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录卷第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明 柴紫 释乘旹 讲录

    新安受法弟子 汪益源 校梓

    阿难汝问摄心(至)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冠注 此结答问辞也。妙门。即上四律也。以四律为本。自能生定发慧。而余末戒自然成就故。根本清净。则枝叶不生。缘尘不偶。则魔事潜消。正定入矣。故曰妙门。心三者。谓贪嗔痴。口四者。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断此则三因不生。对前大妄语。见此口四为枝末。不遗失者。谓念念不忘戒本。则自无秋毫相犯矣。一切魔事。依尘而立。托尘而入。心于六尘绝无贪爱。则戒根清净。而魔事远离。现业不交。定慧自发也。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至)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冠注 此敕持咒以销宿业也。上之三学。能破烦恼障。此下神咒。能销业障报障也。宿习。谓过去惑业种子也。旧说。现业易制。自行可违。宿习难除。必假神力。今夫行人。好正而固邪。欲洁而偏染。隐然若有驱?而不能已者。皆宿习之使也。且有病魔侵扰。俗姓牵缠。凡值善缘。诸魔兢起。无非宿世惑业。与道为冤。初学之人。行力微弱。不能排遣。必假神咒。方得销除也。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此云大白伞盖。体遍十虚。用廓沙界。曰大。绝诸妄染曰白。覆庇一切曰伞盖。谓此秘密章句。全从如来藏中流出。故威力无量。能除宿业也。无见顶相者。华严九地知识。为佛乳母。初生亲捧持。谛观不见顶。示顶法不可以见见也。光中所化。故曰无为心佛。至理无言。故曰从顶发挥。坐宝莲华所说心咒。显此心咒因果齐彰也。举登伽者。以见宿习甚深也。爱心永脱者。指初闻咒得三果也。成四果者。指前文殊简圆通后也。良由先承咒力销除宿习。后藉法音悟明圣果。使非咒力除此宿习。安能契于法。故仍归功于咒也。比丘非同于淫女。求最上乘。非同于无心修行。以见凡修行者。若加咒力。决定成佛也。宿习如尘。咒力如风。诵咒除习。犹若顺风扬尘。有何艰险哉。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至)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冠注 此明欲坐道场。必先择师也。清净禁戒。指前四根本大戒也。师者。学人之模范。若模范回邪。而能成正器者。鲜矣。故欲修净戒。当择戒师。梵网经云。千里内无授戒师。当于佛前。自誓受戒。先忏七逆。后求戒法。皆见相好。方知灭罪得戒。不尔不得戒也。戒成已后着清净衣者。内外一如。表里俱洁也。诵咒百八者。销百八烦恼也。内戒既成。亦能生定。但恐宿障未除。不能发慧。故须求现在诸佛。放光灌顶。助成大慧。白衣。兼近侍男近侍女。虽四众同坛。而僧俗男女。各从其类。必不混同也。四戒清净方发菩萨愿者。以戒为愿力之根基也。出入澡浴者。外洁其身也。六时行道如是不??者。排遣昏散。内摄其心也。佛自现身摩顶安慰者。净行所感。如水澄月现也。令其开悟者。仗佛威力。助发大慧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冠注 此请结坛轨则也。无上悲诲。即上四种清净明诲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者。谓既得自悟圆通。复藉咒力冥扶。故知必证圣果矣。建立道场。即牒前安立道场。意谓。若欲安立道场。云何结界。方合世尊清净轨则也。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至)纯烧沉水无令见火。

    冠注 此示以坛场清净轨则也。云山大力白牛。非是常牛。此牛。虽独出雪山。亦不恒有。盖瑞物也。且彼唯食雪山香草。唯饮雪山清水。故其粪微细。可以和香涂地也。若非雪山牛。其牛臭秽。况所出之粪乎。故不堪涂地也。高平曰原。穿去地皮五尺者。取其未遭践踏。洁净故也。黄者。取正中之色也。以十种香。细罗为粉。合上成泥。以涂场地。取其清净香洁也。方圆丈六为八角坛。旧谓。坛乃除地之墠。似是若垒土为之。经当明言层级。今并无之。疑是平地涂为八角也。坛中置一莲华者。即第一种庄严也。钵。即应量器。钵中盛八月露水。水中安华叶者。助成莲华之香洁也。八方安镜围绕华钵者。取其圆光相映也。镜外莲华香炉各十六。而间设者。取其重重庄严。欲令天人等众。深如敬礼。而尊信胜事也。烧沉水香无令见火。即焚香常法也。此之坛仪次第。无乃顺世敷阵有为法事。其尊严整肃。不过令人一瞻仰间。收摄身心。经行进道而已。古今多用表法。似不必强援分配也。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至)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冠注 此示以享献清净轨则也。前以白牛之茹退涂地。此以白牛之醇乳供佛。足见其为异物也。乳及砂糖等。言以乳酪醍醐。和合众味。而成上供也。于莲华外。亦各十六围绕者。对像设供也。每以食时若在中夜者。合日中受食之法轨也。取蜜半升用酥三合。乃至烧令烟尽享佛菩萨者。取其清香热??。能除一切不净气味故也。

