渐共住。克论即是首楞严定也。见即见精。见缘即是物象。为顺前文且约眼家性境言之。其实见性亦该六精。见缘亦该六尘。据此则并所想相即指六识。以是根尘中间所起想相影故。此等皆以无明不觉展转妄现。今以住定觉了。从缘无性故曰如虚空华。言空华乃目瞪劳相。净眼观之了不可得。故以为喻。本无所有者。由来自无非作得故。后云。观相元妄无可指陈是也。此见及缘不言想相者。以分别影事毕竟无体。如水中月影。非比见性缘尘。忘情即真。如第二月故。元是菩提等者。谓正当无所有处全体即真故。菩提者三种中真性菩提。从本以来见妄所不能拘。缘尘所不能染。分别所不能昏。故以妙净明体称之。后云。观性元真唯妙觉明是也。准前文殊问云。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此云元是菩提等。既元是菩提。绝诸对待。尚无有是况复说非。故曰云何于中等也。(正脉问云。佛初惟以见为性。而曲明其不与身心万物为侣。似谓见独真而余皆妄。令人独依见性也。今乃论妄。则降见性同是空华。论真则升诸法同为真体。固是理极之论。其奈人之用心将何所适从乎。今疏答云。初以众生位中无有纯真之心。就其日用寻常最便于指示者唯有眼家见性。故且从眼显示。又恐其受转万物。混淆根识。不能立荐。故复曲明其不与身心万物为侣。盖以初心贵专。择法宜精。故谓见独真而余皆妄。令人独依见性。今恐得少为足不复更求真心。故论妄则降见性同于空华。又恐其局见于眼不复遍融万法。故论真则升诸法同为真体。盖以学贵穷源理宜融遍。故复为是理极之论。令彻证而圆悟也。行人用心不同。因病投药亦异。对症取服无弗痊理。彼疏自有答词欲知往检)。

    二借喻发明二。

    一取喻文殊。二以法合显。

    初二。

    一就喻两问。二依问各答。

    初。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直指难明须喻以显。故又呼名示问。如汝文殊者。即借文殊本体以喻真体也。问以更有文殊等者。意以离此本体更有文殊方可说是。如云彼是此也。问以为无文殊者。意以并此本体亦无方可说非。如云本非是也。

    二依问各答。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

    ○然我今日非无文殊。

    ○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初先答无是。意谓如佛所问如是。世尊容我裁答。自惟我真文殊。只此一个本体更无是文殊者。何以句徴。可知。若有下释。以若有是者除非有二文殊。方可说彼即是此。今既唯一真将谁说是。故我言无也。

    ○然我下次答无非。非无文殊者非是并此本体亦无。全无文殊。意以既非全无自亦不可说非。不言可知矣。

    ○于中句总结俱无。言既已无是。又非全无。恐惑众听。故总结之曰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于中者于一真体中也。据佛借口说喻。意以我真文殊。喻菩提妙净明体实无二相。喻云何有是非是。至下合处自见。取喻文殊竟。

    二以法合显二。

    一合我真文殊。二合实无二相。

    初。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

    此见指见性。无始在缠。灵光自若。故以妙明称之。空尘指物象。以物象虽繁不出空与尘故。此合喻中我字。上云此见及缘是也。本是者由来便是。非假修得。正以非假修得故曰妙明。虽至佛果亦不外此。故曰无上菩提。随缘不变故曰净心。不变随缘故曰圆心。体用无碍。言思不及。异彼缘心毕竟虚妄故曰真心。此合喻中真文殊义。上云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