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解卷第十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戒环解

    △四令除妄本。此证果渐次也。前既令识妄因。此复令除妄本者。知贼所在。即须讨除。使阴仇殄荡性宇晏清。然优游趣证。得无艰险。文二。初牒举本因。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十二颠倒。即动颠倒欲颠倒至杀颠倒也。以是妄扰真心。而成八万四千乱想。

    △二正令除妄二。初总告三法。

    汝今修证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达其现业。

    五辛为助。淫杀为正。缘断则违。

    △二详明三法三。一除助因。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四食者。人间段食谓所餐必有分段。鬼神触食。但歆触而饱。禅天则思食。食至或但思之则饱。识天识食。既无形色。但以识想。此直明众生皆依食住。而因食诫断五辛。不必他引也。五辛。一大蒜。二茖葱。三慈葱。四兰葱。五兴蕖。五者荤秽。内发淫恚。外引邪魅。故名助因。俗斋不茹。况真修者。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二刳正性。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欲刳淫杀正性。必持戒律。不饮酒防乱之至也。不晱生防杀之至也。律中五果。皆须火净。示不啖生气也。淫如毒蛇怨贼者。能害法身杀慧命故。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执身使无犯也。执心使无思犯也。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淫杀相袭。偷劫相负。由无禁遏故。禁戒成就。二业永无。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业性刳尽。则妙性圆明。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三违现业。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流逸奔尘。起现前业。由戒禁制。得不流逸。斯能违远。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流则分湛合尘故。不流则旋元无偶。遂能反六用之扰。全一真之湛。譬之川水。反流全一。斯自渊澄。湛性渊澄。故国土身心妙圆清净。与如来合。故一切如来密圆之心净妙之性皆现其中也。华严十忍第三曰。无生法忍。谓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离诸情垢。无作无愿。安住是道。名之曰忍。言法忍者。拣异二乘伏忍也。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业净性明。乃可发行升进圣位。五十七位。各随行相立名。使观其名义。知所修进也。

    △五历示圣位十一。一干慧地。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莹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欲爱润惑。根境造业。生死相续唯此而已。故欲枯境谢。则残质不续。无所汩杂。故执心虚明。纯是智慧。然初入位。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则干有其慧而已。圣位始于十住。而以信为初因。又于信前立干慧。地前立四加。妙前立金刚。干慧者此三为转位关要升进方便。初从凡发迹。慧性不圆。不能入信成贤。贤行既成。不加功用。不能登地成圣。圣位既终。非金刚慧断最后细惑荡前位缘影。不能造妙成佛故也。

    △二十信圣位以信为初因者。纯真无妄之谓信。又相应之谓信。必先审中中圆妙之道。令纯真无妄。然后发行。使心法相应。则等妙虽悬。可以径造也。文十。一信心。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舍欲爱超干慧犹在凡地。未入法流。故须于如来萨婆若海中中流入。无所偏滞。则圆妙之性于是开敷。然犹余妄习。非真妙圆。又须从真妙圆重发真妙。而常住妙信。使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中之道。纯真无妄。故名信心住。余皆由此增进。更无别法。但随位依真妙性。净治惑习。单复练磨。使纤尘不立。即登妙觉也。

    △二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心真而明。则一切圆通。而阴等不碍。故能洞照宿习。忆治无遗。

    △三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妙圆通性。既纯既真。则妄习皆化。唯一精明。而进乎真净。行无杂糅。故名精进。

    △四慧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妄习既尽。故心精现前。而进趣云为。纯智无习矣。

    △五定心。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慧既纯明。须定以持之。使周遍寂湛。寂妙之体。常凝不变。乃名定心。

    △六不退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以定持慧。至于寂湛。故性光发明。而深入于道。

    △七护法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既能深入。又能保持。使道同十方气合如来。是谓护法。

    △八回向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得相入。名回向心。

    由护法心。进合如来。得妙觉明。护持不失。故能妙回向。回佛慈光。则回果向因也。向佛安住。则回因向果也。因果交参。体用互摄。故譬双镜。云云。

    △九戒心。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由回佛心光。而得之于我。故曰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常凝则对境无动。妙净则涉尘不染。而戒心成矣。

    △十愿心。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对境无动。涉尘不染。是谓住戒自在。无动无染。则无适不可。故能游十方所去随愿也。修行之初。必枯绝欲爱。使心性虚明。然后能入法流。开妙圆性。真性明圆。细习乃现。遂发行治之。使纯智无习。又持之以定。使寂湛发光。深入于道。护持不失。斯能回佛慈光。获佛净戒。而涉尘不染。所去随愿。此十信之序也。

    △三十住。从信趋入生如来家。依无住智永不退还。名住。文十。一发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真方便妙慧也。此十心十信也。十心顿发。圆成一心。住佛智地。名发心住。圣位以十信为初因。以十住十行十愿十地为渐次。而终于等妙。皆相蹑而设。欲令行人从信趋入住佛智地。而依智起行。济行以愿。由是超三贤。入十圣。登等妙。此修证之序也。

    △二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心中发明。内外精莹。牒心精发晖义也。履是妙心以为真基。名曰治地。如将筑室必先治地。乃可兴作也。

    △三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由内外精莹。治成心地。故所涉所知俱得明了。则任运修进。得无留碍。

    △四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妙行密契。则妙理冥感。将生佛家。为法王族。故名生贵。中阴谕冥感之理也。现阴已谢后阴未生之中。名曰中阴。

    △五方便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同妙行之气分。冥妙理之中阴。是游道胎奉觉胤也。道胎既成。故妙相不缺。而修行方便具矣。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容止外同。心相内异。非正心也。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同佛之德。有进无退。

    △八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具体而微。故以童称。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也。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终。故喻出胎王子。

    △十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国大王天子也。嫡嗣曰太子。刹利王诸王也。嫡嗣曰世子。将付国位。取大海水灌顶表为王。当承用众智。今此位众德潜备。堪任佛事。故表以成人陈列灌顶也。言以国事分委。则非正付国位。特表成人而已。盖此方极十住。若十地行满。乃堪正付故。华严十地菩萨受佛职位。比轮王太子受职。夫发心必治地。治地乃修行。修行然后生如来家。而具觉相同佛心长道体圆十身。为佛子任佛事。此十住始终之序也。

    △四十行既依普智。住佛所住。遂能繁兴妙行。自利利人。文十。一欢喜行。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具佛妙德。故能十方随顺。无适不可。自他利备。机应俱喜。名欢喜行。

    △二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善推妙德。益以利人。

    △三无嗔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嗔恨生于违拒。

    △四无尽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触类而长。随机而应。利行无尽。

    △五离痴乱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于法不了曰痴。于行纷错曰乱。今能一合于法。得无差误。故离痴乱。

    △六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由无痴乱故。能于种种法门。互现随应。圆融自在。所谓善现。

    △七无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此由善现行。充扩圆融也。尘中现刹名现界。不坏尘相名现尘。

    △八尊重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种种所现皆是般若性德。无作妙力。自在成就。故名尊重。金刚称第一波罗蜜即般若也。

    △九善法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方诸佛。以是成道。以是利生。

    △十真实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总括前行。无非真性。本然妙用。相虽万殊。体唯一真。故名真实。如是十行乃至后位。不离前法。而皆相蹑。别设者一使行人随位增进。开扩性觉。净治惑障。而成熟佛果也。

    △五十回向。亦名十愿。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此须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智悲不二。是名回向修进妙行。至此备矣。文十。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诸度相。向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