    令其四外遍县幡华(至)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冠注 此示以设像清净轨则也。令其四外遍悬幡华者。使坛外严饰也。旧说。当阳卢舍那。寂场教主也。释迦娑婆教主也。弥勒当来教主也。阿閦弥陀。略举四方教主也。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圆通教主也。金刚藏。常领金刚。护持咒人。伏魔断障教主也。门侧左右释梵等众。有力外护也。末法修行。全赖于此。一有阙焉。必不成就。乌刍。火头金刚。蓝地迦。青面金刚。军茶利。金刚异号也。毗俱胝。三目持鬟髻。是也。频那夜迦。即猪头象鼻二使者。空中镜与坛中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者。要令行道者。处处唯见佛光。而引发自己心光。于法法头头。圆通彰显故也。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至)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冠注 此示以礼诵清净轨则也。旧说。凡所蕲向。以归依三宝。为最初方便。故初七日。至诚顶礼诸佛菩萨罗汉名号。所以假其不思议力。发行助道也。二七日专心发愿者。不出四种洪愿。或如梵网经中十种大愿也。三七中。则时无间歇。咒无遍限。工夫纯一。特能以精诚感格。进力克功也。至第七日。于镜光交处。承佛摩顶。则是心水既澄。佛光映现。因心果智。感应道交。故即于道场。而修正定。能令行人得大开悟。身心明净。犹如琉璃内外明彻。根境无碍。此即因定发慧。故知。显修密持。所得圆通。等无差别。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至)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冠注 此明道场成就。虽仗佛圣加被。而师友不净。欲成亦难矣。不成就者。谓不能克期取证也。从三七下。明证果也。利根者。旧说。谓惑障俱轻。慧性明悟者也。陀洹。按位即圆初信。若依涅槃。及是初入别圆地住也。至此则信得自心是佛。到不疑惑地。必不向外驰求矣。汝问下。结答语也。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至)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冠注 此重请说咒也。未证无为等。谓初果力弱。被魔所摄也。前虽仗文殊密持以解危。尚未亲闻。今复请世尊宣说者。意欲流通末世耳。力不自由者。以未全道力故。不得自由。前密承咒力。得脱淫难。故曰冥获未闻也。身解脱者。谓销业离苦也。意解脱者。谓破惑证真也。咒力胜深如此。故伫闻如来秘密章句也。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至)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冠注 此重说神咒也。世尊说咒。先为驱除邪术。令入正道也。且世间咒诅。不过幻术而已。世尊顺世应机。以幻除幻。故从如来藏中。以无作妙用。现种种变化之相。警?群机。然后宣咒也。百宝光者。如百宝所成之色。显从根本智中流出。而含摄万相也。光中涌出莲华者。显从智体发起因行也。有化如来坐宝华中者。显果从因证。因果一如也。化佛顶放宝光。光中复现密迹。遍虚空界者。显此幻中之幻。乃尊中之尊。大中之大。密中之密。妙中之妙。所以智体不动。神用莫测。无善不辅。无恶不摧也。畏爱兼抱者。谓畏其威。而爱其慈。故两难舍离也。一心听佛宣说神咒者。谓众生兼怀威慈而承顺。如来唯从神化以宣流也。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至)虎??都嚧瓮泮莎婆诃

    冠注 旧说。咒者。祝愿也。世尊以此咒咒众生。令其革凡成圣。而不自知。如蜾蠃之祝螟蛉。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亦云。诸经神咒。例皆不翻。自古人师多有异说。天台会之。不出四悉檀。一云。咒者。鬼神王名。称其主名。部落敬主。不敢为非。此世界悉檀也。二云。咒者。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不相应者。即执治之。此为人悉檀也。三云。咒者。密默遮恶。余无识者。如微贱人奔逃异国。讹称王子。国以公主妻之。而多瞋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来。主往诉之。其人语曰。若当瞋时应说云。无亲游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嗔。说是偈时。默然瞋歇。即对治悉坛也。四云。咒者。诸佛密语。唯圣乃知。如西域国王索先陀婆。一名而具四物。谓盐水马器。群下莫辨。唯智臣按时而解之。咒亦如是。秪一法语。遍含多义。亦有大力。令持诵者。生善合道。即第一义悉坛。故存本音。于五不翻中。即秘密不翻也。于四例中。即翻字不翻音也。亦云秘咒。非但只是梵语。仍是一切圣贤秘密之言。盖梵语。此方不晓。而天竺之人。日用共所晓解者也。至于秘咒。非但天竺常人不知。理应下位圣贤。不达上位之咒。大都圣贤弘化。例有显密二教。如医疗病。率有二途。一者授方。则显说病源药性。及炮治之法。如佛显教。二者授药。则都不显说。但惟与药令服者。病愈而已。不必求知何药何治。如佛密教。故今秘咒。正同授药。不必求解。若解生则咒丧矣。众生但当信持之。自蒙诸益也。

    冠注 旧说。唵字以前。皆归命诸佛菩萨众贤圣等。及叙咒愿加被。离诸恶冤诸难等。至跢侄他。此云即说咒曰。唵字以下。方是正咒。前云行道诵咒一百八遍者。当诵此咒也。然本经前后。称赞功德。皆指咒心。而所诵者。应是咒心。决非此数句也。

    阿难是佛顶光聚(至)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冠注 此明咒心之功能也。凡言咒心。或言心咒者。谓此大白伞盖。唯从如来藏心流出。所以广大无染。遍覆一切。亦乃秘密藏中之精要。如人身四肢百骸之统乎一心也。微妙者。谓隐微奥妙。不可思议也。出生诸佛者。谓此咒心能含育妙德。长养圣胎。即是佛母真三昧也。因此咒心得成正觉者。谓此咒心。乃出生如来之真种子。故诸佛必因之。而得正果也。执此咒心降魔制外者。谓此咒心。如金刚王宝剑。执此则威神勇猛。而能断一切邪惑也。乘此咒心应微尘国者。谓此咒心。是大慈航。能运载众生。出离生死河。而登涅槃岸也。含此咒心转大法轮者。谓此咒心。能包含万德。蕴藏辩才。故左右应物。莫不有也。持此咒心蒙佛授记者。谓此咒心。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乃佛佛之心印。祖祖之秘诀也。依此咒心拔济群苦者。谓此咒心。如尊胜幢。能离诸畏难。所以地狱依此而空。饿鬼依此而饱。畜生依此而脱。盲聋依此而明聦。喑哑依此而语言。怨憎依此而欢会。别离依此而谐和。依此而财德具足。故无求。不得苦依此而我法皆空。故无五阴炽盛苦。依此而一切承顺。故无诸横也。其余贼难以至贫穷。莫不依此而应念销散。故依此咒心。则无难不解也。随此咒心为法王子者。谓此咒心。乃随顺觉性。从心满愿。若如意珠无适不可也。行此咒心不生惊怖者。谓此咒心。通达无碍。乃从凡入圣之通衢。故凡所摄受。虽性有亲因。根有大小。而一闻此咒。则惊疑怖畏。永不能生。如阿难登伽。皆是亲因小根。闻此秘藏。不惟不生惊怖。抑且永断爱心。立登圣位也。诵此咒心入大涅槃者。谓此咒心。乃究竟圆满。三德秘藏。故诵习不辄。即圆成极果也。传此咒心悉得清净者。谓此咒心。乃诸佛授受。相续不灭。故以此为正法眼藏。以此为究竟觉地。以此而令法久住。以此而任持大道。以此而严净戒律。悉得清净也。经恒沙劫说不能尽者。如华严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也。亦说此咒名如来顶者。谓此咒心。是诸佛所传。无上顶法。汝等三果已前。未尽分段生死者。发心欲成真阿罗汉。若不持此咒而坐道场。岂能远离魔事哉。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至)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冠注 此明书咒佩带功德也。桦皮贝叶。各随国土所产。皆可书之物也。白氎。天竺之物。纸类也。有价直无量者。此土无之。贮囊带身。书于宅中。一切诸毒。所不能害者。显此咒心功德不可思议也。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至)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冠注 此总标二义。以明咒心不思议妙用也。谓此咒心。在世能护生。出世能助道。所谓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也。

    若我灭后末世众生(至)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冠注 此正明救护世间得大无畏也。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者。谓得此咒心。则境空心寂。智起惑灭。逢诸恶境。应念感化。故不能害也。世间恶咒皆不能著者。谓正能摧邪。如文殊密持。即能破登伽邪咒。是也。心得正受者。谓因咒力而得三昧也。既成正受。则一切不受故。虽有群邪。如火烧空。毫无亏损。然以三昧力。销除群毒。如灵丹一粒。铁石成金。故曰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毒物不能起恶者。谓因此咒心。而证慈心三昧。故一切碜毒。皆被慈风扇化。不独不能侵害。更加守护。不独不为灾祸。反降祯祥也。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至)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冠注 此正明成就众生出世间智也。金刚随侍者。谓此咒心。是诸佛所传。无上顶法。而金刚菩萨。乘愿护法故。昼夜随侍也。以散乱心持咒。亦常随从者。谓此行人。虽未决定住三摩地。而但常持咒故。亦随从。既曰心忆口持。而称善男子。定非放逸秽恶者。决定菩提心者。言是常住三摩地中。而又持咒。希求速得圆满菩提者。故此菩萨。不惟常随守护。更于冥冥中。以神力加助。令彼速发神识。而得开悟。至于河沙劫外。一切妙理。皆能周遍了知。而入无疑惑也。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至)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冠注 此明持咒心。永离恶趣。不生下贱也。第一劫。指初发菩提心时。后身。指最后成佛时。以见修行永离妨患也。对本曰读。背念曰诵。图印曰写。密佩曰藏。贫则困苦。贱则役苦。皆妨道业者。离不可乐处。定生可乐处也。此咒心。是最上乘白净法。由持胜净法故。感胜净报也。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至)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冠注 此明持咒现获功德也。如来功德悉与此人者。谓此咒心。是诸佛秘藏。凡功德法财。具足其中。专持久之。自然发现。诸佛同生一处者。谓此咒心。元从无为心佛中流出。持之既久。则即心即佛。所谓朝朝同佛起。夜夜抱佛眠。如恶叉聚永无分散者。谓持此咒心。则三无漏业所熏成佛种子。永无散失也。破戒之人戒根清净者。谓能转染成净故。未戒得戒者。谓能成戒根。未进得进者。谓能从戒生定。无慧得慧者。谓能自定发慧。不清净得清净不斋戒成斋戒者。谓人有宿障。屡欲清净斋戒。而不得。持此咒心。则宿障自销。决定成就也。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至)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冠注 此明持咒能灭现在染业也。犯戒于未受时者。指未受戒持咒时也。持咒。谓心忆此咒。如手持物。不可放舍也。一时销灭者。谓犯罪于未持咒之先。销罪于既持咒之后也。纵经饮酒啖辛不将为过者。亦指未持咒前经过之事。既持咒后。悉皆销释。非持咒之后。纵恣无度也。犹云曾经有此事。于今无之。自当宽宥也。着破弊衣与着新净衣等。不入坛与入坛等者。谓一心持咒。凡所皆忘。则是身皆为清净法身。地皆为寂灭场地。何净秽之有哉。旧说。比丘四弃。即杀盗淫妄四根本罪。梵语波罗夷。此云弃。谓犯此四者。永弃佛法海外。犹若死尸大海不受故。比丘尼。复加四弃。曰触八覆随。即第五不得与染心男相触。第六不得与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处。屏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倚。相期等八事。第七不得覆他重罪。第八不得随举大僧。共给衣食。即为僧所举。未作共住法者。不得随彼。通上四弃。故名八弃。僧所举者。即举讦之义。意谓。曾经有如此重罪。若能悔过诵此咒。罪业如聚沙。咒力如猛风。一扫无余。有何难哉。

    阿难若有众生(至)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冠注 此明持咒能灭过去染业也。无量劫来未及忏悔者。显宿障深厚也。若能读诵书写。乃至安住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者。显此神咒妙用不可思议。所谓千年暗室。一灯能破也。不久皆得悟无生忍者。谓岂独能销过去染业。兼且能证现前圣果也。证此。则罪福性空。圣凡平等。离诸苦厄。得无障碍矣。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至)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冠注 此明所求皆遂也。至心忆念者。谓心无夹杂。工无间歇也。便生福德智慧男女者。显此咒心。具福德二根。故生时所求如愿也。命终之后亦得随愿往生者。显此咒心。若如意宝珠。随意满足。无所禁匮也。不生下贱何况杂形者。显此咒心。是贵重无比之法故。随因感果。在处居尊也。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至)五谷丰殷兆庶安乐。

    冠注 此明国土康宁岁丰民乐也。饥荒疫疠刀兵者。三灾也。贼难一切者。谓余殃害。皆在其中矣。支提。此云可供养处。即净刹之通称也。脱阇。此云幢。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者。谓必至诚至敬。心一无二。始获其验也。佩身安宅灾厄悉灭者。谓以正摧邪。如汤销冰也。在处有咒天龙欢喜以至兆庶安乐者。显此咒心。具四无量心故。天龙八部。一闻此咒。皆生欢喜。而令雨晹时若。庶民乐业也。然众等一心久而敬之。方获灵验。旧说。若咒虽遍有。束之高阁。曾未敬礼。或更置于猥亵之处。尘秽不堪。而责咒无验者。亦惑之甚也。

    亦复能镇一切恶星(至)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